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新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专题

时间:2019-05-15 08:0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析新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析新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专题》。

第一篇:例析新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专题

例析新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类似“探究”,“科学探究”,“探究式学习”这样的关键词出现频率明显增大。不少一线老师勇于探索,改进教学方式,收到明显效果。不过,也有部分老师对此困惑,甚至担心。例如,一些中学老师问道:

“现在教学言必提探究教学,好像不探究就没有改变观念,没有新课改一样。为什么探究式教学几乎承载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所有希望?”[i]

“一个早上4节课,每节课探究一个科目的问题,而且学生要花费很多的课外时间查资料,这样是不是与减负有矛盾呢?况且科学家几年才探究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难道是超人吗?”[ii]

这些问题表明了一些老师对探究式教学的困惑。在此文中,拟特别针对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进行讨论。

一、例说探究式教学的功能 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国际改革浪潮中,“探究”(inquiry)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英文inquiry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在…之中)和quaerere(质询、寻找),“科学探究”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有这样的界定:“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iii]在科学教育中采用的科学探究通常叫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或者探究式教学,它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此问题拟另文讨论)。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式教学在我国越来越走向深入,并且已产生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老师在对探究式教学的功能认识上仍容易出现两方面的偏差,其一:探究式教学承载了实现课程所有目标的重任;其二:探究式教学无非是应对教学检查的形式。前者是对探究式教学功能的神话,后者则是对探究式教学功能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此,以一实例分析探究式教学的功能。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教材走进了第一批国家级实验区,安徽芜湖某中学的物理老师上了这样一节探究课。这节课的内容是“探究速度的变化”;有关的探究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全班分为几组,分别探究不同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其中一组探究物体在斜板上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图1)。该小组拟测量球在斜板上、下半段运动中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然后算出球在上、下段运动的平均速度,由此判断球在斜板上运动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他们测斜板长度(即位移),然后再测球在斜板上运动时间。在他们测试时间过程中,球不时从斜板掉下,他们不时将球再放于斜板,球从哪里掉下,他们就将球再放到那里,而按停表的学生持续记录整过程的时间。最后学生用测得的位移和时间算出球在斜板上、下两半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教学目标涉及多个方面:注重位移、时间、平均速度等物理量的理解;强调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等能力培养;激励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等。这节探究课的难点在对时间量的测试,是否有效?是否可靠?等等。显然,在这组学生的测试中,其时间测试量是不正确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做”,学生在探究能力方面的问题很难具体显现,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纸上谈兵”。正是通过这样的探究课,学生经过一个“做中学”的过程,从而彰显科学探究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独特教育功能。

无疑,大多数人都认为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则非常弱。如何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仅靠传授是不行的,这就象学游泳必须下水,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难免喝水、呛水,只有通过这样的“折腾”,学习者才能学会游泳。在探究式教学中,情形有些相似,只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折腾”,不断犯错改错,他们才能真正养成对终身发展皆有益的探究能力。

因此,探究式教学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通过探究式教学达成某些课程目标。

二、探究式教学并非 “阿拉丁神灯”

虽然探究式教学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培养功能,但是它却不是万能的“阿拉丁神灯”。在课程标准中强调了科学探究,但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如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教学实施中,应依照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灵活选取教学方式。

其实,在物理课程标准中不仅有对探究能力的要求,还有对知识内容等要求。在初、高中的内容标准中皆含有两部分内容:其一,科学探究;其二,科学内容。在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要求中,分别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7方面提出了要求。若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相应的科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对科学内容的要求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的。例如,在物理1和物理2共同必修模块中有这样的要求:(详细内容请见课程标准[iv])

