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说课稿
研读诗韵意悠悠 细说词味话绵绵
诗歌是最美的,最简约的语言。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语文课堂里,我们对教材的研读揣摩会让诗歌呈现“万紫千红”的美丽,孩子们得到诗歌的浸润,一定会更好地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人教版一至六年诗词教材研说————研读诗韵意悠悠 细说词味话绵绵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学建议三方面与大家交流。课程标准分为阶段目标和总目标,总目标是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学段目标——第一学段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
——第二学段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
——第三学段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学段目标螺旋上升,相互联系,整体推进。诗词教材内容
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我们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在人教版每一册语文课本中,都安排了适量的诗词教学。课后拓展或语文园地中也穿插了名师名句,诗词歌赋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
总计:古诗词:73首 现代诗:34首 古诗名句:37句
编写体例:
这些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六个年级中。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主要在课文 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呈现。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增加了阅读链接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综合性学习
单元和古诗词背诵版块。
编排特点 编写意图
诗词在选材上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在我们的课本里收录了诗经.采薇(节选)《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 艾青的散文诗《太阳的话》 让学生在名家名篇中,在最美的、最凝练,内涵最丰富的诗词中,去学习语言,去感悟文字,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陶冶性情。
诗词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人文气息浓郁。在小学课本中收集的古诗,很多都是表现生气勃勃的儿童生活之作,角色鲜活,童趣无限。比如《清平乐.村居》、《所见》、《小儿垂钓》都刻画了儿童稚态可掬的形象,非常感性。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降低了学习诗词的难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学习诗词的信心。
诗词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
诗词风格上有词、诗、曲。词的类别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浣溪沙 》苏轼,婉约派《长相思》纳兰性德
诗分为古诗和现代诗,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感怀写景,或遥望边塞,或咏物寄情,首首脍炙人口,蕴涵哲理。现代诗有散文诗、叙事诗、抒情诗等。元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在六年级的课本里可以看到白朴的《天净沙 秋》
教材中选编的诗词内容都是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单元导语和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弹性开放,利于拓展的特点。在《泊船瓜洲》和《秋思》这两首诗课后的练习题中,引导学生搜集思乡念亲的诗句。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也给学生架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诗词的平台。教材中设计了这些留白,给教师和学生拓展的空间,丰富了教材,也贯通了课内外,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课内学习诗词得法,课外迁移积累运用。教学策略
一、初读感知,走近诗境
小学阶段选用的古诗都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诗歌教学之前,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草》等诗歌,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初读诗词后,引导他们自看插图或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当然这肯定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和意境,而朦胧正是“美”的开始。
二、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我国的诗词渊源流长,根深叶茂,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不同的历史情况激起广大人民群众内涵完全不同的爱国热情,正是在这种人民的意志力量的影响和推动下,就有了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灵豪放和陆游“尽复汉唐故地”的悲壮疾呼。学习
古诗词,只有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眷恋和不能亲眼看见的伤感遗憾,感情是复杂的,诗人将其作为遗言告知儿孙,这对于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如果在教学之前,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查看参考资料,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再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和蕴涵的中心,感情会油然而生。所谓“情动而辞发”,感情诵读也就不成问题。可见,探究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对于学习诗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读诵成韵,感悟诗境
小学生学古诗,对诗意的理解老师固然要讲,但不宜多讲,从层次性的诵读中感悟诗词意境才是诗词教学的关键所在,因而,古诗教学中训练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做到“五读”。
一是“试读”。二是“评读”。三是“范读” 四是“品读”。五是“吟诵”。
四、品味词句,内化诗境
课本中选用的古诗大都比较通俗易懂,对此,我们再做过多过繁的词句意思的讲解显然显得冗长。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教学时,只需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的理解,让学生以欢悦、畅快的心情描绘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我想此时学生也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当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时,学生已经融进并内化了诗歌的意境,对抒发诗人和自己的感受欲罢不能,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笑”字突出了诗人久离家乡的感慨,笑中浸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个“异”字点出了寄居外乡之苦,一个“倍”字突出了节日思亲之深;对这些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也就不断的内化了诗词意境。
评价建议
教学离不开评价,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从学生古诗文学习的评价来说,主要应体现 ⑴ 评价主体多维化:首先是改变目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诗词的学习还常常在课余进行,还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2)评价形式多样化:除常规的解释、背诵、默写,还可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笔试形式也可进行创新改进,如看图写诗,据文写诗等,而且应鼓励不同答案。
另外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评选各种明星,如参与星、交往星、合作星等。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但关系着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也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所以,我们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屏弃传统的评价方式,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以达到提高和改进教育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主动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最终目标。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诗词教材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仔细寻找就会有所发现,利用这些资源就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一、以教材为本,有效开发与利用。教材、教参、教案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资源。围绕教材中学过的课文和课标推荐的必背古诗,举行诗歌知识竞赛。可以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增强诗歌的兴趣。
二、以《春雨润绿》为辅,合理开发与利用。我们县区特有的《春雨润绿》内容丰富,选文精美,有为我们指明方向的名人名言,有古色古香的古典诗词,还有文笔优美的美文故事。针对诗文部分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三、以生活为原型,有效开发和利用。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创编诗歌。在创编的基础上尝试合作编诗集,并配上精美的插图,这就是孩子们创编诗集的作品。
我只想陪着我的孩子们,带着笑,怀着敬意,去读唐诗,背宋词,诵元曲。吟着,诵着,孩子们就长大了,飞走了,或许他们早已忘记
这个慢慢变老的我,但是那诗呀,词呀,曲呀,在他们的心中会慢慢生根发芽,使他们的眼神澄澈,心灵厚重!
第二篇:诗歌说课稿
诗歌说课稿
诗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考点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古代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是个里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的。其中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2.学习目标
掌握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
要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掌握诗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所以确定第一个学习目标;在掌握塑造人物性的方法之后,还要明确答题的步骤,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高考中要取得分数,必须落实在卷面上,所以规范答题就非常重要和必要。
课时安排:1课时
3.学习重点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小说作品,对人物行的塑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各种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的相通的,但在具体答题时,学生不知道如何下笔,所以将解答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确定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4.学习难点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许多同学对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答题时却不够规范,导致失分。学生答题不够规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答题步骤,二是书写不够规范。所以提高答题的规范性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高三一班学生普遍热爱语文,作为理科生,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三、说教法
“讲练结合 ”的方法。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所以在一节课中,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能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又能起到巩固的作用。
“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总结的规律运用到实践中。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人物竞猜
(设计理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考面对面
1.考纲诠释:(设计理念:让学生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2.方法指导:(设计理念: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三)典型例题:(设计理念:精选典型试题,通过讲解让学生有规律可循。)
(四)课堂练习:(设计理念:学以致用,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五)课堂小结:(设计理念:总结方法,让学生答题是有法可依。)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
(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形象的意义——情感
(六)延伸阅读室:(设计理念: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明确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形象——身份
形象特征——性格
形象意义——情感
六、课后反思
通过典型例题中五首诗的分析讲解,学生掌握了诗歌中人物鉴赏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步骤,上课学生反应积极,对诗中人物形象把握到位。但由于时间关系还需多练习方能得心应手。
诗歌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诗歌《梦》语言优美精湛,赋有一定的寓意。诗歌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在这里,星星、露珠等等都会睡觉和做梦。诗歌通过对优美、温柔的梦境描写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梦境,同时也让幼儿在欣赏诗歌,感受美丽梦境时,体会、联想着这段美丽的梦境。诗歌语句中创设了一种优美、温柔的梦境,通过奇妙的想象让幼儿在诗歌中获得丰实的美感。诗歌中大量的运用了叠词亮晶晶、绿莹莹、香喷喷、甜滋滋不仅是对其相应事物的一个现实状况反映,(如亮晶晶找你正是表现了星星在天空中亮亮的,一闪一闪的样子。)同时还将梦境进行了一定的美的渲染。正是这些ABB式的词语,让诗歌更有韵律美和内涵。
大班幼儿由于词类范围的扩大,思维的不断发展,他们分析理解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篇精炼而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及饱含丰实的思想情感的文学作品非常适合咱们大班幼儿。
精读这首诗歌,不仅为其优美的意境所感叹,而且更为作者构思的美妙所叹服。活动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幼儿去欣赏诗歌所创设的语言意境美,通过轻柔、温馨的背景音乐《梦幻曲》为幼儿创设这美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理解对梦的抽象思维使其更具体化。在理解诗歌中去更好的感受诗歌,欣赏诗歌中所传达的优美意境。
二、活动目标:
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丰富对叠词“亮晶晶”、“绿莹莹”、“香喷喷”、“甜滋滋”词汇的理解与认识。
2、能用恬静、舒缓的语气朗诵并仿编诗歌,在说说、听听、看看、编编中,感受诗歌所蕴含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活动重点: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丰富对叠词“亮晶晶”、“绿莹莹”、“香喷喷”、“甜滋滋”词汇的理解与认识。
重点突破策略:大班幼儿对于儿歌、诗歌这类文学作品欣赏,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幼儿词类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对于叠词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比较缺乏。为此,我把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作为重点。我通过利用图片填充诗歌语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及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性的理解叠词的涵义,来更好的突破本次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能用恬静、舒缓的语气朗诵并仿编诗歌,在说说、听听、看看、编编中,感受诗歌所蕴含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难点突破策略:诗歌所蕴含的意境美是比较抽象的存在,所以需要老师充分引导幼儿的想象力以及视听感官。因此,感受诗歌蕴含的意境美正是难点所在。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多次欣赏渲染意境,让幼儿更好的感受诗歌所传达的语言美及意境美。利用图片填充诗歌句式条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两人一组的合作仿编来进一步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活动准备:
诗歌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诗歌相关的卡通图片及句式条,幼儿操作动物图片、表示地点的图片和诗歌句式纸条两人一张、背景音乐《梦幻曲》。
1、背景音乐:我选的是梦幻曲,音乐本身就是比较轻柔、温馨如梦幻一般,跟我的主题《梦》也是相衬托的。
2、多媒体课件:课件能让幼儿对梦的抽象思维更具体化一点,同时也能帮助幼儿更直观的理解诗歌内容。
3、图片:图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能够降低幼儿的仿编难度,同时也能为幼儿参与活动增添一丝兴趣。并且相较PPT来说,诗歌句式条能展示给幼儿一个整体的印象。
四、活动流程:
活动总共分为五个环节来展开,首先通过谈话引梦来揭示主题,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梦的已有知识经验;接着通过听梦、解梦、赏梦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最后通过编梦来进一步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学会运用诗歌的句式来创造语言美和意境美。
(一)谈话引梦,揭示主题。
1、师:“你们每个人都做过梦吗?你做了个什么梦呢?”(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自由的讲述)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适时的小结,帮助幼儿理解每个人都会做梦,而且我们梦都是各种各样的,梳理幼儿对于梦的原有经验认识。
2、师:“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那什么时候才会做梦呢?”(睡觉的时候)
小结过渡句: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都会做梦,我这儿也有一些朋友它们说呀我们也要睡觉,看看它们是谁呢?教师出示诗歌句式条,星星、露珠、蝴蝶、宝宝的图片以及天空、荷叶、花丛、小床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诗歌句式条及图片,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二)配乐听梦,初步感受。
1、分析诗歌句式,理解诗歌内容。
师:“这是谁呢?”(星星)追问:“星星在什么地方睡觉?”(天上)“星星在天上睡觉”(师幼共同朗诵诗歌短句)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星星图片粘贴到诗歌句式条上,引导幼儿将句式填充完整。提问:“我的朋友露珠在哪里睡觉?”(荷叶上)提问:“你还想请谁先睡觉?”(幼儿自主讲述填充的诗歌句式)
小结过渡句:它们都已经找到什么地方睡觉了,那么它们就要开始做梦了!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提问帮助幼儿分析诗歌句式,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2、教师配乐、配课件有感情的完整朗诵诗歌第一遍,幼儿倾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师朗诵:“夜静悄悄的,大家都睡了。星星在夜空中睡觉,做着亮晶晶的梦。露珠在荷叶上睡觉,做着绿莹莹的梦。蝴蝶在花丛里睡觉,做着香喷喷的梦。宝宝在小床上睡觉,做着甜滋滋的梦。”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课件渲染梦境带领幼儿想象,在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中初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提问解梦,帮助理解。
1、师:“朋友们都已经睡觉了,你听到它们在什么地方睡觉?有没有人听清楚什么地方跟我们小朋友编的是不一样的?(星空)“什么叫星空?”(幼儿自主讲述对于星空的理解)小结:原来有好多好多星星的天空叫星空,我们把这个好听的用进去一起在来朗诵一遍吧!“星星在星空中睡觉”
2、提问:“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它们到底做了什么梦呢?” “谁刚才听清楚了?”(幼儿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回答)“它为什么会做甜滋滋的梦?”(睡的很香)它有可能梦到了什么?什么东西尝起来是甜滋滋的呢?”(糖果、奶粉)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诗歌后半段句式,用简笔画的方式填充完整。
“那么其它朋友呢?”蝴蝶在花丛里睡觉,做着香喷喷的梦。“香喷喷是用什么什么闻到的呀?”(鼻子)小结:用鼻子可以闻到花是香喷喷的!“还有什么东西是香喷喷的呢?”(香水、面油)“你今天擦面油了吗?让我闻一闻晚上我肯定也会做一个香喷喷的梦!”
还有两位朋友它们做了怎么样的梦呢?(星星在夜空中睡觉,做着亮晶晶的梦。)“亮晶晶是什么意思呢?”(一闪一闪的)小结:亮晶晶就是会闪闪发光的,星星在夜空中身旁都是一闪一闪的小星星,所以它的梦是闪闪发光的叫什么?(亮晶晶)“最后露珠它做了个什么梦?还记得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小结,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出现的叠词涵义,以此来帮助幼儿更好的解梦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四)朗诵赏梦,完整欣赏。
1、提问:“露珠在小床上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绿莹莹)“绿莹莹是什么意思呢?”(上面有一闪一闪的)“荷叶上一闪一闪的那是什么东西呢?”(露珠)露珠在荷叶上就看起来一闪一闪的会发光。小结:原来绿颜色的荷叶上面有露珠的话看起来会怎么样?(会发光)会发光就是露珠做的怎么样的梦呀?(绿莹莹)
小结过渡句:我们把朋友的梦都已经搞清楚了,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把它完整的来念一下呢?
2、教师带领幼儿有感情的完整朗诵诗歌第二遍。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幼儿有感情的完整朗诵诗歌,帮助幼儿更好的感受诗歌句式中所蕴含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合作编梦,加深感受。
1、提出仿编要求。
师:“还有许多许多的朋友呀,它们也想在睡觉的时候做梦。老师已经在你们的桌上准备了很多的动物朋友,还有很多的地点,另外,老师也帮你们准备了句式纸条。等下每组小朋友可以两个人合作,一起来访编诗歌。你们可以挑选一位动物朋友,再给它挑选一个合适的地点睡觉,然后让它们做一个特别不一样的梦好吗?如果你找不到想要的地点,也可以把你想要的地点画在卡片上。完成以后请把你们合作访编好的诗歌展示到黑板上,我们来比一比哪两个小朋友合作的又快又好好吗?
2、幼儿操作图片填充句式进行仿编诗歌,教师巡回个别指导。
3、幼儿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句式。
“哪一对小朋友先来给大家朗诵一下你们访编的诗歌,让我们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总结延伸句:大家两人合作访编诗歌编的可真好,那我们回家后把仿编的诗歌再念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两人合作图片填空式的仿编,不仅降低了幼儿仿编的难度同时也让幼儿从中学会了两人合作。在访编中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了对于诗歌的理解,学会运用诗歌的句式来创造语言美和意境美。
诗歌说课稿3
一、说教材分析
我选择的说课的科目是语言,课题内容是诗歌《秋风吹》,适合小班幼儿学习,教材选自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语言教材。这首小诗明快清新、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需对诗歌中提到的秋天的景色有所了解,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秋天树叶的变化,可以让幼儿学学小树叶飘落下来的样子、蝴蝶飞舞的动作,还可以带领幼儿进行拾落叶的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依据素质教育中“提高审美观,提高感受美、表示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和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2、引导幼儿能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欣赏为学作品的兴趣和想象力。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尝试朗诵诗歌。4、丰富动词:吹、飘、飞。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这是依据了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这首诗歌内容浅显、含有粗浅的知识性,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描述了秋天美好的情景,是幼儿认识自然了解秋季的好教材。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美,才干在感情上发生共鸣从而愿意朗诵。难点:理解动词的实际含义并会应用。语言教育能激发起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情色彩对幼儿有很大的感染力,通过丰富动词,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鼓励幼儿模仿与动词有关的各种动作,使词汇的丰富游戏化、趣味化、儿童化,通过小朋友自身的肢体语言进一步加深对动词含义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构建了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趣味游戏法、视听结合法和完整跟诵法三种教学方法。第一种趣味游戏法,同中小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还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那么,趣味游戏法恰恰是实现纲要要求,激发幼儿想说、敢说愿望的最好途径。活动中,我请幼儿扮演小树叶,秋风吹来随优美的音乐自由扮演,音乐听,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这片小树叶像什么?通过这个游戏协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同时,激发幼儿新颖的想象。第二种是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恬静的环境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加形象的协助幼儿理解诗歌中对小树叶奇妙的想象,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设计了提问:“你看到的小树叶飘下来的时候像什么?”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充沛体验诗歌的美,在示范朗诵时,教师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充沛的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式的交流,教师和幼儿充沛表达自身对事物的理解、想法和愿望。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自然的张口习得诗歌中的语句,丰富幼儿的语言。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沛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第三种方法是完整跟诵法,在幼儿自由积极的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幼儿大胆地站在集体的面前进行表示,声音自然的朗诵给大家听。从而锻炼幼儿的胆量和展示自我的表示精神。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配合使用意境优美的背景音乐、教师亲切自然的激励性语言、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等,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欣赏力和理解力。
三、说学法指导
教学中注意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教幼儿注意倾听,才干正确的感知语音、语汇和语法规则。根据纲要中让幼儿“想说、敢说”的要求,我就从想和敢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和协助:首先,我在示范朗诵前着意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诗歌中说了些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在示范朗诵中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和优美的背景音乐,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诵,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为幼儿提供学习朗诵的典范,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其次,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游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通过语言的激励调动幼儿自由大胆扮演的积极性,从而让幼儿敢说。
四、教学程序
总体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采用拾落叶活动导入,以亲切的口吻,师生进行相互交流,肯定幼儿协助孔爷爷做事,使幼儿园的环境变得更美丽这一助人为乐的做法。然后,设置疑问:小朋友在哪儿拣到的这些树叶啊?树叶为什么会在地上呢?从而启发幼儿对季节的变化、植物的变化发生好奇心。第二局部,是分析理解诗歌局部,这一局部共分五部。第一步,利用课件,教师配合语言的讲解,协助幼儿了解一年四季树叶的变化。拓展幼儿知识面,实现课程间的整合。看后,再回到秋天这一季节,提问:秋天,小树叶都怎样了?启发幼儿根据自身的观察讲出秋天树叶的变化,此环节顺利过渡到下一步。第二步游戏《秋风吹》。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扮演秋天的小树叶,播放“秋风”的音乐,秋风吹来了,小树叶随音乐自由扮演。游戏中,老师自然的配以诗歌中的语言:秋风秋风轻轻吹,树叶树叶飘呀飘。秋风吹来了,这片小树叶好象在空中跳舞;这片小树叶好象一只小燕子;这片小树叶跳累了,躺在了大树妈妈的身旁。音乐停止,提问:你象什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大胆的说一说自身的变化。有的幼儿说:自身像一只小蝴蝶。教师自然引导过渡到下一步:xxx小朋友说他扮演的小树叶象一只蝴蝶,飞呀飞!到底象不象蝴蝶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三步,欣赏课件,为幼儿创设诗歌中所蕴涵的美好意境,协助幼儿理解诗歌中对落叶形象的比喻。欣赏后配合提问:你看到,小树叶象什么?(象蝴蝶)有多少蝴蝶呢?老师:不是一只蝴蝶,是许多蝴蝶,我们可以这样说“一群蝴蝶”。学说诗歌中的语言:好象一群小蝴蝶。教师进一步追问:小蝴蝶在干什么?(飞)问:怎么飞?会飞的昆虫或者飞禽都有什么?(翅膀)对!那它是怎样飞的呢?学说:张开翅膀飞呀飞。第四步,利用多媒体,完整欣赏诗歌录音。在幼儿的头脑中对诗歌中的意境构建一个完整的美好印象,协助幼儿加深记忆。第五步,是师生一起朗诵诗歌,扮演朗诵或分组朗诵。教师配以:“正因为有了你们这些象蝴蝶一样的小树叶,秋天才变得那么美丽”的激励性语言鼓励幼儿大胆地站到集体面前进行扮演。活动中,教师利用丰富的语词启发幼儿想象,因为幼儿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协助幼儿大胆的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身的想象,发挥其想象的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教学节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时间。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和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努力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诗歌说课稿4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岛市幼儿素质发展课程用书,大班《语言表达》中的诗歌《快乐的小屋》。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纲要>中提出“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诗歌《快乐的小屋》语言朴实、短小精悍,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它以清新的语言、拟人化的手段,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小动物们利用自己的特长、本领让小屋变成快乐的小屋,给大家带来快乐的一个内容。诗歌鲜明的结构特点,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这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适合大班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知道小动物能运用自己的特长为别人制造快乐。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并能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情感目标能够联系生活,理解什么是快乐。
三、说活动的重、难点
1.活动重点:理解诗歌内容,知道小动物能运用自己的特长为别人制造快乐。
2.活动难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并能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以下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教师在活动前引导幼儿了解各类动物和他们的特长。
物质准备:
1、课件《快乐的小屋》,教学挂图一幅,舒缓的背景音乐,
2、教师绘画一幅大森林的背景图,并将诗歌中的角色:小朋友、小屋、萤火虫、小蜘蛛、小麻雀、纺织娘、蛐蛐和小蚂蚁制作成可以粘贴的卡片。
五、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课件的出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如:出示小屋:引导幼儿观察你觉得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小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这间美丽的小屋变成一间快乐的小屋吗?
