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2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第一篇:《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傅家中学 刘燕琴

【学习目标】

1、朗读感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识别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

3、增强环境生态方面的危机感,培养环保意识。【学习重难点】

理解中心句,体会本文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流程】

第一部分 课前热身

师:昨天预习了课文,第一个热身运动,请新闻评论员播报《人民日报》通讯《沙尘暴十袭京城》。

【投影】沙尘暴来袭的图片。

师:沙漠在向人类进攻了!我们目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向沙漠进军!(板书课题、作者)

【投影】“进军”本来是一个军事术语,指军队出发向目的地前进。进军要有一定组织和计划,有一定的规模,有明确的目的。当然,进军的对象是我们的敌人,是有一定难度的。可是为什么文章题目不用“治理沙漠”而要用“进军”呢?这能够说明沙漠的哪些特性呢?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明确:①沙漠对人类危害大,像我们的敌人一样;②沙漠的治理难度大,轻而易举则无须进军;③沙漠治理规模大而且必须有计划的进行;④向沙漠进军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胜利,征服沙漠——使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投影】作者把征服沙漠比喻成一个军事行动——“进军”,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鲜活,贴近实际。

师:第二个热身运动,你用心预习了吗?你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吗?请抢答下列问题:

【投影】(1)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是什么?(2)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是什么?(3)人类抵御沙漠进攻的方式是什么?(4)人类向沙漠进军的主要武器是什么?(5)如何去利用沙漠?(生积极抢答)

【投影】逐一明确:(1)风和沙。(2)游击战和阵地战。

(3)培植防护林(防风)和植树种草(防沙丘)。(4)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

(5)风和日光。制造风力车,“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使风“为人类造福”,而且用半导体把沙漠上长时间的日光变为热能,来发电,取热,煮火,做饭,等等。

第二部分 初级挑战

【投影】课文减肥游戏

1、浏览全篇,找出可以删掉的段落。

2、把课文浓缩为一段话。

3、把课文浓缩为一句话。(生自主学习讨论写作)

师:这些可以删掉的内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 【投影】 说明文中的“穿插”

在说明文中加入各种小故事,这种手法叫“穿插”。穿插的作用是丰富说明内容,使说明生动有趣。

师:给课文瘦身之后,请大家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本文的说明内容。(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师:比较全面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说明内容呢?

(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植树种草,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沙漠是可以治理的。)师:用一个短语呢?(向沙漠进军)

师:其实本文的题目就是说明中心。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将治理沙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清楚而又科学地说明,是我们学习写作说明文的典范。这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说明事物或事情的说明顺序我们叫它逻辑顺序。(板书:逻辑顺序)

第三部分 中级挑战

师:初级挑战大家完成得不错。现在进入中级挑战——语言体检。【投影】

准备运动:知识储备

• 说明文特别讲究语言的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

• 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可以从以下方面的修饰和限制入手: • 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频率、确数、概数„„

师:说明文是促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严谨的一种文体。所以我们在给课文的语言做体检的时候,老师也希望大家表达得规范。老师先做个示范,就是平常用的“三步上篮”分析法。【投影】

“三步上篮”分析法

• 分析“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的“之一”能否删去? 第一步:“之一”不能删去。

第二步:“之一”说明沙漠只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中的一个(因为事实上,诸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等等也都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第三步:“之一”使表达更严密,更符合实际。(生自读,琢磨吸收。)师:好,现在请大家闯关。【投影】

闯关

1、“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中的“还”能否删去?

2、“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中的“必须”能否删去?(生分组思考讨论)【投影】

1、“还”不能删去。在这里是“比较,程度上勉强过得去”的意思,指出了榆林地区有一定的降雨量的事实,如果删去,则变成“榆林地区雨量充沛”,与实际不相符合。

2、“必须”不能删去。它是“一定要”的意思,体现了植树种草时“充足的水分”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如果删去,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就体现不出来了。

小结:真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给语言进行体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三步上篮法”让我们的答题思路清晰,表述万无一失。【投影】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是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的表现。

