第一篇:四下数学总15课时教案A版
学本教学重自主 问题设计要精心 互学互助是关键
第 4 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总第15 课时
学习内容:苏教版四年级册 第26页例
4、练一练,练习六第1--4题。学习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学习重点: 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 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 学习探究
主问题1.观察表格中的乘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探究过程: 第一步:
自学探究———认真观察表格找出自己的发现圈一圈。自学要求——人人都能有些发现,说出自己想法。第二步:
互学探究———第一个乘数和第二个乘数是同时发生变化的吗? 合作要求——人人参与,互帮互助,小组成员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第三步:
展学探究——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展评要求——人人都能说出自己的发现。
第一、后进生展示——前两组中第一个乘数没变,但是第二个乘数变了。第二、中等生展示——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乘以2,积也乘2.第三、优秀学生展示——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以几。积也乘以几。
主问题2.小明在计算“42×5”时,将乘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四年级下册学本教学学案学本教学重自主 问题设计要精心 互学互助是关键
探究过程: 第一步:
自学探究———认真观察算式的变化,乘数有什么变化吗? 自学要求——举例说明,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第二步:
互学探究———后进生把学习的所得与过程说给优秀听,优生对差生的自学中存在问题通过讲解进行指导。
合作要求——人人参与,互帮互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小组成员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第三步:
展学探究——小组代问题梳理 表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展评要求——人人都能说出自己的发现。探究过程: 第一步: 自学探究——
学生先自行回顾本节课的问题以及各个问题的解决方式。自学要求:
① 准确地回顾本节课内容。② 尝试自行概括总结。第二步: 互学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交换自己的总结。合作要求:
① 每人都要总结发言。② 无法概括的可以听取他人方法,尝试复述出来。互帮互助,有不完善的或者意见不同的可以补充。第三步: 展学探究
抽取小组上台展示成果。
四年级下册学本教学学案学本教学重自主 问题设计要精心 互学互助是关键
展评要求:
① 小组发言代表上台发言,语言表述完整,意思表达清晰。② 有不完善的或者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成员可以上台补充。总结: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第二部分 达标检测
(一)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0、1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观察下列算式说说有什么变化?
24×5=120 240×50=()2400×500=(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学本教学学案)
第二篇:四下数学复习教案
(一)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同学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等进一步得到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本单元复习根据教材的重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以编排,以便于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同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复习开始是整小数的认识。先复习亿以上的数的读写法,然后复习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以便使同学对从自然数、整数到小数,数的范围逐步扩大有进一步认识。结合数的复习,对量的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复习。计量单位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做了比较系统的整理,这里着重复习小数与复名数之间的互相改写,通过复习使同学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常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
接着复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首先使同学进一步明确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以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然后着重复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使同学能够依照一般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运算。还注意复习验算方法,进一步培养检验的习惯。在这一段复习中还出现一些判断题,考查同学对所学概念、法则理解得是否正确,培养同学的判断能力。
在这之后,着重复习已学的四则运算定律,简便算法,然后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和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通过这些进一步提高同学灵活计算的能力。
然后着重复习几何初步知识。由于几何初步知识刚刚学过,也进行过复习。本单元在前面复习的基础上加强混合练习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然后复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对应用题的复习,除了复习本册新学的应用题外,着重进一步提高同学灵活解题的能力。教材中注意要求同学用不同的解法解题,注意一题多变,加深同学对应用题之间联系的认识,同时也采用多种解法和改编应用题等形式来进行复习。
(二)教学建议
1.本单元可用5课时进行复习。复习整、小数的读写,性质,量的计量,小数和复名数,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整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和小数加、减法,四则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以和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完成练习三十四第1~21题。
2.复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复习前教师要根据平时同学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容易混淆、出错比较多等,制定出符合本班具体情况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复习时既要注意协助同学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又要突出重点,合理分配时间,防止平均使用力量。对同学掌握得比较好的局部可以少用些时间,对同学掌握得不好或出错较多的局部要多花些力量解决。复习不只仅是知识上的重复,要使同学通过复习达到既弥补了知识上的缺漏,又能进一步提高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使他们通过复习达到基本要求,对学习比较好的同学,在复习中可以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复习时还要注意分层次进行,先易后难,先概念后应用,先分项后综合,注意在掌握各局部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复习时要注意把教科书第148~151页的内容与练习三十四的习题结合起来。3.复习每局部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时,重点放在亿以上的数。同学要记熟亿位是右起第几位,十位数、十一位数、十二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以便能较快读、写出亿以上的数。由于复习中没有布置读数的习题,也可以补充两三个亿以上的数让同学练习读,着重复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复习小数时,可以参照第148页关于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的问题提问同学,并与本单元的复习题配合起来。最后要把有关数的概念和范围,系统加以整理。先复习什么是自然数,然后复习整数(注意小学学的还是整数的一局部)。从丈量、除法不能得到整数结果发生了小数,要明确小数的意义。复习量的计量时,要让同学回忆学过的常用的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特别着重回忆名数的改写方法,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与名数的改写方法有什么一起规律,然后再做练习三十四第5题。
