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教学案例
古诗教学案例模板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13 古诗两首》
《所见》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童、黄”2个字。
2.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儿童的天真可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课前准备: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交流体验,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夏天都喜欢玩些什么呀?(游泳、数星星、划船„„)
2.那你们知道农村的小朋友在夏天爱干些什么吗?(你知道的还真不少!)
3.老师这儿还带了几张他们玩耍时的照片呢!(课件出示图)看,农村的孩子喜欢在田地间自由奔跑,他们喜欢在小河里游泳,喜欢到荷塘去采莲蓬,摘荷叶,还喜欢和牛儿在水中戏水。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啊!
4.在古时候有一位大诗人,名叫袁枚,他就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课件出示插图)看,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呀,他提起笔把看到的全写进了一首诗里,你们想不想学学这首诗?这首诗名叫《所见》。(课件课题)5.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课题。谁能借助拼音读读课题?(注:“所”是平舌音)齐读课题。
二、识字体验,初读感知。
1.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9页,借助拼音自由读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正确,读流利。(一读——读准字音)
2.看,生字宝宝从诗中跳了出来!谁来当小老师带读? 3.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你还会读吗?(开火车认读)4.我再打乱顺序考考你们,看,第一行的这三个字,发现了吗?它们可以用动作来表示。咱们做个小游戏:我说你做。看谁做得对?
(1)闭:闭上小眼睛。你闭得可真紧啊!同学们,睁开眼睛看,这就是闭,闭眼的“闭”(男生读,女生读)
(2)立:全体起立。这个小朋友站在这儿,好像一棵小松树,笔直笔直的,这就是——齐读“立”。
(3)捕: 捕是什么意思?这个动作要用——手,所以捕的偏旁是——。“捕”字可以和下面这个“蝉”字合起来,组成好朋友——捕蝉,谁来读一读?
(4)蝉:哪个小朋友知道蝉?给大家介绍介绍。老师这还有几张蝉的图片,看看。
(5)农村的孩子可喜欢捕蝉啦!夏天,他们常拿着一根细细长长的竿子,上面装个小网,去林子里捉蝉,可有意思啦!
(6)牧:谁能给它组个读。知道“牧童”是什么意思吗? 5.调皮的生字宝宝回到诗中,你还会读吗?自由练习读一读。(二读——读通诗句)
6.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读准字音? 7.诗要读好,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出节奏。听老师读读。(三读——读出节奏)
8.(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自由练读,男女赛读。
9.自由读诗,想想诗人看见了什么? 10.交流(板书): 牧童、黄牛、林樾、鸣蝉
(1)“鸣”,左边一张口,右边一只鸟,你能根据它的字形猜出它的意思吗?(鸟叫)这里指谁叫?一只不停叫唤的蝉。
(2)预设学生没说到“林樾”,借助插图,你们看,图上还有什么?(指树)找找诗中哪个词有树的意思。(板:林樾)对,大家看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
(3)一棵树叫林樾吗?两棵呢?你们瞧,密密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阴,这就是——林樾。读一读这个词。
三、设境体验,感悟诗义。
(放背景音乐)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到林子里去看看。
(一)学习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
1.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这就是——(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指名读)
2.走得太快了,谁再读读? 3.牧童和黄牛可熟悉啦!他悠然自得地坐在宽厚的牛背上,摇呀摇,晃呀晃,就像坐在摇篮里,可舒服啦!(指名读)
4.还可以加上动作来读一读。
5.从你脸上的笑容,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快乐的牧童。大家一齐读。
(二)学习第二句诗:歌声振林樾。
1.牧童时不时拍几下牛屁股,牛儿载着他慢慢儿地走着。哇!夏天是迷人的。牧童往四周看了看,想象一下,他看到了什么?他还会看到什么?(蜻蜓、花、草、树、小鸟„„)
2.(播放:放牛歌)是啊,小树林里,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
3.我看大家都被这歌声陶醉了,你觉得这歌声怎么样? 4.这还只是在我们的教室里听呢,大家想象一下,在那幽静的林子里,这歌声是多么地响亮啊,就连四周的树木也为之振动。这就是——(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指名读。
5.这歌声太小,再响些。6.听老师读读——(强调“振”)7.女生读,男同学加进来一齐读。
(三)学习第三、四句。
1.小牧童刚才还唱得津津有味,突然停了下来。他干什么了——(课件出示:忽然闭口立)(指名读)
2.“立”我们刚刚已经表演了,那忽然闭口立又是怎样的呢? 3.现在你们就是小牧童,咱们一起来演演,比比谁演得最好。小牧童,准备好了吗?小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缓缓走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走一路唱,那嘹亮的歌声在林间回荡,他唱着唱着,(播放蝉鸣)忽然,小牧童闭紧嘴巴,挺直脊背站在树下看着。
4.采访1:哟,这个小牧童捂住嘴巴,站在这儿可真直啊!我来采访一下,小牧童,你刚才还在唱着歌呢,怎么突然不唱了?(我听到了蝉在叫,我怕我的歌声吓跑了蝉)哦,原来你被蝉吸引住了。
5.采访2:那个小牧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树上的蝉。我来问问:小牧童,你看着那树上的蝉,想干什么呀?(我想捕蝉)
6.诗中的小牧童也是这样想的,齐读——(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7.请坐!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小牧童有什么办法可以捉到蝉啊?
