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法欣赏课
书法欣赏课
朱瑜
教学目标
1.掌握书法中常见的几种形式。
2.掌握书法作品的正文布局、落款、钤印方法与技巧 3.提供平台让学生能够从多层次、多方向地去获得有关书法艺术的历史、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书法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了解书法的常见形式。
2、掌握书法作品的正文布局、落款、钤印方法、教学难点 正文的章法布白、落款以及钤印的方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文房四宝等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中国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汉字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汉字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深具美感。学习书法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教师PPT展示五种不同书体作品
二.欣赏学习
书法作品创作中有哪几种常见的形式?
1、观看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A、立轴(条幅、对联、中堂)
B、横轴(横幅、手卷)
C、其它:折扇、团扇、斗方、册页、匾额、镜芯、四条屏等(五尺三开,四尺三开)
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的书法作品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3、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包括几方面内容? 学生回答:正文、款文和印章。(详解)
4、教师:概括补充(A、正文书写形式设计
B、落款的要求、形式
C、钤印的方法
5、何为书法的章法?何为布局?它们有何区别?书法的布局形式一般有几种?
6、教师小结:
(1)章法就是指对一幅书法作品进行全盘的安排,又称作是大布白,或者叫篇章结构,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布局是书法的宏观模式,而章法则是微观意义上的一种构造。
(3)书法作品正文的布局形式有四种。即有行有列、有行无列、有列无行、无列无行
三.自由创作
学生们准备不同的纸张写自己擅长的字体,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四.互相点评
1、引导学生点评部分完成作品。
2、教师点评总结
第二篇:书法欣赏课教案(共)
书法欣赏课-----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
万寿中学
陆林
首先, 写行书一定要有比较好的正书基础, 熟悉笔性,当你对结构、笔画、空白、造型都可以很好的掌握之后就有了条件了。练行书时,首先是临帖: 不要写,先看,把一个字看透,就从上面说的那几个方面看,看好了,就丢开字帖,一气合成。注意: 这里就关系的写行书最重要的东西了,就是 连贯的气运,每个笔画一定要靠气运联系在一起,一个字才能很好的成为一个整体,不要停,不要填,还有就是笔触一定要”跳起来” 行书字才显的活 ;不然回很死板,可以从两个对称的点开始练,用弹跳的笔触练,找到感觉后开始写。
另外,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空白(重中之重)气运
这两点做好了,其他的东西比如如何造型、笔画的连接、都是比较灵活的,可以自己设计,单但毕竟写出来的一定还是字啊!不过练习时可以当作画来’画” 主要是练习笔画之间的关系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王羲之练字的励志故事
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11岁那年,他想去父亲的房间找点字帖继续练字,发现父亲的枕边有几本书,于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一看,那是本叫《笔论》的书,内容是教人写字时如何运笔。王羲之一翻开书,就忍不住开始记录那些执笔运笔的技巧,他读得爱不释手,不知不觉把书带出了父亲的房间来读。他按照《笔论》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入迷了。过了一段时间,他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的比较,确实有些变化。
一天,王羲之在读《笔论》时被父亲发现了。父亲王旷看见儿子读得入迷的书竟是自己珍藏的《笔论》,很诧异地问道:“你能读懂这样高深的书吗?”王羲之答道:“书非读不能懂,孩儿虽然一知半解,但还是能受到教育的。”父亲听后把《笔论》送给了王羲之,得到书后的他练得更加勤奋,更加认真,更加投入。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竟然连头都没有抬起来看一下,专心致志地边看字帖边练字。书童最后不得不去请他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时,只见羲之手里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笑着说:“羲之,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再如: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正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练字,王羲之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第三篇:书法欣赏课教学刍议
