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储粮通风机风量的测定教案
微课教案
课程名称:粮油储藏 任课教师:王振乾 2015年5月
教案 授课时间
2015年5月
教学课题
储粮通风机风量的测定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了解通风系统的参数以及测试方法,学会通风机风量的测定操作
教学重点
储粮通风机风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
毕托管和U型压力计的使用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课程教学仪器
风机、供风管道、毕托管和U型压力计等
教学设计
备注
授课内容:
一、实验所用仪器以及主要仪器的作用
1、风机:通风系统的压力源,为粮堆通风提供足够的风量和风压,促使气体克服通风系统阻力,在粮堆内流动,以实现通风作业的目的。
2、供风管道:连接风机与粮仓内通风管道,本次试验主要用于侧量压力
3、毕托管:感受和传递压力的仪器
4、U型压力计:主要用于读取压力差值,本实验测量动压。
5、其他仪器:直尺、卷尺、计算器、记号笔
二、操作步骤
1、准备工作:检查风机管道和风机机壳有无异物、点动风机观察风机叶轮运转是否正常;U型压力计和毕托管的检查,其他物品检查是否齐全
2、操作前提:选择测试截面和测压点的计算划分
图文并茂 实物呈现 直观感受 准确选点 减少误差
教学设计
备注
3、操作过程:①检查风机与管道连接的紧密型 ②测量动压
③停机并整理数据
4、结果计算:根据公式: H动cp=
υcp=1.29
Q=Aυcp×3600
5、操作演示
三、注意事项
1、点动风机时,不能直接开启风机;
2、测量风机风量需要测量的是风机的“动压”;
3、风机需要运行稳定后,才可以进行测压;
4、毕托管感受压力端要对准风向与风向齐平;
5、U型压力计读数时要平视,读两液面刻度的差值,并且要注意橡胶软管不能弯折;
6、测量结束,首先要关闭风机。
四、练习题:
1、测量风量时需要测量的压力是()
A:静压 B:全压 C:动压 D:以上三个全要测量
2、毕托管的作用是()
A:测量风速
B:增大风速 C:测量压力的大小
D:感受和传递压力
五、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次课程主要通过讲、做、练等方式进行,针对测量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学生需要通过听、做、练,才能迅速掌握本次实验的要领,这也是学生走向粮油保管员的岗前培训。通过强调其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操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准确计算 防止漏算 操作演示 直观感受 细节展示 直观明了 检查效果 有利评估
思考题(讨论题)及作业
1、储粮通风机风量的测定操作注意事项
2、讨论风机风量测定出来后如何根据风量选择风机。
第二篇:矿井风量测定分析报告
煤矿矿井风量测定分析报告
由于近期我矿进行了局部通风系统调整、巷道贯通、搬家倒面等工作,所以导致局部风量发生了变化,现将近期风量变化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由于受季节影响,进入9月份以来,矿井空气的湿度也随着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空气进入井下后温度要升高,导致总风量增大。2、9月底我矿十二采区与赤峪皮带巷贯通并进行了通风系统调整,使十二采区的通风更加合理、更加容易,但随着十二采区材料道、水仓小井的顺利贯通,对局部风量进行了调整。
3、11-209工作面已经回撤完毕,并进行了封闭。
4、11-210二切巷开口及贯通。
5、11-2112掘进工作面开口施工。
6、测风当天天气情况不同,导致风量有所变化。
7、测风员操作误差,导致数据发生变化。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现系统、风量稳定,有效风量、有效风量率均有所提高,例如:2011年9月30日有效风量为10703m3/min,2011年10月30日有效风量为10740m3/min;2011年9月30日有效风量率为87.11%,2011年10月30日有效风量率为87.17%。
总之现我矿通风系统稳定,风量、风速等均符合要求,我们将继续努力,使通风系统更加优化、更加合理,确保安全生产。
第三篇:调度室关于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的工作总结
调度室关于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的工作总结
2013年8月6日在矿领导的正确指挥下,根据调度室的工作实际,期间我部门在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的工作协调、调度等方面,结合相关安全技术措施和工作安排认真组织和指挥生产调度,确保了测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调度流程简述:
9:03—9:52 相关人员和施工材料组织到位,准备工作全部完成;9:57—11:00 对1号主扇测定完毕;12:04——13:04 对2号主扇测定完毕。
二、主要通风机测定期间的调度安排:
我部门对此次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高度重视,在工作前,调度室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调度室工作无间隙传达和交接,当班调度员通过学习安全技术措施,深刻理解了测定的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我部门安排2名调度员参与对整个过程的协调、调度和指挥,对工作任务实行全程跟踪和安排解决。其中由调度员赵悦文主要负责与井下施工点沟通,并对重要的电话汇报信息在调度工作日志上按要求做好记录,由调度员白杰负责与南风井主扇沟通,严格明确了每个人责任和工作任务,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在测定期间,我部门调度员认真贯彻落实现场总指挥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通知、指示、命令,并与调度对象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做到固定任务传达提前及时准确、临时任务做到说明详细无误,安排合理,尽可能缩短工作任务完成的时间,保证了此次测定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圆满成功。
三、主要通风机测定期间出现的问题:
1、根据安全技术措施,在测定期间,施工人员不得入井,而在在实际测试开始前,依然有机电运输队的施工人员入井,并要求上9煤施工,我部门调度员及时制止,确保了主要通风机测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2、在测定前的准备工作中,调度员时时调问测定的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其中在9:40调问35kv变电所机电动力部和机电运输队相关人员是否到位的情况时,上述两单位人员仍然没有抵达,调度通过电话联系通知相关人员达到35kv变电所。
通过此次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工作整个过程的调度、协调,我部门调度员在学习各项规程措施及相关知识的情况下,理论联系实际,熟悉了生产情况,得到了知识的洗礼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对提升调度员整体素质,对提高调度室作为指挥中心的水平有重要作用。
骆驼山煤矿调度室
二〇一三年八月八日
第四篇:声速的测定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空气中声速的测定
1、实验目的
(1)学会用驻波法和相位法测量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2)进一步掌握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2、实验仪器
超声声速测定仪、低频信号发生器DF1027B、示波器ST16B。
3、实验原理
3.1 实验原理
声速V、频率f和波长λ之间的关系式为Vf。如果能用实验方法测量声波的频率f和波长λ,即可求得声速V。常用的测量声速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3.2 实验方法
3.2.1 驻波共振法(简称驻波法)
S1发出的超声波和S2反射的超声波在它们之间的区域内相干涉而形成驻波。当波源的频率和驻波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此驻波的振幅才达到最大值,此时的频率为共振频率。
驻波系统的固有频率不仅与系统的固有性质有关,还取决于边界条件,在声速实验中,S1、S2即为两边界,且必定是波节,其间可以有任意个波节,所以驻波的共振条件为:
Ln,n1,2,32(1)
即当S1和S2之间的距离L等于声波半波长的整数倍时,驻波系统处于共振状态,驻波振幅最大。在示波器上得到的信号幅度最大。当L不满足(1)式时,驻波系统偏离共振状态,驻波振幅随之减小。
移动S2,可以连续地改变L的大小。由式(1)可知,任意两个相邻共振状态之间,即
S2所移过的距离为:
LLn1Lnn12n22(2)
可见,示波器上信号幅度每一次周期性变化,相当于L改变了2。此距离2可由超声声速测定仪上的游标卡尺测得,频率可由低频信号发生器上的频率计读得,根据Vf,就可求出声速。
3.2.2 两个相互垂直谐振动的合成法(简称相位法)
在示波器荧光屏上就出现两个相互垂直的同频率的谐振动的合成图形——称为李沙如图形。其轨迹方程为:
XY2XYCos21Sin221A1A2 A1A2(5)
在一般情况下,此李沙如图形为椭圆。当相位差22210时,由(5)式,得yA2xA1,即轨迹为一条处在于第一和第三象限的直线[参见图16—2(a)]。
2yx121222时,得A1A2当,轨迹为以坐标轴为主轴的椭圆 2当21时,得
yA2xA1,轨迹为处于第二和第四象限的一条直线。
改变S1和S2之间的距离L,相当于改变了发射波和接受波之间的相位差(21),荧光屏上的图形也随之变化。显然,L每变化半个波长(即LLn1Ln)2,位相差就变化。随着振动相位差从0→的变化,李沙如图形就按图16——2(a)→(b)→(c)变化。因此,每移动半个波长,就会重复出现斜率符号相反的直线。测得波长和频率f,根据Vf,就可计算出声速。
4、教学内容
(1)熟悉声速测定仪
该仪器由支架、游标卡尺和两只超声压电换能器组成。两只超声压电换能器的位置分别与游标卡尺的主尺和游标相对定位,所以两只换能器相对位置距离的变化量可由游标卡尺直接读出。
两只超声压电换能器,一只为发射声波用(电声转换),一只为接收声波(声电转换),其结构完全相同。发射器的平面端面用以产生平面声波;接收器的平面端面则为声波的接收面和反射面。压电换能器产生的波具有平面性、单色性好以及方向性强的特点。同时可以控制频率在超声波范围内,使一般的音频对它没有干扰。
(2)驻波法测量声速
1)按图接好线路,把换能器S1引线插在低频信号发生器的“功率输出孔”,把换能器S2接到示波器的“Y input”。