第四部分 课末沉思

【投影】

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全球每分钟有10公顷土地变为沙漠,每年因土地荒漠化而丧失500万-700万公顷的农田和牧场,90多个国家、16%的人口不同程度地受荒漠化的影响和危害,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60亿美元„„

小结:时至今日沙漠还以凌厉的攻势向我们步步紧逼,半个世纪以前,竺可桢先生撰文《向沙漠进军》并不是杞人忧天。经济发展带给我们幸福的享受可也带走了我们对自然的美好怀念,而我们的环境问题也不仅仅是“土地沙化”一种,请大家查阅多方资料,谈谈你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见解,我们将举办“生态环境论坛”,请你在“论坛”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布置作业】

对比阅读《不要盲目“向沙漠进军”》。【板书设计】

向沙漠进军

竺可桢

防守——植树种草 进攻——充足水源

第二篇: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解读: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所以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同时必须运用“准确性的词语”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根据课标要求,我们将本节课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能够通过品味语言,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出其表达效果。第二,能够通过观看微视频、分析具体语段,判断出常见说明方法的类型并分析出其作用。第三,能够意识到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肩负的环保使命,愿意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教材分析】

《向沙漠进军》是一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事理说明文。本单元的要求是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与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课文虽然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但仍体现了时代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文章不仅对沙漠的形成,危害和对其治理的办法进行了科学的说明,而且还充满了激情,使人读后可以感受到一种征服大自然的伟力和必胜的信念。文章关注沙漠,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过浅显易懂的说明文,具备了一定的说明文阅读能力。但是因为说明文的故事性、情节性不强,学习过程中往往兴趣不高。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必须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的特点。【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品味语言,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出其表达效果。2.能够通过观看微视频、分析具体语段,判断出常见说明方法的类型并分析出其作用。3.能够意识到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肩负的环保使命,愿意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学习过程】

一、视频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骆驼的自述,让学生了解沙漠化日益严重的现状】

二、初读,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进军”这一中心,写了几部分内容?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明确:为什么进军→怎样进军→进军后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初课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三、细读,品析语言

(一)细读品动词

1.细读1—4段,找出沙漠对人类侵犯的动词,体会敌人的强悍。

明确:并吞、侵占、侵入、袭击、进攻、肆虐、打死、摧毁、埋葬、逞强施威。2.这些词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这些动词将风沙拟人化了,准确又形象地写出了风沙威力大、破坏强的特点。

(二)细读品限制性词语 1.学习引领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体现在动词这样的中心词上,还体现在中心词前的限制上。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正确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理,做到表达严谨周密。比较示例: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比较1:沙漠是人类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比较2: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

总结: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使用精准的语言对其进行科学严谨地说明。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精读课文1-4段,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看看哪些限制性词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要求以下面句式说一句话:

“我认为________(句子)中____(词)用得准确,因为______________。”

(注意:批注时,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如表示程度、范围、数量、推测等限制性词语入手进行分析。)示例讲解:

(1)“一次大风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明确:这句话中的“大”用的准确,因为风力小,可能就不能把幼苗全部打死;“全部”一词用的准确,因为它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了大风袭击,幼苗无一幸免,突出了风沙破坏力极强,危害极大。(2)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3)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4)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5)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设计意图:通过细读品动词与细读品限制性词语两个环节,通过学习引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与示例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说明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四、精读,品方法

(一)学习引领 1.常见说明方法

【以微课的形式引领学生了解常见说明方法】 2.说明方法分析步骤——三步跨栏法(1)指出说明方法(2)分析说明效果(3)概说对象特征 3.示例讲解

思考:课文2—3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二步:具体真实地

第三步: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巨大。

(二)自主学习

课文第4段,找出本段中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三)合作探究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明确:1.运用了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2.生动形象而又条理清晰地说明了3.“游击战”和“阵地战”的进攻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引领让学生了解常见说明方法;通过三步跨栏法与示例讲解,让学生明确说明方法分析步骤。】

五、当堂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 1.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2.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其次是培植草皮。

3.有些沙荒地区,如河西走廊、柴达木、新疆北部准噶儿和新疆南部塔里木,都是盆地„„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训练,让学生巩固说明方法的判断与分析步骤。】

