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沙漠进军学案
初二上册第19课《向沙漠进军》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写作思路。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揣摩文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4.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资料链接
关于文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对客观事物作说明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特点、成因、功能、用途、关系等,或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准确性、科学性、条理性、知识性是它的特点。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 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近代气 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整体感知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充沛()逞()强施威 肆虐()摧()毁 丘墟
()葱茏()干涸()
2.边读课文边标记好段落序号,并找出文中每一段的中心句,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
温馨提示
中心句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或提示的方式来进行表述。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自己综合概括。
示例:第一自然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段首)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按照“为何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的思路将文章分为三部分,思考这三部分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知识链接
常见说明顺序及应用:
时间顺序 一般用于说明生物的生长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产品或工艺品的制作过程等。
空间顺序 一般用于介绍建筑物的结构或是说明某物体构造以及参观某处所等。
逻辑顺序 一般用于需要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说明文,常见类型包括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关系。
二、探究赏析
1.再次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2)人类征服沙漠主要采取哪些办法?人类进攻沙漠的主要武器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着找出文章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各举一例并体会其作用。
知识链接 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子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以便读者理解。
②分类别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使复杂的事物更加条理、清楚。
③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具体。
④作比较 把 和 加以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⑤打比方 将 比作,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突出说明对象的性状特点。
示例:风沙的进攻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运用了分类别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游击战”和“阵地战”就按照风沙进攻的方式进行了分类,说明的条理很清晰;“游击战”和“阵地战”则生动形象地风沙进攻的形式。
3.品味说明文语言。
揣摩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思考加横线词语能否删去,删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2)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3)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点收获。
(4)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必须有充足的水分。知识链接
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说明文的最基本特征。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表现在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甚至以模糊词语来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特别要注意表示时间、空间、数量、频率、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有关词语,它往往起修饰限制或补充作用,平时可以用删除法和换词法比较体会其准确性。
示例:风沙的主要进攻方式有两种。一句中“主要”说明风沙进攻是诸多方式中主要的两种,去掉后就变成只有两种方式,表达就不准确。
三、积累迁移
近年,我国北方的沙尘暴越来越严重,请你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设计一则公益广告,以表明态度,并告诫人们该怎么做。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一、1.pèi chěng nüè cüī xū long 2.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俨然:形容很像。肆虐:任意干残暴的事情。3 .(2)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自己概括)(3)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自己概括)(4)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段首)(5)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自己概括)(6)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段首)(7)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段中)(8)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段中)(9)我们向沙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段首)(10)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段首)(11)风可以为人类造福。(段首)(12)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段首)(13)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段首)4. 本文这三个部分是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来安排,符合人们对沙漠的认识过程,由浅入深,层次清楚。
二、1.(1)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进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游击战”和“阵地战”。这一段既是第一部分的深入阐释,又是第二部分展开说明的前提,只有弄清楚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对法它的办法,所以首先强调这一点。(2)根据沙漠的活动规律,人们用“培植防护林”“培植草皮”以“减小风的力量”和“沙粒的来源”——对付“游击战”的办法;用“植树种草”的“固定沙丘”——对付“阵地战”的办法。人类进攻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取得的成绩是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内蒙古沙荒区的治沙工作也获得了不少成绩。
2.举例子:到解放前,榆林地区关外30 公里都变成了沙漠了。”表明风沙给榆林地区造成的危害之大。
列数字: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运用数据可以使说明具有高度准确性和科学性。
作比较:“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照射特别强烈。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不过2500小时。” 突出沙漠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3.(1)加横线的限制性词语不能去掉,删去“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删去“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因为自然界还有一些“敌人”是“最顽强”的。(2)“还”在这里是“比较,程度上勉强过得去”的意思,指出了榆林地区有一定的降雨量这个事实,如果删去,则变成“榆林地区雨量充沛”,这与事实不符。(3)“两三次”表明补种的次数之多,从而表明风沙的危害之大。“点”说明了收获之少。(4)“必须”是“一定要”的意思,体现了植树种草时“充足的水分”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如果删去,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就体现不出来了。
