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结构大纲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5 08:4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散文结构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散文结构大纲》。

第一篇:散文结构大纲

散文的结构作为一种由生活事件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具有共时和历时的双重秉性,表层结构和潜在结构的多重语义。散文结构不应仅仅指文章的外部组织方式,而应是创作主体的意识、情感、思想,特别是独特的生命体验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优秀的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态,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外部和内部的圆融,规范和独创的和谐。所以,无论是建构散文的诗学理论,还是研究现代散文的主要构成因素,都不能回避散文的结构。

电影分镜头式结构法。主要是报告文学谋篇技巧,但写散文也可以借鉴。按照表现主题需要,采用“蒙太奇”的组接受法,打乱人物生活的时间顺序,按其经历中不同时期的生活场景和人生片段,分成一个一个画面加以重新组合,使其在互相印证、对比、衬托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其节奏明快,视觉感强,特别适宜表现大的事件场面和时空跨度的人生历程。

叙述视角:

在散文中融入小说的笔法也是余光中的创新之处。余氏的散文大多采用内聚焦即第一人称视角, 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因此而移入作品内部,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而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

散文采用外聚焦即第三人称视角, 意味着表述主体的转换,原本

— 1 — 作为主体的“我”则退位到幕后,以局外人的视点来进行叙述的笔法。作者往往站在第三者的旁观立场,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变化展现在读者面前。扩大了审美的距离。对社会生活的深入剖析多于热情唱叹, 对时世人情的叙写多于外泄抒发。叙述结构:

结构是作品中一切因素的统一体。无论哪种形态的结构, 都将把作品中的所有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显在结构:

形式结构:

《一室皆春气矣》在答记者问时, 董桥曾说过: “ 我以为小说、诗、散文这样分野是不公平的, 散文可以很似小说, 小说可以很似散文, 现代是mixed一起的了, 是否一定要划分得清清楚楚呢? 我看未必。”

《一室皆春气矣》董桥在散文的谋篇布局上颇费匠心, 写法灵活多变: 或一气到底, 或分节分行, 或直接点题, 或讲述故事, 有的通篇不用标点, 有的全由对话构成。全文三节文字, 有书信摘抄, 有小说引用, 还有图书馆里的两个场景, 其中有三节是诗歌化的形式。董桥散文中的构思不仅在空间上中外比连, 而且在时间上古今对照,读信时,身处的环境对读信人思想影响之大。格丽达•卡宝在她的影片中有一句名言,据说是源自生活中她自己的常说的一句话:“我要一个人静一静——董桥以此彰显:人生诗意难觅、孤寂境界难求.节与节之间成对比、跳跃的关系, 恰似电影蒙太奇镜头, 在画面转换处生出意义。《催魂铃》从古到今,从生活到创作,电话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余光中在《催魂铃》中首先将电话用“催魂铃”喻之。开头就紧扣“催魂”两字发挥想象,从听觉到视觉,极写切肤之痛;再由近处到远方,推己及人。造成电话令人“深恶痛绝”的印象。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电话更加“罪大恶极”,是斩绝诗思的刽子手。特别是情书,这种“最温柔的艺术”被电话压迫得枯萎没落。《催魂铃》的后半部分则从电话生发开去,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龙

— 2 — 域笔底。面对现代科技日益进步,“地球村”、“太阳系村”逐渐出现。作者发出将来虽然美丽,却也恐怖的喟叹,从而反问:“快,又有什么意义?”

二.潜在结构:

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 在叙事作品中, 结构不单单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物质性存在, 也不单单是显在层面的叙事文字。在他们看来, 文学作品除了显在结构外, 在叙事文本的字面底下, 还深藏着超出特定文本的潜在结构。

也就是说, 叙事作品中的结构可以分为两层: 一层是显在结构, 即由叙述的顺序, 作品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的连接贯通, 以及字面意义层次上的文体结构;另一层面是潜在结构, 即超越具体的故事顺序和表层文字, 甚至超越特定文本的文化结构。

《一室皆春气矣》情绪结构:既不是情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抒情套路,也不是借景抒情的套路,叙述上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感。

