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书与阅读
教书与阅读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当一名语文教师不容易,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不容易。因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决定了语文是一门直指人心的课程。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应该育人,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状况、心灵成长,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教会学生做人。此外,语文的文学性又决定了语文是一门浩瀚无边、学无止境的课程。语文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一本篇文,更是浩如烟海、广袤无垠的语文知识和文学殿堂。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他学科,比如数学或物理学科,老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教学生懂得课本上的知识,即传授给学生课本上的公式、定理并懂得运用这些公式、定理解相关的习题就可,而语文教师则大不相同。你不能认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生读懂课本上那非常有限的篇目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天地是在课本之外,在日积月累的广泛储存与积蓄中。而语文课本只是语文学习的一片小小的试验田,它更多的时候只是一扇小小的窗口,语文教师的职责便是引领学生透过这扇小窗口望见文学夜空中满天的繁星,领略这星空绽放的闪烁着智慧的璀璨光芒。
而现实中,我们更多的语文老师,终日埋头于备课中,埋头于教材与教参中,埋头于批改作业中,埋头于搜集习题之中,埋头于对班级的管理中„„根本无暇或无心顾及教材和教参之外的书籍,数十年如一日。这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试想,一位语文老师,哪怕他能够把教材和教参背得滚瓜烂熟,他就能教好语吗? 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作为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更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有自己深刻的认识和见解,而不应是终日抱着教参死死不放,盲目跟从,人云亦云,生搬硬套的把死的知识强塞给学生。如此下去,只能是限制和扼杀了自己的思考,禁锢了自己个性的思维和智慧,从而失去自我,成为没有主见、没有生气和活力的教死书的教书匠。
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若想引领学生横渡知识的海峡,那么他必须习惯遨游于海洋之中,熟悉水性,深谙水路;那么他必须胸怀大海,容纳大海的博大和深邃。所以,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感情丰富、思想深刻的,应该是富有人性及灵性,不呆板、不教条、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并且是独具个性的。
而一位语文教师如何让自己浑身散发出灵气和个性的魅力呢?那就是阅读。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写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读一本好书的价值,我们还能有什么理由远离阅读?
德国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在持之以恒的广泛的阅读中,在长年和众多智者、哲人的对话中,我们的视野会日益开阔,我们的学识会日益渊博,我们的感情会日益充沛,我们的思想会日益深刻,我们的内心会日益宁静,我们的生命也会随之日益丰盈和饱满。于是,我们会变成一个强大的人,一个淡泊宁静而富有生命力的人。而这自身的素养和人格的魅力,无形中会流露于我们的言谈举止中,流露于我们对文本的解读里,流露于我们教书育人的课堂里,从而对我们的学生有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的滋润与渗透。因此,阅读是每位语文教师一辈子必须去做的事情,阅读对于教师,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更是 关系到学生的事情。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位满腹经纶的语文教师,他站在讲台上必定是气定神闲、从容不迫、潇洒自信的,必定是左右逢源、滔滔不绝、文采飞扬的,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很让学生心驰神往?
时代在瞬息万变,科技在高速发展,知识在飞速更新。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不阅读,又怎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位语文老师如果不阅读,不渴求新知,就会固步自封,成为一潭死水,又怎能培育出繁茂苍绿的栋梁之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书籍犹如生命之活水,源源不断的为我们输送精神的养分。一个把阅读作为终生爱好的老师,一个孜孜不倦于阅读的老师,犹如一泓透亮的碧波,永远散发出鲜活的魅力和迷人的光彩,让人驻足流连。
前苏联著名作家乌皮特曾说:“优秀的书籍就像是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暗淡的生活道路。”愿书籍这盏朴素而通透的神灯能够照亮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一生美丽的前程!
