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
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不到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足、交通法规不健全、城市交通参与者交通法规意识淡薄等,提出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人为本进行科学的交通管理、促进队伍建设和全民交通意识的提高以及加速发展公共交通等对策。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近十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兴建、改建、扩建了多条城市道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城市的人流、物流、车流急剧膨胀,交通基础设施存量仍显不足,供需矛盾仍很突出,还不能满足广州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广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1.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不到位
(1)交通源布局不合理。由于各种限制,广州城区没有按城市的自然条件、地位和地理位置布局把城市的生活区、办公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交通枢纽区等功能区:进行合理分布。随着交通源自然发展时间的延长,其布局的合理性逐渐消失,而路面交通的不合理性通过逐渐加重的拥挤和堵塞逐步表现出来。天河中心区是典型例子,商业越来越旺,交通却越来越紧张,让城市规划者及交通管理者始料不及。
(2)路网布局不合理。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路网整体性差,非交通占道突出、个别路段的路幅狭窄,同时,也存在次干道,特别是中小街道的配套交通设施不够完备、管理力量薄弱,部分路段双向交通易于发生堵塞而不能得到及时排除等诸多因素,不足以吸引机动车辆进入次干道和中小街道行驶,从而导致大量交通拥入主干道,形成主干道拥堵的局面。比如,天河中心区主要车流量集中在天河北路、黄埔大道、体育东、体育西、天河路上行驶,而相邻的次支线由于多为狭窄,有的还人为封堵住,不能联网为主干路分流。相反,从次支路驶出的车辆还要在主干道上路口掉头、转弯,加重主干道负荷。
(3)停车站场布局不合理。车辆有行必有停,但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停车场却寥寥无几,大型商场、宾馆、机关也大多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地。在广州很多地方因找不到停车的地方,有的司机不得不在街上转来转去,同时也影响到其他车辆。为解决“停车难”问题,交警部门不得不在部分非主要马路上设置停车线,这更使业已紧张的道路交通雪上加霜。
(4)公交优先不尽人意。我国从2000年开始要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虽然广州也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结果却不如人意,存在不少问题,如公交专用车道寥寥无几,公交线路设置不够合理,公交出行速度下降,服务水平低下等现象。2004年,广州公共交通(含地铁、公车、电车、出租车)运载25亿人次,对城市交通的分担率仅为24%,虽在全国大城市中居于前列,但与伦敦的72%、日本的87%、香港的90%相比差距甚远。
2.交通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道路、站场总量不足。随着广州市经济高速发展,市民的出行需求和私人汽车数量的快速发展与城市交通建设不足之间的矛盾日发突出。比如,广州目前有机动车183万辆,比1999年增长4.17倍,此外还有30多万辆外地籍和部队车辆,但广州城市道路总面积较1999年仅增长2.08倍,机动车辆数量增长比道路面积增长高2倍,路少车多,道路承载能力的提高难以满足车流量快速增长的需要。
(2)道路之间衔接性不强。目前广州城市公路建设往往是修一条很宽的中心大路,许多旁边小路都不通畅,很多街区里面的道路还是“各自为政”互不相通,结果把通行压力全“逼”到了大路上。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小路大路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严重妨碍了车辆的分流和速度。
(3)道路功能分工不明确。目前,广州交通还停留在容量优先的观点上。20世纪50-70年代,英国的城市交通是容量优先;80-90年代,变成了安全优先;90年代,则变成了行人优先。我们应该借鉴英国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保证行人的交通空间和安全,明确城市道路的功能,科学划分城市道路的交通专门分区,开辟公交车专道,促使交通参与者各行其道,道道畅通。
(4)道路总体使用效率不高。广州城市的道路使用率不高。发达国家的道路行驶速度在50-60公里/小时,道路利用率很高,而广州道路的行驶速度一般在20公里/小时左右,道路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当汽车以20公里/小时左右的速度行驶时,其消耗的功能最多、排放的尾气最多、占道面积最多。机动车已经成为城市污染最主要的来源。
3.交通法规不健全,交通执法力度不强
现有交通法规不健全,交通执法力度有待加强,加重了路面交通的混乱现象。常见违规如“酒后驾车”、“闯红灯”、“不系安全带”、“驾车打电话”、“压黄线”、“超速行驶”、“违章停车”以及“尾气排放超标”等都没有受到依法严惩,交通规范形同虚设,间接加重了城市交通情况的恶化。这种情况,与英国等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英国是欧洲小汽车使用量最大的国家,许多城市街道路面狭窄,还不如我国,但却基本上看不到警察,车流也基本通畅。个中缘由,除了英国人非常遵守规矩外,与警察执法如山离不开。如伦敦当局对进入市中,08平方英里范围内的车辆从早晨7点到下午6点半征收5英镑的“进城费”。逃交者会被路口的摄像装置记录下来,并被罚款80英镑,同时被电脑自动存储进个人信用记录。这些个人信用记录将影响到被罚者以后的就业和工作。
4.交通管理设施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广州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管理水平低,智能交通指挥系统以及交通自适用信号灯控制、交叉口可变导向车道、高架上匝道自动控制、闭路电视监控、交通信息的互动发布等系统都没有发展建设起来;电子交通路牌的摆设、交通信号灯配备、咪表停车路段设置不尽合理,客观上造成车流缓慢,交通阻塞。比如,广州部分道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若加强交通管理,广州现有道路至少还可以提高20%的通行能力,相当干可以挖掘出970多公里的道路资源,而广州2004年全年的市政道路建设长度才300公里左右。
5.城市交通参与者文明程度低,交通法规意识淡薄
