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20套题答案

时间:2019-05-15 07:4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教育学20套题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教育学20套题答案》。

第一篇:高等教育学20套题答案

第1套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习过程阶段的是()。D D.记录阶段

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B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为了()。B B.强化专业教育;

4、关于如何改变人文教育的落后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C.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

5、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C C.社会本位论;

6、“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A A.教育方针

7、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是一种()。B B.隐性课程;

8、教案常规项目的主体部分是()。D D.讲授新课

9、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C.布鲁纳

10、主张课程内容应该围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来选择,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理论是()。B

B.改造主义课程观

11、教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是()。C C.设计教学过程

12、关于案例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 D.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13、在我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C C.蔡元培

14、关于课堂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C.因材施教

15、学校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是()。B B.上课;

16、非课程性教学环节是()。C C.军事训练;

17、高等院校立足本校、服务本校而对院校自身进行的研究属于()。B B.院校研究

18、最早确立并实践服务职能的是()。D D.威斯康星大学

19、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A A.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20、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意义不包括()。C C.有利于教师潜心学术,为学术而学术

21、最早提出以“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举办高等学校的人是()。B B.费希特;

22、高校人事管理中一般不会采用()。D D.股权激励法

23、在高校战略评估中,主要采用()。A A.自我评估;

24、高校中实施的学生和教师国际交流项目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C C.国际化

25、不属于我国北宋时期“天下四大书院”的教学特色的是()。C C.教师强调讲授法

26、若某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以上,则该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处于()。D D.普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27、在未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D D.市场

28、“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是()。C C.洪堡提出的办学思想

29、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类型极为重要,这表明了()。A A.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30、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主要取决于()。D D.政治因素

31、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必须做到()。B B.避免过度综合化

32、教师专业角色的多样性不包括()。D D.领导者角色

33、根据教学关注阶段论的观点,年轻教师初上讲台一般关注的是()。A A.自我表现

34、优秀教师的个性特征不包括()。D D.教学手段先进

35、大学教师的角色具有多样性,其根本角色是()。A A.教学者角色

36、终身学习具有3A特点,但一般不包括()。C C.任何材料(anything)

37、主张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D 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8、由于学习差异导致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的不同,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上遵循什么样的原则?()C C.因材施教

39、我国古代学者关于学习过程的五阶段论是()。A A.学、问、思、辨、行

40、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本质就是解决()。B B.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

二.多选题

1、中世纪大学具有的重要特征包括()。ABD A.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B.宗教性和国际性; D.专业性和学术性

2、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我们()。ABCD A.形成职业观

B.更好地理解高校 C.认识高等教育 D.形成专业发展观

3、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现于()。BCD B.开设双语课程 C.学生出国留学; D.吸引国外留学生

4、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一般是指受制于社会的()。BCD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文化因素

5、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BC B.高等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C.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镇

6、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有()。ABCD A.终身学习; B.教研结合; C.创新实践 D.反思经验

7、专业属性或标准可概括为()。ABCD A.专门性与高深性; B.服务性与伦理性 C.教育性与组织性; D.合法性与自主性;

8、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有()。ABC A.学习的主体 B.交往的主体 C.自我发展的主体

9、教师如果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可能会造成怎样的结果?(A.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B.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 C.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10、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依据有哪些?()AD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需求的统一

11、高校培养目标主要有哪些层次?()ABC A.国家层次; B.学校层次 C.专业层次)ABC

12、高校课程的特点是()。CDE C.高深性; D.前沿性 E.专业性

13、钻研教材包括钻研()。ABCDE A.教学大纲 B.教科书;

C.相关的本专业专著 D.相关的学术杂志 E.相关的学术网站

14、高校教学组织形式有()。ABCD A.课堂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团活动 D.社会实践

15、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是()。ABC A.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B.师生教学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 C.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

1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有()。ABCDE A.学术责任和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 B.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C社会效益和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D.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的原则; E.个体研究和集体协作相结合的原则

17、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是()。ABCDE

A.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B.科学研究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C.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D.科学研究是新学科产生的基础

E.科学研究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主要渠道

18、激励应遵循的原则有()。ADE A.多样性原则 D.递进性原则 E.协调性原则

19、高校战略管理具有以下特征()。ABCDE

A.在本质上,是对高校发展方向及未来环境适应性的把握; B.在过程上,具有连续性、决定性 C.在作用上,具有纲领性;

D.在空间上,具有系统性、全局性 E、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前瞻性

20、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核心是()。ADE A.按需设岗 D.择优聘用 E.合同管理

三.判断题

1、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学者创办的各类学术机构被认为是大学(university)。错

2、真正的大学(university)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对

3、我国国家教委启动的“211工程”意指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对

4、德国和法国属于集中型高等教育体制。错

5、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划分依据的是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错

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19世纪以来美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它已经成为各国高校普遍遵循的原则。错

7、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范围。对

8、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它的普遍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门化教育的缺陷。对

9、大学生已成年,其社会认知、情感及自我意识,都已成熟,因此,大学生的成长已基本定型。错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唯一依据。错

11、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它的普遍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门化教育的缺陷。对

12、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注意课程的横向结构,也应注意到课程的纵向结构。对

13、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有机联系。对

14、案例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些教学论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以便澄清问题、培养思辨和交流能力的教学方法。错

15、高校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不仅体现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还体现在创造新的职业上。对

16、科学研究成为高等学校职能之一始于12世纪。错

17、教育行动研究是立足本校收集、分析和报告事实性数据及信息的自我反思型研究。错

18、在签订教师工作合同的过程中,应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信的原则。对

19、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学校定位的核心,也是制定战略规划的关键。错 20、高校的组织结构是指高校系统内各组成部分及其配合关系。对

第2套

一.单选题

1、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C C.高级专门人才

2、不属于我国北宋时期“天下四大书院”的教学特色的是()。C C.教师强调讲授法

3、老年大学的出现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B B.终身化

4、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B B.博士后阶段

5、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类型极为重要,这表明了()。A A.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6、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必须做到()。B B.避免过度综合化

7、教育的基本规律涉及到()。D A.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D.A和B

8、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了()。D D.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9、下列有关教师职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D.实践性专业

10、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A A.终身学习;

11、决定教师学术水平和工作成效的核心要素是()。B B.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12、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最低学历应是()。B B.本科

13、有关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阶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 A.终身的; B.有阶段的 C.创新的; D.以上全是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学习的客体因素的是()。B B.学习目标

15、主张学习是动物和人在活动中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获得或改变行为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A

A.行为主义学习论;

16、由于学习差异导致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的不同,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上遵循什么样的原则?()C C.因材施教

17、我国古代学者关于学习过程的五阶段论是()。A A.学、问、思、辨、行;

18、主张学习是个体随意志、情感对事物自由选择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C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9、通识教育一般理解为()。D

D.通识教育不仅强调宽口径,而且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2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并不认为()。D D.生产劳动是造成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1、素质的涵义是()。D

D.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又包括专业素质;既包括身体素质,又包括心理素质

22、对于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关系,应当理解为()。C

C.学术型人才偏重于学术理论的创造,应用型人才偏重于知识的应用;

23、根据工作方式和任务,可以将人才划分为()。B B.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

24、规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和学年编制、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主要教学活动等的指导性文件是()。A A.教学计划

25、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是一种()。B B.隐性课程

26、教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是()。C C.设计教学过程

27、高校课程改革中,麻省理工学院(MIT)模式的主要特征是()。B B.跨学科选课;

28、高校课程改革中,牛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C C.通过复合课程将文、理学科融为一体;

29、关于课堂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C.因材施教;

30、关于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差异,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 D.学年制采用导师制,学分制则采用班主任的管理方法

31、主张教育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这种教育质量观是()。B B.个适质量

32、下列哪一项不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D D.手段先进

33、下列关于高校的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C C.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会降低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34、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校的基本职能是()。A A.培养人才

35、高校的基本职能是()。A A.培养人才

36、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肇始于()。A A.美国

37、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A A.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8、最早提出以“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举办高等学校的人是()。B B.费希特

39、高校战略规划的核心是()。B B.确定战略目标

40、教师绩效考评的首要原则是()。A A.客观公正

二.多选题

1、高等教育民主化表现在()。ABD A.入学机会均等;

B.教职员工参与院校管理; D.学生参与院校管理

2、中世纪的一些著名大学主要出现于()。ABC A.意大利 B.法国 C.英国;

3、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我们()。ABCD A.形成职业观; B.更好地理解高校 C.认识高等教育 D.形成专业发展观

4、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调节力量是()。BCD B.市场调节 C.国家宏观调控 D.高校自主办学

5、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包括()。BCD B.继续逐步扩大高等教育三个层次的总体发展规模 C.提升博士教育质量 D.培育专科教育特色

6、专业属性或标准可概括为()。ABCD A.专门性与高深性; B.服务性与伦理性 C.教育性与组织性 D.合法性与自主性;

7、从西方中世纪起就已存在的古老专业是()。ABCD A.医师 B.教师 C.律师 D.牧师

8、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AB 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9、基本的学习过程有哪几个阶段?()ABCD A.注意定向阶段 B.获得和保持阶段; C.练习和强化阶段; D.迁移阶段

10、对于高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BCD A.培养目标体现为一种具体的教育预期和标准; B.培养目标是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 C.培养目标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

D.培养目标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

11、高校培养目标的作用包括()。ABC A.定向作用 B.调控作用 C.评价作用;

12、科学主义课程思潮对大学课程带来的变化有()。ABD A.促使大学内容学问化

B.促进大学课程向结构化转变; D.促进大学课程更加专门化;

13、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应着重抓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ACD A.优化校园物质环境

C.加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开发课堂教学中潜在的隐性课程 D.培养富有特色的、奋斗不息的校园精神;

14、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是()。ABC A.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B.师生教学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 C.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

15、多媒体课件按功能主要可以分成()。ABC A.讲授模式; B.自学模式; C.讨论模式

16、美国学者博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术观,认为学术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四种形式,分别是()。ACDE A.发现的学术 C.综合的学术 D.应用的学术 E.教学的学术

17、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类型和方式主要有()。ABCE A.教学性服务; B.科研性服务 C.综合性服务

E.建立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和高新技术产业

18、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一般有以下形式()。ABCE A.直线组织结构 B.职能制组织结构; C.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E.矩阵式组织结构

19、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核心是()。ADE A.按需设岗 D.择优聘用 E.合同管理

20、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以下哪些方面的需要()。ABCDE A.生存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爱的需要

D.获得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判断题 1、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是我国首部高等教育法。对

2、北京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错 3、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古代书院制度的终结标志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衰落。对

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构成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对

5、大学的科研职能源自美国哈佛大学。错

6、教师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知识、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日趋成熟。()。对

7、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范围。对

8、大学生权益就是取得高等学校学籍的在校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以作为的方式,以及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的方式实现一定利益的许可和保障。错

9、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本,以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为宗旨,坚持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从静听、受动变为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自觉自律的活动主体。对

10、高校培养目标是一成不变的。错

11、改变人文教育落后状况的主要措施是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错

12、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应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对

13、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有机联系。对

14、案例教学大多是结合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实习等教学方法进行的。对

15、高校师生在教学关系上具有绝对独立性错

16、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对

17、高校科研经费属于消费性支出。错

18、高校组织的本质特征是其学术性。对

19、高校战略管理在本质上是对高校发展方向及未来环境适应性的把握。对 20、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核心是按需设岗、择优聘用和合同管理。对

第3套

一.单选题

1、为替代“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国际组织有时采用的概念有()。B B.第三级教育和中学后教育;

2、从教育层次来看,高等教育的基础是()。C C.中等教育

3、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C C.高级专门人才

4、有关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国家和政府的力量较强;

