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从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倡导良好的学习方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多样的语文活动等方法进行引导。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学情境 学习方式 教学手段 语文活动
小学语文在各门学科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家华罗庚都曾说过“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缺乏学习语文的热情,导致语文成绩不理想。想要学好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为重要。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用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用无私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既要严格的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教授,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内心喜欢老师,才会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能够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才会积极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首先,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转变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授者,更要走进学生,融入到学生中,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给学生创设一种勇于思考、敢于发言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敢于质疑,敢于探讨,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积极提问,并让其主动地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让思维处于最活跃地状态,语文学起来就特别有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热情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语文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倡导良好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老师的教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因而强调自主学习。在教师与学生、在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上,以往的应试教育的竞争机制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矛盾,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严重妨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而强调合作学习。在接受与探究关系上,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发现和探究,限制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强调探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热爱语文的感情,使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于学习语文,主动地学习语文。
四、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口授模式下,教师通过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难以将语文的文学之美完整地传达给学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此,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运用电教手段,借助录音、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等电化教学,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可以把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转变成丰富的声、像、图文教学,在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电教手段的运用,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进行选择。古诗词的教学,可用电脑制作课件精心设置相关画面,再现诗词的意境,同时配上诗词,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更好把握诗词的意蕴。文学性的文章,可以搜集相关的录音、影像,通过声像播放,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含义。科学性的文章,可以搜集大量图表、图片,配上解说文字,使教学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的理解。
五、开展多样的语文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内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诗歌朗诵比赛,故事演讲等让学生在讲述、竞赛、交流中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课外让学生办语文墙报,开展诗词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积累知识,使学生学以致用,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语文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教师用心研究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得当,就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仍将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二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范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杏林小学
屈春艳
***2017、3、12 摘要: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从兴趣入手,宏观把握教材中心内容,挖掘出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引入兴趣;其次,要了解不同学生的求知心理,诱发兴趣。要诱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利用情感教育、精心设计导语、多媒体教学、提供成功机会、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等方式来来引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
调动 兴趣 情感教育
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辛苦的,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要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首先,宏观把握教材内容,挖掘出不同文体的特色、兴趣点。这就需要教师花大力气潜心钻研,把握不同文体的特色,把握同一文体不同篇章的特色。其次,是要深入了解学生求索的心理,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他们喜欢变换角度、生动活泼、新颖形象、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以,教师一定要下功夫,针对不同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情感教育,启发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才会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体态活泼,语言风趣,而且要方法灵活,多式多样,使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用教师真心实意的友爱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要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神情、生动的语言创造愉快而又民主的气氛,特别是对差生,千万不能在言行和精神上歧视他们,而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处处在关心爱护和理解他们。其次,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在求学经历中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值得钦敬,值得崇拜。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你的周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一是教师自始至终要正确认识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亲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同时也要让学生
走近你,不要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训斥,甚至怒目以待冷嘲热讽。二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丰富课堂的情感内涵。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成品加工厂,而是情感丰富的青少年。学生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要想使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丰富的情感磁石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自主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二、精心设计导语,“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上好一课的关键一环,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便在于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我以前在讲《狼》这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很快的走进了课本。导入能紧扣课文的内容,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
