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沙漠进军教案[小编推荐]
向沙漠进军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说明事理的文章往往用逻辑顺序。
二、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结构和说明的顺序。
三、感受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前景,树立学好知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分析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将征服沙漠喻作向沙漠进军的含义。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
第一单元我们学过一个说明文单元,了解了:(出示幻灯片)
说明文以()为主要表达方式,按照一定的要求解说()或()的文章。说明事物时必须抓住事物自身的()。但要把事物的特点说明白,还得注意说明的顺序。引导学生注意常用的几种说明顺序。(出示幻灯片)t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通常按()顺序说明; t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通常按()顺序说明;
t说明事理,通常照()说明,如先总说后()、先主要后()、先原因后()、由现象到()、由性能到()等。今天,我们来学习《向沙漠进军》,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理的文章往往用逻辑顺序。
二、检查课文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给加横线的词解释;
竺可桢、逞强、肆虐、丘墟、磴口、干涸、汲水、施威、浸润、葱茏、俨然
2、思考练习一的1、2小题。
二、简介作者,解题。
1、指名朗读注释2,熟悉作者。
2、文题中的“进军”一词有什么含义?明确:“进军”:把征服沙漠比作军事上的一场战斗。
三、精讲点拨
以第4段为例,学习分析说明结构及顺序的方法。
1、人类跟沙漠斗争,发动战争的是沙漠。那沙漠是用什么武器怎样向人类进攻的,课文哪一段说明了这个问题? 明确:第四段。
2、听录音范读第4段,思考:
t指出本段的主要内容。
t本段将风沙的进攻分为哪两种方式?
t风沙进攻的这两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各有怎样的危害? t指出本段的行文思路及结构特点。
3、听后讨论明确:
⑴本段内容:说明沙漠向人类施威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⑵行文思路:先总说风沙进攻的两种主要方式,然后分别说明它们进攻的特点及造成的危害。结构特点:先总后分。
⑶先总说后分说是逻辑顺序的一个类型。另外本段在分说时先说明游击战,后说明阵地战,这又按什么顺序?能否对调?(不能,按危害由轻到重)
4、小结:说明事理的说明文,为了说明事物的特点,一般来说应按逻辑顺序说明,如先总说后分说等,逻辑严密。
分析一段文字的说明顺序:
1、分析段落的内容,2、理清该段的行文思路,3、明白该段的结构特点。
四、拓展升华
运用第四段的分析方法,学生试析5、6两段。t指出5、6两段说明的内容及行文思路。t指出5、6两段的结构特点及说明顺序。
t5、6两段顺序能否对调?为什么?和第4段有何关系? t第4段和5、6两段的顺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明确:
1、内容:第5段:地狱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草皮。第6段:地狱沙丘进攻的方法的植树种草。
2、顺序:第5段:先主后次;第6段:先总后分。
3、两段都用了“所以”,先说原因,后讲结果,将“防护林”栽种的科学依据及“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科学依据解说清楚。先原因后结果也是逻辑顺序的一个小类。4、5、6两段内容和第4段两种进攻方式照应,不能对调。
5、第4段介绍进攻方式,第5、6段介绍防御方法,先说情况后说措施,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五、达标反馈
人类征服沙漠主要采取哪些办法?
讨论明确:根据沙漠的活动规律,人们用“培值防护林”“培植草皮”以“减小风的力量”和“沙粒的来源”——对付“游击战”的办法;用“植树种草”以“固定沙丘”——对付“阵地战”的办法。
“培植防护林”和“植树种草”是人们采取的抵御沙漠进攻的办法,这只是被动的“守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怎样转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呢?作者的揭示了“风沙”、“植树种草”、“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抓住事物的本质指出了征服沙漠的根本问题。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因为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这就能使读者如何改造沙漠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六、作业:“练习”一
附板书:
向沙漠进军(事理说明文)竺可桢
一.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最顽强:有史以来,不断斗争,没有能征服,反而并吞 举事例:1,西方文明摇篮变成荒漠。2,天然草原区变成沙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作业:“练习”一
先由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补充修正
二、精讲点拨
略析课文7-12段,明确主体部分的顺序。
1、学生默读7-12段,思考:
t指出7-12段各段的内容要点及各段的关系。t把7-12段分为两个层次,并概括各层层意。t这两层内容和第一层“防御”之间按什么顺序安排?能否对调?