书法欣赏课教学刍议
重庆市垫江县高峰小学校 余群桥 电话:***
【内容提要】书法欣赏即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品评,领略其中蕴含的美;书法作品也有因其本身的方法和规律,以及欣赏过程中还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关键词】书法 欣赏 教学
书法是反映生命的艺术,人的喜怒哀乐这些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书法欣赏即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品评,领略其中蕴含的美。如果把写字比喻为小学的识字阶段,要求把字写得准确平正的话,那么,书法则是作家将字词构成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或诗词。当然,写文章有文章的构成方法和规律,那么,书法作品也有其本身的方法和规律。据《汉书》记载,汉代上至皇帝下到庶民百姓已经有能写字且写好字的“写字专家”了,这些“写字专家”在当时以“善书”名世。在汉晋时期出现了许多徽号“书圣”的“写字专家”,例如:张芝、皇象、钟繇、索靖、王羲之等无一不是彪炳千秋的“写字专家”。“写字”这门艺术也因为无数“写字专家”的大力推广,被普通百姓广泛接受,并冠以“书法”的名号;所以,今天我们来谈论“写字”,其实可以说是来谈论“书法”。虽然,“书法”对小学生而言显得有些高深莫测,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小学写字教学的有效实践。针对长期的写字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写字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小学生写字的习惯和兴趣。让学生在趣味中写出与其年龄特征相吻合的、有自己风格的、又不失汉字神韵的(即是大家常说道的:好看)的字来。
说到欣赏书法作品,从古至今已经成为经典的,为人们耳熟能详的都浩若烟海不可计数。根据汉字的不同发展阶段,古代、当代的书法家们也为现在的初学者留下了诸多供以学习、参考、赏析的作品。现就写字教学时如何欣赏书法作品方面浅谈以下两点:
一、分体欣赏:
汉字由最早的甲骨文发展演变而来。形体上经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几个大阶段。其中,可供小学写字教学采用的主要集中在篆、隶、行、草、楷等五体;在这五体之中,尤以楷书为小学写字教学重点采用,并且,写字教学设计也围绕楷体字教学为中心。那么,在欣赏书法作品这一环节,就要重点欣赏楷书作品。但是,我国古代经典书法作品中“天字号”无一例外皆是行草书作品。因此,对于行草书作品和篆隶书作品的欣赏必不可少。这对诱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及欲望至关重要。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各类书法作品而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例如:在唐代贞观年间才戴上“书圣”桂冠的王羲之所书写的《兰亭序》,其字体形态妍秀、俊美流畅,笔画长短适度、肥瘦均匀、曲直兼备、刚柔相济、变化多端,尽显风采。这完全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字原来可以这样写,而且字还可以写得出一种境界,当然不负“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完“天下第一行书”之后,接着了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等著名书法作品。同时,让学生知道写出“天字号”书法作品的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家,除了行草书写得好外,楷书写得也很好,特别是小楷字写得更好,他们分别是晋、唐、宋时期最杰出的楷体书法家。对此,可以让学生分别欣赏王、颜、苏三家的楷书作品,如著名的《黄庭经》、《乐毅论》、《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喜雨亭记》等作品,并详细地解说这些作品的风格特征及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个性、精神面貌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写字的兴趣,书写个性等。
二、分期欣赏:
