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散文的丰富情感意蕴》教案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把握散文丰富的情感意蕴》教案
溧阳市竹箦中学洪超
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的特点,把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技巧
2、探究文章饱含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探究散文的情感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散文,讨论了阅读散文的方法,比如(圈点勾划等),本节课再来探究散文的丰富情感和意蕴,请大家阅读《在风中长大》。
二、课堂研讨
请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在风中长大的风,主要有哪些风?长大是什么意思?
研讨
1、文中有哪些类型的风?这些风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海风山风
小乡扇风 村晚风 空调风 城大市台风
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要椐结构,找物象----------研讨
2、在文中这些风各代表了什么,请指出?
主要代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活 海风 山风
童年生活
扇风 晚风
朴素简单的生活 空调风
城市生活 台风
大自然
研讨
3、这些风又具有怎样的特征,给他们加上一个定语修饰词?并体会其中情感?(讨论交流)
可自主选择能体现情感的段落自由朗读。并作交流。
清新的海风山风
怀念 朴素温馨的扇风晚风
眷念 清冷生硬的空调风
排斥厌恶 狂暴肆虐的台风
台风
敬畏
战台风
批评
避台风
欣慰 顺便解决课后第四题
4、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6分)【答案】
①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 ②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③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 ④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1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⑤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
⑥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每点1分)
研讨
4、概括主旨
长大了(通过结构看结尾段把握主旨)顺便做第三题
3.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4分)
【答案】①身体的成长(或“肉身的伸张”,2分); ②摆脱了愚昧思维(或“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2分)。
研讨
5、总结把握散文情感的阅读方法(讨论交流)
其一、找准物象,分析情感 其
二、分析结构,理清层次 其
三、关键句段,把握主旨
三、课堂训练
做《故乡草》第4题
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6分)① 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
② 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 ③ 对和故乡草一样质朴的父老乡亲的悲悯; ④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慨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例文.在风中长大
朱以撒
①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
②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于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这与如今终日在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
③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④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⑤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⑥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大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⑦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人在大自然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⑧在风中,我们长大。(选自《十月》,有删节)
1.文章第③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说其表达特色。(4分)2.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6分)
3.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4分)4.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6分)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1、【答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1分),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1分),运用细节(1分),从视觉、味觉等多方面描写(1分),使人如临其境。
2、【答案】①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分);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2分)。
3、【答案】①身体的成长(或“肉身的伸张”,2分); ②摆脱了愚昧思维(或“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2分)。
4、【答案】①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②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③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④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⑤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⑥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每点1分)
故乡草
刘翠婵
①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乎。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②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鸡鸭鹅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肥沃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
③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是暖了。
④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
⑤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
⑥有了盛开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的气息。
⑦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这里低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
⑧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丛。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⑨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村庄和村庄上的人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