2、讨论后明确: ⑴这几段先说明如何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利用沙漠的自然条件。⑵第三部分先介绍被动地防御风沙袭击,再介绍主动地向沙漠进军,最后介绍利用沙漠地区的气候。这三个内容的顺序安排,符合人类治理沙漠的认识发展过程,有很强的逻辑性,不能随意颠倒。
四、拓展升华
在学习段落的基础上,明确全文的说明顺序。t指出1、2、3、13段各段的内容。
t第二部分(4-12)解决了怎样向沙漠进军的问题,那么第一部分(1-3)、第三部分(13)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 t这三个部分按什么顺序安排? 明确:第一部分解决了为什么向沙漠进军的问题,第二部分解决了怎样向沙漠进军的问题,第三部分解决了向沙漠进军前景问题。
这三个部分是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来安排,符合人们对沙漠的认识过程,由浅入深,层次清楚。
五、当堂练习:研究治理风沙方法。
假如你是一名治沙工作者,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你该怎么办?——是个难题!学生们很快分组进行商讨。问题的关键:
(1)挡住风,消灭沙患。树能挡风,多植树种草能挡风固沙。(2)我这里有一些树苗,(教师出示模型)种树有没有讲究?——这可没想过。仔细读课文,才明白——品读: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3)你成为治沙能手后,很多人来找你谈经验,你用什么方法才能把你的做法写清楚?看作者是用什么说明方法把问题说明清楚的?——学生研读课文,体会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好处。
(4)现在你已经成为一名治沙专家了。我要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你几个问题。(1)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要想长效治理沙漠,达到绿化环境的目的,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得到水源。
六、达标测试。《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第三段
1、这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四个?
2、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沙漠里的这个怪异现象?
明确:
1、鸣沙。⑴面部沙子细而干燥,⑵含有大量石英,⑶晒得火热,⑷沙粒移动摩擦。
3、由现象到本质。
七、总结全文。
t说明事理的文章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明白,常用逻辑顺序,即事物的内部联系。逻辑顺序有先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等。t要明确一段或一篇文章的说明顺序,首先要搞清一段或一篇文章所说明的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明确结构特点,从而分析出说明顺序。
t本文按逻辑顺序向我们介绍了沙漠的危害及征服沙漠的方法。向沙漠进军是人们征服和开发利用自然的一个课题,前景美好。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又一个难题等待我们去攻克。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位都能成为向沙漠进军的主力军。
九、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怎样向沙漠进军?