第二篇:读书与教书
读书与教书
古人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若不是如此,司马迁怎能写下著名的《史记》?爱迪生怎 能获得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曹雪芹怎能写出《红楼梦》?正因为他们饱读诗书,不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才可以有如此巨大的成就。所以说,读书能为知,为己,为人。
可是,实际情况表明:虽然大家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课外阅读尚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为了改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正确有效指导的任务势在必行,在我校的快乐读书活动中我和我的学生都有了很大的收益:
(一)、激发兴趣,树立成就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这样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千方百计去阅读。因此,不断地变换手段来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成就感往往就是兴趣阅读的动力。
1、设疑诱读法。
主要针对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我利用紧张的故事情节,设置悬疑,引起他们迫切阅读的好奇心。例如,在指导阅读完7册语文第三组4篇童话后,我讲了《巨人的花园》的童话故事,趁机激发同学们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故事》等。学生在这样的诱引下,情绪高涨,阅读质量很高。这种巧用故事悬念可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学生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精彩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嘎然收声:后面的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有一次我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的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竞赛促读法。
主要针对语言美的作品。在阅读之前,我就开展学习竞赛;规定比赛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断,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最有感情;或者指定背诵文章的某一部分,看谁背得快,背得好。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争中激发阅读兴趣。这种方法我试过多次,每次效果都不错。
3、追溯扩展法。
主要针对知识性的作品。在阅读前,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中提炼出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到课外书中去搜集其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而后向全班同学汇报,达到互相交流,提高兴趣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具备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一知识点时,我又提炼出一个话题: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发明,分别是谁发明的?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外去搜集资料,等到汇报交流的时候,我惊呆了:贝尔发明电话,张衡发明地动仪,爱迪生发明电灯……应有尽有,通过这次交流,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4)奖励评价法
两周评比一次,只要能将你两周所看的内容简要复述给同学听就得“一颗星”,学期末写出读书心得被评为“读书小标兵”“课外阅读小博士”、“课外阅读小硕士”、“课外阅读小学生”。。。
(二)授之以法,指导阅读
(1)浏览性阅读(趣味性阅读)。
主要针对一些长部头的书籍,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等。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掩卷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
(2)吸收性阅读。
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称为吸收性阅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因为对待此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不能观其大略,也不是语言优美的篇章,适合背诵积累,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这类阅读要指导学生阅读多个人的作品。鲁迅曾说“只读一个人的书是不好的,这样,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小学生的崇拜心理较强,整日抱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不放。学习了《再寄小读者》,引导学生读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学习了《凡卡》,引导学生读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等等。
(3)细品型阅读(精读)。
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三)指导写读书笔记,学会批批注注
学生在阅读时常遇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语句、名人名言等。要及时做好摘录笔记,写心得笔记,(即读后感)要求可低些,写时只要抓住原文的要点,写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即可。
学生在阅读时还要使用常用的符号在书上作批注。如:用“‖”表示分段,“│”表示分层;“ ”表示重点词句,“―――”表示优美词句等。读、写、批、划、注。课外阅读极具个性化,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既因人的习惯而定,也因阅读内容、目的、指向而定。有的课外阅读只限于读,有的要写读书笔记,填写周(月)读书卡,有的需要在上面批一批、划一划,遇到疑难词句,还要在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后加上注释。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当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又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将它们反复吟咏甚至背诵下来。
(四).摘录批注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及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累进自己设立的“语料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报刊杂志中的好文章剪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五)课标中必读书目的检测
小学生受童话启蒙的居多,因而,童话类的书一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尤其在中、低年级。因此.学校有必要结合各科课堂教学及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将优秀的记叙文、诗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说、人物传记、旅行记等推荐给学生。如少年版的四大名著;现代作家的小说《草房子》及《五三班的坏小子》等;郭沫若、冰心、泰戈尔等国内外名人诗歌选;毛泽东、林肯、爱因斯坦等伟人及
名人传记。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在小说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传记的人物传奇经历中体悟成功的苦与乐,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及时了解,学生读了多少?读得如何?教师要了如指掌,以便及时调整,进一步指导。检测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课标推荐的必读书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形式可以多样,如:讲故事式、内容简介式、情况汇报式、表演式、复述式摘抄展评式、书评式,读后感、、、、、、小学阶段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间,学习语文不能仅限于课堂。语文教师是学习语文的引路人,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这份时光,尽可能地阅读、背诵,在人生的道路上做有意义的准备,积淀,指引学生最终走进语文学习的立体性、综合性的大课堂。
第三篇:静下心来教书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师德师风论文
曾玉梅
世间最难静下来的是什么?不是狂风,不是骤雨,也不是尘世的喧嚣之声,而是一颗颗驿动的心。
当下社会追逐经济利益,成了人们最重要的追求,于是不管是哪行哪业,都在充分利用行业的优势,发挥着最大的经济效益,教师曾经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曾几何时,已失去了这样的光环,而变得那样的现实了呢?
