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远程教育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
远程教育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
上
下
教案示例
上 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理解上下,培养空间观念。
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对比自己的生活情境,观察图像上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卡车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二、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再看看小明的书架,说说物体的上下关系。
三、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前 后 教案示例 前后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小动物赛跑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牛跑第几?你能把上面的问号位置填上吗?
下面这副图你能说说吗?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左 右 教案示例 左 右
【教学要求】
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同学们,你能说说左右两只手都可以做什么吗?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二.说说自己的左右边都有什么?理解左边和右边
1.握一握
想一想,你们知道为什么两个人的手会交叉在一起吗?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2.说一说
3.摆一摆
两个同学合作,一个口令,一个摆,看看对左右掌握了吗?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预测:有的可能会说:我左右手、有左右腿、有左右眼、有左右脚„„
位 置 教案示例 位置
【教学要求】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介绍自己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有谁?怎样让别班的同学一下就找到自己?
小朋友自我介绍,教师给予鼓励。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小动物游戏
2、看图回答问题。
三、练习反馈
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展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下面是小蚂蚁给我们出的难题!出示课件:
(4)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5)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找到其它好吃的。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十几减9的减法
教案示例
十几减9的减法 十几减几 用数学
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过程性目标:
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
2.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出示录像)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观察后指名回答)。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
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
师:(出示套圈图)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你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
师:今后在计算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1)老师正在发奖品,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板书:15-9=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出示录像:同学们仔细听故事,兔妈妈把几个苹果给了小羊,你能帮助小兔算出剩下的苹果数目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
五、游戏(出示课件)小猴回家
游戏要求:先让学生计算出三只小猴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
游戏形式:小组合作,全班订正;
十几减几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多媒体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描述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右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就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演示图中三个小朋友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7.教师有导向性的小结
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继续出示课件,完成后面的练习。
用数学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教师出示录像:小刺猬采果子,采了15个果子,走一路,掉了一路,总共掉了7个果子,你知道现在小刺猬还有几个果子吗?
1.师: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3.出示课件,通过童童帮妈妈给熊伯伯、狐狸叔叔送衣挂和夹子,体会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学习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学生观察:
问:
(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数学小故事帮助童童完成妈妈给的任务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计算出结果后,演示课件,帮助童童完成任务。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出示课件“小动物喜欢吃什么?”
图形的拼组 教案示例
图形的拼组
(一)图形的拼组
(二)图形的拼组
(三)图形的拼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录像展示:
图形的拼组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观察三角形、正方形等各图形的特征,分析图上的机器人由什么图形组成,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把图形个数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圆
()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总结。小组间讨论。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演示录像: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练习题,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
图形的拼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通过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让学生体会面可以围成体。
2.完成教科书P29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29第四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29第五题。
观察:
(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29第六题。
先观察熊猫图,找出图中熊猫的脸部特征,再结合拼图想一想,怎样才能拼出一个正确的熊猫脸。
6.完成教科书P29第七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数数,数的组成
教案示例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出示课件。提出问题:
问题:估一估图上有几只兔子?
让学生发言,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比20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兔子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满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10是一百。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出示课件:完成题目
读数、写数 教案示例 读数、写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重点】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过程】
一、新授课
1.数一数有多少根小木棍 ?
(1)一个一个地数。
(2)十个十个地数。
2.学习整十数和非整十数
(1)出示课件,学习整十数,完成相关练习
()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2)出示课件,学习非整十数。
一个十和2个一组成()。十和5个一组成()。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16、25、50、68.
二、活动二,通过计数器加深认识数的读写。
1.出示计数器。十位、个位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分别贴上。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
3.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教案示例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35、76、89、90、96、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六十九、九十三、八十、三十、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2)一个数,百位上是1,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二、新授。
1.教学例1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提出的两个问题。
教师提问: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第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5行第6个数是多少?77前面的数是几?
2.教学例2
(1)出示鸡蛋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个鸡蛋?右边有多少个鸡蛋?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鸡蛋,哪边的多?(左边少)24和34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24和34相比较,34大,24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演示课件:48○45,又问:“48和4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完成后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教师说明:要把几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先要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把最小的数排在最左边,最大的数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反过来,如果要把这几个数从大到小排,就先找出最大的排在最左边,最小的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
四、应用
1. 数一数、比一比:
数一数黑棋、白棋的数目,比较哪个多?(黑棋和白棋各52个,一样多)。
2.说一说、写一写:
(1)根据花的枝数,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各说一句话。
(2)枝数少于30枝的花有几束?多于30枝的有几束?
(3)根据画面,写出两个满足条件的数。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案示例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3.65里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课件演示:妈妈买来很多酸奶,桌子上有30瓶,小刚拿了2瓶,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追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2)从32瓶中拿走2瓶
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
(3)2个一加3个十一共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30=32
(4)练习: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教师巡视,个别学生如果有困难,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1)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判断小青蛙大概吃了多少只害虫?
(2)按照数的顺序把空白处写上正确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50+6,30+7,60+9,20+8
6+50,7+30,9+60,8+20
(2)90+8,20+3,50+9,70+6
98-8,23-3,59-9,76-6
说明:卡片正面写50+6,背面写6+50,口算时先让一名学生看正面的题目并口算得数,再让另一名学生说出背面的题目并口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翻到背面让学生看一看口算。
2.做练习八的第5题。
教师把题目抄在卡片上,指名口算得数,再全班学生一齐看卡片口算得数,然后让学生把得数填在教科书上。
出示课件,观察场景,帮助童童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
《认识人民币》
典型例题
例1.在○里填上“>”、“<”或“=”.
(1)3角○9分(2)4角8分○5角
(3)99分○1元(4)2元○20角
分析:这是一组元、角、分单位比较的填空题.我们不能单纯根据数字的大小来辨别它们的大小,而应该带着单位进行比较,如果所比较的两个数的单位相同,那么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所比较的两个数单位不同,应先化成同一单位进行比较.如3角和9分比较,它们的单位不同,先应把3角换成30分,然后把30分与9分相比较,由于30分大于9分,所以应在○里填“>”;4角8分和5角相比较,应先把4角8分化成48分,5角化成50分,然后比较48分和50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比较99分和1元、2元和20角.
解:(1)3角>9分(2)4角8分<5角(3)99分<1元(4)2元=20角
例2.你能用几种方法把1分、2分、5分的人民币组成1角钱?
分析:题目要求把1分、2分、5分的人民币组成1角钱,而1角钱等于10分,10个1分是1角,5个2分是1角,2个5分也是1角,1个1分,2个2分和1个5分同样也是1角,所以组成的方法较多.
解:方法一:用10个1分组成1角.
方法二:用8个1分和1个2分组成1角.
方法三:用6个1分和2个2分组咸1角.
方法四:用5个1分和1个5分组成1角.
方法五:用4个1分和3个2分组成1角.
方法六:用3个1分、1个2分和1个5分组成1角.
方法七:用2个1分、4个2分组成1角.
方法八:用1个1个、2个2分和1个5分组成1角.
方法九:用5个2分组成1角.
方法十:用2个5分组成1角.
例3.用1张2角的纸币,可以换哪些分币?
分析与解:2角等于20分,分币又有1分、2分、5分这3种,所以换的分币情况较多,只列举以下4种情况:
①可以换4个5分币.
②可以换3个5分币、2个2分币、1个1分币.
③可以换2个5分币、5个2分币.
④可以换1个5分币、15个1分币.
例4.7角+3角= 1元-8角=
分析:(1)7角+3角 这题两个数的单位都是角,可以直接相加得10角,写成1元.
(2)1元-8角 这题两个数单位不同,要把1元化成10角后再相减.
答:7角+3角=10角=1元 1元-8角=2角
例5.玩具汽车大削价,汽车的价格如图所示.小林用10元钱买了几辆汽车,他买的是哪几辆?用数学式子表示.
分析与参考答案:
根据上面的汽车价格,最便宜的是每辆2元,用10元钱最多可以买五辆;最贵的每辆8元,如果8元的买一辆,2元的买一辆,那么10元钱最少可以买两辆车子,由此可见,10元钱可能买的车子数是2,3,4,5.用数学式子表示就是要根据上面的车子价格,把10分解成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数的和.如 10=5+5就表示5元钱一辆的车子买两辆,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表示法:
(1)把10分成两个数的和:
10=8+2,10=7+3,10=6+4,10=5+5;
(2)把10分成三个数的和:
10=6+2+2,10=5+2+3,10=4+4+2,10=4+3+3;
(3)把10分成四个或五个数的和:
10=4+2+2+2,10=3+3+2+2,10=2+2+2+2+2.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思维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六一快到了,很多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方式来庆祝,有的小朋友想去公园,有的小朋友想用自己攒的零花钱去买玩具呢,我们也和他们一起去看看吧!(电脑出示玩具店的货架和玩具的标价。)
二、自主探索,提出问题。
1.仔细看图,提出问题
师:看货架上都有哪些玩具?你喜欢什么玩具?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观察后指名回答。)
师:货架下的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师:怎样才知道左边的小朋友买大象玩具后还剩多少元?右边的小朋友还差多少元呢?(用减法算)
师:你知道这么列式吗?(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算式)
师:大家会算上面的算式吗?先在小组里摆一摆,算一算。
2.分组操作,形成思维。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
3.信息反馈,抽象算法。
师:大家摆出了上面两道题的得数吗?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师:谁来说一说35-20又是怎样摆出来的呢?
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算法。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4.小结算法。
师:你能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吗?
