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实词教学案(苏教版高三教案设计)
【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
导入: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的分值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如何做好文言文阅读,关键就是准确理解文段,尤其是准确理解文段中文言实词的词义。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一、学习重点: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二、课前预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正确含义。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喂养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3.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硬的盔甲
锐利的兵器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任用
5.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傲慢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 7.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多 8.使童子烛之
用蜡烛照 9.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刻毒
10.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漆成红色
漆成黑色
11.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破旧的 总结:这些实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有的是我们书本学过的,有
的是课外练习做过的。然而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实词可以说都是一些特殊的实词,还是比较难的。比如说涉及了一些词类活用或者是一些并不常用的词义。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实词呢?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一般来说,有六种基本方法,我们先来看第一种:
三、类型例说:
(一)、联想推断
1.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①既有令名,复求寿考
便言多令才
美好
②铨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
选拔官吏
③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执政
④引次江北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
⑥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不若孀妻弱子
连……都,竟
⑦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向吾不为斯役,则九已病矣
以前 ⑧进之布指算,不爽(2007年高考江苏卷)
差错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差错 女差错
⑨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2007年高考江苏卷)
宰杀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杀
⑩道济趋下阶(2007年高考江苏卷)
快走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滕王阁序》)
快走
入而徐
趋,至
而
自
谢
曰
也不
爽,士
贰
其行
快走
2.联想成语推断
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欲盖弥彰,清楚
②召医而尤其故
怨天尤人,责问 ③不素餐兮
《诗》
尸位素餐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
殚、竭:尽 ⑤赵奢之伦制其兵
不伦不类
类 ⑥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超出
⑦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二)、语言结构推断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2.马 3败逃者
4.通五经,贯六艺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见”和“被”同义,都是“被”的意思。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对“逸豫”,词义相反。
7.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齐
人
追
亡
逐
北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三)、辨析词性、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名词,险固的地方
2.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动词,腰佩
3.不意乃在朝列
动词,料想
4.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动词,抬高
5.沛公军霸上
谓语
名词作动词
6.拔剑撞而破之
7.知杭州仁和县(2005上海卷)
掌管 此句中“知”一定是动词作谓语,此外别无谓语了。
8.烟涛微茫信难求
状语:确实
副词
楚王贪而信张仪
谓语:相信
动词 信义著于四海
主语:信用
名词
“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四)、根据字形合理猜测字义(根据该字的形旁推断大致词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1.系梁父子以组
绳子 2.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3.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用酒食款待人,犒劳
4.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
石阶 5.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津:渡口 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去
(五)、根据文化常识推断
1.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童生
2.项羽季父
叔父
3.冠者五六人
成年人
(六)、语境分析推断
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和着(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应答 2.注意:以上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可灵活使用。当然,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推断“武器”越多,你答题的准确率就越高。
