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明家李四光

时间:2019-05-15 08:5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家发明家李四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家发明家李四光》。

第一篇:科学家发明家李四光

科学家发明家李四光

2012年05月28日 04:58 科教网

提起中国的石油,人们就会把它和李四光联系在一起。这位独具慧眼的科学家,敢于向欧美地质权威挑战,运用他所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指导地质勘探队,在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找到了珍贵的石油,为开发祖国的地下宝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求学与救国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父亲李卓侯是一位在破庙里教私塾的穷秀才,仲揆兄弟姐妹共6人,祖传的3亩地和父亲教书的微薄收入便是全家生活的依靠。仲揆边帮妈妈做家务,边抓紧一切时间勤奋学习。1902年,仲揆听说省城武昌开办的官费高等小学堂正在招生,便请求父亲为他借了路费前去投考。

武昌和汉阳、汉口合称武汉三镇,这里是长江、汉水交汇之处,汉口、汉阳位于长江西岸,分列汉水两旁,与在长江东岸的武昌组成“品”字形,是内河航运的中枢,故称“九省通衢”。李仲揆乘坐的小船先在汉口码头停靠,随后向武昌驶去。仲揆生平第一次出远门,他好奇地四处观望,江上船只穿梭来往,白帆点点,十分热闹。两岸建筑各式各样,有的楼顶上还安装着十字架。经过摇船老艄公的解释,仲揆才得知那些高楼大厦都是英、法、德、日等国租界。这一切都深深地震动了这位爱国少年的心。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高等小学堂,将来学到本领,为祖国服务。

经过大半天的水上颠簸,李仲揆在新河码头下船,来到久负盛名的武昌城,他甚至来不及仔细观看一下周围的景致,便匆匆奔向报考地点。

走进一座宽敞的殿堂,李仲揆在报名处买了一张报名单,也许是初来乍

到,也许是情绪紧张,当他坐在桌前提笔填表时,竟在姓名一栏里填上了“十四”两个字,把年龄错填到姓名栏,怎么办呢?再买一张报名单吧,衣袋里的钱已经所剩无几,他静下心来想了想,先提笔将“十”改成了“李”字,可是“四”字如何改呢?总不能叫“李四”吧,多难听啊!他正在左思右想,忽然抬头看见大厅中央悬挂的一块横匾,上刻“光被四表”几个大字,仲揆从这块横匾得到启示,他立即提起笔来,在“四”的后面工工整整写上“光”字。从此以后,他的原名鲜为人知,而李四光这一名字却越叫越响亮,不仅传遍全国,而且名扬世界。

李四光以考试名列第一的优秀成绩被录取,在高等小学堂,他学到了算

术、理科、地理、体操等新课程。当时中国正值清朝统治末年,政治腐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恣意横行,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兴办教育,以便为封建王朝培养富国强兵的

人材,湖广总督张之洞便是其中的一个。他曾经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材”。他主张“选真材,择时用”,并且认为“小学为急第一”。为此,他在武昌先后创办了几所高等小学堂,并且明文规定:凡成绩优秀者,均可以保送到美国、英国、日本去留学。李四光在学校勤奋刻苦,一连几次考试成绩都为榜上第一,按照学校的规定,他被保送到日本留学。

能够出国深造,李四光感到说不出的兴奋。在选择留学专业时,这位爱国少年不禁想起父亲给他讲述过的甲午海战,庚子赔款等历史事件,想起他离家乘船来武昌时,一路上看到洋人欺压中国百姓的情景,他天真地认为:中国屡受欺辱,其重要原因便是中国没有强大的军舰,他决心学习造船,为祖国造出第一流的兵舰,抵御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怀着美好的愿望,李四光东渡日本,他先在宏文学院学习,后又进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他刻苦用功,准备学好科学知识,为国效力。

