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曲的音乐学分析

时间:2019-05-15 08:4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大曲的音乐学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大曲的音乐学分析》。

第一篇:唐大曲的音乐学分析

[内容提要] 中国歌舞大曲自从它诞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简要的介绍了我国歌舞大曲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如汉代的相和大曲、东晋时期的清商大曲、唐代的燕乐大曲,本文对各个时期歌曲大曲的发展加以概括。

[关键词] 相和大曲 清商大曲 唐大曲

歌舞大曲是音乐的主要形式。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秦到晋这一时期汉族音乐是主要的音乐成份,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经过历史上空前的中外各族音乐大交流而达到了歌舞音乐的峰巅。在民间,歌舞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仍在流传和发展,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我国歌舞大曲的发展加以概述。

一、相和大曲

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原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

“相和歌”这个名词,原是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乐府古题要解》说它是“汉世街陌讴谣之词”,其中既有原始的民歌,也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艺术歌曲。原始的民歌只是清唱,而无伴奏,既所谓的 “徒歌”,以后发展为“但歌”,即一种有伴唱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经过乐府整理,一直发展到由各种管弦乐器伴奏的相和歌。《晋书·乐志》记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舞蹈、器乐演奏相结合,便产生了“大曲”。所谓“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这是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

“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形式。其特点是: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有乐器伴奏的歌舞,并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

相和大曲在演唱方法和曲式结构等方面与上述相和歌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1 与发展,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记载:“又诸曲调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在曲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

郭茂倩所说的艳、趋、乱是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从目前所见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一般是由“解”、“艳”、“趋”和“乱”三部分组成。现分述如下:

“艳”:大曲中艳丽、抒情部分称作“艳”,其音乐婉转抒情,舞姿优美。以委婉抒情的歌曲伴以艳丽的舞姿。是引序部分,为散板。

“解”:组成大曲的每一小曲称作“解”。“解”是大曲主体部分,是慢板,它包括多段歌唱曲及每段后面的“解曲”,一般至少有2——8解。大曲歌词中的所谓解,既现代所说的节或解,但是“解”除去具有划分歌词段落的含义之外,还具有以音乐方面侧重于力度较强烈,速度较快的方式表现出于歌词的情调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趋”与“乱”是大曲结尾部分,“趋”表示与前者呈对比的强烈紧张的歌唱并伴有快速的舞蹈,其速度比较快。“乱”的音乐,大都紧张而热烈。“解、艳、趋、乱”构成了乐句、速度上的对比,造成了曲式上的变化,逐渐增快。

在相和大曲中,“乱”的位置也不固定,中间放“乱”,有“半终止”之意:最后放“乱”,有掀起全曲“高潮”之感。以《白鹄》为例:

艳:

飞来白鹤,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一解)

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

五里一反顾,六里一裴回。(二解)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

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三解)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躇踌顾群侣,泪下不自知。(四解)趋:

念与君离别,气结不能言。各各重自爱,远道归还难。

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相和大曲所用调式:主要有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在当时的俗称,称为“相和三调”。据《魏书·乐志》所载陈仲儒在“神龟”二年(519)奏议中的解释:“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

相和大曲在魏晋时代仍向前继续发展,艺术性仍在不断提高。如转调,《乐府诗集》卷二十七小序引《古今月录》说:“《十五歌》,文帝词,后解歌瑟调。”是因后一解与前一解景色的不同,改用瑟调演奏时,可以烘托情趣的变化;联唱,将若干歌曲连接起来演唱;摘唱,相和大曲的歌词,常有分割拼凑的的现象。而分割拼凑时,常以“解”为单位;曲式上,在相和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演出中,乐器的演奏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歌曲部分的前面,常常先奏四至八段的器乐合奏曲调。尽管如此,乐曲的结构也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可以看出相和大曲已是由器乐、声乐与舞蹈三者结合而成的大型乐曲,已为后来唐代大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清商大曲

公元4世纪,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但北方仍处于十六国频繁战争的局面。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 卷四十四·清商曲辞一》中说:“清商乐,一曰清乐。......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清商乐同时又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并吸收了当代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

《魏书·乐志》记载:“初,高祖(孝文帝元宏)讨淮汉(约497——499),世宗(宣武帝元格)定寿春(约 500),收其声伎,得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根据上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清商乐是我国北方音乐与南方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发展和继续。

清商乐中包含:(1)“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曲,由于 3 清商乐中更多保留了秦、汉、魏、晋、宋、齐、梁、陈等各代民间的“俗乐”,所以到隋文帝时曾称之为“华夏正声”;(2)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声、西曲(已不同于原始的吴歌、西曲)。

清商乐所用的乐器比相和诸曲又有增益。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小序》载,清商乐用打击乐器节鼓为节;弦乐器除了原有的琴、瑟、筝、筑、琵琶外,又有箜篌和击琴;吹奏乐器除了原有的笙、笛、篪外,又有了箫、埙等;并增加了击乐器钟和磬,这在前代俗乐中是没有的。

清商乐中的“大曲”,或称“清乐大曲”,是清商乐中的大型乐曲。它与相和大曲相比,又有新的发展,有了“和”、“送”的名目。郭茂倩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小序中以相和大曲前有“艳”,后有“趋”、“乱”与清商乐相比较说:“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有四至八段的器乐演奏的序曲,称为“四部弦”或“八部弦”,中间是全曲的主体,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每段歌唱的结尾都有一个“送”的句尾,称为“送歌弦”,结束部分又分几个器乐段,称为“契”或“契注声”,这部分可以是多样乐器合奏,也可由一支笛子独奏,这种曲式结构发展到后来,便是唐代大曲。

我们在前面介绍了相和大曲中所用调式是“相和三调”(或“相和四调”),后来到了东晋和南北朝期间,由相和诸曲逐渐演变成的清商乐,“相和三调”也就随之逐渐改称为“清商三调”(清、平、瑟三调)。“清调”,以“太簇”宫为主音;“平调”,以“黄钟”宫为主音;“瑟调”(又称之为“侧调”),以姑洗角为主音。

