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公务员考试:“两会”热点评论集合
湖南公务员考试:“两会”热点评论集合
人民时评:政府工作报告承诺“让人民更有尊严”意义何在
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继续沿用了去年报告中对形势的研判: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但相同的字面,因为时隔一年,其背后的语境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去年的两会前夕,正在宏观调控中艰难行进的中国经济,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人们焦灼关注的是出口下降,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群体性事件频发„„当时温家宝在提到“最困难”时的凝重神色,被中外媒体一再重温。而温总理在阐述财政和货币政策时,也将2008年“稳健”和“从紧”的报告用语,一变而为“积极”和“适度宽松”。
一年过去,中国经济回升势头明显,让人松了一口气,媒体上甚至弥漫着一股“风景这边独好”的乐观气氛。因此,温家宝在对“最困难”的回顾后,紧接着指出“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让人听来也觉气定神闲了许多。
但是,温家宝接下来就用了一个绝不轻松的形容词——“极为复杂”——来描述已经开始的2010年,“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
“极为复杂”并不比“最困难”更好应对。应对得不好,“复杂”会转成“困难”。如何在诸多“复杂”的线头儿中找到应对之策,如何确立复杂中诸多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我们注意到,除了历年报告中都有的“深化改革”依然得以强调而外,除了用“刻不容缓”形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之外,在今年的报告里,本届政府更对政府工作的终极意义作出庄重承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和谐。
“有尊严”,最先出诸温家宝之口,是在今年的春节团拜会上,当时便让人耳目一新,被敏感的中外媒体争相报道。而今,这一崭新的提法,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从个性化表述提升为官方承诺,更让人心情激荡。
去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一个甲子过去了,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摘得了许多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而将“以人为本”具像地描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样的认识,是对民主政治的践诺,是对政府职能公仆本色的正本清源。盘点共和国60年精神成果,这样的认识颇让人百感交集。
“幸福”这个字眼,我们在共和国开国之后历届政府的承诺中,都耳熟能详。50年代,人们对幸福的憧憬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六七十年代,是“三转一响”(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一响是收音机),是进国营工厂或穿上军装;80年代是“万元户”;90年代是有房有车;新世纪的幸福感呢,则和总理紧跟着提出的“尊严”息息相关。
且看,眼下民众热议的、社会矛盾集中的、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领域,无不飘扬着“尊严”的旗帜。
80后对蜗居生活苦不堪言,事实上,他们的居住条件比之同龄时三代同室、或筒子楼一住几十年的父辈来说,未必更差,但是,住房在今天意味着体面和安全感,意味着有尊严的生活;
野蛮的强制拆迁,拆掉的不仅是安身立命的房子,也是“草民”最后的尊严;
教育资源的失衡、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城市生存维艰,农村大量留守儿童遭遇亲子困境和成长的烦恼,剥夺的是弱势群体对下一代有尊严地发展的强烈渴望;
社会保障的缺失,看病难看病贵,让草根阶层生存的尊严受到打击;
官场腐败现象的层出不穷,体制机制的僵化与迟滞,社会上假丑恶现象屡禁不绝,中国遭遇愈演愈烈的“道德沙尘暴”,拷问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尊严。
如果说,以前我们习惯于更多地用物质的尺度来形容“幸福”,2010年政府对保证民众尊严的承诺,或许是一个转机,我们的政府,不但开始意识到走向小康的民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高企,也在用这个尺度对政府工作、对官员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谋民之利,解民之难,排民之忧,扶民之危,保障人民群众的幸福与尊严,是政府的本份和责任。有这样的理解,强迁之手还敢往外伸吗?民办教师的清退还会如此草率吗?钓鱼执法还会横行数年而不知收敛吗?