复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时,先复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要注意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可以用下面形式对比:
要先引导同学回忆,在整理之后再做练习题。对于整小数四则计算要注意全面复习,包括口算、笔算、用计算器计算(加减)。还要注意培养同学认真审题,细心计算,加强检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复习运算定律时,先让同学用语言表述,再用字母表示。也要联系第二单元的复习列一个表,便于同学进一步弄清它们的联系、区别。接着复习学过的几种常用的简便运算的方法。有些简便算法要注意说明根据。
复习混合运算时,可以先让同学口述一下所学的运算顺序,重点要让同学通过一定的练习,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算顺序,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要强调认真、细心地计算,做一道题之前,先审题,确定正确的运算顺序,保证计算的每一步都正确。同学容易错的地方要多练习。做文字叙述题,要认真读题,弄清运算顺序。练习时,还可以把原题的叙述适当加以改变,让同学列出算式。
复习几何初步知识,要对学过的几何图形进行系统整理,可参照几何局部复习的方法进行。要使同学明确每个图形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对本学期学过的几种作图的方法不但要熟悉,而且要严格依照规定的步骤作图。
统计初步知识的复习,先引导同学总结如何整理数据,如何看统计表和统计图。然后结合总复习的第14题复习看统计图(表),求平均数。也可收集一些实际数据让同学求平均数,处置一些简单的统计问题。应用题的复习,可先引导同学总结本学期重点学习了哪些应用题,以和各种应用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加深同学对各类应用题所包括的数量关系的认识,然后再做题。在本学期里,重点教学了连乘、连除应用题;需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在这些应用题中,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是互逆的。复习时,要让同学在连乘应用题(总复习的第15题)的基础上,把它改编成与之相联系的连除应用题,加深同学对数量关系,以和应用题之间的联系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需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结构相似的可适当加以联系、对比,要提倡用不同方法解题,以增强同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同学解应用题的水平。4.关于练习三十四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使同学通过一组数的读法,掌握多位数每级中间或末尾的0的读法。要让同学知道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第14题第(1)题,使同学直观认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过一点可以画无限多条射线。第22*题的解答思路是:1张桌子和3把椅子的价钱正好相等,买了9把椅子,相当于买了3张桌子:9÷3=3(张);也就是买了7张桌子:4+3=7(张)。每张桌子的单价是504÷7=72(元);每把椅子的单价是:72÷3=24(元)。第23*题,答案如下:
(1)有8个锐角,2个钝角,2个直角。
(2)有2个锐角三角形,2个钝角三角形,4个直角三角形。
第24*题,左图中有4个直角三角形、2个梯形和3个长方形;右图中有4个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和4个梯形。第156页上的考虑题,实际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特殊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所求长度由两局部组成,一是军车车身总长,即57×5=285(米),另一局部是车与车之间的距离总和,由于有57辆车,所以有57-1=56个空,每个空2米,共有56×2=112(米)。这样,从第一辆车头到最末一辆车尾共有285+112=397(米)
(一)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同学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胜利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局部:小数,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空间和图形,统计。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同学渗透“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同学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因此,在本单元没有单独布置复习内容。
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同时考虑了《规范》规定的知识领域和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同学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把小数的加减法、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集中编排,可以使同学加强小数运算和整数运算之间的联系。下面就各局部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1.“小数的认识”的复习。本学期所学的“小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认识和整数的认识一样,重点仍然是让同学从数概念的若干方面去掌握,包括小数的意义、读法、写法、比较大小等。此外,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求小数的近似数等也是这局部内容的复习重点。从整数到小数,是数系的一种扩展,整数和小数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其实和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是相通的,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也和求整数的近似数方法类似,复习时要注意让同学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进行学习。但小数又有着和整数不同的特点,如在小数、整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复习时应注意让同学通过对比,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2.“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的复习。
由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教材布置了让同学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复习题,旨在使同学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此外,教材还注意复习验算方法,鼓励同学用多样化的战略进行验算,进一步培养检验的习惯。接下来,着重复习四则运算,因为四则运算的法则对于整数和小数同样适用,因此教材上把整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加以整合,集中复习,也便于同学更好地理解两者的联系。最后,着重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同学灵活计算的能力。3.“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本册教材涉和“空间与图形”的一共有两局部内容:位置与方向,三角形。其中,本学期的位置与方向是方位知识的第二学段内容(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八个基本的方位)。事实上,这局部内容也可以看作是中学数学中“极坐标”的雏形,要在一个平面内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一种方法是利用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坐标来确定,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方向(角度)与该点到原点的距离来确定,这就是极坐标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思想与本册中“位置与方向”的内容是有共通之处的。对于三角形,重点是复习所学的几种不同三角形的特征,巩固不同三角形的联系和区别。4.“统计”的复习。“统计”在本册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复习的重点是让同学体会这种统计图的特殊功能,在折线统计图中,既可以看出每个统计数据的绝对数值,也可以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除此之外,让同学学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也是这局部内容复习的重点。
(三)教学建议
