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玉不雕,不成器——记小班数学活动
玉不雕,不成器——记小班数学活动 《鸭宝宝的快乐生活》的三次试教与
调整
长沙师范附属幼儿园
彭红
玉不雕,不成器——记小班数学活动 《鸭宝宝的快乐生活》的三次试教与调整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作为特征的。作为幼儿园教师,到底如何组织好数学活动,如何利用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让幼儿对这种抽象性及逻辑性极强的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一直是一线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数学活动《鸭宝宝的快乐生活》选材于团结版小班教育活动指导一书。在一次录像课比赛中,我们数学组的一名年轻教师选择了这一题材。数次对数学活动《鸭宝宝的快乐生活》的教学研讨,教研组从试教—讨论—调整—试教—专家引领—调整—录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严谨的过程,使这次活动逐步走向完善,也使老师们对数学活动的组织有了重新的认识。
一、第一次试教与调整
第一次试教时,我们的教师原封不动地照搬了参考教材上的活动方案。活动开始,由于教师在材料提供及语言指导上的一些失误,活动进行非常牵强。活动教案一: 活动目标:
1、乐于用各种感官感知、点数游戏中物体的数量。
2、能正确点数并用数字正确表示5以内物体数量。
3、尝试点数包括自己在内的5以内数量,并说出总数,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食物一筐,内装青菜、小鱼、小虾、小虫等图片;1—5的数字卡片1套;做蛋的乒乓球若干。活动过程:
教师扮演鸭妈妈,幼儿扮演鸭宝宝,开展活动。
1、鸭宝宝的早餐——复习点数1—3的物体。
鸭妈妈:鸭宝宝的早餐是1颗青菜、2只小虾、3条小虫,请鸭宝宝找出相应数目的图片及数卡,放在桌上。
2、鸭宝宝运蛋——幼儿复习点数4以内数量。
鸭妈妈:筐里有许多蛋,请鸭宝宝按妈妈举起的数字卡运相应数量的蛋。
3、鸭宝宝的午餐——幼儿点数5的物体。
鸭妈妈:鸭宝宝的午餐是5条小鱼,请鸭宝宝找出相应数目的图片及数字卡,放在桌上。
此环节,鸭妈妈反复引导鸭宝宝点数5的物体。
4、鸭宝宝找朋友——幼儿点数包括自己在内的5以内数量。(1)按数量要求找朋友。
鸭宝宝边念儿歌边找朋友“找找找,找朋友,我们2个是好朋友”。要求2个朋友手拉手,提醒数朋友时要将自己数进去。如有剩余的没找到2个朋友的鸭宝宝就协助妈妈检查每组朋友的数量是不是2个。游戏反复进行3遍,朋友人数由3—5递增。
(2)自由找朋友:要求念儿歌找完朋友后数数每组朋友的数量。分析与思考:
1、材料的提供要适时,数量不宜一次提供太多。
活动一开始,教师将所有的材料(青菜、小虾、小虫)都放在筐里,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被这些材料吸引,他们开始伸出手去取这些材料,等到“鸭妈妈”要求“鸭宝宝”按要求取早餐的时候,“鸭宝宝”已经不能控制,没有人按照“鸭妈妈”指定的要求取相应数量的早餐,甚至有“鸭宝宝”为一张自己喜欢的青菜或小虾的图片开始发生争抢。
小班幼儿的特点决定他们还不能理智地按任务要求行动,他们行动的目的性、方向性、控制性都不强,容易被一些色彩鲜明和形象生动的物体所吸引,而不能去注意一些他们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当他们发现青菜、小虾、小虫的图片时,他们的注意力已经在图片上面,对于“鸭妈妈”提出的任务要求自然听而不从或者根本就听不到了。如果“鸭妈妈”不是一次将所有的图片都提供出来,而是先呈现青菜,让“鸭宝宝”看看我们早餐有什么,再提出每人取几棵青菜的要求,“鸭宝宝”的反应可能会不同。然后,再注意出示小虾、小虫,“鸭宝宝”有了先前的经验,就可能会有序地取早餐了。
教师在提供活动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不宜一次性地将所有材料都呈现在他们面前,导致他们注意力分散,不能跟随教师的引导与材料互动,在直接操作材料中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2、教师的语言提示要在材料呈现之前。
