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

时间:2019-05-15 07:2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

第一篇: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

目录

《传播学概论(A)》(013001)...............................................................................................................................1 《传播学概论B》(013002)....................................................................................................................................3 《网络新闻编辑》(013005)...................................................................................................................................5 《传播心理学》(013006).....................................................................................................................................8 《大众文化通论》(013011)...............................................................................................................................10 《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013013)...................................................................................................................12 《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013018)...................................................................................................................14 《抽样理论与方法》(013020)...........................................................................................................................17 《调查研究专业英语1-2》(013023/013051)...................................................................................................19 《测量与问卷设计》(013025).............................................................................................................................21 《SPSS软件应用》(013026)................................................................................................................................23 《数据挖掘案例分析》(013037).........................................................................................................................24 《媒介与社会变迁》(013040).............................................................................................................................27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013042).........................................................................................................................28 《竞争情报分析》(013046).................................................................................................................................31 《传播学专业英语》(013055).............................................................................................................................33 《大众传播史》(013056).....................................................................................................................................36 《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013057).................................................................................................................38 《传播统计学》(013060).....................................................................................................................................40 《传播学研究方法》(013061).............................................................................................................................42 《跨文化传播》(013062).....................................................................................................................................45 《视觉传播》(013063)...........................................................................................................................................47 《新媒体运营实务》(013064).............................................................................................................................49 《传播效果研究经典案例选读》(013065).........................................................................................................52 《定量研究方法系列》(013066).........................................................................................................................54 《定性研究方法系列》(013067).........................................................................................................................56 《基础统计学》(013068).......................................................................................................................................59 《社会网络分析》(013069).................................................................................................................................61 《市场研究专题讲座》(013070).........................................................................................................................63 《受众与视听率分析》(013071).........................................................................................................................65 《传播理论》(013072).........................................................................................................................................67 《传媒伦理与法规》(013073).............................................................................................................................69 《策划学概论》(013074).....................................................................................................................................71 《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013075).......................................................................................................................72 《媒体创意导论》(013076)...............................................................................................................................74 《美术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77)...................................................................................................................75 《现代报刊概论》(013078).................................................................................................................................77 《新媒体创意与策划》(013079).........................................................................................................................80 《新闻业务》(013080).......................................................................................................................................82 《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81)...................................................................................................................84 《人类传播史》(013082).....................................................................................................................................87 《Excel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013083)..........................................................................................................89

《传播学概论(A)》(01300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13001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

授课对象:新闻学、传播学、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2春学期 学分/学时:3/48

先修课程: 《新闻理论》(012003)

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问题布置作业。考核方式: 考试(写论文或闭卷)

课程简介: 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80年代引入我国,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必修课程。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随着信息传播活动的日益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 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传播学的诞生及发展(6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传播学的先驱 第二节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第三节 传播学的诞生及发展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层次性 第二节 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三节 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人类传播活动演进的历史及规律(3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演进历史 第二节 演进规律及启示

第四章:传播材料论(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信息

第二节 符号

第五章:传播类型论(6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内向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第三节 组织传播 第四节 群体传播 第五节 大众传播

第六章:传播过程(3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线性传播过程 第二节 控制论传播模式 第三节 系统论传播模式

第四节 大众传播的系统过程

第七章:传播者论(3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制度环境

第二节 把关

第八章:传播内容论(6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传播内容与节目生产 第二节 传播技巧

第九章:传播媒介论(3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媒介分析 第二节 媒介文化

第三节 媒介产业化

第十章: 受众(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定义及特征

第二节 关于受众研究的九种理论 第三节 受众调查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论(9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

第二节 深层理论分析

四、作业、实践环节

共有2次作业,结合现实生活热点问题布置作业,每次作业2500字左右。

五、建议教材

[1]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8年. [2] 段鹏.传播学基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六、参考资料

[1] 李彬.传播学引论(修订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2]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业出版社,1998年.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

[5] 塞佛林、小詹姆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6]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教研室主任签字:曾兴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执笔人:曾庆香

《传播学概论B》(013002)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02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B 授课对象:编版、电编、电摄、电新 开课学期:2秋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学生讨论与演讲

课程简介:传播学课程在近几年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对于媒介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能够铺垫基础与理论知识,从宏观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专业的理解。这门课程详细地介绍了传播学这门学科的起源、发展以及应用。就批判传播学来说,这门课程既介绍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也介绍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取向。就行政学派来说,本课程介绍了该学派在传播效果方面的经典研究,例如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等。本门课程同时阐述了不同传播学者在各种具体概念上的分歧与争议,以此来建立传播学研究的家族谱系。具体涉及到的概念有文化帝国主义观点、依附理论、信息社会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发展传播概念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阐释传播学基本概念与方法,从宏观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专业的理解;

2.通过紧凑的课程设置,例如介绍不同传播学者在同一概念上的争议,帮助学生建立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线索;

3.内化这些传播学概念与理论,用之来分析具体传播现象与新闻事件。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介绍(4学时)

重点内容:此章节主要讲述传播学是什么。本章节将传播定义为各种流动性的总和。交代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以及传播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学术流派(4学时)

重点内容:本章节介绍了围绕文化帝国主义观点,政治经济学派与文化研究学派进行的跨世纪论辩,通过这个历史线索,交代了这两个流派的起源以及重点观点。然后,进一步扩展这个线索,交代行政学派与批判学派在各种传播问题的关键差异。

第三章:传播者论(4学时)

重点内容:本章节介绍了传播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并具体介绍了把关人等重点概念。这一讲将传播者放在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本章节介绍了挪威学者加尔通对西方与东方价值观的概括,以及对传播的影响,试图以此扩大这一讲涉猎案例的视野,同时不牺牲讲课内容的紧凑性。

第四章 传播内容研究(4学时)

重点内容:本章节重点介绍对传播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一讲主要通过介绍跟框架理论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烘托各种研究方法在传播内容方面的应用情况。具体来说,本章介绍了三个经典案例,一为各国媒介对默罕默德卡通**的报道,二为各国媒介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报道,三为对反恐战争的报道。利用这些具体的案例,本章灵活地呈现了如何利用框架理论来处理传播内容。

第五章 传播效果论(4学时)

重点内容:此章节介绍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从枪弹论,到传播有限效果论,再到传播强大效果论,形成这个线索的关键时间点与研究。除了介绍这个关键线索之外,本章节还介绍了传播效果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介绍了其涉及的重要传播学者。通过这种介绍,丰富传播效果论的研究线索,以求达到道生一、一生

二、再生万物的效果。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效果研究,进行一些课下实践。

第六章 滚雪球讨论(4学时)

重点内容:此章节主要是学生分组课堂演讲。滚雪球讨论是课堂讲授的延伸。具体做法是将学生每六个人分为一组。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需要讨论的学术文章发给每个组的第一个学生A,学生A概括文中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发给同组的学生B,学生B概括文章以及学生A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发给同组的学生C,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名学生F,概括同组所有学生的观点并在课堂陈述。这一章节是学生陈述以及教师评价的设置。

第七章 互联网研究的迷思之一(4学时)

重点内容:此章节在总体上介绍互联网等新媒介给媒介研究带来的变化。首先,本章节介绍了对于互联网社会影响的三种典型观点,分别认为公民社会、政府/政党、以及市场力量会占领互联网。这三种典型观点均夸大了一方的力量。通过对这三种观点的介绍,本章节试图介绍互联网研究的基本框架,描述互联网上各方力量的博弈。

第八章 互联网研究的迷思之二(4学时)

重点内容:此章节重点介绍传统的媒介理论在互联网研究方面的应用与延伸。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诞生于传播媒介时代的传播学理论是否适用于互联网研究?通过具体案例,本章节试图跟学生探讨此方面的问题。例如,本章节讨论了互联网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某段时间内公众议程的容量有限,大约在一到五个议题之间。那么,这些议题当中有哪些议题源自互联网?在此方面,中国与其他文化背景之间有何差异?

