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机关党员干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机关党员干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2年07月05日10:08 来源:中直党建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E-mail推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第一次把对党员干部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2010年8月到国土资源部调研机关党的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时也指出,机关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了解机关党员干部的所思所想,帮助协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建设文明和谐机关。近些年来,机关党员干部的工作压力大、社会期待高、工作风险大、家庭不和睦等导致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出来,了解机关党员干部的需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增强机关党建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基础。
一、问题提出——机关党员干部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快速变化、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与各种突发事件中,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越发加快的情况下,一些干部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使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和多病状态、心理出现消极倦怠、疲劳烦躁、自卑自闭等情绪征状。在日常工作中,由于缺少沟通与疏导,加之适应新形势的心理干预机制尚未形成,机关党员干部的身心健康成为引人关注的一个领域。
国外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工作及组织压力更多地影响了工作不满意度,而人格因素更多地影响了心理及身体健康水平。此外,人民网上曾有这样一则消息:日本人事院对81万名国家公务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公务员面对着工作、社会、家庭等各种压力,自杀已经成为导致日本国家公务员死亡的第二大杀手。在国内2004年12月8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公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在所有受调查职业中,“公务员”有54.88%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是工作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
本课题调研组根据心理学基本原理和机关工作实际,设计了《宿迁市级机关党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研究调查问卷》,对1000余名市级机关党员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开展座谈。调查发现:9.65%的副处及以上领导干部和10.36%的正科及以下非领导干部经常失眠,15.22%的领导干部和23.25%的非领导干部对目前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不满意或不太满意,68.35%的领导干部和82.38%的非领导干部认为个人很难掌握自身命运,甚至有6.56%的领导干部和12.85%的非领导干部产生过轻生的念头。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机关干部职工的心理素质状况总体比较稳定,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机关干部职工经常受累于心理抑郁、工作倦怠、人际关系敏感、职业成就期待焦虑、人格冲突等职业心理问题,他们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比一般群体强烈。他们“唯唯诺诺、兢兢业业”,工作中经常处于“心理恐慌”状态,不少党员干部存在着较大心理压力、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心理疲劳、浮躁压抑心理,有些同志对个人生活、工作、未来发展等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等。因而探索心理疏导在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模式,针对其需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显得极为重要。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市级机关党员干部身心健康状态总体良好,但部分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过劳过压。一些党员干部由于工作、生活、学习等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导致长期心理紧张,表现为失眠、记忆力减退、焦虑等症状,甚至诱发身体的病变,包括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病症。在影响个体机体健康运作的同时,更影响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由于高强度脑力与体力劳动引起的身体过度劳累疲惫,这是典型的生理疲劳。很多党员干部工作连轴转,工作经常“白加黑”、“五加二”,长期的熬夜加班,缺乏适当的放松调整和适量的运动锻炼,身体机能、免疫力下降,导致身体透支乏力、体弱多病等健康问题。二是由于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引起的精神层面的焦虑和不安。很多党员干部面对各种繁重的工作任务、复杂的考核指标,夙兴夜寐全力以赴去完成,在此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心理,容易引起焦躁易怒、抑郁不安等心理问题。目前,机关党员干部不少人经医院检查又无实质性的病症,身心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疲劳倦怠。心理倦怠是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们比较普遍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产生心理倦怠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身体劳累,不少党员干部每天从事无规律繁重工作,耗费大量脑力、精力,甚至需要频繁的加班加点、熬夜工作,身心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放松和休息,常常眼睛酸痛发胀、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晚上失眠多梦,身体过于劳累,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身体状态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导致心理倦怠,整体表现为缺乏活力和创造力。二是工作厌倦,这是心理疲劳倦怠的主要特征,不少党员干部长期从事单调、重复的工作,很多党员干部一年中有半年时间是在各种现场监察、事故处理,产生心理饱和,工作兴趣和激情减退,产生倦怠心理。
(三)紧张不安。机关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小心翼翼、唯恐出错、惶恐不安,谨慎有余而开拓创新不足。尤其是肩负重任,压力较大时更是食不甘味、坐立不安,加之领导的批评催促、突发事件的应对、失职渎职的隐忧、随时随地的监督等等都极为严重地影响了党员干部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善于自我调节加以疏导,极易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状况。
(四)抑郁烦躁。部分机关党员干部由于工作、人际、生活等诸多原因,导致抑郁情绪无法及时排解。表现为情绪低落、暴躁易怒、身体状况差、遇事容易走极端,或易失落封闭自己,或易多疑猜忌,或易暴怒攻击对方,影响机关氛围和正常工作的开展。一是失落,有时很想得到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产生空虚、迷茫、无可奈何等心态。二是孤独,由于事业或人际交往等方面接连遭遇挫败,精神压力很大,心理负担沉重,产生自我封闭。三是猜忌,因不自信而猜疑,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猜忌心理,给党员干部自身带来精神和心理折磨,同时产生对周围人或下属的不信任和排斥心理,与同事之间产生巨大的疏离感和冷漠感。
(五)心理失衡。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信仰失衡。少数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在拜金享乐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发生动摇,原先秉持的原则与实际现状之间发生冲突,在原则与信念上失衡。二是发展失衡。一些机关党员干部对自我发展的要求与实际的发展机遇、发展空间不相吻合,对自我进步的预期与不确定甚至无望的现实之间难以协调,导致心理失衡。三是角色失衡。多数机关党员干部在承担日常繁重工作的同时,要负担起家庭重任,一旦无法妥善处理家庭、工作之间的关系,将在两者之间处于两难境地。有些党员干部在单位与家庭、工作与休息、健康与应酬、朋友与自身等方面无法统筹兼顾,局部失衡而引发心理危机。
二、需求导向——机关党员身心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当人们的优势需要局限于生存、安全等低层次需要时,他们往往将丰厚的收入、稳定的工作作为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人们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除关注安全感外,人们更关注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的需要会逐渐上升到较高层次的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在实际生活中更注重获得信任、维护自尊、提升职位、创造成就、实现自我价值等需求,而这些需求受到压抑或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心理问题。
一是政治关怀缺乏。政治关怀就是关心党员干部在政治方面的成长与进步、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毛泽东认为,“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关心干部就是要在工作中善于识别干部、善于使用干部、善于爱护干部。部分党员干部由于缺乏政治上的关怀,对个人前途和事业进步消极悲观,失去积极性和上进心,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二是思想关怀不够。思想关怀就是关心党员干部思想的解放与提高,经常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员干部。着重对党员进行思想关怀,防止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员的侵蚀。部分单位没有对机关党员进行经常性的理想信念教育,放松了对党员自身主观世界改造的引导和教育,没有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没有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党员干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意识淡薄。
三是精神关怀欠缺。实践证明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没有精神力量就没有开拓创新的气魄和一往无前的行动。精神关怀就是注意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不断采取措施激励、鼓舞党员和干部时刻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干事创业、勇于争先良好局面。精神关怀实际就是精神激励,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和信仰的缺失会使党员干部迷失方向,甚至产生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的扭曲。