活动中,“鸭妈妈”让“鸭宝宝”坐下来,“鸭宝宝”就发现了桌上筐里的“早餐”(图片),“鸭妈妈”来不及交代活动要求,就出现了上面描述的状况。教师要提前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有意注意,先提出问题或交代要求,往往能够引导幼儿有意注意的方向,使幼儿有意地去注意某种事物,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如 “鸭妈妈”在带“鸭宝宝”进活动室之前先交代:“一会儿,宝宝们和妈妈一起去吃早餐,妈妈请你们拿几样早餐,你们就拿几样。如:妈妈说拿2棵青菜,宝宝们就拿2棵青菜。”有了交代在前面,“鸭宝宝”们看到筐子里的“食物”就不会一抢而空,甚至发生争执了。
3、材料提供不宜太泛。
虽然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这次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非常丰富,但也过泛。“青菜、小鱼、小虾、小虫、蛋、数字卡片”等,让幼儿目不暇接,关注点始终在不断变换的图片上,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反倒被掩盖了。
小班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活动的、形象的物体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而抽象的数理逻辑是难以吸引他们注意的,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借助一些生动形象的操作材料来激发幼儿的操作与探究兴趣,但材料提供不能太泛,这样易喧宾夺主,适得其反。调整策略:
1、幼儿是通过亲自的摆弄、操作、观看、触摸、倾听等感知客观事物,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发现事物的变化和关系,获取感性经验的。因此,让幼儿通过自己身体的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和肌肉运动,直接接触周围世界,与环境、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去认识事物和现象,是幼儿的学习特点之一。既然如此,我们提议将活动的第一环节直接改成“鸭妈妈”带领“鸭宝宝”一起做运动,“鸭妈妈”发出不同的指令,如:跳3下,叫2声,转1圈等,“鸭宝宝”跟随妈妈的指令做相应数量的动作。
2、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提供的操作材料不宜太泛。因此,我们考虑“鸭宝宝”的早餐中提供的材料太多,引起幼儿注意不集中的现状,建议将此环节改成“鸭宝宝”捉鱼,每只“鸭宝宝”拿一个篮子去捉鱼。篮子上的点卡是
几就捉几条鱼。
3、教师的语言指导要求:(1)在每个活动环节之前,教师要有交代、有要求。(2)教师语言的指向性要明确,如:妈妈说跳几下,宝宝们就跳相应的次数。这种语言小班的孩子是难以理解的,换成:妈妈说跳3下,宝宝们就跳3下。孩子们一听就明白了。
二、第二次试教与调整
活动教案二: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数学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3、尝试给5以内的实物匹配相应的点卡和数卡。活动准备:
1、蛋盒、蛋、数字房子、小鱼、5以内的数卡、点卡等。
2、“找朋友”的音乐。活动过程:
1、鸭宝宝做运动:感知4以内数量。
提示语:今天妈妈要带宝宝们出去玩,先做做运动吧!如:妈妈说跳3下,宝宝们就跳3下。
2、鸭宝宝捉鱼:按点卡数捉鱼。
提示语:请每个宝宝拿一个篮子,去捉鱼吧。篮子上的点卡是几就捉几条鱼。
3、鸭宝宝运蛋:点数5以内数量。
(1)教师示范,交代活动要求:蛋盒有几个洞,就放几个蛋,捡一个数一个,并能说出总数。
(2)幼儿自主选择数量不同的蛋盒,根据不同数量摆放相应鸡蛋,并且边放边数!