去年,温家宝坦率承认,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与人民的期待仍有不小差距”,今年,在这方面的表述中,除了把“不小差距”,变为“较大差距”外,其他对政府负面评价的描述仍大同小异。这一方面说明本届政府并未讳疾忌医,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的自身改革难度极大,不可能短时奏功。
但是,有了这样清醒的认识和庄重的承诺,我们对坚守岗位的本届政府,仍然抱有极大的期望;对民众生活的幸福与尊严,抱有极大的期望;对刚刚六十初度的共和国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抱有极大的期望„„
人民时评:听报告听出乐观和振奋,更听出清醒和冷静
“两会”前夕,有家关注中国形势的境外媒体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将阐述中国的总体经济、社会和和对外政策目标。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去年经济增长速度位居世界首位,而大多数国家仍在复苏道路上挣扎前行。这家媒体说,温总理在开幕时作报告和在闭幕时答记者问,都会比去年要乐观。
“人大”刚刚开幕,温总理正在作报告。听报告,看形势,我们听出总理的乐观和振奋,更听出了总理的清醒和冷静。
乐观和振奋大有根据,很有“底气”,振奋在于成就、自信和力量。温总理在报告中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去年这个时候,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陡然下滑。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他说:“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令人振奋”。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当然乐观和振奋。2009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中国政府领导中国人民干得不错。事实摆在世人面前,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罗斯致信《金融时报》说,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达到了8.7%。中国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取代了外需对增长的作用,显示出中国应对外部环境的高超能力。亚洲之所以能够迅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走向复苏,中国纯进口的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没有陶醉于乐观和振奋,面对今年的经济形势,心很热,头脑却很冷,充分认识到冷静比乐观更重要。早在“两会”召开之前,温总理就说“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今年将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指出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是清醒的认识、冷静的分析,是实事求是。
温总理在今天的报告中,有一段讲得十分清醒和冷静。他说“今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 他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他说“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判断形势,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温总理的报告清醒而冷静,我们听报告、看形势更要清醒而冷静。要看到,虽然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惊涛骇浪中成功实现反转,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切不可飘飘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今天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密切,中国经济的快与慢、兴与衰,不可能不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经济今年面临的复杂局面,既反映了自身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特性,也是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互动的必然。今天,虽说在世界经济已经露出复苏的曙光,各国都在雄心勃勃地准备“过五关,斩六将”,但别忘了,“走麦城”的悲剧随时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岂能盲目乐观和振奋?
有些外国媒体对今年中国经济形势的复杂,或真心实意、或心怀叵测,已经表示了担心。有的文章认为,中国的银行“可能重复让西方陷入金融危机的同样错误。”有的文章甚至用了“中国:无限增长还是濒临崩溃”的标题,但作者最后的判断却是:“中国可能会经历痛苦的金融紧缩,但这并不一定会导致增长率暴跌。”
反思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去年,应对中国经济最复杂的今年,对外人说的恭维话,我们听后不足为喜;对外人说的难听话,我们听后也必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样的话、那样的话,我们听得够多了,也听得聪明一些了。中国经济的走向决定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决定于信心和力量,也决定于乐观和冷静。从温总理的报告中,人们听出了精神,也看到了前景。
人民时评: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加快转变”!
上午9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温总理用了大篇幅,提出了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命题: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在涉及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部分,报告用了60多个数字对09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作了详细的总结。这些工作,是在“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所取得的,凸现了去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的成效。
