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师教案

时间:2019-05-15 08:0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师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师教案》。

第一篇:《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师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分析“幼”的结构,认识“幺”字部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透过文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的方法,深入理解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关句子、段落的意思。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3、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认识重阳节习俗感受中国的佳节文化。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2.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自古以来有许多许多传统节日,你们喜欢节日吗?(喜欢)你们知道有哪些吗?在这些节日里你们都做些什么呢?

2、在这些节日里面啊,大家都是开心愉快快乐的,那么,我们称这种快乐的节日叫什么呀?(板书:佳节)

3、下面我想请你们猜猜看,所出示的日期和哪个节日有关?(中秋节)中秋节时,有什么习俗?

3.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在大家看来,过节总是开开心心的,可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并不开心,发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好,那么我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他会这么发出这样的感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翻到129页,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开始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好,大家读完了,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词呢,老师在这里准备了一些词语,请大家认以认,自己先读一读,等会儿啊,我可是要请同学们来读的呢。

3、生字词:

好下面谁愿意读第一行,一人读一行,纠正错误。开火车读:一个人领读一行。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刚才不认识的?

我们学完了这些词语啊,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再读一遍,这次老师要求同学们读通读顺了哟。开始吧

相信大家已经把它读得不错了,那么谁愿意来试试,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请你们当小评委来评判一下。

读古诗:大家都读得非常好,最后一小节可是王维写诗的过程,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离家两年的王维的心声,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好,下面大家一起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指导朗读古诗:指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下面听一听别人怎么读的(放古诗朗读)要静静地感受哟。下面谁愿意来试一试,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哟。

读了课文后,我们知道,“佳节”在这指什么节?(重阳节)那么。这首诗,你能读懂吗?或者,你能读懂哪一句呢?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了呢?老师建议你,再读一遍。读懂的地方用括号划下来。

这篇课文有大家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或者有没有其他不理解的地方。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个问号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祛邪避灾。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还有不懂的,大家可以查一查字典,查一查资料;或者下课去问问同学们,再有不懂得啊,老师下节课在回答你们,好不好?

下面我们要写字了,重新看下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注意偏旁结构,这些字啊大部分是什么结构啊(左右结构)左右结构需要什么呀(左窄右宽)很好,重要的我们看下这几个字。

下面大家拿出自己的本子来,用钢笔写一写这些字把,注意老师所说的哟。练字之前在注意姿势,看看自己的身体姿势和握笔姿势都对不对呀。

身正,肩平,足安

我们快要下课了,下一节课要好好梳理课文并且理解古诗,不仅如此啊,我们还要学习王维的其他古诗。下面,老师给大家留个家庭作业:

1.自学、练写课后生字词语。2.思考同学们上课所提出的问题

3.找一找王维的其他诗,再找一找有没有其他描写思念亲人的古诗

第一自然段:

问题一:交流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能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为什么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却写别人欢度节日的情景呢,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书中是怎么描写人们如何欢度节日的?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其中的哪个词深深吸引了你,看到它时你的眼前浮现了

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些什么?

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惟妙惟肖,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读。

6、指名读、齐读。

7、大家的朗读声情并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沉浸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中。我猜,王维看到这种情景一定也很开心,也是兴高采烈的,你们同意吗?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指名读。齐读。

9、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看着别人秋游赏菊,与同窗好友吟诗作画,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介绍王维家乡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一处在山的东面,一处在——山的西面,真是“天各一方”。

2、配乐范读

3、你听出了什么?

4、与他天各一方的是谁?仅仅指兄弟们吗?还有谁?

5、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

6、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也想起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的太多太多„„真是——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将浓浓的思念寄予四句诗中写下这传诵千古的名篇。(回到第三页)

(三)再读古诗,情感升华。

1、诵读、背诵

3、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什么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却要写别人欢度的节日的情景。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再次出示课题)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你们还知道有什么思念家乡的诗句或者王维的诗句??

第二篇:《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师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华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分析“幼”的结构,认识“幺”字部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透过文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的方法,深入理解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关句子、段落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写周围环境反衬心情的表达方法。

4、激发学生了解王维,走进古诗的热情与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今天我想请你们猜猜看,所出示的图片和哪个节日有关?(中秋节)中秋节时,有什么习俗?

出示句子填空:每逢中秋节,人们总要()。

2、学生填空。

3、出示鞭炮图片,猜猜看,句子练习(同上)。

4、出示茱萸图片,猜猜看。出词语提示,指名认读。

5、解释:茱萸又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以驱邪避灾。指名领读。

6、引导:提起茱萸,自然也会让人想起一个节日——(重阳节)。是哪一天?正音领读。句子联系:每逢重阳节,人们总要()。

7、出示“重”。编写儿歌帮助学生识记、写好。

8、了解诗人引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朗读。

二、初读感悟。

1、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

出示初读提示(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时,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诗人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一年一度 兴高采烈 扶老携幼(出示:幼,怎么记住这个字,认识新偏旁)

兄弟们 登高远眺 欢聚(放到句子当中读一读)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思念 异乡

(出示字典中“异”的义项,选择正确的解释)

解释: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学习生活,那地方就被称为“异乡”。课文中的异乡指?

3、交流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

三、精读品析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能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为什么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却写别人欢度节日的情景呢,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书中是怎么描写人们如何欢度节日的?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其中的哪个词深深吸引了你,看到它时你的眼前浮现了 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些什么?

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惟妙惟肖,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读。

5、那么重阳节的街道上,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想象,你的眼前浮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6、指名读、齐读。

7、大家的朗读声情并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沉浸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中。我猜,王维看到这种情景一定也很开心,也是兴高采烈的,你们同意吗?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8、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长安生活,已经两年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孤独一人。此时恰逢重阳佳节,他都不能与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兴得起来,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指名读。齐读。

9、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秋游赏菊,与同窗好友吟诗作画,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介绍王维家乡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一处在山的东面,一处在——山的西面,真是“天各一方”。

2、配乐范读

3、你听出了什么?

4、与他天各一方的是谁?仅仅指兄弟们吗?还有谁?

5、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6、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也想起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的太多太多„„(出示课件)真是——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将浓浓的思念寄予四句诗中写下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三)再读古诗,情感升华。

1、诵读、背诵

3、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什么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却要写别人欢度的节日的情景。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再次出示课题)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还在什么情况下,会让人想起这句诗?

3、能写出这么感人肺腑的诗句,王维真不愧是唐朝诗人中的大家!

王维(701-761),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音律、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边疆关塞,或是小桥流水,都能写得鲜活无比,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王维的诗作,选一首自己喜欢的配乐吟诵。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三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2

一、谈话导入,初读诗句。

1.小朋友们,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最爱的人是谁?为什么?