沙 漠 侵 袭
人 类 防 御 说明方法: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方 法
武器 进攻方式 特点
1,培植防护林(减少风的力量)2,培植草皮(减少沙粒来源)
第二篇:向沙漠进军教案
向沙漠进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对作者有一个大体了解。让学生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学习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在本文中运用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学习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与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讲读法与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五、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关于沙漠的图片,同时播放关于沙漠的音乐。同时让学生回忆关于沙漠的古诗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欣赏一下沙漠的风光。同学们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沙漠的诗句啊,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领略了大漠的风光,我们在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沙漠,沙漠正在向我们一步步逼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向沙漠进军》这篇课文。)
(二)、将学习目标在ppt上展示出来。
(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肆虐 抵御 逞强 充沛、干涸、俨然 汲水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充沛、肆虐、绿洲、葱茏、俨然、逞强施威、不毛之地
3、介绍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家。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明文的一般知识介绍。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1]。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的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2、让学生快速浏览这篇课文并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本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进行说明。紧扣“进军”二字,可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第二部分(4—12自然段)怎样向沙漠进军;第三部分(13自然段)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五)、布置作业:试归纳本文的中心和写作特点。1 中心思想:本文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征服沙漠的办法,并揭示了向沙漠进军的光明前景。
2、写作特点:①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说明事物(显著特点);②科学的分类说明(常用方法之一);③恰当地使用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解说事物、剖析事理。
(六)板书设计:
向沙漠进军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第二部分(4—12自然段)怎样向沙漠进军; 第三部分(13自然段)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第二课时
(一)、导入:我们了解了《向沙漠进军》一文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等等,也分析了结构层次,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沙漠对人类的各种危害以及人类对沙漠的改造。这节课我们则分析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体味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解决上节课留的问题:
中心思想:本文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征服沙漠的办法,并揭示了向沙漠进军的光明前景。
2、写作特点:①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说明事物(显著特点);②科学的分类说明(常用方法之一);③恰当地使用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解说事物、剖析事理。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分析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在文中找到出处。
最后由老师进行明确:
举例子。例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
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等。
打比方。如,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
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列数字。
2、文章运用切当的词语说明事物,分析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
(1)写沙漠对人类侵犯的动词:
并吞、侵占、侵入、袭击、进攻、肆虐、打死、摧毁、埋葬、逞强施威。(2)写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动词:抵御、防御、固定、收复、保护、防护、开辟、征服。
(四)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1、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
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沙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2、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
(五)总结:
作者紧紧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既希望我们的同学通过学习本文,能对沙漠有所认识,也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滴水,少用一张纸巾,少用一双卫生筷子,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六)板书设计:
第三篇:向沙漠进军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陈钟梁
教学目的
一 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
知识。
二 掌握本文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 在教师启发下组织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当堂巩固所学
知识。
二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分析本文严密的结构。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一)我们学习任何一篇说明文,都需要准确地理解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要点,这些要点是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本文而论,主要是说成因、方法、特征、本质和规律性。下面想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在阅读时自己划出一些能答复问题的句子来(培养作阅读笔记的能力):
①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什么?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是什么武器?这种武器主要用什么方式来袭击人?
③抵御风沙袭击有什么方法?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④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什么?(注意“抵御”与“征服”的不同。)
⑤我们是怎样征服沙漠的?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彼此纠正或补充一些内容,教师巡视以后让学生举手,读出
有关语句(语句可以有变动):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武器是风和沙。这种武器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有二:第一,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量愈强。第二,风推动沙丘缓
慢前进。
③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第一是培植防护林,(这主要是防风),第二是植林
种草(这主要是防沙丘)。④征服沙漠主要的武器是水。(“抵御”只是消极的防止,“征服”才是积
极的消灭。)⑤我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是“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林”,这就“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州”,而且起了防护交通线路的作用。而且,制造风力车,“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使风“为人类造福”,而且用半导体把沙漠上长时间的日光变为热能,来发电,取热,煮火,做饭,等等。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二)问:根据以上答题,能否说出哪是成因、方法,哪是特征、本质、规律性?(注意:只能作大体上的划分,很难执于一端。)学生讨论以后,明确:上述答题之②既是说明特征,也是说明方法。③是说明方法。④也是说明方法,但是更加主要的方法。⑤是进一步采取的积极进攻的方法。①和⑥是本质:①说明沙漠的本质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⑥说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征服沙漠,并且使沙漠变成为人类服务的绿洲,等等。所谓规律性,指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比方沙漠向人类进攻所用的两种方式决定于“风”和“沙”的关系,风大沙小就是“游击战”,沙粒很多就是运动战。又如征服沙漠的几种方式是由沙漠袭击人类所用的武器来决定的。“风沙”、“植树种草”、“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规律性。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征服沙漠,又说明了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这中间也有一个规律性问题。
二 分析结构。
(一)提问:在再默读过一遍以后,看看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充分思考以后,明确:划分为两个部分。
问:依据是什么呢? 沙漠这个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是怎样征服沙漠的?也就是,人类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二)第一部分由四个段落组成。这四个段落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呢? 1、2、3自然段是一个层次,第4个自然段是一个层次。这样划分的依据是
什么呢?