“转变”势在必行。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等,对形势做了冷静而客观地分析,并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凸现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我国在后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总之一句话:中国经济未来平稳发展需靠转变发展方式来实现。
“转变”刻不容缓。温总理在报告中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势在必行。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环境资源的巨大牺牲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扭曲与不合理为代价的。以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为例,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已经越来越严重地依赖出口这一驾马车的拉动,外贸依存度高达60%,特别是我国的外贸出口主要依靠的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大量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随之而来所付出的环境污染破坏的巨大代价。在后金融危机严酷的形势下,如此发展方式,转变越早越主动。
正因此,在前不久中央召集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才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连用了50多个“加快”来强化。“加快转变”的内容什么?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年政府工作突出了以下重点: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认真落实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
此前,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阐述了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现在,这8个“加快”细化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具体重要内容,可以凝聚亿万人民的力量来共同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加快转型“升级”,必须快些,再快些。必须解决思想上“不愿转”,行动上不知“怎么转”,体制上缺乏支撑“持续转”的制度体系等问题,“加快”要求深化改革。一方面要看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这场深刻变革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实现了这样的转变,我国发展的质量才会越来越高、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2010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增长只有保持在8%左右,才能保持就业等各方面的基本稳定。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还要依赖于出口、投资和消费三个方面的共同拉动,还要依赖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窥一斑而见全豹。温总理的报告,传递了党和政府力求进一步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的信息,彰显了党和政府审时度势、积极慎重的务实精神,也体现了全体人民对新一年发展的坚定信心!“转变”大势所趋,“加快”迫在眉睫。思路明晰了,目标确立了,措施有了,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推进,需要我们浓墨重彩地去书写。诚如温总理报告所言:“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快评:教育投入要到位,监管花钱也要到位
总理在报告中提到,去年,政府大幅度增加全国教育支出,其中中央财政支出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政策,中央下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666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500元和300元的目标。
这一消息让人欣慰不已。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捍卫教育公平,投入是关键。无论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的4%,还是《教育法》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说的都是教育投入的问题。
如今,国家的教育投入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投入到位了,接下来,要关注能否“花好钱”?去年年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报告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进行的绩效评估显示:近半数高校在2006—2008年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仅有29所高校呈现出“产出大于投入”的较高效益。至于媒体披露的高校不差钱现象,也为人熟知,比如某些高校大兴土木,早在几年前,某高校一个仅有3层的食堂,就装上了两部观光电梯。再比如,某高校的行政人员甚至连洗脚费都可以报销。
为此,就需要“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和“强化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在于,加强监管和审计绝不是轻飘飘的口号,也不是简单地走过场,要像审查四万亿投资一样聚焦于教育投入,否则,钱投入得越多,反而越容易滋生腐败。
快评:让每个居民都“住有所居”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住房,比如,去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551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新建、改扩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00万套,棚户区改造解决住房130万套。再比如,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毋庸置疑,房价是2009年最牵动人心的话题之一,对此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大国总理,都深有感触。日前,总理和网友交流时,就主动要求主持人谈论房子问题:“大家关注最多的还是房子,我方才就看到一条。你读一下,这三条都是。”当网友提到“高房价”和“调控房地产市场”时,总理的回答饱含深情,坦言知道“蜗居”滋味,并表示任期内解决房价问题。