2)打开电源开关,把频率倍乘按钮×10K压入,调节幅度电位器,使数码显示屏读数5--8V电压,电压衰减按钮为20dB;波形选择为正弦波(弹出状态)。
3)压入示波器电源开关,把示波器Y衰减开关VOLTS/DIV置0.5v档,Y输入方式置AC位。扫描档TIME/DIV为20us,触发源(触发TRIG)选择“内同步INT”;触发方式为“自动”。
4)移动S2位置,目测S1与S2的距离为3cm左右,调整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调节”波段开关,调节频率微调电位器,使数码显示屏的频率读数为34.000—36.000KHz范围。观察示波器,当屏幕的波形幅度最大时,说明换能器S1处于共振状态。记下频率f值(实验过程中,频率f不许改变,否则影响实验数据)。
5)示波器荧幕的波形若不在中央,可调节垂直或水平位移电位器;波形太小(可能不稳定)或太大,可调节Y增益电位器VARIABLE,使波形幅度适中。
6)注意:实验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两个换能器,以免影响测量精确性。
7)向右稍移S2,并调整游标卡尺的微调螺丝,同时观察示波器上波形,使波形幅度最大,幅度如果超过屏幕,可调整Y增益VARIABLE,使波形满屏。记下S2的初始位置L0。8 由近至远慢慢移动接收器S2,逐个记下九个幅度最大的位置(即Li值)。(3)相位法测声速 1)把示波器触发方式选择“外接”。
2)把示波器的“Y input”接超声波测速仪的接收器S2,示波器“X输入”联接到低频信号发生器的电压输出(不能接同步输出)。
3)把S2调回距S1大约3cm,移动接收换能器S2,调节游标卡尺微调螺丝,同时观察示波器的图形变化,使图形为“/”,记下S2初始位置LO。
4)由近至远,慢慢移动S2,并注意观察图形变化,逐下记下每发生一次半周期变化(即图形由“/”直线变到“”直线)接收换能器S2的位置读数Li值,共测十个数据。
5)实验完毕,关掉电源,整理好仪器。
5、实验教学组织及教学要求
(1)教学组织
1)检查学生的预习实验报告,同时给学生5-10分钟时间熟悉仪器,对本实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讲解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同时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3)随时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时指导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突发情况。4)检查每个学生的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情况。(2)教学要求
1)能够利用以前学过的示波器使用方法设计本实验有关示波器的调节步骤; 2)能够理解驻波法和相位法测量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原理; 3)要求能够理解影响声波传播速度的几个因素;准备报道实验结果。
6、实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掌握用驻波法和相位法测量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进一步熟练掌握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2)难点:独立设计本实验有关示波器的调节步骤;准确判断是否形成驻波。
7、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换能器未达到共振状态就记录声波频率;
2)待测声波在两个换能器之间并未形成驻波,就开始进行测量; 3)记录实验数据时漏掉室温。
8、实验参考数据
1)驻波法测量声速
共振频率f=34.583KHz
表1 驻波法测量波长的测量数据
次序 Li103mm
93.72 98.84 104.02 109.22 114.38 次序
Li103mm
119.54 124.70 129.90 135.02 140.18
Li5Li103mm vLI5Li103mm
25.82 25.86 25.88 25.80 25.80
0.012 0.028 0.048 0.032 0.032 1 2 3 4 5 7 8 9 10 逐差法处理表1数据 标准偏差SLI5Li152vLi5Lin1i1=0.036mm
CnSLi5Li1.650.0360.06vLI5LiuBm30.0230.012mm
合成不确定度为
222222uLI5LIuAuBSLu0.0360.0120.038(mm)LBi5i
3频率f不确定度声速V的相对不确定度
EV(uff)(2ufmf0.34630.2(HZ)
uLI5LiLi5Li)2(0.220.0382)()0.0060.6%34.58325.832
声速的计算
V 22f(Li5Li)34.58325.832357.34(m/s)55
声速V不确定度为
uVVEV357.340.0063(m/s)
室温时声速结果表达式:
VVuV357.340.006(m/s)(p0.683)EV0.6%
2)相位法测量声速
参考驻波法。
9、实验结果检查方法
1)声波的频率值是否与实验中所用换能器的共振频率值相符; 2)形成相邻两个驻波时的接收换能器位置合理;
3)相位法中,图形由“/”直线变到“”直线,或由“”直线变到“/”直线,接收换能器S2的位置读数合理。
10、课堂实验预习检查相关题目
1)如何调节示波器使其能用来观察某电信号的波形? 2)如何判断换能器是否共振? 3)如何正确读取换能器的位置?