沙漠对人类危害的后果及其危害的方式。
(三)1、2、3段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第1段是“总说”,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然后,分别举出国外(地中海沿岸)、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这个自
然敌人的危害。
(四)根据人类对沙漠的认识与改造是逐步深入的,第二部分又应该怎样划
分呢?
划分为抵御与进攻。第7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过渡作用。从“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采取守势到采取攻势。
(五)5、6两段都是写“抵御”的,为什么分为两段?
一段写抵御风沙袭击,一段写抵御沙丘进攻。
“袭击”与“进攻”有什么不同?
“袭击”是偷偷地打击,就是指上面的“游击战”;“进攻”是明目张胆地
进攻,就是指上面的“阵地战”。
(六)从第8段到第12段(第11、12段也可以理解为对风和对日光的利用)都是写“攻势”,寻找它们互相间关系似乎比较难。如果一分为二的话,怎么分
法呢? 改造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第8段写在我国广大沙漠地区尽管地面上缺少水,地下还是有水的,这就具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说明是“可能”的。9至12段以实例说明这“可能”已经变成了“现实”。
(七)9至12这四段,还能够一分为二吗? 9、10两段写征服沙漠,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既然9、10两段都是写对沙漠的征服,为什么不合为一段呢? 合为一段当然可以。分为两段的理由是一段写对农田的“保护”,一段写对
交通线路的“防护”。
先写对交通线路的“防护”,再写对农田的“保护”,行吗? 不行,征服沙漠的作用首先在于保护农田,开辟绿洲。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各写了什么?
11段写利用沙漠地区“风力”,12段写利用沙漠地区“日照”。
这两段次序可以调换吗?
不可以调换的,因为利用沙漠地区风力,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而利用沙
漠地区日照,还只是远景。
(八)结尾一段总结全文,“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就是指沙漠对人类危害的情况以及人类对沙漠改造的情况,整篇文章紧紧抓住沙漠这一事物的特征
说明,结构严谨,条理分明。
(九)请一位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把全文内容有重点、有条理地复述一
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本文准确的语言。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向沙漠进军》一文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等等,也分析了结构层次,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沙漠对人类的各种危害以及人类对沙漠的改造。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语言的准确性。
二 新课内容——分析语言。
(一)文章题目是《向沙漠进军》,进军,就是比作为军事上一场战斗。文章选用了哪些动词表示这场战斗的激烈、你死我活的呢?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部分,找出沙漠对人类侵犯的动词: 并吞、侵占、侵入、袭击、进攻、肆虐、打死、摧毁、埋葬、逞强施威。
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部分,找出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动词: 抵御、防御、固定、收复、保护、防护、开辟、征服。
(二)语言准确性不但表现在中心词上,还表现在对中心词的限制上。由教师读第一部分四个段落。在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漏掉一些词、句,请同学们在听教师读时,注意把漏掉的地方作好记号,然后研究漏掉了一些词、句会给说明带来
什么影响。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住人的地区反
而为沙漠所并吞。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达起来的。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逐渐
变成荒漠了。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风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的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都变成沙漠了。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才能有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份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被摧毁,田园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引导学生一一研究上面漏掉了“若干”、“有些部分”、“还”、“多少”、“许多”、“三十公里”、“一次”、“全部”、“点”、“全”等限制词语对
准确说明的影响。1、2、3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说过了头;而第4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又说得不够份量。过头与不够,都不能准确说明事
物的特征。
(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但表现在限制上,还表现在整句的判断上。譬如说,“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那防护林是什么呢?请同学仔细把防护林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防护林是并行排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二十倍的林带。(从培
植方法上讲)
防护林是为了减少风的力量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作用上讲)防护林是抵御风沙袭击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目的上讲)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在沙丘上植树种草怎么会成活呢?那我们就要研究湿沙层是什么。请同学仔细把植树种草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湿沙层是沙丘在四十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百分之二以上的沙层。“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那沙漠中到底有没有水呢?一想到水,人们容易想到滚滚的黄河、滔滔的长江。沙漠地面上缺水,地下有没有水呢?请同学仔细把地下水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句子回答地下水是什么。
地下水是沙漠中地面上的降雨与径流渗入到土壤岩隙中的水。