四、作业、实践环节

滚雪球讨论与论文写作,第六章介绍了滚雪球讨论的具体方法。

五、建议教材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彬.传播学引论(修订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

六、参考资料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业出版社,1998.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美国] Werner J.Severin / James W.Tankard.Jr. 郭镇之 徐培喜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执笔人:徐培喜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 专业负责人:杨凤娇

系主任:王晓红

《网络新闻编辑》(013005)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05 英文名称:Online News Editing 授课对象:新闻学、传播学本科学生 开课学期:3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网页设计及制作(031004)、新闻编辑(012007)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配合课下阅读、练习和作业等形式

考核方式:考试,提交用网页编辑工具制作完成的多媒体网络作品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新闻学、传播学专业必修课程。在了解中国互联网、网络媒体及网络新闻出现的基础上,学习网络新闻从采集到发布的完整编辑流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网络新闻采集的选择标准,能够对单条网络新闻进行基础的文字或多媒体处理,能够对海量网络新闻进行整合或专题性网络编排,能够进行一般性的网站规划设计和页面架构搭建,能够了解有关网络新闻评论的情况,并掌握网络评论与网络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分为八讲,分别是: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的采集——选择与原创、网络文本新闻与多媒体新闻编辑、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编辑、网站规划与网页编排设计、网络新闻评论与网络舆论、全能的网络新闻编辑、web2.0环境下的网络新闻编辑与互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背景知识,包括工作特点及技能要素;

2、熟悉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并能处理一般的编辑问题;

3、通过讲授和练习,学生对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能有基本的入门和掌握。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编辑(4学时)重点内容:

一、网络信息的发布和网络媒体的雏形

二、网络媒体的发展

三、网络新闻与网络新闻编辑

四、全能的网络新闻编辑

第二章:网络新闻的采集——选择与原创(4学时)重点内容:

一、网络新闻的来源

1.网络媒体的构成 2.网络新闻的来源

3.构成网络新闻来源多元化的因素 4.多元化新闻来源对网络媒体的影响

二、网络新闻的选择

1.按照新闻价值规律选择网络新闻 2.按照网络传播规律选择网络新闻

3.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选择网络新闻 4.按照网站自身要求选择网络新闻 5.网络新闻选择的几个要点

三、网络新闻的原创

1.网络新闻原创的历史与演变 2.网络新闻原创的四种类型 3.网络新闻原创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章:网络文本新闻与多媒体新闻编辑(6学时)重点内容:

一、网络文本新闻的编辑

1.单条网络新闻的编辑流程 2.文本新闻编辑的四个环节 3.单条网络新闻的发布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

1.网络新闻标题的功能 2.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特点

3.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要求与技巧 4.网络新闻标题点评

三、网络多媒体新闻的编辑

1.网络图片新闻的编辑 2.网络音视频新闻的编辑 3.网络flash新闻的编辑 4.网络电子杂志的编辑

上机学习(4课时)

针对第三章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网络单条文本新闻和多媒体新闻的编辑、学习制作网络新闻标题。

第四章:网络整合式原创的策划与编辑(4学时)重点内容:

一、理解整合与整合式原创

1.早期的整合与现在的整合 2.整合是网络新闻发展的需要

3.整合是受众对网络新闻浏览的要求

二、整合式原创的类型

1.文本式整合 2.阶段式整合

3.主题(话题)式整合 4.专题式整合(网络专题)

三、主题式整合的策划与编辑

1.话题的选择 2.内容的选择 3.互动的运用 4.页面的编排

四、专题式整合的策划与编辑

1、网络新闻专题概述

2、网络新闻专题的类型

3、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流程

4、案例分析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编辑 上机学习(4课时)

针对第四章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网络新闻的整合,学习制作出一个新闻专题。

第五章:网络新闻评论与网络舆论(2学时)重点内容: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组织与编辑

三、网络新闻评论对网络舆论形成的影响

第六讲:网络媒体的互动(4学时)重点内容:

一、网络互动概述

二、网络互动的类型与方式

三、网络媒体互动的组织与编辑 1.对留言板的组织与编辑 2.对网络调查的组织与编辑 3.对嘉宾访谈的组织与编辑

4.对网络论坛(BBS)和社区的组织与编辑

四、网络媒体互动的管理

四、作业、实践环节

有2-3次课后作业,并记入总成绩

五、建议教材

本课程为实务课程,由授课教师综合各类网络新闻编辑教材课汇编、制作课堂ppt为学生课后学习主要辅导材料,暂无指定教材。

六、参考资料

l、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

2、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邓炘炘.《网络新闻编辑——新世纪广播电视新闻学系列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4、刘韧,韩磊.《网络媒体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5、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6、匡文波.《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秦州.《网络新闻编辑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8、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大学新闻专业网络传播教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9、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执笔人:詹新惠

教研室主任:曾兴

系主任:邓炘炘

《传播心理学》(01300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06

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2春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A(013001)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辅以案例讨论和心理测验。考核方式:考试(闭卷考试)课程简介:

本课程着重介绍传播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讲解传播心理学所研究的传播者与受者在传播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以及在传播心理学研究中出现的各种理论流派。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概貌,学习用传播心理学的视角与原理分析、认识调控自己,并能结合新闻传播实践把握其心理规律。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理论与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2.学会灵活运用传播心理学原理,结合新闻传播实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传播者的心理素质(9学时)

重点内容:观察判断力的心理机制及其培养、传播者印象管理能力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移情的重要性和提高传播者移情能力的方法、传播者应变与创新的实践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二章 受众的心理分析(10学时)

重点内容:受众注意的基本原理,如何培养无意型和有意型受众、受众记忆加工原理及其应用、有关受众需要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对受众态度的理解及应用。

第三章 受众的群体心理(3学时)

重点内容:介绍受众群体心理的几种表现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把握这些群体心理规律进行传播。

第四章 传播心理专题研究(10学时)

重点内容:介绍相关传播领域的传播心理原理及实践。

四、作业、实践环节

2次作业,1次心理测验。

五、建议教材:

自编讲义。

六、参考资料:

[1] 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修订本).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 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3] 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敬蓉.大众传播心理学导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5] 刘京林等编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6] 余小梅.主持人心理素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7](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美)Richard Jackson Harris A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Fourth Edition,相德宝译.媒介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9](美)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执笔人:余小梅 张晓辉

教研室主任签字:余小梅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大众文化通论》(01301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11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ass Culture 授课对象:媒体创意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新闻历史与理论(012061)、媒体创意概论(012039)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本着描述、分析、阐释和批判的宗旨,向学生介绍十九世纪以来兴起的大众文化浪潮,包括大众文化的基本概念、形态、特征、中西大众文化概况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思潮和批评实践。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掌握当代中西大众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增强学生解读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能力,并提高其实际运用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视大众文化、扩展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媒体素养,从而奠定科学的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并形成文化创新意识,培育创意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下述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规律和趋向,掌握大众文化的特征,正确认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文化观。

(2)了解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各种常见的大众传媒现象。(3)掌握大众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运用这些文化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绪论(2学时)

重点内容:(1)什么是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2)为什么要研究大众文化?(3)世界及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实;(4)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目的。

2、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说(2学时)

重点内容:(1)“文化”是什么?(2)“大众”是什么?(3)什么是“精英文化”、“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4)如何看待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

3、第二章:大众文化发展简史(2学时)

重点内容:(1)古代民间文化、通俗文化与近代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2)大众文化在西方的起源及其历史背景,西方文化转型与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3)中国大众文化的萌芽及其发展简史。

4、第三章:电影与大众文化(2学时)