四是物质关怀不足。物质关怀就是关心党员干部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发展,满足其必要的物质利益。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党员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尽管近年来党员干部的生活待遇得到明显提高,但对他们的物质关怀还是不够的。党内帮扶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尤其是对部分事业遇到挫折、家庭遭遇变故、生活条件艰苦的党员干部的物质关心帮扶还远远不够。
五是心理关怀缺位。心理关怀就是时刻关注党员干部心理的发展变化,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职务岗位变动、工作遭受挫折、家庭遭遇变故的党员干部,党组织往往没有找到本人谈心,切实帮助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党员反映的问题和思想汇报,党组织倾听关注不够,没有做好积极的解释和疏导工作。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还没有建立,定期对党员进行心理测试,提高党员的心理应变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三、对策结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需要识别机制,准确把握干部职工心理活动规律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时掌握并科学分析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准确把握机关干部职工的心理规律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根本前提。各级机关党组织要在遵循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以及个别差异性等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调查问卷,缜密安排调查工作,注重从政治、物质、思想、精神和心理等各方面关心关怀机关党员干部,确实做到尊重机关党员干部正当合理的需要,尊重机关党员干部的隐私,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满足个人需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党员干部的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个人和家庭的实际困难,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对个人需要与组织需要、社会需要存在较大偏差的同志要耐心做好说服、教育、激励工作。要不断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提高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二)建立健全宣教引导机制,全面提高党员干部心理素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第一位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机关党员干部的心理素质可以有效提高抵御心理问题的“免疫力”,这是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人文关怀、预防心理问题的首要任务。
1.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对心理健康常识介绍,帮助广大机关干部职工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引导他们思考和研究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和心理调适,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在教育的实施上可采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做法,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坚持统筹安排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活动之中展开。各单位和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干部教育范畴,组织党校等教育基地将《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行政心理学》、《人事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列入轮训班的必修课,围绕“心理承受能力与理想追求”、“心理承受能力与个人成长进步”、“心理承受能力与违法犯罪”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教育。邀请专家、学者讲解法律常识,剖析因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而导致心理失控、违法违纪的案例,并通过播放法纪教育片,使党员干部能够受到震动和教育。这些都是筑牢党员干部心理承受能力思想基础的有效途径。
2.建立完善党员干部谈话制度
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谈话制度,这是关心爱护干部的具体体现,也是上下级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首先,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信赖的人在关心、爱护和尊重自己时, 心理问题反应强度会得到缓解, 挫折承受力得以增强。其次, 能提供新的看问题的视角和思路, 帮助当事人走出个人习惯的思维模式, 从而重新评价问题, 寻求新的出路。第三,如果一个单位有强大的支持系统和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党员干部即使遇到一些心理问题, 也会被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弱化和消解。所以,机关党组织要在干部提任、岗位调整以及矛盾集中等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时期,找干部谈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以有效地解除心理困扰。
3.加强心理自我调节引导
自我心理调节是解决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始终坚持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重要原则,把帮助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培养机关党员干部良好素质的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为理论基础,有效地开展党员心理疏导工作。要引导机关干部职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劳动、付出、创造和对社会与别人的关爱中获得幸福。要引导机关党员干部进行正确成败归因,充分利用暗示、宣泄、想象等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化解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建立健全预测预防和危机干预机制,帮助干部职工摆脱困境
机关党员干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属于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建议相关职能机构组织专家学者根据机关党员干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修订《机关干部职工心理健康量表》,重点对新任公务员和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机关党员干部进行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及时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提高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在建立预测预防机制的过程中,可采取从点到面、从轻到重、从易到难的方法,在对有条件的单位先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逐步开展机关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研究表明,人们面对灾难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急性心理反应,如焦虑、紧张、恐惧、抑郁、寝食不安等。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的心理应激障碍更为普遍。要通过心理危机干预解决机关干部职工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常态是十分必要的工作,应该建立包括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保健机构,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对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根据机关干部心理特点与心理规律,由专业心理保健人员负责定期举办心理保健培训课程,进行必备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并及时对有心理问题或参与重特大事故抢险救援和事故调查的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保健。对于经过危机事件处理或遭受心理创伤、心理障碍严重的人员,应及时邀请有关心理专家进行干预,预防过激行为,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
(四)建立健全问题解决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满意度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时甚至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关注机关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实施帮助干预计划,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机关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通过控制诱因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我们要高度重视机关党员干部工作过程中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他们进步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感等因素对机关工作效率的影响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提升机关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一是科学设计工作流程和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建立科学的制度机制,最大限度消除机关党员干部因工作适应性、工作压力等因素诱发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二是切实解决好机关党员干部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收入分配、评先评优、晋职升迁等方面的工作,建立和完善对保障机关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的相关制度,营造机关内部回报与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性、公平性环境。三是对机关干部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正常晋升是机关干部职工普遍重视的因素,要提高干部工作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在职业生涯发展、干部教育与升迁报酬等方面上做出科学系统的规划,让机关党员干部看到未来,激发工作动力。四创造发展空间促进机关党员干部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体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我价值,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党员干部才干的集体,不仅具有强有力的战斗力,而且能够促进身处其中的每个成员心理健康和谐。因此,要从根本上促进党员干部心理健康,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聪明才干,必须尽可能为其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同时加大他们工作中的自主性,努力提高机关党员干部对工作本身的成就感、满意度。五是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合作,协调好不同的职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使机关干部职工能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良好的人际互动与交往,满足社交和归属的需求,通过信息分享提升工作的成就感和满意度。六是帮助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尽力在工作、家庭生活和其它社会活动之间形成良性平衡。