六、谈感想,明方向

1.观看揭示沙漠化原因的视频 2.我们能做些什么?(1)珍惜水源(2)保护树木(3)公益活动(4)科学治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环保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使命感。】

七、课后作业

综合实践:新时代有新办法,课后上网查资料,找出治理沙漠的新理念、新办法。【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治理沙漠的新理念、新方法,增强学生环保的使命感。】

第三篇:19《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比较大的变化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材分析】

《向沙漠进军》是一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事理说明文。本单元的要求是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课文虽然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但仍体现了时代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文章不仅对沙漠的形成,危害和对其治理的办法进行了科学的说明,而且还充满了激情,使人读后可以感受到一种征服大自然的伟力和必胜的信念。文章关注沙漠,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说明文,对于这种文体还较为陌生,学习中往往因为说明文的故事性、情节性不强而不愿意学习。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应该是教学的关键之一。说明文学习必须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而这恰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地方,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全文,说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抓住文章中关键词的表达作用,品味说明文语言特色。【评价设计】

通过环节一达成目标1 通过环节二达成目标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之地,经济繁荣之所,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只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二、速度课文,整体感知

(一)快速阅读课文,通过做批注,思考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我们怎样向沙漠进军?”

学生阅读课文,交流后回答问题。

预设:1、2、3、4沙漠对人类危害的后果及其危害的方式。5、6两段都是写“抵御”的,一段写抵御风沙袭击,一段写抵御沙丘进攻。9、10两段写征服沙漠,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

二、细读课文、品析语言。

(一)文章题目是《向沙漠进军》,进军,就是比作为军事上一场战斗。文章选用了哪些动词表示这场战斗的激烈、你死我活的呢?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部分,找出沙漠对人类侵犯的动词: 并吞、侵占、侵入、袭击、进攻、肆虐、打死、摧毁、埋葬、逞强施威。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部分,找出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动词: 抵御、防御、固定、收复、保护、防护、开辟、征服。

(二)语言准确性不但表现在中心词上,还表现在对中心词的限制上。由教师读第一部分四个段落。在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漏掉一些词、句,请同学们在听教师读时,注意把漏掉的地方作好记号,然后研究漏掉了一些词、句会给说明带来什么影响。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达起来的。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逐渐变成荒漠了。

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风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的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都变成沙漠了。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才能有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份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被摧毁,田园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引导学生一一研究上面漏掉了“若干”、“有些部分”、“还”、“多少”、“许多”、“三十公里”、“一次”、“全部”、“点”、“全”等限制词语对准确说明的影响。1、2、3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说过了头;而第4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又说得不够份量。过头与不够,都不能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但表现在限制上,还表现在整句的判断上。譬如说,“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那防护林是什么呢?请同学仔细把防护林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防护林是并行排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二十倍的林带。(从培植方法上讲)防护林是为了减少风的力量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作用上讲)防护林是抵御风沙袭击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目的上讲)“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在沙丘上植树种草怎么会成活呢?那我们就要研究湿沙层是什么。请同学仔细把植树种草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湿沙层是沙丘在四十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百分之二以上的沙层。“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那沙漠中到底有没有水呢?一想到水,人们容易想到滚滚的黄河、滔滔的长江。沙漠地面上缺水,地下有没有水呢?请同学仔细把地下水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句子回答地下水是什么。

地下水是沙漠中地面上的降雨与径流渗入到土壤岩隙中的水。【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作业设计】

完成课本88页,第二题,在练习本上。板书设计: 向沙漠进军 竺可桢

准确严密的语言

1.恰当的动词的使用 2.恰当的修饰限制性 词语的使用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反思】

《向沙漠进军》是一篇结构严谨的事理说明文。课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说明了为什么要进军,如何进军以及进军取得的成绩和前景展望三方面的内容。说明文一直是个人认为比较枯燥的一种文体。对于说明文的教学自认为无非就是抓住说明文的四要素进行逐一分析解剖即可。可是如此支离破碎的讲解,枯燥乏味的教学,怎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果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又怎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呢? 基于本文的文体特征,本着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我为这节课的教学设置了一个别致新颖的情境。我将沙漠当做对战的敌人,把课堂当成对抗的战场,在四十五分钟里设计了知己知彼,战略部署,胜利在望,兵法质疑四个环节。整节课上师生互动热烈,顺利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因此只有把学生带入情境,学生才会欣喜,才有探求知识的欲望。