三、通过阅读,激发兴趣
中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不知道该怎么读书,如果不随时进行阅读指导,有些学生会浪费许多时间,如默读时出现心读、指读和回读。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迅速掌握阅读的方法、要领,针对不同文体去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比如:怎样速读,怎样浏览;议论文怎么读,记叙文怎么读,小说怎么读„„同时指导学生作阅读笔记或摘抄名言警句,或摘录精彩片段,或写阅读提纲,或写 2
心得体会。总之,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自然就爱读、乐读、善读,这样就能在读的过程中勤动笔,更有利于写作。
四、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面前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便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在讲解《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优美的题画诗,但是从画的题目分析,苏轼诗中有一点欠缺的内容,大家能否把它找出来。”此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诗人的诗也会有缺欠,这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找出诗中没有写到“晚”的内容。学生们想象画面上应该有夕阳的,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春江晚景”。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诗的内容和题画诗的特点。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诱发兴味。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的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很有帮助。语文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教师在教《故乡》一课时,把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生活的场景绘制在投影片上,让学生仔细观察银幕上的画面,口述画面内容,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他们变化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农民的双重压榨,可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具体地认识到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六、提供成功机会,促进学习兴趣
教育实践证明,那些缺乏成功体验,经常受师长呵斥、责骂的学生往往会丧失自信,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应有意地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教学目标,注意他们的不同需要,尤其是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降低难度,上课提些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设置浅显的习题让他们练习,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还应与其他学生一道对他们的成功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到“我还行”、“我能行”,从而改变他们过去“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心理状态,从成功的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激发起兴趣,甚至达到“欲罢不能”或“不亦乐乎”的境界。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
七、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激活兴趣
教师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开展与语文紧密联系的活动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该学科学以致用的能力都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外让学生办语文小报,开展故事演讲、歇后语抢答、成语集锦比赛、诗词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积累信息,使学生尝到学语文的甜头。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语文的热情。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这在教学中的具体途径甚多,就看我们如何去运用。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语文素质为方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作为一名教师若能让孩子们在书山中以趣为径,在学海中以乐为舟,他们将会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得更广、更远!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2007第2期
2、《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育中心组编 2007年5版
3、《心里学报》2008年第1期
4、《湖北教育》2006年第10期
5、李琳《初中生创造力发展心理》 2005.08.12.湖南教育出版社
6、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2006.05.09.中山大学出版社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州市文楼第一中学 刘艳
摘要: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从兴趣入手,宏观把握教材中心内容,挖掘出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引入兴趣;其次,要了解不同学生的求知心理,诱发兴趣。要诱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利用情感教育、精心设计导语、多媒体教学、提供成功机会、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等方式来来引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
调动 兴趣 情感教育
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辛苦的,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要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首先,宏观把握教材内容,挖掘出不同文体的特色、兴趣点。这就需要教师花大力气潜心钻研,把握不同文体的特色,把握同一文体不同篇章的特色。其次,是要深入了解学生求索的心理,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他们喜欢变换角度、生动活泼、新颖形象、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以,教师一定要下功夫,针对不同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情感教育,启发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才会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体态活泼,语言风趣,而且要方法灵活,多式多样,使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用教师真心实意的友爱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要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神情、生动的语言创造愉快而又民主的气氛,特别是对差生,千万不能在言行和精神上歧视他们,而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处处在关心爱护和理解他们。其次,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在求学经历中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值得钦敬,值得崇拜。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你的周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一是教师自始至终要正确认识 “在教育教学
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亲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同时也要让学生走近你,不要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训斥,甚至怒目以待冷嘲热讽。二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丰富课堂的情感内涵。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成品加工厂,而是情感丰富的青少年。学生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要想使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丰富的情感磁石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自主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二、精心设计导语,“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上好一课的关键一环,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便在于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我以前在讲《狼》这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很快的走进了课本。导入能紧扣课文的内容,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
三、通过阅读,激发兴趣
中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不知道该怎么读书,如果不随时进行阅读指导,有些学生会浪费许多时间,如默读时出现心读、指读和回读。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迅速掌握阅读的方法、要领,针对不同文体去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比如:怎样速读,怎样浏览;议论文怎么读,记叙文怎么读,小说怎么读„„同时指导学生作阅读笔记或摘抄名言警句,或摘录精彩片段,或写阅读提纲,或写
心得体会。总之,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自然就爱读、乐读、善读,这样就能在读的过程中勤动笔,更有利于写作。
