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2册第四单元教案[共5篇]

时间:2019-05-15 07:1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12册第四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12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一篇:语文12册第四单元教案

语文第十二册第4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安排了一篇精读课文《穷人》两篇略读课文《母亲》《争画》以及“语文实践活动4”。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4个字。能正确书写词语、积累词语。

2.能抓住重点句子,在阅读中理解、评价人物,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与高雅的情操,体会人世间真情真意,在思想上受到熏陶。

3.体会课文写人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4.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能力。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7.继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的能力,并学会交流分享。8.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

9.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评价人物,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与高雅的情操,体会人世间真情真意,在思想上受到熏陶;体会课文写人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能力;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难点:

1.根据叙事写人文章的特点,品味重点词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写人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穷 人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3.比较准确地理解桑娜的心情,评价桑娜这个人物。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从桑娜夫妇的思想和言行中感受穷人的美好心灵。教学难点:

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教学方法:

在读中抓住人物心理、对话,品味情感,在读中学习表达。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穷人》反映的是旧俄时代百姓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多种方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感人之深,本课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试图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场景,抓住感人的细节反复读书,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激发起对穷人及其美德的敬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依据主要场景制作课件、图片及配制音乐。⒉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大致了解情节。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新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穷人?今天让我们跟随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灵。(板书:穷人)

2.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早年接受典型的贵族教育。1851年参军,不久开始创作小说《童年》。1856年退役后两度出国游历、考察,他的全部创作时间长达60年。晚年常住莫斯科。他长年坚持体育锻炼,年过70仍能轻松地滑冰、劈柴、骑自行车、骑马。1910年10月,因与妻子产生矛盾而离家出走,不幸患上肺炎,11月7日逝世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托尔斯泰一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语言质朴洗练,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扎尔斯泰重视儿童教育,曾创办儿童教育杂志,出版了《启蒙课本》《新启蒙课本》《俄罗斯读物》,共有300多件作品。他的儿童作品语言浅近、规范,篇幅短小,故事生动有趣,寓意明显而富有教育意义,像《李子核》《狼来了》《七颗钻石》,已为全世界儿童所熟知。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一方面封建农奴制度一步步走向崩溃,资本主义急剧发展;另一方面人民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托尔斯泰虽出身贵族,但同情农奴,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对恶势力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穷人》这篇小说,如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崇高的品德。

3.读题质疑:看到“穷人”这个课题,你想弄明白哪些问题?觉得文章重点应该叙述什么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想弄明白的问题是:⑴穷人是谁?⑵为什么会穷?⑶穷在哪里?⑷他们怎样熬过穷日子?认为文章重点是叙述“穷”的具体表现)

4.以疑激读:那么,托尔斯泰有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写“穷人”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第一遍,轻声慢读,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第二遍,仔细默读,找出课文中依次出现的几个穷人是谁;将作者叙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成画面,看看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同桌的两个如果都读完了,可以稍稍议论一下。2.反馈初读情况:

(1)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勉强

仍旧

模样

自作自受

魁梧

(2)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

(3)理解词义:

呼啸 汹涌澎湃 心惊肉跳 蜷缩

舒适

顾惜

勉强

抱怨

黧黑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老师要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可以找出它们的近义词来理解词义:“舒适”的意思就是舒服;“顾惜”的意思是爱惜;“勉强”的意思是

将就、凑合;“抱怨”的意思是埋怨。有的词可以找出其中不理解的字,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词义:比如“黧黑”这个词,可以先查“黧”的意思,即黑里带黄的颜色,进而理解“黧黑”的意思就是又黑又黄。“忐忑不安”和“自作自受”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义:“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自作自受”是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三、了解内容,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里只要能把课文的主要情节说出来即可。

2.抓住“穷人”“场景”,讨论课文要点。(1)课文中依次出现的穷人是:桑娜,西蒙,渔夫(板书:桑娜,西蒙,渔夫)

启发:其中作者要着力表现的穷人是谁?(桑娜)(板书:“桑娜”二字下加着重号)

(2)以桑娜的活动为主线,作者描述了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一: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场景二: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抱回了她的儿子。场景三: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启发:其中作者要着力描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桑娜与丈夫收养寡妇西蒙的儿子)

依据三个场景,板书“中心词”:

①补破帆,等丈夫。②看西蒙,抱遗孤。③吐真情,得支持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段(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4.概括主要内容: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作业:

1.练习有情地朗读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

(4)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的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师:是啊!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的命运。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件音乐伴读)

教师导读:是的,他们的确是穷啊!当桑娜发现西蒙死了,就毫不犹豫的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呢?

2.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怎么想的画下来,画好后轻声地朗读一遍。

(1)学生独立默读,指名读自己画的句子。(2)汇报交流:

出示课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①请你针对“桑娜非这样做不可”谈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②认真地读这句话,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善良)③通过你的朗读让人感受到桑娜的善良。

教师导读:是的桑娜的确很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用一个词语概括。

①生:忐忑不安

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②问:忐忑不安的桑娜到底想了什么事呢?

出示课件: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想:为什么这样的不安,那句话是最主要的?联系上下文想想她为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胖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第二课时

一、抓住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0课,齐读课题。2.思考: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西蒙

二、理解内容,感受品质

1.快速的浏览1-7自然段,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们两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生:独立思考汇报。出示课件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期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2)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的填饱肚子。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孩子虽然不是很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什么这么想?

出示课件滚动学习: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的填饱肚子。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③指名读,想此时此刻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害怕—紧张-矛盾-鉴定)

如此复杂矛盾的变化心情怎么读出来呢?(课件配乐朗读)看看本段中连续用了几个省略号?每一个省略号后省略什么内容呢?

看第一省略号,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

第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呢?任选一个,想想会说些什

么?记住此时的你就是桑娜。

小结: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读到省略号时就要想一想。师:(课件配乐朗读。)从大家的朗读中,从对桑娜复杂的心理描写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桑娜的善良之心。

3.体会渔夫的品质。

(1)不仅桑娜有这样的善良之心,还有谁有呢?(渔夫)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

出示课件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过来。”(2)请你找出并画出最能体现渔夫“宁可了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

出示课件: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中的熬字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

师小结: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从渔夫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之心。”

4.感受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穷人的善良,那么作者通过什么来表现桑娜和渔夫的心灵、情感、思想品质的呢?

(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2)你认为课文的哪些地方最好的表达了这一点?好在哪? 出示课件:桑娜探望西蒙时在门口敲门的动作的变化写得细致入微。①“没有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②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③“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问:每一次敲门说明了什么? 出于礼貌;

说明心情急切,敲的遍数多,迫切的想知道屋内的情况。意识情况不妙,预感有所不测,集中力量猛地推开门。

师小结:细致的动作的描写中,准确地突出了桑娜对西蒙的牵挂、同情、关注。

(3)描写渔夫的一段话写得好,从神态到动作到语言描写的很贴切,简单的几句话,渔夫的思考过程跃然纸上。

(4)总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也应像作者这样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就是紧紧抓住这些,将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呈现给我们。

三、赏析结尾,学习表达。

1.善良的渔夫和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煎熬,相信此刻大家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桑娜拉开帐子”以后„„ 2.回顾课文结尾讨论:

桑娜告诉丈夫孩子们已经“在这里”后,课文就嘎然而止了,作者为什么不写了?

四、作业:

学习9自然段的写法,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穷 人

善良

板书设计:

桑娜

渔夫 西蒙

非这样做不可 揍我一顿也好 皱起眉 严肃 熬

(心理活动)(动作 神态 语言)

课后反思:

通过在读中抓住人物心理、对话,品味情感,在读中学习表达。感受到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11* 母 亲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3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文中的母亲,简要写出对她的评价。

3、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历程,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

教学重点:

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简要写出对母亲的评价。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

教学方法:

1.以朗读为切入点,品味语言,理解感情。2.以“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来带动全篇。教学理念:

围绕重点,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 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了解作者。

1.人生在世,无论你多么微不足道,无论你多么光彩照人。你的身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人,那就是--母亲。说说自己的母亲。

2.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读题(深情地)。这篇课文是当代作家肖复兴写的。

3.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

肖复兴,北京人,当代作家。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等。小学教材曾收录作者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

教师引读:这是一个特殊的母亲,这是一种特别的母爱,阅读这篇文章大家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概览大意 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字典,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自由读通全文。

(2)检查一读效果: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落下”的“落”lào,不读lù;

2.二读课文。

提出二读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流利地读课文。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浏览课文,思考:这是写人的文章,主人公是谁?主要写了她的哪几件事?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忆母往昔

第二部分(13、14段):思母之痛

三、潜心会文、自主探究

1.自己轻声地读一读文章,读到感动的地方,就多读几遍。2.交流: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特别震撼?请你朗读出来。简单说说为什么这位母亲特别让你感动?

教师导引:

大家读了很感动,可是这个做儿子的却不是一下子感动起来的。这也难怪,对一个不是自己亲生母亲的女人发自内心地喊出“妈妈”,谈何容易!大家读读“儿子”直到喊出“妈妈”之前的心路历程就知道了!

4.静心思考:“我”对母亲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让学生围绕该题自学,在书上画出有关的句子(如文中几次出现“第一次”的句子),并写出简单的批注。

作者的情感是这样变化的:开始_________,接着_________,然后_________,最终_________。

5.汇报交流:(1)体会心理之变

指名分角色读几个“第一次”的句子,读出心理的变化。(2)体会嫁女之凄

继母远嫁亲生女儿,车站送别这一情节是最令人感动的,请一位同学把这一部分给大家读一读。(从母亲“一句话也没有说”起,到“‘妈妈!’我第一次喊出„„”)

送女儿的路上,继母“一句话也没有说”,继母真的没有话要和亲生的、还没有到嫁人年龄的女儿说吗?她会在心里说些什么?