这局部内容可用4课时进行复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教师在组织复习之前要了解本班同学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概念的理解水平,计算的正确率,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容易混淆,哪些知识出错比较多等,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复习中既要注意协助同学对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复习效率;既要协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弥补知识缺漏,又要注意满足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同学的进一步需要。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使同学在掌握各局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局部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同学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各种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既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如小数加减法的复习,既要以三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为基础,又要和整数加减法进行适当的比较。下面就每一局部内容复习时需注意的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1.复习“小数的认识”时,可以借助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先复习小数的意义、读法、写法,小数的计数单位等基本内容,再通过类似于总复习第1题的练习形式,让同学巩固有关概念。然后复习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求小数的近似数等内容,再完成总复习第2题。在复习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1)要注意小数意义的复习,即小数表示的是什么样的分数,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含义等。这些知识是后面学习小数相关知识的基础。(2)由于小数的发生经常与丈量活动、单位换算等实际需要相联系,因此在复习时也可以尽量结合不同单位的数量之间的互化(这种单位名称之间往往也是十进的关系)等练习形式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3)由于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复习时也应使同学充沛认识到小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复习“四则运算与运算定律”时,可以先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完成总复习第3、4题,使同学通过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比较进一步明确两者的内在联系,如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的原理相同,等等,并进一步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巩固验算的方法。接下来,结合整、小数混合运算,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完成总复习第5题。复习时,不只要强调要认真、细心地审题,根据式题的特点来确定混合运算的顺序,还要注意把口算、笔算、用计算器计算结合起来全面复习,使同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最后,结合总复习第6题,复习运算定律,可以先让同学用语言表述,再用字母表示。教师可以根据同学的回答,把这局部内容整理成一个表格,便于同学进一步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接下来,可以结合具体的练习题复习学过的几种常用的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让同学说明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复习“空间与图形”时,先复习位置与方向,可以把以前所学的方位知识和本册内容整合起来,画一个简易的方位图(见下图),进行整理。复习本册内容时,要注意使同学明确以下几个事实:(1)要说出平面上某个点的确切位置,首先要确定一个参照点,参照点不同,该点的位置描述也是不同的;(2)要描述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除了要明确该点与参照点的方向关系,还要明确该点到参照点的距离,两者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完成总复习第7题,并鼓励同学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旨在培养同学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思维的开放性。例如,可以让同学考虑同一个点的位置用不同的方式描述时有什么关系,如“北偏东30度就是东偏北多少度?”接下来,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可以先让同学说说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和三个内角的关系,再完成总复习第8题,并注意让同学从更高的层次掌握不同三角形的关系,如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着重从边的特征分类,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而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着重从角的特征分类。
4.复习“统计”时,可以先让同学说一说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然后再结合总复习第9题让同学分析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还可以让同学进一步讨论统计图传达的其他社会信息,如本题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出生人口数出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是什么,进而体会统计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5.关于练习二十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4题,是关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验算的题目,有利于同学对加、减法和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有更深的理解。为了让同学更好地体会四则运算中各局部间的关系,应该鼓励同学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验算,例如,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验算加法,也可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的方法来验算;除法既可以用被除数除以商的方法进行验算,也可以用商乘除数的方法验算。第5题,鼓励同学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但也要注意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有实际意义,如“水星和金星到太阳的距离之和是多少亿千米”这样的问题就比较脱离实际。
第6题,让同学根据分步运算步骤列出综合算式,是根据综合算式说运算顺序的逆向问题。解题时,要提醒同学注意小括号的运用。也可以根据所列出的综合算式来说说运算顺序,看看与图示表示的运算步骤、计算结果是否一致。
第8题,鼓励同学用多样化的战略解题,并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两种考虑方法不只在数量关系的解释上都是合理的,而且在计算方法上,也可以利用运算定律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即(4515-1155)÷7=4515÷7-1155÷7。
第10题,需要同时考虑三角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其答案不唯一。如“只有两个锐角,没有直角”的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第12、13题,是实际操作的题目。
第12题,可以让同学在完成教材上的任务后,进一步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用四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用五个等腰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等腰梯形。还可以让同学继续考虑:假如把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换成一般的三角形,结果又会怎样呢?
第13题,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方法是很开放的,下面列举常见的几种,图
1、图
2、图3中均有很多等腰三角形。
第15*题,要使同学真正领会“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中“任意”一词的含义,解题时必需加以全面考虑。一方面,两条已知边的长度之和应大于未知边,所以,未知边长度应小于11厘米;另一方面,已知边中较短的一条与未知边的长度之和应大于已知边中较长的一条,即4+未知边>7,所以未知边长度应大于3厘米。它的长度可以是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9厘米、10厘米。