清商乐中的民间创作,以表现爱情或者离别之情的题材居多,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其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这是和魏、晋以来“士族门阀”阶层的享乐需要分不开的。

三、燕乐大曲

唐朝是我国古代歌舞和音乐百花齐放的年代,各个民族、各种形式的器乐、歌唱、舞蹈多姿多彩,种类繁多。在中原歌舞和西域歌舞长时期互相交流和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歌舞音乐的全盛时期。唐代的大曲,则是唐代歌舞艺术的百花园中绽开的一株鲜艳夺目的美丽花朵。

隋自开皇初,文帝置“七部乐”于宫中。炀帝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宫廷乐队,并按照乐队所奏乐曲的来源在宫中设立了“九部乐”——即“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

从唐初至开元、天宝(618——755年)的百余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音乐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燕乐成为新的宫廷艺术形式和中心,受到最高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向多元的方面发展。这时的燕乐在继承了乐府音乐成就和隋代燕乐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外来音乐,成为盛极一时的音乐艺术形式。

唐初,在隋“九部乐”基础上,改“九部乐”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伎”等。至玄宗时改“十部乐”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部。“坐部伎”人数较少,乐师技艺高超,乐器声音比较清细,在室内坐奏,有时其演奏声音也较大,如太宗时曾亲自擂大鼓奏《七德舞》就是一例;“立部伎”人数较多,乐器声音较大,常是喧闹的合奏,其演奏技艺较“坐部伎”低。坐部中不合格者被降至立部,立部中不合格者被降至“雅乐”队中。

唐代大曲又称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其形式与规模较之汉魏的相和大曲、清商大曲有着更高程度的发展。唐大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素养,在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唐代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

唐大曲基本结构若根据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是由“散序——歌——破”三大部分组成:

一、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散板的散序若干遍,每遍一个曲调;

二、中序——或称拍序、歌头。其节奏固定,慢板,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

三、破、舞遍——节奏数易,由散板进入固定节奏,逐渐加快,以至极快,以舞蹈为主,用器乐伴奏的段落,歌或不歌。

唐代大曲的曲名可考者尚有百余首,其歌词完整的仅在《乐府诗集》中存有五首——即《水调》、《凉州》、《大和》、《伊州》、《六州》等。还有一些古典文 5 献记载着大曲的结构、内容以及演出情景,例如《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汉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相结合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关于《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比较祥细地记录和描写了这一舞曲的表演过程。其结构如下:

一、散序六段:器乐独奏、轮奏,不歌不舞。“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唯金石丝竹次序发声。即用磬、箫、筝、笛、交错地演奏。《霓裳》序初,亦复如此。

二、中序十八段:节奏有定,抒情的慢舞,可能有歌。“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仙女的舞姿有时候像风卷雪花轻盈的旋转,有时像游龙受惊翻身回顾,有时像柳枝低垂任风吹拂,有时斜拖着裙子袅袅飞去,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三、破十二段:节奏急促,有舞,可能无歌,结尾时,节奏放慢,最后一音拖长。“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应是这首大曲的高潮所在。“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最后乐器长奏一声,舞者缓缓收翅。“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

全曲由36段组成,据白居易诗的注文推断,散序为六段,中序十八段,曲破12段,这首歌舞大曲最精彩的音乐应是散序部分。白居易在《池上篇》的诗序中说:“„„久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此曲竟而乐天陶然已醉睡于石上矣。”他在诗中曾多次提及“曲爱霓裳未拍时”,可见这是抒情气息极其浓重的段落。这部大曲无论音乐还是舞蹈,都达到美妙无比的境界。唐代大曲主要是用同一宫调贯穿到底,但也普遍使用了“犯调”(即转调)手法。早在隋初,音乐家万宝常就已提出了“八十四调”理论,即十二个半音,每个半音都可当作“调首”,每调可构成七种调式,共为分属十二个宫的八十四种调式。但是除宫廷雅乐外,一般歌舞大曲实际运用最多不超过属于四个宫的二十八种调式,即所谓“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这同自南北朝以来清乐大曲所用的“清商三调”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唐大曲的“燕乐二十八调”对以后的音乐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元杂剧中四折用了四个不同宫调的套曲,大多数是第一折用仙吕《点绛唇》套曲,第四折用双调《新水令》套曲。第二、三折对宫调的选择稍为自由,但也只限于在仙侣、南吕、中吕、正宫、6 黄钟宫、大石调、商调、越调、双调等九个宫调以内,唐以后的调数,都没有超过唐大曲的“燕乐二十八调”。

唐大曲歌词多采用当时诗人的五、七言律诗中的半首加以编排而成,往往一曲中选用了数人的诗篇,其内容也不一定关联,只是取其诗的意境而已。这些诗大都出自唐代著名诗人之手。如《伊州》大曲歌 5遍,前两遍各有一首七言诗,后3遍各有一首五言诗;破5遍,前3遍各有一首七言诗,后2遍各有一首五言诗。唐大曲给后世留下宝贵的音乐资源,留下了很多曲牌,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元杂剧、南戏、昆山腔中都有体现,例如南戏《牡丹亭》,其中的曲牌【绕地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尾声】都由唐大曲发展而来。

宋代歌舞音乐是继承唐大曲的成就而予以发展创新的。在北宋时期,歌舞大曲的基本形式仍如唐代,只是遍数略为简省,称为“摘遍”。演奏完整的大曲称之为“大遍”,也有只取入破前后最精美的一段作为独立乐曲的运用的,则称为“曲破”。在内容上值得注意的是,宋大曲已经克服了唐代大曲那种各段内容互不连贯的缺点,而大都以全篇叙述一故事,唱词方面因受流行歌曲的影响,也由整齐句式改为长短句的形式。

