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沁园春·雪》教案设计
《沁园春·雪》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学情分析:诗词的教学要强调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和精练优美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2、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一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外妖娆()
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今朝()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二)学习上阕(板书问题)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学习下阕(板书问题)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教学反思:这首词的创作和发表有什么重大意义?这个问题没有联系教材搞深搞透!许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停留在背诵记忆的阶段,缺乏对文本的深刻领悟,这个是个教训。补充如下: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连续“围剿”,进行了震憾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了陕北。毛泽东同志登上六盘山时就唱出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言壮语,对革命胜利充满了信心。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看大雪又填写了这首热情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歌颂当代革命英雄的壮丽诗篇。
第二篇:沁园春雪 教案设计
沁园春雪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
3、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我们眼中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同时他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就来领略其中的一篇《沁园春•雪》。
二、介绍背景
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此时,国放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以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走抗日前线。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课下注释一)
三、回顾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四、听雪,把握基调
1、听准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2、读出怎样的气势
3、强调字音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还看今朝(zhāo)数(shǔ)风流人物
五、读雪,读出气势
1、自由读,读准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2、点名读,自由评价(教师先评,学生跟评)
3、齐读,注意停顿(投影展示停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六、看雪,整体感知
1、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上阕写北方雪景,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下阕评历代帝王,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2、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处是雄伟壮丽或雄浑壮阔。)
3、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描述一下。
4、下阕评论了哪几位帝王?这些帝王在统治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共同之处是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5、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七、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八、作业:积累写雪的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温习上节课内容
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二、赏雪,局部感知
(一)、小组内男女分读上阕
1、前三句有什么作用?
2、哪一个字领起了写景?领起的句子有哪些?
3、写景的句子你喜欢哪一句?赏析一下。
(小组交流,从修辞、个别动词的使用的角度来答)
4、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最后三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山河的赞美)
(二)、班级内男女分读下阙
1、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2、哪一个字领起了对历代帝王的评论?领起的句子有哪些?怎样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3、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4、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作者作为革命领袖要建功立业的自信和报负,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的赞美。
三、评雪,拓展探究
你认为我们今天的风流人物有哪些?那谁又是将来的风流人物呢?
四、比较阅读: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1、上片中的写景句,由哪一个字总领?
2、“独立寒秋”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3、词中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的句子是什么?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再现了往昔怎样的斗争情景?
五、小结:从两首词中,我们看到了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毛泽东,领略了他作为诗人的风采。同学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要我们大家立下鸿鹄大志,为这个目标,这个理想,这个志向,为之拼搏着,奋斗着,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让我们再一次带着这种豪迈的情感把诗词背诵一遍。
六、作业:
积累作者的诗词名作并背诵
(《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冰封
上片: 总写:北国风光 实写
写景抒情 雪飘
望——长城 大河 山 原
分写:
雪后天晴 景色壮丽 虚写
下片: 过渡:由景到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议论抒情 惜——秦皇 汉武 唐宗 宋祖 成吉思汗
(品评历史人物,指出他们武功有余,文治不足)
总结历史——俱往矣;歌颂——当今英雄
第三篇:沁园春雪(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句中的“妖娆”、“风骚”、“红妆素裹”、“一代天骄”等字词的意义; ⑶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
⑷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 ⑸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⑹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法、品读法、联想想像法、合作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重点:
⑴理解诗句中的“妖娆”、“风骚”、“红妆素裹”、“一代天骄”等字词的意义; ⑶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
⑷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⑴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⑵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大好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美读诗词,感悟诗意
(一)教师示范朗读,思考问题:(老师朗读词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