2.是啊,亲人们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关爱,亲人的关爱总是给我们带来快乐,带来力量。可是在唐朝就有一个少年,15岁就离开了家,独自一人在外求学,(音乐响起,插图出示)他就是---王维。王维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他九岁就开始写诗,人们都把他当作神童。后来他的山水田园诗写得尤其出色,人们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诗句)教师配乐范读。

3.想读吗?抽生读(正音:逢、插)→齐读。

自由朗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情。王维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课文-----生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放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⑴生交流,师板书:王维重阳节长安(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方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简洁又明白。)

⑵关于重阳节,你了解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生字集中的句子,检查字词:(是呀,课文中也提到了这些习俗。)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抽生读→理解字词→齐读)

(了解茱萸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手挽着手:做动作理解。登高远眺:目字旁,与眼睛有关,猜猜眺是什么意思?眺是怎样的看?我们来读读这个词语就会有所发现---站在高处往远处看。根据词语来理解字的意思也是一种方法。)

师感情导入: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去触摸王维内心深处的思乡之弦,你们会对这句中蕴涵的情感有更多的深刻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读中悟情

1、读中感受异乡的孤寂。

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映入你眼帘的是哪两个数字?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15、两)

(1)15----你们现在几岁?王维才比我们大5、6岁,就离开了家乡,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他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师画草图),那里离长安可远啦,如果走去的话,要走一个多月呢。

⑵两----是啊,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一年365天,两年有700多天,700多个日日夜夜。你离开过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那时的你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

(3)如果你就是王维,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最想做的是什么?带着这份情,指名朗读→一起读

(4)走进了王维的生活,走进了他的内心,我们此刻被他身在异乡的孤寂深深震撼,再读这句,该怎样读?自己练练?(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指名朗读)

评:你读出了他身处异乡的悲凉和孤寂!真好。

评:我听出了你想回家的渴望!

2、想象中感受思乡的快乐和哀愁。

(1)了解佳节

这里的佳节就是-----重阳节

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是当时人们过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这就好比是我们现在过春节(学插话生回答包饺子,拜年),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过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

过重阳节,他们登高远眺、头插茱萸;

就像过春节,我们_________;

就像过端午节,我们__________;

________,我们________

(2)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是多么热闹呀,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呢?(指名读)

▲课件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a抓住扶老携幼这个词语,推进对话这个成语很有意思,老师发现老和幼是反义词,你还发现了什么?(扶和携是近义词,都表示手的'动作。)扶老携幼就是爸爸、妈妈一手搀扶着(学生:老人;爷爷、奶奶),对啊,还一手牵着(学生:小孩子;我们),对,这就叫(扶老携幼)。弄懂了每个字的意思就理解了整个词的意思。

b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真是其乐融融,无比幸福。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人们很高兴,很快乐?(兴高采烈)

c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d感情朗读

e古时候的重阳节可是个特别喜庆、热闹的节日。让我们一起到大街上走一走,来看一看重阳节的热闹场面吧!课件演示各幅重阳节热闹、欢快、团圆的照片。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华民族音乐。

同学们,你能将你感受的热闹的节日气氛,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吗?谁想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齐读)。

你读的真的太热闹了,还有同学也想来试试?

谁也能和他一样读出这种热闹的气氛?→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⑶此时的王维呢?

▲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其间配上哀伤的音乐)

a抽一生读。

b这真是(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中是哪个词就是倍的意思,把它圈出来。)

C师生合作读

过渡:是呀,看到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王维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他会想到哪些人?哪些事?(抽2人)

⑷学习第三自然段。大家和王维想到一起去了。

A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三个表示时间的词,感受一下王维复杂的心情→交流。

B时间在慢慢推进,王维的心情也在不断变化着。

▲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a用心读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什么?

b为什么高兴?感情朗读。→从你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谁再来读读。

e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板书:亲人)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课件出示句子: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a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b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句子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抽生读)

a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思念这王维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跟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出示整节文字)教师师生合作朗读。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情齐读。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多么简朴的诗句,却是最深情的、最能打动人心的。这句诗,不知牵动过多少游子的心。让我们用我们的笔把这千古佳句写下来,牢牢地记在心里。书写指导:佳、倍

五、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割不掉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老师找了一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付在课文后面,小朋友们课后去读一读,品味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试着去写一写。

2、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背一背这首诗,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课吧.于是,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倾诉我们的情感。(配乐集体诵读古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读一读,整体感知;议一议,了解内容;演一演,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3. 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教法学法

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会写生字,理解“佳节、倍思亲、忆、独”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目标

1. 认识“佳节”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喜欢过什么样的节日?为什么呢?我们常把美好的节日称为佳节。(板书:佳节,并学习讲解)我们经常见到“欢度佳节”的标语,你知道一般指哪些节日吗?

2. 每当佳节来临,你最希望的是什么呢?

3. 但是,有位诗人在佳节来临时,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读题。把“思”字用红笔写。问:老师为什么这个“思”字写成红色的。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4.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理解课题。

理解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课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谁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倍思亲?)

5. 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二、读诗学文,分步达标

一读课文,认识作者和文包诗的特点

1. 我们就带着刚才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到哪些答案?

2.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讲解:

(1)这个节日指的是什么节?(重阳节)学习多音字:重,并学写,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登高望远,饮菊花酒,身插茱萸?)

(2)介绍作者

要读懂一首诗,就要先了解作者,那你知道诗人王维吗?你以前背过他的什么诗呢?(鹿柴、送元二使安西)是啊,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再次认识文包诗

读了课文,你发现这一篇课文的结构跟以前学过的什么课文有点类似呢?(《咏华山》《母亲的恩情》)像课文这样,先写故事再引出和这个故事有关的诗句,叫文包诗。

二读课文,通文解字

1. 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上小问号。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出示词语:你标出的词语在这里面出现了吗?

佳节 一年一度 重阳节

情景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家家户户

兄弟 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 登高望眺

异乡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3. 指名读,正音,兴:高兴,读第四声

质疑:有哪些词语是你不理解的?

4. 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自己读一读。

在小组里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

三读课文,体会思乡之情

1. 谈话:课文里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诗人王维写诗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思

念家乡)

2. 让我们第三次读课文,请你找出能够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语句,用线画出来,再读流利,让人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

3. 指名交流,重在生生交流。

4. 全班齐读古诗

四、指导写字

1. 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写字了。

2. 写字指导

哪些生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把书上的字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会运用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明白古诗的意思,体悟古诗的情感

3. 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1. 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2. 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课题中“佳节”在文中指的是哪个节日?重阳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引出古诗。

二、诗文对照,学习古诗

1.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那么,这首诗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了解诗中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分别与哪一行诗相对应?