(五)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确保必要的经费和物质保障
要加大投入力度,把心理疏导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用于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专家咨询、普查建档、设备添置、辅导讲座等。当前可以聘请高校熟悉相关工作的心理学专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依托有资质的高校研究机构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可以探索尝试在机关中抽调原则性、亲和力强,机关工作经验丰富,热心心理咨询事业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参加心理咨询业务培训,从机关中培养开展该项工作的骨干。逐步构建全覆盖的心理保健工作网络,进一步建立面向各级机关党员干部的心理咨询机构。健全机关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制度,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异常情况报告制、疑难案例会诊制、联络员制度等,将机关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信仰迷失现象及当前干部教育工作的理性审视
作者:梁军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
加入时间:2012-11-26 15:04:
31来源:榆林论坛
点击:45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中,党校以及各个干部培训机构对马列主义信仰的形成及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直接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然而,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干部学习、教育过于“实务化”的倾向以及其他因素的复杂作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出现了“信仰迷失”现象,对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理性分析信仰迷失的危害以及历史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干部教育现状展开反思,提出以党校为主体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逐步建成有中国特色信仰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仰迷失
马克思主义信仰
干部教育
党校培训
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校以及干部培训机构作为培训轮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重要阵地,培育坚定正确的马列主义信仰是党校以及所有干部培训机构的重要任务。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干部培训所形成的马列主义信仰对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干部学习、教育中过于“实务化”的倾向导致干部的理论学习教育“工具理性”大行其道,过分强调“务实”,漠视甚至无视属于“价值理性”的“务虚”,缺乏对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的深刻学习与领会,导致领导能力与理想信仰“两张皮”。这种培训教育倾向与社会转型期多种错误思潮互相纠结,加上市场经济大潮中“经济人”自利惯性的冲击,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出现价值观扭曲和“信仰迷失”。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丧失了马列主义信仰,背叛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弃了超越性的追求,精神空虚,耽于低级趣味和感官享乐,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一、信仰迷失的危害及其历史成因
分析领导干部信仰迷失的危害及其历史成因,并通过改革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有效地予以“纠偏”,把培养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学习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管个人还是社会,如果信仰迷失,信仰产生问题,那么这个人和社会就会面临生死存亡的大威胁。改革开放以来因为贪腐落马的官员莫不是因为信仰产生了问题,如胡长清、鄢立中、段义和、丛福奎、李真、米凤君、黄瑶等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信仰迷失。有同志指出:“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列主义信仰缺失。”前苏联一夜之间解体,普京指出其根本原因是腐败,而腐败追根溯源始于信仰迷失。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指出:“苏共丧权、苏联解体,当然有体制僵化、经济缺少活力、决策失误等多方面的原因,但精神信仰的崩溃„„则是更为深刻的根源。”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黑格尔坦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底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这里的灿烂星空、道德准则其实就是信仰的代称。中国传统文化里“道统”的传承,也蕴含着丰富的关于信仰的内容。比如儒家的“修齐治平”、“慎独”,再如宋代张载概括的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都是指向人生信仰的。古今中外关于人生信仰的思想财富在近代中国被共产党人批判性地继承并发扬光大,建党之初就以马列主义作为信仰,以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为奋斗目标,其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平等、友爱、公平、公正的大同社会,这种追求是超越一己之私利的,是和任何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猪栏的理想”格格不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大都市很多年轻人放弃舒适的生活奔赴相对贫穷闭塞的苏维埃根据地、奔赴延安就是信仰力量的感召。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起《白杨礼赞》、《风景谈》、《菜园小记》等散文的时候,其中所展示的共产党人在坚定的信仰下朴素而清新的生活场景依然让人心驰神往。共和国建立之初,旧社会遗留的各种丑恶现象一夜之间如污泥浊水被荡涤干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官民一致,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至今为人赞叹,这也是信仰的巨大力量。
然而,任何事物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挫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于人们思想的冲击,使得马列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变得模糊,变得犹疑不定。再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极大的调动了人们意识深处本能的“自利性”因素,市场经济理论的两大理论预设其一就是“经济人”预设,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经济人”预设的基本逻辑。同时,国门打开之后,形形色色的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理论思潮对人们形成极大的诱惑和碰撞。于是,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情境:一方面马列主义信仰的根基受到考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资本主义思潮的冲击日趋严峻。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社会的先进分子,作为执政党的中坚力量的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不是站出来力挽狂澜,作马列主义信仰的中流砥柱,而是随波逐流,被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落后思想所俘虏,为一己或者小集团的利益“前腐后继”。当信仰的田地里不生长马列主义的禾苗,必然覆盖各种利己主义的野草,信仰迷失之后,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也就司空见惯了。
二、信仰迷失与干部培训教育现状反思
毛泽东同志讲:“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他还强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骨干力量,他们思想深处的马列主义信仰不但要通过社会实践,还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教育来培养。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干部学习教育中,各级党校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为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教育中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一味强化“实务化”的培训课程,过分放松马列主义经典课程的培训教育,或者把党性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使马列主义信仰成为对抗各种自由化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坚强堡垒,反而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共产主义信仰日趋淡漠。
