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读书笔记(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8:3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原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原读书笔记》。

第一篇:马原读书笔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义的多角度理解

(2)马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哲②政经③科社(3)对马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4)作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是:广义的马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直接思想渊源①德哲②英政③英法空社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马义理论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

(2)两大理论基础:①唯物史观②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理论成果:列宁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2)具体体现①世界观和方法论②政治立场③理论品质④社会理想(3)学习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的含义?(2)基本问题?①是什么?②谁提出?(3)两方面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区别的角度?①世界的本原②人与世界的关系③世界的状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三种不同的物质观?(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起源:①自然界产物②社会的产物(2)本质? 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

(1)运动:①运动的含义?②运动与物质不可分?(2)静止的含义?(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区别②联系(3)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 7.物质运动与时空和空间★

(1)时空的含义及特点?(2)时空的客观性: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8.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2)理解: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3)意义?(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0.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本质含义?(2)基本特征?(3)基本形式? 11.实践与人的存在

(1)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2)原因? 12.自然界与人的分化与统一

(1)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状态?(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别和联系?①含义的区别②前提基础/影响制约

13.人和自然的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②人通过实践活动影响改变自然(2)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和谐的: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3)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的原因: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活动导致生态失衡(4)解决办法: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14.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1)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2)表现?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 15.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3)联系普遍性的含义?(4)联系存在的形态?(5)系统的含义和特点? 16.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意义:具体、整体、开放、动态地看问题 17.联系与发展

(1)联系导致运动,运动的基本趋势是发展(2)发展的含义?前进上升的运动 18.发展的实质

(1)实质?(2)新旧事物的含义?(3)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更适应新环境②从母体中孕育成熟

19.发展与过程★★

(1)发展是一个过程(2)过程论的内容?(3)过程论的意义?(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2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实质和核心?(2)表现?

21.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2)矛盾是客观的:辩证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3)矛盾的基本属性?(4)二者关系?①区别:含义不同②联系:相互联结相互制约 22.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2)同一性作用的表现?(3)斗争性作用的表现?(4)内因外因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2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方法论意义: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含义及相互关系★★★(1)普遍性含义及要求?(2)特殊性含义及要求?(3)二者关系? 2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是认识论的哲学基础?(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基础 26.矛盾分析法

(1)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三)事物发展中的量变质变、肯定和否定 27.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质:①含义?②决定?由事物矛盾特殊性决定③表现:通过属性④意义?认识质是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基础(2)量:①含义:②意义?(3)度: ①含义?②关节点?③要求:适度 28.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2)二者关系:①区别②联系(3)区分质变量变的标志?(4)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29.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1)肯定与否定的含义?

30.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辩证的否定观内容?(2)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3)方法论意义:对待中外文化 31.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1)事物辩证发展的周期?(2)表现:①内容上?②形式上?(3)方法论意义?(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32.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1)分别从哪个角度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2)各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①区别:含义不同②联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34.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1)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思维即思想方法;(2)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工作中即工作方法 35.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1)归纳和演绎:①最基本的思维方法?②二者的区别和联系?(2)分析与综合:①区别②联系(3)抽象与具体:①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②二者区别和联系?(4)逻辑与历史:①区别②联系 36.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二者关系: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思维方法的前提②现代科学方法也丰富和深化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37.规律及其客观性

(1)含义?(2)规律的特点?(3)规律的客观性 38.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区别:①含义不同②有无意识③表现形式不同(2)联系:都具有客观性(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39.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表现?

4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2)联系: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②要遵循客观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

4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注意三点:①前提?②途径?③条件? 42.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1)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3.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1)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2)主体?(3)客体?(4)中介? 44.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2)认识过程: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3)实践过程:主客体同时得到了改变(4)实践活动的基本环节? 4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高于认识(2)表现?(3)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理解?

46.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表现?(2)理解: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二)认识的本质 47.认识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对认识本质的认识?(2)基本内容? 48.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两条路线?

49.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1)旧唯物主义的两个缺陷?(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50.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1)二者关系?①区别:阶段/特点/形式不同②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2)割裂二者关系导致错误?

51.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1)第一次飞跃?(2)具备的条件?

52.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理性因素的含义?(2)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3)非理性因素含义?(4)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5)方法论意义? 5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第二次飞跃?(2)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3)更为重要的原因?(4)具备条件? 5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反复性的原因?(2)无限性的含义? 5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2)具体的历史的含义?(3)方法论意义:防“左”或右

二、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6.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2)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3)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会导致:主观真理论(4)主观真理论的两种形式?(5)真理的一元性?