生自读课文。

2.(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来读?哪个自然段写了第一行诗的内容?(指名读) 王维的家乡在哪里?京城是哪里?(指名说)

长安和蒲州之间隔着高高的华山,蒲州在华山的——东面,长安在华山的——西面。长安对于王维来说,不是家乡,而是(异乡)。

生活在异乡的人就是(异客)

如果此时,你就是独自一人在异乡长安生活的王维,你的心情如何?

3.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哪个自然段写了这行诗的内容?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哪些词语描写了重阳节时,大街上人们过节的情景,把它圈出来。 指导学生交流。

好一派全家团圆的景象啊!(板书:全家团圆 兴高采烈)我们的心也不觉高兴起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带着笑容接着读下两句——

读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不通,课文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写别人高兴地游玩呢? 这是一种绝妙的写作方法——对比(板书:对比),这里把什么跟什么对比?这就是“反衬”的写作方法。(板书:反衬)

4. (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哪个自然段写的内容?这段内容是王维看到的还是想到的?

王维在华山的这一边,兄弟们在华山的另一边,隔山隔水,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 省略号里包含了很多没有文字的语言,它可能省略了哪些内容呢?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的兄弟们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也试着用对比的手法来写一写。(课件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他们想,以前 。如今 ?)

谁来跟大家交流你写的内容?

曾经的欢乐和如今的思念,像一幅幅画一样,在王维和兄弟们的脑海中一一浮现。再次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这两种画面。

此情此景,王维心中的思念之情喷涌而出,他思绪——,他触景——(板书:触景生情),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齐读全诗。

三、反复诵诗,悟诗中情

一首诗,不仅是一个故事,一首诗,它更是一片深情。那么,王维的这首诗饱含了一片什么深情?

是啊,这种思念之情,在节日到来之际会变得越发浓烈,尤其身在异乡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吟道:独在——(齐读全诗)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向往佳节团圆,像重阳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无数诗人们把深深的思念之情,都写进了诗中。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思念在月亮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佳节,登高赏菊,我的思念在菊花里: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甚至在清明节,人们想到逝去的亲人们,不觉悲从中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对于王维来说,千言万语都汇成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会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王维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佳”字的字形、字义。齐读。

2、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

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3、但是,唐代有位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随机讲解“倍”字的字形字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就是: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加倍的思念亲人。

4、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

5、明确学习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

是: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把课文读通顺。

二、民主导学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129页,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多读几次,认清字形。

2)、再次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桌或查字典。

3)、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4)、三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A、出示词语:

每逢插佳节兄弟

茱萸倍思亲手挽手

思念重阳节独在异乡

登高远眺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忆山东兄弟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一行、齐读(适时正音)

B、蓝字要求正确认读,红色的字是要求记住字形的。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已经记住了那些生字?告诉你的同桌(同桌互相交流)

C、提问: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请你告诉大家。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记忆生字,提出个别生字的强调之处。

重笔顺: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竖、横、横。

读音:zhong

chong

选义:(1)重复

(2)再

(3)量词

“重阳节”的重选(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也叫重九。古时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驱邪避灾的习俗。

采会意字

幼与“幻”对比记忆等

书空,描红

D、出示生字:指名认读,还可组词

逢插佳念兄

茱萸独倍重

挽眺扶携幼采忆

E、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

读前提问,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分段朗读,相机指导、评价)

F、再次认真齐读课文,注意把刚才读错的地方读准确。(及时评价表扬)

G、快速浏览课文,把你刚才认为不理解的词语问问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实在

解决不了的,一会大家共同解决。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三种方法理解词语。如:

扶老携幼: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将字面意思连起来,就是词语的意思)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祛邪避灾。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了。到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向别人请教或查字典、资料)

天各一方:两地相隔,非常遥远,不能相会。(联系上下文理解)

4、请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

古诗前两句的具体描绘,那些自然段是后两句的具体描绘。借助短文,理解诗句,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检测导结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我们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谁来说说你学到了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2、听写词语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6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都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生:春节、端午、中秋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

师: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

生:高兴,开心师:为什么呢?

生:能收到压岁钱,有好玩的好吃的,全家能团聚在一起

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

师:这句诗在哪见过吗?生: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

师:课前预习的真充分。(出示古诗)谁来读?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在读故事之前,老师想要分享你们的预习成果,可以吗?

二、预习分享

1、我会读词语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2、我会读课文

师:你们的课文读得真是又准又流利啊,课文也能读得这么好吗?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有几小节?我找四个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他人认真听,会听也是一种好习惯。(相机指示)

师:读完了全文,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文的内容。

生:诗人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诗人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他又是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走进王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人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呢?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生读课文师:你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准了。(出示第2、3小节)

师:谁能说说重阳节有什么习俗呢?生:重阳节要登高远望、头插茱萸。

师:对呀,登高远望,头插茱萸,这就是重阳节的习俗,就像我们春节要吃年夜饭,要拜年一样。看,(出示图片)这就是茱萸,一种有强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上它可以驱邪避灾,代表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四、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小节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重阳节过节的这种热闹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段文字。(出示第二节1、2、3句)生指名读

师:我听到你是那样的兴高采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高兴。

师:换个词说,就是——生:高高兴兴,喜气洋洋,喜出望外

师:看看人们欢欢喜喜欢度重阳的情景吧!(出示图片)

师:大街上无处不有的热闹,每个人脸上都是兴高采烈,男女老少都是兴高采烈。

师:还有哪个词也让你体会到了热闹?

生: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兴高采烈

师: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呀!出示:(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兴高采烈)你能把这组词串读好吗?生读齐读师: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看吗?出示:第二小节1、2、3句生齐读

师:此时此刻,王维看到了什么?心里会怎么想?生回答(指导用书中的语句回答)师:(出示:第二小节第四句),这就叫“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我的上课教案》。(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生:更加思念师:能读出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吗?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2、学习第二小节

师:为什么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自由朗读第一小节,等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离家时小,王维离家时间很长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出示第一小节)

师:15岁,和我们现在上初一的孩子一样大,就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如果是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生:想家、寂寞、孤单师:对,你们走进王维的心里去了。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念送进语言文字中,用我们动情的朗读来表达吧生齐读第一小节师: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对于他来说,长安就是异乡,他自己就是到长安求学的一个客人,是一个异客。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想回一趟家是多么难的事啊!王维不知有多么想念他的亲人呢!此时的他,身处热闹的佳节,却是——(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师:同学们,你明白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原因了吗?是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来吟一吟?(出示两句诗)生读齐读过渡: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他孤独一人,不由伤感起来,此时王维在这美好的节日里在思什么?想什么呢?