四、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面前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便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在讲解《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优美的题画诗,但是从画的题目分析,苏轼诗中有一点欠缺的内容,大家能否把它找出来。”此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诗人的诗也会有缺欠,这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找出诗中没有写到“晚”的内容。学生们想象画面上应该有夕阳的,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春江晚景”。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诗的内容和题画诗的特点。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诱发兴味。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的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很有帮助。语文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教师在教《故乡》一课时,把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生活的场景绘制在投影片上,让学生仔细观察银幕上的画面,口述画面内容,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他们变化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农民的双重压榨,可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具体地认识到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六、提供成功机会,促进学习兴趣
教育实践证明,那些缺乏成功体验,经常受师长呵斥、责骂的学生往往会丧失自信,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应有意地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教学目标,注意他们的不同需要,尤其是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降低难度,上课提些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设置浅显的习题让他们练习,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还应与其他学生一道对他们的成功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到“我还行”、“我能行”,从而改变他们过去“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心理状态,从成功的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激发起兴趣,甚至达到“欲罢不能”或“不亦乐乎”的境界。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
七、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激活兴趣
教师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开展与语文紧密联系的活动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该学科学以致用的能力都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外让学生办语文小报,开展故事演讲、歇后语抢答、成语集锦比赛、诗词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积累信息,使学生尝到学语文的甜头。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语文的热情。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这在教学中的具体途径甚多,就看我们如何去运用。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语文素质为方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作为一名教师若能让孩子们在书山中以趣为径,在学海中以乐为舟,他们将会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得更广、更远!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2007第2期
2、《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育中心组编 2007年5版
3、《心里学报》2008年第1期
4、《湖北教育》2006年第10期
5、李琳《初中生创造力发展心理》 2005.08.12.湖南教育出版社
6、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2006.05.09.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利于人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人们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人在某方面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心理体验而发生改变。我们要加强某方面的学习,就要设法提高自己对这方面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事物或爱好某活动的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怀着愉悦的感情去关注它、认识它、或从事它。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学习有兴趣,则表现为学生总是带着喜爱的感情去学习、去认识、探索、解答疑难,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兴趣对学生具有定向作用、促进作用和准备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学好功课的重要措施。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新型学习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着自已的智能结构,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着丰富的感受、体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显现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既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创新意识 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新型学习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也随之变化,不但要求21世纪的人才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更需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蔡元培曾经指出: “我们的教书,便不像注水瓶一样注满了就完事,最重要的是引导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都讲给学生听,最好是使学生自己去研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 “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可见,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只适合大学生或研究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学生也能适时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决定科技进步的程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新一代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着力于学科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在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保持他们好奇、好问的天性,在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中,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思考的创新意识,为他们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兴趣的关键
“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程红兵),可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索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知识发展到“会学会学习”。它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革新,它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科学求实精神,独立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合作交流的精神品质。这里强调的是学生主动探求问题,这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说到主动探究,就和兴趣分不开。因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皮亚杰语),“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布鲁纳语),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学习、去研究。兴趣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怎样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
1.导入激趣。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是新课学习的第一环节,精心设计这一环节,让导课做到“新、奇、异”,能快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