重点内容:(1)大众文化的类型;(2)电影的类型;(3)电影与大众文化;(4)好莱坞梦工厂的主题和形式解析。

5、第四章:电视与大众文化(2学时)

重点内容:(1)电视与电视文化;(2)从文化学视角解析电视节目类型;(3)电视新闻节目与大众文化;(4)电视娱乐综艺节目与大众文化;(5)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

6、第五章: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2学时)

重点内容:(1)音乐与流行音乐;(2)流行音乐的产生及其主要类型;(3)流行音乐的生产、传播与消费;(4)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

7、第六章: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2学时)

重点内容:(1)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2)视觉文化与大众文化;(3)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

8、第七章:西方大众文化批评理论与实践(4学时)

重点内容:(1)19世纪的社会批判理论;(2)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3)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4)文化民粹主义与约翰·菲斯克;(5)典型案例解读。

9、第八章: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与批评实践(4学时)

重点内容:(1)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论著的译介;(2)本土大众文化勃兴浪潮中的批评之声;(3)本土化文化研究热潮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批评;(4)本土大众文化批评的特点;(5)典型案例解读。

10、第九章:大众文化观(2学时)

重点内容:(1)文化观念的类型;(2)大众文化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其有限性;(3)多元文化观的价值取向。

11、第十章:大众文化与经济发展(2学时)

重点内容:(1)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2)大众文化的经济学意义;(3)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文化产业。

12、第十一章:大众文化与政治、社会和宗教(2学时)

重点内容:(1)大众文化与民主政治;(2)大众文化与社会,身份认同的建构;(3)宗教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众文化是一种当代世俗宗教吗?宗教与大众文化中的“偶像崇拜”。

13、第十二章:中国大众文化发展战略(2学时)

重点内容:(1)国际文化发展战略一瞥;(2)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3)中国大众文化的当下与未来。

14、讨论及总结(2学时)

重点内容:(1)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探讨;(2)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探讨;(3)如何养成科学的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四、作业、实践环节

1、大众文化作品赏析,课堂讨论;

2、撰写课程论文(要求3000字以上,独立撰写,符合论文规范,有注释和参考文献)。

五、建议教材

[1] 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 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六、参考资料

[1] 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 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 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北京:三联书店,2005.[6] 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北京:三联书店,2003.[7] 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8]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9] 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 陆扬,王毅主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1] 罗钢,刘象愚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12]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执笔人:刘自雄

教研室主任: 宫承波

系主任:

雷跃捷

《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013013)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13

英文名称: Media Market survey and Analysis 授课对象: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3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习实践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

课程简介:媒介产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准确的认知自己,就必须准确的了解受众和媒介市场。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提供了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认知的实用工具。该门课程结合媒介实体的需

要和实证调查研究的特点、程序,系统地分析了传媒市场调查的基础理论、常用方法和应用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内容包括:传媒市场调查的一般程序、测量和量表、抽样设计、传媒市场调查的方法、调查资料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系统学习传媒市场调查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针对具体的案例,能够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传媒市场调查导论(2学时)重点内容:媒介调查的主要类型

第二章:传媒市场调查的一般程序(2学时)重点内容: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程序

第三章:传媒市场调查的设计(2学时)重点内容:研究架构的建立

第四章:测量和量表(4学时)

重点内容:测量的尺度和量表的类型及构建方法

第五章:抽样设计(4学时)

重点内容:概率抽样的具体理论和方法

第六章:传媒市场调查的方法(12学时)重点内容:定性研究方法及问卷调查法

第七章:调查资料的分析(4学时)重点内容: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使用

第八章:调查报告的撰写(2学时)

重点内容:调查报告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格式要求

四、作业、实践环节:

抽样设计和传媒市场调查的方法这两章中,针对概率抽样方法和内容分析、问卷调查法的具体讲 授内容,安排四次作业,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安排学生参与调查统计教研室的研究工作,作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五、建议教材:

《媒介市场调查》,孙江华,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六、参考资料:

《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柯惠新 沈浩,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市场调查与分析》,柯惠新 丁立宏,中国统计出版社

执笔人:崔蕴芳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013018)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18 英文名称:Multivariable analysis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本科生 开课学期:2春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SPSS应用、定量研究方法系列 教学方式: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课堂讨论与部分上机练习

考核方式:考察(教师命题并提供数据,学生完成案例数据分析报告)

课程简介:本课程面向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学位课,其它相关专业可以选修。本课程重点介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以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方法与技巧,着重在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结合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与操作技术,掌握多变量分析方法解决传播学和市场研究领域的应用问题和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撰写高水平的定量分析报告和展示分析结果的手段和技巧。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校,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在传播学和市场研究领域的基本应用,熟练运用统计软件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撰写高水平的定量分析报告和展示分析结果的手段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多变量分析方法概论(4学时)

重点内容:定量研究方法中的多变量技术与应用 第一节:多变量分析方法在传播学与市场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多变量分析方法的分类与统计分析软件

2.多元回归分析与顾客(受众)满意度(4学时)重点内容:多元回归分析原理与应用 第一节: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多元回归分析的应用与顾客满意度研究案例分析

3.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重点内容:因子分析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因子分析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应用:综合排名案例、社会形态与价值观案例、问卷设计评测

4.对应分析方法与市场研究应用 重点内容:对应分析方法应用

第一节:对应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对应分析方法的应用与市场研究:交叉表分析、品牌定位、感知图解读案例 5.结合分析方法与市场研究(4学时)重点内容:结合分析原理与应用 第一节:结合分析的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结合分析的应用与案例分析:新产品开发、收视率分解、价格测试

6.决策树与Logistics分析方法(4学时)重点内容:决策树与Logistics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Logistics分析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决策树软件操作与应用案例

7.综合案例分析(4学时)重点内容:聚类分析算法与应用 第一节:聚类分析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多变量分析技术在市场细分案例综合分析与应用

8.研究案例与报告撰写(4学时)重点内容:案例与评估

第一节:多变量分析中的数据展示技巧 第二节:多变量分析报告撰写规范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两次:

1.根据课程内容提交多变量分析的专题演讲报告

2.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要求,完成数据分析,提交PPT分析报告

课堂练习与操作

实践环节:在作业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和讲评,提交PPT形式的分析报告。

五、建议教材

[1] 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讲义.教师自编

[2] 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数据挖掘 柯惠新、沈浩,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第二版

六、参考资料

[1] 市场研究实务,郑宗成、陈进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2] 市场调查与分析,柯惠新、丁立宏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 现代市场研究,刘德寰、沈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郭志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5] 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执笔人:沈浩

教研室主任:沈浩

系主任:邓炘炘

《抽样理论与方法》(01302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20 英文名称:Sampl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 授课对象: 传播学专业(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本科生 开课学期: 3秋学期 学分/学时:4/64 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013016)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简介:

包括抽样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二阶抽样、多阶段抽样、整群抽样和系统抽样)的基本概念、特点、适用场合、具体的抽样步骤以及相应的简单估计、比率估计和回归估计的估计量的性质进行了详尽介绍。对于非概率抽样方法,也进行了介绍。同时,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介绍,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样理论和各种抽样方法。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掌握抽样理论和各种抽样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预备知识(4学时)

重点内容:排列组合、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参数估计

2、基本概念(4学时)

重点内容:总体与样本、总体特征与估计量

3、简单随机抽样(8学时)

重点内容:简单估计量及其性质、简单随机抽样的实施

4、分层随机抽样(8学时)

重点内容:各层样本量的分配、简单估计量及其性质

5、多阶段抽样(8学时)重点内容:样本量的确定、效率

6、整群抽样(4学时)

重点内容:群规模大小不等的情形

7、系统抽样(4学时)重点内容:定义与实施方法

8、非概率抽样(4学时)重点内容:概念及适用场合

9、其他专题(4学时)重点内容:敏感性问题的处理

10、抽样案例分析(16学时)