8.是啊,小牧童的脑子里正在想着如何捉蝉呢,他忽然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9.小牧童是突然之间闭紧嘴巴的,听老师读一读。10.谁再来读?
11.(预设:生大声地读。)哎呀,你太大声了,蝉飞跑了。你再读一读。
12.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四、朗读体验,积累古诗。
1.多可爱的小牧童啊!(指板书)诗人将自己所看到的这一切都写进了诗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诗。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课件出示全诗)
2.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天真可爱的小牧童吧!请同学们借助老师的板书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
3.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4.让我们看着这画面,当一回诗人,一起来吟诵这首《所见》。(配乐示图)
五、拓展体验,链接古诗。
1.这首诗的作者袁枚,又叫随园老人,他的作品多写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灵巧清新,语言通俗流畅。今天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
2.(课件出示:《题画》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请大家跟着我一块来读读。
3.你们来读读。
六、指导写字。1.最后,咱们再来学写两个生字。(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童、黄。)学生认读。
2.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地方吗?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还有谁来给大家提个醒?(红笔标注)
3.请看老师写这两个字,同时伸出你们的右手书空。(直接在书上写,展示。)
“童”上下结构,上面写一个扁扁的“立”,注意第二横写长点,下面是一个里面的“里”。
“黄”:上中下结构,注意第二横写长点,中间的“由”一竖出头,下面“八”字,一“捺”变成“点”。
4.请同学们在书上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5.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板书: 所见
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
[评析] 《所见》是一首叙事诗。在教学中,教师尝试以“体验式教学”贯穿整个课堂。
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则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联系课堂教学,体验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验。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语文不应该局限在课本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引导他们从生活中体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夏天喜欢玩耍的游戏,并补充相关图片,交流农村小朋友在夏天的快乐生活,为孩子感受诗境打下了基础。
2.再现画面,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体验的基础。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互动合作,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兴趣,培育情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教学时,我先出示课文情境图,播放《快乐的小牧童》的音乐,声情并茂地描述: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他时不时拍几下牛屁股,牛儿载着他慢慢儿地走着。哇!夏天是迷人的。突然停了下来„„这样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3.组织表演,引导学生在创作中体验。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表演欲望,在表演中学习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们来当小牧童,演一演“忽然闭口立”的情景。这时,孩子们个个屏住呼吸,立起身子,专注地盯着蝉看,天真烂漫的形象展现在课堂,仿佛就是那诗中可爱的牧童。看得出学生已经理解了诗意,体悟了诗境。
第二篇:小班化古诗教学案例
小班化古诗教学案例
古诗文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思想的光辉,只有通过潜心地体味、欣赏、感悟,才能受到美的熏陶。而让10岁左右的孩子去理解古诗,去品位古诗,这种要求对他们来说太高了一点,那么如何让学生去掌握所要学的课本知识,以及课本以外相关的知识呢?只有先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然后充分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最后通过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去理解古诗的诗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案例一] „„
师:可爱的小诗人,你们读得太棒啦!老师也想露一手,向大家展示展示我读诗的本领,大家欢迎吗? 生:欢迎!(不约而同地鼓掌。)
师:谢谢!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听我读的时候,请你闭上你的小眼睛,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看谁看到的画面最美,好吗?