以“浓淡”作为感情的支点散发开去,从书信谈人情、从书信 谈人生。

名人轶事、文坛典故,一时如江河之水,源源无尽、泱泱而来。小说家Evelyn Waugh讲自己接电话的经历——足见现代社会人情浅薄;梁鼎芬致缪荃孙的信中既有“寒天奉书,一室皆春气矣”之句,又有“秋意渐佳吟兴如何”之念——前辈们的书信交往,语浅情深,令人神往。无论场景的变幻, 时空的交错, 发散的主体思维始终沉浸在怀旧的伤感、温馨的亲情中。

董桥散文古雅、蕴藉,散文浓缩着某种“信息”,需要读者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贮备、阅读经验、人生体验,在联想、体味、思考中,破译其中“信息”,领悟其中含意。文章都带有浓郁的书卷气。

2.意识结构:包含丰富的心理内涵,也更为冷静从容。联想切换,交叉闪现,互为照应互为补充,呈现出一种既具有潜在的心理内容,又带有理性沉思的结构状态。结构便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它一方面层层推进, 直迫生命的内核;一方面又虚实相间、伸缩自如, 结

— 3 — 构上显示出极大的张力。这种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散漫和不经意, 而实则无懈可击、十分填密的意识和心理结构形态。余清丽明快、挥洒自如, 文字热闹多变。情感外露、张扬。场面的热烈而又不失秩序。有浓浓的现代色彩。

余光中的散文在篇章的构造上打破了平面的时空结构,驰骋联想, 开掘意识的世界。余光中他极少呈现混乱的潜意识,其展开过程受到作家的理性控制, 朝向一定的目标行进,具有特殊的表现效果。

意识流的穿插, 即以现时客观事物为轴心, 其间作家的意识不断蔓延开去再返回来。《催魂铃》中对电话铃响的感受,从一开始便接连不断,五彩纷呈,而且这些跳跃的意象时古时今,过去和将来层层交叠在现实的时空背景上。从“卧底的奸细”,“密集的声浪”“嚣张的惊叹号”“不定时炸弹”到接电话的情境联想都在围绕着电话的“罪状”做文章。

文化结构

董桥散文带有浓厚英式随笔的特点, 其特点在文章思路的灵动, 不仅语言自在谐趣。董桥说过: ‚ 散文须学、须识、须情, 合之乃得ALFRE D No R T H W HI兀HEAD 所谓‘深远如哲学之天地, 高华如艺术之境界’。‛

董桥在散文中追求这种青涩与典雅, 笔下的景物是清一色的秀丽, 句势是清一色的雅致, 这样的文字让初读者觉得单调乏味, 深入下去又感受到一股历史文化的绵绵不绝的潜流。

共同秉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道德情怀和艺术气质余、董二人也都能自由出入于中西文化之间, 不固执、不偏颇, 显示出一种中西学养深厚的文化人宽容平衡的文化态度和自觉承担民族文化复兴和重建的人文责任。

— 4 — 余光中和董桥还共同致力于寻找人类文化心灵的诗意栖息地, 渴求精神家园。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弊端和缺失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一种精神被“ 放逐” 的漂泊。余、董两人对现代文明过度进步所致的负面效应均持怀疑和批判眼光。

第二篇:散文结构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再游北戴河

陈衡哲

提到北戴河,我一定要联想到两件事,其一是洋化,其二是时髦。我不幸是一个出过大洋不曾洗掉泥土气的人,又不幸是一个最笨于趋时,最不会摩登的人。故我到北戴河去——不仅是去,而且是去时心跃跃,回时心恋恋的——当然另有一道理。

千般运动,于我都是无缘的,虽然这是我生平的一件愧事,却不料在这样一个没出息的人身上,游泳的神反而找到了一个钟爱的门徒。当我跃身入水的时候,真如渴者得饮,有说不出的愉快。游泳之后,再把身子四平八稳地放在水面,全身的肌肉便会松弛起来,而脑筋也就立刻得到了比睡眠更为安逸的休息。

除去游水之外,北戴河于我还有一个大引诱,那便是无边无际的海。当你坐着洋车,自车站出发之后,不久便可以看见远远的一片弧形浮光,你的心便会不自主地狂跃起来,而你的窒塞的心绪,也立刻会感到一种疏散的清凉。此次我在那里共住了六天。最初的四天,是白天晴日当空,天无片云,入夜乌云层层,不见月光,但我每晚仍到沙滩上去看雪浪拍岸,听海潮狂啸。虽然重云蔽月,但在微明半暗之中,也可以另外感到一种自然的伟大。有一天,夕阳方下,沙上海边,阒无一人。远望去,天水相接,一样的无边无垠。忽见东方远远地飞来了三只孤鸟,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到何处去,在海天茫茫、暮色凄凉之时,与我这个孤客,偶然有此一遇,便又从此相隔天涯。山石海潮,千古如此,而此小小的一个遇会,却是万劫不能复有的了。