南宋以来,随着各式各样的民间艺术形式不断兴起,歌舞音乐在其广泛影响下又有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人们继续运用摘遍和曲破等原有形式,同时又吸取其它音乐艺术形式与之结合,从而逐渐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歌舞。这种歌舞虽然亦常被称为大曲,但已远非唐代所说的那种大曲了。它不但在内容上特别注意于演述一定的故事情节,而且的音乐上采取曲牌连缀的形式,并以代言体的念白穿插其间,其中某些歌舞已颇具有戏剧表演的意义。唐大曲中的舞蹈艺术,发展为演员的表演动作。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世纪南宋时期,浙江温州地方又兴起一种民间戏曲,称为“永嘉杂剧”,后来为了区别产生于北方的宋元杂剧,又叫“南戏”。南戏相传起源于北宋,最初只是民间小戏,大约到南宋时候才陆续吸取了唐宋大曲,以及各种流行曲艺的音乐,并接受宋杂剧的影响,从而得到了丰富和提高。

我国歌舞大曲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是器乐与声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连续表演的一种综合性大型艺术形式。可以说,唐代大曲达到了自汉 7 魏以来歌舞音乐的全盛阶段。也标志着我国歌舞音乐的发展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唐大曲在结构、调式、音乐、曲牌、舞蹈等方面,都给后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戏曲,杂剧,如元杂剧、南戏、昆山腔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影响很深远。因而,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及传承发展中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歌舞大曲以品种丰富,独具特色、自成体系闻名于世,它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同时也是人民生活的亲密伴侣。

参考文献

[1] 夏野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年2月第一版 [2] 金文达著《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年4月第一版

第二篇:五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五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本届五年级学生只有一个班,共54名同学,人数多,大班教学,难以注意到点,造成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不一。由于音乐教师欠缺,每个学年都要更换不同的音乐教师,同时又是兼职的,所以教学上没有音乐知识教学的连续性,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了,往往是教会一首歌,就大功告捷,所以学生参差不齐,加上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课习惯,给五年级音乐教学带来了难度。本学期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进入规范音乐课教学,放慢课堂教学节奏,提高学生读谱能力,并注意点面结合,引领学生走入充满神秘的音乐殿堂。

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扩展,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上的曲子,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渴望音乐,却不喜欢书本上的歌曲。因此,培养对音乐课的兴趣和热情一日不可懈怠,让学生转为从心底上真心喜欢音乐,并具有一定的优劣作品辨别能力刻不容缓。尤其是要注意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歌唱方法的指导;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状态。所以本学期继续加强对学生坐姿、唱姿、合理呼吸的培养,通过对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以及歌舞唱游课的教学培养学习兴趣,灵活处理、自由组合教材,适当引入流行音乐,正确引导学生优劣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进行教育,渗透人文思想,得到高尚的音乐情操熏陶。

郭志先

2011年9月

1、在唱歌、视唱和听音练习方面,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基础,但每班还有个别音乐上的后进生五音不全,我们要多给这些同学一些关心和爱心,使他们尽快的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高兴起来,尽快脱掉“乐盲”的帽子。

2、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需要学生先熟悉旋律,再做欣赏。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三个班的学生情况有所差异,一班乐感较好,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好;二班上课纪律差,表演时不活跃;三班性格内向,不敢表现自己。因此在今后在学习中,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五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共有六个平行班,除了五(5)班是棋类特招班,学生人数40人外,其他五个班都达到53人,人数多,大班教学,难以注意到点,造成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不一。尤其是五(2)班,由于音乐教师欠缺,每个学年都要更换不同的音乐教师,同时又是兼职的,所以教学上没有音乐知识教学的连续性,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了,往往是教会一首歌,就大功告捷,所以学生参差不齐,加上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课习惯,给五年级音乐教学带来了难度。本学期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进入规范音乐课教学,放慢课堂教学节奏,提高学生读谱能力,并注意点面结合,引领学生走入充满神秘的音乐殿堂。五(6)班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思考、善于学习,学习音乐积极性挺高,但个别学生纪律较差,老管不住自己,言论自由,课堂稍一松懈,就“疯”,教学时应注意调整教学节奏,引导他们认真学习。其他几个班按照教材循序渐进的安排,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能随着琴声自学简单曲子,能在教师指导下较好地完成音乐欣赏,乐器——口风琴演奏也有一定的水平,他们在音乐委员的带领下,改编曲子,多个声部表演,完成了年级组口风琴比赛的任务,成绩前矛。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扩展,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上的曲子,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渴望音乐,却不喜欢书本上的歌曲。因此,培养对音乐课的兴趣和热情一日不可懈怠,让学生转为从心底上真心喜欢音乐,并具有一定的优劣作品辨别能力刻不容缓。尤其是要注意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歌唱方法的指导;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状态。所以本学期继续加强对学生坐姿、唱姿、合理呼吸的培养,通过对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以及歌舞唱游课的教学培养学习兴趣,灵活处理、自由组合教材,适当引入流行音乐,正确引导学生优劣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进行教育,渗透人文思想,得到高尚的音乐情操熏陶。

第三篇:小学音乐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从整体的水平看相差不是特别明显。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但是部分班级在音乐的听觉稍有差异。一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一些儿歌,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从整体水平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进步较大,学习目的性也有所增强,个别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有所改进。每个班都有一些表现非常棒的学生,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但还存在着个别学生不能自律,因此在教学中还是要加强常规教学,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这学期对他们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三、教材分析 《巧巧手》、《汪汪与咪咪》,其中歌曲有《布谷》、《小雨沙沙》、《牧童》、《下蛋罗》、《海》、《云》、《彝家娃娃真幸福》、《乃哟乃》、《粉刷匠》、《理发师》、《猫咪别淘气》、《谁在叫》让学生了解几首中国优秀的儿童歌曲和几首优秀的外国歌曲,并配以群体的音乐活动,如:齐唱、独唱等,这是一种以音乐为纽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与学生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欣赏有《杜鹃圆舞曲》、《小燕子》、《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小象》、《大象》、《我是人民的小骑兵》《公鸡母鸡》、《我的小鸡》、《大海摇篮》、《海上风暴》、《快乐的罗嗦》、《阳光下的孩子》、《夏天的阳光》《我有一双万能的手》、《铁匠波尔卡》、《小狗圆舞曲》、《跳圆舞曲的小猫》等,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乐必要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用轻松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喜爱音乐课。

