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研究(阶段性成果)(五年级语文组)

时间:2019-05-15 08:0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高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研究(阶段性成果)(五年级语文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高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研究(阶段性成果)(五年级语文组)》。

第一篇:小学高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研究(阶段性成果)(五年级语文组)

《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

——中期研究成果

成都市桂林小学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

一、研究缘起:

语文的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科研的一个热点,从作文教法到学生的写作方法指导,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我们的作文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学生缺乏写作热情、怕写、内容空洞缺乏新意、不具体、审题能力差导致写偏题、表达不恰当、自我评改和互评能力差等。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小学作文教学还有很多更的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探讨。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见闻,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是课标对新形势下高段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的一个新目标,这个目标如何达到?这需要我们认真的揣摩。根据目前学生写作水平的现状,达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见闻,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提出的这个课题,就是设想找到一条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途径。

二、思路:

本课题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感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以阅读教学促进写作技能为手段,确定本年段的研究主题。尤其要注重对学情的研究。经过低段写话的训练,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目前五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已经具备独立阅读、独立完成习作的能力。部分学生们能够对习作进行一些简单的修改。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独立或相互修改习作,说明在阅读能力还较弱,也就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所以我们选择以阅读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研究。

三、措施:

(一)研究目标

1、了解本班学生阅读的现状,阅读兴趣缺乏的原因,寻找探索一定的方法,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

2、对于阅读的一些不良习惯行为予以纠正,加以正确引导,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方法。

3、立足语文教学,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的自主意识、思考习惯、提取信息的能力予以培养提高。

4、提高学生主动学、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5、有针对性的解决 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践行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研究步骤

㈠准备阶段(2014.9-2015.9)

1、确立研究课题

2、进行理论准备,制定研究计划

㈡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确立研究对象,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确立研究方向。

⑴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有多少人对阅读感兴趣,有多少人对阅读缺乏兴趣。

⑵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因素有哪些?

⑶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使其有自主阅读的意识,掌握一定的方法,有自己的认识。

⑷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一些可操作的方法措施。

2、第二阶段:通过调查谈话了解学生阅读现状,缺乏阅读兴趣的原因。立足课堂对自己语文阅读教学反思,结合理论支持,探索解决之道。

3、第三阶段:在课堂上实践,形成一些可操作的步骤方法,改进阅读教学的无趣苍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根据以上目标及设施步骤,我们的做了这些方面的工作:

(一)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拓展延伸。我们组内主要是通过以下形式来做的:

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点,使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落实文章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并把这一写作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1)仿写。如学习《巩乃斯的马》一课时,课文中把暴雨来临时的马群奔跑的壮观场面描写得那样淋漓尽致。教学中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句段,并教给学生写作时,也可以抓住事物的神态、动作等关键词把某种场面的热闹、壮观描写出来。并在当堂引导学生梳理有哪些活动场面可以这样写,接着选择其中一个场面用上今天学的方法来写。

(2)想象写。学习《成吉思汗和鹰》、《唯一的听众》等叙事性文章时,特别是《唯一的听众》中留白处很多,我们组在研讨时紧扣课后“小金钥匙”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深入人物内心,想象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和学生一起设想老妇人听“我”练琴的各种情境,及抓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想象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让学生仔细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在文章中的作用。

(3)换位写。学习《迟到》一文时,因为学生都有和林海音一样的经历,所以在体会爸爸到学校给“我”送花夹袄和铜板的细节中,引导学生把作者当成自己想象一下“我”当时的想法和心情,当然要联系上文中爸爸对于“我”迟到的惩罚教育来进行补白。

(4)改写:A.变换叙述人称写。在学习《唯一的听众》时,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描写人物心理、语言,引导学生把直述句改写成转述句,即把第一人称改第三人称叙述等等。B.变换叙述方式,让学生换一种方式来叙述同一内容。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饮湖上初晴后雨》、《过分水岭》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生动的词句及自己的想象把每一句古诗的意思串联起来,编成一篇生动的散文。C.变换篇幅,如把具体的内容缩写,把概括的内容扩写。如《刻舟求剑》,引导学生续写后来楚人怎么想?怎么做?

