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徽州记忆——宏村一梦 采风实习报告
2012年暑期安徽实习采风实践报告
作者:甘炜聪 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号:2010310040180 专业:广告设计
徽州印象
徽州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着小桥流水人家,有着美丽的风景,而造就这些的,是属于徽州的文化。谈到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寻找资料了解到徽州文化包括: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一、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主要内容有:
1、新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2、徽州朴学。也就是徽派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3、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4、徽州篆刻。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其后著名的有汪关和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缪的风格;
5、徽派版画。这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肇端于墨模镂刻,于明万历始兴。徽派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说。从明万历到清初的近百年中,黄姓有300多人从事刻书,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胡正言(休宁人)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长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6、徽剧。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7、徽州刻书。它始于中唐,盛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至崇祯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徽州刻书有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鲍宁耕读书堂,于天顺年间所刻的《天原发微》5卷,现存北京图书馆;著名有家刻有歙县汪启淑的飞鸿堂,刊有自撰的各种图书12种,近300卷。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县都有;
8、新安医学。“肇自北宋,盛于明清,从宋代至清末,涌现著名医家543人,撰、辑医籍460多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徽州地区简志)著名的有宋代张杲撰写的《医说》10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祁门汪机撰《石山医案》3卷,“学宗的丹溪之医理,临床不拘一格,精于望诊、切脉;”“歙县江辑《名医类案》12卷,搜集上自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诸名医验效医案,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历代名医医案之专蓍。”(徽州地区简志);
9、徽派建筑。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10、徽菜。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炎、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皆是。
此外,还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徽州实习日志与感悟:
——宏村一梦
在这个酷热的夏天里,好不容易通过紧张的复习和考试,就要背上我亲爱的500D相机,随老师一同去安徽宏村采风,这是十分令人激动的,我认为这是锻炼自己作为一个广告人动手能力的好机会,不论是摄影还是写生,这都是我十分感兴趣的。平日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都没什么机会接触大自然,遇上这么难得的机会,我们当然不能错过。
随学校安排好的车辆,我们缓缓步入了这个美丽的村庄,这是在城市中无法见到的景象。在城市中呆久了,出外欣赏、记录美景,自然感觉心旷神怡。
宏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
宏村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联合国专家称赞它为“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因为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四周山色与粉墙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
在村落的科学布局中,水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个村落采用仿生学的“牛”形布局,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蜿蜒的水圳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脚,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形状惟妙惟肖,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宏村有着一套完善的供水系统,水系设计科学又别出心裁。村民们将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内,开凿了一条近1米宽的水圳,九曲十弯,为各家各户提供生活用水,同时也起到调节气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水圳在村的中部形成半月形的月沼,又在南部形成弓形的南湖,构成了宏村独特的风貌。村内外人工水系规划,体现了人类巧用自然资源的智慧,可以说是节约型社会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典范。
水在村内建筑中也不可或缺。宏村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人家还将水圳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营造出“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生活环境,可以说,宏村是水做的宏村,宏村也因有水,显得格外有灵气。比较典型的建筑有承志堂、南湖书院、乐叙堂、叙仁堂等,数百户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构成一个完美的建筑艺术整体。
宏村的兴盛与衰落都和徽商及徽文化的兴衰密切相关。南宋以前,宏村是“幽谷茂林,路径茅塞”地带,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宏村建立,明清时徽商的崛起为宏村的辉煌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至明万历年间,宏村楼舍高低错落,人口繁衍,“烟火千家,森然一大都会矣。”但是清朝中后期以后,宏村随着徽商的衰落而渐渐衰落。
宏村枕山、环水、面屏,北有雷岗可抵御北面之风,东南面有长年不息的山溪河流。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景色各不相同,人、建筑、山水相融,“天人合一”,人在画中游,是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几百年前,这里就构建了和谐的社会。2000年11月30日,宏村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又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宏村景区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村镇”。
看着这一幅幅图片,看着岁月剥落的墙,看见的不仅仅是小时候,还有久远,久远的逝去的时光。
宏村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特别是整个村子呈“牛”形结构布局,更是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俗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百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村子始建于宋代,数百户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特别是精雕细镂、飞金重彩的承志堂、敬修堂;气度恢宏、古朴宽敞的东贤堂、三立堂;森严的叙仁堂、上元厅等祠堂和南湖书院;巷门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朴的观店铺„„,同平滑似镜的月沼和碧波荡漾的南湖,雷岗上参天古木、民居庭院中的百年牡丹与探过墙头的青藤石木,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着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至清代宏村已是“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
在宏村村口,一眼望去,可见到两棵有500年树龄的古树。这两棵大树,一棵叫枫杨树,当地叫红杨树;一棵叫银杏树,当地叫白果树。北侧的红杨树高19米,围6米,需4、5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形状像一把巨伞,把这村口数亩地笼罩在绿荫之中。南侧的白果树高20米,形如利剑,直刺天空,因为银杏是世界上稀有的树种,而这棵银杏又有500岁,所以大家把这棵银杏称为村口“瑰宝”。这两棵大树是这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风水树”,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按照这里过去的风俗,村中老百姓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大圈,这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红福齐天;高寿老翁辞世办丧事,要抬着寿棺绕着白果树转个大圈,寓示着子孙满堂,高福高寿。
月沼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处景点。也就是宏村中央的,有鹅游泳的小湖。
月沼,老百姓称月塘,就是所谓“牛小肚”。月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当时宏村出 了个汪思齐,他发现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并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村落全面规划牛形水系蓝图,引西溪水绕村屋,其牛肠水圳九曲十弯,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以蓄条内阳水,供防火、饮用等。后裔汪升平等人投资万余金。继续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这就是月塘,月塘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妇女在浣纱洗帕,顽童在嘻戏。
实际上,月塘四围成了人们的共享空间,“风俗民情“的露天舞台,村民自发地聚会期间。
塘中鹅舞红掌,鸭戏清波,空中炊烟氤氲,徽风柔波。这不正是一幅美丽的皖南民俗画图吗?所以有人称这是中国画里的乡村。月沼北畔正中“乐叙堂”祠堂,又名“众家厅”,为汪氏总祠,也是15世纪初明永乐年间所建。前进门楼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盘斗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乐叙堂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月沼风荷”。
南湖位于宏村南首,建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宏村村落经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楼舍连栋,高低错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够用,又在万历年丁末年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原来古树参天,苍翠欲滴,躯干青藤盘绕,禽鸟鸣唱,还有垂柳,枝叶婀娜,像临镜梳妆的少女,把秀发洒向湖面水中。湖面绿荷摇曳,鸭群戏水,另有一番景致。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树荫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协调,动静相宜,显得幽深、雅静、清新、明丽。南湖历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画桥”可东西划舟,情趣无穷。
清嘉庆甲戊年秋,浙江钱塘(今杭州)名士吴锡麟游南湖后,撰文述道:“宏村南湖游迹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黄山脚下小西湖”之称。
古今许多诗人画家游南湖后作了不少诗篇、画图。
“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小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随着诗篇的伟颂,更增添了南湖风光情景交融的氛围。家住桃源好,村居别有天。秋山千树月,春水一湖烟。我有幸得以一见一湖冬日的薄烟。
一早进入村口,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满满的一湖薄烟。淡青色的烟似轻纱,如薄雾,在南湖的湖面上氤氲,如舞者的裙裾。近处的画桥,湖对岸高高翘起的马头墙,远处的雷岗山,在烟雾中若隐若现,我不禁有些恍惚,这一切美得简直不真实,眼前的这个村庄到底是真的存在还是只是梦里的一幅画呢?
