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19-05-15 07:2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篇: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

【策略构想】

一、“讨论式教学”的含义

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经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流,互相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过程。

“讨论式”教学是创造力培养原则中积极思维原则和探索求异原则的最佳体现。是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参与、探讨、研究,富于发现性和创造性的现代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同时“讨论式”教学符合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意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讨论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讨论式教学有着厚实的理论根基。首先,认识活动主体学说认为:作为认识活动主体的学生,是具备丰富个性的能动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的展开既要重科学、讲规律,又要重情感、讲创造,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动学习上。把一个班的学生均衡编组,在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有计划地向这些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组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互补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其次,团体动力学说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现实因素,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班组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要使班组、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使学生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系统发挥作用。第三,课内师生关系学说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现代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交流思想感情,师生所有成员间双向交流,要达到这种合作交流形式,讨论式教学是首选的课堂教学方式之一。

三、讨论式教学法的意义

对于小学科学教材中不便通过课堂观察实验来掌握的,而且学生又只知“一鳞半爪”没有丰富材料难以形成概念的内容,宜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给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自主地抒发已见,当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时,讨论给予参与者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而且在解决其他同学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认识、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小组讨论、倾听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作适当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真正地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科学课内进行有效的讨论式学习,让学生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互相启迪中加深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对科学的规律及概念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能推动科学探究的进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随时随地去研究大自然中的有关事物,这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起着积极的作用。【策略框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情境——激发兴趣——感知问题——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关注身边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操作要领: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并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和目的,为下一步的讨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明确目标,讨论问题 依据目标——制定计划——合理分工——展开讨论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形成小组意见。

操作要领: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或多媒体投影,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并合理分工。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然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同时,教师要巡视监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提升。.交流总结,形成共识

组内交流——集体汇报——达成共识——归纳总结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讨论的结果,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操作要领: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先组织小组汇报,深化讨论的问题,形成思维争辩,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同时,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走向深入,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结论。.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梳理总结——实践应用——联系生活——拓展创新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密切融合,达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与创新的目的。操作要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即课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策略解读】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从而激活课堂。

创设讨论的情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入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因而要使学生在情境中有兴趣地参与,自觉地观察、积极地思考以后,进而发现问题,最后提出问题。也就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所具备的知识储量。在这个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做实验、做游戏、猜谜语、做形体动作、唱儿歌、跳舞、竞猜、绘画等等。

导入情境的设计不能机械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灵活处理。因此在导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

(1)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有内容问。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实验、电教等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让学生善于提问的情境。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教师的预设要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在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的问题时,适时引导,确立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3)教师要经常训练“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抓住重点,找准难点,紧扣疑点,使问题设计得有价值、有深度。第二步:明确目标,讨论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是科学讨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或多媒体投影,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合理分工。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

这一程序是讨论课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组织能力的考查。在讨论前,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与教材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做好揭示已知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联系的准备,保证讨论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经过充分讨论后,学生可按相同的观点分组进一步讨论,以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是平等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通过插话提问、倾听、回应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要运用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推动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譬如:“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详细说说吗?”“你还有什么看法?”……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对讨论中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鉴于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思维灵活性较差,教师在讨论中要善于叫暂停,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控制,既要让学生有普遍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据理力争,又要培养学生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讨论的形式有两种:

(1)分组讨论:在讨论课教学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好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对讨论题逐个进行讨论,并由专人作好详细记录.。讨论中,要求学生就同一问题,各抒已见,有时甚至可以相互争论。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2)集中讨论: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由各小组长选派成员汇报本小组讨论的情况:一是对问题进行讨论的结果;二是对某些问题存在的分歧。讨论中,各小组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争论.如有些问题不能讨论出统一结果,由学习委员记录在案。本环节要注意的事项:

(1)教师角色定位要准确,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时,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活动深入的促进者,激发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

(2)要积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组内评价、班级评价的作用得以发挥,要让学生对初步研究的成果进行争论和辨别,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3)讨论要保证充足的时间。讨论时间究竟需要多长,没有定数,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控制。

