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漂浮的画教案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
执教时间:2016年11月14 执 教 人:龙远生
执教班级:六年级
(一)班 教学内容:《漂浮的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特征,转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已掌握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结合点、线、面的美术知识,完成心中“漂浮的画”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教学难点:
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性质,做出水面上的油漆吸附作品。教学准备:课件、扁平盛水容器、油漆、汽油,竹签,纸张等。教学过程:
一、感悟体验
出示课题《漂浮的画》
视屏演示: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神奇美妙变化。引导学生们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
1、观赏美丽的雨花石,仿佛可以看出美石之中的山川,湖泊,人物,情景,花鸟,丰富的色彩变化,使得我们能从微观的雨花石方寸之间,一下子联想到大千世界不可思议的奇妙景象,而这些美妙的图案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奇妙的美丽令人身心愉悦。
欣赏完漂亮的雨花石我们一起来思考下面的问题。
2、分析美丽的雨花石肌理和感知身边常见的纹理。
肌理的含义:物体表面呈现的花纹或线条。如树皮的纹理、质感,大理石的纹理、质感等等。
3、引导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
注意:平时我们画画都是在纸上完成的,而且需要画出具体的对象,有时候很难准确描绘,上了颜色万一画错了也很难修改了,今天我们要在水里画画,好处是哪里画错了,哪里不好看我们都可以修改,最后用纸把水面上的“画”吸附下来。
三、演示赏析
1、教师演示:在大玻璃水槽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
想一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思考,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
油漆太粘稠,比重过大。
2、教师示范油漆吸附法:
用稀释后的油漆倒入盛满清水的扁平容器中,用棒稍加搅动,用纸吸附在水面上。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制作方法的运用的认识。
说明注意事项:以下几点会造成不同肌理的吸附效果:1.汽油稀释的量:加入汽油的量多,油漆滴入水面成散点状。加入的汽油量过少,油漆成凝结团状。2.水所处的状态:水处于静态时滴入油漆。水处于动态时滴入油漆,均会产生不同的效果。3.油漆滴入水面的距离。完全吸附后小心取出,即可制作出一幅肌理作品。
四、指导学生创作
学生分组运用吸附法制作一幅肌理作品,可以选用任何颜色搭配。要求运用已学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制作的肌理作品命名。
教师引导学生实际解决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油漆中必须加入适量的松节油或汽油才会产生较满意的飘浮效果。
注意油和水的比例与调和状态。多加鼓励与帮助,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五、评价展示
展示点评学生的作品,根据颜色、纹理效果进行构思等方面评价,本堂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中的评价以鼓励为主,由于吸附法制作肌理效果具有偶然性,学生初次尝试不太容易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应多加鼓励与帮助。使学生能多运用这种方法来美化身边的环境。
六、课堂小结:
本课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性质,在水面上勾勒出了一幅漂在水面随水而动的优美画面,由此“漂浮的画”让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七、课后拓展
让学生课后练习作品,根据颜色、纹理效果进行构思,设计出人物或动物的图案来。要合理利用画面纹理,且有美感希望学生能够多运用所学方法来美化身边的环境。
第二篇: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
美术学科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7课 漂浮的画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特征,转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的画面。2.通过自学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力。
3.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性质,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联系。
【教学难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装着清水的漱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颜料、水粉纸等。学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纸张、汽油。【教学过程】
一、感悟体验
观赏美丽的雨花石,仿佛可以看出美石之中的山川,湖泊,人物,情景,花鸟,抽象图案,色彩色阶变换,韵律等,使得观石人能从微观的雨花石方寸之间,一下子联想到大千世界,万千红尘甚至不可思议的太空,灵幻,外太空,而这些美妙的图案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引导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
二、欣赏提升,开阔视野
1.出示几幅自然风景图片,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魅力。提问:图片美在哪里?有哪些景物的存在而让你感到美丽。
总结:每幅图片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
2.尝试演示:在玻璃试瓶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
说明:这个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看清油漆和清水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新
美术学科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方法的兴趣。注意:油漆中必须加入适量的汽油才会产生较满意的飘浮效果。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记录下油漆和水之间美妙的变化呢?(绘画、照片等)分析肌理的自然属性:
广义的意义:“肌理”是某种物体上的纹理、质感,如树皮的纹理、质感,大理石的纹理、质感等等。狭义的意义:它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形象化语言,如各种笔触、斧凿的痕迹、画面上的纹理等等。
注意:平时我们画画都是在纸上完成的,上了颜色万一画错了也很难修改了,今天我们要在水里画画,好处是哪里画错了,哪里不好看我们都可以修改,最后用纸把水面上的“画”吸附下来。
三、范作赏析
1.教师演示:在大玻璃水槽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想一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思考,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油漆太粘稠,比重过大。2.教师示范油漆吸附法:
用稀释后的油漆倒入盛满清水的扁平容器中,用棒稍加搅动,用纸吸附在水面上,说明: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会造成不同肌理的吸附效果:
1.汽油稀释的量:加入汽油的量多,油漆滴入水面成散点状。加入的汽油量过少,油漆成凝结团状。
2.水所处的状态:水处于静态时滴入油漆。水处于动态时滴入油漆,均会产生不同的效果。3.油漆滴入水面的距离。完全吸附后小心取出,即可制作出一幅肌理作品。
四、指导学生创作
运用吸附法制作一幅肌理作品,可以选用任何颜色搭配。要求运用已学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制作的肌理作品命名。
五、评价展示
本堂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中的评价以鼓励为主,由于吸附法制作肌理效果具有偶然性,学生初次尝试不太容易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应多加鼓励与帮助。
美术学科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六、课后拓展
品评学生的练习作品,根据颜色、纹理效果进行构思,设计出人物或动物的图案来。要合理利用画面纹理,有美感。【课后反思】
以简单有趣的方法创作出符合自己感受的作品,这是第三、第四学段特别需要掌握的。本课从漂亮神奇的石头纹理导入,在感受抽象美的同时,借助油水不溶的原理,给同学们带来一种创造抽象美效果的有趣方法。仅仅介绍一种方法无法满足本年龄段学生的创作欲望,所以本课的关键是教材右侧页的“技法点击”和“学习提示”,关键信息有:类似色、轻拌、轻轻掀起、晾干后。而学生作品配合学习要求选择了自己命题的抽象图案画和用它作肌理,剪出图形。
第三篇:《漂浮》四年级上美术教案
《漂浮》四年级上美术教案
漂浮
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本学习,学生初步探索有关浮力的知识,并能根据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有创意的设计。
应会:结合绘画、粘贴、插接等不同造型手法,以及漂浮的科学道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想。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学习,培养学生将艺术创造与科学研究完美结合的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探究简单的浮力知识,并结合身边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在制作漂浮物时,创新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精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
游戏l:
发给学生每人一支吸管,提出游戏要求:你能想到几种令吸管在水中漂浮起来的方法?
游戏2:
抢答——如果给你一把吸管,让它们漂浮在水面上.设想一下都可能有哪些不同的造型?
二、思考反馈
吸管为什么可以漂浮?
铁很重,为什么轮船却能漂浮在海上?
三、信息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哪位科学家最早发现了浮力?
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浮力的小故事吗?
四、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漂浮?
看一看:书中同学作品给了你哪些启发?
试一试:运用折、剪、卷、组合等不同手段,你能用手边的材料组织什么样的漂浮物的造型?
讲一讲:你能设想一下它的功能及装饰吗?
五、探索实践
提出作业要求:
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一个能浮在水面上的新颖美观的玩具。
六、展示评价
利用水盆、鱼缸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新颖有趣的展评环境。
七、后拓展
欣赏不同功能造型的轮船、游船、军用及民用潜艇等。
板书设计
折、剪、卷、组合……
设计制作漂浮物模型
《漂浮》教案设计
龙潭区艺术实验小学
由庆双
教学目标:、通过本学习,学生初步探索有关浮力的知识,并能根据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有创意的设计。
2、结合绘画、粘贴、插接等不同的造型手法,以及漂浮的科学道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想。
3、培养学生将艺术创造与科学研究完美结合的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探究简单的浮力知识,并结合身边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在制作漂浮物时创新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美观、科学。
学习材料:各种材质的废旧物品,分小组准备每组一个小水盆,大块橡皮泥、剪刀、双面胶、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导入
(动画欣赏)
师:请帮同学想个办法帮小企鹅招聘成功吧,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些材料顺利的运到河对面去?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把石料放下面可以吗?这是利用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二、小实验:下面请大家做一个小实验,试一试怎么样能让你手中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师:谁能把你发现的科学知识说一说。。
三、欣赏——浮力: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浸入的面积越大浮力越大。同样重量的一块铁与一个铁盒,因为受到浮力面积的不同,小铁块受到的浮力小很快就沉下去了。而小铁盒浸入水的面积很大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师:通过上面的小实验,你觉得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用到了浮力的科学原理?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应用到了浮力的科学原理,这节我们也要运用水的浮力来制作有趣的作品。
四、作品欣赏:出示一个用半成品不平衡船模。
、提问:为什么这个模型不能浮在水面上呢?(底太小,不能保持平衡。)
2、想一想要怎样处理才能使它浮在水面上呢?