踏上画桥,烟雾在身旁环绕,低头看去,脚背时隐时现,周围的人飘飘悠悠向前移动,像去赴蟠桃盛宴。村中大多是一条条的小巷,中间是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一侧是弯弯绕绕流遍全村的水圳,水清见底,伴随着淙淙的流水声。一路行来,有村民蹲在水圳边剖鱼、洗菜,见我们走过,会微笑点头,眼神一如水般清澈。
来到村北口借宿的碧园,稍作安顿,我们拿上相机,细品南湖。秋日的太阳已慢慢露出脸来,湖面上的烟渐渐散去,像一场好戏拉开了幕布。我想着,接下来在宏村的这些日子,我将会亲历怎样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剧目。阳光在湖面洒下粼粼金光,湖面上的残荷、堤上的垂柳、岸上白墙黑瓦的房、远处的山,都一一在湖面投下倒影,似乎这儿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世界,而水下的那个世界有时竟然比水上的世界来得更加清晰,让人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夕阳下,再次漫步于南湖的堤岸,我不禁惊佩于宏村的汪氏祖先们,早在明万历年间,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挖掘工具,凭着一锄一铲,历时三年,平地成湖。
南湖的开挖是继月沼之后宏村又一浩大的人工水系工程。宏村自建村伊始,到明万历年间,人口繁衍,烟火千家,村中月沼所蓄的内阳水已远远满足不了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急需新的水源。汪奎元、汪邦华等人忆起前人所言:“濉溪绕南之北畔,有良田百亩,可再凿池,蓄外阳水,子孙其更逢吉。”因而倡导集资,掘通村南洞、泉、窟、滩93 处成池塘,百余亩宽广的南湖如一把大弓,横亘在宏村的南面,春日垂柳依依,夏日莲叶田田,秋日水天一色,冬日烟笼雾锁,四时不同景,就如我一天之中,三次来到南湖,所见也次次不同。
自此,村中水脉形成阳水(自然河水自西入地)和阴水(雷岗山的地下水,由董家井山涧流入村东侧),主圳、支圳穿村而过,在南湖汇合流入良田和濉溪,形成了完整的循环水系。
坐在东岸的石板上,西斜的太阳红得耀眼,耳边传来叮叮铛铛的铃铛声,耕作的老农赶着牛从田间回来,农妇挑着水桶走过画桥回村,好一幅牧归图。我就这么静静地坐着,神思悠远,心,静如湖水,风微微地吹在脸上,竟有丝丝暖意,真是久违的感觉。
宏村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人家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乐叙堂、承志堂、德义堂、松鹤堂、碧园等。
南湖书院位于南湖的北畔,原是明末兴建的六座私塾,称“倚湖六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合并重建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书院”。重建后的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等六部分组成,粉墙黛瓦,碧水蓝天,环境十分优雅。乐叙堂是汪氏的宗祠,位于月沼北畔的正中,是村中现存唯一的明代建筑,木雕雕饰非常精美。
承志堂建于清末咸丰五年(1855年),是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它是村中最大的建筑群,占地约2100平方米,内部有房屋60馀间,围绕着九个天井分别布置。正厅和后厅均为三间回廊式建筑,两侧是家塾厅和鱼塘厅,后院是一座花园。院落内还设有供吸食鸦片烟的“吞云轩”和供打麻将的“排山阁”等。全宅有木柱136根,木柱和额枋间均有雕刻,造型富丽,工艺精湛,题材有“渔樵耕读”、“三国演义戏文”、“百子闹元宵”、“郭子仪拜寿”、“唐肃宗宴客图”等。
宏村周围为青山绿水环抱,环境秀丽宜人,电影《卧虎藏龙》曾在此拍摄。
西递、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窍飞扬的韵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划出斑驳的线条,更有了凝重、沉静的效果;还有宗族祠堂、书院、牌坊和宗谱。走进民居,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入眼皆是,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家具,都在无声地展示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手艺。
西递、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世所罕见。宏村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的缠绕全村的水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由600年的历史。水系是按照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牛肠”在流入村中的“牛胃”月塘后,经过过滤,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外被称为“牛肚”的南湖。再次过滤后,流入河流。如此水系,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建筑艺术一绝。
宏村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或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敬德堂”的“敬”与积累的“积”读音相近,反映主人希望自己的后人能积德行善。主人喜好种植花草盆景,在正屋前留有充裕的地方,并在院子左边放置一间木制小房,相当于温室,冬季时把盆景放在房内。徽州人十分重视门楼的修建,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古人宁可花去千两黄金用来修建门楼,仅仅花费四两用来建房子,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可以反映出门楼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敬德堂门楼上雕刻的图案就有很多象征意义。
楼角处有鳌鱼,龙头鱼尾,表示希望自己的子孙能独占鳌头。鳌鱼的下方是梅兰竹菊四喜图,梅兰竹菊四君子代表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洁的品质,四只喜鹊则为喜庆吉祥。喜鹊登梅图,取喜上眉梢之意。东鹿、西马图,“鹿”是福寿禄“禄”的谐音,希望后人能够丰衣足食,生活充裕,“马”则反映能在事业上飞黄腾达之意。门楼最下层左右两下角的吉祥水兽图,形为滚滚的波涛之中,两只鲫鱼在艰难的跃出水面,鲫鱼跳龙门,即希望能在官场上有一席之地。
屋内正厅东西两侧各有六扇莲花门,中间拦板上雕刻有蝙蝠,而且都是五只,称之为“五蝠奉寿、万福万行”之意。东西厢房是主人休息的卧房,厢房窗子上楼空雕刻铜钱图案,窗下栏板上雕刻的万字图案,意为多财多福。
敬德堂用天井通风采光,天井下方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根木头,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阳光直射在家中十分炎热,主人就在木条上穿上铁环,挂上布帘,挡住强烈的阳光。厅前有一幅楹联:“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