在表一中呈现的内容标准,皆要求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特别强调了物理的学习过程,通过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在表二中要求用实验的方式学习相关物理内容,特别强调了通过实验掌握某些物理概念;在表三中则侧重对相应物理内容的不同层次要求,强调了对物理内容的学习、掌握。通常,探究式教学耗时较多,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若要完成课程标准中所有要求,就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去探究。物理课程的有些目标须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达成,而有些目标则可通过其他方式达成。新课程提倡的教学实践应围绕课程的三维目标进行,无论探究式、传授式或其它教学方式,它们皆承载了不同的教育功能,都是我们的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

第二篇:“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例析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例析

渭南高级中学 石克礼

(714000渭南市高新区,电话***)

[引言]近年来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整个教育界已获得共识。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那么,语文创新教学就是在读写听说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指向的学科教学活动。创新教育,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要求,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课堂教学应积极渗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造。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给予学生大量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最快、最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研究、分析。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应该是创新,着重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的培养。

[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也要求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从而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本着力图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宗旨,我尝试采用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是:探究学习——创设情境——质疑讨论——总结感悟——练习巩固。

[主题与内容]

一、探究学习: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课文,感知教材,是一种学生独立阅读的训练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课堂探究学习不同与一般的课前预习。预习是让学生初步熟悉一下课文,为教师讲读课文做准备,而且都在课外进行。探究学习的目的不在为教师讲课做准备,而在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钻研,大致读懂课文,以待质疑讨论阶段的进一步深究。

探究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第一步,体现出超前性原则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而新课改则提倡“边学边教,学在教前”,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相对于教师的教是超前的,这种超前学习使学与教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

二、创设情境: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是作者心灵的产物,情感的结晶。因此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获得知识,教师就必须根据文本特点,创设一种体验的情境,营造一种鉴赏的氛围,从而引领学生进入“状态”,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作品,与作者或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憎同怒,激活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之自觉地、忘我地投身于探究和创造,与作者和教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强调情境的作用,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或巧妙幽默的导语,或图文兼美的投影,或绘声绘色的演绎故事,或声情并茂的赋诗歌咏,或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或借用多媒体等,融形、声、情、理与一炉,营造一种人人跃跃欲试、个个奋勇争先的语文实践氛围。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大碰撞,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充分体现出情境性特征。

三、质疑讨论:这是一堂语文课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和辩论。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进行适时的讨论,讨论首先要营造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走动,甚至可以大声向其他同学质询,使全体学生都乐于合作,勇于发言。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 2 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积极思考,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智慧。同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量并及时对各种意见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比较思维和评价思维。在讨论中学生还能发展即席反馈能力,敏捷的思考和反应能力,以及即席口头表达能力。讨论还能使学生认识状况充分暴露,教师获得及时信息反馈,就能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讨论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思想高度集中,思维活动激烈,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情绪和形式都十分活跃。

四、总结感悟: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的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索新的问题的教学环节,这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课堂讨论结束时应适时地进行即席归纳,可以由师生双方合作完成。联系实际,对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总结回顾,延伸拓展,以利于理解、记忆、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实现迁移。通过总结,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表现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拓宽知识面,获得更新更深的知识,使学生从被动吸收发展成为主动探究。学生不再死记硬背,表现出能动性特征。

五、练习巩固: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练习是学生把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用于实践的训练,不仅要起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要知识迁移,用知识去说明或解决新的问题。因此,一节新课上完了,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靠船下篙,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亲身实践,收获在每一节课,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

[课堂例案]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学生探究学习]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 3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2.邦国的主权在民。

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

三、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1、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2、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3、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4、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创设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学法指导]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学习情景设计]

1.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介绍作者、作品。

3.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质疑讨论]

讨论题:

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结感悟]

1、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

[参考答案]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训练巩固]

1.背诵全文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若干)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读shuò,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

(读cù,密)

(1)百发百中

(发射)

(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打开)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仅)

(3)系向牛头充炭直

(价值)

(1)非我也,兵也

(兵器)

(2)穷兵黩武

(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4)草木皆兵

(兵士)胜

(1)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阐述

孟子

答疑: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结语] 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有了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极为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体验式、探究式学习。