从我们多年从事干部培训教育的实际调查和总结看,党员领导干部信仰迷失现象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领导干部自身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另一方面是培训教育主体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当前各级党校和干部学院在领导干部培训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偏废”:一是内容设置“实”多“虚”少。即知识技能类课程多,马列经典课程设置少。内容设置过分强调知识的有用性,过分注重能力培养,没有突出党校在培养领导干部信仰方面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关乎信仰的理论教育,满足于就理论谈理论,现实针对性较差,解释力和说服力不强。二是教学管理迎合多要求少。近年来随着干部培训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各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为了巩固自己的培训阵地,各级党校在纪律、管理、授课等方面普遍弱化了对学员的刚性要求。纪律方面片面强调学员的人性化需要,导致部分学员脱产学习有名无实;管理方面一再照顾领导学员情面导致部分学员把学习当作变相疗养;授课方面过分强调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得思想性不断弱化。殊不知,深刻理解马列经典著作,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反思的过程。任何真正的思想结晶,都是一个破茧成蝶的炼狱式过程,近乎表演的戏剧性讲解,永远无法让深刻的信仰深入灵魂。三是培训教育看“数量”多看“质量”少。作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培训数量不断递增是好事,但是应当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因为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培训资源的紧张,势必压缩领导干部学习教育的必要时间。近年来作为干部培训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党委组织部不断压缩主体班学习时间,客观上弱化了培训教育效果。比如省级党校一度开设的优秀青年干部班,学习时间长达一年,能够使干部有充分的时间系统地学习经典著作,联系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对培养马列主义信仰成效显著。现在由于压缩班次,一年制的优秀青年干部班已经撤销多年。四是重视硬件多重视软件少。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党校的办学条件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大多省级以上党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党校中,学员的住宿、生活水平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即使如此,部分培训机构在硬件建设上还是不断攀比,堪比星级酒店。与此相反,在培养学员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方面则乏善可陈,无所建树。五是部分学员学习功利性目标多超越性目标少。在党员领导干部培训教育中,凡是与组织部门提拔任用相关性较高的班次,学员学习的自觉性普遍较高,自我要求也高,反之,凡是惯例性的学习,大多学员学习普遍不积极,深入思考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员不多,利用学习机会互相吃请、互拉关系、互建人脉的庸俗现象层出不穷。
上述种种“偏废”,原因很复杂,不是各级党校或者某一个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所能完全解决的。但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值得我们深思:即近年来各种大案要案中落马的领导干部查其培训教育经历,没有一个人不曾在各级党校学习过,有的高级干部甚至多次在省级以及中央党校或者干部学院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培训教育。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原沈阳市常务副市长马向东是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17次赴澳门豪赌。这就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即作为在培养党员领导干部马列主义信仰方面担负重要职责的各级党校,在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树立理想信仰对抗各种自由化思潮和落后思想方面,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还有很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
三、“虚实”并举,强化以党校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信仰教育
“党校姓党”,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党校的根本属性。作为执政党培训教育自己先进分子的学校,必须把以党性教育为核心的马列主义信仰教育作为主要任务,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的根本原则。按照2008年10月颁布的《党校工作条例》,各级党校的教育目标主要围绕提高学员5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履行职责所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大局意识,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分析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胜任本职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领导能力。从5个方面的内容来看,前4个方面都与培养马列主义信仰紧密相关,条例从一个侧面指明了党校培训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
“上帝的事情归上帝,凯撒的事情归凯撒”,在干部培训教育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党校的干部培训教育必须“虚实”并举,“务实”方面以培养学员胜任本职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领导能力为重点,“务虚”方面主要以马列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培养为主要任务,这是“十二五”期间强化以党校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干部信仰教育的必然要求。
加强有中国特色的干部信仰教育,发挥各级党校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仅仅依靠党校一家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发动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等学校等承担党员领导干部培训教育任务的机构,在课程设置中增加马列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通过一切途径,发动各方面力量在全社会营造“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学习氛围,以读书学习为荣,以低级趣味为耻,引导广大党员、各级领导干部培养爱学习、勤思考的良好旨趣。其次,要科学规划以党校、干部学院等培训教育机构为主的党员领导干部培训教育体系,要合理安排课程,严格培训纪律,保障培训时间,彻底杜绝学而不习,拉帮结派,把培训教育机会演变成各种庸俗主义平台的流毒。第三,要始终坚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秉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在培训教育机构硬件建设上有所为有所不为,让真理之花盛开在朴素的土壤上,逐步改变部分培训教育机构不断攀比、奢侈豪华的不良作风。第四,要把马列主义理论贯穿在党员领导干部培训教育的全过程之中,要强调温故而知新,强调经典原著的重要作用,要通过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的学习,达到:讲明一个理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划清一条线即马列主义与各种错误思潮的界限,开启一扇门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大门,点亮一盏灯即马列主义信仰的指路明灯。第五,要通过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的党风,在此基础上促进政风和带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民风,党风、政风、民风综合起来形成的良好的社会风气无形又会潜移默化每一个社会成员包括党员领导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促进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在马列主义信仰的指导下寻求利益最大化,引导无信仰或信仰混乱的市场经济向有信仰、信仰有序的市场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信仰、经济与社会风气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把握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许家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军队干部战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被广大带兵人所熟悉和重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同志把心理问题当作个“筐”,什么问题都往里装。其实,人的思维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关系也是复杂的。它们之间有时好区分,有时不好区分。如果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治,则会小题大作、无的放矢;如果把思想问题当作心理问题,则会“剪不断、理还乱”,结果“号脉”不准,“药”不对“症”。因此,把握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联系和区别,划清二者的界限,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思想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心理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思想与心理的区别是明显的:思想是反映的结果,心理是反映的过程;思想居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次,心理则居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表层次。思想问题是因为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有偏差而产生的各种不正确的想法和观念,往往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奋斗目标、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处事原则等,比较明显的表现有:革命斗志衰退,理想信念动摇、事业心责任感弱化、对改革政策有误解、对社会看法有偏差等等。心理问题是因为个体神经、生理变化或外界刺激而引发的心理创伤、心理障碍。人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由于遇到干扰或阻滞使其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活动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就会产生的一定的心理困扰。如失恋后的痛苦,落榜后的忧郁,工作不顺时的焦虑,受到批评或指责后的怨恨等,它以自卑、虚荣、嫉妒、沮丧、疑惑等情绪表现出来,严重的可以形成焦虚症、忧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症等心理疾病。
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有如下的区别:
形成的原因、过程不同。片面性、极端性等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是产生思想问题的内在原因。思想问题的形成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经过了时间的积淀、思想的碰撞、观念的嬗变。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感、有所思,慢慢地将自身所经历的、或看到和听到的综合起来,形成一些看法和观念。如果综合的方法不对,思考的方式有问题,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各种利益的变化,其看法和观念就会偏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各类思想问题。比如,理想信念的动摇,一般说来不会是突发性的,而多是由于长期不学习、不注意思想改造,没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致。心理问题形成的内在原因,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心理素质方面的因素。如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到突发事件或重大刺激,就可能导致心理活动失常,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心理问题大多是“突变因素”通过个体生理机制起作用,诱发出各种心理障碍。如一个虚荣心比较强、对荣誉看得很重的人,在老乡、战友立功受奖时,就可能出现自卑心理或嫉妒心理,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表现的内容、形式不同。思想问题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以观点、立场、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反映的是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深层次精神问题。心理问题既包括感觉、知觉等感性认识过程,又包括思维、想象等理性认识过程,还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以感觉、记忆、思维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因失恋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人,会时常想起恋爱对象的音容笑貌和两人相处的美好时光,出现情绪的低落、情感的忧伤。
