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案例分析
《东方之珠》教学案例分析
一、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教育主题为:用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本课时包含 “ 回归 ” 和 “ 盼归 ” 这两部分内容。因而本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听、唱歌曲《东方之珠》,深刻体验歌曲中 “ 依恋祖国、渴盼回归 ” 的思想内涵;在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里,通过实践创作、对歌曲的再表现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自查资料使学生主动获取与香港、台湾相关的各种知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东方之珠》,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2、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实践初步学会分析歌曲结构,主动去参与学习,进而获得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突出本单元 “ 祖国统一 ” 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四、教学过程
伴随《七子之歌》优美的旋律,学生走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师生问好。2、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上节课我们所学习的《七子之歌》,同学们还知道 “ 七子 ” 除了澳门以外,还有哪些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闻一多先生在这部组诗的每一首末尾都有 “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一句话,以抒发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词曲作者心向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那么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欣赏一首同类主题的歌曲----《东方之珠》。、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香港有特点的景点、建筑图片。(课件背景音乐为《东方之珠》)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香港美丽的景色、风光。(师生互动,共同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景点等图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初听歌曲《东方之珠》展示学生自己搜寻的相关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及相关的历史知识。
4、师归纳小结: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以及周围岛屿。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是我们祖国美丽的 “ 东方之珠 ”。、欣赏录音《东方之珠》
教师播放录音,(出示投影《东方之珠》词谱)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东方之珠,注意边欣赏边体会,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
(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随琴演唱 “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教师小结: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
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和欣赏,再加上你以前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你认为这首歌曲最好听、最感人的是哪几句?你能不能试着唱唱?(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
师: “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深切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多次的强调,深刻揭示了香港同胞同为炎皇子孙,渴望归依祖国怀抱、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
这么深沉、这么情真意切的一首《东方之珠》是谁创作的?(学生回答----罗大佑)、作者介绍----罗大佑
师:你们对于罗大佑熟悉吗?(若熟悉由学生介绍,若不熟悉教师演唱《童年》、《明天会更好》)、课件演示罗大佑相关内容:创作歌曲《童年》、《明天会更好》等。11、再次复听歌曲《东方之珠》,播放 VCD 影片,学生跟随演唱,并要求学生注意歌曲可分为几部分?(学生答)、实践分析歌曲的结构(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分析)师:一首歌曲的结构跟它的旋律有关,根据歌曲中出现的各部分的旋律的不同,将其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就如同分析一篇文章,要将其分成几个段落或层次一样),再将每个层次或段落用字母表示出来,就成为歌曲的结构。下面同学们尝试分析一下《东方之珠》这首歌曲的结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第一部分的旋律比较平稳、温柔、亲切,而后歌曲在 “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第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 时达到了高潮,把对东方之珠的爱恋,对祖国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把它们分开成为两个乐段,用 A 和 B 来表示。而后来的 “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 则是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复,我们把它叫做补充部分,因此,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就是带补充的单二部曲式。、表现歌曲,分组对歌曲进行实践创造(1)在充分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分男女声部,随 VCD 伴奏进行演唱。(2)男女生对唱表演,高潮部分大家合唱跟随。
(3)分组进行实践创造:伴舞、伴奏、伴唱、演唱等,对歌曲进行 “ 二度创作 ”。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经苍桑,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到祖**亲的怀抱,台湾的回归也已指日可待,但回归的历程仍然需要我们做出艰辛的努力,期望就在你们的身上,为了祖国统一,为了民族的昌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案例评析 组织结构:
这节课集欣赏和歌唱为一体,因而属综合欣赏课。总体教学结构承上启下,与本单元第一课时的《七子之歌》相互呼应,本课时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始终抓住歌曲中蕴含的浓浓的情感。通过欣赏不同形式、不同版本(声音文件、影视文件、图片文件)的音乐旋律,从多方位多角度感受歌曲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表演(对歌曲的二度创作)以及课前相关资料的自主查寻等多种学习方式,了解并掌握歌曲旋律及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以 “ 同为炎皇子孙 ”、“ 浓浓的思乡情怀 ” 抒发 “ 回归 ”、“ 盼归 ”、“ 渴望统一 ” 的爱国激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使学生达到 “ 以祖国昌盛、民族富强、和谐统一 ” 为己任的爱国思想境界。拓展探究
现代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当成惟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当成惟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当成惟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突显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强调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学习共同体、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探索。
《东方之珠》这类案例并非单一的音乐知识课,在教学中可将文学、地理、历史等其它学科相关的知识 “ 拿来我用 ”,以更好的为本课教学目标服务。比如本节课在课件制作中可再进行一些扩展:中学语文学科的阅读文章《乡愁》、潘长江的电视小品《风筝》等,都是以 “ 盼归 ”、“ 企望统一 ” 为主题思想的,只要教师科学地进行筛选、取用,在教学环节中合理地进行安排,对激发学生的情感、辅助完成教学目标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音乐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那天是一节七年级八班的音乐欣赏课,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冰山上的雪莲》等音乐。我刚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了教学内容,开始组织教学播放《冰山上的雪莲》时,“都什么年代了还听这个,难听死了”、“真没劲,都想睡觉了”、“老师从网上下载点流行音乐给我们听听吧”。一时间,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室里一片乱哄哄。“你们怎么这样……反正书上的曲子是一定要学的。”我激动且语无伦次了。
突然,这个班的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也较差的张延同学站了起来,也不打个招呼就往音乐室外面走。我追上去责问道:“你去哪?干吗去?”他毫无表情地回答:“这节课没劲,书本上的歌曲不好听,唱起来没感觉,也学不会,真浪费时间。”“老师,教我们唱流行歌曲吧。”此时教室里同学们的声音更大了。虽然我当时很生气,但无奈之下,我只得让步了。“好吧,既然你们这么不想听曲艺音乐,那这节课我们就破例唱唱流行歌曲吧,不过你们别说我上课不认真啊!”话音刚落,包括在内的所有学生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大声欢呼太好了、太好了!随后每个同学都在争先恐后的报出自己想要听的歌名让我下载,《三国》、《童话》、《不想长大》……随着音乐的响起,同学们一个个都像着了魔似的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自觉地跟着音乐哼唱起来,顷刻间便沉醉在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
正由于有了上述事例的发生,我随后就对本班50名在校生进行了抽样无记名调查统计:
1、你喜欢上音乐课吗? A、喜欢(98.3%)B、不喜欢(1.7%)
2、你希望老师教一些其它的东西,你希望是哪些?(多选题)A、流行音乐(84.58%)B、中国戏曲(10.77%)C、外国歌曲(26.06%)D、民族音乐(31.52%)
E、古典音乐(43.47%)此时此刻的我被陷入了深深的无奈和困惑之中。
二、案例分析
以上案例中所表现的,正是初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流行潮”现象。不难看出,不是孩子们不爱音乐了,只是他们对流行音乐更为偏爱,是我们的老师强制性的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是我们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了孩子们。如果再加上歌曲缺乏与学生生活产生共鸣的东西,就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更难以吸引学生。而学生是当代的学生,并且生活在信息传媒非常发达的当代社会,时下正红的“超级女声”、“我型我秀”、“星光大道”、“唱想中国”等一些选秀活动,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使得流行音乐离孩子们的距离是如此之近。正因为时间上较大的落差,才造成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即使接受也往往是消极被动的。
面对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这一现象,音乐老师该怎么办?如何处理音乐教学中的雅与俗的关系?这些都是横在我们音乐老师面前辄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
其一,摆准流行歌曲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我们的音乐教育,无疑应包含中国传统音乐、新音乐、欧洲古典音乐及包括流行歌曲与“新潮音乐”等现代音乐在内的古今中外一切优秀音乐文化成果,但其中也必须有主次之分。不给流行歌曲一个适当位置不行,把这个位置摆到不适当的高度也不可取。在近年的全国歌手大赛中,常可以见到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获奖作品出自专业作曲家之手。更有在各种流行歌曲比赛中一炮走红的歌星:李宇春、张靓颖……这些多多少少都影响着中学生们。随着中国台湾歌手周杰伦的一首流行歌曲《蜗牛》,被列入上海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之列。同时还有《真心英雄》、《中国人》等多首港台流行歌曲被录入。可以说将流行音乐纳入教育体系,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二,淡化自我,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我们很多老师喜欢以自己的好恶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自己喜欢民歌,便让学生都喜欢彭丽媛、宋祖英。自己喜欢二胡,就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听《二泉映月》、《良宵》。这种教学思想总体而言还是感性的,过强的自我意识在左右着教学向理性化方向发展。
