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引导小班幼儿进行积木建构的实践
引导小班幼儿进行积木建构的实践
积木建构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那些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体,经随意拼接、摆弄,就可以变成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玩具和熟悉的游戏情景。积木任意变化的造型能力是其他玩具是无法相比的,幼儿积木建构虽然有自己的发展线索,但教师的指导起着重要的支持、帮助的引导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有的幼儿只乐于玩一些建构材料,有的幼儿会长期满足于搭建某一作品,有的幼儿遇到不会搭的就放弃,还有的幼儿搭好后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什么„„而教师的适当介入能激发并保持幼儿的建构兴趣,积累建构经验,向更高的建构水平发展。
一、用图谱记录的方式,激发建构兴趣。
为了让小班孩子喜欢积木,除了定期让幼儿进入结构室活动,我们还利用了日常的自由活动实践让幼儿搭建积木。孩子们很喜欢搭积木,但他们还处于摆弄、操作积木的阶段,常常是搭了拆、拆了搭,有时也被其他伙伴碰倒,很多时候老师来不及观察、欣赏和指导。这样一段时间后,孩子们逐渐失去了玩积木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到了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孩子的作品,写上孩子的姓名,供孩子们观看及学习。这样一来,孩子们很羡慕,搭的时候也专注了许多,不再搭好就拆,有让老师记录自己作品的意识,也愿意尝试搭建新的作品。事实证明,这种图谱记录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建构活动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有了保存、珍视和欣赏自己和他人作品的意识。
二、提供辅助材料,支持想象游戏。
孩子们搭好积木作品后,就会有意识地围绕它开始简单的想像游戏,但由于缺乏丰富的游戏材料的支持,游戏往往开展不起来。有的孩子守着积木不知干点什么,有的干脆退出积木区去玩别的了。于是,我在进入建构室时,总是投放小动物或小汽车等玩具材料,希望这些材料能支持孩子的想像游戏。确实,孩子们拿了汽车,就会为汽车搭建停车场,看到小动物,就想着要搭建动物园。通过这些辅助材料的投放及教师的引导,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幼儿在搭好积木作品后,他们会赋予自己的积木作品以具体名称,如:公园、火车、道路、游乐场等。围饶建构作品开展想像游戏,促使孩子们逐渐明确了积木建构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使将来他们能有主题,有情节、有设计地建构积木,积累了充分的建构经验。
三、以游戏口吻,引导幼儿尝试新的建构方式。
幼儿开展积木建构活动应具备的另一主要能力,是要掌握基本的积木建构技巧。教师应引导幼儿主动尝试并掌握基本技巧,如学会横排、叠高、桥式、围拢、覆盖等建构方式。小班孩子有喜欢重复的特点,有些孩子会不断重复搭建某一建构方式,不断重复相似的游戏,一段时间后,有会因为失去兴趣而不再来积木区玩。我尝试着以游戏口吻设置情景问题,让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新的建构方式。佳佳这几天总爱搭“幼儿园”,所谓幼儿园,实际就是搭起一座叠高的结构—她称之为黑板,在黑板前放一只小动物玩具做老师,再将几只小动物排队放在对面,就开始上课了。我看过之后,先以游戏的口吻说:“你搭了动物幼儿园,小动物上学真高兴。”看孩子们听了很高兴,我趁机又提出:“教室周围什么也没有,大灰狼来捣乱怎么办?”佳佳听后想了想,拿起几块积木摆在小动物的周围,将他们围拢起来。这样,佳佳的“幼儿园”就从叠高结构拓展到围拢结构了。我们教师应根据当时的游戏情景,提出类似“没有围墙,没有房顶,刮风下雨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情景中,既解决了问题,也尝试了新的建构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的建构水平的确提高了许多,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会对自己搭建的作品进行命名,孩子们之间也会互相出注意想办法,逐渐出现了交往、合作。看着他们手中不断涌现新的建构作品,我和孩子一样体验到了建构的快乐,以后要向更高的建构水平迈进。
第二篇:如何引导小班幼儿画画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真正的画出一样东西实在是太难了。每当我要求孩子画画时,他们总是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希望我代笔或抓着他的手画,但是这样好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可是作为小班孩子的启蒙老师,面对瞪着纸笔、一脸无助的孩子,您会以何种方式解决问题呢?我个人认为:
一、“听”孩子的画
首先老师应该撇开“画的像”的错误观念,对幼儿来说,画画就像大人写日记一样,他们会以自己熟悉的表现手法,用点、线、圆各式图样,“记录”深刻于心中的生活经验,几条简洁的线,代表的是妈妈:纷乱的错误,代表的是弟弟:圆圆的形状,代表的是好吃的饼干。。。孩子用这样的“画”来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所以,我们看孩子的画时,并不是看他画得像不像,而是要“听”他画中所表达的东西,并去理解、关心、尊重他所诉说的内容。在引导涂鸦期的孩子(两—四岁)画出心中意象和对生活经验的感受时,您还可在孩子用点线描画的图样旁加上帮助他们添加一些文字说明。