(选自《福建文学》2011年第1期,有删节)
1.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4分)
2.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4分)
3.文章第⑤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6分)
1.运用了比喻(1分)、比拟(1)等修辞,运用了对比(1分)的手法,描绘了春天村庄里小草竞相生长的情景(1分)。
2.稻草香甜(1分),带给村里人一年的希望(1分);稻草温暖(1分,或“有温度”),温暖作者童年许多个冬天(1分)。
3.既写出了小村庄的破败(2分);又写出了村民的渺小卑微(2分),以及他们乐观面对命运的精神(2分)。
4.①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②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③对和故乡草一样质朴的父老乡亲的悲悯;④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慨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第二篇: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笑”字的丰富意蕴
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笑”字的丰富意蕴
摘 要:初中语文课本把《刘姥姥进大观园》纳入了教学内容,成为学生了解鸿篇巨著《红楼梦》的一个很好切入点。文中由于个人的身份、修养、性格各不相同,他们的笑也各具情态,充分体现了文学巨匠曹雪芹的匠心独运,也表现了作者对每个人给予的不同情感。让我们逐一来分析每个人“笑”背后的不同意蕴。该文从《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笑”字入手,去分析不同人物的“笑”所包含的丰富意蕴,进而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赋予人物的情感。
关键词:刘姥姥 笑 丰富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b)-0238-02
《刘姥姥进大观园》进入了初中语文课本,成为学生了解鸿篇巨著《红楼梦》的一个很好切入点。课文仅仅选取了刘姥姥在大观园吃早饭的一个小小片段,其中可谓笑声不断、欢乐无比。然而,一个“笑”字背后的丰富意蕴却值得我们每位教师的去探究。只有我们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分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方能驾熟就轻,更好地带领学生去理解文章内容。在此,我尝试着来分析这个“笑”字的丰富意蕴。
我们先看看课文的核心部分: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操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操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
此处,由于个人的身份、修养、性格各不相同,他们的笑也各具情态,充分体现了文学巨匠曹雪芹的匠心独运,也表现了作者对每个人给予的不同情感。让我们逐一来分析每个人“笑”背后的不同意蕴。
史湘云是寄居荣国府的“女中豪杰”,性格豪爽。在整部书里,关于史湘云的“豪爽”的描写甚多:女扮男装骗贾母、醉卧芍药眠、替邢岫烟打抱不平,被林黛玉批评为:充什么荆轲、聂政!同是寄人篱下,史湘云没有林黛玉的谨小慎微、小性多疑,她不拘小节、我行我素。因此,正在吃饭的史湘云,听到刘姥姥的一番话、看到她滑稽的“表演”“一口饭都喷出来”是率性的表现:没有侯门深宅的忌讳和过多的心理活动。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给予更多美好的期盼――打破封建枷锁的禁锢,释放人性的自由。
林黛玉因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门下。又因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文化教育,大家闺秀的风范在此人身上最能体现。但她又生性要强、多疑,爱打趣别人、唯恐自己落什么把柄与人。因此,面对刘姥姥的精彩表演,林黛玉“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哎呦’”。她的笑充分体现了她大家闺秀的风范和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古代对淑女的要求是“笑不露齿”。在这种极端搞笑的情形下,要做到“不露齿”很有难度。林黛玉恐怕早就意识到自己违背了淑女的做法,因此,伏在桌子上“哎呦”。一个“伏”字用的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黛玉双臂环绕、脸冲下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脸都遮住,自然就做到了“不露齿”。这种聪明的做法,恐怕也只有林黛玉这种人能想得周全、做得到。作者在林黛玉身上赋予是一种“女神”的情怀。
贾宝玉在这座封建王府里地位独特:衔玉而诞的这位公子,上有被称为“老祖宗”的祖母的宠爱,又有作为当朝王妃姐姐的光环的笼罩,还有王夫人“独苗式”的呵护,外加外貌客人,受到上上下下主仆的喜欢。多重的保护使得这位公子“依宠而娇”。面对突如其来的“闹剧”,这位年龄颇不算小的“少年”竟然做出了小儿形状。作者通过这一举动,在向人暗示:这是一位没有任何能力应对外界应变的人,只能寻找贾母这座靠山。
王夫人出身高贵,接受过良好的封建家庭教育。出嫁后,又生活在“侯门深似海”的贾府。在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个时节,其丈夫贾政官居高位,长女贾元春是当朝皇妃,自身又是贾府当权的核心人物,喜怒不形于色既是其修养的表现,也是其身份的要求。因此,在这场闹剧中,别人都笑得失了态,只有王夫人仍然保持着贵妇人的雍容典雅。“说不出话”也写出了王夫人的意思尴尬:刘姥姥本事投奔她而来的,好歹也算是和她娘家连了宗,这对她本人也不光彩。这种尴尬和雍容兼有的成分,更写出了王夫人的修养之好、城府之深。
薛姨妈虽然和王夫人是亲姐妹,有着同样的成长环境,受过同样的家庭教育,但是,出嫁后生活在商人家庭,沾染了粗俗的习气,从薛姨妈丫鬟的名字(同喜、同贵)也能看出作者在这个人身上给予的情感。薛姨妈作为一个长者,又是以客人的身份出现,面对这场闹剧竟然到了失控的地步,将一口茶喷到探春的裙子上,可见其行为的粗鄙。
探春是贾政和赵姨娘所生,在封建时代被称作“庶出”,身份低于正室儿女。但是,探春却是贾府中既有才情又有心计、能力的女性,就连当家奶奶王熙凤都对其赞赏有加。探春性格刚强、不甘人后,即使面对当家奶奶率领众人检抄大观园,探春也有自己对抗的方式,充分显示其要强、不甘人后的性格特点。面对鸳鸯和凤姐导演的这幕闹剧,探春的笑发自其爽朗的本性,其将饭碗合在迎春也是笑得不能自禁的表现。这也从侧面表现出探春干脆、爽利性格特点。
惜春本是宁国府里贾珍的亲妹妹,只因母亲过世,被贾母接到荣国府和众姐妹一起抚养,因此,这个只有几岁的小姑娘虽然生活在钟鸣鼎食的之家,却总是形单影只,很少与姐妹们进行交流。荣国府复杂的人家关系,以及其中人们势力的嘴脸,导致这些人不可能真心去关心这个孤苦无依的小姑娘。她性格孤僻、内向,基本上没有向这些长辈撒娇、索求呵护的举动。所以,当这场闹剧上演时,小姑娘也被刘姥姥滑稽的表演逗得忍俊不禁,甚至笑到肚子痛。此时,她没有像宝玉向贾母索取呵护一样,向各位长辈和姐姐要求帮助,而是要她的奶母“揉一揉肠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姑娘的孤苦无依。这也为这位姑娘看透世态炎凉后出家打下伏笔。
贾母作为一家之主,高高在上,众人所作的一切都是为讨她的欢心。她的一切行为在众人看来都是那么理所当然。贾母虽然一直生活在有着严格封建礼教的家庭,但是由于其年龄和地位的双重关系,她的言行都能体现出高高在上的不可侵犯。在这一回里,她还曾经笑骂凤辣子,且换来凤辣子的撒娇撒痴。这场闹剧之前,在潇湘馆里,刘姥姥跌倒后,众人也是拍着手哈哈大笑。只有贾母笑骂丫头们:“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因此,在整个闹剧中,贾母很快就明白了这场闹剧的导演是王熙凤,且随口说出来,还劝刘姥姥别信她的话。整个过程中,贾母表现出既慈爱又随意的一种笑――抱着宝玉叫“宝贝”,笑出眼泪。从中我们能看到贾母的慈爱,看出对刘姥姥的“惜老怜贫”。
如果大家留心,会发现这段描写中缺了一个重要的人――薛宝钗。难道是作者疏漏了?绝对不会。作者是有意而为之,这样安排是大有用意的。宝钗作为一个少年老成、城府极深的人,也是这场闹剧的亲历者,她不可能冷眼旁观、不参与其中,但是她也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样笑得失态。根据全书关于薛宝钗的描写,我们可以推测出她一定是微笑着看着这场闹剧。这种笑描写出来与整个场景时如此格格不入,于是,作者干脆不写,更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也足见宝钗为人的不同一般和作者的用笔之妙。