(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枫桥夜泊》,学生闭上眼,沉浸在遐想之中。)
师:(停顿良久,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去想象。)同学们,你们乘着想象的翅膀,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生:我好像看到了月亮落了下去,乌鸦在啼叫,清霜布满了天空。作者对着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无法成眠。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阵阵钟声夜半十分传到客船上来。
生: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生:我听到了夜晚的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
生:我还听见了江边树丛中乌鸦的鸣叫。
„„
师:很好,同学们要注意,诗中有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而在这夜色中,寒山寺和乌鸦是看不见的,只能是听见乌鸦的叫声和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所以整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作者看到的景色,后两句描写的是所者所听到的。
„„ [案例二] „„
师: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出示句式:这深秋的夜晚使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这深秋的夜晚使作者感到寒冷、孤独。
生:这深秋的夜晚使作者会忧愁思念远方的家和亲人。生:这深秋的夜晚使作者感到孤单寂寞,难以入眠。„„
师:说得真好!老师真为你们丰富的想象力而感到佩服。如果能把这美丽的画面画下来,那该多好啊!同学们,你们愿意当个小画家,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吗?
生:愿意!(学生热情高涨。)师:可是,该画上哪些景物才好呢? 生:月亮。生:寒霜。生:江枫。生:渔火。生:客船。
生:还有寂寞忧愁的诗人。生:还有远处的寒山寺。生:还有江边的乌鸦。„„
师:相信大家都能为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美丽的画吧!那赶快动手吧。(学生在小组里共同合作,为古诗配画。)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勇敢地到台上来展示本组的画,并介绍介绍画中的景色?(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古诗配画,并对图画进行介绍。)
师:同学们画得不错,说得更精彩。谁能用朗诵的方式把这首诗的优美景色表现出来呢?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老师接连请了几个同学朗诵,个个朗诵得入情入境。)
师:还有这么多的同学想表现一下!那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吧。(在优美的意境中,在浓浓的氛围里,课结束了„„)
第三篇:古诗《示儿》教学案例
古诗《示儿》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习《示儿》,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3.学习两个生字。
4.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积累多首陆游及其他诗人的爱国主义诗歌。【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陆游一生都渴望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无法实现愿望的原因以及诗人的悲愤之情。【教学过程】
一、情景再现,导入古诗。
师:在一个秋风瑟瑟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白发苍苍、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板书课题)谁了解陆游?简单地说一说。(出示作者简介)
师: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临终时交待儿子的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打开书,一起去看看陆游最后的遗嘱。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讲解两个生字“祭、乃”。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师: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师提问:
①陆游临终前最遗憾的是什么?(板书:不见九州同)
②他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板书:北定中原日)
3.师:同学们,我们把历史的车轮倒退到八百多年前,看看当时诗人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课件出示历史背景)
4.师示范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悲凉、忧伤、期望……)
5.生齐读。
四、品读一二句,感受“悲之切”
1.指导朗读第一句
师:人死后有哪些都成空了?(生:财产、烦恼、牵挂……)
2.指导朗读第二句
师:诗人心中有件事始终都放不下,是什么?
师:你从这句诗中体会到陆游此时此刻的心情了吗?(生自由回答)
师:用诗中的词就是——悲。(板书:悲)
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不见九州同)陆游出生第二年,金兵就占领了中原地区,他和家人过着逃亡的生活。他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抗金志向。可是直到陆游85岁离开人世,也没能看到国家的统一,他怎能不悲伤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悲伤读出来吗?(先指名读再齐读)
五、品读三四句,感受“盼之深”
1.指导朗读三四句。
师: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盼)
你是从哪个词感受到的?(生:无忘)
师:是啊,陆游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临终时,没有想到自己的子女,没有想到自己的财富,想到的只是祖国的统一。(板书:爱国至死不渝)
师:我们再来读读陆游的遗嘱吧。(生齐读三四句)
2.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生自由说,师相机评价。)
六、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师:你们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师: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中华如何能够崛起呢?
