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生适应性教育
迈好入学第一步——新生适应性衔接教育
衔接教育就是由低一级阶段向高一级阶段顺利过渡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进入高一级学段所应具备的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和心理准备,使其更快适应下一步学习的教育。新学期到来了,又有一批孩子步入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校门,开始他们新的学习生活。角色变了,环境变了,要求变了,家长的期望值也变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些衔接工作,使孩子们平稳渡过适应期,高高兴兴地步入新一阶段学习的快车道呢?
在此,我们将按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三个学段,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对新生入学的适应性教育话题进行探讨,通过分析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培养需求确立适应性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并对应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每个学生尽快适应新阶段,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轻松愉快地徜徉在新的学习生活中。
迈好小学第一步——幼小衔接教育
对于即将走进校门的孩子来说,9月1日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学前期,幼儿的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寓教于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孩子的兴趣容易保持。入小学后,以学习活动为主,学习的正规化和学业负担加重,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因此,学校和家长要在新生入学阶段注重对孩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心理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辅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轻松地渡过这个关键的时期,使他们能顺利地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年级新生大多处在6——7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是: 第一,注意力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且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带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较弱,并且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第二,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
第三,情感日益丰富,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在增强;但孩子的依赖性较强,凡是依赖成人监督;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第四,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新生升入小学的五大变化
在孩子的教育上,幼儿园与小学两种教育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师生关系、行为规范、作息时间安排六个方面,这会使部分小学生出现不适的现象,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低落、心理恐惧。因此,我们应密切注意孩子这个时期的衔接教育,使孩子学习有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
1、学习环境的变化
陌生的校园、教室、老师和同学,在给孩子带来新奇的同时,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情绪上的焦虑与不安。幼儿园的教室,一般布置的美观、形象、富有童趣,而小学教室有的是课本、黑板、桌椅、多媒体展台等教学设施,可能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同伴交往比较少、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更有甚者,学生会因为焦虑不安而产生某些身心疾病,以此来逃避上学。
2、教学方式的变化
从幼儿园到小学,由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到一个相对比较严谨的教学环境,由以游戏和玩耍为主的幼儿园的生活跨越到以听说读写算为主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具体表现为胆怯,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见解,甚至在上课期间想上厕所也不敢举手,在课堂上不主动举手发言;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
3、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比较多,老师像妈妈一般照顾孩子。而进入小学就不一样了,老师的角色会有所改变,老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上,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要比幼儿园老师相对减少。
4、行为规范的变化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如喝水、上厕所、说话、玩玩具,在升入小学以后都不再被重视。孩子们必须利用课间十分钟,合理的自己分配做这些工作的时间,在上课期间必须认真地听,抱臂坐正,不掉头,不随便说话、发言先举手、学习用品放整齐、课本作业不准撕、上课不准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长接送等规定都纳入学生的一日行为规范中。
5、作息时间的变化
幼儿园没有严格规定上、下课的时间,作息时间相对比较宽松自由;而上了小学就要严格遵守时间安排,早上不能迟到,上课时不能自由活动,也不能提前放学。这对于刚刚结束幼儿园宽松作息时间的新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适应性教育内容及培养目标
(1)喜欢新环境(2)产生新兴趣(3)了解新规范(4)养成好习惯
四、适应性教育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家长、教师和学校要从不同角度耐心细致的新生进行辅导和帮助。
(一)家长需要做的
1、心理上
(1)熟悉校园环境
有的家长开学前抽时间带孩子到即将入学的学校逛逛,为的是让孩子提前熟悉新的校园环境,如果孩子要自己上学的话,带孩子认识一下上学的路,并帮助孩子记住比较明显的标志、了解交通规则,学会注意交通安全。这样会使孩子向往新的学校生活,觉得做一名小学生是一件开心和自豪的事。
(2)确立“角色意识”。帮助孩子树立“我长大了,是小学生了”的角色意识,让孩子多体验“长大了”的感觉,多鼓励和表扬孩子,相信并支持他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孩子越来越有自信。
2、学习上
(1)学习态度。学习时学习,要专心。家长不要购买过于华丽的文具,如花巧的橡皮等,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2)学习方法。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一般只能维持在30分钟左右。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坐着学习,也不能让他三两分钟就走动一次,鼓励孩子在一段适当的时间里专心完成一件事情才休息。
3、良好的行为习惯上
(1)培养生活自理。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A、整理学习用品的能力,让孩子学着自己整理书包,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但是家长要有耐心,可以在旁边多加指点,但不要代劳;B、放学后时间的自我管理能力。孩子刚上学还不会自己管理时间,由于贪玩往往忘了写作业,这时家长要说服孩子听老师的话——先写作业后游戏(或看电视),并把这一要求天天落实,孩子保质保量地做到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赞美,使其品尝到学习的快感和成就感,以后会越来越爱学。C、良好的作息习惯。幼儿园和小学作息时间不同,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按时睡觉和起床。不然,早晨起不来,到校打瞌睡,被老师批评了,自信心会受到影响。D、在饮食习惯上,孩子也需要从在幼儿园吃早餐过渡到在家吃早餐。
(2)鼓励孩子交往沟通。鼓励孩子勇敢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地跟小朋友说话和做游戏等。
(3)鼓励向家长汇报。要鼓励孩子向家长讲讲学校里发生的事,讲学校里的活动、讲自己和老师、同学在一起的趣事,还可以让孩子拿出课本朗读刚学过的课文、讲当天学过的数学题等,开始只要孩子能读一段、能讲一点点,家长就要马上表扬他,给他树立信心,让他坚持下去。
此外,家长一定要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一年级的孩子出现最多的问题是不能正确理解老师的话,表达还不够清楚,学校布置的任务也不能准确传达给家长等问题,只有家长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才能清楚准确地了解和帮助学生。
孩子从学习、行为习惯到心理上都得到了家长很好的辅导之后,来到新的学习环境,就能减少焦虑、不安全感的产生,也就能顺利地适应小学的生活。
(二)教师需要做的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考试分数还暂时说明不了什么,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良好学习兴趣的培养
A、表扬和赏识学生。这是孩子兴趣特长成长的指挥棒,老师和家长欣赏孩子喜欢做什么,那方面就会得到更多的锻炼,就变成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例如老师经常欣赏孩子字写得好,那么孩子的字就会越来越好;所以,培养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只要经常采用赏识的语言,诸如用“你听得真认真”!“你说得真棒”!“你读得真好”!“你有特长,有出息”!之类的话来夸奖孩子的听、说、读、写、做等基本学习能力,即可为孩子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B、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过于抽象的思维学习会让学生觉得太难,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C、帮助新生认识更多的朋友,防止他们出现孤独等不良情绪。孩子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简单的一些游戏就能让孩子互相认识。有了小伙伴,孩子的焦虑不安自然就能减少,教师要给新生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令学生觉得在学校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2)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A、姿势端正。写字的姿势、坐的姿势、拿笔的姿势等,都不能够马虎,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孩子身体骨骼的发育。
B、认真听课的习惯:认真听(聚精会神地听讲,充分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含义,如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注意看(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板书的内容,对教师用彩色粉笔标记的部分、用电化教具突出演示的部分尤其要仔细观察,认真领会和重点记忆);多动脑(积极思考,要边听、边看、边思考,要与教师讲课的进程保持同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主动练(大胆发言,勤学多练,加深理解)等等。
C、专注的习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儿歌等方式,使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学习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要求学生按照儿歌的要求去做。如上课请学生读“上课铃声响,我们进课堂,书本笔盒桌上放,端端正正做好来”。小学生很容易出现反复,今天掌握的要求,明天可能就忘记了,所以,教师要不断的强化孩子正确的做法,可以通过口头表扬或者奖励小红花的形式来实现。对于适应的比较慢的学生要宽容,尽量采取鼓励、表扬的方式,只要稍微看到有一点进步就及时地进行表扬,强化孩子的行为,并保护他对学习、学校的信心。
D、总结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的习惯。老师可以采取鼓励的方式,比如每当孩子解出一道题的时候,就微笑着问孩子:“解开题的感觉怎么样啊?”“你是怎么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经常这样跟孩子分享解决难题的快乐,会使孩子更愿意去解决问题、品尝战胜困难的快感。
(3)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向学生介绍《小学生守则》和《一日常规》、《一周常规》等,告诉学生每天在校遵守这些常规会为学生成就一生好习惯带来哪些好处,重要的是老师要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设计好载体,在学生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督促学生落实和规范这些常规要求。由于小学生很容易出现反复,今天掌握的要求,明天可能就忘记了,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强化孩子正确的做法,可以通过口头表扬或者奖励小红花的形式来实现。对于适应得比较慢的学生要宽容,尽量采取鼓励、表扬的方式,只要稍微看到有一点进步就及时地进行表扬,强化孩子的行为,并保护他对学习、学校的信心。
(三)学校需要做的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学前教育周,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新生适应小学生活。
1、开好“三个会议”:
A、班主任培训会。培训班主任老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并对班主任老师进行师德培训和提出爱生要求,用爱的教育使学生爱上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和新生活。
B、新生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作息时间、学校制度和办学特色,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状况及表现,告诉和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重视和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家长们也可以彼此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互相学习,以达到家庭教育的最佳效果。C、学生班会。向学生介绍校史、校情、学校概况、任课教师情况、认识了解新同学等,让学生喜爱学校、喜爱老师和同学,感受到快乐、幸福的小学生活开始了。
2、上好“三堂课”: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养成教育课等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开学前的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带学生熟悉学校的环境,知道教室、教师办公室、厕所等在什么地方,孩子在正式上学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彷徨、焦虑。开始时学生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不想上学,不完成作业等。这并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而是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完全适应小学的生活。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来制 定。
3、补充好“体能”:
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更需要有充足体能,以适应课堂教学时间加长所带来的更高要求,学校要保证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同时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活游戏时间,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消除大脑疲劳、培养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等。如可以锻炼准备坐够40钟、做一些孩子喜欢的像跳绳之类的运动训练、游戏等活动来锻炼体能。因为小学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大不相同,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学习强度,都会延长和增强。因此学校要带孩子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做到能坚持听讲40分钟而不感到疲劳。
总之,无论是采用何种方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生的角色,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家长和学校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教育方法,帮孩子从心理上、学习生活上度过这一个关键时刻。
第二篇:高一新生适应性教育探讨
高一新生适应性教育探讨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春天,是从童年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错综的时期,极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要求的提高和青春期的发育,使许多同学产生了适应不良综合症。这种症状表现为:新生进入新的学校后,由于和周围环境不适应、不协调,由此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一种迷茫、困惑、痛苦。
根据调查统计,有1/3以上的高一新生入学一个月后尚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突出表现为:
(1)面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会产生陌生感和不适应。初次住校的寄宿生普遍想家;怀恋初中旧友,面对新环境中的陌生脸孔和各种新感觉不知所措。
(2)难以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由于高中课程增多,学科的系统化和综合性要求高,会产生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和对学习广度、深度的不适应,导致内心焦虑和不安。体现为一方面不能很快适应新知识的结构安排;另一方面难以很快适应新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仍沿袭过去的老路子。
(3)不能正视进入新环境后角色转变的巨大反差。特别是考进重点高中的学生,大多是原初中的学习尖子和主要学生干部,甚至是班级、学校的“明星”人物,但进入新学校新班级后,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笼罩在头顶的光环一下子黯淡下去了,多数同学因地位变化而心理失衡,产生很大的挫折感。
(4)陷入孤独寂寞的心灵误区。进入新环境后,一些社交活动能力较差的同学在入学一个月后尚不能与班里其他同学相熟,由于彼此不了解,在各种活动中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所以,新生入校后,会有一个心理适应问题。适应是指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要符合客观条件或需要,也就是处理需要的过程。这是个体积极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或者改变自己原有的状态,以获得需要的间接满足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
必然要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不同环境中多多少少会感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这是十分正常的。我们一时无法改变环境,但个人可以通过不断改变和调整自身以适应赖以生活的社会环境,从而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
而高一级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脱离父母的时期,有不少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如果教育者们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重视并给予正确的引导、纠正,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其高中三年后的成才,甚至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顺利度过这一特殊的转折期。
首先,教育者需要了解处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15岁左右的青少年,在心理发展层面上,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注意具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识记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敏锐,具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点盖面,比较偏激。
2、情趣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对未来生活有美好的憧憬,但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及不计后果的冲动。
3、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我评价也比初中充实和客观,但有时会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
4、交友热情高,重视同伴之间的友谊,渴望生活在一个温暖和谐的集体中,但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缺乏足够的交际技巧,常常导致一方面渴望与人交往的开放性与另一方面自身内心的封闭性的矛盾的激化,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高一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比其他的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此外,在高中一年级这个学习阶段中还存在着一些主客观因素,使新生普遍产生了适应不良症。
(一)环境改变。
来到了新的环境,人生地不熟,学生看到的不再是朝夕相伴的同伴,而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面对新的集体、新的老师、新的同学,需要重新构建自己新的人际关系系统。而一些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寄宿学校,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生活自理能力。面对这许多不确定因素,往往感到孤立无助,碰到一些小问题常常会不知所措。
(二)学习课程变化。
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有了新的特点。在内容上,不仅课程的门类增多,每门学科的内容增加了深度和难度,而且各科体系化和综合化的要求更高。在方法上,要求学生比初中时更有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外举一反三的训练练习比重加大。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初中时那样得心应手,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非常紧张惊慌。
(三)气质、性格差异。
一般来说,热情奔放、开朗活泼的学生,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而有些同学相对含蓄、沉静,不善于与人交往,融入新环境的速度慢一些。另外,从性格上说,外向型性格的学生一般也比内向型性格学生适应快一些,效果好一些。
(四)心理准备不足。
部分学生事先没有充分估计升入新学校的各种变化和可能,仍用旧眼光来衡量和评判新环境中的人和事。比如:过去的同学亲切,现在的同学形同路人;过去的老师喜欢自己,现在的老师并不在乎自己,等等;这种不合理的比较,会使同学们感到异常孤独难受。同时,进入重点高中的同学,常把将来的发展理想化,没有估计到可能存在的种种困难,所以容易产生失望和泄气。
总之,以上众多新环境新阶段带来的问题,给高一学生带来的挫折感,必定是高中生走向身心健康、走向成功成才的阶梯或难题。学校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努力调整其心理状态,培养他们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首先、引导学生尽快熟悉环境,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新生入校后,应及时的组织新生们参观校园、校舍,介绍校史,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他们对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增加感性认识,消除陌生感。创造一个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让新生们感到亲切、心情舒畅。
同时,建议学校在高一新生入学后为他们实施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预防有心理偏差倾向的学生产生心理危机,为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有切入点地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其次、教育学生正视新环境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迈好踏入新生活的第一步。
新生入学后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反应,主要来源于其对新环境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一般来说,乍一入学的新生开始时大都踌躇满志,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
而一旦理想与现实脱节,发现实际的学习生活与自己想象的并不那么一致时,便会垂头丧气,学习热情骤减。再加上对周围环境不熟悉,同学之间还没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内心的烦恼得不到适当的宣泄、排解,就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因此,新生入学后,学校有必要在新生中开展适应性教育,进行集体心理讲座,对同一反应的学生进行团体咨询或个体辅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进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鼓励学生正视困难,帮助新生树立起面对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做到未雨绸缪。同时,因为新生的很多问题与家庭密切相关,可开设相应的家长培训班。
第三、加速班集体建设,指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较快地融入新的集体。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之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新同学来到一个陌生的班级,特别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班主任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尽快构建新的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亲切的气氛,带动班级每一个成员积极热情地投入到集体中来,促进新生间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在团结互助中提高自己。
第四、分析新教材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知识体系的传授方式。
与初中课程相比,高中课程的理论性提高了,知识量加大了,综合性和系统性也增强了,而刚刚升入高中的新生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仍沿用学习初中课程的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因而常常感到摸不着门道,在学习上显得很被动,因而担忧、恐慌。
为了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知识的传授,教师在上新课前,应简略介绍有关科目的结构、内容,课时安排等情况,使学生对该科目的特点、教学要求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学习方法介绍,帮助学生寻求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习时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教师要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创设轻松愉快、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第五、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确定新的目标。
进入新学校的学生,特别是考入重点中学的学生,原本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未来充满信心,但在新班级中,面临新的竞争和分化局面,突然间失去了优越感,心理落差很大,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困惑中,由自信自负转向自卑。因此,有必要引导新生根据新群体中的实际情况,抛开过去的成绩,重新客观地审视自己,选准参照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结合自己的能力、个性特点,定出新的奋斗目标。
评价高一学生适应性主要拟定为以下几个指标,教师可以据此了解学生是否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
1、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情绪稳定、乐观,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2、能与新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热爱生活、热爱集体,能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
3、乐于学习和工作,有恰当的学习目标,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较强的学习自主性。
4、自尊、自信,有合理的自我观念,悦纳自我,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2004/9/3 杨柳
第三篇:新生适应性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新生适应性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主题:新生适应性教育主题班会 活动目标:
1.使大学生尽快认识大学、熟悉及适应新环境。2.分析不适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3.初步学会调整心理失衡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活动过程:
一、由故事引入主题走进象牙塔,我们准备好了吗?(2分钟)心理学家将一只小猫放进一间背景全是竖线条的生活空间里,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将它们放进一间全是横线条的生活空间里,结果这只小猫东倒西歪,站不稳了。
二、学生活动倾诉自己的不适应(让23位新同学讲述进校后的感受,每人3-5分钟左右)
我的困惑
1.课程重,节奏快,适应不过来,感到心情紧张,有点焦虑感。2.老师上课速度快,跟不上思路;上课听懂了,课后作业却不会做。
3.不能有效支配时间(过于空闲或者忙不过来)。4.竞争比中学多,丧失优越感。
5.与理想中的大学差距较大,外加高考失利产生失落感。6.与同学交往性格有差异,有时候甚至格格不入,有种孤独感。
三、教师引导:(3分钟左右)
从中学进入大学,一次次质的飞跃,敲打着人生的音符也撞击着你的心灵。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变化、新的角色、新的开始、新的期望,任何人都会产生一些心态失衡、都会充满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所以,像这样的困扰是自然的。
当你不适应时有三种选择:改变环境;改变他人;改变你自己。请分析一下哪种选择合理、易行、有效!