朝日出来的地方,在东山的背后,故虽可以看见朝霞,但不能见到朝阳。待朝阳出现时,已是金光满天、人影数丈了。落日也在西山背后,只有满天红霞,暗示山后的情景而已。唯有月出是在海面可见的。我天天到海边去等待,天天有乌云阻障。到了第五晚,等到七点半钟,在东方水天相接处,忽然显出一条红光了。那光渐渐肥大,成为一个大红火球,徘徊摇荡在天水相连处。不到一刻钟,便见沧波万里,银光如泻,一丸冷月,傲视天空。于是我便赶快雇了人力车,到联峰山去,在莲花石公园的莲花石上,松林之下,卧看天上海面的光辉。那晚的云是特别的可爱,疏散的是那样潇洒轻盈,浓厚的是那样整齐,那样有层次,它们使得那圆月时时变换形态与光辉,使得它分外可爱。不过若从水面上看,却又愿天空净碧,方能见到万里银波的伟大与清丽。

北戴河的海滨是东西行的一长条沙滩,所以那里的区域,也就可以粗分为东中西的三部。

东部是以东山为大本营的。住在那里的人,大抵是教会派。他们生活的中心点是家庭,他们中间十分之九是外国人,尤以美国人为最多。他们对于外来的人,也能十分友善。

中部以石岭为中心点。住在那里的人,大抵是商人,尤多近年来在中国经商暴发的德、俄商人。代表中部精神的,是血红的嘴唇、流动的秋波以及富商们的便便大腹。似乎大家所企求的,不过是一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而已。

西部以联峰山为中心点。住在那里的,除了外交界中人之外,有的是中国的富翁,与休养林泉的贵人。公益会就是他们办的。我虽然自度不配做那区域的居民,但一想到那些红唇肥臂,或是秃头油嘴,自命为天之骄子的白种人,我便不由得要感谢这些年高望重、有势有钱的公益先生们,感谢他们为我民族保存了一点自尊心。我在公益会的浴场游泳时,心里觉得自由,觉得比在中部浴场游泳时快乐得多了。

住在西部的中国人既多,女子当然也有不少。二三十岁的女子大抵是很斯文地坐着,撑着伞看看而已。恋爱的年轻男女却不是没有,是乘着月暗潮狂的时候,遮遮掩掩,羞羞涩涩,在沙滩上走走说说而已。虽然我因居住之时不久,见闻有限,但这个情形也未尝不可以代表住在那里一部分的中国青年在社交上的自由与管束。

廿一年九月

(原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第一自然段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到北戴河不是为了赶时髦,体现了作者留洋而不迷洋、不趋时的人格魅力,其中“另有一道理”巧妙地表现了全文的主旨。

B.游北戴河时的最初四天,入夜便乌云层层,不见月光,但作者没有遗憾和懊恼,而是从重云蔽月的景色中感觉到自然的另一种伟大,特别是对三只孤鸟的描写,给全文定下悲壮的感情基调。

C.在描写月出时,作者采用渲染烘托的手法,用云的可爱表现月的美丽,比如用三个“那样”渲染了圆月时时变换形态与光辉的可爱等。

D.作者描写了居住在风景区东中西部的人们的形象,十分生动形象,比如在概括“中部精神”时用“血红的嘴唇„„富商们的便便大腹”等描绘出居住在中部的人充满腐化的气息。

E.北戴河是一个种族区域界限明显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旅游风景区,作者的见闻无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流露出民族文化思想,表现出对所看到事物的深入思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以及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A项,“另有一道理”是全文的线索,不是主旨。B项,“给全文定下悲壮的感情基调”错误,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快乐的。D项,对东部的描写没有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描写。

答案 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2.(整体结构分析)请简要分析文章在结构上的主要特征。(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侧重考查散文的结构特征。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着手:一是文章描写的内容,一是文章的段落关系。这篇文章可以从作者描写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把握,分析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有何特点等即可。