4、鸭宝宝送蛋:实物与数卡匹配。
提示语:现在请宝宝们帮我把蛋运回数字房子里吧。如:蛋盒里有3个蛋就把3个蛋的蛋盒送到数字3的房子里。
5、鸭宝宝找朋友:点卡匹配相应的数卡。
每位宝宝手中拿一张卡片,宝宝按手中的点卡数与朋友手中数字卡片进行匹配找朋友。分析与思考:
活动调整后,孩子们在活动中比较有序,能积极地跟随教师进行游戏、操作。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指令游戏不是“请你跟我这样做”。
活动第一环节,“鸭妈妈”在带领“鸭宝宝”做指令游戏的时候,“鸭妈妈”发完一个指令,自己就带着宝宝们一起动起来,结果是“鸭宝宝”们毫不犹豫地跟着妈妈一起开始、一起停止。指令游戏变成了“我就跟你这样做”,宝宝们动作整齐、统一,没有了自己的思考。
我们的教师在发出指令后,应该给幼儿一个思考、反应的时间,而不是带着幼儿一起做,应该要尾随幼儿做,才不致于变成“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的简单模仿。
2、“鱼”的利用率不高。
为了活动第二个环节“捉鱼”(按点卡数捉鱼),教师剪、画了几十条小鱼,但是在捉完鱼后,这些精心制作的小鱼就被束之高阁,再也没有利用价值了,非常遗憾。
3、教师或幼儿的示范不是每次都有必要。
运蛋的环节中,教师交代:蛋盒有几个洞,就放几个蛋,捡一个数一个,并说出总数。然后请一名幼儿上台进行示范。这名幼儿上台操作时,教师没有让他自己数蛋、取蛋、送蛋入蛋盒,而是给一个蛋让这名幼儿送入蛋盒(粘贴),再给一个蛋让他送入蛋盒,依此直到所有的蛋盒装满蛋。在这样的操作中,该名幼儿并没有进行点数蛋盒有几个洞、按数取蛋再送蛋入盒这样的数学活动过程,倒似在进行一个无需数学思维的粘贴活动。
这样的示范对于下面的幼儿来说没有也一样,只要教师交代清楚活动要求,每位幼儿都能操作。
4、“蛋”该如何提供给孩子才能发挥它的数数的功能值得思考。
请这名幼儿示范完毕后,教师给每一组都提供了数量不同的蛋盒、蛋,所有的“鸭宝宝”开始自由选择蛋盒,按蛋盒上的洞的数量送蛋入蛋盒(粘贴)。所有的孩子都在重复着那名示范孩子的简单操作,不用点数自己的蛋盒有几个洞,直接拿一个蛋贴上,再拿一个贴上,直到自己的蛋盒都贴满为止。
如果教师不是把蛋分到每组,而是集中将所有的但放在一个固定的筐里,让幼儿先数数自己的蛋盒有几个洞,再取几个蛋,这样数学的功能就能体现了。调整策略:
1、指令游戏中,教师发出指令后应该给幼儿思考、反应的时间,教师可以作为检查者观察幼儿是否按指令的数目进行运动,不宜带着幼儿一起运动,使幼儿不再思考,跟着老师一起“鹦鹉学舌”。
2、既然“鱼”的利用率不高,建议将“捉鱼”环节改成“找蛋”。
3、为增强活动的游戏性,给每位幼儿佩戴一个小鸭的胸牌,胸牌上分别贴上1—5的数字或点子,在最后“找朋友”的环节,“鸭宝宝”就根据胸牌上的点子数量与朋友胸牌上的数字进行匹配找朋友。
4、取消示范环节,运蛋时不将蛋分发到每组,将所有的蛋放在一个大筐子里,幼儿根据自己蛋盒洞的数量来取蛋。
三、第三次试教与调整
活动教案三: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数学游戏活动,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并正确说出总数。
3、尝试给5以内的实物卡按数量进行分类。活动准备:
1、小鸭胸牌每人1个(胸牌上分别贴有1—5的数字或点子)。
2、蛋盒、蛋、数字房子。
3、“找朋友”的音乐,小呼啦圈数个(每两人一个)。活动过程:
1、和妈妈一起做游戏:运用多种感官感知4以内数量。
提示语:今天妈妈要带宝宝们一起玩游戏,如:妈妈说跳3下,宝宝们就跳3下。
2、帮鸭妈妈找蛋:点数5以内的数量并说出总数。(1)帮妈妈找蛋。
提示语:妈妈不记得把蛋藏在哪儿了,宝宝们帮我找找吧!你胸牌上的点卡或数字是几,就找几个蛋。
(2)数一数,说出自己找到几个蛋。
3、鸭宝宝运蛋:复习点数5以内数量并说出总数。
(1)教师交代活动要求:蛋盒有几个洞,就放几个蛋,放一个数一个,并说出总数。
(2)幼儿自主选择数量不同的蛋盒,数数自己的蛋盒有几个洞。(3)取相应数量的蛋送入(粘贴)蛋盒,边送边数自己运了几个蛋。
4、鸭宝宝送蛋:按数量进行分类。
提示语:现在请宝宝们帮我把蛋运回数字房子里吧。如:蛋盒里有3个蛋就把3个蛋的蛋盒送到数字3的房子里。
5、鸭宝宝找朋友:点卡匹配相应的数卡。
每位宝宝看清自己胸牌上的数字或点子数量,音乐响,宝宝按胸牌上的点子数与朋友胸牌上的数字进行匹配找朋友,找到朋友后和朋友一起站在小呼啦圈中,等待妈妈检查是否找对朋友。游戏反复进行2—3遍。
通过三次对“鸭宝宝的快乐生活”活动的不断研讨、调整与修改,活动的游戏性更强,语言的指向性更明确,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教师们对数学活动的组织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下面是本人在调整后第三次活动中的几点感受:
1、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建构数学经验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也说游戏“提供了儿童思维活动的材料和工具”“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儿童的智力品质得到发展”。所以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幼儿建构和积累经验的有效方法,是促进幼儿获得最佳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以,整个活动就以“鸭宝宝的快乐生活”为游戏主线,通过“鸭宝宝”跟妈妈一起做运动—帮妈妈找蛋—运蛋—送蛋—鸭宝宝找朋友,这样一些环节将整个游戏串起来,每个环节过渡自然,一气呵成。在游戏中,幼儿进行了点数、数物对应、按数取物、按数量归类、点卡与数卡匹配等多种练习,因为是在游戏中进行各种练习,幼儿没有负担,数学知识经验的建构自然、轻松。