究其原因,这一切与当下社会的浮躁是分不开的,社会对学校的主流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认可无外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了迎合各方面的要求,在这浮躁的氛围中,要寻求一份安宁已非易事,而教师在这竞争激烈、物价飞涨而收入低微的时代里,心海世界已激起了惊涛骇浪。为了提升教学成绩,孩子们已失去了欢乐的童年,每天来回背着一个沉甸甸的书包,面对各科教师不惜牺牲休息时间,而不放过任何一个闲暇的间隙,不厌其烦地穿梭在孩子们之间,学生除了去趟厕所,屁股几乎没有离开过板凳,其情其景实在是令人感叹!不仅如此,放学后,为了更好地完成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进各种培训班,请教师进行辅导,家长哪怕是倾尽所有,也要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而教师也在辛苦的过程中,弥补了工资的低微,似乎是互利互惠的交易。
诚然,教师不是贫穷的化身,更不是贫穷的象征。我,同样是一
名教师,但我更希望我们是新时代时尚的教师,能做一名静下心来教书,潜心来育人的老师。这也是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提出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他对教师职业高度关注。静下心来是教师的职业状态,也是教师的一种职业心态;静下心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基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应有的内涵;静下心来,也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静下心来,教师才会用心去读点书,才会认真思考一些问题,才有可能去感悟一些自己的东西,记录从业的成功和失败,抒写执教的喜悦与苦恼。
曾经有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种观点:人一有车就自卑,为什么人一有车就自卑呢?原因是虽然买车之时是高兴的,但过不了多久,总会与别人的汽车做比较,看到别人的汽车牌子好,车内装饰好,心里总觉得不爽,烦恼,自卑,所以,虽然人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满足感在减少;沟通工具在增加,但真话,真心话在减少;认识的人在增加,但知心的人在减少;房子越来越大,但里面的人越来越少;精美的房子越来越多,但美满的家庭越来越少;道路越来越宽,心胸越来越小。所以,心静不下来时,就容易失去一些东西,你就感受不到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热情,秋天的凉爽,冬天的纯洁。也就体会不到做人的快乐,更品尝不到作为教师应有的幸福指数。
教师,让我们把心静下来,在这个熙熙攘攘为名为利的时代,别再让一颗心在浮名俗利中起伏浮沉。让心静下来,才能看得清过去,透视现在,预见到未来。才能不因一时的荣耀而沾沾自喜,也不因暂时的困惑而垂头丧气。“静下心来教书”,教师才能使自己内心更加平
静;“潜下心来育人”,能使自己更加用心专心去探究。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静下心来,受益的不仅是学生,最终受益的还是老师自己,这种师生双赢的感受是非常好的。我们应该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学习,“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生从事教育,桃李满天下。
“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这是当下为师者应该认真地区思考的一句话。让我们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让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继续释放无限的光芒,普照每个角落的孩子。
第四篇:不做教书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
王林
当我拿到这本书,它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首先书的名字给了我一种新鲜感,这个名字真奇怪,为什么叫不做教书匠呢?我们现在不就在教书育人吗?好奇的我就随意翻了翻,霎时,里面的语言和句子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个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我决定一定要好好拜读一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感受颇深。《不做教书匠》共分了八章,分别从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及智慧感八个方面指出了想做一名出色老师的要求。每一章又分了许多节,或讲述、或引用、或故事,还有唯美的插图组成了这本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的书。管建刚 老师用一种让读者欣然接受的语言语气来书写此书。与我们站在统一的“地平线”上,很真诚地向我们娓娓道来。不是命令式的语气,不是高一级的指导,就是自己的实践经验之谈,向同行敞开心扉,让我们在他的经验中增长见识,在他的乐园中采摘果实,在他的真诚告诫中少走弯路。在这种娓娓的诉说中我们明确做一个人首先要选定一种职业,围绕这种职业应具有一些人性的美好品德:自我约束、责任心、亲和感、上进与努力等,同时要有相关知识与能力,并且不断学习,使自己专业化的东西越来越多。在此基础上各方面的阅历要加强,知识面要广一些,知识能够增长智慧。
还有让我特别欣赏的是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一书中精选了许多的小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帕瓦罗蒂的选
择”展现了选择与放弃的艰难争夺、“生命永不贬值”用一张20元面值的钱币很艺术的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平等帮助下的教育”一个宽容智慧的年轻妈妈激励一个乞丐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妙龄的洗厕女工通过努力成为国家的邮政大臣、„„合上书、闭上眼这些小故事便在脑海中跳跃。在这一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这许多经典的小故事,而作者不知道读过多少书才精选出这些励志小故事。丛书中看出 管建刚 老师广泛的阅读面:天文地理、名著名作、小的故事、名人名言、唯美画面等等累积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激励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及时充电,积极掌握各方面知识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备战。
最后,这是一本写给青年教师的书,但读了之后就会发现:书所蕴含的哲理绝不仅仅是属于青年人要去努力的。对于所有的老师、或者说对于其他行业的人同样适用,有一定的借鉴性。因为在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大写的“人”字怎样去书写!找准目标,向着目标去努力,自律、自强、自尊自爱,不断付出、同时有所收获,在付出与收获中强化自身。有方向感、纪律性、专业化的知识与能力,并不断努力与拼搏,人生的收获定然丰满。这就是属于人生的真谛吧!
第五篇:静心教书
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在 每一所学校,都有这样的一支教师队伍,他们除了教书育人,还利用业余时间共同学习,苦钻业务,勇于创新,在教书育人的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昂首阔步。
在 每一所学校,都有这样的一些老师,他们学识渊博,教学严谨,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写好每一页教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撒播知识和道德的种子;他们是平凡的,普通的,没有惊人的事迹,没有辉煌的成就,就像一块黑板,曾经写满了神奇和真理,最后擦去的是功利。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对教师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教师的职业注定平凡,淡泊名利,讲究职业良心,才能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如果把平凡而神圣的教师岗位看作个人谋生的手段,就永远不会成功与快乐。在教师岗位上,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爱岗敬业是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要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教师必须先完善自己。那些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忠心留给教育,把爱心留给学生,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用心去工作,用爱去育人的教师正闪烁着人格的巨大魅力。作为身负重任的社会一员,教师更应该积极地自我教育,在人格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肩负的使命崇高,并且责任重大。虽然我们每天做的事情平平凡凡,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连着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把心沉下心来,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