师:同学们可真棒,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是在个位上去减还是在十位上去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8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要求:
1、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独立完成P69练习十二的1—3题。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感受退位减法与生活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二、引入新课,探索规律
1.引入
师:上面有多少根木棍?现在拿走8根木棍,还剩多少根?
让学生讨论,5比8根少,不够了,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会算吗?
2.下面我们看看小乌龟是怎样算这样的题目的:
出示录像:
师:看过小乌龟计算34-6,你学到了什么,你在计算45-8的时候是不是也用这种方法呢?如果不是,你是怎么算的?
让学生思考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师总结:我们已经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抽象出减法算式。课件出示:第67页例1中的玩具货架图。
师:在例1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和“有20元钱,买一个布娃娃,还差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
师:图上左边的小朋友说,我有8元钱,想买一辆单价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才够,你知道怎么样算才知道还要攒多少钱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算式:36-8=?
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指导学生摆小棒。学生分组摆小棒,并让他们边摆边讨论计算的方法。
师总结算法:刚才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出了几种算法,真不错。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那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订正时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和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8题
先让学生看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由学生独立计算各题的差,最后集体订正得数。
六、课堂小结
1.小结计算方法。
7-1 认识时间 教案示例 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大格刻度对应分时表示几分,会正确读出、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根据时间拨出时针和分针。
2.让学生自己探索看时间的方法,掌握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几分。
3.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走的关系,知道1时=60分,理解几时半就是几时30分。
4.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读出、写出几时几分,会拨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读出接近整时的时间,比较快速地说出几分。
【教学过程】
(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看几时和几时半,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另外的时间,例如,我们每天是什么时候开始上课的?什么时候下课休息的等等。
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究学习
1.出示课件,认识60小格
师:要正确读出时间,我们必须了解钟面。(教师出示图例或实物)请你说一说,你在这个钟面上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出:
(1)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教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说一格一格数的。
(2)共有60个小格,教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快速的说出。
教师出示课件进行验证。
2.认识几分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问1:再仔细看看时针,当时针走一大格的时候,分针走了多少呢?
问2:那么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你是怎么想的?分针从12走到2是几分?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是几分,你能算出来吗?(写在练习纸上)想想怎么能很快记住每个数字所表示的几分。
3.继续认识1时=60分
我们刚才已经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会走一大格?那分针走一圈是几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这说明1时和60分有什么关系?(板书:1时=60分)
小结:我们知道了1时=60分,也知道了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了。
4、学习时间
问:现在你能读出时钟上的时间吗?
教师小结: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小朋友很能干,下面我们看看这些小朋友的作息时间是怎么样的?你能填出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吗?
(三)巩固练习
1.看看小斌是怎样按时上学的,同学们应该怎样做呢?
2.做一做
问:你觉得一分钟长吗?让学生体会珍惜一分钟的思想感情。
第二篇:现代远程教育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
现代远程教育教案数学六年级下册
负数 教案示例 负数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课程设计】
一、认识负数的必要性,体会负数的含义。
1.认识负数
师:同学们,你知道今天的温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当地气温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实地的观测活动)
师:(出示温度计)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温度计,谁能看一下说出现在的室内温度是多少?
(选一个代表观测温度值,说出现在的室内温度。)
出示例题1图例:
师:室内的温度显示的数值是 16℃,室外的温度显示的数值也是 16℃,两个数值有什么区别?(一个带“-”符号)
师:我们把带有这个符号的数字叫做负数。这个数我们读做“负十六”。
问题:“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不同,一个表示是零上 16摄氏度,一个表示的是比 零摄氏度低 16摄氏度。)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负数表示温度的高低,实际上负数的作用还有很多,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子,出示例题2图例: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存折)看一下上面这些数字,这些数各表示什么?谁能说一说?
学生观察存折中“支出(-)或存入(+)”一栏,结合具体的数据体会存入和支出的含义正好相反。
师总结:
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认识的负数,在数字前加上“-”符号,读做“负”,而以前所学的,例如12、3、2000这样的数我们叫做正数,正数前面也可以加上“+”符号,读做“正”,通常,“+”号可以省略。
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应用
师:认识了负数,除了前面的温度、存款支出,你们在什么地方还看见负数?(海拔高度)
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相关内容。
二、认识数轴,借助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轴
师:大家还记得在直线上表示数的方法吗?(用刻度尺演示)
问题:小明从家里出发向东走了 20米,你能用直线表示出来吗?
师出示例题4图例:我们看下面这个图,看一下他们在做什么?
问题:你会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师:(演示示范)他们都是以大树做为起点,我们在直线上可以这样表示。
(1)确定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2)方向相反可以用正负数加以区别。
(3)“- 1.5”数字表示的意义。
引导学生确定好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认识数轴,并引导学生脱离具体的情境,把数轴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
2.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师出示例题4图:下面是某地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仔细看一下,你能比较一下这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分小组讨论。
师:我们把每天的最低气温找出来,然后看一下它们的大小关系,想一下它们在温度计上的排列位置,我们用数轴表示温度值,即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对应数轴上的点是从左到右的顺序,也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得到结果)
问题:从上面这个题目中,你能总结一下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总结。
总结:
(1)负数都比正数和“ 0”小。
(2)两个负数,数值大的数反而小。
3.完成7页“做一做”的内容。、圆柱 教案示例
圆柱的认识与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认识与表面积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重点突出圆的面积求解方法,并引出圆周长的求解方法。
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S =πr,C=2πr或C=πd。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例题图例:观察下面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
22.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后,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认识圆柱体的外部特征以及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
总结: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指出:(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1)认识底面
教师拿出一个圆柱体: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2)认识侧面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
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3)认识圆柱的高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我们认识了圆柱体,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柱形的容器,你们想一下,这个容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分析自己手中的模型,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师出示罐头盒,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它的长宽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往的高。
教师:那么,圆柱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算一下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4.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教师边叙述边摸着圆柱的侧面演示给学生看,指出侧面的大小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出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例面积。)
教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教师:圆柱底面的周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如果我们知道底面的半径r和圆柱的高h
则:
圆柱的侧面积:S=2πr h
小结:
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5.圆柱的表面积
教师: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教师指着圆柱的展开图,“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
三、应用
教师:我们看过圆柱的展开图后,知道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矩形,这样圆柱的侧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进而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应用一下:
教师出示例题4:一顶厨师帽,高 28cm,帽顶直径 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教师:这道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觉得该怎样求?(学生分组讨论:是求圆柱形的表面积,但是需要少算一个底面的面积)
教师:要计算做这个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我们可以用求解圆柱体面积的方法得到,那么,应该分哪几步?
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舍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题目。
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的】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例题图:
问题:什么叫物体的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你会计算下面哪些图形的体积?
1.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圆柱的侧面展开是怎样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问题:你会求圆柱体的体积吗?
二、新授课
1.由圆面积的推导思考圆柱体积的推导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先让学生回忆,同桌的相互说说。
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2.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由圆的面积推导方法对圆柱底面进行分割
教师:前面我们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它的面积,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圆柱的底面也进行同样的分割。(出示图示)
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教师将这分成16块的底面出示给学生看。
问题:现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指名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操作演示,先只把底面部分拿给学生看。
教师:圆柱的底面被拼成了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形。
教师: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近似长方体)
指出: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2)由长方体的体积求解公式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教师: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引导学生想到由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
让学生观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结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
(3)完成做一做:(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 75cm,长 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
(4)对公式进行变形
教师:我们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就可以得到圆柱体的体积,那么如果我们知道圆柱体底面的半径r和圆柱体的高h,这时候,你能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吗?
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V=πrh
3.应用:(出示例题6)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
2思考: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什么?
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明确:题目要求的是杯子的容积,即底面直径是 8cm,高为 10cm的圆柱体积,将体积与498立方厘米进行比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如何求解圆柱体的体积。
计算过程示范如下:
进而得出结论。(注意单位的换算关系)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题目对课程内容进行巩固。
四、课堂小结
圆锥 教案示例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看一看下面的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锥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教师:大家认识了圆锥形的物体,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指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教师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指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
总结: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2.测量圆锥的高。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问:你会测量圆锥的高吗?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块平板来测量。
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
(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3.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教师:圆锥的侧面是哪一部分?
教师展示圆锥模型,指名学生说出侧面部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教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讨论时间后,教师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 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引入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导入: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接着,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我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圆柱。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学生:3次。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柱体积
教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学生:等于“底面积×高”。
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底面积×高
教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
2、教学例1。SH
出示例题: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后,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并完成部分课后练习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案示例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解比例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重难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比例的意义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出示情境图,问题:“你们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的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操场上的国旗:
教室里的国旗:
教师说明:我们看到这两个的长宽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也可以这样表示: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问题:在上面图中的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3.师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4.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二、比例的性质。
1.教学“项”、“外项”和“内项”
师: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
;
两个内项的积是:。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成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几个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总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问题: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教师: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因为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
三、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解比例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
二、新课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呢?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图: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 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首先让学生根据数据分析哪两个比可以列成比例式,然后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或者可以列成这样的式子:
问题:“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提醒解比例也应写“解:”。
“怎样解这个方程?”(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作一个因数,因为一个因=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
教师:从解比例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2.教学例3。
解比例:
提问:“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
问题:“这个方程你们会解吗?”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要做什么?”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2)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问题:“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4.完成“做一做”的内容。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案示例
成正比例的量 成反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已知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高度怎么求?
二、课程教学
1.出示例题1图:观察图中的小女孩在做什么,她前面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水的体积和高度有什么规律?
让学生观察表格,分析数据的变化规律,将相应数据填写在表格内。
思考:再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高度变化,体积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高度和体积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高度和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高度扩大,体积随着扩大;体积缩小,高度也随着缩小。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2.教学例2
出示例题图2:例1的实验结果可以用下面的图像表示: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 7cm,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225cm的水有多高?