3.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4.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丰富课外音乐活动,以学生的爱好为主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学习音乐。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小学二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学二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同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可能性的问题,不大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建立学生的表象。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到教者的目的。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三年级音乐学情及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时不时应用一些小“特技”来提醒那些目空一切的孩子,告诫他们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而对那些失去信息的孩子要及时抓住机会鼓励他们。

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在平日教学中增加小组合作,加强团队精神,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3、自控力不强: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遇到这种问题,我们应该“恩威并用”,表扬自觉的学生适时使用管理软件对不能自控的学生进行提醒、控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编写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始终。在教材内容上注重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过程与参与。在本册教材中,聆听歌曲有14首,学唱歌曲15首。在这一学期的教材中开始让学生接触一些国内的民歌,让学生初步了解感受民歌,其中包括《小放牛》《阿西里西》等

第一单元:亲亲祖国。

聆听《彩色的中国》、学唱《我爱我的家乡》《在祖国的怀抱里》等作品,表达出对祖国热爱。

第二单元

民歌拾贝

聆听《小放牛》、歌唱《我的家乡在日客则》《阿西里西》四首作品,初步集中接触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风格,从而体现本课的音乐与民族的人文性,初步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

第三单元

可爱的小动物这一单元根据题目,他表现的主题是表现中外少年儿童同伴间的珍贵友谊之情,欢快热情的音乐体现了“友谊”产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第四单元

丰收之乐本课与第8课《草原》属同一主题,但作品所产生的地区不一样,《小放牛》等作品主要流传在汉族地区,所以其音乐风格与蒙古族有很大的差别。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音乐与民族、地域有密切的关系,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音调,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小学四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刚从三年级升上来还不能马上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加上原来的音乐课不是正规系统的训练,学生对基本的音高、节奏、拍、调都知之甚少,如果按教材的课程安排上,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感到困难。所以在刚接手的时候,开始的几堂课我没有上新课而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普及,从后来的结果看确实起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

音乐课如果单单只是教唱几首歌曲是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的,要通过唱、练、赏、游的方式让学生能对音乐产生兴趣,特别是能学会欣赏不同国家、民族及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音乐来起到美育的作用。由于我校学生来自城乡不同地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别,有些学生能通过点拨就可以学会,而有些学生则要进行反复的训练。学习乐理知识有时让学生感到枯燥,甚至个别学生会感到厌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上课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的方式进行。我的竞赛中每次都设有奖励分和处罚分,奖励分主要是奖励给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个别能抢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的个人也可以为小组获得奖励分;处罚分则是针对小组中有违反纪律的现象。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每堂课下来大家都要比比看哪个小组的星星多,同学们以得奖励分为荣,以被扣分为耻辱,学习热情高涨。为了得到更高的奖励分同学之间学习上也是互相帮助,达到了我在教学设计中面向全体的目的。对于学习歌谱,学生的畏难情绪特别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自信,我有时会在黑板上写些学生特别喜欢的歌谱,让大家哼唱然后猜是什么歌曲,当公布答案时,孩子们都很激动,巴不得马上学会。有时我也会布置学生准备一首他们自己喜欢的曲谱歌词,当然最好是老师没听过的,然后我用最短的时间演唱给学生听。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对歌谱的学习兴趣果然增添了不少。现在一个学期马上要结束了,孩子们学会了不少歌曲,欣赏了一些不同风格的音乐,也能看着歌谱结结巴巴的唱出来,虽然还没有达到我设想的那么好,但看着他们的进步,我还是感到欣慰。“ 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虽然比较极端,但想想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连海伦凯特都可以成为那么优秀的人,还有怎样的学生是教不好的呢,关键还是“用心二字吧!

小学五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还要注重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欣赏音乐、演唱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的态势。常规与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每节课堂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不能松懈。

第四篇:音乐学

第一节

1、音乐 :有节奏、旋律、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构成的听觉表演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不断变换、对比和组合,体现在音响之中,形成艺术形象,来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2、音乐的起源说---游戏、劳动、巫术、爱情、表现„

(1)音乐的雏形

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三四十万年前)--打猎—篝火—喊叫、舞蹈、敲打—手舞足蹈、欢呼跳跃—“文娱晚会”

(2)“模仿”是人的本性,音乐起源于对自然界的“模仿”,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管子》:音乐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来的。凡听羽,如鸟在树;凡听宫,如牛鸣窌(liao)中„

五音(声)---宫商角徵羽

123563、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用于祭祀、驱除猛兽,另是报时、报警的工具 ,还可作为军队助威之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鼓。

4、原始乐舞黄 帝《云门》--崇拜云图腾和歌颂黄帝的丰功伟绩

尧 帝《咸池》-尧帝部落的乐舞,祭祖祈求丰收

舜 帝《大韶》--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又称《箫韶》

5、韶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的雅乐,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韶乐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

6、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

(1)以情动人(2)潜移默化(3)寓教于乐

7、音乐的社会功能

审美的认知作用审美的教育作用审美的娱乐作用

8、音乐与社会、人生

乐是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音乐的熏陶,能潜移默化的对人的品质和综合素质产生影响。

(1)音乐“冶情” “音乐可以使人高尚起来”—贝多芬享受音乐、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致

(2)音乐“育德” 调节平衡人的感情,影响人的思想行动;优秀的作品影响人、引导人;音乐教人

真诚,唤起爱心„《凝聚那份爱》

(3)音乐“启智”好的音乐能促使脑肽物质的大量释放,对情绪的调节促进形象思维,提高记忆

力。“音乐脑”激发灵感使脑力更清晰,想象力更丰富。

(4)音乐“拓新” 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音乐家的感觉,等于科学家的几个大脑”(契柯夫);“音乐可以使人迸发出火花”(贝多芬)

(5)音乐“促健” 美的音乐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精神卫生辅助治疗、胎教、体育运动、身体健康)

(6)音乐“营和”“和谐”—音乐学名词,是音乐的追求和目标。音乐是 一门富有个性而又充分合作的艺术。

(7)音乐 “益商”背景音乐(企业、咖啡厅、迪厅、商场、会议、颁奖、广告、生物„

(8)音乐“聚力”共产党—国民党(没有音乐?)