5、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必须进一步()。B B.扩大

6、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特点是()。A A.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

7、与“赠地学院”的出现有关的院校职能是()。B B.社会服务

8、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A A.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镇

9、终身学习具有3A特点,但一般不包括()。C C.任何材料(anything);

10、教师职业不属于()。D D.普通职业范畴

11、大学教师的角色具有多样性,其根本角色是()。A A.教学者角色;

12、决定教师学术水平和工作成效的核心要素是()。B B.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13、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最低学历应是()。B B.本科

14、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B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5、大学生的身份权包括:()。C C.荣誉权

16、根据比格斯的研究,学习动机可分为三种类型:工具性动机、内在动机和成就动机,这三种动机分别对应于哪三种学习策略?()A A.再认策略、意义策略和组织策略

17、我国古代学者关于学习过程的五阶段论是()。A A.学、问、思、辨、行

18、在自主性学习中,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B B.主体

19、对于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关系,应当理解为()。C

C.学术型人才偏重于学术理论的创造,应用型人才偏重于知识的应用; 20、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C C.社会本位论;

21、素质的涵义是()。D

D.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又包括专业素质;既包括身体素质,又包括心理素质

22、关于如何改变人文教育的落后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C.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

23、爱因斯坦与爱迪生分别代表了()。B B.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

24、主张高校课程应注重反映各学科领域的基本结构,高校教学应着重传授各门学科特有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的课程理论是()。D D.结构主义课程观

25、高校课程改革中,牛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C C.通过复合课程将文、理学科融为一体

26、教师编写教案时花费时间、耗费精力最多的部分是()。C C.设计教学过程

27、教案常规项目的主体部分是()。D D.讲授新课

28、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D.布拉梅尔德

29、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条件是()。C C.导师制;

30、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A A.讲授法;

31、下列关于高校的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C C.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会降低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32、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对学生的需要作出敏感反应?()B B.讨论法;

33、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C C.学年学分制;

34、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肇始于()。A A.美国

35、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是()。B B.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36、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意义不包括()。C C.有利于教师潜心学术,为学术而学术

37、高校的基本职能是()。A A.培养人才;

38、最早提出以“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举办高等学校的人是()。B B.费希特;

39、高校组织的结构特征是()。B B.分散性;

40、在我国,数量最多的高校类型是()。D D.高职高专型

二.多选题

1、中世纪大学具有的重要特征包括()。ABD A.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B.宗教性和国际性 D.专业性和学术性

2、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包括()。BC B.终身化 C.国际化;

3、高等教育民主化表现在()。ABD A.入学机会均等

B.教职员工参与院校管理 D.学生参与院校管理

4、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包括()。ABC A.合理分类和定位明确 B.适度综合化 C.特色化发展;

5、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调节力量是()。BCD B.市场调节 C.国家宏观调控 D.高校自主办学

6、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有()。ABC A.多读书,读好书

B.向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C.做中学

7、教师专业的从业要求包括()。ABCD A.资格证书 B.知识; C.能力 D.道德

8、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有()。ABC A.学习的主体 B.交往的主体; C.自我发展的主体

9、教师如果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可能会造成怎样的结果?()ABC A.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B.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 C.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10、对于高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BCD A.培养目标体现为一种具体的教育预期和标准; B.培养目标是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 C.培养目标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

D.培养目标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

11、专才教育以往多见诸于()。BE B.计划经济国家 E.前苏联

12、符合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有()。ACDE A.课程过去、现在、未来都应该是“不变的学问” C.提出了“阅读百部名著”的计划 D.是对学校课程功利主义的批判 E.注重培养人的理性

13、我国高校课程表现出的基本形式有()。ABC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材

14、下列关于教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有()。ACD A.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C.须以教学内容为载体

D.方法的选用须注意到学生的特点

15、关于学年制的缺点叙述,正确的有()。ABCD A.要求单

一、缺乏弹性 B.不利于因材施教 C.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D.易于造成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16、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类型和方式主要有()。ABCE A.教学性服务 B.科研性服务 C.综合性服务;

E.建立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和高新技术产业

17、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ABCDE A.爱岗敬业 B.一专多能 C.团结协作 D.秉公办事 E.服从大局

18、教师绩效考核应当遵循如下原则()。ABCD A.客观公正 B.分类考核 C.注重实效 D.科学合理

19、高校办学特色必须具备的特征是()。ABC A.独特性 B.辐射性 C.累积性

20、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核心是()。ADE A.按需设岗 D.择优聘用 E.合同管理

三.判断题

1、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的前身是我国最早的一批近现代大学。对

2、国际性是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之一。对

3、北京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错

4、大学的科研职能源自美国哈佛大学。错

5、中世纪大学主要培养官吏、牧师、法官和医生等。对

6、对大学教师而言,沟通能力处于基础地位,制约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工作。对

7、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对

8、大学生既是特定机构的群体,又是受教育者。对

9、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对

10、高校培养目标是一成不变的。错

11、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它的普遍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门化教育的缺陷。对

12、教学重点即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错

13、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有机联系。对

14、高校师生在教学关系上具有绝对独立性错

15、讲授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些教学论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以便澄清问题、培养思辨和交流能力的教学方法。错

16、把大学比喻为象牙塔,反映了高等学校关注社会需要、主动服务社会的价值追求。错

17、院校研究即校本研究,是高等院校立足本校服务本校对院校自身的研究。对

18、高校的战略实施比战略规划更重要。对

19、在签订教师工作合同的过程中,应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信的原则。对 20、高校组织的二元结构特征决定了其管理的相对简易性。错

第4套

一.单选题

1、大学的学术自由传统可追溯到()。B B.中世纪大学

2、对我国近百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较大的国家是()。C C.日本、德国、美国和前苏联

3、若某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以上,则该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处于()。D D.普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4、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类型极为重要,这表明了()。A A.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5、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A A.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

6、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了()。D D.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7、有关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国家和政府的力量较强

8、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必须做到()。B B.避免过度综合化

9、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A A.终身学习;

10、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不包括()。D D.成效即时性

11、大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A A.教书育人;

12、专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C C.合法性;

13、教师职业不属于()。D D.普通职业范畴

14、在自主性学习中,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B B.主体

15、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个怎样的过程?()C C.自主建构的过程

16、我国古代学者关于学习过程的五阶段论是()。A A.学、问、思、辨、行

17、学习策略的不同会导致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的不同,下列哪一种学习策略会最大限度帮助理解知识结构的复杂性?()B B.意义策略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学习的客体因素的是()。B B.学习目标

19、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C C.社会本位论;

20、通识教育一般理解为()。D

D.通识教育不仅强调宽口径,而且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21、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为了()。B B.强化专业教育

22、对于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关系,应当理解为()。C

C.学术型人才偏重于学术理论的创造,应用型人才偏重于知识的应用

23、爱因斯坦与爱迪生分别代表了()。B B.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

24、高校课程改革中,筑波模式的主要特征是()。A A.以学群、学类为组织进行综合知识教学

25、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C.布鲁纳;

26、高校课程的设置和组织超越以往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过分强调,越来越重视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相联系。这种倾向指的是()。D D.课程性质职业化

27、教学计划编制的首要任务是()。A A.确立课程目标

28、教学计划目标表述中的主语应该是()。A A.学习者

29、课程性教学环节是()。C C.考查考试;

30、根据教学是否为学生后续知识学习做了充分准备来判断教学质量,这种教育质量观是()。C C.内适质量

3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外的科研活动形式的是()。C C.参加教学实习

32、关于案例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 D.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33、关于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C.强调传授前人已获得的知识

34、运用教育理论对教育具体实践面临的调控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即()。B B.发展研究

35、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是()。B B.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36、提高高校师资学术水平的基本途径是()。C C.科学研究;

37、“大学要把知识传播给民众并使其能运用知识解决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问题看作是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体现了大学的()。C C.社会服务职能

38、不属于个案研究法的特征的是()。B B.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39、高校战略规划的核心是()。B B.确定战略目标

40、在高校教师的激励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是()。D A.激励的多样性原则; B.激励的递进性原则 C.激励的协调性原则; D.以上全选

二.多选题

1、中世纪的一些著名大学主要出现于()。ABC A.意大利 B.法国; C.英国;

2、高等教育的内涵是指()。BCD B.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 C.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D.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

3、我国最早的一批近现代大学包括()。CD C.京师大学堂(北大的前身);

D.天津中西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

4、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以发展其()。ABCD A.素质

B.学习能力 C.研究能力 D.实践能力

5、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调节力量是()。BCD B.市场调节

C.国家宏观调控; D.高校自主办学

6、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是()。ABCD A.角色多样性 B.工作神圣性 C.劳动创造性 D.成效滞后性

7、休伯曼把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以下哪个几时期?()ABCDE A.入职期 B.稳定期

C.实验与重估期; D.平静和保守期 E.退出教职期

8、影响学习的主体因素有哪些?()ABC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意志

9、从依赖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的转变,体现了()。ABD A.学习观的变化; B.学习方式的变化 D.师生关系的变化

10、以学科或专业为基础,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是()。AB A.高等教育 B.专业教育;

11、高校培养目标主要有哪些层次?()ABC A.国家层次; B.学校层次 C.专业层次; 12、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高校课程改革出现的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化趋势,实现途径主要为()。BCD

B.开设大量选修课,或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 C.运用新信息技术,使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 D.开设自由研究课程,使课程形式多样

13、当今各国高校课程改革中的几个共同趋势是()。ABCDE A.课程内容综合化 B.课程实施多样化; C.课程方向人文化 D.课程性质职业化 E.隐性课程愈益重要

14、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ABCD A.以教师学生的多边活动作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方法 B.由重视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C.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上强调多样性和综合化 D.以发展非认知因素为手段,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性

15、课堂教学的优点是()。ABD A.提高教学效率 B.增强教学的计划性

D.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16、美国学者博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术观,认为学术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四种形式,分别是()。ACDE A.发现的学术 C.综合的学术 D.应用的学术 E.教学的学术

17、柏林大学主要的办学特色是()。BD B.学术自由 D.教研结合

18、目前,我国高校已经普遍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其内涵是()。ABCDE A.按需设岗; B.公开招聘 C.平等竞争 D.择优聘用 E.合同管理

19、《高等教育法》对高校领导体制内涵的规定,包括()。ACD A.党委集体领导; C.校长负责

D.民主管理和监督

20、世界著名大学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ABCDE A.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B.凝练的办学理念 C.优势学科

D.优秀的教师和毕业生; E、杰出的大学校长 三.判断题

1、国际性是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之一。对

2、我国国家教委启动的“211工程”意指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对

3、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的前身是我国最早的一批近现代大学。对

4、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源自德国的柏林大学。错

5、德国和法国属于集中型高等教育体制。错

6、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学习、实践和反思。对

7、对大学教师而言,沟通能力处于基础地位,制约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工作。对

8、大学生权益就是取得高等学校学籍的在校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以作为的方式,以及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的方式实现一定利益的许可和保障。错

9、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错

10、高校培养目标的现实依据是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需求的统一。对

11、高校实施教育活动,只要实施“五育”中的几个方面就可以了。错

12、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注意课程的横向结构,也应注意到课程的纵向结构。对

13、导入新课的目的是顺畅地拓展教学通道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对

14、实验教学法具有费时、费钱、效率比较低的缺点。对

15、外适质量观认为教育质量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兴趣等个性发展程度的反映。错

16、质的研究倡导“教师即研究者”,目的是使教师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错

17、高校成为“社会的服务站”,体现了高校致力于推广成果的科学研究职能。错

18、高校战略管理在本质上是对高校发展方向及未来环境适应性的把握。对

19、高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毕业生。对

20、在签订教师工作合同的过程中,应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信的原则。对

第5套

一.单选题

1、老年大学的出现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B B.终身化

2、大学(university)的历史长达()。B B.大约一千年

3、可提供高等教育的两类院校是()。B B.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

4、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必须做到()。B B.避免过度综合化

5、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了()。D D.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6、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A A.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镇