重点内容:抽样案例介绍与分析

四、作业、实践环节:

每章后有作业、讨论

五、建议教材:

[1]金勇进,杜子芳,蒋妍.抽样技术(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杜子芳.抽样技术及其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六、参考资料:

[1] 胡健颖, 孙山泽.抽样调查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 冯士雍, 倪加勋, 邹国华.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执笔人:肖明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调查研究专业英语1-2》(013023/01305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23、013051 英文名称: English for Survey Research 授课对象: 传播学专业(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本科生 开课学期: 3秋学期、3春学期 学分/学时:4/64 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013016)、定量研究方法系列(013027)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简介:

内容包括实证性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研究设计、测量、抽样等定量和定性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放在定量研究领域,包括研究的程序与设计、实地调查、内容分析方法、实验方法、评估研究方法、抽样设计与实施、问卷设计、定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以及定性数据的分析,同时包括如何阅读和写作研究报告等。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先修课程中已经学过的,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实证研究所涉及的英语术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实证研究方法的英文表达。本课程分两个学期上,每周2课时。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实证研究所涉及的英语术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实证研究方法的英文表达。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Human inquiry and Science(4学时)重点内容: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Science

第二章:Paradigms, Theory and Research(4学时)重点内容:Some Social Science Paradigms

第三章:The Ethics and Politics of Social Research(4学时)重点内容:Ethical issues in Social Research

第四章:Research Design(4学时)重点内容:How to Design a Research Project

第五章:Conceptualization, Operation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4学时)重点内容:Measurement

第六章:Indexes, Scales, and Typologies(4学时)重点内容:Likert Scale

第七章:The Logic of Sampling(4学时)重点内容:Probability Sampling

第八章:Experiments(4学时)重点内容:Experimental Design

第九章:Survey Research(6学时)重点内容:Questionnaire design

第十章:Qualitative Field Research(4学时)重点内容:Some Qualitative Field Research paradigms

第十一章:Unobtrusive Research(6学时)重点内容:Content Analysis

第十二章:Evaluation Research(4学时)重点内容:Types of Evaluation research Design

第十三章: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4学时)重点内容:Linking theory and Analysis

第十四章: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4学时)重点内容:Bivariate Analysis

第十五章:Reading and Writing Social Research(4学时)重点内容:Writing

四、作业、实践环节:每章后有作业、讨论

五、建议教材:

[1][美]Earl Babbie.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Third Edition).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英文影印版)

六、参考资料:

[1][美]Earl Babbie.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9th Edition).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英文影印版)

执笔人:肖明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测量与问卷设计》(013025)

一、课程基本信息(小4号黑体)

课程编号: 013025

英文名称: Measurement and Questionnaire Design 授课对象: 传播学专业(媒体调查与分析)本科生 开课学期: 3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 基础统计学(13016)教学方式:(1)讲授为主(2)练习为辅 考核方式: 考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关测量与问卷设计的相关问题,包括测量的基本概念,如何将概念操作化,如何形成有效的测量量表,问卷的作用和种类,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何用文字建构问卷,以及形成后的量表和问卷的评估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量表和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对其进行评估。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能够将需要测量的概念操作化,形成量表,能够为收集数据设计问卷,并能够对形成后的量表和问卷进行评估。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测量概述(2学时)重点内容:测量的基本概念

测量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概念与操作化(1)(4学时)重点内容:概念化

操作化

指标与维度

测量层次

第三章:量表的构建(4学时)重点内容:量表的类型

构建量表的一般原则

量表的构建

第四章:量表的评估(6学时)

重点内容:信度评价指标(各个指标的特点,适用情境)

效度评价指标(各个指标的特点,适用情境)

信效度评价的实施

案例、练习与讨论

第五章:问卷的作用与类型(2学时)重点内容:问卷的作用

常见的问卷类型

第六章:问卷的设计(6学时)重点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设计步骤

题型设计分类、特点及适用范围

常见问题

课堂练习与讨论

第七章:调查问卷的试测与评估(6学时)重点内容:问卷试测的各种方法

问卷的评估

案例与讨论

四、作业、实践环节

五、建议教材

六、参考资料

[1] Floyd J.Fowler, Jr.著,傅仰止,田芳华 译.改进调查问题:设计与评估.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2] 艾尔·巴比 著,邱泽奇 译,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3] 马克·S·利特维 著,周佳 译,问卷调查心理测验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执笔人:丁迈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SPSS软件应用》(01302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26 英文名称: Application of SPSS

授课对象: 传播学专业(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本科生 开课学期: 2春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013016)教学方式:上机讲授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上机实践来学习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原称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软件SPSS, 内容包括数据编辑、数据文件的进一步整理、编程操作、结果窗口、帮助菜单解释、常用统计图形的制作和编辑、交互式的统计图、统计报表、描述性统计分析、均值的比较、卡方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线性回归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SPSS软件。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SPSS概述与数据的获取(4学时)重点内容:数据的输入与导入

2、数据整理与管理(4学时)重点内容:数据转换、加权

3、描述性统计分析(4学时)

重点内容:定类、定序变量的统计描述;多选题的统计描述

4、数据的报表呈现(4学时)重点内容:编程

5、数据的图形展示(4学时)重点内容:交互式统计图、图形的编辑

6、交互分析与卡方检验(4学时)重点内容:卡方检验

7、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4学时)重点内容:适用情况与结果解读

8、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4学时)重点内容:相关分析

四、作业、实践环节:

利用实际数据上机操作

五、建议教材:

[1]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六、参考资料:

[1]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基础篇).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

执笔人:肖明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数据挖掘案例分析》(013037)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37 英文名称:Data Mining and Case Analysis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本科生 开课学期: 4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多变量分析、数据库原理

教学方式: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课堂讨论与部分上机练习

考核方式:考查(教师命题并提供数据,学生完成案例数据挖掘分析报告)课程简介:

本课程面向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学位课,其它相关专业也可以选修。数据挖掘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知识的过程,是寻找隐藏在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相关性,利用数据库知识和数据存储技术以及统计分析方法。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日益增加的数据量需要有效的工具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将数据转换成为有价值的信息,使信息成为知识用于决策。本课程是在数据挖掘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从案例研究和分析的角度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据挖掘,并能够了解应用领域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客户细分、客户流失、客户信用、客户欺诈、客户保持、Web网站分析、收视率分析、交叉销售、购物篮等数据挖掘应用案例。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数据挖掘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和方法论,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今信息技术的前沿,掌握企业面对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数据挖掘、CRISP-DM方法论、数据建模思想和方法、预测技术、分类技术、细分分析、关联技术、序列技术、神经网络、流失分析、信用打分和欺诈;并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不同的模型,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依据,最终能够应用于商业当中。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4学时)

重点内容:商务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下的互联网发展,客户关系管理,商业自动化与数据仓库,行销差异化和个性化,科学快速的决策支持体系。国内外数据挖掘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二章:数据挖掘基本原理(4学时)

主要讨论在分类、估计、预测、聚类和可视化方面的特点。数据挖掘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客户关系管理CRM,市场营销战役;技术层面的数据挖掘等。数据挖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如何掌握和精通数据挖掘这门艺术?

