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三网融合试点总体技术方案和框架

时间:2019-05-15 08:3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线电视三网融合试点总体技术方案和框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线电视三网融合试点总体技术方案和框架》。

第一篇:有线电视三网融合试点总体技术方案和框架

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 总体技术要求和框架

广电总局科技司 2010年8月6日

目 录 总体目标和技术路线..........................................4

1.1 总体目标..............................................4 1.2 总体技术路线..........................................4 2 业务要求...................................................4

2.1 广播电视类............................................5 2.2 互动电视类............................................5 2.3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网络服务业务........................6 2.4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6 2.5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6 2.6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多媒体通信业务......................6 2.7 媒体内容中心服务业务..................................6 3 总体技术要求和框架..........................................6

3.1 业务平台..............................................7 3.1.1 电视广播系统.......................................7 3.1.2 数字音频广播系统...................................8 3.1.3 互动电视系统.......................................8 3.1.4 数据广播系统.......................................9 3.1.5 信息服务系统.......................................9 3.1.6 EPG系统...........................................9 3.1.7 交易支付系统......................................10 3.1.8 宽带业务系统......................................10 3.1.9 媒体内容中心......................................11 3.1.10 多媒体通信系统...................................11 3.2 网络.................................................11 3.2.1 骨干网和城域网....................................12 3.2.2 接入网............................................13 3.3 终端.................................................13 3.3.1 有线电视双向机顶盒................................13 3.3.2 家庭智能终端......................................13 3.4 运维和运营支撑.......................................13 3.4.1 运维支撑系统......................................14 3.4.2 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14 3.4.3 客户服务系统......................................15 3.5 监管系统.............................................15 3.6 安全与防护...........................................15 3.6.1 有线电视网络运行安全..............................15 3.6.2 广播电视业务系统运行安全..........................15 3.6.3 有线电视信息系统安全防护..........................15 3.7 广电宽带网互联互通...................................16 3.7.1 广电宽带网络交换中心..............................16 3.7.2 自治域号与IP地址.................................17 3.7.3 路由协议及策略....................................17

3.7.4 与广电宽带国干网的接入方式及接口..................17 3.7.5 服务质量(QoS)保障...............................17 3.8 广电话音网互联互通...................................17 3.8.1 本地互联互通......................................17 3.8.2 长途互联互通......................................18 3

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厦门、青岛、武汉、深圳、绵阳以及湖南长株潭地区等12个城市(地区)作为三网融合第一批试点,这标志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全面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要按照服从国家利益,服从人民利益,尊重科学规律的要求,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广电、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加快网络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创新业务形态,丰富服务内容,加快培育和建立合格的市场主体,加快和改进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

在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期间,有线电视网络主要有以下任务:(1)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和整体转换;(2)创新服务业态,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3)按照试点方案开展电信业务;(4)提高业务运营支撑水平,增强服务能力;(5)实现网络互联互通;(6)保障有线电视网络安全;(7)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

为了顺利开展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业务,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要同步推进网络建设、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加快12个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小网变大网、标清变高清、看电视变用电视。

为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三网融合试点任务,特制定本总体技术要求和框架。总体目标和技术路线 1.1 总体目标

在试点城市现有完成数字化、双向化改造的有线电视网络上,开展三网融合试点业务,结合行业应用实际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路线的特点,通过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服务创新,探索建立适应三网融合要求的技术标准体系、业务体系、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推动广播电视网发展。1.2 总体技术路线

以光纤同轴混合网为基础,全面实施数字化和网络双向改造,推进光进铜退,逐步实现光纤到户,确保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以视频业务为核心,构建与网络智能适配的开放业务平台,承载广电融合新业务,实现平台开放、业务丰富的目标。

以确保信息安全、文化安全为目标,构建完备的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对网络、内容、业务和终端的全方位可管、可控。业务要求

各网络运营单位应大力开展和推进业务目录中的必选业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组织开展推荐业务和其它业务。开展的三网融合业务要按照广电和电信主管部门的要求,确保内容的安全可信、网络的可管可控可靠和用户行为的可追溯可管,确保业务顺利开展。

数字电视业务应通过广播式和融合互动式电视门户呈现。电视门户是向用户提供各种融合视频、音频、图像、文字和数据的多媒体服务的入口,为

用户提供节目导视、节目预定、节目搜索、节目推介等电子节目指南服务。

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必须开展的业务如下,可选择开展的业务详见业务附录。2.1 广播电视类

1.模拟电视广播业务

模拟电视广播业务是指基于广播传输方式向用户终端提供模拟电视信号的业务。

试点城市(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应向用户提供6套或以上模拟电视广播节目。

2.数字音频广播业务

数字音频广播业务是指基于广播传输方式向用户终端提供数字音频信号的业务。

建议试点城市(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在转播中央和本地声音广播的基础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数字音频广播服务。

3.基本数字电视广播业务

基本数字电视广播业务是指基于广播传输方式向用户终端提供基本标准清晰度或者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音频及视频信号的业务。

试点城市(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向用户提供的基本数字电视广播业务应有不低于60套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10套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的频道节目。

4.付费数字电视广播业务

付费数字电视广播业务是指基于广播传输方式向用户终端提供按需付费的标准清晰度或者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音频及视频信号的业务。

试点城市(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应向用户提供的付费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电视频道合计不低于50套。2.2 互动电视类

1.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视频点播业务

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视频点播业务是指为用户实时播送用户所实时选取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视频节目、并让用户对选播的视频节目具有快进、快退、暂停、播放等实时操作控制能力的业务。

视频点播节目内容库应不低于15万小时,可提供在线点播的视频节目内容应超过2万小时,其中高清晰度节目内容应不低于 1千小时。

2.频道回放和时移业务

频道回放业务是指向用户提供对播放完毕的频道节目进行点播收看的业务。时移业务是指向用户提供对当前播放的频道节目进行暂停、播放快退和快进等个性化观看服务的业务。

频道回放业务应向用户提供20套以上、播放完毕3天以上的频道节目回放服务;时移业务应涵盖的数字电视节目频道在20套以上。

3.电视信息服务业务

电视信息服务业务是指向用户提供通过电视浏览和查询针对电视制作的电视信息服务网站的业务。

电视信息服务应包括电视政务信息服务、电视城市信息服务、电视行业(企业)信息服务、电视社区信息服务和电视家庭信息服务等业务;应既提供信息浏览,也提供信息查询,如用户可查询家庭水电费、医疗社保等信息。

4.电视支付业务

电视支付业务是指用户通过交互电视进行在线或离线的缴费支付、购物支付、还款支付、账号查询等金融电子支付和结算业务。2.3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网络服务业务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网络服务业务是指建设并出租用于开展广播电视和通信业务的有线电视网络设施的业务,有线电视网络设施主要包括:光缆、电缆、光纤、同轴电缆、前端设备、节点设备、线路设备、发射天线、微波站、卫星地球站等物理资源,以及带宽(包括通道、电路)、波长等资源。2.4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是指利用接入服务器和相应的软硬件资源建立业务节点,并利用各类网络设施将业务节点与互联网骨干网相连接,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将业务节点与用户终端相连接,为各类用户提供接入互联网的服务。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主要有两种应用,一是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ICP)经营者等利用互联网从事信息内容提供、网上交易、在线应用等提供接入互联网的服务;二是为普通上网用户等需要上网获得相关服务的用户提供接入互联网的服务。2.5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数据传送业务是指利用IP技术,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将用户产生的IP数据包从源网络或主机向目标网络或主机传送的业务,包括采用TCP/IP协议,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为国际、国内用户定制互联网闭合用户群网络的服务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国际、国内会议电视和图像服务业务。2.6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多媒体通信业务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多媒体通信业务指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包含图像、视频、文字、音频等多种信息的融合通信业务,并且用户对通信全过程有完备的交互控制能力。

多媒体通信业务包括多媒体交互话音业务、多媒体交互视频业务、多媒体多方通信业务、多媒体数据处理和交易业务、多媒体信息服务业务及IP电话业务等。2.7 媒体内容中心服务业务

媒体内容中心(Media Content Center,即MCC)是基于有线电视宽带网络,为集中式收集、存储、处理和发送媒体数据的设备提供运行维护的设施以及相关的服务体系。MCC服务业务是指有线电视运营商利用已有的广电宽带网络、带宽资源,建立标准化的广电专业级机房环境,为企业、政府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以及相关增值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