其三,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拓宽欣赏视野。音乐老师不能老是在自己过去所学的范畴中自以为是的散步,拒绝一些现代的东西。我们应该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昙花一现的“高雅”音乐,而流行音乐中也有经典之作。贝多芬的作品未必都是经典,流行歌曲并非都是靡靡之音。因此,做老师要胸襟开阔、雅俗共赏,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
其四,活跃课堂气氛,淡化技能性,突出欣赏性、审美性。无论什么有趣的东西,一旦上升到理论成为学习的对象,学生往往就会对其失去兴趣,但如果让学生在欣赏与审美中进行学习则会轻松得多。
第三篇:音乐案例分析
一年级音乐课《海》案例分析
我从教材背景、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年级音乐课《海》案例分析
一、教材背景
《海》这一课是人音版第二册第七课的内容。“海”这一课的人文主题非常突出,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以《海》这首歌为主线,以“海姑娘”这个形象为引子,采用教材上的《海上风暴》和非教材内容的《蓝色多瑙河》选段为音画欣赏内容,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重点,运用多科艺术综合(音乐、美术、戏剧),自主探索、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求实现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音乐艺术能力的整合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我确定《海》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A、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B、使学生对表现大海的各种歌、乐曲充满兴趣
C、培养学生对表演的兴趣,令学生喜欢合作与交流,乐于创造。D、让学生知道海的污染,让学生从小懂得要保护大海,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二)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A、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海》的简谱和歌词,并能根据歌词意思作表演动作。
B、能够小组合作创编造型动作表现大海,并表演。C、会用不同的线条表现欢快、平静、恐怖三种音乐 D、会用不同的表情去表现、配合欢快与紧张的音乐 E、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是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作为重点。
三、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一)以审美为核心,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净化、顿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应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其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所以,应该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在《海》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用视觉、听觉充分地感受大海的美,并能够在活动和游戏中表现、创造大海的美。
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顿悟等情感层面上。在《海》这一课学习中,学生不断地感受大海的美,对大海的感情就更深,更热爱大海了,这时进行环保教育才显得更有效,当孩子们认识到“海水受污染,要救救大海”,是他们对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而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依靠死板的说教是不可能形成的,只有在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中充分地感受、体会、创造、表现,才得以形成。
(二)音乐课程的综合
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一种以音乐为本的综合。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以高度重视。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形式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所有的感性材料不一样而已。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得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也成为必要和可能。在本课中我设计了音乐与美术的综合,音乐与戏剧的综合。用美术的线条表现音乐,如:用高低起伏波动大的线条表现跳跃、欢快的音乐,像《蓝色多瑙河》;用平直的线条表现平静、缓慢的音乐,像歌曲《海》;用凌乱的线条表现恐怖、紧张的音乐,像《海上风暴》(详见本课第三个环节音画欣赏)。而音乐与戏剧都是表情性很强的艺术门类,两种艺术的综合也很有必要。如:用戏剧中欢乐的表情去演绎欢快的音乐;用生气的表情去配合狂暴的音乐等等。
(三)在游戏中学,乐中学
在新课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学生人格的健全,以美育人是放在首位,但并不是说知识与技能就不用掌握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是必要的,这是提高音乐素质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基础。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如果没有方法,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所以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快乐地学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改变学习方式的办法。小朋友都喜欢做游戏,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性的识谱环节,用彩纸做许多美丽的小贝壳,在每个贝壳上写一个音符,小贝壳上的音符就是《海》这首歌包括的音符。让学生把音符当作美丽的小贝壳去认知,在拾贝壳——举贝壳——唱贝壳一系列游戏中逐步掌握《海》这首歌的简谱。柯达伊音乐教学运用在唱贝壳的环节中。
四、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大海吗? 生:喜欢!