5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真理的两重属性?(2)真理绝对性的含义?(3)相对性的含义?(3)二者关系:①相互联结②辩证转化(4)绝对性和相对性体现了人的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5)反对错误观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6)真理性的具体性? 58.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

(1)二者关系:①区别:含义不同②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2)方法论意义?(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59.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1)由何决定?(2)实践与逻辑证明的区别? 60.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含义?(2)方法论意义?(三)真理与价值

61.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1)含义?(2)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62.价值及其特征

(1)价值含义?(2)价值构成?(3)价值特性? 63.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的含义?(2)价值评价的特点?(3)正确的价值评价要求:与人类整体要求或利益相一致

64.价值评价的功能

(1)功能:①激励②制约③导向 6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66.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1)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2)人类活动的两个根本原则?(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对立统一:①对立:三方面区别②统一:三个方面表现(4)真理与价值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三、真理与实践的统一

67.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68.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69.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7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7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3)唯心史观的缺陷?(4)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

7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1)社会存在含义?(2)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各自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社会意识的含义?

7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1)二者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这一原理的意义?(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74.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1)含义?(2)结构?即基本要素?(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75.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1)含义?(2)地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3)内容?①广义?②狭义?(4)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根本方面?

7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方式?(2)相互关系?(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 7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原理内容?(2)意义?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78.经济基础的内涵(1)含义?

79.上层建筑的含义★

(1)含义?(2)构成?(3)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4)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政治上层建筑(5)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80.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1)二者关系?(2)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8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1)原理内容?(2)意义?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82.社会形态的内涵★

(1)含义?(2)社会形态特点:①内容是全面的②具体的③历史的(3)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8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表现?

84.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含义?(2)对社会形态进行选择的特定原因? 85.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1)含义?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 86.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1)社会的基本矛盾?(2)原因? 87.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根本动力?(2)主要表现?

(二)阶级斗争 88.阶级的产生和本质(1)产生?(2)本质?

89.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

(1)含义?(2)作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90.阶级分析方法(三)社会革命

9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2)实质?(3)革命的根本问题?(4)根源?(5)条件? 9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表现?(2)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但不否认改良的作用(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3.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1)改革的性质?(2)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9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1)性质?(2)特点?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5.科学技术的含义(1)含义?

96.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1)作用?(2)表现?

97.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

(1)二重性的表现?(2)全球问题表现?(3)如何解决?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8.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2)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 99.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1)全部历史是由个人的活动构成的,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社会和人是不可分的 100.人的本质★★★★★

(1)人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2)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3)人与人的区别在于? 101.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1)三原则?(2)历史合力说?

102.人民群众在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的含义?(2)作用?(3)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03.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①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②内容?(2)群众路线:①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②内容?(3)新时期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04.个人与社会历史(1)含义?(2)个人的分类? 105.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作用表现?

106.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1)方法: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时间?(2)地点?(3)途径? 2.资本的原始积累

(1)含义?(2)持续时间?(3)途径?

理解: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3)时间?(2)标志?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含义?(2)条件?

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含义?(2)二因素:①是什么?②含义?③最本质的因素?④二者关系?(3)交换价值:①含义?②与价值的关系?(4)劳动二重性:①决定二因素是什么?②含义?③价值实体?④二者关系?

6.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价值量的含义?(2)界定商品价值量的三原则: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③商品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

7.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关系?(2)劳动生产率的含义?(3)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④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8.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四个阶段?(2)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3)影响?

9.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本质?(2)货币职能? 10.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地位?(2)内容?(3)表现形式?(4)价格?(5)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1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是什么?(2)如何解决?(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继承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实践意义:揭示商品经济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指导 13.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对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界定,不仅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还应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

(2)马克思重点研究生产领域体力劳动,科技和管理等脑力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作为复杂劳动应创造更大价值

(3)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要充分肯定科技、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所起的重要作用

(4)应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没有价值创造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别?(2)基本条件? 14.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价值特点:构成?(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特点? 15.货币转化为资本★(1)前提?(2)资本的含义(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16.所有制和所有权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根源?(2)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7.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所有制?(2)本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1)两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含义? 19.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1)劳动隶属于资本家(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 20.剩余价值的含义★

(1)工人劳动的构成(工作日的构成)?(2)剩余价值的含义? 21.资本的本质(1)定义?(2)体现关系?

2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及其意义★(1)分类依据?(2)含义?(3)意义? 23.剩余价值率

(1)含义?(2)公式表示?(3)表明?剥削程度 2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2)含义?(3)获取方法?(4)适用条件:主要初期 25.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含义?(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途径: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4)适用条件:主要后期 26.超额剩余价值

(1)含义?(2)每个资本家的主观目的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3)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客观后果: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27.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1)生产自动化条件: ①属于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②其本身价值只能通过劳动转移,不能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③其应用使劳动复杂程度更高,从而复杂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④只是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本身不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8.资本积累的含义

(1)含义?(2)资本积累学说的意义?

29.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再生产两种类型?(2)简单再生产:①含义?②分析结论: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4)扩大再生产:①含义?②源泉? 30.资本积累的本质(1)本质?