总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复习目标:
1、让同学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过程:
1、将第四单元的概念画出,让同学回家归纳在练习本上。P51、P52、P61、P73的概念
2、复习数位顺序表(书P53)
请一同学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同学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协助同学记忆。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是整数局部,()是小数局部。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左边第二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
(2)小数局部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3)小数一定比1小吗()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局部一定是()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个,二位小数有()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8)0.4里有()个十分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竞赛中复习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3、小数性质
(一)复习概念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假如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个0.01(2)0.61里面有()个0.01(3)3.61里面有()个0.01(4)0.061里面有()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23/1000改写成小数()
34/10000改写成小数();
3/1000改写成小数()
0.25写成分数();
0.312写成分数()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4、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P61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 ×10 ×100 ÷1000 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是0.3(2)由0.56到0.056是()。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总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内容:
小数的性质和意义
(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
2、小数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同学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同学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存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教学过程:
一、讲评第六单元试卷
1、口算。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和验算。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将分母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简算(复习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连减的简算方法)。
5、解决问题(复习购物小票的填写方法)。
二、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
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100=()÷1000=()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练习: 2.37米=()厘米 1.46米=()毫米 5070千克=()吨 6.5吨=()千克 1吨25千克=()吨 52米4厘米=()米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这个方法与以前学的名数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练习:345670000千米=()亿千米≈()亿千米(保存二位小数)教师:想—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怎样求? 与求整数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取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保存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存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存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
三、综合练习
课本P125 小数 P128 1、2、3
第三篇:四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17所有内容3遍。
2、勾画教材中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法,并抄写一遍。
3、填空:
84+62=()+84 a+()=58+()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7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
/ 41(—)谈话导入,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 +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出示书上的主题图,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 41 让学生举例,如35+20 =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学生自学书本、质疑。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3 / 41(三)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完成P18做一做第1题。2.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3.“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4、“练一练”
128+326 45+562 254+3208(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5、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470+830=830+ 101 3+214= 十
256+214= +256 十 367=367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2)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 + 在 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 41
(五)课外作业: 练习五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加法结合律
预习要求:
4、认真阅读教材P18所有内容3遍。
5、勾画教材中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法,并抄写一遍。
6、填空:
172+58+42+28=(172+)+(58+)31+67+19= 67+()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8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 4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 引入。
也不知道知道李叔叔骑自行 车 旅行 情况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2.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那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二、探索规律
1、加法结合律。
(1)三天 一共行多少千米?可以怎样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8+104+96
88+(104+96)
=192+96 = 88+ 200
=288 = 288 问: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学生讨论交流 后汇报结果: 后两个数先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 ○ 88+(104+96)怎么填?