MCC业务主要包括媒体内容发布、虚拟主机、电子商务、系统维护(如系统配置、数据备份、故障排除服务)、管理服务(如带宽 管理、流量分析、负载均衡、入侵检测、系统漏洞诊断)以及其他支撑、运行服务等。媒体内容发布是指电视台等内容提供商利用托管服务器,将自己的媒体内容或服务通过广电宽带网络发布并提供给用户。总体技术要求和框架

有线电视网络将通过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发展演进,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业务体系,推进并实现三网融合。

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总体技术框架应遵循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总体技术框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总体技术框架由网络技术体系、业务技术体系、运维和运营支撑技术体系、监管技术体系和安全防护技术体系等部分组成。

网络技术体系描述定义了网络技术架构、物理传输网络技术机制和功能要求、业务承载技术机制和网络功能要求、终端和家庭网等。

业务技术体系描述定义了业务平台技术架构、业务应用系统功能要求、业务承载技术机制等。

运维和运营支撑技术体系描述定义了网络和业务系统运行维护以及业务运营支撑的系统架构、功能要求和技术机制,是确保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高效、可靠地管理和运营相关网络和业务的重要技术基础。

监管技术体系描述定义了第三方监管的系统架构、功能要求和技术机制,它涵盖内容、业务、结算、网络、互联互通、终端、用户行为等全方位监管功能,是确保有线电视网安全、可管、可控地重要技术基础。

安全防护描述定义了网络和业务系统的运行要求、网络和业务平台的安全防护技术机制和措施,是确保有线电视网成为安全、可信、可管、可控的新型公共基础信息网络的重要技术基础。

试点城市广电网络应根据三网融合试点业务体系,按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总体技术框架,构建业务平台、网络、终端、运维和运营支撑系统、客服服务系统和监管系统等,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工作。3.1 业务平台

业务平台是业务应用(能力)系统的集成平台、承载平台、业务应用系统与业务承载网智能适配平台。

业务平台应具有开放性,能够灵活方便地集成和承载支持三网融合创新业态的新兴业务应用系统;应支持业务系统间相互融合,可支撑基于各业务应用系统间融合的业务应用能力创新;应具有安全防护机制和措施,能够确保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

试点城市有线网络公司建立的业务平台应具有的基本业务应用系统及相关技术要求如下: 3.1.1 电视广播系统

电视广播系统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模拟电视广播、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付费数字电视广播等业务的综合系统,是有线电视前端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将视音频信号源整合成业务,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以广播方式传送到用户接收终端。

电视广播系统的功能、接口以及传输网络应符合GY/T106-1999《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和GY/T221-2006《有线数字电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要求。

电视广播系统应具有冗余备份能力,能够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迅速恢复播出;系统的冗余可靠性应符合GY/T221-2006《有线数字电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要求。

新建的电视广播系统中的设备如信源编码器、复用器、QAM调制器等应能以IP方式互联。

为提高频谱利用率,对较少用户收看的电视频道可采用切换数字视频广播(Switched Digital Video)技术传输。

3.1.2 数字音频广播系统

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向用户提供数字音频业务的系统。

数字音频广播系统的功能、接口以及传输网络应符合GY/T106-1999《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和GY/T221-2006《有线数字电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要求。

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支持DRA、MPEG-1 layer2和layer3、MPEG4 AAC和AAC+、Dolby Digital等编码格式。3.1.3 互动电视系统

互动电视系统是视频点播、频道回放、时移电视、电视关联信息屏幕显示等业务的技术提供和支撑平台。它综合利用了单向广播和双向交互技术,可以使用户通过多种终端在任意时间观看节目。

互动电视系统应具有内容存储系统、媒资管理系统、媒体格式和编码转换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媒体内容注入系统、内容发布和分发系统及视频服务器等。

互动电视系统应具备至少支持15%用户同时点播的系统并发流支持能力;应支持实时媒体内容注入;应支持多种视频媒体内容格式、多种视频流播放技术,尽可能满足用户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观看节目的需求;应能根据网络通道资源情况智能选择数字媒体内容传输通道,如基于IPQAM技术的窄播通道和基于IP网络技术的宽带交互通道。互动电视系统的视频流服务器播出控制列表可支持不同源的内容播出,即播出内容可部分来自视频流服务器缓存,部分来源于中心存储系统。

在试点阶段,各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的互动电视系统应尽可能支持相同的媒体内容格式和元数据格式;应至少实现与一个以上其它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相应系统的互联互通,可以实现系统间节目交换,可实现提供跨域视频点播节目服务。

系统应支持的存储和播出媒体内容文件格式要求如下:(1)MPEG-2编码和TS格式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2)AVS编码和MPEG-2 TS格式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3)H.264编码和MPEG-2 TS格式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4)AVS编码和Fragmented MP4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5)H.264编码和Fragmented MP4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6)MPEG4编码和Fragmented MP4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7)音频:DRA、Dolby Digital, AAC, MPEG-1 layer3;(8)图像及文件:JPEG,PNG和文本文件。

视频点播节目内容采用CBR方式编码,标准清晰度节目内容的MPEG2编码码率为3.75Mbps、高清晰度节目内容的H.264编码码率为8Mbps;标准清晰度内容采用其它编码方式时,编码码率应保证图像质量不低于标准清晰度节目内容MPEG2 3.75Mbps编码图像质量;高清晰度内容采用其它编码方式时,编码码率应保证图像质量不低于高清晰度节目内容H.264 8Mbps编码图像质量。

系统应支持的实时注入媒体内容文件格式要求如下:(1)实时MPEG-2编码和TS格式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2)实时AVS编码和MPEG-2 TS格式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

流;

(3)实时H.264编码和MPEG-2 TS格式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

(4)实时AVS编码和Fragmented MP4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

(5)实时H.264编码和Fragmented MP4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

(6)实时MPEG4编码和Fragmented MP4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

在建设互动电视系统中,各试点城市广电网络公司应充分考虑如下原则:(1)系统架构的开放性。系统应该是开放的和模块化的;

(2)系统部件的可互换性。各个模块化的功能部件可以由多个设备供应商提供,并且不同设备供应商提供的设备可以共存于一个系统中;

(3)系统接口的标准性及技术成熟性。功能部件之间的接口尽量采用国家、国际产业化的工业标准。在设备选型上优先选用成熟、高可靠的产品和技术,注重实用性;

(4)系统可靠性。系统具备容错和负载均衡的能力。关键设备、路由、数据必须采取冗余备份措施;

(5)系统可升级性和可扩展性。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支持简单的系统部署和扩展,要保证在业务范围和网络规模上能够实现可预见的平滑升级;

(6)可运营性。系统应保证自愈能力,保证系统部件间的负载共享和均衡,满足瞬间的高业务流量需求,能够以有限的现场技术人员运营和维护大规模的系统。

3.1.4 数据广播系统

数据广播系统是基于数字电视广播信道提供各种数据信息业务的系统。它通常以轮播方式连续、滚动地播出各种编辑好的数据。

数据广播系统由数据广播业务源数据采集及管理子系统、数据广播封装子系统和数据广播发送子系统3个子系统组成。数据广播系统应遵循GY/T 201-2004《数字电视系统中的数据广播规范》的要求。3.1.5 信息服务系统

信息服务系统主要为政务、城市、社区、家庭、行业等方面提供信息化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展现等,供用户进行信息的浏览和查询。

信息服务系统由信源采集系统、信息格式转换系统、信息内容审查系统、信息存储系统、信息检索系统、信息门户系统等组成。

信息服务系统中的文字信息存储应支持文本、HTML等格式、图片信息存储应支持BMP、JPEG、GIF等格式。

信息服务系统并发流支持能力必须至少能支持10%用户的同时查询。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间可实现信息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跨域使用。

信息服务系统应能通过宽带数据网络和数据广播系统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3.1.6 EPG系统

EPG系统是广播电视业务的入口和业务提供辅助系统。

EPG系统应具有组合广播类、互动类等不同形式业务的能力,可实现对

EPG文字、图片、栏目等所有界面元素、单个视频点播/回看节目的快捷链接,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内容及相关联内容的入口或门户服务。

EPG系统有广播式和交互式两种工作模式。广播式EPG系统将EPG数据打包后通过广播通道播发;交互式EPG系统以与终端交互方式通过双向交互通道为终端提供EPG数据。

EPG系统应同时支持广播方式和交互方式,当终端不能以交互方式通过双向交互通道获取EPG数据时,可以通过广播方式从广播通道获取EPG数据。

EPG系统应为全网所有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提供个性化EPG服务;支持EPG换肤功能,可实现不同EPG版式灵活、动态的更新;支持基于用户终端能力属性的界面展现。