广州城市交通参与者文明程度低,有法不依现象突出,导致大量的交通事故,阻碍了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据统计,广州平均每天因为交通事故死亡4.53人,与北京、上海、天津相比,无论是死亡人数、万车死亡率和万人死亡率都明显居高。据交警部门分析,这些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低下,不依法遵章行车、行走造成的。
二、解决广州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高规格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发展智能化交通
广州要把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放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体现适当的超前性,并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的紧密结合中,加强交通设施的完善以及合理建设,使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成为三位一体化的相关连续过程。
首先,大力开发平交口的交通渠化,最大限度地挖掘路口的时空潜力。建议采取不同程度的压缩原有车道宽度,增划路段车道和进口车道,使进口车道数大于路段车道数,非机动车停车线提前或后退(与机动车停车线相比较)、路口内施划或设置导流岛而使路口右转机动车通过导流岛提前右转弯等方法渠化路口。
其次,挖掘次干道、中小街道的通行潜力,为主干道分流服务。修建或扩建一条城市道路,其投资是巨大的。而挖掘现有道路的交通潜力,特别挖掘交通流量远没有饱和的次干道、中小街道交通潜力其效益应当是明显的,经济价值也十分巨大。
第三,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横贯市区的快速路和环城快速环线。作为一个大城市交通,客观上要求具有横贯市区的快速路和环城快速环线,使城市主干道的可达性和通过性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对于均衡城区路网流量,减少车辆无效行驶给道路带来的不必要负荷,充分发挥主干道大流量交通的负荷能力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规范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有效指导交通运作流向。交通设施的科学性、完整性能够生动、形象地规范车辆和行人的交通行为,告诉人们在参与交通的行为中,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可以说,一条标线、一个标志、一组信号灯就是物化的法律、法规,是交通民警执法的基础,是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畅通的基本条件。
第五,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智能化交通。ITS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老城市道路在短期内难以改造的情况下,ITS不失为解决车辆堵塞、保证交通安全的一项良策,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第六,合理布局,加强停车场地的规划和建设。根据市区不同地域的交通流量和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停车场地的布局和建设;以方便市民出行、方便停车出车、提高整体交通效率的原则安排停车地点;以人流车流密度测量停车数量,合理建设停车点的数量和停车容量,以市场需求规则和有条件限制车辆进入繁华商业区的原则合理制定停车费用,提高停车场所的使用率。
2.因时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进行科学的交通管理
一直以来,人们都误把车辆等交通工具的通行当作交通通行的对象,恰恰把交通通行主体——人给忽略了。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的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但是,所有这些都是为人的有效快速通行服务的。
首先,加快高新技术在城市道路管理中的应用。例如,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车辆档案、驾驶员档案、道路和车站建设档案集中管理,在市、区、街道实现计算机联网,等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交通管理提供许多先进的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推广人性化交通管理模式。在交通管理中体现人性化方面,我们还做得不够。比如在英国、香港和澳门等地,汽车必须得让行人先走。在以后的交通规划发展和管理中,应当加强以人为本的主导性,发展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再次,加强执法力度,强化路面管理。交通管理的各项工作归根到底要体现在路面管理上。加强执法力度,强化路面管理是交通管理的集中表现。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警察就是执法者,弱化交通民警的执法,就弱化了交警对路面的控制,交通安全与畅通就难以保障。
3.增强素质教育。促进队伍建设和全民交通意识的提高
不论是交通管理者,还是交通参与者,都是由人构成,因此,增强人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
首先,要提高交通管理者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提高管理水平。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交通管理工作,要依靠现代化科技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不论是干部,还是普通民警,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能胜任今天的交通管理工作的。因此,增强交警的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在方法上,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从干部到普通民警都必须参加培训,逐步提高整个交警队伍的水平,使交通管理工作得以保证。对一些确不能胜任工作的,要采取淘汰的方式解决。
其次,大力宣传交通法规,增强公民文明参与交通意识。交通安全宣传和交通法规教育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利用大众新闻媒介和社会力量,把全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法规纳入两个文明建设的轨道,对不同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现代交通意识教育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在加大立法和监控力度的同时,做好广泛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交通参与意识,持之以恒地把交通法规、交通安全常识潜移默化到交通参与者的思想意识中,让人们养成文明开车、文明行路的城市交通风尚。