可是,她“一句话也没有说„„”(引读)

回来的路上,继母叨叨地连说四个“好”,范读继母的话。大家默默地读这句话,体会她说话的语气和语气根本无法掩饰的内心的隐痛。

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补充体会继母的慈与悲:寒风中,看到继母颤抖的枯枝般的手臂,看到继母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终于第一次喊出了——齐读“妈妈”。在发出呼唤前的那一刻,“我”的脑海怎能不浮现当初拒绝继母的那些而又尴尬、压抑乃至泣血的心灵。

如今,妈妈又把亲生的女儿已经远离远嫁他乡,为自己留下了更深的创痛、思念、孤独,“她也是母亲啊?„„”(引读)

怎么能再把她看作继母?让我们和这位儿子,也替她女儿一起对这位寄人篱下、为人继母、形容枯槁的苦难女人,发自内心地喊一声“妈妈!”吧!(引读“‘妈妈!’我第一次„„”)(3)体会天伦之乐

一声深情的呼唤,继母所有的悲伤、母子所有的隔膜都烟消云散,瞬间永恒,继母成为我永远的妈妈,妈妈成为我生命的依靠,欢乐的源泉。自由朗,体会提到“妈妈”时欢快的心境。

请学生读。要求突出读“妈妈”时的幸福。(4)体会思母之痛

可是,正当我想要回报妈妈的大恩大德时,妈妈却永远地倒下了!走得这样匆忙,走得这样无声无息。她走了,往事中的那些生活细节也许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消退,但是,总有一些是难以磨灭的。想想“我”曾经给母亲带来那些尴尬与苦痛的情景吧,想想母亲那慈爱而布满沟壑的脸庞,那双和善而充满悲戚的眼睛吧,它仿佛在诉说什么?如果你就是他的儿女,你能从她的脸庞和眼神中读出什么?(配乐)。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出示几段描写母爱的文字,思索:母爱究竟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了怎样的滋养?而我们又究竟在什么程度上是理解母爱的?

齐读:“母亲是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 3.有没有哪些话语令你的思绪涌动起一些感叹?读一读,并说一说。情景呢?回过来读读继母进家门后发生的几件事,体会继母既宽厚善良

五、袒露心扉、真情表白。

你觉得作者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写出来。1

在学习古代画家作品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当代画家的长处后自立门户,人物、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他是一位饮誉全球的杰出艺术家,其画、印、诗、书并绝,艺术博大精深,风格独树一帜,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画研究会主席、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获得“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55年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金奖。

郭沫若(1892—1978):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改学文艺,1921年与成仿吾等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1923年回国。1926年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不久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写了讨伐教学设计>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接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南下途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逃往日本。在10年流亡生活中,埋头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文联主席、中央委员、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女神》《屈原》《蔡文姬》等。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争画》,亲自体验发生在这三个人物之间的一件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4.学生质疑:这三个人为什么争画?争的是什么画?争画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清文字障碍。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词语。

12* 争 画

教学目标: 1.认读8个字。

2.基本读懂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对故事中的三个人物有自己的认识。

3.初步了解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特点,摘抄喜欢的句段。

教学重难点:

归纳故事主要内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文本,探索捕捉作者的情感体验,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内涵。

教学理念:

启发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课文中饱含的真情实感,做到入境入情,同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查阅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这三位杰出的人物吗?请你们介绍有关他们的资料。

齐白石(1864——1957):著名画家、篆刻家。原名齐纯芝,后改名齐璜,字濒生,号白石。1864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早年曾为木工,后学习绘画、诗文、篆刻、书法,以卖画、刻印为生。1917年迁居北京。

宣纸:安徽省宣城、泾县生产的一种纸张,用于写毛笔字或画国画。中南海: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就住在这里。

浅斟慢酌:斟,在这里指往杯子里倒酒;酌,在这里指喝酒。

其乐融融:形容气氛和谐,非常高兴。

怔:发愣。

金绫:黄色的像缎子,但比缎子薄的丝织品。

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风格。

失敬:客套话,向对方表示歉意,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匠心独运:巧妙的心思独特的运用。

墨宝:指珍贵的字画。也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的画。

良久:很久。

怡然自得:愉快自在的心情。

敝人:对人谦称自己。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以壮行色:本课指齐白石希望毛、郭的题字为这幅画增添光彩。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大家:这里指著名的专家。

非白石莫属:意思是此画只能归我齐白石了。

示人:给别人看。

2.再次朗读课文,巩固字音。

3.围绕着“争画”,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第一段:(1——2自然段)齐白石亲自为主席刻了两枚印章用宣纸包

第二段:(3——39自然段)席间,三人争抢“废画”,第三段:(40自然段)齐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经常拿出来,深深沉思。

三、再次感知,分析人物

(一)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毛主席、郭

沫若与齐白石老人争着要齐白石的一幅被毛主席装裱过的“废画”的事。)

(二)读了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三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中,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1.分析齐白石

学生可能会找到的句子:

⑴秘书遵命将画轴打开,只见这是一幅金绫装裱的纵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树上落着几只形态各异的小鸟,树下伫立着一头摇头摆尾的老牛。那老牛正侧着头,望着树上的小鸟出神。这幅画构思别具一格,栩栩如生,颇有意境。(表现了这幅画构思巧妙,别具一格,栩栩如生,颇有意境,可见齐白石不愧为艺术大师。)

⑵都怪我疏忽大意,用这“废画”做了包装,这画说什么也不能给您,如果您喜欢这种笔墨,我可以回去,再给您重画。(可见齐白石老先生精益求精的艺术作风。)

⑶说罢,他双手捧起画轴,对毛泽东和郭沫若说:“那么,就请二位再在上面赏赐几个字,以壮行色,如何?”(可见齐白石大师谦逊的为人。)

⑷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喜不自胜,视若瑰宝,轻易不肯示人。只是自己不时地拿出来,默默凝视,深深沉思„„(齐白石大师由衷地敬佩主席、郭沫若先生的艺术造诣以及对艺术的尊重。)

2.分析毛泽东

⑴这时毛泽东指着画有对郭老说:“此画颇有气势,出笔不凡。你看,这一笔,从牛头至牛背再到牛尾,一笔勾出,匠心独运,天衣无缝,足

⑵“且慢!”毛泽东大手一挥,扯着画轴的另一边,也微微一笑,说:“诗人不要夺人所爱,请你再仔细看看。那上面明明标的是本人的名字,怎么能说是你的呢?快请放下吧!(主席从画面中的内容,想到了自己的名字,可见主席有极强的想象力、洞察力。)

⑶郭老一定要毛主席先写,毛泽东便不再推迟,接过郭老递上的毛好,以示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主席在家设宴答谢,并请郭沫若作陪。见画家功力过人啊!”(不难看出主席对国画艺术有极高的鉴赏力。)笔,笔走龙蛇,如行云流水,“丹青意造本无法”七个大字一挥而就。(主席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在这里显示无遗,证实了主席才思敏捷、出手不凡的气度。)

3.分析郭沫若

⑴“树上画了五只鸟,这不就是我的名字吗?”郭沫若说到“上”和“五”两个字的时候,特意加重了语气。(可见郭沫若想象力异常丰富。)

⑵郭老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含蓄的作家。他的含蓄表现在他轻易不说话,而在争画的关键时刻却“据理力争”。他的才华出众表现在与毛泽东对诗这一段。“对仗极为工整,可谓一丝不苟,巧夺天工!”足以表现他的才华。

四、总结课文。畅谈感受。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受呢?

懂得应该珍惜朋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要相互尊重,尊重他人从尊重他人的物品做起。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五、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

六、布置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涵。

课后反思:

学生对故事中的三个人物有自己的认识。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和内

语文实践活动4 “语文实践活动4”分几个板块:【单元回顾总结】【独立阅读实践】【口语交际训练】【书面表达交流】【基础知识练习】【修改赏评写话(习作)】。其中预计第一课时完成【基础知识练习】第二课时完成【独立阅读实践】第三、四课时完成【口语交际训练】【书面表达交流】【修改赏评写话(习作)】

单元回顾总结: 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一篇精读课文《穷人》和两篇略读课文《母亲》、《争画》。这三篇课文都是叙事写人的。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身份各不相同,所做的事也差别极大,但都向我们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情谊,都闪烁着至善至真的人性光辉,他们共同谱写了一组深情高义、真情雅趣的美好乐章。所不同的是《穷人》以桑娜的活动为线索,侧重通过言行、神态、心理描写及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母亲》侧重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格形象;而《争画》则借“争画”这一独特而又典型的事例,通过对三个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表现人物。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练习

(本次实践活动安排了认识大写数字、巩固单元新学成语,积累格言警句,对话过程中的标点使用训练)

一、生活中有时会用到大写数字,大写数字有着特殊的作用。读读下面的大写数字,不认识的查字典。

(此题的目的帮助学生认识大写数字,以避免涂改、作假之类的现象。)

1.出示大写数字: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

2.集体或指名认读大写数字。3.练习书写。

4.巩固练习:1234写作:

二、根据意思,在括号里写出合适的成语。(训练目的是巩固本单元新学的成语。)1.读题,理解题意。

2.想一想,填一填。(人人动笔落实)

3.订正:自作自受、忐忑不安、喜出望外、心惊肉跳、别具一格、巧夺天工、行云流水、天衣无缝

(如果有填错的情况出现,问学生:应该换成哪个成语?为什么换成这个成语?两个成语的区别在哪里?)