有一天,一位年岁稍长的同乡来学校找李四光,告诉他孙中山先生从欧洲来到了日本,并且邀请他参加明天举办的欢迎孙中山的大会,李四光满口

答应。

1905年8月13日,在东京富士冗楼,留学日本的学生及华侨千余人为欢迎孙中山举行盛大集会,李四光随同乡来到会场,只见屋子里已经挤得水泄不通,他俩只好站在门口的台阶上。李四光踮起脚尖,朝屋里望去,孙中山身穿西装,打着手势,正在进行演说,他那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不时博得人们热烈的掌声。年轻的李四光再也忍不住了,拉着同乡使劲朝屋里挤去??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经人介绍,李四光在一间秘密小屋见到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并被接纳为同盟会会员,当宣誓结束的时候,孙中山拉着李四光的手叮嘱道:“你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李四光在日本学习6年,回国后在武昌一所中等工业学校任教。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覆灭。李四光是同盟会会员,在日本学过理工,又是南京临时革命政府特派汉口建筑筹备委员,因而被湖北军政府任命为实业部部长。李四光走马上任后,立即翻阅往日的卷宗档案,亲自到各厂矿调查研究,然后拟定了雄心勃勃的振兴实业的计划。1912年4月,当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来武汉视察时,李四光还向他介绍了自己的计划,并陪同孙中山参观已经恢复生产的厂矿。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民国大总统的职位,共和政体名存实亡。李四光的希望破灭了,他辞去了实业司司长(南京政府成立后,湖北省各部改为司)的职务,决定继续到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科学拯救贫穷落后的祖国。

1912年,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部部长,李四光因参加辛亥革

命有功,经本人申请,教育部批准,他和一批青年人一起前往英国官费留学。在英国,李四光和好友丁西林一同考上伯明翰大学。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改学地质专业。好友丁西林得知后非常惊讶,但李四光有自己的想法,他说:“要造船,就得有钢铁;要钢铁,就得靠采矿。我已经学了一年采矿,但我现在认为,光会采矿是不行的。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科

学落后。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找矿,将来就是给洋人当矿工。”

为了对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征得校方同意后,李四光除了主学地质专业以外,又选学了力学、光学、电磁学等课程,特别侧重钻研物理系的力学课程。在当时的情况下,要中途赶上物理系的教学进度,是要费一番功夫的。李四光毫不畏惧,迎着困难上,为了弄懂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他常常学习到深夜。但是,李四光并不满足仅仅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他还要到野外去作实地考察。为此,他特意从旧货店买了一辆旧摩托车,自己动手加以修理,然后每逢假日,便骑车四处奔走。有一次,他不小心连人带车一起跌到山沟里,当他从地上爬起来,看到自己和摩托车都没摔坏,就又骑车继续赶路。

不久,暑假即将来临,如何度过这个难得的假期呢?丁西林谈了自己的计划:“我准备到海滨去,在那儿写作一个剧本。”然后询问李四光的打算,李四光告诉他自己打算去当矿工。丁西林听后疑惑不解地问:“为什么?矿工的生活很苦啊!你没听说过,矿工居住的地方,人们都叫它做‘黑乡’。”李四光答道:“我不怕苦。要搞地质,就得准备吃苦。伯明翰的采矿业很发达。我既然学地质是为了给祖国找矿,我就应该去实地考察一下外国的矿井是怎么采矿的。所以去当矿工最好了。”说干就干,假期一开始,李四光就

背起简单的行李,骑摩托车来到郊外的一座煤矿当上矿工,吃住在当地一位矿工家里,每天天还没亮,李四光便和当地的矿工一样,戴上安全帽,提着小鸟笼乘矿车来到矿井。小鸟对瓦斯很敏感,如果它晕倒了,工人们立即就离开矿井。在阴暗又充满危险的矿井,李四光和矿工们要从早干到晚,又脏又累。他亲身体验到了矿工生活的艰苦,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当假期即将结束时,李四光和他的矿工房东一家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以纪念这段令他难忘的生活。

返回学校之后,李四光更加努力学习。学士学位考试日益临近,不巧李四光的腿上长了一个大疖子,疼痛难忍。丁西林劝他去医院诊治,但李四光认为花钱太多而拒绝。为了不影响考试,李四光取出他日常刮胡子用的刀片,在开水中简单消毒后,自己咬牙忍痛将疖子挖掉,然后抹上药膏,站在一旁的丁西林看着这一切不禁为李四光捏了一把冷汗。伤口还未愈合,李四光便去参加考试,他获得了学士学位,但腿上的疖子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却留下了一块深深的伤疤。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同年李四光获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英国导师鲍尔敦教授希望他能在英国继续深造,等考取博士学位后再返回中国,但李四光婉言拒绝:“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地贡献给我的祖国,这样更有意义。”鲍尔敦听了李四光的一番心里话之后,对这位青年学子的爱国之情深表尊敬。他问李四光:“你准备什么时候动身?”李四光回答:“我想立刻就走,先到法国和德国的一些矿井去进行一些考察,再去阿尔卑斯山看看那儿的地质情况。”