4.加速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出行总量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同时,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低收入人群出行难的基本保障。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低价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也体现了社会公平。此外,公共交通还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反映了城市的精神面貌,又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以及该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是否稳定。因此,解决当前广州的交通拥堵问题,保障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通畅,重点应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首先,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科学技术应用,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改造,推进以智能交通为重点的行业科技进步,提高运营车辆、运营调度系统、查询系统、场站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舒适的乘车环境。
其次,进一步推进公共交通专用道建设,加强公共交通专用道的监控,真正做到“专道专用”;优化交通信号配时,为公共交通优先通行、提高运行速度创造条件,净化行车环境,减少困扰,提高准时准点率,提高可预见度。在大型客流集散点,要将公共交通首末站或停靠站作为配套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第三,加强公共交通内部的配合,实现无缝衔接。合理规划和建设公交车站场、轨道交通出入口以及出租车乘客的上落站场,科学布置路面行人过街天桥和隧道,统筹候车站、轨道交通出入口、地铁隧道和行人过街路线之间的有机统一,实现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避免市民的无效通行,较少行人乱闯红灯、乱过马路的可能。
第四,采取措施吸引市民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票价优惠政策和便民措施,鼓励市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实行地区价格控制,减少交通繁忙地段的交通流量。
第五,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轨道交通相对于其他的交通工具,具有载客量大、无污染、快速准时等优势,深受市民的喜爱。面临交通压力的快速增长趋势,在财力许可的前提下,广州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使之真正成为公共交通的骨干力量。
第六,提高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合理调控公交车和出租车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优化配置资源,科学安排行车路线以及营运车辆总量,规范公交车和出租车的经营行为,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文明行车和经营,让百姓满意。
第二篇: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不到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足、交通法规不健全、城市交通参与者交通法规意识淡薄等,提出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人为本进行科学的交通管理、促进队伍建设和全民交通意识的提高以及加速发展公共交通等对策。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近十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兴建、改建、扩建了多条城市道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城市的人流、物流、车流急剧膨胀,交通基础设施存量仍显不足,供需矛盾仍很突出,还不能满足广州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广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1.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不到位
(1)交通源布局不合理。由于各种限制,广州城区没有按城市的自然条件、地位和地理位置布局把城市的生活区、办公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交通枢纽区等功能区:进行合理分布。随着交通源自然发展时间的延长,其布局的合理性逐渐消失,而路面交通的不合理性通过逐渐加重的拥挤和堵塞逐步表现出来。天河中心区是典型例子,商业越来越旺,交通却越来越紧张,让城市规划者及交通管理者始料不及。
(2)路网布局不合理。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路网整体性差,非交通占道突出、个别路段的路幅狭窄,同时,也存在次干道,特别是中小街道的配套交通设施不够完备、管理力量薄弱,部分路段双向交通易于发生堵塞而不能得到及时排除等诸多因素,不足以吸引机动车辆进入次干道和中小街道行驶,从而导致大量交通拥入主干道,形成主干道拥堵的局面。比如,天河中心区主要车流量集中在天河北路、黄埔大道、体育东、体育西、天河路上行驶,而相邻的次支线由于多为狭窄,有的还人为封堵住,不能联网为主干路分流。相反,从次支路驶出的车辆还要在主干道上路口掉头、转弯,加重主干道负荷。
(3)停车站场布局不合理。车辆有行必有停,但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停车场却寥寥无几,大型商场、宾馆、机关也大多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地。在广州很多地方因找不到停车的地方,有的司机不得不在街上转来转去,同时也影响到其他车辆。为解决“停车难”问题,交警部门不得不在部分非主要马路上设置停车线,这更使业已紧张的道路交通雪上加霜。