2、体现了“润物无声,教学无痕”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无痕”即在教育过程中不留痕迹,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实施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鸭宝宝的快乐生活”活动中,自始至终贯穿的是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没有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枯燥,而是在非常愉快地游戏中体验到了数学的简单、有趣,因而始终保持着对活动的浓厚兴趣。我们的教育正是要达到这样一种“教无痕”的效果。
3、幼儿直接操作为主,教师间接指导为辅
幼儿学习数学首先依靠的是作用于事物动作。这是由数学知识的抽象特点和幼儿本身思维逻辑的特点决定的。
“鸭宝宝的快乐生活”活动中,教师非常注重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中建构和发现数学关系,如,让幼儿按自己胸牌上的点卡或数卡数量找蛋、运蛋、送蛋等,都是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受5以内的数量。教师在每次活动前只有一句简短、明确的交代。
第二篇:小班数学活动
小班数学活动
——找规律排序
活动目标:
1、能按照物体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2、在游戏情景中体验合作以及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课件、图片、瓶子人手一个、实物若干。
活动重点:按物体颜色、数量间隔排序。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想出不同间隔排序的方法,并乐意用语言表达出 自己的意思。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为幼儿自己找规律排序做经验铺垫。
幼儿排队感知排队的规律。(一个女小朋友,一个男小朋友,一个女小朋友,后面是谁呀?感知男女间隔排列。)
二、出示课件。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内容(1):寻找规律向后排。
2、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内容(2):感知另一种排序方法。
三、出示动物图片。
请个别幼儿在黑板上操作出不同的排序方法。
四、出示实物,让幼儿感知生活中的排序。
请幼儿举例出生活中的一些排序。
五、魔术:请幼儿晃动手中的瓶子观察发生的变化。
六、游戏:排排队
把幼儿分成两组,为瓶子进行有规律的排序,相互比较。
第三篇:小班数学活动
小班数学活动:请客
活动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和游戏中的简单问题。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因此本次活动我充分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把教育内容自然的融入到情境中。运用幼儿喜爱的小动物,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使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增进幼儿与老师之间的亲切感。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3以内的数的实际意义,能正确按数取物。萌发幼儿关心、喜爱小动物的情感。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受3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能不受物体大小、形状、颜色的影响按数取物。
3、萌发关心、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小白兔(身上1个圆点)、小狗(身上3个圆点)、小猫(身上2个圆点)
2、骨头、小鱼、胡萝卜、(若干)
3、画有小狗、小猫、小白兔的盒子各一个。4、装满糖的六个盒子。
5、带圆点的数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与指导:
一、组织幼儿围在老师身边
师:宝宝们,来到妈妈身边来,妈妈可喜欢你们了,希望你
们把身体锻炼的棒棒的。跟妈妈一起锻炼锻炼身体好吗?(好)
二、放音乐
师:宝宝们仔细听,妈妈让你们做什么样的动作,妈妈拍几
下铃鼓,你就做几下好吗?(好)
师:宝宝锻炼身体好,听听声音拍拍手(2下)。拍拍肩、跺
脚„„
三、教师引导幼儿把东西拿给小客人。
师、宝宝长大了会做事了,你们喜欢帮妈妈做事吗?(喜欢)师:今天,妈妈买了好多好吃的,因为今天我们家有客人要
来。你能帮妈妈把好吃的拿给小客人吃吗?(能)你猜猜妈妈请大小客人是谁呀?(幼儿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谁?(出示课件“小白兔”)
师:小白兔喜欢吃什么呀?(胡萝卜)宝宝们看小白兔的身
上有什么呀?(有圆点)有几个圆点?(1个)这就是说小白兔要吃一个胡萝卜。你能拿一个胡萝卜去喂喂它吗?