2.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并思考问题。
(三)听读完后,老师提问:
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豪迈,气热磅礴,充满激情,力量„„
(这种磅礴的气势,洋溢的激情和力量是毛泽东同志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中爆发并用文字抒发出来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2.介绍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3.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第四篇:沁园春雪优质课教案设计
沁园春雪优质课教案设计
筠连县第三中学 詹蓉生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感受其音乐美,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感情朗读课文;
2、研读诗词,体会其意境美,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3、品读诗词,领悟其语言美,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朗读很熟悉,已具备了基本的朗读知识和技能,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思维和审美能力需加强。教师利用他们已有知识兴趣,引导进入特定情境,培养其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雪景,引入新课,揭题:
引导学生描绘雪景,并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相机引入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咏雪的词。词中展现了塬上怎样的雪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教师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目标同上)引导学生明确。
(三)、诵读诗词,整体感知,感受其音乐美:
1.教师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聆听范读,客观评价优点及不足。
2.学生明确字音及停顿,自由朗读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并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请学生多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整体感知:(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句式:“这首诗上阕主要写--------------,下阕主要写---------------。”
(四)、研读诗词,体会意境:
A、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B、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
C、引导学生练说,体会意境: 句式:“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画面或某个人物),我读到了---------------。”
(学生可以写就雪景谈体会;也可以就历史人物谈体会;还可以就雪景与历史人物之间,谈对作者的体会。)
(五)、品读诗词,领悟诗词的语言美:
(小组讨论、交流)
句式:“我喜欢-----------(某一句或几句),因为-------(某字或某词)用得好,好在--------------------。”
“我喜欢----------------(某一句或几句),因为这里使用了---------修辞,表达了-----------------。”
例如: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 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例如“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
例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六)配乐朗诵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词。
2、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选》。
结束语:同学们,在新时代的进程中,我们不要忘记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进新时代。播放《走进新时代》。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上阕:望--------(实)
想--------(虚)
绘祖国大好河山
下阕:评论历代帝王
抒豪情壮志
沁园春雪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沁园春雪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谈雪景,引入新课,揭题:
引导学生描绘雪景,并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相机引入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咏雪的词。词中展现了塬上怎样的雪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教师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目标同上)引导学生明确。
(三)、诵读诗词,整体感知,感受其音乐美:
1.教师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聆听范读,客观评价优点及不足。
2.学生明确字音及停顿,自由朗读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并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 感情。请学生多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整体感知:(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句式:“这首诗上阕主要写--------------,下阕主要写---------------。”
(四)、研读诗词,体会意境:
A、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B、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
C、引导学生练说,体会意境: 句式:“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画面或某个人物),我读到了---------------。”
(学生可以写就雪景谈体会;也可以就历史人物谈体会;还可以就雪景与历史人物之间,谈对作者的体会。)
(五)、品读诗词,领悟诗词的语言美:
(小组讨论、交流)
句式:“我喜欢-----------(某一句或几句),因为-------(某字或某词)用得好,好在--------------------。”
“我喜欢----------------(某一句或几句),因为这里使用了---------修辞,表达了-----------------。”
例如: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例如“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
例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六)配乐朗诵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词。
2、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选》。
结束语:同学们,在新时代的进程中,我们不要忘记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进新时代。播放《走进新时代》。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上阕:望--------(实)
想--------(虚)
绘祖国大好河山
下阕:评论历代帝王
抒豪情壮志
第五篇:优秀教案设计沁园春_雪__赵磊
。我提一个基本的要求:大家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做到不误读、不加字、不漏字。(生沉默)谁来?没有自信?有一位同学举手了,两位了——大家知道什么叫自信吗? 生7:自己勇于尝试,自己相信自己。
师: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我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自信就是自己不难为自己,自己不和自己过不去。你不要想着一上来就诵读得跟央视的播音员一样,你就把你自己的真实水平读出来就行了,别难为自己,是不是?你来试试?(生陆续举手)生8:(诵读全诗)。(众生鼓掌)
师:多么清脆的声音啊!读得字字响亮啊,不过我纠正一下,读“分(fèng)外”不是“分(fēng)外”。好,基本上能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高一步,大家说我们怎么读就能比刚才读的稍好一点点?好,你先说。
生8:我觉得应该再读出些气势。师:怎样的气势?
