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中国年度随笔
《2010年中国年度随笔》
作
者:杜渐伸,陈寿英 选编
出 版 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1
定
价:¥34.80
内容简介
看来赵匡胤只有“软”的一手,缺少“硬”的一手。结果,宋朝在军事上不行,不是一般的不行,是非常糟糕。打不过辽,打不过金,打不过西夏,打不过蒙古。向辽、金割地称侄称臣、纳贡纳币,三百年没有翻过身来,直至灭亡。(朱增泉《文武失调的宋王朝》)陈独秀一生五次东渡日本,三次结婚,四次坐牢。奇就奇在。他的第三位妻子潘兰珍与他同床共寝两年之久,居然不清楚夫君是何方神圣。她平日叫他“李老头”,做梦也想不到他就是名噪天下的陈独秀。直到陈独秀在南京受审?报纸上登出大幅照片,潘兰珍这才认出失踪多日的丈夫“李老头”竟是天字第一号钦犯陈独秀,她简直不敢置信。(王开林《陈独秀:龙性岂易驯》)我记得李叔同从浙江到闽南的路上,见兵匪之乱与生民之乱,颇为痛苦,在那次漂泊中,影响了他对尘世的印象,内心经历着罕有的波动。民国是大动荡的时期,殊乏静气。文人在变故里进进退退,遭难者为多,遂有了多样的人生。那时候人们喜谈六朝之文,不是无缘故的咏叹„„(孙郁《漂流者》)
王蒙、钱理群、袁鹰、孙郁、朱增泉、朱正、李国文、李元洛、刘梦溪等30多位作者的30多篇佳作,秉承随笔特有的思想锋芒和思辨意识,或反思历史,或思考当下,充满人文关怀精神。
由中国随笔界选家选编的2010年度随笔,是从全国数百种文学报刊当年发表的数以千万字的随笔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旨在检阅当年度随笔的创作实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年度随笔。
目 录
大城市的生与死
历史视野下的国家与农民
深化改革要摆脱既得利益集团的掣肘
重建道德靠什么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启蒙
人文教育和民主政治:列奥•施特劳斯心目中的“伟大著作”
另一种东方主义
人生的四种境界
把脉高等教育
文武失调的宋王朝
“国学”断想
“假如郭小川还活着”——在《一个人和一个时代》出版暨郭小川九十周年诞辰
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欲说当年好困惑 ——唐达成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论争中的经历
今天怎样看帝王之爱
陈独秀:龙性岂易驯
缅想的灵地
鲁迅的金钱观及消费观
漂流者
落红萧萧为哪般
杂文:说不尽的荣辱悲欢
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及其消退
房价的豪赌
文人的苟全
忽然想到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洪秀全的“新闻批示” 从曹州教案到普方协会
杂感五则
随谈三则
庄子与阿凡达
凌云青松千秋泪(外一篇)斜神龛里的项羽
当人伦遭遇政治
吏胥之害
友谊地久天长
——清诗之旅
看诗不分明
二十四桥明月
——古桥上的中国之二
一朵叫紫荆的玫瑰
——療说香港
蝴蝶为什么这样美
——自然笔记
第二篇:《中国大趋势》读后随笔
《中国大趋势》读后随笔
东坡总支李贤进
非常欣慰,在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普遍打压中国发展、扭曲中国形象、嫉妒中国发展成就的大背景下,还能有这样一位客观的学者,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及中国社会形态的成因进行了客观、深入的剖析。《中国大趋势》一出版,就迅速串红,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西方人写中国的书,仅从其在全球的销量,近三十来年怕无出其右者,简直可以看成是现代版《马可〃波罗游记》。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作者奈斯比特在1982写了一本当时的畅销书《大趋势》,《大趋势》说的是美国,是对当年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分析,这本书准确地预测了美国后来的发展,作者后来还写过一本书《亚洲大趋势》,又准确地预测到了亚洲国家后来的发展情况。现在,作者写了《中国大趋势》,对中国的现在和末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当然会引起全球读者的眼光。在奈斯比特的眼中,中国现在的成功是基于什么样的因素呢?中国的末来发展前景又将如何呢?这都是读者想通过这本书来获得的答案。当然,不同的人读这本书,心态肯定是不同的。我呢,是带着一种赞赏和感激的心情来读这本书的。我相信还有怀着另外一种心情来读这本书的人,那些想打压 1
中国发展空间的人,那些对中国的发展持怀疑态度以的人,那些对中国的成就充满敌意和嫉妒的人,心情肯定是很沮丧的,因为作者提出了与他们的希望截然相反的观点。
二是本书视角独特,分析透彻并且观点鲜明。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原因,作者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这八个方面,就是支撑中国改革开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飞速发展的原因,作者把这八个方面称为八大支柱。这八大支柱就是:①解放思想;从思想层面深入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四个字:‚解放思想‛。这一点,可以说作者找得十分准确,切中要害。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就是从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拉开维幕的!