(4)公交优先不尽人意。我国从2000年开始要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虽然广州也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结果却不如人意,存在不少问题,如公交专用车道寥寥无几,公交线路设置不够合理,公交出行速度下降,服务水平低下等现象。2004年,广州公共交通(含地铁、公车、电车、出租车)运载25亿人次,对城市交通的分担率仅为24%,虽在全国大城市中居于前列,但与伦敦的72%、日本的87%、香港的90%相比差距甚远。
2.交通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道路、站场总量不足。随着广州市经济高速发展,市民的出行需求和私人汽车数量的快速发展与城市交通建设不足之间的矛盾日发突出。比如,广州目前有机动车183万辆,比1999年增长4.17倍,此外还有30多万辆外地籍和部队车辆,但广州城市道路总面积较1999年仅增长2.08倍,机动车辆数量增长比道路面积增长高2倍,路少车多,道路承载能力的提高难以满足车流量快速增长的需要。
(2)道路之间衔接性不强。目前广州城市公路建设往往是修一条很宽的中心大路,许多旁边小路都不通畅,很多街区里面的道路还是“各自为政”互不相通,结果把通行压力全“逼”到了大路上。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小路大路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严重妨碍了车辆的分流和速度。
(3)道路功能分工不明确。目前,广州交通还停留在容量优先的观点上。20世纪50-70年代,英国的城市交通是容量优先;80-90年代,变成了安全优先;90年代,则变成了行人
优先。我们应该借鉴英国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保证行人的交通空间和安全,明确城市道路的功能,科学划分城市道路的交通专门分区,开辟公交车专道,促使交通参与者各行其道,道道畅通。
(4)道路总体使用效率不高。广州城市的道路使用率不高。发达国家的道路行驶速度在50-60公里/小时,道路利用率很高,而广州道路的行驶速度一般在20公里/小时左右,道路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当汽车以20公里/小时左右的速度行驶时,其消耗的功能最多、排放的尾气最多、占道面积最多。机动车已经成为城市污染最主要的来源。
3.交通法规不健全,交通执法力度不强
现有交通法规不健全,交通执法力度有待加强,加重了路面交通的混乱现象。常见违规如“酒后驾车”、“闯红灯”、“不系安全带”、“驾车打电话”、“压黄线”、“超速行驶”、“违章停车”以及“尾气排放超标”等都没有受到依法严惩,交通规范形同虚设,间接加重了城市交通情况的恶化。这种情况,与英国等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英国是欧洲小汽车使用量最大的国家,许多城市街道路面狭窄,还不如我国,但却基本上看不到警察,车流也基本通畅。个中缘由,除了英国人非常遵守规矩外,与警察执法如山离不开。如伦敦当局对进入市中,08平方英里范围内的车辆从早晨7点到下午6点半征收5英镑的“进城费”。逃交者会被路口的摄像装置记录下来,并被罚款80英镑,同时被电脑自动存储进个人信用记录。这些个人信用记录将影响到被罚者以后的就业和工作。
4.交通管理设施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广州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管理水平低,智能交通指挥系统以及交通自适用信号灯控制、交叉口可变导向车道、高架上匝道自动控制、闭路电视监控、交通信息的互动发布等系统都没有发展建设起来;电子交通路牌的摆设、交通信号灯配备、咪表停车路段设置不尽合理,客观上造成车流缓慢,交通阻塞。比如,广州部分道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若加强交通管理,广州现有道路至少还可以提高20%的通行能力,相当干可以挖掘出970多公里的道路资源,而广州2004年全年的市政道路建设长度才300公里左右。
5.城市交通参与者文明程度低,交通法规意识淡薄
广州城市交通参与者文明程度低,有法不依现象突出,导致大量的交通事故,阻碍了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据统计,广州平均每天因为交通事故死亡4.53人,与北京、上海、天津相比,无论是死亡人数、万车死亡率和万人死亡率都明显居高。据交警部门分析,这些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低下,不依法遵章行车、行走造成的。
二、解决广州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高规格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发展智能化交通
广州要把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放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体现适当的超前性,并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的紧密结合中,加强交通设施的完善以及合理建设,使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成为三位一体化的相关连续过程。
首先,大力开发平交口的交通渠化,最大限度地挖掘路口的时空潜力。建议采取不同程度的压缩原有车道宽度,增划路段车道和进口车道,使进口车道数大于路段车道数,非机动车停车线提前或后退(与机动车停车线相比较)、路口内施划或设置导流岛而使路口右转机动车通过导流岛提前右转弯等方法渠化路口。
其次,挖掘次干道、中小街道的通行潜力,为主干道分流服务。修建或扩建一条城市道路,其投资是巨大的。而挖掘现有道路的交通潜力,特别挖掘交通流量远没有饱和的次干道、中小街道交通潜力其效益应当是明显的,经济价值也十分巨大。
第三,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横贯市区的快速路和环城快速环线。作为一个大城市交通,客观上要求具有横贯市区的快速路和环城快速环线,使城市主干道的可达性和通过性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对于均衡城区路网流量,减少车辆无效行驶给道路带来的不必要负荷,充分发
挥主干道大流量交通的负荷能力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规范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有效指导交通运作流向。交通设施的科学性、完整性能够生动、形象地规范车辆和行人的交通行为,告诉人们在参与交通的行为中,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可以说,一条标线、一个标志、一组信号灯就是物化的法律、法规,是交通民警执法的基础,是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畅通的基本条件。