二、用语言来引导孩子画画
当孩子告诉你,他想要画一件事物,却不知该如何表现时,老师应该用“语言”来引导他做画。例如:孩子想画“大象”,您可先和他一起讨论大象的特征,或给孩子一些有关大象的图片、书籍或碟片,加深孩子的印象,甚至可以要求家长带孩子到动物园去参观等等诸如此类的方法,都能加强孩子对做画内容的表现欲望及构成概念。然后,鼓励孩子以基本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别做头部、身躯、四肢的描绘。“想一想,大象的头和长长的鼻子像什么形状?圆形还是长方形?”“很好!身体又是什么形状呢?”“长方形。”
三、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更是帮助孩子在艺术天地成长的重要方式。举例来说,带孩子去动物园、游泳、爬山、旅游„„甚至生活中的吃饭、洗澡、刷牙,睡觉等点点滴滴,都是丰富孩子做画灵感的最佳来源。
只有让孩子亲身的体验,才能描绘出生动、真挚、充满情感的作品,不会总是画一些内容空洞、缺乏变化的画。这样的作品,即使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但也能打动看画人的心,并且孩子更能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
四、提供能引起孩子内心共鸣的图画书
教师可以藉助图画书引导孩子做画。可以培养他们判断、选择与整合的能力。不过,图画书内容要合乎幼儿的语言理解程度,并且以图画的形式为主、文字为辅,这样也能扩展孩子的认知经验,并不断的阅读过程中能刺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幼儿绘画活动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而且它又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它是孩子们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其实幼儿绘画过程的实质是其独自创造的过程,不同的幼儿有其不同的思想、情感;认识及表现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不应该只关心幼儿画得像不像,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孩子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
为了使孩子们绘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班在美术创意方面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空间;为孩子建构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第三篇:如何引导小班幼儿进行自主、有效的游戏活动
如何引导小班幼儿进行自主、有效的游戏活动
教师:凌曦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往常孩子们在幼儿园时,游戏常常由我们老师来精心安排,孩子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的听从调动,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在组织游戏活动,而在孩子们的心里,却只是在完成我们布置的任务,并不觉得是在进行游戏活动。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主动进行的活动。现在,孩子们不再是直接面对老师,面对同伴,面对教育要求,而是通过与材料的互相作用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开学初我就发现我班的幼儿特别喜欢游戏,每次到了玩游戏的时间,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催促我快点,快点。一听我说:“我们现在开始玩游戏了”一个个兴奋的大喊:“哇噻”非常高兴。我发现游戏的“力量”真是大,它可以不费多大力气把平时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喜欢独自玩耍的皓皓吸引到大家中间来,成为厨房里不可缺少的一名重要成员——大厨师;它可以把性格十分内向,平时不爱说话的心怡变成一个站在美容院门前大声叫喊:“谁来理发,谁来理发,凌老师你来理发,好吗?”心怡变成了和平时完全不同的心怡。所以,我决定,要好好利用这支“神气的力量”为我和孩子们“服务”,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班的孩子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十分依恋父母和家庭,没有安全感。我们就在区域活动中设置了两个“娃娃家”,让孩子通过摆弄玩具、抱抱娃娃、做做爸爸、妈妈等情景活动,使幼儿感到幼儿园的亲切、适意,有种家庭的温馨的气氛,从而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设计材料时,我们发现富有情景性的游戏材料能激发幼儿游戏、学习的兴趣。如在使用小勺喂食的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各种形状的图片和自制的装饰好的大嘴盒子让幼儿来喂小动物和娃娃吃饭,这样一个富有情景性的游戏材料,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孩子的参与。