李四光离开英国,按照计划先到法国和德国几个有名的矿区进行考察,接着又沿莱茵河而上,到达瑞士,考察阿尔卑斯山的冰川遗迹。当他结束考察,返回伯明翰大学时,看到了一封电报和一封信。电报是印度友人拍来的,表示想聘请他去当工程师,待遇优厚;他又打开了那封信,它是蔡元培从国内寄来的,当时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正在四处招揽人才,当他得知李四光在英国学成毕业时,便来信聘请他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面对祖国的召唤,李四光谢绝了印度友人的高薪聘请,毅然远渡重洋,回到祖国怀抱,为他科学救国的理想奋斗。

二、揭开地层的奥秘

1920年的一天,李四光来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几位教授在理学院的办公室迎接他。互相交谈片刻之后,蔡元培便领着李四光到地质系巡视了一遍。李四光看到教室破旧,设备简陋,便向蔡元培建议将这里整修一番,蔡元培立即表示同意,并将改建环境之事全权委托给李四光操办。在得到校长的全力支持后,李四光便亲自进行设计规划。他将理学院后面的大殿改建成一个大讲堂,又将大殿前的院子改造成一座小花园。院子两边栽上了四季长青的松柏。院子中央安装一个日晷(guǐ,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以日晷为轴心,修建了伸向各个方向的几条放射形道路。这样,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休息的幽雅环境。随后,李四光改造了实验室,添置显微镜,修理了桌椅,又将西廊下的几间旧房子改建成洗澡间。

李四光在地质系主讲岩石学,他不照搬外国课本,而是自己编写适合中国情况的讲义。为此,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他在教学时,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常常自己动手磨制各种岩石薄片,并将它们放在显微镜下,教学生辨别不同岩石的不同折光。每逢考试,他不仅要求学生答题,还发给学生几块岩石,让学生写出这些岩石的名称、成分、生成原由及与其他矿产的关系等等。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李四光还经常带学生们去野外考察。1921

年3月,他首次带领学生来到北京西郊,对南起中心坨,北至大觉寺,西起

金庄,东至玉泉山一带的地形地貌进行考察。这次考察,学生们收获很大,因为这里的岩层走向与我国北部地质上岩层的走向大体一致,了解这里的地质状况,对于了解整个中国北部山脉和地层具有典型意义。

长期的野外考察,使李四光走路养成一个习惯,他每跨一步大约是85

厘米,这样一来,在填写地质图、测量地层露头的长度、宽度之时,他只要迈上几步,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了。他还要求学生也都能记住自己一步的大致距离。

为了弄清中国煤矿的分布情况,李四光从1921年开始从事对“蜓(tíng)

科”化石的研究。“蜓”是一种微体古生物,中间大、两头尖,形状似纺纱用的纺锤,所以日本人称之纺锤虫。在我国,人们习惯称纺锤为“筳”,李四光以此为根据,在筳旁加个虫字,给这种微生物化石起了个新名“蜓科”。由于它体积很小,用肉眼只能大概看到它那橄榄形的外壳,要分析它的内部结构,必须将它们磨成薄片,放到显微镜底下观看。

八月的北京,骄阳如火,酷暑逼人。李四光利用暑假,加紧对“蜓科” 的研究。在薄片磨制室,李四光和助手磨薄片的工人朱师傅忙得不可开交。朱师傅先用金刚石切刀将“蜓”化石切成磨片,然后放到配有粗细金刚砂的磨盘上,精心磨制。当磨到一定程度时,李四光便接过来亲自研磨,他手拿显微镜,将薄片放到显微镜下,看一看,磨一磨,必须磨到约0.03毫米的厚度,使它变成一张形同薄纸的石片。这样光线可以透过薄片,使其内部结构清晰可见,这种厚度当时并没有工具可以测量,只能依靠经验和技术。

树叶绿了又黄,春天去了又来。李四光年复一年,坚持不懈钻研“蜓科”。通过显微镜,李四光终于看清楚“蜓科”的内部结构,那是一些蜜蜂窝状的小格子,他根据小格的不同排列,鉴别它们不同的种属,判定出它们的进化阶段,进而推断出含有这些不同种属的化石岩层的时代。例如“蜓科”是石炭二迭纪地层的标准化石,石炭二迭纪是产煤地层。由此可以根据这些已经