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现在,有些学生自己也会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稳步上升。

(二)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词汇

很多孩子感到作文难写,并不是方法问题,而是“腹内空空,无从下笔”。写作是一种创造,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是“从有到新”复杂的加工的过程。人类获得的信息量越多,创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只有让学生们在读书中积累一定的语言和写作方法,才能让写作成为“有源之水”,自然喷涌而出。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大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言。以读为本,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说话写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显得枯燥乏味。以前我们发现我们年级很多孩子不喜欢看书,一下课就追逐打闹。从本学期开始,我们给学生提出捐书要求,捐出自己家中有阅读价值的书籍,各班也到图书室选择了很多适合本年段学生阅读的书籍,分类分批摆放在教室书柜里,一排排整齐、漂亮的书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墙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言,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开辟“读书角”、“知识窗”等园地,再加上宽敞明亮、安静优雅的整体环境,孩子的心静下来,就容易读进去。其次,安排读书专用课堂,把午会时间安排为自由阅读时间,并要求学生把每天读书中遇到的好词、佳句、优美的段落都勾画下来。并在书上批注。如果是班上的书,就准备一个本子把好词句段摘抄下来,并经常回头看,从而达到扩大学生词汇量的目的。第三,把从书中学会的知识、了解的故事,甚至读书的感受在小组内分享,让大家知道原来书中有这么多神奇的东西。看到认真读书的学生,及时鼓励他们。

(三)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观察日记

一切写作素材都来源于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写真实的生活实际,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1、在阅读课上,有一些文章读起来比较耐人寻味。有的文章读起来比较感人,如《成吉思汗和鹰》、《一个苹果》等。于是我们在研读时就设计了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出来。

2、学生是在语文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的,所以应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口语交际。作文是衡量综合能力的最好体现,因此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课堂上学习课文或读一段文章时,有这样的设计:念了开头或题目,让学生自己设想文章会写什么,或让他们给课文加、换结尾,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天的语文课前一分钟轮流安排一个学生把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说一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或在学习活动中以学习导航为契机,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每一次轮流做重点发言人代表小组汇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通过这几个月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比以前浓厚了,阅读习惯有 了很大进步,上课时学生的发言有了一定质量,能比较的深入文本中去品味词句的用法,并加以运用。他们的习作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在互评作文时比以前有质量有深度了。以上成果在学生的习作中都有体现,大作文直到现在已有7次,小作文已有6次。

五、存在的问题:

1、一些中差的学生阅读习惯还有待加强,他们阅读的范围较狭窄,不善于做读书笔记。

2、学生的语言的积累还有待加强,理解了不能加以运用。一些学生在语言的表达上还不够准确,缺乏深度。

3、习作仿的充分比较多,缺乏独特的感受。

4、在作文评改上比较浅显,不能发现文中的问题。

总之,阅读教学中对学生作文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教师如何 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从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走向段篇的写作,注重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阅读中的渗透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第二篇: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成果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成果

实验小学东校区 孟军玲

存在现状:

1、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有问题不敢提,怕老师或同学嘲笑。(不敢问)

2、教师不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不爱问)

3、学生不会提问,找不到有价值的问题。(不会问)

4、不能持之以恒,没有形成问题习惯。(不总问)

我们的基本策略:

1、引导学生突破“心理障碍”这一瓶颈。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课堂上学生并非没有问题,而是有了问题却顾虑重重,或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意图而受到老师的指责;或担心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受到同学的讥笑;或担心自己经常提问,别的同学会认为我不聪明;或者认为自己不懂,老师会讲。因此,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这一瓶颈。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而能问,已知大半”、“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等道理,更要让学生知道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也不是某些好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都应该提问,从而使学生逐步消除自卑和依赖的心理。另一方面,教师要营造一个让学生“敢问”的课堂,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和感染下,消除心理障碍,轻松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这一点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肯定的手势,一次默许的眼神,一脸温和的笑容,都可能大大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而决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2、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学生驰骋思想的平台。