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且能看到结果的游戏材料才能吸引他们,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依据这一年龄特征,我们设计了“美丽的花瓶”的操作材料,把饮料瓶修剪成花瓶状,在把一片片彩色的花瓣插在花瓶中,经过幼儿自己的操作,一个个漂亮、鲜艳的花瓶陈列在我们小(2)班的美工区。我们还设计了“布偶飞盘”,把各种花布剪成各种图形缝好,添上小辫子,就可以拿在手玩耍了。这个游戏的提供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他们稍作尝就能得到结果,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手眼协调平衡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我班幼儿在活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幼儿不停地活动,喜欢高强度、富有竞争性和刺激的游戏,注意力不易集中。这类幼儿即使被要求从事安静的活动也很难安静得下来,反而会弄坏玩具,影响游戏进行。相反,另一些幼儿则喜欢从事一些较为安静的活动,在从事大运动量的活动时往往因疲惫而不能长时间坚持下去。所以,在设计组织游戏时应该既有动态活动,又有静态活动。让好动的幼儿扮演黑猫警长、大灰狼等大体力、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角色;让喜欢安静的幼儿从事扮演妈妈、客人等角色。同时,我们在选择游戏时,也注意了情节的生动有趣,要吸引不太喜欢这一游戏的幼儿也参加进来。例如:在抱娃娃的游戏中一些好动男孩子就不能很好的融入角色,拿着娃娃扔来扔去,我们就设计了一些情节来吸引他们,使其也能积极参与。
小班孩子的认识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注意力不稳定,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在设计时,首先考虑到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内容,然后用不同的材料形式去完成同一个学习目的,如“秋叶和水果”主题中,我们提供了给水果穿衣服、给水果梳小辫、水果配对、排序、水果拼图、水果蛋宝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供幼儿选择,使他们始终对活动保持一定的兴趣。
工作以来我还发现虽然同一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游戏材料,但是同一种游戏材料也可以完成不同的学习目的,尤其是小班孩子的材料提供更应体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随意到有要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装饰“美丽的花篮”,刚开始投放时,是幼儿随意地在花篮周围插上花瓣,当孩子掌握了这一技能后,我们又在花篮上各增添了红、黄、绿颜色的标记,请幼儿进行颜色的配对,由此在目的上又递进了一层,最后还将孩子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里,让大家都看到成功、体验成功。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幼儿才会被漂亮的花篮所吸引,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游戏学习活动中去。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幼儿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及游戏的进行都应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平时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幼儿的游戏,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权。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要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经验。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
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第四篇: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
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
随着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可以逐渐地体会到幼儿的活动记录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幼儿在活动中的记录体现的是一种探究、推理、实验、发现的过程。在尝试着引导幼儿进行活动记录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从实践当中,对于如何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应用观察记录,我有了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活动记录范围的拓展
活动记录是一种对现象的观察、记忆、记载和回放的过程,同时也是引起思维的一种直接的反应,是人们对事物现象进行思考和归纳的凭据和工具,更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活动记录不应仅仅局限于科学活动,而应将活动记录的范围进行拓展。