4.准确书写。(如果有写错字的现象,要引导学生按照成语意思来记忆。)

三、读一读、想一想、背一背。

(训练目的是积累格言警句,受到思想品德教育。)1.读题,理解题目要求。2.读一读、想一想意思。3.练习背一背 4.指名试背积累。

5.拓展:找一找其他的格言警句读一读、记一记。

四、给下面的这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训练目的是训练学生恰当使用冒号、引号、书名号、问号等标点符号。)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阅读这段文字,了解内容。3.学生独立练习加标点。4.反馈指导:

(提示语在前面、在中间、在后面三种情况标点的使用方法。)

5.答案:见教参。

6.可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练习,练习内容可以在本单元课文中寻找,巩固标点的应用。

第二课时

独立阅读实践

一、独立默读短文,按照要求完成后面的三个作业。

(此题的目的是了解比较阅读法,提高阅读和习作水平。)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按照要求阅读。(读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或者问同桌解决。)

二、交流反馈:

1.(1)具体内容的不同:《承诺之美》比《一直善良》多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关于漂流瓶的,另一个是李思俭在整理准备捐献的衣物时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2)对主人公思想品质认识的不同:《承诺之美》侧重表现主人公信守承诺,《一直善良》侧重表现主人公的善良。

2.(1)表达上的相同之处:整个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基本相同,作者都借助这一事件赞扬了主人公李思俭的高尚品质。

(2)表达上的不同之处:《一直善良》比较朴实,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打动读者。《承诺之美》把这个具体的事例放在了漂流瓶故事的框架中,给人以浪漫、源远流长之感。

3.读完短文的认识: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认识,也因此,他们在材料的选取上,在表达方法的使用上,都会有不同的区别,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会是完全一致的。比较阅读对我们今后的阅读和习作都很有帮助,它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认识水平,从而写出更好的文章。

第三课时

书面表达交流

题目:帮助(或者题目自拟)

要求:通过具体事例写出别人是怎样帮助自己或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注意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2.写前引导回忆事件。

在学习和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每个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想一想自己遇到过什么困难,别人是怎么帮助自己的;别人遇到过什么困难,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

(注意把事情发生在怎样的情境里,是怎样发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结果说完整)

3.回顾单元方法指导。

(1)回忆本单元课文叙事写人的方法。

(2)引导有意识运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抒发真情实感。4.拟题构思练习习作。修改赏评写话(习作)1.明确习作要求。

2.读文思考:是否通过具体事例写出别人是怎样帮助自己或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注意了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赏析经过部分,指导写具体。4.轻声读,标画病句。5.同桌互读、互改。6.全班展读赏评。课后反思:

第二篇:12册六单元教案

你,浪花的一滴水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中注意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雷锋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谁能他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雷锋的故事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一一去说了。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组讨论: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有哪些新的理解?

3、找同学朗读诗歌。

三、再读感悟。

1、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听,感受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文赏析。

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重音,体会破折号、问号、叹号所表达的语气。

3、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联想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举例说明学习雷锋楷模的事迹。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你能把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的新的理解告诉同学们吗?

二、品诗赏诗:

这是一首歌颂雷锋精神的现代诗,作者以饱满深情的笔墨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诗句反复咏叹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建立下的不朽功勋。

所以在赏析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哲理。

三、资源开发:

诗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说一说吗?

四、拓展延伸:

当今社会中曾经有过以下一些谈论,你能否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雷锋出国了”。

2、“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了”。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的: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红军过草地是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终于党、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从审题入手,在交流解答中点出文章中心,达到了从整体入手的目的。)

2、简介时代背景。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3、欣赏课件。

(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读文,想想按什么顺序给文章分成哪几部分。(展开讨论,只要分段能讲出自己的道理即可。)

2、练习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由小组合作完成,再分别汇报,全班交流。)

四、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

交流自己喜欢的句、段,谈谈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边读边画,简单记下自己的体会。

一、温故知新

1、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从文章中心入手,为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二、在精读中品析鉴赏

1、老班长闪光的品质在作者描写的三次喝鱼汤的情景中得以充分体现。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品一品。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1)、第一次喝鱼汤的情景是怎样的,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2)、第二次喝鱼汤的情景,你想抓住哪几句话体会老班长的闪光品质。

“我起初不喝鱼汤,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联系前文老班长“硬咽鱼骨头”和“摸黑找野草”等感人场面,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上来。)

(3)、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抓住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谈谈体会。

启发想象: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梁,此时此刻,手掣鱼竿,会想些什么?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揣摩人物内心。)

抓住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思考:给老班长喝鱼汤是“浪费”吗?为什么老班长这么说?

体会“浪费”的意思,品悟到老班长即便剩下最后一口气,仍坚持把鱼汤留给病号吃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三、在研读中感悟、感染

1、课文中前后一共八次出现“啊”字,找出带有“啊”字的句子,练习朗读,品悟情感。

(以往学生往往对“啊”字的读法不加区分,这就不利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对品析人物情感大有好处。)

(1)、典型示范

投影出示“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请把“啊”和全句联系起来轻读,体味这两个“啊”字表现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

(由词联句,由句联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啊”字,就突出了老班长可敬可佩的形象,突出了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友情。)

(3)、自读自悟

(交流、朗读中体会到不同的句子中的“啊”字的语调、语速、语气不能都一样,应随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2、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

(透彻的理解之后,配上感人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感人的情景之中,入情入境地感悟、感染。)

3、总结升华,课堂练习。

(1)、说一说你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写一写学了本文的感受。写心里话,抒心中情。

板书:

金色的鱼钩

三个病号 饥饿 喝上 难过 不吃 咽下 走出

威胁 鱼汤 激动 鱼汤 鱼汤 草地

老班长

合不 喜出 语重 皱起 皱纹 壮烈

拢眼 望外 心长 眉头 舒展 牺牲

终于革命、舍己为人

白衣天使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南丁格尔的事迹。

2、采用自由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的了解。

3、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体会白衣天使这一职业的神圣和崇高。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知道白衣天使吧,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献身护理的南丁格尔

护士职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于1820年出生于意大利富裕的天主教家庭,年幼时,随父亲侨居在英国。长大后,自愿放弃安逸舒服的生活,随军到前线率领一班护士去做救护伤员的工作。当时用品奇缺,卫生极差,而且耶里的医生对她还抱有敌视态度。但她抱着

第一课时 崇高的理想,战胜了一切困难,她的努力,竟使军医院面貌改观,以致士兵们都称她是“提灯女士”。1856年,她被提升为军医院妇女护理部总监。次年,由于她的努力,成立了皇家陆军卫生委员会,又在当年建立起军医学校。1860年,她用公众捐助的南丁格尔基金在圣托马斯医院内建立了南丁格尔护士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以后她又创立了助产士及济贫护士的培训工作,她的成绩卓著。

一位大家的闺秀,在家丰衣足食,自己可以不动手,还有婢仆来伺候,岂不快乐终生吗?但为何南丁格尔放弃享受,反而自找苦受,去服事脏污累人的病人呢?这还要请南丁格尔自己来回答。她在1850年的日记中写着下面这些话:“我今年刚好三十岁,正和耶稣开始出来传教、奉行他的使命的那一年的年纪相同。从今以后,我不能再做儿戏的事,不能再有无谓的思想,不能再谈恋爱和婚姻。主啊!求你使我今后常能想到你的旨意”。

原来南丁格尔有着更高的目标,她的虔诚信仰使她发出了炽热的爱,她效法耶稣去服务有疾苦的人。她曾给她的姑母写信说:“无论什么事,必须以天主的爱作基础。谁能说基督所受的痛苦不是残酷无比的呢?而他所得到的幸福,也必定是非常的。工作,努力工作,知道天主必领我们走上成功之路。中间并不掺杂着丝毫虚荣心,完全出于一片爱主的热诚,试想这样的工作何等令人羡慕!”

青春为一般人是宝贵的时刻,美好而甜蜜的时刻,但南丁格尔却认为它是危险的时期,她为没有被这时期所伤而感到高兴。在1851年他给父亲的信中写着:

“我高兴我的青年时期已经过去,更喜欢它永远不再回来。这完全是无知和受束缚的时期,充满了不能成功和幼稚的思想。希望今后我真正能占领我自己”。

她很注意善用时间,她在日记中写着:“这是旧年的最后的一日,我高兴这一年已经过去,可是我确定这一年并不是虚度的。我把我的宗教信仰从头到尾检讨了一番,我已渐渐能认识上主了”。

她的事业心是从小就有的,并且非常强烈,她的日记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今日的思想和希望是从六岁起就种下的,这并不是我强装出来的。我以为世上最不可少的,乃是一种职业,一种专门事业,这事业必须是社会上最需要的,而且能使我将全身的精力都用在上面,这是我日夜希望的。有一时期,我曾热切想受大学教育,得高深的学问;可是这不过是暂时。我毕业唯一的志愿就是看护事业,万一这志愿不能成功,就专心办教育事业,我所想办的教育是对堕落的人,而不是普通年轻人。”

南丁格尔做事只是为天主,不图人的赞美。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国人民准备欢迎她的归来,政府还派一艘战舰去接她,她婉词拒绝了。而于1856年八月的一天,一个人悄悄地回到了伦敦。1907年英王爱德华赐她最高荣誉勋章,她并不重视,只静居乡间,一心关怀护士训练工作的推展。1910年南丁格尔去世了,按照她的遗嘱不举行国葬。而她的事业则永远流传下来,英国人为纪念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抢救伤员而闻名于世的南丁格尔,特在十英磅的票面印上了她的图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白衣天使》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涵。分组讨论交流。

三、熟读感悟:

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分组讨论课文所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南丁格尔为什么要作护理工作?她身上具有什么品质?

四、拓展延伸: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你谈谈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南丁格尔的事迹。

2、采用自由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的了解。

3、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体会白衣天使这一职业的神圣和崇高。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涌现出那么多白衣天使,非典是一次人类与疫病灾害的较量,虽没有敌人的攻击,却有病魔的来袭;虽没有可怕的战争,却有殊死的搏斗。面对非典型肺炎的威胁,我省一部分护士已经走上了战场。她们忠于职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思想品质。她们比寻常人更知道病魔的凶险,也有与寻常人一样难以割舍的亲情,但她们临危不惧,义无反顾,以自己弱小的身躯,光大南丁格尔“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用真诚的爱心谱写着新时代可歌可泣的篇章。她们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无愧于“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赞誉。

二、熟读感悟:

在熟读的过程中感受南丁格尔的高尚品质,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三、资源开发:

在去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白衣天使,你能够说出他们的名字吗?把他们的事迹讲给同学听。

四、拓展阅读:

把听到的故事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中。

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u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u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u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u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u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u 李陵曾称苏武为“义士”,并说:“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引导学生读懂,“义士”的意思是——小结板书。

(1)教师引读板书。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3)在苏武的心中这“旌节”意味着——意味着——

(三)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什么没有变?