三、1.触目惊心。虎的灭绝,乃是人类的贪欲所致。2.如:(1)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二篇:向沙漠进军教案
向沙漠进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对作者有一个大体了解。让学生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学习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在本文中运用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学习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与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讲读法与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五、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关于沙漠的图片,同时播放关于沙漠的音乐。同时让学生回忆关于沙漠的古诗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欣赏一下沙漠的风光。同学们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沙漠的诗句啊,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领略了大漠的风光,我们在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沙漠,沙漠正在向我们一步步逼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向沙漠进军》这篇课文。)
(二)、将学习目标在ppt上展示出来。
(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肆虐 抵御 逞强 充沛、干涸、俨然 汲水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充沛、肆虐、绿洲、葱茏、俨然、逞强施威、不毛之地
3、介绍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家。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明文的一般知识介绍。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1]。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的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2、让学生快速浏览这篇课文并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本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进行说明。紧扣“进军”二字,可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第二部分(4—12自然段)怎样向沙漠进军;第三部分(13自然段)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五)、布置作业:试归纳本文的中心和写作特点。1 中心思想:本文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征服沙漠的办法,并揭示了向沙漠进军的光明前景。
2、写作特点:①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说明事物(显著特点);②科学的分类说明(常用方法之一);③恰当地使用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解说事物、剖析事理。
(六)板书设计:
向沙漠进军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第二部分(4—12自然段)怎样向沙漠进军; 第三部分(13自然段)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第二课时
(一)、导入:我们了解了《向沙漠进军》一文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等等,也分析了结构层次,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沙漠对人类的各种危害以及人类对沙漠的改造。这节课我们则分析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体味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解决上节课留的问题:
中心思想:本文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征服沙漠的办法,并揭示了向沙漠进军的光明前景。
2、写作特点:①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说明事物(显著特点);②科学的分类说明(常用方法之一);③恰当地使用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解说事物、剖析事理。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分析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在文中找到出处。
最后由老师进行明确:
举例子。例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
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等。
打比方。如,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
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列数字。
2、文章运用切当的词语说明事物,分析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
(1)写沙漠对人类侵犯的动词:
并吞、侵占、侵入、袭击、进攻、肆虐、打死、摧毁、埋葬、逞强施威。(2)写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动词:抵御、防御、固定、收复、保护、防护、开辟、征服。
(四)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1、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
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沙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2、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
(五)总结:
作者紧紧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既希望我们的同学通过学习本文,能对沙漠有所认识,也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滴水,少用一张纸巾,少用一双卫生筷子,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六)板书设计:
第三篇: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解读: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所以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同时必须运用“准确性的词语”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根据课标要求,我们将本节课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能够通过品味语言,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出其表达效果。第二,能够通过观看微视频、分析具体语段,判断出常见说明方法的类型并分析出其作用。第三,能够意识到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肩负的环保使命,愿意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教材分析】
《向沙漠进军》是一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事理说明文。本单元的要求是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与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课文虽然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但仍体现了时代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文章不仅对沙漠的形成,危害和对其治理的办法进行了科学的说明,而且还充满了激情,使人读后可以感受到一种征服大自然的伟力和必胜的信念。文章关注沙漠,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过浅显易懂的说明文,具备了一定的说明文阅读能力。但是因为说明文的故事性、情节性不强,学习过程中往往兴趣不高。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必须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的特点。【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品味语言,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出其表达效果。2.能够通过观看微视频、分析具体语段,判断出常见说明方法的类型并分析出其作用。3.能够意识到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肩负的环保使命,愿意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学习过程】