四、高考例析:
(2000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年全国高考题)
A.威自京都省之
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知道
自放驴,取樵炊爨
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使C.者
“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木柴”之意,将它理解为“打柴”明显不当。
(2004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年湖南卷)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A.睦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北C.边 高考文言文选材虽然在课外,但大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依据。考生只要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就不难准确辨析选文中的几个实词释义的正误。
【解析】“阴”在课文《登泰山记》中有“其阴,济水东流”一句,山的北面为“阴”。“和”在课文《赤壁赋》中有“倚歌而和之”一句,意思是“跟着唱、随声附和”,与选项中的“和”相同。答案解释为和睦故B错。
(2005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年浙江卷)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搁浅
B.庭除甚芜,堂庑甚残
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整理
本句从“堂庑甚残”可判断出“除”是个名词。
(2006年天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津市)
A.南迫洛阳
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美好
B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2006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年全国卷Ⅱ)
A.季布匿濮阳周氏
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迎合
如果平时熟读文言文的话,根据前后文的语意,很快就会找出答案。这四个字并不在常用120个文言实词内,却是课文中常见的。如:匿: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五人墓碑记》;相如引车避匿《廉蔺列传》。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蔺列传》。熟读课内文言文,读透记准,此题不难得分。A项译不通。成语“销声匿迹”中的“匿”应为“躲藏”。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该句“匿”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整个句子的意思为“季布隐藏在濮阳周氏家”。
(2007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年重庆卷)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担任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速疾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负载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包庇
有“装载”“充满”“记载”等意思,这里是“充C项中的“载”是个多义词,满”之义,只要联想到成语“怨声载道”,就很容易判断。故答案为C。(2008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四川卷)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
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
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拜见
答案:A解析:完,根据上下文语境应为“保全”。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五、巩固练习:
(2002年高考北京卷)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译文:不少考生将其误译成“天下像管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其中关键是对“多”的解释有误差。我们不妨从语法角度来分析,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
因此全句意为: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2004年湖南卷)2.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今义表示方位,指“南边”,而古人在这个意义上单说“南”而不说“南面”;“南面之君”,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所以,“南面之君”也就是指“君王”。
(2007年全3.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国1)
译文: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从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方法。
4.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2007年全国1)译文: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2007年辽宁5.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卷)
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向”译为“从前” “不之杀”译为“不杀它”。)(2008年湖南)6.且又人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苦恼。
7.翻译下文中画线语句。
天成、长兴之间,岁屡丰熟,中国无事……异日,(公权)与周樨同对,⑪论事不阿,樨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屈居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召问得失,因言:“郭纹领邠宁,而议者颇有臧否。”帝曰:“旼,尚父从子,太皇太后季父,官无玷邮,自大金吾位方镇,何所更议?”答曰:“纹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
⑪(公权)议论政事时不迎合奉承皇上,同事周樨在皇帝面前显得害怕恐惧,公权却更加不改变自己的意见。⑫纹确实是有功勋的旧臣之后,然而别人认为他是向皇上进献了两个美女才得到这个任命的,确实吗?
第二篇: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戴埠高级中学