大教育家皮亚杰称:童年期儿童的思维为“具体运算”阶段,即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所以,我们在语文课的设计时,努力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如:在学习ie ue er时,我们创设了“去海边旅行”、“帮ue找家”、“变魔术”等情境;在学习ang eng ing ong时,创设“运动会”等情境;在学习拼音复习四时设计了和蓝猫一起去旅行,闯关游戏……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画面和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探索故事中蕴藏的丰富的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理解图意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常用的导语是“谁会用语文的眼光欣赏这幅画(或看学生情境表演)”、“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刚才他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简洁易懂,且背景丰富,这些情境中的常识性知识学生已经具备,在教师的引导下,往往很容易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比较容易导向一段发现和活

动的过程。给多少空间就有多少创造,课堂上我们把探索的时空还给了学生,学生的探索、发现是惊人的,他们不仅能根据具体情景提出了现实的、富有意义的问题,而且对同伴提出的问题也有极高的解决兴趣。

3、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宋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叶圣陶先生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现在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无疑”,其实是他们不知道“怎么疑”。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质疑方法的示范和指导,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不断发现和提出疑问来。如指导学生(1)抓好预习,课前自主读文、发问,解决问题,课上不懂的问题共同解决。(2)从课题入手,让学生针对性地发问。(3)围绕关键词、句子发问。(4)从寻找课文中的“矛盾”提出问题。(5)课后质疑,让学生大胆提问。

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们一位老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提问,是这样做的,师:读读题目,你有什么想问吗?生: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小壁虎都和谁去借尾巴了?小壁虎的尾巴去哪了呢?老师把这些问题已问号的形式给学生记录在课题旁,用几个大大的问号引起孩子注意,然后这节课重点引导学生解决3个主要的有困难的问题。

4、持之以恒,不断强化与深化问题意识,形成问题习惯。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时,我们不能就此罢手,不再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表现。而是要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在教学时,我们不会错过任何一个问题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提问,对同伴的意见进行质疑,大胆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

我们一致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把它定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首要策略,那么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其他几种策略也一样,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验证总结。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摘要: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素质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他们在学校里不仅做到“学会”,而且要“会学”,并且在“会学”的基础上学会“会创新”。只有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并且再“会学”的基础上学会“会创新”,学生才能真正成材。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技能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一句话简明、通俗地说明了授予方法的重要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会创新”,学生才能真正成材。

要让学生真正成才,我认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须给学生“授之以渔”,并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发展;一个国家没有创新,就会落后,甚至衰亡。语文是各科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门学科,这就更应该也更容易结合学科教学将创新的意识和技能教给学生。

实践证明,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方法、技能后所产生的兴趣最浓,产生的学习效果最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将读书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能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自学能分析,有时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而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方法有很多,结合教学经验,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以及措施有下面几种:

一、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学会创新。

学科研究始于问题,创新也是如此,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明代学者陈献章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番话更道出了“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确,如果一个人不能质疑问难,不能对所学知识作一番思考,只是被动地听从别人的讲解,那么,他的认识是不深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鼓励学生提出一个有见地的问题,不亚于他能准确地回答一个问题,甚至比单纯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那种把学问看得很容易,提不出疑问的人,是不懂学习的。因为未曾深入,虽有疑难而不知晓。在语文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多思,多想,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思维之花,让他们在疑问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出疑问,如此循环,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语文教学法中讲到:情境教学方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注重教学的探究性、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情境的创设与课程的内容紧密相关,比如《晏子使楚》,是一个以语言表达为主的课程,我就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叙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进行了反驳,为自己和齐国赢得尊重的故事。然后让学生用故事接龙的方式各抒己见说一说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都失败之后发生的情形,学生一下就活跃起来,争先恐后的抢着接龙,把故事的结尾部分接得出人意料:有同学说楚国为了向晏子道歉,赠送了很多礼物;有的同学说晏子走后,楚国不甘输了,召集大臣们继续商议怎样侮辱晏子;有的说楚王出重金礼聘了晏子当楚国的宰相„„种种的故事结尾无不体现孩子们的智慧与闪光点。以煽动性语言为主创设的故事情境让每个同学都开动了脑筋,大胆地说出心中的感受,自主的学习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展示了同学们的个人语言魅力和想象能力,使老师和同学们一同沉浸在优美的故事情节的氛围中。