总之,这篇课文所选内容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意蕴却丰富无穷。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每个人的“笑”,对帮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阅读《红楼梦》都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人物放到整部书中去理解,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第三篇:初中散文作者情感的把握方法(修改稿)
课题《初中散文作者情感的把握方法》研究方案
黄陂区罗汉中学 胡峰 胡海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明确要求学生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从目前的初中散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整个教学活动还处于低效的状态之中。究其原因,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
①迎合中考的急功近利的心理。在中考的“指挥棒”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中考散文阅读如何有效答题”来进行,形成模式化的应试教学。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②教学内容模糊。散文的特性决定了其教学的突破点有很多,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往往面面俱到又浅尝辄止,对文本的解读停于表面,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深层次的体验,提高语文素养更是无从谈起。
③教师自身素养缺失。大部分教师缺乏散文阅读与鉴赏的理论支
撑,在解读散文文本时,不能参透文本的核心意义和价值,导致对文本的浅读与误读,也就无法设计出合宜的教学方案。
④教学方法的陈旧。由于学校位于农村边远地区,很多老师不能及时学习到教学上的新的理念和方法,导致教学方法陈旧、不科学,也让部分学生失去了阅读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从现行的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来看,入选的散文数量众多,由此不难看出,散文阅读是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之一。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因散文的种种独特性,语文教师对其教学重点的把握也是一个难点。
我们认为,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当是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因为,散文是抒写真情真性的文体,散文的语言以情见长,带有浓郁情感色彩。林非曾提出“散文的灵魂是自由自在地抒发真情实感”,“散文,应当是从心底涌出来的”;余树森则认为“其情之最真、最痴、最自然者,莫过于散文之‘情’”。与其它文体相比,“长于抒情”也可以说是散文的最大特征。所以,准确把握散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就等于抓住了散文阅读教学的核心。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
1、引领学生把握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接受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感情的个性化熏陶,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陶冶性情的美感享受,并从中学习借鉴一些写作艺术技巧。
2、引导老师教师了解散文阅读与鉴赏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解
读散文的能力,从而设计出合宜的教学方案。
3、通过文献分析、教学实践等方法,梳理初中散文表达作者情感的常见手法,并结合新课标中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希望为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探索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当代关于散文及散文教学的理论:
1、刘锡庆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回顾》中将现代散文的特征概括为“篇篇有我,尽显个性;情理兼备,虚实相济;取材琐细,以小见大;真实自然,饶有情致”。林非在其著作《林非论散文》中提到“散文的灵魂是自由自在地抒发真情实感”、“散文,应当是从心底涌出来的”。由此可见,散文是抒写真情真性的文体,散文的语言以情见长,带有浓郁情感色彩。所以,在阅读中准确把握散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就等于抓住了散文的核心与灵魂。
2、张听丽主张“散文教学,应从散文特点出发,以欣赏为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层次领悟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抓住散文中景与情的描写与抒发,把握作品意境,从而达到审美目的”。谭晶莹在《论散文教学中的审美》中提出从散文自身特点(意境美、情感美、形象美、形式美等)分析入手,探索散文教学的审美范畴。以上两位老师都提出了在散文教学中应当引领学生把握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接受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感情的个性化熏陶,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陶冶性情的美感享受。
四、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中国散文的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的人对散文的定义也各不相同。本课题对散文的定义采用的是童庆炳关于狭义散文的定义:“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等”。
本课题界定“作者情感”是指在散文作品中,作者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自身内心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真实感受与理解。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以入选鄂教版初中语文1——6册教材中的散文名篇为主,以及部分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课外名家散文。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一)主要研究内容
为切实把握好课题的研究立足点,我们把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为既从理论层面研究也从实践层面研究,侧重点是从文本研读层面和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层面进行探讨。主要内容包括:
1、初中散文中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式;
2、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让语文老师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解读散文文本的能力,从而设计出完整合理的散文阅读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通过研究,明晰散文阅读教学的相关要点,探索有关初中散文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教学方法。力求通过相关教学,提高学生感悟生活、体会人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为将来高中散文阅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收集整理同类课题与研究成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寻找创新性的研究空间奠定基础。
2、调查研究:以观察、访谈、问卷、测验等调查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了解师生的心理需求,为本课题的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层面的实践,探寻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及时反思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对研究方案作出灵活的调整。