明朝房子式样、布局简单,支柱是正方形,清朝则为圆柱;一般房子都为两层,明朝房子上下两层的高度相当,而清朝的底层高大宽敞,大多采用形似东瓜形的粗粗的大梁。明朝的房子装饰简单,清朝徽商到了鼎盛时期,特别注重雕梁画栋。徽派建筑把楼梯口和楼梯前隐藏在门的背后,起到了美观的作用。楼梯间作为储藏室,充分利用了空间。楼梯的台阶一般有16台阶,商人注重聚财,按五行来设计,金木水火土,第一个台阶为金,而最后也为金,金碰金,意为财运广通。
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住宅。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宅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136根木柱,大小门窗60个。全屋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还有搓麻将牌的“排山阁”,吸鸦片烟的“吞云轩”。另有保镖房、男、女佣人房。屋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
树人堂系清刺授奉政大夫诰赠朝仪大夫汪星聚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建。树人堂也称民艺收藏馆,是房主汪升九十五代孙汪森强的私人收藏馆,为弘扬徽州的历史文化,主人多年来从民间及博物馆收集了明清民间时期老作坊机械,石制器具、徽州版画、民俗用品、徽商书信用具、宏村族谱等,再现了当年徽州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
树人堂全屋宅基呈六边形,取六合大顺之意。正厅偏厅背靠水圳,坐北朝南。天花彩绘,飞金走彩。厅堂东边利用有限空地,建一小水塘,活水长流。外门为八字门楼内置悬坊栏板。
水碓,利用水的势能,转化为水车动能,从而转化为机械能带动龚谷、磨面、舂米的一些器具。先把稻谷的壳子除去称为龚谷,再把米放入舂米机碾碎,最后就是磨面,整个过程同时进行,从此可体现出古人的聪明才智。
树人堂楼上收藏有宏村人经商的路线图——徽商遗踪,体现当年商运老大桥码头繁忙景色的画,一封1919年黟县人在京做保险的一封书信,承志堂主人巨贾商人汪定贵的遗像、生平、家赞和讣文,当年的银票、书信,及以前出外经商时用的手提箱及鞋架和耙犁、锄头、蓑衣等一些农具。桃园居
桃园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房东曾于院内植一稀有品种的桃树而得名。
桃园居虽说规模不大,但门楼砖雕和室内木雕堪称精品。
门楼上的砖雕刻得精细,而且层次比较多,清狮白象等动物形象生动,尤为独特的是门楼上部用水磨砖砌一弧形门额,类似室内厅堂上方前部的冬瓜梁,门额中间镶嵌一块大形弧形砖雕,这是一般古民居所少见的。
室内木雕花样繁多,技法多变,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大厅房门及窗户和书厅雕花门上。
大厅门、窗主图案为宝鼎、宝瓶,窗户开口为挂络式,两边窗户上方各有两个守窗“童子”,窗栏板上的四只喜鹊、六只麒麟犹如活的一般,寓为“四喜六顺”,房门上部为“藤结花”,每扇门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为历史典故,其中东房门里扇 “花心板”上为“羲之戏鹅”,其他典故有待考证,另外两厢的葡萄挂络,双狮雀替均属珍品,挂络中的飞马寓“飞黄腾达”之意。
书房中的四扇雕花门可以说是全村最为精美的雕花门。
四扇门的上半部从上而下为“蝙蝠奉寿”、“八骏马”和“人间仙境”(或称“世外桃源”)雕板,大片雕花为“松鼠葡萄”,四扇门的腰板上分别雕有“岳飞刺字”、“王祥求鲤”(又称“卧冰求鱼”)、“季子挂剑”和“孔融让梨”四个历史典故,这四个典故又因此表现“忠、孝、节、义”四种意义。
西递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城东8公里处,因地处古徽州府之西,曾设驿站“铺递所”而得名。作为唐李后裔避难改胡姓世居之地,西递村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相传与绩溪胡氏同宗的西递胡氏始祖缘此营房聚落,主要是看中这块盆地上的溪水逆东西行,认为非等闲之地。牌坊,又称牌楼,是我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建筑物。其肇始于春秋、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登峰造极于明清。遍览中华大地,牌坊作为凝固的音乐、集成的艺术之一,多姿多彩,蔚为壮观,种类很多。如从建筑意图来说,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用作表彰功勳和德政的功德牌坊;二是用作宣扬封建礼教的贞节牌坊;三是用作彰显族人科举中第的家族牌坊;四是用作宫观寺庙山门和区隔地域空间的标志牌坊。如从建筑形式上讲,则主要分为两类,即冲天式和不出头式或楼阁式,并呈现一间两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的立面框架及1、3、5、7、9、11这样奇数的层级格局。
对照上述分类,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属于三间四柱、五层不出头式的功德牌坊,因其不出头式为楼阁式,故人们有时又称其为胡文光刺史牌楼。
胡文光刺史牌楼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西递的乡亲,经皇帝恩准,为表彰出生于西递村的官员胡文光的功德所建。
胡文光西递村人,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曾先后担任过万载县的县令、胶州刺史、荆州刺史。在为官期间,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善事,深得朝廷好评和百姓拥戴.胡文光刺史牌楼,高12.3米,宽9.95米,石雕古朴精湛,造型富丽堂皇。正楼匾的上方雕的是“恩荣”二字,下方雕的是“荆蕃首相”四字,其背面则是“胶州刺史”四字;花板上雕有鹿、鹤、虎、豹等,两旁盘有浮雕的双龙,正楼东西两面刻有“登嘉靖已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和“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字样。双龙图下是文官和武将,下面有人物像8个,便是通常所说的八仙。最下边的正楼所刻图案叫“五狮戏球”,东西边是“麒麟吐书”。石柱两侧是栩栩如生的狮子,这两头狮子前爪朝下倒伏着,爪下有只小狮子,既精致又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
胡文光牌坊与其他牌坊不同之处是4根主柱下有长方形石墩,两端石柱皆用抱鼓石狮装饰,中间两柱前后雕有两对倒匍石狮,为枋柱支脚,造型逼真,举世罕见。牌坊上每一处装饰图案都有寓意,4根主柱的东西两向共有12个穿椎,分别托起文臣武将和八仙人物雕像,意为: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特别是檐下斗拱两侧有32面圆形花盘,象征花团锦簇,后来竟意外地吻合了胡文光为官正好32年。
历史上,西递村头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为旌表孝子和贞节的。现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伟最精致的,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赞叹说:这是我一生中所看到的最好的牌坊。