31.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1)资本积累的源泉?(2)影响因素:①剥削程度②劳动生产率③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④资本家垫付资本? 32.资本有机构成★★

(1)资本的技术构成?(2)资本的价值构成?(3)资本的有机构成?(4)公式表示? 33.相对过剩人口★★★★★★

(1)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趋势及原因?(2)扩大生产规模途径:①资本积聚②资本集中(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后果:形成相对过剩人口(4)相对过剩人口:①含义?②形式:①流动的过剩人口②潜伏的过剩人口③停滞的过剩人口

34.资本积累历史趋势

(1)资本积累的增长,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资本主义必然被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代替 35.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1)含义?(2)三个阶段?(3)三种职能?(4)资本循环:①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②是三种循环的统一

36.产业资本实现循环的基本条件(1)条件:①空间上并存②时间上继起 37.资本周转(1)含义?

38.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

(1)影响因素:①周转时间②资本构成(2)如何加快周转?①缩短周转时间②加快流动资本周转速度

39.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核心问题?(2)社会总产品与社会总产值?(或两个前提条件?)40.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实现条件:两大部类和各个部门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4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1)资本主义工资: ①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②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③模糊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④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2)两种主要形式:①计时工资②计件工资

42.利润和平均利润★★★★★

(1)利润的含义?(2)利润的本质: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4)平均利润形成的原因: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5)影响: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6)平均利润表现为:①产业利润②商业利润③银行利润④地租(7)平均利润学说意义:整个资本家阶级共同剥削工人阶级

43.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 锐利武器,由于它和唯物史观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2)其揭示的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4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1)基本矛盾?(2)深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这一矛盾不断深化 4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1)实质(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2)根源:①是什么?②基本矛盾的表现?(3)周期性:①原因: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4)周期性的影响: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周期性即危机、萧条、复苏、高涨。(5)解决危机的办法: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必然由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46.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

(1)对内职能?其中最主要的是什么职能?(2)对外职能? 47.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实质(1)历史进步性?(2)实质?

48.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2)资产阶级政治思想?(3)资本主义法制基本原则?(4)选举制度的本质?(5)政党制度的含义及类型 4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1)进步作用?(2)局限性? 5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1)本质?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51.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

(1)形成于:反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中(2)确立于: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之后 52.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

(1)属于资本主义观念上层建筑,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2)是资产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53.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1)吸收和借鉴反映人类发展一般规律的优秀文化成果(2)摒弃维护资产阶级剥削民众的虚假理论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54.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1)两个阶段:①自由竞争②垄断(2)垄断资本主义两种形式:①私人垄断资本主义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间? 55.生产和资本集中

(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56.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1)垄断的含义?(2)垄断产生的原因:①生产和资本集中导致企业联合形成垄断②竞争中妥协联合形成垄断③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阻止了小企业进入形成垄断(3)垄断组织:①垄断是通过一定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②含义?③最简单初级的垄断组织:短期价格协定④常见的垄断组织?⑤垄断组织的目的: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57.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2)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竞争的原因:①商品经济是竞争经济②垄断需要竞争维持③垄断组织内部、之间,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也存在竞争(3)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①目的上②手段上③范围上

58.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1)金融资本:①含义?②形成途径?(2)金融寡头:①含义?②经济统治的实现:参与制③政治统治的实现:个人联合 59.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利润:①含义?②来源?③实现:通过制定垄断价格(2)垄断价格:①含义?②形式?③垄断价格形成后,没有违背价值规律,但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6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

(1)含义?(2)形成的原因?(3)主要形式?(4)积极作用?局限性? 61.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1)扩展的动因?(2)扩展的基本形式?(3)扩展的后果?(4)国际垄断同盟含义?(5)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6)国际经济协调具体形式? 62.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1)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2)实质?(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63.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1)经济全球化含义?(2)表现?(3)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 64.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1)动因?①科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②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政策条件

(2)后果:①积极后果?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②消极后果?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65.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所有制形式:个体资本所有制(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所有制形式:私人股份所有制(3)二战后的所有制形式:①国家资本所有制②法人资本所有制(4)二战后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5)法人资本所有制的两种形式? 66.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1)表现?

67.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1)表现?

68.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1)表现:①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增强②经济危机形态变化 69.政治制度的变化

(1)表现?①行政机构权限加强②政治制度多元化,公民权利扩大③法制加强④改良政党影响扩大

70.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1)原因?(2)实质?

三、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7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7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原因?

73.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原因?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1)产生:16世纪初(2)三个历史阶段:①早期空想②空想平均③批判的空想(3)局限性①②③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两大基石①唯物史观②剩余价值学说(2)创立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1)特点①②③④(2)形式:两种,其中最基本形式:暴力革命(3)发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意义

5.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探索的三个阶段(2)探索的经验 6.苏联模式

(1)特征①经济上②政治上 7.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三次飞跃)8.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1)贡献①②③④

9.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2)无产阶级专政①领导②阶级基础③最终目标④国家形式⑤作用(3)社会主义民主①本质和核心②社会主义的生命③国家制度④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 10.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基本特征①②③④⑤⑥