7、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B B.博士后阶段

8、“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是()。C C.洪堡提出的办学思想

9、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中不包含()。D D.专业技术

10、教师专业角色的多样性不包括()。D D.领导者角色

11、专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C C.合法性

12、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不包括()。D D.成效即时性

13、有关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阶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 A.终身的 B.有阶段的; C.创新的 D.以上全是

14、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本质就是解决()。B B.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

15、主张学习是个体随意志、情感对事物自由选择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C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6、学习策略的不同会导致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的不同,下列哪一种学习策略会最大限度帮助理解知识结构的复杂性?()B B.意义策略

17、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学习的客体因素的是()。B B.学习目标

18、不属于大学生权益特征范畴的是()D D.私有性

19、素质的涵义是()。D

D.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又包括专业素质;既包括身体素质,又包括心理素质。

20、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依据是()。A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1、“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A A.教育方针;

22、主张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A A.个人本位论

23、下列对于高校培养目标性质的表述,错误的是()B B.高校培养目标具有抽象性与统一性

24、主张大学要培养学问家和科学家,促使大学课程专门化的课程观是()。C C.科学主义课程观;

25、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也是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的是()。A A.教学计划

26、教学计划编制的首要任务是()。A A.确立课程目标;

27、高校课程改革中,麻省理工学院(MIT)模式的主要特征是()。B B.跨学科选课

28、反对教育的过早专门化和过分职业化,倡导阅读经典著作,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弥补受教育者的精神空虚和人格缺陷,这种思潮反映了高校课改的()。C C.课程方向人文化趋势;

29、关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 D.教学与科研很难两全其美

30、一般认为,案例教学法首创于()。D D.哈佛大学

31、主张教育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这种教育质量观是()。B B.个适质量

32、关于课堂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C.因材施教;

33、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对学生的需要作出敏感反应?()B B.讨论法;

34、不属于行动研究类型的是()。A A.调查研究

35、高校与有关部门合作或单独成立的联合体,如科技工业园区、服务中心、咨询中心等,体现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C C.实体性

36、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校的基本职能是()。A A.培养人才

37、高等院校立足本校、服务本校而对院校自身进行的研究属于()。B B.院校研究

38、最早提出以“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举办高等学校的人是()。B B.费希特

39、高校组织的权力特征是()。C C.二元性

40、学校定位的核心是()。A A.办学特色定位;

二.多选题

1、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为()。ABC A.高等教育的现象; B.高等教育的问题 C.高等教育的矛盾;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在()。AC A.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C.促进国际化

3、高等教育民主化表现在()。ABD A.入学机会均等

B.教职员工参与院校管理 D.学生参与院校管理

4、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以发展其()。ABCD A.素质

B.学习能力 C.研究能力 D.实践能力

5、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ABD A.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B.培养政治精英和政法人才; D.促进政治民主化

6、休伯曼把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以下哪个几时期?()ABCDE A.入职期; B.稳定期

C.实验与重估期 D.平静和保守期 E.退出教职期

7、按照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是()。ABD A.教学者角色; B.研究者角色 D.服务者角色

8、“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反映了师生关系中的()。CD C.道德关系; D.师道尊严

9、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征有()。ABCD A.多元性 B.开放性 C.实用性; D.迷茫性

10、专才教育以往多见诸于()。BE B.计划经济国家 E.前苏联

11、全面发展教育包括()。ABCDE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12、钻研教材包括钻研()。ABCDE A.教学大纲 B.教科书

C.相关的本专业专著 D.相关的学术杂志 E.相关的学术网站

13、我国高校课程表现出的基本形式有()。ABC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材

14、下列有关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叙述,正确的有()。ABCD A.学生学习的相对独立性仍需要教师的指导;

B.由于自我意识和反省水平不断提高,学生需要独立自主 C.高校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促进了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展; D.大学生学习自主性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5、关于学年制的优点叙述,正确的有()。ABCD A.有规模效益

B.有较强的专业性; C.教学管理比较简单 D.便于开展集体活动

16、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ABCDE A.爱岗敬业 B.一专多能 C.团结协作; D.秉公办事 E.服从大局

17、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特点有()。ACDE A.专业性 C.合作性; D.实体化 E.直接性

18、世界著名大学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ABCDE A.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B.凝练的办学理念 C.优势学科

D.优秀的教师和毕业生 E、杰出的大学校长

19、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以下哪些方面的需要()。ABCDE A.生存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爱的需要;

D.获得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20、教师绩效考核应当遵循如下原则()。ABCD A.客观公正 B.分类考核 C.注重实效; D.科学合理

三.判断题

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是我国古代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对

2、我国国家教委启动的“211工程”意指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对

3、真正的大学(university)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对

4、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源自德国的柏林大学。错

5、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划分依据的是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错

6、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对

7、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范围。对

8、大学生权益就是以其学生的身份且主要依据教育法律规范的规定所赋予的权益。错

9、大学生既是特定机构的群体,又是受教育者。对

10、改变人文教育落后状况的主要措施是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错

11、通识教育就是宽口径教育。错

12、导入新课的目的是顺畅地拓展教学通道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对

13、教学计划越具体越好。错

4、讲授法是一种比较经济、效率较高的教学方法。对

15、高等学校高深文化和高深学问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师是研究者或学者。对

16、费希特鲜明地提出了举办高等教育要遵循“学术自由”和“教研结合”的原则对

17、质的研究倡导“教师即研究者”,目的是使教师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错

18、高校组织的二元结构特征决定了其管理的相对简易性。错

19、高校组织的松散结构特征表明高校并非严格的科层化组织。对 20、教师是大学最宝贵的资源,教师质量是大学生活的根本。对

第6套

一.单选题

1、大学(university)的历史长达()。B B.大约一千年;

2、不属于我国北宋时期“天下四大书院”的教学特色的是()。C C.教师强调讲授法

3、雅典的第一个永久性高等教育机构是()。B B.柏拉图的学园

4、教育的基本规律涉及到()。D A.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D.A和B

5、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特点是()。A A.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

6、在未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D D.市场

7、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A A.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镇

8、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类型极为重要,这表明了()。A A.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9、有关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阶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 A.终身的 B.有阶段的 C.创新的 D.以上全是

10、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A A.终身学习

11、大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A A.教书育人

12、优秀教师的个性特征不包括()。D D.教学手段先进

13、专业人员要依靠专业组织制定的伦理约束其行为,是因为()。C C.专业的伦理性

14、主张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D 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5、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B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6、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个怎样的过程?()C C.自主建构的过程

17、学习策略的不同会导致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的不同,下列哪一种学习策略会最大限度帮助理解知识结构的复杂性?()B B.意义策略

18、由于学习差异导致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的不同,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上遵循什么样的原则?()C C.因材施教

19、下列对于高校培养目标性质的表述,错误的是()B B.高校培养目标具有抽象性与统一性;

20、根据工作方式和任务,可以将人才划分为()。B B.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

21、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依据是()。A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2、“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A A.教育方针

23、根据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可以将人才划分为()。C C.通才与专才

24、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D.布拉梅尔德

25、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是一种()。B B.隐性课程

26、主张大学要培养学问家和科学家,促使大学课程专门化的课程观是()。C C.科学主义课程观

27、学校的建筑、设备、诗墙、画廊等是一种()。B B.隐性课程

28、具体规定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B B.教学大纲

29、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是()。C C.教学与科研兼顾;

30、根据教学是否为学生后续知识学习做了充分准备来判断教学质量,这种教育质量观是()。C C.内适质量

31、关于课堂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C.因材施教

32、关于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差异,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 D.学年制采用导师制,学分制则采用班主任的管理方法

33、关于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C.强调传授前人已获得的知识;

34、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校的基本职能是()。A A.培养人才

35、既有理论性又有技术性,即把基本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中介是()。D D.应用研究

36、最早提出以“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举办高等学校的人是()。B B.费希特;

37、最早确立并实践服务职能的是()。D D.威斯康星大学

38、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即()。B B.教育研究

39、规模大、学科全、层次高的高校一般倾向于采用的组织结构是()。D D.矩阵式组织结构

40、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前提是()。B B.科学定编定岗

二.多选题

1、可提供高等教育的机构包括()。ABCD A.大学;

B.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C.民办高校;

D.企业内的高等教育培训机构

2、中世纪大学具有的重要特征包括()。ABD A.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B.宗教性和国际性; D.专业性和学术性

3、与高等教育终身化相关的概念包括()。AC A.终身教育 C.终身学习;

4、我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分别指高等教育阶段的()。BCD B.专科教育 C.本科教育 D.研究生教育

5、依据基本职能定位,高等院校可划分为()。BCD B.研究型大学 C.教学型院校;

D.教学兼研究型院校

6、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共同遵从的行为规范体系,一般包括()。ABC A.专业意识; B.专业态度 C.专业品质;

7、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ABCD A.普通文化知识; B.学科专业知识 C.教育专业知识; D.相关学科知识

8、影响学习的客体因素有哪些?()CD C.学习目标 D.学习材料

9、影响学习的主体因素有哪些?()ABC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意志;

10、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ACD A.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C.提高审美情趣 D.提高人文素养

11、高校培养目标在性质上具有()。ABCD A.主观性; B.客观性; C.具体性 D.多样性

12、关于各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共同性背景和动因,正确的说法是()。BCD B.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C.知识经济与高教大众化的影响

D.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13、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ABCDE A.适时原则 B.完整原则 C.经济原则; D.实践原则; E.量力和满足原则

14、多媒体课件按功能主要可以分成()。ABC A.讲授模式 B.自学模式 C.讨论模式

15、关于讲授法的缺点,叙述正确的有()。ACD A.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 C.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所学知识

D.记忆效果差,尤其是时间较长的讲授课

16、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有()。ABCDE A.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B.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C.高标准的教材建设

D.配备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E.加大投入和创新管理机制

17、关于院校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ABCDE A.目的在于立足本校、服务本校 B.是自我研究 C.是管理研究 D.是咨询研究 E.是应用研究

18、高校战略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明确评估目的; B.制定评估标准 C.选取评估指标; D.组织实施评估

19、高等学校的组织特征是()。ABCDE A.学术性; B.分散性; C.模糊性 D.二元性; E.复杂性

20、高校教师培养的形式主要是()。ABC A.在职培养; B.脱产研修 C.特殊培养

三.判断题

1、我国国家教委启动的“211工程”意指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对 2、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古代书院制度的终结标志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衰落。对

3、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对

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构成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对

5、德国和法国属于集中型高等教育体制。错

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19世纪以来美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它已经成为各国高校普遍遵循的原则。错

7、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错

8、“向师性”是指教师支配学生的一种倾向。错

9、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错

10、教育方针是高校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错

11、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它的普遍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门化教育的缺陷。对

12、作为一种课程思潮,永恒主义课程观忽视了科技发展综合性的一面,坚持课程内容狭窄的专门化。错

13、科学主义课程观提倡螺旋式课程组织及发现法教学。错

14、高等学校高深文化和高深学问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师是研究者或学者。对

15、高校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是指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就,各种流派和学术观点以及学科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对

16、科学研究是从已知探索未知从而获得新知的过程。对

17、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对

18、高校组织的目标特征是分散性。错

19、高校的战略实施比战略规划更重要。对

20、高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毕业生。对

第7套

一.单选题

1、我国近现代大学诞生于()。B B.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2、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C C.高级专门人才

3、北京大学的前身是()。A A.京师大学堂

4、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类型极为重要,这表明了()。A A.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5、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A A.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