第二,传统的授受式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学生默默聆受的听讲,使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接受地位,教师独霸讲堂,控制着一切,使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失去了自主性,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极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学生个性的持续发展,应大力倡导体验式、探究式学习。

第三,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就会产生疑惑,有了疑惑不能独自解决,于是就有了交流合作的必要;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和交流,来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合作与交流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探究,质疑问难,深入分析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因而,体验、探究学习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问题探究”式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 学习的主体的教学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较佳途径。

第四,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必须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在一种民主、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在教师组织、引导和示范下的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又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也是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较好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鉴于以上认识,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采用“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不断探索、积累、总结,教学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篇: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探究式教学

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探究式教学

——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为例

【摘要】为了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当下基础教育界大力倡导实施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其包含的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极为契合。笔者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人教版)第二册》的《生念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为例,尝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旧教材的教学。最后分析了实施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事项。【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新课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展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强调让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而不是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探索活动,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一种简约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再发现”,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强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情感和价值观,并不断建构自我精神世界。

为了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当下基础教育界大力倡导实施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著名教育家施瓦布提出的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实验、调查、表达和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的学习方式。其包含的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极为契合。虽然我所在年段(2006-2007学年高二生物)尚未进入新一轮课改,使用的还是旧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人教版),但我校老师都在尝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旧教材的教学,尤其在探究式教学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2007年4月中旬,福建省生物教学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在武夷山市举办。作为福建省生物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我应邀在武夷山一中高二(6)班为参加全省生物学术年会的教师开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组委会事先指定——《生念系统的能量流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人教版)第二册》)。教材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概括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接着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做了定性分析:分析了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向,在此基础上概括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流动的渠道;通过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实例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做了定量分析,以此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最后教材介绍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该课教学内容的安排较适合讲授式教学法,不太适合使用探究式教学。按教材原先的体系来组织教学,可以做到中规中举、不出纰漏。但由于教学内容较抽象,要把该课上得生动有趣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而借班上课也给了我增加了难度。

我大体了解了一下武夷山一中的情况:该校为重点中学,学生基础较好。因此我考虑对教材进行重新编排以适应探究式教学,主要改动是先引导学生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分析,推导出赛达伯格湖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向;再由此概括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流动的渠道。从认识上说,是一个由特殊到普遍、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由于设想比较大胆,对此我自己也没有把握,因此征求了多位资深教师如我校陈鑫老师、沈鸣老师,附中温青老师的意见,在得到他们的认可之后,我坚定了对本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的信心。

下面就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节公开课教学为实例,说明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开展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实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探究欲。

先播放《荒岛余生》的影片片段,提问:假设你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流落荒岛,如果那里除了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公斤玉米。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

A、先吃母鸡,再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母鸡,吃母鸡产下的蛋,最后吃母鸡。

让学生选择,并解释原因。

同学们反响踊跃,既有选A的,也有选B的。也有学生提出:可以种植玉米获得收成来维持生活。对此想法我没有马上否定,而是先给予鼓励,然后让大家分析可行性。马上就有同学指出玉米种植到收成要较长的时间,尚存的食物无法使人撑到收成,所以种植反而会浪费宝贵的食物。

在学生热烈讨论后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利用上一节课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外,还与今天所要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关。

(二)复习相关知识

复习已学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体不断获得能量,也不停地消耗能量,这是生物生存、繁衍的基础。同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其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能量。

(三)科学史引导探究 用科学史来引导探究,不但能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发现的规律,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课本没有介绍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及其研究过程,只有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而参考书上所能查到的资料也非常有限。我通过查询图书馆、国外生态学网站,得到了一些信息,以此作为探究的素材。

1、林德曼及其相关研究的介绍

介绍林德曼及学习和工作过的耶鲁大学,再介绍赛达伯格湖。赛达伯格湖是一个天然的高原湖泊,气候较为寒冷(此处为后面的问题打下伏笔)。这里人口较少,保留了原始的景观。赛达伯格湖大约50公顷左右,是一个较小且较封闭的湖泊。

提问:美国有许多大湖,如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等,为什么林德曼会选择这样一个并不出名的小湖来研究呢?