EPG服务应满足不同的业务终端展现,具备灵活的发布适配能力,对于主要的业务元素(如节目预告、广告链接、应用链接等)可抽取为独立配置的元素,并与不同的发布界面模板进行对接,实现在不同类型的终端间提供显示统一的业务展现界面。

EPG系统可以与节目信息系统、终端管理系统、相关业务系统、其他服务商的相关系统对接。3.1.7 交易支付系统

交易支付系统是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用户金融数据传输的电子支付系统。

交易支付系统面向的用户涉及银行、企业、个人、政府,能够为用户提供购物、订单查询、订单支付、金融服务、缴费充值服务等功能。

交易支付系统关联的实体包括:用户终端、有线电视系统前端、银行系统、业务和商务提供商相关系统等。为保证交易的安全性,有线电视网络应当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设备、网络、数据库和商务交易的安全。

交易支付系统应支持电子商务B2C和B2B应用模式。

交易支付系统应支持与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结算系统对接。

3.1.8 宽带业务系统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宽带业务系统是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向用户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业务的系统。它通常由宽带业务接入系统、宽带业务服务系统和宽带业务管理系统组成。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宽带业务接入系统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PON+EoC接入技术的系统(以下简称PON+EoC宽带业务接入系统),另一种是基于DOCSIS接入技术的系统(以下简称DOCSIS宽带业务接入系统)。

宽带业务服务系统包括用于IP地址分配管理服务的DHCP服务器、用于用户认证、授权和计费服务的RADIUS服务器以及用于用户接入汇聚和带宽管理服务的ACR设备等。

宽带业务管理系统包括设备管理、业务管理和客户管理等模块和功能。PON+EoC宽带业务接入系统采用PON设备通过部署到小区或楼的光纤将宽带互联网数据流传送至小区或楼,采用EoC设备将宽带互联网数据流在同轴电缆上调制,并通过同轴电缆入户,实现用户宽带接入。

EoC设备的传输频段不占用已有的有线电视下行频道带内资源,可使用低频0-65MHz频带或高频870MHz-1500MHz频带。低频段EoC系统技术方案推荐采用Homeplug AV技术,高频段建议预留给自主创新的HINOC技术。

EoC设备具备动态分配上下行带宽能力、广播风暴抑制能力和QoS分级能力等,支持VLAN和组播过滤,具备安全管理机制,如可对用户信息加密传输、可控制终端对局端的访问、可阻止未经授权的终端设备接入、可禁止终端间的直接访问。

基于PON+EoC技术的宽带业务接入系统,应在光节点大小为50户左右的网络环境下稳定运行、满足各种相关应用要求;可在光节点大小为200-300户左右的网络环境下稳定运行、满足各种相关应用要求。

DOCSIS宽带业务接入系统采用CMTS设备通过光纤同轴电缆网络将宽带互联网数据流传送至用户端CM设备,实现用户宽带接入。

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DOCSIS宽带业务接入系统的CMTS和CM设备应符合DOCSIS2.0以上标准;为支持IP电话业务,CMTS应支持Packetcable2.0标准。

对于基于DOCSIS宽带业务接入系统的宽带业务系统,其宽带业务服务系统除DHCP服务器、RADIUS服务器等外,还应具有TFTP服务器、TOD(Time of Day)服务器等设备。应探索CMTS与ACR结合使用方案,以加强数据流汇聚、带宽管理和接入网至城域网间QoS保障。

系统应可在光节点大小为500户左右的网络环境稳定运行、满足各种相关应用要求。

3.1.9 媒体内容中心

媒体内容中心(Media Content Center,即MCC)是基于有线电视宽带网络,为集中式收集、存储、处理和发送媒体数据的设备提供运行维护的设施以及相关的服务体系。

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应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建立自有的媒体内容中心。媒体内容中心建设应以视频媒体内容为主,突出试点城市有线电视运营商以视频业务为核心的特点。

应在广电宽带骨干网的骨干节点和核心节点构建面向全国的广电媒体内容中心;有条件的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在构建自有媒体内容中心时,应既要考虑服务本地需求,也要兼顾服务和支撑其它试点城市需求;各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的媒体内容中心应通过广电宽带网络互联互通,构建内容分发和交换网络,使各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媒体内容中心的内容能互为补充和备份,进一步提高媒体内容中心内容的丰富程度和服务效率。

媒体内容中心必须具备机房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并提供安全保障措施。3.1.10 多媒体通信系统

多媒体通信系统是指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支撑或提供视频电话、IP电话、多媒体彩铃、视频会议、视频共享等业务的系统。

多媒体通信业务系统采用IMS技术,实现将业务与控制、控制与承载分离,支撑和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等通信业务。

多媒体通信系统由IMS业务系统、IMS核心网络系统和终端组成。IMS业务系统是重点完成IMS业务逻辑的提供、执行以及业务能力的抽象与开放,执行运维和网管功能;核心网络系统主要完成会话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业务触发等功能;终端具有硬终端和软终端两种形式。3.2 网络

有线电视网络由接入网、城域网和骨干网(国干网和省干网)组成。在

逻辑上,有线电视网络可分为两层,一是物理传输层,二是建立于物理传输层之上的业务承载层。有线电视网络的物理传输网和业务承载网分别对应于这两层。

在物理层,有线电视接入网络是由光纤、光分配设备、光节点设备、同轴电缆、同轴电缆信号放大器等构成,城域网和骨干网都由光纤和光传输设备构成。

应构建端到端的广播电视业务承载网络,传输和承载电视广播和互动电视等广播电视业务,即有线电视网络A平台或广播电视业务网;广播电视业务网应综合运用数字广播技术、基于IPQAM的窄播技术、SDH技术、IP技术和CDN技术;为确保安全,广播电视业务网(含接入网、城域网和骨干网)应与其它业务承载网通过频点、光波长和SDH通道等方式实现隔离。

应构建端到端的广电宽带业务承载网络,即有线电视网络B平台或广电宽带网;广电宽带网的接入网、城域网和骨干网均应基于IP技术,并支持MPLS VPN等多种VPN组网方式;应探索采用业务感知技术,提高业务服务质量,增强业务安全。

应构建端到端的广电多媒体通信业务承载网,简称广电多媒体通信网。广电多媒体通信网的接入网可基于广电宽带网的接入网虚拟组网;广电多媒体通信网的城域网和骨干网可基于光波长和SDH通道、以MPLS VPN等方式组网,并实现与其它业务承载网的城域网和骨干网隔离。

广播电视业务网、广电宽带网和广电多媒体通信网的规划应考虑未来IPV6的应用。

至2010年底,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网络双向化覆盖率达到城区90%以上,全部区域的70%以上;到2012年,试点网络的接入带宽要实现广播下行超过2Gbps,窄播下行超过1Gbps,宽带接入能力超过100Mbps。3.2.1 骨干网和城域网

广电骨干网由国家干线网(国干网)和省级干线网(省干网)组成,其中国干网负责各省网间的连接,省干网负责省内各城域网的连接;城域网由连接有线电视前端、分中心的网络组成,负责城市或地区内各接入网的连接。

在物理层,城域网和骨干网应采用大容量密集波分光传输技术构建光传输网(OTN),建议采用基于3TNET技术的大容量、新一代智能T比特密集波分(DWDM)传输设备。国干网和核心城市之间的OTN容量设计为6.4T以上,单波长带宽40G;其它国干网节点间以及省干网的OTN设计容量为1.6T,单波长容量配置为10G。

根据业务对服务质量、安全等级、监管要求、网络性能、运维窗口等的不同需求,将三网融合试点业务分为几个大类,如广播电视业务、宽带互联网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和专网业务等,并按各类业务要求构建相应业务承载骨干网和城域网。承载的不同业务骨干网和城域网可构建在统一的底层物理光传输网上。

广播电视业务网的骨干网和城域网应综合运用SDH技术、IP技术和CDN技术等,建议广播电视业务网的IP骨干网和城域网采用基于3TNET技术的大容量、T比特级的核心路由器技术。为确保安全,广播电视业务网的骨干网和城域网应以光波长和SDH通道等方式与承载其它业务的相应网络隔离。