一直以来我都尝试着让幼儿在活动中对活动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记录,记录的内容从刚开始的只局限于常规的科学探索活动和科学游戏活动逐渐扩展到每日的区域活动;再延伸到平时的生活活动,如自选活动中的有目的的观察和发现、自然角中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操作玩具过程中的发现……,成功的失败的,统统都是可以进行观察及记录的范围,在这无形中,许多幼儿经历了从无意——兴趣——有意——有目的、有侧重的观察记录过程。
如,有次班上的一个小朋友在玩操作区的拼插玩具时,一不小心球状的玩具从分开的桌子缝里掉落到地上,他发现球状玩具虽然都是圆的,但掉到地上后却没有都朝同一个方向弹开,而是朝着四面八方去。他在记录本上把这个发现记录了下来,并问我:“是不是因为玩具是圆的,会滚来滚去,所以才往不同的方向弹开,害我追得好辛苦!?”这是一个被我们忽略了的问题,于是我趁机引导他:“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你可以再试试其他形状玩具,看看他们掉下来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再和球状的玩具比一比,看看会不会一样。”听了我的话,这个孩子便埋头在玩具堆里反复地试了起来。看看他们的记录本,用数字标着尝试的次数;有每一次尝试时失败与成功的记录,无不体现了幼儿的自主。
范围的逐渐扩大并不会阻碍幼儿的观察,也不会增加幼儿认识的难度,反而引发并增强了幼儿的兴趣,他们将无形的想法化身为有形的符号。对幼儿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活动记录方式的变化
单一的记录方式,远远不能满足于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动记录应该是多样的,应该是多种记录方式的协同配合。
A、从幼儿的人数分布上看:
(1)、可以是个人的记录。如自然角的观察记录本可以是每人1本,幼儿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自由地做观察,不影响别人,也不会过多干预别人。但它并因此而受到局限,在个人做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仍是可以进行幼儿间的交流。
(2)、可以是双人或多人的记录。如根据一定的主题内容进行合作记录,双人、三人、多人的自由组织,但必须明确这类组合所要探讨的内容是较细化的,较具体的。(3)、可以是小组的记录,这类记录的内容较集中,如探索书包的优缺点,设计新型书包等……这类活动可组织小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找出共同的特征,并把特征记录(画)下来。
(4)、可以是集体的记录。这类记录更倾向于统计、概括、归纳,记录的方式应简便、快捷,可采取贴标签、贴标志的方式,适合幼儿集体合作,同时也适合师生共同合作。
B、从记录的形式上看:
(1)可以是单一表格的记录。在进行活动记录的早期可以运用此记录方式,幼儿能从中了解记录的规范性,学习如何进行记录。当幼儿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记录时,单一表格的记录又可以运用到较有针对性的活动或是新内容上,可以让幼儿明确活动的具体内容,能尽快地熟悉新内容。
(2)可以是记录本式的记录。当到大班的期的幼儿,可以尽量多地采用记录本的记录方式,这个时期的幼儿的思维较活跃,太过框框的记录方式并不适合,反而会束缚幼儿思维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幼儿在记录中往往能用各种不同的符号、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记录,给予幼儿可以思维的空间可以更大地促进幼儿思维多角度的发展。
(3)可以是单一记录纸的记录。有时候有些活动,如分组活动,并不适合幼儿拿着记录本到处走,这时候可在每一组放置一些记录纸,便于幼儿活动到该组时可以自由取放。这样的方式更适合在大班进行。
(4)还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组合记录。这样的记录方式更多地体现在科学游戏的跑组活动中,针对游戏内容的情况,有的内容适合记录本式记录,有的内容则适合表格式的记录,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记录方式,能大大地调动起幼儿的参与性及积极性,不因单调的记录产生倦怠、无趣的情绪。
C、从记录的方法上看,记录是多种多样的:
(1)可以用数字表格。更多的运用于测量活动,幼儿将测量的结果用数字填写在表格中。
(2)可以画成图。这类记录在幼儿园中应用得最为广泛,幼儿受识字能力的限制,画画成为他对外表达的最常见的方式,同时也是最佳的方式,在各种记录中都可以运用。
(3)以简单、单一的文字表述。这类记录需要教师与幼儿的协同合作。幼儿班多是由幼儿复述自己的图画内容,再由教师记录下幼儿话中的意思。
(4)多种记录方法的结合。在幼儿的各自的记录本中,由于记录本的不受约束性,可以发现上述的这些方式都可以出现,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来进行记录。
这些活动记录并不是完全单列的,它们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穿插运用。但无论如何运用都离不开具体的活动。
(三)活动记录的内容规范
活动记录一定是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的,是在幼儿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记录下活动过程中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活动记录并不是什么都记,要避免为了记录而记录,还要避免事后追记,或是还未展开充分探究就让幼儿进行记录。那么,该怎样记录呢?