6、有关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国家和政府的力量较强;

7、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必须做到()。B B.避免过度综合化

8、与“赠地学院”的出现有关的院校职能是()。B B.社会服务

9、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是()。B B.教研结合和创新实践

10、教师的基本能力是()。B B.教学能力;

1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强调了教师专业特点的()。B B.工作神圣性

12、根据教学关注阶段论的观点,年轻教师初上讲台一般关注的是()。A A.自我表现

13、决定教师学术水平和工作成效的核心要素是()。B B.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14、学习策略的不同会导致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的不同,下列哪一种学习策略会最大限度帮助理解知识结构的复杂性?()B B.意义策略

15、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学习的主体因素的是()。D D.兴趣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习过程阶段的是()。D D.记录阶段

17、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个怎样的过程?()C C.自主建构的过程

18、由于学习差异导致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的不同,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上遵循什么样的原则?()C C.因材施教

19、对于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关系,应当理解为()。C

C.学术型人才偏重于学术理论的创造,应用型人才偏重于知识的应用 20、高校培养目标的定向作用是指()。B

B.高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的发展方向起着一种制约作用

21、“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A A.教育方针;

22、根据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可以将人才划分为()。C C.通才与专才

23、根据工作方式和任务,可以将人才划分为()。B B.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

24、具体规定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B B.教学大纲;

25、高校课程内容的推陈出新、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科研又从教学中汲取营养,体现了高校课程的()。B B.前沿性;

26、提倡发现法教学的课程理论是()。D D.结构主义课程观

27、反对教育的过早专门化和过分职业化,倡导阅读经典著作,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弥补受教育者的精神空虚和人格缺陷,这种思潮反映了高校课改的()。C C.课程方向人文化趋势;

28、学校的建筑、设备、诗墙、画廊等是一种()。B B.隐性课程

29、下列关于高校的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C C.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会降低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30、下列哪一项不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D D.手段先进

31、关于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C.强调传授前人已获得的知识;

32、关于课堂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C.因材施教;

33、一般认为,案例教学法首创于()。D D.哈佛大学

34、既有理论性又有技术性,即把基本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中介是()。D D.应用研究

35、不属于行动研究类型的是()。A A.调查研究

36、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研究方法是()A A.行动研究

37、不属于个案研究法的特征的是()。B B.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38、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A A.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9、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首要问题是()。A A.办学定位

40、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D D.办学特色

二.多选题

1、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在()。AC A.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C.促进国际化;

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为()。ABC A.高等教育的现象; B.高等教育的问题; C.高等教育的矛盾;

3、高等教育民主化表现在()。ABD A.入学机会均等

B.教职员工参与院校管理 D.学生参与院校管理

4、我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分别指高等教育阶段的()。BCD B.专科教育 C.本科教育 D.研究生教育

5、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BC B.高等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C.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镇

6、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有()。ABCD A.终身学习B.教研结合; C.创新实践 D.反思经验

7、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ABCDE A.反思日记 B.观摩教学; C.专业发展 D.行动研究 E.接触新知

8、从依赖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的转变,体现了()。ABD A.学习观的变化 B.学习方式的变化 D.师生关系的变化

9、基本的学习过程有哪几个阶段?()ABCD A.注意定向阶段; B.获得和保持阶段; C.练习和强化阶段; D.迁移阶段

10、全面发展教育包括()。ABCDE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11、专才教育以往多见诸于()。BE B.计划经济国家 E.前苏联

12、关于各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共同性背景和动因,正确的说法是()。BCD B.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C.知识经济与高教大众化的影响 D.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13、高校课程的特点是()。CDE C.高深性 D.前沿性 E.专业性

14、教师命题时,应注意()。ACD A.命题的指向性 C.命题的有效性 D.命题的全面性

15、下列有关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叙述,正确的有()。ABCD A.学生学习的相对独立性仍需要教师的指导

B.由于自我意识和反省水平不断提高,学生需要独立自主 C.高校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促进了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展 D.大学生学习自主性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6、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原则有()。ACDE A.培养人才与研究开发相结合 C.全面投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D.需求导向和技术推动相结合 E.放宽搞活和严格管理相结合

17、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类型和方式主要有()。ABCE A.教学性服务 B.科研性服务 C.综合性服务;

E.建立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和高新技术产业

18、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以下哪些方面的需要()。ABCDE A.生存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爱的需要

D.获得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9、高校战略管理具有以下特征()。ABCDE

A.在本质上,是对高校发展方向及未来环境适应性的把握 B.在过程上,具有连续性、决定性; C.在作用上,具有纲领性

D.在空间上,具有系统性、全局性 E、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前瞻性

20、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的程序一般包括()。BCDE B.组织构建 C.教师自评 D.集体评议 E.结果处理

三.判断题

1、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对

2、真正的大学(university)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对

3、教育史学家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大学起源于商朝的“右学”。对

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构成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对

5、德国和法国属于集中型高等教育体制。错

6、教师专业曾是13世纪的中世纪大学令人尊敬的四个传统专业之一。对

7、研究能力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能力。错

8、大学生权益就是以其学生的身份且主要依据教育法律规范的规定所赋予的权益。错

9、大学生已成年,其社会认知、情感及自我意识,都已成熟,因此,大学生的成长已基本定型。错

10、高校培养目标的现实依据是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需求的统一。对

11、“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对

12、教学大纲是高校课程的总体规划。错

13、教学重点即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错

14、外适质量观认为教育质量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兴趣等个性发展程度的反映。错

15、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目标。对

16、科学研究成为高等学校职能之一始于12世纪。错

17、学术即科研,科学研究就是教育研究。错

18、高校组织的本质特征是其学术性。对

19、事业激励法是高校管理中用得最多的基本激励手段。错 20、绩效考评具体可分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

第8套

一.单选题

1、高校培养目标的定向作用是指()。B

B.高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的发展方向起着一种制约作用

2、对于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关系,应当理解为()。C

C.学术型人才偏重于学术理论的创造,应用型人才偏重于知识的应用

3、根据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可以将人才划分为()。C C.通才与专才

4、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一般认为是()。D D.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

5、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称为()。B B.隐性课程;

6、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是一种()。B B.隐性课程;

7、主张大学要培养学问家和科学家,促使大学课程专门化的课程观是()。C C.科学主义课程观

8、高校课程的设置和组织超越以往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过分强调,越来越重视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相联系。这种倾向指的是()。D D.课程性质职业化

9、学校的建筑、设备、诗墙、画廊等是一种()。B B.隐性课程;

10、教学计划管理包括()。A

A.教学计划的制订、执行、监督、评估等环节

11、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是()。B B.培养目标和规格

12、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是()。C C.教学与科研兼顾

13、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C C.学年学分制

14、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条件是()。C C.导师制

1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最显著的特点是()。B B.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16、最早确立并实践服务职能的是()。D D.威斯康星大学

17、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校的基本职能是()。A A.培养人才;

18、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A A.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9、运用教育理论对教育具体实践面临的调控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即()。B B.发展研究

20、学校定位的核心是()。A A.办学特色定位

21、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首要问题是()。A A.办学定位

22、不属于我国北宋时期“天下四大书院”的教学特色的是()。C C.教师强调讲授法

23、老年大学的出现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B B.终身化

24、我国实施“985工程”的主要目标是()。A A.打造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5、与“赠地学院”的出现有关的院校职能是()。B B.社会服务

26、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B.博士后阶段;

27、与柏林大学的诞生有关的院校职能是()。A A.科研

28、高等院校的类型结构不包括()。A A.研究生教育;

29、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必须进一步()。B B.扩大

30、大学教师的()能力具有加速器或催化剂的功能,合理使用可以收到1+1>2的功效。D D.组织管理能力

31、专业人员要依靠专业组织制定的伦理约束其行为,是因为()。C C.专业的伦理性;

32、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中不包含()。D D.专业技术

33、教师专业角色的多样性不包括()。D D.领导者角色

34、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不包括()。D D.成效即时性

35、教师能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并能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做法是()。C C.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6、不属于大学生权益特征范畴的是()D D.私有性

37、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本质就是解决()。B B.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

38、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个怎样的过程?()C C.自主建构的过程

39、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学习的客体因素的是()。B B.学习目标

4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并不认为()。D D.生产劳动是造成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二.多选题

1、中世纪的一些著名大学主要出现于()。ABC A.意大利 B.法国 C.英国;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在()。AC A.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C.促进国际化

3、与高等教育终身化相关的概念包括()。AC A.终身教育 C.终身学习

4、我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分别指高等教育阶段的()。BCD B.专科教育 C.本科教育; D.研究生教育

5、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以发展其()。ABCD A.素质

B.学习能力 C.研究能力 D.实践能力

6、哈佛大学心理学斯登伯格(Sternberg)认为,优秀的教师与普通教师存在以下哪些判别特征()。ABD A.知识的差别 B.效率的差别 D.洞察力的差别

7、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ABCDE A.反思日记 B.观摩教学 C.专业发展 D.行动研究 E.接触新知

8、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ABD A.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B.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 D.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

9、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征有()。ABCD A.多元性 B.开放性 C.实用性 D.迷茫性

10、高校培养目标的作用包括()。ABC A.定向作用; B.调控作用; C.评价作用

11、以学科或专业为基础,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是()。AB A.高等教育 B.专业教育

12、我国高校课程表现出的基本形式有()。ABC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材

13、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应着重抓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ACD A.优化校园物质环境

C.加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开发课堂教学中潜在的隐性课程 D.培养富有特色的、奋斗不息的校园精神

14、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ABCD A.以教师学生的多边活动作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方 B.由重视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C.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上强调多样性和综合化 D.以发展非认知因素为手段,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性

15、关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教育 B.一个好教师应既是研究着又是教育者

C.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

16、教育研究的意义是()。ABCDE

A.教育研究以理论作指导可使教育工作者明确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前进方向 B.赋予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尊重科学遵循规律的精神 C.使教师从经验走向理论

D.揭示教学规律、改进教学质量 E.提高教育决策水平、培育良好师资

17、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ABCDE A.爱岗敬业 B.一专多能 C.团结协作.秉公办事 E.服从大局

18、高校规章制度对学校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BC A.对学校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协调与规范功能 B.在思想与行动相互转化中具有中介功能 C.有助于促进高校科学管理

19、高校战略管理具有以下特征()。ABCDE

A.在本质上,是对高校发展方向及未来环境适应性的把握 B.在过程上,具有连续性、决定性 C.在作用上,具有纲领性

D.在空间上,具有系统性、全局性 E、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前瞻性 20、高等学校的组织特征是()。ABCDE A.学术性 B.分散性 C.模糊性 D.二元性 E.复杂性

三.判断题

1、国际性是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之一。对

2、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学者创办的各类学术机构被认为是大学(university)。错

3、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是我国古代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对

4、中世纪大学主要培养官吏、牧师、法官和医生等。对

5、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划分依据的是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错

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19世纪以来美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它已经成为各国高校普遍遵循的原则。错

7、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错

8、“向师性”是指教师支配学生的一种倾向。错

9、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错

10、教育目的就是教育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错

11、强调素质教育意味着淡化知识教学。错

12、教学计划越具体越好。错

13、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对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并不适合高校课程领域。错

14、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就是增强质量管理意识。错

5、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目标。对

16、高校科研组织结构是由行政主导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二元结构。错

17、教育行动研究是立足本校收集、分析和报告事实性数据及信息的自我反思型研究。错

18、高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毕业生。对

19、事业激励法是高校管理中用得最多的基本激励手段。错 20、教师是大学最宝贵的资源,教师质量是大学生活的根本。对

第9套

一.单选题

1、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C C.高级专门人才

2、我国汉唐盛世时期出现的一些重要学府被认为属于()。D D.杰出的古代学术中心和教育机构

3、不属于我国北宋时期“天下四大书院”的教学特色的是()。C C.教师强调讲授法

4、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主要取决于()。D D.政治因素

5、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B B.博士后阶段

6、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A A.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