展现的特点、特征不同。思想问题具有社会性、政治与道德倾向性、稳定性的特点。从社会性看,它是个体对社会的看法,不是纯粹的个人私事;从政治与道德倾向性看,它一般不是生活类的问题,而带有政治与道德色彩;从稳定性看,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心灵深处对现实的看法、观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一旦形成便有较大的解决难度。心理问题则具有自然性、自发性、情境性、易变性的特点。自然性即自觉的神经活动,自发性即正常的情绪波动,情境性即容易受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影响,易变性即忽而产生、忽而消失。认识并把握这些特点和特征,就能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区别开来。
当然,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时会相互转化。人的思想与心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产生的源泉都是客观现实,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即人脑机能活动的产物。它们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是思想形成的基础之一,思想又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结果,心理活动的质量决定思想水平的高低,思想一旦形成又对心理活动起调控作用。思想问题可以加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可发展为思想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把握二者的界限,又要认清其联系,把握问题的本质。
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关系有时非常复杂。比如,“压床板”可能是思想问题,可能是心理问题,也可能是兼而有之,需要具体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素质、思想状态、家庭背景、工作情况等。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引发的问题也会不一样。心理素质稳定的战士考不上学,出现情绪波动,可能是思想问题;性格内向的战士考不上学,出现悲观厌世的想法,可能更需要在心理上加以引导。总之,把握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与联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涉及到具体问题时,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找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科学的分析,正确地判明问题的属性。对比较复杂的、界线模糊的问题,要防止草率决策,草率定性,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特质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正确认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
所谓人文关怀,指的是人文精神的关怀或人道主义的关怀,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真心地关心一个人的生存和命运,它的核心是关心人、尊重人。从医学角度来讲,心理疏导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早有“心病还需心药治”的说法,疏导疗法也可称为“排泄法”。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心理疏导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即通过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理解等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疏导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内心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创造和谐心理的过程。这两种工作方式中,人文关怀侧重于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则侧重于解决人们的心理障碍问题。
二、企业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这也是各类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的危险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同样,尤其是在企业中,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着良好机遇,又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贫富差距扩大导致企业员工心理失衡问题凸显。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按劳分配”“先富带动后富”政策的带动下,我国经济得到了长久迅猛的发展,由此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而在企业,贫富差距的扩大逐渐导致一些员工心理失衡,“仇富”心理日渐显露。在企业内部,管理层和员工的收入差距也较大,使得员工对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感逐渐增加。如何引导员工群众正确认识贫富差距扩大问题,正确认识企业利益分配格局,防止心理失衡发展为心理问题,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是员工价值观嬗变导致信仰缺失。几十年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质利益在人们心中占据了很大位置。一些企业中,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逐渐抬头。虽然近些年来企业也在下大力气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但在一些企业中,还是有一些员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比较模糊,尤其是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时,他们信仰动摇进而缺失,冲击着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是员工对企业文化价值的差异感增加。当前企业人员的变化速度加快,老领导与新员工,新领导与老员工;老观念与新规范,新观念与老规范,在相互交替的过程中会产生空白,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会产生摩擦,在文化价值的认同上会产生差异,这一切都给员工造成心理上的困惑和迷茫。
四是员工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逐渐增大。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大都实行岗位竞争制,几乎每年都要举行种类繁多的竞争上岗。此举确保了企业发现人才、留住人才,但同时也给企业员工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速度逐渐加快,企业在紧缩调整或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过程中,必然会精简冗员或淘汰落后的技术,这就使员工在掌握岗位新知识、新技能等问题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员工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日益增大的工作压力,必然会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同时,在社会整体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员工家属的就业、子女的学业,加之物价的上涨,以及住房、医疗等生活成本的提高,都成为员工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的源头。以上种种现象和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着企业员工的精神和心理的和谐状态,使其产生剥夺感、焦虑感、挫败感、不公正感等负面情绪。特别是当事情不遂人意时,更容易产生焦躁、郁闷、激愤甚至仇恨等情绪。这些不良的社会心理、社会心态影响着员工的身心健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安定,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上,帮助员工解决思想困惑与矛盾,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
三、企业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实现途径 其一,坚持“三贴近”,注重人文关怀。在企业中,加强人文关怀就是要把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立体地对待每名员工的多层次需求。即不仅要考虑员工知识、技能的丰富和提高,更应关注员工个体人格的完善、生命价值的提升。在肯定与重视员工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想方设法为员工创造更大的价值提供条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个人的潜能,使干部职工进步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实际,就是从员工的现实处境和切身利益出发,关注他们的价值、权益和需求,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有效缓解员工的思想矛盾、心理冲突和情感困惑;贴近生活,就是跟上生活变化的新节奏,传递生活变化的新信息,针对员工在学习、成才、婚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开展教育;贴近群众,就是要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办员工之所盼,真诚倾听员工群众呼声,真实反映员工群众愿望,真情关心员工群众疾苦,努力满足员工群众需求,并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讲究教育的层次性,注意工作的渐进性,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
其二,加强心理疏导,促进心理和谐。注重心理疏导,促进心理和谐,应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责任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向深入。大力营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风尚,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在全社会形成和衷共济、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员工学会心理调节,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员工心理心态的预测和预警,加强社会沟通,畅通交流渠道,防止不良心态积累恶变,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其三,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文化生活。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够起到帮助人们舒缓心情、调整心态、滋养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作用。面对员工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应积极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载体,广泛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公益活动、创建共建活动、评先创优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生动反映家庭亲情、人际友情、社会真情,给员工提供展示才华、交流情感、锻炼能力的机会和空间,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放松心情、发挥才能、陶冶情操,进而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感受社会的关怀和温暖、增强积极情感体验。