因为,汉字演变的阶段不同,书写工具的古今差异;所以,书法作品有古代当代之分,又有碑帖之异,还有硬笔软笔之别。因此,写字教学要注意欣赏不同时代、不同工具书写的作品。让学生在写字训练是既有规律可循,也有原则可依;不至于信手写去,随心随手就写成“我体”,更甚者写出“别体”。针对实际教学,分期赏析,选取古今书法家的作品对比观照。古代书法家为大众知之者甚多,而当代书法家为众人熟知者寥寥无几,更何况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对于被选来与古代书法家相比较的当代书法家除了其作品本身之外,最好还要为学生们所熟悉并可以常见。就城区林立的招牌、繁杂的广告而言启功、沈鹏、马识途、诸位先生应该首先进入我们眼帘。城区有许多的牌匾、广告都用了启功先生的字体,以上几位当代书法家不仅字写得好,并且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这都无疑告诉学生,汉字不只是古人可以写好,我们现在也同样可以写好。与此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几位先生不论道德文章还是书法技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或许,有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欣赏的书法作品无一例外,全部都是毛笔书写的;但是,今天我们常用的钢笔、圆珠笔、签字笔、铅笔等硬笔作为了书写工具,当然无法写好字。在这里,我们就非常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关于硬笔书法的相关知识,至少欣赏三至五幅硬笔书法作品。我们现在进行写作课教学,各方面的材料都十分齐全。比如选取硬笔书法作品,就可以选取广为熟知的庞中华、李放鸣、司马彦、彭洪顺、黎德良等硬笔书法家的作品共学生欣赏。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明白,硬笔(钢笔)也同样可以写好字,并且写得和古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经典作品一样好呢。同时,为拓宽学生视野,应该适当选取古代小楷精品供学生欣赏及与硬笔书法比较。如:《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灵飞经》等,完全可以当做硬笔习字帖使用。学生们可就此清楚写好字是不分软笔(毛笔)和硬笔(钢笔)的,写字这门中国特有的造型艺术不论古今都是可以发扬光大的。正是如此,我们也一直以书法来探寻中华民族艺术心灵的极致。
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将作品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故,先贤亦曾云:“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
【参考文献】
1:《字里千秋》刘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04版
第四篇:美术欣赏课教案
美术欣赏课教案
课 题:美术作品欣赏 执 教:赵君明
教材分析: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所涉及内容及具广泛性和综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美术的审美特点出发,通过古今中外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介绍、分析。并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中获得知识、审美感受和享受,从而掌握美术欣赏方法,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有代表性的优秀的美术作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也有一个初步了解。
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注意寓思想教育于审美教育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种形式的直观欣赏,从而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着重欣赏分析教师作品和部分学生作品,精辟地讲授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教育准备:多媒体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育 上课礼仪、故事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一)欣赏自己的作品
1、欣赏教师作品《雪景寒林图》临摹作品。(1)分析《雪景寒林图》整体创作的构思;(2)再析《雪景寒林图》历史背景和创作过程;(3)欣赏《雪景寒林图》的设色用笔。
2、欣赏《陕北老农》
(1)分析《陕北老农》整体创作的构思;(2)细节刻画;
(3)《陕北老农》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3、教师给出自己的欣赏途径,给学生提供参考。(1)作品构图;(2)色彩及用笔;(3)主题思想。
4、学生自己欣赏自己的作品。(提醒:可参考老师的欣赏途径,也可从自己的欣赏角度去欣赏。)
二、教师活动:欣赏学生的作品 《肖像》、《放学了》
1、《肖像》主要分析其高超的用线,教育学生要仔细观察每一件美术作品;
2、《放学了》主要赏析其精妙的表现力。
(重点强调欣赏美术作品要有辩证思想,要全面,不可一概而论。)
三、总结美术欣赏应该注意的问题。
1、全面→(优点与缺点);
2、准确→(色彩线条与构图);
3、深入→(思想感情)。
四、学生活动:学生试着欣赏同学的作品或课本上的美术作品。
五、思考:评价艺术作品是这样的,那么生活中我们评价周边的人应该怎么评价?评价生活又该如何评价?