为什么要开展真理题的讨论呢?就是为了打破两个凡是,打破了两个凡是,我们才能从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才可能有小平的‚黑猫白猫论‛,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的解放生产生的政策出台。直到现在,我们都还在提‚解放思想‛这四个字。只要我们的改革遇到了困惑或阻力,我们就会大提特提‚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源动力。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个支柱说的是中国式的民主,作者认为中国式的民主与西方式的民主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式的民主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称为纵向民主。个人认为,作者所谓的纵向民主,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民主也要集中。个人在享受民主的同时,必须考虑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也就是民主不是无限的。而西方式的民主是横向的民主,这种民
主极力主张个人权益,个人权利最大化,是构成西方民主的基础。作者没有武断地对两种民主的优劣作出判决,但作者肯定了中国式的纵向民主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种民主形式,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的土壤,是合符中国国情的一种民主形式。最终,两种民主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鹿死谁手,还是和谐共存,作者没有定论。但作者却认为:‚西方民主制度……是经过几百年才逐渐成熟的,中国仅仅花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已取得了巨大进步,它还将继续前进‛,很显然,作者对中国目前的民主形式在末来的发展表现出了十分乐观的态度。③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改革开放,让之前各个领域(思想、文化、经济等)的一元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并最终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态体系。这个生态体系的形成有两个关健词:‚规划‛和‚自由生长‛,‘规划’体现了自上而下的民主,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的宏观控制、指导、调剂等的作用,有了规划才能有序发展,才能科学发展,不能完全放任,不能完全靠市场。全民在国家的规划中自由发展,自下而上地践行国家规划。这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是自由的,开放式的,并对国家的规划产生积极的作用。④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式的发展思路。这句话我们太熟了,因为改革开放这30年,我们正是摸着河里的石头一步一走过来的,其间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因为没有先例,我们走的是一条前人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希望,试想想,十六亿人的中国,为了生存和发展,义无反顾地在恶劣的环境中‚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场景
是何等的宏伟,壮观!这让我想起了红军的长征,改革开放这3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的又一次长征!⑤艺术与学术的萌动;‚没有艺术与知识分子的引领,任何社会都不会进步的‛,这个支柱说的就是两个文明之一的‚精神文明‛,在这里,作者比较全面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文艺领域取得的确巨大变化和成就,并十分乐观地指出:当今中国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为他们创造了无限美好的前景与众多的选择,这使得末来几代中国人能够茁壮成长,为中国新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⑥融入世界;这部分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文化思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领域的开放姿态以及取得的成绩,逐步展现出了一个开放的,合作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并得出:‚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舞台上最重要的一员‛。这一点,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但这一点,对于十六亿中国人来讲,却是莫大的鼓舞。⑦自由与公平;如果说解放思想,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源动力,30年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已造就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那么‚自由与公平‛将决定我们能走多远,将决定我们最终的成败。