交流。想像:苏武终于又回到了京城,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大声呼喊些什么?

想像: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

媒体播放赞颂苏武的歌曲及出示词。

附板书:

整整19年

匈奴

苏武

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气节

抽刀自尽

举 旌节 痛斥卫律

忍受折磨

南沙卫士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祖国领土的最南端,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烟波浩淼、一片汪洋,那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那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等矿藏,这片神奇的国土就是祖国的南疆——南沙群岛。你们想欣赏一下它秀丽的景色吗?(放映南沙群岛图片)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里以前没有土壤也没有生命,是日夜守卫的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创造了奇迹,是他们捍卫国家海洋权益,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学习英雄中的第五课《南沙卫士》

二、提出主线:

通过初读课文,战士们在驻守中遭受的种种困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饿印象,并被他们的精神所深深的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战士们具有哪些精神品质,结合课文的内容谈一谈。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看怎样读才能更好的体现战士们的精神品质。最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

三、汇报

1、缺淡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

(3)洗澡难

战士们用雨水洗澡。出示句子,练习朗读,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

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饿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

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

(4)自己蓄水

小结:

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雾水是咸的,晒干后便是白白的盐花,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饿精神不正诠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

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应重读

3、生活单调

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体会到什么?

四、欣赏录象,激情朗读

播放《南沙掠影》欣赏战士生活状况

带着对战士的敬佩朗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延伸

通过搜集资料,你对南沙的现状和战士的饿生活还了解哪些?

六、总结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再现了英雄的本色,为了祖国人民的饿幸福。为了捍卫国家海洋权益。战士们用自己的口号诠释了英雄的真谛,那就是“吃苦不是标准,主动作为、艰苦奋斗、创造一流成绩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战士们的精神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他们不愧是祖国的饿英雄、不愧是南沙卫士。

第三篇:12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冀教版大纲第十二册语文

教材分析

冀教版大纲第十二册语文教材共有三十一篇课文,课文又分为精读、略读,还有六个综合练习。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富于人文精神,按照不同文化主题划分为六个单元:回归自然、感悟生活 领会哲理、走进老舍、真爱无言 大爱无疆、科学在我们身边、多彩的童年这六个文化主题分类整合了学生终身发展所面对的自然、社会、精神现象三大知识领域的丰富内容。每组一般有5—6篇课文,采用综合编排方式,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整合在一起,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在一起。包括:课例、生字会写一百四十二个,另外七十九个字会认;课后思考题;综合练习(基本技能训练、语言积累、阅读扩展、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其中 “积累运用”侧重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 “口语交际”,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习作”,适当降低了作文教学的要求,减少了命题作文,增加了想象作文和听后感的比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语文综合能力。这些语文技能的整合,形成了一个从阅读教学、背诵积累、记忆掌握到生活运用、自发探究、自我语文能力渐进的过程。教学要求

1、学会本册一百四十二个要求会写的字,七十九个要求会认的字,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书写汉字要行款正气,有一定的速度,并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背诵优秀诗文三十篇。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向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5、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6、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十万字。

7、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8、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写读书笔记和常用应用文。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9、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养成互评自改的习惯。

10、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在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交际的能力。教学措施

1、要以《大纲》和《课标》为指导,以培养一个真正的人为主旨进行教学,立足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2、要注重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练习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语文和学生生活相结合,语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知行统一。

3、加强朗读的指导训练,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4、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5、加强写字的指导,特别是钢笔字的书写,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6、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习作环境。

7、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培养,争取全面进步。

8、继续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改进评价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时间安排

精读课 十九课 四十到五十课时 阅读 十二课 十二到十五课时 综合练习六次 十二课时

作文 六次 十二课时(小练笔另计)课外阅读 四到十五课时

第一单元 回归自然

包括三篇讲读课文和二篇阅读课文。其中《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鸟是树的花朵》、《一个人和一幅画》为精讲课文,《楼兰的忧郁》、《我和大猩猩握了手》为阅读课文。一个阅读链接《回归自然》和一个综合学习。教学要求:

1、学会本单元所有生字。

2、通过查资料或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遣词造句。

3、在品读《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文字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理解并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4、了解《楼兰的忧郁》这篇课文的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

5、了解《鸟是树的花朵》主要内容,理解鸟是树的花朵的意蕴,感受鸟儿给冬日带来的温暖与快乐、生机与活力,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6、理解《我和大猩猩握了手》的内容,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与大行星之间深厚的真挚情感。

7、了解《一个人和一幅画》的内容,体会老人的勤劳、善良、淳朴、执著,以及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答疑解惑

眩惑:迷惑。张目:睁眼。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情感升华

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指导朗读。

3、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业

阅读冯骥才的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①颁布了《森林法》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3、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倍加珍爱。”

师: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4、师: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

5、小结: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

二、读读背背

①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声朗读,争取背过。②同桌互背,速记练习。

三、拓展练习

①仿写句子

▲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

仰望夜空,世人只知道„„哪里知道„„

②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动手写一写。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写在“小本本”上。

楼兰的忧郁 教学目标

1.理解“吞噬”、“湮没”、“踩覆”、“暴戾”、“回眸”、“悲怆”、“晓谕臣民”、“络绎不绝”、“面目全非”、“追古抚今”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听着《楼兰姑娘》这首歌,看到眼前的图片,你眼前呈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生自由发挥)

2.王昌龄曾在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提到的楼兰古国,曾一度十分繁华,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时,曾被这里的富饶和美丽惊呆了。刚才我们所看的是楼兰的复原图画,(出示现在楼兰废墟图片)而现在的楼兰竟然是这个样子。

3.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导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如:是什么使得楼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楼兰还能恢复原有的美景吗?从图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楼兰在哭泣,楼兰在忧郁。(揭示课题)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1)第3自然段中“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挖着,却不知道已经把宁夏的生存环境‘挖’地面目全非。” 人们不会科学地利用资源,这是造成楼兰现状的主要原因。

(2)文章第4、5自然段将楼兰今昔对比描写,抓住“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比;“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与“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对比,思考: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怎么造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这种现状转变?

(3)文章第7、8自然段讲述了人们植林固沙的艰难,想一想,这三十年人们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这么坚定?

(4)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常来看看这座人类对命运抗争的丰碑?”这丰碑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

(5)结合课文理解“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让楼兰不再忧郁?

三、交流合作

1.小组合作,挖掘楼兰忧郁的深层次原因。

2.各组选择一个要点进行整理,汇总发言材料。注意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抓住关键词,特别是楼兰的今昔对比,发表自己对楼兰忧郁的原因的见解。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资料,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3.所有的理论终究是为实践做指导的,所以还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什么?

四、研讨朗读

1.分组讲述本组整理的学习要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2.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今日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2)过去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3)楼兰古国为什么消亡?(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思考: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再读课文体会)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楼兰,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当年的楼兰国王,你又会怎样做? 3.楼兰现在的景象让你震撼,现在我们又可以做什么?

六、课外活动

亲自参加一次环境保护的活动,并将感受记录下来,和身边的人交流,唤起更多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鸟是树的花朵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正确、美观地书写6个生字。领悟“妙不可言、稀疏、空旷、白腴、优雅”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结合语言文字理解“鸟是树的花朵”的意蕴。

3、感受鸟儿给冬日带来的无限温暖、生机与快乐。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领悟到身边的花草树木都是一种美,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去感受身边的美好。重难点分析:

 品词析句,感受散文充满诗意的语言,感悟“鸟是树的花朵”的意蕴。 让学生拥有欣赏美的心境,发现身边的美好,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教学用具

课件(图片.轻音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会开花的树最具风情,春季的树木繁花锦簇,夏季的树木绿荫浓密,秋日的树木果实累累,冬日的树木却稀疏空旷,同学们,不知你是否想过在这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使冬天的树充满活力。大家看远处飞来了一群鸟,它们要干什么?今天让我共同学习课文《鸟是树的花朵》,一同来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小组读课文

课下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按预习要求,在小组中检查预习结果。课件呈现小组检查预习要求

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易错的字.不理解的字词和你喜欢的词语写在小本本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举手问老师。学生自己在小组中读课文。2.交流易错的字。

下面请每个小组的一号同学来说说你们小组出现的问题。师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强调。强化指导易错字:

(1)文中读错的字。(2)教师预设的易错字。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学生读词语(把这些字读给你的小组同学听一听)指名检查。请小组中的二号同学来读,每人读两个词。特别检查词语:枝杈 瞬间 白鸽 白腴 优雅 舞蹈 凝滞

婉转 颤颤 枝繁叶茂 格外生动 千姿百态

小组竞赛读。每个小组中的三号同学来读,如果出现问题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纠正,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正确,最流利。

我们拿出小本本读一读你写的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

3.我们认识了这些生字,读熟了这些难读的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课文读的更好的。现在老师想让你们在全班再读一读课文。每个小组的四号同学按自然段轮读文章。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生默读课文,全班交流。2.教师总结

小鸟的到来把一年四季的树木装扮得更加生机勃勃,为什么树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下节课让我们再细细去研读文本,去体会那种生命力的美吧!