2、谈话法。由师生互相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所组成。恰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习惯。
3、知识迁移法。在幼儿已具备的知识基础上,利用提问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如:这些小动物他们用什么办法让小屋变成快乐的小屋的呢?了解小动物们运用自己的特长来打扮小屋。
六、说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在活动中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方法获得知识体验。幼儿学习语言的表达能力主要通过听这一途径,所以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多听,从而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2、讲述法。让幼儿多讲、反复讲,练习次数增多,从而来记住和理解诗歌中的内容,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表演法:通过幼儿的肢体动作表现诗歌的寓意,更加深了对诗歌的意境感受与理解。如:念到你扮演的小动物,你就做相应的动作。
七、说教学活动设计
一:出示课件引起幼儿观察讲述,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提问:出示小屋:你觉得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小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这间美丽的小屋变成一间快乐的小屋吗?(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讲述)(这里两个提问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提供说话的欲望和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
二、欣赏诗歌,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1、放课件:快乐的小屋。教师:用鹅卵石搭建的小屋虽然漂亮,可我觉得还不够完美,看,屋子里黑黑的,窗子上光光的,周围也没有花草,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装饰这间小屋?这间小屋也吸引了一些小动物们,它们也想来装饰这间小花屋,咱们来看看都有谁好吗?(出示图片:蜘蛛,小蜘蛛会怎么装饰小花屋,它有什么本领?)逐一出示小麻雀、纺织娘,蛐蛐、小蚂蚁图片,并用诗歌中的语言说每一个小动物怎样打扮小屋。
2、完整欣赏课件:这些小动物都用自己的本领帮助了小花屋,大家都感到很快乐,很高兴。我们把这些小动物做的事编成一首诗歌好不好?
(这个环节中有效地运用课件,把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孩子,从理解到感受,使幼儿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让他们在“回答提问、自由讨论、
的过程中学习、理解诗歌内容,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直观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三、学习诗歌,能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播放背景音乐,师朗诵诗歌。(背景音乐的运用能让幼儿更好的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从而能更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感受诗歌)
提问:这些小动物他们用什么办法让小屋变成快乐的小屋的呢?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应图片,加深幼儿对诗歌内容的印象。分析小动物制造快乐的共同点,了解小动物们运用自己的特长来打扮小屋。(这个环节,在孩子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出示相应的动物图片,帮助幼儿记忆理解诗歌)
2、师: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小动物的好方法好吗?幼儿朗诵(根据幼儿朗诵情况及时地指导)
3、幼儿进行诗歌表演。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演,及时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表扬、肯定。请小朋友来表演一下好吗?念到你扮演的小动物,你就做相应的动作。(此环节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一步巩固诗歌。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突破了重难点)
四、联系生活,理解什么是快乐。
1、师:在这首诗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快乐)对,大家帮助了小花屋,把小花屋装扮的更漂亮了,大家都觉得很快乐,小花屋也觉得很快乐。那在生活中你觉得什么什么是最快乐的?你做什么事情时会觉得很快乐?(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说了那么多快乐的事情,对,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了人再感到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很快乐,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刚才小动物们装扮了一间快乐的小屋,那我们小朋友们想不想也来装扮一间属于自己的快乐的小屋?
3、老师在活动区也准备了一间小屋,我相信用我们的双手装扮的小屋,小朋友们会更快乐。跟音乐出教室。(本环节为幼儿提供了情感迁移的机会,通过谈话,幼儿知道小动物们利用自己的特长、本领让小屋变成快乐的小屋,进一步理解了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了,人再感到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很快乐,所以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教育活动的结束,如果能引起幼儿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迁移到幼儿实际生活中,那么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教育价值是无价的。)
诗歌说课稿5
设计意图: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以优美的语句和意境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在教学活动中,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和图片,给幼儿强烈的视听刺激,提高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
诗歌《春天》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语言教材,适合大班幼儿学习。这首诗歌把春天的色彩、形象、声音都描绘的有声有色,作品不仅画面感强,而且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有较强的音乐性,既让幼儿欣赏春天的美景,又让幼儿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同时又能激发幼儿动手描绘和制作春天美景的强烈愿望。
本次活动的知识点:让幼儿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课前老师利用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季节的变化,让幼儿用感官去感知春天的特征,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重难点:
熟悉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的优美语句,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会用感觉器官感受春天,并能用清楚、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4.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体会文学语言美。
教学准备:
1.春天的图片
2.彩笔、贴纸、胶棒、剪刀等。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根据《纲要》中对语言教学的要求: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教学法、讨论法、视听讲结合法、完整跟读法、动手操作法来进行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讨论法、视听讲结合法、完整跟读法,让幼儿更好地掌握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法让幼儿进一步熟悉诗歌的内容,同时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
学法:
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幼儿在听听、看看、讲讲、做做的过程中轻松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程序:
一、导入活动。
在欢快的《春天在哪里》的歌曲中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
(师)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呢?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你都看到、听到了春天的什么变化呢?
请幼儿自由谈一谈自己用感官感受到的春天。
(师)总结:春天里各种颜色的花都开了,小朋友开心地笑了,连小燕子和青蛙都唱起了歌。
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春天。
(播放图片)
二、欣赏诗歌,初步理解作品。
老师把这些编成了一首诗歌,请你们听一听,听完之后告诉我在诗歌你听到了什么?
(配乐朗诵)
设计问题:诗歌的题目是什么?在诗歌里你听到了什么?
三、欣赏诗歌,感受文中的优美意境和诗歌的语言。
春天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配乐朗诵)
设计问题:
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都有什么颜色?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谁在笑?小池塘为什么笑了?(帮助幼儿理解风吹出的波纹)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谁在歌唱?
这首诗歌真美,让我们在来欣赏一遍,大家边听边跟着一起朗诵。(全体)
四、动手操作
1.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现在用你们灵巧、能干的小手相互合作把春天的景色做出来、画出来吧。将幼儿分成2大组,再自由结合分成6小组,分别做彩色的、会笑的、会唱的春天。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每组推选一名用诗歌里的语言朗诵自己的书。
4.分组读
5.集体读
活动结束:小朋友们制的书真漂亮,我们去请别的班的小朋友来看看好吗?