四、学生活动改变自己(15分钟)1.改变自己寻找原因适应能力自测 心理适应能力自测 第ⅰ部分
1.我最怕转学,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甚至感到尴尬。
第四篇:适应性教育教案
1、我是小学生了
一、教育与训练目标
1、知道自己学校的名称和自己是一年级几班的学生。
2、初步学会大胆地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及自己的爱好。
3、初步学会向老师和同学讲讲自己想当怎样的小学生的愿望。
二、教育与训练点
1、我是什么学校一年级几班的学生。
2、自我介绍: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及爱好。
3、讲讲自己想当怎样一个小学的愿望。
三、教育与训练准备
1、选择几位胆子大、口齿清楚的学生按教学要点先作准备。
2、用小黑板先写好课题、校名、班级并上拼音。
四、教育与训练过程
1、谈话揭题
小朋友,从今天起,你们有两个名字,一个是自己的姓名,另一个是大家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小学生。(揭示课题)跟老师读“我是小学生了”。当小学生高兴吗?当了小学生说明你们已长大了,能懂得更多的道理,能学到更多的本领,这是很光荣的。
2、认识校名、年级、班级
当开学的第一天,大哥哥大姐姐把小红花戴在你们胸前,这说明,全校的老师和同学欢迎你们来到我们这所学校。我们这所学校的校名谁知道?
(1)出示带有注音的小黑板。
(2)教师按拼音正确地把校名念一遍。请学生跟老师念。请个别学生念。
(3)谁知道,我们的学校在什么路上?我们学校周围有什么商店、机关、公园?教师正确地介绍学校所在地的道路名称、学校周围的环境。
(4)教师边画边讲年级与班级。
请每个学生自己讲讲:我是一几班的小学生。
(5)巩固校名、年级、班级。
出示:我是()小学()年级()班的小学生。
指名讲、同桌讲、开火车讲。
3、自我介绍
我们这个班有()个小朋友。大家今后要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玩耍,那就得认识一下。
(1)示范引路。
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家住在哪里?
(2)同桌互相介绍。
(3)介绍爱好。
我们小朋友在幼儿园或在家里,都有许多爱好,有的爱唱歌,有的爱跳舞,有的爱画画,有的爱讲故事,还有的爱下棋。谁能把自己的爱好大声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4)连起来作介绍。
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姓名,家住在哪里,自己喜欢什么,连起来讲给全班小朋友听。讲的时候人要站正,声音要响亮,说话要清楚,用普通话讲。
(5)“开火车”介绍,比一比哪列火车开得好?
4、说说当小学生的愿望。
5、小结。
五、教育与训练的巩固与延伸
1、为鼓励学生达到愿望,教师可设计一些图表,如:贴小红花、登上“三好山”、看谁小红花多等。
2、开学的几天里,教师可以每天点一下名,让学生起立应答“到”,以帮助学生互相认识。
4、做好课前准备
一、教育与训练目标
1、使学生懂得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
2、学会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并逐步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良好习惯。
二、教育与训练要点
1、下课了,下面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再去玩。
2、学习用品应当按规定的位置放好,动作要快。
3、预备铃声响,停止一切活动,依次进教室,等候老师上课。
三、教育与训练准备
1、一张课程表。
2、一张课桌平面图。
3、自制录音“听到上课铃”。
四、教育与训练过程
1、谈话导入。
小朋友,解放军叔叔在打仗前,总要把枪擦得亮亮的。火车司机在开火车前,总要检查一下每个轮子的螺丝钉有没有拧紧。农民伯伯在割稻前,总要把镰刀磨得快快的。同样,我们小学生,在学本领前,也要把学习用品准备好,这样蚕能顺利地学本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做好课前准备”。
2、演示明礼导行
(1)课间十分钟先做好课前准备。小朋友,下课铃响了,你想想,应该做什么?(讨论)
下课铃响了,这是告诉你:快快做好下一节的准备工作,再去小便和玩耍。你应该知道下一节是什么课,需要准备什么学习用品。你应当:A把上过的课本放进书包里。B把应该交的本子交上去。C把下节课的学习用品按老师的规定放整齐,然后离开教室去小便和玩耍。
(2)学习用品应当放在指定的地方。我们在做课前准备时,学习用品应当放在什么地方呢?
A出示:桌面平面图。学习用品就像我们小学生一样,都有一定的位置。课本在上面,本子在下面,叠在一起,坐在左边的小朋友放在左角,右边的放在右角,铅笔盒桌面正前方。在放铅笔盒前,要检查一下,铅笔有没有刨好,要不要在刨一下。B请一名学生演示。C请全体学生按上语文课的要求统一连练练。
3、巩固联系
(1)教师贴出日课表。按照要求训练。
(2)示范引路。A请一学生讲一下课前准备的三步;B再按课程表练连。(3)集体训练。A同桌对讲:课前准备的三步。B按课程表的科目,提要求,逐一训练。(4)比一比,练一连,同桌竞赛。
4、听录音明理导行。(1)听录音“听到上课铃响”。
(2)讨论:听到上课铃,同学们怎么样?
归纳:上课铃响了,就是告诉你:上课啦!快进教室!同学们都立即停止一切活动,依次走进教室,赶快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看看学习用品有没有放整齐,静下心来,放好小手,等老师来上课。(3)说说:“你该怎么办?”A你在排队滑滑梯,正要轮到上滑梯时,上课铃响了,你该怎么办?B你在操场上踢球,正玩得高兴时,听到上课铃响了,你该怎么办?C你想找二年级的一位同学借一样东西,听到上课铃响了,你该怎么办?
