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青岛版2)
第二单元下雨了
——学看钟表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是“认识钟表”的起始课。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认识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以“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体会认识时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自主练习,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个时刻。其中,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操作。
二、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时间的意义。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教材着力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情境——“下雨了”为背景,以老师打电话询问学生放学到家的情况为素材,将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巧妙地串在一起,又从整体上比较这四个时刻的不同。
2.人文思想贯彻教材其中,无声的画面效果营造一个个浓浓的“情”字。尊师爱生、关爱老人、家人和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放学后下雨了,学生何时到家牵动着老师的心,打个电话问一下,了却教师的牵挂,关爱学生已变成我们教师的自觉行动。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人给奶奶过生日,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尚,这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下雨了
学看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信息窗,自主练习1、2、3、5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意义。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4、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出示老师与小力通电话的情景。放大出示小力家的钟面,提问:“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小钟表,观察小钟表,你会有哪些发现?把你看到的和知道的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钟表放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边演示边介绍)
教师:(屏幕上出现钟面。配合教师讲解闪烁)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钟面上还有两根指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分针闪烁,并出示“分针”二字),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同上)。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自己动手让你的小钟表转起来。(学生操作)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小力是5时到家的,下面还有几个钟面,你能读出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吗?
(屏幕上逐次出示10时、8时、3时三个钟面,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
教师任意说一个整时的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订正。
指一名学生说整时的时刻,其他学生拨表,同位互相检查。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
师:谁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继续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分别出示老师与小云、小青、小林通电话的情景。分别放大出示小云、小青、小林家的钟面,提问:“小云、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引导得出“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读法。教师任意说一个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集体订正。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自主练习第3题)
让学生完成教材12页的空,集体订正。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观察自主练习第5题的图,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8时。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你表现的怎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15页我学会了吗?自主练习4、6题。
第二单元下雨了
——学看钟表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是“认识钟表”的起始课。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认识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以“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体会认识时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自主练习,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个时刻。其中,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操作。
二、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时间的意义。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教材着力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情境——“下雨了”为背景,以老师打电话询问学生放学到家的情况为素材,将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巧妙地串在一起,又从整体上比较这四个时刻的不同。
2.人文思想贯彻教材其中,无声的画面效果营造一个个浓浓的“情”字。尊师爱生、关爱老人、家人和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放学后下雨了,学生何时到家牵动着老师的心,打个电话问一下,了却教师的牵挂,关爱学生已变成我们教师的自觉行动。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人给奶奶过生日,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尚,这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下雨了
学看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信息窗,自主练习1、2、3、5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意义。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4、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出示老师与小力通电话的情景。放大出示小力家的钟面,提问:“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小钟表,观察小钟表,你会有哪些发现?把你看到的和知道的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钟表放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边演示边介绍)
教师:(屏幕上出现钟面。配合教师讲解闪烁)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钟面上还有两根指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分针闪烁,并出示“分针”二字),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同上)。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自己动手让你的小钟表转起来。(学生操作)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小力是5时到家的,下面还有几个钟面,你能读出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吗?
(屏幕上逐次出示10时、8时、3时三个钟面,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
教师任意说一个整时的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订正。
指一名学生说整时的时刻,其他学生拨表,同位互相检查。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
师:谁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继续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分别出示老师与小云、小青、小林通电话的情景。分别放大出示小云、小青、小林家的钟面,提问:“小云、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引导得出“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读法。教师任意说一个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集体订正。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自主练习第3题)
让学生完成教材12页的空,集体订正。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观察自主练习第5题的图,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8时。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你表现的怎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15页我学会了吗?自主练习4、6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3、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课件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3、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课件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第二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图形2
涂晓娜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册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丰富感性经验,而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教学设计思路。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力提供了空间。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对于在幼儿时期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玩中认图形
(教师在桌子上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有印泥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
(教师给大家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儿再让学生看白纸,“咦,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学生很奇怪。)
师: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由于所用的物品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很快明白了“魔术”的奥妙,纷纷举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
师:老师是拿圆柱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纸上印一下,白纸上就有圆啦!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个给大家看一看?
(教室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学生纷纷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生1:老师,我用长方体印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印了一个正方形,是用正方体印的。
生3:我用三棱柱印了两个三角形。
(就这样,在玩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在动手玩中,具体感受到了“面在体上”这一数学思想。)
(二)活动二:分中找图形
师:我们的淘气遇到了一点麻烦,你们能帮帮他吗?
(听说要去帮助别人,学生马上聚精会神地听我说。于是,我出示了各种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他们进行分类。)
师: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生1:长长的是长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
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
(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把这几种图形的特征分析得很透彻。)
(三)活动三:动中摆图形
师:你们能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吗?