1、时间。时间很重要,可以让幼儿明确活动的历程,尤其是必须进行多次反复的探索活动,幼儿可以借由时间的推移对比活动的前后不同,从而得到相关活动的信息。
2、过程。要引导幼儿记录下探究的步骤,记清楚每个步骤的具体情况或是现象,让幼儿有迹可查,同时不忘为步骤编上号码,使各步骤更明确。
3、结果。不管是成功的结果或是失败的结果,都应记录下来。没有一项实验是经历一次探索、一次操作就可以成功的,成功的背后是一次次的失败经验的累积。
4、一定的连贯性和顺序性。在记录本上进行记录时,除了要记清以上的三个部分外,还应该引导幼儿按一定的连贯性和顺序性进行记录。如按本子的页数顺序进行记录;按一定的标号顺序进行记录;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记录等。
5、适当地归类。在记录过程中要将相同的活动内容进行归类,使积各活动自成一个系列,让活动记录更加清晰、明确,真正地为幼儿共享和发展起作用。
活动中的记录不仅是幼儿学习的记录,还是幼儿累积经验的记录,也是幼儿成长的真实记录。
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我感受到了幼儿活动记录在具体活动中的好处——可以激发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情绪;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可以促进幼儿间的分享和交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幼儿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能使教师迅速地了解并掌握幼儿的操作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可以使教师发现并了解幼儿的思维模式;能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可以促使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虽有这么多的好处,但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1、如何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记录能力的培养。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对记录活动学习和掌握接受较快,同时他们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记录方面的能力发展较快,但如果是小班幼儿呢?他们的记录能力应该如何去培养呢?应该如何从他们的年龄点出发去考虑呢?值得我思考。
2、尊重幼儿的思维,不轻易地下判断,多倾听幼儿的理由。从幼儿的记录里,我们可以不时地从中得到惊喜和启发。举个例子,在“多变的颜色”实验活动中,有的孩子用点的大小来记录颜料加得多还是少;有的用点的多少来记录;有的用√或×来记录;有的用长短竖线来记录……。又如,在探索“牙膏”的活动中,幼儿感觉牙膏的特征,有个幼儿的记录本上画了许多小蝌蚪一样的东西,乍看之下,还真是无法理解。这个孩子在分享的时候介绍到:“正方形代表了牙膏,牙膏上的线表示散发出来的气味,粗一点、长一点的线表示牙膏的味道很重,很呛鼻;细一点,短一点的线是表示牙膏的味道很好闻,不浓不重刚刚好;而没有线的则表示这种牙膏没有味道。听完了之后,顿时让我感触颇多,孩子的思维是多么的丰富!记录结果的多样性无不体现了孩子思维括跃。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想法,他们的思维方式简单,脑子里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没有什么能框住他们的想法。如果我们一味地以成人的思维方式作为标准,来评价、引导幼儿,教育制约幼儿,那就会禁锢幼儿的思想,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还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幼儿刚刚萌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如何为幼儿创造促进思维发展的条件和空间,使幼儿更好地、更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也是值得我思考的。
3、幼儿的记录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幼儿刚开始进行记录时会让整个本子显得凌乱不堪,别担心,这不过是个过渡阶段,等孩子们熟悉了记录方法,形成了记录习惯后,这种现象就会逐渐减少了。放开手,让孩子大胆地去进行记录,运用自己的创意,运用自己的思维,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觉,去感受,运用自己的创意,运用自己的思维,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觉,去感受,去把自己最直接的反应记录下来,我们会发现,孩子们能够带给我们层出不穷的惊喜!
但作为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地掌握好方法,让幼儿能迅速地掌握记录的方法。
第五篇:“机器人”赋予积木建构游戏“灵魂”
“机器人”赋予积木建构游戏“灵魂”
刘佩琛
建构游戏以它独具的魅力深受幼儿的青睐,也是众多幼儿喜爱的游戏的首选项。幼儿对种类繁多、变幻无穷、可反复构建的积木爱不释手。由于积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材料,它虽然小,但却包罗万象,孩子在积木类建构游戏中既能玩的愉快又能获得知识,还能发展创造力可以说受益是多方面的。积木建构游戏的最高境界是赋予它“灵魂”,而这个给予“灵魂”的过程也就是“机器人教育”活动。如何在幼儿园有效的落实这一系列被赋予灵魂的积木建构游戏活动即机器人活动?