广电宽带网的骨干网和城域网应基于IP技术构建,建议采用基于3TNET技术的大容量、T比特级的核心路由器技术。广电宽带网的北京、上海等核心

节点应采用T比特级集群路由器构建,其它骨干节点可采用T比特级单机路由器系统构建。3.2.2 接入网

有线电视接入网络是连接有线电视网络用户和承载各种相关业务的网络。

在物理层,典型的有线电视接入网为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主要由光传输和同轴电缆射频传输两部分组成。其中,光传输部分是指分前端至光节点之间的光分配网,同轴电缆射频传输部分指的是光节点的电缆输出口至用户之间的采用同轴电缆的网络段。

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的接入网光节点大小应覆盖500户左右用户,建议覆盖200户以下用户。

广播电视业务网的接入网应采用模拟调制广播、QAM调制广播技术、基于IPQAM的窄播技术和宽带IP技术,并在原则上应与其它业务相应承载网通过频点方式隔离。

广电宽带网的接入网应基于IP技术构建,可主要采用的双向宽带接入技术有PON+EoC技术和DOCSIS技术。

多媒体通信业务网的接入网可基于宽带业务承载网虚拟组网,也基于独立频点通道组网。3.3 终端

三网融合终端形态可有多种,如有线电视双向机顶盒、电视机顶盒一体机、可视电话终端、多媒体通信终端、IP电话终端和智能终端等,可为用户提供基本广播电视业务、互动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话音业务等多种业务。

针对三网融合业务的发展,终端应具备多种业务的支持能力,终端业务运行环境应逐步向通用、开放的业务运行环境发展,确保未来业务灵活方便的扩展和互联互通。

3.3.1 有线电视双向机顶盒

有线电视双向机顶盒性能、功能及接口要求应符合行业标准GY/T240-2009《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241-2009《高清晰度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要求。

有线电视双向机顶盒应支持统一、开放的软件运行环境,适应互动业务快速部署的发展需求,可支持单向广播、双向交互等各类型业务。3.3.2家庭智能终端

针对三网融合新业态的发展,家庭智能终端应在终端的规划、设计、部署中,充分考虑对家庭网络、家庭多媒体中心、家庭物联网等的支撑,并具备业务与网络安全保护措施。3.4 运维和运营支撑

运维支撑是指支撑网络运行和维护的相关工作,包括网络管理、设备管理、资源管理等。运营支撑是指支撑业务运营的相关工作,包括用户管理、业务管理、计费管理、营销管理以及客户服务管理等。

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应构建运维支撑系统,可以对三网融合业务平台的所有业务应用系统、业务承载网和物理传输网络、相关网络设备和终端进行管理,为网络和业务平台的运行维护提供支撑。应构建统一的运维支撑系统,对所有业务系统和网络及相关设备提供统一、集中的管理和运行支

撑。

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应构建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可对开展的三网融合业务提供运营支撑和管理。构建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可对广播电视业务、广电宽带业务和广电多媒体通信业务等三网融合业务提供运营支撑。

运营支撑系统和运维支撑系统应要满足安全监管系统的监管要求。3.4.1 运维支撑系统

有线电视网络运维支撑系统应包括网络管理系统和资源管理系统二部分。

网络管理系统应包括告警管理、性能管理、电路管理、资源管理、报表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功能,应能实时监视平台网络和设备运行情况,实时进行异态报警和记录,可对全网故障进行综合分析和故障定位,对全网性能定期进行综合分析等。应根据监管部门要求提供相应监管数据接口。

资源管理系统应包括管道管理、管线管理、端口管理、机柜管理、设备管理等功能,可基于GIS技术对网络资源的进行清查入库,实现对网络资源的集约化、全面动态管理,为优化网络资源、合理分配资源、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撑。建议建立一个全面、完整、准确、动态、及时的资源管理系统,实现网络全网全程“端到端”的业务调度和管理。3.4.2 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

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应面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具有用户订购信息管理、用户授权信息管理、产品管理、设备资源管理、综合营业、计费管理、帐务管理、订单管理、客户管理以及合作伙伴结算管理等功能。

典型的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由客户接入功能模块、业务支撑功能模块、公共模块、接口模块和基础技术功能模块组成。

客户接入模块能够支持多种类型操作人员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业务员和管理人员、合作伙伴操作人员以及客户(自助服务)等;可以支持多种接入渠道操作如门店营业厅、电视营业厅、网上营业厅、呼叫中心、代理商以及其他合作渠道等。

业务支撑功能模块一般应具有产品和营销策略管理、实现与保障处理、计费帐务处理等端到端运营支撑功能;具备客户管理、服务管理、设备资源管理、合作伙伴管理等对象管理功能。

公共模块是为系统其它所有模块提供公用的功能,应具有系统管理和统计报表等功能。

接口模块应具有的与业务交付平台类接口包括与数字电视CA系统、宽带接入认证平台、VoIP语音平台、交互业务平台、增值业务平台等的接口;与支付平台接口包括与电视支付、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充值平台等的接口。

基础技术功能模块为客户、业务、公共以及接口等功能模块提供基础技术平台,包括工作流引擎、业务规则引擎和企业服务总线等,使得系统具有扩展性和灵活性。

为方便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间的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互联互通,建议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接口满足如下要求:

(1)应符合开放系统互联标准和协议,方便系统间的互联;(2)应保证数据传送安全可靠,并且可以对交互的过程和状态进行监控,支持交互失败时的恢复;

(3)应具有多级别的安全控制机制,不允许直接连接互联网;两分属不

同运营商系统间的连接或两系统通过广域网的连接应使用有安全控制的网关设备或防火墙设备;

(4)应能平滑扩充,包括处理能力、处理节点、业务功能的扩充。3.4.3 客户服务系统

客户服务系统支撑向用户提供三网融合业务的服务,应包括客服呼叫中心、互联网在线服务门户、数字电视在线服务门户、电子派单系统等。

客服呼叫中心支持用户通过电话方式接入,可提供业务咨询、资费咨询、订购、投诉、消费查询等服务。呼叫中心应采用基于IP的呼叫中心架构,支持虚拟坐席、远程坐席等功能,最少具有85%呼叫接通率,并可根据需求扩容。

互联网在线服务门户和数字电视在线服务门户分别应支持用户通过计算机和电视机访问,实现业务查询、资费查询、在线订购、消费查询、业务投诉等。

电子派单系统可以支持针对用户的上门服务。3.5 监管系统

监管系统是涵盖内容、业务、网间结算、网络及系统运行、互联互通、终端行为等全方位监管功能的系统,以确保有线电视网络内容、业务、网络及系统运行等实时全程监管;对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与有线电视骨干网络之间、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络之间的信息安全、流量结算等进行监管;对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间及与其它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安全进行监管。

本地监管系统由本试点城市广电部门负责建设和管理,中央监管系统由总局负责建设和管理。3.6 安全与防护

有线电视网络安全与防护要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原则构建,使有线电视网成为安全、可信、可管、可控的新型公共基础信息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业务承载网要按业务分类组网,不同类业务承载网络要隔离,并按照不同的管理要求采取不同的安全策略,可实现对特定区域、特定业务的控制;要采取防黑客攻击、防信息篡改、防节目插播、防网络瘫痪等技术措施,确保网络和业务平台运行安全。3.6.1 有线电视网络运行安全

有线电视网络配置及运维管理应满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有线广播电视网实施细则》、《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光缆干线网实施细则》中的相关规定。3.6.2 广播电视业务系统运行安全

广播电视业务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应满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有线广播电视网实施细则》的相关要求。3.6.3 有线电视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有线电视信息系统是由有线电视网络和业务平台两部分组成。

三网融合的有线电视信息系统在新建、改建、扩建时,要同步进行信息系统安全规划、设计和建设,应结合网络实际情况,参照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 22240-2008《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2239-2008《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0271-2006《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 24856-2009《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GB/T20273-2006《信息

安全技术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构建纵深防御体系,将信息安全总体设计方案的设计原则和安全策略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建设项目中,实现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确保网络运行安全。

有线电视网络应以业务承载网的业务安全重要性为主导,结合物理传输网服务区域、责任主体等来确定信息安全等级。根据有线电视网络系统服务安全需求和业务信息安全需求,三网融合的有线电视网络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自主定级,并按照相应等级的等级保护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3.7 广电宽带网互联互通

广电宽带网是承载广电宽带业务的网络。广电宽带业务目前是指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宽带互联网业务,包括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和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等。

广电宽带网应按照“大容量、扁平化” 原则、以各省广电宽带网和广电宽带国干网为自治域单位构建,各省广电宽带网和广电宽带国干网分别拥有公共自治域(AS)号。

广电宽带网互联互通是指广电宽带网与其它宽带网(电信、联通、移动、教育网、科技网等)的互联互通、各省广电宽带网和广电宽带国干网间的互联互通。在试点阶段,广电宽带网互联互通是指各试点城市广电宽带网与其它宽带网的互联互通以及各试点城市广电宽带网间的互联互通。