第二节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入乐诗歌305篇,根据音乐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国风”(160篇):--民族民间歌曲

雅,分“大雅”和“小雅”(105篇):---朝会、宴飨

颂,分鲁颂、周颂、商颂三部分(40篇):---祭祀、歌功颂德„

2、《楚辞》: 反映了战国时期南方民歌的最高水平。其中《离骚》、《国殇》、《九歌》最为后人所推崇。

3、乐府:是汉代封建建立的管理音乐的宫廷官署。乐府始于秦代,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汉武帝时期

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4、朱载堉(1536--1611年):朱元璋九世孙,乐律学家、音乐家、乐器制造家、舞学家。算学家、物理学

家、天文历法家、在美术、哲学、文学、医学等方面也有惊世的建树朱载堉 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伟大巨星。

他的“新法秘律”---12平均律(比德国音乐家威尔克·迈斯特提出同样的律法,早了整整一百年)是近代科学和音乐理论的先驱。他的《乐律全书》是音乐史上最早阐明十二平均律的划时代的巨著。

5、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6、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第三节

1、戏曲 我国戏曲历史悠久,从宋代南戏发展至今已近千年。戏曲是一门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它是一种中国式的、具有民族风味与地方特点的音乐戏剧。

2、戏曲行当: 生(末)、旦、净、丑 五法:手、眼、身、法、步 四功:唱、念、做、打

红娘(花旦)铡美案(净)翅帽功(做)三岔口(打)

3、海盐腔: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情调清婉、词曲文雅

余姚腔:元末明初形成于浙江余姚,词曲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弋阳腔:形成于元后期的江西弋阳,形式自由,激越粗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翻高八度,又称“高

腔”

昆山腔:形成于江苏昆山,后经明代魏良辅改革。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

“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戏曲之母 „

4、梅兰芳(1894—1961)《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程砚秋(1904—1958)主攻青衣。《春闺梦》、《锁麟囊》;

尚小云(1900—1976)青衣。以巾帼英雄,侠女烈妇角色最为擅长,《双阳公主》;

荀慧生(1900—1968)花旦。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溶为一炉,《红楼二尤》。

5、样 板 戏

《智取威虎山》: 《甘洒热血写春秋》、《打虎上山》„

《海港》:《毛泽东思想东风传送》„

《红灯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浑身是胆雄赳赳》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奇袭白虎团》: 《打败美帝野心狼》„

《沙家浜》:《智斗》、《祖国的好山河寸不让》„

《龙江颂》:《一轮红日照胸间》„

《杜鹃山》:《家住安源》、《乱云飞》„

《磐石湾》:《常备不懈》„

6、越剧原是浙江湖州一带的民间艺术形式,后流传于嵊县,初次登上农村舞台是1909年,原叫“绍

兴文戏”,1943年改称“新越剧”,最多时全国有280多个越剧团,越剧的影响遍及全国。

代表人物:袁雪芬、王文娟„

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

7、评剧 原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及东北等地区,后流传于南北各地。

代表人物:小白玉霜、花淑兰、新凤霞、赵丽蓉„

代表剧目:《花为媒》、《小姑贤》、《杜十娘》、《刘巧儿》、《小二黑结婚》„

8、黄梅戏 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成长于安徽的安庆。

代表人物:严凤英、韩再芬、马兰„

代表剧目:《女附马》、《天仙配》、《打猪草》、《牛郎织女》„

9、豫剧 又称“河南梆子”,一向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表演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欢迎。

代表人物:牛得草、马金凤、常香玉、小香玉„

代表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小二黑结婚》、《红娘》、《七品芝麻官》、《朝阳沟》„

10、吕剧山东特有的地方剧种。

代表人物:郎咸芬、李岱江„

代表剧目:《李二嫂改嫁》、《王汉喜借年》、《姊妹易嫁》、《墙头记》„

11、川剧亦称川戏,主要流传于四川全省、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代表剧目:《白蛇传》、《拉郎配》„

川剧最著名的是它的变脸绝技。

12、湖南花鼓戏 又称湘剧,源于湖南益阳,后发展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

花鼓、灯戏的总称。在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发展到“三小”演唱。早期的花鼓戏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

13、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

独特的艺术形式

说唱艺术:

说唱艺术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可单口说唱,可多口说唱;可乐器伴奏,可无伴

奏。

主要表演形式:评书、相声、评弹、京韵大鼓、琴书、快板„

第四节

1、《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在延安首演。作品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描述了黄河两岸曾发生过的事情,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同时也表现了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以启迪人们起来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

1、黄河船夫曲

2、黄河颂

3、黄河之水天上来

4、黄水谣

5、河边对口曲

6、黄河怨

7、保卫黄河

8、怒吼吧,黄河

2、《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成就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作于1939年的延安,共八个乐章,是冼星海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以黄河为背景,描述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痛斥侵略者的残暴,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

《黄河大合唱》歌词意境既大气磅礴、动人心魄,又注意语言的大众化。音乐创作既继承了民族的精华,也借鉴了西方的作曲技巧,是造诣高深而又雅俗共赏的划时代精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大型合唱典范之作。

3、《二泉映月》--华彦钧

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

4、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赛马》

5、《百鸟朝凤》是一首能充分展现唢呐吹奏技巧的山东民间乐曲,流传于我国的北方地区。

1953年唢呐之乡——山东荷泽民间艺人任同祥,把它带到了“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的舞台上,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从此这首乐曲作为唢呐独奏曲的代表性曲目活跃在音乐舞台上。

《百鸟朝凤》充分反映了民间乐曲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生动活泼的特点。

6、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称紫艺),中国革命音乐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名族特征和时代精神,是当之无愧的人民音乐家。

代表曲目:

《前进歌》 《大路歌》 《开路先锋》 《毕业歌》 《码头工人歌》 《卖报歌》 《金蛇狂舞》《铁蹄下的歌女》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义勇军进行曲》---电影《风云儿女》插曲„