1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主要原因:①②

12.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原因:①②③

1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原因:①②③

14.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曲折性的原因:①②③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5.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1)条件:①阶级条件②思想条件(2)性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1)宗旨:服务人民(2)民主集中制

17.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1)革命领导核心(2)建设领导核心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1)立场和方法①②③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基本特征①②③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1)根本原因:社会发展规律决定 4.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1)长期性原因①②

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1)两个必然:①②(2)两个决这会:①②(3)二者关系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6.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1)两个阶段①②(2)区别(3)联系

7.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1)区别(2)联系

第二篇:马原读书笔记

1913150224丛阳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

一、简要背景

19世纪4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导致经济危机频发。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困境,不断加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激化,工人起义频发,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斗争的经验,为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成为可能。

二、主要内容

第一章是《共产党宣言》全书的理论基础,它讲述了阶级斗争是一切历史的根源。社会上存在不同阶层,各个阶层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矛盾,即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分歧所导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存在矛盾。

第一部分主要体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以及他们的发展过程。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与它对立的无产阶级却受尽苦难。资产阶级不断扩大生产,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自己的经济利益,却影响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薄弱,这样就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增加了他们的劳动负担。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大的利润,反而会导致无产阶级必然的反抗,这样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加深,进一步有了阶级矛盾。

第二部分首先说明了共产党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共产党人和整个无产阶级是分不开的,他们拥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区别。共产党人在工人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理论对工人运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此外,第二部分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共产主义只有在无产阶级建立起自己稳固的统治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第三部分描述了封建的社会主义,他们批判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他们想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一起恢复封建统治。他们的态度是中立的,既反对资产阶级又反对无产阶级,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希望与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保守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他们认为工人阶级的革命只是经济改革,而不是推翻这种资本主义统治,他们是为了争取工人利益,最终还是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

空想社会主义,它虽然是一种理想,但在一定时期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愿望。随着无产阶级不断成长,空想社会主义就不适宜无产阶级的发展。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空想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存在矛盾,他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1913150224丛阳

三、典型观点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后,经历了三个剥削阶级相继统治的社会形态,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三个社会形态中,各自存在着两个相互对抗的基本阶级,即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阶级社会中,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集中表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对立往往为等级制度所掩盖。工业革命后,伴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阶级关系日益简单化,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资本同劳动对立的尖锐化,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频频爆发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中,只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从根本上消灭一切剥削阶级,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2.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是和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无产阶级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处于社会最下层。但它又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是最有力量、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掘墓人。

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无产阶级也得到发展。无产阶级是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发展的。它经历了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个别性的、地方性的反对个别工厂资本家的自发斗争,发展到整个无产阶级进行全国性的反对整个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斗争,进而发展到以夺取政权为目的,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到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领导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

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由它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它的阶级特性决定的。

3.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力量。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代表者。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但是, 共产党人又不同于其他工人政党和一般无产阶级群众,它是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当前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同时代表工人运动的未来。共产党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党1913150224丛阳 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来自这个阶级的先进性、革命性和最能够代表历史运动整体与未来的阶级品格。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在制定革命策略时,必须具体分析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和阶级关系状况。

四、评论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共产党宣言》是我在入党发展培养初期接触到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第一次认真研读《共产党宣言》,短短几十页的内容,对大一时的我来说,有些晦涩,却是很耐读。从大一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到如今按期转正为正式党员,我前后读了三次《共产党宣言》,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些和前一次不同的感受,这才发现也许这才是阅读它的意义——在不同的心境下有不同的感悟和所得。

第一次阅读《共产党宣言》,我对共产主义并没有深刻的信仰与体悟,初读时不过把《共产党宣言》当一篇文章来读,粗粗读过“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这样的句子的时候,甚至会觉得这样极端而绝对的话虽然用词精妙,却过于激愤,并不具备严谨并值得人们信仰的逻辑性。

然而,纵观《共产党宣言》的成书背景,彼时的恩格斯只有28岁,马克思也不过30岁,恐怕正是最热血沸腾的年华,这些文字又刚好是马克思在流亡时于颠沛流离中写下的,再加上当时动荡的世界局势,这些文字中的激愤突然就理所应当起来,突然对他们的勇气和热血生出种敬佩,无关信仰,无关主义,只是敬佩两个年轻人的勇气,一种以当时势单力薄却磅礴坚定的热血去对抗自己所不认同的黑暗世界的勇气。换一个思路来看,《共产党宣言》中的理性并不在于严谨和克制,而在于一种创新和反抗。由此可以联想到,这近两个世纪里,恐怕有很多人同我一样,并不理解或信仰他们所构建和憧憬的社会模式,却仍对他们突破当时环境的思想尝试充满敬意。

第二次阅读《共产党宣言》,才开始体会到,这些文字历经岁月得以流传并产生影响,能够传递给我们的并非单纯的某种主义的理论框架,更多的在于一种启迪,一种鼓励,一种敢为人先的传承。