点拨:每一个红点对应的x和y值分别是多少?黑色图线上的点表示x和y的变化情况。因此,x=7时,y=175;当y=225时,x值对应的是9。
三、课堂练习
出示“做一做”内容: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形式,下面是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3(1)你能写出几组路程和相对应的时间的比?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说一说这个比值表示什么?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在下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相应时间的点,然后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并估计一下行驶 120km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提示:可以通过例题1、2,自己分析并解决。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提示和帮助。前面的(1)、(2)问题可以共同解决。(3)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
四、课堂小结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已知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高度怎么求?
二、课程教学
1.出示例题1图:观察图中的小女孩在做什么,她前面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水的体积和高度有什么规律?
让学生观察表格,分析数据的变化规律,将相应数据填写在表格内。
思考:再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高度变化,体积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高度和体积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高度和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高度扩大,体积随着扩大;体积缩小,高度也随着缩小。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2.教学例2
出示例题图2:例1的实验结果可以用下面的图像表示: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 7cm,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225cm的水有多高?
点拨:每一个红点对应的x和y值分别是多少?黑色图线上的点表示x和y的变化情况。因此,x=7时,y=175;当y=225时,x值对应的是9。
三、课堂练习
出示“做一做”内容: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形式,下面是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3(1)你能写出几组路程和相对应的时间的比?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说一说这个比值表示什么?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在下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相应时间的点,然后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并估计一下行驶 120km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提示:可以通过例题1、2,自己分析并解决。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提示和帮助。前面的(1)、(2)问题可以共同解决。(3)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
四、课堂小结
比例的应用 教案示例
比例尺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比例的应用
比例尺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图例1:
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让学生看图。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2.出示图例2,“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下面就是一个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学生看图,“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吗?这也是一个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2:1,看一下这个比例尺与前面看到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总结: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3.比例尺的化简和转化
“我们再看一下北京地图上的这个线段比例尺,这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50千米,你会把整个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
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50千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50千米改写成5000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00000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4.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48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1”。
三、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2
下面是北京市地铁规划图。地铁1号线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10厘米,它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地铁1号线的的图上距离,求地铁1号线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千米单位。”
2.教学例3:
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还缺什么条件?(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但是要画出图还缺少画图设定的比例尺。)
问题:你们觉得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比较好?
学生讨论,教师提出:“1:100或者1:50,这两个比例尺可以吗?”学生继续讨论。进而定比例尺为1:1000。
问题:“确定比例尺后,就需要计算出操场的长和宽在图上的距离,怎么计算呢?”
提示: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比例尺是多少?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继续求操场宽在图上的距离,可以将宽设为y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四、课堂小结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景:“看下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出示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组织学生先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指出: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
问题: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讨论。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独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3.总结
问题: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四、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3.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4.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内容
1.出示例5:“画面上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让我们知道了哪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
问题: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
引入:“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明确: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演示解题过程:设未知数,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接着解比例求出未知数。让学生检验所求的未知数x是否合乎题意。检验的方法是把求出的数代入原等式(即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把求出的16代入等式,左式==1.6,右式==1.6,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问题:“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要求学生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然后交流。通过订正、交流,使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2.出示例题6的场景。
同样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师:“想一想,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演示解题过程,集体修正。
3.完成“做一做”,直接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问题:对照两题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总结应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统计 教案示例 统计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2.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注意观察、从事实出发,不轻下结论。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吗?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
问题:画面上显示的是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1.小组探讨、交流。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部分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从而引起认知冲突。
2.引导释疑。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统计图里“其他”部分可能包含了哪些信息呢?可让学生分别说说“其他”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其他”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品牌。
3.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
总结: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出发,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二、比较判断标准要统一。
问题:图中显示的是某公司员工A和B分别绘制的本公司员工去年下半年月薪情况统计图。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1.小组探讨、交流。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让学生说说看完后的感受,如“A和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第一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很快,第二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较慢。”
2.引导释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进而发现两图虽看起来不同,但它们所描述的统计数据却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两图不同,原因在于绘图时采用的单位不同:左图1格代表50元,右图1格代表100元。
3.小结。
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判。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右图,提问:六(1)班第一组的学生对本年级同学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扇形统计图,(1)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
(2)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图中“其他”部分可能包含的文艺节目,因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学生占本年级的30%”,比其余节目中占最大份额的“歌曲”(25%)节目还要大,故从该扇形统计图中无法判断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可以告诉学生为了能进行判断,则需对“其他”这一大类再进行细分,细分后,使“其他”类在扇形统计图中所占的比例不再是最大即可。
2.某地区去年月平均气温情况如图所示:
(1)初看这幅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总结:初看该统计图,给人的印象是该地月平均气温差异明显,变化很大。但仔细分析统计图后,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该地月平均气温差异很小,全年温差也仅5℃。造成第一印象错觉的原因在于,该图绘制时每格表示1℃,这样突出、放大了“局部的差异”,略去了“整体的相似”,即每月气温都在20℃以上这一重要的信息在统计图上被淡化了,从而容易造成人们判断上的失误。
四、总结概括
1.学了这节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作分析判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吗?
2.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数学广角 教案示例 抽屉原理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抢椅子的游戏吗?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3把椅子,请4个同学上来,谁愿来?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有4枝铅笔,3个盒子,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出示各种情况。
板书:(4,0,0)(3,1,0)(2,2,0)(2,1,1),问题:4个人坐在3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4支笔放进3个盒子里呢?
引导学生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问题:
(1)“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2)“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我们把4枝笔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你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并进行组内交流,教师选代表进行总结: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首先通过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问题: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你发现什么?(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总结: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
2.完成课下“做一做”,学习解决问题。
问题:6只鸽子飞回5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1)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2)交流、说理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如果一个鸽笼里飞进一只鸽子,最多飞进4只鸽子,还剩一只,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笼里。不管怎么飞,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的结论是正确的。
总结:用平均分的方法,就能说明存在“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
(二)教学例2
1.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教师给予表扬后并总结:
总结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总结2:“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问题: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用“商+2”可以吗?(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学生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总结: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三)学生自学例题3并进行自主交流,试着用手中的用具模拟演示场景。
三、解决问题
四、全课小结
第三篇:现代远程教育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
现代远程教育教案数学三年级下册
位置与方向
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一
教案示例二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4.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通过游戏,自主探索,认识对方法的辨别以及描述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用太阳帮助我们来辨别方向。
师:用太阳辨别方向虽然很方便,但是有时会受到条件限制,譬如说是夜晚或天阴多雨雪的情况下,聪明的人们为了更好的掌握方向,利用磁石制造了指南针等辨别方向的工具。(出示录像:指南针的作用)
师:有了指南针,我们可以很快的确定“南北”方向,如果,现在我们找到了“北向”,怎么确定东西和南向呢?(学生回答)
师:有时,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不能精确表示物体的方位,人们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四种表示方位的方法,即“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游戏:找方向,完成校园示意图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5.请你观察这幅图,并且说说你是从那里找到的。
教师引导完成填空内容。
三、认识简单的线路图
1.小羊要到小牛家,需要向()走()米。
2.小羊要到小马家,需要向()走()米,再向()走()米。3.小牛要到小猫家,需要向()走()米,再向()走()米。4.小狗要到小马家,需要向()走()米,再向()走()米。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路线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如学会看城市交通图、平面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动画“做一做怎么走”。
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120米,又向()走了()米到游泳馆? 2.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师:认识路线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公交路线图”
二、教学公交路线图
这里是一张1路公交路线图。我们的目的地是动物园
提问:
1.1路公交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 2.王老师要从火车站到医院,有几站地?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现在你知道我们改乘哪路车了吧!3.学生讨论,回答相应问题。
小结:除了公交线路图,有时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怎样走才能不走重复的路线,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三、认识方位图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中国地图,出示动画“中国一些地区方位图”
你知道成都在我们的哪个方向吗?教师将方位标放在北京的位置,让大家看成都的方位。学生自己试着标注一些地区的方向。
四、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吗?
口算除法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
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 6÷3=2 60÷3=30
(2)20×3=60 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笔算除法
(一)教案示例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 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 2400÷6 250÷5 420÷6
2700÷9 140÷7 120÷6 5400÷6
学生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 120÷3=40 4÷3=1„„1
124÷3≈41(箱)
(三)应用
出示课件:三年级有男生89个,女生62个,老师打算让三个男生和两个女生组成一组,请问大约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代表进行列式,教师总结。
(四)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解决难题的?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
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
600÷6 27÷3 240÷8 160÷4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 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 2÷2=1 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 52÷2=26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指商个位上的 “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是怎样算的?(教师演示)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3.练习反馈
4.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五、全课总结
笔算除法
(二)教案示例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算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怎么办?商的最高位定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
师:寒假期间,小梦和小欣兄妹俩在家整理照片。他们数了数共有238张照片,相册每页可插6张照片,问:要插多少页?
生:列式为“238÷6”。
师:先估算一下“238÷6≈”。
生:238≈240,240÷6=40。
生:想
(四)六二十四,接近238的前两位数“23”,所以238÷6≈40。
2.师;如何笔算?
请每个学生试算在本子上。再进行交流。
师注意观察,巡视,发现交流好的同伴,予以表扬、鼓励。
全班交流。请一人当老师,教教班上的同学。可自由辩论,遇到不清楚的可要求再解释,说错的予以反驳,有好的想法可再说明„„
(重点可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先用6除几?2个百除以6不够商一个百,怎么办?23个十除以6,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位数?)