生8:因为毛泽东主席的词比较豪放。
师:词可分婉约词和豪放词。婉约词像大家学过的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们也用同样的声音来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感觉怎么样? 生9:老师读得非常好。(众生笑)
师:你也打算这样读吗?好,好就错了!毛主席要是听到你这样给他读《沁园春·雪》,我想他是不会原谅你的。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要读出豪放的情怀,豪迈的气势来。毛泽东不是晏殊,他不是“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他不是每天在花间喝着一壶酒,然后捋着小胡子,与二三词友,浅唱低吟,风花雪月。毛泽东这首诗词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写的?昨天让同学上网去查相关资料了,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 生10: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率部准备渡河东征。在到达清涧袁家沟后,他亲赴黄河畔观察地形,目睹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于是挥毫泼墨绘出这壮丽的画卷。这之前的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在此期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向毛主席“索句”,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雪》赠给他。
师:嗯,信息是搜集来了,信息在我们大脑上有一个同化的过程,从她这个背景资料,大家说说对我们理解这首词有哪些帮助?你刚才听到了什么?
生11:我听到毛泽东主席是在“重庆谈判”时,柳亚子来“索句”,这首词是手书给柳亚子的。生11:我听到毛泽东主席是在“重庆谈判”时,柳亚子来“索句”,这首词是手书给柳亚子的。师:你能把相关的背景资料讲给大家听吗?
生:当时日本投降后,全国人民深切渴望和平,毛泽东一身系天下安危,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这个时候,有一个很有名气的社会活动家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手书《沁园春·雪》赠送给了他。当时,在整个山城重庆广为流传。蒋介石非常惊慌,因为在当时山城重庆,在国民党那里,共产党是被说成“共匪”的,而毛泽东就是“匪首”,可这首词一发表,大家不禁要问,你见过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词来的“匪首”吗?所以蒋介石就纠集了一大群文人墨客要写一写,也写“沁园春”,结果填了好多,没有一首能够比得过《沁园春·雪》。
师:我们常说“有第一流的胸襟,第一流的学识,方有第一流的真词”,毛泽东的胸襟、学识不是那些“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文人所能比得了的,所以柳亚子先生填了一首词,也是“沁园春”,是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其中有一句是“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折腰”是什么意思?为之倾倒、感佩。这是一点。刚才那位同学读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12:我还听到了什么时候写的。师:你听到什么时候写的? 生12:1936年2月。
师:1936年2月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时期啊? 生12:(思考)
师:中国近代史学了没学啊? 生13:学了。
师:(对生12)让他给你补充。生13:好像是长征结束吧。
师:是的,1936年的2月,长征已经胜利结束,毛泽东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已胜利到达了陕北,你想毛泽东带领着这么一支破衫褴褛的队伍,在数十万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之下,每个开动自己的两条腿,纵横驰骋数万里,横跨十一个省,胜利的到达了陕北。你想毛泽东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3:特别高兴。
师:嗯,咱还学过一首《长征》,《长征》最后两句是—— 生:(齐)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对了,岷山千里雪,“更喜”,一个“喜”,三军过后尽开颜。欢颜,欢笑,对不对啊?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来到了秦晋高原,一场大雪过后,毛泽东登上海拔千里的塬上,“塬”就是丘陵,登高远望,壮怀激烈,写下了这首“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传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刚才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还交待了什么?听出来了吗?(生13摇头)没听出来。细心的同学呢?听出来了吗?好,你来。生14: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师:还有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历史把毛泽东推到了中国革命的风头浪尖,这样一种斡旋乾坤、把握今朝的历史使命感便油然而生了。大家知道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胸怀大志,他在像你们这般大的时候,就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虽然身经很多的挫折,毛泽东从来没有消沉过,我刚才看到很多同学从网上搜集了许多毛泽东的诗词,其中呢,这首写自1936年的2月。1925年的时候毛泽东还填过一首《沁园春·长沙》——(师诵读,众生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没有一些萧瑟之气啊? 生:有没有?