一、视频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骆驼的自述,让学生了解沙漠化日益严重的现状】
二、初读,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进军”这一中心,写了几部分内容?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明确:为什么进军→怎样进军→进军后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初课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三、细读,品析语言
(一)细读品动词
1.细读1—4段,找出沙漠对人类侵犯的动词,体会敌人的强悍。
明确:并吞、侵占、侵入、袭击、进攻、肆虐、打死、摧毁、埋葬、逞强施威。2.这些词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这些动词将风沙拟人化了,准确又形象地写出了风沙威力大、破坏强的特点。
(二)细读品限制性词语 1.学习引领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体现在动词这样的中心词上,还体现在中心词前的限制上。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正确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理,做到表达严谨周密。比较示例: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比较1:沙漠是人类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比较2: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
总结: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使用精准的语言对其进行科学严谨地说明。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精读课文1-4段,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看看哪些限制性词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要求以下面句式说一句话:
“我认为________(句子)中____(词)用得准确,因为______________。”
(注意:批注时,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如表示程度、范围、数量、推测等限制性词语入手进行分析。)示例讲解:
(1)“一次大风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明确:这句话中的“大”用的准确,因为风力小,可能就不能把幼苗全部打死;“全部”一词用的准确,因为它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了大风袭击,幼苗无一幸免,突出了风沙破坏力极强,危害极大。(2)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3)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4)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5)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设计意图:通过细读品动词与细读品限制性词语两个环节,通过学习引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与示例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说明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四、精读,品方法
(一)学习引领 1.常见说明方法
【以微课的形式引领学生了解常见说明方法】 2.说明方法分析步骤——三步跨栏法(1)指出说明方法(2)分析说明效果(3)概说对象特征 3.示例讲解
思考:课文2—3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二步:具体真实地
第三步: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巨大。
(二)自主学习
课文第4段,找出本段中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三)合作探究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明确:1.运用了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2.生动形象而又条理清晰地说明了3.“游击战”和“阵地战”的进攻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引领让学生了解常见说明方法;通过三步跨栏法与示例讲解,让学生明确说明方法分析步骤。】
五、当堂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 1.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2.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其次是培植草皮。
3.有些沙荒地区,如河西走廊、柴达木、新疆北部准噶儿和新疆南部塔里木,都是盆地„„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训练,让学生巩固说明方法的判断与分析步骤。】
六、谈感想,明方向
1.观看揭示沙漠化原因的视频 2.我们能做些什么?(1)珍惜水源(2)保护树木(3)公益活动(4)科学治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环保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使命感。】
七、课后作业
综合实践:新时代有新办法,课后上网查资料,找出治理沙漠的新理念、新办法。【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治理沙漠的新理念、新方法,增强学生环保的使命感。】
第四篇:《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傅家中学 刘燕琴
【学习目标】
1、朗读感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识别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
3、增强环境生态方面的危机感,培养环保意识。【学习重难点】
理解中心句,体会本文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流程】
第一部分 课前热身
师:昨天预习了课文,第一个热身运动,请新闻评论员播报《人民日报》通讯《沙尘暴十袭京城》。
【投影】沙尘暴来袭的图片。
师:沙漠在向人类进攻了!我们目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向沙漠进军!(板书课题、作者)
【投影】“进军”本来是一个军事术语,指军队出发向目的地前进。进军要有一定组织和计划,有一定的规模,有明确的目的。当然,进军的对象是我们的敌人,是有一定难度的。可是为什么文章题目不用“治理沙漠”而要用“进军”呢?这能够说明沙漠的哪些特性呢?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明确:①沙漠对人类危害大,像我们的敌人一样;②沙漠的治理难度大,轻而易举则无须进军;③沙漠治理规模大而且必须有计划的进行;④向沙漠进军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胜利,征服沙漠——使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投影】作者把征服沙漠比喻成一个军事行动——“进军”,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鲜活,贴近实际。
师:第二个热身运动,你用心预习了吗?你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吗?请抢答下列问题:
【投影】(1)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是什么?(2)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是什么?(3)人类抵御沙漠进攻的方式是什么?(4)人类向沙漠进军的主要武器是什么?(5)如何去利用沙漠?(生积极抢答)
【投影】逐一明确:(1)风和沙。(2)游击战和阵地战。
(3)培植防护林(防风)和植树种草(防沙丘)。(4)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
(5)风和日光。制造风力车,“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使风“为人类造福”,而且用半导体把沙漠上长时间的日光变为热能,来发电,取热,煮火,做饭,等等。
第二部分 初级挑战
【投影】课文减肥游戏
1、浏览全篇,找出可以删掉的段落。
2、把课文浓缩为一段话。
3、把课文浓缩为一句话。(生自主学习讨论写作)
师:这些可以删掉的内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 【投影】 说明文中的“穿插”
在说明文中加入各种小故事,这种手法叫“穿插”。穿插的作用是丰富说明内容,使说明生动有趣。
师:给课文瘦身之后,请大家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本文的说明内容。(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师:比较全面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说明内容呢?
