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文断句为主要手法,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活动

时间:2019-05-15 08:0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白文断句为主要手法,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活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白文断句为主要手法,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活动》。

第一篇:以白文断句为主要手法,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活动

以白文断句为主要手法,设计《湖心亭看雪》的教学活动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美景扬名天下,历代诗人有大量诗词盛赞西湖景色,请大家来说说你们搜集的资料。(学生发言略)

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清代文人张岱就是这样一位领略山水之绝的人,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理解文意

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

更(ge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挐:撑,划。拥:围裹。

毳(cui)衣:细毛皮衣。

雾凇(song)沆(hang)砀(da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芥(jie):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哪能。更(geng):还。白:洒杯。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及:等到。舟子:般夫。者:……的人。

三、品读文本

1、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四、练习拓展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上遇到钩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已吗?)

五、作业设计

1、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的片段。

2、以“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二、谈谈在《曹刿论战》中,教师究竟在哪里“导”,“导”什么?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的价值是什么?

一、翻译方法的指导、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逐渐将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加以指导。如果把这些方法编成顺口溜,效果会更好。

二、深入理解的引导

初中生看一段浅近的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还可以,看一篇先秦散文或议论性较强的文言文理解起来难度就较大,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同学。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教师必须从易到难地对学生进行理解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畏难情绪。如《曹刿论战》是篇先秦散文,字数虽然不多,但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我就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突破了教学先秦散文的难点。

三、熟练背诵的向导

入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多是经典之作,其内涵和语言均为古典文化的精髓,“背诵”很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最怕背,因为文言文跟现代汉语差距较大,词句跳跃性较强。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背诵的榜样,帮助学生减轻负面情绪,树立信心。

四、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的价值是什么?

我们看人、看问题不能只从单方面看,而应从多方面加以分析。庄公虽然在战前曾寄希望于近臣和神灵,在战争中他也急躁冒进,打了胜仗还不知原因,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不高明,但就他能大胆任用曹刿这个人才这一点来说,他是有远谋的。现在我们不是说,人才的竞争才是最大的竞争吗?二千多年前的庄公,能慧眼识人才,这正是他最大的远谋啊!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同学有独到见解是本课教学的价值所在。

第二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设想:

1.课文常识: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2.教学思路:作为文言文教学,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而叙事与写景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西湖奇景与游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板块式。由学生搜集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导入,顺便简介作者,西湖雪景的画面在课件中作为背景展示,不单独展示,以节约教学时间,也不显生硬。整体感知,先由学生齐读(因为布置了预习,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再播放课文的录音,学生跟读。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再设计几个小问题,让学生理解课文交代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作者赏雪的经过(包括对雪景的描写和湖心亭奇遇)。这一环节中,在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同时强调一些文言词语,让学生自然积累,而不单独设计词语积累一环节。问题研讨部分主要是解决课文的难点,即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这一部分点到为止,不深入,不作过多研究。对比阅读从写法上和思想感情上作区别,这一层次较高,所

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先行准备,希望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小结部分突出本文的学习重点,即白描写法;并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用此手法作写景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导入,并简介作者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在教材P.205,指名学生朗读或齐读。)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齐读第一段。(5)齐读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4.学生齐读全文。

三、问题研讨 1.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2.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五、小结

课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在课外试着用白描手法写一种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另外,课外可搜集一些描写西湖的古诗文,学习古人的描写手法。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白描手法: 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文人雅士,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 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淡淡的愁绪。

第三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诵课文。〖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2、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段,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在写作中学习借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背诵课文。〖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第四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之白描》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鄌郚镇中学 八年级语文夏勤平

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强、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超凡脱俗的闲情逸致)教学重点:

1、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2、结合对背景的了解和对作者的理解,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蕴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教学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要求扫除字词障碍,基本上会翻译这篇文章。

2、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教师:

积极备课,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将课后习题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分钟)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白居易在《忆江南》中也写道:“忆江南,最忆是杭州” ,杭州的美景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西湖更是杭州秀美风光的一张名片。杨万里在一个晴日来游西湖,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东坡在一个雨天来游西湖,看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知道了晴天雨天西湖有着不同的景致,西湖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解题 湖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看”:观看,欣赏

三、作者简介(借助导学案学习)教师引导,同学口述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他出身官宦之家,明亡之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山中著书。《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本文就选自《陶庵梦忆》。

四、初读课文(8分钟)(1)音频范读

明确:读准字音 划分好每一句的停顿

崇祯chóng zhēn 拥毳cuì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芥 jiè 铺毡 zhān(2)全班朗读,老师纠错,指导。(3)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要求:学习小组相互讨论学习(8分钟)

五、再读课文并翻译(10分钟)(1)第一段同学自愿起来翻译

明确:年代、地名、不翻译;俱:全,都 绝:消失

(2)余文请同学依次逐句翻译。其中特别注意“是、毳、惟、芥、更、强、是、客”等字的翻译。同时讲解特殊句式。对于其中描写雪景的句子进行重点翻译并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