情境的设置除去备课时的精心思考外,课堂的随即发挥也是很必要的。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假设成为侦查员,通过阅读课文找出沙漠的特点。也许还没有进入状态,一名学生的回答不够理想,我顺势说了一句“侦察兵得动作迅速啊,否则当心被敌人抓了去。”男孩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在同学们的提示下很快找到了答案。又如在“胜利在望”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作为士兵向上级汇报战绩时,同学们也许是胆怯,举手之人寥寥无几。见此情形,我说道,“各位同学满足老师这小小的虚荣心吧,让我也品尝一下当长官的滋味吧”。教室顿时骚动起来,练习片刻后,不少同学踊跃地举起了小手。这些示例说明在精心的设计也会有疏漏,教师临场的应对,紧扣情境设计语言也是调动气氛很重要的策略。永远没有一堂完美的语文课,同样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最突出的就是课文解读不够深入。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教学的一大重点,不论是全文落笔还是局部着眼,都体现出作者的严谨布局,可是在这节课上,我仅用了5分钟的时间笼统概括为逻辑顺序显然是不到位的,对于学生而言,什么是逻辑顺序,课文如何体现的,恐怕教学之后依然一片空白。这个问题又延伸到公开课的容量性上了。常常矛盾于这样的问题上,一堂公开课究竟是该面面俱到,强调整体性呢还是真正落实每个重点不顾课时完整呢?也许这将是永远争论不出结果的话题,只因为这是一堂公开课而非常态课。为了让学生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里扎扎实实的有所收获,最好的方法恐怕就是备课时的舍取得当。

第四篇:《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一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心句和支撑句之间的关系。

2.了解沙漠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人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树立向困难作斗争的思想。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文章第二部分是重点,可以在讲课前让学生列出结构提纲。

3.第一课时,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并落实第二

部分的结构提纲。

4.第二课时,复习举事例、作比较、列数据三种说明方法,学习打比方、作诠释两种新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限制性词语对说明事物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了解中心句和支撑

句之间的关系。

5.在复习或学习说明方法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揣摩。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2.落实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启发学生思维。

人类要生存,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就必须同各种各样的困难作斗争,包括同自然灾害 的斗争。沙漠蔓延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因为它无情地吞噬土地,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

据统计,全世界有六十三个国家受沙漠之害,总面积已达二千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中国,而且还在以每年五千八百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扩大。长此下去,到本世纪末,全世界将有

百分之十四的人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三分之二的人将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我国也是长

期受沙漠化困扰的国家。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树立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决心。

2.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他

是浙江绍兴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技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

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

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 有 论文多篇,并重视和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著有《竺可桢文集》。

这篇文章是竺可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为了我们认识沙漠、改造沙漠提供

了有益的经验。

二、解题。

1.课文题目是一个口号式的标题,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鲜明地表达了这篇文章的写

作目的。

2.题目不仅揭示了全文的内容,而且成为划分全文层次依据,同时还提示了文章内容 的重点。看到题目,读者必然提出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

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

三、内容分析。

教师提问:根据解题,文章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阅读,明确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一第3自然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人类必须向沙漠进

军。这一部分用国内外事实,回答了为什么向沙漠进军的问题,摆出了向沙漠进军的根据或

理由。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一第12自然段,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这一部分不仅说明人类 向沙漠进军的种种办法,而且分析了采取这些办法的科学根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说明我们征服沙漠的美好前景。这一部分特别强调了“在社

会主义制度下会更快成为现实”,语气坚定。

教师提问:第一部分哪一句话最重要?为什么?