奈斯比特把‚自由与公平‛为作中国新社会发展的八大支柱之一,实在是高明,洞若观火、切中要害。给我们无限的思考。我们现在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解决自由与公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目前已显得尤为迫切。30年改革开放成就巨大,但积累的各种社会问题和茅盾到今天已显得十分尖锐和突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者认为要优先发展教育,认为‚教育就是打开自由与公平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我觉得,这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才可以解决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逻辑。但从目前来看,我们在抓教育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改革和完善各种体制,在制度的层面上‚解放思想‛。否则远水救不了近渴。各种积压的问题与茅盾也许会给你们的改革造成巨大的损失。⑧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从东亚病夫到奥运主办国,我们走了一百年,我们是体育大国,但还不是体育强国,从千疮百孔,一穷二白到神舟飞天嫦娥奔月,我们终于迈开了创新的步伐。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者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创新之路,乐观地预测到了一个创新大国正在慢慢成长起来。在欣慰之余,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不足,破解‚钱学森之问‛,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三是本书引用资料真实,作者立场较为客观,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查资料显示,为了完成本书,2006年,作者在天津财经大学成立了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精选了28名大学生作为他的助手,从中国100个城市的日报中搜寻新闻事件和故事,制成报摘、译成英文,供自己阅读,并且每天都精读中国日报。另外,奈斯比特还邀请了三位中国的研究者和自己的夫人一道组成助手班子,来研讨自己的读书笔记。历经三年,始成立《中国大趋势》一书。书中大量引用了来自中国本土的信息资料,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对作者书中引用的资料的真实情给予充分的肯定。显然,比起西方现在那些带着有色眼镜,仅凭道听途说和捕风捉影就主观臆测断地大谈特谈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本书作者及其书中的观点犹其值得我们尊重和信任。
读完此书,我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现在和末来呢?
我想,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无论作者对我们的过去作了如何充分的、高度的肯定,对我们的末来作了如何乐观的、美好的预测,我们都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要有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和解决措施。趋势还不是定势,只是表明了一种发展的方向和可能的结局,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乐观。
套用一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随笔2000字
导语: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中国近代史随笔2000字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近代史随笔2000字
【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个人和民族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字】 李鸿章 清政府 洋务运动 【正文】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晋封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末重臣,同时是将领兼外交官,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与曾国潘、左宗堂、张之洞并称为清朝四大要丞。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弱国之相的苦衷
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上海正面临着太平军的威胁,李鸿章欣然应命,于是开始招募和组建淮军。李鸿章的淮军抵达上海时,正直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淮军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
李鸿章镇压太平军,维护了封建统治,被看作是他人生留下的挥之不去的污点。但是,他身为一个清政府的官员,所做之事乃本职,他能怎么办?