(4)学生也要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议。

第三步:交流总结,形成共识。

展示交流是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深入的理解,逐步形成共识,直至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小组讨论、全班集中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穿插其中,把握要领,对每一个讨论问题进行再次辩证地分析、归纳、总结,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中取得的成绩,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学生讨论中出现较大分歧的问题,要花大力气,详细、全面地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教师要适时引入科学术语、科学概念,使学生更加明确通过讨论获得知识或者结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有系统结构的知识体系。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

(1)交流时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专心致志、善于对比,要学会容纳别人的观点,但也不能人云亦云,放弃主动性和自己的发现;

(2)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握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展现机会;

(3)展示过程中有许多不预测的因素,课堂中教师要捕捉好课堂随机出现的各种因素,随机调整教学过程;(4)展示交流要充分发挥其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以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注重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与方案。第四步: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究未知的教学方式,它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点。讨论是出发点,应用是落脚点,创新是理想点。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课下进行有目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探求新知,掌握规律,深化本课认识主题,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本环节分以下两步进行: .梳理总结,实践应用

本环节教师要引入与生活实际较为密切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判断物质属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爱、用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社会实践才是学习科学最广阔的天地。

.拓展延伸,探究新知

教师要注重在本课探究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使本课主题进一步深化。形式上要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但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认知特点、知识水平。既不能拔高、更不能低估学生,认真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把握拓展的宽度和深度。可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写成一篇科技小论文,并在课下以座谈的形式谈谈在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总之根据课堂内容灵活掌握,不能偏离目标,达到创新拓展思维的目的即可。

【教学案例】 第18课

电脑与网络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会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电脑与网络的功能;会对电脑与网络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并把调查情况以表格等方式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电脑与网络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科学知识:了解电脑与网络的功能,了解有关因特网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能意识到网络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也能看到它的弊端,树立正确上网的观念。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己周围的人群使用电脑与网络的情况,搜集有关因特网的资料。教师课前准备有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展示:网上聊天、网上教学……等视频资料。师: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事情?、.师:你有QQ号吗?你平时喜欢通过QQ与你的同学、朋友还有亲戚联系吗?为什么你喜欢用QQ? 学生交流

生:用QQ通讯快捷、方便。生:用QQ可以省钱,生:还可能用视频看见远方的朋友。

师: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和网络给人们带来很多的方便,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电脑与网络。(板书课题).师:关于电脑与网络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电脑上打字,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展示在大屏幕上,然后筛选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生:电脑与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电脑与网络有哪些功能?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所使用了电脑与网络? 它们发挥了什么作用? 因特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干什么? 如何正确上网?

上网有什么利与弊?……

二、明确目标,讨论问题、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调查,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调查记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内整理自己的调查结果并选出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3)展示学生的调查表:调查对象

是否利用因特网

none;border-bottom:solid windowtext 1.0pt;border-right:solid windowtext 1.0pt;

mso-border-top-alt:solid windowtext.5pt;mso-border-left-alt:solid windowtext.5pt;

mso-border-alt:solid windowtext.5pt;padding:0cm 5.4pt 0cm 5.4pt”> 用来做什么

none;border-bottom:solid windowtext 1.0pt;border-right:solid windowtext 1.0pt;

mso-border-top-alt:solid windowtext.5pt;mso-border-left-alt:solid windowtext.5pt;

mso-border-alt:solid windowtext.5pt;padding:0cm 5.4pt 0cm 5.4pt”> 上网的时间

none;border-bottom:solid windowtext 1.0pt;border-right:solid windowtext 1.0pt;

mso-border-top-alt:solid windowtext.5pt;mso-border-left-alt:solid windowtext.5pt;

mso-border-alt:solid windowtext.5pt;padding:0cm 5.4pt 0cm 5.4pt”>

第二篇: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

讨论式教学法给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自主地抒发已见,当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时,讨论给予参与者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而且在解决其他同学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认识、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小组讨论、倾听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作适当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真正地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科学课内进行有效的讨论式学习,让学生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互相启迪中加深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对科学的规律及概念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能推动科学探究的进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随时随地去研究大自然中的有关事物,这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起着积极的作用。