7、与柏林大学的诞生有关的院校职能是()。A A.科研

8、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特点是()。A A.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

9、大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A A.教书育人

10、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是()。B B.教研结合和创新实践

11、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不包括()。D D.成效即时性

12、大学教师的()能力具有加速器或催化剂的功能,合理使用可以收到1+1>2的功效。D D.组织管理能力

13、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D D.反思经验

14、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个怎样的过程?()C C.自主建构的过程

15、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学习的主体因素的是()。D D.兴趣

16、主张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D 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7、在自主性学习中,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B B.主体

18、不属于大学生权益特征范畴的是()D D.私有性

19、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C C.社会本位论

20、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依据是()。A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1、根据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可以将人才划分为()。C C.通才与专才

22、主张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A A.个人本位论

23、爱因斯坦与爱迪生分别代表了()。B B.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

24、主张课程内容应该围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来选择,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理论是()。B

B.改造主义课程观

25、教学计划编制的首要任务是()。A A.确立课程目标

26、以学群、学类为组织进行综合知识教学的筑波模式,以跨学科选课为主要特征的麻省理工学院(MIT)模式,以及通过复合课程将文、理学科融为一体的牛津模式,三种模式体现了课程改革的()。A A.课程内容综合化趋势

27、主张大学要培养学问家和科学家,促使大学课程专门化的课程观是()。C C.科学主义课程观

28、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D.布拉梅尔德

29、学校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是()。B B.上课

30、下列关于高校的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C C.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会降低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3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外的科研活动形式的是()。C C.参加教学实习

32、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是()。B B.培养目标和规格

33、非课程性教学环节是()。C C.军事训练

34、运用教育理论对教育具体实践面临的调控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即()。B B.发展研究

35、“大学要把知识传播给民众并使其能运用知识解决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问题看作是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体现了大学的()。C C.社会服务职能

3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最显著的特点是()。B B.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37、高等院校立足本校、服务本校而对院校自身进行的研究属于()。B B.院校研究

38、高校科学研究职能的确立起始于()。A A.柏林大学

39、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D D.办学特色

40、高校组织的管理特征是()。D D.复杂性

二.多选题

1、我国最早的一批近现代大学包括()。CD C.京师大学堂(北大的前身)

D.天津中西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在()。AC A.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C.促进国际化

3、中世纪大学具有的重要特征包括()。ABD A.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B.宗教性和国际性 D.专业性和学术性

4、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ABD A.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B.培养政治精英和政法人才 D.促进政治民主化

5、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以发展其()。ABCD A.素质

B.学习能力 C.研究能力 D.实践能力

6、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是()。ABCD A.角色多样性 B.工作神圣性 C.劳动创造性 D.成效滞后性

7、休伯曼把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以下哪个几时期?()ABCDE A.入职期 B.稳定期

C.实验与重估期 D.平静和保守期 E.退出教职期

8、大学生的人格权包括()。BCD B.生命权 C.身体权 D名誉权

9、基本的学习过程有哪几个阶段?()ABCD A.注意定向阶段 B.获得和保持阶段 C.练习和强化阶段 D.迁移阶段

10、高校培养目标在性质上具有()。ABCD A.主观性 B.客观性 C.具体性 D.多样性

11、高校要有效实现培养目标,需处理好以下哪几方面关系?()ABCDE A.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

B.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C.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D.处理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E、处理好教学工作、科研训练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12、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高校课程改革出现的课程内容综合化的趋势,归纳起来有以下模式()。ABD

A.麻省理工学院(MIT)模式 B.牛津模式 D.筑波模式

13、我国高校课程表现出的基本形式有()。ABC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材

14、关于讲授法的缺点,叙述正确的有()。ACD A.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 C.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所学知识

D.记忆效果差,尤其是时间较长的讲授课

15、关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教育 B.一个好教师应既是研究着又是教育者

C.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

16、关于研究假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BCDE A.应是可以验证的

B.应叙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C.应尽量简洁

D.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 E.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完善的

17、关于院校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ABCDE A.目的在于立足本校、服务本校 B.是自我研究 C.是管理研究 D.是咨询研究 E.是应用研究

18、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核心是()。ADE A.按需设岗 D.择优聘用 E.合同管理

19、高等学校的组织特征是()。ABCDE A.学术性 B.分散性 C.模糊性 D.二元性 E.复杂性

20、高校战略管理过程一般包括()。ABCD A.战略分析 B.战略制定 C.战略实施

D.战略评估与控制

三.判断题

1、北京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错

2、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的前身是我国最早的一批近现代大学。对 3、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古代书院制度的终结标志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衰落。对

4、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划分依据的是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错

5、大学的科研职能源自美国哈佛大学。错

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19世纪以来美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它已经成为各国高校普遍遵循的原则。错

7、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错

8、大学生既是特定机构的群体,又是受教育者。对

9、在开放的环境中长大的当代大学生,思想十分活跃,他们一反传统的封闭观念和单一的思维模式,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表现出对新事物的兴趣、极强的接纳能力和灵活性。对

10、大众高等教育排斥精英高等教育。错

11、“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对 1

2、导入新课的目的是顺畅地拓展教学通道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对

13、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有机联系。对

14、高校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是指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就,各种流派和学术观点以及学科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对

15、实验教学法具有费时、费钱、效率比较低的缺点。对

16、开展科学研究已成为一所高校发展和成熟的标志。对

17、文献的检索过程也是权衡选题价值的过程。对

18、在签订教师工作合同的过程中,应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信的原则。对

19、事业激励法是高校管理中用得最多的基本激励手段。错 20、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核心是按需设岗、择优聘用和合同管理。对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三.判断题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三.判断题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三.判断题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三.判断题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三.判断题

第10套

第11套

第12套

第13套

第14套

第15套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三.判断题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三.判断题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三.判断题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三.判断题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三.判断题

第16套

第17套

第18套

第19套

第20套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三.判断题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答案(A卷)

高等教育学(A卷)答案

一、选择题C2 C3 B4 C5 C6 D7 A8 D9 C10 C11 D12 C13 D14 B15 A16 B17 C18 C19 B20 A

二、填空题洪堡2(15)3 萨莱诺大学4 专业教育5 历史唯物主义莫雷尔法案直接为社会服务8 水平结构9 斯宾赛自由教育10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二、选择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

A、大学生B、高校教师C、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D、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

2、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是(C)。

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

3、亚里士多德的(A)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提供了哲学和心理学依据。A、《论灵魂》B、《大教学论》C、《论教学方法》D、《教育心理学》

4、瑞士教育学家(E)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E、裴斯洛齐

5、是(D)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过程四阶段论和五步教学法。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E、裴斯洛齐

6、(D)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C)认为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

(B)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A)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

A、现代信息加工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C、认知派D、联结派

7、“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B)于1877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C)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伟大代表”,(D)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开山祖。A、乌申斯基B、卡普杰列夫C、拉祖尔斯基D、维果斯基

8、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A)。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个案法E、测量法

三、填空题

1、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13年出版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3、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要经历(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这四个阶段。后来他的门徒将之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预备)、(呈现)、(联系)、(统合)和(应用)。

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的“三个主要基础”,而(心理学)“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

5、我国最早而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心理学家(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总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四、简答题

1、阐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 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方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收集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方法。如访谈、调查有关材料、问卷法等。

个案法:收集特定个人的各种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方法。测量法: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验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第二章 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3、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4、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

二、选择题

1、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是(A),心理的器官是(B)A、客观现实B、人脑

2、人的认知活动的起点是(A)。A、情感B、意志C、感觉D、知觉

3、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是(D)。

A、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B、情感持续时间更长C、情感与理智之间开始趋于平衡D、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摇摆不定

三、填空题

1、人类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和(心理状态)。

2、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四、简答题

1、简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已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素阶段,基本上成人化。其生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1)身体形态:由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各项生长指标增长缓慢。

(2)身体机能:内脏器官与机能趋于成熟,神经系统的生理发育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运动系统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

(3)性成熟: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也逐渐发育成熟并具备了生殖能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大学生的心智日趋成熟,各种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具体表现有:大学生的注意力已基本上达到成人水平,整个记忆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大学生的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不断社会化,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够稳定和成熟,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摆不定是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大学生社会化水平明显也提高。

第三章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2、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3、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4、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5、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6、同化——即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二、选择题

1、学习的必要条件是(D)。

A、要有老师B、要有教材C、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D、后天获得的经验

2、学习是以学习(A)为主。

A、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B、直接实践

3、联结型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B)。

A、华生B、桑代克C、斯金纳D、巴甫洛夫

三、填空题

1、赫兹兰依据学习进化水平的不同,将 学习分为四类:(反应性学习)、(联接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象征性学习)。

2、布卢姆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将学习分为三种类型,即(认知领域的学习)、(情感领域的学习)和(技能领域的学习),认知领域的学习又可分为六个等级,依次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3、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所传授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4、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态度学习)五种。

5、桑代克认为通过尝试错误实现联结的学习过程应当遵循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四、简答题

1、简述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要点主要是: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二是操作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都是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影响。斯金纳用强化概念取代桑代克效果律的奖赏概念,并特别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意义。所谓强化是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有正负强化之分。个体自己的行为后果将决定其以后的行为:因努力而成功,将继续努力;因逃避而免于惩罚,将继续逃避。强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强化物是否立即呈现可分为即时强化和延时强化,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是否每次都呈现强化物来进行划分,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即时强化的效果优于,部分强化的效果优于连续强化。

2、简述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被视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先驱,是上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提出的。其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完形)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这种理解和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故称为顿悟。

3、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在学习中存在着两种结构,意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另一种是学科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就是将认知结构即三种表征系统练习起来积极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认为学习就是获得一门学科基本结构,即获得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所以学习也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但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4、简述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意义言语的接受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不包括任何发现。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他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同化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而获得心理意义,又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的内容。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根据有意义学习的任务的复杂程度,将分为三种基本的有意义学习,即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另外还有较高级的发现学习,包括知识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

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主要代表任务有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学习观主要可概括为: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习主要是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指导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为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对自我的理解。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强调要尊重每一个人,尊重和接受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

6、简述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班杜拉。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人的行为习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行为反应的模式,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相应的行为模式。班杜拉认为通过行为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是非常有限的,人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习得的,即观察学习。根据观察者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可将观察学习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和创造性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7、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相对论。该理论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知识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参与性、过程性等特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认为学习不是有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

识的过程。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它通过学习者通过对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包含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而结构重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8、简述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学习具有较高的职业定向性;

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

1、有较多支配时间;

2、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 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究的性质。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一、名词解释

1、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叫记忆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

3、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4、知识“表征”——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5、图式——是指事物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可分为关于客体的图式和关于事件的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6、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图式表征。

7、同化——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

8、下为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的关系是类属关系,即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9、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在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10、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11、生成性学习——是指对所阅读的知识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二、填空题

1、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型。

2、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学习同化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

5、规则学习有两种形式,即(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和(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

6、策略性知识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7、认知策略可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

8、一般认为运动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动作或动作组)、(知觉能力)和(体能)。

9、动作可分为(反射动作)、(基本-基础动作)和(技巧动作)。

10、运动技能可分为(动作语词的获得)、(连锁与辨别)和(问题解决)三个层级。

11、运动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模仿)、(整合)和(熟练)四个阶段。

三、选择题

1、陈述性知识主要以(C)和(D)来表征;程序性知识主要以(A)和(B)来表征。A、生产式B、生产式系统C、命题网络D、图式

2、下列属于复述策略的有(ABCDEF),属于简单加工策略的有(GHIJKL),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有(MNOP),属于组织策略的有(QRS)。