其四,改进方式方法,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运用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正面教育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正确引导和正面激励,以培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是情感体验法。就是从员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贴近实际的教育主题,设置富有意义的教育情境,引导他们自主思考、自我体验。三是沟通对话法。就是在教育者与员工之间建立和谐的交往关系,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通过平等沟通、互动交流,达到教育的目的。四是自我教育法。就是引导员工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和生活实际,通过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养,逐步实现自我完善。(作者单位:西部区域无线电网控中心)
第三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原稿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调研
第一部分 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与运作
当前,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心理问题也随之纷繁而至。如何解决这种社会矛盾,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本调研组采取与不同层次的职工座谈、调查问卷、查阅资料、咨询专业人士等手段,从如何正确认识、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的内容和方法、企业组织、个人等不同角度,阐述和介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和落实。
一、首先要正确认识和面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很多人一听心理疏导就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是心理疾病。其实,人人都需要心理疏导。我们平时出现的焦虑、失眠、脾气暴躁、孤独、头疼、强迫症、多疑、懦弱等等都是心理不正常的表现。
国有企业改制、“转方式、调结构”等关键时期,均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有些职工心理压力过大需要疏导和排解。还有因贫富差距大、住房、婚姻等社会困难造成部分人心理失衡造成的偏激思想和行为。还有一些职工因为知识水平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产生焦虑情绪;领导要求标准高受到批评、周边同事做出了成绩而自己没有业绩,有了紧迫感;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失衡之势,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这些大众情绪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但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进程产生抵触。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有联系,也有区别。政治教育注重普遍性,解决的是大多数人的思想问题;心理疏导注重特殊性、个体性,解决的是具体的心理问题。二者虽有交叉之处,但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对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事先没有认真调查,仔细分析,就急着开“方子”,生搬硬套拿政治教育的“药”,来治心理上的“病”,那么,不仅收不到预期的“疗效”,而且可能会加重“病情”。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应更加重视心理疏导。从大的方面说,塑造和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国民心态,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企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从小的方面说,心理疏导既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在新时期只有把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解决有机统一起来,关注人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关注社会公众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关注和尊重教育对象的实践主体地位及其主观能动性作用,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突出“以人为本”。因此,人文关怀是心理疏导一种方式,而心理疏导更体现了人文关怀。
二、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心理疏导的内容、方式、方法,体现人文关怀
对心理疏导常用的知识、方法,领导干部要多学一点,学深一些,力争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行家”。
(一)心理疏导的基本内容
通过调研,企业职工心理疏导需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减压疏导。心理减压是指通过身心放松,从而保持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针对家庭矛盾、工作紧张、经济条件、个人情感等原因产生的心理压力,深度汇谈倾诉、读书、音乐、帮助他人做好事做善事、积极休息、适宜运动等都是进行心理减压的有效方法。通过电台节目、接听热线电话等,进行互动交流也是减压的方式。
2、择业观就业观疏导。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有关,也与有些大学生不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有关。正确的职业观要求客观地审视自己,在客观现实允许的情况下,做好长远规划。
3、认知疏导。心态问题的解决,归结到一点,就是重构人们的认知。不科学、非理性、缺乏合理价值观指导的思维或认知方式,可以说是导致种种不良心态出现的直接原因。心理失衡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一种是不分是非的逆反和抵触,不问对象的疯狂报复,不遗余力地谩骂攻击,这是心理外向投射的表现,是一部分青年求得心理平衡的畸形手段。另一种表现为情绪消沉,悲观厌世,自怨自艾,自我封闭,从否定自己的价值进而否定人生的意义。还有些青年为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一切问题上无原则地顺应,终于养成了逆来顺受、无求无争的庸人性格。心理失衡是精神遭受压抑的结果,成为一种精神负担,由此形成的潜意识必然要影响到人的思想行为。压抑感、忧虑感、孤独感、自卑感等发展过度都可造成心理创伤和生理上的病变,有可能导致变态的人格。
4、情感疏导。培养人们正确的爱憎感情、强烈的自尊心与正确的荣誉感、追求真理、追求婚姻幸福和美好前景的情感、成熟的义务 感与责任感等。加强理智驾驭情感的能力锻炼,在受到突然刺激、情绪要发作时能保持镇静。
5、社会环境疏导。当前,由于金融危机影响造成的物价上涨和收入降低的矛盾问题、90后独生子女独特立行的思想个性问题,使青年人成为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面临相同生存压力,有着相同或近似的心理状态,如迷茫困惑、心理失衡、抱怨不满,甚至意志消沉等。
6、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突发事件产生的后果可以看到,突发事件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长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3天到1个月之内,幸存者的心理问题会表现出来,会出现极度悲观、绝望等情绪。通过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突发事件,了解突发事件的性质、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帮助人们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二)心理疏导掌握的方法
1、以通俗的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对职工进行引导。
语言是心理疏导的基本工具。以准确、鲜明、生动、灵活、亲切、适当、合理的语言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形成过程、本质和特点,授以战胜心理的方法,激励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促进自身心理压力的转化,减轻、缓解、消除、改造个性缺陷,提高主动应付心理应激反映的能力。《黄帝内经.素问.师传篇》专门讲到了心理疏导:“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其 中的“告之、语之、导之、开之”等就是语言疏导的方法。
从五个方面引导:
引导职工实事求是、讲究理性的科学思维方式,以理性驾驭情感,矫正情绪化、非理性的思维习惯;引导人们做到宽容大度、求同存异,能包容他人的缺点和冒犯;
引导人们学会转移注意力,能够在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陷阱时及时转移注意力。通过学会自我对话(写日记等)、放松练习、冥想或禅定练习、沟通谈心、调整生活方式、开发自身潜能等方法和技巧,在遇到突然刺激时及时有效地疏泄负面情绪、缓解压力。
引导职工学会用联系、发展、变化的哲学辩证思维来看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使思想积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对个人问题要区分内外因,以内因为主、外因为辅,多从自身找原因,发挥主体能动性来解决问题;
引导职工学会运用基于平等心、利他心的换位思考,矫正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做好沟通,消除误会,积极心态与人交往。
引导职工学习运用中庸的方法论原则,防止思想和行为走极端;学会与他人进行合理的比较,不盲目攀比,要认识到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做好自我激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等等。
2、密切关注职工情绪变化。
运用科学的工具和“望闻问切”的方法,发现职工情绪变化的苗头,未雨绸缪。发现有职工心理失衡,首先要查明失衡的原因,如果是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就应及时纠正;如果是当事者自己 不能正确对待生活,就应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在网上浏览心网互助吧,让曾经有同样想法的人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如果是工作压力过大,组织大家玩一些减压游戏,运用宣泄法,为对象提供正确的途径和适当的机会,让他们将心中的郁闷、不满等倾吐出来,从而减轻心理负担,缓解心理矛盾。运用代偿法,即让“对象”此有所失而彼有所得,从而获得心理补偿。但应注意,代偿法不等于“精神胜利法”。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虽也有可求得心理平衡,但这种人格是不美的。
案例:新区2#连铸机的职工情绪指数测评方法。
3、坚持“六必谈六必访”。
与职工增进了解、相互沟通的有效渠道。通过访谈这种传统的、富有成效的方式,即可让职工在熟悉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地倾诉内心感受,缓解心中苦闷、烦躁、抑郁情绪,也可通过家访,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真切地感受职工的所想、所需和所求。特别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职工,要抓住他们自尊心强、遇到困难不愿寻求他人帮助的特点,主动热情地找上门去关心他们的内心苦闷,做好排忧解难工作。如果交流双方感受到彼此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相互的信任关系就有了基础,职工也就愿意袒露心扉,倾诉衷肠,在聊天的轻松环境中缓解压力。