六、布置课外欣赏和预习新课。
选一幅自己喜欢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作品自己挑选,并写出赏析的文字材料。
七、教学反思
第五篇:音乐欣赏课论文
音乐欣赏课论文------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这部合唱以黄河为背景,以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作品展现了抗日战争如火如茶的、惊人动地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
这部人合唱是采用群众歌曲联曲体的结构形式,从其中表现内容、宏大的音乐布局和雄伟的音乐气魄来看,无疑是具有史诗般的规模,是一部名符其实的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音乐史诗,是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中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作品在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的群众化方而,均作出了成功的尝试。该大合唱共分九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序曲》,展现了作品内容的背景。音乐概括地呈示了人合唱的几个重要音乐形象:即《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怒吼吧!黄河》的主题。通过这此音乐形象的呈示,提示了整个人合唱的基木内容,展现了作品内容的背景。第二乐章是《黄河船夫曲》,震撼人心的船夫号子。是劳动歌曲体裁的合唱曲,以船夫劳动号子的音调作为主导动机,贯穿整个乐章。这个乐章刻划了一个形象:一是,采取一领众合劳动歌曲合唱形式,音乐紧张、激烈,刻划了船夫们渡黄河时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形象;二是,采取四声部混声合唱形式,以原有的音乐索材为核心,拉宽节奏,放慢速度,音乐宽广、深厚、刻划了船夫们冲过险滩后喘息和展望的形象。这两个形象经过发展,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悲壮的、幻想然而又是现实的图画:鸟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通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最后胜利”。第三乐章是《黄河颂》的气魄。是一首热情奔放的男声独唱歌曲,气势宽广,高歌赞颂黄河之伟人、坚强。雄浑豪壮的音调,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和光荣历史的热爱之情。整个乐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旱示性段落,音乐比较平稳,是对黄河自然景色的赞美;第一部分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音乐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三次引吭高歌“啊!黄河”的赞颂性音调,且情绪一次比一次激昂,把音乐推向了高潮。展现黄河与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启示着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思。
第四乐章是《黄河之水人上来》的讴歌。是配乐诗朗诵,用长篇诗歌倾诉民族的灾难,赞颂占往今来黄河两岸的无数英雄豪杰,讴歌千百万抗口战I的伟人业绩。在伴奏中运用了《满江红》和《义勇军进行曲》两个音调:一是象征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一是象征中华民族已响起了抗战斗争的胜利凯歌。
第五乐章是《黄水谣》的扦情。是女声一部合唱曲,采用民谣风格的扦情叙事歌曲。用优美、婉转、流畅而又深沉的旋律,表现黄河两岸人民对口木侵略者破坏美好生活的痛恨,井发出了痛苦的呻吟。这个乐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BAIDU_CLB_fillSlot('920314');
描绘黄河两岸沃野千里和美丽风光,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的情景,音
乐舒展悠扬,在愉悦中蕴含着痛苦的情感;第一部分述说口木帝国主义入侵后的凄凉情景,音乐沉重激愤,表现对敌人的无比愤恨;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紧缩再现,音乐深沉悠远,表现人民无比的悲痛,三个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又以“痛苦和呻吟”的情绪贯穿整个乐章。
第六乐章是《河边对口曲》的倾诉。是男声对唱和四部混声合唱。描写两个流亡者,在黄河边上互相倾诉家破人亡的仇恨。音乐吸取了陕北和山酉的民歌音调,采用民间分叙事歌曲的体裁形式,上下句的乐段结构,一问一答地叙述各自的身。当上下句叠置起来形成一重唱时,这是表现两个流亡者一起走上了抗战斗争的道路。
第七乐章是《黄河怨》的忧怨。是女高音独唱和三部伴唱曲。这个乐章是描写一个惨遭敌人蹂厢的妇女,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后,满怀仇恨地而对黄河怒涛,倾诉着自己的千重仇万重怨。音乐以叙述性的竹奏型和比较激动的竹奏型贯穿全曲,情绪一层比一层激动。女声伴唱模仿狂风呼啸、惊涛澎湃的音响,构成女声独唱哭诉的背景,增强了整个乐章的悲剧气氛。第八乐章是《保卫黄河》的雄壮。是该人合唱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乐章。通篇是齐唱和唱歌曲,表现勇士们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英雄气慨的战斗进行曲。旋律豪迈明快,节奏鲜明紧凑,音调跳跃有力,既有民族音乐的风味,又有新的战斗风格。卡农手法构成的一部、三部、四部轮唱,井加入“龙格龙”的衬词,使音乐更加跳跃和风趣,形象十分鲜明生动。此起彼伏的轮唱,形象地描绘了风吼,黄河咆哮、游击健儿在崇山峻岭和青纱帐里时I稳时现出没不定的战斗图景,表现了不可遏制的群众抗口洪流,具有风起云涌、排山倒海之势。音乐成功地刻划了游击健儿的英雄形象。