第一句话最重要,因为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说明的。

教师分析:为了说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文章列举了国内国外两个

实例。分析这两个实例应当注

意从以下几点:

1.“摇篮”和“荒漠”对比,说明沙漠危害之大。所谓“摇篮”就是发源地,当然是富

饶的地区。这样的地区,竟然“部分”地受到风沙的侵占,可见沙漠危害之严重。

2.时间上的比较。地中海沿岸经“两三千年”风沙的侵占,部分地区变成了荒漠,而

我国榆林地区,从清朝乾隆年间到解放前,就已经造成“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这不过

两百年的时间。这说明什么?前者是风沙自然造成的,后者则是由于“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

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造成的,是人为的原因。人类破坏自然,一定受到

自然的惩罚。

前者因为是风沙自然造成的,所以用“侵占”一词,含有强行占据的意味;后者是人为 的原因,使风沙有隙可乘,因而用“侵入”一词。

教师提问: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内容是怎样向沙漠进军。这一部分可以分几层,每一层的内容应当怎样概括?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风沙的进攻和人类的防御(4—6自然段)。

第二层:人类怎样根本治理沙漠,就是如何利用水来向漠进军(7-10自然段)。

第三层:巧妙地利用沙漠,使它为人类造福(11—12自然段)。

这一部分每一层在说明人类向沙漠进军时都抓往了沙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治理沙漠。

第一层,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是“游击战”和“阵地战”,人类就利用风沙的这个特点,用培植防护林对付“游击战”,用植树种草对付“阵地战”,说明防御风沙是在分析风沙进攻 的特点基础上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二层,在说明“取得彻底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之后,人类分析出沙漠地区含有

充足的地下水源这一特点。那么利用这一特点,人类就可以变防御为进攻,使沙漠彻底改变

面貌。

第三层,在说明人类利用沙漠时,也是科学地分析了沙漠地区“风力很强”日光“特别

强烈”,“日照时间又特别长”的特点,然后利用这些特点,使沙漠成为一种资源。这种向沙 漠进攻,又比利用水改造沙漠更具主动性,科学性。

以上分析,突出说明,人类征服沙漠必须依靠科学知识和科学分析。“过去人类没有能

征服沙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实际上,第二部分就揭示了这个原因。

教师提示:在分析第二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落实这一部分的结构提纲。

这个结构提纲是第二部分内容的条理化,这样的结构顺

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内在条理,也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同时说明,人类认识事物,必

须科学地分析事物的特点。

教师提出:文章的第三部分紧扣题目,用富于鼓舞性的语言说明人类征服沙漠的光辉前

景。

四、小结。

我们给文章划分结构,必须依据文章的内容。内容上的联系就是结构上的关系。本文就

是以为什么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会有什么前景这三个问题构成了文章 的内容,那么也就成了文章三个部分的结构关系。第二部分在分析沙漠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以防御、进攻、利用为内容主线构成了它的结构关系。上面说的是文章大的结构关系。另外,还要注意小的结构关系,如比较关系、层进关系

等。比如,文章第一部分,前面已经分析,第2、3自然段在说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

然敌人之一”时,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印证的,并且用“摇篮”与“荒漠”这种演变上的比

较和时间上的比较,用词上的比较来说明问题,使人们认识上逐步深入。文章第二部分,御、进攻、利用是层进关系,说明人类对沙漠认识上的提高和治理上逐步科学化。

五、布置作业

1.文章用哪些说明方法?我们学过哪几种?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说明。

2.从文中找出主要的句子,分析一下文章是怎样解释。说明这些句子的。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在进一步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复习举事例、列数据、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学习打

比方、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掌握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2.了解什么是中心句、支撑句及其相互关系,并懂得它们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3.了解限制性词语加强说明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前面我们分析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现在我们复习上下。

学生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教师提问:这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说明文要用说明方法。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哪些

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

学生举例回答。

1.举事例。文章前两部分几乎每一自然段都举出了实例说明问题。举实例不但使文章

内容非常具体,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使读者印象很深。

2.列数据。比如,文章在说到培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御风沙的“游击战”时,说“风

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运用数据可以使说明具有高度准确性和科学

性。

3.作比较。文章举国外事例作说明时,就用“摇篮”对:“荒漠”作比较,对比鲜明,说明沙漠的肆虐程度。

二、内容分析,学习新知识。

教师提示:文章还用了作诠释和打比方两种说明方法。诠释的意思就是解释、说明。有 的时候,作者提出一个看法,读者并不明白,这就需要对这种看法作必要的解释、说明,使

读者清楚这种看法的含义、提出的根据等。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打比方可以使 事物或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易于理解。