(很快地,一双双小手摆出了各种图形。)
师:有一个图形你们谁也没摆,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圆的边是弯曲的,小棒是直的,我们没办法摆出来。
生2:老师,我摆正方形用的小棒一样长。
生3:老师,我摆长方形时,有两边用的小棒一样长,另外两边用的小棒也一样长。
生4:老师,我用一样长的三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生4:老师,我摆三角形时用的小棒不一样长。
„„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各种图形的本质特征,很了不起。)
(四)活动四:忆中说图形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
生2:应该说教室门的表面是长方形的。
生3:我们到酒店吃饭时,很多桌子的面是圆的。
生4: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
(大家众说纷纭,气氛非常活跃。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不愿离开。)
〖教学反思〗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第一个活动:认图形,对平面图形有一个基本了解;第二个活动:找图形,比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三个活动:摆图形,挖掘平面图形之间的本质区别;第四个活动:说图形,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
第三篇: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山阴六小 蒋杰
(一)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32人,在经历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后,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达到学习目标。学生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有思考难度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学生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地体现一个孩子的真实情况。因此我更多的是应该关注学生基本形成的学习兴趣继续保持,并逐步引导学生乐于思考,更多地体验思考带来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一、生活中的数,认识100以内的数并比较大小;
二、观察与测量,辨认方位和了解运用长度单位;
三、有趣的图形,认识基本平面图形;
五、购物,认识人民币;
六、统计;
七、加与减,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三)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儿童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1、知识技能方面
①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熟练掌握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定位。
②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一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2、数学思考方面
①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的简单现象。
②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现空间的观念。③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解决问题方面。
①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②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③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④逐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体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②在他人的帮助和鼓励下,能克服在数学生活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③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④在他人的引导下,能够发现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⑤养成认真作业,书写干净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①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
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③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④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安全提示:如果聊天中有涉及财产的操作,请一定先核实好友身份。发送验证问题或点击举报
第四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青岛版8)
第八单元 我们的鞋码 ——统计 第一课时 信息窗 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8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4、在统计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统计的兴趣和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1、同学们,你们以前表演过节目吗?上学期我校的同学参加了青岛举行的体操比赛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出示课件或图片)这使他们在比赛的镜头,他们穿的鞋漂亮吗?这可是他们自己经过调查整理得出的数据,最后,老师根据调查的情况,才买得这么合适的鞋。
2、假设我班也参加这样的活动你能像他们一样收集、整理信息吗?
二、置身情境,探究统计的方法。
1、我们先应该知道什么?
2、鞋号还叫鞋码。课前老师已让小组长调查大家的鞋码了,小组长都记好了吗?来都送上来。
3、到底每种鞋号各有多少人?能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
4、独立思考,想出办法(数一数、用笔记录)
5、大家都觉得记下来这种方法好,那我们就用真个同学的方法来统计我们的鞋码。(板书课题)
6、具体怎样记录哪?(小组讨论方法)
7、汇报方法(画√、画I、画△……)
三、亲身经历,参与统计全过程。
1、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念鞋号,其他同学仔细听,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记录,组长发统计图。
2、开始记录。
3、交流记录结果。你觉得这种方法如何?记得准确吗?错的改正。(交流过程中师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
4、老师也有一种统计的方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介绍“正”字统计法,(不但记录简单而且还可以5个5个的数。)以后你们在统计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5、为了看得更清楚每种鞋号的人数,我们可以把调查结果整理一下制成统计图、统计表。填写统计图。
观察发现。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统计图咱们能够知道什么最多,什么最少这就是统计图的最大优点。填写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个表咱们知道每种鞋号各多少人。
6、同学们真棒,统计出这么准确的数据,如果需要我们就按这个数据去买鞋。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3题,统计动物园中小动物的只数。先涂统计图,再填统计表。
2、自主练习第1题,介绍玩法,小组合作游戏并记录,交流从统计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外作业:
自主练习第2题回家独立完成,课上交流。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外实践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85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你都有些什么玩具?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玩具还不少,那么你知道哪种玩具喜欢的人最多吗?就让我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来统计一下吧。
二、分组统计
1、各小组在小组的带领下,统计本组同学都喜欢哪些玩具,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关键是看他们是否统计了全组同学和是否做好了记录。
2、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并把他们的统计结果进行汇总,进行全班统计。
3、让学生看着统计的最终结果,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独立统计:我学会了吗?
教师把“我学会了吗”的题意和要求向学生说清楚,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统计的方法,进行独立统计。教师巡视指导,随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四、课后延伸:
教科书第85页的第2题:比一比,谁胜了?