教师引导幼儿到四周的筐子里拿胡萝卜。
师:宝宝们跟妈妈去拿胡萝卜吧?(配课老师摆放小白兔的箱子,在大屏幕的前面)
师:宝宝们把你拿的胡萝卜给妈妈看一看,你拿对了吗?你
们真棒!来!把胡萝卜喂到小白兔的嘴里吧?
喂完小白兔的宝宝到妈妈这里来,说一说你刚才喂了小白兔几个胡萝卜?
师:你们猜一猜第二位小客人是谁?(幼儿猜)
师:出示小狗课件是谁呀?(小狗)小狗喜欢吃什么呀?
(骨头)
宝宝们看小狗的身上有什么呀?(有圆点)有几个圆点?(3个)这就是说小狗要吃3根骨头。你能拿3根骨头去喂喂它吗?
教师引导幼儿到四周的筐子里拿骨头。
师:宝宝们跟妈妈去拿骨头吧?(配课老师摆放小狗的箱子,在大屏幕的前面)
师:宝宝们把你拿的骨头给妈妈看一看,你拿对了吗?你们
真棒!来!把骨头喂到小狗的嘴里吧?
喂完小狗的宝宝到妈妈这里来,说一说你刚才喂了小狗几根
骨头?
师:还有一位小客人你想知道他是谁吗?(幼儿猜)
师:出示小猫课件是谁呀?(小猫)小猫喜欢吃什么呀?
(小鱼)
宝宝们看小猫的身上有什么呀?(有圆点)有几个圆点?(2个)这就是说小猫要吃2条小鱼。你能拿2条小鱼去喂喂它吗?
教师引导幼儿到四周的筐子里拿小鱼。
师:宝宝们跟妈妈去拿小鱼吧?(配课老师摆放小猫的箱子,在大屏幕的前面)
师:宝宝们把你拿的小鱼给妈妈看一看,你拿对了吗?你们
真棒!来!把小鱼喂到小猫的嘴里吧?
喂完小猫的宝宝到妈妈这里来,说一说你刚才喂了小猫几条
鱼?
四、教师引导幼儿拿礼物。
师:小客人们都吃饱了,他们可高兴了,小客人也要送给我们礼物,你高兴吗?可是有个要求注意不要抢,每个宝宝都有一张,你喜欢哪个小客人,就到他们那里抽一张卡片,坐到妈妈的身边了。
师:宝宝们看妈妈手里的小卡片是小狗送的?你们看卡片上
有什么?你喜欢的小客人是谁?它送给你几个礼物?请你跟其他的小宝宝说一说?
我们一起去拿礼物吧?记住小客人送你几个礼物你就拿几个礼物。宝宝们你拿到了什么礼物?
师:哇!原来是好吃的糖呀?你们喜欢吃糖吗?我们去洗洗
手一起吃糖好吗?
五、组织幼儿出教室
第四篇:小班数学活动1-5
小班数学活动:
学习1-5的按量排序
执教:韩珺婷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并能说出总数。
2、学习按照数量从少到多进行排序,并不受物体大小的干扰。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制作PPT:羊、兔子、猫、狗、乌龟分别拿着一张卡片,卡片上分别有着数量大小不一的物品;幼儿用书。活动过程:
一、引题
师:今天早上我接到几个好朋友的电话,说是想要考一考我们小二班的小朋友,瞧!它们来了!