划分出层的岩层,考察它们如今的分布状况,从而寻找出煤矿分布的规律。这门学科称古生物地层学。

李四光将已经鉴定出来的“蜓科”的不同种属,拍成照片,接着便投入了紧张的论文撰写之中。他将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写成《中国北部之蜓科》一书。在这部学术专著中,他根据不同种属的“蜓科”化石,解决了多年争执不下的地层划分问题。他的科学论证,不仅平息了中国北部含煤地区石炭纪地层划分的争论,而且对北美石炭纪地层的划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此之后,许多中外地质学家都开始采用这一科学方法。李四光也因为这一优异的研究成果获得伯明翰大学授予的科学博士学位。

1926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举行。在这次大会上,李四光宣读了他的论文《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要原因》。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大陆车阀”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的学说,明确指出,地球自转速度发生了时快时慢的变化,才是引起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要原因。李四光提出的这个观点与美国地质权威提出的“大洋造山说”截然不同。“大洋造山说”认为太平洋底不断陷落,使它的边缘向大陆方面挤压,这种垂直升降运动,产生了环绕太平洋的美洲山脉。李四光则认为,东亚各种构造型式形成的山脉与美国西海岸边边缘山脉产生的原因大不相同。东亚许多山脉并不限于大陆的边缘,它们延伸的方向,也不与大陆边缘平行。例如阴山至天山,秦岭至昆仑,还有南岭等山脉,所以它们生成原因不是由于太平洋底的陷落,而是由于大陆本身的运动??

李四光这一崭新的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与会者的不同反响。正在北

大执教的美国地质构造学权威维理士流露出明显的不满,周围一些国内学者也小声议论:人家英美学者研究了那么多年,也没人像李四光先生这样标新立异!

面对周围的种种议论,李四光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外国专家反对自己提

出的新观点并不奇怪,因为他们一向看不起中国人。但是某些中国学者缺乏独立思考精神,只知一味附和英美专家,这实在可悲!不过从另一角度看,自己的理论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它所使用的依据还不够严密,这个理论也只是像刚刚出土的幼芽,还不成熟,还有待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想到这里,李四光又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新的研究计划,他把已经达到的高度,作为新计划研究的起点。

没过多久,李四光作为北京大学的代表,赴莫斯科参加地质学会议。在 火车上,李四光仍然没有停止研究。他展开地图,用地质学家独具的敏锐眼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当火车越过乌拉尔山脉时,他惊奇地发现:这座著名的山脉,褶皱强烈,南北蜿蜒,耸立在辽阔的西伯利亚平原。这一奇特的地质现象引起他的思考:这座南北走向的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孤立存在,还是与别的地质现象有联系呢?一路上,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李四光头脑中。

在莫斯科,李四光见到了苏联一些地质学专家,他将自己思考的问题提出来和同行们进行探讨。当时传统地质学称地壳上褶皱强烈并隆起的地区为“地槽”。因此,苏联专家听完李四光的问题后,不假思索地回答:“乌拉尔山脉,它是由一个南北地槽在返回阶段中转变而成的。”李四光对这个简单的回答感到不满足,他认为乌拉尔山脉是在上古时期由一次巨大的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这次运动不可能只形成一个孤立的乌拉尔山脉。他打开苏联地

质图仔细察看,发现在乌拉尔山之南有一座东西延伸,而又向南突出的巨大弧形山系,这座东西走向的弧形山系与南北走向的乌拉尔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山”字。李四光对着地图反复思考:这种山字型构造是否是在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引起地壳广泛运动而产生的内部有联系的一种构造体系?为了论证自己的想法,回国之后,李四光着手实地考察。

1927年,蔡元培在上海成立中央研究院,聘请李四光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第二年,李四光率领一个小组来南京、镇江一带考察,发现宁镇山脉为一座大致东西走向的弧形构造,弧形的顶部向北突出,李四光认真思考起来:如果山字型构造确实是地壳在自转速度变化中形成的一种体系,那么这种地质现象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宁镇山脉走向与山字型构造的前弧十分相象,那么在它的南面应该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带着这种设想,大家四处寻找,最后在南面果然找到了南北走向的茅山山脉,它与宁镇山脉恰好形成了山字型构造。此后不久,李四光又在全国各地发现了许多山字型构造。由此他得出结论:山字型构造是地壳表面运动时产生的一种专门类型,只要发现有南北走向的脊柱,就可以在它的东西方向找到一个大致为弧形的山系。反过来,只要发现了东西走向的弧形构造山系,在弧顶便可以找到南北走向的山脉——山字型构造的脊柱。

在对山字型构造体系的研究中,李四光逐渐发现,地壳上除去山字型构

造体系外,还存在着其他各种以不同型式组合的构造体系。这些构造体系的发现,说明地壳上的褶皱和沉降,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其自身生成规律和内在联系,即:它们都是因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影响地壳运动也出现相应的变化,由此产生出各式各样的构造体系。