第五,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智能化交通。ITS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老城市道路在短期内难以改造的情况下,ITS不失为解决车辆堵塞、保证交通安全的一项良策,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第六,合理布局,加强停车场地的规划和建设。根据市区不同地域的交通流量和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停车场地的布局和建设;以方便市民出行、方便停车出车、提高整体交通效率的原则安排停车地点;以人流车流密度测量停车数量,合理建设停车点的数量和停车容量,以市场需求规则和有条件限制车辆进入繁华商业区的原则合理制定停车费用,提高停车场所的使用率。
2.因时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进行科学的交通管理
一直以来,人们都误把车辆等交通工具的通行当作交通通行的对象,恰恰把交通通行主体——人给忽略了。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的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但是,所有这些都是为人的有效快速通行服务的。
首先,加快高新技术在城市道路管理中的应用。例如,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车辆档案、驾驶员档案、道路和车站建设档案集中管理,在市、区、街道实现计算机联网,等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交通管理提供许多先进的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推广人性化交通管理模式。在交通管理中体现人性化方面,我们还做得不够。比如在英国、香港和澳门等地,汽车必须得让行人先走。在以后的交通规划发展和管理中,应当加强以人为本的主导性,发展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再次,加强执法力度,强化路面管理。交通管理的各项工作归根到底要体现在路面管理上。加强执法力度,强化路面管理是交通管理的集中表现。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警察就是执法者,弱化交通民警的执法,就弱化了交警对路面的控制,交通安全与畅通就难以保障。
3.增强素质教育。促进队伍建设和全民交通意识的提高
不论是交通管理者,还是交通参与者,都是由人构成,因此,增强人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
首先,要提高交通管理者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提高管理水平。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交通管理工作,要依靠现代化科技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不论是干部,还是普通民警,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能胜任今天的交通管理工作的。因此,增强交警的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在方法上,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从干部到普通民警都必须参加培训,逐步提高整个交警队伍的水平,使交通管理工作得以保证。对一些确不能胜任工作的,要采取淘汰的方式解决。其次,大力宣传交通法规,增强公民文明参与交通意识。交通安全宣传和交通法规教育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利用大众新闻媒介和社会力量,把全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法规纳入两个文明建设的轨道,对不同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现代交通意识教育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在加大立法和监控力度的同时,做好广泛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交通参与意识,持之以恒地把交通法规、交通安全常识潜移默化到交通参与者的思想意识中,让人们养成文明开车、文明行路的城市交通风尚。
4.加速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出行总量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同时,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低收入人群出行难的基本保障。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低价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也体现了社会公平。此外,公共交通还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反映了城市的精神面貌,又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以及该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是否稳定。因此,解决当前广州的交通拥堵问题,保障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通畅,重点应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首先,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科学技术应用,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改造,推进以智能交通为重点的行业科技进步,提高运营车辆、运营调度系统、查询系统、场站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舒适的乘车环境。其次,进一步推进公共交通专用道建设,加强公共交通专用道的监控,真正做到“专道专用”;优化交通信号配时,为公共交通优先通行、提高运行速度创造条件,净化行车环境,减少困扰,提高准时准点率,提高可预见度。在大型客流集散点,要将公共交通首末站或停靠站作为配套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第三,加强公共交通内部的配合,实现无缝衔接。合理规划和建设公交车站场、轨道交通出入口以及出租车乘客的上落站场,科学布置路面行人过街天桥和隧道,统筹候车站、轨道交通出入口、地铁隧道和行人过街路线之间的有机统一,实现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避免市民的无效通行,较少行人乱闯红灯、乱过马路的可能。
第四,采取措施吸引市民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票价优惠政策和便民措施,鼓励市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实行地区价格控制,减少交通繁忙地段的交通流量。