胡文光刺史牌楼雄伟挺秀,与同样位于西递村口静雅柔美的半月池塘相映成趣、成景亦成标,守卫着西递的文明,见证着西递的沧桑,期待和欢迎着西递的宾客。
我们写生的目的是:
一、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三、锻炼自己的表现技法,加强对速写色彩的掌握能力;
四、增加班级集体荣誉感。
这些目的在我们集体努力下得以实现,但我们还是有很多的不足,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学校给我们这次外出写生的机会,把握这次机会我们学会了也懂得了许多,包括专业和专业以外的事情。
写生使我对这门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再单纯地认为只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填充学时的无关紧要的课程了。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些平凡的的事物尽管平凡,但它是美的,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观察力去研究美,用我们的表现力去表现美,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进行美的提炼,不再漫无目的的去做一件事,像老师说的那样,即使是不画也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匆忙地乱画,因为那根本就不能算是作品,只是为了作业而做的。所以说艺术也是一门哲学,从中可以体会出人生的哲理。
写生实习结束了,我们回到了学校,但不一样的是我们对以后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对美的感受也有所提高,对没一件事情都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我们学校这次社会实践教学对培养创造艺术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这也是艺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因为艺术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就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让我们在艺术中创造出能反映时代,体现主旋律的力作,产生良好社会效果,激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第二篇:宏村采风报告
现代传媒系集中实践课程
实 践 总 结
课 程 摄 影 基 础 姓 名 隋光宁 班 级 14广播电视编导2班 指导老师 姜 余 璐
《浅夏泼墨》实践报告
很开心能够到黄山采风,作为一个北方人,南方的诗情画意、水墨楼房充满着诱惑力。在这几天算是大开眼界,不但见识了各种南方乡村建筑,也领略了不同风土人情以及地域性的精彩表演,最关键的是,在娱乐中无形加深了对相机运用的熟练度。
23号早上,我们驱车3小时早已睡意绵绵,到达目的地后只觉得眼前一亮,哇!好美的地方,夏树苍翠,鸟语花香,层峦叠嶂的山在云层间虚虚实实好不虚幻。往小镇里面走,像是走入了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别具特色的建筑只有黑白两色,可以看到时间在墙上留下的灰暗印记,给人一种梦回晚清的感觉。这些建筑被我们以各种角度用相机定格了下来,因为我们不想忘却这水墨天堂。这里的居民以老人为主,沧桑的外表无形的和建筑结合在了一起,他们都曾经历过半世浮沉,指染浮华。这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风俗:只有死人才拍照。这让我感到很惊奇,这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太多的神秘感,我有一种想要去揭开这里的面纱,可是无从下手。
这里的各个小镇都同样的美似仙境,宏村、西递、南屏......太多的地方,太多的景色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宏村的涓涓细流,西递的绿树苍山,南屏的宽敞大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正值初夏,太阳炙热无比,可是我们的热情不曾衰减,我们穿梭于阡陌小巷,徘徊于绿水青山,深切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仿佛隔绝了人世惊现一片世外桃源。这里的村民很热心好客,他们不曾有现代人的冷漠、自私。他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意,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足以。我想给他们拍下最普通最真挚的瞬间,可是由于风俗,也只能作罢,望着背影叹息感慨,在心里默默祝福安好。这里连年游客不断,不过这里依旧清静,每个人仿佛都不忍心打扰这种意境,留恋于阡陌陶醉其中。
在采风期间令我最深刻的就是晚上去看的那场水上表演《宏村。阿菊》,第一次听到要去看这个节目时只是感觉又是一场无聊的唱戏加跳舞,后来到现场,精美绝妙灯光投影让我眼前一亮,不自觉地就开始期待接下来的表演。果不其然,这是一场我至今最喜欢的一场表演,那是一个动人的美丽故事,年轻漂亮的阿菊结婚生子等候丈夫功成名就归家,她肩负起了支撑家庭以及保卫村庄的重任,打败了凶煞的海盗成就了我国古代女子当自强的形象。节目中,特效做的极具震撼力,变幻莫测的灯光投影,身临其境感的雷电交加,漫天飞舞的圣洁雪花,飞湍直下的漫长水幕......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用相机记录着这令人难以忘记的种种瞬间。
时间如白驹过隙,短短的采风就此结束,只能变成回忆细细品味。在采风期间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那里风景独好我有幸去陶冶情操,而且在拍摄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真是一举两得。
第三篇:安徽宏村采风心得
安徽宏村采风心得