课后练习:

一.选择下列四组词语中拼音和字完全正确的一组打√,把有错的改正在括号里。1.凝滞dài 瞬shùn间 婉wǎn转 白鸽gē()2.舞稻dǒo 白腴yú 千姿zī百态 空旷kuàng()3.优雅yǎ 颤chàn抖 绽zhàn放 树杈chài()4. 定调diào 枝烦fán叶茂 稀疏shū 仿佛fú()二.连线

婉转的 歌声

寒冷的 树杈

稀疏的 凝滞 三.填空

鸟是树的花朵,()的花朵,()的花朵,()的花朵,()的花朵„„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通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文本 出示中心话题: 作者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是怎样的花朵?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预设:

1.(第三自然段)有时候,鸟是一群一群地飞来又飞走的。黑压压一大片的八哥或乌鸦,它们会在瞬间装点一棵树.一片树林。要是一群白鸽落在树枝上,便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的白腴而优雅。冬天的麻雀„„

(1)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闭眼想象,追问学生: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从这里可以看到像八哥.乌鸦.白鸽或麻雀一群一群飞来很快就将光秃秃的树装扮一新,是本来没有生机的树一下子有了生气。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在树上的白鸽比作玉兰花。本来稀疏而空旷的枝杈增添了几分活力。尤其从“瞬间”这个词更能感受变化之快。而且让学生感悟到“无论是什么样的鸟儿都是大树的一道风景”。

(2)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再次感受文本的语言和文本的意境。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有时候,鸟是三只五只。它们散落在稀疏的树枝上。一只鸟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树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朵。学生感悟想象你知道这些小鸟都有什么心事吗?试着猜猜看。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树上的鸟已经不是鸟了,仿佛真的开出美丽的花。从先.再看出,还强调了顺序,给人更加真实的感觉。

3.(第五.八自然段)文中写鸟的语句精彩动人。

(1)例如:“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细腻地写出了冬天的风给人的感受,更突出鸟儿的生动活泼,充满活力。

(2)“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小鸟活泼欢快的动态美和和谐悦耳的音乐美。.“弹性”一词用得生动传神。把无形的冬天的风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表达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这种主客倒置的拟人表达尤其耐人寻味,间接地写出了鸟在一年四季中给树木带来的美丽和生机,蕴含了作者对小鸟的款款深情。(3)在学生体会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读这部分内容。读出那种美的感受来。(4)同时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向鸟学什么?鸟儿一直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她们隐藏在树叶间,与绿叶一起歌唱,与春风一起歌唱。它们从来都是树的花朵,千姿百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唱着歌儿的花朵。(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充分的表达内心的想法)

4.(第六自然段)在作者的笔下,“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它“从春开到冬天”,它“再造了冬天的生机”,它是“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字里行间,生机盎然,童心绰约,诗意流淌。学生带着这种体会读出其中的美。

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作者为什么认为'树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 因为鸟儿在春天为树木锦上添花,在冬天为秃枝增添了活力.小鸟装扮了大自然的春夏秋冬,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大屏幕出示: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因为,鸟是树木的花朵,千姿百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的花朵„„ 一年四季的树木为什么会感谢小鸟?进而升华主题:人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欣赏美;人要向小鸟一样,虽然普通平凡却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小鸟的身上,我们应当学会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提问:我们生活在这美丽的大千世界,是谁又装点了这个世界?他们美吗?(学生可能会想到人等,让学生敞开心胸想象,各抒己见)

四、课外积累 畅所欲言

作者把小鸟想象成树的花朵,使冬天寂寞的树有了一番别致的景象。你也有过类似的想象吗?写一写。

我和大猩猩握了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通过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3.通过对描写作者和大猩猩进行交流的句段的理解,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体会女科学家的敬业精神。重难点:

1.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交流合作。2.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质疑课题。1.播放大猩猩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图片)大猩猩是最大的灵长类动物,身高可达1.7米左右,体重近300千克。大猩猩栖居于海拔1500-3500米赤道—热带雨林地带。雌性及幼体常在树上活动。休息,成年雄性多在地面觅食。以树叶、嫩芽、花、果实等为食。

让学生说说了解到了什么?(身高.体重可以和我们人比较;食肉还是食素。)2.质疑课题。

虽然我们看了资料了解了大猩猩是素食者,但是大猩猩由于它粗鲁的面孔和巨大的身材看起来十分吓人。而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美国女科学家,她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医生职业,孤身到非洲的原始森林中从事大猩猩的研究工作。看题目,你有什么感受或疑惑?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弥漫”、“妖娆”、“鞋襻”等词的意思。3.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4.同桌互相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1.自读、勾画、想象、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我是怎样和大猩猩的交流的?”的句子,反复品读。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情景,适时地在书上标注出自己的收获或感受。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3.交流指导。

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交流感受,深入品读。大屏幕出示:

(1)出示第4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这是个怎样的女科学家?

学生可能会联系1—3自然段想方设法进行研究,发出“诺姆、诺姆”的声音得到回应,发出“咂咂”的声音吸引来大猩猩的的描写。谈到她的敬业.她对工作的热爱甚至可以说是痴狂。带着对女科学家的崇敬读一读这段话。

(2)出示描写“我和大猩猩握手”经过的5---13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抓住对皮纳茨外貌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大猩猩的喜爱。

抓住“我”和大猩猩握手前后的动作描写,还有通过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是我平生以来得到的最珍贵的礼品。”这句话的理解。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部分。

四、播放图片,拓展读写。

同学们,本文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她和大猩猩有趣的一幕幕交往,其实在考察大猩猩的过程中,她曾尝过不少大猩猩的苦头甚至是对生命的威胁。就是这样一位放弃了恬静舒适的生活,从事了近20年大猩猩的研究,为人类解开了许多有关大猩猩的谜团的女科学家,却在一次拯救大猩猩的行动中惨遭偷猎者的杀害。1.你想对偷猎者说什么?

2.播放一组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精美图片。3.抒写心语:

是(信赖),让大猩猩和戴安.福西(握了手); 是(),让洁白的和平鸽(); 是(),让()();

是(),让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4.推荐阅读《我和我的动物朋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教师导入:你们见过大猩猩吗?说一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二)全班进行交流之后,出示大猩猩的图片及相关介绍,对大猩猩做系统的了解。揭示大猩猩由于它粗鲁的面孔和巨大的身材,看起来十分吓人。

教师板书:大猩猩。课件出示图片及介绍

(二)教师板书“我”字,并向学生介绍:“我”指本文的作者黛安·褔茜。她从小就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医生职业,在非洲原始森林中从事了近二十年大猩猩的研究工作,和近百只大猩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三)补充课题,质疑:这位科学家是怎样和大猩猩握手的?走进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用几句简短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二)反馈交流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言简意赅。

三、自主读文,感悟“我”与大猩猩的和谐。

(一)出示中心话题:“‘我’和大猩猩是如何交流的。”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在反复品读中想象描绘的情景,并在书上标注出自己的收获或感受。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二)反馈交流。

1.默读、批注后,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体会。2.集体交流。

预设一:对我和大猩猩的交流过程进行以下预设:

“我”为了吸引大猩猩的兴趣和关注,模仿大猩猩的语言、动作和进食的声音——这时很陌生;“我”独自坐在山林中学大猩猩的各种动作,看出“我”对从事工作的热爱;当“我”发出各种声音时,它们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我”——这时已经熟悉;“我”发出“咂咂”声观察大猩猩的反应,它们闻声赶来——已经信任“我”;“我”终于和大猩猩握了手——“我们”之间已能融洽共处。

预设二:对学生感想和体会进行以下预设:

感受作者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热爱;感受作者对大猩猩的喜爱;感受到作者与大猩猩之间真挚的情感;体会到只要人类付出真情,就会赢得动物的信任。课件出示文章主旨

(三)学生浏览课文第5-13自然段,即“我和大猩猩握手”的经过。抓住“我”和大猩猩握手前后的动作描写,通过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课件出示讨论的话题

六、课外延伸,深化主题。

(一)借助课文插图介绍:黛安·福茜最后为了拯救大猩猩而惨遭偷猎者杀害。

(二)播放一组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精美图片。课件出示图片

(三)看到图片中人与动物的融洽相处,让人感动。课下请你也向小伙伴们介绍你与动物交流的快乐体验。课件出示要求

一个人和一幅画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四个生字,掌握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理解“粗犷、闲适、流溢、郁郁葱葱、漫无边际、兴趣盎然”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有关植树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体会老人的勤劳、善良、纯朴、执著,以及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重点语句,体会老人体会老人的勤劳、善良、纯朴、执著,以及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难点:找出课文中有关植树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个人和一幅画”,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出示一个()的人和一幅()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二、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学生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谈了自己感动之处: A.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B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C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老人的语言。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从文中找一找,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找出来读一读。结合课文理解“粗犷”的含义。从而体会老人的淳朴与执著。)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一道学生反复读“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这是以什么样的老人?带着问题,再次通读全文,结合书中相关语句,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

学生批注举隅: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从'那铁锹的木把光溜溜的,在太阳下一闪一闪的,跳跃着银白的光亮'可以看出来。正是时间长了,铁锹的木把才会磨得光溜溜的。”

“这是一个孤独的老人。老人住的石屋外的墙上,用粉笔画着: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还有,他回答的话语只有'啊',他渴望着有人陪伴他一起种树。”

“这是一个生活很艰苦的老人。老人吃的是黑黑的、干硬的窝头,住的是一间石头砌成的房子,冬天冷,夏天蝎蜇。”

“这是一个高尚的老人。没有人让他种树,是他自愿的!”

“这是一个不怕苦的老人。他的手'粗拉拉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的,看上去像两块石头。他手指的每一个关节都裂着口子,留着干了的血痕'„„”

„„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此时,我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相关语句。读中品,品中读。情感在读中升华,感悟在读中更为透彻!

在读中,学生们,也感受到文中的“我”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看到这张脸的感动“心里有点儿发热”到随着听到老人生活艰苦“我的心里有点酸”,再到得知老人孤独时“我好像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忧郁牵扯着、牵扯着„„”)

四、拓展练笔。

老人平凡,平凡中见证者伟大!如果这位老人当选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他的颁奖词又该怎样写呢?