1929年,李四光发表“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形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

义”,这篇文章标志着他开始进入了研究地壳构造体系的新阶段,这位不知疲倦,勇于探索的青年学者,终于揭开了地层的奥秘,向着新的研究领域进发。

三、向权威挑战

地质专家的研究表明,在地球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几大冰期——大地被冰雪覆盖,后来地球转暖,冰雪融化,形成流动的冰川。根据专家们推算,距今年代最近的一次冰期发生在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故又称第四纪冰川。在欧美许多国家,都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但那些身在中国的欧美专家在没有经过详细考察的情况下,就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对于这种结论,李四光不肯轻易相信。1921年,李四光带领学生到太行山麓的沙河县考察地质,发现一些颇为典型的冰川条痕石。后来,李四光在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又发现了一个冰川U形谷,在谷底也有许多典型的冰川条痕石。李四光将条痕石标本带回北京,并特意去找瑞典地质专家安迪生进行鉴定,没想到这位洋专家不屑一顾地将标本扔在一边,说:“李希霍芬是德国有名的地质专家,在中国做了30多年考察,都没有发现冰川??”李四光耐心地等他把话讲完,然后指着自己从太行山背回来的条痕石标本说:“请你看看这又深又长的条痕??”。然而安迪生的回答却令人气愤,他轻蔑地说:“我们没有发现的东西,你们中国人永远也不会发现!”听了这话,李四光立即站起身,搬起标本石头毅然地走出房门,他相信真理是掩盖不住的。1922年,他将自己的发现撰写成一篇论文,题目为《华北晚近冰川作用的遗迹》在伦敦发表。然而,李四光并不满足已有的发现,他还要找到更多确凿的证据。于是,他带领学生翻山越岭,先后考察了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许多地方的冰川遗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资料。他在课堂上和文章中,不断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但一些国内外学者对此仍持怀疑态度。1934年春,由丁文江、翁文灏设法筹集一笔数目不小的款子,邀请在华的外国地质学者到庐山参加第四纪冰川遗迹讨论会,应邀参加这次讨论的有瑞典地质学家安迪生、美国的古气候学家巴尔博、瑞士的诺林、法国的德日进及特茵哈兰等人。李四光和几位青年学生参加了这次辩论。为了用事实证明自己的结论,李四光带领这些外国专家登上庐山进行实地观察,当人们登上小天池时,李四光指着小天池下的U形谷说:“先生们,请看冰川流动铲削成的U形谷!”这时,法国人德日进却指着U形谷下一道深深的水沟说:“这条水沟可以说明,这道山谷是过去的流水冲刷出来的。它与冰川没有什么关系。”李四光立即反驳道:“先生们,请你们注意这条水沟的位置,水往低处流,这是普通的常识。可是这条水沟,为什么不在谷底,却在谷底偏上的一侧呢?如果这个山谷是流水冲刷出来的,谷底就应该成为V字形,为什么它现在是U字形呢?”李四光的一席话使在场的外国专家一时无言以对,因为李四光谈到了问题的本质。在场的人都清楚:古代冰川遇到气候转暖时便会融化,由于冰块表面将大部分阳光反射出去,所以它吸收的热量较少,而冰块两侧的山谷所吸收的热量则远远超过冰块,因此,冰块首先是从与山谷两侧岩石相接触的地方开始融化,这样在冰块两侧形成冰川排水道,而且山谷的阳面冰块融化快,冰水量较大,这面的水沟越来越深,所以冰川形成的水沟不在谷底,而是比谷底略高一些。面对事实,德日进稍稍沉吟了片刻,又辩解道:“我是说,那宽阔的谷底,是古代的流水冲刷出来的;而那深深的水沟,则是今天的流水切割出来的。”这番回答使李四光感到好笑,他幽默地反问道:“古代的流水竟能冲刷出宽阔的谷底,而今天的流水倒只能切出深沟。请问,这古代的流水和现代的流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德日进

被李四光的反问弄得十分尴尬。随后,李四光又用大量事实,驳倒了几个外国专家的诘难。他的论点鲜明,论证有理有据,几位傲慢的外国专家再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但又不肯服输,以至辩论无法继续进行。另有几位欧美学者在确凿的事实面前开始转变态度,瑞士学者诺林在鄱阳湖畔看到石灰岩表面的条痕时,低声对李四光说:“假如在我们国家,这就是冰川造成的遗迹。”美国学者葛利普也私下承认:“这很像我在美国时所看到的冰川地形。”