自2013年起至今搭搭乐乐支持全国300多家幼儿园开设机器人创新科技活动课程支持幼儿园的积木建构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意识到积木建构游戏的重要性,如何开展活动是问题
过去教师深入积木建构游戏活动室后,发现了许多问题:有的幼儿很少选择积木区的活动,有的幼儿满足于拿着几块积木东走西看却迟迟不搭,有几个孩子总是重复着搭长长的桥,而有的孩子经常重复用几块积木围成一个圆圈„„孩子的这些表现说明他们处于无序、无指导性、无目标、无灵魂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该如何开展有益的活动?教师们深感对幼儿积木建构的发展阶段和线索的把握不足,想“适当指导”,却心中无数。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接受幼儿园的邀请,分享搭搭乐乐创新科技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过程,给予老师教学的养分,促进幼儿园有效开展一系列这类科普活动开展。
教学分享活动范例:“机器人”走进罗湖桥幼儿园
3月31日,罗湖桥实验幼儿园的创新先导园长王园长邀请搭搭乐乐机器人教研员刘佩琛老师来到幼儿园作出了有针对性的机器人课程教学分享活动!
为了能让教学分享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对赋予积木建构游戏“灵魂“的“机器人”有个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了解,分两部分进行:
(一)视听盛宴——机器人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搭搭乐乐教研中心刘佩琛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目前国际上最为盛行而最具权威性比赛——美国非营利性组织FIRST机构的高端项目FTC\FRC的赛事盛宴视频资料。如临其境的现场“视听盛宴”,让人更为触动神经,针对该项国际上最具实力而最为权威的比赛,让老师们顿悟科技极为发达的美国政府每年都会有超过2000万美金的奖学金链接在比赛当中,政府的重视\全民意识的提高,使得美国的机器人科技领先于国内20年之久不是吹嘘。
美国STEAM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中,而STEAM的最佳体现形式就是机器人活动,这些参与的佼佼者幼年就已经开始接触早期的机器人活动——积木建构游戏活动,幼年时耳濡目染、勤于动手操作是奠定机器人教育发展的基石。
同时,在视频展播中富有情景性的真实呈现让老师们深切感悟机器人教育在发达国家的开展情况是我们难以预估的火热,也再一次佐证了科技发展得从娃娃抓起!同时也唤起了大家的兴致,在重视该项教育开展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活动中新教师积极的参与搭建\研究,在大家热火朝天的搭建欢乐中,发现幼儿教育的中这些现象正是大家所困惑而迫切需要解决的。
(二)在建构活动“旋转陀螺”中感受STEAM教育的魅力
“旋转陀螺”对于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而通过这样一个普通的活动体验过程足以把所以得参与老师们带入孩提时代的欢乐之中。
从无序的陀螺搭建到徒手转陀螺比赛中,观察现象得出结论:重心越低,旋转的越久。从孩子们日常“较真”的陀螺游戏中,激发出搭建“发射器的想法”,进而有了解齿轮的“啮合”传递,如何实现加速的疑问冒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种型号齿轮摆在面前,哪一个会更合适,“以最少的积木材料实现最大的功能”,即刻动手操作、实验。
一个简约型陀螺发射器就是在陀螺上装上八齿齿轮,在“带孔的横梁”上加设积木块“黄色大齿轮”,在竞技游戏模式开启后,这个方案获得决定的胜利。总结经验方能不断求新,面对器材箱的几百种零件,一定有办法做出更好的方案!