A、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B、排除相互干扰C、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D、多种感官参与E、复习形式多样化F、画线G、位置记忆法H、缩减和编歌诀I、谐音联想法J、关键词法K、视觉想象L、语义联想M、做笔记N、提问O、生产性学习P、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Q、列提纲R、利用图形S、利用表格

3、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技能,它以(B)运动为基础。A、不随意B、随意/

四、简答题

1、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简述运动技能的练习曲线特点。

开始进步快; 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后期进步慢; 总趋势是进步的。

第五章 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积极影响。

3、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消极影响。

4、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二、选择题

1、最早关于学习迁移的假说是(A),(A)迁移理论认为训练某种一般性思维技能是可以促进其在各种官能之间发生无条件、自动的迁移。

桑代克是学习迁移理论(C)的创始人,该理论重视学习情境因素对迁移产生的影响,认为两次学习产生迁移必须要有相同要素。

学习迁移的(B)认为共同要素只是发生迁移的前提,但产生迁移的关键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该理论更加强调了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迁移中的认知的能动作用。

学习迁移理论的(F)认为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关系的“顿悟”,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的根本。

(D)认为通过对两种学习情境的综合分析和概括才是迁移发生的基础。

(E)认为迁移是通过新旧两个问题空间的类比来实现的,影响迁移的因素是类比关系。(G)认为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程度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当 两个任务之间存在有共同的产生式,或者两个任务的产生式有交叉重叠,迁移就会发生。

(H)认为认知策略要达到可以在多种情境中迁移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

A、形式训练说B、经验类化说C、共同要素说D、分析—概括说E、类比迁移理论F、关系转换说G、产生式理论H、元认知迁移理论

2、要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在于(E)。

A、合理的教学目标B、具有时代性和迁移价值的教学材料C、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D、良好的教学程序E、教会学生学习,学会迁移

三、填空题

1、关于迁移的三个经典学说是(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和(概括化理论)

2、精选教学材料至少要把握两条原则:第一是(要具有时代性),第二(要具有迁移的价值)。

3、组织教学内容有三个原则,即:(结构化原则)、(一体化原则)和(网络化原则)。四、四、简答题

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如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目标的相似性等。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认知技能与策略,如:分析概括的能力、元认知策略等 定势的作用

2、如何促进学说迁移能力? 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一、名词解释

1、问题——是指那些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而必须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

2、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算法策略——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4、启发策略——就是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5、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式,即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7、表征方式——就是在头脑中记载与呈现知识的方式。

8、原型启发——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9、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二、填空题

1、问题是由(给定)、(目标)和(障碍)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2、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创造过程的四阶段论,这四阶段依次是(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和(证实阶段)。

3、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有(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

4、问题解决的认知思维过程一般经过(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5、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一个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6、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策略).7、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多种多样,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手段—目的分析策略)和(目标递归策略)。

8、影响创造力的心理因素有(知识)、(智力)和(人格)等因素。

9、问题意识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好奇心),二是(怀疑精神)。

三、选择题:

1、在创造的四个阶段中,潜意识参与是(B)阶段的最大特点。A、准备B、孕育C、明朗D、证实

2、顿悟一般发生在创造活动的(C)阶段。A、准备B、孕育C、明朗D、证实

3、问题解决最基本的成分是(D)

A、问题情境性B、操作序列性C、操作序列性D、认知操作性

4、在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中,(C)是最关键的步骤。A、发现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5、在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看来,解决问题的核心是(C)

A、呈现问题情境命题B、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C、填补空隙过程

6、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A)可以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费时费力,而(B)的办法容易成功,但不能保证成功。(B)是人们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A、算法策略B、启发策略

7、一般认为创造力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B)因素。A、智力B、人格

四、简答题

1、简述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模式。

杜威认为问题解决要经历一下五个步骤: 遭遇到疑难; 确定疑难的关键所在; 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 对各种假设分析评鉴,选出最佳假设; 验证、证实、驳斥和改正假设

2、简述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以几何问题为解决问题的原型,于1969年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模式: 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 填补空隙过程。

3、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㈠有关的知识经验; ㈡定势与功能固着;

㈢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1、问题情境

2、表征方式 ㈣酝酿效应; ㈤ 原型启发;

㈥ 情绪和动机状态

4、简述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思维策略; 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

5、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激发问题意识与开发创造力; 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 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如使教学活动具有新颖性,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使教学活动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

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名词解释

1、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2、学习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3、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内部动机。

4、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或胜任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

5、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或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6、耶基斯—多德森定律——1908年耶基斯和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的规律。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7、归因(Attribution)——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8、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9、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二、填空题

1、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和(维持与调整功能)。

2、可促使学生把行为指向学习的成就动机主要有三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3、在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内驱力,其诀窍就是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

4、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和(趋避动机冲突)。

5、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或工作效果的影响大小与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学习者的行为质量)。其中更为关键的是(学习者的行为质量)。

6、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表现:(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

三、选择题

1、(A)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学习动机。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

2、成就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B)的积极性。(A)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活非常困难 的任务。

A力求避免失败者B、力求成功者

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B)。

A、强化B、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C、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D、个体的归因方式

4、学习竞赛对于成绩(C)的学生影响最大。A、极差者B、中下者C、中上者D、极优者

5、在三种课堂目标结构中,(B)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

A、竞争型B、合作型C、个体化 四、简答题

1、简述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该理论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认为人的某种行为倾向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的联系。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强化可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起着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而惩罚一般起着消弱动机的作用。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内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是该理论的局限性所在。

2、简述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接受默瑞的“成就需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而成就动机比较低的人则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阿特金森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一般讲目标定位于获取成就,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其积极性的;而力求避免失败者则相反,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概率在50%左右,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手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错误,并想法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以调动其积极性。

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责任,另一种是个人归因,即将行为的影响归于个人,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三:一是能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二是能根据行为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三是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4、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强化,一个是期待。班杜拉将期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即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一种是效能期待,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即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人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种替代性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一是社会比较过程,二是提供信息的过程。

二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5、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设置合理目标; 有效利用反馈信息与评价; 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合理运用奖励与处罚: 利用竞争与合作; 增强自我效能感; 进行归因训练。

第八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一、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2、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觉察、自我观念、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等层次。

3、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生活活动。

二、填空题

1、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2、大学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一个明显(分化)、(矛盾)和(统一稳定)的过程。

3、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分化,原先稳定而笼统的’我”被分裂成两个“我”:一个是(理想自我即主体我),一个是(现实自我即客体我)。

4、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机制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三、选择题

1、(A)是自我意识中最为基础的部分。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调控

2、(B)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A、自信B、自尊C、自卑D、自我效能感

3、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是(B),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是(C)。A、自我体验B、主客体的直接同一C、自我意识D、自我控制

四、简答题

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A、全面地认识自我。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般可以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和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

B、正确地对待自我。一方面要积极地悦纳自我,另一方面要理智地对待自我,还要乐观地憧憬自我。

C、努力地完善自我。一要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二要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三是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四要培养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五要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

第九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一、填空题

1、群体的特征决定了群体的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认为群体最好不超过(40)人,不少于(3)人。

2、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极化)和(从众)等方面上。

3、产生从众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另外,(群体的一致性)、(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个性特征)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作出从众行为。

4、班集体的类型有:(简单聚合型)、(一般型)和(成熟型)。

5、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主要有:(平等性)、(感情色彩浓厚)和(富于理想化)。

6、大学生人际交往应遵循(平等)、(尊重)、(真诚)、(理解)和(社会交换)等原则。

二、名词解释

1、正式群体——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为了组织的特定任务,达到特定目的而设立的。

2、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式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的组织。

3、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社会现象。

4、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5、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6、从众——是指人们在 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三、简答题

1、如何塑造高凝聚力的班集体?

A、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B、创造同学相处的机会 C、发挥学生干部骨干作用

2、高校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P212-213)

第十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一、填空题

1、真正对品德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有机构成的。

3、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级水平,他认为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参照点或标志有两个,一是(尊重准则),二是(社会公正感)。

4、科尔伯特用“道德两难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种水平。

5、道德认识的形成,具体地说就是(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和(道德信念)的确立。

6、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是:(从纪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7、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经历(无道德信念)、(初步道德信念)和(自觉稳定道德信念)这三个阶段。

8、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着(具体形象理想)、(综合形象理想)和(概括性理想)等三种水平。

9、道德情感按形式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10、道德情感是可以培养的,概括起来有(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境育情)和(以行育情)等方法。

11、道德意志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决心)、(信心)到(恒心)这三个阶段。

12、矫正学生不良品行常用的方法有:(防范协约法)、(表征性奖励法)、(强化暂停法)、(榜样示范法)和(过错矫正法)。

二、名词解释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

2、品德——亦称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三、选择题

1、(AD)在品德结构中具有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A)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基础。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2、皮亚杰认为儿童公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6~7岁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C);10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A),13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B)。A、平等 B、公道 C、服从

3、科尔伯特认为,0~9岁儿童的道德水平大致属于(A);9~15岁属于(B);16岁以后逐步向(C)发展。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

4、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学习信任阶段,对人最有影响的人是(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中,对人影响较大的是(B),在发展主动性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基本上是(C),在变的勤奋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是(D),在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是(E),在承担社会义务阶段,与人密切联系的是(F),在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对人影响较大的是(G)。

A、妈妈或妈妈式的人B、爸爸或爸爸式的人C、家庭D、学校和邻居E、同辈集体和校外集体F、亲密伙伴G、社会分工和家务承担

5、(B)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必要前提。

A、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B、道德概念的掌握C、道德信念的确立

6、(C)是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

A、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B、道德概念的掌握C、道德信念的确立

7、(C)时期是道德信念形成的时期。

A、小学低年级B、小学中、高年级C、中学D、大学

8、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三种水平,(B)学生开始具备具体形象理想,(C)学生开始进入综合形象理想阶段,(D)学生的道德理想就进入概括性理想阶段。

A、小学B、初中低年级或小学高年级C、初中高年级和高中低年级D、高中高年级

9、中学生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的水平随着年纪增高而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到(B)下半学期趋于相对稳定。

A、初二B、初三C、高一D、高二

10、道德意志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是(C)A、决心B、信心C、恒心

11、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C)教育来获得的。A、社会B、家庭C学校、D、朋辈

四、简答题

1、试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两级水平,即他律和自律,他认为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趋势。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儿童对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的认识水平。儿童道德发展趋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A、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B、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C、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 D、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2、试述科尔伯特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特用道德两难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A、前习俗阶段。儿童此时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为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B、习俗水平。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也表现为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C、后习俗水平。也称原则的道德水平。此时人们行为判断已不限于遵从某个特殊的权威人物,而是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了。同样也分为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

科尔伯特将道德阶段的发展看成一个系列,同时,前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后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3、试论班图拉等的道德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模仿而不是强化,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表现是个人差异而非年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榜样造成的;

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诱惑。认为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口头说教——劝告或教导;另一个是在学习者面前展示自己的行动和实践。社会学习理论者们特别强调行为展示的重要性,认为成人是否言行一致对儿童品德的 形成有重要影响。

4、试述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埃里克森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提出道德或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最初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有向任何方向发展的可能。人格或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必须完成一定的发展任务。每一任务又是受特定文化制约的。每一任务中包括一对矛盾。如果一个个体在每一阶段都能保持向积极品质方面发展,就是顺利完成了该阶段的任务,从而形成健康、成熟的品格;反之,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从而产生病态和不健全人格。

道德或人格发展发展的八个阶段是: A、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此阶段儿童得到足够的关怀就获得安全感,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和环境产生信任,否则就会产生害怕、怀疑心理。B、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自主感与羞耻感、怀疑感的矛盾。此阶段如果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儿童自由,鼓励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儿童就会获得自主感,否则其依赖性就会长期存在下去,变得过分羞怯与怀疑。C、发展主动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的矛盾。此阶段如果儿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进行各种运行性游戏,父母对其主动性问题给予耐心回答,其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反之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D、变得勤奋阶段(6—11岁):勤奋感与自卑感的矛盾。此阶段儿童特别喜欢学习和提问题,如果其得到鼓励、赞扬和奖赏,就会发展和加强其勤奋感,否则就会导致儿童的自卑感。E、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12—18岁):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F、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亲密与孤独的矛盾。G、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中年期和壮年期):创造力感与自我专注的矛盾。H、达到完善阶段(成熟到晚年):完善与绝望、厌弃的矛盾。

5、学生不良品行是怎样形成的?应采用哪些方法加以矫正?(P243-249)

第十一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主要包括智力正常、情形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是指青春期或少年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或人格极不协调的一类精神异常。

二、简答题

1、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A、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B、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C、接受他人,善与人交往 D、有较强的情形调节能力 E、适应社会生活 F、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G、人格完整和谐 H、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A、生物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C、生活事件 D、自身因素

3、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哪些?