作为一名正直的科学家,李四光坚持真理,伸张正义,从不肯向黑暗势力低头。当国民党特务暗杀进步民主人士杨杏佛,制造白色恐怖之际,李四光不畏强暴,毅然冒着生命危险从南京奔赴上海,参加在万国殡仪馆为杨杏佛举行的追悼会,并且将自己在研究“蜓科”中新发现的一个属取名为“杨铨蜓”,以此来纪念为争取民主自由而献身的杨铨(即杨杏佛)烈士。1934年底,应英国剑桥、伯明翰等八所大学的邀请,李四光携夫人及女儿前来英国讲学。

在伯明翰大学,李四光讲演的题目是《中国地质学》。他一口纯熟、标准的英语,使在座的不少人为之倾倒。在讲演中,他首先介绍了中国的自然区划,接着讲述自己研究的新成果,如中国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几种地壳构造体系等,并且进一步指出,造成地壳运动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的速度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发生了时快时慢的变化。李四光的很多观点,与传统地质学观点大相径庭。当他的讲演一结束,立即被很多听众团团围住。人们对他的新理论态度不尽相同,有些人向他请教问题,也有些反对者提出各种质疑。对于各种疑问,李四光都非常从容地加以解答,也驳斥了一些荒谬的观点。他的论证逻辑性强,即使是反驳也显得很有分寸,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了许多学者的钦佩。

讲演结束后,李四光立即动手整理自己的讲稿,他亲自打印、拍照、校

对,完成了《中国地质学》一书之后,便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为了考察西半球的地质状况,李四光在归国途中特意绕道美国,他没有去游逛繁华的都市,而是翻越了崇山峻岭,在人迹稀疏的荒野之中不辞辛劳地进行考察。正是这种抓住一切时机进行研究的可贵精神,使李四光逐渐攀上了地质学的高峰。

1936年4月,李四光一家回到上海,将妻女安排妥当之后,他独自回到

南京地质研究所,随后,带领学生,出发到安徽黄山进行考察。他们爬上海

拔720公尺的慈光寺,寺中的大殿飞檐斗拱、金碧辉煌,一位身披袈裟的小和尚热情地向他们介绍着这里的风景:“先生们请看这北边五座山峰,多像五匹马呀。据说,从前每到夜晚,这五匹马就到这殿前石头池子里饮水,所以这池子叫‘五马饮槽’??”“现在呢?”人们好奇地问道。“自从修起这道围墙,它们就不来喝水了。”小和尚边说边用手指点着,人们顺着小和尚所指的方向望去,忽然李四光眼睛一亮,他大声对学生们说:“你们看!”他指着左面的珠砂峰和右边的紫云峰,用右手在空中划了个大半圆形,“这就是‘U’形谷。古代冰川沿着山谷往下滑动,铲削力相当大,常把山谷削成深槽,谷壁陡直,谷底平缓,切面是‘U’字形。”说完,还没等小和尚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李四光已经带领学生冲向那个令他们兴奋不已的“U”形谷。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冰川的确凿证据,李四光指导学生们绘制地形,挑选标本,拍摄照片,然后满载而归。根据这次黄山考察的发现和研究,李四光用英文撰写《黄山第四纪冰川流行的凿据》,送到国外发表。在这篇文章中,李四光列举大量事实,驳斥了中国没有冰川的谬论,在不可否认的事实面前,那些过去持错误观点的地质权威也不得不低头认输。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的澳洲专家费思孟,读了李四光的文章之后,亲自跑上黄山,但他却什么也没有找到,最后只得来找李四光,请求李四光陪他再上黄山,李四光慨然应允。费思孟从黄山回到南京,立即发表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一文,承认“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而那位曾经非常顽固的安迪生,这次也特意从瑞典赶到中国,当他看到李四光手里大量的资料后,再也没话可说。他跑到西康找到一些冰川材料,返回瑞典后便大做文章,吹嘘自己如何在中国发现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却闭口不谈中国人取得的巨大成果。但不管怎样,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终于成为举世公认的事实。为了进一步开展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李四光和同行们继续四处考察,并且在鄱阳湖的白石嘴上建造了白石陈列馆。但是,不久陈列馆便接到南京政府的电话,说鄱阳湖是军事要地,要求陈列馆立即搬迁。地质研究所派人到鄱阳湖与当地国民党驻军交涉,然而无济于事,陈列馆被炸成一片废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在攻陷上海之后,立即进逼南京,国民党政府机关随蒋介石迁往重庆,当时南京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朱家骅命令各研究所也一同迁往重庆,否则停发经费。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社会研究所所长陶孟和及物理研究所所长丁西林等人一向对蒋介石独裁不满,他们经过反复商量,决定不随蒋介石去重庆,而是南迁广西,并且以广西文化落后,迁去几个学术机关有好处为理由搪塞朱家骅。随后,李四光带领下属亲自打点行装,将研究所的资料仪器全部装好运走,自己偕妻女及全体工作人员乘船向广西桂林进发。