附:教学参考资料:
1.叶苍岑:《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教学》
(一)见《中学语文》1981年1期。
2.叶苍岑:《说明文的结构》,《教学通讯》1981年9月号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刘福增
(一)教师:“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哪些?”(答案:地震、风沙、水灾、泥石流、台风、雪崩、大的冰雹„„)教师:“如果我们把这些自然灾害比作‘最顽强的自然敌人’那么,沙漠也是其中之一。因此,解放以后,党和政府,调动了大批的人力物力展开了向沙漠的进军(板书课题)。”
(二)教师:“从哪些事实知道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是极大的。”(学生复述课文第2、3段的主要内容,或是读课文的这两段作答。)
(三)教师:“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有哪两种方式?请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具体地说一说。”(第1种方式是“游击战”请一位同学到台前,不看课文复述,要求使用课文中关键的词语。第2种方式是“阵地战”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画图说明:
学生画得不准确时,教师协助完成,但要求学生讲述清楚。)
(四)教师:“对于沙漠的‘游击战’,我们的对策是抵御风沙的袭击。那么,用什么方法去抵御呢?”(学生答:培植防护林。)培植防护林有什么要求,并说明这些要求的道理。(请一位同学到台前,指着下面的挂图加以说明。)
假定风力6级,树高2.5米,那么树的行距应为多少米,风力到第2行时,减到多少级?(答案:行距应为50米,风力约1-2级。)
(五)教师:“抵御沙丘应采用什么方法?需要的条件是什么?”(答案: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干沙层厚度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的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就可以满足植物的需要,再加上妥善保护种植的草皮和灌木,防止砍伐和放牧,沙丘就可以被
固定下来。)
(六)教师:“我们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都是十分必要的,但都是一种防御的守势。怎样才能变消极防守为积极进攻呢?”(答案:向沙漠进军,打主动仗,就还须有充足的水源。)教师:“那么,我国沙漠地区,有没有水源可以挖掘利用呢?请举出实例,有层次地说明。”(参照第8、9自然段。先说雨量,再说雪水,最后说地下水,都是可挖掘利用的。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七)教师:“我们向沙漠进军,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此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请举例说明。”(答案:即课文第10段内容。)教师:“沙漠地区有没有能源可被利用呢?请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具体说明。”(答案:课文第11、12自然段,请同学照着课本说即可。)
(八)教师:“请大家齐读全文最后一段(第13段)”。读后回答:“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中心思想所在: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会更快地成为现实。)
(九)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二。
第四篇: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向沙漠进军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第二部分(第5段至第8段),说明征服沙漠的方法。其中第5~6段说明抵御风沙和沙丘的具体办法。抵御风沙的办法是培植防护林,以减小风力,培植草皮,以减少沙粒的来源;抵御沙丘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以固定沙丘。第7~8段介绍采取攻势的积极办法。7段强调“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8段说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征服沙漠的治本方法。
第三部分(第9段至第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并向人们展示了征服沙漠、利用沙漠的美好前景。其中第9~10段介绍解放后征服沙漠所取得的成绩。第11~12段说明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第13段总结全文,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
二、层层深入的结构顺序
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全文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的结构顺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三、首尾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开头介绍:“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末段根据中间所说明的事实,得出“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的结论。这种写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同时内容上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出向沙漠进军的深远意义,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文综合运用了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并逐个进行说明。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抵御风沙的两种方法),打比方(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用比喻进行说明。武器,游击战,阵地战,波浪式),作比较(摇篮和荒漠,过去没能征服沙漠和现在向沙漠进军,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比较),列数字(沙丘的高度、速度、风遇防护林的速度的大小,湿沙层的深度,日照时间的长短)。
还有举例子,如课文在阐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从人类“同沙漠不断地斗争”和“没有能征服沙漠”说起,举出国外、国内两个地区变成沙漠的例子加以具体说明。
五、巧妙自然的过渡
如第7段中的第一句“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既是承接上一段的意思,又引出下文“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该段的末一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又起启下的作用。
六、修饰、限制词语的使用