第五,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轨道交通相对于其他的交通工具,具有载客量大、无污染、快速准时等优势,深受市民的喜爱。面临交通压力的快速增长趋势,在财力许可的前提下,广州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使之真正成为公共交通的骨干力量。
第六,提高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合理调控公交车和出租车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优化配置资源,科学安排行车路线以及营运车辆总量,规范公交车和出租车的经营行为,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文明行车和经营,让百姓满意。
第三篇:西安市区交通拥堵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西安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长,机动化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交通状况日益恶化。虽然城市道路面积以较大速度增长,但仍远远落后于车辆的增长速度。随着同时外来游客的增加,特别是在黄金周期间由于旅游景点的道路设施不完善,存在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也给西安市的城市交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西安市区交通拥堵状况总体已经比较严重,呈现出以下特点:
1、地点固定性。这些固定的交通拥堵地段包括:交通要道、道路改造周边路段、商业集中区路段、红绿灯设置多的路段及行人较多穿行机动车道路段。
2、时间规律性。很多城市市区发生交通拥堵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时间段: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期,上下班车流、政务商务车流、旅游休闲车流同时集聚在相同的路段上;周末、黄金周期间出行车辆比平常增加。
二、造成城市市区交通拥堵主要原因
1、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过快,道路车流量日益增大。西安市近些年来,很多私家车数量逐年增多,并呈现越来越大的增长趋势。今年,西安市民购车的热情持续高涨,目前西安私家车已占到全市汽车保有量的80%。目前西安机动车保有量132万辆。
2、道路建设在结构和功能上无法满足交通需要。(1)一些交通道路功能不清,路网结构欠合理。不少道路都被用来搞商业街、步行街。导致不少道路成为断头路,无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城市道路进行车辆分流。一些交通道路设计过窄,道路之间没有分叉路口,无法进行车辆分流。(2)一些人流量很大的道路没有人行道、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大量行人来往于这些机动车道之间,就会造成部分车辆通行极其缓慢。(3)停车场建设滞后,大量车辆无成本、无序停在交通道路上,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3、部分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识差。(1)很多机动车违章现象突出。随意抢道、占道、掉头和停车,在没有交警管理、红绿灯的路口,各种车辆互相抢行;部分司机驾驶违反交通规则,占用停车道,阻挡了整个公交车车道,影响了整个道路交通;还有一些司机驾车时候随意左转、掉头;更有司机为了节省通行时间,本来是直行的却在红绿灯处占用左传或者右转车辆路线试图并线。(2)部分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和行人肆意穿行。很多行人常常行走在自行车道上,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则大都行驶在机动车道上,挤压了公交车和机动车行使空间。
4、市区道路交通管理还有很多地方不到位。(1)、一些城市市区交通秩序疏导基本上还是依赖民警和红绿灯岗亭疏导,管理力量不足,交通管理科技手段还比较低。在交通管理上还是基本采用警力、交通灯等形式,没有大规模使用电子眼,形成严密的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无法进行科学的管理。(2)、部分路段红绿灯过多,导致车辆通行缓慢。不少红绿灯的设计时间不合理,车辆较多的方向反而通行时间较短。(3)、交通安全措施和责任不落实,出现交通事故,没有得到快速、有效的处理。很多时候事故双方为了保护现场,往往牺牲了整个道路交通。(4)、一些交通道路两旁的施工单位非法占用了人行道、自行车道,挤压了行人、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
5、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现象普遍。非机动车和行人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一个显著特征。目前,这两类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违法十分突出,成为影响我市交通秩序的重要因素,这类违法行为的主要成因,一是这两类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观念普遍较差。二是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源头管理脱节,另外,新的非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至今未实施,一些生产厂家和商家钻法律空子,导致现在有的电动自行车比摩托车还大,而交警又无权过问。三是管理的阻力大、困难多、方法少。在实际管理中,相当一部分机动车和行人不理解、不配合交警的执法,反而还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言行、辱骂、围攻执法交警。
三、解决西安市交通拥堵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交通分离、开辟非机动车道。目前,西安市混合交通状况还比较严重,这是交通混乱、道路拥挤、事故多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要继续采取增设交通护栏、隔离带、道路渠划等措施,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严格进行分离,确保各行其道。同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人、车较为集中的繁华区域多建地下通道和过街天桥,进一步完善护栏、绿化带、减速带、防撞岛等行人交通安全设施,减少行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上,可以结合市政工程,加快改善背街小巷的路面条件和状况,充分利用小街巷、小胡同开辟新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进一步减轻城市主干道路的交通压力。