来到广西后,研究所起初设置在桂林环湖路一座二层楼房,不久楼房被

日军飞机炸塌,研究所便转移到桂林郊外的四川会馆,但这里也很快被日寇的飞机炸为废墟,这样地质、物理研究所迁到远离桂林的良丰,而社会科学研究所则已搬到昆明。良丰地处山区,日寇飞机轰炸次数较少,李四光在这里开办了广西实验馆,并附一座工厂,生产小型科研和教学仪器。为了方便生活,他还亲自设计、建造许多简易住房,并且带领大家打了一口水井。住宿问题刚刚解决,由于物价飞涨,研究所的科研经费和生活费都发生困难,李四光幼年患过肺病,如今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使他又开始不停地咳嗽,尽管如此,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率领工人努力生产,他们的产品很受欢迎,第二年工厂不仅自给有余,而且增添了设备。李四光还经常与研究所的同行四处奔波,为广西、湖北、江西、福建等省找矿,把挣来的钱用于解决科研经费和职工生活困难,有时公家费用不能按时发放,李四光就将自己的钱拿出来,供大家使用。就这样,李四光领导大家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继续从事着科学研究。

第二篇:中外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电灯的发明

灯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19世纪前,人们用油灯、蜡烛等来照明,这虽已冲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类从黑夜的限制中彻底解放出来。只有发电机的诞生,才使人类能用各色各样的电灯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变为白昼,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赢得更多时间为社会创造财富。

真正发明电灯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他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发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金丝性能量好,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电灯的发明,曾使煤气股票3天内猛跌百分之十二。

继爱迪生之后,1909年,美国柯进而奇发明了用钨丝代替炭丝,使电灯效率猛增。从此,电灯跃上新台阶,日光灯、碘钨灯等形形色色的灯如雨后春笋般登上照明舞台。灯使黑暗化为光明,使大千世界变得更光彩夺目,绚丽多姿.

爱问为什么的孩子爱迪生

1847年2月11日,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叫米兰的小镇上,一个长着圆脸蛋、蓝眼睛、淡色的头发的小男孩降生了。男孩长得很秀气,跟妈妈像极了。但男孩的身体却很单薄,一副弱不经风的样子,娇嫩得让人心疼,可他的脑袋出奇的大,让人担心长大了自己的脖子都顶不动。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伐·爱迪生。爱迪生祖居荷兰,父亲山墨尔是个勤劳耕作的农民,母亲当过乡村教师。他在家中排行第七,是最小的

一个孩子,因此备受妈妈的宠爱。

爱迪生从小体质比较弱,三岁以前的一千多个日子,他不知得过多少次病,不知哇哇大哭过多少回,妈妈又是担心,又是着急,整天坐立不安。后来在妈妈耐心周到的照料下,爱迪生的身体一天天壮实起来。

爱迪生体质虽弱,却爱动脑筋。他的好奇心特别强,老爱问为什么,看见想不明的事情就问,问了就转着眼珠想。

“为什么锅上冒蒸气?”“为什么凳子四条腿?”“金子是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的问题弄得张口结舌。

小爱迪生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兴趣得到了妈妈的充分肯定。妈妈当过小学的教师,她知道,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所以每当爱迪生问她为什么时,妈妈总是微笑着,细心地开导他,把其中的道理讲给他听。这个时候,爱迪生总是歪着大脑袋,睁大眼睛听着,听完后,还会有一大堆新的“为什么”从他的头脑中冒出来。

爱迪生不仅爱问为什么,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也闹过不少笑话。

四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大树下玩儿,不知是谁发现了树杈上有一个马蜂窝。

“窝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摇摇头。

“不如我们把它捅下来瞧一瞧,好不好?”爱迪生向小伙伴们建议说。

“大马蜂会蛰人的,要捅你去捅!”小伙伴们都躲得远远的。

爱迪生一心想弄清楚其中的奥秘,于是找来一很长树枝,硬是把马蜂窝给捅了下来。顿时,一群大马蜂都向爱迪生涌来。片刻之间,爱迪生已被马蜂蜇得满脸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即使这样,他还要把蜂巢的构造看清楚。

还有一次,那是六岁的时候。一天早饭后,妈妈正在做针线活儿,爱迪生“咚”一下撞开了门,连跳带蹦跑进来了,吓得妈妈把手都扎了。

爱迪生气喘吁吁地问:“妈妈,大母鸡趴在鸡蛋上做什么呀?”