5、小结。小朋友,今天大家都知道了课前准备很重要,也知道了怎样做好课前准备,希望大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我们将开展“课前准备竞赛”看哪一组红旗多,希望每位同学为小组争光。
五、教育与训练巩固与延伸
1、开展课前准备竞赛活动。
2、小组从第一人开始轮流担任课前准备检查员。
3、上课铃响,请值日生检查进教室和坐等老师来上课的情况。
4、教师要在这段时间里集中精力抓好此项训练,形成常规,养成习惯。
5、上课专心听讲
发言先举手
一、教育与训练目标
1、知道上课用眼、用耳、用脑的重要,初步学会专心听讲的方法。
2、懂得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后发言,初步养成发言声音响亮的习惯。
二、教育与训练要点
1、上课学会用眼,用“听”老师指挥。
2、上课时耳朵要仔细听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发言,边听边想,不懂要问,双手不搞小动作。
三、教育与训练准备
1、了解学生对眼睛、耳朵在上课时的作用知道多少。
2、一只眼睛模型,一只耳朵模型。
四、教育与训练过程
1、出示模型导入:出示眼睛模型。提出问题:小朋友,这是什么?你知道眼睛有什么用处?
对呀!解放军叔叔用眼睛来保卫祖国,科学家用眼睛来搞科学实验,工人叔叔用眼睛来制造机器,农民伯伯用眼睛来插秧、锄草。我们小朋友要用眼睛来学本领。
2、激情明理导行
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有的小朋友会用眼睛来学习,有的小朋友却不会用眼睛来学本领。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
(1)游戏明理:“人体照相机”。
老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一位同学用眼睛看老师,另一位背朝着老师,眼睛看不到老师。教师拿出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我是小学生”。请这两位同学讲,老师卡片上写了什么字?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位小朋友讲得出,另一位讲不出?
(2)怎样才算会用眼睛呢?
讨论后归纳:老师讲话,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写字,眼睛看着黑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学发言,眼睛看着同学;读书时,眼睛看着书本。
(3)训练用眼“听”指挥。
教师用不同内容训练学生用眼。如老师讲话,同学发言,翻书朗读等等。
学习儿歌:眼睛眼睛很重要,学好本领少不了。老师讲课看老师,同学发言看同学。
看图看书要仔细,边看边想动脑筋。认认真真学本领,学会用眼顶重要。
(4)出示耳朵模型明理。
耳朵和眼睛是好朋友,眼睛是人体的照相机,耳朵是人体的录音机,它能把听到的声音都录在脑子里,所以我们学习也要学会用耳朵。
(5)怎样才算会用耳朵呢?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讲课用心听,同学回答仔细听,边听边想边动脑,认认真真学本领。
(6)训练用耳听。秒度十时毫在教室的各个方位讲话,请学生听后回答讲什么,看看学生是否听得清。
(7)发言先举手,声音要响亮。
A讨论:我们会用眼睛,也会用耳朵,上课想发言应怎么做?
归纳:要想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同意后,起立站正大声讲。没有请到,就放下手,认真听别人讲。这是对老师、同学尊重和有礼貌的表现。
B示范举手。小朋友写字、翻书用右手,举手就应该用左手。
C小试验明理。教师请坐在前排发言比较轻的同学讲一句话,请后排同学讲讲是否听清楚。
学习儿歌:声音要响亮,态度要大方。一句一句讲,要讲普通话。
D发言训练。老师提简单的问题,请学生回答,根据儿歌进行评议。
3、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上课怎样用眼睛、耳朵、嘴巴、脑子来学习,希望大家按要求去做。我想我们一定能学到本领,成为一名爱学习的好学生。
五、教育与训练巩固和延伸
1、教师可以把上课用眼、用耳和怎样说话的儿歌分别写在大黑板的左(右)角,让学生在打预备铃时读读,以指导行动。
2、教师要及时表扬上课正确用眼和用耳的同学。
3、对举手的姿势和说话,教师要严格要求,在举手和让学生回答问题前都要及时提醒,没有做到的要重做,对说话声音轻的要强化训练,形成习惯。
9、看谁的书包整理得好
一、教育与训练目标
1、知道小学生的书包应当按要求分门别类放整齐,初步学会按要求整理书包。
2、知道书包里不能放与上学无关的东西,初步养成保持书包整洁的好习惯。
二、教育与训练要点
1、按要求分门别类放好课本及学习用品。
2、放时要注意书本的平整,不翘角。
3、书包里不放与上学无关的东西。
4、书包要保持整洁。
三、教育与训练准备
1、一只整洁的书包,一套一年级课本及学习用品。
2、排练小品。
3、了解哪些学生平时注意整理好自己的书包。
4、了解学生平时喜欢带哪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到学校来。
四、教育与训练过程
1、看小品导入。(“丁铃铃!”上课铃响了,小华跑进教室,一看桌上的垫板还没有拿出来,赶忙在书包里找。书包里乱七八糟,他在书包里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急得哭起来。张老师走进教室,问清了原因,帮小华一起找。小华把书包里的东西都倒了出来,只见书包里的书横七竖八,本子颠三倒四,书包里还有玩具机器人、糖、小橡皮等。小朋友看了都笑小华不像小学生。老师在课本里找到了垫板,小华难为情地低下了头。)讨论:小华为什么找不到垫板?
归纳小结:书本、学习用品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就应当把这些好朋友放在一个整洁的“家”里,书包就是它们的家,怎样才能把这些好朋友保管好呢?
2、学榜样,明道理。
(1)教师有目的地请几位书包整洁、课本学习用品整洁有序的同学把书包交给老师。老师把学生的书包和书包里有序的书本、学习用品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讲讲,自己是怎样做的。
(2)对照检查。请每位学生看看自己的书包是否整洁,书包里的书本、学习用品是否放整齐,有没有其他东西放在书包里。并请一位学生讲讲,自己是怎样放书、放本子和学习用品的。
(3)教师归纳:整洁的书包、书本、学习用品整齐有序地放,能保护好它们;不整洁的书包、书本、学习用品乱放,回损坏它们的。
3、激情导行。
(1)拿出高年级同学整洁的书包把整洁有序的书本、学习用品展示给学生看,:提出我们小朋友喜欢自己的书包像大哥哥大姐姐的一样吗?我们就应当从小学会保护好书本和学习用品。
(2)教师示范。书包要保护整洁,书、本子、垫板、文具和要按规定整理好放在书包里。
次序:文具盒→垫板→书→本子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书包和一套学习用品,边讲边演示。:注意放书和本子时,要平整,不翘角。
(3)训练。A集体训练。按老师的要求,把书、本子、学习用品按次序放好并检查一下书和本子有没有翘角,如有翘角的要弄平再放进去。
B同桌训练互查。训练市郊市要注意巡视纠正。
C平时拿书拿本子或放书放本子,左手要按住前面的书本,免得翘角或损坏。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4)提出要求。
A书包是放学习用品的地方,在书里不要放与上学无关的东西,如玩具,零食等。
B书包要保持整洁,在学校里放在抽屉里,在家里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脏了要及时洗。
4、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知道了要保护好学习用品,就应当整理好书包,从小养成按次序整理书包、学习用品的习惯,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学习。今天老师表扬了能把书本、学习用品整理得整齐的小朋友,今后我们来比一比谁能坚持把书包整理好,做书包的主人。
五、教育与训练巩固和延伸
1、教师要坚持一周连续检查学生的书包,表扬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向家长提出要求,让学生按要求在家里自己整理好书包,并把书包放在固定的的地方。
10、课间活动守秩序
一、教育与训练目标
懂得课间十分钟,要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先去小便,再去玩耍,初步养成遵守课间秩序的习惯。
二、教育与训练要点
1、下课时准备好学习用品。
2、先去小便,再去玩耍。
3、遵守秩序,不在走廊、楼梯上奔跑、打闹。
三、教育与训练准备
1、小故事:“他做得对吗?”
2、了解班级学生在课间活动的情况。
3、行为辨析题。
四、教育与训练过程
1、谈话导入。小朋友,每上完一节课都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着就是课间。在这课间十分钟,我们应该作些什么呢?怎样遵守课间秩序?
2、听故事明道理。
(1)讲小故事:“他做得对吗?”
(2)讨论:同学们会怎样批评小刚?小刚哪些地方做得不对?
(3)讨论后归纳:课间十分钟,小朋友要遵守秩序,做好三件事:先做好下节课学习用品的准备工作,放好凳子;然后去厕所;最后在去玩。
请学生复述一下应该做好哪三件事,它们的次序怎么样?