4)如何利用示波器观察两个相互垂直的电信号的合成图形?
11思考题
1)为什么需要在驻波系统共振状态下进行声速的测量?
2)是否可以用上述方法测量声波在液体或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如何进行?
3)用驻波法测量声速时,改变S1和S2之间的距离时,示波器上的波形振幅有时极大有时极小。说明极大或极小时,接收器S2是处于波腹还是波节位置?
第五篇:传热系数K的测定(教案)
化工原理实验教案
实验四
换热系数K的测定
实验四
换热系数K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的研究和传热系数测定的实验组织方法。
2、掌握借助于热电偶测量进出口温度的方法
3、学会传热系数测定的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二、实验任务
1、在空气-水列管换热器中,测定两个不同水流量时一系列空气流量条件下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
2、通过热量衡算方程式和传热速率方程式计算总传热系数的实验值。
三、实验原理
间壁式传热装置的传热过程是冷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它是由热流体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过程所组成。在定态条件下,并忽略壁面内外表面的差异,则各环节的热流密度相等,即:
QTTwTwtwtwtq11 Ahc则: q1h1Tt推动力1c阻力
1式中 h、、分别为各传热环节对单位传热而言的热阻,工程上通常将c其写为Q=KA(T-t),那么换热系数为:
K1h11c
由于冷流体的温度沿加热面是连续变化的,且此温度差与冷、热流体温度成线形关系,故将推动力(T-t)用换热器两端温差的对数平均温差表示,即:Q=KA△tm(1)。对于一定态双管程列管换热器,热流体走壳程,体积流量为Wh,进口温度为T1,出口温度为T2;冷流体走管内,体积流量为Wc,进口温度为t1,出口温度为t2,热流体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流体得到的热量,即:
化工原理实验教案
实验四
换热系数K的测定
Q=WcρCpc(t2-t1)= WhρCph(T1-T2)则,Q=KA△tm= WcρCpc(t2-t1)即:
KWcCpc(t2t1)Atm
式中:A由换热器的结构参数而定,冷流体的体积流量Wc通过流量计测定,热流体进口温度T1和出口温度T2,冷流体的进口温度t1和出口温度t2,均由温度计测定,Cpc由冷流体的进出口平均温度决定。
四、实验装置和流程
五、实验步骤
1、打开装置总控制开关;
2、缓慢打开冷却水转子流量计阀门,调节冷水流量为40L/h;
3、先打开空气流量调节阀门(旁通阀),再启动风机(为什么?-);
4、调节旁通阀的开度,使空气流量为10 L/h;
5、打开气体加热器的加热电源,调节加热电压控制热空气进口温度恒定在120~130之间任何某一刻度,待冷、热流体出口温度显示值保持10min以上不变时采集实验数据;保持冷水流量为40L/h,在空气流量分别为15、20、25L/h条件下采集相应实验数据,化工原理实验教案
实验四
换热系数K的测定
6、调节冷水流量为20L/h,在空气流量分别为10、15、20、25L/h条件下采集实验数据。
7、实验结束时,先关调压变压器开关,停止加热,将冷却水和空气流量调至最大,将装置冷至室温后,再将其流量调至最小,关闭总水阀和气泵;
8、上机处理实验数据,并打印处理结果,每小组打印一份。
六、思考题
1、启动风机前为什么要打开旁通阀?
2、为何要先打开热空气流量计阀门,再打开电源加热?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热空气进口温度恒定?
七、注意事项
1、启动风机前先打开旁通阀。
2、先打开空气流量计阀门,再打开电源加热。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加热电压控制热空气进口温度恒定在120~130之间任何某一刻度。
4、待冷、热流体出口温度显示值保持10min以上不变时方可同时采集实验数据。
八、作业
1、上机处理数据,并打印处理结果,每小组打印一份。
2、完成实验报告,应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流程、实验步骤、原始数据、计算示例,讨论等,其中对计算示例,同一小组同学不得采用同一组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