应根据网络拓扑结构、业务量、用户分布及各主要互联对象宽带网络的结构和出口情况设立广电宽带网核心节点,在核心节点设立广电宽带网交换中心,负责广电宽带网互联互通。

广电宽带网原则上应通过广电宽带网交换中心与国内其它宽带网互联互通。广电宽带网应力争建立与国际互联网的出口链路,通过广电宽带网交换中心,实现与国外宽带网互联互通。

各省广电宽带网原则上应通过广电宽带网交换中心实现互联互通,也可以基于广电骨干网以直接对等互联的方式实现互联互通;各省广电宽带网与广电宽带国干网的互联互通应通过广电宽带国干网的骨干节点和广电宽带网交换中心实现。

在试点阶段,试点城市广电宽带网与国内其它宽带网的互联互通,原则上应利用广电宽带骨干网、通过广电宽带网交换中心实现;为迅速开展广电宽带业务,试点城市广电宽带网可直接与国内其它宽带网互联互通;试点城市广电宽带网已有公共自治域(AS)号,可继续使用其公共自治域号进行网间互联互通;试点城市广电宽带网如没有公共自治域(AS)号,原则上应采用所属省广电宽带网的公共AS号进行网间互联互通,也可采用私有AS号互联互通;各试点城市广电宽带网原则上应通过广电宽带骨干网互联互通,也可基于广电骨干网以直接对等互联方式互联互通。

各试点城市应为互联互通提供机房机位、光纤等基础设施。关于互通互联的有关技术要求建议如下: 3.7.1 广电宽带网络交换中心

广电宽带网交换中心负责广电宽带网的互联互通,应设置在广电宽带网络核心节点。

在试点阶段,广电宽带网交换中心设置在北京、上海等核心节点处,负责试点城市广电宽带网与其它宽带网的互联互通以及试点城市广电宽带网络

间的互联互通。

广电宽带网交换中心应采用专用的双路由设备负责与其它宽带网络互联互通,可以共用广电宽带网核心节点路由设备负责各省广电宽带网络间的互联互通。

3.7.2 自治域号与IP地址

各试点城市广电宽带网与其它广电宽带网的互联互通,原则上应使用公有自治域(AS)号,也可根据需要使用私有AS号。私有AS号将由总局按层次和连续性原则统一规划分配。

原则上各试点城市应根据自身需要申请公有IPv4地址。广电宽带国干网可为每个试点城市预留1个B的IPv4地址,主要用于各试点城市的重要专线用户和业务服务器。3.7.3 路由协议及策略

各试点城市广电宽带网间互联互通应主要采用EBGP路由协议实现。原则上,广电宽带国干网只向各省广电宽带网通告全网路由和缺省路由。3.7.4 与广电宽带国干网的接入方式及接口

若试点城市为省会城市,目前广电国干网已覆盖,则可通过裸光纤直接接入。若试点城市为非省会城市,则可视试点城市地理位置及传输链路情况,可有两种接入方式,一是通过延伸骨干网至试点城市接入,二是通过传输链路与省会节点互联来接入。

接口应尽量采用万兆或万兆以上速率。3.7.5 服务质量(QoS)保障

建议根据互联互通业务需要,制定全网统一的QoS标记,试点城市广电宽带城域网与广电宽带骨干网各等级的QoS应一致。

广电宽带骨干网可以带宽预留保证为主,结合区分服务(DiffServ)等技术实现QoS保障。

广电宽带城域网可以DiffServ和802.1p等技术为主提供突发拥塞时的QoS保证。3.8 广电话音网互联互通

广电语音网是承载广电话音业务的网络,是广电多媒体通信业务承载网的一部分。广电话音业务目前是指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国内IP电话业务,包括本地IP电话业务和国内长途IP电话业务。

广电话音网由各省广电话音网和广电话音管理中心组成;省广电话音网由负责本省广电话音业务的会话控制的IMS核心网络系统和业务系统、省内各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络和各城市(地区)本地关口局组成,各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络负责广电话音业务的接入和承载;广电话音管理中心负责各省广电话音网络间的会话控制、网间结算和监管。

广电话音网络互联互通是指广电话音网与其它电信网的互联互通及各省广电话音网间的互联互通。在试点阶段,广电话音网互联互通是指各试点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与其它电信话音网的互联互通、各试点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间的互联互通。3.8.1 本地互联互通

在试点阶段,本地互联互通是指各试点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与同城市(地区)电信话音网的互联互通。

各试点城市(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应采用IMS技术,基于各自有线

电视接入网、城域网和骨干网,构建广电本地话音业务承载网,设立本地关口局,提供国内IP电话业务,实现和同城市(地区)电信话音网络(如电信、移动、联通等)的互联互通。

本地互联互通通过本地关口局进行。试点期间,本地关口局可由本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控制,也可由省IMS核心网络系统控制。3.8.2 长途互联互通

试点期间,长途互联互通是指各试点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间的互联互通和各试点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与其它试点城市(地区)电信话音网的互联互通。

应构建广电话音管理中心,负责各省广电话音网间的会话控制、网间结算和监管,实现长途互联互通。

在试点阶段,各试点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间的长途互联互通,应通过广电话音管理中心完成。

试点期间,各试点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与其它试点城市(地区)电信话音网的长途互联互通,可按“就远出网”方式实现或“就近出网”方式实现。

按照“就远出网”方式,试点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与其它试点城市(地区)电信话音网的长途互联互通,先根据广电话音管理中心调度,利用广电长途话音网,实现与被叫试点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本地关口局的互联互通,再通过被叫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本地关口局完成与被叫城市(地区)电信话音网的互联互通。

按照“就近出网”方式,试点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与其它试点城市(地区)电信话音网的长途互联互通,先通过主叫试点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本地关口局实现本地互联互通,再通过相应电信长途话音网实现与被叫试点城市电信话音网的互联互通。

试点之后,各试点城市(地区)广电话音网与其它试点城市(地区)电信话音网的长途互联互通,原则上应按照“就远出网”方式实现,也可按照“就近出网”方式实现。

广电总局统一规划广电话音网及广电多媒体通信码号和路由体系,统一分配广电多媒体通信号段,并负责建设试点城市间广电长途话音网和广电话音管理中心局;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应负责广电本地话音网和本地关口局的建设;多媒体通信IMS核心网络系统和业务系统可省或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负责建设。

第二篇:鄂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

【摘要】为有序推进鄂州市三网融合工作,2012年5月13日,鄂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鄂州政办发〔2012〕40号文件印发关于《鄂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方案提出鄂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和三网融合内容集成平台、综合业务平台和运营支撑平台等基础平台的搭建,实现城乡一体、有线无线相结合、宽带交互全覆盖的融合性网络,力争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三网融合综合业务用户达到1万户。全力推进光进铜退改造工程,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实现电信宽带T级出口,千兆到楼,百兆到户,光纤覆盖主城区和农村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宽带用户(含3G无线宽带)达30万户。开展基于融合性网络的移动业务,提升移动互联网运营的质量与效能,实现全市辖区内移动宽带网络覆盖达到100%,3G手机用户达到50万户。

此外,随着三网融合试点的逐步深入,鄂州市逐渐增加业务种类,呈现方式从电视屏逐渐扩展到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等,实现业务的多屏融合。即:由鄂广信息网络公司按有关规定经营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和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IP 电话业务。同时,由鄂州电信、鄂州移动和鄂州联通公司按有关规定开展除时政类节目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转播时政类新闻视听节目服务以及除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以外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服务。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网络格局。

详见:鄂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

鄂州政办发〔2012〕40号

鄂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鄂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鄂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三日

鄂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

为有序推进我市三网融合工作,按照国务院《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和《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总体要求,按照“全域鄂州、城乡一体、三网融合”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鄂州的独有优势,创新发展,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

(二)基本原则

立足于改革创新,科学规划,统筹全局,突出重点,先行试点的原则,以服从国家利益、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优化信息服务市场,科学发展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二、主要目标

全面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和三网融合内容集成平台、综合业务平台和运营支撑平台等基础平台的搭建,实现城乡一体、有线无线相结合、宽带交互全覆盖的融合性网络,力争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三网融合综合业务用户达到1万户。全力推进光进铜退改造工程,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实现电信宽带T级出口,千兆到楼,百兆到户,光纤覆盖主城区和农村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宽带用户(含3G无线宽带)达30万户。开展基于融合性网络的移动业务,提升移动互联网运营的质量与效能,实现全市辖区内移动宽带网络覆盖达到100%,3G手机用户达到50万户。