齿轮的灵活运用在这个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老师的“渐进式”引导中,老师们继续建构“陀螺发射器”,依据“大齿轮”带“小齿轮”的原理,发散思维——再次加速已有的发射器上的“大齿轮”,形成“二次加速”。在具体的搭建、探索、实验中,得到更为满意的结果。。。。
在动手操作中了解“重心”“啮合”“大齿轮带小齿轮加速”“二级加速”,在观察、探索中发现现象,这样学习物理知识是一个“享受”的过程,STEAM教育无形贯穿于其中。
(三)具体课程的模块规划及安排
为理清幼儿机器人积木建构课程的有效开展,搭搭乐乐教研中心刘佩琛老师具体的分析讲解了具体的操作流程。
以发现问题为前提,理论学习为基础,按照幼儿园当前排出的时间做出合理的安排:每周一次课,每次40—60分钟。
一个固定的时间程式把握每一堂课的精彩进程,分为五大模块:
欢快的小鸡舞蹈——基于快乐所设,在进行活动前来一段轻松、愉悦的舞蹈; 图片、视频引展示、引导——对于幼儿,认识机械的基本结构基于直观的认识,时间不宜过长,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孩子自主分配;
搭建引导、搭建任务安排——基于足够的时间搭建、完善模型考虑,留出足够时间; 游戏活动——机器人赋予积木建构游戏灵魂,游戏活动给予主题活动生命的过程。每一堂课,孩子通过努力构建的模型需要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被自我所肯定。
整理、总结——学会整理很重要(好习惯的养成在方方面面体现,而在机器人活动中,使用到种类繁多的不同积木组件)。总结收获的是长足的进步,总结让孩子多了一次被认可、被发现的机会。
(四)学期内12个具体的教学活动
每个主题活动进行具体的讲解及教学难点分享。
根据幼儿园的具体时间安排,全期12次课,每次40—60分钟(相当于幼儿的两课时),具体的主题活动为:小汽车、帆船、绞盘、秋千、驱逐舰等等。针对主题活动小、中、大班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不同情况作出具体的讲解分析。
以《小汽车》为例,从图片展示使孩子们直观了解主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中可观察出“车”的基本结构有轮子、底盘、车身等组成部分。
在针对具体的车轮部分每个孩子的能力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的孩子所作的要求也不一样,中小班的孩子可以适当的多些引导,也可以作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在我们的教学常规的情况下,这堂课期待孩子能够学会拼装一个坚固的轮子,即为教会孩子使用两个滑轮大脸对大脸变成轮毂后放入轮胎变成一个坚固的轮子。而对于小班的孩子,这个轮子的搭建就有难度,难以完成,则可以用“齿轮”“滑轮”代替“轮子”进行搭建,“恰当的任务”在这里也得到一个良好的体现。
针对每个主题,都有不同的难点、重点、知识点的体现,搭建上会用到不同的搭建技巧,每一个搭建技巧都有其特殊性,“凸轮装置”、“涡轮箱装置”、“滑轮的使用”等等在主题活动中都有具体的表现形式。
结合具体主题讨论并解决问题。
接着刘佩琛老师针对每个课题中不同年龄段孩子可能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在坐得老师所任教的年龄段分为大班和中小组,针对各自任教的年龄段幼儿在机器人活动即积木建构类积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来寻找解决的指导措施。
小、中、大班的孩子都可以开展机器人课程,关键在于老师面对幼儿存在的问题,中大班的孩子着重于观察几个问题,如个体差异大、理解能力因年龄差别大、搭建模型、整理积木等,根据实操案例大家一起动手操作,发现问题的难点,在具体的操作、演示讲解中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小班的老师着重分析了偏小年龄段的幼儿在机器人活动(积木建构游戏)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结合小年龄段的幼儿的身心特点得出主要采用以情景引入的方法来解决,而在具体搭建操作中则以较为简单的结构代替复杂的程序,如上面提到的如何搭建“轮子”。
延续
整个分享活动中较为详细全面的梳理了一学期机器人课程开展中的具体问题,真正的要提高孩子适应创新性社会的综合能力,在开展机器人活动中要注意的方面及教师的指导策略如下:
·STEAM教育(Math, Science, Technics, Arts,Engineering)·学习能力
·表达能力、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培训分享时间是短暂的,相信这只是开始。真正落实好该项工作,需要各位老师用心教学,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成果是所有为人师者所盼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