4、个案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研究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突破点与相关教学设计,从个例中总结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2014年01月,查找文献,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对初中散文的教与学现状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调研活动。2、2014年02月,对比研究了解本校语文教师散文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学习实情,确立课题研究范围,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3、2014年03月,做好开题准备工作;对课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对调查分析情况得出阶段性小结和评估。4、2014年04月,完成关于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5、2014年05月,进行适当的教学实践活动,并从中了解散文的解读方法。6、2014年06月,在相关教学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完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成相应的课堂实录。7、2014年07月——2014年09月,分析、归纳、总结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教学设计方案,研究散文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策略。8、2014年09月,重点论证前面完成的成果,并进行可行性测试,对教学实际进行评估,对前阶段实验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分析、反思。9、2014年10月,撰写有关初中散文作者情感的把握方法的论文初稿。10、2014年11月,总结整理课题各阶段的研究资料,对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解释,形成研究报告,总结初中散文作者情感的把握方法,完成对相关论文的修改。11、2014年12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关于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2、关于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研究的论文;
3、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
4、课题研究的反思、总结;
5、《初中散文作者情感的把握方法》结题报告。
第四篇:小学状物散文情感把握的策略
小学状物散文情感把握的策略
人们常说,“文以情生,情以事发”、“无情不成文”。语文课本中的作品总是直接或间接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其实是接受作者传情的过程,是一段以自己的感情去领会体察,达到与作者共鸣的情感历程。状物散文兼具语言美与托物言志的特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这两个方面,也就把握住了这类体裁文章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策略:
一、整体感知,为文本把脉,确立情感基调。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为状物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理清文路有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如教学《莫高窟》时,首先应引导学生为文本整体把脉,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写作顺序是什么,理清脉络,弄清这篇文章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它是历史与艺术的双重咏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文本最后一句话“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开头相呼应,由此让学生头脑中清晰地留下一个整体、概括的莫高窟形象,油然而生出对中国古代艺术和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确立了学习此文的情感基调。
二、品词析句,感受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集中体现了散文语言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范希文《对床夜语》),景物呈现于作家眼中,经过艺术化的选择提炼,再用文字描写出来,不能不带上作者的主观感受。文章不是无情物,行文中一定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比如词语的色彩(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词语是语言的基础,而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表达。品词析句是教学重要手段,可以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
品味语言,首先要品味修辞手法的运用。《莫高窟》的作者采用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了两千多尊彩塑鲜明的个性,各异的神态和莫高窟壁画的灿烂辉煌,连串丰富词语描写,静物动态的写法,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给了读者无限联想与想象的空间。教师应该“咬”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文中多次运用排比句“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 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等等无不透露出作者对古代艺术的赞叹与对劳动人民智慧结晶赞美,在此,和学生一起反复赏读这些词句,借助富有灵性的文字展开想象,来品味语言美,让自己进入到文章中的意境中去,便能透过文本,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一种情感,一种思想。另外,状物散文的目的是为了托物言志,也常常使用拟人句、比喻句。如课文《花潮》中,“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心情。”作者在这里已经赋予海棠花以人的动作、神态,他已将树和花人格化了。“炫耀”“喜悦”“鼎盛时代”和“喜悦心情”形象地表现了海棠花生命力之旺盛。“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的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作者把花的动态比作潮水,比作大海上的波浪,可见海棠树之多,海棠花之美。教学这两个比喻句,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然后着重体会为什么“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作者这里要表现的是生命力很强的海棠花蕴涵着勃勃生机,是作者对生命魅力的感悟。
品味语言,就是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词句,品味这些词句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