借着本次书写读书笔记的机会第三次阅读《共产党宣言》,已经能够慢慢跳脱出它本身的内容,进一步去思考一些自己在其中能够得到的体会。这部著作就是这样,全篇阅读,是整个的新的世界观;把每句话挑出来,又对应着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引起不同的思考。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发现有哪一本书能够像《共产党宣言》一样,每一句话都是一个观点,每一句话都可以衍生出一篇文章。

三次阅读,三次几乎可以说有完全不同的感悟,《共产党宣言》字里行间的内容,我仍旧有很多读不懂读不通的地方,但我想,也许它更大的意义在于每一次阅读都能带给我新的思考,也许有关主义,也许无关,但却真实并不断地推动我们去尝试思考。这一点也许就是《共产党宣言》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1913150224丛阳

《矛盾论》读书笔记

一、简要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挫折,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在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状况上,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矛盾论》就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高度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产物。自中国共产党 1921 年到 1937 年,连续经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也就是说两个方面的丰富经验需要加以总结,并且有利于开创抗战的新局面。从 1936 年开始,国内阶级矛盾下降而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上升,为了全面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去研究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各种问题,总结两次革命战争的经验,把握中国革命运动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和策略。《矛盾论》正是适应革命形势的新发展、新特点应运而生的,它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内容

《矛盾论》是专门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论文。它开篇就指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地位:“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因为它是客观世界本身的根本规律。毛泽东指出: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辩证唯物主义是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对立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中的核心地位。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重要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石。学习唯物辩证法,要紧紧抓住对立统一规律这个核心,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一切事物。要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要把握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区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并注意它们的转化。全面把握矛盾双方之间既同一又斗争的关系,反对只讲同一不讲斗争或只讲斗争不讲同一的片面性,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

三、典型观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中指出:人类有两个统一的认识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有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两个过程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前进、不断提高和不断深化的。1913150224丛阳

在对矛盾的同一性的分析中,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事物不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相互转化”。由此,毛泽东具体地分析了“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转化为统治者,原来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等重大现实问题。

在对矛盾的斗争性的分析中,毛泽东则突出地提出和回答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问题。毛泽东提出,“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并以如何看待和对待“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为例,深刻地说明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同”的道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论》以矛盾的特殊性为其着重点,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为主线,形成了相当完整而严密的逻辑体系,阐发了“矛盾普遍性”概念的含义,将矛盾特殊性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加以重视。

《矛盾论》既明确肯定了矛盾的普遍性,又系统阐发了矛盾普遍性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论》还特别强调重视矛盾的特殊性,认为它是矛盾规律中特别重要的内容。指出把握矛盾特殊性是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的基础,“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在《矛盾论》里,毛泽东从理论上论证了认识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性,强调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不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3.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论》系统论述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毛泽东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矛盾特殊性的重要问题加以全面系统论述,指出:“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区分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各种矛盾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前者起领导、决定作用,后者处于服从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决定事物的性质问题上所处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前者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毛泽东特别强调,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913150224丛阳

4.内因和外因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对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不同看法,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互对立的重要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即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既统一又斗争,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任何事物和现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既离不开内因,也离不开外因。

四、评论体会

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之前,我一直认为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两相对立的理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尤其是通读了《矛盾论》以后,我开始对矛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矛盾论》让我对矛盾的认识更加深刻。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可以说,“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我们的周围时刻充满着矛盾。在认识矛盾的基础上,用矛盾的观念来分析事物,进而解决问题。这个方法,可以让我们保持客观的立场,理智看待问题。

其次,《矛盾论》指导我们更好地把握矛盾。研究复杂的问题时,如果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集中解决主要矛盾,后续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矛盾产生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加强沟通,增进了解,这样才能对矛盾有清醒而准确地把握,才能让每个人在整个事情的解决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客观性。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有许多矛盾,但其中一定存在着主要矛盾;在这个主要矛盾里,必然也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当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分析,第一重要的事情首先解决,可以稍微推后的事情随后解决。确定了第一要务之后,继而还要分析,因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哪一个步骤需要最先解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阶段矛盾的主次还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对矛盾时刻给予高度重视。

对我们而言,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中的矛盾,运用《矛盾论》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面前保持冷静,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以从容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913150224丛阳

《实践论》读书笔记

一、简要背景

毛泽东在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条件下创作了《实践论》。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特别是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陆续开赴前线,此时延安抗大正准备办一个青年干部短期培训班,这批青年学生经过三个月集中训练后大多从事政治辅导工作,而班上急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讲授。为了使青年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进一步消除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教条主义对革命造成的严重影响,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中央要求由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撰写简明的讲义,于是毛泽东分别于 1937 年 7月、8 月完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二、主要内容

第一个部分,讲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基础。这部分批判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总是离开人的发展去认识问题和考查世界,接着阐述了人的认识活动主要来源于生产活动和阶级斗争。毛泽东论述,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并且人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经过中国革命的检验才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所谓的认识来源于 实践,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反过来继续指导实践。