【策略框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关注身边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操作要领: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并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和目的,为下一步的讨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2.明确目标,讨论问题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形成小组意见。操作要领: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或多媒体投影,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并合理分工。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然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同时,教师要巡视监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提升。

3.交流总结,形成共识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讨论的结果,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操作要领: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先组织小组汇报,深化讨论的问题,形成思维争辩,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同时,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走向深入,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结论。

4.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密切融合,达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与创新的目的。

操作要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即课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

【策略解读】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从而激活课堂。

创设讨论的情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入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因而要使学生在情境中有兴趣地参与,自觉地观察、积极地思考以后,进而发现问题,最后提出问题。也就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所具备的知识储量。在这个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做实验、做游戏、猜谜语、做形体动作、唱儿歌、跳舞、竞猜、绘画等等。

导入情境的设计不能机械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灵活处理。因此在导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

(1)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有内容问。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实验、电教等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让学生善于提问的情境。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教师的预设要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在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的问题时,适时引导,确立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3)教师要经常训练“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抓住重点,找准难点,紧扣疑点,使问题设计得有价值、有深度。

第二步:明确目标,讨论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是科学讨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或多媒体投影,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合理分工。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这一程序是讨论课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组织能力的考查。在讨论前,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与教材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做好揭示已知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联系的准备,保证讨论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经过充分讨论后,学生可按相同的观点分组进一步讨论,以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是平等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通过插话提问、倾听、回应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要运用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推动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譬如:“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详细说说吗?”“你还有什么看法?”……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对讨论中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鉴于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思维灵活性较差,教师在讨论中要善于叫暂停,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控制,既要让学生有普遍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据理力争,又要培养学生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

讨论的形式有两种:

(1)分组讨论:在讨论课教学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好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对讨论题逐个进行讨论,并由专人作好详细记录.。讨论中,要求学生就同一问题,各抒已见,有时甚至可以相互争论。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2)集中讨论: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由各小组长选派成员汇报本小组讨论的情况:一是对问题进行讨论的结果;二是对某些问题存在的分歧。讨论中,各小组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争论.如有些问题不能讨论出统一结果,由学习委员记录在案。

本环节要注意的事项:(1)教师角色定位要准确,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时,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活动深入的促进者,激发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

(2)要积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组内评价、班级评价的作用得以发挥,要让学生对初步研究的成果进行争论和辨别,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

(3)讨论要保证充足的时间。讨论时间究竟需要多长,没有定数,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控制。

(4)学生也要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议。

第三步:交流总结,形成共识。

展示交流是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深入的理解,逐步形成共识,直至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小组讨论、全班集中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穿插其中,把握要领,对每一个讨论问题进行再次辩证地分析、归纳、总结,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中取得的成绩,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学生讨论中出现较大分歧的问题,要花大力气,详细、全面地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教师要适时引入科学术语、科学概念,使学生更加明确通过讨论获得知识或者结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有系统结构的知识体系。

本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

(1)交流时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专心致志、善于对比,要学会容纳别人的观点,但也不能人云亦云,放弃主动性和自己的发现。

(2)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握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展现机会。(3)展示过程中有许多不预测的因素,课堂中教师要捕捉好课堂随机出现的各种因素,随机调整教学过程。

(4)展示交流要充分发挥其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以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注重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与方案。

第四步: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究未知的教学方式,它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点。讨论是出发点,应用是落脚点,创新是理想点。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课下进行有目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探求新知,掌握规律,深化本课认识主题,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

本环节分以下两步进行: 1.梳理总结,实践应用

本环节教师要引入与生活实际较为密切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判断物质属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爱、用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社会实践才是学习科学最广阔的天地。