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5/9/28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考说说明》解读: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畅通。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
三、回顾相关知识: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稍加留心探讨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应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1、词类活用
2、特殊句式
3、一词多义
4、成分省略
5、古今异义
6、单音节词
7、固定句式
8、修辞知识
四、文言文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 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五、课前预习题
(一)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省略部分补全1分;倒装句式1分;“异”1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以”1分;“卒”1分;“至于”1分)(3分)
(二)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 戴埠高级中学
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5/9/28
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3)力不足,死焉,职也。(关键词:焉、„„也)(3分)
(4)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关键词:虽然、罢、然)(3分)
六、实战演练
1、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朱之弟杨布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⑴ ⑵
3、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第八章)
(1)(2)
七、课后巩固
1、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1)(2)
2、(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1)(2)
(3)戴埠高级中学
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5/9/28
答案
(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不久,高幹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3)(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
(4)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一直住在这里)(1分)
1、(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2、⑴译文:天下雨,脱去白色的衣服,穿黑色的衣服回家.⑵译文:如果刚才使你的狗出去时是白狗,回来时却是只黑狗,你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3、(1)商汤王流放夏桀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样的事吗?(放:流放,诸:“之乎”的合音,各1分(2)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毁灭仁爱、正义的殷纣,没有听说他杀过君主。(给分点为“一夫”、“弑”和省略成分“周武王”,各1分)
4、(1)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译文:假使先生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
5、(1)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注意“诚然”的解释和“不朕欺”的语序,各1分(2)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过分给他加罪?(译出大意,1分。译对“方”和“深罪”,各1分)(3)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进言的人。(大意1分。“微”和“几”各1分)
答案
(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不久,高幹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3)(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
(4)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一直住在这里)(1分)
1、(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2、⑴译文:天下雨,脱去白色的衣服,穿黑色的衣服回家.⑵译文:如果刚才使你的狗出去时是白狗,回来时却是只黑狗,你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3、(1)商汤王流放夏桀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样的事吗?(放:流放,诸:“之乎”的合音,各1分(2)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毁灭仁爱、正义的殷纣,没有听说他杀过君主。(给分点为“一夫”、“弑”和省略成分“周武王”,各1分)
4、(1)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译文:假使先生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
5、(1)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注意“诚然”的解释和“不朕欺”的语序,各1分(2)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过分给他加罪?(译出大意,1分。译对“方”和“深罪”,各1分)(3)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进言的人。(大意1分。“微”和“几”各1分)
第三篇: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文言文语句翻译教学案
教学目标:1.在阅读的时候,要有明确的断句意识; 2.翻译时要注意语句中文言现象; 3.翻译后的句子要通畅顺达。
教学重点:1.在阅读的时候,要有明确的断句意识; 2.翻译时要注意语句中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1.翻译时要注意语句中文言现象; 2.翻译后的句子要通畅顺达。教学方法:讲练引导 课堂实录:
文言文阅读是现在高考中,一定会出现的。在文言文阅读练习中,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又是必考的。今天我就试着讲述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师: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这是同学们都熟知的。对于文言文学习,同学们感到困难的是什么?
生1:读不懂。个别字词不知什么意思。
生2:文章中一些特殊现象,如前面我们学习过的一些倒装、活用一些知识,总是能不清。