《金蛇狂舞》创作于1935年,乐曲表现了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中人们舞动巨龙,锣鼓喧天的欢乐场景。

7、歌剧《白毛女》延安鲁艺文艺学院集体创作于1945年1月至4月。贺敬之、丁毅等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曲。1945年4月首演于延安。

《白毛女》是在1943年延安开展的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音乐采用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与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其中的著名的选曲有《北风吹》、《扎红头绳》、《十里风雪》、《老天杀人不眨眼》、《我要活》、《太阳出来了》„

《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史上的一座闪光的里程碑,它的诞生标志着符合中国人民审美情趣的民族歌剧形成。

第五节

1、声乐作品的演唱方法

美声唱法:最早出现在17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从字义来说是“美好的歌唱”的意思。

19世纪达到完美程度,公认是歌唱技巧之最高境界,20世纪初传入我国。美声唱法誉满全球,咏叹调

用意大利语演唱。为了赢得歌剧中的地位,有些歌唱者甚至给自己起个意大利的名字。

美声唱法非常注重发音的科学性,追求声音的光彩、力度、发声的通畅、圆润。

民族唱法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传统,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长时期的歌唱实践而形成的,受语言特点、歌唱习惯、生活格调等因素的影响。与美声唱法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别:

①语言的差别②歌曲创作的差异:1 2 3 5 6③民族唱法的特点:薄、窄

原生态演唱 就是没有经过训练和雕琢的嗓音,演唱来自民间的没有经过加工和提炼的歌曲。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自然形成、口口相传的作品,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保持原始状态的表演形式。

流行歌曲源于美国的爵士乐。从萌芽到今天,都受到爵士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国的流行歌曲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上海。

流行歌曲的歌唱者使用话筒,他们不再炫耀声音的技巧,更注重能适应扩音系统,具有较轻松、圆润、亲切的色泽。通俗歌手的音域在中、低音区。歌唱者乐感好,在演唱中具有个性和表现歌曲风格特点的能力,并善于与听众交流。

2、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帕瓦罗蒂:(1935—2007)意大利人。

多明戈:(1941—)西班牙人。

卡雷拉斯:(1946—)西班牙人。

3、声乐艺术表现形式:独唱齐唱重唱轮唱对唱合唱

4、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何占豪、陈钢 为探索交响音乐民族化的道路,选择了动人的民间传说,吸取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选取故事中“结拜”、“抗婚”、“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创作了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旋律优美、结构新颖、色彩绚丽、通俗易懂

第六节

1、古典主义音乐 : 18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产生于欧洲的音乐潮流及创作风格。讲究严谨的结构、优美的旋律、精湛的技艺、和谐的音响与严密的逻辑。乐曲追求美的观念、风格的高雅,给人以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代表人物:海顿(交响曲之父)、莫扎特(音乐神童)、贝多芬(乐圣)„

2、莫扎特代表作品:《G大调弦乐小夜曲》 《土耳其进行曲 》 《第四十交响曲》

歌剧:《费加罗婚礼》、《唐璜》、《魔笛》„

3、贝多芬 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

4、浪漫主义音乐 : 19世纪欧洲处在一个“风云变幻”的环境中,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个人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肯定,出现了浪漫主义音乐思潮。浪漫主义音乐贯穿了整个19世纪。

代表人物:帕格尼尼(小提琴之王)、李斯特(钢琴之王)、舒伯特(歌曲之王)、门德尔松、华格纳、肖邦(钢琴诗人)、比才圣桑、威尔第、普契尼、约翰·斯特劳斯„

第七节

1、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与乐队协同演出的技术难度较大的大型乐曲。协奏的乐队或乐器不仅仅是陪衬,而是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并会在作品表现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的具有描写或叙事性、抒情性、戏剧性的管弦乐曲,也称“音画”、“音诗”或“交响音画”,属于标题音乐范畴。常取材于文学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传说,内容富有诗意。

交响曲: 源于古希腊,原义为“共响”,亦称“交响乐”。

它是作曲家们写作技巧高度的体现;它在发挥器乐表现力上,达到了顶峰;它是音乐表现上最庞大、最复杂、最完整的管弦乐套曲;它在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五人强力集团:指由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等五位俄罗斯作曲家与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组成的作曲家社团。形成于1856-1861年。以发扬和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强力集团成员的艺术思想受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影响较大。强力集团继格林卡之后,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2老约翰·斯特劳斯(1804—184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共作有圆舞曲152首,被称为“圆舞曲之父”。

约翰·斯特劳斯(1825—1899)老约翰·斯特劳斯的长子,由于在圆舞曲方面的成就被称为“圆舞曲之王”。他创作了400余首圆舞曲,成为奥地利的欢乐和感情的缩影,其中《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春之声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 等最为著名。

其音乐并不深刻,优美动听、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

3、斯美塔那(1824-1884),捷克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后又学钢琴,八岁开始作曲,1874年不幸两耳全聋。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捷克音乐之父”。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创作于1874-1879年间,作者在丧失听力后,用心灵谱写了的这组作品。

4、《沃尔塔瓦河》

沃尔塔瓦河由南向北纵贯美丽富饶的国土,是捷克民族的摇篮。作品结构宏伟绚丽,音乐形象富有诗意。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河流奔腾的主题,展示了沃尔塔瓦河瑰丽、庄严的景象,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是一首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深刻的爱、对未来和光明有着不移的信念和乐观精神的颂歌。

第八节1、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现代电影之父”)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放映了他们拍摄的世界上第一批电影《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十几部长度均为1分钟的短片。1895年12月18日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2、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有剪辑、组接之意。把不同的镜头、画面、声音等艺术地组织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节奏。整个过程体现了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形成。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并给后来的电视等艺术以巨大的影响。

3、电影史上最初把声音带入电影的美国人,1927年10月6日 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首映,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1928年,由华纳推出的《纽约的灯光》被认为是第一部”百分百的有声片。