第二部分是《实践论》的核心内容,讲述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这些认识只是初步的。而认识的第二个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这是人的脑子用概念对所看到的事情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情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感觉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唯有经过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毛泽东总结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但这并不是认识运动的全过程,所有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总结起来,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检验。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现实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随着实践的推进,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认识与实践不相符合的现象,就需要不断调整认识,使之与实践相符并继续指导实践。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也需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在实践中不断找到认识的真理。

三、典型观点

1.实践的规定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局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它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1913150224丛阳

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的活动都是实践,实践是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的活动。毛泽东在中国哲学史上明确、深刻、具体地说明了什么活动才是实践。从此,注重实践的思想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方面。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泽东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认识,真正解决了人的认识到底从那里来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段到更多地方面。”因此,实践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毛泽东认为理论要为实践服务,科学地回答了人为什么要认识。至于认识结果是否具有真理性,毛泽东提出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实践决定认识,对认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通过实践,人类获得了对客观世界正确的认识,掌握了客观世界更多的必然性;在正确的认识的指导下,人类的实践活动也不断深化,不断取得对外部世界改造的成功。

3.实践在真理的认识过程中的意义

毛泽东认为存在一个客观标准,即社会实践,只有通过这个标准,才可以断定认识结果是真还是假。也就是“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任何而定。”

毛泽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得出的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首先,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才能真正理解实践。这是彻底解决真理标准问题的前提、基础。其次,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毛泽东关于真理标准的看法是对马克思的观点的继承。

4.认识辩证过程

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最终发生了突变,从感性认识阶段飞跃到了理性认识阶段。因此,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但它们不是毫无联系的。它们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并在这个基础上统一起来。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必须表现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一飞跃是理论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受到检验的过程。在活生生的实践面前,一1913150224丛阳

切错误都会暴露出它们的本来面目,而一切真理也会因其正确性而发挥出它们的巨大威力。

5.认识运动的总过程、总规律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正确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总过程、总规律。这是一种在哲学眼光审视下对认识发展过程的总体性的把握。它一方面在对共产主义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向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指明了一条怎样才能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另一方面,认识运动的总过程、总规律又说明了世界的可知性。事物存在着多种现象,事物发展中的每一不同阶段、每一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现象。认识主体认识客体时是会碰到认识了一个现象后还需要认识其它现象的情况。但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人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无穷的过程,一个不断上升的、前进的过程。人总可以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四、评论体会

《实践论》是中国革命基本经验的哲学总结,它从哲学上概括了中国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清算了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同时也利用吸收 30 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发展的积极成果,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继承和科学总结。通读之后,感触颇多,整理如下。

在学习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弘扬实践的精神。《实践论》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我们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书本里获取知识终究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增长阅历,获取经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启示着我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踏入社会之前更多地了解社会,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工作方面,《实践论》启示着我,无论处理大小事务,都应该立足实践,不能只靠理论推想。我从大二至大三一直担任班委职务,回顾两年的工作经验,很多事情,在讨论阶段看似考虑周密,但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大胆地将想法付诸实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脚踏实地地完成老师、同学们交代的任务。

在生活方面,《实践论》让我对评价他人的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在大学里处理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时,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妄下臆断,不能听信流言,而是要付诸实践,在与对方接触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的认知,从而决定这个人在你心目中的定位。对于其他事物也是一样的,只有自己亲自去尝试,去体验,才能够得到最准确的认识。

第三篇:马原读书笔记

马原读书笔记

书名:《西方哲学史》姓名:国斌 作者:张志伟学院:理学院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出版年月:2002年6月 第一版学号:20114091012

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简明扼要的哲学书籍,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古代哲学,中古哲学和近代哲学。详述了哲学的起源、发展、流派,和哲学的作用、意义及研究对象。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不禁想到了几个哲学的经典问题,即:外部世界是否存在,我们是否拥有自由的意志和人的构成。下面是我通过阅读《西方哲学史》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及想法。

一、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看过《黑客帝国》的人相信都对母体有很深的印象,电影说实际上我们的肉体都在一个机器的母体里,我们所有经历的事都只是母体用电脑直接控制我们的大脑产生的神经化学反应,当时觉得这个设想很奇妙,而且无从辩驳,在这之后我想到了另外的几个问题:假如我现在实际上处在自己的一个梦中,我有什么办法确定自己在梦中,或者证明这不是“现实”,甚至说这是一个梦境套梦境的世界;亦或者,我甚至没有身体,没有大脑,我的一切也只是类似母体给予的生化反应。我们永远无法去验证这一切,因为所有我们能提出的理由都建立在我们本身的感官证据上,而我们想要确认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其实就已经预设了外部世界的存在,这是一个循环论证,无法得出任何东西。也许只有人的心灵才是唯一存在的东西(唯我论,solipsism),当然我并不相信这一点,不然我写这篇读书笔记也没有意义了,因为我会并不相信老师你的现实存在;另外一种观点是存在一个外在世界,它也许很像我们现在觉得的这个世界,也可能与之大相径庭(怀疑论,skepticism),当然许多人并不认同,却没有人能提出反对的理由;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他们认为一个你永远不可能从中醒过来的梦压根不是梦,它就是实在,因为关于存在的东西的观念也就是关于能够被观察到的东西的观念(验证论,verificationism),显然,如果我们把“实在”定义为“我们能观察到的东西”,这个观点是成立的,但是: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外部世界(如母体),却没有任何人能观察到它,我们真的能否认它的存在或者说我们真的不能理解它吗?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更加倾向于这个理论,毕竟说这个世界实际是虚幻的这并不