我以为好玩的只有黄山,没想到在这里还坐落着这样美丽的村庄--安徽宏村,它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徽派建筑对我来说很是新奇,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风格的房屋,通过导游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了古代徽州的建筑特点,人文环境、徽派木雕,砖雕、石雕的特点,使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古徽州的特点。整个宏村被导游比喻为牛,一条条小溪就是牛肠,还有牛胃,牛肚,等等!由于看到那里美丽的风景,我都没好好听导游小姐介绍,一本张艺谋执导的著名的影片《卧虎藏龙》中一个剧情,章子怡的蜻蜓点水就是在此景点拍摄的。蜻蜓点水处,被导游小姐称为牛胃。那里的天的碧蓝碧蓝的,水是碧绿碧绿的。简直可于世外桃源媲美了,太美了。晴天去游玩有由于画境中的美景,要是阴雨天去的话,也有一番滋味。莲花叶上的一滴滴水珠,滴答滴答的落入湖中的时候,也是一副美丽的画卷.在景点中有许多有特色的小店,卖些饰品和纪念品,有的还是不错的.每到夜晚,在小街的两旁都会摆出许多的小摊位来。他们基本上卖的就是那些小饰品跟纪念品的。不过值得一提的就是,那里的烧烤了。简直就是物美价廉,既好吃又便宜.夜晚的宏村有个特色的娱乐工具,那就是打地鼠,我还没有见过打地鼠的机器摆在大街上的,地鼠机唱出的音乐衬托出宏村夜市的闹腾,而这里最多的人群是来自全国各地学艺术的大学生们.在安徽写生时,随处可以看见全国各地过来的学生和大量的游客,大家安静的画画,不受环境的影响,认真的描绘所看见的一切,同学们在一起写写画画,相互交流,学习气氛十分的融洽.除了宏村,我们还去了西递、南平、歙县等地的景点,参观了徽派的古建筑群.通过写生对徽派建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凸”字形的“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集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三叠式、较大的居民,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最多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离开宏村后,满脑子里还是有很多的“马头墙”。或许这就是收获吧!深深刻在脑子里的特色。
虽然只在宏村呆了短短的5天,却让我亲身感受了文化、地理、历史、人文方面的东西,同时也认识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大学生活,收获了不少课堂以外的事物。对同学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这里的风景、建筑、人文地理,历史所感动。
第四篇:宏村实习报告
宏村认识实习报告
摘要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而民居则是这种精神内涵的最具体、最深刻的反映。它反映了各民族、各地域的历史变迁和自然风土人情,极具多样性,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民族众多,而条件各异,因此形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种种差别,反映出居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出丰富多采的民后面貌。它与力求统一的官式建筑,与祟尚典雅的文人建筑,有着显著的不同,正因其反映文化层次的差别,决定了建筑的不同特征。
中国古民居建设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和。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位于安徽黄山脚下的皖南宏村古民居村落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古徽州外出的商人为了恩泽故土,在营建宅院、构筑村庄时,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黟县各村概况
宏村
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或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宏村位于黟县西北角,南宋绍兴元年(1131),祈墅村汪姓故居焚于兵乱 屏山
黟县东隅舒姓古村。古村内存古宅300余幢,祠堂亦多。吉阳溪穿村而过,两岸临水人家,古桥相连,颇得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屏山村曾出进士十几人,举人更甚。明万历进士舒荣都大常寺卿,敕造牌坊。清代书画家舒之翰,现代艺术家舒秀文,都是屏山村人。
村中明代古祠舒庆余堂、舒继富宅第、里屋支祠光裕堂,舒秀文故居,敦仁堂,玉兰厅,三姑庙等名宅,皆是屏山村重点保护单位。
熙过,现存明清古建筑200余幢。木雕楼最负盛名,举目皆是木雕,量之大,艺之精,工之巧,义之深,乡间少有,可为艺术精品。
塔川
宏村东北角三公里处。古樟水口园林,高大茂密。村庄坐落山坞之间,梯级布局,似塔形,故名塔川。村外多乌桕树,秋天红叶绚丽多彩,“塔川秋色”名闻遐迩。全村尚存老屋数十幢,吴氏老屋“积余堂”的木雕尤为精彩。
西递
西递村,古名西川,地处古徽州府之西,曾设驿站“铺递所”而得名,距黟县县城8公里。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被婺源考川人胡三带回家乡养育,改姓胡,名昌翼。昌翼22岁中明经科举,后世称昌翼公“唐太子明经胡始祖”。明经胡五世祖胡士良于北宋元丰年间定居西递程家里降山坡上,后来迁居山下。明景泰年间渐成黟县一大都会。村庄东西长800米,南北宽300米,两条山溪自东而西穿村而过,村似船形。
西递代出名宦文人富商,人杰地灵。明清两代,实授官职者115人,廪生,贡生,监生多达298人。明代荆藩首相胡文光,清代巨贾胡贯三,其长子三品通议大夫胡尚熷,次子四品朝仪大夫胡尚寿,三子 杭州知府胡元熙,其孙大收藏家胡积堂等高官富商文人为西递村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
清乾嘉年间,西递村鼎盛时期,全村曾有600余幢民宅,99条巷子,90余口水井,34幢祠堂,13座牌坊,5000人丁,何其昌盛!历经数百年风雨,全村至今尚存古宅200余幢,以清初建筑居多,保存完整,古宅大多有人居住,人丁兴旺,古街巷韵味古朴,牌坊,祠堂雄风依存,山清水秀,鳞次栉比,堪称“徽派民居博物馆”。2000年11月,西递登录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关麓
关麓村位于县城西13公里处,亦是汪氏家族聚居之村,古驿道经西武岭走祁门上江西景德镇。村南小溪蜿蜒,林木扶疏,景色颇佳。全村保存有古宅100余幢,“八大家”最富特色。汪姓八兄弟建了18幢私宅,敦睦庭,临溪书屋,瑞霭庭,双桂书屋,大夫第,春满庭,吾爱吾庐,萱荫庭,九思庭,淡月山房等等。屋屋相通,保存完整,木雕精细,书屋便厅雅致幽静,各具风格,连成一气,非同一般。
南屏
南屏村位于黟县县城以西5公里,村庄有1100余年历史,村里以叶,李,程三大姓家族为主,保存有祠堂,老屋300余幢。南屏村的特点是祠堂又大又多又完整。步入叶氏祠堂的后进享堂,只见青苔石阶,高墙天井,光线隐晦,古拙深沉,满目沧桑,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村里巷弄曲折迷离,高墙深巷,纵横交错,行走其间,恍惚回到远去的岁月。南屏的古民居保存完整,马头墙鳞次栉比,还有万松林,古桥,文昌阁,雷祖殿构成的水口景观,基本保持历史原样,很有看头。
徽派建筑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的风格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它不矫饰造作,师法自然,顺乎形势,不趋时势,不务时兴,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淳朴古素,所谓自然古朴;含隐蓄秀,凝重孤峭,典正雅致,庄重高洁,不染尘俗,所谓隐僻典雅。
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派建筑特点:青砖黛瓦、高墙小窗、流檐翘角、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
民居