延伸:准备材料放在操作区,幼儿可以随时进行操作。写上XX班出版,也可以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书,带回去给家长看,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
诗歌说课稿6
【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 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 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⑶ 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⑷ 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⑸ 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⑹ 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
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诗歌说课稿7
一、说设计思想
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
2、本专题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课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情况
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本人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好,答题失误频频,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忽略信息答非所问;审题不当任意发挥;寻章摘句任意罗列;生搬硬套术语;先入为主,妄加推断;就诗论诗,分析不深;不能迁移,弄错诗意等。
三、说教学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2、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4、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xx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四、说教学重点:
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教会学生答题模式和方法。
五、说教学难点:
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他的分数。今天我们就教给大家获取高分的方法。
(二)古代诗歌鉴赏模式举例
综观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就常见的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四种问答模式:
模式1:诗歌意境的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是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步骤一)。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步骤二),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步骤三)。
模式2:表达技巧的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感物伤怀等。
(2)表现手法:象征、用典,烘托,衬托、反衬,烘云托月,侧面烘托,动静结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虚写实,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对偶、对比、夸张、反问、反诘、排比、引用、回环、互文、婉曲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试分析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步骤一)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步骤三)。
模式3:分析诗歌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这句诗的妙处是什么?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这句诗含有什么深意?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这首诗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步骤1)。“黄莺儿”、“莫教”、“惊妾梦”等语言口语化,民歌色彩浓厚(步骤2)。表达了国中少妇对征人的怀念之情(步骤3)。
模式4:诗歌炼字炼句鉴赏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看”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案:“看”在诗句中有“回过头来望”的意思(步骤1),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的泪花。情景怎能让人不断肠呢(步骤2)?“看”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
(三)课堂总结:
高考诗歌鉴赏题采用主观题形式,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就回答什么。弄清出题角度,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2、恰当运用诗歌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3、对诗歌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四)板书设计
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五)课后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歌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本次活动内容选自:福建省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导大班下册。纲要指出:“引导孩子接促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诗歌《摇篮》是在大班上册学习了《风在哪里》、《好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毕业诗》做好铺垫。可以看出本课在诗歌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材处理:(下面我来说说教材的处理)诗歌摇篮是一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构思独特,想象丰富,富有儿童情趣,形象的把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摇篮,描绘出了小宝宝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觉的那种宁静、温馨的画面。能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情感。非常适合幼儿的学习。大班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具有一定水平的口语表达能力,选择这一教材符合大班幼儿学习特点。根据纲要中指出,各领域的教育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精神。我巧妙的将语言与艺术、社会相整合。(在欣赏诗歌摇篮的同时,结合游戏《送宝宝回家》、情境表演加深幼儿对诗歌摇篮的理解和体验。)我将单纯的语言活动《摇篮》处理成游戏式、互动式、表演式的活动。本活动原教材安排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初步学习仿编。第二课时是巩固仿编,并把它画成画册,制作成图画书。本次活动是第一课时。
3、说目标:(接着说活动目标)
大家都知道,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几点目标:
(一)认知目标:通过欣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温馨、宁静的优美意境。
(二)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使用“飘”、“翻”、“吹”,引导幼儿大胆进行想像,学习初步仿编
(三)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幼儿要感受诗歌语言的丰富和优美,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我把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朗诵,感受诗歌意境美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幼儿要仿编散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且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大班幼儿知识经验不够丰富,想象力比较薄弱,因此如何引导幼儿如何根据摇篮的句式,进行仿编也就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5、活动准备:
为了帮助幼儿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我为本次活动做了以下准备
(一) 经验准备:课前我利用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影视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诗歌所提到的景物:天空、花园、大海,让幼儿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摇篮》教学的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二) 物质准备:将诗歌《摇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能整首播放也能分段播放。还制作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背景图、和各宝宝的贴绒教具,以及歌曲《摇篮曲》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针对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本次活动所采用的教法有:(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提问法、分段教学法等主要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幼儿的学习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情境。针对幼儿对文学作品难以感受、理解的特点,我积极创设情境,在活动始,我创设了《摇篮曲》温馨、宁静的情境,导入新课;在活动中,我创设了《送宝宝回家》的游戏情境。帮助幼儿理解内容。通过情境化教学,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多媒体演示法:现代教育学研究认为,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针对幼儿动作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活动中我将诗歌《摇篮》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音像结合进行教学,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形象,增强幼儿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
分段教学法:幼儿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从整体入手,分段教学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教法之一。在活动中,在让幼儿完整欣赏的基础上,根据诗歌《摇篮》内容中结构的不同变化分成三段,按“扶—半扶半放——放”的认知序,进行分段教学,从而加深幼儿对作品理解和感受。)
此外,我还应用了表扬激励法、归小结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本次活动我预设了以下几种学法帮助幼儿学习:
1.游戏体验法:学前教学学家陈鹤琴指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应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有活动中,我组织幼儿玩“送宝宝回家”的游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2.多感官参与法:有一句世界教育名言是这么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在活动中让幼儿看一看《摇篮》的课件、做一做“轻轻飘”、“轻轻翻”动作帮助幼儿理解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3.合作讨论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合作讨论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有利于通过同伴互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摇篮》仿编中,我让幼儿合作讨论:小朋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做摇篮?它的宝宝是谁?谁摇宝宝睡觉?让幼儿在合作讨论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四、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突出了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把教育融入到生活、游戏中,因此,我遵循“以人为本,层层深入”的原则,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律动引入,激发兴趣。
2、完整欣赏,初步感知。
3、分句感知,加深理解。
4、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5、引导仿编、体验创造。
第一部分:律动引入,激发兴趣。
环节目标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让幼儿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启发提问法。
我设计了2个环节:
1、表演体验:活动一开始,我播放《摇篮曲》创设温馨、宁静舒服的情境,让幼儿学小宝宝走进入活动室。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谈话引题:播放“摇篮”的画面,提出问题:小朋友,这是什么?你知道摇篮是干什么用的吗?通过提问让幼儿对摇篮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引出活动内容和活动课题。
第二部分:完整欣赏,初步感知
环节目标是:完整欣赏,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启发提问法、多媒体演示法,
本环节我设计了2个环节:
第1环节是教师配乐有表情完整朗诵散文一遍。提问:诗歌的名字叫什么?你听到了什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初步感知散文内容。
第2环节是教师播放课件,完整欣赏儿歌第二遍。提问:小朋友,诗歌里讲了什么?你听完这散文有什么感受?通过这概括性的提问,让幼儿有了想象和自由讲述的空间,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幼儿用好听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温馨、宁静、舒服。
第三部分:分段感知,加深理解
环节目标是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意境美。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演示法、多感官参与法、启发提问法。本部分是重点环节,
我设计了3个小环节。
1.教师精导,教学第一段
先播放课件1,提问:什么是摇篮?摇着什么宝宝?怎么摇?星宝宝怎么样啦?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第一段内容,在回答的过程中我结合动作帮助幼儿学习和理解“轻轻飘”,然后老师小结,教师结合动作完整朗诵诗歌第一段。
2.师幼互动学习第二、三段
播放课件,师幼表演再现二、三段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摇篮?摇着什么宝宝?怎么摇?鱼宝宝、花宝宝怎么样了?帮助幼儿理解二、三段内容,结合动作帮助幼儿理解“轻轻翻”、“轻轻吹”。
3.幼儿互动学习第四段
出示第四段画面,让幼儿自由交流讨论第四段内容,然后请全班幼儿想动作来表现第四段内容。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并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如:“星宝宝睡着了”,要用轻柔的声音来朗读。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学习,根据扶-半扶半放-放的认知顺序进行教学,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有机会说,并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内容层层深入,从而解决了重点问题,达到环节目标。
第四部分: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环节目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游戏法、启发提问法
教师和幼儿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合动作,完整朗诵诗歌一遍,然后提出问题:小朋友,你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小朋友听一听。给幼儿提供一个说的机会。为什么说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是摇篮?这个问题是难点,我将用“送宝宝回家”的游戏帮助幼儿理解他们之间的依存关系。我准备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背景图,请小朋友将各宝宝的图片贴在相应的背景图上。教师进行小结,帮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对幼儿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第五部分 引导创编、体验创造
环节目标:通过仿编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采用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启发提问法
我设计了2个环节
1、让幼儿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幼儿朗诵儿歌,教师逐一出示相应的图片,然后引导幼儿纵向观察:
一 二 三 四
蓝天 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 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 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 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 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 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小宝宝睡着了
( )是摇篮 摇着( )宝宝 怎么摇 ( )宝宝睡着了
蓝天 月宝宝 白云轻轻飘 月宝宝睡着了
第一排,什么是摇篮?第二排,摇着什么宝宝?第三排,怎么摇?第四排,什么宝宝睡着了?
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具演示,幼儿应该会很快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2 、幼儿自由仿编,教师巡回指导,对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仿编。对能力弱的幼儿,我将示范仿编或提供前半部分图片让幼儿编后半部分,或提供后半部分图片幼儿编前半部分。对编得好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对仿编较困难的幼儿,鼓励他积极参与仿编活动。最后将仿编好的诗歌进行朗诵,体验创造的快乐。
总之,本次活动从有趣的音乐活动开始,然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幼儿在充满游戏性、趣味性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感知理解和提升,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就是我对本教材的理解分析和设计,谢谢评委老师!