3、学习第三小节

师:(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其余同学静静地听,体会一下此时王维的心情。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心情,从哪一句体会到的?生回答师:谁来读读这段对过去生活回忆的句子?(出示第三小节第1、2句)生读

师:读得真好,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一遍。生齐读。

师:如今王维一个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两地隔着高高的华山,还有漫长的路途,相隔很远,有千里之遥。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板书)

师:(出示第三句)文字能读出感情,这里的省略号也能读出情来呢!这里的.省略号它包含着什么?

生回答师:它多么像一声长长的叹息,齐读

师: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此时,不仅王维一个人在饱尝思亲之苦,他的兄弟们也正思念着王维。(出示图)当他们头插茱萸,登高远望,却发现独独少了王维。如果你是王维该怎么表达你的思亲之苦呢?

生回答师: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女生读、男生读、齐读师:长长的思绪,深深地思念,就是思修万千。这万千的思绪化作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出示古诗)。谁来有声有色的吟一吟?生吟诵

师: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生齐吟(配乐)

师:多么动情呀!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配乐齐背总结:师:如今王维的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了经典,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所有远离家乡的人都会这样深情的吟诵——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就让我们把这首诗深深地记在心里,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作业: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搜集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写的思念家乡亲人的诗。

试编故事:请你们通过《山形》《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深秋枫林美景和枫桥环境的凄寒、幽静,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旅途中孤独寂寞的心情,展开合理想象,试模仿本课编一个故事,下节课,我们一起在班上交流。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7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兴高采烈、思绪万千等核心词语的含义;

3.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敢于提问,自主读书,合作讨论,直至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人,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读课题:

师: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小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师: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读书,讨论交流。

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告诉我们,是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板书:王维

师:王维是谁?谁来告诉我们?

板书:长安

师:读得真好,但老师还想见一见王维,谁来扮演王维作一个自我介绍?

师:佳节指什么节日?什么时间?又有哪些风俗呢?

板书:九月九日

师:书上有一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重阳节的长安人们的心情,老师相信你只要仔细的读书,一定能找到?

板书:兴高采烈

师:请你接着老师的话说下去,用上兴高采烈。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

师:谁还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师:谁能用你的声音让我们感觉到长安人们的兴高采烈?

师:王维兴高采烈吗?那他怎么样?他想到了哪些人?还想到了哪些事?

板书:山东兄弟

师:这就叫思绪万千。

板书:思绪万千

师:你有过思念的感觉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达你的思念?

师:今天是传统佳节重阳节,现在我--王维的.兄弟,已经头插茱萸,登上高处。此时此刻,不知远在他乡的王维怎么样。哎,不如打个电话给他。谁愿意做我的兄弟王维?

师:可是当时还没有如此先进的通讯设备,就连写一封信,也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寄到家乡。作为诗人的王维表达思念的最好方式是写诗。

三.感悟诗歌

1.朗诵:

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唐朝大诗人王维为我们朗诵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读诗

师:诗写得棒,读得也棒!连我都想读了。谁敢和我比一比?

师:我读诗的水平可不简单,要想和我比,你可得多读几遍。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

3.小比赛

4.谁能背诵这首诗?

四.小结课文

师:现在谁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五.默写古诗

师:谁来帮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首诗写完整。其余的同学请在底下默写。

(提醒书写和握笔姿势)

评价:

师:连粉笔字都写得这么好看,你的钢笔字一定更好看!

茱萸这个词书本不要求会写,你都能写出来,真不简单。

六.延伸

师:你回家还想做什么?

师:课后小朋友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板书:

兴高采烈

长安

九月九日

山东

思绪万千

(王维)

每逢佳节倍思亲

(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8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孤独、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小组合作体会王维在重阳节长安大街上热闹场面下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抓住人物的内心体会王维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借文学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佳节:美好的节日,文中指重阳节

(课文中心词)思亲:思念亲人(华山以东)

2、简介王维

(1)文章的主人公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课题就来自这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在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师范读奠定本诗忧伤的基调。

(2)说说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独异茱萸倍忆山东

3、讲解本课的题材:本文的题材比较特殊,文章中包含了一首古诗,这篇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主要围绕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的背景及本诗所抒发思念之情来写的。这篇文章的题材称为“文包诗”。

学习方法: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在课堂上我们抓住相关语句来理解诗人当时身处环境和的心理来理解古诗,简称为“借文学诗”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小节,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圈出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相关语句,体会王维的孤独

(1)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年纪很小就离开父母,离开兄弟,离开朋友。

(2)与我们同学相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不觉已经两年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很长。再次与自己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王维的孤独。

3、理解异乡,异客

说话练习:长安再繁华,这里没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_

那么,长安对于王维来说就是“异乡”,王维对于长安来说就是“异客”。

4、“异”字解释:

理解异:1、奇异,特别;2、别的;

异乡,异客中异的理解

5、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孤独与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应。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读出王维的孤独。

(二)学习第二小节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指名说)

出示图片(欣赏着一张张图片,你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人们过重阳节的情景)

出示:“热闹”

2、重阳节,长安大街也是一片热闹的情景,课文第二小节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热闹来?画出相关语句,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的体会跟你的同桌说说。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找相关词句,说体会

①抓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说热闹。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的场面)

3、理解字词

度:1、表示事物的性质;2、限度;3、量词,次;4、过

一年一度欢度节日()、

4、在这热闹的节日里,王维诗怎样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这与哪句诗相对应?“每逢佳节倍思亲”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理解诗句,倍:更加,读出感情(三)学习第三小节

1、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说“思亲”

(1)王维心里想了什么

(1)兄弟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他的兄弟们,看,文中还有一个省略号呢,你能把他补充出来吗?

4、说话练习:

(1)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我与父母_____________,我和好朋友_________。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人还有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呢。比如说__________________。

5、可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怎么不让人思念呢!读出思念之情。

6、交流古诗的意思,说说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中,王维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心理久久不能平静(心绪不宁)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

1、指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

3、全体朗读(配乐)

4、吟唱古诗

四、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

(1)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外地,每逢节日总是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此时人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为此,这句诗也成了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很多同学离开家乡,遇到团圆佳节,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此时我们就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心理十分想念妈妈和你,此时他也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快要到,今年不能回家陪家人过年,心中无限惆怅,此时,我们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2、思念家乡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五、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文包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借文学诗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的一堂教研课,在之前试上中学校领导、教研组成员都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几经修改中,我最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

1、抓住文章的.题材确定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题材特殊的文章,文包诗。作者根据古诗包含的情感再现诗人创作场景与诗人当时内心活动。因此就此我确定文本的学习方法为“借文学诗”。借助课文来学校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情感。教学中,我先出示课文,抓住文中主要词句来体会诗人的心理。如第一小节中“15岁”、“离开家乡”、“两年”等词语体会王维当时的年幼、孤独。第二小节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再现当时热闹的场面,并与诗人当时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古诗,学生觉得容易了多。

2、以古诗为主

本文虽说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但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以古诗为主。上课伊始我出示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古诗的节奏。在理解课文时,通过每一小节的学习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对应的诗句并读出感情。在课文结束时学生对人物感情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他们对古诗的情感也进一步的升华,学生朗读古诗的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

3、“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教师为了不教。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文第一小节中我们师生一起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来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二小节中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课文哪些句子、词语可以看出重阳节长安大街的热闹?画出句子圈出词语把你的感受跟小组交流一下。;第三小节中,我直接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样通过先扶后放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古诗中,有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你们知道的有哪些?