学生回答:湖小,湖中生物较少;较为封闭,自然的、人为的干扰因素较少。这样可降低研究难度。

简单介绍林德曼的研究方法:湖区生态系统实地研究和实验室的水生生态箱试验相结合,对湖中各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进行测定。林德曼还从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得到启发:要从食物链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以上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了解。

1942年,林德曼发表了《生态学的营养动态概说》,他的这项研究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奠定了现代生态学的基础,在他的研究成果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给出了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

2、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分析

展示: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先介绍能量流动图中的箭头的含义(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能量流动的数值单位(焦耳每平方厘米年)及其含义。

先让同学们分析此图,主要研究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及输出、散失的流向、各个流向的数据及比例关系,并思考以下问题:

(1)生产者(如藻类、水草等)的能量是怎样得来的?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数值为多少?(3)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有几个去向?其中流入植食性动物(第二营养级)的比例是多少?

(4)植食性动物如何获得能量,其同化的能量流入肉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的比例是多少?

同学们得出结论:生产者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这样太阳能就转化为化学能,所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有四个去向;植食性动物通过摄食生产者获得能量,其所固定的能量也有四个去向等(具体略)。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模式

在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研究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共同模式:

(1)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输入、传递和散失等,略)

让学生对比该示意图与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看少了那一条途径? 回答:未利用。

教师指出:就一个处于发展中的生态系统,某时间段测定可能会有一部分未利用的能量,但对于成熟、平衡的生态系统,一般来说,其输入的能量与传递、散失的能量是达到平衡的。

探讨:赛达伯格湖第一营养级未利用能量远大于普通的生态系统,如生产者中有293焦未利用,超过其总能量一半以上,为什么?

学生一下子回答不出来,教师提示:可以联系赛达伯格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来考虑(与上面对赛达伯格湖的介绍呼应)。

很快就有学生回答:赛达伯格湖为高原湖泊,光照较强而温度较低,就生产者而言,其光合作用强而呼吸作用较弱,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也较弱,所以会有较多的未利用能量。

提问:如果这些未利用能量不断积累会有什么结果?

回答:这些储存了能量的有机物沉入湖底,在一定地质历史条件下可能变为泥碳,并有可能变为矿石燃料(为下一节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做铺垫)。(2)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输入、传递和散失等,略)

提问:初级消费者是否所有摄入的能量都能被同化,为什么?

答:消费者吃进的食物,经过消化道的消化后,一小部分食物残渣(含有能量)以粪便形式排出,这部分能量属未被同化的。大部分营养成分被吸收,并送往全身,被合成消费者自身的有机物,储存在消费者自身有机物中的全部能量就是被同化的总能量。

(3)第三、第四营养级等与第二营养级相似,不再重复。

提问:当此消费者为最高营养级时,哪一途径是不存在的?

回答:被下一营养级捕食。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全过程

①生态系统的能量的总源头:太阳能(个别生态系统例外)

②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

③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④能量散失的途径:通过各营养级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最终以热能散失。

⑤能量流动的方向:单向流动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讨论:生态系统中能量为何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反向,不能循环)

回答: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一般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如兔子可以吃草,而草不能吃兔子(不能反向);各个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消耗掉,而该部分热能不能作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能源,因此能量不可循环。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不断补充太阳能(不能循坏)。

讨论:能量流动中逐级递减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而这部分能量总是趋向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由此可以归纳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最重要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探讨:为什么赛达伯格湖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3.5%,而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0.1%,前者低而后者高,这在其他生态系统也是相似的,为什么?