徽派建筑中民居最典型的特点是: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州民居的结构牢固,大多是砖墙、木梁架和方砖铺地。
徽州民居的外观明朗,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整个宅居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过厢组成长方形平面双楼层的内向小型三(或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倚山傍水,讲究风水价值。其四周青砖高墙围护,鱼鳞青瓦覆盖。房屋除大门外,只在二楼向外的墙壁上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徽州民居内部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
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祠堂
祠堂是祭祀祖宗先贤、新年谒祖、举行庆典、执行族规、嘉奖子孙,宴请功名成就者等诸事举行的庙堂。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以显示家族昌盛,人丁兴旺。
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门槛外,大门两侧各有一面雕刻精美的石鼓或石镜,一般宗祠门外立石鼓,支祠门外立石镜,显示等级区别和宗法森严。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
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宣扬封建礼数的标志性建筑。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以才入仕”者代不乏人,为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表彰宦绩政声、孝子义士、节妇烈女,徽州人多采用“立牌坊”的办法以传显荣光。朝中官僚显贵,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
古牌坊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每一块梁枋,每一件镶嵌都合乎力度,在建造上讲究选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坊型制不一,有“楼脊式“,“冲天柱”式;有方形四柱、八柱,也有“一字型”单门和三门的;有遍饰雕刻、工致华丽,也有平琢浑磨、不事雕饰的,其排列有纵列七道、四道,也有三座横列一排。
徽派建筑的其他艺术特色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
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
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
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
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
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
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马头墙
宏村建筑的另一特色,民居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这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
【马头墙简介】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使用马头墙时,两侧山墙高出屋面,并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见的山墙,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长方形。
马头墙高低错落,从外形看颇具风格,因而不仅是中国南方徽派建筑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风格。一般来说,优美的马头墙多见于乡村,而在繁华的都市中,马头墙则极为非常难得和珍贵。
【马头墙的作用与寓意】徽州民居的山墙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而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现在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头墙的分类与构造】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马头墙的跌落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总体规划特点 总体特点:
宏村建设规划最主要的特点是与其水系相得益彰,依山傍水而建,其理水观念合于中国古代的风水学。
1、宏村内部的活水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村民们后来修建的。
根据宏村村民家谱上记载,村落初期,只有山前一条溪水。明朝永乐年间,宏村人邀请徽州地理先生何可达重新勘测规划。他详细审查山川走势,特别是宏村附近的水流去向。经过十年的探索,何可达确定了把溪水引到村民家门口的村落规划方案。
根据何可达的设计,村民先把村中那口仅有的小泉窟,开掘成一个宽阔的水塘。他们按照民间“花开则落,月满则亏”的传统说法,将水塘开掘成半月形,取“花未开、月未圆”的境界,称为“月沼”。然后村民从山前的那条溪水上游,引出向西流的活水,南转东出,在各家各户门前经过,再经过月沼,最后流回溪水下游。这就形成了弯弯曲曲流过每家门口的水渠。村民们利用天然的地势落差,使水渠中水流始终保持活性,同时在上游设置水闸,控制水的流量,这样,水渠之水就能长年不枯。
开始,村里的学堂是建在村口的。孩子们和老师用水不太方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美化学堂的环境,村民们又在学堂旁边修建了这个南湖。
就这样,月沼,水渠,南湖,天然的溪水,组成一个活水系,终日潺潺在村中流淌。
2、“无水不成村”,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安徽宏村的理水观念:
从选址开始,宏村就严格地遵循了风水术的法则。中国地处北半球,而且绝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北回归线以北,所接受到的阳光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南方。因此,在中国建筑物的最佳朝向都应该是坐北朝南,这样才可以获得最充分的采光。从宏村的平面图中看出宏村的布局可以说是非常符合上述标准了:左面即西面为西溪和羊栈河,右面即为际泗公路,前面即南面为南湖,后面即北面为雷岗山。当然,其中并不是每个要素都是天然的,例如南湖就是后来修造的人工湖。但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宏村建筑布局的前提和关键。