老师这里也有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还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题目呢!谁来读一下?(逢)

这句话出自哪首诗?这首诗又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课文,读完了要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扶老携幼头插茱萸(图)

(1)携带

(2)拉着插的笔顺、书空

交流读书所得,相机板书:重阳节(九月九日)

王维思念兄弟思绪万千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谁来读一下诗题。学习古诗,先要解诗题。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山东,华山东面。想不想读读这首诗?指名两同学读(4遍)。

刚才,我们解了诗题,读了诗句,接下来我们就要明诗意、悟诗情了。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1)联系上下文;

(2)抓住关键字。这首诗是包含在课文中的,学习这样的诗还有什么方法呢?(读读课文)

看老师的朗读要求:

(1)朗读课文,把古诗和课文对照起来,理解诗意。

(2)4人一小组,各选一行诗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说说这行诗的意思。你是通过朗读哪一小节知道的'?读给大家听。通过你的朗读,我知道王维在长安非常孤单。(15岁两年)两组同学读课文,两组同学读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一句名句呀,谁来说说它的意思?理解倍、思、亲为什么王维到了美好的节日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谁能把课文的有关内容读一读?她在朗读的时候,感情有没有变化?她抓住哪个词来读的?(兴高采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也兴高采烈。一起用兴高采烈的语气来读读1、2两句话。刚才说到她的感情有变化,有什么变化?齐读。男生读热闹场面,女生读寂寞心情。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最后两行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遥知,课文中哪两个词可以看出王维和兄弟们相隔遥远。

读第三小节,感情有没有变化?谁能把它的变化读出来?

齐读课文,一人读诗句。

王维此时想得很多很多,课文中有两块地方可以看出来,你能找到吗?板书“思绪万千”。理解意思。

谁能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诗意我们理解了,你能把这首诗读好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背诵。

小结课文,指导读全文,一人读古诗。

作业: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重阳节指农历_________,这一天,人们_________,_________。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2、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联系起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思亲

华山

(西)长安

家乡(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运用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明白古诗的意思,体悟古诗的情感

3、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2、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自评:课前预习,完成小练习:佳节就是怎样的节日呢?(交流课前复习)

一、复习导入,引出古诗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课题)

2、这句千古名句出自唐代大诗人谁的诗呢?

3、农历的九月初九,你们知道是我国的什么传统节日呢?(重阳节)对,也就是课文题目中的.——佳节。如此重阳佳节,诗人王维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去一探究竟吧!

二、读题质疑自主释疑

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读读这句话,你一定就会明白了。

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紧扣“15岁”“两年”来体会诗人独在异乡的感受。

2、利用板画理解异乡和异客

3、句式练习:一个15岁的孩子,独居异乡,高兴时多么希望,可是他只能(),伤心时多么渴望(),可是他只能()。

4、独自一人,异乡求学,这就是诗里面所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天天思念亲人的王维,为何“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师:让我们去读读课文了解一下王维看到的重阳热闹景象是什么样的,是什么触动了他思亲的这根心弦呢?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指名学生读。感受大街上的热闹

2、师:看到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你想到了哪些词?(欢天喜地热闹非凡)

3、而此时,王维的心情怎样呢?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倍”是什么意思——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谁能来说一说呢?

4、师: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你们知道,王维诗因为什么才会更加思念亲人的呢?

5、体会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诗,感受心情读课文。

四、披文入境领悟诗情

1、师:看着这样的情景,王维真的是思绪万千阿!他都想了些什么呢?

默读课文第三段,圈圈画画,王维想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

2、交流

3、同学们看看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吗啊?(对比)读读句子

4、互评:小练笔:同桌写出一句得一颗星。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只能();不能(),只能();不能(),只能()……

5、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诵。这正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师:多么巧妙的写法呀!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过去——(引读),想到了现在——(引读),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引读),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7、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屏幕出示古诗,悠扬的音乐声起)师引读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引用诗句

千百年来,除了王维,还有无数的游子们吟诵了许多思乡的歌: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引背《静夜思》)。慈母亲手缝补的衣裳,唤起了孟郊的思母情怀(游子吟)同学们,让我们试着在特定的情境中来引用这些千古名句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2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写好“采”“幼”。

3、了解重阳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借助老师的提示词语,能基本概括大意。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出示图片)同学们看看,这是哪个节日呢?人们会做些什么呢?(出示填空)每逢中秋节,我们总会( )。。。。。。这些美好的节日我们统称它们为 “佳节”。【师范写 佳节,指导书写 佳】这些传统佳节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可是不变的是在这样传统佳节中我们都会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和传统佳节有关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生读课题。“逢”是后鼻音,谁再读读,齐读课题。

2、那么你们知道课题中的佳节是指哪个节日吗?重阳节。重阳节是每年的九月初九,那么在古代,重阳节有些什么习俗呢?老师从文中找了一些介绍重阳节习俗的和人们欢度节日的词语,你们会读吗?

二、字词识记 出示词语,指名读,生字逐个认读。

重阳节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挽手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思念 思绪万千

重阳节 指导书写 重。【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这几个词语都是在介绍重阳节的习俗的,那么茱萸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植物?为什么重阳节要有这样的习俗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出示茱萸图片,介绍重阳节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健康长寿,这也是一个亲人团聚的节日。

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老师也找了几个词语。出示

手挽手 扶老携幼 指导书写 幼【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兴高采烈 指导书写 采【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还有几个词语老师看看大家会不会读?

读完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看看同学们会不会读?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词语、句子我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走进课文去读读吧!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特别注意听下老师是怎样读后面那首古诗的。

三、初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朗读情况,请个别学生读课文2、3 段。其余学生听读、纠错。

课文会读了吗?你们发现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文包诗,以前学过这样的课文吗?文包诗的课文有什么特点?古诗的意思蕴含在课文中。

4、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读,师生共评,师指导朗读。

5、感知文意:请同学们默读思考: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出示提示词语,生思考概括文意。

【王维独自一人在京城长安求学,在重阳节这一天,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思念起他在家乡的亲人,思绪万千,于是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四、写字指导;生拿出习字册描红,并写生字,师反馈指导。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及古诗,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2、通过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等词语的意思;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含义,通过“独”“异乡”“佳节”“倍思亲”“少一人”等词语的品析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王维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面的第二句。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想要了解古诗的意思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去寻找吧!