/ 41(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秘密?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用符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__+______)(5)问:这里的a、b、c 可以表示哪些数 ?
四、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2、练习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3、练习五第5题。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想一想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作业:练习五的第4题。教学反思:
/ 41 第3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20内容3遍。
2、尝试把例3补充完整。并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
3、尝试完成练习。
458+(175+142)76+141+59+12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2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激趣。
2、口算:
25+75=100
123+177=300 48+52=100
201+399=600 85+115=200
284+116=400 8 / 41 235+115=350
103+97=200 324+76=400
151+349=500 124+276=400
725+125=200
3、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出示定律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二、新授
1、课件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1)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3)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指名学生板演。(4)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明理由。
2、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1)引导学生比较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在计算方面你发现了什么?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 41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247+118+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365+85 =200+250
=450(米)=450(千米)
(3)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用上小括号使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样计算简便?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利用加法定律,把能得到整百的数先结合起来再进行算计很简便。
(4)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76+18=18+76()37+45=35+47()31+67+19=31+19+67()56+72+27=56+(72+27)()
24+42+76+58=(24+76)+(42+58)()
2、做一做第1题。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 41 425+14+186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3、做一做第2题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拓展作业:
1、同学们,你们听过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 1+2+3+„„100的和是多少?
你知道高斯是怎样计算的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2、练习六第4、5、7题。教学反思:
第4课时 减法的性质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21内容3遍。
2、说一说例题中的计算方法,尝试归纳减法的性质。
3、尝试完成练习。
640-237-163 569-256-4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21例4及相关练习
/ 4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72-6-4 85-8-2 126-70-30 72-(6+4)85-(8+2)126-(70+30)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 41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指名上黑 13 / 41 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 14 / 41 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做的。
四、小结 :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六第1、2、3、6、8、9题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应用练习
一、加法运算定律基本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38=()+59 24+19=()+()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
/ 41 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二、解决问题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要求:
(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 41(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三、减法的性质基本练习:
1、根据性质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与数:
320-64-36=320-(+)184-58-42 = 184-(○)1789-(789+238)= 1789-○ 286-37-42-21= 286-(37○42○21)82 – 甲– 乙 = 182○(○)★ –(18+ ●)= ★-0)(497+2884÷28)×506(3)文字题.
①304除以19的商.加上16的5倍,和是多少?
②870与840的差去除1530与840的和,商是多少?(4)1350减去24与18的积,再加上541,得多少?(5)72与39的差乘45与35的和,积是多少?
(6)48与142的和除以54减去35的差,商是多少?(7)45与54的积,减去214与86的和,差是多少?
五.应用题.
(1)三
(一)班的男生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7人,女生有16人,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一个篮子里有25个鸡蛋,这个篮子和鸡蛋一共重1525克,篮子重400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克?
(3)王师傅每小时加工42个零件,小李每小时加工37个零件,两人同时加工6小时,王师傅比小李多加工多少个零件?
/ 41(4)5部插秧机6小时插秧24000平方米,平均1部插秧机1小时插秧多少平方米?
/ 41
第四篇:四下 数学 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几组数据?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3)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芝麻六 1 十一万吨、茶叶一百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吨。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千是()。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读一读下列各数:2362、1002、8945。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一万)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
师:我们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如果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又是多少呢?