第九乐章是《怒吼吧!黄河》的高潮。是混声合唱曲,是这部人合唱的终曲。“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怒”字均以弱拍弱位置为基础,旋律逐竹上行,强调“怒吼吧!”音乐人人突破了一般歌词的语言竹奏,给人以发展、宣染和夸张之感,形象描绘了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抗口洪流,一浪高过一浪,势不可挡,最终历史的车轮要碾碎旧世界的坚定信念。这个乐章概括地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坚强的战斗意志、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巨人无比的力量。整个乐章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具有引子性质,以铿锵有力音调,发出了强人无比的战月号召,采取主调写法,才几势雄伟,形成怒潮汹涌之势;第一部分是扦情行板,音乐徐缓深沉,“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运用复调写法,连绵不断,表现中国人民的沉重回忆和无比感慨心情;第三、四部分转为战洲一性的号召性的快板,音调高昂,节奏有力,采取主调写法,发出五次同音反复的“乐句,把整个人合唱推向高潮。这个总结式的乐章,终于成功地完成了整个音乐形象的朔造仃务,那就是: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矗立在世界的东方!冼星海的《黄河人合唱》,是一部史诗性的人型声乐套曲,才几势宏伟、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既富于时代特点,也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具有强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在表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中华民族音乐语言鲜明的民族特色方而达到极高境界。每当耳边响起这激昂的旋律时,联想到如火如茶的抗战场而,脑海展现出一幅无数的奔向烽火硝烟的战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图景,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发出人们的豪情。
冼星海短促的一生,创作了4部人合唱,是他在声乐创作方而所获得的最高
BAIDU_CLB_fillSlot('920966');
成就,也是当时苹命音乐创作的杰出成果。尤其是《黄河人合唱》,汇集了冼星海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最优秀的艺术创造。对于冼星海来说,《黄河人合唱》是一部带有总结性的人合唱作品,为我国现代人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范例。也是一部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音乐巨著。广阔的领域,对其他形式的音乐创作,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
一、关于作者 曲作家:冼星海,生于一九零五年,留学回国后,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曾为《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做音乐指导。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他的 “天鹅之歌”——《中国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
词作家: 光未然生于1913年,原名张光年,湖北省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 家,著作颇丰。
1939年3月,到延安后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 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二、关于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 武汉沦陷后,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
《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于二十一世纪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
三、相关背景
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成为当时实际上的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武汉会战中方损失了40多万人,历时4个半月。
四、个人对作品的拙见 《黄河大合唱》的开端便是乐队齐奏——管乐音色的雄厚与磅礴的气势,弦乐急切的碎弓和紧凑的节奏,加上打击乐的紧密鼓点,不得不让人不得不正襟危坐,竖耳倾听。虽然节奏很快便减缓了下来,但一声声的质问,却牵引着我的思绪到了黄河边,期待着
眼见黄河时的汹涌澎湃。
我不曾见到过黄河,更别提有渡过黄河的经历。而对黄河上的船夫形象,也仅从荧屏上得知——黝黑的皮肤,如雨的汗水,坚实的肌肉,为着生存不辞辛劳、不畏艰苦。随着一句“听吧!”,齐唱的气场顿时影响了我。乌云遮天、波涛如山不是问题,冷风扑脸、浪花进船不是重点,船夫们在惊涛骇浪中在暴风雨中与愤怒的河水斗智斗勇奋力拼搏的场面顿时展现在了眼前!在因场面浩大而震撼之余还因船夫们面对着强大的自然力量侵犯之时,仍会为了生命为了希望拼劲全力勇于抗争而激动与感动!一己之量脆弱不堪,集体之力虽不见得能与自然力量相抗衡,但正是这样的一份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可歌可泣。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黄水谣》,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女声二部合唱,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河水滚滚,浊流宛转。这条将中原劈成南北两面的河流孕育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哺乳了数以万计的生灵。在这条河的两岸,中华农耕文明开始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苗儿肥,豆花香,男女老少喜洋洋,一片祥和安宁。然而,这桃源之境却因日本人的入侵而不复存在。武汉沦陷后,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人们扶老携幼,四处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黄河水依然奔流日夜忙,但人们却过着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生活。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听《河边对口曲》感觉与前几段很不一样。山西民歌的音调,配上锣鼓伴奏,民间
风味浓郁,亲切,进一步拉近了演唱者与听众的距离。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通过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有家不能回,有亲人不能团聚,辛苦累积的事业因鬼子的入侵一夜间化为了泡影,有国家却连国人应有的起码的生存权利都没有。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这样的日子中国人过够了!怀揣着仇与恨,挺起脊梁,为了国家,为了在乎的人可以好好地生活,中华儿女拿起刀,扛起枪,太行山上打游击!势必把入侵者打回他的三分地!