解决房价不是虚妄之谈,去年国务院出了调控房价的“国十一条”,从政府工作报告也看出政府在调控房价方面的举措,新建、改扩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00万套就是佐证。据悉,政府还将增加保障性用房,国务院制定的规划显示,2009年到2011年,用三年的时间想把保障性用房建成750万套。
有恒产者有恒心,让所有居民早日圆上安居梦,刻不容缓。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的职责,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居民住房困难,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重要手段。
快评: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份高难度的民生答卷
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我们欣喜的看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作为2010年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论述。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不仅是适应“小政府大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重视民生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就当前来看,建设服务型政府形势并不容乐观,依然是一份高难度的民生答卷。各级政府部门如何在服务型政府上取得长足进步,起码有三个问题必须要真正解决。
第一,政府职能、观念转变必须加速,这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础保障。我们经常强调,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但是,大凡深层次的改革,必将引来各方利益的博弈,由此也将带来重重阻力。因此,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定位、权限划分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既要防止政出多门、推诿扯皮,又要杜绝趾高气扬、吃拿卡要,以实现公共利益需求为宗旨,以提高办事效率为目标,以节约行政成本为导向。这个过程必定要经历“衙门”做派的洗心革面、利益消弭丧失的切肤之痛,但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实现总理报告所说的“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政府工作人员亟需观念转变,这是践行服务型政府的成败关键。在政府职能的实施中,深处一线的具体办事人员态度至关重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以什么样的工作态度,来行使行政职能,决定了服务型政府的成败。不可否认,近几年我们一些地方政府在行政审批服务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也深受当地群众赞赏欢迎。但是,“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并没绝种,我们又时常看到类似的情形见诸报端,这绝不是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让一个“管理员”变成“服务员”,在某些政府工作人员看来未免有自降身段、有失身份的感觉,而这种“官僚化”的倾向恰恰是服务型政府的大敌。如何把“为人民服务”吃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公务员如何做好服务员仍需努力。
第三,民意机制如何在服务型政府中发挥作用,这是评价服务型政府的有力法宝。“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服务型政府如何落到实处,衡量的标准自然就是“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如何引入民意评价反馈机制,并保证民意机制对政府行政形成约束力,这就需要完备的制度机制、坚决的落实执行、有力的监督奖惩。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这个过程也贯穿着阳光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建设的始终。如何优秀地完成这份高难度的民生答卷,这正是亿万老百姓翘首以盼的,是民心所向。
人民时评:两会“微博”积跬步至千里
继博客成为网络问政的重要形式后,今年两会上,“微博”又成为众多代表、委员、记者们的“新宠”。
微博之所以“火”了,一方面在于“微”——每篇最多100多个字;另一方面则是随时随地发表——与手机短信、MSN等绑定。这既令作者“信手拈来”,又符合网友简明扼要的阅读习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两会正是希望表达“干货”,将议案、提案的核心部分与广大网民分享,听取民众反馈,进一步完善议案、提案。微博的出现迎合了大众的务实需求,顺应了反对套话、废话的时代风尚。
在人民网人民微博的“微言大事 博论两会”栏目里,全国政协委员、歌唱家关牧村3月3日13时40分说道:“谢谢大家的支持,今天是政协开幕的日子,今年我带来的提案依旧是关于民生方面的——《关于建立特殊困难家庭危重疾病救助机制的提案》”同样是政协委员的喜剧表演艺术家巩汉林更加开门见山:“我今年的提案是以„保障听证制度顺利进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主题。实际上在去年的两会结束后,我就一直在关注这些事。我通过大量调查,写了2000字的调查材料,又反复多次修改,最后才形成提案。希望和网友们共同探讨。”
人民网网友立刻对“委员微博”进行了回应。“参政参在点子上,议政议在心坎上!”“关注特殊困难家庭,有责任心的委员,我们都支持您!”“巩汉林同志还是很认真的。能否把您的提案发到网上来,也许网友可以给您一些建议。”巩汉林又通过手机发来微博回复:“感谢网友关注两会,让我们共同关注民生,提出我们的诉求,共创和谐社会。”
哲人说,思想的距离才是最大的鸿沟。在思想多元的时代,微博能够为人们搭起无形的、实时的、畅捷无阻的沟通桥梁。并且,不局限于一对一的交流,而是一对多,甚至是多对多。当观点交融没有“门第阻隔”,当“头脑风暴”与实时互动相结合,微博的效果并不微小。如果委员与代表“忙里偷闲”,还可以将会场上的所思所想通过微博与广大网友实时分享。