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那个时候,毛泽东是非常失意的时候,在党内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受到很多的压制,很多的排挤,他自己也说“心情怆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但就在这样的情景当中,毛泽东仍在这首词当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谁主沉浮?到了1936年2月,似乎可以找到答案。最后三句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谁主沉浮?我主沉浮。带着这样的豪迈之气,这样的承担历史重任、心系天下的胸襟抱负,大家来诵读这首《沁园春·雪》。我认为这就跟刚才那位同学读的起伏不一样了。谁愿意来尝试尝试?谁来试试?好,你来。
生15:(诵读全诗)(生鼓掌)
师:老师觉得你的诵读有很大的进步。你觉得在哪些地方你处理的比较得当,比较得意?把你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15:就是最后几句,就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读出一种豪放、倾倒。“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上阕写“北国风光”,如此的妖娆,所以让我们为之倾倒。我们的祖国太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师:她读的很得意。把你的朗读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15:我觉得要读好在韵脚。师:哦,韵脚。
生15:“北国风光”,“惟余莽莽”,“原驰蜡象”,“光、莽、象”几个字要重读。
师:要重读,要注意韵脚。诗歌诗歌嘛,是歌就要讲韵律。你看毛泽东写诗词他经常押这个“ang”,它比较响亮。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你到火车站接一个人,“李阳”,大老远就能听见。你要押别的韵,你像“i”,“晓乙”,别人就听不到,所以填词的时候这个也很重要,押“ang”,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大家在读的时候这个韵脚要打开胸腔,气发丹田,来读——“惟余莽莽”。好,还有哪位同学在来试一试?最好请位男同学来读吧? 好,你来。生16:(诵读全诗)(生鼓掌)师:自我感觉如何? 生16:很好!(众生笑)师: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来了。
生16:我仿佛是站在高山上,从高处俯看白雪覆盖着的大地,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师:感觉找到了。老师再提一点小建议好吗? 生16:好!
师:老师觉得前面的读得低缓一些比较好,“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太可惜了,是不是啊?他们对不上祖国这样的大好河山,“俱往矣”,就像一个巨大的铁扫帚一样,一扫而过,历史的尘埃都过去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看今天我们这些人。最后这种昂扬的、向上的情感就出来了。
能不能加上一些肢体语言来辅助一下你的诵读?当然,不是花里胡哨的,不是有意加的,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情感表达的方式,我是希望我们同学们不论读书也好,读诗也罢,发言也好,能够很自信的、能够面带微笑看着你的老师、你的同学,然后略加手势,既很礼貌有很风采的来展示一下。今天大家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舞台,那么就请你站在舞台的聚焦处,把自己最闪亮的一面展示出来。我来给你引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生16:(诵读下阕,加手势)(生鼓掌)
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重复生的手势,伸出手来指在地上),这个动作做得好啊,毛泽东的这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势就出来了,是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向下的手势),看到地上去了,错了,应是看到天上去,豪迈上去了,昂扬的斗志就有了。是不是? 生(齐):是。(众生加手势自由朗读)(环节二:朗读,小组展示)
咱们这样,大家在小组内搞一下分工,看看哪一部分适合女同学读,哪一部分适合男同学读,哪一部分适合齐读,大家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把你个性化的理解用个性化的演读表现出来。你不仅要做一些处理,你比如说停顿啊、重音啊、情感基调啊,你还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来处理,好不好?我们5个组,挨个小组来展示,咱搞一个赛诗会,好吗? 生:好!(齐声,兴奋的)(生小组活动)
师:不好意思,打断大家一下,咱们开始吧? 生:(齐)好!
师:我建议从这组开始,有没有意见? 生:(齐)没有。
师:同学们记住了,大家不仅是听众,也是评委,要做一下点评,好不好?看看他们的优点,他们的缺点,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家一起来研讨。(小组朗读,众生鼓掌)
师:你们自己比较得意的地方,读的很好的地方是哪里?
生17:我觉得是下阙的后三句。就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读出了那种气势。
师: “数风流人物”,风流人物不是一个,是吧?是我们这些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民众。这样,我们一起读,这个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气势就出来了。
生17:然后,我觉得我是女生,声音比较娇嫩,在读这首诗词的时候应该把声音压低一些。师:哪个地方压低?