2.赏析激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字字珠玑、堪为典范。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欣赏、去品味,不但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是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表演激趣。根据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上适时设计简单的表演,既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受,并对语言的形象性有了切身的体验,在不经意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CAL课件激趣。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进入我们的课堂。适时、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在课文与学生之间迅速搭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多媒体课件的引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化作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符合语文学习的形象思维特点,就像给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效率高了。例如:《鯨》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理解鯨的进化过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很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起到了满意的效果。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自读(抓住哺乳动物、环境等词语读。)—讨论(鯨为什么会变成鱼的样子呢?)—看多媒体课件(有动感的声像图:鯨的祖先→在陆地→在浅海→前肢和尾巴变成鳍的样子→后肢退化→鱼的样子)—质疑(为什么鯨的进化过程需要很长很长年代?)。5.活动激趣。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组织得法,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促使他们更投入地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语文活动形式多样,方便灵活。如:可以举办各种比赛、办班刊班报、出优秀作文集、实地参观访问、建立小记者站„„
二、有兴趣还得明思路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学生是否自主地进行学习,是衡量语文研究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可见,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自主”二字上下工夫。我设计小语研究性学习的思路是:质疑—发现—探究。
1.诱导质疑。“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有思则进。”学生质疑的思维过程是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中,提出问题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一步。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家顾明远曾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为此,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思路,大胆怀疑,大胆提问。语文课要注意教给提问的方法,如反问法、设问法、类比法、追问法、逆向思维法等。例⑴:抓住预习或思考练习提问。在学生预习《鱼游到了纸上》时,要求学生把可以看出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是聋哑人的语句画下来一句,围绕这句话就问:还可以从哪些句子中看出青年是聋哑人?”这样就把学生引入文章重点段的学习,很有价值。例⑵:抓住难点追问。《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四周围黑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的理解是难点,要用化整为零办法追问: “黑洞洞”原指什么?现指什么?“碰壁”原指什么?现指什么?你还知道鲁迅的哪些事情?这样,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层层深入,很轻松就突破了难点。
2.引导发现。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不在于真正地“研究”什么、发明什么,而在于发现、发展什么。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思索,去发现阅读的规律、思维的技巧,从而扩展他们学习的空间和对知识的体验,激活了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达到了求知的目的。
3.指导探究。小学阶段的探究是一种非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它含有自学的意义。探究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而,教师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小学生学语文的思维方法通常有归纳法、总结法、分析法、概括法、演绎法、推理法等。比如《惊弓之鸟》一课中更羸看见一只飞得慢、叫声很悲惨的大雁,通过分析、判断、推理,断定只拉弓不用箭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三、明思路还需要实践 语文研究性学习更重视操作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文技能,在实践中体验“语”“文”的独特魅力,在实践中发展语言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主动进行知识探索,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变为一种探索的过程、发现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操作是:自读—自悟—互动—小结。
1.自读。语文的学习应注重自主读书,“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内和课外都要留出学生读书的时间,要养成认真的习惯、动笔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互相交流的习惯。
2.自悟。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是读者对文字所指从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升华,其间伴随着情感体验,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浅层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上,也不能只“依注解书、囫囵吞枣”。要用心去体会、去领悟、去和文章产生共鸣,去领略汉语文化的“意在不言中”、“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无穷情趣。这种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从小学就要开始培养。我们教师要做的就只有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
3.互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小语课堂是生与生、生与师互动的课堂。教师也应该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交流,一起提高。大家都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带来,互相交流、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4.小结。小结可以是研究心得或成果的小结,也可以是研究方法或结论的小结。小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研究过程进行回顾,记住许多知识,掌握一些技能,学会一些思维方法„„
因此,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5年4月。3.九义实验教材人教版(1~12册)。
4.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 , 2002年8月。5.万福 于建福主编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年3月。
6.木木:重在开拓语文教学的研究性空间,《语文学习》, 2002年1月。7.郑桂华.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关系[J] 内蒙古教育,2002年10月。8.丁向阳编著《成功学读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年6月。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邓州市赵集一初中 李金权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的研究也早已证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尤其对中学生而言,兴趣更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所以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应该学会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根据平时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巧设导语,引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几分钟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这样既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又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导语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上《隆中对》时,先出示一首小诗:‚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由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引入课文所记叙的那令人赞叹不已的‚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的会面。可由故事导入,如学习《生命生命》时,我播放音乐《命运》,并动情地讲述了少女默然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故事,又介绍了课文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毫不放弃生命的事迹。‚未成曲调先有情‛,两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可由歌曲导入,如导入《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也可由影视导入,如可先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观看动画片《刮目相看》,后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总之,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要因‚材‛设计。