例如:“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在“大风沙袭击”前用“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在“打死”前用“全部”限制,说明幼苗被打死的数量之大;“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若干成绩”中的修饰词“有计划地”准确地说明了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限制词“若干”说明有多项成绩。这些修饰、限制词的使用,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
七、语言学习教学建议
语言特点的学习,如学生有基础,可让他们自己到文章中去找典型的例子,从中归纳出特点来。如没有这个基础,可由教师举例,让学生来学习、体会。辨词和综合能力训练可请几位学生先作重点准备,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由班级学生集体讨论。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反映沙漠化问题的材料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渎课文,提出如下要求。
①标记生字新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好。
②标记好段落序号,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三、具体妍习
1.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向沙漠进军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的这一点。
2.沙漠危害人类极大,而人类是否能征服它呢?其前途会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重点研读
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回答。
明确:从抵御、进攻到利用。
2.本部分又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请同学们采用摘录中心句和概括法相结合的方法,列出本部分的结构提纲,然后讨论修正。
3.这一部分的开头段说明了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明确:先让读者明白抄漠是怎样危害人类,即风沙的进攻主要是“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方式,然后有的放矢地针对风沙危害的方式采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理。
4.揣摩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作用。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脊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明确:“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数量之大。“常常”、“两三次”、“点”,说明一次大风沙袭击给农民的生产和收获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这一点讲征服沙漠刻不容缓。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先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而这一部分也是按层进式结构,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然后针对危害的方式采用抵御、进攻到利用等治理方法;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本文有很多段采用了中心句提纲挈领,逻辑性非常强。
六、作业
阅读课后《沙尘暴十袭京城》的短文.在此基础上,收集资料,了解沙尘暴袭击中国部分省市的情况,并整理,准备在下一节课在班上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让学生在班上充分交流自己收集并整理好的材料。形式:分组交流,然后请代表向全班公布交流情况及内容。
二、回顾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三、具体研习
讨论后,明确:
1.举例子:(例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课文中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例子很多。请大家重点掌握。)
2.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二:类等。提示学生注意:分类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并以“人”为例,说明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
3.打比方:(如: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
4.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5.例数字(略)
四、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程度的限制性的词语,更可准确的说明事理,做到表达严谨周密。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试指出下边各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是不能去掉的。如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1.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2.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3.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5.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第五篇:向沙漠进军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点击广告,增加动力,向沙漠进军教案。谢谢你,朋友更多教学资料点击进入初中英语教学资料(课件)初中英语教学案和检测试题高中英语教学资料高考各科教学资料向沙漠进军教学目的一、了解本文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运用层进式结构,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二、了解本文以诠释和举例为主,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三、理解中心句和支撑句的用法。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教时。
二、通过预习,理清结构,复习刚学过的分类别、用比喻、作比较、列数字几种说明方法。
三、通过讲述、提问、讨论,理解中心句和支撑句在说明文中的作用,理解使用限制性词语在表达上的严谨周密。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作品讲述:作者竺可桢(1890--1974)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他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向沙漠进军》两篇文章。在他的倡导下,有关地区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虽年逾古稀,还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他一生为普及科学知识写了68篇文章,其中自然保护和自然改造方面有17篇。《向沙漠进军》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运用层进式结构,结构逻辑性强。