A、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B、偏执型人格障碍 C、分裂型人格障碍 D、攻击型人格障碍 E、癔症型人格障碍 F、强迫型人格障碍 G、回避型人格障碍 H、依赖型人格障碍 I、自恋型人格障碍

4、高校心理咨询应遵守哪些原则呢/ A、保密原则 B、信赖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主体性原则 E、时间限定原则

三、填空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从纵向看,又可以分为(矫治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其中(预防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主导性的,(矫治性目标)是补救性的。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生涯)辅导。

3、(学业)压力是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学习)心理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头号心理问题,因此(学习)辅导是大学生最为迫切的心理需求。

4、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就业)指导。

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成长和发展中)的矛盾。

6、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的有三类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

7、()是大学生中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8、恐惧症有三种类型:(场所)、(社交)和(物体)恐惧症。

9、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和(强迫意向)。

10、焦虑症有(急性形式或称惊恐发作)和(慢性形式或称广泛性焦虑症)两种形式。

11、精神病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大学生常见的功能性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两类。

12、高校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有(会谈法)、(观察法)和(测验法)。

四、选择题

1、有研究认为,90%以上的心理异常大学生的行为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所处的(D)环境有关。

A、社会B、学校C、同伴D、家庭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D)

A、生物遗传 B、学校环境 C、家庭环境 D、负面生活事件 E、社会环境

3(B)是大学生中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A、神经症B、神经衰弱C、精神病D、人格障碍

4、(C)是心理障碍中最严重的一类。

A、神经症B、神经衰弱C、精神病D、人格障碍

5、(A)是心理咨询中最为重要的原则。

A、保密原则B、信赖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主体性原则E、时间限定原则

6、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面对面的心理咨询的时间一般规定为(C)分钟左右,电话咨询原则上限定为(A)分钟。A、30 B、40 C、50 D、40

7、在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中,(A)认为心理治疗就是使来访者在无拘无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异常的症结所在,并逐渐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D)是通过学习训练矫正行为障碍的一种治疗方法。(C)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B)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是要创设一种同感、真诚、尊重的人际氛围,充分相信来访者。

A、精神分析疗法 B、人本主义疗法 C、认知疗法 D、行为疗法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一、填空题

1、教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78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拉塞主编的《教学心理学的进展》丛书第一卷出版。

2、教学设计包括(课程决策)和(教学决策)。

3、在教学设计中要分析教学对象,对教学对象主要要分析其(学习的准备状态)和(最近发展区)。

4、为了帮助学生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大声思维)、(提问)、(调整教学材料)、(言语指点)和(提供线索)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架。

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最一般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提问法)、(组织讨论法)和(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6、教师在课堂组织讨论中,不再以权威的身份提供信息,而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调节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从中扮演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

7、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

8、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摸底考试是一种(准备性评价),单元测验是(形成性评价),期末考试是(总结性评价)。

9、对于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克龙巴赫)认为教学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教育者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方法适应不同的学生或不同情境中的学生。而(巴班斯基)认为所谓最优化即是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最好的效果。

10、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由(感官收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协调作用的过程。

11、师生教学交往的类型主要有(个性层面)、(角色层面)和(群体层面)这三种交往。12教师的认知心理特征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

13、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拥有多种职业角色,主要有(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楷模)、(管理者)、(心理医生)、(朋友和知己者)。

14、教师的威信由(思想威信)、(学识威信)、(品德威信)和(情感威信)构成。

15、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般要经历(适应)、(分化定型)、(突破)和(成熟)四个阶段。

16、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适应阶段,教师关键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的转变),而是由(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

17、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分化定型阶段,教师一般可分化成四类:(教学技能较为缺乏却有较高知识和理论水平的教师),二是(合格教师),三是(知识型教师),四是(经验型/实践型教师)

18、学者型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个性化的教育科学研究)。

19、青年教师发展模型有二:一是由(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二是由(新教师—适应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二、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设计,前者叫课程决策,后者叫教学决策。

2、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一般包括获得一定的知识、智力技能、开发学生的智能激发其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3、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是指学习者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4、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方式,往往表现为具体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实施过程。

5、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6、教师威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所产生的众望所归的心理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三、选择题

1、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安排属于教学设计的(A),教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取舍以及主次安排等属于教学设计的(B),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和传媒属于教学设计的(C)。

A、宏观课程决策B、微观课程决策C、教学决策

2、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有两种有代表性的组织方式。布鲁纳提出的(B)认为教材应根据学习者三种不同智慧发展水平(动作的、印象的、符号的)对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加以编撰和组织。奥苏泊尔提出的(A)认为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在“已经知道”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获得学习意义。A、“先行组织者”组织B、“螺旋式”组织

3、(A)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A、讲授法B、提问法C、组织讨论法D、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4、认为教学设计应务求吸引力、感染力,必须充分展示教师的特色和创造性,这是教学设计的(E)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门技术,这是教学设计的(D)观点;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对教材加以说明、安排、实施、测试和修正的过程,这是教学设计的(F)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将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摆在重要地位,这是(C)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中既要考虑设计者自身的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要把人的因素放在教学设计的首要地位,是教学设计的(B)的观点;注重教学过程中所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教学设计的(A)的观点。A、系统B、人的因素C、问题解决D、科学E、艺术F、工程学

5、(A)的教学设计观点是截止目前的一个最全面、最完整的教学设计观点。A、系统B、人的因素C、问题解决D、科学E、艺术F、工程学

6、对教师威信的形成起根本性作用的是(B)因素。

7、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是(D),教师能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心理基础是(C)。

A、教师给学生的良好的第一印象B、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C、在与学生长期交往中能满足学生的需要D、崇高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

A、客观B、主观

四、简答题

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A、确定教学目标 B、组织教学内容 C、分析教学对象 D、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 E、实施教学评价

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问?

A、把握问题的难度,一般认为所提的全部问题的75%能够被学生正确回答就是难度比较适当的提问。B、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 C、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D、控制等待时间 E、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反馈 F、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第四篇: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闭卷部分

一、填空题(10选7,每题1分)

1. 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2. 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3. 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4. 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5.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6. 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7. 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9. 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二、选择题(10选4,每题2分)

1. 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C)。A. 红又专人才 B. 理论人才 C. 职业型人才 D. 技术型人才

2. 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D)。A. 人类文化制约高等教育 B. 文化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C. 高等教育决定文化 D. 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 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B)。A.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B. 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C. 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目的 D.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目的

4. 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B)相统一。A. 政治思想教育 B. 培养能力 C. 素质提高

D. 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5. 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B)。A. 不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B. 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 灵活性差

D. 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6. 中国高等学校实(C)。A. 通才教育

B.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C.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D. 专才教育

7. 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A)阶段。A. 大众化发展 B. 英才教育发展 C. 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D. 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 8.(C)在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A. 搞好宣传 B. 发展校园文化 C. 培养专门人才 D. 发展科学

9. 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A)。A. 教学 B. 发展素质 C. 科研训练 D. 生产劳动

10.高等学校教师只有(C)才能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A. 社会活动频繁 B. 人际关系好

C. 科研成果处于本学科前沿 D. 教学成绩突出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15选3。)

1.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 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P5 2. 我国的教育方针 ——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P31 3.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 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P29 4. 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 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P31 5.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比较)—— 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

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通才教育具有四个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P64 6. 大众高等教育(与英才教育比较)—— 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是指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或两种不同教育模式。二者在教育目的、对象、规模上存在明显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受教育者的面的宽窄上。英才高等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规模较小,目的是培养少数治国精英;而大众高等教育则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受教育者分布广泛,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工农大众子女也可以上大学。教育规模扩展,以高等教育的层次、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为特征。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建设人才,也包括一部分未来的国家管理人员。P69 7. 课程 ——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 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到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广义的课程突破了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界线,使教育活动克服了以学科、智育为转移的唯理性模式的束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教学内容。P235 8. 教学计划 —— 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 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P240 9. 教学大纲 ——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

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P242 10.教材 —— 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 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正文、作业、实验、图 表、附录、索引和注释。正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P245 11.班级授课制 —— 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 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 学时间表,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P253 12.学分制 ——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不同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

或学习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一般是将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的总体分解成各“小单元”,并分别确定为必修与选修两大类,规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和取得该专业毕业应修满的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或获得学位的业务标准。P263 13.教学和教学过程 —— 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它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构成的系统,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系统中通过媒介进行的传递信息的双边活动。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动态过程而展开就称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 的引到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教学过程有三个特点:其一,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二,学生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其三,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知识传授的过程,又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形成的过程。P218-219 14.教学原则 ——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 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P226 15.学制 ——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 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P85

四、简述题(每题8分,18选4。)1.社会政治制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P5 答:

(一)政治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 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决定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 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 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高等教育通过发挥其政治功能为社会政治服务 1. 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 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 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2.社会经济制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P9 答: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 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 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 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 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改善社会不利群体的社会地位

高等教育的上述经济功能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再生产科学技术这两条基本途径而实现的。3.社会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P17 答: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的内容

2. 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 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4.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对文化具有反作用 1. 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 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4.简述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P25 答: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包括: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教学职能)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研究职能)

(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针对社会)现代大学三大社会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 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使它们不脱离社会实际。5.简述教育目的的性质 P32 答:

(一)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主观性)

(二)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6.简述高校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P48 答: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7.简述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P171 答: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劳动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人们对这种作用的认识程度。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尽管高校教师的作用与贡献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教育的社会效益具有滞后性,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教师的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及时地、直接地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因此社会上仍存在轻视教师劳动的观念,以为教师的工作是简单的重复,与物质财富的生产没有关系。但是政府通过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教师社会地位的确定提供了法律依据,对教育经费和教师待遇都有所规定。

高校教师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尚欠发达,经济待遇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还应意识到,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己对社会的作用与贡献,要有默默无闻的准备。8.当代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P185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和性格两方面:

1、大学生的气质已经基本稳定下来,能根据自己的气质特征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并能克服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影响,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教育上主要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气质特征,使其能在学习与生活中扬长避短,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更好地发展自己。

2、大学生的性格正逐渐完善和稳定下来,具有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意志品质与理智情感特征。教育上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改变以往性格特征中的消极方面,发展积极方面,以形成完善的人格。9.如何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在课程结构中的关系。P236-237 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1)要加强基础课,以有利于学好专业课,也有利于专业变换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加强基础课并非愈宽愈深愈好,要适度,使学生在普通课的基础上实现高度专业化;

(3)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的职业倾向课。着眼于拓宽专业眼界,提高专业理论思维层次和掌握科学的一般方法论。