师:那么我们现在去大海边玩怎么样?
学生从座位上走出来,坐在地上,好像坐在沙滩上。
2.学生欣赏各种大海的形象。课件显示多种大海的画面,同时播放《海》这首歌的音乐。(第一次感受《海》这首歌)3.谈谈对海的感受,抒发对大海的感情
师:大海美不美? 生:美!
师:见到这么美的大海,你们想说点儿什么呢? 生1:好想去大海边玩。
生2:想变成一只小鸟,在海上自由自在地飞翔 ……
4.朗诵海的诗歌(其实是朗读《海》这首歌的歌词)
师:我见到这么美的大海,想朗诵一首小诗,你们也和我一起朗诵好吗? 师生开始有感情地朗诵,并且配上适当的动作: 大海啊望不到边,多广阔的海,太阳啊已经下去月亮升上来。……
设计意图: 我设计从学生观看美丽的大海画面导入,让学生首先被美丽的大海所吸引、震憾,而且画面配上《海》这首歌的音乐,做到音画同步,也让学生第一次感受《海》这首歌。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产生的感染力是很强的,从而成功导入本课《海》。
(二)体态律动:游泳 1. 师过渡语:大海这么美这么可爱,想不想拥抱大海呢? 生:想!
师:大家下海游泳怎么样?
师:老师弹钢琴模仿海浪声,你们游泳的动作要和海浪声一致,做得到吗? 2. 师弹奏滑音模仿海浪声,学生划动手臂,随着海浪声有节奏地做游泳动作。
3. 师弹奏《海》的旋律,让学生听到这段音乐就“躺在沙滩上”休息。(第二次感受《海》这首歌)
4. 师再弹奏滑音,学生一听到马上做游泳动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按音乐节奏做动作的习惯,想令学生在“游泳”活动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真的来到大海边,从而更投入、更积极地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又一次感受《海》这首歌。《海》这首歌,自始至终,在本课每个环节都出现,贯穿了整堂课,目的就是要学生多听多感受《海》这首歌,但不是机械地重复听,而是不同时候、不同形式地听,让学生渐渐地喜爱和熟悉这首歌。
(三)音画欣赏(音乐与画面的匹配)
引言:海姑娘遇到一个难题,请小朋友们帮她解决。
听音乐选画:曲一《蓝色多瑙河》选段与第一幅图相匹配(表现欢乐的大海)
曲二《海》与第三幅图相匹配(表现平静的大海)曲三《海上风暴》与第二幅图相匹配(表现生气的大海)1.每曲先听一点,然后选择合适的图与其相匹配,并说明原因,然后再听。
2.为不同的大海配表情(欢乐的、生气的),学生做出欢乐的、生气的表情。3.听音乐画线条表现三种大海(通过画线条感受音乐旋律线的起伏)
设计意图:在音乐欣赏中配与适当的画面,令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情绪。《海》这首歌在此环节中反复地出现,并且是带情绪的,有表演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海》这首歌。为大海配欢乐的、生气的表情不但能把握音乐的情绪,也为后面戏剧表演的环节埋下伏笔。用画线条表现所听的音乐,是寻求音乐与美术之间的一种“通感”,而不是为了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综合”。有了“通感”,就能用美术的要素去表现音乐,听着音乐体会到美术的成分。而为三种不同的大海配表情,则是音乐与戏剧表演的综合,用表情去表现音乐,能够更准确地理解音乐,同时丰富的表情也丰富了情感体验。
(四)拾贝壳〈识谱教学〉
过渡语:“海姑娘感谢小朋友帮她解决难题,要送许多小贝壳给你们……”
1.生每人拾一个贝壳,贝壳上有音符,师唱哪个音符,学生就举起相应的音符。(师唱的音是《海》这首歌的旋律)
2.几个学生排队手持贝壳音符,教师用卡片点谁的头,下面的学生就唱哪个音,其中“浪花”卡片点就唱;“小鱼”卡片点就不唱(师点的音还是《海》这首歌的旋律)设计意图:
评价:本环节充分体现了在游戏中学,快乐地学。使本来枯燥乏味的 识谱教学变得充满趣味。运用了柯达伊音乐教学法。
(五)创编与表演
引言:“海姑娘觉得小朋友真了不起,会跳会唱,你们能不能教教她呢?”