3.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以例3为例,师生共同小结:
①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②除。用23除以6,等于3,3写在十位上。
③乘。用口诀“三六十八”算出商3个十乘除数6等于18个十,写在 23个十的下面。
④减。用23个十减去18个十等于5个十,5写在十位上。
⑤查。检查余数5是否比除数小。
⑥放。把被除数个位上的8放下来,和余数5个十合起来是58个一。
⑦除。用6除58,等于9。
⑧乘。„„(再重复上面的笔算步骤。)
让学生闭眼,回忆笔算的六步骤“①先判断。②除。③乘。④减。⑤查。⑥放„„”。理清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4.师:笔算的结果正确吗?如何知道?
生:可用估算的结果加以比较,初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然后再检查一遍。
二、问题延伸,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进而解决例3的延伸问题:“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1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吗?2本呢?”。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24×2=48>39>24。
生2:24×6=144,144<236<144×2。
所以,一本相册不够,2本可以。
交流方法,对比出最佳方案。
三、基本练习,学会笔算除法的有序思考方法。
1.应用总结出来的笔算除法运算六步骤,独立完成课本 “做一做”。注意先估算,再笔算。
2.请四个同学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课堂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
笔算除法
(三)教案示例 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书例4的情境图。
他们算得对吗?你能帮他们算算付的钱对吗?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你是用什么方法的?
1.让学生汇报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做出来的多种方法,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2.练习验证
出示54÷8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3.小结: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二、练习
1.书25页做一做剩余两题
学生单独练习
2.反馈:
根据学生的实际错误进行讲解
3.小结
除法验算的方法是什么?
商 × 除数 + 余数 = 被除数
三、课堂作业:
85÷4 112÷9 756÷8 12
4985÷9 423÷4
÷3
统计
教案示例
简单的数据分析
平均数
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教师出示课件)。
教师出示情境图,下面记录了某班一次自然测验成绩:
(1)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教师根据学生的统计填入数据:
(2)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
(3)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教师带领学生画出条形统计图。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师: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成绩的分布情况。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2)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各成绩分布区间段的人数,纵轴变成成绩分布区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例题1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3)师肯定学生的设计,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4)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统计图。
(5)分析例1的数据,解决问题: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根据完成的统计图,分析下一步的进货计划,并说明理由)
总结:统计图不仅可以让我们快速的分析数据,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例题2,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1)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发现矛盾,教师引入新课)
问: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拿出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学生分组合作画完。
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进行比较,发现问题(①统计数据的绝对值比较大。②不同数据样本之间差距又比较小。)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
2.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3)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5)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6)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3.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1)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2)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3)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最高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年、月、日 教案示例 年、月、日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ppt课件:年、月、日)你们知道儿童节是哪一天吗?植树节呢?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展示课件并配合演示。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08年日历。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日、月、年”字。
教师揭示主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年历,你们仔细看看,一年有几个月,各是多少天?
1.认识年历
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课前准备好的),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4)你能根据2007年和2008的年历回答问题吗?(教师从计算机中调取万年历来让学生们逐月观察,提问学生并指名回答。)
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板书: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大月(7个)
1年 12个月 30天:四、六、九、十一 小月(4个)
28天 29天 二月 特殊月
2.介绍闰年的由来,播放录像:“闰年产生的原因”
强调:4年一闰,逢百年不闰,遇400倍数年要闰。
3.记忆大、小月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的二月。那么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
(1)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么数呢?教师播放录像“快速记大、小月的方法”,“记闰年的口诀”。检查学生情况,全班齐数一次。
(2)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就请女生起立,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
三、巩固练习:
1.一年有()个大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月()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4时计时法 教案示例 24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你认识时间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信息。
2.提出问题:它们表示的是几时?
3.组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4.出示图片场景:
让学生根据场景中的的信息,讨论21:00是几时?并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结合实物,帮助学生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6.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例题分析:
普通计时法 上午7时 中午12时 下午4时 下午6时40分
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 19时
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回答问题: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口算除法
教案示例
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与估算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估算能力、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算式卡片,学生快速算出结果,中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心算的过程。
20×5 30×6 4×70 100×5 3×200
3×200 500×3 1000×6 23×2 12×3
7×11 5×60 50×4 22×3 15×3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分小组讨论交流。
3.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
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怎么解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00×10 60×10
(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指名汇报口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300×10——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方法二:300×10——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
所以300×10=3000(份)
同理:60×10=600(封)(10个10是100,10个60是600)
4.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学生独立解答。300×30,60×30分别表示什么?
(2)汇报口算方法,你怎么口算?
(3)小组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
5.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总结: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
(1)看谁算的对又快。
(2)指名汇报口算结果。
(3)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
四、学习估算,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三位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问:“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1)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2)方法二:18≈20 22×20=44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3)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你们能总结一下估算的方法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5.总结: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6.练习应用
五、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六、知识拓展:
笔算除法
(一)教案示例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笔算乘法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笔算乘法算理,掌握乘的顺序和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下列竖式,你能算出各题的结果吗?
18×4 53×7 89×5
22×8 37×3 71×6
2.出示动画“练一练”让学生自己动笔算一算,并选学生说出结果。教师操作动画。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情境图:妈妈带小红到书店买书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2.导言:知识百科全书一套共12本,每本的价钱是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哪个同学来估算一下大概用多少钱?你是怎么想的呢?
3.师:要解决一共要付多少钱,就是计算12个24元是多少,列出算式就是:24×12=?
下面是小刚和小红算的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1)让学生独立试算
(2)小组交流估算的方法。各组展示自己本组的算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计算过程,体会各种算法的繁简程度与特点。
4.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每个算法:
对于用竖式计算,需要启发学生思考在用2乘过24后,再用哪一位上的数乘24,乘得的数是多少?写在哪里?为什么要把十位上的数乘得的24的个位对准因数的十位?
五、练习巩固
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内容,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完成其中几道题目,注意突出竖式计算的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选学生代表上讲台完成。
六、实际应用
分别展示下面两幅情境图,让学生分组完成内容。并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七、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笔算除法
(二)教案示例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下围棋吗?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教师展示三种计算的方法。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面积 面积和单位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念
出示情境图,看一看,教室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
(答案:他们在设计板报,有的同学在不同颜色的纸写内容,有的同学用漂亮的图形做装饰)?
师问:同学们,你们会设计板报嘛?设计板报的第一步是什么呢?(规划版面,教师由此引出面积。)是的,为了作出漂亮的板报,首先要规划一下版面,不同大小的区域要放入不同的内容和图片。这也要求同学们在设计板报时对内容所占区域大小有一个估量。
师:下面看一下老师的问题,你能估计出它们的大小关系嘛?
问题:
1.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哪个大?
2.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小?
二、建立概念
1.得出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①我们的课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②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
③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板书:观察比较)
出示动画: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有些图形,我们不能直接观察估测出它们的表面的大小关系。该怎么办呢?(配合动画操作)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概括面积的意义。
问: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的结果。
2.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①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71页下面的两个长方形,其实际大小分别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②请学具来帮忙。给出三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演示录像“mjdw.avi”后半部分:用标准方格来判断两个四边形的大小关系。)
③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
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①进一步激疑,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信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问。
②启发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3)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4)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用面积实际大小的观念。
播放录像“mjdw_pflm.avi”:学习面积单位。
①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已画好练习本大小的格子),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
三、巩固概念
四、本课小结(略)
长方形和正方形第面积计算
教案示例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帮助学生根据操作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学生估计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面积大约是多大?
(上节课已经让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有了初步的概念,学生可以用自己手边的练习本、课本表面的大小描述出这些单位面积的大小,教师自己要先做好相应的测量。)
总结:我们可以用这些标准单位或者我们已知的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去估测未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引入课题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老师这里有几个长方形,这是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看它包含了多少个面积单位。)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本上面“做一做”: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
2、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四、小结
正方形第面积计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帮助学生根据操作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师:前面我们研究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知道我们教室的面积了,这里有两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
1.先测量,再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学生做完后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引导、点拨。
如果有的学生选了,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首先学生说明自己的算法,再让学生讲明这样做的道理。教师引导:长方形的长变短与宽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也可以这样想,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其计算方法是相同的。
2.学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教师板书公式,并说明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动手测量正方形彩纸(教师在开始即准备好)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遇到有小数的情况,计算结果可以用整分米来表示。)
2.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什么地方还用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三、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解决问题
【例题】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是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提问:“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是什么意思?”(要配的玻璃面积与桌面的面积一样大,也长14分米、宽9分米。根据公式,计算出玻璃面积)
2.按题意选择答案,用枪射击正确答案的目标靶心,试试看你有多厉害。出示动画。
四、小结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案示例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还有千米、公里等等)(出示ppt课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那么我们看一下: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相邻两个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小组,猜测,然后分派代表回答问题)
师: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不同的意见,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究新知
(一)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用直尺去量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你们真聪明,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还有更好的主意吗?
(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红色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三)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四)练习巩固
三、全课小结
公顷平方千米 教案示例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3平方米=()平方分米
3.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4.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ppt课件:公顷平方千米
师:我们学会通过测量来计算课桌桌面的面积,那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图,体育场面积的应该怎样测量呢?(学生提出方法)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在测量土地的面积时,我们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师讲述: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2.生活中的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
(1)一个教室的面积约50平方米,200个这样的教室,面积约1公顷。
(2)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平方千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5公顷=()平方米
2.10平方千米=()公顷
3.20000平方米=()公顷
4.10000公顷=()平方千米
小数的初步认识
7-1 认识小数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教师出示ppt课件:小数的初步认识
师: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有书包、文具盒、铅笔、彩笔、橡皮擦和日记本等等,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么分呢?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选代表说明自己的分法和理由。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出示课件:
师:我们将这些标价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象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
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
2.完成表格中的填空。
要求学生轻声读出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填写它们分别表示____元____角____分。
3.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巩固应用
师:(出示图片)看看这些学生都在做什么?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 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看书,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 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 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想一想: 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 1米 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全班交流,写成 1.30米和 1.3米都是对的,(因为 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四、知识应用
1.例题讲解
师:这是四名男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你能根据表格中的成绩为它们排一下名次吗?