诗歌说课稿9
一、简析教材
1、说教材内容:诗歌《家》选自南师大出版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语言大班上册。《家》这首小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将幼儿所不熟悉的事物引入他们熟悉的经验内,将大海、云朵、地下、森林想象为珊瑚、大雨、石油、蘑菇的家,让幼儿产生无限的遐想,又调动起孩子已有的经验,使幼儿有一种亲切感,帮助他们从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和想象周围的世界。在结束句“小朋友到动物园玩,可别忘了回家”将幼儿的想象拉回现实,使他们更贴切地联想到自己,更真实地感受到家的重要性。这样的结尾对幼儿很有趣,也有余蕴的感觉。这首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整首诗歌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幼儿喜爱和接受。重复性的句式让幼儿更加便于记忆和创编。符合大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学习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及作品的情感脉络,依据文学作品提供的想象线索,联系个人已有经验扩展想象,并创造性地进行表述。”因此适合大班教学。同时,通过仿编,可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力,还能提高幼儿与同伴交流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说教学目标:《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确定以下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把握这首诗内在的温馨和美的情感脉络。
(2)引导幼儿以艺术的方式观察周围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
(3)教幼儿按照诗歌的重复结构仿编,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说教学重点、难点: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因此,理解诗歌内容,初步学习朗诵是教学活动的重点。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把握诗歌内在的温馨和美,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有感情的朗诵。在平时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本班幼儿在进行创编时有一定的困难,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我把学习仿编诗歌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定为教学活动的难点。
二、说教法
1、在活动中,我本着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的原则,采用了以下教法:
(1)游戏法: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找家”的游戏置于学习诗歌之前。为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提供人手一份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材料。使幼儿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家的内涵。在理解学习诗歌过程中采用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游戏使幼儿感受到诗歌的内在语言韵律。
(2)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以及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包括自由结伴讲、分组讲,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幼儿想说的愿望。视、听、讲结合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配合教师亲切自然富有感情的激励语言,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等,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欣赏力及理解力。
2、教学准备:为了使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情景及游戏中,特做以下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教师在活动前运用视频资料、挂图、图书,利用散步、谈话引导幼儿学习以艺术的方式观察认识、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这些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
(2)物质准备:根据诗歌内容,制作教学视频画面,蓝色的大海及海中生物,黑色的云朵及雨、雪等、深深的地下及地下生物,密密的森林及林中动植物等。
三、说学法
遵循“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了给幼儿今后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奠定基础,本次活动运用的学法有:
1、观察法:教师在活动前利用散步、谈话等引导幼儿以艺术的方式观察周围事物,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温馨和美。日常活动中利用挂图、图书、观看视频资料等引导幼儿观察,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在仿编的过程中调动这些已有的经验想象,让孩子在活动中言之有物。
2、倾听表述法: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其次,利用各种教法和游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并通过语言的激励调动幼儿仿编诗歌的积极性,让幼儿“敢说”。
3、探索仿编法:新《纲要》指出:儿童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教师和幼儿是构建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因此,我为幼儿创设了支持性的语言教育环境,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我在引导幼儿进行仿编诗歌的同时,提供了视频画面,蓝色的大海及海中生物,黑色的云朵及雨、雪等、深深的地下及地下生物,密密的森林及林中动植物等。以引起幼儿的思考,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的学习,突破活动的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1、观察感知,积累经验
这是一个课前准备的环节,需要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完成。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在平时利用视频资料、图片、图书、周围环境引导幼儿观察,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为理解诗歌内容,仿编诗歌做铺垫。
2、操作探索,具体感知
这一环节为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在诗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不要让幼儿机械记忆诗歌内容,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设计了“找家”的游戏置于学习诗歌之前。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提供人手一份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材料。幼儿游戏时,全面观察幼儿操作,了解需要,及时予以幼儿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幼儿充分感受家的内涵。游戏后,启发性地提问:你帮谁找到了家,为什么这么找?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弥补感知的不足,为下阶段活动奠定基础。
3、理解学习诗歌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因此活动中大量运用观察、游戏、欣赏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先朗诵诗歌,使幼儿对诗歌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再提问引导幼儿结合图片回答,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回忆操作探索时获得的知识经验。然后通过整体朗诵,前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方式组织幼儿学习朗诵,使幼儿掌握诗歌的重复结构,感受到诗歌的内在语言韵律,。
4、扩展想象,仿编诗歌
在幼儿语言仿编活动中可要求幼儿通过交换词句,使诗歌画面出现新的内容。由于在平时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本班幼儿在进行创编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通过对话、示范、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仿编,突破难点。
(1)扩展想象,回忆经验。我启发性的个别依次提问,如蓝色的大海还是谁的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回忆经验,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作,并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在画面上添加。为幼儿的创编留下完整的视觉印象。
(2)学习仿编。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生动的语言示范仿编:“现在老师要把大家说的这些东西都编进儿歌里……”,让幼儿更加明确诗歌的句式,知道仿编时每一句的前半部分不变,只要改动后半部分就可以了,掌握诗歌的重复结构,为幼儿的下一步自由创编奠定基础。
(3)分组讨论,自由创编。引导幼儿分组讨论,以强带弱、大胆创编,在讨论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针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成为他们的合作者。让幼儿乐于尝试,乐于合作,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独立自由、大胆构思的好习惯。
(4)集体交流。在幼儿个别自由交流后,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歌、诗句,并组织其他幼儿学习优秀诗句。这样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使活动在高潮中结束,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活动特色
本次活动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直观、操作、探索、尝试、讨论、趣味性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尊重理解幼儿,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诗歌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考点分析
《考试说明》中对古诗词鉴赏方面的总体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题型和考察的内容上具体可以做以下阐释:
1.了解诗词的体裁、题材,格律等基本常识
2.理解词句的内涵
3.品味精彩词语的意蕴(炼字)
4.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体味感情,把握主旨,分析领会意境
5.对诗词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进行赏析
6.对诗词进行比较、赏析、评价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而高效地地完成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部分的三道题目,提高同学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学习能力,我认为在高三的复习课上可以针对同学们现在的缺陷,如主旨把握不准,容易断章取义,瞎猜乱蒙、语句含义弄不清,容易表面化等问题,在教学时抓住他们这些鉴赏的“软肋”,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总结鉴赏古诗词的规律和方法,不断地将同学们引向规范化思考、规范化答题的要求中。基于这些考虑我制定了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2、学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把握感情、领会主旨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体验并总结关于领悟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1、古诗词中善于用“表现技巧”委婉地表达“情志”。
2、句子的含义需要用宏观地眼光整体把握、全面理解。
二、说教法
1、讲授法:高中课本的诗词中表现出的各种情感、从题材上的分类等。
2、讨论法、发现法:在课堂上多结合例证加强感悟,发现并归纳准确把握诗词主旨、感情的方法。
3、探究法、迁移法:通过复习高中课本的诗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迁移到没有分析过的诗词中,总结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它们对体悟感情、把握主旨的作用。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复习高中五册书中的诗词,梳理诗、词、曲的文学常识。了解诗人在作品中常常抒发哪些情感?(怀才不遇、建功报国、离愁别绪、思乡念远、向往归隐等情感) 《诗经》(《蒹葭》)、(《采薇》)“五经”与“六义”
先秦 《楚辞》(屈原《离骚》) “风骚”
古体诗
两汉 乐府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乐府双璧”
诗歌
东西晋 (东晋)陶渊明《饮酒》
(西晋)左思《咏史》 “左思风力”
初唐:“初唐四杰”
唐诗 (近体诗) 盛唐 山水派:王维《终南山》、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从军行》
“李杜”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 《登楼》、《月夜》
中唐 白居易、刘禹锡、李贺 “元白”
晚唐“小李杜”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杜牧《过华清宫》
宋诗 陆游《书愤》
词 婉约派: 李清照《声声慢》
秦观《踏莎行· 郴州旅舍》
周邦彦《苏幕遮》
柳永《雨霖铃》
豪放派: 苏轼《水调歌头》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登快阁》
曲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元曲四大家”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2、找典型例子加以分析、归纳鉴赏的要点。课堂上与同学分析黄庭坚的《定**》、苏轼的《阮郎归·初夏》、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定**(知人论世)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阮郎归 ·初夏(整体理解)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塞上 听 吹 笛(艺术手法)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3、教师小结诗歌鉴赏中把握主旨、领悟感情的三个要点
第一,了解作家、把握时代,诗人论世。“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大部分诗歌是作家自身遭遇和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对于重要诗人,要了解其经历和风格,对于一般诗人,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留心“序”、“注”)
第二,解读形象、领悟意境,情景结合。“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艾青)解读形象,从诗歌表现的人、事、景、物等景语之中体味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运用想像)
第三,揣摩诗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诗词中多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的使用让诗词更加含蓄、生动、有内涵。它们也是体现作家创作水准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评价鉴赏诗词作品、帮助我们理解作品感情、主旨的重要媒介。(常用的手法有“情与景、动与静、直与曲、虚与实、对比手法、烘托映衬、对面着笔”等)
4.教师提出阅读古诗词的两点建议:
一是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典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资料等。
二是建议同学们要精读细品,不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考场做诗歌鉴赏题时,也应该把诗歌默诵几遍,不要急于作答。
诗歌说课稿11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4]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4]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诗歌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技能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学生知识积淀有限,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因此,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4.讨论法。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对文本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讨论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需要,激活课堂气氛。
学法:
反复诵读,使学生自主地思考、讨论问题,从感知到理解,从“学会”到“会学”,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又培养想象力,感受到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投影画面,配乐欣赏)
在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夔州江边,一个年迈狐愁的老人,在一个本是阖家欢庆的日子,九九重阳节这天,独自一人拖着多病的身体登上长江峡口的高台,寒风凛冽,万木凋零,混浊的江水汹涌奔腾,几只孤鸟回旋在天空,远处不时传来猿的哀鸣。面对这一切,老人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困潦倒,孤独在外漂泊,仍不忘国家的战乱。俯仰之间,咏出一首千古绝唱!大家能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欣赏他的著名诗篇《登高》。
(投影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知人论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展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其作品有《望岳》、《丽人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背景: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离开成都,衣食无着,年老多病,住在夔州,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写这首诗时,虽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地方军阀乘时而起,互夺地盘,社会仍一片混乱。
(三)指导诵读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如何更好地诵读?1.老师范读2.学生听读3.个别朗读
(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把握:理解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中去,与作者产生共鸣。
2.感性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四)赏析诗句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让学生思考,这一句中有哪“六景六色”?
明确:对仗工整,语言精炼,十四字写出“六景六色”:“风”、“天”、“猿”、“沙”“鸟”,分别用“急”“高”“哀”、“清”、“白”“飞回”描写。
(2)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
句式结构契合,渲染出秋天来临的紧迫感。“风急”、“天高”、“猿啸哀”均为仰视,“渚清”、“沙白”、“飞回”,又从俯视到仰视。在这俯仰之间,秋风扑面而来,极目所见,高天在上,猿鸣耳畔,沙渚在下,鸟转空中,使人卷入无尽秋意之中。景物全出,视野开阔,胸怀博大。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江苏滚滚来”。
这句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想联系杜甫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到了生命之秋。“漂漂何所以”生命是短暂的。作者写这首诗时已55岁,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这使我们不禁联想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面对滔滔而逝的江水,作者无奈的感叹时光如东逝水,自己一生功业难成。但作为一个有阔大胸怀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或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他知道自然规律,能豁然对待。这足以让我们看到他坦荡、胸襟的开阔。它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悲凉的作用。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赏析这句时,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作具体分析(投影展示)
明确:万里—漂泊地远—悲悲秋—时之凄惨—悲
作客—羁旅—悲常作客—久旅—悲
百年—迟暮—悲多病—衰疾—悲
台高—迥处—悲独登台—无亲朋—悲
作者将上两联景物描现实写中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久容最易伤秋,多病偏听偏爱登台,“万里”与上联的“不尽”相关照,写出时间的悠长;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自己的悲苦表现得既为深且广。这不是常见的客居乡愁,人生有限方觉秋之悲愁,诗人分明是在慨叹有限人生与永恒存在的深刻矛盾,以及人生矛盾面前的种种无奈。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与颈联紧密衔接,因果相承。“艰难苦恨”四字蕴意丰富,诗人忧国、忧民、忧身,忧愁得两鬂斑白,要借酒消散这无尽的忧愁吧,却因为疾病而断酒了。又添一恨,无限悲慨。
“白日放歌顺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石”。在这里为何又“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特爱喝酒,我们学过的诗句有:
(五)思考与探究(结合作者生平,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试总结杜甫晚年律诗特点。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整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突破早期较多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空灵洒脱。
(六)作业:
看谁背的杜甫名句多,同桌互查。
六、课堂评价
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脉络,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情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并通过反复诵读,学习文本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从而鉴赏诗歌的深层含义。
诗歌说课稿13
【说教材】
本课是大班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结合时节,把孩子们引领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认真读这篇课文,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幼儿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幼儿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说学情】
大班幼儿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说教法】
大班幼儿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说学法】
朗读感悟法
阅读能培养幼儿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要珍视幼儿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幼儿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幼儿通过自由读、默读、合作读、赏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是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说过程】
(一)创设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上课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轻轻地向我们走来,孩子们想去找她吗?这时媒体出示动画的图片,用美丽的图片,可爱的动画,引起幼儿的注意。看后我让幼儿练习用我看到了什么来说一句完整的话。春天多美啊,春天在哪里?孩子们我们一起唱这首歌吧!