三、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培养创新技能。

讨论法是美国创造家奥斯本首创的,这是一种以集体讨论为形式,通过发散思维进行信息催化,激发大量的创新设想。

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意到了课堂讨论的形式,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讨论的份量停留在表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有的讨论的份量把握不当,安排的问题过多、过简或过难,结果课堂讨论收效甚微,学生的个性得不到真正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课堂讨论的目的任务,认真组织好课堂讨论,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小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使学生的思维兴奋、活跃起来。我们应当设计有思考性或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避免提那些过于简单无效的问题,比如“对不对?”“行不行?”“能不能?”“是不是?”„„这些过于简单的问题的使用频率应减少至最低限底。相反,能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就要多提。例如在讲授《赤壁之战》这一课前,我设计以下问题讨论:

(1)“如果你是古代的一名将领,你希望率领更多的兵士吗?为什么?”(2)“大家都希望打仗时多带兵,那么,是不是兵多就一定能打胜仗呢?” 课前的这一讨论,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疑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真的把自己融入到古代当中去了,因此他们学习《赤壁之战》这一课的热情非常高昂,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他们求异的思维。

在讲授时,我同样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曹操率兵二十万,为什么败在只有三万兵士的周瑜手下?要是曹操„„那么结果„„”,话音刚落,课堂就热闹起来了,学生展开了以赤壁之战中曹军大败原因及周瑜能够不败战略的探讨。这样的课堂讨论,能使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以及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激发想象力,提高创新思维。

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也是学生个性飞扬的一种很好的展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运用想象法进行教学就是要以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宗旨,从学生的心理、思维、兴趣出发,采用贴画、唱歌、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去创设学生的认知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想象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感知和领悟课文中各个意象的联系。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语言对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开展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如:在教学完《乌塔》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乌塔来到中国,你会怎样做?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想象的空间,可启发创造想象:“乌塔来到中国以后,人们是怎样看的,乌塔对中国又是怎样看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乌塔来到中国后参观了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舍不得回去。”有的说:“我会非常热情地接待乌塔,带她去游览我们美丽的横矶鹤巢,品尝远近闻名的九江煎堆和九江米酒。”等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把乌塔的那种克服依赖,在生活中学会经受锻炼和考验的意识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被传播、颂扬。由课文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学生都在丰富的想象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训练。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将生活中积累的各种素材进行组合,好的方法就会层出不穷。此外,还可以通过方位的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如:语言训练、角色替代、凭借文章的情节延伸、利用插图引导等培养学生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探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用生活资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五、让学生学会迁移,拓宽创新空间。

迁移法,也叫延伸法,是语文课堂教学教法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其目的是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加新鲜活水,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创新能力。

在教授新的知识点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收集等手段完成课前、课后的预习工作,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自由选择学习途径、方式,去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学生新知识的陌生、畏惧感就可以得到消除,也激发了他们对于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如讲完《乌塔》一课时,我让学生进行一分钟的演讲,谈谈他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研究,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通过广泛地查阅资料去自学,这样,不仅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了课外去,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 4

界。

事实表明,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把其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语文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应自始至终贯穿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才会不断创新出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培养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碧霞《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网络 2005年12月3日