生17:我觉得我读的那一块应该压低,就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读出了那种柔美之感。师:咱们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描写白雪覆盖后的小山时,作者这样写道——(生随)“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像娇羞的少女一样,这种美好的感觉就读出来了。师:(走向另一小组)你们呢?你们有没有信心超过他们啊?那就“还看今朝”,看你们的了。来,开始。组2:(生一)《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生二)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生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生四)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生鼓掌)
师:我特别想给他们点评一下,行吗?你们这个设计较其他组很明显的优势是你们注意到了词分上下两阕,大家看到没有?我刚才讲词都是将格律的,“沁园春”它是一个长调,一共是114个字,上下两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下阙“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三二,这个地方不一样,对不对?都是由一位女同学领起。然后再看“望长城内外”,这个“望”叫做“领字”,一直领到什么地方呢?直贯一下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下面也是一样,“惜”,惜到——(众生)“只识挽弓射大雕”。最后,“须晴日”、“俱往矣”三句,都是齐读。我觉得他们在处理的时候,上阕、下阕这种结构感、层次感把握得很好。是领的,上阕领,下阕也领;是那个男同学读的,上阕读这个地方,下阕还读这个地方;是合的,上阕一起来,下阕也一起来。(师对第一组)是不是?你们说呢?你们再给他们点评几句。
生19:我觉得他们该有气势的地方都一齐读,比较普通的地方都由女同学读。师:什么叫普通?(生笑)生19:不是很具有气势的部分。
师:噢,就是比较婉约一些的,是吧?“红装素裹”让给女同学来读。生19:就这些。
师:就这些,你们有别的意见吗?
生20:我觉得他们有气势的地方齐读的比较好,但是缺少气势,没有那种气概。
师:你指出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大家以后在读的时候要怎么样呢?不单单在技巧上我们要有所突破,更重要的要有一种感觉,中国古代读经有一种说法,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你读诗也好,读经也好,你在读他,他也在读你,这是一个共鸣和交流的过程。你看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觉,比如说我这里有这么一个材料,是著名作家方纪在《挥手之间》写的一段文字,其中谈到了《沁园春·雪》,(屏显)他是这么写的:“我们从这里仿佛看到了决定历史命运的真正力量,听到了革命前进的脚步声。我们在前线,在炮火声中,在闪耀的火光里,望着战士们持枪跃进的身形,这首词的思想和情绪就是触手可及的形象。我们置身于词的境界中了。词里的每一个字,如同火炬一般燃烧起来,整个前沿阵地刹那间一片通明。决定历史命运的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是人民自己,是当代的‘风流人物’”。这是方纪在前沿阵地他感受到的《沁园春·雪》,每一个字都燃烧起来,照得灯火通明,他感受到了一种持枪跃进的力量,去鼓舞着大家把握今朝。我想,我们今天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我们也要拥有自己的感觉,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很对,他能找到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最成功的诵读就是在于把这文字在你脑海当中变成可视的形象,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当你读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你的眼前就能出现凛冽的寒风,漫天飞舞的雪花,茫茫的北国大地,能出现这样的形象,这时候这首词就在你脑海中活起来了,你把你的这种情绪用你的声音传达给所听的人,那就不一样啦。下一个小组再来!(组3展示)
师:给他们点评一下,因为你们刚刚下来,心情比较放松,我想听的也比较认真,点评不要那种大而点之的点评,比如说具体到哪一句、哪个字怎么处理比较好,说说?
生21:我觉得开头他们读得好,读出那种大气,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毛主席站在白雪皑皑的高山之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师:你看,选用的这些意象——长城、黄河,长城、黄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啊!这意象大,数字也大,“千里”、“万里”,可以说诗人是“精骛八极,视通万里”,站立于天地之间,那是一个多么崇高的境界啊!我觉得他讲的这点很好。你再来试试。我来给你开头,师:《沁园春·雪》,毛泽东—— 生2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让他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还是我来开头,《沁园春·雪》,毛泽东—— 生2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生笑)师:你再来读。不要看屏幕,你现在就站在海拔千里的丘陵之上,俯瞰着脚下的大地,漫天飞舞着的雪花,展望着祖国美好的前程,我们即将要奔赴抗日前线,我们将要担当起抗日救亡的历史使命,来读——《沁园春·雪》,毛泽东——
生24: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师:好,有点意味。你来点评一下吧 生25:我觉得他们下阕第一句读得不好。师:怎么来读比较好?
生25:“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他们读得太普通了。师:应该怎么读?
生25:生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何为“折腰”啊? 生25:倾倒。
师: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折腰,点头哈腰,但是我们要为江山而怎样啊? 生:(齐)折腰!
生25:还有他们上阕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中的“欲与天公试比高”没读出气势。师:怎么读有气势?