答案 文章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并列的部分。前半部分写北戴河的自然风光,主要描写北戴河的海、月等,表现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后半部分写北戴河的人文景观,主要描写居住在北戴河风景区东中西部的人的种类、思想和行为等。文章通过对作者游水观海、游览景区的描写,构成北戴河全景式的风貌。★3.(局部思路分析)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侧重考查尾段在文章整体中的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可以从段落的内容,与题目、前后文的关系,以及体现的作者情感三个方面入手。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居住在北戴河西部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女子的特点,以此照应文章开篇作者所担忧的洋化、时髦问题等。

答案 ①交代了居住在北戴河风景区西部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女子的表现。她们虽然生活在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北戴河风景区,但依然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都很斯文,就是恋爱的男女,也十分羞涩。②写出作者看到的现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表现了居住在那里的部分中国青年在社交上的自由与管束。③照应文章开头作者提到的“洋化”“时髦”问题,首尾照应。4.综观全文,简要探究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要想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就要关注文章描写的内容、作者的情感独白等。文章开篇作者提出自己的担忧,即北戴河的“洋化”和“时髦”问题;然后写作者到了北戴河后的做法,体现了作者对北戴河的喜爱之情;最后介绍了在北戴河风景区居住的人,表达了对这些人的看法等。

答案(示例)(1)对北戴河“洋化”“时髦”问题的担忧。作者留过洋,但并不赶时髦,到北戴河去主要是喜欢海和喜欢游泳;同时作者也十分担心北戴河的“洋化”和“时髦”问题。(2)对北戴河风景的极度喜爱之情。尽管此次去北戴河,白天晴日当空,入夜乌云层层,但作者没有沮丧,而是前四天坚持夜夜到海边去观景,第五天看到了月出,他十分欣喜。(3)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看到北戴河风景区到处是洋人时,作者内心十分感谢住在西部热心公益的人,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4)对洋人的批评。比如对居住在风景区中部的洋人提出批评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山垭口

[俄]蒲宁

“马上就到山垭口了。”我对自己说,“马上就能翻过山岭到安静的地方,到有人烟的明亮的屋子里„„”

然而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每分钟我都觉得,山垭口离我不远了,只有两三步路,可是光秃的山石坡道却老是走不完。松树林早就落在后面了,低矮的、弯弯曲曲的灌木丛也早已过去了,我开始感到疲乏,直冻得打冷战。我记起离山垭口不远的松树之间有几个坟墓,那里埋葬着被冬天的暴风刮下山去的樵夫。我感觉到,我现在正身处人迹不到的荒山之巅,感觉到自己周围只有云雾和悬崖峭壁,因此心里不禁想到:我怎么能越过那些像墨黑的巨人般屹立的浓雾中的孑然挺立的石碑呢?我现在就已经失去了时间和地点的概念,我还有足够的气力走下山去吗?

前面,在飞驰的浓雾中现出一个模糊不清的黑咕隆咚的东西„„这是一些昏黑的山丘,样子像睡着的熊。我爬上去,从一块石头跨到另一块石头上,马挣扎着,费力地跟着我攀登,马蹄击在湿漉漉的光秃的石头上,发出叮叮声。突然,我发现道路又在慢慢地升向山上去!于是我停下来,感到了绝望。由于紧张和疲乏,我浑身哆嗦着,我的衣服被雪渗得湿透了,风直穿过衣服,冷不可挡。要不要呼叫一下呢?可是现在甚至连牧羊人也和他们的山羊、绵羊一起躲在荷马时代的简陋小屋里,谁会听见我的呼叫声呢?我害怕地四下张望着:“天啊!难道我迷了路吗?”

夜深了。远处的松树林传来低沉的、令人昏昏欲睡的涛声。夜变得越来越神秘了,我能感觉到这一点,虽然我既不知道时间,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现在,深深的谷地里的最后一点灯光也熄灭了,灰蒙蒙的雾占领着整个谷地,它知道,现在正是它当令的时刻——漫长的时刻,仿佛地面上一切都死绝了,早晨永远不会再到来,只有浓雾会继续增大,笼罩着在半夜里执勤守卫的突兀的群山。在山上,林木会继续发出低沉的响声,在荒凉的山垭口,雪会刮得越来越大。