2、语文课文标准研制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3、《优化小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湖南 刘茂银 米仁顺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4、上海教育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讨论?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5、《小学语文教学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8月

第四篇: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根据自己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促进积极思维发展

新教材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为了让儿童读懂故事,理解课文,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并通过训练鼓励儿童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或运用儿歌、谜语、游戏、课本剧等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在阅读中思维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第一册中《秋天到了》这篇看图学文时,用录像放映美丽的秋景图。用幻灯打映课文中的插图,从图入手,教给儿童进行有序观察的方法:先看天空,后看地上;先看近处,再看远处。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本课6个生字及新词,理解“秋天到了”的特征,用录音示范教读课文。课中做“秋天到了”的游戏,巩固练习时让儿童想象哪些现象说明秋天到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二、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就得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空间。比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中,我问学生还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使乌鸦喝到水,有些同学提出可以使瓶子倾斜,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在瓶子上戳个洞,有的同学甚至提出找一根麦管来吸,我就把学生提出的方案一条一条列在黑板上逐一分析,并选择出最合理和可行的办法,用实验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

三、引用提问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同的处理办法,就可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他该怎么做呢?几分钟后,教室如同开了锅,有的说:他只好再给孩子找肉。有的说:他很后悔,回到窝里生气,有的说她会再想办法对付狐狸„„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训练。《我要的是葫芦》从“到了第二年春天”想象种葫芦的人会怎样做。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激活,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第五篇:小学语文 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内容摘要】

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学习语文所必需的能力。特别是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能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广泛的迁移,对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系统的知识结构。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更好地学习做好了准备工作。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观察生活、仔细体会、深入挖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

【关键词】 预读教学

概括能力 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

【正 文】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陈述性的知识教学,琐碎而不成系统。专门的能力训练远远跟不上,即使有训练,形式也多以单篇课文为主,杂乱无序。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还停留在最初直觉的感性认识上。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的低下,影响了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笔者曾在校内做过一项调查:你认为概括课文大意容易吗?64位学生中5位学生选择“容易”,20位学生选择“一般”,39位学生选择“困难”。究其原因,学生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了;二是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三是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小学生概括能力薄弱绝非我们学校的个案现象。很多次外出听。我发现其他学校的学生在概括课文大意时,也同样常见“罗列文章内容”“不分主次”等现象。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做了些尝试。

一、概括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概括是思维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看,概括是指人们感知事物获得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抽象、综合,将其本质、非本质属性归结为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从教学实践角度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迁移的实质是概括,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学到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第1页

共7页

念;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并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基本功。语文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的素质:第一层面是语文知识素质和语文能力素质,第二层面是语文的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道德素质。语文能力素质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其主要的形式有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要。“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写文章是有一条思路的,阅读时要加以探究,沿着这条思路去把握住文章的要义。概括能力的拥有能使阅读者更精准地把握写作者所写的内容,能更快、更准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能更好地透过现象而能看到本质,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信息的社会里,没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就不能使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做到快速、扼要、准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

二、课标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要求与现实的差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各年级段都有对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第二学段(3—4年级):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5—6年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站在整体的角度看小学各阶段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中高年级是着重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时段。再看中、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第2页

共7页

高年级段目标要求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事件梗概”、“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又是“简单描述叙事性作品场景、人物、细节”的铺垫。由此可见,中年级段阅读的概括能力训练是否到位,直接关系着高年级段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目前,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或走过场,或不到位。为了让课堂出“彩”,把过多的时间放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上。学生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么语言啰嗦,表达不清,要么东拉西扯,把握不住重点,要么干脆简述课文内容。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陈述性的知识教学,琐碎而不成系统。专门的能力训练远远跟不上,即使有训练,形式也多以单篇课文为主,杂乱无序。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还停留在最初直觉的感性认识上。近几年教学中,本人发现,许多孩子的概括能力很差,不能准确地概括出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段话的主要意思。有时让概括时,不少孩子只是把课文中的几句话原封不动地抄下来。有些老师也只是简单地复述课文,有些孩子会把课文内容一字不落地背下来。面对这种情形,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地培养。