3、学儿歌明要求:
(1)课间走路要做到:教室里轻轻走,走廊上慢慢走,转弯口减速走,上下楼梯靠右走。
(2)课间玩耍要做到:不抢先,不霸道,不争吵,不打闹。互相谦让有礼貌,同学之间要友好。
4、榜样导行。
(1)“丁丁的课间十分钟”
(2)讨论:丁丁哪些地方做得好?
(3)个别示范。要求:下课了,把用好的课本收拾好,交好本子,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起立放好自己的凳子轻轻离开教室。
(4)集体按要求训练。教师边看边评。
(5)齐读课间走路和玩耍的儿歌。:注意让学生弄清哪是右边,哪里是转弯口?听到上课铃声要停下一切活动,有次序地进教室。
5、说说辨辨。怎样做才对?
(1)小芳下课后先去滑滑梯,到了上课铃响才去厕所。
(2)军军在课间抢同学的球玩。
(3)玲玲下课时 叫同学到走廊上玩耍。
(4)莉莉下课时坐在位子上不出去玩。
6、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下课十分钟要有次序地做好三件事,并且也知道了课间要守秩序。只要按这些要求去做,我们就会养成好习惯,愉快地学习,高兴地活动。
五、教育与训练巩固和延伸
1、课间教师应当勤观察,勤指导。
2、可派几位学生在课间轮流定点督促。
11、读写姿势要正确
一、教育与训练目标
知道保护视力需要正确的读写姿势,初步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初步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二、教育与训练要点
1、保护视力需要正确的读写姿势。
2、正确的读写姿势:身直、肩平、眼离书本一尺。
3、正确的写字姿势:身要坐直,书本放平,拿笔一寸,看书一尺,写字一拳。
三、教育与训练准备
1、读写姿势投影片或挂图。
2、小花猫手指木偶。
四、教育与训练过程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在路上看到一只小花猫,哭得很伤心,老师把它带来了。你们想知道小花猫为什么哭吗?(出示小花猫手指木偶,将故事)
2、听故事明道理。
小朋友,我以前向你们一样,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是,我读书、写字不注意姿势,有时躺着看书,有时走路看书,写字时,身子趴在桌子上,时间一长,就成了近视眼,整天带着眼镜,真不方便!别的小花猫能跑就跑,天天能捉到小老鼠,美美地饱餐一顿;我一跳眼镜就要掉,老鼠眼前跑国也看不清,天天饿肚子。一出汗,热气就沾在镜片上,什么都看不清。我真后悔啊!小朋友,你们可不要像我一样,要从小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
同学们,老师今天就要教辉你们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读书、写字姿势正确了,对我们学知识,张身体都有很大的好处。
3、演示导行。
(1)出示读书姿势投影片或挂图。
请同学们看投影,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图上的小朋友一样,做到身体坐直,头放正,肩放平,再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
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教师分解动作示范,速度稍慢,边示范边讲解)
注意:眼睛离书本一尺远,可跟学生解释,尺相当于你们文具盒的长边那么长,只要把文具盒放在眼睛和书本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教师巡视,一一纠正。请姿势较好的同学上讲台示范。学习儿歌:小朋友,爱读书,读书姿势要做到:身直、头正、肩要平,眼离书本一尺远。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习,每天不仅要读书,还要写字。哪个同学会写字?大家说说他做得对吗?写字姿势很重要,写字姿势不正确字就写不好,时间长了,视力就会变差,身体也会张不好。
(2)写字姿势投影片或挂图。
看挂图,正确的写字姿势就是跟挂图上的小朋友一样,做到身体坐正,书本放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教师示范分解动作,速度稍慢,握笔动作要详讲,做玩稍停片刻,让学生看清楚。
A人坐正,身体坐直。
B把书本放平。
C拿起笔(握笔)手离笔尖一寸。
“一寸”是多少呢?“一寸”相当于老师的两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对同学来说,差不多三个手指并拢那么宽。
握笔时,把拇指和食指放在离笔尖一寸的位置上,中指抵在下面,笔杆靠在虎口的位置。另外,无名指和小指钩起来,垫在中指下面。
D眼离书本一尺。把文具盒竖起来,放在书本和你的眼睛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
E胸离桌边一拳。握紧左拳,拳心向下,放在桌边和前胸的中间。师生一起边说边做。学生训练,教师巡视,一一纠正。
学习儿歌:写字姿势要正确,身体坐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学好知识身体健。
请平时写字姿势较差的学生上台做写字姿势,同学们帮助纠正。
4、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两个本领,知道了应该用怎样的姿势读书和写字。希望大家今后在读书、写字时,能按正确的姿势去做,学好知识,保护眼睛,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让我们把今天学的读书、写字的儿歌连起来再念一遍。
五、教育与训练巩固和延伸
1、回家把儿歌念给家长听,并做给家长看。
2、同桌竞赛,互相提醒。
3、教师、同学、家长观察一星期,评出读写姿势正确的好学生。
14、坐立行走要文明
一、教育与训练目标
懂得坐立行走要文明,初步学会坐立行走的规范动作,初步养成坐立行走的文明习惯。
二、教育与训练要点
1、文明的坐立行走能使我们健康地成长。
2、坐立行走的规范。(坐:抬头挺胸,眼平视,两膝并拢坐端正;立:头正身直手放下,两脚并拢像棵松;走:教室里轻轻走,走廊上慢慢走,转弯口减速走,上下楼梯靠右走。)
三、教育与训练准备
1、骨骼生长畸形投影片或图片。
2、小故事“血的教训”。
3、坐、立、走常规儿歌及挂图。
四、教育与训练过程
1、看投影片导入。
出示投影片或图片,一位可爱的小男孩,由于从小不注意坐立姿势,骨骼慢慢地变了形,最后成了一个骨骼畸形的人。
2、讨论演示明理。
(1)讨论:为什么原来是那么漂亮健康的小男孩会变成骨骼畸形的人呢?(2)教师在黑板上板画,演示。小朋友就像一棵棵小树苗,如果小树苗长得很正,经过浇水施肥,小树苗就会长得健壮挺拔,长大成为一棵有用的大树。如果从小不注意保护,小树就会弯曲,长大了就成了一棵歪树,再也不能变直。小你喜欢哪一棵大树呢?
(3)归纳:坐立行走都有一定的要求。按照这些要求去做,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也是我们小学生讲文明的表现。
3、学儿歌,指导训练。
(1)“坐”的规范。
A怎样才是正确的“坐”姿势呢?(看图观察讨论)
B学习儿歌:(要点中的:坐)
C请一位小朋友拿着凳子到讲台上,按儿歌要求坐,全班学生评议。
全班学生边念儿歌边训练,教师巡视纠正。
(2)“立”的规范。
A怎样才是正确的“立”的姿势呢?(看图观察讨论)
B学习儿歌:(要点中的:立)
C请几位学生上讲台前,做立的姿势,其余学生念儿歌。要求立的学生像小松树那样挺拔。请大家评一评,谁像小松树。
D游戏训练:“谁是小松树?”
4、故事明理,讨论导行。
(1)教师讲述小故事:“血的教训”。
(2)讨论为什么他们会互相碰撞?
归纳:学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地方,为了安全,大家都要学会文明走路。
(3)学习儿歌:(要点中的:走)
(4)创设情景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模拟转弯口、上下楼梯训练,让学生边读儿歌边训练
5、小结:今天我们懂得了坐立行走要文明,并且学会了儿歌。希望大家把儿歌记在心里,按儿歌的要求去做,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五、教育与训练巩固和延伸
1、上课预备铃响时,请学生念坐的儿歌,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学会坐端正。
2、当学生起立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白欧阳站立姿势正确的学生,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3、课间可请学生值日,看看谁学会了文明走路。
4、与家长联系,培养学生在家坐立行走的好习惯。
15、礼貌用语
一、教育与训练目标
知道怎样向别人借东西,初步学会礼貌用语“请、好吗、谢谢、没关系、不用谢”;初步养成借了东西要及时归还的良好习惯。
二、教育与训练要点
1、怎样向别人借东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好吗、谢谢、没关系。”
2、借了东西要及时归还,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谢谢、不用谢”。
三、教育与训练准备
准备表演小品(包括道具)
四、教育与训练过程
1、谈话导入。当你忘了带学习用品,你会怎么办?当你非常想看同学的课外书时,你会怎么样?