自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李鸿章被封为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开始步入他人生的高峰期。1874年,改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清朝,文华殿大学士相当 于丞相,是内阁首辅。李鸿章可谓士当朝最年轻的要臣。然而“能者多劳”,李鸿章除却一身荣恩后,剩下的就只是一个忙忙碌碌、劳心劳力、却受尽责骂的背影。
清廷的首辅大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义不容辞的为清廷担负起与洋人打交道的重任。李鸿章奉命接手“天津教案”时,曾国藩问李鸿章:“你准备如何与洋人交涉”李鸿章说:“与洋人打交道,我首先要同其打“痞子腔”。所谓“痞子腔”就是“往顾左右而言他”,就是“说话不算话”,就是偷梁换柱、暗度陈仓。这是典型的弱国外交手段。正面交战不敌,只好虚与委蛇,以谎言对谎言,以欺骗对欺骗,已乔装好客对虚伪的友谊。其实,这样的手段对于李鸿章来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以此为基础,李鸿章斡旋于几个大国之间。
然而,“弱国无外交”。李鸿章接到手的外交任务,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注定了会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天津教案、秘鲁换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李鸿章被推上清廷这艘破败龙船的船头,直面着呼啸的狂风暴雨,默
默为清廷承受着一切责骂,无论是清廷将他推向前方的信任,还是国人的谩骂唾弃,都化作利刃一刀刀割在这个渴望“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治世能臣”的人的心上。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当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招来耻辱和责难时,那种“人情最难堪之事”对他的重压时别人难以想象的。直至1901年,一生颠簸劳累,身心焦虑疲惫、痛苦不堪的李鸿章走到了人生的尽头。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八国签订啦《辛丑条约》,那文件上虚弱无力、辛酸悲苦的三个字,成了他的催命符。
因为以李鸿章为主体的清末外交上的失败,人们毫不犹豫的将他钉在了“卖国误国”的耻辱柱上。
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
李鸿章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
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他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争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
还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最初的动机是他组建的淮军需要银两购买武器。当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越进至上海,从而一举扫平了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大清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大清国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李鸿章也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于是,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了。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有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造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
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外国殖民侵略和世界现代化浪潮冲击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近代中西文化撞击和交融的初步结果。但是,他力图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只热衷于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即近代军工技术,显然不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但毕竟使封建体制发生裂痕,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对李鸿章的评价和总结
古今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多种多样,褒贬不一。
“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孙中山 “水浅而舟大也”------毛泽东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李鸿章自己也评价自己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参考文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百度文库《李鸿章》。
3赵焰《晚清有个李鸿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李文忠公全集》
5.《清史稿》
第四篇:《中国最佳教育随笔》读后感
《中国最佳教育随笔》读后感
暑假里,闲暇时也读读书,一杯飘雪,一本书,书桌前没有工作时的繁琐,有的仅仅是书香、茉莉弥漫的那份宁静、惬意。近来读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总觉得又多了许多陌生而熟悉的朋友,他们静静的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轻轻流淌着自己的情感就像在书的扉页上写的“当你打开书页,你就辨认出了一种声音:沉静、悠远、忧伤、热烈、迷惘、激动,你期待又熟悉,或许就是你自己的声音,……”