宏村的水系与它的布局也有着莫大的联系,所以要谈宏村的水系就不得不谈它的巧妙布局。由于村形似牛形,宏村自古被称为“牛形村”。村子北面背靠的雷岗山就是“牛头”;村子中央的半月形水塘为“牛胃”;在村子中沿着巷道弯曲回转,穿房绕户的大小水圳就是“牛肠”;村口正面的南湖就是“牛肚”;村子西面架在西溪和羊栈河上的四座桥则为“牛腿”。由此一来整个村落就像一头卧在水中的大水牛。
从宏村的水系规划历史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宏村多少代人的劳动结晶。从选址开始它就倾注了古人的智慧和汗水。古人在选址造宅上不是盲目的,他们选择一块地首先要看这块是否适宜人们的生活,是否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力图做到人与自然的融洽境界。宏村在地势上的选择体现出了建筑朝向与“日照”的天时和“地形”的地利双向调节,使得既顺应地形环境,又不违背良好方位的布局形式。在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改造中,这一思想也是起着主导作用的。
3、宏村对于水的处理,与其说是改造不如说更多的是对自然的“借”与“还”。
宏村的水主要是来自西溪,而最后这水又“还”给了西溪。宏村人只是巧妙地使它在村中“游历”了一遍,而同时又满足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这种做法,按照自然条件的缺损,通过人工措施来补益,只要做得巧妙,就能起到点石为金的效果。从宏村这一中国古代村落的整个形成历史过程,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建筑意识中对整个居住群的整体规划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而且这一意识还存在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完善的漫长过程。最终才形成“置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依山傍水而居,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可当北面来风,地势高爽,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有仰观山色俯听泉声之乐。
宏村建筑群是集我国古代科学,建筑工程学,文化,宗教,美学,艺术等于一体的综合实体。它在力求满足村民实际的功能性需求以外,又兼顾了文化气息和观赏性,同时还不忘发展的可持续性。
宏村的理水观给我们几点最大的启迪:
第一,它一直是从整体,全面的宏观视角出发,通盘考虑。从选址到布局,从布局再到具体实施,都是精心设计过的,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无规划盲目建设;
第二,它贯以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宏村水系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而不是破坏自然和滥用自然。它“有借有还”,在具体细节上改动而不做根本性的改变,满足了世世代代的需要;
第三,它兼顾了人们的直接生存需求和审美趣味,集功能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既不是只实用不美观,也不是像单纯的观赏性园林那样仅供休闲娱乐;
另外,宏村水系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在环境和人口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断改造,修葺使之完善的长期过程。对于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我们现代建筑观也应具备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仅讲求实用和美观,更讲求文化氛围。从宏村的理水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各种经典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风水理论观点等都在这里交织,汇聚,可以说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文化作背景,才使得中国建筑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宏村的选址、空间布局、水系的形成都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
自古以来,民间建宅择地注重“风水”,择位定向首先要查看构成自然环境诸因素的形态,以定夺住宅在自然环境中的空间位置。因此,民居择地讲究取山水汇聚、藏风得水之地。宏村作为明清徽州民居建筑中保存最好、特色鲜明的村落,充分反映了风水与营建的密切关系。宏村民居村落形态的起源、发展与最终成型是伴随着风水思想的成熟和完善而逐步扩展的,历经宋至明清的数个朝代。在其发展历程中的各个阶段无不受到风水思想的深刻影响。如宏村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月沼与乐叙堂的修建,它们完全是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产物。事实上,不仅宏村的整体村落环境建设是风水思想的直接外化,作为村落构成基本要素的民居建筑个体,其营建的地点、朝向、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也深刻地烙上了风水思想的印痕。另外,在空间布局中,宏村的宅居形势、建筑尺度等因素,都与风水理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关史料证明:宏村历代人具有根深蒂固的风水理念,这与宏村独特空间的形成关系密切。宏村是经精心“设计”而成的,其外部空间崇尚自然的传统环境观念在其选址、规划中得到具体体现。宏村古村落选址和规划建设都符合传统的“枕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的风水原则,注重从堪舆学角度进行整体规划。
从精神性空间的营造角度来看,宏村人赋予古村落一种观念的形态,有意把村落的整体形态与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相结合,借助风水理论中象形说中“牛卧马驰、莺舞凤飞、牛富凤贵”的说法,把宏村建设成为典型的“牛形村落”,村落的牛形边界也成为村落整体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牛形的古村落形态显示出时人仿生设计意识的开放性。
追求环境的舒适性和观赏性赋予了宏村村落空间结构和分布形态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整个宏村村落在形状上格外注重地势,是一个近乎天成的空间骨架,是一个完整的聚落空间结构形态整体。宏村空间布局的显著特征便是因借自然,与环境相和谐形成一种灵活、无序、自由的分布方式,从而构成“人—村落—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而这也是现代建筑设计规划中所缺失的。
空间构成模式
一、建筑空间模式 1.建筑单元构成