(注意0.88和0.9,1.15和1.2的具体比较,可以运用小数和分数的转化关系进行比较验证。强调在比较小数大小关系时,需要先比较整数部分,然后在比较小数点后的数字,顺序是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字的大小,依次第二位、第三位„„)
2.做一做
看图,比较下面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学生先用数标出图像信息,分别是2.5和1.8,然后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教师再次强调比较数的大小时注意比较顺序。)
五、学生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7-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案示例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一)出示主题图(ppt课件:)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从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
(三)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提问:该怎么解决?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情况。集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
1.解决小数加法问题
(1)集体讨论:0.6+0.8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
(2)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3)学生试笔算0.6+0.8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4)反馈练习:列出2.8+2.1 6.4+0.9的竖式(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5)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解决小数减法问题
(1)教师选择问题2。问: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2)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3)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4)这个竖式怎样计算?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5)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6)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7)反馈练习:3.6-0.5 2.1-1.2(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9)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4.巩固应用:
观察观察图中给出的信息,解决问题。
(1)《脑筋大转弯》比《校园科幻》便宜多少元?
(2)各买一本书,10元钱够不够?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1)和第(2)个问题再集体反馈。全体学生根据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解决。
三、总结:
第四篇:现代远程教育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
现代远程教育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两则
教案示例 两小儿辩日 学奕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汝、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句子。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多角度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5.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1.理解文意。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现在我就带大家到《列子·汤问》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教师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师:初读题目能获悉什么信息?
师:两个小孩在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问题?
2.大家课前初看课文,感觉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
困难: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解决方法: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
3.教师范读,扫清生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
4.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课文。
5.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复述课文。
三、解析课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⑴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⑵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⑴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⑵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
⑶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⑷ 课件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⑴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
⑵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⑶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⑴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⑵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⑶师生互动后课件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⑷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五、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师:同学们我们初读古文收获就如此之大,从这篇古文中,让我们认识到学古文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1.分角色朗读:旁白、小儿甲、小儿乙
2.全班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六、课后拓展
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编写《新两小儿辩日》,并且尝试表演。
注: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
◆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评出表现优秀的同学,教师给予适当奖励。
学奕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给学生呈现课前准备的古语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学生自己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师:同学们,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师: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桌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5.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四、练习背诵
1.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不会的地方小组合作解决。
2.之后教师通过开火车,接词等多种形式诵读课文。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给予纠正,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
3.请同学到台前来诵读,并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
五、课后扩展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匆匆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并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能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的《长歌行》吗?引背全诗。
师: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珍惜时间,及早努力)
师: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啊!今天,我们让一起来看看 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对时间的感叹的吧!
师:通过预习,你能说说 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吗?
出示朱自清的一段话:我深感时日匆匆底可惜,自觉以前的错处与失败,全在只知远处、大处,却忽略了近处、小处,时时只是做预备的工夫,时时都不曾作正经的工夫,不免令人有不足之感。他已经意识到了以前的时间匆匆溜走而无所作为,他决意今后要从小处、近处着手,要切切实实做些事,他认为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应该珍惜这每一刹那,所以写下《匆匆》这篇文章。
教师板书课题:匆匆
师:你能说一说“匆匆”是什么意思吗?组个词或说句话。课文中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时间)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师: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师: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 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
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
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 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
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
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
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
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指导朗读:
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1.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体会写法:
⑴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
⑵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3.教师小结:
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2.“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师问。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老师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3.课下搜集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深深体会个中含义。桃花心木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重点从“从从容容”一词,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种树人,并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难点】
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
(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淡黄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师: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
林清玄1953年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回忆种树人是怎样种桃花心木的?为此,作者感到莫名其妙,就去问种树人,种树人是怎样回答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趣品文章
师:种树人的话都明白了吗?
师:现在找一个同学做本文的作者了,你们就是种树人,我可是有几个问题要问你们,你们能给我以满意的答复吗?回答我的问题可不许看书,老师建议你们再读一读种树人的话,最好能记住。生读种树人的话。师:我说你这个种树人可真是的,既不按时给树苗浇水,又不浇一定量的水,瞧,树苗都枯萎了,后悔吧? 生:不后悔。我之所以不不按时给树苗浇水,不浇一定量的水,是要让它们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自己会找水源的,才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自己不会找水源的,枯萎了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师:种树人,我有个问题要向你请教。
生:没问题,你问吧!
师:嗬!口气不小啊!
师:我问你,如果按时给树苗浇水,浇一定量的水,结果会怎么样?
生: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师:噢,我明白了,开始我还以为你很懒呢,原来不是啊!
三、问题讨论
师:那么,你认为种树人的种树方法是否非常合理呢?请大家小组讨论。
四、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其蕴含的道理
师:种树人讲的是种树的道理,我很受启发,联想到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我”悟出的道理,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段的理解。
生:要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
生: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能什么事都依靠爸爸妈妈。生:自己要主动地学习,不能总是等着老师教。
生:要学会自己学习,不需要 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自己能主动地学习。
师:理解得好!老师读了种树人的话也颇受启发。今天,你们就表现得非常好。建议大家为自己良好的表现而鼓掌。
生: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枯萎了,这是因为桃花心木自己学会了在土里找水源。师:理解得真好!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懂情感的桃花心木苗啊!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师:假如你就是这“桃花心木”中的一棵,把你想对育苗人说的话写下来
师:齐读这段饱含哲理又充满激情的文字。
师: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
(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师:这句话多么具有哲理,生活中的哪些事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可以从正反两面说。)所以我们要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同时文章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六、教师小结。
师:自己会找水源的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材。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拥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早日成为真正的人才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成材
不确定
独立自主
人
成人
(借物喻人)
顶碗少年
教案示例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1.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顶碗少年的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师: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教师出示课文挂图并板书课题《顶碗》,之后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找一找文中那一句话是作者对这一次表演的总体评价?
(明确: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2.理解“惊心动魄”的含义。
3.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惊心动魄”的词句:
⑴ 表现顶碗过程的词句。
⑵ 表现观众的词句。
4.体会:为什么这些词句表现了表演的“惊心动魄”?
5.理解“拼搏”的含义。
6.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拼搏”的词句。
⑴ 表现顶碗过程的词句。
⑵ 表现少年神态动作的词句。
⑶ 表现观众的词句。
7.体会:为什么这些词句表现了少年的拼搏?
8.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师: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师: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师:同学们课下进行课文改写:
以“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开头,进行续写。
《手指》 教案示例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教学难点】
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_,最后总结写___。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⑴ 大拇指:
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 食指:
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 中指:
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 无名指和小指:
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4.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看看这两幅图片,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师:同学们肯定都预习过课文了,这两幅图绘出的确实是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场景。老师找了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歌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
生:„„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 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 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2.展示朗读: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 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
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⑴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⑵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
八、除夕、正月初
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
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⑴自由练读。
⑵展示朗读:
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师: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⑴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⑵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⑴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⑵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⑴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⑵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⑴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⑵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⑶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
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藏戏 教案示例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
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2.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
师: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读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⑵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2.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 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⑵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⑶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⑷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⑸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⑴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⑵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⑶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⑷ 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师生共同交流小组讨论成果:
⑴ 以弱抗强的传奇: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⑵ 创造奇迹的传奇: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⑶ 艺术的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教师小结:
师:我们祖国的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它们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六、课后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藏戏的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家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类剧种,查询有关的资料,了解这种戏剧的形成,体会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写一篇说明文,尽量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
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案示例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体会中国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中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文章中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大家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
上海石库门
西藏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师: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教师出示课题“各具特色的民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大家读课文,找出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如下: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了解民居特点,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也可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分客家围屋组、傣家竹楼组,先分组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师:大家来默读课文,找出各种民居所处的位置,它们各自的作用,建筑材料,建筑架构以及各自所代表的文化特征。之后我们一起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来了解民居的特点。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⑴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⑵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⑴由乙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⑵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师: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⑴列数字:“„„夯筑起墙厚 1米、高 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⑵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⑶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⑷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师:感受了文章的表达特点,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体味一下吧!
五、课后拓展
师:通过对两种民居的学习,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民居的特点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今天同学们回去后,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查询有关的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文,尽量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
和田的维吾尔
教案示例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3.朗读课文,品读文章用优美准确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维吾尔族的特点,领悟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2.品读文章用优美准确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维吾尔族的特点,领悟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和田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出示课题:和田的维吾尔。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出示课文的结尾:“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师归纳。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⑴第1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迎风引吭,热烈激昂的歌唱,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⑵第2、3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烤肉、馕、“库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⑶第4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⑷第5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3.师小结:
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字词。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
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细读文章,体会写法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 烧掉文件书籍。
② 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 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一读这一部分。
2.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3.“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4.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四、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附板书设计
被害日 1927年4月28日
被捕前 高度负责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 把个生死置之度外
被审时 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灯光
教案示例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
1.“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背着书包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教师板书课题《灯光》,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
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⑵“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三、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1.快速读文,想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现在的事,哪些段落是回忆往事?
(课文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写现在的事,其余部分是作者回忆往事。)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灯光的句子,画下来,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画的句子,并谈体会。
4.拓展延伸:
⑴ 同学们所知道的“郝副营长”有哪些?