那么容易令我接受。

二、我们是否拥有自由的意志

我们的选择是否都是自己决定的呢,这个问题似乎想都不用想,因为看起来我可以为我自己做一切选择,比如吃不吃饭,什么时候去吃,吃什么,它们似乎只是我一瞬间的念头就能决定的,但是有些人认为:在绝对意义上,我们永远不可能做与我们事实上所做的不同的事情。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行动的各种条件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并且使它们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的经验、欲望、知识、遗传因子、社会环境以及其他我们尚不知晓的因素加在一起,共同使得一个在具体情景下的行为成为必然(决定论,determinism),比如说我决定吃不吃饭实际上取决于我饿不饿,现在作业紧急不紧急等,而这些条件在我做决定之前已经存在了,它们共同作用使我没有去吃饭:即使我自以为我原本能去吃饭的,但是实际上我不能。我所作的决定只是“事先就被决定好的结果在头脑中走一个过场”而已。而这些条件实际上又是由之前的我所作的“决定”造成的,而之前的“决定”也是由之前的之前的条件决定,这样可以无穷追溯下去,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可以据此推测:我们的一切,生命的轨迹,都是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决定了的!虽然我没有找到令我信服的否定决定论的材料,但我并不同意决定论,它让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傀儡一般,每个人都只是命运的奴隶而已,我今天坐在这里写论文也只是因为我考上了农大,然后上了这门课,然后一定会写,虽然这一切无可辩驳,但它太令人绝望。

三、人的构成这是一个讨论的非常普遍的问题。一个可能的结论是,人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有机体,和一个附在其上的完全精神性的灵魂(二元论,dualism),然而我们很难去找到这个灵魂,一切证据显示出:在人死之前,有意识的生命完全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运行,被科学熏陶了十几年的我除了在看哲学书时会尝试考虑这个观点之外,其他时候会对灵魂存在的说法嗤之以鼻的,当然,很多人出于宗教的原因会相信这些,并且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中外的各大宗教几乎都有灵魂的概念;另一些人则认为人只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而人的心理状态实际上只是他们大脑的生理状态(物理主义,phylicalism,也称作唯物主义,materialism),我认为这个跟决定论有点像,太过生硬了;实际上我比较支持的是如下观点:大脑是意识的发生地,但是他的意识状态并非仅仅是物理状态(两面论,dual aspect theory),这个观点似乎是前两个观点的中和,也许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吧!我会更倾向这样的说法:我们的意识并不是纯精神的,它产生于大脑的物质基础上,但它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状态,除了那些物理上可以观测复杂的电化学变化,还有不能测量出来的心理过程,它是不能通过物理性分析显露出来的。

另外还有几个我很感兴趣的问题,如:道德是自然存在的准则还是人为制造的?何谓公正,有没有可能做到公正?生活是否有意义,生命呢?限于篇幅不再多写。曾经觉得哲学很无聊的我,现在却深深地被哲学所吸引,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开始阅读《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过整理写成的。

无论是《西方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简史》都使我深深迷上了这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我想,我的生活或许会就此和哲学结下不解之缘吧!

2012年10月13日(笔)

第四篇:马原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课题名称:《资本论读书笔记》

学院(专业):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学号):吴思遥 2014141462262

指导教师:王彬彬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实践论》读书笔记

学院计算机学院学号 2014141462262 姓名 吴思遥

也许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是源于自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许是高中的思政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故在老师说写一篇读书笔记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毛泽东的《实践论》。

也许是今日无事,也许是出于想尽快完成任务的目的便从百度搜来读了一下,没想到为完成一个任务却让自己感触颇深。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论,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

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从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从大一的思修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批判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

1、《实践论》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学了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的都能了解经验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经验可以带来益处,但经验主义是却会在不经意中令你万劫不复。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上都坚决地反对这种错误倾向。实践证明,反对和纠正经验主义,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2、《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从字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是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这也就让我想到老师的举例: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当然理解这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再积累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从而我们不难理解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二〉《实践论》的方法论意义

在阅读《实践论》和一些对《实践论》的观点及看法的同时,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有于两点,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可能生活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再比如说我们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一切还处于摸索阶段。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及大跃进运动,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甚至,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又观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其原因就在于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邓小平理论不仅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中国进入世界市场提供前提,更确切的说为中国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这些都无不证明:实践与真理不是凭空捏造的,实践是需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实践需要真理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从建国以来所确定的理论性认识最重要的是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导实践。