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被那精美的画面深深吸引,已经被那欢快的歌曲深深感染,再加上我的语言引导,都想一起去寻找春天,很顺利的把孩子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这时我在板书课题,让幼儿齐读课题:找春天。
(二)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能发掘和提升幼儿的学习潜能,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全面成长。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上符号。再让幼儿交流识字方法,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如:猜谜语、编儿歌、比动作、引用同学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进行识记。运用媒体对生字进行直观的教学,充分引起幼儿的注意,在他们的朗读中对于难读准字音的利用媒体进行一一范读,这样幼儿就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识字任务。对于写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幼儿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我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放手让幼儿自主发现,独立完成写字任务,通过媒体演示难写的字:这样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幼儿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感受领悟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首先让幼儿自由读课文,让幼儿说“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再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读课文、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再用媒体资源出示相关段落,我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幼儿看图,并让幼儿图文结合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用同样方法让幼儿自主学习课文的5、6、7自然段,幼儿再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比赛读。并要求生仔细听,认真评,这样通过师生的互动学习和幼儿的自主幼儿已经能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接着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现在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媒体出示)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通过播放春天景色的录像我介绍录象资料,生闭目想象。,在悠扬的乐曲中,在美丽的画面中,在老师的激情导入中,就能感受到春光的美好。
(四)课内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我激趣导入:春天的景色美不胜收,音乐中的春天充满幻想,孩子们朗读中的春天犹在眼前,孩子们把自己眼里的春天画下来吧。让幼儿动手画,画好后让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课内课外的春天场景达地到了有机的整合。孩子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也得到了升华。
(五)说板书、练习。
本课的板书采用了简笔画的设计,把孩子们找到的春天一一展现,充分给幼儿以美的体验。在读课文以后,让孩子们来进行补充、添画,这样的板书,既归纳本课的重点,又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练习是让幼儿在“手抄本”上选择本课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再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目的在于有意识的指导幼儿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找春天》,最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这里有惊讶、有欣喜、有展示时的成功感,学习成了一件非常主动、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兴趣的诱发,给幼儿营造宽松的氛围,采用平等对话,个性阅读,并让幼儿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以致生活走进了语文,语文走向了生活。
诗歌说课稿14
一、说活动背景:
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诗,作者从孩子的眼光以拟人化的手笔向我们展示了小池塘白天和晚上不同的美丽画面,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儿童想象的世界,涌动着孩子对周围世界的纯真、喜爱的情感基调。中班的孩子喜欢活泼、有趣的文学作品,能理解简单的诗歌内容,能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对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体验不够。因此这也是老师在引导中班孩子情感体验方面的一个教学方面的挑战。于是,本活动我主要抓住实物和倒影的关系,通过理解几个动词,如:抱着,摇着,照相、捉迷藏,帮助孩子体验诗歌展示的大自然的美,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新《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活动目标:
1、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积极参与文学活动,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体验诗歌展示的大自然的美和快乐的情绪。
二、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在白天和晚上观赏同一处美丽景色,让孩子感知其中的区别。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两幅场景图,一幅是小池塘白天的景色“小池塘里映着太阳,小鸟和彩云”;一幅是小池塘晚上的景色“小池塘里映着月亮,星星,小鱼在游动。”配有动画以及配乐朗诵的诗歌。
三、说教学方法:
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直观形象的教具和教学方法,我会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四、说活动程序:
本活动我主要安排了四大环节,接下来我具体谈谈每个环节是怎样开展的。
第一环节:观赏动态画面,激发讲述兴趣。
教师点击课件,屏幕展示动态画面,说:小朋友看,画面上有些什么呀?这里为幼儿创设了自主观察,大胆表述的空间。中班的孩子一般表现为看到什么就讲什么,因此,说的会比较零碎,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孩子有顺序的讲述,可以先说说这幅图上有……。有……。还有……。;那幅图上有……有……。还有……。,帮助幼儿能比较完整地讲述,隐性提示幼儿整体观察,然后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这里两幅画面说的是小池塘白天和晚上的景色。那么,小池塘白天是什么样的?晚上又是什么样的?我们来听诗歌《我家门前小池塘》。
第二环节:欣赏、理解诗歌,体验诗歌中美的意境和快乐的情绪。这是本活动的重难点所在。我分三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骤:欣赏诗歌,理解、感知诗歌第一段。
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动态场景,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运用丰富的表情、合适的体态语,吸引幼儿专注、认真地倾听,帮助幼儿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美的语言和美的意境。接着老师提问:小池塘白天是什么样子的?把画面切换到小池塘白天的景色,并单独一张放大。此时中班的孩子可能会结合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的语言零碎的说出一些内容,老师要注意及时反馈和梳理,从而丰富诗歌中的句子“白天抱着金太阳”“小鸟和彩云,都爱来照相”并鼓励幼儿说一说,做一做。然后老师问:为什么说是“抱着”金太阳?小鸟和彩云都爱来“照相”呢?这里,老师重点抓住两个动词“抱着”“照相”,通过做一做,玩一玩,帮助孩子加深这两个词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进一步感受事物和倒影的意境美,感受小池塘的温馨和快乐。最后,带领幼儿有感情的念念诗歌第一段,在诵读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就会自然而然的激发出来了。
第二步骤:再次欣赏,理解、感知诗歌第二段。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伴有配乐朗诵,引导幼儿倾听。由于第一遍欣赏相隔了大约7———8分钟的时间,对于中班的孩子要去回忆诗歌第二段的内容,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理解、感知诗歌第二段前有必要再安排一次视听结合,为接下来的交流信息提供服务。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结合,感知效果最佳。通过多媒体课件直接作用于幼儿的眼、耳,能大大增强幼儿的感官刺激,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和感受诗歌。诗歌第二段的学习方法基本和第一段一样,重点引导幼儿理解“摇着”“捉迷藏”这两个动词,通过玩一玩,做一做等方式帮助幼儿感知和体验。当幼儿讲述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和丰富诗句,并引导幼儿说一说,做一做,最后鼓励幼儿有感情地念一念。
第三步骤:以朗诵第三段的形式小结。
教师说:我家门前小池塘,白天晚上都漂亮,难怪柳树整天乐,沙沙沙沙笑声响。稍作停顿后说:小池塘的景色可真美呀,让我们跟着念一念吧!自然过渡到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学习有感情的朗诵,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本环节我也分两个步骤开展。
第一步骤: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鼓励幼儿一边欣赏一边跟念。跟着录音朗诵,有二段心理就没有负担,而且在前面的环节里幼儿已学说了诗歌中大部分的语句,跟诵就显得轻松而自然。
第二步骤:教师带领幼儿加上动作、表情有感情的朗诵,在朗诵达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验诗歌中快乐的情感。
第四环节: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教师说:如果你家门前有个小池塘,还会有怎么样的景色呢?