三、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四条基本原则

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了四种带有规律性的普遍原则。

1.遵循由简到难的认知规律,从鼓励学生开口内容说做起 进入到三年级后,语文课文篇幅有所增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段落让学生进行概括,以“谁能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两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的方式来进行提问。学生开始回答时难免胆怯,磕磕巴巴,甚至把原文照读一遍,这时老师不能操之过急,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不断鼓励尽量多的学生张口说,尽可能多地发现学生不同的“毛病”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示范和纠正。“万事开头难”。只要语文教师坚持常常练、课课练,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定会有模有样。

2.遵循有章可循的研究规律,帮助学生提高概括的方法技巧 任何事物都是有章可循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帮助、引领学生学习。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蹲下来”,以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姿态,共同探索“怎么样去概括一个段或一篇文章?”这个课题。在引领的过程中师生一起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遵循规律,同时要注意点拨、帮助学生总结概括的技巧。比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第3页

共7页

如: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抓关键词;要把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概括进去,否则就不全面;不同的课文体裁着眼点不同;语言要简练等等。这些总结出的技巧能让学生比较快地体会到能力的提高,从而享受到“我学会了概括”“我能概括”的学习乐趣。

3.遵循熟能生巧的普遍规律,有的放矢进行专项拓展训练 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概况能力,教师就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研究课题,针对学生情况制定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系列工作。第一,要有一定的“量”。概况能力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书本的训练和渗透,教师要选取课本外的段落、短文章,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见得多才能练得全面。第二,要体现“梯度”。当“量”的学习到一定阶段后,要进行增加难度的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对一篇或几篇文章进行概况。第三,方式要“活泼”。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单调的训练方式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疲劳,教师可以将概括能力训练与班里开展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如办墙报、举行小比赛、小评论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遵循由具体地感知形象,再到抽象概括内容的思维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深感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容易概括,为什么?这主要是考虑学生思维特点不够。由具体地感知形象到抽象地进行概括,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就人的一般认识过程而言,需要经过若干反复—认识上的循环往返,螺旋上升,才能完成这个“飞跃”。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小,经验不足,他们在课堂上短短几十分钟里完成这个“飞跃”是很难的。这是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和一般的认识过程的共性,这个“飞跃”在教师提供一定的中间环节之后,是可以完成的。这是运用表象,形成概念,进行推理,作出叛断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利用儿童思维的具体性,利用形象作为向抽象概括过渡的感性支柱。如《小珊迪》一文,通过朗读对小珊迪外貌描写这一自然段,让学生明白当时的小珊迪穿着又薄又破的单衣,赤着脚且冻得通红等,表现了其饱受饥寒,为突出其诚实、善良的心灵埋下了伏笔。因此,概括在基础上的朗读是唤起想象的最好方式,在学生头脑里形成完整的形象。要立即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没有分析就谈不上概括。

四、概括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

主要内容是一篇文章的浓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抓住主要内容,才能知道文章究竟讲什么。因此,阅读课文,首先应该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从整体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第4页

共7页

1.从课题入手,学会概括概括主要内容

每学习一篇课文,同学们都要分析一下课题。因为,课文的题目,一般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分析课题,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有的课题,提示了主要人物,如《小摄影师》一文;有的提示了主要事件,如《爬天都峰》一文;有的提示了主要对象,如《赵州桥》一文;不管是哪一种课题,都从某个角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好课题,对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思路等都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会审题,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很有好处的。对于记叙人物或事情的课文,我教他们想一想记叙的四要素是什么,再结合课题连成一句话。如《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学生思考:谁?什么时间?在哪儿?做了件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就很很容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战争开始时,科利亚埋下木匣,四年后,他不光找到了木匣,还懂得了一个道理。