我避着风,转身走到马的身边。这是和我在一起唯一的有生命的东西!然而马对我看也不看。它浑身湿透,冻僵了,蜷缩着身子,高高的马鞍笨拙地矗立在它的背上。它顺从地耷拉着脑袋,两耳紧贴在脑袋上。我狠狠地拉着缰绳,重新面对着潮湿的风雪,重新迎着风雪顽强地前进。我试图看清周围的东西,但只能看见灰白色的一片,在飞驰着,闪着耀目的雪光。我侧耳静听,只能听到耳边的风声,以及背后单调的铿锵声:这是马镫互相碰击的声音„„

然而很奇怪:绝望的心情开始使我变得强壮起来!我更加有力地迈着步子。由于使我必须忍受这一切而对人家产生恶意的埋怨,这种心情反而使我感到愉快。这种埋怨的心情已经变成一种忧郁而沉毅的驯服,决心对必须忍受的一切逆来顺受,在这种心情下,即使无望也是心甘情愿的„„

最后,山垭口终于在望。然而我已经无所谓了。我沿着平缓的草地走着,风把浓雾吹得像一绺绺蓬松的长发,把我吹倒在地,可是我毫不介意。只消根据风的呼啸声,根据浓雾,就可以感觉到,深夜牢牢地占领着群山——渺小的人们早已在谷地上,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睡觉了;可是我并不匆忙,咬紧牙关走着,不时冲着马嘟囔几句:

“走啊,走啊。拼命地走吧,直到倒下来为止。在我的一生中,这样荒僻难走的山垭口已经走过不知多少遍了,灾难,痛苦,疾病,亲友的背叛,这一切都曾像黑夜一样向我袭来!继续走吧,走吧!”

我磕磕绊绊,仿佛在睡梦中走着。离早晨时间还很长。往下到谷地需要走一整夜,也许黎明时才能够在什么地方沉沉地睡一觉——蜷缩着身子,心里只有一个感觉:受凉后体味到温暖的甜蜜。

(有删改)5.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真实地再现了“我”在孤独绝望中思想转变的过程,经过艰难的挣扎和思考,“我”终于走出了痛苦,穿越了山垭口,成功到达目的地。

B.文章写离山垭口不远的松树之间的几个坟墓,既有渲染恐怖环境、突出前行艰难的作用,也有哲理意味,暗示着人生的必然归宿。

C.第三段写牧羊人和他们的山羊、绵羊一起躲在荷马时代的简陋小屋里,以假想的“有”来反衬现实的“无”,以凸显路上的荒凉。

D.第四段写道:“它知道,现在正是它当令的时刻。”表达了作者此时对前面光明的目的地的热情追逐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E.作者认为,人的一生会面对很多的困境,疾病、痛苦、亲友的背叛,像黑夜一样将我们包围,但是我们应该坚持走下去,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漫长的黑夜,相信黎明终会到来。

解析 A项,“穿越了山垭口,成功到达目的地”不当,文中只说到“山垭口终于在望”。B项,“渲染恐怖环境”“暗示着人生的必然归宿”不当,文中无此意。D项,理解不当,这句话是说此时是夜统治的时刻,漫长而荒凉,没有表现出作者的“热情追逐”和“积极乐观”。

答案 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6.从全文看,“山垭口”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山垭口”既是实指,又有象征意义,作答时既要指明其实指意义,又要指明其象征意义。分析其作用时,可从结构、主题等方面进行考虑。答案 “山垭口”是作者夜行途中必须经过的一个环境险恶的地方;“山垭口”还象征着人生中经历的风霜雨雪。“山垭口”是全文的线索,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内容上,说明一个个“山垭口”伴随着人的成长,使人不断坚强。★7.(局部思路分析)文章以“马上就到山垭口了”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可从直接点题、照应标题、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扣合主题等角度进行考虑。作答时既要点出具体作用,又要结合文章有适当的阐述,避免堆砌术语。

答案 以“马上就到山垭口了”开头,直接点出地名,开头便照应标题,且有设置悬念的作用;为下文写自己丧失信心和最终克服困难做铺垫;表明“我”此时正满怀信心和力量,能够克服困难到达山垭口,突出了文章的主旨。8.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反复强调一个“走”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可从困境的不可避免,要有坚定的信念、拼搏精神,脚踏实地等角度展开阐述。答案须分点,要言不烦,点到即可。

答案 人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有经历风霜雨雪的思想准备;任何时候都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困难一定能够克服,风雪过后必有晴天;要有顽强的拼搏精神,面对困境决不轻言放弃,一步一步坚实地朝前走去。(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第三篇:散文的立意和结构