这个问题较难,不易回答。我引导学生从食物的成分来考虑,学生回答:植物中有较多的纤维素等不易被植食动物消化吸收的成分,而动物除了毛发、骨骼外大都能被更高营养级消化吸收。

5、能量金字塔(略)

(四)回归情景、解决问题

回归所创设的问题情景:学习了以上内容,请同学们对《荒岛余生》的生存策略再次进行讨论,得出最终结论,并说明原因。

(五)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略)

思考:目前中国的人口越来越来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

因为能量每流经一级都要丢失一大部分,所以食物链越长,流量流失就越多。缩短食物链,如以吃生产者为主,就可使有限的土地供养较多人口。

此为开放性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十分踊跃。

本课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师生互动活跃;探讨的问题既有一定难度又深入浅出,学生知识得到了巩固,思维得到了锻炼。课后该班同学给予的掌声和听课教师的好评证明了探究式教学法在本课的成功运用。

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非常主动、活跃的状态,如何把握调控课堂气氛和进程非常关键。学生会经常会产生一些独到的想法。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最后,教师应明确指出这种回答的合理性和不全面之处。

在学习活动中,由于个体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应追求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各自的发展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在原有基础上的有所发展。

探究式教学法中存在的教学容量较小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探究式教学法也不能作为唯一的教学模式。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教师水平等因素来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多方面能力得以提升,包括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各种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收集和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认识理解问题能力等等,增强了对学习本质的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由继承性地学变为创造性的学习。由个体的学习变为小组集体的合作学习,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因此其可以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良好载体。

参考文献:

[1]范远波.论探究学习的问题意识[J].当代教育科学,2005.10:43

[2]叶人新,王孔勤.探究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9:70-72

[3]张香竹.探究学习的实施[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5.8:33-34

[4]徐普.论基础教育新教材背景下的教学策略[J].渝西学院学报,2004.3:90-93

第四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巴东一中 王才良

课堂教学要立足 “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要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教师主要起引导和评价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如何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怎样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成了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当前,如何科学实施探究教学法,是我们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运用最多的,实践过程中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什么在新一轮课改中,特别强调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新的课程教学中,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自主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自主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能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并且在不断地纠正错误与失败逐步走向正确的过程中,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引路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首先要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探究情境中去,当学生进入探究过程,苦苦思索、不得要领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绝不可名曰“探究”,实则“放羊”。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学生能否有目标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学生能否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去探究,学生探究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

二、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引导的方法与措施

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目标、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一堂数学课,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去探究:

1、通过“引导”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乐究”。

教师首先要创设探究情境,“引”学生“质疑”,也就是说要“奇思妙想创情境,千方百计激兴趣”,进而明确探究目标和方向。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情绪处于高涨状态,脑海中的疑问不断增强,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激趣生疑,由疑引思”。抓住学生好奇心盛、求知欲强、好表现的特点,以“趣”、“疑”来做好引导的文章,精选素材,诱发探究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投入到探究中去。

2、启发、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使之“善究”。

探究的重点应放在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实际素材和各种工具、使用有效的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引导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使用的工具、素材上,放在学生运用的方法及学生呈现的思维方式上,而不是把引导的重点放在“得出正确标准的答案”上。好比“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启发、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

3、鼓励支持、评价反馈,激发学生成就感,使之“好究”

“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同样,当学生不相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消极等待、观望时,教师要给他们以启迪和信心,支持他们;另一方面,及时评价反馈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手段。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就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探究中品尝成功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这是一种最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激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再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操作、不断总结,让探究成为学生的一项能力。总之,要让学生爱好探究。