很喜欢钱理群老师的《我的教师梦》,准确的说应该是对一位潜心教学研究,并充满教育激情的一位学者的敬仰。他有两个身份,一是教师,二是学者,但他反复强调首先把自己看作一个教师,他有着深入骨髓的教师情节。在他看来,讲台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钱老于2002年退休,却回归中学和贵州,关注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正如他所说的:“痴迷于此,痴心不变。”可见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如今在这个纷繁且有些浮躁的社会里,也许常会听到教师工资少、评职难的抱怨,但细细想来,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也有不少心怀梦想,“只管耕耘、不顾收获”的老师,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读书的姿势、听课、作业的习惯、乃至课后孩子玩耍的安全,校外的自我保护都是老师点点滴滴耐心教导和培养。为了课堂效率、为了孩子的能力提高、思维发展,老师会在课前精心预设教案,一节课甚至会翻遍几年来杂志上名师的实录与点评,不是为了照搬,是为了更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技能、让孩子更大限度的得到提高和发展。也许有的老师到退休,也是小学一级,与小高的工资相差不少,也许因为没有省市赛课的等级奖而永远也不会是省市级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连校级都算不上。但怎么也阻挡不了这些老师对教育教学的热爱。课堂上与孩子心灵的碰撞,课后的交流反思、文章的发表,还有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都会是一种自足的享受……这梦里,总有点傻傻的憨样,但这梦里流淌的永远都是教育的激情,是青春的活力,是教育改革的向往……
最能理解的一位青年教师徐莉写的《简单而艰难地生活着》,只要是教师肯定都能理解,甚至会觉得心跳在了一块儿。很有感触的是她先生的抱怨:“总以为找个老师做妻子,孩子就有了着落,现在才知道不仅孩子没有着落,连家都没有着落了。”在看似家长里短的闲聊中,分明能看到教师群体真实的一面。她坦诚的书写着自己的教师生活,有些无赖、焦虑、烦躁,更有迷惘。教师并不是千手观音神通广大,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琐碎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现在几乎是盛行的只要学生有一点风吹草动的,媒体就大呼小叫,教育有问题,学校有责任,老师脱不了干系。沉重的社会压力,夹缝中生存的学校和老师能不《简单而艰难地生活着》吗?想起曹禺剧本里的一句话:“想想你忍不住要哭;想想你忍不住又要笑啊”,这就是生活,教师的生活。
最困惑的是还是那点点滴滴的教育问题。今年在**电视台一主持人发表的演说《高考分数有那么重要了吗?》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实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在几年前的一篇《追问**高考之痛》,就让大家热议了很久,没想到几年后还是这样,就像来自一位教育者的反思日记《从思想到文化,究竟要走多远?》里说的:“高考的内容不管如何改变,只要它的'筛选功能'不变,'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就不可能成为现实。高考制度并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还有感触的是我们的课堂,在《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里,北京某校一位特级教师上完课后,英美专家却提问:看起来学生什么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外国同行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更像是一堂表演课。其实在我们现在这样的课不也普遍吗?常态课还好,观摩课、赛课,更是众力下的表演。其实我们已经早就意识到了这些制度、这些表演的不妥,教改中的问题也不止这些,教研形式化、任务化、教育功利性等等,教育改革之路是一项复杂艰巨重大的任务,也许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吧。
还有《给新老师的20条建议》、《学生的尊严是玻璃》、《关于教育与良心的对视》……都让我获益匪浅,时刻提醒着我“教师的'威严'对应着学生的'卑微'”!用爱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是教育永不变色的主题。
有人说:与好书为伴,尤如与智者同行。这些智者都是我们的同行,读此书感觉就像是和身边的朋友又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或五味杂陈、又或意犹未尽……
第五篇:《我的梦,中国梦》随笔
《我的梦,中国梦》随笔
何为梦想?梦想是袁隆平心中十三亿炎黄子孙的温饱;梦想是李连杰心中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悠久文化的信心;梦想是小韩璇心中永不磨灭的教师梦梦想属于每一个人,梦想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亦或是实现自己理想的伟大抱负。因此,我们要为自己插上一双理想的翅膀,摆脱懒惰与不自信,在蓝天中展翅翱翔
众所周知房祖名是国际巨星成龙的儿子,但他不想生活在老爸的光环之下。于是,他自己作曲、演唱,像一只雄鹰一样张开了双臂,飞向那片属于自己的天际他向别人证实了自己的实力,他这种为梦想而努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们明白了:只有盯住目标,大步向前,才可能获得成功。
还有一位残疾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因年少时贪玩失去了双臂,辍学在家,当他有了一个拿奥运会冠军的梦想的时候,他拼命的练习游泳,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痛苦,但他仅仅与残奥会擦肩而过他开始自暴自弃,丧失了梦想与自信,但爸爸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为什么不选择别的路呢?他重拾信心,拿起了阔别多年的课本并通过刻苦努力考上了中山大学,开始了他美妙的人生
在生活中,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演员,因为我可以用我自身的力量来号召大家,为平困山区的孩子和残疾人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爱心,将梦想载着他们的小船驶向远方。像阿里巴巴的董事长马云说的那样:自己最大的快乐就是用双手帮助别人完成他们的梦想
天空不留鸟飞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如果我们尽力了,却依然地抵达了梦的彼岸,我们无悔,因为我们奋斗过,如果我们付出了,得到的确实不成正比的收获,我们无悔,我们无悔,因为至少我们付出过,此刻,我们唯有向前向前
有梦就有未来,每一个孩子的梦想聚集起来,就回城了明天的明星梦太原市57中高一: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