读了这篇《实践论》感触颇多,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悟,更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的一种深思,一种领悟。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马原 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写于1873-1883年并于1885-1886年作了个别补充的一部著作,包括两个计划草案,十篇论文,169段札记,共有181部分。书中通过写辩证法在数学、力学、天文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应用,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念,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总结了过去的自然科学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科学发展进行了预测。

在【总计划草案】中,写到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主要规律是量和质的转化——两极对立的相互渗透和它们达到极端时的相互转化——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关于各门科学及其辩证内容的简要叙述: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数学的无限出现在现实中;天体力学——现在被看作一个过程——力学:出发点是惯性,而惯性只是运动不灭的反面表现;物理学——分子运动的相互转化;化学:理论,能量;生物学:达尔文主义,必然性和偶然性。

辩证法不仅在社会生活和人类思维中起作用,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要符合辩证法规律的,如果不正确学习辩证法,科学家就会走入迷途。在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自然科学同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相反,同阿拉伯人的非常重要的、但是零碎的并且大部分已经无结果地消失了的发现相反,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现代科学,和整个近代史一样,随着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萌芽而迅速崛起。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达芬奇、布鲁诺、哥白尼、牛顿、临耐、拉瓦锡、达尔文„„自然科学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最初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掌握手边现有的材料,加以分析总结。然而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特殊的总观点的形成,这个总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不管自然界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只要它一旦存在,那么在它存在的时候它始终就是这样。行星及其卫星,一旦由于神秘的第一次推动而运动起来,它们便依照预定的椭圆轨道继续不断的旋转下去,活着无论如何也旋转到一切事物消灭为止。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1755年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为这个僵化的自然观打开了缺口。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的。地质学的发展,发现了骨骼化石,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这个循环只有在我们的地球年代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间内才能完成它的轨道,在这个循环中,最高发展的时间,有机生命的时间,尤其是意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生物的生命的时间,正如生命和自我意识在其中发生作用的空间一样,是非常狭小短促的;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但是,不论这个循环在时间和空间上如何经常地和如何无情地完成着,不论有多少百万个太阳和地球产生和灭亡,不论要经历多长时间才能在一个太阳系内而且只在一个行星上造成有机生命的条件,不论有无数的有机物一定产生和灭亡,然

后具有能思维的动物才从它们中间发展出来,在一个短时间内找到适合生活的条件,然后又残酷地被消灭,我们还是确信: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他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消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有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这特别是指自然科学各个部门而言,在这些部门中直到现在还常常认为,一个‘门外汉’企图发表意见总是不太虚心的事情。但是微耳和先生在慕尼黑发表的、在其他地方更详细地叙述的意见,给我增加了几分勇气,他说:‘每个自然科学家在他自己的专业之外也不过是一个半通,不客气地说是一个门外汉。正如这样一个专家敢于让自己和必须让自己常常侵犯邻近的领域一样,正如他在这里用语的笨拙和小小的不确切方面会被有关的专家所谅解一样,我也擅自引用某些自然过程和自然规律来作为我的一般理论观点的例证„„那么今天的自然科学家的理论领域中,在直到现在被称为哲学的领域中,事实上也同样是半通„„”,在这里。恩格斯显然是在讽刺某些哲学家的自以为是,然而包括恩格斯本人,他虽是一位大思想家,但仍受时代发展的局限性,有些关于自然科学具体知识的阐述以及哲学概括也不尽准确,例如部分宇宙观和时空观,早已被后来的科学研究所驳斥。爱因斯坦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阅读完毕后曾做出这样的评价:“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疯人之作。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勉强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02页)。

尽管如此,尽管存在一些纰漏和瑕疵,《自然辩证法》仍不失为一部散发着智慧光芒的巨著,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丰富论据。

下载马原读书笔记(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原读书笔记(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原读书笔记-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 《共 产 党宣 言 》是无产阶 级革 命 导师 马克思 、恩格 斯于1848年1月为世界第 一个无 产阶级政党 制定的 理论和 实践的党纲 。全文共分为 四章:......

    阶级社会消失了吗-马原读书笔记

    阶级社会真的消失了吗 ——读《共产党宣言》 12314290 吴锦淳 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份理论指导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一直受到共产党人的分外重视。然而社会发展至今,资产阶级生......

    马原读书笔记建议书目(共5篇)

    马原课程推荐阅读书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

    马原论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有感——小议唯物主义史观和共产主义之于我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后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

    马原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黑体4号) 关于大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研究 (题目黑体三号居中 其它均为宋体四号) 班级:12级工商管理 组长:徐永辉 201007020008 电......

    马原论文

    从中国高铁发展历程看全面振兴中国制造 财务管理1501 虞坤 201505171011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预备、过渡、发展。每一个阶段的跨越无不是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

    马原总结

    马原总结 唯物论相关原理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马原学习心得

    浅谈学习《马原》的心得和收获 班级:商英二班 姓名:靳立聪 学号:20141208012004 当今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