三、工作任务

(一)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

按照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的要求,推动双向业务进入。在三网融合试点的起步阶段,三网融合主要以互动型的IPTV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和国内IP电话业务、为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与手机终端之间提供信号传输和技术保障业务为主。随着三网融合试点的逐步深入,逐渐增加业务种类,呈现方式从电视屏逐渐扩展到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等,实现业务的多屏融合。即:由鄂广信息网络公司按有关规定经营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和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IP 电话业务。同时,由鄂州电信、鄂州移动和鄂州联通公司按有关规定开展除时政类节目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转播时政类新闻视听节目服务以及除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以外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服务。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网络格局。

(二)探索研究三网全业务发展的模式和推进路线,推进技术更新改造

一是要推动IPTV业务的研发,提高IPTV的接入能力,为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用户端之间提供信号传输和技术保障。

利用现有IPTV平台,加载鄂州本地新闻及综合频道,扩大鄂州本地党和政府信息的传播渠道和覆盖面。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NGB)和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实现有线电视接入网入户广播下行带宽每秒2吉比特,窄播下行带宽每秒1吉比特,宽带接入能力超过每秒100兆比特。二是以光纤网为基础,以FTTB/H为目标,推进光进铜退和光纤到户工作,大力提高网络互联互通,力争全市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光纤全覆盖。三是为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与手机终端之间提供信号传输和技术保障,打造多方面多角度全覆盖音视频,探索多屏融合运营模式,带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三)加强网络建设改造和统筹规划

加快有线网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建设下一代广电网(NGB),统筹与基础电信企业网络对接的关键技术,加快电信网升级改造和光纤入户工程。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完成数据城域网改造和移动3G网络的升级,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互联网接入宽带标准。以FTTB/H为目标,以城区、乡镇为重点,统一规划,分布实施PON技术。根据业务发展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新建区原则上实现光纤到楼,优先采用FTTH方式,旧城区铜缆覆盖的区域大力推进光进铜退。区域改造可采用FTTH方式,重点实施低于4M速率的接入端口改造,提升城区FTTB端口比例。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现网宽带用户的提速改造工作,线路普遍具备4M以上接入带宽能力,支持高清视频业务的规模开展。

(四)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措施

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工作协调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落实分业监管措施,改进和完善信息内容监管方式,建立较为完备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三网融合信息系统安全实行分级管理,对新业务的开展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指导。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推动建立由相关管理部门和广电部门实施监督的IPTV、手机电视监管平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分工明确的网络监管工作体制和试点业务安全评估制度,确保试点业务安全运行。

(五)整合资源,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由市政府工作部门牵头,会同市住建委、规划局及其他有关部门制定通信网络设施基础建设工作方案,统筹规划、同步设计、联合建设、统一组织竣工验收和移交工程技术档案,避免重复建设,推动信息管网、基站、铁塔等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合作共赢,节约公共资源、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新的小区建设要预留配套设施资源(包括机房、管线、基站站址、分布系统、公共接入点等),为三网融合试点企业接入线路、设备和业务提供良好条件。

(六)建立新型产业链,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利用三网融合的有利契机,探索发展基于三网融合的信息化应用和社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推动广播电视、新媒体、通信业与其他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融合性终端产业,围绕网络升级改造、融合业务,加强信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打造三网融合业务产业链,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打造电子商务运营平台、云计算应用平台,提供数据处理、信息服务等增值性业务,通过现有营销实体渠道和电子渠道进行推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2 年3月-6月)

按照国家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和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协办函〔2010〕3号)要求,建立健全适应三网融合发展需要的领导机构、监管机构、运行机构,制订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加快网络设施建设改造,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电信网络宽带化。

(二)推进阶段(2012 年7月-2013年6月)

有序推进广电、通信业务双向进入,逐步开展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通信企业开展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服务、IPTV 传输服务、手机电视分发服务等融合性业务。基本实现全市三网融合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三)深化完善阶段(2013年7 月-10月)

全面开展三网融合业务,不断创新业务形态、拓展服务领域,完成广电有线电视网络和通信网络提升扩容。实现符合三网融合要求的基础网、驻地网共建共享,通信、广电下一代业务网络相互融合、有序合作竞争;三网融合终端技术成熟,三网融合业务不断创新、初具规模,基本实现网络全覆盖、业务多形态、产业大发展;三网融合监管体系健全,充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

(四)总结阶段(2013 年11月-12月)

全面总结试点阶段的各项工作,检查评估试点效果,总结实施经验,形成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提出下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具体实施方案。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三网融合协调机构,成立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关于“三网融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总体部署,根据省三网融合协调工作小组的要求,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推进办法,研究、解决我市推进三网融合重要问题,加强协调指导,进一步优化试点工作环境,加大支持力度,为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强化责任,加强督促检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有序推进三网融合工作。

(二)加大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出台有关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将三网融合涉及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优先列入发展项目,优先申报产学研、信息产业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对符合高新技术生产条件的企业和服务技术先进型企业,积极落实国家支持三网融合的各项优惠政策。将三网融合相关产品和业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为三网融合提供有利条件。

(三)加强对通信和广电网络设施设备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动或者迁移通信、广电网络设施、设备,从事施工、生产、种植树木等活动,不得危及通信、广电网络设施的安全或者妨碍线路畅通,遇有特殊情况必须改动或者迁移的,必须征得该设施产权人同意,建立网络设施的安全保护措施,形成有效监管机制,确保公共信息和网络信息安全。

(四)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突出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广电和电信业务的融合,建立各方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网络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共享、业务规范发展、用户权益保护、网络文化安全等管理制度,建立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和能保障三网融合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增加发展动力,增强企业活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加强舆论引导,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三网融合带来的益处,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需求,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三篇:宁波市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即将出台

宁波市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即将出台

昨日,“智慧浙江”巡回宣讲首场科普报告会在甬举行。市委常委、副市长余红艺致辞,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鲁善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孝国,市政协副主席张明华参加报告会。

建设“智慧浙江”,是广泛运用现代信息、通信、网络技术,构筑一个物联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浙江。按照推进“智慧浙江”建设工作部署,省政协科教委、省经信委、省科协决定在全省范围内联合开展“智慧浙江”科普宣传系列活动,并在宁波举办“智慧浙江”巡回宣讲首场科普报告会。

据了解,我市是国内较早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系统部署的城市之一。目前,我市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人口、自然资源、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日趋完善。智慧物流、智慧城管等一大批应用体系快速推进,高新区、杭州湾新区等智慧产业基地加快发展。

市智慧办负责人在报告会上透露,我市已成为第二批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试点方案即将出台。截至2011年底,我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90万户,城区社区已基本完成光纤改造,互联网出口带宽达600G;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其中新一代电子产业产值超过600亿元,软件业收入同比增长30%。

第四篇:三网融合推广方案(全文)

三网融合推广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将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扩大到全国范围,并实质性开展工作。

(二)网络承载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宽带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产品和业务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三)融合业务和网络产业加快发展。融合业务应用更加普及,网络信息资源、文化内容产品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四)科学有效的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基本健全,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五)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管理体系更加健全,技术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国家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

(六)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丰富信息消费内容、产品和服务,活跃信息消费市场,拓展信息消费渠道,推动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

二、主要任务

(一)在全国范围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

1.确定开展双向进入业务的地区。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分期分批扩大至全国。各省(区、市)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称省级协调小组)结合当地实际确定本省(区、市)开展双向进入业务的地区,报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备案。(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

2.开展双向进入业务许可审批。在全面做好试点地区双向进入工作的基础上,按照“成熟一个、许可一个”的原则,开展双向进入许可申报和审批工作。广电企业在符合电信监管有关规定并满足相关安全条件的前提下,可经营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网络电话(IP电话)业务,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还可基于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开展固定网的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可从事除时政类节目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转播时政类新闻视听节目服务、除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以外的公共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传输、手机电视分发服务。国家和省级电信、广电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和业务审批权限,受理广电、电信企业的申请,同步向符合条件的企业颁发经营许可证。企业取得许可证后,即可依法开展相关业务。(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