3.一起唱国歌,激发爱国热情。
第四篇:《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
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
一、课题: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21.古诗三首
二、作者:果城阿九
三、QQ:1109619449
四、主题词:异同 感情基调 悲愤 分类组合 再现
五、案例摘要:
本节课先从整体上把握三首古诗的感情基调,再分别找出它们思想的切入点,了解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感情变化的不同之处,接着对学过的一些古诗按诗歌的内容或作者、朝代等进行归类,巩固学生对教材编排的认识,最后指导将《题临安邸》这首诗进行扩写作赏析再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欣赏及写作能力。
六、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教材的编排思想,从课文的感情基调着眼,找出异同点,让学生对课文编者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古诗分类练习和指导扩写来加以巩固,突破本课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一教学难点。
七、教材分析:
这是一组精读诗文,包括《出塞》《题临安邸》和《示儿》三首古诗,都表达了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第五单元赤子情怀这一壮烈历史画卷的开篇之作,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先立足于他们自读熟读,结合文下注释,使用有关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再进一步抓住诗中的关键语句,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感情的切入点,同中有异,从而了解三位诗人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三位诗人的生平,他们生活的时代情况不了解。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时最主要的障碍。
九、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1)、让学生学会借助课外资料,结合教材注释,正确理解诗意。(2)、诵读、品味、感悟重点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先自学后合作再探究的学习过程,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从阅读的内容展开想象。(2)、通过图片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的情境,赏析古诗意境,与诗与人对话。(3)、通过感情朗读、归类练习、扩写再现、拓展延伸等活动,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树立爱国主义思想。(2)、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十、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明白诗文大意,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强烈的爱国情感。
2、难点: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感情的切入点,同中有异,从而了解三位诗人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一、教学流程示意: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主要有5个方面。
首先是导入: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称为“赤子情怀”!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接下来是整体通读,把握三首诗的诗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结合学生的预习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有关键字词的品悟;有课件方面的运用辅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有质疑问难等。
再是比较异同点:
相同之处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
不同在于作者及其抒发感情的切入点,《出塞》王昌龄表面上写的是秦汉战火不绝,实际是借古喻今,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题临安邸》写的是南宋的权贵,借写景来表达情感,辛辣讽刺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示儿》写的是北宋遗民——诗人自己的临终绝唱,直接诉说自己一直以来的心事。
然后是赏析再现,这一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
1、归类练习:对已学过的古诗进行分组练习。可按朝代、作者、诗歌内容等划分,这种“举一反三”紧扣文本的课程资源拓展,既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又提高了他们鉴赏古诗的能力,让学生在提升文学内涵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2、扩写:由于《出塞》的风格雄浑,时间空间跨度大;《示儿》属于临终绝唱,学生不易把握分寸,故都只要求学生能作欣赏,不作再现。而《题临安邸》是诗人借景抒情,学生可自由发挥想象,表现南宋权贵贪图安逸、腐败无能、不思进取的丑陋嘴脸。因此可进一步作扩写练习来再现诗的情感。
最后是总结延伸:强调三首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情感。
十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称为“赤子情怀”!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教师:谁能用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大家介绍一下你对这三首诗的了解情况。
2、点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可补充。相机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1)、全班一起读三首古诗,读出节奏和重音。(2)、学生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点名反馈,师生一起订正。(1)、《出塞》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时就存在着的边关景象: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战火依旧没有消散。
第二句是哀叹将士们不远万里离开家乡戍守边关,很多人从此没能再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
第三、四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戍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2)、《题临安邸》
诗的第一句,描绘出杭州的美好景致: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第二句质问那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统治者,你们在西湖边上所过的轻歌曼舞的荒淫生活,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
第三、四句更加尖锐地揭露权贵们已被暖洋洋的风吹得昏沉沉、晕乎乎,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老家汴州了,早把先朝故都、中原山河、国家耻辱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3)、《示儿》
诗的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
第二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他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情,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
第三、四句写出了对儿子们的嘱托和希望,要他们努力奋斗、实现自己呼号一生的“北定中原”的心愿,不要忘记你们父亲在九泉之下等候着祖国统一的喜讯。
5、再读古诗,运用课件,帮助学生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出塞》
a.教师播放悲壮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读《出塞》。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及诗人流露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b.课件及课本中的插图辅助学生理解《出塞》的意境。
c.引导想象:假如你是一名戍守边塞的将士,九死一生之际,夜晚独望一轮明月,你会想些什么呢?(家乡)
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能回到家乡吗,为什么?这时候想得最多的应是什么?体会将士们的心情。(无奈、悲愤)
(2)、《题临安邸》
a.教师导读:一边是金兵攻破都城,占我河山,残杀百姓;一边是那些权贵们苟安杭州,仍然在西湖边上是朝朝笙歌,夜夜曼舞。看到这一切,诗人林升心急如焚地问:----(学生用其中的诗句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b.课件出示。看到这些,你会问些什么呢?(西湖歌舞几时休?)