正确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1)两类课程应比例适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主干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增加教育计划的灵活性。

(2)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适当压缩必修课的学时和教学内容。以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的学业能反映本专业的规格和要求; 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要克服轻视理论轻视书本知识的错误倾向,切实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2)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克服忽视实践的倾向,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能力。10.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 P213 答:

(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 致

(二)培养目标和规格要实事求是,切忌偏高和偏低

(三)培养要求应体现层次、规格的差异性,切忌笼统

(四)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可比性。在学习年限、课程体系、学分、教材、学位水平方面,尽可能地和国际公认的标准接近。

11.简述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P266 答: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有:

(一)有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二)由于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使组成教学法的双方在整个体系中的 比重发生较大的变化——教师的校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三)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12.大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是什么?P223 答: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性增强。独立性增强意味着他们对老师的依赖已经减弱;自主性增强意味着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选择发展方向;学习探索性的增强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他们也以直接知识为认识对象。13.大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意义 P297 答:

(一)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三)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四)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

(五)科研是学校直接为和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六)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14.简述社会实践活动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意义 P325 答: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

(三)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

(四)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15.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P353 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用马毛邓来教育和武装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主要有:

(一)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教育学生,增强大学生认识、改 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保证和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四)引导、培养和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控制的能力 16.简述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意义有哪些。P113 答:教师聘任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地打破了高校教师铁饭碗地局面,一是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二是优化了高校教师的队伍结构,对加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是聘任制有利于形成竞争上岗的局面。17.简述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的特征 P92-93 答: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中央部位负责;与此同时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中。高校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层次结构轮廓清晰,各层次间基本能够保持衔接,相互连贯,但培养规格上还有些模糊,特别是专科教育的定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 进入各层次都有比较严格的入学条件限制,实行严格、规范而统一的考试制度。――在学习方式和修业年限上,加强改革,增强灵活性,但总体上比较刻板、划一。18.简述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三个模式 P116答:人们通常将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划分为三种模式:

(一)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下,高等教育完全由国家举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权力在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直接调解高等教育活动。以法国为典型代表。

(二)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又称分权制,一般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力不在中央政府,而是由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以及评估、监督职能。以美国为典型代表。

(三)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简称结合型管理体制,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或政府与高等教育部门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的管理职能,各自在不同层次行使其职能,并满足各方利益需要的管理体制,以德、日、英等国家为代表。开卷部分

一、分析、论述题(8选1)

1. 谈一谈你对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的看法和想法?P171 答题应围绕以下要点展开分析:

(1)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劳动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人们对这种作用的认识程度;

(2)在我国现今条件下,教师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的提高要有一个过程;

(3)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取决与自己对社会贡献与作用的大小,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出色地履行教师职责,才能真心赢得社会的尊重。2.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析大学教学方法的特点P266 答题应围绕以下要点展开分析(1)大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由教师直接控制转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由于大学生学习独立性增强,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呆呆整理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标明的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是讲高等教育的起点或基础,是使“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型的教育科学。

3、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理发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他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4、教学大纲: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它是以系统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他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同时也明确了教学进程、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5、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竞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6、培养目标: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相对于教育目的来说,他是高等教育层次的特殊目标;而相对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来说,则是共同的总目标。

7、高等学校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8、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其功能是否优化,主要决定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9、专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10学科:是基于学问性质划分的学问分支、教学科目或学界组织。学科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学问性质,学问性质本质上是特定领域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基于学问性质,再参照其他因素,便形成学科的“学问分支”、“教学科目”、“学界组织”三个基本内涵。

11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的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

12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明确的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会工作的公民;第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13教师专业化的含义;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14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15教学评估:是对教学现状、水平、质量等“事实”方面的观测和客观描述

★呆呆整理版

16通才教育:通才是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17专才教育:专才即专门人才,从高等教育来说,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

18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只要是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19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0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备课处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外,还要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

二、辨析题

1、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

答:错。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2、备课就是钻研教材和撰写教案。

答:错。备课除了认真研究教材、教学大纲和撰写教案外,还要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方法、拟定课时教学内容及具体进度安排。

3、师生关系就是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关系。

答:错。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4、学生在教学中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答:正确。

5、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是课堂教学。

答:错误。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有多种途径,如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其中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途径。

6、教学的基本任务:一是促进学生知识积累二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答:错。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一是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二是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三是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那个发展。

7、高等教育是培养学术性和职业性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学。答:正确

8、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高等教育市场化局面。答:

9、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答:

10、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应该高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答:错。两种理论既有合理之处,又各有其局限性。过分强调单项必定导致给高等教育带来弊端。两种理论相辅相成,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

三、简答题

1、简述高校教育的个体、经济、文化功能。

答:

一、高校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人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呆呆整理版

多方面功能。

(一)促进个体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

(三)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

二、高校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功能。

(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

(二)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

(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三、高校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二)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2、社会实践教学有哪些特征? 答:社会实践教学具有以下特征:(1)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根本目的;(2)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3)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4)能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3、备课的依据是什么?

答:备课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备课除了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外,还要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方法、拟定课时教学内容及具体进度安排、写好教案。

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2)加强理解沟通和交往(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4)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5、简述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质量工程包括六个建设内容:一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二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三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四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五是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六是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6、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答: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要完成这三个职能,主要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因此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教书育人(2)科学研究(3)服务社会。

7、简述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答: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是:(1)课程基础化(2)课程综合化(3)课程职业化(4)课程国际化。

8、如何使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

答: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当代高等教育在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教育的现实选择上,必须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第一,以社会职业需求和学科分类为导向、课程结构调整和教学方法改进为基础,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能力结构。第二,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在教育对象上实现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提升、真理追求和价值追求的统一。第三,各级各类高校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上确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和技能、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心身素质等具体要求,不高“一刀切”、“齐步走”。

9、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打造特色专业? 答: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4)专业设施建设。(5)专业管理建设。以上专业建设是相互联系的,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但有不能平均用力,其中最关键的是专业教师队伍。

10、高校科研原则和意义。

答:

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性的原则。

二、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三、研

★呆呆整理版

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五、个体研究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高校科研的原则是噶奥登学校进行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他们是根据高等学校科研的任务和特点以及科研工作的时间经验二提出的。正确理解和全面坚持这些原则,对优质高效的完成科研任务与加速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11、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内涵是什么? 答:“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人,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是全面发展了自己一切才能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

2、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是:

1、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2、个体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多维的,而且是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

12、良好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些比例关系?

答: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课程的组合关系:

(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高校教师劳动特点及意义。

答:作为高校教师,其劳动除具有一般教师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高校教师自身的特殊性。

一、教师劳动共同特点

(一)、无私性。所谓无私性是指教师教学生是毫无保留的、不求回报的,而且以学生超过教师为荣。在我国传统的师徒关系中,就不具有这种无私性。

(二)、示范性。示范性是指在社会领域、在学生心目中,在教师自身的意识中,作为教师在做人、办事、治学等方面应成为表率。针对当前社会乃至高校出现的不良风气,高校教师对自己提出“诚信做人,踏实办事,扎实为学”的道德要求,也是教师的示范性劳动特点在新的条件下的表现。

(三)、迟效性和长效性。高校教师劳动是培养后备专门人才的劳动,教师劳动的实际经济效果、社会效益,一般要在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显现出来。此外,教师教学、科研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会对教育对象产生长期影响力。

二、高校劳动的特殊性

(一)高校劳动的专业性。高校教师劳动是一种专业性的劳动,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知道学生社会实践,都是按专业安排、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

(二)劳动对象的高层性。高校教师对象的高层次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劳动观念的平等性和劳动范式的创造性。当前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该机专门人才,更要求教师学会创造,成为创造型教师。

(三)劳动的时空延续性。教师的劳动时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劳动地点没有明确的划分。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也是持续的。

2、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答:高校教学过程和高校教学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一)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

(三)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

(四)高等学校教学与学科发展、职业变化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3、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课程建设。

答:课程是高等学校的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具有直接的意义。(1)师资队伍建设。它包括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建设。作为个体建设要加强思

★呆呆整理版

想道德修养和业务进修;作为教师群体,一要进行师资队伍结构调整,达到年龄、学历、职务、学科、学缘结构合理。二要加强梯队团队建设,形成凝聚力强、协作精神好、方向明确、有后劲的学术队伍。(2)教学内容建设。一要认真选择教学内容,二要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既不能不思改进和更新,有不能一味强调前沿而脱离教学实际。(3)教学资源建设。它包括基础建设和推进共享两个层次。基础建设是在个课程组、教研室、院系或学校范围内进行的,推进共享则突破了学校的范围,可为互联网提供信息资源并免费开放。(4)教材建设。它包括教材编写、选择、使用三个环节。注意多种教材的配合和使用多媒体等立体化教材。(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完善所需设施设备,提高教学技术的改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6)体制机制建设。不仅科学建立各项制度、体制和机制,更要具体落实好。

4、结合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谈校地合作的必要性。

答: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校地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采取高校和企业合作,主要是以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双方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权威而先进的教学系统,最终达到多赢的效果。目前流行的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校地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采取高校和企业合作,主要是以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双方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权威而先进的教学系统,最终达到多赢的效果。

5、结合实际,谈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答:教育部将高等学校教育的改革思路确定为:“体质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是先导”。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趋向国际化。具体表现在:增加更多的国际化课程;采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认证与国际接轨;新的教学方法会快速在全球内得到选用;教师培训与培养的国际性成分增加等。

二、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趋向综合化;科学研究上的综合化等。

三、高等学校教学趋向个性化。具体表现在:学校提供多样化课程,使学生有充分的选课余地;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趋向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等。

四、教学管理的活性化。具体表现为:保证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跨学科选课;可以允许学生在这所学校学习一两年,然后再到另一所学校学习一两年等。

五、倡导自主性学习。即学生有自己学习的选择权,也有决定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

六、教学改革围绕培养人才展开。表现在教学观念方面,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只是的重组,二是只是的建构;改变传统的高等学校批量生产产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给学生确定性的知识,又要教会他们看到只是的不确定性,诱导他们自己探索。

七、趋向于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即将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充实到教学内容去。

6、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答: 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只是的教学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能力,通过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独立的学习更多的知识。知识与能力是两个概念。知识不同于能力,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知识并不会自然转化为能力,而能力也决不能替代对知识的学习。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首先要求教师重视基础学科

★呆呆整理版

和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培养能力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

7、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有何作用?

答: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对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时间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教学特征:(1)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根本目的。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其目的是为了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即通过实践活动增长见识和才干、完善品格和修养、提高素质和能力。(2)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在社会实践中,教师主导逐渐淡化,学生主动参与上升为主要方面。(3)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4)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8、结合高等教育学理论,谈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答: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尝新的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4)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在自身素质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2)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3)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4)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要做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下载高等教育学20套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教育学20套题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武汉张 2013-12-2 21:01:00 1. 高等教育管理(独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教育经济学(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 民办高等学校定位、特色与发展研究(第一作者、主编),......

    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型答案

    1.名词解释 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大众化:民主化:高等教育民主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

    高等教育学答案(共五篇)

    《高等教育学》习题集 一.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大众教育:是指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未来的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行各业的人才。 2.高等教......

    高等教育学模拟试卷+答案

    高等教育学模拟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A、专业性B、基础性 C、中学后教育 D、通才教育 2、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

    高等教育学

    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一门社会科学。 2、高等教育是只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为培养社会高级专业人才的高等专业教育。 3.高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在各级......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性质:在社会科学领域,一门学科能不能成立,内在的看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基本要素:有没有研究对象,有没有通用研究方法,有没有稳定的,公认的基本概论和范畴。从研究对象上看,高......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 高等教育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来指代。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