4、借鉴和学习医学手段。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创立心理疏导疗法。1988年被评为国家科委科技研究成果,是我国建国以来唯一荣获国家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他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以中 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心理疏导的思想方法为主导,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支柱基础,各类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精神病康复期预防复发及青少年适应障碍等进行心理疏导及治疗,效果显著。
5、对突发事件中的心理疏导。
1、舆论的正面引导。传播媒体普及知识、动员公众、告知真相、协调各方的信息,将突发事件中的各种有用信息传播给公众。整合社会目标,及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心理,保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2、宣传民族精神和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公众志趣,充分发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民族精神;创造心理相容性,妥善处理善后工作,培育人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发挥其渗透力、感召力和战斗力的作用,使人们形成积极应对突发事件、重新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心理动机和精神力量。
三、企业:创建和谐企业和具有幸福感企业,体现人文关怀
1、企业改善管理,履行社会责任,关心职工的生产生活。5月19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发挥工会联系职工的优势,健全完善劳动关系矛盾预警和调解工作机制,引导职工以理性合法有序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工会和人力资源科加大劳动法律监督力度,督促有关部门依法查处侵犯职工权益的行为,保障职工休息权、知情权等权利;不断扩 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覆盖面,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抓好劳动关系矛盾的排查和化解,严格落实民主管理和厂务公开,努力消除隐患;
企业文化和教育部门建立和完善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引导职工寻找工作的快乐、幸福和意义。
安全部门、技术设备部门为职工创造良好优越的生产工作环境,降低职工劳动强度。
车间、班组在职工工作安排、奖金分配、工作考核、请假等方面的管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按照制度办事。关心职工的情感诉求,深入细致地管理好职工八小时之外的生活。
办公室、人力资源科和保卫科建立信访和应急反应与协调机制,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部署。
2、加大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
可以在两个层面实施。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实施素质教育计划时,引入心理健康培训课程,帮助职工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提高认知能力,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和应对压力能力。帮助职工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淡化对名利得失的计较,豁达心胸,减少烦恼,愉悦心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应考虑在我厂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首先考虑建立心理疏导的专门机构,使具有理论素质的政治思想工作者通过各类培训,取得心理咨询的资质,培养较专业的一支心理疏导师,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定期进行心理压力的测试,组织心理压力 的研究,提出疏导方案,向职工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加强职工心态状况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职工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体系。汇集和反映调节企业职工心理情况,定期的形成评估报告,根据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为领导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政策调整和心理疏导,帮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消除不平衡感,促进职工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的不断累积,引导职工心态朝良性方向发展变化。
3、坚持心理疏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职工反映的、需要单位解决的合理要求,不能光说不做,或者应付敷衍,而应该把“公平正义、民主亲和”的和谐的文化理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让心理上有各种想法的职工其观念和思维逐渐软化或者改变。如莱钢房价问题,公司采取团购的形式就很受职工欢迎,这项民心工程避免了房价进一步攀升,平息了职工群众的一些怨言。
4、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帮助职工释放心理压力。
一些心理调适能力比较强的人,就是通过玩乐来释放情绪的。通过开展一系列寓教于乐、陶冶性情的文体活动和心智体验式的拓展训练,能为职工发泄情感创造空间,益智强身的文化娱乐活动,能让职工以平和愉悦的心情面对工作和生活,在困难面前不气馁,从挫折中反省自我,最终达到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效果。
四、职工:自我心理疏导,自我关怀。
职工搞好自我心理管理,有助于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自我心理压力消除
1、换位思考。当个体在认识、思考和评价客观事物时,要注意从多方面看问题。
2、一吐为快。向知心朋友倾诉你的感受,或把你的感受写成信,然后扔到一边,给自己留有一定的“忧虑”的时间,随后再去解决。
3、接受帮助。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你遇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你最好能请别人帮忙,与其花几个小时的无谓劳动,不如找朋友聊聊,寻求事情解决的办法。
4、降低生活标准。对生活的过份完美追求,会使一个人的心理负担加重。
5、不要同时做几件事。与其同时做几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6、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放松自己的身心,缓解紧张情绪。
(二)如何学会正确评价自我
一个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从而出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学会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应'以人为镜',从环境和心理条件相近的人比较中认识自己,从全面听取别人的综合分析评价中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三)克服自卑心理的自我疏导
1、积极与他人交往。
2、提高自我评价注重自我激励。要对自己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要多看自己的长处,要经常回忆你过去的成功经历,借以激发你的自信心:“我一定会成功”、“不要怕,我错了别人也不会去笑我,他们也有失败的时候”、“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一点儿也不比他们差”;“以前比这更难的事情我都能干好,何况这点事情”。
3、增加成功的体验。刚开始的时候,要选择那些自己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作为突破口,力争首次行动成功。另外,不要忽视小小的成功,随着成功体验的不断增加,自卑感便会逐步被自信心取代。
(四)克服自虐心理的自我疏导
美国心理学家彼特认为:世界上大概有一半人具有自虐狂倾向。有自虐心理的人常有以下表现:不敢坦然陈述自己的意见,因为害怕引起争论。觉得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人误解。躲着困难走,生怕自己插手事情会更复杂。不敢对任何人不敬,生怕被对方怀恨。常对人心存妒意。一旦自己犯了错误,就只会生闷气。不敢享有别人给自己太多的恩惠,宁愿多付出。
积极心态和做法有:
1、学习多赞美自己。
2、面对生活,做你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3、正视你面临的问题,不要欺骗自己。
4、勿使他人对你抱有奢望,也勿对他人抱有奢望;
5、坦荡地指出他人的缺点,而不把他人的过失记恨在心,6、也不要让相互关系中的不协调因素影响相互间的接触。
7、改变你的兴趣,通过其它兴趣来恢复自信心。
8、允许他人比你更成功,更有能力。
第四篇:心理疏导与企业人文关怀
兰州首届心理疏导与企业人文关怀公开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员工作为和谐企业建设的主要力量,对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举足轻重。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尊重员工的个性,激发他们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通过对员工的心理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惑和心理阴影,推动企业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心态,使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的和谐稳定取得“双赢”成效。
您一定要听的理由:
1、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持续加快,加之各类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等因素诱发的员工心理隐患日益增多。在企业的营运管理不断趋于规范化、专业化的同时,重视员工心理问题,推行心理教育,大力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通过推行心理教育、完善沟通途径、拓展人文关怀、深化激励措施等方式逐步来健
全员工心理疏导机制,打造政通人和的企业氛围。
3、从心理学角度认识自我的性格特质,掌握EQ(情绪智商)的实用策略与技巧。
4、探索适合自身的建设性减压策略,提升自我舒缓和消除负面情绪和压力的能力。师资介绍
寇觉中老师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陕西省辅导站站长,广东省大康职业学校校长,陕西省公安厅心理辅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十多年来,先后在全国各地,为各行业做集体心理疏导课程五百余场,涉众二十万余。
课程价格、时间、地点:
课程价格:980元/人(团体票可优惠)课程地点;南关什字国际大酒店三楼会议厅 课程时间:2010年12月4日(星期六)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7:00
课程对象:
1、企业总裁/CEO、企业高层、HR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
2、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需心理疏导、减压放松的职业经理人。
3、从事培训、教育工作的各界人士。
咨询电话:0931-***410053
联系人:马丽丽***
第五篇:关于员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几点思考
关于员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几点思考