二、精读品析

1、品读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话的意思在哪里?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读第一节,在这位同学的朗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15岁、2年)他去了哪里?做什么?他有什么感受?板书【孤独、思念】

出示:当孤身一人在外求学的王维受人欺负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夜深人静,王维难以入眠的时候,他会想——————;当王维生病的时候,他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王维取得优异的成绩时,他多想______________;当王维…….

【相机理解 独,异乡的意思】

你也有过这种孤独的感受吗?能不能带着这种感觉读第一段。指导抓住15岁那年、两年了。这两个词语读好第一段。

这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吗【王维15岁独自一人来到长安求学,孤身一人在外地已经两年了】指导读好重点词语“独”“异乡”。再读这句诗,

2、品读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话的意思在哪里?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生读第二节,在这位同学的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a.王维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热闹、扶老携幼、登高游玩。【相机解释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b. 这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请同学们展开了丰富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说出来!(登高游玩、喝酒写诗、聊天嬉戏。。。。。)如此热闹的场景,让我们一起愉快的读一读把!(指导朗读,欢快的节奏)

我猜,王维看到这种情景一定也很开心,也是兴高采烈的,你们同意吗?

c.此时王维的心情怎样?【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为什么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长安生活,已经两年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孤独一人。此时恰逢重阳佳节,看到家家户户都是团聚在一起欢度佳节,他却不能与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兴得起来,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再读第二自然段。

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d.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人们扶老携幼、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情景,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了】

再读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抓住倍思亲指导朗读)再读古诗。男生读第一、二段,女生读一、二句诗。

3、品读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王维想了些什么?【生答王维在想什么?】王维想到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喝酒聊天、写诗吟诵。。。。。)而如今却天各一方不能想会:介绍王维家乡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一处在山的东面,一处在——山的西面,【借机理解诗题山东,忆的意思】真是“天各一方”。

b、配乐范读第三段(怎样读好第三段呢?哪些词语要读好呢?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思念)

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再读这两句诗。女生读课文,男生读诗句。

过渡: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也想起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的太多太多……真是——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将浓浓的思念寄予四句诗中写下这传诵千古的名篇。出示 古诗,再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情感升华。

1、配乐诵读古诗。2、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师:“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配乐)今天是中秋节,爸爸在外地出差,他打电话回来说非常想念我们。爸爸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

(2)小练笔。(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长安 家乡

孤独 天各一方 思念

(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诵出古诗,并能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叫人时时刻刻思念着地方,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于是两千多年前,同样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二、学习生字词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情景

佳节

登高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指名两到三位,开火车领读)

B、写字指导

注意点: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

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

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老师范写、学生写一遍、描红一遍)

三、检查读课文

你们的字词真是读的又快又准啊,课文也能读的这么好吗?

文章一共几节?(四节)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首诗是谁写的啊?(唐朝的王维),王维为什么在诗中说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呢?

(请两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2)如果变成这样,你会读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不觉已经()。

(3)读完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王维很孤独,离开时只有15岁,王维很思念家乡,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4)你能读出王维的思乡之情吗?(指名3人)

是啊,王维离开家乡时只有15岁,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独自一人来到了哪里?

京城长安(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异乡

是长安人吗?(不是)异客(外地人)

王维年仅十五岁,独自漂流异乡,感觉很孤独。能读好这一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佳节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节日)

(2)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佳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正月初一的春节

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3)对,这些节日都叫佳节,在本文中,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就像其他传统佳节一样,是一个万家团聚的好日子,在这一天,王维看到了什么?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4)这一天,人们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

(5)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a、兴高采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能换个词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兴致勃勃、欣喜若狂、高兴)

b、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过节时,你们全家会出去玩吗?会有哪些人一起去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怎么走的呢?

搀扶着老人,带着孩子。

(可以做做动作)

c、全家出动,登高游玩,多开心啊?你觉得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游玩还会做些什么呢?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此时应该能说出重阳节的一些风俗。

师:是啊,多么开心的节日啊!可是独在异乡的作为异客的王维看到这样的情景会高兴吗?

(不会)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怎么样?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

(更加)你能读出更加思念吗?(指名3-5人读,读出思念)

六、学习课文第三节

(1)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的亲人怀着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么呢?(文章第三节)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指名读)

(2)王维知道,现在兄弟们一定也在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唉只少了一个人,是谁?(王维)

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35)

(3)师: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呢。你觉得家乡的兄弟在登高聚会时想对王维说些什么?

(生自由说)

预设:王维,我好想念你呀,你在长安还好吗?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4)王维知道家乡的兄弟正在思念着自己,于是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5)王维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齐读。

指名配乐朗读(35)人(有感情的朗读)

能背上吗?

(有感情的背诵)

师总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七、拓展延伸

思乡之情充溢着游子的内心,王维除了写这首诗千古绝唱外,还写这样一首思乡诗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师翻译大致意思,

你觉得王维除了想知道家乡的梅花有没有开以外,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想知道家乡的兄弟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很健康

八、作业:

1、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搜集几首思乡诗,小组交流背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佳”、“念”、“采”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找到诗句相对应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找到诗句相对应的`自然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像中国传统节日当中的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称之为“佳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生:喜欢,因为过节有好吃的、好玩的,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2、t: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王维(课件:诗人背景)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手势引读课题,熟悉吗?在哪儿见过?

s:熟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的。(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t:想读吗?一起来自由的朗读,回味一下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正音。

3、t:同学们读得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吗?

s:就是一到节日,诗人就更加思念亲人。(指名2-3个)在课件上标出生字的意思,“逢”:遇到;“倍”:更加;“佳节”这里指的是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你知道古时候重阳佳节有哪些风俗吗?

s:登高、吃重阳糕取的是“步步登高”的吉祥祝福,配插茱萸、饮菊花酒来驱邪避灾的习俗。

t:这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t: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注意读书姿势)

3、检查字音,带拼音读

佳(jiā)节 加倍(bèi)王维(wéi)重(chóng)阳

扶(fú)老携(xié)幼(yòu)兴高采(cǎi)烈

思念(niàn)兄(xiōng)弟(dì)回忆(yì)

每逢(féng)手挽(wǎn)手思绪(xù)万千

(1)课件出示生字词,t:会读吗?指名读,读得好的领读

指导读“兴高采烈”(字音读得很准确,就是我没有听出高兴的感觉,范读,你再试一试,齐读)(“思念”是如影随形、悠长绵绵的,范读,再读,齐读)

(2)齐读(读一遍)

(3)去拼音读,自由练习读

(4)开小火车读

(5)齐读

4、分自然段朗读

(1)疏通句子

t:这篇课文几小节?请四位同学来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看看把生字词带进文章中还能读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正错误。

(2)拓展思考

t:“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

s:想得很多很多的意思。

t:这个词语中哪部分表示“很多很多”?

s:“万千”。

t:说得对,王维想到了哪些呢?