第三章:数据挖掘基本方法与建模技术(4学时)

重点内容:主要讨论数据挖掘的基本技术,包括:数据挖掘的有监督类和无监督类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要求的数据结构、衍生变量和数据转换,数据挖掘的模型建构方法,模型的评估,模型的检验和修订。CRISP-DM数据挖掘方法论

第四章:Clementine功能与软件操作(4学时)

重点内容:主要讨论Clementine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源、数据结构、变量类型、数据合并、抽样、筛选、分组、衍生变量等,模型的基本框架和数据流。

第五章:客户流失模型与Clementine分类和预测(4学时)

重点内容:讨论如何建立客户流失模型,主要包括:流失的定义,数据流程,数据结构,业务背景,技术手段等。主要讨论数据挖掘的基本原理和软件操作,包括:分类和预测模型算法—神经网络、C5.0、C&RT、回归和逻辑斯啼克回归等算法;

第六章:交叉销售模型与Clementine关联分析(4学时)

重点内容:主要讨论交叉销售和增值销售模型,主要包括:网络分析技术、关联分析技术和关联序列分析。模型包括:Web技术、GRI、Sequence等。并结合实际案例提供关联交叉销售的案例研究。主要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主要模型包括:神经网络模型、逻辑斯蒂克回归、C5.0规则等。

第七章:客户细分与客户信用与欺诈模型与数据挖掘技术(4学时)

重点内容:主要讨论数据挖掘领域的客户细分的原则,如何细分客户,主要包括:客户生命周期、客户金字塔模型、主要模型包括:神经网络、Kohonen、K-Means、TwoStep、Apriori等。

第八章:商业智能与信息传播(4学时)

重点内容: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智能中的应用,商业智能的生成、使用和传播,可视化技术、分析

报告系统与软件技术;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两次:

3.根据课程内容提交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的专题演讲报告(假设企业类别)

4.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要求,完成数据挖掘建模案例分析,提交PPT分析报告

课堂练习与操作

实践环节:在作业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和讲评,提交PPT形式的分析报告。

五、建议教材

[1] 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讲义.教师自编

[2] 数据挖掘——客户关系管理的科学与艺术,(美)贝里,(美)利诺夫 著,袁卫等译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年01月

六、参考资料

[1] 绩效仪表盘,陈为民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SQL Server应用,谢邦昌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CRISP-DM数据挖掘方法论手册》 软件标准文档 [4] Clementine软件操作手册与案例文件

执笔人:沈浩

教研室主任:沈浩

系主任:邓炘炘

《媒介与社会变迁》(01304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13040 英文名称: Media and Social Changes

授课对象: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学生或其他专业学生 开课学期: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学分/学时: 2/32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和讲授相结合的讲授方式,并结合阅读练习。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简介:

随着人类传播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信息传播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传播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嬗变和社会结构的深层变迁。《媒介与社会变迁》旨在梳理媒介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其中,媒介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变迁(包括社会结构、观念方式等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发展的多层次需求为媒介技术进步提供了可能和空间。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领会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之紧密关系,并能够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媒介的联系方面,理解媒介之于社会变迁的深刻意义。学习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思考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综合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关联,学会从社会学的视野审视传播科技发展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第一章:语言文字与社会发展(5学时)重点内容:

语言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脱离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的标志,做为最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和文字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第二章:印刷媒介与社会变迁(6学时)重点内容:

印刷媒介的出现,是西方大众社会来临的先决条件之一。作为文化普及的手段和大众社会最广泛的传播媒介,印刷媒介对社会变迁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

3、第三章:电子媒介与社会变迁——无线电的崛起(6学时)重点内容:

电子媒介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无克替代的作用,使人类告别了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一系列电子媒介改变了人类的时空及其观念,由此促进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这一切是社会各因素与媒介技术互动的结果。

4、第四章:电子媒介与社会变迁——电影的影响(3学时)重点内容:

电子媒介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使人类告别了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一系列电子媒介改变了人类的时空及其观念,由此促进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

这一切是社会各因素与媒介技术互动的结果。

5、第五章:电子媒介与社会变迁——电视的冲击(6学时)重点内容:

电子媒介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无克替代的作用,使人类告别了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一系列电子媒介改变了人类的时空及其观念,由此促进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这一切是社会各因素与媒介技术互动的结果。

6、第六章:互联网与社会变迁(3学时)

重点内容:作为数字传播技术,互联网具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因而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在海量、双向互动、传、受播者之间界限模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影响着当今社会的深刻变化。

7、第七章:媒介技术与社会系统(3学时)重点内容:

媒介技术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媒介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传播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着社会发展。传播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多层次的关系,共同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四、作业、实践环节

阅读《童年的消逝》等课外读物。

五、建议教材

教师讲义

六、参考资料

1、[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等著,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加]马歇尔.麦克鲁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美]威廉.麦克高希著,董建中等译.世界文明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美]迈克尔.默里埃等著,展江译.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执笔人:王锡苓

教研室主任:

系主任: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013042)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42 英文名称: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ology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本科生 开课学期: 3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和讲授相结合的讲授方式,并结合社会实践。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简介: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旨在介绍在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抽样设计、控制实验、实地观察与非接触性研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具备选择适当研究方法解决传播学研究领域内具体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领会和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利弊得失,具备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解决传播学研究领域的问题的能力。并通过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深访等实践环节,掌握这一基本方法的全过程。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重点内容:

本章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起源、内容、性质等做一概述,为学习该课程奠定基础。

第二章:研究设计(3学时)重点内容:

本章重点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设计,并通过对研究设计流程的展开,介绍研究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概念的定义与度量(3学时)重点内容:

使用社会科学研究发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必须首先对需研究的对象进行概念的定义,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方法进行度量,并对度量的信度和效度作出检验。以上为本章的重点内容。

第四章:抽样设计(4学时)重点内容:

使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测量,是建筑在抽样的基础之上,在测量样本的各项指标基础上推断总体现象。本章介绍抽样设计中的抽样原理与抽样分布,并对各种抽样方法做一介绍。

第五章:控制实验方法(4学时)重点内容:

控制实验上社会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其他变量影响的方式更好地测量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是控制实验最为突出的特征。本章将重点介绍控制实验的原理、设计、实施等内容。

第六章:实地观察法(4学时)重点内容:

实地观察法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大量丰富的信息,是民族志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地观察(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获得第一手材料,为解读社会现象的深层规律奠定基础。

第七章:问卷调查法(6学时)

重点内容:

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通过结构式问卷,获取大量调查对象关于行为、认识、态度等方面的信息,以探索研究对象呈现的一般性规律。本章重点介绍问卷的设计以及问卷调查的具体方法。

第八章:非接触性研究(6学时)重点内容:

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均为非接触性研究的方法。这些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节省经费和研究时间,通过对资料的探索,找寻符号与社会现象的一般规律。本章将重点介绍这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四、作业、实践环节

1.调查题目选择、调查方案设计。

2.实施调查。

⒊ 撰写调查报告

五、建议教材

[1]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六、参考资料

[1]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执笔人:王锡苓

教研室主任:沈浩

系主任:邓炘炘

《竞争情报分析》(01304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46 英文名称:Competition Intelligence Analysis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本科生 开课学期:3春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 定性研究方法系列、定量研究方法系列 教学方式: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考察(教师命题并提供研究命题,学生选择完成设计方案)课程简介:

本课程面向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学位课,其它相关专业也可以选修。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竞争情报的基本概念、竞争情报的发展历史、竞争情报的获取、竞争情报的主要分析方法、竞争情报软件、竞争情报的法律与道德,中国市场上的竞争情报资源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竞争情报的基本概念和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系统的基本架构,掌握竞争情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了解竞争情报的分析方法,并对其它相关竞争情报的问题有所了解。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竞争情报概论(4学时)

重点内容:理解竞争情报

第一节:竞争情报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 第二节:竞争情报分析在企业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2.竞争情报系统的基本架构(4学时)重点内容:竞争情报系统 第一节:竞争情报系统的基本架构