目前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大,公司劳动用工、小站委托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导致员工思想压力和心理负荷大幅增加,由此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也日益增多。在公司改革发展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至关重要,而如何开展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有效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性地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构建企业文化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就企业而言,关注了员工的生活状态,就是关注了企业的发展大计。如何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是当前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涵义与重要性
所谓“人文关怀”,通常的理解就是对人的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心人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其根本指向是实现人本化生活,帮助每个人提高人生的幸福指数。传统的观念认为财富的积累是提高幸福指数的最有力手段,而心理学研究显示,职业成就、教育程度、婚姻质量、宗教信仰、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会对幸福指数产生不同影响,人本化生活最重要的目标是追求幸福,而非财富;所谓“心理疏导”,一般意义上指一种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利用心理学知识来改变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达到消除病症,治愈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目的。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理解,就是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帮助人们进行心理调适,使其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消除思想障碍,解决思想问题,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近年来,公司系统内频发涉及加油卡套现的经济案件,归根究底是员工受到社会不正之风的诱导,使得个人价值观念扭曲,抛弃良知道德,唯利是图,损公肥私,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面前,只看到狭隘的一己私利,罔顾集体利益、企业发展大计。价值观扭曲所带来的心理失衡,使人心理上很难找到一个牢固的支撑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研究职工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充分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员工,充分尊重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内心的困惑,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
二、加油站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薄弱点” 分公司下属10座在营加油站,其中特大型站1座,为;大型加油站3座,分别是,中型加油站4座,分别是;小型加油站有3座,分别是。现员工有96名,其中正式员工2名,合同工50名,劳务派遣工12名,业务外包22名;男员工53名,女员工43名;党员有25名,预备党员有2名,入党积极分子有6名;年龄结构平均约43岁;学历结构,自初中到本科,其中大专学历以下占63%,大专学历占32%,本科学历占5%。
在加油站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就目前面临的文化建设有如下几点问题:
1、大中型加油站,日销售量大,员工工作量多,部分员工较劳累,加之人到中年,家庭负担重,经济压力大,下班后就直接回家,没有多余的时间经常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2、分公司属下的加油站地处相隔较远,与分公司办公室距离较远,如赤岭站、岭门站、码头站、新安站等,不利于员工集中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3、部分站长对员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思想上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认为只要抓好日常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就可以了,忽视了各项加油站文化建设具体工作。
4、有相当部分加油站员工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只有初中毕业,对该项活动配合度低,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措施
(一)形成长效机制,深入发掘员工工作潜力
心理疏导与经常性思想工作相结合,关心关爱与竞争激励相结合。通过约束机制和学习、管理、监督等制度,规范职工行为,营造有利于员工心理健康的和谐集体氛围,使员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科学使用人力,切实推行绩效考核制度,积极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弘扬正气,在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形成争先创优、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建立和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责任制度。责任到人,层层负责,层层开展,层层落实,将员工、班长、站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连成一线,班长负责监察员工思想情况动向,做出相应心理疏导措施,对于有实际困难的员工提出相关人文关怀意见上报加油站,出现较大心理问题而又不自行调节的职工更要上报加油站。站长为站内员工思想情况负全责,接到相关情况,迅速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将无法处理的情况以及相关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意见上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多利用谈心方式,真心实意地帮助有思想包袱的员工,深入了解和总结员工思想动态发展情况,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并做出相关措施进行防范。对有实际困难的员工首要进行物质帮助,思想有包袱有偏差的员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将其引导到企业经营大局中来。确实使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成为长效机制,将影响经营的不稳定因素扼杀于摇篮中,以点带面,彻底挖掘出员工工作潜能,带动企业稳步发展。
(二)改进传统工作方式,关注劳务工群体。当前企业多种要素参与分配,劳务工与正式工待遇上的差别,让劳务工成为“相对弱势群体”,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劳务工心理产生失衡,埋怨情绪多,不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怀和开解,是很难依靠自我调节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常态的。相反,不良情绪将继续滋生并在一定范围内“传染”,浮躁、紧张、焦虑、不安、愤愤不平、恶意地看待别人等非理性心理存在于企业当中,必然加剧企业和社会的不和谐,如不加以有效的疏导,任其蔓延,不仅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而且给企业和社会安定造成极大的危害,阻碍企业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跟不上形势或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员工群体中存在的心理疾病得不到疏导,势必影响企业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企业“相对弱势群体”的出现,要求我们改进多以居高临下、强行灌输姿态出现的传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开展必要的心理疏导工作。心理疏导本着助人的目的,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坚持保持中立不做伦理评判等原则,更容易被员工接受。一方面,企业领导通过员工培训或其他对话活动中,与合同工、劳务工、委托管理站员工进行平等交流、协商,表达密切合作、共同开创前景的意愿,增强全体员工对企业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督促员工学习心理知识,在个人的潜意识中树立一种有问题自己能够反思和自我调适的印象。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注意劳务工、委托管理站员工个人实际情况,热心、积极地去引导和关心他们,对于他们提出的意见慎重考虑,认真回复,不能应付,如果失去对企业的信心,他们的工作激情也就会一落千丈,甚至发生逆反心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主动作为,耐心教育、时刻换位思考,用自己的真心、诚心和实际行动帮助员工,将任何不和谐因素扼杀于萌芽阶段,保证各项经营工作顺利扬帆起航。
(三)加强企业文化定位,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营造出企业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创造出一种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和人文精神,为全体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的主要途径是丰富多彩的文艺娱乐活动,如演讲比赛、体育竞技、文艺表演等。通过搭建文化平台,开展各类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使员工在活动中得到心灵的感染和精神的愉悦,在参与和互动中交流思想、增进友情,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变得生动、有活力,增加了说服力,既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又培养了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和信念。
(四)“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
现在公司内员工的生存需求已得到基本满足,所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社交、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无疑的成为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因素。所以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是关注员工的思想、信念和情感。具体措施可开展思想问卷调查、代表提案征集、员工满意度调查、合理化建议等形式,让员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让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此外,各级领导应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与员工面对面的交流会谈,关心员工的成长,对员工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引导、分析,找出对策,提出建议,使他们在关心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自我价值得到认可。
作为现代化国有企业,公司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当前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需要,也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尊重员工个性自由,关注员工身心健康,重视员工全面发展,就能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奋斗精神真正调动起来,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