学生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追问:照这样推想下去,你还能知道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10个 2 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3)小结: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以前的“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3.教学例题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题1,提问:六十一万、一百六十二万和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各是多少?怎样写呢?
(1)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六十一万表示61个万,61个万是610000;一百六十二万表示162个万,162个万是1620000;一千三百四十三万表示1343个万,1343个万是13430000。
(2)写数。
学生尝试写数,小组交流、汇报。
师小结写数的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下面的填空,并组织汇报交流。4.认识数位顺序表。(1)学习“数位”。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第11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出示数位顺序表)
教师适时讲解: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2)学习数位分级。
明确: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 3 少个“万”。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整万数的读法,即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难点: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1)读一读。
①2014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
掌握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63004200 125460 62006200(2)写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 四十二万零三百 五千一百六十二万五千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1.读数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读一读每组数,再说说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题目中的三个数,再根据题意进行选择。(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指导学生对题目中的四个数进行分级。说明:从个位开始,每四个数位是一级。说说每个数的组成。
用分级读数法读出题目中每个数。(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道题是读生活中的大数。在读数的同时,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写数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这道题是写整万的数。先让学生独立写出每个数,再组织交流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这道题是写含有两级数的多位数。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这题中的数和第3题中的数有什么区别,含有两级的数该怎样写,再独立完成。
2.数的意义练习。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5、8题。
10(1)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2)第8题: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
四、反思总结 1.巩固知识。
(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2)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 2.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3090000 506700 45000000(2)读一读。3050000 76000500(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 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二亿 写作:200000000(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13(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上数表示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多位数。2.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多位数。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发展数感。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所表示的含义和写法。教学难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甲、乙、丙三地人口数: 甲地人口为七百零九万七千六百人。乙地人口为五十五万二千三百人。
丙地人口为二千三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三人。写出横线上的数,并说说你是怎么写的。学生独立写数,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写的。
2.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整亿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除了整亿数之外,还有许多比亿大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亿以上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题4文字及图片。让学生读一读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理解数的组成。
(1)提问:这两个数含有哪几级? 明确:这两个数都含有亿级和万级。(2)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后得出:8个亿和9000个万合起来是八亿九千万;35个亿和2000个万合起来是三十五亿二千万。
3.交流亿以上数的读法。
(1)提问:我们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学生汇报: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2)追问:如果一个数同时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呢? 组织交流,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这样的数还是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来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3)即时练习。
读出下面各数:30560000000、4750030500。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4.探讨亿以上数的写法。(1)复习整理数位顺序表。
提问:我们学过的数级包括哪几级?每级包括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位顺序表。(2)结合数位顺序表写数。
出示例4的两个数,提问:你能写出这两个数吗? 学生尝试写数,组织交流,可以在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
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八亿九千万写作:890000000 三十五亿二千万写作:3520000000(3)小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得出:写数时,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位写起,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算盘图,说出每个数各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再进行写一写、读一读。
2.交流讨论:在这两个数中,亿级上的数有什么不同?万级呢? 交流汇报:第一个数亿级上的数是105,万级上的数是3000;第二个数亿级上的数是150,万级上的数是300。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三。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进率的相关知识,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和亿以上数的读、写法。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说说下面各数的组成。5060000000 3700800700 2.读出下面各数。1085300000 7021000320 3.写出下面各数。八亿五千一百六十万五千 四十二亿五千四百万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亿以上数的认识相关的练习。
二、基本练习大数的认识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回顾、整理有关数位顺序表、分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的相关知识,再独立完成填空并汇报。
(2)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5题。
这道题是有关数的组成的练习,通过对数的组成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大数所表示的意义。
(3)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6题。
题目中每个数都含有数字“9”,但它所在的数位不同,因此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连线,再交流这样连线的理由是什么。
(4)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9题。
这道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感受1亿到底有多大。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出1亿里面有多少个100万,也就是有多少个6吨,所以合适的答案应是600吨。
三、综合练习多位数的读、写练习。
完成教材第18~19页“练习三”第2、3、4、7、8题。1.第2题:
在读数之前要先找出最高位,主要是结合数位顺序表来进行读数。
2.第3题:
让学生感受个级、万级、亿级数在读法和写法上的联系和区别。3.第4题:
在读数之前要先思考各数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主要采用 19 分级读数法来读数。
4.第7、8题:
在读、写数的同时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四、反思总结 1.巩固知识。
(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2)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 2.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目标:
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
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下列两个数: 400000 4000000(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启发学生思考,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
2.在○里填上“>”“<”或“=”。988○1000 765○489 566○581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导入: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 指名读一读,得出信息。2.独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3.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370000>300000>250000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追问:如果最高位相同,又该怎么比呢? 生答: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数就大„„
方法二:250000=25万,300000=30万,370000=37万,37>30>25,37万>30万>25万
5.数的改写。
(1)引导学生关注数的改写过程。
提问:第二种方法可行吗?在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时,要先做什么?(将三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追问: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到:将这三个数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后再比较更简便。
(3)小组讨论:怎样将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组织交流汇报: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4)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你能先把这三年各类图书的总印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6300000000=()亿 7000000000=()亿 7700000000=()亿
()亿>()亿>()亿
23(5)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级,再读一读,最后再在教材上进行改写。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先比较大小,再说说大小比较的方法。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讲评、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教学内容:近似数。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 25 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12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26(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27(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
能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整理。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多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内容?