教师将此题做为一个游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课间随意组合,进行游戏。可在数学课前抽出几分钟,让学生说一说玩这个游戏的一些心得体会。
五、丰收园
在平日课堂中,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奖励学生分别印有“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标志的苹果,每学完一单元,进行一次总结,得到过哪种苹果就将书上相应的苹果涂上红色,并在全班奖励表现突出的同学。
五、课后反思:
第五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青岛版7)
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
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
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容
1、厘米、米的认识。
2、厘米、米的关系。
3、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
1、选取有趣的故事为素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设计了两个信息窗,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同时,在故事情景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长度观念。
3、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和估测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估计意识和估测能力。
四、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五、学与教建议
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密切数学知识与实际生
活的联系。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或者从讲故事入手,或者师生共同参与进行模拟表演,以缩短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从而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及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然后组织交流。
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的感知,注重厘米、米表象的建立。
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在组织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身边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测量能力。
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信息窗一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76页,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含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演示情境图。
画面一:阿福拿着布走进制衣店,阿福:“师傅,我要做件上衣。”裁缝师傅:“好吧!”招呼徒弟:“过来,给阿福量一量”。裁缝师傅一边量一边说:“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徒弟一边重复师傅的话一边记录:“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 拃……”
画面二:小徒弟在为阿福裁制上衣,一边说一边量一边剪:“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量一下,剪一下)
画面三:阿福取上衣
阿福:“师傅,我的上衣做好了吗?”
师傅:“做好了,试一试”(徒弟拿过上衣)
阿福穿上新上衣:“唉呀,怎么这么小呀?”
画面四:师傅:“怎么会小了呢?”(量一量上衣)(对徒弟)“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2拃?” 徒弟:“没错呀,我做的就是3拃。”
师傅:“做错了还不承认!”
徒弟:“没错呀,我做的就是3拃。”(边走到阿福身边量一量)“就是3拃吗!怎么会小了,这是怎么回事?” 画外音:“这是怎么回事?”
[动画结束]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福的上衣怎么会小
了?从刚才的小故事里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思考讨论)
2、学生交流。
生1:我觉得是徒弟做错了,他把衣服做小了。
生2:不对,徒弟没错,他做的就是3拃,和师傅说的一样。
生3:我认为师傅来做的话就不会小了。
生4:我看出来了,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量的不一样。
生5:师傅的拃比徒弟的拃长,徒弟做出来当然就小了。
生6:如果用一个人的拃来量就好了,衣服就不会小了。
生7:是啊,只有用同一个人的拃来量才不会出错。
……
师:同学们真聪明,阿福的上衣做小了,就是因为师傅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造成的。要想测量的准确,标准必须一致才行。也就是进行测量时单位必须要统一。
师:怎样测量才能把阿福的上衣做的合适呢?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学生独立思考。
4、学生交流方法。
生1:比着阿福的上衣量,就不会小了。
生2:用同一根绳子来量,就不会小了。
生3:我和妈妈去做衣服时,裁缝师傅都是用尺子来量的。
生4:是啊,妈妈给我买衣服时也都要用尺子量一量。
生5:卖衣服的地方都是用尺子量。
生6:对,可以用尺子来量一量。
……
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不少。老师也觉得用尺子来量是个好办法。正像同学们所说的,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如果裁缝师傅用尺子来量的话,徒弟就不会把衣服做小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师板书课题:厘米
师:想一想,你都了解有关厘米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谈。
5、认识厘米。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适时引导学习有关厘米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的cm表示。”
6、认识直尺。
师:你用过直尺吗?你了解有关它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并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再引导学生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适时引导纠正。
7、联系生活。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你想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学生活动)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我会量。以比赛的形
式看谁量得又对又快。
2、自主练习第2题:填一填。关键是学生是否会
读出不同起点开始的长度。
3、自主练习第3题:先估计,再与同学互相量一
量。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可做不同的理解,如“手”的图可以理解为手掌长、手掌宽、手指长等,这些理解都是有道理的,教师应给予鼓励,并加以交流。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信息窗二厘米和米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79页,厘米和米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
什么?学生自由谈,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
1、师傅在用尺子给阿福量衣服;
2、师傅说阿福的身长是1米;
3、徒弟说阿福的身长是100厘米;
4、阿福说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师:对呀,到底是1米还是1厘米呢?(生也陷入
思考)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1米。
师:谁知道1米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学习1米。并在米尺上找出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想一想:1米和100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生说师板书:1米=100厘米
师:1米=10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m=100cm。
3、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4、估测。
(1)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黑板大约长几米?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填一填。是m还是cm?
2、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3、自主练习第2题:可以怎样量?让学生独立
做,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四、实践活动:量一量自己一步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课本79—80页,我学会了吗(含丰收园)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了解米和厘米的具体含义及进率。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说一说。
师: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谈)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厘米、米,还会用直尺进行测量,你想量一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学生自由说)师说测量要求:测量前,先估计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测量后,与估计的比一比,看看你的眼力怎样?
1、学生活动,自由测量。
2、交流测量情况。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小组合作,测量小组内同学的身高,你能发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2、达标测试题。
(1)量一量。
(2)填一填
床长约2()
跳绳长约200()
楼房高15()
四、总结延伸。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直尺来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请你回家后测量一下你家的床,桌子等物体的长度,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下来,明天交给老师,好吗?
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