2.抓住段意,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段意是每段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课文,将一个一个段落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把这些基本要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然后,再使它连贯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桂林山水》这一课,第一段是总起,我们就可以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总起句,作为这一段的段意。第二、三两自然段是分述,选写“漓江的水”,我们找到“静、清、绿”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把第二段的段意概括为:“漓江的水静、清、绿。”再写“桂林的山”,我们找到“奇、秀、险”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把第三段的段意概括为:“桂林的山奇、秀、险。”第四段是对全文的概括,我们可以抓住对全文起概括作用的那两句诗,把段意概括成:“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如同在画中游。”

3.抓住问题,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读一篇文章,先抓住作者在文章中叙述的几个主要问题,再以简洁的语言逐一作出回答,最后把答案概括连续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秋天的雨》一课,要概括出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在学生体验了秋雨的美丽以后,让学生默读全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在学生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后,再让学生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课文的开头和最后的自然段都不是写秋雨的某个方面,学生不易理解,老师要予适当讲解:开头说秋雨带来了秋天,是总起;结尾说秋雨带来了丰收和欢乐,是总结;中间三个自然段分别从颜色、气味和提示冬天的到来写秋雨。

4.抓住总述词,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第5页

共7页

有些文章按总述——分述组材。关键是让学生在感知全文内容时,找准总述句。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文章一开始先讲:“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最后一句讲:“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最后一句讲:“小兴安岭真是一座宝库,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抓住了总述句和总结句,我们阅读文章,就可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5.抓住中心句,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我让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西沙群岛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里生物多,海滩上贝壳多而美,海岛上鸟多。这些内容课文里有一句话概括了,那就是第一自然段里的“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学生就会根据中心句概括段落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6.从结构入手,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终点,都要脚踏实地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在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结尾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是全文的总结。直接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教学时,启发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从中心入手,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找到课文的中心句,向学生提问:“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引导学生读文后,概括归纳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并抓住中心句向学生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学生读文,概括出课文四、五两段,即: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件事。再让学生在阅读四、五两段后,根据其它两件事,即:启发作者认真读书和讲“碰壁”的事。最后阅读第一段,让学生明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让学生概括鲁迅先生世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因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这样,再让学生体会人们和“我”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悼念之情就不难了。

7.在读写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读书要边读边想,边分析边概括,作文也要边写边想,边概括边分析。例如:我们写《校园里的花》这篇作文,开头简要介绍“秋天来了,学校的花坛里开着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第6页

共7页

各样的花”,然后想一想,花坛里都有哪些品种的花,进行具体描述。中间,可重点描写自己最喜欢的花。想一想为什么最喜欢那种花,进行细致的描写,写出你所喜欢的花的特征。最后写结尾,也要边写边想,写出理想的结尾。总之,要培养学生爱思考的好习惯,在读写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8.细致观察生活情节,来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不可忽视对生活知识的概括。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是写作的源泉。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的人和事,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从而去体会课内所学的人物形象特征。这样学生分析作品时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更好地理解作品,又能在体会人物形象特征的同时丰富自己对人生的认识,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认真地观察生活、仔细地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不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出恰当的总结概括,然后用这些从生活中总结的哲理去品味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

总之,培养概括能力的方式是很多的,有感情地朗读,有启发性的提问,有默读以后的书面概括,有几句话的概括,有对一个自然段的概括,有一个层次的概括,有全文的概括。不管是概括什么以及怎样概括,都必须遵循思维过程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一系列的规律。只要我们在教学时,善于从中找出规律,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概括,把琐碎而不系统的知识点经过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相信在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内容,一定可以做到熟稔有度,开阖自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7月第1版

2.《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1月刊

3.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12月第1版

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第7页

共7页

下载小学高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研究(阶段性成果)(五年级语文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高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研究(阶段性成果)(五年级语文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自始至终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主讲人:王翠丽 讲座时间:9月24日 地点:二(1)班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指出:“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写了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当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接着从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从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通过建立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五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绍聪(广西区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英石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