„„
生: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对句意的理解。
师:同学们说的,我深有同感,你们所说的一些现象也是老师当年的困惑。今天,我就带着大家试着解决一些文言文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即翻译问题。因为老师认为对一篇文言文学习的好坏,最根本的要归根于对句子的理解与翻译。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文言语句的翻译:
出示:1.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3.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促织》)
生演示:1.沛公如果不先攻破关中,大王您怎敢入内呢?
2.登上高处摇动手臂,手臂没有加长,而看到的人远。
3.招募有能力抓捕到它的人,用抓蛇来充当他应缴纳的租税。师问:同学们在演示翻译过程中,注意了什么?
生1、2:两个句子都是学过的,我们按着记忆去翻译。生3:我注意了其中“募”、“当”两个字的意思。
师:这三个句子的翻译情况,我很满意。三位同学的方法,我只赞同第3位学生的解释。文言文翻译,或者是句意的理解,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感性记忆上,如上面三个句子。我们要学会从已掌握的知识迁移到新东西上,即要“学以致用”。
如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词意及画线的句子翻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生1.庄生家负郭:负,背负、背靠
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如,就像
可疾去矣: 疾,快速
生2.长男既去,不过庄生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朱公长子离开庄生家,不再去经过庄生而私自留在了楚国,把他私下带来的黄金拿去送给楚
国掌管事务的贵人。
师:句中词语的解释整体很好,现在我们请生2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2:在翻译句子时,我注意从自己的储备中找东西:如“过”有过错、经过、超过、拜访等意,在文中我考虑用“经过”意应该好一些;“献遗”中“献”有拿出意,“遗”有“赠送”的意思,我考虑“献遗”就应是“拿出送给”的意思;至于“楚国贵人用事者”,根据我的知识积累,我认为它应该是个定语后置句,所以我认为应该是“楚国用事者贵人”的顺序。综上所述,就有了上面的翻译。
师:生2分析的太好了,这种意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要的。当然,我们要来看一看这里一处值得商榷的地方。
该选段中有“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可见,在前面应该有其父要求长男带着书信与金钱,来拜访庄生的意思,所以这里才说“如其父言”。文章紧跟着是庄生对长男的一段说辞,“可疾去矣,慎毋留”,可见庄生要求该长男快走。下面就出现了“不过庄生而私留”,这个地方的“过”到底是“经过”还是“拜访”呢,根据前文推断,该处还是“拜访”比较合适。
可见在学习文言文,尤其是理解文言文语句时,对语境的了解很重要。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一句:
„再迁殿中丞,徙知鄠县。老吏曹腆侮法,以希亮年少,易之。希亮视事,首得其罪
该句中“易”、“视事”分别应作何解释。生:从前文可以看出希亮知鄠县,老吏侮法即老吏使法律受侮、老吏轻慢法律;“以希亮年少,易之”中“易之”应是“欺骗他”;“希亮视事”即“希亮看事情”,结合上文,应为“希亮上任”。
生:我认为“以希亮年少,易之”的“易之”应为“轻视他”更合适。因为“易”本身有“换”、“改变”、“轻视”等意,把这些意思带进去,“轻视”应更合适。
师:两位同学的分析与讲解都很精彩。文句中“易之”与“视事”的正确解释应是融合两位学生所说的就可以了。
从以上的例子与讲解可以看出,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对语句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走到文言语句所在的语境去具体的理解,才能较全面的掌握。
以上所说的解决文言文语句意思的方法只是较基本的,这些思路与方法对简单易懂的语句是很有用的,然而现实是文言语句并不都是简单易懂的。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语句,尝试着翻译:成龙„„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余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
一分钟后:
生:成龙„„曾经考察知道强盗所住的地方,他假扮成乞讨的人,进入他们的巢穴,和强盗们相处十来天,详尽的得知他们平时打劫的情形。
师:很好。能否分析一下? 生:“尝察知盗所在”即“曾经考察知道强盗所住的地方”;“伪为丐者”即“假扮成乞讨的人”;“入其巢”即“进入他们的巢穴”;“与杂处十余日”即“和强盗们相处十来天”;“尽得其平时行劫状”即“详尽的得知他们平时打劫的情形”。
师:很好,你真正的做到了结合语境,在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章法。同学们看看我的理解步骤如何。
“成龙„„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余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 生(群):这样断开后,看的更直接,理解起来更容易。
师:所以,我们在看文言文时,尤其是看到较复杂的文章时,都一定要有适当的断句意识。它能帮助我们直观、直接的理解文言文语句的意思,即使是对一些文言现象也可以反映出来。
如:邑人同在籍中者忌之,潜加构毁,自是连上不中选。
我们把它适当的断开为:邑人/同在籍中者/忌之,潜/加构毁,自是/连上/不中选 则“邑人同在籍中者”这个特殊句式就能够直观地看出。
师:下面我们来练习恰当的断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 生思考断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师:断的很好。说说你的根据。生:“莫柔弱于水”是整体;“攻坚强者”是整体与“ 莫之能先”是完整的意思,应放在一起;“ 柔之胜刚”、“ 弱之胜强”两个句式相同,且“ 柔”、“ 弱”相应,把其断开很恰当。“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中“ 莫不知”、“ 莫能行”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所以把它们分别划开;“ 其无以易之”中“ 其”代指前面所说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且“ 其无以易之”句式完整,所以划在一块。
师:很好,说得很到位。同学们看看,这样断开后理解起来就很容易很直观。所以,我们以后在解决文言文语句时,把语句恰当的断开是理解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练习几个句子的翻译:
1.福欲持久老燕师,移营灵璧,深堑高垒自固。
2.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贤。
3.德贇既失党军子,遂围竹山民贼所尝舍者曰王氏,杀父子三人。生:福/欲/持久/老燕师,移营/灵璧,深堑高垒/自固
何福想坚持使燕国军队疲惫,移军营到灵璧,深挖沟筑高墙自己固守。生: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贤。
经过他的窗户,听到屋里安静的如同没有人,掀开门帘发现人正在屋里,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为出名的贤人呢?