1.师提问与海有关的事物。(如:海风、海浪、海草等)
2.小组合作创编一些动作表现大海(商量、创编过程播放《海》这首歌,师参与到学生当中商量)3.分组表演动作时融入歌唱(分乐句唱,师先唱,生后唱)4. 用乐器模仿海浪的声音,要用不同的方法敲击。5.分别表现唱、跳、奏
设计意图: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表现大海的美。在小组共同创编和表演时,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与交流,学生需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评价:在活动中学生非常自主、积极地共同设计和创编,而且都设计得很好,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造型,有美感、艺术感。不但演的人乐在其中,观者也是津津有味地欣赏。而一组学生表演过程中另一组就唱《海》这首歌,非常自然地融入了歌唱。打击乐器模仿海浪声渲染了气氛,并加强了节拍感。
(六)戏剧表演
教师一边描述,学生一边表演(用身体的动作和表情),内容关于海的污染。
教师描述:“大海啊望不到边,多广阔多美丽的海,海面上掀起浪花,浪花好像在跳舞,浪花在歌唱,大海非常欢乐,海里的小鱼在快乐地游来游去,海豚在一跳一跳的。可是,这时大海不高兴了,原来有人把脏水、脏油、垃圾倒进大海里,大海很难过。大海要生气了,大家说怎么办呢?”教师要非常有感情地描述。生1:我要当科学家,把污水引走。师评:你的办法真好。生2:叫人不要把垃圾倒进大海,不要弄死小鱼。
师评:你真有爱心!还有不同的办法吗?(叫学生用不同的办法,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生3:做一个潜水艇,把垃圾都捞上来。生4:在一个牌子写上“不要乱丢垃圾”。……
师评:你们的办法都很好,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保护海的使者,保护大海,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设计意图: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而设计的这个戏剧表演的环节。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本课的人文主题——让学生知道海的污染,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大海,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评价:淡化了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与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在戏剧表演中师生一方说一方演,说的一方固然是充满感情,演的一方更加是全情投入、尽情发挥,最终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第四篇: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四年级音乐教学案例:《我们的田野》
教学课题:《我们的田野》 教学内容说明: 《我们的田野》创作于五十年代,由管桦作词,张文纲作曲,曾作为影片《我们的田野》的主题歌.由于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易于上口,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此歌于1980年获“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管桦(1922-2002),原名鲍化普。1922年1月生于河北省丰润县三女河乡女过庄村。1963年调入北京市作家协会任驻会作家。代表作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长篇小说《将军河》,作词的儿童歌曲有《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快乐的节日》。张文纲,作曲家,广西合浦人。
歌曲结构为三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调式为F宫调式,2/4拍子.其节奏平稳宽广,旋律亲切委婉,优美流畅,具有明亮的大调色彩.尤其是第一,第二乐句起唱时的弱起节奏“0 X”和乐句中的跨小节切分节奏“X | X”,使乐曲富于动力,显得新颖独特,增强了歌唱的抒情韵味.此曲的歌词极富诗意,分别从田野,湖水,森林,群山,天空五个侧面抒发了对祖国的赞颂与热爱之情.歌曲特点:《我们的田野》旋律悠扬,富有歌唱性,歌词也写得很出色,犹如一幅绚丽的水彩画描绘祖国山河的自然景色。
培养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音乐形象作用,激发学生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以优美柔和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并从中体验旋律的美感;了解弱起小节的演唱。
2、技能目标:认识弱起知识,并掌握其唱法;通过综合训练,认识前后两个乐句在节奏上的联系,以及节奏组合的规律;认识连线这一音乐符号,感受它们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和欣赏两首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歌曲,激发学生对美丽而伟大的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两首歌曲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培养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心灵和真挚纯朴的情感;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描绘美丽的田园风光,表达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学会《我们的田野》这首歌曲,引导学生体验旋律的美感。通过演唱,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丽、壮观、富饶的歌曲。要求学生以宽广、优美的声音演唱。
教学难点:
体验歌曲旋律的美感。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合唱曲,我在教学中以“美”为主线,通过欣赏美丽的风景图片,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觉到美,再让学生去体验歌曲的旋律美,并用自己的歌声来表现美,最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结合我们美丽的校园环境,谱写出自己的心声。
教具准备:电子琴 多媒体 美丽的田野风光图片、收录机。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下面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跟老师一起去我们的田野中看看。
2、出示田野的图片:你们看到什么?这些情景给你什么感觉?