学生基本上概括了前面的内容

t:你们说得很好,很完整,“思绪万千”一词正是概括了上文。

t:是啊,正是因为他想到了自己15岁就离家来到长安,举目无亲,想到重阳佳节家家户户团员相聚,想到以前和兄弟们登高游玩,如今却只能天各一方,孤独一人,于是才思泉涌,挥毫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让我们思绪万千地把这首诗来吟诵一下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诗的含义。

2、体会诗人王维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1、会认会写并能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准备:

1、本课生字卡片。

2、准备一首古典乐曲为配乐准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背诗《鹿柴》。(注意背诗的`节奏和停顿)

谈话:《鹿柴》的作者是?(王维)你知道诗人王维吗?(生自由说: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还会画画;他少年丧父,母亲向佛,21岁考取进士;王维十四岁就会写诗了;王维是太原人,师相机:太原在华山以东,所以是忆山东兄弟)

2、齐读课题;

3、谈话:你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吗?(重阳节)重阳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呢?(生自由说:敬老节,小孩要为老人做重阳糕和寿桃。)

4、小结:在这样一个合家团聚的节日里,诗人王维在哪里?在干什么呢?

二、读诗学文。

1、自由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读词语茱萸并说说它是什么,有什么象征作用。学生说。

3、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那怎么知道呢?学这首诗,我们有个更快的办法?生说:前面的课文就告诉我们了。

4、那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吧。

5、自由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词。(读字卡;随字卡理解:每逢、扶老携幼、回忆;提出多音字:重)

6、理解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课文里的话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吗?

7、指名一句句依次说。重点:独、异乡的异、异客的异、倍。师相机板出重点字词的意思。

三、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1、谈话:课文里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诗人王维写诗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思念家乡)

2、再读课文。带着思乡之情同桌一起再来读读这篇文章吧。

3、指名分段读,教师用师生互评,学生评等评价方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读出情感。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不觉、已、两年了。突出独居时间长。再指名读;全班齐读。师板书:独居长安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师生评议,体会重阳节的长安城是个什么样子的?(哪些地方更容易让诗人思念家乡?)再指名读,生体会。师板书:又到重阳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诗人的心情?生自由说;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诗人心里由回忆过去团聚时的欢乐而想到今天孤身一人的失落。文章的省略号处开始转折。再指名读;生齐读。

带着思念之情齐读第四自然段。

4、齐读全文,注意诗人心情的变化。

四、情感升华,朗诵诗文

1、诗人思绪万千,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古诗。

生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评议鼓励。

2、再指名配乐读。配上古筝独奏《高山流水》。

3、全班加动作配乐背诵。

五、拓展练习

1、今天,我们作一项什么作业呢?

生自由说:背诗。说说诗意。为课文配图。学习本课方法,根据古诗编故事。

2、师相机指导:我们可以把自己以前学过的古诗再背一背,想一想,查查它的作者,学着今天这一课,也来编一个故事。

第四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仪征市教学研讨活动执教课教案及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

仪征市实验小学西区校 赵宏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什么形式的课文?(文包诗)

文包诗的课文,之前我们在一、二年级都学过,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英英学古诗》、《母亲的恩情》)古诗有的在文末,有的在文中,还有的在开头,如下学期的《李广射虎》。

3.如何学习这样的课文呢?我们今天共同来探讨。

二、走近文本、诵读古诗

1.谁来读这首诗?

2.孩子们,以往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交流学习古诗方法:查字典、读课文理解)这是一篇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

3.刚才听老师读,你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4.是呀,我们一边读一边想画面,就能把课文读出味儿,读出感情来。你们想读读课文吗?(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诗文对照,读文悟情

(一)对比悟情

1.刚才你们是大声地朗读课文。这一次请大家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读边想,你通过哪些句子读懂了诗句的意思。(师巡视)

A.长安的人怎么过重阳节?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了。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谁给“兴高采烈”换个意思相同的词(神采奕奕、喜气洋洋)。

这就是重阳节热闹的场景,此时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指名说)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人们都在开开心心过重阳节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B.诗人的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仪征市教学研讨活动执教课教案及反思

(1)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2)同学们再用心来读读这段话,看看后面的插图,找找答案。以前在家乡时,他与兄弟们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呢?(学生读思)

(3)交流: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4)朗读体会。(师:你们看到了兄弟手挽手,头插茱萸去登高游玩,听到了兄弟们的笑声,多么高兴啊,用你的语言将这欢快情景表达出来。

(5)齐读两段话——家乡过重阳节与长安过重阳节的场面。

(二)回归古诗,品悟诗情

1.过渡:在这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日子里,王维开心吗?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思考,从诗文中找到答案。(1)学生默读诗,教师巡视。(2)交流体会王维的心情。3.学生交流汇报。

你通过课文的那些句子读懂了诗句? A.品读第二节

(1)谁来读这一节?长安城节日气氛如何,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家家户户团圆又温馨,王维呢!诗句中那个字最能体现王维的寂寞。(独)

(2)引读:王维看到家家 倍

(3)你们看,热闹是属于别人的,而自己却是孤独的。此时此刻王维的心情就像这诗句写的。读诗句!

B.品读第三节

(1)此情此景,王维想到了什么?谁来读。

(2)以前在家乡时,他们兄弟几人饮酒赏菊、吟诗作对、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现在呢!王维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情感呢?

(3)是呀!无边的思念让他倍感孤独,他还仿佛看到此时此刻兄弟们也在干什么呢!一家人遍插茱萸,却独独少了王维一人。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别人全家团聚,而自己却独在异乡,兄弟们遍插茱萸,而独少他一人,想到这里,他思绪万千,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留下了这千古绝唱。(配乐朗读。)

2.作者王维不仅仅在这首诗中倾诉了他浓浓的思乡情,我们再来看一看他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齐读。

3.有千言万语想问家乡人,却将一腔思念化作窗前的一株寒梅。思乡之情在节日里尤为浓烈,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你能读懂诗句的意思吗? 2.中秋节刚刚过去,家家都期盼团圆,可是,仍有些游子在外,在这月圆人团圆的日子里,与家人天各一方,与亲人共赏一轮明月,你想到了哪句诗?