2.拓展延伸,探究新知

教师要注重在本课探究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使本课主题进一步深化。形式上要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但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认知特点、知识水平。既不能拔高、更不能低估学生,认真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把握拓展的宽度和深度。可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写成一篇科技小论文,并在课下以座谈的形式谈谈在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总之根据课堂内容灵活掌握,不能偏离目标,达到创新拓展思维的目的即可。

第三篇: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讨会

吴桥县教育局教研室

2012-10-12

一、概念界定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

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指师生共同努力,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定位为:最短的时间、最大的发展、最快乐的体验这三点。就是指“有效果(高)、有效率(快)、有效益(强)”。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外延包括:学情分析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媒体手段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等方面。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2、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把握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四个原则

学练结合: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评一点。学,要让学生自主、主动去发现,也就是探究;教,要师生共同总结,互动探讨;练,要有针对性练习,学了,教了,会了吗,要靠练习来检验;评,要发现放大学生的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及时反馈,才能提高。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互为主体,相互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诱导、指导、辅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小组探讨、师生总结。是教师带领学生“攻城破阵”,是利益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

分层递进:一个课堂的任务,可以分成几个模块,或者说几个层次,采取模块学习,“学、教、练、评”一个模块,再进入下一个模块,循环递进,循序渐进,一步一环,一步一结,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当堂达标:就是指这一节的任务目标必须当堂训练,当堂完成,让学生全部学会,课堂总结的时候,回顾一下,这一节到底学了哪些,会了哪些,我们的目标到底完成了哪些。这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标志,最基本任务,硬性指标。

三、把握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我们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在学生科学学习活动中给予帮助和引导,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合作者、参与者。

(一)当教学的设计师

1、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日常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要确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科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科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科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科学的学生观。倡导科学教学要启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丰 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形成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的科学教学观念。这种教学理念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细心琢磨、消化、吸收并落实到每一次的教学实践中去。

2、把握教材内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们要牢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评价一堂课的有效性有三个特点:整体设计是否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本堂课教学期望目标是否达到所制订的三维目标;原有和期望值的过程达到是否清晰、合理。因此,我们在制订科学课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兼顾全班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各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地提高。

(二)做学生的亲密伙伴

老师不是权威,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伙伴,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的宝库。我们把自己作为学生的伙伴,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压低嗓子,和学生一起思考、观察、探究、交流,师生之间会达到一种默契。

1、带“伙伴们”进入探究的氛围。

我们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伙伴,使学生自发地投身到探究活动之中。如教学《观察土壤》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晴朗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带好观察用具来到学校操场的大花园旁,全班同学自由地结成研究小组,并认真规划每个小组的观察区域,引导孩子们像小科学家一样边观察、边交流、边记录。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奇妙的大自然、宽松的探究氛围、充裕的探究时间,使每个学生激情地投身其中。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老师是学生很重要的学习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我们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切记:

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我们老师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把科学结论硬性灌输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我们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妙趣横生的科学世界,在规定的课时里全部奉献给学生。那么,我们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应该是一个向导,像好导游循循善诱,让游人自己去领略无限风光一样,引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

我们要把握好以下观点: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我们不要把上下课铃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四、深入钻研教材,充实课前准备

1、深入钻研教材(定目标),深入研究学生(研学情),设计 好教学方案。

设计教学方案,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选择教法,深入钻研教材,就是要通览教材内容,把握好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找出难点,对难点要有突破的措施,变难为易。要注意贯彻“用教材教”的理念,应把教材看作是“活”的,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经验,挖掘教材与学生经验的连接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可能会产生的疑问、见解、发现,要心中有底,要有应对预案。

2、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

“实验准备”主要是指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准备。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教师都要预先做一便,以便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才能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不应有的失败。

3、做好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准备。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运用恰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还可以使抽象变得形象和直观,有些学生不好观察的自然现象,如火山、地震、天体运动等,也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等展现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兴趣盎然,易于接受。

五、定位学习主体,营造探究氛围

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可以给儿童带来乐趣,可以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可以培养儿童对科学的积极态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1、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