3、图片中的田野好美,老师这有一首歌唱田野的歌曲,你们听听。放歌曲录音。生聆听并感受其旋律。引导学生用优美柔和抒情的声音演唱歌词。学习弱起小节的知识,并能初步掌握其唱法。(听之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认真听)歌曲描绘了什么?情绪怎样?速度?给你什么感觉?旋律很美,歌词描绘的意境更美。我们的田野如此美丽,我们应感到自豪。通过学习歌曲《我们的田野》,激发学生对美丽而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谁表达的有新意,和别人不一样?歌曲描写田野美好风光。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鲤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壮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
作者用歌声唱出了自己美丽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告诉老师,这首歌的作者是谁?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听音乐,学生跟随范唱轻声演唱歌曲。反复听唱第一段,提出疑问:你觉得第一段哪句比较难唱?谁会唱?你觉得哪句好听,唱出来。“︵”是什么符号?歌曲中出现了几个圆滑线和延音线?延音线是一条向上或向下弯曲的弧线,其作用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在演唱或演奏时作为一个音符,它的长度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连音线分为两种,即延音线和圆滑线。它们的形状几乎一样,圆滑线稍粗一些。延音线是连于两个或多个音高相同的音符之间的连音线,功能是延长这个音,唱(奏)法则按照节拍唱(奏)完即可。还有一种延音线是用在滑音上的,表示两音之间的滑音是圆润,光泽,平滑过渡的!连线有两种: 一是连接相同音高的音叫做连音线;二是连接不同音高的音叫做圆滑线.一开始有个O是什么意思?该怎么唱?(弱起小节,按照前面的节奏练习点头,抬头的时候唱出)这首歌很美,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要怎样才能唱好它呢?(优美、抒情、轻声演唱)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唱好前两句的弱起的节奏,(提醒学生间奏出现的位置。演唱的时候,应该轻声,整齐,字正腔圆,甜美的表情。用圆滑轻巧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这首歌给我们的感觉是宽广、优美。
二、教学扩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美妙的音乐把我们带进了美丽的大自然中,仿佛身临其境.结合我们美丽的校园环境,谱写出自己的心声《我们的校园》
教学反思:
我认为要让学生知道词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而从中得到启示。歌曲创作的背景,也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从而加深对歌曲的感性认识,继而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锦绣河山的赞颂和热爱之情。学生非常非常喜欢听老师唱的翻版歌词,老师唱完后,学生们给我掌声、欢呼声、赞叹声,学生还喜出望外地在课堂上请求老师给她们签名,夸赞老师将来会成为有名的音乐家的。学生很佩服老师能翻版歌词,并且能歌声甜美地唱给他们听,当堂夸赞老师真棒!真了不起!学生个个喜形于色!课堂效果非常的显著、突出和美好。
2016年12月
第五篇:音乐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巧用生成资源,收获别样精彩
——《十分钟》教学案例
温泉小学 王丽丽
一、案例背景
以情境的导入为出发点,通过节奏的拍击,唱名的熟悉、歌词的诵读,表演的创编,达到学习新歌的目的,这已是新课程音乐教学的常规模式。《十分钟》一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中第七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是一首节奏明快的校园歌曲。在新课教时,我从学生交流课余生活引入到课间会玩些什么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使这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灵活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把课堂还给学生,收获了别样的精彩。
二、案例描述
在导入新课时,凭借生动形象的课件和我动听的内容讲解,使孩子们在回忆愉快的课间生活的同时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为下面的新歌教学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十分钟》这首歌曲中有变化切分的节奏,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先解决节奏的难点。为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我引导学生拍击节奏。可是多次练习后,学生有点懒散。接着按节奏读歌词,两段歌词读完后,学生长长地松了口气,与刚才相比,显然没有刚才那么专注了。我立刻意识到这堂课不会像我预期的那样顺利。但不管怎样,总得按着教学方案继续上课吧。