第二节:竞争情报系统的国内发展与案例介绍

3.竞争情报的收集与获取(4学时)重点内容:信息收集

第一节:竞争情报的主题与情报收集内容确定 第二节:信息收集内容与收集方法

4.竞争情报分析方法(4学时)重点内容:分析方法

第一节:定标比超法,SWOT分析法

第二节:竞争情报的信息分析案例

5.竞争情报的分类和信息来源(4学时)重点内容:信息来源

第一节:竞争情报分析的信息分类 第二节:10大情报来源与互联网搜索

6.竞争情报分析系统的软件(4学时)重点内容:软件应用

第一节:国内外竞争情报系统厂家介绍 第二节:竞争情报分析系统与商业智能

7.竞争情报的法律与道德(4学时)重点内容:合理合法的收集情报 第一节:竞争情报与法律道德 第二节:竞争情报与市场调查

8.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案例综合分析(4学时)重点内容:案例与评估

第一节:竞争情报系统的方案设计

第二节:竞争情报信息采集与分析的研究设计与需求设计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两次:

5.根据课程内容提交某竞争情报分析的信息资料收集方法的研究设计报告 6.根据教师提供的竞争情报需求,完成竞争情报方案设计,提交设计报告

课堂练习与操作

实践环节:在作业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和讲评,提交PPT形式的分析报告。

五、建议教材

[1] 竞争情报分析讲义.教师自编

六、参考资料

[1] 策略之源 制胜之道—企业竞争情报指南,陈飔 赵辉 编著,东软电子出版社,2006年

[2] 竞争性情报,李宇军 著,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

[3] 情报制胜:企业竞争情报,王煜全 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

执笔人:沈浩

教研室主任:沈浩

系主任:邓炘炘

《传播学专业英语》(013055)

一、课程基本信息(小4号黑体)

课程编号(5号黑体):013055

英文名称: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 开课学期:2秋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编号)、传播学概论(课程编号)„„ 教学方式:(1)讲授;(2)课堂讨论;(3)指导阅读 考核方式:考试(1)期末考试:占60%(2)论文:占30%(3)出勤及课堂表现:占10%

课程简介:以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教程》为框架。该教材的内容时间跨度数百年,从新闻传播思想的经典文献到当代学者对大众传播媒介最新动态的描述,涉及新闻与传播史的一些重要阶段和重要著述。内容较全面,有利于学生直接阅读专业原著。同时,通过其他相关材料学习大众传播领域英语的基本词汇、表达方法和部分经典论述,为在今后的工作与研究中直接阅读并有效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各种大众传播媒体之专业英语。(2)用英文了解并理解传播理论。

(3)加强学生阅读传播类英文期刊文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Unit One: Introduction(2学时)

Passage One: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Passage Two: McQuail’s Normative Theories

Passage Three: Hot and Cool

Passage Five: Photojournalism as Eyewitness to History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Three

2、Unit Three: Magazine(1学时)

Passage One: Magazine as Media Innovators Passage Two: Magazines Push Images Over Words Passage Three: Luce and Time

Passage Four: Early Periodical as Publicist Instrument of Criticism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Three

3、Unit Four: Newspaper(3学时)Passage One: Newspaper Industry

Passage Two: Tedium on Deadline Passage Three: The New York Times in 1990s Passage Four: Natural History of the Newspaper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Three

4、Unit Six: Radio(1学时)Passage One: Future of Radio Passage Two: FM’s Rise Passag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Radio Passage Four: George Hicks and the Network Coverage of the Pool Broadcast of D-Day Passage Five: The Assets and Liabilities in Radio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Three

5、Unit Seven: TV(3学时)

Passage One: Impact of Television Passage Two: Culture Passage Three: The Case for Television Journalism Passage Four: CBS News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Three,以及“知识沟”假设

6、Unit Eight: Internet(2学时)Passage One: Internet Passage Two: Worldwide Wedge: Division and Contradiction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Passage Three: Drudge Report Passage Four: Internet and International News Folw 重点内容:Passage Two and Four,以及国际传播新秩序

7、Unit Ten: Advertising(4学时)

Passage One: Media Choices Passage Two: Origins of Advertising Passage Three: Advertising: the Magic System Passage Four: Advertising: Agencies and Copywriters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Three,以及广告对媒体独立性的影响

8、Unit Eleven: Public Relations(2学时)Passage One: Defining Public Relations Passage Two: Public Relations Services Passage Three: Newsmaking Passage Four: The Roots of Public Relations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Four

9、Unit Twelve: Media Economy(2学时)Passage On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Mass Media Passage Two: The Two Economies Passage Three: Television Programming

Passage Four: Rupert Murdoch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Four,以及商品化和受众商品理论

10、Unit Fourteen: Process of Mass Communication(2学时)

Passage One: Encoding/Decoding Passage Two: The Acts of Communication Passage Three: The Circuit and the Acts Passage Four: Selecting the News: Gatekeeping 重点内容:Passage Four

11、Unit Fifteen: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4学时)

Passage One: Effects Studies Passage Two: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Model Passage Three: TV and Learning Passage Four: The Program of “The Martians’ Invasion”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Three,以及重要传播效果理论

12、Unit Seventeen: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Control(2学时)

Passage One: Government Manipulation of Media Passage Two: Of the Liberty of Thought and Discussion Passage Three: The Zenger Case Passage Four: Jefferson’s View of the Press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Four,以及危机传播

13、Unit Eighteen: Laws and Eth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4学时)

Passage One: The First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Passage Two: Report of the Acting Chairman of PCC Passage Three: Should the Names of Rape Victims Be Published? Passage Four: Attributing a Libel Is No Defense 重点内容:Passage One,以及中国当下传播伦理的必要性

四、作业、实践环节

(1)课堂讨论;(2)指导阅读;(3)课程论文一篇,约1000字。

五、建议教材

[1] 展江 等编,《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六、参考资料

[1] Joseph Dominick, The Dynam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动力学,第七版,英文影印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 张国良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执笔人:张志华

教研室主任:

系主任:

《大众传播史》(01305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56

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1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课堂面授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传播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令学生系统地了解大众传播活动发生发展的历史,形成对传播活动要素、大众传播媒介的变迁及媒介生产机制的框架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传播学的理论及实务课程打下知识的基础。本课程将以大众媒介的变迁为线索讲授,组织学生进行开拓性的课堂讨论,提供延伸阅读书目,采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习效果。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讲授环节令学生初步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技术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生产机制等基本知识;通过提供延伸阅读书目、开展主题明确的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大众媒介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阅读、组织和课堂发表的能力;以撰写阶段性读书笔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规范的论文写作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传播的起源(1学时)

重点内容:洞穴壁画与史前传播,人类传播的历史记录

第二章:语言的诞生(1学时)

重点内容:语言之前的人类传播,语言的起源,人类语言的发展,实物传播

第三章:文字的发明(1学时)

重点内容:文字的出现,早期文字与图画的关系,音节文字与字母文字,文字发明的意义

第四章:印刷时代(4学时)

重点内容:纪元前的书写材料与出版物,印刷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发明的缓慢传播,早期欧洲的印刷发展,欧洲印刷术与社会运动,第五章:大众媒介的诞生(1学时)

重点内容:什么是大众媒介,大众媒介的成长,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第六章:大众传播的机制—新闻(4学时)

重点内容:印刷时代前的新闻,印刷新闻,报纸的诞生,早期报纸的艰辛历程,现代报业的开始,西方的报业,东方的报业,新兴国家的报纸,日本和澳洲的报业,新闻通讯社,新闻杂志

第七章:传播与发明的世纪(2学时)

重点内容:发明的根源,传播技术的发明历程,第八章:电子媒介时代(6学时)

重点内容:电影的发展,广播的发展与危机,电视时代,广播电视体制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

第九章:大众媒介的机制—娱乐(4学时)

重点内容:中产阶级的兴起,精致文化、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娱乐与大众媒介,娱乐媒介与受众的影响,第十章:大众媒介与民意(4学时)