我们在借东西时,应该有礼貌,借了东西应该及时归还。怎样才是有礼貌呢?
2、演小品,明道理。(1)借学习用品。
A丁丁上课做作业时,发现忘了带橡皮。于是问东东借。
B看了丁丁和东东的表演,请小朋友来说说丁丁向东东借橡皮,用了哪些礼貌用语?(板书:借
请
好吗 谢谢
没关系)
(2)还学习用品。
听听丁丁用完橡皮又怎么对东东说?讨论:借了东西要及时归还,在归还时应该怎么说?(板书:还
谢谢
不用谢)
3、演示,深化明理。
请小刚和小红来表演借书,要求使用板书的礼貌用语。
4、演习导行。
请同桌学生互相借学习用品。要求:态度诚恳,学用礼貌用语。互相评议,谁做得好。
请几位学生为大家示范,集体评议。
5、小结:通过四位小朋友的表演,我们知道了怎样向别人借东西,学会用“请、好吗、谢谢、没关系。”也知道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学会用“谢谢、不用谢”。刚才,我们又互相练习了怎样想别人借还东西,希望小朋友今后和这些礼貌用语交朋友,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
五、教育与训练巩固和延伸
了解学生平时使用礼貌用语的情况,表扬做得好的学生,提醒做得不好的学生。
第五篇:幼儿园新生入园适应性教育案例论文
《关于幼儿园新生入园适应性教育的案例论文》
前言:新入园幼儿由于从小在家长的宠爱和呵护下长大,突然接触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新的伙伴,难免感到紧张和不安,所以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消除幼儿对幼儿园的恐惧感和陌生感,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使他们对幼儿园产生兴趣并逐步适应,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本文就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分析、幼儿入园前教师准备工作、家园合作机制、入园适应的几点对策、幼儿入园后家长电话回访工作等,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综合本园幼儿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他们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一些孩子在入园之初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哭,此外还会出现憋大便、喝水少、吃饭难、拒绝玩幼儿园的玩具、不参与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等多种不适应行为。帮助孩子们度过这一适应期,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1、幼儿入园首先表现为日常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幼儿来说家庭是可以依赖的、自由的生活环境。从家庭到幼儿园虽然只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对刚满三岁的幼儿来说是巨大的。幼儿的内心感受是完全不同的。环境对他们而言,不仅陌生而且与自己有很大的距离,即幼儿与新的环境还没有建立某种和谐。种种的不习惯和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必然会使幼儿产生许多不适应。
2、大多数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在家庭生活及其关系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地位。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和父母以自己的方式和态度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模式。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相呼应的关系,维持着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生态平衡。这种生态平衡一旦发生改变,对于幼儿来讲必须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幼儿入园时,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新的生态平衡还没有建立起来。面对新的生态环境,幼儿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更不理解教师的社会角色以及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因此,幼儿入园后的不适应是很自然的。
3、家庭生活到群体生活。在家中幼儿往往是中心,独生子女更是如此,没有群体生活的经验和概念,对于群体生活感到陌生,这是幼儿不适应的重要因素。
4、人际关系的变化。家庭成员尤其是亲子之间面对面的关系,使他们之间的互动频率很高。这种十分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是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的。而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交往对象变得不固定了,无法延续家庭那样一对一的相对不变的关系。他们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才能与教师和同伴产生情感、建立信任。
5、对环境的敏感。如果幼儿到一个新的环境,其注意力能够被环境所吸引,那么他就容易适应这个环境,反之他就会选择拒绝并企图逃避。许多幼儿入园时表现出的不适应与他们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有关,而在群体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个别幼儿被忽视的现象,被忽视的如果是对环境比较敏感的幼儿,那么就必然会加剧他入园的不适应。
6、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心理学分析:1)、分离焦虑。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研究表明:幼儿对亲人的依恋程度越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也就越严重。2)、安全感的丧失与恐惧幼儿与父母在一起是安全的、自信的、可以得到满足的。离开亲人,一些幼儿会感到不安,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茫然不知所措等。多数幼儿会抗拒或哭泣,虽然后来停止了哭泣,但他们显得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不探索、不玩耍、表情淡漠,在这种情形下的幼儿很容易产生恐惧。他们的恐惧也许并无具体的对象,可能是对一种事物的惧怕,也可能是对一种情境的惧怕。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幼儿入园不适应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时,要以宽容的人文关怀的心态接纳幼儿、引导幼儿。
二、幼儿适入园前教师工作:
1.熟悉幼儿的姓名、了解性格特征,家庭详细情况(关注是否单亲家庭),了解幼儿是否有过敏史及忌口食物。2.制作家长联系记录。
3.安排幼儿桌椅、床铺,标记幼儿姓名及照片。4.制作幼儿接送卡。
5.布臵温馨的班级环境,营造家的感觉。
三、进入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步,不但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家长来说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孩子入园,第一次脱离家长,这让许多家长的心中有了太多的不舍和太多的放心不下。为让幼儿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针对上述分析的宝宝入园问题,我园还建立了家园互动合作机制: 一)、以《纲要》和《指南》精神为指导,有针对性地、积极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具体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入园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和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
1、告诉您的孩子幼儿园有许多小朋友,是和小朋友一起高高兴兴做游戏的地方。由于初次的集体生活,孩子会感到紧张和疲劳,甚至不安,请家长准时接孩子。
2、幼儿来园前,家长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帮助幼儿作好心理准备,不要吓唬孩子,使孩子先产生恐惧心理。
3、生活要开始有规律性,早睡早起,保证孩子每天能够以愉快的心情来园。
4、提前和老师介绍您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有需要帮助的可以与老师商量解决。
5、来园之前,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1)、睡眠训练
选择好幼儿园后,家长应详细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如:早上入园时间、上下午吃点心的时间、午餐时间、午睡时间等,然后在入园前的两三个月中逐步把孩子在家的作息习惯调整到与幼儿园一致。主要包括:早睡早起、每天午睡、独立入睡。许多孩子在家里往往要抱着、拍着、哄着才能入睡,而幼儿园的老师不可能守在每个孩子身边,因此孩子入园后会不适应,一到午睡时间就特别想妈妈。妈妈应培养孩子独立入睡,不抱不拍也不哄。为了让孩子安心,可以告诉他,妈妈(或老师)虽然不在身边,但一定在附近(或教室里);有什么需要(上厕所或身体不舒服)可以随时叫妈妈(或老师)寻求帮助。另外要将孩子的入睡习惯告诉老师,争取老师的帮助。
2)、吃饭训练:自己吃饭—固定时间和地点—不偏食不挑食 3)、如厕训练:
孩子入园时天气还较热,一般穿的是单裤,可以训练孩子自己脱、提裤子。入冬后,穿得较厚了,老师会帮忙的。
注意观察孩子大便的规律,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4)、自己穿脱衣服、鞋子(1)、认识衣服教孩子认识自己的衣服(必要的话,在衣服上缝上名字),分清上下、前后、左右。(2)、穿脱衣服。作为幼教一线的教师,要帮助家长了解新生入园的禁忌:
1、一味妥协,今天送不下,明天送。
这是目前幼儿园新生入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家长因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迟上幼儿园的时间。孩子哭了,家长很心疼。去还存在侥幸的心理:也许明天,他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呢!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只要坚持,就有可能不用去幼儿园,那么当你再次送园的时候,孩子的哭闹会更加变本加厉。
2、送两天,歇一天。
有的孩子刚入园时,哭闹比较严重,吃饭也不如在家多,容易上火。家长感到很心疼,便想送上几天,在家里休息上一天,给孩子调理调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误区的,当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后,再来幼儿园会感到更加陌生,特别是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还没有建立起与老师之间的依恋感情,送送停停会让孩子的适应过程事半功倍。坚持送园,对孩子的适应至关重要。
3、孩子哭,我也哭。
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宝贝,又见到自己的宝贝哭闹的厉害,家长的心疼也在清理之中。可是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感染实在太强了,这种家长陪着孩子哭的情况在幼儿园的新生入园接待中司空见惯,造成孩子们错认为家长不要他们了,让他们认为上幼儿园不管对于他们自己,还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剧孩子的分离焦距,不利于孩子的适应。
4、“我在外面等着你!”“我去给你拿毛衣来!”