其一:一山葱绿,一间石屋,一把铁锹守住了多年的孤独,换来了无边的绿意,你是大山杰出的化妆师!

其二:简短的话语藏不住你生活的艰苦,一幅粉笔画叙述着你内心的孤独,石头一样的双手耕耘者山的梦想。你是一个大写的人!

其三:石屋、铁锹、粉笔画,他们陪伴着你,你用豪迈的歌声驱散难耐的孤寂,你用双手装扮苍翠的群山,漫无边际的绿色记载着你的功绩。你是一个值得敬仰的人!

其四:孤独的石屋,干硬的窝头,艰苦的生活没有改变你绿树植满坡的愿望,你是山梁中金色的云彩,演绎着一曲植树造林的欢歌!)

颁奖词:你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郁郁葱葱的大山,无畏孤独艰苦!是执着的信念,激励着你,不曾停下耕耘者的脚步。我们敬爱的植树老人。在这连绵不断的林海中,有着你无数的汗水;在这群山的各个角落,有着你不倦的步履。你用双手成就了满山的苍翠,秀出了林海的美!可敬的植树老人!

阅读链接 回归自然

学习内容:

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回归自然”。本次阅读链接在前面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诗句中的田园”、“楹联中的山水”、“照片中的风景”三部分,回归自然,享受自然。

本次阅读链接既是对本单元文化主题内涵的拓延,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的最好的阐释。学习目标:

1.赏析、品味田园诗、楹联以及照片展现的自然山水之美。

2.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在享受自然的过程中发自内心地赞美自然。3.使学生感受到回归自然的美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学习策略: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通过学生的自主感悟、相互交流,使学生认识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活动准备: 1.2.回顾一单元学习的内容。

课前理解田园诗及楹联的意思;搜集田园诗及有关山水的楹联。

一、回顾单元课文,点明单元文化主题。

(一)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学习的文章,谈谈课文带给我们的感悟。课件出示本单元每篇课文及读文感悟。

(二)由课文引入本次链接。

回归自然是如此美好。从古至今那种崇尚自然、享受自然的追求,一直代代相传。

二、走进“诗句中的田园”,感受诗中静谧、清丽的山水美景。

(一)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谈对《饮酒》和《过故人庄》两首诗的理解。课件出示两首诗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二)教师对田园诗人陶渊明和孟浩然作简要的介绍。课件出示介绍

(三)让学生说说由诗句产生的联想、感悟。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田园诗中闲适静谧、清新秀丽的美景以及诗人怡然自得的情怀。

(四)师生交流更多的田园诗及诗人。

三、走进“楹联中的山水”,体味自然之风韵。

(一)课件出示山水楹联,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二)学生畅谈:透过楹联,你看到了怎样的自然风光?本环节重在借助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完成。

四、走进“照片中的风景”,谱写赞美大自然的优美诗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一组风景照片,让学生体会意境,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选择一幅照片为其配上一段“照片风景介绍”或一行“内心感悟”,更可以是几句古诗。课件出示图片

(二)伴着音乐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课件出示图片及音乐

本部分的学习,完全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自然之中,去寻找诗词歌赋所体现的意境。去寻找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致,去寻找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去寻找那“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意境,真正做到回归自然。

综合学习一

活动内容:

综合学习一由“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我的小笔头”四项学习内容组成。活动目标:

1.在品析精美语句中学会思考、感悟。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散文,感受散文美好的意境。

3.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4.掌握写“读后感”的基本结构,并在习作的同时深化对“回归自然”这一单元主题的认识和理解。活动策略:

让学生在搜集、整理、交流、思考中提升认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我的采蜜集

(一)先让学生把两句话读熟,可以采取学生喜欢的读书方式。在熟读的基础上,请学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因为自然的恩赐与给予,使人类成为大自然的孩子。从远古生谈谈读了这两句话后的感受,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阅读内容

到现代,人类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文明,我们要感恩自然。课件出示采蜜集带给我们的感悟

(二)在谈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大自然给予我们。”课件出示 在学生的反馈交流中,尽量让他们简要说说理由,以加深认识和理解。

(三)回归朗读,在读中体会,尽量能够背诵。

(一)采用多种形式将文章反复读熟。这篇散文语言优美,要让学生在自由读、默读、(二)熟读后,学生谈谈文中自己最喜欢的画面,想象文中描绘的一个个情境。课件出引导学生去想象:风的顽皮;蝉的悠闲自在;“不肯回头”的小路的神秘;自己独自坐读读背背

同桌互读等形式的练读中去感受美好的意境。课件出示文章 示交流话题

在一棵树下听到的美妙童话„„感受孩子对小树林的热爱;启发学生去想象,并投身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伴乐朗读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会,并达到熟读成诵。课件出示音乐和画面 口语交际

(一)学生自己根据“口语交际学习提示”,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在交流中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

我心目中的美好 我们居住的城市或乡村环境状况如何?

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让我们身边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课件出示口语交际主题和内容 学生小组合作要想有实效性,教师就要适时引导:

1.根据我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交流;借助学习本单元的知识积累与交流;通过各种媒2.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织者,组织组内同学有秩序地交流。

3.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条理清晰,准确表达,并能认真倾听组内同学的发言;必要时

(二)采取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上面的两个话题。

体搜集到的资料展开交流。

可以展开讨论以达成共识。课件出示要求

(三)全班交流。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组内发言,其他人可适当补充,最后达成一些共识。

我的小笔头

(一)本次习作要求写“读后感”,教师要先指导写读后感的大致结构。课件出示写读后感的结构

首先,交代自己在什么情况下读了一篇怎样的文章,心情如何; 接着,简要而又重点地介绍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

然后,分几个方面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受。可以重点写一方面的感受。

所谓“读后感”,就是要先读而后有其感。要让学生先静下心来读文章,这是写好读后注意不要只关注平常善于表达的同学,形成永远的“一言堂”。要给每个同学锻炼交流的机会。

(二)引导学生做好写读后感的前期准备。感的基础。之后,找准文章带给自己的“感触点”。

(三)学生完成后,可以以活动课的形式展示学生作品,例如“渴望那份美好”、“聆听自然的声音”等。之后请学生为作品配上简单的插图,全班合订成册,一本作品集就诞生了。需要说明的是:本次习作完全可以在随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完成,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对文章的遗忘,又让学生有饱满的激情和更深刻的感受走进习作中。

我们的节日——拥抱春天

“新年好啊!新年好啊!祝福大家新年好……”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盼望已久的春节终于到了。新年到了,一家人团团圆圆。我从小就特别爱热闹。所以,春节就是我最喜欢的节日。

我们家每年过年都要贴一副春联,我问了爷爷春联的来历,原来: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过年早上吃饺子,也是我喜欢过年的一个理由。因为这顿饺子很特别,与往常不同。过年的饺子里会放一个硬币或一块糖。不过这样的饺子很少的,谁吃到这样的饺子一年都会大富大贵的,不过,想吃到这样的饺子就得看运气喽!我可聪明了,专拣那又大又鼓的饺子,可是吃了半天,就是没吃到带硬币的饺子。哎呀,好失望呀!吃的肚子都鼓了,就是没吃到。真是的,这饺子怎么包的!算了,不拣了。我随便夹起一个饺子,硬币露在外面了,我赶紧夹到自己的碗里。一旁的哥哥说:“切!包饺子的人技术不行。”明明就是嫉妒吗!

春节到啦,新的一年又来到了!春节又把他的亲戚——春姑娘带来了。她穿着一身绿色的衣服,把大地也濛上了一层隐隐约约的浅绿色。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

2011年,我又把一切不愉快的事情都忘记,又迎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全新的挑战。从今天起,我要好好学习,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最棒的!

“新年好啊,新年好啊,祝福大家新年好…….”祝大家新春快乐!

我们的节日---拥抱春天

三十晚上熬一宿,熬一宿呀熬一宿。哎呀呀,小朋友们熬过了头儿。除夕夜晚事儿点的钟声响起后,虎帅哥儿下了岗,兔小姐迈着轻盈的芭蕾步伐,开始来值新世纪2011年的班了。真快呀,又是美好一年的开端,我们喜气洋洋的迎来了新的一年---兔年。真可谓“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也。小女在这里给各位长辈、师长拜年了。祝大家“一年四季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孩童们,嘴里边吃着美味的零食,边欢快的说着这首古老的歌谣,“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锅肉。”过年喽,过年喽。家家门前都挂起了红灯笼,贴上了福字、春联。准备“辞旧岁,贺新春”了。

过年了,大家肯定都会乐呵乐呵。包饺子、畅心的聊聊天、整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起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团圆饭、边谈笑风声边欣赏春节联欢晚会。那场景的其乐融融,真是温馨呀。就算是在严寒冰封的北极,也会瞬间来到骄阳似火的夏至,因为它时时刻刻都在温暖着我的心底。那就先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先说说我家吧---除夕晚上,我们全家一起吃团圆饭,大家互相祝福,有说有笑的一起来包团圆饺子一个个饺子泛开了花,我们全家的心坎里也乐开了怀。嘻嘻,心里真是美滋滋的呀。大年初一,我一早就变成了小富婆,长辈们的压岁钱哗哗的流进了我的口袋。初一早晨,我们享受了美味可口三鲜饺子,就算是不吃口水就可以赛过长江长了。其实呀,过年家家做饺子的方法都各不相同,多式多样,下面让我来介绍一下。有的人家放钱币,也有放豆腐的,表示谐音“逗福”。还有放虾仁的,放糖的等等。这天其实是爷爷吃到了“福”,但是爷爷却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的将那个大肥饺子,送到了我面前,我当然要感谢爷爷了,我祝福爷爷健康长寿。可不是吗,那位长辈会不希望自己的儿孙多福多寿呢。他们也是一番苦心哪。“嘻嘻”。我暗自偷笑,我早就想找到那个大肥饺子一饱口福了,一直翻来覆去,没想到现在现成的到了嘴边,真乐,好感谢爷爷哦。