六、写字练习

仪征市教学研讨活动执教课教案及反思

1.出示《习字册》 2.指导书写 3.学生写字 4.评价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各一方 孤独忧伤 思绪万千 思念家乡、亲人

仪征市教学研讨活动执教课教案及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仪征市实验小学西区校 赵宏梅

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本课时,我做了深入的思考,从选择精当适切的教学内容到选择恰当适宜的教学方法,直至课堂上完整的教学过程。反反复复,文字中走了几个来回,想了很多,做了很多,反思也有很多。

一、教什么

第一次设计教案时,我让学生通过诗文对照,通过朗读课文来逐句分析诗句。这样教学,完全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学生来读、悟,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教学把整首诗的意境给破坏了,没有完整性,课堂显得比较凌乱。

第二次设计教案时,我抓住文中“思绪万千”这个词语,提出两个问题:王维看到了什么?(课文第二小节)王维想到了什么?(第三小节)虽然问题显得比较精练,但还是没有抓住文中的核心——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问题的设计还是嫌浅了一些,这样的问题并不能激发孩子的思维。

第三次设计教案时,我突然关注到书后的一道题目: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文章二三小节中都有“思念”一词,第二小节中的思念是王维思念亲人,第三小节是亲人思念王维。抓住这个词,让学生读读悟悟、说一说体会。抓住“佳节”一词,将二三两节进行变序整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对比一——长安城家家户户团圆的热闹与王维的孤单寂寞进行对比;对比二——以往在家乡时过重阳节的温馨与现在的少一人对比;对比三——两段文字的情感对比,重新组合后,写节日的文字透着热闹与喜庆,而王维的情绪则充满了忧伤。当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后,再揭示诗句。学生再次品读古诗,诗句中的很多文字就能让学生产生感慨和情感的共鸣,如:独、异、倍、少,这些字无不浸润着诗人孤独寂寞、浓浓的思乡情。

二、怎么教

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包诗的课文在一二年级就已经学过。那么三年级的学习就不能仅限于理解文字,更要习得一种学习文本体裁的方法。以文学诗,诗文互照,研读课文以品读古诗,就是这节课上我要交给学生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举,寓工具性于人文性之中。

将课文变序教学,关注作者独特的写作角度,通过几次对比学习,让学生深入文字的内心,找寻文字的温度。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思乡的古诗,感受作者等游子的情感。让孩子自己制作书签来写古诗,并将古诗展示出来,互相比较学习,共同促进提高。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习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习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仪征市教学研讨活动执教课教案及反思

三、改进之处

1.说的过多

整节课上,教师的语言虽然起到了推波助澜、渲染情感的作用,但还嫌说得过多,应把说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即使学生说的不好,教师也要大胆放手。所以整节课上,老师是激情高涨,学生却稍显茫然,还未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2.写的过少

教师始终不肯放开思想包袱,生怕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因此,造成课堂上略显拖沓,后面教学写古诗的时间过少。

3.缺乏机智

学生在介绍搜集的思乡古诗时,学生诵读的古诗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较远,因此无法去引起共鸣。教师应该让学生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古诗,直观的文字展示更能拉近学生与诗句之间的情感距离。

第五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结合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课题)。这句话出自哪首诗?出示古诗,指名读诗,齐读。

2、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思乡)他为什么会思念家乡呢?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根据回答,相机出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有两个数字,你发现了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而长安却在华山的西面(板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两年没有见到亲人,没有通讯工具,多么想念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4)你离开过家人吗?多久?心情怎样?(指名说)

(5)你们才离开过几天就那么思念了,而王维已经离开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当他(课件出示)生病时,王维多要,悲伤时,王维多么渴望,高兴时,王维多么希望。

你会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的王维呢?

老师也找了几个,谁来读一读?(出示拓展词语)指导读出寂寞冷清的感觉。

这真是(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这里的异乡指的就是京城长安。

2、俗话说: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王维的思想之情就流露在这字里行间。课文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王维思念家乡。能找到吗?(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回答。

(2)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重阳节)他们是怎么欢度的呢?

(3)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大街上的热闹?这是一幅怎样热闹的画面啊!你能读出人们高兴的感觉吗?

你能具体地说说吗?师引导:重阳节这天,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4)此时的长安街上处处张灯结彩,人们合家团圆,家家户户都在享受着天伦之乐。只有王维孤单一人。(配乐渲染)

当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王维却站在庭院前,对着一弯明月,他想:__________。

当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时,王维却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5)仅仅重阳节倍思亲吗?

当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只有王维独自一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重新板书“倍”。当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围坐庭院中吃月饼赏月时,只有王维独守一杯清茶,这真是(引读,板书)

每每遇到美好的节日,王维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板书)每过一次节,王维的思乡之情就浓一点。一个简单的“倍”,凝聚了他多少的思念啊!(板书:思念)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男生读写别人的句子,女生读写王维的句子。

3、此时王维的心情是复杂的。重阳节的快乐不属于他,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1)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那时王维的心情怎样?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王维和兄弟登高时的喜悦吧!齐读。)

(2)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师:(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不能 „„)这时王维的心情又怎样?这里的省略号就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又像王维抑制不住的泪水!

指名说,模仿叹气的声音读。他们依旧在登高望远,可这群人中少了我一个!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与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使得他更加思念故乡,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指名读)

4、在重阳节这样一个美好团圆的日子,王维想到了和兄弟登高远眺的快乐,也想到了独自一人的孤独,想了很多很多,这就叫——思绪万千。所以他提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指明读,生齐读。

三、课外拓展,体验思乡。孩子们,其实“想家”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所以,古今中外,写思乡之情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我们中国的诗歌中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就在王维写下这首诗的八年后,因为想家,大诗人李白这样写道——(生齐读)四十一年后,因为想家,大诗人杜甫这样写道—— 三百多年后,因为想家,王安石这样写道—— 五百多年后,因为想家,马致远这样写道——

一千三百多年后,因为想家,台湾诗人余光中这样写道——

现在你们还小,可多年以后,你们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这时,你们孤单在外,每逢佳节,就会想起故乡,想起亲人,你还会想起唐代曾经有个跟你一样经历的人,他就是——王维。于是,你看着窗外人们的欢度节日的场景,你一定会忍不住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背

四、书写名句,传承文化。

请同学们任选两句印象深刻的思乡名句,用你那方方正正的汉字把流传千年的思乡文化一笔一画地写下来。

下载《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师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

    21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会用“兴高采烈”造句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

    金红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教 案 一、【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的文章。在文中既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

    每逢佳节倍思亲 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

    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23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 请同学们看两组词语,出示: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异乡 异客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指名读。读一读这两组词语,你感觉怎样?2......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顾敏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