在翻译课文是穿插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方法:“留、换、补、略、调、贯”。

六、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提问,同学齐答)(9分钟)

(1)文章的题目叫做《湖心亭看雪》,那么作者在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2)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写景采用白描的写作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不作丝毫的修饰,而是朴素的再现,宛如中国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将事物的神韵展现了出来。

(导学案)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表达情感: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痴迷于山水之乐和淡淡的愁绪。

七、品“痴”(合作探究 解答疑惑)

(1)第一段最后说”舟中人二三粒而已”与第二段最后说“及下船,舟子喃喃曰”可见船上至少有两个人,那作者为什么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答:舟中真正看雪的是张岱自己,舟子是划船的,不是看雪的。童子是陪主人去赏雪的,自己没有看雪的兴致。所以张岱是自己一个人“独”去赏雪。(2)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作者的“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痴。表现在三个方面: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痴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情:痴迷于故国的思想感情,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不仕)(引导学生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得出以上结论。)(3)学生自主概括文章主旨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白描是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而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鲁迅曾作过这样的概括:“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诀》)鲁迅小说能在简洁的笔墨中,把人物形象描绘得那么地栩栩如生,神采飞扬,其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这种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的缘故。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节选了鲁迅先生的大量作品,其中《风筝》、《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等作品,就用了多处白描的手法。试举例分析如下:

1、“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鲁迅《风筝》)

这一描写生动而准确地运用动词“抓断”“掷”“踏”写出了作者对弟弟的风筝破坏的残忍之极,可谓入木三分。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在一角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这个描写,很生动地写出了阿长生活上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性格特征。

3、“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了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藤夜先生》)

这里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志士仁人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挪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4、“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藤野先生》)

作者写藤野先生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睛,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生动活画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5、“这藤野先生,据说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鲁迅《藤野先生》)这个描写,写出了藤野先生生活俭朴、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7、“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仅仅十七个字,便点出孔乙己的尴尬处境。孔乙己即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与他们有一定的距离,“站着喝酒”表明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与短衣帮没两样,但他偏又不肯脱下标志知识分子身份的那件“长衫”,说明特死要面子,硬摆“读书人”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短短的十七个字就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生动活画出来。

“亲白脸色”则是食不果腹的表征;皱纹间的伤痕是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是岁月的记录,更是潦倒的象征;又脏又破的长衫是贫穷的标记,也是不劳动的证明。从作者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的形象。这里作者没有借助于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手段,只是用白描手法,却活画出了人物的肖像,文字是那样的简练朴素,而形象又是那样的生动逼真。

8、“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

一个“罩”字活灵活现,身材高大的孔乙己自然有一双大手,把五指伸开放在碟子上,确乎像个罩子,一个“罩”字,将孔乙己着慌的样子形象化了。而他弯下腰去对孩子们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他几乎是在恳求孩子们不要跟他争这为数不多的几粒豆,实在是迂腐之极,可笑之极。

9、“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鲁迅《孔乙己》)

作者抓住他“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的性格特点,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所造成的悲惨遭遇。

10、“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层,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对杨二嫂的形象的描绘,可谓力透纸背,将一个五十上下的女人遭受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萧条后的小市民形象跃然纸上,她尖锐、刻薄、自私、爱占小便宜。一个从当年人称“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变成了现今的摸样,正是令人悲哀。

1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鲁迅《故乡》)

这个细节同样生动,一个动词“塞”用得准确而形象,把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1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鲁迅是运用白描传神手法的高手,他不仅善于抓住人物特征,在几笔之中获得追魂摄影之妙,并还以“并写两面,使之相形“之法,在更为“省俭”的笔墨中,收到神形俱佳的艺术效果。这方面的例子,在鲁迅小说中随处可见。如《离婚》中写到爱姑在客厅中看见七大人的秃脑壳和红润的脸色“油光光地发亮”,“很觉得稀奇,但也立刻自己解释明白了:那一定是擦着猪油”。

白描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而是用最传神之笔加以点化。它不求细致,只求传神,它不尚华丽,只求朴实。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用这种手法勾勒事物时,要求作者用简练笔触,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

第五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引用资料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陶庵梦忆〉自序》 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思念故国的愁绪。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崇祯五年十二月

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

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诗的小品 小品的诗》 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

(五)小结课文

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结束语: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宏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举例: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系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本依据进行思考。)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下载以白文断句为主要手法,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活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白文断句为主要手法,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活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文章形象生动,语言精美的特色;学习......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文言词语。 2.能正确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4.朗读背......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味雪后西湖奇景。 2.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案 作者:张岱 设计者:乳源中学 江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情景再现,品味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 3、品读分析,了解作者“痴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情景再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