1.作诠释。文章第1自然段提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的看法。读者

对这个看法会感到新鲜、陌生。因此下面两句便对此作诠释。“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

断地斗争。”一句,从时间之长说明这个看法的根据。“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一句,从斗争的结果说明

这个看法的根据。

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诠释的例子并加以说明。

2.打比方。例如:把沙漠比喻成“敌人”,把沙漠的进攻手段比喻成“武器”,把沙漠

进攻的方式比喻成“游击战”、“阵地战”等,都是打比方。打比方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用来

比喻的事物是人们都熟悉的事物,二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上面举的例子就是这样的。人

们把危害人类生存的沙漠比喻成“敌人”,把它危害人类的种种方式用“游击战”、“阵地战”

作比,都反映了人类对沙漠的厌恶和憎恨的感情。由此可见打比方不但可以使事物或事理形

象化、具体化,还直接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感情,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文章以诠释和举事例为主综合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全面、深入地阐释事理,使读者易

于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教师提问:在第1自然段中哪个句子最重要?其他两句与这个句子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第一句最重要。因为它是这一段的中心,它表达了该段的中心意思。

这叫中心句。其他两句对这句话起支持的作用,表现为对该句句意做出必要的解释。这样的

句子叫支撑句。运用中心句,使全段的每句话围绕中心句展开,内容更显得集中,结构也更

严密,同时在这两方面还给读者以提示。支撑句的运用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中心句,把握全

段的内容。

要注意的是,中心句的位置可以在句首,也可以在句中或句尾,有时还需要读者去归纳

概括。但有一点,是不是中心句,应看它是不是集中表达了全段的中心意思。

教师指导学生举例说明中心句和支撑句及其作用。

教师提示:说明文是科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要加强文章的科学性,在用词上就必须十

分注意。比如: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为什么要加上“之一”?能不能去掉?回答

是:不能。因为它反映了一种客观实际,即人类的自然敌人很多,沙漠只是其中一个。

2.“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要用“产

生和发展”这样一个动词性的并列短语?用一个动词行不行?不行。因为文明的发展有一个

过程,这个并列短语正反映了这种过程。没有“产生”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产

生”也没有多大价值。文章中用了大量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在加强文章的科学性、准确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这两

句话加点的词都是限制性的。“最顽强”不但点明了沙漠这个“自然敌人”的性质,而且把

沙漠归入最难于战胜的“自然敌人”的范围之内。正因为它“最顽强”,才有下一句的“不

断”,“不断”也就是同“沙漠”必须作长期斗争。

2“沙漠地区地势平坦,风力很强”。“很”限制说明“强”的程度。有了“很”字,下

面才能谈到利用的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从文章中再找一些例子进行练习,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三、小结。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而以诠释和举事例为主,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目的是

让读者易于把握和理解。不同的说明内容用不同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内容的组织和表述也就更严密,更科学。

中心句和支撑句的运用,是为了使内容表达集中而明确,结构条理而清晰。我们抓住了

中心句,并分析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便可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限制性词语的运用是为了加强说明的准确性。我们要结合课文加以体会。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从文中各找一个例子,说明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根据课堂上的分

析、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五篇: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向沙漠进军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第二部分(第5段至第8段),说明征服沙漠的方法。其中第5~6段说明抵御风沙和沙丘的具体办法。抵御风沙的办法是培植防护林,以减小风力,培植草皮,以减少沙粒的来源;抵御沙丘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以固定沙丘。第7~8段介绍采取攻势的积极办法。7段强调“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8段说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征服沙漠的治本方法。

第三部分(第9段至第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并向人们展示了征服沙漠、利用沙漠的美好前景。其中第9~10段介绍解放后征服沙漠所取得的成绩。第11~12段说明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第13段总结全文,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