(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植树种草,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沙漠是可以治理的。)师:用一个短语呢?(向沙漠进军)
师:其实本文的题目就是说明中心。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将治理沙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清楚而又科学地说明,是我们学习写作说明文的典范。这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说明事物或事情的说明顺序我们叫它逻辑顺序。(板书:逻辑顺序)
第三部分 中级挑战
师:初级挑战大家完成得不错。现在进入中级挑战——语言体检。【投影】
准备运动:知识储备
• 说明文特别讲究语言的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
• 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可以从以下方面的修饰和限制入手: • 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频率、确数、概数„„
师:说明文是促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严谨的一种文体。所以我们在给课文的语言做体检的时候,老师也希望大家表达得规范。老师先做个示范,就是平常用的“三步上篮”分析法。【投影】
“三步上篮”分析法
• 分析“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的“之一”能否删去? 第一步:“之一”不能删去。
第二步:“之一”说明沙漠只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中的一个(因为事实上,诸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等等也都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第三步:“之一”使表达更严密,更符合实际。(生自读,琢磨吸收。)师:好,现在请大家闯关。【投影】
闯关
1、“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中的“还”能否删去?
2、“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中的“必须”能否删去?(生分组思考讨论)【投影】
1、“还”不能删去。在这里是“比较,程度上勉强过得去”的意思,指出了榆林地区有一定的降雨量的事实,如果删去,则变成“榆林地区雨量充沛”,与实际不相符合。
2、“必须”不能删去。它是“一定要”的意思,体现了植树种草时“充足的水分”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如果删去,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就体现不出来了。
小结:真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给语言进行体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三步上篮法”让我们的答题思路清晰,表述万无一失。【投影】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是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的表现。
第四部分 课末沉思
【投影】
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全球每分钟有10公顷土地变为沙漠,每年因土地荒漠化而丧失500万-700万公顷的农田和牧场,90多个国家、16%的人口不同程度地受荒漠化的影响和危害,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60亿美元„„
小结:时至今日沙漠还以凌厉的攻势向我们步步紧逼,半个世纪以前,竺可桢先生撰文《向沙漠进军》并不是杞人忧天。经济发展带给我们幸福的享受可也带走了我们对自然的美好怀念,而我们的环境问题也不仅仅是“土地沙化”一种,请大家查阅多方资料,谈谈你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见解,我们将举办“生态环境论坛”,请你在“论坛”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布置作业】
对比阅读《不要盲目“向沙漠进军”》。【板书设计】
向沙漠进军
竺可桢
防守——植树种草 进攻——充足水源
第五篇:向沙漠进军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陈钟梁
教学目的
一 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
知识。
二 掌握本文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 在教师启发下组织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当堂巩固所学
知识。
二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分析本文严密的结构。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一)我们学习任何一篇说明文,都需要准确地理解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要点,这些要点是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本文而论,主要是说成因、方法、特征、本质和规律性。下面想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在阅读时自己划出一些能答复问题的句子来(培养作阅读笔记的能力):
①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什么?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是什么武器?这种武器主要用什么方式来袭击人?