开放的空间给学生充分自由,让学生作为主人积极参与、自由展示。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里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敢想、敢问、敢做,人人都会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节约用水》、《怎样让小球动起来》、《怎样使植 物长得更好》等。

3、给学生创造一个室外探究的场所。

知识可以速成,可以短时间大量积累,但技能和能力是在实践中长期磨练形成的。探究能力就是如此。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时,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如:观察小动物、花草、天体等,给足观察的时间,避免走过场。这将是终生受益的事情。

六、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1、“精讲精练”不是“少讲少练”。要把握讲“经典”,练“难点”。

2、“小组落实”不是“小组围坐”。要利用好小组检查落实机制,实现“兵教兵”。

3、“启发点拨”不是“点击课件”。要精心设计启发诱导的循循善诱的问题引导。

4、“学生主体”不是“学生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围绕学生团团转。

5、“教师主体”不是“教师主宰”。要控制课堂而不是主宰课堂,要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

6、“快节奏”不是“大踏步”。快节奏是指小步快走,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夯实每个知识点。

7、“大容量”不是“内容多”。大容量是指对于每个知识点要挖深挖透,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8、“师生对话”不是“师生问答”。问题要从学生那儿得出,而不是预设好所有问题,要在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第四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作为对学生实施自然科学教育的一门入门学科,其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可谓是基础性的。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以及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文将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策略。关键词:小学 科学 信息技术 教学

一、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在学习什么东西时,拥有兴趣都是首要条件。没有兴趣的话,那么不管学什么知识也不可能真正的学好,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对学生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应当首先去激发出他们对于这门学科的兴趣,其次,才能让教育工作者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如,某位教师在使用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讲授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时,并没有选择死板的讲述课程内容,而是选择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的内容讲述了从世界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到如今我国神舟飞船在航空航天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等一系列载入人类史册的科学事件,并且附有鲜明的文字说明。视频一播放,学生立马就被吸引了过去。而在这段视频播放完了以后,这位教师才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了自然科学的例子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积极思考,并纷纷踊跃回答,课堂气氛被逐步点燃。之后这位老师又提问了一句:“同学们现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结果在活跃的课堂气氛的渲染下,学生纷纷异口同声说道:“成为科学家!”这样,这位老师不仅自然而然的引入了第一单元的《科学是……》和《做一位小科学家》这两个课程的内容,还成功的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几乎每一次巨大的文明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蒸汽机,到近代人类电脑的诞生,再到如今苹果IPhone5的推出。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在科学教学时,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做到将这种创新意识在教育的过程中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要让学生拥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一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小时候就为他们树立好宏远的目标,才能让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和钻研的精神,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才。如,某位教师在使用苏教版的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讲授《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中的《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时,他并不是循规蹈矩的向学生讲授声音是如何传播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传播。而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先向学生播放了一段周杰伦的演唱会的视频。周杰伦动感的歌声很快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并成功的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情绪。之后这位老师询问学生:“看了刚才的视频,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周杰伦的歌声可以传到那么多人的耳朵里吗?”老师这个问题刚问完,马上就有