三、把握好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

1、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才使得科学探究能围绕提出的问题而展开,才使科学探究有了明确的方向,使学科探究能一步步走下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造性过程,学生要在通常的已习惯的实践中,发现不寻常的因素,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直接也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特色的提出问题的方式就是:通过实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猜想并不是胡猜乱想,它是要与现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是对问题的解决提出预见性的思考,对科学探究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为科学探究指明方向。如在《串联电路电流特点》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室前方挂了一串串联的小彩灯,并在提出了“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后,让同学们猜想,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猜想假设,提出八、九种假设:从电源正极开始电流逐渐变小(因为每个用电器都消耗电);从电源正极开如电流逐渐变大(因为电流最终回到了负极,负极“存”了许多电);电流的大小与用灯泡的发光有关(灯光较亮的通过的电流大,较暗的通过的电流小);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就像水管中的流水一样,入口多在出口就多大)等等,还有许多很有创意的假设,每个同学在陈述自己的假设时,都简述的自己的猜想理由,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简述理由的过程,正是学生对自己猜想的评价,是自我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并不是也没有“胡猜乱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对众多的猜想最好的验证方法就是实验,实验前就必须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设计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师应将方案的设计变成更加具体的要求,如:列出实验中要用的器材、仪表;画出实验装置图或实验电路图;写出简单的实验操作步骤;估计出实验过程中应测量的物理量;规划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等等,这样学生就好完成一些。

4、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不是游戏,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带着学习任务去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要关注全体学生,在某些关键环节进行必要的铺垫、引导,这样可能消除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畏惧感,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自信心。在数据记录时,一定要尊重实事,如实记录,同时,对不规范的操作教师应及时的指出纠正,以培养学生实验的科学态度。

5、分析与论证。对于收集到的大量的数据不去分析,就不会有结论,科学探究也只能是半途而废。教师应引导学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找出规律,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认真分析自己测到的数据,还应主动的关注别人的测量数据,认真比较,全面分析,才能排除误差带来的影响,得出最正确的结论。

6、评估。这一环节是我们以往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实际上,这一环节也是很重要的。如:让学生评估在实验操作中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如不正确,其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对自己探究活动中的失误进行评估,可进一步地优化探究方案,可引出一些新的发现,也有利于同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7、交流与合作。其实,交流与合作应该是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的。交流的方式有两种:书面交流和口头交流,书面交流就是完成的探究报告;口头交流就是用准确、规范、科学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应激发学生表述自己观点的欲望,鼓励学生实现自己的表述欲望。交流过程中,要新生他人,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但也要坚持原则,不随风倒,不人云亦云。合作就是我们所说的团队精神,这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间有分工又合作,要群策群议,充分调动各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的聪明才智。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不能只强调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应全面的锻炼自己,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才能培养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

探究式教学是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效的探究式教学应该表现为学生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觉、主动、自信进行创造性探索式的学习活动,我们既要了解探究式教学七个环节的内涵,又要意识到探究式教学不是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做到创造性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更好地为课程目标服务,为教学服务。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论文

生物学科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存在着学生兴趣不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论文,欢迎来参考!

摘要:

新课标当中强调,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领悟生物学家们的研究思路与过程。探究式教学力图通过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文章结合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对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及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制约因素

在新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初中生物课程增加了对重要概念学习的要求[1]。初中生物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定义的汇总,还是一个以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为目的的探究类学科。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共有9个实验,课外实践和探究各4个,还有调查、模拟制作、设计各1个[2]。这说明教师不能只重视生物学事实和概念,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尝试探究活动和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注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不高[3]。20世纪中叶,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约瑟夫施瓦布曾说过:“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使学生在能力、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4]。

一、正确认识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5]。

(二)探究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差异

虽然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已经非常广泛,但仍然有一些初中生物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将启发式教学用探究式教学来替代探究式活动。教师的这一错误认识,直接阻碍了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探究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差异如图1所示。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传统教学方式,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图1可知,启发式教学属于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释疑,接着拓展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驱动作用,驱动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学生的思路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展,缺乏主动的探索过程[6]。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进行自我驱动,教师只是引导者的角色,不占主导地位。在探索式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探究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有效提高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进一步领悟到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和方法。探究式教学不仅对传统的教育目标、教学设计、教育理念进行了革新,而且重新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实际教学中的限制因素