《保卫黄河》是我接触的《黄河大合唱》的伊始,只是那时跟乐团排练此曲时,尚 且年幼,不明白它背后的深刻含义。后来明白,如词中所诵,“谁愿意向猪样一般任人宰割?”入侵者剥削你,鞭打你,羞辱你,劳隶你„„可是我们却连好好吃顿自己种的粮食的权利都没有。就算是死,也要在死前与敌人拼一战!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的高粱也熟了,可是,如果没有了抗日武装力量的维护,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于是,民族自尊心被激起,任何力量任何阻力都阻挡不了人们团结起来“大刀向敌人砍去”!
终曲,全曲的高潮。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
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虽不曾经历那样黑暗危险的岁月,但整曲听下来,不禁眼眶湿湿,感谢前辈们不畏死亡,奋勇地与敌人做着搏斗,才有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和平。
五、小女生的碎碎念 念一:
我虽是个90后,但对当代的流行歌曲却不怎么熟悉。红色歌曲倒会不少。什么《乡亲们感问红军》《地道战》《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工农兵联合起来》《洪湖水浪打浪》《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红灯记》的。我喜欢听老歌儿吖~~有味道。念二:
跟老师推荐下《加勒比海盗》的原声大碟!每次心情不好比较低落的时候一听这个,我就来劲儿了!哈哈~ 念三:
因为所学乐器和乐团经历,很小就开始接触古典音乐了。只是,不知是不是性格的原因,太严肃的东西听不来,喜欢《骷髅之舞》这样的,不太正常的音乐!哈哈哈~也推荐给老师!还有我最最喜欢的大提琴手是杰奎琳杜普雷!爱死用生命拉琴的人!
1.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黄河船夫
《黄河船夫曲》为整首作品的第一乐章。词曲作者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的黄河顽强搏斗的惊险场面。这首作品的词富有生活的升华,音乐具有民间音乐的提炼。这些都是与创作者的生活磨练密不可分,词作者光未然经历了横渡黄河并亲眼目睹了船夫们与汹涌的黄河进行搏斗的场面。音乐曲调采用民歌劳动号子中的船夫号子为素材,运用主导动机贯穿全曲的手法来塑造不屈不挠的船夫形象,从而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
音乐采用了民歌劳动号子中船夫号子的音乐元素。在音乐开始,展现出贯穿整个作品的音型,为我们展现了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斗的图画,显示出祖国的危难。作者用定音鼓采用十六八的节奏
型,急促地引出船夫粗犷有力的四次呼喊:“划哟、划哟、划哟、划哟”,接着就是三连音节奏“冲上前”。音乐急促而有力,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敌的呐喊。
第3/6页
在这号召性的呐喊之后,词作者在这里开门见山地用“乌云、波涛、冷风”等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的坚韧以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开门见山地为我们塑造 3 了一群勇敢、坚韧的形象。这生动而又朴实的船夫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把中华儿女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决心和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紧跟着,作曲家又以此为动机展开并拉宽节奏,以丰满的四部音响,来表现中华民族对斗争胜利前途的信心。作曲家在这里用竖琴伴奏为背景,旋律徐缓而平静。词作者用“河岸”来比喻民族的胜利,曲作者运用节拍从四分之二拍变化成四分之四拍,速度变慢,象征着在战斗中对于平静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预示着胜利的信心与曙光的到来,同时暗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在短暂的平静之后,旋律动机再次出现,力度由强到弱,显示出由近而远的意境结束在分解和弦中。同时这里借用船夫的形象展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前赴后继,势不可挡地奔向抗日战场的英雄形象。词曲作者把船夫的精神上升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力量。全曲通过紧凑的动机,通过传统的船夫号子的演唱形式,把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展示出来,表现出中华儿女的伟大坚强,在这里词曲作者把黄河船夫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升华为中华魂,为《黄河颂》阐释中华民族力量的来源奠定了情节基础。
四、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黄河妇女
《黄河大合唱》除了展示出民族的抗争力量外,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第三、四、五乐章,作者通过对比、叙述等创作手法,描写了黄河两岸的儿女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苦难挣扎的生活场景,尤其是第五乐章《黄河怨》,将这一主题描写得淋漓尽致。《黄河怨》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女高音独唱声乐曲,歌曲描写了一位失去丈夫和孩子,并遭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妇女形象,对日本侵略者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控诉。为了具体生动地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词作者运用了排比句,曲作者采用了起承转合结构。该曲首先运用“风啊,云啊,黄河啊”呼告的修辞手法,喊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妇女形象的内心痛苦。同时音乐采用全曲最低的音调,长时值节奏唱出“惨”字,生动地再现了失去孩子的母亲悲痛欲绝的心情。泣不成声的音调悲痛深沉,像黄河滚滚怒涛一样不可遏止的情感,在这里音乐与歌词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结合,深沉、悲痛、凄楚、哀怨的情感得到了宣泄。