宏村古村落现有古民居130余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经测绘的有90余栋(图1)。通过分析这90余栋建筑平面的格局,我们发现宏村古村落民居建筑最基本的结构是标准的三合院模式,由堂屋、左右厢房与围墙构成的天井组成;基本的三合院通过拼接,组合成四种基本的合院单元:三合院基本型,即“凹”字形,俗称“一明两暗”或“明三问”;两个三合院对接,中间合为一个天井,俗称上下对堂;两个三合院相反连接,呈“H’,\形,两端各一个天井;两个三合院串接,三合院单元之间没有砖石墙体分隔,一般只有一个出入口(图2)。合院单元大多数为二层,使用者在民居内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一层。2.建筑的单元组合
宏村的民居住宅内部合院单元的组合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方式:A.单个合院单元,一般出现在面积较小的宅基地;B.由两个以上基本合院单元串连成纵列;C.由两个基本合院单元并联成横列。这些组合后的规整合院单元成为住宅中的主体部分,前院、厨房、杂物房等附属用房则因地制宜置于宅基地的困。“边角地”,然后以围墙与外部街巷分隔。如图3所示为宏村主要街区组团的建筑单元组合模式,从中可看出大部分建筑的单元组合模式为A、C型,只在一些街巷转角处的建筑为B型模式。
二、街巷空间模式 1.街巷的基本组成
宏村街巷道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道路是以大体呈东西向的后街、宏村街、湖滨北路及外围的西溪路、湖滨南路、际泗公路;第二级道路大体呈南北走向,主要是联系大面积的住宅组团,是村落内空间最丰富、最有特色的街巷空间,如上水圳、茶行弄、中山路等,这些街巷常在交叉口、拱门等地方形成一些放大空间,为村民的日常交往提供了聚集处;第三级道路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巷弄,十分狭窄,只满足“通过”的功能,基本没有容纳人停留的空间。2.街巷界面组成
就物质构成而言,空间是由界面围合构成的,其界面的属性是这一空间形态的重要内容;街巷空问构成界面包括底界面与侧界面,底界面由地形特征、地面铺装、公共设施等组成,是空间物质活动的承载面;侧界面是外部空问的围合界面,由众多建筑的外界面拼合而成。因古民居建筑的单元组合性,因此街巷侧界面也具有这种特性,如图5所示。
3.重要节点空间(1)交叉口空间
如图6所示为宏村所有明显的道路交叉口,由图中统计可知:这些交叉口大部分均以“丁”字形为模式(占71.1%),而几乎所有“十”字交叉的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错位,有些则扩大为风车状的小广场(占14.0%)。
(2)街巷拱门空问
宏村街巷内现存拱门21座(图7),成为街巷独特的空间元素。从与当地老者的访谈中了解到,拱门的形成与宏村人的风水理念(聚“气”)和宗族意识(“血脉相连”)是分不开的。而从实际的空间体验中,街巷内图8的拱门主要有三种⋯“空间作用:A.不同等级、不同归属的。相邻空间的过渡(4、11、13、14、15、16、18);B.保持空间界面的连续(1、2、8、9);C.上述两者作用皆有(3、】0、】
7、】9、20、21)。
三、村落的整体形态
徽州村落的整体形态受其独特的自然山水及思想文化等因素影响(图8),这似乎已成定论,在此不作过多讨论,而要说明的是建筑模式对村落整体形态的影响。首先,内向的建筑单元模式使得在村落中对居住者来说最重要的空间仍然是住宅内部的建筑及天井空问。受此因素影响,村落整体形态是紧凑、内向的。而这种高密度的布局模式,也使潜在的共有空间最小化;因此村落内主祠堂前的月沼空问于村落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心理上都是绝对的中心。其次,虽然建筑单元构成以规则的合院为主,但附属建筑有很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使得建筑和建筑、建筑和环境之间能灵活地变化;各栋民居的主体建筑——合院单元虽保持基本相同的走向和模式,但在和环境及相邻建筑之间通过附加自由形状的附属建筑,最终使得村落的整体形态呈现拓扑网状结构,而村落的边界也是连续而不是发散的。第三,模式化的单体建筑平面,使得徽州建筑对地形得改造能力有限,不能如湘黔等地得建筑那样,能够依山就势,沿山坡建设。在整体形态上,反映为村落发展到地势剧烈变化的部分就停止了。因此徽州村落大多选址于地势平坦之处与建筑单元的模式化也有着密切联系。
第五篇:宏村设计采风 实践小结
2012 —— 2013学年 第 一 学期
设计采风实践个人小结
班级: 工业设计101 姓名:学号:
为期两周时间的艺术写生结束了,在这当中,我们品尝了欢乐,感悟了生活。记忆中留下的许许多多,令人回味,让人沉思。穿梭在高强小巷,踏着石板,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山里人的纯朴、善良、厚道,感觉一下子从车来人往、拥挤喧闹的城市,回归到了宁静、安详、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那种心情无以言表。
经过近9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宏村。微雨中的宏村,白墙灰瓦,颇有一股中国水墨画的感觉,朴实无华。第二天一早,集体进入宏村,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这个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的村落。宏村旅游形象地说是一次穿越“牛肚”的旅游。不识牛肚真面目只缘身在牛肚中。“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为牛肚引泉为牛肠”宏村的古人在500年前便开始在建筑领域里探索“仿生学”。他们按照“牛”的形象设计整个村落布局。村口的两棵古树是牛的两个犄角一棵红扬一棵银杏。以前村里有嫁娶之事就绕红扬三圈寓意百年好合村里有高寿老人过世就绕银杏三圈寓意子孙后代高福高寿。沿着卵石小径我们来到了牛刍胃“南湖”。湖边有著名的南湖书院民国时期的驻英大使汪大婱,当代著名科学家李小娟在此接受过启蒙教育。牛胃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曰“月沼”。所谓“花开则落,月圆则亏”汪氏族人追求花未落月未缺的境界始终对美好事物抱有希望。
在宏村里画建筑,在适合不过了,高高的马头墙,曲径通幽的小巷子,还有满目的绿色,以及微州的木雕。速写一开始不是好,平时学校里只画过产品,对于建筑的体量感透视把握不好,不过在老师每天晚上的指导下,逐渐解决了。除了对于建筑的速写外,还有一些木雕等装饰的速写,再速写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又先后去了西递,南屏,参观不同风格的建筑。
这次的外出写生,使我收获颇丰。对徽式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对外景的速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技巧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天八张的速写,虽然有点恐怖,但是还是坚持完成了,自己的速写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高。这次写生中,看到的图案纹样以及传统造型,在以后的产品设计课程可以作为一笔丰富的资源。设计离不开生活,这次写生不仅给近期忙碌的生活放松下,也陶冶情操。从生活中发现美,在体验生活的同时,结合自己发现的东西做好别具一格的设计作品。
2012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