生2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哎,对了,在毛泽东的眼里,群山如银蛇一般舞动,高原如蜡象一般奔驰,是不是啊?他们都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张力,在那里与老天比高低。
“有第一流的胸襟,第一流的学识,才有第一流的真词”。在唐代有一首写雪的打油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非常形象吧?雪下大了不是“江山一笼统”啊,都看不出来了,白茫茫的一大片呀。“井上黑窟窿”,那个井啊,古代的那个井口,雪盖不上,看着像眼睛一样(生齐)黑1“黄狗身上白”,盖上雪了,白狗就身上肿了,比平日大了许多。毛泽东笔下的雪景,那高原、群山像奔驰的蜡象,狂舞的银蛇,“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一种精神啊,这是他思想的一种形象的表达,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叫“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种好斗的这种精神贯穿整个诗作。下面,就让我们意气风发的、斗志昂扬的再来读这首词。
最后还有两个小组,我们来看这个(看大屏幕),(屏显)
(男女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男领)望长城内外,(男齐)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女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男女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女领)惜秦皇汉武,(女齐)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给大家搞了这个分工,不一定比你们的更加高明,但大家照着这个呢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学们抬起头来,坐正了,很豪迈的,雄健的,很自信的,我来开始,《沁园春·雪》,1936年2月,毛泽东。——
(众生演读,课堂达到高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二、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1893 —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 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2)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6)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
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啊!老师经常发现有人把这个“娇”字写成“骄”,想想也有道理,这么美的河山,怎不令人骄傲与自豪呢?同学们看,毛泽东用这个“娇”字,用意何在?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 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突出祖国风光的柔美。又照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这既是我们可爱的祖国,又是毛泽东诗词的美学追求。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5、真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其中“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有肯定、惋惜、委婉的批评,还有作者一点微微的自得。“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6、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我个人认为,主要指毛泽东自己,因为“诗言志”吗?
当时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长征也取得了胜利,对于中国的局势成竹在胸。说是人民大众也有道理,因为他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代表。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7.请仔细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内涵吗?
好,我们就是毛泽东,让我们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读这几句,读出这几种微妙的感情。
同学们,毛泽东望的岂止是北国风光啊!他望的是祖国的万里河山,他望的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他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
8、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评古为论今作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9、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五、巩固与迁移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六、布置作业:
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附: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望)
评: 古代帝王(惜)
颂: 人民大众(主旨)教诵读、比较,学习读诗品诗的方法,提高分析、鉴赏感悟诗词的能力,这一板块的学习,给学生的时间多点,这样便于学生绽放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陈河初级中学 黄华平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感受词中的形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掌握本文写景、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学习时间:
两节课
学法提示:
查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通过诵读感受词中的形象,体会词的意境;小组探讨掌握词的写法及其他疑难。
导学过程:
一、预习完成
1、搜集作者及有关本文写作背景常识,了解清楚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作了本词?本词公开发表后有怎样的社会反响?
2、字词练习
(1)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意
红装素guǒ()稍逊()风骚 一代天jiāo()分()外妖娆 成吉思汗()原chí()蜡象
(2)选出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惟余莽莽(只)大河上下(黄河)
B、略输文采(差、失)稍逊风骚(差、失)
C、须晴日(必须)俱往矣(都)
D、数风流人物(数得上、点算)原驰蜡象(奔跑)
3、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沁园春•雪》的词牌是,题目是。一首词的词牌决定了词的,题目决定了词的。
(2)历史上,宋代是词的繁荣期,涌现出了以、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和以、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人。
(3)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雪》属于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属于。
(4)秦皇汉武指的是 ;唐宗宋祖重要的历史事迹分别有“贞观之治”和 等。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完全文,思考问题(1)词的上片写什么内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词的下片写什么内容?又可以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的情感思想?
(3)上下片之间有怎样的关联?过渡的词句是什么?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交流质疑
小组交流学习结果;探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三、再读学习表达方式
细民课文,小组讨论本词是如何把写景、议论和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的?
1、写景部分,写出了怎样的美景?哪些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富有表现力的词或句子有哪些,说说你的理解?
2、对历史人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看法?借此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3、文章上下两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4、班级交流学习结果。
四、诵读体味
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