散文的立意和结构

散文立意是散文创作艺术构思的重要环节。立意,就是确立一篇文章的主旨。各种文学作品的创作,各类文章的写作,都讲究立意,讲究立意的新颖、独到、深刻。

散文创作的立意除应遵循立意的一般原则:

一、单纯性:一篇短小的散文,一般只须表达一个比较单纯的主题,不必也不可能表达复杂主题。

二、灵活性:散文作者在生活中有了某一点新鲜独到的感受和体会,就可以作来立意。或以小见大,从平凡细小的事物,生活的片断之中,见出不平凡的深刻的意义。

如朱自清的《背影》,题材平凡、细小,却写出了困顿颠沛中的父子之情,反映了那个时代穷困知识分子的惨淡悲苦,让读者透过父亲的背影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或以大见小,将重大深刻的意义寓于细小的事物之中,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或由此及彼,由这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从而赋予更深长的含义,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或由散而聚,由许许多多零散的事物或回忆集中到一个汇聚点上,形成主题。

散文的炼意:

这是指立意过程中对题材潜在意义的挖掘和主题的提炼,或通过联想和想象加以引申、发挥。

散文因在题材和写法上有“散”的特点,炼意更须注意凝聚和深化,写出作者独到的发现或寄托作者独特的寓意,以达到形散和神聚、单纯和深刻的辩证统一。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写作者从重庆到武汉一路所见所感,重点写三峡,所写的一切都凝聚在“长江激流勇进之美”这个核心上。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提炼出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深刻哲理。

散文的表现角度: 角度,即观察事物的出发点。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是观察的角度不同。

不同的角度,可以表现出客观事物的不同特点。善于选择最好的角度写人叙事,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即使别人已写过的题材,也可以写得别具一格,另有新意。

散文的笔调:文章的笔法和格调,即可称为笔调。各种文体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笔调,散文也有自己的文体笔调。

现代散文不像一般理论文章那么严肃,多采取亲朋话旧、挚友谈心似的笔调,亲切随意,轻松活泼,洒脱不羁,可以叙事,可以描绘,可以说理,可以抒情,也可以把几种笔调结合起来。朱自清说,散文在表现上,“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炼,或流动,或含蓄”。

散文的结构:散文的结构是指散文的组织方式与方法。散文贵在散又忌讳散。

散文的“散”表现在结构上的特点是随兴之所至,信笔所写,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但散文的“散”决非散漫无章。每篇散文应有每篇自成的章法,有有形或无形的贯串线或汇集点,做到形散而神聚,散和不散的统一。优秀的散文作者能随心所欲而不拘泥。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全文分五节,里面写殷夫,里面写柔石,里面写他们被害时,里面写他们被捕前,里面写他们被捕被害后,有的节较长,有的节又很短,每节之间在结构的外形上,看来比较散,但由于作者采取纵横交错的结构,纵有“前年今日”、“去年今日”今年今日“作贯穿线,横有”我“和几位烈士的相见、相识、相交的联系网,全文又有深沉的哀悼、怀念、悲愤的思想感情为汇集点,所以整篇的结构自成章法,形散神不散。

散文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直线结构、横式结构、网状结构三种类型。不论采取什么机关报结构形式,都应求其自然,不宜造作。

散文的直线结构:散文的结构形式之一。也可以称为纵式结构。就是指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组织材料,即以所谓的顺序或平铺直叙的方式来结构作品。

其优点是线索单纯明晰,思路自然流畅。

平铺直叙也可以写出好散文,但处理不好也容易流于平淡呆板,关键在于作者写作水平的高低。直线结构也不排斥少许适当的插叙插说。

散文的横式结构:散文的结构形式之二。即以平行、并列的方式安排组织材料,便于叙述同时而不同地点的人和事,或同时同地的不同的人和事。

它在外部形式上,可以有适当的关联照应,也可以省去联结的“针线”,但必须有内在的联系。

形散神聚的特点往往更多的在这种结构的散文中表现出来。

横式结构也可以容纳平等、并列的纵式叙述。

散文的网状结构:散文的结构形式之三。即以纵横交错、经纬组织的方式安排组织材料,能够容纳比横式结构更复杂的内容。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种复杂的结构要求作者有更高的驾驭能力,做到头绪多而不紊乱,经纬相交而井然有序。