学生抢答说:“因为有麦克风。”于是这位老师又问:“同学们思考一下,他说的对吗?”通过这个问题,这位老师将全班学生引入到了思考当中。之后,在让学生带着问题的情况下,这位老师十分自然的引入这次的课程内容。而在讲完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之后,这位老师又让学生根据刚刚学习过的知识内容,举一反三,说出声音还能通过哪些方式传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便思考并讨论起来,最后成功的得出了声音还能在液体以及固体中传播的结论。之后这位老师又布置下作业,让学生自制“短途电话”,并且要充分利用声音的传播方式。在其后的课堂中,学生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制作成果,其中不乏新颖有趣的作品。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科学知识,更锻炼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科学这门学科既然是涉及到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那么就不可避免的要讲解到许多自然现象以及开展科学实验。而在现实情况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因素而导致条件上的缺失,无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自然现象或是开展实验活动。因此,善用多媒体课件就显得尤为必要。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现今的很多教学科目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科学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来模拟一些自然现象,科学过程,甚至是虚拟实验室,都成为了越来越常用的手段。如,某位教师在使用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教授《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时,就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了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了解到这个世界上的水的来去动向,成功的化不见为可见,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小学生的心性和智慧还并不成熟,十分重视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科学教学时,应当注意对学生的个人评价。而且尤为需要注意的是,要表扬大于批评,多表扬集体少表扬个人,多表扬过程少表扬结果,多表扬后进生少表扬尖子生。由于个人的差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最后表现的良莠不齐。因此,教师应该多针对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表扬,要让他们懂得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习惯。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而对于后进生,则要在课堂上调整步调,照顾大多数学生,课堂下,要多关心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从而心声感激,再将这种情绪化为学习的动力。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学生整体的提高才是教育的目的,如果单单教出一个学生,而其他学生最后都没有得到学业上的进步,那么,毫无疑问,这个教育是失败的。总结:

开展小学生科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做到善用信息技术教学,关注后进生的发展。如此,方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为国家培养人才。参考文献:

[1]李军.小学科学教师的好朋友——谈小学科学教师与信息技术[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4)

[2]张亮.例谈专题学习网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6)[3]蔡伟,施若谷.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中的教师特殊能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8)

第五篇:初中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评价

初中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评价

作者: 文章来源: 添加时间:2008-09-18 17:38:48 点击数:

969 添加到收藏夹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旨是减负增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但在传统课堂向新理念下的课堂转轨的过程中,多种课堂形态并存,教师的教学行为摇摆不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评价研究,旨在明确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及促进有效策略的实施。

一、对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评价的理性思考

有效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

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需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意,促成学生积极体验、有效活动、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及创造新知识,促成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

很多名家都对“好课”的标准进行过研究。我们认为直接决定“好课”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具有如下特点:(1)各种教学策略符合教学规律。教学序、知识序、学生认知序三者统一,既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发展,又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原则,针对华师大版教材重“主题综合”的编写特点,在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后,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的不是“一堆”知识,而是经组装的系统知识,在引导、教学小结、板书中凸显“有机联系”。能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提供的材料丰富、生活化、有时代感。分析学生现有的“经验”,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关注学生差异,重视因材施教;(2)各种教学策略有效果。促使教学行为符合教学任务和要求,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结合好,不仅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且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与情意;(3)各种教学策略有效率。师生投入小产出大,各种教学行为能指向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与资源少,教学节奏合理,学生的课堂实用时间多,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用于巩固和延伸学习的时间尽可能少;(4)各种教学策略有魅力。教学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善于激励,学生学得愉快,并乐于继续学习、拓宽加深;课堂具开放性,学生参与积极,教学资源动态生成多。

二、有效教学策略的评价体系

依据对有效教学策略的评价的理性思考及课堂环境要素的认识,将有效教学策略的评价体系分成两个一级指标,即环境创设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又指向为合规律等四个二级指标。主要观察对话互动等8个教学策略,而后综合评价最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策略建议。(详见表1)

由于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会有所侧重,不是每个教学策略都必须在任何一堂课中出现,也并不是说某一个教学策略使用不佳的课就不是好课。我们制订评价表的目的是更深入探求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一般特征,研究并寻找适合教师群体与个体的最佳教学策略,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及改进作用。

三、评价表的有关描述

1.环境创设

环境创设包括氛围创设、情境创设、时间安排、组织形式等二级指标,涵盖了课堂环境要素中的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时间环境、空间组织形式。合适的氛围、情境创设与教学媒体能激活学生的经验,诱发和激起学生提问与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创生问题,使学生敢于提问与思考。给学生必要的自主学习时间,是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自学、小组合作、课堂交流、讨论、辩论等多种组织形式,能发展学生的情意,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实用时间。良好的环境创设能支持开发学生经验、支持学生思考与再创造,支持学生参与活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2.八个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支持的主要二级指标