重点内容:民意的形成,大众媒介在民意方面的效果,协助塑造民意的说服者,政治与民意的对立,第十一章:大众媒介、广告与公关(4学时)重点内容:广告的起源,广告代理商,公共关系

四、作业、实践环节

根据阅读书目,提供读书笔记一份。

五、建议教材

暂无

六、参考资料

[1] 施拉姆.人类传播学.台湾远流出版社,1994.[2]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 李 彬.全球新闻传播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执笔人:

教研室主任:

系主任:

《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013057)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57 英文名称:Application of Data Visual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授课对象: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4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Excel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市场研究专题讲座 教学方式: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课堂上机操作

考核方式:考查(教师命题并提供研究命题,学生选择完成设计方案)

课程简介:本课程面向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其它相关专业也可以选修。本课程重点介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数据可视化软件正帮助越来越多的企业从浩如烟海的复杂数据中理出头绪,化繁为简,变成看得见的财富,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决策过程。如何面对海量数据,难以分析,难以清晰的呈现,难以从中发现问题,企业管理者也很难从中找到决策之道。数据可视化工具能够以一种简便易用的方式将复杂的数据呈现出来,用户更容易理解这些数据,也就更容易做出决策。课程重点介绍数据库报表、Excel高级应用、PPT高级制作技巧和水晶仪表Xcelsius软件应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可视化基本思想和工具,具备从数据中建立可视化的基本手段和设计思想,使学生了解数据可视化可以使数据变得更有意义,而且可视化也可以使数据变得更容易理解。通过学习掌握Excel、PPT、Xcelsius等软件工具的应用,理解商业智能领域的大趋势是采用这类新的可视化方法来查看数据。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数据可视化与商业智能(4学时)

重点内容:理解数据可视化 第一节:数据可视化与商业智能 第二节:数据可视化案例与应用领域

2.数据、模型与决策支持(4学时)重点内容:数据建模

第一节:数据、信息、知识与传播 第二节:数据可视化工具介绍

3.可视化传播与沟通技巧(4学时)重点内容:传播与沟通 第一节:思维方式与传播技巧 第二节:图表使用与数据分析

4.Excel高级应用与数据可视化1(4学时)重点内容:Excel应用

第一节:天气预报案例分析——Excel决策支持系统 第二节:Excel高级应用与函数

5.Excel高级应用与数据可视化2(4学时)重点内容:Excel图表

第一节:Excel数据表现与统计分析预测——案例介绍 第二节:Excel数据透视表与外部数据源

6.PPT制作技巧(4学时)重点内容:PPT制作

第一节:PPT设计思想与演讲技巧 第二节:PPT高级设计与模板应用

7.数据展现的艺术(4学时)重点内容:可视化技术

第一节:Xcelsius水晶仪表软件与操作

第二节:学好制作Dashboard仪表盘和可视化技术

8.综合案例研究与分析(4学时)重点内容:案例与评估

第一节:企业绩效仪表盘设计案例 第二节:收视率分析报告——综合案例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两次:

7.根据课程内容提交数据可视化的资料收集材料的专题演讲报告

8.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要求,完成数据可视化分析案例制作,提交分析成果

课堂练习与操作

实践环节:在作业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和讲评,提交制作案例成果。

五、建议教材

[1] 数据展现的艺术.沈浩等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六、参考资料

[1] Excel高级应用与数据分析,沈浩等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执笔人:沈浩

教研室主任:沈浩

系主任:邓炘炘

《传播统计学》(01306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60

英文名称: Statistics in Communication 授课对象: 新闻学、传播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2春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1)讲授为主

(2)练习

(3)上机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将传播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课程,具有工具性质,主要讲授在传播学研究及实践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学、抽样概念、推断性统计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在新闻传播研究及实践等领域如何应用统计观念和方法,分析定量数据,同时培养学生统计思考和解读统计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传播统计学导论(2学时)重点内容:传播学与统计学的关系

传播统计学的性质、用途

本课程的结构和特点

第二章:描述性统计学(4学时)重点内容:频数表与直方图

分布的中心

分布的形状

数据的描述与表现

第三章:概率分布(4学时)

重点内容: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正态分布

第四章:抽样分布(6学时)重点内容: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

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

抽样的各种组织形式

抽样设计案例与分析

第五章:置信区间(4学时)重点内容: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

总体均值之差的置信区间

总体比例的置信区间

第六章:假设检验(4学时)

重点内容:利用置信区间进行假设检验

利用概率值进行假设检验

第七章:回归分析(2学时)重点内容:简单线性回归及回归模型

样本斜率的抽样分布

总体斜率的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第八章:方差分析(2学时)重点内容:单因素方差分析

第九章:相关分析(2学时)重点内容:简单相关

总体相关系数的检验

第十章:卡方检验与交互分析(2学时)重点内容:卡方检验

列联表及交互分析

四、作业、实践环节

五、教材

[1] 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 编著.传播统计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六、参考资料:

[1] 姜秀珍 著,新闻统计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2] 柯惠新、沈浩 编著.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3] David S.Moore著,郑惟厚译.统计学的世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执笔人:丁迈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传播学研究方法》(01306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13061 英文名称: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授课对象: 传播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3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 传播学概论A(013001)、传播统计学(013060)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配合课堂讨论、小组调研等形式 考核方式: 考试

课程简介: 针对传播学本科专业学生的特点,本课程设计为带有较强实践性、操作性的文科课程。在案例教学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小组调研和课堂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证研究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

1、培养一定的学术研究思维能力

2、能独立进行简单的社会调研工作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重点内容:(1)科学与社会研究

(2)社会研究中的理论

(3)社会研究的程序

第二章:选题和问题(2学时)重点内容:(1)选题的意义和标准

(2)选题的方法和来源

(3)研究课题的明确化

第三章 研究设计(2学时)

重点内容:(1)研究方式、研究性质和研究目的(2)分析单位、研究内容和时间维度

(3)研究方案的设计和撰写

第四章:问卷调查研究(4学时)

重点内容:(1)调查研究的概念、过程与作用

(2)问卷的性质与基本结构

(3)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4)问卷设计的具体方法

(5)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 问卷调查资料收集(4学时)重点内容:(1)自填问卷法收集资料

(2)结构访问法收集资料

(3)资料收集方法的选择

(4)调查员的挑选与培训

(5)调查的实施与监控

第六章

实验研究(2学时)

重点内容:(1)实验研究的逻辑与程序

(2)实验的类型与设计

(3)实验研究的特点

第七章 内容分析(2学时)重点内容:(1)内容分析方法

(2)内容分析的程序

(3)内容分析的特点

第八章 实地研究(4学时)重点内容:(1)实地研究及其特征

(2)实地研究案例

(3)实地研究的一般程序

(4)观察法

(5)访谈法

第九章:资料的整理与分析(4学时)重点内容:(1)定量资料整理

(2)统计分析初步

(3)定性资料分析概述

(4)定性分析技术

(5)定性分析策略

(6)定性资料分析中的问题

第十章:个案研究(4学时)第十一章:课程总结(2学时)

四、作业、实践环节

共有两次作业,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调研报告。

五、建议教材

[1]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六、参考资料

[1](美)艾尔·巴比 著,邱泽奇 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执笔人:曾兴

教研室主任签字:曾兴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跨文化传播》(013062)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13062

英文名称: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授课对象: 传播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4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A)(013001)

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问题布置作业。考核方式: 考查

课程简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课程重点内容包括从各个角度研究世界文化的不同类型,诸如语言、行动、空间、时间等各个层面的跨文化传播符号系统,跨文化传播的一般过程、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认识跨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掌握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知识,提高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不同类型;

2.使学生熟悉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知识和一般规律;

3.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传播的一般技巧,提高跨文化传播的实际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的挑战(2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与重要性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及其组成部分

第二章:文化和传播(2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文化 第二节 文化与传播

第三章:文化的多样性(6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信仰、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节 多样的文化模式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身份 第四节 世界上几种典型的文化

第四章:文化的深层次结构(4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深层结构 第二节 世界观

第三节 作为世界观的宗教 第四节 不同世界观的比较

第五章:语言与跨文化传播(2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语言和文化 第二节 外语和翻译

第六章:非语言传播:行动、空间、时间和沉默所传达的信息(4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非语言传播的定义与作用 第二节 非语言传播的指导原则和局限 第三节 非语言传播与文化 第四节 非语言传播的分类

第七章: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商业领域(2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文化与商业环境 第二节 国际商业环境

第八章:文化对环境的影响:教育领域(2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文化与教育模式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与教育

第九章: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医疗保健领域(2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文化与医疗保健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与医疗保健

第十章:跨文化传播的过程(4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的过程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的冲突

第十一章:共文化:生活在两种文化之间(2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在夹缝中表明身份

第二节 两种文化身份的平衡与融合

四、作业、实践环节

共有2次作业,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布置作业,每次作业2000字左右。

五、建议教材

[1] 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自编教材.