2.导入: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与练习。(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的整理。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 29 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
教师巡视各小组,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2.组织汇报交流,梳理知识。(1)数位顺序表。
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提问: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整数数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
每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组成有什么相同点?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归纳:多位数的读、写法。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多位数的写法: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
我们学习了大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什么有时要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一个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又该如何改写呢?
(4)近似数。
提问:什么是近似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综合运用提升
完成教材第25~26页“整理与练习”中的“练习与应用”第1~6 30 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讲评,组织汇报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完成“探索与实践”第7、8题及“思考题”。教学反思:
第五篇:数学青岛版四下教案回顾整理第3课时
回顾整理
第三课时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对整册教学内容的全面回顾、整理和升华,本节课是回顾整理的第三板块,以系统汇集的方式将角和三角形以及观察物体的知识整合在一起,渗透了知识间的联系。在回顾整理相关知识时,还安排了部分练习,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系统回顾整理角与三角形、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2.在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上美术课吗?为什么喜欢美术课呢? 学生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会这样说:
美术课上可以亲自动手画美丽的图画,学着制作各种手工; 美术课上比较轻松,不用像数学、语文那样紧张;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谈话: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美术课式的数学课,让大家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完成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复习任务。
二、活动中轻松复习
(一)拼摆积木,复习观察物体方面的知识
1.教师出示积木,谈话:同学们喜欢玩积木吗?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积木搭成各种造型。
(1)教师边说边在教室中间的桌子上用积木拼搭简单的造型(如图)(2)谈话:我要考考同学们的美术功底,你能把我摆出的造型画下来吗?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造型,用简单的线条把自己看到的部分画下来,看谁画得又快又好?(3)展示学生从不同角度画出的造型图,共同评价学生的绘画水平
引导观察学生们画出的不同造型图,提问:为什么同一个造型大家画得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回顾: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综合练习题,巩固应用观察物体这方面的知识 出示综合练习15、16题课件,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订正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推理过程(为什么这么认为?),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验证一下结果。
(二)板块拼图,复习角与三角形方面的知识
1.谈话:同学们的眼力果然厉害。大家看这几个同学的画图(前面展示的积木造型图),他们会灵活运用一些线条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构图,既简单还准确,真是聪明啊!(1)我也用这种方法画了一幅图,请大家欣赏一下。(出示课件:《枫桥夜泊》)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古诗,让我们再一起朗诵,回味一下意境
学生齐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2)提问:大家看我的这幅简笔画,它就是由很多个数学平面图形组成的。你找到了吗? 学生看图,复习回顾学过的平面图形,由此引入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复习
2.图里面有我们这学期重点研究过的图形——三角形,大家还记着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
(1)学生回顾三角形的概念:
三角形由三条线组成,它有三条边; 三角形有三个角;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 ……
(2)出示不同的图形,判断下面的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在判断中规范三角形的概念,否定学生上面不规范的回答: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利用课件,师生共同复习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角、边、顶点)