在结构外形上,相织相交处可以紧密些,也可以松散些,可以形神不散,也可以形散神聚。

散文的波澜:

波澜是散文艺术表现方法之一。“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也必须要有波澜。散文中的波澜是指文中感情的起伏、文气的跌宕,有情节的散文,在情节发展中的变化,以及作者巧妙安排运用悬念、伏笔、断续、抑扬、擒纵、顺逆、疏密等技法,使文章有声有色,波澜起伏。

散文的语言:语言是散文创作的一个要素。与散文的文体笔调相联系,散文的语言要明畅、凝炼、清闲、自然,更接近口语。叶圣陶曾说过“润饰字句要以活的语言为标准,比活的语言更精粹”。

要做到口语和文采的统一,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散文语言的加工锤炼,既要注意保持口语的特色,也要适当使用一些定于表现力和生命力的书面语言;既要注意表情达意的准确、鲜明、生动,又要注意声调节奏的响亮流畅,琅琅上口。

第四篇:散文阅读之结构作用

散文阅读 考点一

句段作用类

一、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段落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段,如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在内容表达上,富有特色。

二、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1、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3、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上:考虑句段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与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的关系。

2、结构上: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3、表达效果上:多是针对有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有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这里不展开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A、段落:

(1)、开头语段:引出所写的对象,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对内容的作用);开篇点明题旨(主旨作用);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氛围)。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2)、结尾段: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 呼应标题,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有这样作用的试题,往往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点“看不懂”)。(3)、中间段: 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

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近几年高考题中多属此类,要求会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正衬(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总领后文; 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B、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首句、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小说);埋下伏笔(小说),交代人物活动背景、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句——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句——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作者感情。

中心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句段作用类阅读训练

两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2010湖南 卷)

一朵午荷 洛 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笼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

“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②· 一朵午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节)

16.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分)

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分)

19.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二、【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

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臵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旦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臵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蕴。

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 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 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6.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7.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18.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4分)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 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 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 贵。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 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句段作用类阅读训练

两篇

一朵午荷 洛 夫

答案

16.答案示例: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要求考生对“一朵午荷”中的“午”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但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作品主题的把握。从全文内容来看,“午”的表层义很简单,“午”的深层义应为作者由赏荷而得的生命感悟,从“花事已残”“毫无顾忌”“我是一朵盛开的莲”等句去体会。17.答案示例: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键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理解和分析把握作品的结构思路的能力。要抓住总括性、中心性、关键性的语句(如诚心、紧张)进行信息筛选、提取要点、组织答案。对于结构思路的题目,要由句子所处的位置来确定它的具体作用。结合文本来看,画线句子在文中,一般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8.答案示例:(1)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3分)(2)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3分)

解析:此题考查领悟作品内涵、体会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看,概述荷的美,必须从全篇着手,找准文中体现荷之美的角度,然后到文本中进行具体地筛选,如“亭亭玉立”“矫健”等。

19.答案示例: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关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

解析:考查作品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考生要通观全文,找出两次观荷的经历,对其中的心理变化历程进行认真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抓住关键性的词语。文中第一次见到的是荷花的形象之美,对“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不理解;第二次有了心理准备,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答案】 16.(4分)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17.(5分)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 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18.(8分)

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19.(4分)BC

第五篇:《服装结构制图》实训大纲

《服装结构制图》实训大纲

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掌握一般服装的量体、结构制图、裁剪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些服装结构的变化原理、变化规律和处理特殊体型、款式变化的制图方法。

一、应知内容:

1.了解服装在美化人类生活方面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服装结构制图与服装各部位的密切关系;服装造型和功能的密切关系。3.服装制图基础知识。4.掌握西裤的量体与加放。

5.熟练掌握西裤的制图方法和计算公式。

6.掌握西裤的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7.掌握衬衫的量体与加放。

8.熟练掌握衬衫的制图方法和计算公式。

9.掌握衬衫的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10.与西裤作比较,掌握女裙的量体与加放。

11.熟练掌握常见女裙的制图方法和计算公式。

12.掌握女裙的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

13.与女衬衫作比较,掌握女式上衣的量体与加放。

14.与女衬衫作比较,熟练掌握女式两用衫的制图方法和计算公式。15.掌握女式两用衫的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16.掌握男式上衣的量体与加放。