六、参考资料

[1]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 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3]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 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主编).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执笔人:曾庆香

教研室主任:曾兴

系主任:邓炘炘

《视觉传播》(013063)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13063

英文名称: Visual Communication 授课对象: 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2春学期 学分/学时:3/48

先修课程: 图形创意(012044)

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

2、影像观摩研讨。

3、实际训练。考核方式: 考试(论文)课程简介:

本课程关注于中国的视觉文化特征及其价值。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和民族文化的横向比较来探析视觉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着重探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环境下的视觉语言价值。探讨发挥视觉符号的特殊审美意义和传播价值,以实现民族文化与视觉艺术、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视觉传播》是媒体创意专业的一门骨干专业教育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极其重要。从教学目的来看,本课程将“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传播的范畴”。显然,这里的“视觉传播”比艺术工作者研究的“视觉艺术”传播范围更加宽广,意 47

义内涵更加深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视觉符号以及视觉传播的基本理论、相关知识;掌握绘画、摄影、电影、电视、网络多媒体等的视觉特点及传播规律,并能利用视觉传播的原理创作出具有视觉审美价值的作品。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视觉传播概述

(4学时)重点内容:

1、视觉传播的概念及特征

2、视觉传播的起源与发展

3、视觉传播的学科性质与学术体系

第二章

视觉传播过程

重点内容:

1、视觉传播的生理机制

2、视觉传播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

视觉传播理论

重点内容:

1、图像志与图像学

2、格式塔理论

3、符号学理论

4、叙事学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

6、视觉奇观理论

第四章

视觉传播的社会功能

重点内容:

1、信息传播功能

2、娱乐消费功能

3、审美文化功能

第五章

视觉传播的接受与批评

重点内容:

1、视觉传播的接受

2、视觉传播的批评

3、视觉传播的伦理尺度

(4学时)

(4学时)

(4学时)

(4学时)48

第六章

视觉媒介

(6学时)重点内容:

1、美术的视觉传播

2、摄影的视觉传播

3、动画的视觉传播

4、电影的视觉传播

5、电视的视觉传播

6、新媒体的视觉传播

第七章

案例应用

(6学时)重点内容:

个案分析:运用视觉传播的理论进行绘画、摄影、动画、电影、电视、网络新媒体的个案分析。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方面,课程进行过半时,每个学生根据授课内容,进行10分钟的PPT演讲。同时,通过播放大量的平面及影像作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具体影像资料进行视觉分析,通过实践练习加深理解。

五、建议教材:

自编讲义

六、参考资料: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美)保罗 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 陈龙,陈一.视觉文化传播导论.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 丁莉丽.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影像研究.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5] 任悦.视觉传播概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执笔人: 王建华 教研室主任:宫承波

系主任:

雷跃捷

《新媒体运营实务》(013064)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64

第二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参考书目

中国传媒大学参考书目(09不设参考书)

新闻学相关专业

《新闻理论》雷跃捷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等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王振业等 武汉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 高等教育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辞典》赵玉明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媒介批评》雷跃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史要览》王振业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相关专业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胡正荣 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史》[美]罗杰斯 上**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弗林 华夏出版社

《21世纪初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胡正荣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文史要览》王振业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广告学相关专业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现代广告通论》丁俊杰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媒体与广告》钟以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广告策划》黄升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广告调查与数据库应用》黄京华 中南大学出版社

《文史要览》王振业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视艺术哲学》苗棣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钟艺兵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张凤铸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高鑫电视艺术文集1-3卷》高鑫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影视艺术哲学》周月亮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艺术概论》王宏建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任选)(任选)

《欧洲文学史》张凤铸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杨周翰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外美术史》(任选)(任选)

《电影艺术概论》(任选)(任选

第三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

大家网[]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一)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历史

1.元谋人:最早的直立人;北京人:华北地区最早的直立人;山顶洞人:我国最早发现的墓地。

2.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繁荣的代表,黄河中游;

河姆渡文化: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位于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陶器,代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后来发展成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从事原始农业为主,还有畜牧业;

马家窑文化:彩陶发达;

北方农耕文化(名词解释/3个阶段);

南方农耕文化(3个阶段)。

3.传说时期:五六千年前直到夏商周4.三皇五帝(掌握几种不同的说法)

5.三代:夏商周(西周的四个阶段,东周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6.春秋五霸(重要):两种说法

7.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8.统一的封建王朝(非常重要)

9.分裂的封建王朝(非常重要)十六国分为前后两期/南朝都是建都南京(建康)/北朝的统治者都来自于鲜卑族/辽金西夏所对应的民族

10.李悝变法:取有余而补不足;以法治国《法经》。

第四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2

大家网[]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四)

51.交子、会子、关子(比较重要)

52.鱼鳞图册(重要)、黄册制度

53.元代海运、徽商(了解)

54.一条鞭法、摊丁入亩(非常重要)

55.郡县制、分封制(比较重要)

56.三省六部(非常重要)

57.御史台、翰林院、察举、九品中正制(了解)太学、国子监、书院(注意一下)

58.科举制(非常重要)

59.一系列法典(了解)

60.八旗制度(知道是哪八旗)

61.军机处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了解)

62.民族:蛮夷狄戎党项匈奴鲜卑突厥色目人鞑靼氐

63.中外文化、经济交流(多注意)-特别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

64.丝绸之路

65.几大宗教(了解)

66.张骞和班超(要知道)

67.遣唐使、遣隋使

68.郑和下西洋(很重要)

69.荷兰侵占台湾、倭寇、马可波罗、利玛窦(了解)

70.先秦学校:学习的是哪六艺

第五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3

大家网[]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三)

31.澶渊之盟

32.王安石变法(比较重要)

33.元朝及四汗国(了解四汗国是谁)

34.厂卫/靖难之役(了解)

35.张居正吏治改革(非常重要)

36.阉党东林党文字狱民变(一般了解)

37.三藩之乱康熙平定准葛尔(一般了解)

38.收复台湾统一台湾(比较重要)

39.改土归流(一般了解)

40.闭关政策(简单了解)

41.农民起义(记住领袖名字、朝代、提出口号):陈胜吴广、赤眉绿林、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吕顺、方腊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比较重要)

42.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刘彻、宋太祖、成吉思汗(版图最大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要,高度中央集权)、康熙(尼布楚)大臣:萧何曹参、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戚继光

43.屯田(注意):分为军屯和民屯

44.均田制(重要):具体内容

45.常平仓、盐法、漕运、茶法、户籍了解

48.租庸调制(比较重要)

49.两税法(非常重要)人丁为主向财产土地为主转变

50.隋唐钱币、榷场(了解)

下载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