作曲家在表现过这一情绪之后,运用节拍变化力度逐渐变强,还有略带朗诵调的旋律,将音乐推向高潮。在音乐中,形成速度上、情绪上、力度上的对比,达到情感上的控诉,为后面高音字作旋律与节奏上的铺垫。
全曲不仅倾诉了黄河妇女的不幸,更有着感时忧世忧天下,悲身焦愁泪成血的情怀,这正是词曲作者血泪交织的生活经历。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亲为失去千万优秀儿女而发出的哭泣与悲痛,同时又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抗争决心。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到的深刻的苦难与抗争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黄河大合唱》以描写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与苦难为主体的音乐巨作,在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在风格、结构上强调内在的统一性。作曲家成功地运用了富于辩证的交响性发展原则,使整个作品富于战斗性、力量性和苦难性,它是一部既有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正是体现出了这一原则,从主题性与形象性出发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苦难与民族力量,几十年来都震撼着中华民族之魂。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想,每一个华夏儿女听《黄河大合唱》时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啊,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当我们潜心聆听时,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
第3/4页 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
【摘要】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音乐史诗。曾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它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野蛮的侵略,使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面临亡国的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团结各族各党各派合作抗日,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黄河大合唱》就产生在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个写“新体诗”的爱国诗人,他写的诗是中西融合的新诗体。他的诗歌意境大气磅礴、辽阔深邃、动人心魄,注意语言的大众化,易于上口。在艺术上采用朗诵与音乐并重,这是一个创新。歌词的感性色彩很浓,感染力强。诗人很懂音乐,许多句结尾用的韵母易于张口,共鸣强,效果好。展示了一幅幅如泣如诉的画面。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许多作品都是反映抗日救国的革命歌曲。他主张创造新形式来反映新内容。《黄河大合唱》就是一个典范。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要用歌曲来反映人民的呼声,用音乐来表达民族的苦难和奋斗精神。用音乐来反映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在艺术上音乐家有创新和发挥,他用八首不同速度、不同体裁、不同调性,多层次对比陈述,集中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的原始情绪。整首作品像黄河的怒吼,奔涌着一股阻挡不住的浪潮,爆发着、咆哮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创作中他善于用起伏的旋律进行音调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反映人民群众坚强不屈的反帝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向人民指明方向,预示必将取得胜利的光明前景。作品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用音乐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增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弘扬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是音乐家的创意所在。《黄河大合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纵观历史,它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抗战时期它唤醒民族大团结,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今天,他成为凝聚全世界华夏子孙、鼓舞民族大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动力所在。《黄河大合唱》这部伟大作品问世以后,极大的激发了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斗,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使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产生极其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黄河大合唱》像一把利剑,使侵略者闻风丧胆;它彰显出一种精神,使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它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使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永远心连着心;它是中国与各个友好国家的纽带,使世界各民族爱好和平的人们得到共鸣,有着共同的心声,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心愿。这部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巨作,已经超越了艺术的境界,在各个领域,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