3.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这是因为它有一个很好的特性。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1)学生回顾,复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表意见,说说三角形稳定性的实际应用
三角形的稳定性还被运用到著名的斜拉大桥的设计中(出示课件)
(2)综合练习6:斜拉桥的柱梁和拉索组成了一个个三角形,增加了大桥的稳固性。我用简单的线条把斜拉桥表现了出来:(如图)数一数,填一填:图中有()个三角形
学生独立数一数,在订正时说说自己是怎样数的?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三角形,比如:以柱梁为中心,先分别数两边的三角形,再数整体上的三角形。
数一数,填一填:图中有()个直角三角形,图中有()个锐角三角形,图中有()个钝角三角形,图中有()个等腰三角形。
学生独立审题,回顾各种三角形的定义要求
4.要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样的三角形,需要根据角和边的不同,先把三角形进行分类。(1)师生共同复习回顾三角形的分类
a.从角的方面研究分为: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至少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b.从边的方面研究分为:等腰三角形(两腰、两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2)角的相关知识
a.我们学过哪些角,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顾角的相关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 锐角(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直角(等于90度的角)、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平角(180度的角)、周角(360度的角)
1周角=2平角,1平角=2直角 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b.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一个角到底属于什么角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结果:(教师随即提问,深入分析指出优缺点)用眼睛来判断,看看像哪种角;(眼睛测量有时不够准确,不知道确切的度数)利用三角板来比一比;(只能用来测某些特殊的角)利用量角器来测一测(测量度数准确)
c.如何用量角器来测量脚的度数?
同学们齐动手,各自测量“斜拉大桥平面图”中的任意一个角,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测量结果,上台说说自己测量的步骤要领,并进行演示 谁还有和他意见不同的测量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在测量锐角和钝角时,注意两圈刻度的选择
d.画角
小美术家们,现在我又要考考你们的绘画能力了。这次可要严格的多喽!请你画一个75度的角。
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按照教师的要求画角。
(教师在学生画角时,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画角的方法及方法的掌握)请画得快的同学说说自己为什么画得这样快?(用三角板画角)用三角板画角的同学上台演示画角的方法
(教师强调只有特殊度数的角,才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画角)
还有部分同学画角相当仔细,谁想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美术功底?(用量角器画角)请学生上台演示用量角器进行画角的方法及步骤。
5.回顾了有关角与三角形的知识,我们一定可以轻松解决掉斜拉桥上的三角形问题了!学生独立判断,数三角形,进行填空
在订正时,说说自己判断三角形的方法及数图顺序。
6.火柴拼图,复习三角形三边关系
平时,我会用火柴棍拼摆出美丽的图案欣赏(课件展示),可是今天我却遇上了麻烦。为什么我的这三根火柴棍拼不成三角形了呢?我的手太笨了吗? 学生回顾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和学生协商,把上面两根短的火柴棍换成两根较长的,然后拼成三角形。
7.解决综合练习5,复习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把刚才拼出的三角形画下来,请学生帮忙测量其中两角的度数(学生的测量过程通过投影仪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学生们评价他的测量情况如何?教师随即记录角的度数)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65度和40度,如果不测量,你知道剩下的这个角是多少度吗? 请学生单独计算,全班共同交流计算的结果
请学生详细解释自己的解题过程,可能会出现两种解题方法:
180°- 65°- 40°= 75°
180°-(65°+40°)= 75° 为什么要用180°来减已知角的度数呢? 回顾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在三角形的第三个角上小小的标上75°,举起来展示给大家看。这就是第三个角的度数,大家看清楚了吗?
(小小的数字肯定使大多数人看不清楚,在学生看不清楚的前提下,拿出放大镜)
教师把放大镜放在第三个角的上方,惊呼:呀,这个角变大了!我这个放大镜可以放大十倍,谁能帮我求求放大后这个角变成多少度了?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 第三个角的度数不变
第三个角的度数扩大了十倍
谁的意见正确呢?请学生在投影仪前、放大镜下亲自测量,其他学生做裁判 通过动手验证,总结发现:无论放大镜放大多少倍,角的度数不变。
三、综合应用,提高能力 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空间图形方面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时,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在哪方面的表现比较好? 给自己制定好今后的努力方向。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