⑵ 假如你也参加了这次战斗,面对当时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① 学生说自己的做法。
② 学生点评。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句话时,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并在书旁写上批注。
2.小组汇报。
3.“多好啊”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作者在天安门广场,听游人说的。游客在夜里看到广场的灯光,可能想到是今天的生活幸福了。
第二次是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看一本书,由书中的插图──一个孩子正在灯光下读书,发出的自言自语。
第三次是在郝副营长憧憬未来时说的。他说这句话时,看到的还是那本破书上的插图。可能想到了,如果革命胜利了,我们也要让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在舒适的环境成长。
4.有感情朗读文中出现“多好啊!”的句子或段落。
五、领悟表达,教师小结
1.“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让学生体会到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的伟大,懂得今天的美好生活正是像郝营长那样的肯于牺牲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更要懂得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体会作者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并决心不忘过去,发扬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
3.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个人学习感想,教师给予肯定。
六、课外拓展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为人民服务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深刻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
2.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课文背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为人民服务”的字样?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在 1944年9月8日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发表的一篇演讲(板书课题)《为人民服务》,相信同学们读后你会对“为人民服务”有一个正确理解和认识。
师: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走进这篇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悼dào 炊chuǐ 受难nàn 送葬zàng迁qiān。
鸿hóng鸿雁。鸿毛,鸿雁的毛。比喻事物轻微或不足道。
鼎dìng(①三足两耳器物②正当;正在)
铭míng警示、鞭策自己的文字:座右铭。
死得其所:所,处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必。“或”,有的人。“于”,表示比较。
追悼:怀念死者,表示哀悼。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三、揭题引读,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解释“服务”: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为人民服务即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工作。本文是以什么命题?(中心命题)
2.毛主席在什么时间、地点、场合发表的这篇演说?(结合预习提示回答。)
3.教师简介张思德同志生平事迹。(学生可看书中插图。)
(张思德同志是中共中央警卫团的战士,16岁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一直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直到在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他虽然只活了28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4.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每段向我们讲了什么问题。(学生可简要回答。)
四、朗读品味,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段。
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并勾画出重点词语。
(第二句与中心联系最密切,讲的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重点词语有“完全”、“彻底”。“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而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目的决不休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2.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4)从生活中找出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来谈一谈。(例如江姐、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
(5)小结: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文章,理解大意
1.学习第3段。
(1)指名读第三段。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通过举例和逻辑严密的一组复句加以论述。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3)上面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先说出这段话中的关联词,并在书上点上着重号。[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只要„„就(条件)]
●每句说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师: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4)通过这段学习谈一下我们党为什么日益壮大,从而成为执政党。
2.学习第4段。
(1)指名读第四段。“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并分别把这三部分内容读出来。)
(3)默读这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3.学习第五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二、教师小结与学生拓展
1.学生共同朗读全文。
2.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文章的中心是为人民服务。全文围绕这个中心,依次讲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等五方面的问题,思路十分清楚。这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联系实际谈体会。
(不仅联系过去的,还要联系现在的。例如现实生活中的徐虎、李素丽等英雄模范都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的先进事迹。)
三、作业布置
1.体会句子的意思。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2.勾画本课中你喜欢的警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会。
3.搜集张思德同志的其他英雄事迹,和小伙伴课下交流。
一夜的工作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区分“浏览”与“审阅”、“询问”与“咨询”、“简单”与“简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体会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体会周总理的工作辛苦、生活简朴。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2.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照片中这位刚毅消瘦、和蔼可亲的老人是谁呢?
他就是我们深深怀念着的周恩来总理。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他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么,他每天是怎样工作的呢?诗人何其芳同志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
●总理给你留下怎样印象?文章是怎样概括说的?
●文章的题目是“一夜的工作”,可作者却写了那么多反映总理生活简朴的内容,这是否与题目不符?
三、朗读品味,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段
教师请学生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工作劳苦、生活简朴)
2.生生、师生讨论(教师随机点拨重点语句):
(1)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板书:工作劳苦)
●“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到时候叫你。”
“一尺来高”、“一叠”、“今晚上”说明了什么?(文件多、工作繁重,工作紧张,十分辛苦)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有时问我一两句。”
教师点拨:找出表现周总理审稿过程中的动词(看、画、想、问)
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周总理工作仔细、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文件准确无误,可见工作量之大,十分辛苦)
●“喝了一会儿茶„„你也回去睡觉吧。”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总理工作了整整一夜,时间长)下午又要“参加活动”说明了什么?(总理日以继夜地工作,十分辛苦)
总理让别人抓紧时间睡觉与自己不停地工作对比,你想到了什么?(总理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无私)
(2)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板书:生活简朴)
●“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如此而已。”
教师点拨:“极其简单”是什么意思?(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极其”能否换成“相当”、“很”?(不能)“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仅仅这几样,再没别的东西了)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该句,体会“如此而已”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影视中看到的办公室,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室内陈设及其简单”,从而体会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建筑高大同陈设简单对比说明了什么?(周总理生活十分简朴)身居高位同简单陈设对比,你想到了什么?(周总理严于律已、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境界)
●“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教师设疑激趣:有同学认为,上述这句话意思是花生米跟平时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你同意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上文,相机诱导:首先,从“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分量自然也就有所增加;其次,从句子本身来看,若去掉“好像”就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如有“好像”,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好像没有增加似的。
●增加了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说明了什么?(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周总理工作十分劳苦同食物简单的对比,你想到了什么?
3.领悟文章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1)自悟。
(2)四人小组交流。
(3)小组代表回答。
(4)师生补充。(运用生活小事或细节、以平实的文字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
四、布置作业
复习本课时所学,预习剩下的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指名逐段读课文。
2.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叙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读,感知课文内容。
2.作者亲眼目睹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当时心情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指名回答,教师点拨。(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但在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于是只能对自己说。“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就是那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反映。)
3.作者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了些什么?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指名回答,重点词语点拨。(“新中国”是与中国历朝历代相比,只有新中国才有这样的好总理,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并引以自豪的思想感情;“多么”、“多么”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周总理赞美的强烈感情。)
4.(1)作者想高声对全世界说些什么?学生齐声回答。
(2)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生、师生讨论。
(“高声对全世界说”是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内心强烈感情的表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在同世界各国相比;“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表达了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用“每个”意在强调“我”所看见的“一夜的工作”只是周总理无数个夜晚工作的缩影;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想到了他每个夜晚的工作,周总理不辞劳苦、生活简朴的高尚品质贯穿于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的奉献中,从而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以反问句式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热爱以及作者的自信与自豪。)
5.朗读(教师范读;指名学生高声领读、全班学生轻声伴读;多名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诵读,产生一种连绵不断的回音效果,仿佛全中国、整个世界都在呼应作者似的;齐读)指导要点:要读出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的自信、自豪;读“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慢而有力;读“这样”要强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三、朗读全文,品味感情色彩
1.师生合作读。(引导学生恰当处理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和速度)
2.小组轮读。
3.齐读。
4.自读或同桌互读。
5.我们听了作者何其芳的倾诉,读了课文,你又想告诉别人什么?
四、拓展交流、强化感受
1.周总理的高尚品质体现在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中,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周总理工作、生活的资料都带来了吗?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向伙伴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同学们,假如你是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或何其芳,听了其他同学搜集的资料,你想到了什么?你会通过什么样的文字来表达呢?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4.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能听说读写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
2.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19世纪丹麦著名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的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同学们都来说说你对安徒生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交流)
师:老师来给大家简介卖火柴小女孩的写作背景:1848年,他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照信中寄来的三张画片写一篇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双眼渐渐湿润了。他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小时候要过饭,有一次要饭时,实在走不动了,竟然昏倒在路上。他又想起了在童年时代惟一疼爱他的奶奶。爸爸去世以后,妈妈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坐在墙角里,蜷着腿缩成一团,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他还想起了在丹麦封建王朝统治下,千千万万穷苦的儿童„„想着、想着,他情不自禁地摊开稿纸,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广大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奋笔疾书,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优美动人的童话。
二、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互相帮助理解。
3.教师请学生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她怎么样了?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几句话说出来。
(在大年夜,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种种幻象,最后冻死在街头。)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提出要求。
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自读,思考勾画,共同学习。
3.汇报交流,把课文内容分为“卖火柴”、“擦燃火柴”、“冻死街头”三个部分。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的问题。
《凡卡》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4.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5.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
1.能听说读写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凡卡所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3.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2.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二、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认读生字词。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
4.根据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把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三、听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师:上节课同学们初步自学了这篇课文,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并从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出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害怕的。这节课我们将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学习课文。
二、情境导读直奔重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写信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信文和凡卡的回忆。下面先请同学们听听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一想:凡卡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什幺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板书:学徒生活苦)
2.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苦?(第8自然段)
3.自由朗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受了哪些苦?把感触最深的词句划上记号,然后谈体会。(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
①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再想象凡卡挨打时的惨状,并结合凡卡挨打的原因深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
②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③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
4.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着重从语气、重音、停顿、心情几方面进行引导)
①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跟爷爷说?(乞求)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的后四句话。
②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也”、“发发”、“跪下”等)说说为什幺?再指名朗读。
③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幺意思?(因难过而写不下去)
④凡卡跪在地上写信,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懂得朗读带省略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
⑤引导学生“撇撇嘴”、“抽噎了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⑥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前面的四句话。
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1.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想起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那么,凡卡想起了哪些事?在他看来乡下生活怎么样?(板书:守夜砍树乐)
2.指名把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这件事快快乐乐地朗读出来。
3.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
4.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确是那么美好呢?(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控究结果深化主题
1.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体会他的内心活动。
2.教师引导全班齐读描写凡卡寄信的句子,引导学生从“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他当时的急切心情。
3.教师引导学生齐读凡卡做梦的相关句子,引导学生从“怀着甜蜜的希望”中体会他寄信以后的内心活动。
4.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
小结:凡卡甜蜜是希望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他还得在莫斯科痛苦地生活下去,这就更让我们体会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5.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声音轻轻的,好让凡卡甜蜜的梦多停留一会儿。)
五、启发想象渗透教育
1.联系凡卡的爷爷的情况想一想,假如爷爷通过别的途径了解了凡卡的遭遇,把他接回了乡下,爷爷能帮助他摆脱悲惨的命运吗?
