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常言道,教书育人。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常常忽略育人,而只顾教书,结果成了教死书,死教书,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明显。其实,教书与育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要教书先要育人。学生有了好的思想品德,对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学起知识来就会游刃有余。教师的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班有一男生特别捣乱,平时不仅不爱学习,而且霸气十足。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无论什么原因,他总是振振有辞,即便没理也要辩上三分。每当看到他盛气凌人的样子,我就会觉得气不打一处来。一个学生为什么不懂得认真学习,而只顾虚伪地伪装自己呢?„„细想自己的做法,也许有些急于求成了。以前我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对其品行的培养,结果导致他成绩一般,我也收效甚微。后来,在学校倡导学生学习《弟子规》的影响下,我注重引导其向好的善的学习,注重其品行的培养。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他渐渐变得懂事了,同学们也更加欢迎他了,他的成绩也有了明显改善。
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密切。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育人也反过来影响教书。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有了好的品行习惯,才会端正其学习态度,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一种意识的竞争,一种思想与观念的竞争。因此,情商的高低将愈来愈多地影响一个人能力的发挥,影响其个人水平的高低。由此看来,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味教书而忽略育人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它已成为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甚至很快会被淘汰。因此对于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教师来说,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从而激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寓教于乐的师生互动,从而使新课堂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进而使新课堂得到更加切实的推广。
第二篇: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陈磊
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学生思想教育的渗透;常常只注重了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只注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这种“重教书,轻育人”或是“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目前在许多小学,尤其是较落后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
“教书育人”是党和国家向每一位教师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位教师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认为:“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在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全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教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小学德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而且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因此,以“教书育人”为主要任务的教师和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要阵地的学校,完全没有理由忽视德育。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还应将它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小学德育纲要》还指出:“各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最日常的途径”,这就是说,各科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承担着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任务,而这一任务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每位教师的肩上。
可是,目前的德育现状却十分令人堪忧。现在许多学校根本未把德育放到与智育等同的位臵上来。在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学校对德育只是稍加要求,至于德育怎样进行,进行得怎样,却很少作过严格具体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从未要求过。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学校为了统一检测教学成绩,竟将以进行德
1
育为主要任务的思品课也列为统考科目,片面地以分数来衡量思品课的教学成绩。而这种做法却导致了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分数,在思品课上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局面。可想而知,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方法,这样的“德育”,如何才能出效果?如何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通过对目前德育现状的深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
(1)应试教育的余毒。这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余毒还很深,很多学校和教师的思想观念还未转变,应试教育之风在某些地方依然盛行。在这种传统教育体制弊端的影响下,使学校和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忽视学生的德育;只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只记得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忘了向学生渗透德育。这种情况必然导致“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
(2)学校对德育的认识不够。目前,许多学校对德育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不够充分。现在很多学校以狠抓教学质量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大力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他们甚至认为德育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上没有智育来的实惠,而德育只须走走形式,装装样子喊几声就可以了,无须费尽心机影响教学。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思品课一直都被视为“副课”,而在所谓“正课”的教学中,也从未要求渗透德育。
(3)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狭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较为淡薄。除思品课外,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基本上很难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内容,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在“主课”中向学生渗透德育会耽误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教师将传授知识视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渗不渗透德育无关紧要。而我们在评价一节课时,也从未把德育列入评价体系中,只是片面地以“知识传授的如何”来衡量这节课的好坏。
2
以上种种原因便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剩“教书”而无“育人”了。
另外,还有诸如家长、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面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这诸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从而导致了“重智育,轻德育”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从何谈起?这不得不令人产生怀疑。
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应对目前的德育现状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应相互沟通,同心协力,采取相应对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从思想上根本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思想,从行动上坚决摒除应试教育的余毒。在实际教学中,学校要把德育放到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臵上来,做到“五育并举,德育先行”。教师要增强育人意识,有意渗透德育;寻找结合点,有机渗透德育;组织活动,积极渗透德育;树立好自身形象,榜样渗透德育。把“教书”与“育人”放到同等重要的位臵上,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做到“教书”时“育人”,“育人”中“教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的培养的正确方向。
3
第三篇:教书更要育人