这里又给了孩子一次讲述的空间,鼓励孩子用较连贯的语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专注微笑着倾听,对于表述不太清的孩子委婉的给以引导,用清楚规范的语句反馈给他。最后老师鼓励孩子在美工区把想象中的池塘景色画下来。
诗歌说课稿15
一、分析教材
《家》这首诗歌语言朴实、浅显易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概括事物的依属关系,诗中大胆的想象一下子调动起幼儿亲切的感觉,帮助他们从全新的视角想象周围的世界。结尾处用一句“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将幼儿从想象拉回到现实,更贴切地联想到自己,给幼儿以有趣有余蕴的感觉。这首诗歌文字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叠音,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符合中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中班教学。
根据中班语言教育目标,教材特点及本班幼儿新生多年龄偏小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活动的教育目标是: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把握这首诗歌的内在情感脉络。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
3、学习仿编诗歌,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本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上这节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幼儿缺乏仿编诗歌的经验,基于这一点,确定教材的重点为理解,掌握诗歌内容,难点为学习仿编诗歌,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活动采用了观察法、游戏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语言、游戏、操作探索等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㈠观察感知,积累经验
这是一个课前准备的环节,需要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完成。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前我将幼儿带到户外,让他们用眼看、手摸、鼻子闻、肌肤感知等方法寻找事物:如蓝天、白云、小河、草地等,引导他们发现事物的归属关系,并在平时利用挂图、图书引导幼儿观察,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为理解诗歌内容,仿编诗歌做铺垫。
㈡操作探索,具体感知
这一环节为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约需5―8分钟
有关理论指出:诗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不要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诗歌内容,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设计了找家的游戏置于学习诗歌之前,以为迷路的小鸟、小鱼、小羊等找家为由,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探索,探讨小鸟、小羊、小鱼等与树林、草地、小河等之间的归属关系,幼儿游戏时,我全面观察幼儿操作情况,了解需要,及时予以幼儿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幼儿充分感受家的内涵。
游戏后,我发出启发性地提问:你帮谁找到了家,为什么这么找?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弥补感知的不足,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事物的归属关系,理解家的含义,为下阶段活动奠定基础。
㈢理解学习诗歌
这一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约需10分钟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因此活动中大量运用观察、游
戏、欣赏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首先,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结合卡片朗诵诗歌,使幼儿对诗歌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接着概括性的提问:诗歌中说了什么事,引导幼儿结合卡片回答,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回忆操作探索时获得的知识经验。然后通过整体朗诵,前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方式组织幼儿学习朗诵,使幼儿感受到诗歌的内在语言韵律。
之后,我发出邀请:“现在要请小朋友来扮演,白云、小羊、糊蝶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让幼儿自由扮演角色,大胆地用肢体语言表现诗歌内容,使他们沉浸在表演的喜悦中,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同时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
㈣扩展想象,仿编诗歌
这一环节是本活动的难点,约需10分钟
中班上期幼儿语言领域发展目标提出要求:在仿编活动中只要求幼儿通过交换词句,使诗歌画面出现新的内容。
由于班上的孩子是初步学习仿编,感到比较难,因此我通过对话、示范、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仿编,突破难点。
1、扩展想象,回忆经验。
我启发性的个别依次提问,比如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外还可以是谁的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回忆经验,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并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在卡片后添画。为幼儿的创编留下完整的视觉印象。
2、学习仿编
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生动的语言示范仿编:“现在老师要把大家说的这些东西都编进儿歌里……”,让幼儿更加明确诗歌的句式,知道仿编时每一句的前半部分不变,只要改动后半部分就可以了,这样为幼儿的下一步自由创编奠定基础。
3、分组讨论,自由创编
引导幼儿自由组讨论,以强带弱、大胆创编,在讨论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针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成为他们的
合作者。让幼儿乐于尝试,乐于合作,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独立自由、大胆构思的好习惯。
4、集体交流
在幼儿个别自由交流后,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歌、诗句,并组织其他幼儿学习优秀诗句。这样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使活动在高潮中结束,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自我评价
本次活动我根据“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完整幼儿”的整合幼儿教育理念,遵循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直观、操作、探索、尝试、讨论、趣味性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尊重理解幼儿,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附资料:
家
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
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
红红的花朵是蝴蝶的家,
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第三篇: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小专题说课稿(第一课时)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诗歌鉴赏小专题。下面我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部分进行说明。
能力的既需要依托完备的知识体系,需要依托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个体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能力形成物质载体,本课程主要讲解阅读诗歌的相关知识储备和思维技巧,以期诗歌鉴赏水平的真正提升。
本课重点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力争形成诗歌的知识体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高考诗歌鉴赏能力要求(结构诗歌文本的内容、艺术、思想感情层面)
①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内容层面)、语言、表达技巧(艺术层面)
②评价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高中阶段诗歌鉴赏
诗歌赏析是摆在语文学习面前的一大拦路虎,学生脑中储存的大量诗歌名句并不等价于诗歌赏析能力的提升。真正读懂诗歌内容并且精准赏析诗歌本身的艺术手法是诗歌学习的关键。
基于以上现象,我对本课做了小心的处理。高中阶段诗歌鉴赏的第一次小专题课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让他们觉得诗歌鉴赏难度并不大,同时让他们知道鉴赏诗歌有一定的鉴赏步骤,再看到诗歌有一个思考的方向。使学生了解到古诗虽然众多,但是有特定的含义和一定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学习过诗词作品,对诗词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诗词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
2、大多数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往往过多的重视老师们讲的方法、技巧等,形而上学地学习古诗文,而真正对诗词最根本的文本内容感知感悟力比较弱,往往只依靠拆字的原始办法。
3、现在学生少经苦难,往往感情淡薄,情商比较低,不加引导,很难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4、对古诗词,尤其是古诗文的答案语言组织,缺乏系统的模板和标准的答题语言作为支撑。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①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的概念。
②明确鉴赏诗歌的步骤即通过想象、联想,把握诗歌画面。
③了解作品情感的文本性和复杂性特征。
2、能力目标:①能够通过想象和联想从内容层面去重构诗歌画面。
②能够分析出诗歌常见的艺术技巧。
③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走进古代社会,体会古人的感情,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味作品,使之产生对古典诗词的喜爱。
四、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教学法、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把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八个环节来进行
1、导入:播放自制视频,用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孩子们走进古人的生活,消除孩子学习古诗的排斥心理。古诗作品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古人生活内容的真实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古诗,开始高中阶段的诗歌学习。(通过本环节的视频展示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古诗的感性体验,总结结论:古诗是古人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反应,并没有特殊之处)
2、【设计活动】找四个小组在黑板上写出古诗文最重有价值的问题。(此环节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问题引导】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感性答案(讨论得出)【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教学法、提问法、讨论法
【明确总结】都有事物——补充概念“意象”(完成基础目标1)
3、【设计活动】15年高考真题(四川卷),找四个小组找寻意象并展示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3、【问题引导】这些孤零零的意象对于作者抒情有何帮助 【教学方法】联想想象图画法、提问法、讨论法
【明确总结】我们可以想象出一幅幅画面来,画面上有时有色彩,有时有动作等——补充概念“意境”(完成基础目标2和能力目标1)
4、【问题引导】不一样的画面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或喜或悲
【明确总结】你所体会到的感受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和传递的情感,你能体会的到说明你读懂了作者。(引导出感情的文本性或复杂性特征)(完成基础目标3)【学生总结】鉴赏诗歌步骤(完成能力目标1)
5、【问题引导】作为例子的诗歌中的意象是通过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的?
【学生发言】 【明确总结】诗歌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为描写和抒情,展示诗歌的艺术技巧模板,进行概括点拨。(完成能力目标2)
6、【问题引导】诗歌赏析类题目的答案如何组织得到高分?(完成能力目标2)【学生发言】 【明确总结】“月”在赠别诗中有,在边塞诗中有,在漫游诗中有等,但表达的都是孤寂落寞或对家人故乡的思念。说明一些意象有他特定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总结和积累,这对我们今后诗歌鉴赏会大有帮助。
7、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诗歌鉴赏并非高深莫测,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鉴赏起来并不难,难的是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中积累和总结。
8、作业: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山东卷)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静。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岭。【注】张元翰,宋代爱国词人。(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画面重构能力,以及赏析能力)
六、明确诗歌赏析流程:
意象—(联想、想象)—→画面—(感悟、体验)—→情感—→艺术技巧
七、教学构思:
本课希望学生自己总结出了鉴赏诗歌的要素,例子紧贴高考,实用性强,也为今后的诗歌教学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在鉴赏中有了明确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一种导向,就是通过意象重构诗歌画面,然后品味意境,最后体悟情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第四篇:高中语文诗歌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蜀道难》说课稿(人教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2.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
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例如当学生讨论本首诗歌的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说法,最后确定一种最有据可循的说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又使理解不发生偏差。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艺术技巧上,由于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夸张时,而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手法,则需要教师点拨。
例如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教师要适时的补充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样,看似无序地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评析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与《蜀道难》进行比较阅读。此环节意在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环节六】作业设置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环节七】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雨霖铃》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三、说教法1.课型: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2)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内在的比较能力。语文新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步骤:(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 1.推断词义(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四)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让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
(五)赏析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1)精讲:简要讲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2)教学目标: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六)背诵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七)课堂练习讨论: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大开大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八)总结:结合板书总结: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名句鉴赏方法;
精讲:可适当补充自己对此词的感悟与认识。从理性的高度整体归纳评价全词,为阅读欣赏提供一个范例。(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高中语文省级说课一等奖《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嘉峪关市一中 张红丽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这是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学情介绍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②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③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三。
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诵读法、情境 法、对比探究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说完了教法与学法,紧接着我将要说的是“教学过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菊花台》歌曲,学生欣赏完我会问: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可能会想到铺满皇宫的菊花,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我会顺势总结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习惯,比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南国有佳人,容华如桃李”,“美人二八颜如花”,“绿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黄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这一习惯借用的对象,菊花就是黄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黄花”表达情思的人,《菊花台》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对古诗词中黄花意象的继承。