4、希区柯克:(1899-1980)美国著名电影导演。被称为“悬念片大师”,其在悬念片领域至今无人超越。《39级台阶》(1935)为其最杰出的代表作品。取得成功的是表现极端强烈恐怖和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为基础的作品,十分引人入胜。构成他作品的基本成分是:

恐惧、性欲和死亡。主要作品:《狂乱》、《蝴蝶梦》、《精神病患者》、《群鸟》„

5、沃尔特 ·迪斯尼:美国动画片大师,号称“卡通片之父”、“动画王国国王”。他于1928年创造了米老鼠的这一经典卡通形象,被称为“米老鼠之父”。《米老鼠和唐老鸭》、《三只小猪》、《木偶奇遇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6、外国电影节: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美国电影——金球奖

欧洲三大电影节:威尼斯:聚焦于各国的电影实验者,鼓励他们拍摄形式新颖、手法独特的影片,该电影节的宗旨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引领了欧洲艺术电影的发展潮流----“金狮奖”。评判标准:艺术性。

张艺谋1992年《秋菊打官司》、99年《一个都不能少》获最佳影片金狮奖),2006年贾樟柯《三峡好人》 摘得金狮奖。

戛纳:法国为了对抗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决定创办法国自己的国际电影节。战后,于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南部旅游胜地戛纳举办了首届电影节。其最高奖 “金棕榈奖”。

1993年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获金棕榈奖。

柏林: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得到了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和电影界的支持和帮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主奖有“金熊奖”和“银熊奖”。

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金熊奖。

2006年,中国导演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再获金熊奖;

2008年,中国王小帅导演凭《左右》斩获银熊。

第九节

1、北京丰泰照相馆任庆泰主持拍摄的《定军山》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有京剧名角、谭派创始人---谭鑫培主演。

2、中国电影的开拓者、先驱者张石川

第一位导演艺术家: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

第一位电影事业家:创办赫赫有名的的“明星影片公司”;开办了中国最早的电影演艺训练班,着力培养

新人„

第一位电影企业家:注重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以娱乐片为主,寓教于乐。对公司的管理非常人性化,十

分重友情,倡仁义,重视发行,着力发展院线;改进拍摄设备,与国际接轨。

3、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试播,(今中央电视台),当时被称为:北京电视台;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试播了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问世;

1958年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

4、“第五代导演”的创作成就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用20年的时间打造了在世界电影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第五代导演让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

陈凯歌、张艺谋等被国际电影界认可,他们的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屡屡斩金夺银,尤以张艺谋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捧回“金熊”、《秋菊打官司》在威尼斯电影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在戛纳电影节登顶最为风光。

《霸王别姬》、《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曾先后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也是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在国际影坛上的一个亮点。

2.第五代导演让中国电影走向了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伴随着以第五代导演为主的电影人的成熟而形成。他们推动着中国电影一步步地走向市场。中国电影越来越重视来自观众、来自市场的反映。

3.第五代导演打造了中国电影的艺术新风气

第五代导演具有强烈的张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使命感,他们的视听手段极富感染力,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创新,给人以享受和震撼,对整个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芭蕾:(法文Ballet)“舞蹈艺术皇冠之珠”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形成于法国,佛罗伦萨公主凯瑟琳带入宫廷。古典芭蕾舞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尤其是脚尖鞋的运用和脚尖舞的技巧(又称足尖舞),更是将芭蕾舞与其它舞蹈品种明显地区分开来。

著名的古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天鹅湖》、《睡美人》、《唐·吉柯德》„

5、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作曲家。自幼学习音乐,剑桥大学音乐博士。浪漫乐派音乐巨匠,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抒情又华丽,他的性格温柔善感,对音乐特别富有感受。

代表作: 《天鹅湖》 《睡美人》 《胡桃夹子》

第五篇:唐诗中的音乐赏析

从唐诗溯源音乐之美

引言: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与音乐就有着不解之缘,“诗乐结合”是中国古诗发展的一条主线索。特别到了唐代,其诗歌与音乐诗,深刻的反映了唐代音乐繁盛的现状。唐代诗人吸收了大自然之韵律美,社会生活之活力美,赋予了其诗歌创作的格律化和音乐性。本文首先从乐器、弹唱方式、音乐效果分析入手,再展示不同诗人描写音乐的具体方式,发现和探究唐诗中古典音乐之美。

一、唐诗中的乐器

1、冷色调的羌笛

羌笛在唐代时期,是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在当时它只是边塞中所用的乐器。唐诗中,羌笛是边塞军旅生活的代言人其冷色调充盈着几乎是所有的边塞诗。

唐诗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焕)将怨字用于“羌笛”和“杨柳”之间,使塞外的荒凉气氛更显悲壮,增添了凄冷的色彩。此时的羌笛是一个活物,借羌笛的悠怨之声,表现戍边将士的苦闷心情,苍茫悲凉中,表现了极其阔大的境界。

唐诗二: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出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高适)月明之夜,笛声萦绕在兵营上空,一曲《梅花落》飘荡在关溢山一整夜。西北不长梅花,而《梅花落》勾起了戍边将士的思念江南故乡之情。

2、风笛的离别愁

风笛,是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民间乐器,又名风袋管。唐诗中的风笛,应该是一种类似于口笛类的简易管乐器。

唐诗: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春意荡漾,杨柳飘拂起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凄清幽怨的风笛声中,表现出友人别离时的依依不舍。

3、万千变化的筚篥

筚篥是一种古老的西域吹奏乐器,发音悲烈,因此得名。这是一种音调很高、声音很响亮的吹奏乐器,为西域人牧马时所用。最早用骨制,传人中原后改为竹制,声音更为响亮和婉转。

唐诗:《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中,筚篥声声,使邻人忍不住叹息,远在异地的游子闻之思乡,皆泪流满面。筚篥擅长表现冷色调的乐曲,但表现力又不局限于此,多彩而丰富。任乐曲徒只有在风中荡漾,仔细体味,才能发现音调旋律十分神奇。