《西海都市报》载文,前不久,大通某中学一学生为一点琐事而夺人性命,震惊之余,令人深思。校方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把凶残的“刀光剑影”说成是学生的控制能力差而造成的。这只是表面原因,深层次的东西是学生的思想品质问题。这名学生没有诚恳待人、友善待人、包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说到底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人格学说的代表人物、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都有一种成长性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对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这种需求如受到阻碍、被否定或受到压抑,那就会引起心理障碍。而持刀行凶的学生正是如此。此前,他曾与人打架受到校方的严厉处分,但因学校、家庭对他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够,没能让他深刻地认识到错误,一遇机会,旧病复发,酿成毁灭性的悲剧。这就是育人问题所凸显出的缺憾。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是上层建筑特别是学校永恒的课题。育人要育心,以心暖心,使青少年有颗积极向上、金子般的心。上世纪50年代的人崇尚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精神,学生为祖国而学习,吃苦受累都不怕;而现在的不少孩子满脑子都是玩乐、享受,追求新潮的东西,视学习为包袱,把艰苦奋斗等同痛苦生活……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制定出有震撼力、穿透力的德育方略。年级组、学校对德育工作要立项研究,德育工作不能有盲点、盲区。笔者认为,教师不能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作者:薛春海)
第四篇:教书和育人
教书要和育人并重
教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导学生今后如何做人、做事。教书育人二者又是因果关系,又是互动关系,又各自独立。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讲,教师都要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问题。
作为中学的教师,我接触着少不更事的少年孩子,他们富有青春的活力,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情感的指向日益广泛,既有社会性情感,也有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初中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教学和育人的并重,并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做到教书和育人并重,首先要树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信念。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教师要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在生活实际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其次,我们要把为祖国培养有用的人才作为工作的理想。我是一位语文教师,语文的教学外延等同于生活,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会学语文,而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朱小蔓教授指出,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工作,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对于这点,我非常赞同。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树立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在评价学生方面,-采用成绩跟踪的方式,鼓励学生的阶段性进步,给予进步生更多的关注,积极引导学生实现评价多元化,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师要有坚定的教育理想,要不断的汲取崭新的教学理念,要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和高效的教学课堂,这些是教师的育人之本,相信只有更为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教学的长路,让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第五篇:勤勤恳恳教书 兢兢业业育人
勤勤恳恳教书
兢兢业业育人
——“双学”先进事迹材料
陈长海、男、汉族、本科学历。1974年4月出生,1993年8月参加工作。该同志从教16年来工作认真负责、严于律己、师德高尚。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能将大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能将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从而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自愿自觉地付诸行动。陈老师还能将狂热的激情带进课堂,将科学的教法融进互动,将传授知识与提升能力和谐统一,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自主学习。
一、勤勤恳恳把书教,扎扎实实促发展。
1、考纲导向。考纲是教学的终极目标,陈老师在平时的备课中,总能坚持按考纲要求设计考点训练题,确保教学的高效性。通常为了突破某一考点,他总能设计由低到高的不同层级的训练,花费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间或几个轮回来付诸练习。或利用小黑板出示,或印发系列的资料卡片,确保学生训练量的到位和质的保证。这样长期坚持,就能形成“在教学中点击考点,在考试中回味教学”的良性循环。
2、吃透教材。语文教材往往是通过文质兼美的文本彰显语言文字的审美内涵。陈老师常常花大量时间挖掘教材的审美要素,链接教材的同类文本,确定教材的处理方案,拓宽教材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提升能力的平台、点击考点的窗口。他善于将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进行提炼、归纳与整合,而呈给学生的是一个知识体系和能力广角。
3、分层互动。互动是课堂上师生配合的最佳方式。陈老师目前所带的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起来不能整齐划
一、步调一致。对此,他在课堂上采用分层互动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参加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参加较容易的互动活动,以帮他们找回自信,唤醒主观能动性。这样的互动设计能促使学生中强者更强、弱者趋强。
4、能力提升。能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陈老师认为,学生的能力是一个综合素质,它首先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其次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中关键的是确保训练量的到位,有量的积累才会产生质的飞跃。因此,他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解题技巧,并配置一定量的能力训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些项目训练量达不到的就利用课余或自习的时间训练到位。因此,在他的语文课堂上经常是各种训练材料及时更替,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
二、兢兢业业将人育,顺顺利利求转变。
1、法规植根。教育法规是一切教育活动合法化的有力保障。陈老师能熟记教育法规的条款,并用它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他对待品行有缺陷的学生从不打骂,从不用过激的语言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从不歧视和偏爱某些学生。和学生之间保持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真正做到了依法执教,俯仰无愧。
2、观念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在逐渐变化,伴随着的是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千姿百态,这就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观念。陈老师经常从网络、报纸、杂志上搜集学生心理现象的种种趋向,吸纳教育专家们对此现象所持的观点。然后他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现状制定种种预案。“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他能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来正视学生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学生问题,所以总给人游刃有余的感觉。
3、摸透学生。学生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性格是不稳定的。只有摸透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性格差异,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为了掌握学生的动态,他每天晚上坚持到办公室坐班、巡视课堂。为了摸透学生的性格,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座谈,以教育者的姿态、以同龄人的心态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表白自己的观点。有很多学生在座谈中声泪俱下,决心痛改前非。陈老师还经常利用休息日骑着摩托车下乡家访,从家长那里获取有关学生的更多信息,在教育观念上与家长达成共识,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从而构建“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
4、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思想性格和能力水平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举措要因人而异。陈老师在这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五中近几年的生源质量不是很令人满意,学生现状良莠不齐。他为班上的后进生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方案,每种方案逐一尝试,哪种方案见效就继续,否则就更换。他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时机、场合和方式进行个别教育,在不同的转化阶段确定不同的目标,运用相匹配的举措,确保后进生顺顺利利地按预期目的转变。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平凡的日常工作,但陈老师却能把日常工作苦心经营、确保实效。他如此执著的爱岗敬业精神可敬可佩,如此实在的工作举措可圈可点,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自己充实的人生。
黄陂五中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