以微博为载体的“思想直播”,其创新性与鲜明个性,是传统电视与广播直播无法比拟的。诚然,胸怀民众的代表与委员深入基层,实地调研不可或缺;代表与委员眼见为实、感同身受,肩负着人民赋予的沉甸使命。与此同时,通过简单、精炼的语言,将核心信息及时传递给网友也很重要。所以,因地制宜,适时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将在沟通与表达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见微知著,微博的背后,蕴含着厚重的民意,凝结着代表与委员们参政议政的积极与辛劳,见证着中国民主与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两会大幕已然拉开,透过微博,通过每个人的点滴智慧,让我们共商国是,携手奋进,积小流成江海,积跬步至千里。人民时评:全国两会,怀百姓之心谋民生之利
“力借四海风帆顺,春风扑面好放歌。”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每年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的盛事,代表委员纵谈国是,各地民众积极参与。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基础、加快结构调整的关键一年,召开两会,意义重大。
如今,代表委员已经陆续抵京,他们肩负着民意,携带着沉甸甸的议案、提案。国事连着家事,国计关乎民生。老百姓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代表委员的目光聚焦之处,也是亟需政府着力解决的国计民生问题。日前,《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和人民网联合开展的“2010两会调查”显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前十名分别为:养老保险、依法拆迁、反腐倡廉、调控房价、贫富差距、司法公正、就业问题、医疗改革、民主监督、教育公平。察民情、纳民意、聚民智。这些恰恰也是代表委员所关注的焦点,这在议案和提案上的集中呈现可以佐证。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就是要肩负责任感和使命感,情为民系、利为民谋,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积极参政、议政、主政。同样,政协委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责。正如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所说:“政协最大的权力就是话语权。”提案和发言是政协委员表达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委员们带来的提案来源于民意,又集中了民意,是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形式。
回眸2009年,我们看到,全国人大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收到围绕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方面问题的提案1900余件,这些提案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在“促和谐、保稳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望2010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改变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和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积弊,迫在眉睫,这就需要代表委员继续集思广益,出实招、谋计划。此外诸如居高不下的房价问题,也有待解决。日前,温家宝与网民在线交流,谈到房价问题时就表示,“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并称小时候一家五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总理还表示,“本届政府任期内能把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我们期待,在今年的两会上,在遏制过高房价上,代表委员能够积极表达,提出可行的解决之道。
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怀百姓之心,谋民生之利的代表、委员,一定不负人民重托,敢言、能言、善言,建言献策,积极履行职责。
人民时评:温总理与网民“勾指相约”,网络问政迈向新高度
2月27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短短两个小时,网友踊跃提问,温总理回答了其中的22个问题。
在这次“心贴心,面对面”的交流中,总理倾听民意民情,网民热议国计民生,从物价到房价,从教育到医改,从就业到分配,无不是老百姓记挂在心的事情,切中了今日中国民众关切的焦点,为两会相关议题的预热加了一把火,成为网络问政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在“经济最为困难”的2009年,温总理首次在两会前夕与网民交流,通过网络问政的方式,提振了人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而在“经济最为复杂的”2010年,温总理“带着真心、真意、真情”,再次与网民交流,并且与网民“勾指相约”,相约2011年。一而再,再而三,温总理如此重视网络民意并身体力行,在中国,网络问政正在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开启了网络问政元年。一年多来,这一中国政治文明的新见证者,有序而迅猛地发展着,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带来了新气象。
当温总理与网民“勾指相约”的时候,我们看到,网络问政其实已经以新技术日新月异那般态势和速度,正迈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水平。政府以尊重民意、提高执政能力为中心的应对网络舆论新机制正在形成,网络发言人出炉、网络新闻发布会召开、政府微博开通等政治创新层出不穷;逐渐走向理性表达、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权利与责任平衡的“网络公民”走向成熟,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网民一再证明自己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建设性推动者。这种“双向成长”,既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带来了新契机,也为保障公民“四权”提供了新渠道,逐渐建构一种新型公共关系,将整个社会的政治文明水平提升到了新境界。