c.从这句问话中,你想到了什么?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愤怒、悲痛)(3)、《示儿》
a.教师引领学生进入诗境:学生看课件,老师用舒缓的语气说:“我已86岁了,马上就要离开人世,可国家连年战乱不止,金兵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朝廷的军队应立即向北进军,收复中原。但我快要离开人世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国家统一呀,我死不瞑目哇!”(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死时圆睁着双眼。)
b.听到、想到这,你会怎么读?
c.指导学生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d.了解本单元“赤子情怀”的意思:至死不渝对祖国高度忠诚和热爱的一种情怀。
6、品悟字词,深化主题。a.点名说说“但使”的意思。(要是)
教师:从这种假设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愿望?(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b.引导学生理解“暖风”、“游人”在诗中的意思。(指名反馈:“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c.“熏”、“醉”两字精妙之处。(刻画出了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丑陋嘴脸。)
7、质疑问难,你还有哪些不懂得地方?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词句互文的手法。再比如《出塞》一诗借古喻今的写法等。
(三)异同:
1、教师: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
相同:忧国忧民 感情悲愤 赤子情怀
2、不同之处呢?
不同在于作者及其抒发感情的切入点,《出塞》一诗作者王昌龄表面上写的是秦汉战火不绝,实际是借古喻今,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题临安邸》林升写的是南宋的权贵,借写景来表达情感,辛辣讽刺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示儿》陆游写的是北宋遗民——诗人自己的临终绝唱,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四)赏析:
1、教师:回顾一下,我们已学过哪些古诗?将这些古诗进行分组练习。
2、指导扩写。学生想象当这些权贵们正在歌舞升平时,突然听到其中某人醉后呓语:“金兵打来了!金兵打来了„„”众人是什么反应?
3、学生想象情景,回答反馈。要求学生将自己想到的或别人说的记下来,扩写《题临安邸》。
(五)总结:
这三首诗都是赤子情怀,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有借古喻今,消除边患的深切渴望;有触景生情,不禁长叹的辛辣讽刺;有盼望统一,至死不渝的临终绝笔。
背诵古诗。课下并搜集这方面的诗歌开一个爱国主义诗歌诵读会。
板书设计:
21.古诗三首
出塞 题临安邸 示儿
唐·王昌龄 宋·林升 南宋·陆游
不同:借古喻今 辛辣讽刺 临终绝唱
相同:忧国忧民 感情悲愤 赤子情怀
十三、教学反思:
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的方法比较多,本节课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入手,是由这组三首诗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决定的。不同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也有差别,不同的诗歌文学手法、语言风格、感情基调也各异。教学古诗要找好切入点,学生学起来才轻松自然,老师教起来才得心应手。小学各年级古诗教学是我一直研究的课题,另外对古诗意境的再现,我个人认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我将其中的《题临安邸》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加上学生的想象,结合诗歌的社会背景来进行扩写。着重表达当时南宋统治阶级苟且偷安、不思进取、腐败无能的丑态。指导学生想象当这些权贵们正在歌舞升平时,突然听到其中某人醉后呓语:“金兵打来了!金兵打来了„„”众人是什么反应,来刻画统治者狼狈不堪的丑陋嘴脸,体会诗人的愤怒和忧虑。加深对诗歌讽刺手法的了解。不足是对课文《出塞》一诗的“单人独马的落寞背影”写意插图没作细致的引导和分析。而是借助战马嘶鸣、沙场征战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另外这组古诗课时安排一般都是二至三节课,我尝试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件辅助用一节课完成教学,课堂容量显然增大,要求学生预习要充分,对三位诗人的生平,他们生活的时代情况要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不会查阅资料的一些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
第五篇:三年级古诗《咏柳》的教学案例
三年级古诗《咏柳》的教学案例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抒发了诗人在春回大地时的欢喜、愉快的心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咏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满人间,婀娜多姿”的画面。
这首诗旨在赞颂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其实,关于大自然的美,不仅仅在于春天,这种美好、蓬勃何尝不体现在夏天,秋天,冬天。《咏柳》重点在“咏”,用“咏”的形式赞颂其他的季节,既承接了课堂中的知识,有感受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精炼的语言组织能力。