生:德贇/既失党军子,遂/围竹山民/贼所尝舍者/曰/王氏,杀/父子三人
崔德贇失掉党军子的行踪后,就包围了贼军曾落脚过的竹山平民向氏一家,杀了向家父子三人。
师:本堂课,我们学习并整理了文言文语句的理解与翻译的方法。请同学们一定不要忘记,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有整体与断句意识。相信长时间的断句练习加上同学们积累的文言文知识,一定能帮助同学们走出迷茫的文言文海洋。
反思:本堂课所授知识是复习内容,一开始学生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当我说出了对句子要断开后再理解,学生好像有了很大的兴趣。学生们在掌握这一知识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灵感令我佩服,同时,我也看到在上复习课时,我们一定要在更高的层面上给学生以指引,让学生尽量多掌握一些实用的东西,争取使他们在面对难点时,能多一些方法,多一些尝试。
第四篇: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盐城中学 季明
学习札记
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例题回顾: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 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解析:
四、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言之。.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④对曰:“将以衅钟。”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②故予死.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师说》).固先乎吾。③魏王怒公子之《信陵君窃符救赵》).盗其兵符(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学习札记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高三语文教学案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
学习札记 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①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③ 牛何之(宾语前置)
④ 王语暴以好乐(介词结构后置)⑤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6、另要注意文言修辞的翻译策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长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自己死去)...而托之。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⑥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杉,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五、其他注意事项:
1.翻译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18个文言虑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高三语文教学案
2、观照上下文语境
例题6:将下面语段中加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习札记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皇帝想念他的贤才,于是命令凭形体相貌来寻访他。
译文:皇帝想念他的贤才,于是命令凭形体相貌来寻访他。解析:画线句的翻译,难点在“物色”一词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物色”理解成动词“寻找什么人”,但根据上下文来看,这个词在介词以的后面,应该是名词,所以这里应理解成人的形貌外表。
3、联系平时的学习积累 例题8:
将下面加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译文:(蔡京)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解析:其关键词“曲意”,就可以在从成语中“曲意逢迎”的意义推断出“曲意”一词的意思,“曲意逢迎”就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计迎合讨好别人”,据此可知“曲意”是“违心的迎合、奉承”,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是蔡京为了讨好徐绩和何执中而巴结奉承他们,所以在翻译时需补充主语。
六、练习
1、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乔阳不闻,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欲与妻子相欢娱耳,何以愧为?”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译文:范乔同乡在腊月除夕偷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范乔假装没听见,那个同乡惭愧地把偷砍的树归还给他。范乔前去明白的告诉他说:“您在节日里拿点柴,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为什么惭愧呢!”他通情达理善于开导,都像这样。
2、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德彝视事三年,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唯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夫君子之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之不能知,安可诬今人以无才。”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三语文教学案
译文:唐太宗命令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视察了三年,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当今
学习札记 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应分别取用它们的长处。古代达到盛世的君王,难道都是向其他时代借用人才的吗?我们正担心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可以冤枉现在人没有才能呢呢?”
3、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资治通鉴》)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在朝廷上指出朕的错误,不肯当面顺从。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译文:君王厌恶听见自己的错误,那么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王喜欢听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佞之臣就会变为忠诚之臣。
4、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①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译文:用毛发来编织它,用苇苕来捆系它。②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译文:这并不是蒙鸠的巢构造的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
5、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不知客之欺几,而诛学者之晚也。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之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①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
译文:派去的人没来得及学,那个客人就死了。
②且人之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高三语文教学案
译文:何况人们最为重视的没有超过他自身的了,不能使自身免于一死,又怎么能够让燕王长生呢?