而从此前地方两会传递出的新信息来看,知名网友被选为代表委员,“网络民意”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迹象说明,一些网民正从幕后灌水走向前台参政议政,网络声音正从民意表达成为决策依据,显示了网络问政与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对接融合的新趋势。当然,这种创新正在探索中,还有广阔的提升和拓展空间。但这一趋势的端倪初现,也说明网络问政正在由“启蒙”阶段向“应用”阶段跨越,一些地方已经不再满足于表态重视网络民意,而是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一种新的治理手段,发挥其能量和效率,从“善待”、“善管”走向“善用”,实现多方共赢。
以网络问政的新高度、新图景来观照,一些地方、部门在执政理念、方式上的落后与僵化更显触目惊心。有的官员“本能”地将网民的实情直陈当作“谣言惑众”,有的部门对体现民间疾苦的尖锐呼声不能积极对待,敷衍塞责,个别地方政府不但不重视和积极回应网民声音,反而采取打压姿态,和网民大唱对台戏,明目张胆地压制民意,等等。这些意识和现象的存在,给网络问政的进一步发展,设了“短板”,拖了“后腿”,其负面效应值得高度警惕。
2010年两会在即,在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活动中,网络问政又将掀起新高潮。温总理这次与网民的交流对话,是一次很好的示范,更是一个精彩的预告,使人们对网络民意融入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新进步、新趋势、新图景充满了期待。
第二篇:评论两会热点(写写帮推荐)
评论两会热点:养老问题
学号:X21114034
专业:经济学
姓名:郑明祥
在2014年两会的十大热点中,我觉得养老问题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因此养老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这几年我们从网上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养老问题的新闻,这些新闻都反映了我国养老问题的急迫性。
我国的人口现状: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大陆)总人口数约为13.4亿,较2000年第五次普查增长5.84%,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来看,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数据称,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专栏)在发布会上称。普查显示,人口年龄结构亦呈现新变化,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的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养老金现状:我国现行的养老制度是双轨制。所谓双轨制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同时有的学者称我国的养老金已经出现缺口。例如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牵头的中银研究团队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牵头的复旦大学为主的研究团体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虽说这个观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必然会缺口,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
这些都直接的表现了我国养老问题的迫切性。
在两会召开之前,我国相关部门就对养老问题,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推迟退休年龄(男女劳动者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提高到65岁),养老双轨制实行并轨,以房养老(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
两会召开后,许多代表,委员提交了许多关于上述证策的提案,发表他们对上述政策的观点。对于推迟退休年龄,有的代表认为政府暂缓实施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理由: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人的平均寿命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改善,人的可工作年龄的提高,中央提出来研究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决定是一个前瞻性的正确决策,但本人建议在当前的情况暂缓执行的具体理由是:由于我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不准确,实际上农村有大量的超生家庭,在农村中90后计划生育政策基本没有控制,很多家庭都是两三个兄弟姐妹,甚至三四个,这些超生人口甚至连户口都没解决,因此劳动力是充足的。目前,每年700多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再延长退休年限,年轻人就业就更困难了。目前媒体报道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招不到人,实际上并非是缺乏劳动力,而是严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及收入偏低而生活成本偏高的问题,很多岗位没有人愿意干。如果当前再实施延迟退休,就业问题就更大了,因此现在还不是延迟退休的时机,首要的是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人员的收入问题。我是赞成这个观点的。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好几百万,本来就业就非常困难。如果现在实行推迟退休,本来可以让出来的岗位让不出来,这样我们就业将更加困难。我们没有工作,就不会缴纳养老保险金,导致养老金数额减少。同时这么多年轻人没工作,年少轻狂的我们会做出各种扰乱社会的事情。
对于养老双轨制实行并轨,大部分的代表是赞同的。我的观点也是一样的,毕竟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早就不符合市场经济时代了。退休金双轨制是对做出同等贡献的企业职工的严重不公。退休双轨制使得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退休待遇差距较大,引发公平性质疑;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在养老制度上的双轨制,而制度之间又缺乏合理的转移接续安排,如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中途离职只能‘净身出户’,阻碍了人才合理流动。实行并轨之后,又对基层公务员不公平。不过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给他们弥补——提高他们的基本工资。