③抵御风沙袭击有什么方法?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④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什么?(注意“抵御”与“征服”的不同。)
⑤我们是怎样征服沙漠的?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彼此纠正或补充一些内容,教师巡视以后让学生举手,读出
有关语句(语句可以有变动):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武器是风和沙。这种武器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有二:第一,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量愈强。第二,风推动沙丘缓
慢前进。
③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第一是培植防护林,(这主要是防风),第二是植林
种草(这主要是防沙丘)。④征服沙漠主要的武器是水。(“抵御”只是消极的防止,“征服”才是积
极的消灭。)⑤我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是“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林”,这就“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州”,而且起了防护交通线路的作用。而且,制造风力车,“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使风“为人类造福”,而且用半导体把沙漠上长时间的日光变为热能,来发电,取热,煮火,做饭,等等。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二)问:根据以上答题,能否说出哪是成因、方法,哪是特征、本质、规律性?(注意:只能作大体上的划分,很难执于一端。)学生讨论以后,明确:上述答题之②既是说明特征,也是说明方法。③是说明方法。④也是说明方法,但是更加主要的方法。⑤是进一步采取的积极进攻的方法。①和⑥是本质:①说明沙漠的本质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⑥说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征服沙漠,并且使沙漠变成为人类服务的绿洲,等等。所谓规律性,指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比方沙漠向人类进攻所用的两种方式决定于“风”和“沙”的关系,风大沙小就是“游击战”,沙粒很多就是运动战。又如征服沙漠的几种方式是由沙漠袭击人类所用的武器来决定的。“风沙”、“植树种草”、“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规律性。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征服沙漠,又说明了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这中间也有一个规律性问题。
二 分析结构。
(一)提问:在再默读过一遍以后,看看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充分思考以后,明确:划分为两个部分。
问:依据是什么呢? 沙漠这个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是怎样征服沙漠的?也就是,人类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二)第一部分由四个段落组成。这四个段落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呢? 1、2、3自然段是一个层次,第4个自然段是一个层次。这样划分的依据是
什么呢?
沙漠对人类危害的后果及其危害的方式。
(三)1、2、3段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第1段是“总说”,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然后,分别举出国外(地中海沿岸)、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这个自
然敌人的危害。
(四)根据人类对沙漠的认识与改造是逐步深入的,第二部分又应该怎样划
分呢?
划分为抵御与进攻。第7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过渡作用。从“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采取守势到采取攻势。
(五)5、6两段都是写“抵御”的,为什么分为两段?
一段写抵御风沙袭击,一段写抵御沙丘进攻。
“袭击”与“进攻”有什么不同?
“袭击”是偷偷地打击,就是指上面的“游击战”;“进攻”是明目张胆地
进攻,就是指上面的“阵地战”。
(六)从第8段到第12段(第11、12段也可以理解为对风和对日光的利用)都是写“攻势”,寻找它们互相间关系似乎比较难。如果一分为二的话,怎么分
法呢? 改造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第8段写在我国广大沙漠地区尽管地面上缺少水,地下还是有水的,这就具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说明是“可能”的。9至12段以实例说明这“可能”已经变成了“现实”。
(七)9至12这四段,还能够一分为二吗? 9、10两段写征服沙漠,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既然9、10两段都是写对沙漠的征服,为什么不合为一段呢? 合为一段当然可以。分为两段的理由是一段写对农田的“保护”,一段写对
交通线路的“防护”。
先写对交通线路的“防护”,再写对农田的“保护”,行吗? 不行,征服沙漠的作用首先在于保护农田,开辟绿洲。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各写了什么?
11段写利用沙漠地区“风力”,12段写利用沙漠地区“日照”。
这两段次序可以调换吗?