2、实行错时上下班、减少高峰期交通压力。推行了错时上班举措,能有效减轻和缓解高峰时段市区道路的拥挤、混乱局面,效果非常明显,建议市政府能否考虑把上下班时间也提前半小时,使交通晚高峰提前分化,确保交通畅通。
3、加快我市交通道路建设,加大我市城市交通承载量。(1)加快城市市区环城公路建设,将越来越多的车流分流到环线,减轻市中心路段的拥堵状况。(2)加速建设市区道路中的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一些道路中的主、次干道变成机动车专用道后改造断面,其外侧作为公交专用道。(3)在一些路段设立单行线和分隔栏,禁止随意左转、掉头。一些交叉、转弯路口比较多的路段设立单行线,以局部的限制来保障全局的畅通。(4)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路段架设人行天桥或者地下通道。减少行人穿行道路中间绿化带、人行横道时给道路机动车带来的行驶压力。(5)加快停车场等相关设施建设,尽量减少机动车占道停放。
4、加大道路交通管理力度,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水平。(1)加强部分路口交通管理力量和手段。合理分配有限的警力,加强交通警察和交通协管部门上岗值勤,规范车辆驾驶和行人行走;适当在市区交通道路增加安装电子警眼,以监测过往违章和超载的车辆,提高交通管理水平。(2)合理配置部分路段、路口的红绿灯通行时间。协调好各个方向通行的车流量,避免部分车辆在等候时间、停留时间过长,提高车辆的通行速度。(3)提高对交通违法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严肃处理部分道路上的乱停车、乱掉头、乱左传等违章行为。适时开展交通秩序专项违章整治,严惩一些交通违法者。(4)加强对交通事故的处理能力,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执法设施和设备建设,配备现代化的通讯器材,增强协同作战快速化机制,及时纠正违章和处置突发事件。(5)城市广播电台在上下班时间增加市区交通信息播放,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让驾驶员都能随时随地得到市区主要道路车辆行使的交通信息,选择适当通行线路,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拥堵。
5、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停车难的问题,严格依法加强管理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综合治理。解决城市停车问题必须遵循供需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市区机动车保有量与停车设施建设之间保持适当比例,逐步改善停车设施不足问题。我市市区可以从下六个方面停车设施的建设:(1)在市中心区域建设公共立体停车库。(2)严格落实临街大中型建筑配建停车场规定。加快大中型建筑配建停车场的建设,是提高市区停车供给能力的关键。在市区各类大中型公共设施的建设中,应严格按规定配建停车场,减少对公共停车场的压力。(3)加快居民住宅小区配套停车设施建设。针对当前存在的小区内机动车泊位紧张问题,应将新建居民住宅小区按标准配建停车场地作为一项强制性管理措施,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必须配建足够的停车场地。对已建的小区存在停车难问题的,应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改造社区内闲置的空地及利用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停车场地资源,开辟停车场。(4)科学规范并合理配置一定占道停车设施。(5)提高停车场科技管理水平。新技术在停车管理中的使用,能合理利用停车设施,提高停车场(库)的使用效率。
6、鼓励市民搭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出行,减少行驶在路的车辆。对于人口比较密集、道路资源相对紧缺的我国很多城市市区而言,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客运系统结构是解决城市交通易堵的根本途径。适当降低城市公交车乘车费用,特别是对中小学学生、困难家庭、下岗失业人员的给予更加适当的优惠,引导更多市民乘坐公交车或地铁出行。合理配置公交车的线路和站点,加强住宅区、商业区、办公区的公交车线路,提高公交车在城市市民当中的出行分担率。
7、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树立交通安全法制观念,增强交通公德。非机动车和行人是道路交通的重要主体,涉及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幸福息息相关。因此,加强非机动车和行人的管理,首先应着力于社会化宣传这一治本之策,从党、政、军机关、学校抓起,带动全社会自觉抵制不文明交通行为。另外,要加大舆论宣传,监督力度,对一些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不文明交通行为进行适度的暴光批评,共同营造人人遵法守规的良好氛围。
西安市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 城市道路建设、改造日新月异,改善了城市道路交通服务水平。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区将会产生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车流,城市交通矛盾日益凸显。认真分析西安市交通的特征,正确审视城市交通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对陕西省的发展有着至关的重要性。
第四篇:合肥市交通拥堵现状分析及原因分析
现状分析
合肥目前的公共交通大致是这样:在平常工作日,除去上下班高峰时期,市民的正常出行还算是便利,公交车能做到保证两板之间有合理的间隔时间,车上的乘客数量保持在正常合理的状态,公交班次在规定路线的行驶时间趋于稳定。出租车能做到招手停靠,有能力的乘客能结合日渐发展完善的网络打车软件,有效保证自己的日常出行。
在交通比较拥堵的的老城区,市民出行尽量避免下午一点以后以及五点以后,因为私家车问题以及道路问题,公交车拥堵时间长,车上乘客数量多,会产生不好的乘车体验。虽然政府明令禁止出租车不给在那个时间段交接班,但是作为三餐时间之一,可以理解他们要吃完饭。
周末全天拥堵,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汽车保有量剧增。
造成拥堵的因素:
(一)、道路方面
1、因地理条件限制,合肥市环城公园以内的中心城区出入口数量偏少,只有长江东路、长江西路、寿春路、阜阳路、蒙城路、亳州路、金寨路、徽州大道等八条主要对外通道。而该区域却是合肥市政治、经济、文化、商业最发达地区,交通流量最集中区域,出入口不顺畅,难免出现梗阻现象。
2、道路规划不合理,城区内断头路、丁字路过多,车辆通行受限,降低了通行速度,增加了停车等待时间。典型的有徽州大道、金寨路、宿州路、桐城路、庐江路等。
3、中心城区道路普遍较窄,除长江路经过几次改造拓宽至双向八车道外,其余主要道路只有双向四车道或六车道,对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而言,道路交通的承载力明显不足。