2.凡卡才九岁,他本该像同学们一样拥有金色的童年,可他的命运为什么那么悲惨呢?你从中懂得了什幺?(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鲁滨孙漂流记》
教案示例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3.引导学生学习鲁滨孙面对困难,自强图存的精神,学会自立,学会竞争,学会生存。
【学习重点】
1.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
2.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教学难点】
1.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感悟要想生存,就得自己想办法创造条件的道理。
2.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某生存,应该是每个人最起码的本领。同学们将面临人类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怎样学会生存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板书课题),这是著名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会给同学们很大的启示,你会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呢?
二、自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前“阅读提示”,给自己确定阅读目标。组织交流一下。(知道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以后,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样战胜重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2.自己认真读课文。读准带注音的字的字音;边读边记内容,练习讲课文里的故事。读一遍记不下来,再读一两遍。
3.小组讲故事。一人讲,其他同学补充。
三、重点研读
细读第2-8自然段,知道鲁滨孙战胜了哪些困难。
1.自读自悟,思考:鲁滨孙战胜了哪些困难?是怎样战胜的?画出有关句子。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帮助从“食物、住所、安全、孤独”几方面进行归纳。
四、谈体会,感悟谋求生存的道理
从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非凡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学生交流,教师酌情点拨。(要有生存的勇气,积极想办法,改善生存环境。)
五、推荐原作,拓展阅读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是世界著名的长篇小说,情节曲折,向来拥有众多可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找原作读一读,情节将比课文写的更具体、更有意思。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不畏艰险
机智坚强 聪明能干
汤姆·索亚历险记
教案示例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3.品读原著,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并启发学生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学习重点】
1.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2.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二十一世纪初,电影《哈利波特》风靡了整个世界,昼夜之间哈利波特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偶像与英雄。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塑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青少年偶像英雄,那就是汤姆·索亚。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我们一起来欣赏原创梗概。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师: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师: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
(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
三、浅显探讨小说
师: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
(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
师: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四、阅读精彩片段
师: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师:大家一目十行地阅读,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师: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师: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五、拓展延伸
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课下完整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之后与同学交流。
《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
2.理解本文叙议过程中穿插引用古今中外名人言行的作用。
3.领悟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运用的多种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2.理解居里夫人“美”的内涵。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12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适当讲解,如,放射性元素镭
物理学
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工业废渣
冶炼
溶解
沉淀
分析
酸碱
试管
量杯
诺贝尔奖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默读课文,解决课初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5.再读课文,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问题预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交流资料,认识 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
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认读听写生字词。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上节课同学们围绕着题目和课文内容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读课文来探讨这些问题,相信通过读书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更新的认识。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关于“美丽”的探讨
同学们上节课提了许多有关美丽的问题,如“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怎样理解“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等等。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去感受这份美丽。默读全文,看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语句。
居里夫人的外表美
指声朗读相关语句,谈出对该句的体会和认识,在感悟的同时,结合看图,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镭的颜色美
想象当时的情景,尤其是在“幽暗的破木屋的映衬下”这点略带蓝色的荧光显得更美,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人格美
指导学生抓住全文有关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注意读悟结合,切忌空谈;教师要善于点拨、提升和概括。
■巨大贡献是美
关注语句: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中”
●“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勇于探索、忘我献身是美
关注语句:
● 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实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
●“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淡泊名利是美
●“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回归整体,提升认识
1.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照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再谈对“美丽”的理解,或说说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的启迪?
读读课后“阅读连接”中的资料,课下读一读介绍居里夫人或其他科学家的书,做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
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案示例
【学习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学习重点】
1.了解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1.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有关资料,引出课题
师:昨天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的个人资料,现在请大家拿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师: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航天英雄,其实在中华民族的航天历史上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英雄。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他的名字叫“万户”,万户做了什么?为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呢?
板书课题:千年梦圆在今朝。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自读收获:
3.梳理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条理:
将第一自然段与第十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找出文中的两个过渡段(第四、第六自然段),将课文划分为五个部分,中间三个部分分别写万户乘坐火箭飞行没有成功、我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
三、重点研读,学习课文表达方法
1.研读第七自然段,解决一个问题:现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需要什么?
●两个数字:一百一十多、三千多。
(“一百一十多”是研制、建设、发射单位,“三千多”是协作单位。说明载人飞船成功飞天靠的是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
●一组排比句: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了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有的年轻人虽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
(先引导理解“积劳成疾”“风华正茂”“华发早生”“猝然长逝”四个词语,再体会这一句所表达的意思。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贡献给了集体,飞天成功既是千万人的个人努力,更是合作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2.研读第四第六两个自然段,解决一个问题: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抓两个过渡段带动全文,认识中华民族的航天历程,从中感悟到:要有远大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不怕失败,不怕付出惨痛代价,永不放弃,坚定而执着地追求,积极与他人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加强朗读,回归整体,感悟“千年梦圆在今朝”
1.学生自愿起立读课文,可以读全篇,也可以读感兴趣的几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民族自豪感。
2.感悟课题:
梦──飞离地球,遨游太空。
圆──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并返回。
千年──古代产生梦想、明代万户飞行、人造卫星上天、神州飞船飞天,历时数千年。
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1.学生齐读蔡桂林的《炎黄飞天梦》。
2.写作练习:
给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或其他科技工作者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理想。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学习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思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2.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师: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师: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第五篇:现代远程教育教案
现代远程教育教案
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 系别
教育技术系
教师
霍
炜
现代远程教育教案
一、课程概述
1.术语说明
第一代:函授教育 第二代:远程教育
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和远程教育、开放和灵活的远程学习
2.课程定位
远程教育方向的入门课程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远程教育领域专业人员提高职业能力的必修课程
教育技术学专业远程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在开始学习研究生课程前,必须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
3.课程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远程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能够掌握远程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学会应用远程教育实践中的主要方法,解决远程教育实践中的特殊问题
共性目标
了解国内外远程教育实践的历史和发展
掌握远程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了解远程教育中教学和辅导的方法与特点
了解远程教育中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支持的方法 树立远程教育中质量保证的理念,了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方法
具有一定的批判性精神和自律学习的能力
个性目标
学会远程教育中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常用方法 学会远程教育中的媒体设计、选择和使用
提高目标
学会撰写远程教育中的项目报告和论文
4.教学模式
教师讲解 讲座
远程实时教学 网上异步交流
实验教学:对平台的使用和评价 实地考察
基于任务的小组协作:教学设计
5.学习活动
多种学习体验
组织学生开展文献研究 鼓励思考和创新 组织基于任务的协作
6.教材及资源
教材:《远程教育学基础》陈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阅:《远程教育学》丁兴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远程教育研究》丁兴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网络教育应用》武法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远程教育概论》谢新观,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教材特点:模拟会谈的写作方式;页面预留空白 课程主题网站:Http://rcde.bnu.edu.cn/ a)
异步交互平台 b)
文献资源 c)
课件
7.课程主要内容
(1)必修模块
模块一 远程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模块二
远程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
模块三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与辅导
模块四 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与学习支持
模块五 远程教育的系统结构与质量保证
(2)选修模块
模块六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
模块七 远程教育中的媒体与资源
模块八 远程教育中的专业文档与专业写作
8.授课学时
24学时讲授(多媒体)+8学时实验(计算机上机)
由于课时有限,在实际授课中完成必修模块的系统讲解,选修模块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9.课程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30%,作业、任务、参与程度,评价者:同伴、个人、3 教师
总结性评价:期末综合实验、撰写论文 任务来源:自选、企业、教师项目
任务性质:课程设计、课程开发、文献研究、实证研究
二、教案
模块1 远程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目标
本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全面了解远程教育的发展脉络,进而充分认识到远程教育在未来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远程教育专业化的未来趋势,从而培养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内在的动力。
1)了解两种关于远程教育起源的观点,学会分析造成认识上差异的原因; 2)理解并记忆广义远程教育和狭义远程教育的两种定义;
3)了解关于远程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主要理论,及其划分依据; 4)了解中国远程教育历史发展进程中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 5)了解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主要内容和进展;
6)知道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主要学术组织的名称、网址和主要活动; 7)知道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的主要学术杂志的名称、语言、所在国家,以及网址;