二、播放PPT,感知五以内的数量
1、教师播放PPT,师:咦,是谁?它拿的卡片上有什么?这些圆点的大小一样么?谁能数一数有几个圆点?
2、教师请个别幼儿上前点数或验证
3、教师再次逐一播放PPT,引导幼儿继续感知物体的数量。
三、按量排序
1、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卡片上物品的数量,将羊、兔子、猫、狗和乌龟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进行排序。
2、幼儿讨论
3、请个别幼儿尝试操作
四、集体操作
1、幼儿分组进行操作。
教师观察并提醒幼儿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进行。
2、幼儿完成幼儿用书《数学》P9
3、教师小结
第五篇: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小班数学活动——找车库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把相关物体进行一一匹配,感知一一对应的数量关系。(2)萌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点:
通过活动,初步学会相关物体的重叠或并置匹配,感知一一对应的现象。
活动难点:
获得一些有关对应的经验。
活动准备
1、前期生活经验准备:幼儿有春游、捉迷藏、乘车的生活经验。
2、教具准备:小娃娃胸饰一个(教师)。小狗、小猫、小鸡、小兔、小猴的胸饰各五个(小朋友)。分别印有“ 1 ”、“ 2 ”、“ 3 ”、“ 4 ”、“ 5 ” 数字的帽子各五顶。分别画有“ 1 ”、“ 2 ”、“ 3 ”、“ 4 ”、“ 5 ” 的点子的长椅子五把。分别画着 2 根骨头、l 条小鱼、3 条小虫、2 棵青菜、3 只桃子的盘子贴绒五个。
活动过程
引出活动:
出游准备,戴帽子、提示语:小娃娃要带小狗、小猫、小鸡、小兔、小猴一起去春游,请你想一想,应该带些什么东西呢? 幼儿互相讨论要带什么(吃的)
回忆经验,展开思路。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示语:还可以带上什么有用的东西呢?怎么戴帽子呀?
引导幼儿说出戴帽子。(一个小动物头上戴一顶帽子)
感知重叠对应的关系。
点心: 找食物、提示语:小娃娃为小动物准备一个大蛋糕,但它们都不喜欢吃,小动物们喜欢吃什么呀?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把食物从左到右摆成一行,然后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做小动物的动作走到相应的食物旁边。
感知相关物体的匹配对应、提示语:小动物们都喜欢吃什么呀?盘子里有什么呀?
点数 5,如“小狗喜欢吃骨头,盘子里有 5 根骨头。”
巩固相关物体的匹配对应;手口一致点数 5 ;隐含一只小狗吃一根骨头的两两对应。
做游戏: 捉迷藏、提示语:小动物们要玩捉迷藏的游戏了,小娃娃来找他们
引导幼儿躲在和自己衣服颜色一样的小房子后面。如:红房子后面躲着谁呀?
感知颜色的对应
乘车回家: 找位子、提示语: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一起乘车回去吧。小娃娃是司机,坐在最前面。我们来数数还有几个座位呀?有几种小动物呢?应该怎么坐呢?、2、3、4、5 个座位。(一种小动物坐一把长椅子)
巩固手口一致点数 5,巩固一一对应的重叠关系。、提示语:那谁坐前面谁坐后面呀?
引导幼儿发现椅子和帽子数量的对应关系。说出按帽子的号码来坐。
感知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安全教育:回来的路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坐车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社会性能力的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说活动延伸
到区域活动中去玩。巩固活动中的一一对应的经验积累,引导幼儿发现其他的一一对应形式并通过一一对应来尝试着比较两种物体的多少,感知一样多等概念。
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重点难点:了解三角形特征。活动准备: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活动过程: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和生活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三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小尺寸不同的三角形6个。
2、图形组成的实物图片4张。
3、孩子人手3个三角形若干.[活动过程]
一、复习3的数数
引领幼儿手口一致点数3的物体。
通过点的横排、竖排,及三点随意排的点数让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引出通过三点连线形成三角形。
二、学习三角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图形,幼儿每人一个三角形。
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三、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1、给图形宝宝找朋友,让幼儿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请幼儿一一找出三角形,并说出为什么?
2、请幼儿从图形拼图中找出三角形,将图片一一出示。
请幼儿观察说出这些图象什么?
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3、请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找出象三角形的东西。
延伸活动:在区角里添置冰糕棒、吸管供幼儿拼三角形,巩固认识其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