学生在哼唱旋律后,新歌的教学开始了。“我们来一场接龙比赛,好不好?” “好”。在多媒体课件的提示下我与学生开始了一场我唱你接的比赛。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刚刚还懒散的状态不复存在,与我愉快的完成了歌曲的接龙。紧接着我又让同学之间进行歌曲的接龙,让学生随意的点名接,同学的情趣空间高涨。在歌曲的接龙的过程中学生们不知不觉的就学会了歌曲。连我也没有想到歌曲的教学任务就在这你来我往中完成了。
随后的创编环节,我把机会都放给了学生,让他们自由的为歌曲创编。由于目的不是很明确,同学们都有点无从下手。我马上更改了创编的内容:请同学们用我们课间游戏的动作来为歌曲的前奏和间奏创编。这下同学们的兴致来了。有几个平时好动的男同学做起了投篮的动作,又有几个女同学做了跳绳的动作。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都举起了手,“老师,我”“老师,我也有动作”“老师,我们下课玩这样的游戏”。于是我让大家把自己的动作合上节奏一一的做示范,让后选择适合歌曲的。很快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创编歌曲的任务很快完成了。
此时的我坐在学生中间和学生们一起唱歌,表演,他们完全把我当成了学习的合作好伙伴,学生的脸上个个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在他们充满童真的心灵里,老师和他们一起学习,那是一件多么骄傲幸福的事情呀!此时的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起了,学生意犹未尽地离开了教室。这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三 课后反思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灵活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这与发掘、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课改理念是一致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往往表现为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偶发事件。教师应该用宽容的心态,赏识的眼光,智慧的举措来看待,化干戈为玉帛,变意外为精彩;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合理巧妙地利用好课堂的生成资源,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表演的广阔舞台,活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堂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成型课,首先是我的灵机一动改变教学思路,把宝贵的生成资源纳入课堂教学,获得了满意的课堂效果。其次归功于我对学生的及时鼓励和肯定,才使课堂教学溅起了朵朵晶莹的浪花。学生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力、创造力的完美演绎,不正是当今新课程教学所追求的吗?试想,如果在我看到同学们因为唱谱造成的懒散我没有及时的发现,还以为的按照教案继续教学下去,这堂课就会上成一堂
没有特色的一般的音乐课;如果我没有对创编的目标做及时的更改,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信心,恐怕从此学生们对音乐课就会失去兴趣,也会不喜欢我这位音乐老师。正是我及时大胆的改正我的教学预设,才会生成如此精彩的一堂课。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课堂随想: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无法完成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成了这堂课的一个很好的生成教学资源,也成了我这堂课的转折点。原来生成型教学资源这在课改中属于时髦新鲜的名词,不经意间在我的课堂中也自然而然出现了。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单边活动,而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边活动,是互动型的新课程教学。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及时捕获学生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生成资源成为教学的添加剂,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主动,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课堂随想:新课程的教学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狭小舞台,而是学生开放式的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我深深感悟到,当课堂中出现偏离教师原先的教学轨迹时,不应轻易扼杀或弃之不顾于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演绎与理解,搭建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艺的平台,满足学生的欲望,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比强按牛头喝水的效果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