在祖辈送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一张嘴要哭,马上对孩子说:“我不走,奶奶在外面等着你哈!”“奶奶去给你买奶,这就回来!”这种说法可能暂时有效,可是当孩子发现自己上当后,他会感觉到非常不安,因为他不知道奶奶到底去哪儿了,这让他们没有了安全感。
5、“别哭,我第一个来接你!”
许多家长会这样许诺孩子,当孩子哭着对你说:“妈妈第一个来接我!”你忍心拒绝孩子吗?于是好多家长随口承诺:“好,妈妈第一个来接你!”如果你真能做到,我们当然并不反对这种方式,可是那么多家长,您能保证您是第一个吗?如果不能,请不要这样回应孩子,请换一种方式回应孩子:“妈妈会早来接你!”“妈妈四点来接你!”如果轻易的承诺没有兑现,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家长说话不算数,那么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的家长欺骗了自己,会推理到其它,那么家长会不会来接他?孩子便没有把握了。
6、“再哭,再哭了就不接你了!”
这是家长气头上的急话,可是我们一线的老师却常常听到。家长这话说出来,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可是孩子往往越哭越厉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理解的就是你不来接他了,这种负面效应会让孩子觉得恐惧,恐惧幼儿园,恐惧老师,更恐惧分离焦虑。
7、“孩子哭了,我多和孩子呆一会就好了!”
许多家长都是抱着这样的心理来的,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和孩子多呆一会,就一定能够是孩子愉快的跟家长说再见。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家长的多呆一会儿,只会让孩子的适应时间拉长,让孩子的哭闹和分离焦虑时间拉长。因为此时,孩子已经意识到家长可能走,分离焦虑已产生,便开始哭闹。而家长毕竟是要离开,那是孩子还是要独自去面对,尝试着去适应。
8、“不许哭!”
诚然,每个家长都不愿听到自己孩子哭泣,哪怕是自己走了,听不到,心里能够接受的了,可是却真的不能接受孩子在自己的眼前掉眼泪。其实,面对分离焦虑,孩子选择以哭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感情,是孩子正常的表达方式,压抑孩子哭,以强制手段迫使孩子不哭,是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长的。
9、喂完饭再走
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饱,早上总想喂饱了孩子再走。然而孩子吃饱了后再和家长告别,很容易因为哭而呕吐,而且,家长长时间逗留在活动室,会让其它的孩子产生情绪感染,不利于孩子适应。
10、窗子外面看一看
家长送下孩子后,难免会不放心,于是有的家长趴在窗外看看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可是如果一旦让孩子发现,孩子的哭闹会变本加厉。
11、“有小朋友打你吗?”“老师凶你吗?”
家长对孩子的关切溢于言表,可是我们要知道,这样的负暗示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幼儿园的生活,不自觉的建立起幼儿园不好,小朋友打我,老师凶我之类的联想。这当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可以这样问孩子:“今天你认识哪个小朋友了?”“老师表扬你了吗?”帮助幼儿回忆幼儿园一天的美好时光,建立对幼儿园的美好情感。
12、在家一定要好好补
孩子入园得头几天,吃饭一般都不如在家的时候吃的多,所以有些家长会刻意给孩子带奶晚上吃饭的时候也想多做些鱼虾肉蛋给孩子补充营养。其实,孩子刚入园容易上火,在吃饭上应当注意多饮水,多吃清淡食品,而对于鱼肉之类容易生痰上火的东西,应当尽量少吃,多吃蔬菜,有利于孩子免疫力的提高。
13、休息的时候无节制
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六,星期天,好好陪孩子玩玩,放松一下吧!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孩子星期一的时候特别不容易适应,这一方面是由于休息了两天,对环境陌生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孩子的作息规律和幼儿园不一致,从而导致了作息秩序紊乱。休息日时,家长应当尽量配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3至5岁,是孩子秩序感养成的关键时期,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会使孩子受益一生。二)、新生家访和召开家长会
园领导组织小班段的教师召开会议,提出家访的相关要求,指导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家庭教育指导。各班教师在家访时不仅有目的地了解了幼儿的情况、家庭情况等,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家长从幼儿心理准备、自理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做好入园的准备。召开新生家长会,班主任从“宝宝开心入园”、“新生家长安全第一课”、“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不同的侧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带领家长参观幼儿园环境、熟悉消防疏散通道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入园的准备工作,促使幼儿更快地融入集体。对于家长提出的幼儿焦虑如何干预问题,我们措施很多,主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三个问题:不安全的认知、负性情绪和逃避的行为。并且,这些措施都需要家园双方的密切合作。
1、案例分析:到幼儿园来的第一天,我班的朱俊臣小朋友,他的眼睛一直是红红的,眼泪时不时地要往下掉,显得很孤僻。几天过去了,我们发现,他喜欢粘着老师,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活动;不愿意睡午觉,拉着老师的衣角,怕老师离开。不停的说:“你打个电话给我妈妈吧!”明明是一直都在牵着他,跟他玩,鼓励他跟小朋友玩,甚至大多时间是专门一个老师带着他陪他玩,可是他还是要说:“老师你陪我玩吧!”
2、作为教师的我,会这样做
1)、主动聊天。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我尽量每天都主动找这类孤僻沉默的孩子聊天。
2)、帮助朱俊臣找一个性格开朗的小伙伴。让他有自己的好朋友,有了朋友圈,他就有游戏和倾述的对象了。
3)、积极表扬和鼓励。发现他有点滴愉快情绪时,我就立刻在大家面前表扬、鼓励他,让他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并懂得表达出来。
4)、单独游戏。对于不愿意和小朋友做游戏的孩子,我们不妨把自己转换成孩子的角色,单独和他做游戏,激发他和别人共同游戏的兴趣。然后老师再慢慢离开,换上其他小伙伴和他继续做游戏,让他感受和同龄孩子游戏的快乐,促使他主动寻找小伙伴,渐渐摆脱孤僻,有自己的好朋友。5)、分散注意力。有时,我叫他帮小朋友做些事情,比如,吃完饭了有些孩子没有把凳子摆好,就请谢王子睿和老师一起来帮忙。我发现,这时的他还是挺高兴的,没想到悲伤的事情。
分离焦虑其实只是孩子对新环境的一种正常的担心心理,当孩子独立地在幼儿园里生活一段时间,发现危险并不存在,老师和幼儿园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可怕的时候,警报自然就解除了。上述案例中的几个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都已经成功地摆脱了焦虑心理。这也是家庭和幼儿园一致教育和良好合作的结果。
3、关于解除孩子焦虑情绪的具体做法与措施:
1、教师方面:1)、用色彩鲜艳、新奇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帮助幼儿交朋友,采用正面鼓励和侧面引导的方法等,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体验快乐,满足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需要,给幼儿创建安全、温暖的氛围。2)、午睡是孩子情绪反复的敏感时间段,哭闹会再一次出现。我们老师应该坐在反应强烈的孩子身边哄拍,使其产生安全感后,再给孩子们讲一些有趣儿童故事,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故事情节里安然入睡。3)、进行家访。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孩子们会感到格外惊喜,同时缩短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就朋友一样;消除家长的分离焦虑情绪。让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体验幼儿园生活、及时向家长交流孩子在园情况等,家长了解了幼儿园,就能配合幼儿园开展一些工作,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用实例和浅显的故事给孩子讲道理、倾听幼儿说话以便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情况和感受等,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父母方面:1)、孩子大哭大闹时,父母逗留时间不易过长,应及早离开。2)、父母要经常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按照老师的指导、要求进行配合家教,改变幼儿家庭生活的随意性,制定与幼儿园相仿的作息时间制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等,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使幼儿更适应幼儿园生活,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现实中,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表现的分离焦虑要有不同的强化措施。我们要分析孩子焦虑的原因,是有生活自理上的困难、身体上的不适、交往方面的疑虑,还是其它方面的因素,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教育。此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入园前后,父母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希望父母要有恒心、耐心和信心,要相信你的孩子是最棒的,一定能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里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只要家庭和幼儿园保持一致教育和良好合作,孩子一定会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尽快度过入园焦虑期。