三、展开想象,与文本对话,身临其境悟情。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写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境”便指“意境”。“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主观情思,“境”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客观的景、物、事。因此,“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或自然环境的结合,是行神合一的艺术境界。把握“意境”美,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凭借联想和想象,与文本进行对话,进入作者创作的意境中去,情由境生,让学生由境察情,产生共鸣。如在教学《秦兵马俑》这篇状物类散文,教学伊始,就播放反映秦兵马俑壮观景象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当气势恢弘的兵马俑映入学生眼帘以及雄浑的音乐回荡在学生耳际的时候,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冲击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了亲近感。课未始,情已生。再如教学《莫高窟》中“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这句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前面对彩塑学习的基础上,当一当游客来赞一赞看到的这些彩塑,激发起学生和作者同样强烈的赞叹之情。在学习“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时,教师可借助彩图,发挥学生的想象,使飞天的轻盈、飘逸以及教强的动感视觉透过语言文字如在眼前,学生借助文本得以和伟大的艺术瑰宝如此近距离地接近,真情使然。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有意识地走到散文中去,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想象、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感情流程和作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体察作者的情感,探明散文的内在精髓。
四、抓住重点,找中心句,反复体验中提升情感 状物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具有言外之意,含而不露,留给我们想象的余地。如《白杨》一文中“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一句话,表面上看是说爸爸在表白自己的意愿、志向,实际上这里爸爸的“心”应指自己像白杨一样,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同时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长大后也像白杨一样,在边疆安居乐业,也就是希望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对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务必引导学生一步步品析、体会,反复体验提升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再如《莫高窟》最后的总结句“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师可紧扣这句话,抓住重点词“艺术宝库”、“智慧的结晶”,与第二、三段对彩塑、壁画精彩描绘的语句结合,反复诵读,使情感的体验层层提升。
五、感情阅读,品出情理,升华积淀情感。
感情朗读就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把情感通过各种不同的声音表达出来,读书声音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节奏的快慢,也就是语速语调和节奏感的问题。还可以结合态势语言运用,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品出情理,升华积淀情感。
就这样,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脉络,揣摩其抒情的技巧,体味其情感色彩,准确掌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咀嚼出情感的汁液。在此过程中,多方面调动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参与教学中来,进行语言的实践,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对所学内容简单重复的过程,而是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活泼的情感互动过程。★写景状物文章的特点: 首先,写景状物散文中的“景”“物”是主角,是情感表达的具体实在的载体。比如,五年级下册的《草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情景交融,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其次,表达方式上以描写为主,辅以议论、抒情、记叙等手法。比如,五年级上册的《珍珠鸟》就主要运用了记叙,抒情的手法。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第一件事,是为刚来家的小鸟,精心布置了一个幽静的居室。第二件事,是珍珠鸟做爸爸妈妈妈,作者决不去惊扰它们。课文后半部分,生动地继续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小鸟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这种人鸟之间的真情,深深地感动了作者,由此作者很有感慨,抒情: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再次,抓住和突出景物的特征,写出主题独特真诚的感觉和情怀。比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作者文章一开头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但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紧紧抓住一点:“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朵脊梁。”“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继而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哲理。最后,情感在显与隐之间,曲折含蓄地传达。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景、物虽是主角,但其景其物所蕴含的灵气、情意是作者赋予的,而文贵含蓄,这种情感的表达要含而不露。以五年级下册《白杨》为例,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达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教学策略:
一、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教师不要先入为主,作提示,贴标签,越俎代庖,把文章讲析得支离破碎;应把文章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让他自己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力求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整体的”感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感知、把握的准不准呢?这时教师再介入,指导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查寻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发展变化等,从而对文章情感做出比较准确的定位。
整体感悟的方法有三:首先,作者的语言形成过程,就是作者的情感表露过程,文章的言与意是水乳交融的,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通过阅读文章语言,初步感受其内容。其次,是将自己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与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世界,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情感态度,避免千篇一律的肢解分析与千人一面的阅读结果。再次,文章的语言具备了使读者进行整体认读和理解的优势。我们应该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从整合出发到整合终结。
二、反复朗读,欣赏品味。
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集中体现了散文语言之美,“赏析美景”可以通过品味语言进行,“体会美情”也可以通过品味语言来进行。如果在散文阅读中罔顾对语言认知、品味的必要性,直接攀登形而上的“空中楼阁”,只能是茫茫然、昏昏然,1、品味语言,品味词语的表现力。
“以一字为工,自然灵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有时,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的使用,就能让景物变得鲜明生动。品味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比如以《桂花雨》为例,“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个“浸”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品味语言,品味修辞手法的运用。