(一)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在传统教学思想中,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虽然都被认为是“副科”,但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不同的是,高中生物在高考中还占有一席之地,而初中生物只进行会考,导致该课程往往被学校和学生所忽视,对该课程的改革力度也不大。同时,学生和家长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对于初中生物的学习也不重视,从心理上对生物就有着轻视思想,并且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二)大班教学的现状

致使实施难度较大探究式教学适合小班教学,教师对每位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关注度,使每位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受我国教学实际的限制,大多数学校的班级人数都在60人左右,甚至有的多达80人,探究式教学在许多大班级实施时难度较大。一是无法保证每位学生的“分量”和关注度。二是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握难度加大。此外,探究式教学耗时比较长。但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生物课程的开设相对较其他科目少,学生学习所占的时间也比较少,只能够选择性应用。

(三)部分生物教师教学兴致低

如今,生物教师一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所教科目没有得到各方面的重视而失望。许多初中生物教师的情绪也因此而受到影响,兴致较低,甚至灰心失望,不愿意在教学技能上进行钻研。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设计和在教学中的一些手势动作,都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7]。

(四)教学资源的限制开展

探究式教学需涉及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相应的实验操作,这就需要学校有相应的仪器设备和充足的材料药品[8]。但由于初中生物的尴尬地位,大部分学校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开展探究式教学,很多生物教师只能“纸上谈兵”。

三、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具体应用

(一)采用萨其曼探究式教学训练模式

许多教育学家提出了不同学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结合初中生物的课程特点和新课标要求,可以采用萨其曼(RichardSuchman)探究式教学训练模式,即“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这样的程序(详见图2)[9]。该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因果关系进行推理从而建立和验证理论,是一种从事实建立理论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模拟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10]。这与新课标要求“在学习基础生物学课程的同时,还要领悟生物学家的研究思路与过程”相符合。

(二)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相关部门应增加对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教学设施的投入,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必要的资源。同时,在教学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发本地资源,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探究性活动,如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观察当地常见的苔藓植物等,这些探究性活动都是可以克服教学设施限制性的教学活动。

(三)设计梯度化探究式教学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的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具备各种推理能力,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但还是初步的,特别是在复合、连锁等演绎推理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差[11]。通过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设计梯度化探究式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智力水平。首先,从简单到复杂,即从仅需简单操作能力的探究活动到要求较高动手能力的探究活动。其次,从单一能力到综合能力,即从单一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到整个科学探究的思维、行为的训练。最后,从片段探究活动到完整探究活动的梯度化设计探究活动,即从教师给定假设、设计环节让学生实施到学生自己全程进行探究活动。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开展,这种梯度化探究活动将在不同水平上循环。

(四)加强探究式教学的评定方式

探究式教学不应只是教师一头热,应有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将探究活动列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互评、探究结果展示等方式对个人或者实验小组进行评定。无论是实验操作测试还是笔试,探究活动中各方面的表现都应计入阶段性或结业性考试中,通过上述评定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基础的观察、调查到复杂的实验的方法,具体还是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实施。当然,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意味着否认基础知识、理论学习的价值。知识、技能和方法都是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初中生物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思维,调整心态,将探究式教学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吴成军.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9.

下载例析新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析新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谈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摘 要】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

    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方面,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四个方面既是高中生物课......

    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化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论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已经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逐渐学会独立思考,最终学会自主学习。但是,就......

    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研究 专业:--------- 学号:-------- 姓名:-----------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探究[样例5]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探究 摘要: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究就??掌握学习方法,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进行发散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实现学生......

    2018年《散步》中的“世界”探究式教学例谈-文档资料

    《散步》中的“世界”——探究式教学例谈 时下,语文教学改革正推崇探究式教学。它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

    合作探究式教学

    浅谈合作探究在学科中的运用 康 倩 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称为群体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组内成员通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