二、层层深入的结构顺序

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全文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的结构顺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三、首尾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开头介绍:“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末段根据中间所说明的事实,得出“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的结论。这种写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同时内容上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出向沙漠进军的深远意义,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文综合运用了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并逐个进行说明。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抵御风沙的两种方法),打比方(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用比喻进行说明。武器,游击战,阵地战,波浪式),作比较(摇篮和荒漠,过去没能征服沙漠和现在向沙漠进军,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比较),列数字(沙丘的高度、速度、风遇防护林的速度的大小,湿沙层的深度,日照时间的长短)。

还有举例子,如课文在阐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从人类“同沙漠不断地斗争”和“没有能征服沙漠”说起,举出国外、国内两个地区变成沙漠的例子加以具体说明。

五、巧妙自然的过渡

如第7段中的第一句“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既是承接上一段的意思,又引出下文“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该段的末一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又起启下的作用。

六、修饰、限制词语的使用

例如:“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在“大风沙袭击”前用“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在“打死”前用“全部”限制,说明幼苗被打死的数量之大;“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若干成绩”中的修饰词“有计划地”准确地说明了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限制词“若干”说明有多项成绩。这些修饰、限制词的使用,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

七、语言学习教学建议

语言特点的学习,如学生有基础,可让他们自己到文章中去找典型的例子,从中归纳出特点来。如没有这个基础,可由教师举例,让学生来学习、体会。辨词和综合能力训练可请几位学生先作重点准备,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由班级学生集体讨论。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反映沙漠化问题的材料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渎课文,提出如下要求。

①标记生字新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好。

②标记好段落序号,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三、具体妍习

1.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向沙漠进军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的这一点。

2.沙漠危害人类极大,而人类是否能征服它呢?其前途会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重点研读

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回答。

明确:从抵御、进攻到利用。

2.本部分又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请同学们采用摘录中心句和概括法相结合的方法,列出本部分的结构提纲,然后讨论修正。

3.这一部分的开头段说明了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明确:先让读者明白抄漠是怎样危害人类,即风沙的进攻主要是“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方式,然后有的放矢地针对风沙危害的方式采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理。

4.揣摩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作用。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脊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明确:“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数量之大。“常常”、“两三次”、“点”,说明一次大风沙袭击给农民的生产和收获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这一点讲征服沙漠刻不容缓。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先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而这一部分也是按层进式结构,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然后针对危害的方式采用抵御、进攻到利用等治理方法;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本文有很多段采用了中心句提纲挈领,逻辑性非常强。

六、作业

阅读课后《沙尘暴十袭京城》的短文.在此基础上,收集资料,了解沙尘暴袭击中国部分省市的情况,并整理,准备在下一节课在班上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让学生在班上充分交流自己收集并整理好的材料。形式:分组交流,然后请代表向全班公布交流情况及内容。

二、回顾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三、具体研习

讨论后,明确:

1.举例子:(例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课文中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例子很多。请大家重点掌握。)

2.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二:类等。提示学生注意:分类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并以“人”为例,说明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

3.打比方:(如: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

4.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5.例数字(略)

四、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程度的限制性的词语,更可准确的说明事理,做到表达严谨周密。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试指出下边各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是不能去掉的。如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1.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2.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3.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5.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下载《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向沙漠进军教案[本站推荐]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

    向沙漠进军教案

    向沙漠进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对作者有一个大体了解。让学生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

    向沙漠进军学案五篇范文

    初二上册第19课《向沙漠进军》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写作思路。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揣摩文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了解......

    向沙漠进军教案(5篇)

    《向沙漠进军》教案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陈钟梁 教学目的 一 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 掌握本文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

    向沙漠进军教案5篇

    [向沙漠进军教案]点击广告,增加动力,向沙漠进军教案。谢谢你,朋友更多教学资料点击进入初中英语教学资料(课件)初中英语教学案和检测试题高中英语教学资料高考各科教学资料向......

    我教《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

    ——我教《向沙漠进军》 张国生我教《向沙漠进军》,是按“大语文教育”思想和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我制定了几个目标:(1)学科教学目标:扎扎实实进行语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5篇)

    授课者王海明 一、教学目标:知——认识沙漠,并征服沙漠的方法; 能——阅读、分析事理说明文的能力; 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大家已经学过说明......

    初中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教学教案

    (2003-04-26 13:51:12)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陈钟梁教学目的一 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二 掌握本文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