二、教读课文提问:本文可分成哪几部分?回答,明确:共分三大部分。1--3段是第一部分;4--6段是第二部分第一层,7--10段是第二层,11--12段是第三层;最后一段是第三部分。指名朗读1--3段,全班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及说明方法,读后提问,回答,明确:第一部分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提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说明方法是:举事例(先国外,后国内),作比较(摇篮与荒漠)(板书)。讲述:本文用的是层进式的结构,在第一部分说明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后,接下来第二部分便是臬向沙漠进军。内部分三层,内容是:臬抵御沙漠的进攻?臬向沙漠进攻?臬利用沙漠?这三层的内容也是一层比一层深,从被动抵御到主动进攻,又进而说到充分利用。第三部分说明向沙漠进军的方法。提出要求:新闻记者第二部分,列表说明。教师巡回,了解列表情况,然后指名板演,师生共同修正。(板书)提问:第二部分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回答,明确:1.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又如臬向沙漠进军,一是防守,二是进攻,三是利用。2.用比喻:如用武器比喻沙漠进攻的手段。用游击战、阵地战比喻沙漠进攻的方式。3.作比较:如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现在征服沙漠的理想会成为现实,前后比较,说明征服沙漠的现实性。又如用沙漠地区和长江流域、华北地区的日照相比较,说明可以利用沙漠地区的日照强烈和时间长来为人类造福,教案《向沙漠进军教案》。4.列数字:如风遇防护林的速度的大小,说明文质彬彬两列之间的距离应是多少。又如湿沙层的深度,说明在沙丘上植树种草可以成活。5.先诠释、后举例。
三、小结1.本文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和人类如何征服沙漠。重点是讲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最主要的武器也是水。因为征服沙漠不同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这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而且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这说明征服沙漠的现实性。2.诠释、举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理,往往需要作诠释。诠释能通俗的介绍或解说事理的性质、特点。如第一段阐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用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作诠释,然后举西方文明的摇篮地中海沿岸有些部分逐渐变成沙漠了及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两个事例作说明。提问;课文中以诠释方式说明事理的例子,可否再举一些?回答,明确:说明游击战以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作诠释;说明阵地战以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作诠释;说明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以防护林和主要作用是减少风的力量作诠释等。3.中心句与支撑句:这是说明文里常用的两类句子。中心句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或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段一中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在段首,有时也放在段中或段尾。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可综合概括出全段的中心意思。支撑句是用来解释、发展、支持中心句的。支撑的方式很多,例如,可以分述、诠释、举例、比较,可以说明原因、结果、意义或引用资料作证。支撑句多少不一,多的还可以分成若干小层次。像第一段中心句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支撑句就从不断地没有能两方面加以诠释。
四、课内练习使用表达范围、程度的限制性的词语,可以准确说明事理,表达严谨、周密。试指出下列名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不能去掉?为什么?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有些绝对。2.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去掉不断地就不能表明斗争次数之多,历史之久。3.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去掉主要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方式了,不准确。4.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去掉最主要的不能表明水在诸武器中的首要地位。5.要向沙漠进军,取得彻底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去掉彻底的不能表明什么样的胜利;去掉充足的不能表明什么样水源。
五、布置作业新闻记者课文前八段,写出每段的中心句,用符号分别标明:中心句在段首的用△,在段尾的用△,在段中的用◇,如无中心句的,自己概括出中心意思,用符号□标明。答案: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2.□地中海沿岸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变成荒漠了。3.□我国榆林地区古代是个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三十公里变成沙漠了。4.△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5.□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6.△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7.◇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8.◇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便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板书设计
一、课文结构1.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灾害,提示要向沙漠进军。2.3.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途。
二、说明方法:1.信释、举例;2.中心句与支撑句(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