对于以房养老,有的代表认为“以房养老”是一项金融创新,存在市场需求。我也是比较赞同这项政策的。一方解决了老年人养老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房价有所抑制,减轻年轻人买房的压力。但是我觉得这项政策不能成为银行”谋取暴利“的一种方式,这只能是银行的一项服务。对于这项服务,银行可以收取服务费。国家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这项政策让老年人彻底了解这项政策的好处。这样这项政策就可以很好的实施,不会遇到太多的推行障碍。同时这项政策的推出,市场上的房子数量就变多了,根据供给需求理论,房价就会出现下降。
对于养老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我们的政府还有很多事情的要做,而且在实施某项政策前,得考虑到方方面面,不仅仅像我说的那么简单,同时政策实施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考验着政府的智慧与决心。对于我们年轻的一代,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赡养父母,让父母能够安享晚年。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评论要靠谱(精选)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评论要靠谱
有一则药品广告说:“不看广告看疗效。”意思不错,但问题是不服上一剂,怎么知道疗效?即便自己不吃,恐怕也要问问吃过的人效果如何。但如果吃了药才发现不对劲,可就没地儿买后悔药去了。
如今文艺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许多观众在看了网络上的评论之后,走进影院却发现评论里写的“各种好”根本没影儿;根据报刊上的书评买了本书,结果大失所望。更奇怪的是,有的作品在网络上的打分一会儿是接近满分的高分,一会儿却又变成了不及格的一两分,让人无所适从。据报道,这是“网络水军”在作怪。电影《王的盛宴》、新译图书《小王子》等先后爆出涉嫌使用“网络水军”,影响受众选择。
西谚有云:“骗我一次是你的错,骗我两次是我的错。”“水军”的泛滥只会使读者警惕网络评论,不再轻易上当。因此,与“网络水军”相比,大众传媒上的文艺评论的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近十年,我国媒体的一大变化是普遍重视评论,网络评论更是活跃,就连《新闻联播》也增设了评论栏目。但这些评论绝大部分是时政评论和社会评论,与之相比,文艺评论就显得颇不景气了。这一点从许多报刊的文化版、副刊纷纷变成文娱版这一名称的变化上就不难看出。文艺批评更偏向于娱乐性,真正从艺术创作角度检讨得失、评析优劣的评论文章反倒不多见。有些文艺评论难逃“红包评论”、“人情评论”、“圈子评论”的嫌疑。
同时,传统的文艺评论杂志和报纸的发行量日渐下降,对普通大众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网络作为信息渠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受商业利益的影响,网络评论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一直颇受质疑。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文艺评论在群众中的声誉,影响了评论提升创作的作用。
现在每年新出图书20多万种、影片700多部、电视剧3000多部,各类音乐会、演唱会不计其数„„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使如何选择成为令广大观众和读者颇感头疼的问题。文艺评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沙里淘金,把值得关注和欣赏的作品及时推介给受众。但文艺评论阵地的缩减和质量的下降,使读者不时发出“靠谱的评论在哪里”的疑问。
因此,大众传媒应该把文艺评论建设作为媒体公信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给文艺评论保留一定的版面和时段。在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理解信息。近年来,解释性报道和时评的红火正是传统媒体应对网络挑战、更好满足读者需求的努力。显然,生动活泼、富有真知灼见的文艺评论也是在为读者解读信息,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同时,应该提倡大家名家特别是创作者自己动手写评论。因为对创作甘苦有切身体会,创作者的夫子自道往往能深入到艺术规律的深处。美国作家斯蒂芬·金曾写了一本《论写作》,其生动真实、诙谐潇洒的文笔令人赏心悦目,不比读小说差。反观国内,已经成名的文艺家罕有在大众媒体上开设评论专栏的,缺乏权威性的文艺评论已经成了国内媒体的通病。版面缩减、网评注水、名家缺席„„难怪读者难觅“靠谱的评论”。
第四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两会的实效需求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两会的实效需求
6日下午,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及全国工商联主席亮相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首场记者会。谈及民主监督应该如何完善发展,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说,第一,各级中共党委的领导要有雅量,要容得下不同意见,要听得进批评的声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第二,民主党派要有胆量,要敢于讲真话,不要怕得罪人。第三,应该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首先是要扩大党派同志的知情权。(3月6日新华社)
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上下下大兴改文风、讲真话的风气。此次两会,俨然成了一次即时的检验。民主党派人士提出执政党要听得见批评的声音,民主党派要敢于讲真话,想必正是针对于此。
总书记在去年赴太行山区考察时曾说,如果能看到真贫,从北京3个半小时的路程就值了。当想见真情、想听真话的新风能够得到传递,相信愿意袒露心扉说真话的人也会多起来。
两会开幕至今,敢说真话、提“尖锐”看法的代表委员正多起来。如今年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继去年在全国两会上质问教育部考研泄题之后,表示将继续追问泄题事件;被称为“提案大王”的全国政协委员李崴,今年将建议为空气污染治理立法,他说,一些提案的确会让部分人感觉不舒服,但只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就不怕。全国人大代表黄小晶说:“钱在银行,人在天堂,这有什么用呢?”全国人大代表张文成说:“现在很多补的地都是山坡地、矿山地,铺不到20厘米土,用农民的话说‘没有一犁头土’,这样的地根本长不了庄稼。”全国政协委员颜辉说“就业保障、住房、社保、医保、子女教育,种种问题加一块,投入可不少。尤其是住房,就是在二三线城市,一个四口之家的农民工家庭,没有10万元以上的积蓄,怎么能融入城市?”