3.加快推动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IPTV传输系统对接。在宣传部门的指导下,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切实加强和完善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和管理,负责节目的统一集成和播出监控以及电子节目指南(EPG)、用户端、计费、版权等的管理,其中用户端、计费管理由合作方协商确定,可采取合作方“双认证、双计费”的管理方式。IPTV全部内容由广播电视播出机构IPTV集成播控平台集成后,经一个接口统一提供给电信企业的IPTV传输系统。电信企业可提供节目和EPG条目,经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审查后统一纳入集成播控平台的节目源和EPG。电信企业与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应积极配合、平等协商,做好IPTV传输系统与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对接,对接双方应明确责任,保证节目内容的正常提供和传输。在确保播出安全的前提下,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与电信企业可探索多种合资合作经营模式。(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负责)

4.加强行业监管。电信、广电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对广电、电信企业的监督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维护良好行业秩序。电信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电信监管有关政策法规要求,加强对经营电信业务企业的网络互联互通、服务质量、普遍服务、设备入网、网络信息安全等管理;广电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广播电视管理有关政策法规要求,加强对从事广播电视业务企业的业务规划、业务准入、运营监管、内容安全、节目播放、服务质量、公共服务、设备入网、互联互通等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督促已获得许可的地区全面落实双向进入,推动相关企业实际进入和正常经营,丰富播出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电信和广电企业要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推动双向进入业务快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

(二)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改造和统筹规划。

1.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加快推动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和高清交互式电视网络设施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模数转换进程。采用超高速智能光纤传输交换和同轴电缆传输技术,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宽带接入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海量下行宽带、室内多信息点分布的优势,满足不同用户接入带宽的需要。加快建设宽带网络骨干节点和数据中心,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全面支持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加快建设融合业务平台,提高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要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尽快实现全国一张网,带动各地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引导有线电视网络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络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作用,促进有线电视三网融合业务创新,全面提升有线电视网络的服务品质和终端用户体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牵头,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参加)

2.加快推动电信宽带网络建设。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加快光纤网络建设,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城市新建区域以光纤到户模式为主建设光纤接入网,已建区域可采用多种方式加快“光进铜退”改造。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提高行政村通宽带、通光纤比例。加快互联网骨干节点升级,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骨干网全面支持IPv6。加快业务应用平台建设,提高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资委等参加)

3.加强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继续做好电信传输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升级改造的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共建共享合作模式,促进资源节约,推动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农村地区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努力缩小“数字鸿沟”。(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资委等参加)

(三)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

1.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管理体系。结合文化改革发展重大工程的实施,推进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建设,探索三网融合下党管媒体的有效途径,健全相关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播出内容和传输安全。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重点加强对时政类新闻信息的管理,严格规范互联网信息内容采编播发管理,构筑清朗网络空间。(中央宣传部、网信办、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安部等负责)

按照属地化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谁办网谁管网的原则,健全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企业要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行业网络安全相关政策要求,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评测、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建立事前防范、事中阻断、事后追溯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落实接入(含互联网网站、手机、有线电视)用户实名登记、域名信息登记、内外网地址对应关系留存管理制度,为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提供技术支持,增强三网融合下防黑客攻击、防信息篡改、防节目插播、防网络瘫痪等能力。加强三网融合新技术、新应用上线前的安全评估,及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国资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2.加强技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提高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要求,统筹规划建设网络信息安全、文化安全技术管理系统,加快提升现有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平台、广电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系统、三网融合新闻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的技术能力。加快地方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平台建设,积极研究适应三网融合新技术、新业务的安全技术管理手段,加强相关技术研究,提高安全技术管理能力。(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广电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搜索发现能力,在节目集成播控、传输分发、用户接收等环节部署数据采集和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各类传输网络中视听节目播出情况,及时发现和查处违规视听节目和违法信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等参加)

3.加强动态管理。强化日常监控,确保及时发现安全方面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措施妥善应对处理,及时、客观、准确报告网络安全重大事件。充分发挥国家三网融合安全评估小组的作用,对重大安全问题进行论证并协调解决。省级协调小组办公室下要成立安全评估小组,定期开展安全评估,协调解决安全问题。(中央宣传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四)切实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1.加快推进新兴业务发展。进一步探索把握新型业务的发展方向。鼓励广电、电信企业及其他内容服务、增值服务企业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的有利条件,以宽带网络建设、内容业务创新推广、用户普及应用为重点,通过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以及其他融合性业务,带动关键设备、软件、系统的产业化,推动三网融合与相关行业应用相结合,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加强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建设数字内容生产、转换、加工、投送平台,鼓励各类网络文化企业生产提供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内容产品。(中央宣传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2.促进三网融合关键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制造。围绕光传输和光接入、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重点领域,支持高端光电器件、基于有线电视网的接入技术和关键设备、IPTV和数字电视智能机顶盒、互联网电视及配套应用、操作系统、多屏互动技术、内容传送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国资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负责)

加快更高速光纤接入、超高速大容量光传输和组网、新一代万维网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加强三网融合安全技术、产品及管控手段研究,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布局和标准制定工作。支持电信、广电运营单位与相关产品制造企业通过定制、集中采购等方式开展合作,带动智能终端产品竞争力提升。(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国资委、质检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负责)

3.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广电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内容供应商等的合作竞争机制,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和价格收费行为,加强资费监管,维护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鼓励电信、广电企业及其他内容服务、增值服务企业加强协作配合,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鼓励创建三网融合相关产业联盟,凝聚相关产业及上下游资源共同推动产业链成熟与发展,促进创新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负责)

4.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标准体系。围绕三网融合产业发展和行业监管的需要,按照“急用先行、基础先立”的原则,加快制定适应三网融合要求的网络、业务、信息服务相关标准,优先制定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相关标准,尽快形成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组成的三网融合标准体系。企业开展相关业务应遵循统一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在规范行业发展、保障市场秩序等方面的作用。(质检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参加)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推动制定完善电信、广电行业管理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电信法、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立法工作,清理或修订相关政策规定,为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提供法律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负责)

(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利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及相关产业发展专项等,支持三网融合共性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业态创新。将三网融合业务应用纳入现代服务业范畴,大力开发信息资源,积极创新内容产品和业务形态。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形成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宽带网络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三网融合相关产品开发、网络建设、业务应用及在农村地区的推广给予政策支持。(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三)提高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水平。城乡规划建设应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预留所需的管线通道及场地、机房、电力设施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应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开放,并为网络的建设维护提供通行便利。(各地政府,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负责)

(四)完善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加大资金落实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工作能力建设,完善三网融合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各省(区、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管理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监管平台,有效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第五篇: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

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按照产城融合理念,推动产业园区从职住分离向功能复合转变,从单一生产型区域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元化、— 2 —

多功能、多点支撑的城市产业功能区转型。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以园区积聚企业,以企业振兴产业,重点推进邵武经济开发区、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纺织工业园区等三大工业平台建设。邵武经济开发区,规划向香铺、吞源、朱山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林产加工业,提升初级产品板材层次,加快室内装饰材料、高档进口木家具、竹制家居用品的发展,着力打造国内最具特色的竹木加工基地,积极争取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向行岭、下沙方向推进,与屯上、下沙、晒口工业平台连片发展,重点发展以氟、硅、炭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研发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扩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在水北规划纺织工业园,依托邵武火电厂扩建实施热电联产,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业, 以染整环节为中心,上游向棉纺、织造产业延伸,下游向服装加工、鞋帽产业延伸,完善产业链。

夯实园区基础设施。用好用足“低丘缓坡地利用开发”试点政策,拉开园区框架。强化城市功能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协调好产业设施、居住设施、服务设施等在园区及周边范围的合理布局,注重与临近区域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强化土地节约集约,提升存量,优化增量,提高园区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科学设臵园区管理机构,强化园区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实现政区合一。配套完善商贸物流体系,促进海关设立监管场所,加快建设集市

场信息、现代仓储、快递配送、多式联运和市场展示及交易、商检及海关报关一站式服务为一体的物流专业园区,打造省级物流园。

2.实施“城区融合行动”

开展“多规合一”规划管理试点,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多规融合”,加强规划之间有效衔接。

按照产城融合目标要求,推进“一城四翼”融合发展的市区格局。东翼,中心城区向东结合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延伸至吴家塘镇;南翼,中心城区向南依托邵武经济开发区建设,延伸至城郊镇香铺村;西翼,中心城区向西沿生态休闲旅游区向龙斗方向带状拓展;北翼,中心城区向北规划纺织工业园,延伸至水北镇大漠村。将城郊镇、水北镇、下沙镇和吴家塘镇纳入城区统筹发展,逐步形成东起吴家塘镇,西至水北镇龙斗村,南至城郊镇香铺村,北至水北镇大漠村的城市框架,规划控制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提高中心城区对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城市二环路建设工程,扩大城市建成区框架。推动芹田片区、坪上片区和苦竹湾片区的整体开发,扩大城市容量,为吸引外来人口落户创造洼地环境。按照覆盖园区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坚持公交优先,建设中心客运站和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完善公交线路和站点设臵,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4 —