你说,多么温馨的一次过年呀。年也过了,现在2011年的春天也想我悄无声息地走来---

“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近了近了,万物复苏的春天近了;来了来了,美丽动人的春姑娘来了。发芽的花儿是春姑娘的五彩裙。春姑娘的气息,另世间万物焕发生机。

我爱春节,也爱春天。因为春节是一年的开端,春天是万物的来源。

2010年2月1日进行了一年级期末综合评价,整套试题以“摘星星”的形式出现,答对一道题便可得到一颗智慧星,让学生从一看到试卷起就有了一种做题的积极性。

“听得清”:考查学生的听力,让学生从所听故事中找出所问问题的信息,同时也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先读问题,再听短文,就有重点地去听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随时训练学生的听力,利用讲课前的两三分钟讲个故事,让学生听后说一说主要内容,或是先提几个问题,听后让学生回答。或者在讲课时着重训练学生的听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的听力自然就会提高。

“记得牢”:1题、考查学生的认字与书写能力以及拼音的拼读能力,出示田字格,要求学生把汉字写规范写好看。何为规范好看?这里面包含了汉字的审美与艺术,平时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会写这个字,还要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这个字的演变历程,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把字写好看,让学生对中国的汉字由陌生到熟悉再到感兴趣,愿意学习这种文化。因为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人类历史的缩影。写字的过程不仅仅是掌握一种技能,不单单是掌握字的形体结构,更是学生语文修养形成的重要过程,是了解、感知、体会认识汉民族文化的过程。

2题、考查学生的拼音基本功,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能否分得清。拼音学得扎实与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那么多拼音“小雨点”和下面的“家”连线,既不能连错,又不能漏掉,这也考查了学生的细心。

3题、考查了学生的认字情况,把写和认分开。冀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多认少写,先认后写,认写分开,平时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拓宽学生生活的视野和识字的领域。识字量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学生多识字,为阅读打好基础。

4题、会书写的字还要会用,会组词,还要区分每组的形近字。考查学生对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这种训练平时老师们做的很多,但要注意不要让学生大量的重复的去做,要变化花样,给学生常学常新的感觉,让学生觉得学习汉字不枯燥,而且还很有意思。

5题、按课文原文填空,把生字放到语言环境中,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又考查了学生使用汉字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平时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不但要让学生会背,还要会写其中的生字。平时有的老师多是注重背诵,往往忽略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这是细节问题,不能忽视。6题、相关诗句连线,考查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主要是古诗词、俗语、谚语、儿歌。既要会背这些内容还要认识这些字才行,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识字量。平时在综合学习时,还要加大这方面内容的补充,既积累了知识,又增加了识字量。

7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不仅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考查了学生能否把课文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学生学习知识内化的考查,从此也可见老师平时教学的水平,对学生语言的训练是否到位,是否抓住课文重点训练学生说话,这些都是老师在平时教学重要做到的,而且要从一年级就开始。

“读得懂”:读短文回答问题,既考查了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把故事情节想出来,把人物的对话想出来,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考查,同时在人文基础上教给学生如何与别人相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三维目标之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我们平时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写得好”:学生不但要会说,还要能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并且能围绕“动画片”这个主题把话说完整,语句之间还要有条理。说和写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有的孩子说得很好,但是轮到写就不能把说的完全写下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学生会说,还要慢慢缩短说和写之间的距离,注重训练学生说完整话,多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说话,让学生不但能说得好,还能写得更好。

总之,这份试卷注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了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难易适中,水平较高。

第四篇:12册语文第六单元资料

第六单元

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词语天地 1.读读记记。

沦陷 虐杀 晦暗 娓娓动听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阴 难堪 勤勉 身临其境 印象文雅 惩戒 寂静 赫然 矜持 迫不及待 沐浴 馥郁 色彩斑斓 绿阴如盖 琳琅满目 掐人中 铭刻 邮戳 信笺 馨香噼里啪啦 2.按要求写词语。

(1)六年的时光一闪而过,我们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时间的飞逝?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斗转星移 转瞬即逝(2)光阴似箭,六年的朝夕相处中,我们对某个同学肯定比较熟悉,请你围绕某位同学,按要求写四字词语。形容外貌神态的()。形容个性品质的()。形容彼此关系的()。形容内心祝福的()。„„(3)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四字词语,连成一段话。想到即将要与母校、老师和同学分别,我真有些()。回想起刚入学时,我们是一群()的儿童,是老师()地工作,把我们培养成了()的少年。还记得课堂上我们(),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争得();还记得绿茵场上留下了我们拼搏的汗水,每年的运动会,我们全班同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六年的(),我们已经成了()的好朋友。在临别之际,我祝愿每一位同学()。第二部分:课文内容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1)“启蒙”的意思是()。启蒙老师让“我”难忘的是()。田老师讲课最吸引“我”的地方时(),并在“我”幼小的心灵(),最后他却说()。《新来的王老师》(),“我”真佩服他。《忘不了的笑声》,因为这是()!《作文上的红双圈》中的“我”说自己后来能发表小说,成了作家,应该永远感谢()。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令这些作者难以忘怀,因为这是他们成长的()。

(2)《给老师的一封信》中,最能突出露露感激老师哺育她成长的一句话是()。这时,你会想到的一句名言是()。《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有几处描写了槐树。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四字词语)()()()()等。“今天,我们();明天,()。”作者的感激之情是(用古诗句说)()。2.课内阅读练习。

(1)我一看作文,发现陈老师在末尾批了“嗅觉特长”四个字。“嗅觉特长”的意思是()。(2)蔡林把信纸放回信封里,小心折叠起来,放进口袋,大踏步回家去。他一面走,一面伸手摸着衣袋,好像里边装着宝贝。“小心折叠”,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象一下,蔡林“大踏步回家去”的样子,你能想象到蔡林此时的心情吗?他的衣袋里到底装着什么,为什么说“好像里边装着宝贝”,它对蔡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吗?在不顺利的时候,给了你怎样的信心和勇气?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3.课外阅读部分

学生们推荐赞美身边的,或者从报纸上、网络上搜集到的教师的先进事迹与文章,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感悟与推荐的理由。

复习建议:本单元的复习要依托一个主题——“师恩难忘”,在这个主题下, 引领学生重新温习积累的词语、句子、诗篇, 调动起学生回忆、交流、想象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习作, 组织语文活动, 并在活动中进行评价。主题复习课型融检查阅读积累、口语交际、写话于一体, 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培养。

1.第一环节词语、句段、课文的复习可以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复习,详实地把本单元的重难点梳理出来,包括本单元的重点字词、多音字、四字成语、重点词语意思、重点句段的填空、名人名言、重点课文结构图示等等。相互交流又查漏补缺,重点内容一再强化,加强记忆,毕竟是四人的智慧。

2.之后可以让学生轮流做老师出的复习题和抢答题,这个环节让老师摸清大家复习情况,而老师的检测也促使大家复习和交流时投入。老师进一步和孩子们一起梳理老师认为本单元最重点的内容,这一环节要夯实基础。第二课时(惜别篇)复习要点:

1.搜集歌颂友情的诗句。

2.写下难忘的一刻:难忘的老师、同学、一节课、一次活动„„要求概括地写下难忘的内容和理由。3.事先制作精美的卡片,书写临别赠言,当场赠送给老师或同学。4.制作个人纪念册(选做)。

(1)开头的话,简要小结六年的小学生活;

(2)个人简历,包括获得的成绩、荣誉,担任的职务等;

(3)成长的瞬间,挑选有代表性的生活、学习的照片,并写下几句感想;(4)难忘小学,感恩;(5)成长寄语。复习建议:

一、围绕主题, 梳理积累

1.同学们, 我们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和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挥手说再见了。说到分别, 你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 2.“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后的思念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你们能记起多少关于离别关于思念的古诗词? 诵读赠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诵读思念诗──—《静夜思》《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多媒体出示这些古诗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诵, 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3.请写下每首诗中你认为最打动人心的诗句。

二、温情回忆, 共叙往事

1.和好朋友共同回忆在一起时快乐、苦恼、尴尬、有趣、难忘„„的往事, 写写你觉得值得留在记忆中的故事。2.以《听我们讲那过去的故事》为主题, 举办故事会, 评选故事大王;根据故事内容评选最感人故事、最幽默故事、最难忘故事、最有趣故事、最伤心故事、最吸引人的故事等。

三、临别赠言, 共勉互励

伴着歌曲《我不想说再见》)母校的生活就要结束了, 让我们敞开最真挚的情怀, 把最美好的话语和最漂亮的字迹留给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 留给亲爱的老师, 留给哺育我们的母校。1.给每个同学留言: 一句格言, 一个警句, 一句诗歌, 一段心里话。2.给最喜欢的老师写心里话。

3.给校长写一封书信, 表达自己对学校的感谢之情或美好祝愿, 或是对学校的建议等。

四、美好畅想, 相约明天

以《十年之后再相聚》为题, 想象那时的情景, 写出自己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第五篇:小学12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十二册)

一、任教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学生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时的基础不扎实,以致于现在的成绩很不理想。本学期将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

4、通过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拓宽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会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

三、教材重点难点

1、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精读课文的学习中积累语文学习的方法。

2、针对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写作的素材。

3、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力争使课内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加强训练,方法多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2、持之以恒,不断地加强积累。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4、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

5、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改设想和教研专题 教改设想:

在教学生习作时,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理话、表达真情实感。

教研专题:

农村小学语言积累训练的探索。

六、教学进度

第1~~~~~~~~~

平易近人 关心青年 热爱古典文学

3、海伦?凯勒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3课 第一教时 总第7教时

一、导入新课,揭题。

1、教师介绍周婷婷的事迹。

2、简单介绍海伦的事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①读准字音。②读词语。

③指名分节读课文,看是否正确、通顺。④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的是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交流。

4、分部分朗读,要求读通顺。

四、作业

1、指导写生字。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朗读课文。

第3课 第二教时 总第8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读第一节,想一想: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同学小组间交流。

3、集体评议。

4、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的身边,她是怎么做的?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2、分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评议。

①沙利文老师开始是怎么教海伦的?后来呢? ②海伦开始是怎样的表现?