两会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这些话虽然说得有些尖锐,但是也都点到了问题的本质。两会上代表委员参政议政,说真话是本分,真话讲得越多,政府部门耐心倾听,正面回应,两会就会开得更有实效。
第五篇:2014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两会热点解读(六)
2014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两会热点解读(六)
2014年全国两会开始时间为3月3日,闭幕时间为3月12日。对于考生来说,每年“两会”,行政首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是重头戏,也是考生重视的申论文章写作素材来源。现任政府首脑李克强以讲话通俗、富有个性魅力著称,其2014年所做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也体现了这一语言风格,既有官方文字系统之内的严谨表述,也用了不少具有个性色彩的新词。考生们需细细品味其中精妙,在申论考场上妙笔生花。
【常识储备】
舌尖上的安全即“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就是要全面落实正在进行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在改革中,要防止只作简单的物理变化,要用改革的手段实现化学变化,从心开始、用智谋事、人心合一,凝心聚力,统一步伐,众志成城,做到融心、融智、融行,共同为公众把好食品药品安全的关口。
【报告摘要】
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报告解读】
“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就是要全面落实正在进行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在改革中,要防止只作简单的物理变化,要用改革的手段实现化学变化,从心开始、用智谋事、人心合一,凝心聚力,统一步伐,众志成城,做到融心、融智、融行,共同为公众把好食品药品安全的关口。
【标准表述】
[专家观点]
违法成本太低,刑法的震慑力不够,是食品、药品领域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等罪名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体系,从而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全国人大代表张立勇
保障食品安全,关键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全国政协委员刘佩智
食品安全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益驱使之下的行为,其更多考虑的是自我感受。如果大家都遵循“我们大于我”的理念,多替他人考虑,相信社会上的食品安全将不会成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李惠森
国家应该加大对食品药品的监管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树立国人对国产药品的信心。——全国政协委员李嘉音
[问题]
“舌尖上的安全”形势虽有好转但仍有多重障碍:
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食品生产和安全管理水平不高、人均消费量巨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食品安全问题高发易发。
二是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普遍规模不大,标准化程度不高,多、小、散、乱的基本特征仍旧突出,隐患多、监管难。
三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是公平竞争的秩序有待完善,道德失范、诚信缺乏问题比较突出。
[措施]
第一,改变多头管理现状,保障食品安全。多头管理是造成食品安全的重要原因。对于食品安全监管,从生产加工到市场流通,虽然每一个环节都设有“重兵防守”,但因各部门缺乏统一协调和统筹规划,多头监管,使得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依赖、推诿中消耗掉。农业、卫生、工商、质检、药监、派出所等执法监管部门谁都管等于谁都不管。另外,对于当地的无证经营的小商小贩,或者是当地纳税大户的不法商贩,本地相关部门充作老好人不愿出头管理,所以一旦出了事,主动负责的更少。改变这种现状需要进行机构改革,尽量减少部门设置,将食品生产厂家以所在区域划分,进行实名制管理,分工明确、权责相配,让各管理部门切实担负责任。
第二,转变监管思路,畅通监督渠道,从源头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当前中国食品的原材料生产加工具有地域性特点,一些地方乡镇以村为单位普遍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些问题的查处易受到全村村民的阻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监督管理到位,可以快速有效的肃清一整个行业的风气。另外,部分不法分子同执法部门打游击,白天大门紧闭,半夜开工,加大了查处难度。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主动发现问题,提前做好功课,加强同当地百姓紧密联系,做好当地百姓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加强百姓食品安全意识,以反面典型做宣传教育,引导百姓树立正确的食品观。同时,完善举报体制,让消费者投诉有门,通过众多消费者的力量形成一个监督网络,及时有效的查处整改违法生产行为,使食品安全问题止于消费之前。
第三,加强立法,严厉处罚,防止不法行为卷土重来。对待这些商贩不能吊销营业执照、行政拘留几天就敷衍了事,要通过司法的威慑制止犯罪。生产销售
危险食品属于危害公众安全罪,构成刑事犯罪,应按照这些产品的传播范围及危害程度施以相应的刑事处罚,并提高罚款金额,让这些不法厂商充分意识到犯罪成本远远高于收益成本,有效遏止这些不法行为的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