加快城市第二饮用水源、城市排水、管道燃气等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加大园区公共租赁房、基本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加大商业业态布局,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形成辐射闽赣周边的商贸流通集散中心。发挥“山、水、绿”优势,建设精品山水园林城市。

3.实施“旅游区建设行动”

积极融入大武夷旅游圈,实现“游武夷金湖、驻福地邵武”。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硬实力”基础,以张三丰太极文化、儒学和平文化为“软实力”依托,加快养生游、文化游、休闲游产品开发。加大和平古镇、金坑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力度,高水准做好和平旅游度假小镇规划,着力推进和平古镇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整合博物馆、民俗馆、李纲馆等资源,提升天成奇峡、云灵山漂流、国家森林公园等山水旅游景区,打造以文化山水为品牌,以欢乐体验为主导的文化山水欢乐走廊,发展养生旅游;持续开展龙舟赛、摩托车越野赛和太极拳等体育赛事,发展运动康体休闲游;加快温泉项目开发,打响氧吧温泉品牌,将太极养生文化融入其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温泉养生产品。加大旅游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线,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和福建省旅游经济强县。

(二)创新土地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高效利用 1.推进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结合产业布局和区域统筹规划,引导项目向产业集中区集聚,在低丘缓坡地试点范围内,依照试点的优惠政策办理有关征地手续、平整土地,条件成熟时支持向国土部申请扩大试点范围。对保留原有的和规划设计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生态用地,允许只办理农用地征收,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允许造福工程、地质灾害威胁搬迁等符合“一户一宅”用地条件的农民,跨村、跨乡镇到规划中心村、中心城镇建房。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臵回迁房项目允许按总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10-15%)配建商业服务设施,并以划拨方式办理供地手续。全面落实和谐征迁工作法,探索留地(物业)安臵、入股安臵、住房安臵等多种安臵模式,提高被征地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2.探索城乡土地利用新模式

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超过上级下达补充耕地任务的耕地数,允许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指标交易。鼓励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允许将群众自愿前提下实施的旧村复垦项目和建制镇用地纳入增减挂钩指标体系,并以实际新增耕地数核定交易指标,提高先行交易指标比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建新项目可组成项目区整体审批,建新地块不再办理农用地转用。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出台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办法或意见。允许以自然村(组)为单位,以农户自愿为前提,开展农村住宅臵换城镇住房工作,在城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新建房屋臵换其原有 — 6 —

农村住房,臵换的城镇住房参照拆迁安臵户的规定办理产权证。允许除宅基地以外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房屋进行登记、评估、以抵押方式进入国有融资平台或在本市范围内的农业人口之间流转。探索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民工宿舍。城区低效工业用地在原土地使用者自愿申请的前提下,由政府收储并公开出让,土地出让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原土地使用者。支持申报列为国土部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四星级及以上旅游酒店、4A级及以上景区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按现行规定的最低价起始招拍挂出让土地。探索城市生态用地差异化管理模式,将城市绿地划入非建设用地进行管理。

3.拓展土地规划统筹空间

加强规划调控,探索差别化规划管理。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在指标不足时允许申请追加,保障产城融合发展项目用地需求。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年评估调整,五年滚动修编的动态管理机制。在本市建设用地指标内适当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对未列入规划的产城融合建设项目用地,适时修改规划并及时审批。对项目建设给予林地指标倾斜,对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试点范围之内涉及的林地给予指标上支持。在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内,使用乡镇规划确定的有条件建设区,由设区市国土部门审批。

(三)着力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市建设

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打造绿色生态林业示范点,将邵武市列为省级碳汇造林试点县、现代农业(竹业)发展示范县。加强生态功能区划管理,将邵武市列入全省生态公益林布局优化调整试点,加大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提高植被恢复费及森林资源补偿费返还额度。积极争取《全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项目资金,重点支持邵武市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严格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减排工程建设,突出重点指标削减,以点带面,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扶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等循环经济项目,推广生态型种养模式,鼓励企业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四)完善公共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全面放宽落户条件

实行无门槛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户籍与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推动居住证持有人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异地务工人员在邵武市区居住,有合法稳定住所,与居住地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依法持有工商营业执照或者灵活就业人员及其父母、配偶、未婚子女,均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省内农业转移人员从农村落户邵武城镇后,允许在一定时期内仍按农村户口享受计划生育政策,继续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主 — 8 —

选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省内户籍地独生子女奖励扶助政策委托邵武市管理和异地结算的办法。

2.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用工管理体系。持有居住证的异地务工人员,享受城乡劳动力均等的公共就业体系服务,失业后可以在邵武进行失业登记,享受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同等的所有促进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邵武市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加强“就业促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三大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按照国家规定在市场准入、小额贷款、税负减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

3.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教育用地优先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加快城区及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和城乡幼儿园扩容建设,在旧城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中,同步规划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城南区域规划新建一所中学,做好实小水北分校建设工作,改善莲塘中学、城郊八一希望小学办学条件。加快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将全市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行统一管理,统筹配臵。推行城区“小片区”管理模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就学纳入邵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教育。所有高中逐步面向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放招生,平等享有参加中考、高考的权利。省级要将我市新建学校或提升学校纳入扶持保障重点。

4.完善与区域中心规模相适应的医疗服务配套体系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市立医院,实施市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和市第二医院改扩建,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闽赣周边县市医疗服务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闽赣周边县市群众能力。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调整诊疗服务收费标准,探索总额控制、按临床路径、按项目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模式。探索实行省定价格幅度内“自主议价”的药品采购制度。建立覆盖全城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市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联合体,开展分级诊疗,引导居民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按省直医疗卫生单位的标准核定邵武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比例。按服务人口合理规划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城市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支持温泉养生旅游综合体配套,建设养生医院或保健中心。

5.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全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推动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等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并轨统一。异 — 10 —

地务工人员已在企业等用人单位稳定就业的,可按省上规定享受同等的城镇社会保险权益。持有居住证的本省异地务工人员,在邵武城镇从事个体经营以及灵活就业的,可以个体经营者、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在邵武参加或接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台城乡居民社保与城镇企业职工社保、机关社保之间的接续转移办法,全面实现区域范围统一的医保政策。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支持工业园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集体宿舍类公共租赁住房。到2015年以前把符合条件的有稳定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6.构建坚实基础设施体系

着力构建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邵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顺邵高速公路尽快建设,支持邵武尽快接入国家高速主干网,争取浦建龙梅高速铁路开工,争取对鹰厦铁路邵武段进行扩能改造。实施316国道和205省道改线工程,完善环城干线公路网,加快城区环城路建设和县乡道路、旅游景区公路提级改造,闭合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二环初步形成。完善交通场站建设,加强武邵、邵光、顺邵三条高速公路沿线的站场枢纽设施、货物装卸分拣设备及组织、运输装备和通信信息等系统的建设。加快邵武火电厂三期建设,完善城乡电网结构,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加快城区旅游集散中心和交通口岸旅游咨询中心建设。推进邵武通用机场建设,加快通用航空事业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直相关部门与南平市、邵武市共同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邵武市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专门办事机构,组织实施试点方案。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对照方案,各负其责,通力配合,支持邵武市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并给予政策、资金、项目支持,保障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强资金和政策保障

省级预算内投资加大对邵武市城镇化试点的倾斜支持力度,重点扶持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中的民生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从财政部代理发行的福建省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中,适当安排部分资金支持邵武市项目建设。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考虑邵武为原中央苏区县和山区县等特殊因素,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适当放宽政策限制,通过采取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的措施,加大财政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省上金融部门对邵武改革项目给予信贷资金支持,给予切块专项信贷规模。支持邵武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帮助企业发展,发行城投债等为基础设施建设募集资金。

(三)加强目标管理

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责任主体,要根据任务,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实行项目化精细管理,提高城镇化 — 12 —

试点的科学性,防范和减少风险。对重大发展改革举措和政策,适时组织开展事前咨询论证和事后跟踪评估。建立报告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责任,严格考核,确保新型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

下载有线电视三网融合试点总体技术方案和框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线电视三网融合试点总体技术方案和框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