二、设疑问难,促发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在疑问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设置问题,以疑促思,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进而提高思维能力。但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层层推进,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我在教学《死海不死》时,设计了五个问题,全面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这五个问题是:第一,“死海”得名的原因?第二,“死海”为什么又“不死”?第三,“死海”的浮力为什么会那样大?第四,“死海”将来会怎么样呢?第五,死海的蒸发量难道固定不变吗?学生对前四个问题均能对答如流,因为在文中都能找到答案,可到了第五个问题就被卡住了,但学生对这个问题特感兴趣。学生讨论激烈,最后结合物理知识得出结论:海水不断蒸发,它的面积逐渐缩小,蒸发量也随着减少,死海不一定会死(干涸)。这个与课文内容不相符的推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求新、求异,诱发兴趣
好奇好胜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生学语文的兴趣常常来自于新。如果一个老师的教学形式公式化,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往往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分析课文时,可以摒弃从头到尾分析讲解的模式,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有时从开头切入(例《背景》),有时从标题讲起(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时从学生最喜欢的语段入手,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在阅读课的设计上,也可以经常变换花样,采取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列提纲型、比较型、质疑型等等。读书的方法有淘汰朗读法、学生互相指定朗读法,分角色朗读法、竞赛朗读法、配乐朗读法等等。课堂教学小结有概括式、评仪式、归纳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启下式、检测式……如我在讲《杨修之死》这一课时,我启发学生:‚千秋功过事,留与后人说‛,请大家结合文本,围绕‚杨修之死‛的原因,各抒己见,进行一场辩论比赛,最后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一句简洁的话。学习《孔乙己》时,我一改过去逐段讲解的方法,请学生小组合作,填写《孔乙己履历表》(内容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出生年月、学历、身体状况、特长、工作单位、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生活简历、主要成绩、主要优点、主要缺点、总体评价等),以一‚表‛带动全文,使学生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死因、社会环境特点等。学习《威尼斯商人》时,通过‚评选梦想剧场最佳扮演者‛的形式让学生感情朗读或模拟表演,从而解读剧中人物各自性格。由于经常变换各种方法,学生听课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保持、巩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四、展开想象,激发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托兰斯提倡的创新教育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满堂灌,而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留出更大的余地让学生推测和预料,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发展。实际上学生的这种想象力就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在讲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时,我让学生想象读每节诗时脑海里映现出的画面。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几乎每一名同学的想象都很成功。其中一男生是这样想象第三幅画面的:‚一位中年男子步履匆匆地走在回乡小路上,当他急切而激动地推开家门时,迎接他的却是墙上遗像中母亲永恒的微笑。瑟瑟秋风中,枯叶与纸钱的灰烬在空中飞舞,泪流满面的儿子在母亲坟前长跪不起,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无奈从他的悲苦的眼神流露。‛我又让学生想象李白送别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李白的心理描写;让学生设计《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的MTV画面;甚至让学生扩写阿长为鲁迅买《山海经》的经过。学生通过想象目不识丁的长妈妈为她心爱的迅哥儿买《山海经》一书的艰难过程,更深切的体会到了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所抒发的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学生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不仅充分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更促进了他们自觉的去学习,深入课文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动力。
五、调动情感,启发兴趣
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要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如果能用丰富的情感磁石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忘我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极大的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而语文教材大多数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更有不少抒情名篇,教师如果能够饱含激情进行课堂教学,那么,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使下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品尝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情感的方法有多种:
1、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的讲解,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使之受到感染与陶冶,如讲《鹰》一文时,把几种动物的图片投影给学生看,让他们说出自己了解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再投影鹰的图片同时把文中精彩的段落放给学生听,或由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学生引入动物世界,来激起他们的高度热情。
2、以充满感情的范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通过生动的朗读,教师无须再过多进行分析,学生就已经可以理解人物、理解课文的主题了。
3、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教《背影》一文时,让学生把父母送给自己的一件珍贵礼物或与父母的合影拿来,讲述一段难忘的经历,体会父子、母子之间深挚的感情。
4、以情动情,教师用情感打动学生,如教《七根火柴》一文,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火柴,深情地讲述:‚火柴是极为平常的日用品,可是你们可曾想到艰苦的战争年代里,在红军行走在荒无人烟的草地时,这小小的火柴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它描绘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赞歌,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革命前辈的崇敬心情认真地学习这篇课文吧。‛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被启动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产生。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李美娴
莱西市城北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的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下面就语文教学谈一下我的教学体会。
一、设计导言,引发兴趣。
在导言设计中,若能在学生心目中设置某种悬念,使学生心存困惑,渴求解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杨修之死》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满兵退斜谷。”中的后半回,本文着力续写曹操杀死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杨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出身于官僚家庭,身为丞相,为什么会被杀死呢?他的死是怎么回事?他死后怎么样?如此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解谜之中体会人物性格。
二、电化教学,激发兴趣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因此,利用电教媒体教学,把语文教材中的无形变为有形,无色变为有色,把含蓄深刻的思想变为直观形象,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授鲁彦的《听潮》一文时,播放了一段大海涨潮的录相。将作者用优美抽象的文字描绘的大海雄壮的气势,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从未见过大海的内地学生,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不用老师阐述,学生也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优化了课堂秩序,提高了教学效率,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设计作业,调动兴趣
设计具有层次性、差异性的课后作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杨修之死》一课,设计作业为:
1、掌握好字词。
2、杨修的死因是什么?
3、小作文“杨修之死之我见”。要求:依据对课文的理解,写出个人对杨修之死的看法并略作分析,300字左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做不同层次的作业。对于学生的作业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或可取之处。这样,尖子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不断进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