③海伦接着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④对刚才的理解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4、指导反复朗读有关语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用“喜悦”、“如饥似渴”造句。

3、朗读课文。

第3课 第三教时 总第9教时

一、复习

1、用“喜悦”、“如饥似渴”造句。比一比谁说得好。

2、海伦在沙利文老师的指导下如何拼命地学习的呢?

二、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思考:萨勒老师是自我 ?海伦又是怎么练习的?

2、小组互相讨论。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理解有关语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第四部分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想一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热情)结合课文理解:“倾注”、“不屈不挠”

四、回顾全文,朗读体会。

1、自读全文。海伦的哪引起做法使你感动?为什么?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

2、你想学习海伦的什么?

五、作业

1、引号有哪些用法?讨论课后习题4

2、在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⑵⑶两句中引号的用法。

3、课后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一听。板书设计:

3、海伦??凯勒 生病――失聪失明

奋斗――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 奋斗 奉献――永生留名习作1 漫话寒假生活习作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例文,启发学生根据例文做法,去搜集反映寒假生活的资料,并和大家交流。

2.借鉴课文的写法,以“漫话寒假生活”为题写一篇习作。注意写出寒假生活的情趣。

3.引导学生注意做好生活积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寒假生活表达出来。教学难点:

表现寒假生活的丰富和情趣。教前准备:

让学生准备能反映自己寒假生活的照片、录象。教学过程:

习作1 第一教时 总第10教时

一、导入谈话

要点:1.简要说说春节的由来。2.描述城乡人们过春节时的情景。

二、板书习作文题:漫话寒假生活

三、审题

1.看了习作题目,有什么问题没有? 引导学生弄清:

什么是寒假生活?(寒假里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什么是漫话?(不拘形式、随便谈)

2.小结:漫话寒假生活,就是要写我们在寒假里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只要是你感兴趣的,觉得有意思的都可以写。

四、阅读例文

1.教师谈话:书上有一篇同学写的《漫话寒假生活》,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想一想,这位同学都说了些什么。

2.读后讨论。

这篇《漫话寒假生活》说了写什么? 你觉得哪些内容有情趣?怎么有趣? 3.让学生再读一遍例文。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可作以下归纳板书: 谈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小品,京剧)有意思 说阅读书报的收获??

?有收获 讲什么的都有?

不嫌烦 4.小结:这些内容都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就是漫话。

五、组织“寒假生活漫话会”

可以指定一名同学作为主持人,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可以用电教设备展示相关的照片,播放录象。

六、指导学生选择材料

让学生简要地说说自己准备写些什么。

讨论:哪些内容可以写进本次习作,哪些内容不可以?为什么?

七、学生练习写作,教师作个别指导习作1 第二教时?? 总第11教时

一、学生说习作要求

二、学生读习作,师生评点

三、修改习作 练习1 教学目标:

1、描红练写钢笔行楷字,努力写得入体。

2、认识儿话音,读读比比某一个词儿化以后读起来语音上发生了变化。

3、练习运用叹词表达恰当的语气。

4、修改病句,知道句中语意必须积累。

5、熟记12条成语,丰富语言积累。

6、根据资料向同学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了解民族风俗,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7、学写毛笔字。教学准备: 投影片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练习1 第一教时 总第12教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3)让学生说说写钢笔字行楷的注意点。(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

(4)以“爱”、“歌”等字为例指导学生体会运笔特点。(5)教师强调行款布局和整体章法。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纠正强化练习。(学生书写时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反馈时注意评点、纠正)

二、教学第二题(1)指明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比一比同一组词前后有什么变化。(2)指名学生回答、讨论。

(3)教师范读,讲解方法:在发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的同时卷舌。(4)学生模仿发音。

3、练习。(1)学生自由读。

(2)四人小组轮流读,互相指正。

4、反馈。

(1)指名读,注意纠正指导。

(2)延伸练习:平时学习中,你还读过或听过哪些儿化音?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读例句,思考:填了一个什么词?

(2)师生讨论:怎样选用合适的叹词?(先读逗号后面的句子,根据句意想想该用什么叹词来表达句子的语气)

(3)学生再读例句体会。

3、练习。

(1)学生自读句子,思考句意,体会语气。(2)选择合适的叹词填空。

(3)填好后,自己再读一读,看是否合适。

4、反馈。

(1)指名读,师生共同讨论是否符合语气。(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只要基本符合语气的表达就行)

(2)扩展练习。

练习1 第二教时 总第13教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病因。(语意不明,“自己”指的是“我”还是“同学们”?)

(3)想一想I该怎样修改。

(4)学生修改,教师提示修改是要使用适当的修改符号。(5)朗读修改好的句子。

(6)教师归纳修改病句步骤:一读(读有毛病的句子),二想(想一想怎样修改),三改(使用修改符号),四查(检查是否正确)。

3、练习。

(1)让学生用一读、二想、三改、四查、的方法,自己修改(2)、(3)、(4)句。

(2)四人小组交流:读一读,谈谈自己是怎样改的,为什么这样改。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答案。(2)同桌互查练习情况,修改答案。(3)让同学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个成语,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4)指名读。

(5)理解12个成语的意思。

(1)哪些词你很熟悉?请说说它的意思。(2)不熟悉的词请查字典。(3)还不明白的提出来交流。部分成语参考注释。

处之泰然:对待发生的紧急情况或困难,安然自如,毫不惊慌。气宇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温文尔雅。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说说这组成语有什么特点。(3)根据特点熟读记忆。(4)同坐位练习背诵。

4、反馈:指名背。集体背。练习1 第三教时 总第14教时

一、教学第六题 1.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我国各个民族的资料,了解该民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并列出提纲。

(2)绘制一件该民族的特色物品或学会一个动作。2.审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话题: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2)指名读题,明确要求。3.指导。

(1)启发谈话:我国有许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他们各有各的特点,课前大家都搜集了有关资料,做了精心准备,待会儿我们就各自向大家介绍一个民族,好吗?

(2)介绍指导:1.根据查阅的资料选取适合要求的内容,进行口头介绍;2.在介绍有关民族的知识时,可以有详有略,但要抓住该民族的特点。

4.练习。

(1)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中介绍。(2)轮流上台介绍。5.总结。

练习1 第四教时 总第15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方框形的字。

2、端正、整洁的书写。

3、写字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过程:

一、教师讲解写字要点 园团

“园”和“团”字要求学生在临写的过程中,体会并掌握:“园”和“团”的字形都是立长方形,外框要写在米字格的中间,外框要摆得平正、稳重,稍向右上取势。

二、教师范写

三、学生自由练写

四、教师巡回指导

五、交流评价

六、作业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等。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4课 第一教时 总第16教时

一、旧知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读过的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指名背给大家听一听。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描写奏的诗。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简介作者。

2、自读全诗,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读后检查。

⑴出示生字,指名认读。⑵指导学生书写生字。⑶指名朗读,正音。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在小组内讨论诗歌中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分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全班汇报。你已理解了哪些词语。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小组互相讨论后集体交流。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

1、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童年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同学们,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怎样?请说一说。

五、作业

1、把《村居》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一听。

2、背诵。

3、抄写词语。

第4课 第二教时 总第17教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2、题目是什么意思,小组内讨论。

三、自学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读诗并正音。

2、逐句边读边想: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了,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3、分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评议

1、指名读。说说读的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2、交流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3、谁能说说句子的意思?

4、看图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深化理解

1、轻声读全诗,想想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2、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中就无处可寻了呢?

3、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背诵。

六、自读全诗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

七、作业

1、朗读,背诵。

2、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暮春图,涂上颜色,比比谁画得最好。

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 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 早春 竞放纸鸢

(景)(人)

宿新市徐公店 篱笆稀疏 小路深长 黄蝶飞舞 儿童急走 树头花落 叶未成阴 融入菜花 无处寻觅

景 人

静 动

5、烟台的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磁带、投景片等。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5课 第一教时 总第18教时

一、导入

1、回忆记忆中在大海。

2、看地图,找出烟台的位置。

3、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强调“海”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边看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边听课文的朗读磁带。听完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检查自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

1、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⑴指导朗读两个长句子。

第2自然段中一个长句子:小山似的„„马路中央。

第3自然段最后的一个长句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⑵各自练习朗读全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⑶指名“开火车”读全文,然后进行评议。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提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小组讨论后交流、评议。

四、写字指导

1、说说写这些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2、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第5课 第二教时 总第19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评议书写的情况。

2、自读全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些什么。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1、朗读,想想这一节除了写到海,还写了什么。

2、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片头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

3、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4、通过读,你欣赏到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什么样子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5、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想记住她吗?先自己读一读,然后尝试背诵。

6、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整体读,想想讲了哪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

三、用上

下载语文12册第四单元教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12册第四单元教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4、有感......

    二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建邺实验小学2016二年级语文(上)教学设计8. 小鹰学飞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叙述了小鹰在跟随老鹰学飞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知道了学习没有止......

    四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第37、38课时 13、夹竹桃 第 1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

    语文12册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

    语文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知识点第十四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1、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他的作品还有:《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

    12册三单元

    一、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选断,回答问题。 (一)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

    12册7单元

    青墩小学备课稿纸 第1页 备课组:六年级语文12册 备课人:孙学銮 教学内容:21莫泊桑拜师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莫泊桑拜师......

    苏教版语文12册 四单元分析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 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第四单元的主题为“探索与发现”,安排了《夜晚的实验》、《海洋——21世纪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