(1)对话互动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对话,能促进学生已有经验的提取,促进经验资源的不断开发,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课堂的态度、广度与深度。对话、互动要指向教学目标,对话具有生成性,对话体现严密思维,促进心智成长。在课堂中重点观察教师是否能承担起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教师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支持、激励、引导点拨得法,调控对话互动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主要支持6、7、8、9、10、11、12等二级指标。

(2)教学反馈反馈发生在师生、生生间,形式多样,主要有师生个别交流、小组内交流评价、观察、质疑、倾听、训练等。通过观察来了解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有效引导。采用积极评价,提高互动质量、效率。教师精讲,留有时间当堂作业和训练,重视变式练习与分层作业,运用联想、迁移训练,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支持5、6、7、8、9、10、11、12等二级指标。

(3)意义言语传授传授包括言语和物质两种基本形式,其中讲授法以言语形式为主,探究、发现法以物质(如借助实验、实践)形式为主,就中小学教学来说,讲授法仍然占主要地位。讲授法要克服“满堂灌”现象,应用意义言语传授,教学方式包括上文所述的对话互动、教学反馈等。本教学策略特指区别于死记硬背的有助于学生意义学习的言语传授方式,它们能满足学生需要,吸引学生参与,如扣人心弦、幽默风趣、饱满有激情的语言艺术,严密精致的逻辑推理等。教师能精讲,注重差异性。主要支持5、6、7、8、9、10、11、12等二级指标。

(4)问题教学开展问题教学是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有效途径,其环节一般有发现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在创设引入、问题解决、总结评估等各阶段,持续促进学生不懈的“思考”。提问题是教师组织、引领、实施教学的不可或缺的行为与策略,其中的有效中心问题目的明确、具开放性、能统领教学。教师设问适时,学生能有效提问。教师还要善于给学生示范运用问题教学的思维策略。主要支持5、6、7、8、9、10、11、12等二级指标。

(5)实验教学实验是科学学科的最鲜明特征和学科基础。重视实验过程教学,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分析各个环节活动到位,实验现象明显,充分发挥实验功能,尤其注重发挥实验的探究型功能。能改编或补充实验,丰富教学内容。主要支持5、7、8、11、12等二级指标。

(6)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增加学生的实用学习时间,可以说是大班额下促进全体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有效形式。合作形式多样,注重组员的自主思考,各组员参与积极,教师能做好指导者的角色。合作学习时机适当,评价得当。合作的适当时机有:在实验、活动探究中的合作;为解决一定难度或较高层次的学习认知任务时的合作;分享经验,调节气氛时的合作;学生课后合作。主要支持6、7、8、10、11、12等二级指标。

(7)学法指导开展信息选择技术、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等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提问、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监控,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主要支持5、6、7、8、9等二级指标。

(8)思维能力的培养理科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体验、感受等低层面,需要通过培养与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来提升学生参与的深度。注重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过程的组织,注重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主要支持5、7、8、9、11等二级指标。■

下载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讨论课学习体会(优秀范文5篇)

    参加全市小学科学研讨会暨全市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选 学习体 会 2012年11月6日至7日,全市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暨全市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选活动在临沭实验小学举......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实验课教学策略的运用》

    精彩的实验,丰富的实践 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实验课教学策略的运用》 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

    小学数学大班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大班课堂教学策略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让“活”起来,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才得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得到提高。并把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逐步加快,很多学校都开展了电脑普及教育,给学生创造了学习计算机知识......

    小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英语在国际地位上显得日益重要,然而小学英语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尤其是有效的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对培养英语口语的......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陕西宝鸡陇县东风镇杜阳明德中心小学蒲广平内容摘要: 结合教学经验,从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性评......

    小学国学课堂教学策略(定稿)

    小学国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把握教学理念 化繁为简,古为今用。国学的一条重要教学理念是将繁杂的古文简单化,将经典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比如,教“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时,要......

    小学科学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为了让学生在科学的海洋里像鱼一样自由遨游,小学科学教师要创设开放式教学的源头活水。《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