四、幼儿入园适应的几点对策:
(一)创造宽松自由、安全温馨、充满爱意的家庭式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不仅指墙饰、绿化等硬件设施,而是指一切对幼儿发展可能产生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
1、心理环境
环境气氛是指处于一定环境中的群体所构成的整体情绪状态,它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氛围是由组成这个环境每个人的情绪所构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情绪氛围。同时,每个人的情绪又深受它的影响。幼儿的情绪具有易受感染和相互影响、不稳定、容易外露等特点。做为在这一环境氛围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言谈举止要更多的体现母爱的温柔、亲切、耐心,表达爱意要更主动、外显,使幼儿尽快亲近老师。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变单纯的语言刺激为语言加动作刺激。年龄小的幼儿希望得到成人更多的肯定关爱,教师应多看到幼儿的点滴进步。除了对每个幼儿多用鼓励、赞扬的语言刺激外,教师还应多抱抱、亲亲、摸摸幼儿,抚摸他们的身体。通过教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与爱抚,让幼儿感到教师像妈妈般的关怀,让幼儿逐渐将对家人的感情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2)称呼幼儿的小名。称呼幼儿的小名,使他们感到像在家一般温暖。原来陌生的环境、老师、同伴变得亲切了,自然了,更易让人接近了。随着相互间距离的贴近,感情的增进,幼儿也逐渐消除了紧张恐惧的心理。而孩子对老师的称呼既可以是妈妈,也可以是老师,这样彼此间便自然形成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幼儿逐渐产生了接纳、喜欢老师的情感。(3)延续一个月的亲子活动。入园前的亲子活动为幼儿入园适应做了一定的准备。由于幼儿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幼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入园适应问题。如:有的幼儿入园后能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而有的幼儿则表现为分离焦虑现象较严重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把亲子活动作为一个突破口,进行了延续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通过对幼儿入园适应程度观察记录,教师利用双休日时间为部分适应较慢的幼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参加亲子活动的幼儿人数逐渐减少,直至全部适应。此活动的开展为以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4)将常规要求物化在图示中。许多幼儿的哭闹,是因为生活中碰到了困难,如进餐、入厕、穿衣服等。生活自理问题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当需要自己来完成而孩子们又感到有困难时,他们就特别想念亲人。为了让幼儿尽快熟悉常规,并掌握其技能,减少教师的说教,我们创设了激发幼儿自己动手穿衣、入厕、进餐的图示环境,将这些环节画成形象有序的分步图,将常规要求物化到具体的图示中,用图示提醒幼儿,指点幼儿,幼儿轻松地看图有序学做自己的事。(5)送给幼儿惊喜。为了建立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当幼儿入园后,教师可以延续一段时间天天送他们一件小礼物。小礼物可以是老师的手工作品,也可以是贴画。送小礼物的同时,教师还应以肯定的语气赞扬幼儿,如:“今天你来幼儿园真好!”“今天你一点也没哭!”等。让幼儿每天都有惊喜,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在浓厚的人文环境中,幼儿有一种归属感。尤其是教师亲切友善的妈妈般的关爱是对幼儿的一种接纳,也是建立彼此信任、适应陌生环境的基础。
2、创设属于幼儿自己的环境
一个成人精心设计的环境的确能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感受。创设属于幼儿自己的环境,让他们有参与感,能够享受到在幼儿园的快乐,并引导幼儿与之相互作用,这些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来说更为重要。为此教师设计了《小手真能干》、《我爱吃》《睡觉觉》《我不哭了》等系列属于幼儿自己的墙饰。这些墙饰内容是孩子每天生活活动的具体体验。如:《我爱吃》,在这一墙饰中教师贴上全班幼儿的照片,并准备了各种蔬菜图片供幼儿选择。幼儿每天来园后,根据自己的情绪、喜好在各自照片旁粘贴一个菜品。教师根据菜品的粘贴情况,来记录幼儿每天的食欲及情绪。这样做既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进餐情况,又可以提示老师关注那些挑食、不爱吃饭的孩子,教师应热情拥抱孩子,真诚地夸奖孩子,促使幼儿通过与墙饰的互动来实现对美食的欲望。
创设温馨的人文环境,其内涵是多方面的,既有父母般的关心,也有问寒问暖的关心,更是文化的关怀,心灵的关怀。
(二)较大范围的促进幼儿的交往
交往是一个社会性的互动过程,它不仅包括师生间的交往,也包括班级同伴的交往,还包括不同年龄班幼儿的交往。具有不同家庭背景、知识经验、个性特点,能力水平的同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交往不仅可以使这种资源得以开发,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加快幼儿的适应。
1、引导幼儿掌握交往技能
教师通过讲故事《挤挤真暖和》对幼儿掌握交往的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有的幼儿与人交往时不会使用礼貌用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计了情景表演《打电话》,以小动物相互间友好礼貌的交往,引导幼儿学习一些交往的技能。提供一些关于交往的情景图片,请幼儿根据图片内容判断人物行为的对错,使幼儿对交往的技能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
2、引导幼儿与班中幼儿交往
为了引导刚入园的幼儿与班中的同伴交往,教师开展《点名》、《认识我吗》、《我们是朋友》等活动。让幼儿在问问、讲讲、猜猜中,熟悉本班小朋友,交到新朋友。如:《点名》教师采用方法一:当教师点到某位幼儿的名字时,他站立起来,招手大声说:“到,大家好!”其他幼儿则一起说:“某某你好!”方法二:当教师点到某位幼儿名字时,可随机问问他,“你的好朋友是谁呀?”“坐在你旁边的小朋友是谁?”等问题。方法三:当点名结束后,教师可以问问“今天谁没有来?”引导幼儿关心自己的朋友。每天一次的点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熟悉同伴的机会。《认识我吗》教师在班中开展每天介绍一个朋友的活动,包括“叫什么名字”、“男孩还是女孩”、“喜欢什么”等,并在教室布臵《认识我吗》专栏,老师每天贴一位幼儿的照片,引发他们猜猜、找找“他是谁?”当幼儿进园一段时间,对本班幼儿有所了解后,教师开展了《我们是朋友》墙饰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若干具有班中幼儿特征的男女小朋友图样,幼儿将自己认识的、喜欢的同伴的图样贴在自己照片旁,并在教师和家长帮助下,写上该小朋友姓名,向父母介绍自己的朋友。幼儿在与墙饰的互动中,有了主动交往的愿望。交的朋友越来越多,体验了交朋友的乐趣。朋友多了,孩子自然就喜欢来幼儿园,逐步适应了新环境。
3、引导幼儿与大中班幼儿的交往
为了扩大幼儿的交往面,教师还组织幼儿与中大班的哥哥姐姐一起联欢,一起户外活动,一起进行区域活动。户外活动中,与中大班幼儿结成一对一的好朋友,通过大带小,让幼儿体验一起玩的乐趣。过节时与中大班小朋友一起布臵教室,制作礼物互赠,并一起联欢,表演节目,玩娱乐游戏,共同感受节日的快乐氛围。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和中大班幼儿一起进行区角游戏活动,体验交往的乐趣。以积极的情绪弱化幼儿的不适应。
不同年龄幼儿在共同组织同一活动时,年龄大的幼儿会自发地帮助年龄小的幼儿,而年龄小的幼儿能从年龄大的幼儿行为中获得灵感及榜样。交往中,孩子们身心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放松,他们越来越喜欢自己生活的幼儿园、班级、同伴,从而较快地适应了新的环境。五:每天中午做好的家长电话回访工作,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情况,消除家长担忧,能安心幼儿在园生活。
在探索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实践中,我们克服了以往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片面性即:独生子女娇气、霸道、任性、不合群。改变了以往一味地哄、表扬、发小红花的肤浅做法。而是从人的本质需要出发来分析幼儿入园适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感悟到:教师的爱与教育智慧是幼儿适应问题中的关键所在,它可以使孩子认同自己,悦纳自己,肯定自己,从而加快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总之,新入园孩子适应性的培养是整个学前教育的“序曲”,要根据这一时期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他们顺利完成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