8)了解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9)理解远程教育专业化是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方法
教师系统讲解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分析不同观点并总结 鼓励学生查找更多方面的信息 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观点 布置课后作业和实验
3 教学内容提要
单元1 远程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 主题1 远程教育的历史起源
– 包括远程教育起源的两种主要观点、造成对远程教育起源认识上差异的根本原因、以及广义的远程教育和狭义的远程教育的定义;
• 主题2 远程教育的主要发展阶段
– 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的阶段划分理论,五代信息技术和五代远程教育的阶段划分理论。
单元2 中国远程教育实践
• 主题3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的历史事件;
• 主题4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 利用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阶段评估数据,详细介绍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单元3 远程教育的专业学术组织
• 模块5 远程教育的专业协会
– 包括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亚洲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 模块6 远程教育的研究机构
– 包括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香港公开大学遥距及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距离开放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
单元4 远程教育的专业杂志
• 主题7 远程教育的专业杂志
– 包括三个英文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Distance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 三个中文杂志:《中国远程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和《开放教育研究》。
单元5 远程教育的专业化
• 主题8 远程教育的专业化
– 远程教育职业的专门化; – 国外远程教育专业化的现状; – 我国远程教育专业培训课程的不足;
– 远程教育专业化条件的成熟。重点难点
重点:广义远程教育和狭义远程教育的定义;远程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主要理论;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主要学术组织的名称、网址和主要活动。难点:两种关于远程教育起源的观点,以及造成认识上差异的原因;远程教育专业化是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模块教学安排
1.完成第一次实验及实验报告
论文--远程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①远程教育相关专业机构的介绍 ②远程教育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 ③远程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
2.书面作业
(1)解释广义远程教育和狭义远程教育,分析两者的差异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解释三代远程教育和五代远程教育,并分析两者的异同。
模块2 远程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 教学目标
本模块主要介绍远程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是初学者深入理解和掌握远程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本模块中将介绍远程教育的定义、本质,以及主要的基本理论和理论基础,帮助学习者理解远程教育的本质,理解远程教育与传统课堂教育、开放教育、建构主义等相关概念的关系,理解远程教育的核心思想、经典理论和关键任务,从而让学习者深刻认识远程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1)理解远程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2)深刻理解远程教育的本质;
3)能够说明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4)解释分布式学习的概念;
5)能够说明远程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6)深刻体会教与学的再度整合在远程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7)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如何整合远程教育中的教与学; 8)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与远程教育的关系; 9)能够说明远程学习圈的概念;
10)能够论述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价值; 11)能够论述远程教育“后现代”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12)理解成人学习的一般特征、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和主要障碍; 13)能够理解成人学习者学习特征由于学习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而产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学方法
教师系统讲解为主要形式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实践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完成相关论文(如分布式学习)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内容提要
单元1 远程教育的定义与本质 • 主题1 远程教育的定义和本质
– 重点介绍和分析了国际公认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对“远程教育”术语的定义;
– 基于对主要定义的评析阐述了远程教育概念的内涵和本质。
单元2 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
• 主题2 远程教育比传统教育更加开放
– 主要讨论远程教育和传统课堂教育的定义以及二者在教育家族中的地位;
• 主题3 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殊途同归
– 分析远程教育与传统课堂教育二者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单元3 开放教育与远程教育
• 主题4 开放教育与远程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 介绍开放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 进一步讨论远程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单元4 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理论
• 主题5 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理论
– 分析进行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原因; – 介绍基更有关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理论;
– 进一步探讨了进行整合的相关问题,包括整合的难点和重点,整合的策略和原则。单元5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
• 主题6 以学生为中心与远程教育
– 基于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定义,首先分析和论证了“以学生为中心”与远程教育的密切关系,其中介绍了建构主义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总结了几个主要的远程教育理论与“以学生为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其中重点介绍了远程学习圈的概念。
单元6 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及其发展 • 主题7 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
– 介绍彼得斯对工业化理论的早期探索; – 介绍远程教育工业化的特征;
– 福特主义的概念及其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 总结工业化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 主题8 工业化理论的发展和演变:新福特主义和后工业化的远程教育
– 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面临的挑战 – 远程教育的新福特主义模式 – 远程教育的后工业化模式;
单元7 成人学习理论
• 主题9 成人学习的一般特征
– 简要介绍成人学习的有关特点,包括成人学习的一般特征、学习动机、学习障碍和成人学生对远程学习的看法;
• 主题10 特殊的成人学习者
– 以老人为例介绍特殊成人学习者的特点。重点难点
重点:远程教育的定义和特点;远程教育的本质;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 别和联系;教与学的再度整合在远程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成人学习的一般特征、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和主要障碍。难点:远程教育的本质;分布式学习的概念;如何整合远程教育中的教与学;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远程教育“后现代”理论。本模块教学安排
1.进行关于分布式学习的课堂讨论并完成相关论文。2.书面作业
(1)基更对远程教育的定义,远程教育的本质。(2)阐述在远程教育中如何进行教与学的再度整合。(3)为什么说远程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
模块3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与辅导 教学目标
本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远程教育中教学与辅导的特殊规律和实践方法。
1)理解并记忆远程教育中教学与学习的主要特点; 2)理解远程教育中教学交互的基本原理; 3)了解远程教育中教师的分类和主要职责;
4)了解远程教育中主持教师和辅导教师的能力特点; 教学方法
单元2为讲解的重点,教师系统讲解
其它单元可以鼓励学生自学,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归纳总结 条件合适时邀请远程教育的专家为学生作讲座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查找更多的学习资料 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内容提要
单元1 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特点 • 主题1 远程教育中教学的特点
– 重点介绍了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活动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7个特点;
• 主题2 远程教育中学习的特点
– 重点介绍了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活动区别于传统课堂学习活动的5个特点。
单元2 远程教育中教学交互的基本原理 • 主题3 教学交互的本质及特点
– 重点介绍了教学交互的本质及特点;
• 主题4 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
– 重点介绍了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
单元3 远程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 主题5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中的教师
– 重点介绍了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中教师的分类和作用;
• 主题6 我国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中的教师
– 重点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教师的分类和作用。
单元4 远程教育中教师的能力特点 • 主题7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主讲教师
– 重点介绍主讲教师的主要能力特点;
• 主题8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辅导教师
– 重点介绍了辅导教师的主要能力特点。重点难点
重点:远程教育中教学交互的基本原理;
难点:远程教育中教学与学习的主要特点;远程教育中教学交互的基本原理。本模块教学安排
书面作业
教材105页“自测题”(1)(2)(3)(4)
模块4 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与学生支持 教学目标
本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主要学习障碍有哪些,远程教育机构需要提供哪些服务、怎样提供服务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本模块包括5个学习单元,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远程学生的三类主要困难和中国远程学生的特点;
2)能够阐述学生支持服务的定义,理解并会解释学生支持服务的分类; 3)能够说明远程教育东西方模式存在的差异并会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4)能够运用有关概念、原则、方法,借鉴相关案例,设计简单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教学方法
教师结合案例系统讲解
条件合适时邀请远程教育的专家为学生作讲座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思考和总结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查找更多的学习资料
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并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进行总结 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内容提要
单元1 远程教育中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障碍 • 主题1 远程教育中学生的特点和困难
– 主要介绍了远程学习者的一般特点和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单元2 中国远程学习者的特点 • 主题2 中国远程学习者的特点 – 该主题介绍了中国远程学习者的一般特点,并探讨了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最后呈现关于中国西北部学生特点和学习障碍的一次调查结果,本单元的内容是分析和理解中国远程教育系统的基础。
单元3 远程教育中学生学习支持的定义和分类 • 主题3 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定义
– 探讨了为什么要提供学习支持,并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学习支持的定义和学习支持服务的要素;
• 主题4 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分类
– 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学习支持服务的服务内容和主要功能。
单元4 学习中心和学习组织形式 • 主题5 学习中心和学习组织形式
– 探讨了学习支持服务与学习组织形式的关系,介绍了远程教育的东、西方模式,并重点讨论学习中心的概念、功能、分类和发展趋势。
单元5 如何设计学生支持系统
• 主题6 学生支持服务中的关键问题
– 分析学习支持服务中的关键问题;
• 主题7 学生支持系统设计的模式和原则
– 重点介绍学习支持系统设计的模式和原则;
• 主题8 学生支持系统的实践模式和经验
– 关于学习支持系统的实践模式和经验。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支持服务的定义;设计简单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
难点:学生支持服务的定义;远程教育东西方模式存在的差异;设计简单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5 本模块教学安排
1.讨论:
• 形式:分成小组讨论。
• 内容:选择一个远程教育机构,修改完善其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或者,自行设计一个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注意:写出每一个设计的理由)
• 结果:每个小组将讨论的结果做成演示文稿,进行讲解并提交给教师。2.书面作业
教材152页“自测题”(3)①②(4)(5)
3.完成第二次实验和实验报告: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和评价(可参考教材模块7单元4中的内容)
模块5 远程教育的系统结构与质量保证 教学目标
本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相关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系统观和系统结构,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指导方针,三所开放大学课程质量保证的方法。
1)能够说明远程教育系统的结构; 2)解释远程教育的教学流程;
3)掌握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系统观的内涵;
4)理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指导方针的内容。教学方法
教师结合案例系统讲解
条件合适时邀请远程教育的专家为学生作讲座 在第三单元中注重将三所开发大学作横向比较 部分内容可作为课后自学 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内容提要
单元1 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系统观和系统结构 • 主题1 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系统观和系统结构
– 介绍关于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系统观和系统结构。
单元2 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指导方针 • 主题2 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指导方针
– 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指导方针,以及操作中的具体环节。
单元3 三所开放大学课程质量保证的方法
• 主题3 三所开放大学课程质量保证的组织架构 • 主题4 三所开放大学专业设置质量保证的流程 • 主题5 三所开放大学课程开发质量保证的流程 • 主题6 学生成绩评价的质量保证 重点难点
重点:远程教育系统的结构;远程教育的教学流程。难点:远程教育系统的结构;远程教育质量保证指导方针。本模块教学安排
1.书面作业
教材178页“自测题”(1)(2)(3)(4)(5)(6)。2.自学模块六中的内容,然后完成第三次实验和实验报告:远程教育课件的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