4、畅通一环并不畅通。全长17.2公里,总工期近5年的“全线无红灯”畅通一环改造工程,虽然已全部贯通,但由于与相邻道路衔接不顺,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畅通,金寨路、徽州大道、梅山路等处高峰时期已成为中心城区最为拥堵的路段。
(二)车辆方面
1、机动车增长迅猛。根据合肥市交警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7月底,合肥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93万(含四县一市)。按合肥全市常住人口750万计算,平均每8个合肥人就拥有一辆机动车。而且目前每天新车上牌量约561辆,总量增长快、私家车所占比例高、城区机动车总量大已成为合肥市机动车快速增长的三个显著特点。
2、停车场地不足,随意停车占用有限道路资源。合肥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仅有市府广场、淮河路、长江中路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其中市府广场泊位360辆,淮河路泊位160辆,长江中路泊位170辆)以及部分大型商业中心如万达、银泰、金鹰等地下停车场。根据合肥市规划局的调查报告,“目前合肥市市区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2.9万辆,若公共停车泊位按机动车保有量的15%计算,合肥市区公共停车就需要6.4万个泊位”。而现有公共停车位远远不够,缺口达到3.9万个。大量车辆占有道路作为临时停车场地,虽暂时解决停车困难,但对交通拥堵却是雪上加霜,如宿州路商之都、鼓楼商厦附近道路。
3、机动车、电动车、行人混行,险象环生。
4、公共交通管理欠妥,公交专用车道形同虚设。
第五篇:浅析北京市交通拥堵原因
浅析北京市交通拥堵原因
原因一,城市道路资源适应不了交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限的道路资源难以承载交通量的快速增长,交通拥堵、特别是交通高峰期的拥堵非常突出。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今年,北京市每天新增入户的车辆达 余辆,预计到2011 年,北京市机动车将突破700万辆。而而中心城区仅有39.6平方公里的面积,道路面积率为13.4%,车均道路面积为53.87平方米。北京旧城宽度6米以上道路网密度为3.5公里/平方公里,12米宽以上道路网密度仅为1.9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率为9.5%;三环以内道路网密度为3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率8.7%。而东京道路用地率为23.9%,伦敦中心区为24.8%,相差较大。
导致道路网密度过稀的原因我认为一直就是北京居住小区的面积过大,期间设施齐全,方便居民,也为建筑师开辟了灵活布置建筑、施展设计才能的广阔天地。但是,今天从城市交通的角度看,小区大了,使得原来已经较大的路口间距进一步加大一般达到600一1000多米,道路网密度更稀了,结果是交通更为集中,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展宽马路。市区道路一般都展宽过两次,有的三次甚至四次。而道路越展宽越吸引交通量,形成恶性循环。我并不是否定小区, 把交通紧张全归罪于小区但至少交通集中造成拥挤, 是与小区有一定关系,即对小区要一分为二,总结历史经验。现在道路网过稀已经被普遍认识到了所以规划上正在加密路网。
原因二,市民交通文明意识总体上相对薄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市民的交通文明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北京市城市交通参与者的结构越发复杂,行人、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漠;行人和机动车不按信号行驶,闯红灯、违规调头、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关于北京市市中心乱停车现象尤为严重。北京私人机动车的使用率之所以远远超过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盖因私车的使用成本太低,,主要是进入市中心的成本太低。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北京市市中心的实际停车费用低于非中心区。例如, 现在新建的小区大都不在市中心,设有停车位,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收取不低的停车费。相反,过去大量的居民楼都建在市中心,遍布全城的胡同 也都在市中心,,这些居民区本没有专门的车位,但由于无人管理结果反而可以随便停车。市中心的停车位本来是稀缺资源, 却被无偿侵占。这样, 市中心新建的收费不低的停车场、地下车库自然少有停车。除了个人乱停车外, 一些单位如饭馆、酒店任意在自己门前的人行道或马路上圈上专用车位,也少有人按有关规定对其干预、管理。公共空间软弱不堪, 似乎可以随意侵占,可以被无偿私有化。这对交通的拥挤造成了一定得影响。原因三,忽视了交通需求管理。
解决北京文通问题, 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与有限的交通资源之间的矛盾。仅靠增加投入修建、展宽道路, 增加交通设施, 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 其结果往往反而大大刺激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交通拥挤不但没有缓和, 反而日趋严重。国外一些大城市也出现过这种”恶性循环“ , 所以20世纪70一80年代起交通需求管理就成为国外许多城市治理城市交通的主要手段,即在道路建设的同时, 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舆论宣传的多种手段,调整人们对现有交通系统的需求。
交通需求的管理可以有以下几类:一是调整交通发生源, 即通过调整出勤天数以及实行在家办公等方式,以减少交通发生或对特定地区采取道路收费和缴纳环境税等措施, 限制机动车进入以减少交通量。二是调整交通需求的时间分布, 如错开通勤和上学时间实行弹性上班制等,以平抑早晚交通高峰时段的交通需求。三是调整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利用先进通讯技术引导交通流, 避开拥挤路段和交叉口四是优化文通方式采取多种交通方式的组合和换乘实行“ 公交优先” 政策,改善公交服务质,提高公共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五是实现机动车高效利用增加汽车的平均乘车人数,推广组织合乘调整货运结构,限制非专业零担运输和“ 自货自运“ 方式,发展集装箱运输提高货车满载率合理组织物流系统, 限制公车私用等。
总之, 交通需求管理是要引导人们逐步放弃或减少使用小汽车向公共文通方式转换最终达到降低机动车总、有效利用交通资源、缓解交通拥挤、改警文通环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