写景状物中,作者多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来加强景物的形象性,让读者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如《草原》这一课的句子:“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回味”意思是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三、细读文章,初步了解描写顺序,抓住事物特点。
刘勰说:“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写景状物,只有随物附形,神貌皆肖,才能栩栩如生,真切感人,从而激发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再创造,然后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个中妙诀,关键是能抓住景物的特征,用生动的笔墨表现出它们的深刻内涵。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细致地分析写作的角度,可以更好地感受写景状物的层次之美,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灵感受。以《与象共舞》为例,《与象共舞》是按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的。第一自然段概述在泰国大象对人群熟视无睹,与人关系亲密和谐。第2-5自然段分别展开叙述。并且每一自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表明该段的主要意思的中心句,且都放在该段的开头,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体叙述方式。如,“象是泰国的国宝”,“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在泰国,大象用它们的行动证实了这种说法”,“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文章也紧紧抓住了大象的外貌、神态、动作以及性格、聪明、善于表演等方面的特点。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的生活感受,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深切而独特的情感。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去体味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结束语;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阅读散文的方法很多,这里只介绍了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只要克服那种为读而读、为考而读的阅读心态,潜心阅读,仔细品味,就会在散文阅读中得到教益。
第五篇: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2010年11月11日
一、教学内容:
(标题(同上)课本页码 教参页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2.能力目标: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3.情感目标: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四、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多媒体 1.课前检测
阅读张籍的《节妇吟》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①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曾邀张籍以扩充自己的势力。②红罗襦[rú] :红罗短袄。③良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④明光:本是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学情分析: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古诗表达的情感类型,希望通过对类型的掌握及答题技巧的掌握能够解决高考出现的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的问题。
七、教学过程(问题聚集):
(一)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古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作业问题诊断。
生: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学生分组讨论)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三)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见赢在高考优化设计相关知识点)
(四)鉴赏诗歌把握情感的基本方法: 1.读题目。2.看作者。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2)熟悉的诗人。
(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3.寻找情感载体 特别关注:
(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
五、师生互动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 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4分)
答案: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转而到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最后在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之后表现出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问:“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明确答案
答案:“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二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强调答题规范性:
1.层次清晰,注意分点作答,凸显层次。
2.吃透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注意基本格式:“由开头„„转而到„„”。
3.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注意思维的全面严密。
六、当堂检测
裴给事①宅白牡丹(无名氏)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 ①裴给事:裴潾,以门荫入仕,一生 “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唐敬宗宝历初年,曾任给事中。
就本诗第三、四句,结合全诗谈谈其中寄寓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解析指导】
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划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参考答案:
1.白牡丹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高洁之感,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
2.表现了对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赏和对其处境的同情。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
八、作业设计:优化设计相关练习
九、课堂板书 : 课前检测题: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鉴赏诗歌把握情感的基本方法: 1.读题目。2.看作者。3.寻找情感载体
举例分析: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当堂检测
裴给事①宅白牡丹(无名氏)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十、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