不可以调换的,因为利用沙漠地区风力,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而利用沙
漠地区日照,还只是远景。
(八)结尾一段总结全文,“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就是指沙漠对人类危害的情况以及人类对沙漠改造的情况,整篇文章紧紧抓住沙漠这一事物的特征
说明,结构严谨,条理分明。
(九)请一位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把全文内容有重点、有条理地复述一
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本文准确的语言。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向沙漠进军》一文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等等,也分析了结构层次,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沙漠对人类的各种危害以及人类对沙漠的改造。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语言的准确性。
二 新课内容——分析语言。
(一)文章题目是《向沙漠进军》,进军,就是比作为军事上一场战斗。文章选用了哪些动词表示这场战斗的激烈、你死我活的呢?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部分,找出沙漠对人类侵犯的动词: 并吞、侵占、侵入、袭击、进攻、肆虐、打死、摧毁、埋葬、逞强施威。
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部分,找出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动词: 抵御、防御、固定、收复、保护、防护、开辟、征服。
(二)语言准确性不但表现在中心词上,还表现在对中心词的限制上。由教师读第一部分四个段落。在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漏掉一些词、句,请同学们在听教师读时,注意把漏掉的地方作好记号,然后研究漏掉了一些词、句会给说明带来
什么影响。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住人的地区反
而为沙漠所并吞。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达起来的。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逐渐
变成荒漠了。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风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的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都变成沙漠了。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才能有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份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被摧毁,田园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引导学生一一研究上面漏掉了“若干”、“有些部分”、“还”、“多少”、“许多”、“三十公里”、“一次”、“全部”、“点”、“全”等限制词语对
准确说明的影响。1、2、3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说过了头;而第4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又说得不够份量。过头与不够,都不能准确说明事
物的特征。
(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但表现在限制上,还表现在整句的判断上。譬如说,“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那防护林是什么呢?请同学仔细把防护林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防护林是并行排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二十倍的林带。(从培
植方法上讲)
防护林是为了减少风的力量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作用上讲)防护林是抵御风沙袭击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目的上讲)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在沙丘上植树种草怎么会成活呢?那我们就要研究湿沙层是什么。请同学仔细把植树种草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湿沙层是沙丘在四十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百分之二以上的沙层。“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那沙漠中到底有没有水呢?一想到水,人们容易想到滚滚的黄河、滔滔的长江。沙漠地面上缺水,地下有没有水呢?请同学仔细把地下水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句子回答地下水是什么。
地下水是沙漠中地面上的降雨与径流渗入到土壤岩隙中的水。
附:教学参考资料:
1.叶苍岑:《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教学》
(一)见《中学语文》1981年1期。
2.叶苍岑:《说明文的结构》,《教学通讯》1981年9月号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刘福增
(一)教师:“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哪些?”(答案:地震、风沙、水灾、泥石流、台风、雪崩、大的冰雹„„)教师:“如果我们把这些自然灾害比作‘最顽强的自然敌人’那么,沙漠也是其中之一。因此,解放以后,党和政府,调动了大批的人力物力展开了向沙漠的进军(板书课题)。”
(二)教师:“从哪些事实知道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是极大的。”(学生复述课文第2、3段的主要内容,或是读课文的这两段作答。)
(三)教师:“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有哪两种方式?请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具体地说一说。”(第1种方式是“游击战”请一位同学到台前,不看课文复述,要求使用课文中关键的词语。第2种方式是“阵地战”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画图说明:
学生画得不准确时,教师协助完成,但要求学生讲述清楚。)
(四)教师:“对于沙漠的‘游击战’,我们的对策是抵御风沙的袭击。那么,用什么方法去抵御呢?”(学生答:培植防护林。)培植防护林有什么要求,并说明这些要求的道理。(请一位同学到台前,指着下面的挂图加以说明。)
假定风力6级,树高2.5米,那么树的行距应为多少米,风力到第2行时,减到多少级?(答案:行距应为50米,风力约1-2级。)
(五)教师:“抵御沙丘应采用什么方法?需要的条件是什么?”(答案: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干沙层厚度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的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就可以满足植物的需要,再加上妥善保护种植的草皮和灌木,防止砍伐和放牧,沙丘就可以被
固定下来。)
(六)教师:“我们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都是十分必要的,但都是一种防御的守势。怎样才能变消极防守为积极进攻呢?”(答案:向沙漠进军,打主动仗,就还须有充足的水源。)教师:“那么,我国沙漠地区,有没有水源可以挖掘利用呢?请举出实例,有层次地说明。”(参照第8、9自然段。先说雨量,再说雪水,最后说地下水,都是可挖掘利用的。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七)教师:“我们向沙漠进军,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此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请举例说明。”(答案:即课文第10段内容。)教师:“沙漠地区有没有能源可被利用呢?请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具体说明。”(答案:课文第11、12自然段,请同学照着课本说即可。)
(八)教师:“请大家齐读全文最后一段(第13段)”。读后回答:“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中心思想所在: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会更快地成为现实。)
(九)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