学习札记
6、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①少却,吾恶紫臭。
译文: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味道。②于是日郎中莫衣紫,译文:在当日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7、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①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
译文:一个人想跟随他们,华歆就为难他。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文:我当初犹豫就是因为这一点啊,但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
8、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辕毁,无所可用。①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②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③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④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学者之患亦然。①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因为他们乡间不曾有过车,就用船载着破车回到家乡并向乡人夸耀他得到的破车。
②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
译文:以为车本来就像这样(破烂),一个接一个效仿着制造这种破车。
9、把下面短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高三语文教学案
范元琰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注,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
学习札记 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草窃。(《南史•隐逸下》)
注:菘,古代指白菜一类的蔬菜。
①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3分)译文:先前我之所以退走,是担心他惭愧羞耻,现在说出他的名字来,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
②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3分)译文:有时有人涉过水沟偷他家竹笋,元琰就伐木造桥来使他们(方便的)过沟。
10、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人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①令以为贤,举为孝廉。②《后汉书·袁安传》 ①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 译文:袁安答到:“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
②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译文: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就推荐他做了孝廉。
1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①乌在其为明也? 译文: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②是好苦我。
译文: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或:难受)。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译文: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高三语文教学案
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习札记 译文: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
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译文: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
13.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 的狗一身白出去一身黑回来了,(你)怎么能不感到奇怪呢?”
附录:
1.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诚......则......:如果......那么(就)......。俄而(尔、顷):不久,一会儿。而已:罢了。
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见......于......:被。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且夫:再说,而且。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是以(以是):所以,因此,因而。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居无(亡)何(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无以......为:用不着。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毋(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
高三语文教学案
学习札记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以故:所以。
学习札记 以......故......:因为......所以......。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何所......?所......的是什么?
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孰与......?与......相比,哪个......?
安......乎?怎么......呢? 独......耶?难道......吗?
何为......?为什么......?何......哉?怎么能......呢?
何......为?......干什么呢? 何......之有?有什么......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直......耳!只不过......罢了!......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 无乃......乎?恐怕......吧? 得无......乎?该不是......吧?
......庶几......欤?或许......吧?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其......其......也......?是......还是......呢? „„与?抑„„与?是„„呢,还是„„呢? 盍„„矣(与)?为什么(不)„„呢? 有„„者:有人„„
2.常见文言倒装句对译 ⑴定语后置句:
①中心词+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通报秦国的人。
高三语文教学案
②中心词+之+定语+着=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四方之士之来者=来之四方之士=来归顺的四方的士子
⑵宾语前置句:
①主语+宾语(疑问代词)+谓语(介词)=主语+谓语+宾语。例句:子何恃而往?=子恃何而往?=您凭什么而前往? ②主语+否定词+宾语+谓语=主语+否定词+谓语+宾语。例句: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当时人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
3.文言文翻译歌决: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学习札记
高三语文教学案
第五篇:高三《文言文翻译》之“意译”教学案me
高三《文言文翻译》之“意译”教学案
[考试说明]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目标]了解并运用“意译”这种翻译方式。[回顾] 文言文直译(字字落实)的技巧:对、留、删、换、补、调
1、对: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如:众
相
顾,迄
无
应
者。
(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2、留: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不用翻译。如: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
3、删:只有语法意义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应去删去。如: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等。如: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4、换:古今异义的地方须替换。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5、补:省略的地方应该补出来。
6、调:翻译特殊句式一定要调整。如:夫晋,何厌之有?(那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关于意译]
一、1、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上谷郡君家传》3月周考 ..
2、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武阳县君程式墓志铭》百校考 ..
3、(岁大旱)饥民旦暮且死,何咎之云乎?知府请任。《济南知府庄君传》1月苏州 ..
二、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2.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蔺》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4.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5.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6.(张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 ...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8.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9.廉者不受嗟来之食。....10.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 ..11.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腾王阁序》)....1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1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14.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蔺》 ....15.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16.秦时明月汉时关
1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8.主人下马 客在船。《琵琶行》
三、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1]。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2]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缙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注:[1]亢:过甚。[2] 裒:póu,聚集、收集。
四、课后自主学习,以下词语分别有怎样的指代意义?该如何意译
杏坛/朱门/社稷/干戈/桑梓/纨袴/笔墨/杜康/丹青/萧墙/黔首/七庙/万乘/神器/六合/丝竹/布衣/下车/钟鼎/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