李清照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正伤怀,听着急风细雨吹打梧桐的哀乐,又想起那声声凄厉的雁鸣,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则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同样的黄花词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之所以设计这样开头,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一情境和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二、诵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所以在本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诵读把握两首词的不同愁绪,然后提问:为什么一般黄花别样愁?这样就顺利进入到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首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然后全班一起探究问题一: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全班自由讨论)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再补充明确: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问,我会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瘦”“憔悴”“堪摘”。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思维灵活,已能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所以这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讨论,学生可能会赏析出《醉花阴》中的黄花是作者的顾影自怜,黄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词人借黄花反衬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达抽象的“愁”。
《声声慢》中黄花的赏析学生由课前预习和导入可能会想到①作者借残损凋零的黄花喻指漂泊残老的自己和风雨飘摇的国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黄无人怜惜,可能想不到深层次的,这时我会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并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说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直是伉俪情深,夫妻恩爱,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踏雪寻梅,品诗论画,观赏美景,可是现在呢?学生在引导下可能会说出睹花思人这层意思。我会说:②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黄花,夫妇总是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自己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而此刻自己却是形影相吊,恓惶茕孑,无心赏花,亡人已远,音容犹在,事过境迁,情何以堪?③作者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巨变,目睹了国破山河碎,饱尝了时代苦难,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怀,作者才如此伤感,作者借残损的黄花伤己、伤时、伤国。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完本问题,我会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通过前一问题的铺垫,学生会很容易回答出:《醉花阴》中是相思闲愁,是浪漫的愁、是怀着期盼与等待的美丽的愁;《声声慢》中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两首词中愁绪的不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接着我会总结到:从黄花意象背后,我们读出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状,体会到了诗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里第一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浅层的形象,第二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深层的情感和思想。我们赏析诗词,一定要读出它的深层内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晓》表面似乎只描写了诗人春日酣眠醒后发现落红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层则暗含着惜春、惜时的思想感情。指导完诗词鉴赏方法,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三:
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认知发展论指出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能进行相关的学习迁移,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可能会赏析到过雁、酒、黄昏、梧桐、细雨等意象,对淡酒、过雁可能赏析不到位,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独创性的赏析要给予表扬和激励。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示范到:我最喜欢《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形单影只,只有残损的黄花在这清冷的秋风中与我相伴,我苦苦寻找,寻找我逝去的青春,寻找我魂牵梦萦的丈夫,寻找我失去的藏书和金石,寻找我们曾有过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却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内心涌起万千愁思和悲痛。作者从动作、环境、心理对愁苦的情状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描摹,为全诗奠定了凄惨悲凉的基调。
之所以设置这样的活动,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论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学生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同时这一活动的完成就实现对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我会以下面一段话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比赏析,我们体会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历经国破家亡夫丧后的悲愁。真是“一般黄花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见,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请同学们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让我们在吟咏背诵中结束对本 课的学习。
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的反复诵读、赏析理解,学生背诵本词已没有多大障碍,这样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①,教学目标③则贯穿在整节课的诵读赏析中,教学重难点的依次突破,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后,本课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我会安排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 1.你对本课还有别的疑问和理解吗?请写成小论文,如果没有请任选一首词改写成散文。2.积累有关黄花、梧桐、黄昏、酒、雨等意象的诗句,体味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新课改还提出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因此我设置了这两项作业。
第五篇:大班诗歌《家》说课稿
我选择的是大班语言活动,诗歌《家》,教材选自《幼儿创意学习课程》相亲相爱一家人主题活动第29页。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一个好的幼儿诗歌,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主题《相亲相爱一家人》通过一系列活动,加强幼儿对“家”的理解,增进幼儿与家人之间的感情。《家》这首诗歌主题单纯接近幼儿生活,内容浅显;语言精练,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读和记忆,为幼儿创设了一种优美、温柔的梦境。整首诗歌都围绕着什么样地方是谁的家这个句式重复展开,让幼儿充分的感受“家”这个字的实际含义。即:家是每个人感觉很安全、舒服的地方。
2、幼儿分析
大班幼儿的思维十分活跃,尤其是抽象思维已经萌芽,加之积累的生活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他们愿意、乐意、也渴望在集体面前畅所欲言,我班幼儿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已积累了一定的动物常识经验,地点名词、动植物名词积累的较多,但形容词的运用水平还参差不齐,因此,我在设计本次教育活动时,主要分为学习诗歌、创编诗歌两个部分,在学习诗歌部分通过欣赏诗歌、理解诗歌让幼儿感受诗歌情感与意境。在创编诗歌部分,我分了三个层次,一是幼儿能更换动植物名词创编,二是能更换地点名词,三是能在更换动植物名词、方为名词的基础上,恰当的使用形容词。
二、目标定位
我们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懂得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并可操作的诗歌教学目标。在设计《家》这首诗歌教学时,我更重视对幼儿情感的体验。从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以下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技能)(2)学习朗诵诗歌,享受朗诵诗歌的乐趣。(知识与情感)(3)喜欢仿编诗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情感)教学重点、难点: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因此,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我这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感受到诗的美,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进行朗诵。在平时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在进行创编时靠自己难以实现,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让幼儿能够根据诗歌的句式仿编诗歌定为我这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三、教学法:
遵循“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了给幼儿今后的独立学习及思考奠定基础,本次活
动我运用的方法有:倾听表述法、视听结合法、游戏法、探索仿编法、运用这些教学方法配合优美的音乐,教师亲切自然富有感情的激励语言,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等,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欣赏力及理解力。
四、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究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根据教材内容、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发展需要,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纲要〉指出:“要让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前、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去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渠道,逐渐感知事物之间的归属关系,理解儿歌的内容。活动中,让幼儿学习诗歌时、我将播放诗歌〈家〉的课件,引导幼儿在具体形象的动画中熟悉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意境的美。
2、交流法:幼儿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作用,让幼儿在充分的、愉快的、多向的交流中,增进对事物之间的归属关系的认识,以及对家的喜爱,提高他们对仿编儿歌的乐趣。
五、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它
必须与活动目标、活动主体即幼儿的能力、兴趣、需要相互适应。小班幼儿属于具体形象思维,其学习、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在情景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由此,须做好以下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了解。家的含义。
2、物质准备:(1)诗歌〈家〉的课件(2)大海背景图,沙漠背景图,南极背景图,森林背景图,天空背景图。陆地,海里,沙漠里,天空中,的动物图片以及植物,实物图,背景音乐,多媒体。
六、说过程
本次活动,我以新《纲要》为指导,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感受理解——体验表达――想像仿编”三大块。
(一)感知体验,激发兴趣――引发幼儿爱的情感。这一环节为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有关理论指出:诗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不要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诗歌内容,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
(二)互动交流,理解学习――表达表现爱的美好。
这一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因此活动中大量运用观察、游戏、欣赏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首先,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我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给幼儿欣赏跟诗歌配的动态动画以便于幼儿轻松理解诗歌内容。
接着概括性的提问:诗歌中说了什么事,然后通过整体朗诵,前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方式组织幼儿学习朗诵,使幼儿感受到诗歌的内在语言韵律。之后,我让幼儿自由,大胆地用肢体语言表现诗歌内容,使他们沉浸在表演的喜悦中,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同时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
(三)扩展想象,仿编诗歌―― 体验积累爱的经验。
这一环节是本活动的难点。大班上期幼儿语言领域发展目标提出要求:在仿编活动中只要求幼儿通过交换词句,使诗歌画面出现新的内容。
孩子在访遍感到比较难,因此我通过对话、示范、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仿编,突破难点。
1、扩展想象,回忆经验。
我启发性的个别依次提问,比如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外还可以是谁的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回忆经验,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2、学习仿编
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生动的语言示范仿编:“现在老师要把大家说的这些东西都编进儿歌里……”,让幼儿更加明确诗歌的句式,知道仿编时每一句的前半部分不变,只要改动后半部分就可
以了,这样为幼儿的下一步自由创编奠定基础。
3、分组讨论,自由创编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把小动物们送回家,送的过程中用好听的话形容什么地方是谁的家。这样引导幼儿自由组讨论,以强带弱、大胆创编,在讨论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针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成为他们的合作者。让幼儿乐于尝试,乐于合作,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独立自由、大胆构思的好习惯。
4、集体交流
在幼儿个别自由交流后,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歌、诗句,并组织其他幼儿学习优秀诗句。这样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使活动在高潮中结束,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延伸活动
另外,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我又设计了延伸活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背景的“家”的底图,鼓励幼儿把自己想到的、说到的与诗歌有关的内容画出来,或者用教师已准备好的有关图片进行粘贴,并互相欣赏、交流,体现了各科教学的整合性。
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空,调整控制好教学节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时间,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努力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和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附资料:家
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红红的花朵是蝴蝶的家,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教学活动:一起来朗诵 学习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学习朗诵诗歌,享受朗诵诗歌的乐趣。〃喜欢仿编诗歌,培养想象力合创造力。
活动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活动难点:让幼儿能够根据诗歌的句式访遍诗歌。活动准备:
〃画有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的大幅背景图。〃制作好的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小朋友贴绒学具。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现在会给你们看一样东西,你们猜,会是什么呢?(动物,原来你喜欢动物呀。哦,你喜欢看动画片那!)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吧!原来我们看的是一张张幸福的全家福呀
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看到谁的家了?你们的家里都有谁呢?你们是怎么在一起幸福的生活呢?幼儿自由回答
二、进行部分
1、初步感知理解作品。
师:小朋友都有自己幸福的家,小动物们也有自己的家,找找看,它们的家在哪呢?在哪呢?这时我同时出示四副背景图问幼儿:
图上都有什么?它们各是谁的家? 诗歌:家
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我们都有爸爸妈妈准备好的家。
2、交流讨论。
师:这首诗歌有一个我们大家都爱听的名字,是什么呢?(家!)〃诗歌里讲了哪些家?
〃诗歌里说的这些家,分别是谁的家? 〃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你最喜欢谁的家?
幼儿:我喜欢白云的家,因为白云可以在天空上飞来飞去!……师:小动物有那么快乐的家,那爸爸妈妈给我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家呢?幼儿自由回答。
3、学习诗歌《家》。
师:原来爸爸妈妈给我们准备的也是快乐幸福的家呀!我们一起来歌颂我们的家吧!我,大声,小朋友,轻声。〃教师指图朗诵,幼儿轻声跟着朗诵。
小结:我们刚才用轻轻的声音赞美了我们的家,我们还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我们用动作做一边朗诵一边赞美我们的家吧!我们可以边做边想想我们家是多么美好呀!
〃倾听配乐诗歌《家》,要求幼儿倾听时想象诗歌的画面,也可尝试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老师说上句幼儿说下句,师生配合朗诵诗歌。家
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我们有爸爸妈妈准备好的家。
4、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教师提示,诗歌里说:“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密密的树林又可以是谁的家? 〃幼儿自由发言。
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好多小动物们等着你们把它们送回家呢!可是小动物有一个要求,你们要告诉它们,什么样地方是谁的家?(个别幼儿说出创编诗句,教师给予引导、评价,师: 小朋友,你们真能干,不但把小动物送回家了,还编出好听的诗句,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好听的诗句变成一首关于家的诗歌好吗?
那好,小朋友现在分成四组,每一组要五个下朋友,你们相互合作仿遍诗歌,最后进行诗歌朗诵表演。看看那一组的小朋友访遍的诗歌优美又朗诵的最棒呢?
例:
蓝蓝的天空是小鸟的家,密密的树林是蘑菇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兔的家,清清的河水是水草的家,红红的花儿是蜜蜂的家,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幼儿分组讨论,再尝试仿编诗句,教师分组指导。启发幼儿编出;蓝蓝的天空是太阳(飞机、月亮、星星、宇宙飞船、外星人、直升飞机……)的家。密密的树林是狐狸(孔雀、大象、大灰狼、长颈鹿、啄木鸟……)的家。
〃教师总结:小朋友,你们真棒!不但学会了诗歌“家”,而且你们自己仿编出了呢么好听的诗歌,都成了小诗人了!今天回家以后你们也给爸爸妈妈朗诵一下,让他们感受一下家的快乐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