3、你觉得在制作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①作品的平衡;②材料的耐水性;③合理分工,讲求效率;④作品样式美观。
将制作好的船模底部安装好。
小结:老师制作的大船用的都是废旧物品,合理的使用这些废旧物品可以让它们变废为宝,装点我们的生活。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动手制作吧。
五、指导学生制作,注意提示学生合理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制作。
六、作品评价。
七、总结。
《漂浮》后反思
本节是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的一节手工制作,本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运用漂浮的基本原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能漂在水面上的美术作品。从堂效果来看学生基本达到教学要求,能主动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创作,学具和材料准备的比较充分。
本节的教学环节设计体现了以新标倡导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科学小知识进行作品创作。前准备比较充分。但在上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形成知识技能的控制,问题的提出缺乏层次和引导,以至学生回答问题找不准方向!
学习效果:辅导过程设计基本合理,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习小组调动起来进行集体创作。但与学生的交流不够!教学过程不够紧凑,个别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无事可做,或做与本无关的内容
总的来看,本节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暴露了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纠正自己的不足。
第四篇:《玲玲的画》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①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③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巩固所学知识
①认读生字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愿意做爸爸和玲玲来演一演这个小故事。
写一写,牢记生字字形
本课要写的生字中,你记住了哪个?是怎么记的?(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重点指导“糟”“楼”二字的书写。(注意提示“糟”字右上部件的笔顺,“楼”字右上的“米”要小些,“女”的横笔要长)[
学生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视,根据学生情况个别指导。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议。
三、练一练,积累好词佳句
①抄写背诵爸爸最后说的话。
②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四、小结
五、拓展活动
将课文故事讲给父母听,再请他们讲一个类似的故事。
第五篇:漂浮的山 四环节教案
漂浮的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在阅读中旁批。
(3)了解冰山的特点,萌发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拼读、查字典、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对课文进行旁批的能力。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达到了解冰山的特点,萌发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冰山的特点,萌发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难点: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教学准备
教师: 影片《泰坦尼克号》相关片段。
学生:地球仪,搜集有关冰山的资料、图片。
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课时划分: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板书“山”字,请学生帮忙读这个字,并说说自己看到的山的特点。
2、教师过度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特殊的山,相机板书完整课题:漂浮的山。生齐读课题两遍。
3、质疑课题:山怎么会飘浮呢?这是一种什么山呢?
二、出示自学指导一 1、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出不认识的字词,小组内共同解决。
2、漂浮的山指的是什么/(5分钟后比一比哪组最棒)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内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反馈。
(1)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区
诞
逛
(2)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随波逐流
首航
横渡
(3)听写生字词并订正。
尼姑
诞生
游逛
三、出示自学指导二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冰山的哪些方面?
2、找出文中拟人化的语句,体会它们的好处。
(先自己思考,再与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后检测)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四、检测自学成果
1、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2、师进行点拨。
出示重点知识点:
本文介绍了冰山的高度、外形、漂浮,数量多等特点。
出示重点句子:
(1)这些顽皮的大个子在海上到处漂流。他们有的可以作长途旅行,有的只有在离家乡不远的地方逛一逛。
(2)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身高”。
师指出:把物人格化,突出了作者对物的喜爱,正因为这样,作者才能够认真观察它们,喜欢研究它们,从中找到乐趣。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冰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听。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利用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冰山的图片和资料,同学间交流。
八、板书设计
身高
漂浮的山
平顶、个较大
又多又大
尖顶、个较小 漂浮
九、教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