17.对男、女体型进行比较、分析,熟练掌握男式两用衫的制图方法与计算公式。18.掌握男式两用衫的放缝、排料与用料计算。

19.了解男式上衣各部位造型变化,组合形成新的上衣款式。重点了解衣片分割变化与连肩袖。

20.掌握女西服的量体与加放。

21.掌握女西服的制图方法和计算公式,重点分析合体上衣在平面造型上的处理。22.掌握女西服的放缝、排料与用料计算。

23.掌握女西服夹里与衬布的裁配和用料计算。24.掌握男西服、西服背心的量体与加放。

25.掌握男西服、西服背心的制图方法和计算公式。

26.掌握男西服、西服背心的放缝、单件、两件套、三件套的排料和用料计算。27.掌握男西服、西服背心的夹里与衬布的裁配和用料计算。

28.掌握中山服的量体与加放。

29.掌握中山服的制图方法和计算公式。

30.掌握中山服的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

31.掌握呢中山服夹里、衬布的裁配和用料计算。32.了解男式大衣的量体与加放。

33.了解男式大衣与男式上衣在结构制图上的密切关系。34.了解女式大衣的量体与加放。

35.了解儿童的体型特征和量体方法。

36.运用掌握的制图知识对童装制图进行分析、归纳。

37.了解中式服装量体与加放,特别是了解旗袍量体加放的一些特殊要求。

38. 在掌握了一定的服装结构制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了解制样板的特殊要求。

39.了解各种主要规格推挡差数和经纬公共线。

二、应会内容

1.不同号型女西裤的制图。

2.不同号型男西裤的制图。3.不同号型女衬衫的基型制图。4.不同号型男衬衫的制图。5.不同款式女裙的制图。6.不同款式女上衣的制图。

7.不同款式男上衣的制图。8.标准女西服的制图。

9.标准男西服的制图。10.中山服的制图。

11.不同童装的制图。12.中式服装、旗袍的制图。

三、实训项目

1.为自己绘制低腰微喇牛仔裤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2.为自己绘制时尚宽腿裤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3.根据样品绘制休闲男裤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4.时尚A字裙 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5.时尚褶裙 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6.韩版女衬衫 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7.流行男衬衫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

8.流行女春秋上装 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

9.带夹里时尚女风衣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

10.休闲男夹克 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11.带夹里时尚男风衣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12.传统女西装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13.传统男西装 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14.中山装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15.中式女便装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16.对襟男便装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17.3套童装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

18.传统旗袍 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19.旗袍裙变化款 1:1比例的结构图、放缝、排料和用料计算。

下载散文结构大纲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散文结构大纲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令人感动的一件事作文结构大纲

    令人感动的一件事作文结构大纲 分三部分写: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总写。 第二部分:文中记叙的内容,详写令你感动的一件事的内容。例如:什么时候发生,在哪里发生,事情发展的过程怎么样,......

    议论性散文的基本结构模式

    议论文写作结构指导 议论性散文的基本结构模式 六步定式议论文写作  议论文写作通常会犯两种比较大的错误:  一是以叙代议,二是材料与中心不一致。  克服的最佳办法,就是要重视......

    分析散文结构,鉴赏表达技巧

    分析散文结构,鉴赏表达技巧 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垂钓的遗憾 杨晓敏 ①那片杂草葳蕤的南窑塘,是水生物的天然繁殖场。草鱼、鲫鱼、白......

    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与考核大纲

    本文由oneiwixex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与考核大纲 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与考核大纲 与考......

    市结构示范工程汇报大纲5篇

    建筑结构示范工程汇报 材料编写提纲及申报要求 一、总的要求 汇报材料,是向专家组进行书面汇报的一份专业性很强的材料,要求充分展示该工程在建筑结构上新的、先进的施工方法......

    2011年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大纲

    2011年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大纲 一、大纲 1.5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施工技术。 1.6了解建筑防火、防腐蚀和防虫的基本知识。 1.7了解防水工程的材料质量要求、施工要求......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考试大纲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考试大纲 一、考试范围与要求 1、范围:先秦两汉散文专题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的重要基础课,本课程考试范围包括先秦两汉文学中的散文部分。 2、要求......

    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示范

    议论性散文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示范 一、议论性散文的基本结构模式回顾: 1、标题要求简洁、明确、有内蕴,最好能体现文章观点。 2、开头要求语言优美,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先声夺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