1、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的优美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吟诗作画等方式来赞颂生活。
3、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检测学生的文化底蕴。
学习古诗文,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情趣、学习能力以及习惯、方法的融合。古诗文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学不同层次的古诗,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新教学大纲提倡:古诗教学应以吟诵为主。历史时隔久远,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添之以情趣化,以诗引画,以画诠诗不失为古诗教学的一大契机。拓宽思维外溢美感,触类旁通,继而举一反三,倡导学生吟诗作画。这也是一种诗文、诗情、诗理与学生的品味、感悟的无声对话交流。
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过去的学者赋诗必画,远如苏轼、唐寅,近如徐悲鸿、齐白石,诗画交融,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而古诗教学中,美术素养不可忽略。融意象于寥寥几笔中,让学生品足味,悟足情,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
……
师:春,是苏醒,是温暖,是成长,是绿色,是生命。《咏柳》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沐浴在春风中的柳树想象成经过巧手裁剪的艺术品”这么一幅生机蓬勃的画面,学了古诗,让我们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多美的春天,多美的大自然。”同学们,让我们耳听着古曲,手持画笔画画着美景。
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学生画《咏柳》春景图。
投影示学生的作品。
理念: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诵诗成画,渗透美术素养于古诗课堂,并非简单刺激视觉美感而已。
师:同学们眼中的春天多美啊!其实大自然的一年四季都很美,不是吗?在春天里,我们咏柳,在夏天里我们……
生:在夏天里,我们赞荷。
生:在夏风里,我们咏荷。
生:在夏天的池塘里,我们颂睡莲。
师;原来,夏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也曾用他们的精妙之笔,写下诸多的“夏”的诗篇,不知在你的记忆宝库里,保存着哪些夏之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笔下的夏热情,向上,火红,毫不逊色于春,不知其他季节如何?有没有令我们的心为之一颤的东西呢?
生:在秋风里,我们赏菊。
生:在秋天里,我们颂丰收。
生:在落叶中,我们用落叶。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
生: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我们咏梅。
生:在银装素裹的日子里,我们赞雪。
生:犹有傲霜枝。
……
理念: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
师: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风貌。我们欣赏,我们歌咏,我们赞美。我们是否可以学习《咏柳》这首古诗,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也来吟诗作画,体会诗人的风范。
学生交头接耳,觉得很新鲜。
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选取一个季节,既配诗又作画。希望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开动自己智慧的头脑,搜索佳句美词,谱写出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动人的画。
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交流。
理念: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围绕“吟”“画”展开教学,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除了借助自身的语言优势创设学习情境外,没有加给学生一个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地位。自主选材,合作吟诗作画,效果甚是理想。
……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我以为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得到情感的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
教学古诗《咏柳》,我拓宽了学生的视眼,激起学生心中原有的古诗底蕴,重组教学,跨越美术学科,通过吟诗作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所谓诗,诗情画意;若单单诗文无画又何来情、意?诗歌是以悟诗情为主,学生品读为重;立足读出韵味,悟出品味,达到出神入化的描绘。古诗意境多半渗透于字里行间,并非斟字酌句所能领会。把诗韵、诗情、诗景统一起来,让情感得以回归。使学生、文本、作者、环境实现对话,完成诗歌教学特有的多因素交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