4、冷艳之美的洞箫

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数千年华夏文明的悠久的历史中,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韵昧给人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唐代诗人李白在《宫中行乐辞》中把箫比做“凤”,有 “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之说,故又有凤箫之称。唐代出现的“尺八”,亦属于箫类。

唐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将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的传说融入全诗,“青山”、“水”、“秋”、“草”、“桥”、“明月”、“夜”等突显出一份静态之美,加上一个“何处教吹箫”,使得全诗人透出一股冷艳的独特意境。唐诗三百首中的管乐器,以沉郁、低婉、愁苦等特点见长,皆属于冷

色调的特性。好多乐器不仅仅可以表现阴冷、柔和的一面,亦可表现阳刚、热烈、明亮的暖色调,只是由于在那种常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年代,愁闷的情绪更明显一些而已。

二、诗人音乐描述手法分析

诗人们用他那传神之笔,以五彩斑斓、变化多姿的比喻,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音乐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使人有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音乐艺术主要是借助声音再现的。在唐诗中,其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描绘去领略。笙歌声从远处飘来,“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良士元《听邻家吹笙》)。在这里,诗人运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难以触摸,变幻无穷的音乐声,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再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难以泯灭的记忆。

为了体现唐代音乐家演奏技艺之高超,诗人大多采用陪衬、烘托的手法从侧面进行渲染。如琵琶女的琵琶弹奏声停止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三、具体分析——以王维诗歌为例

众所周知,王维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音乐家。他的诗和音乐的关系,可以说是水乳交融。可以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王维的诗中有乐,并不像李白、李贺、白居易那样,在诗歌中直接描写音乐活动,形容音乐的美妙甚至诠释音乐作品。王维的诗中有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所发现的并予以空灵的音乐和音乐美。

五言绝句《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的这些诗,表现了从现实中提炼出了一种空山、夜静、林深、鸟鸣的意境,创造出一种蝉噪林愈静的效果。

王维诗中,如此捕捉大自然之音乐精灵者,可谓俯拾可见。

音乐诗人王维,正是这样,在对大自然的音乐精灵的感悟中,产生了诗的灵感,完成了诗的创作,形成了其特有的定势思维;而也正是在其诗作中出现了这些大自然的音乐精灵。才形成了王维式的诗中有乐的创作特色。

王维的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艺术特色,不仅对诗歌创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且对其他的艺术创作来说,也会大有启发。

四、唐诗中音乐具体描写特点分析

唐代诗人用诗歌表现有声无形的音乐,都能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在艺术上各有创新,从《琵琶行》、《听颖师弹琴》等作品来看,可以概括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诗人善于应用各种音响来喻乐声,使读者通过喻体对乐曲有较具体的感受。盛唐诗人李颀在几首著名的描绘音乐的诗篇中,就以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来喻乐声,《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就以秋天自然界的各种音响,以及泉水汩汩声相互交织来比拟乐声,这一系列的以声喻乐贯注了诗人强烈的审美情感,同时喻体又十分切合乐声所含的感情。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段被誉为模写音乐的妙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把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鸟声、泉水声等等,来比拟琵琶的“嘈嘈”“切切”声,从艺术表现上看,也是以声喻乐,从听觉到听觉,但是通过种种声响的比拟,使读者对于琵琶乐声的感

受不再抽象模糊,而变得具体清晰了。

其次,唐朝诗人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深透理解,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以形喻乐。把无形的乐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从听觉沟通视觉,使读者在审美意识上的印象更加鲜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可以说是把“听声类形”推向了极致,对琴声通过各种形象具体描摹。

再次,唐朝诗人还善于以典喻乐,用有关音乐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描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评为“摹写声音的至文”,诗中由众多关于音乐的典故,明显、隐僻、灵活多变,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李贺以典喻乐,是基于对乐曲的深刻理解,引起感情的强烈共鸣,所以诗篇饱含激情,扣人心弦。这些诗歌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乐声中所含的情感。

五、总结

唐朝诗人善于以极富诗意和情味的描写,渲染乐曲强烈的艺术力量。诗人根据自己听乐诗的心情、环境气氛,在诗歌里面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加以表现。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在这样悲凉的环境里面,凄楚的芦管声随朔风而起,散满边关。勾起征人无限的乡思而尽望乡,可见其震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在表现乐声的艺术感染力方面都不落俗套,诗味情韵俱佳。且唐代诗人在欣赏以表演为主的音乐时,最容易产生“物我同一”之感。

唐朝诗人对于音乐绝大多数都是知音,但是因为听乐时各有独自的心境,不同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心理,所以艺术风貌各不相同。但是诗篇都饱含激情,直抒胸臆。他们各自发挥了艺术上的独创性,用诗歌形式的语言艺术去描绘表演的音乐艺术,开拓了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对促进唐诗的繁荣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功绩。

下载唐大曲的音乐学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大曲的音乐学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学求职信

    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我的材料,并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我叫李xx,河南三门峡人,是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2003级的应届本科毕业......

    音乐学自我鉴定

    尊敬的领导:我叫尹博,于XX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音乐系,现于贵州省都匀市民族中学任教。自幼练习舞蹈以来至今已有十九年,长期的舞蹈学习与熏陶,使我的基本功扎实,对于舞蹈有一定的......

    音乐学毕业论文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摘要:教育改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积极开展了素质教育,而抓好课堂教学的转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小学1-6年级音乐学情分析(精选合集)

    小学音乐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从整体的水平看相差不是特别明显。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但是部分班级在音乐的......

    网络音乐分析

    《2010年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发展报告》摘要《2010年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发展报告》摘要一、 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平稳发展2010年是中国网络音乐市场调整中平稳发展的一年,国......

    音乐教学质量分析

    音乐教学质量分析 本学期利用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在我......

    音乐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那天是一节七年级八班的音乐欣赏课,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冰山上的雪莲》等音乐。我刚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了教学内容,开始组织教学播放《冰山上的雪莲......

    音乐案例分析

    《东方之珠》教学案例分析 一、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教育主题为:用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本课时包含 “ 回归 ” 和 “ 盼归 ” 这两部分内容。因而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