妈妈笑着说:“在孵小鸡呀。鸡妈妈就是用自己的体温、用自己的身体一天天将鸡娃娃孵出来的。”

“噢,原来是这样,太有趣了。”爱迪生拍拍大脑袋,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推开门出去了。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见爱迪生的踪影。妈妈很着急,一家人四下寻找。一直到傍晚时分,大家才发现这个小家伙竟然在院鸡舍旁边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几个鸡蛋,他正小心翼冀地趴在鸡蛋上,一动也不动。

妈妈看他专心致志的样子问:“孩子,你在做什么呢?”“我在孵小鸡呢!”他一本正经地回答。

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台,想不到他居然饿着肚子,从早到晚趴在鸡

蛋上,整整“孵”了一天。就是如此浓厚的兴趣以及超人的耐心,成了爱迪生一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爱迪生得知母鸡在孵小鸡时,学着母鸡的样子蹲在草堆里孵小鸡。这个可笑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爱迪生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爱迪生在七十五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上班。有个记者问他:“爱迪生先生,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呢?”爱迪生为难地说:“糟糕,这个问题,我活到现在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呢!”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1862年8月,一天早晨,爱迪生正在某个小车站上卖报。猛一抬头,只见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蹲在铁轨旁玩石子,一列货车正朝他飞驰而来。爱迪生“哎呀”一声,扔下报纸,奋不顾身地冲下站台,一把抢出小孩。这时候,火车擦着他的耳朵呼啸而过。好险哪!爱迪生抱着小男孩摔倒在铁轨旁,他的脸和手被划破了,然而,孩子得救了。

小男孩的爸爸叫麦肯基,是这个站的站长,他是一位优秀的报务员。麦肯基亲眼看到这惊险的场面,感动得话都说不连贯了:“谢„„谢谢,谢谢你救„„救了我的孩子!”

爱迪生却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他从地上捡起报纸,拍打拍打身上的灰土,登上火车就走了。

第二天,当爱迪生乘坐的火车进站的时候,麦肯基早已在站台上等候着了。他十分诚恳地对爱迪生说:“我没有什么可以酬谢你的。听说你对电报很有兴趣,要是你愿意,我可以教你收发报技术,使你成为一名报务员。”这番话正说在小爱迪生的心坎上。他高兴地接受了麦肯基的好意,跟着他学习收发电报的技术。

爱迪生学习很专心,进步很快。才三个月的工夫,他收发电报的技术已经很熟练,麦肯基推荐他担任了火车站的报务员工作,这次非常意外的学习机会,为爱迪生以后进行的伟大发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家爱因斯坦

(1879-1955)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1879年 3月

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父亲和叔父在那里合办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在任工程师的叔父等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1894年,他的家迁到意大利米兰,继续在慕尼黑上中学的爱因斯坦因厌恶德国学校窒息自由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自动放弃学籍和德国国籍,只身去米兰。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1896年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0年毕业。由于他的落拓不羁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教授们所不满,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两年后才找到固定职业。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年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从此他才有缘进入学术机构工作。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语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应M·普朗克和W·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应H·A·洛伦兹和P·埃伦菲斯特(即P·厄任费斯脱)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回德国不到四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投入公开的和地下的反战活动。他经过8年艰苦的探索,于1915年最后建成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A·S·爱丁顿等人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全世界为之轰动,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排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1933年1月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普林斯顿,任新建的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

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

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危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55年 4月18日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苹果与万有引力

——牛顿的故事

依撒克·牛顿(1642-1727)英国科学家。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在光学、热学、天文学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贡献,在数学方面又是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园里观赏月亮。他仰望那镶着点点繁星的苍穹,思索着为什么月亮会绕着地球运转而不会掉落下来。忽然,有个东西打在了他的头上,这并不很重的一击,把他从沉思中惊醒。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熟透的大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他捡起苹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苹果不落向两旁,不飞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这一定是地球有某种引力,把所有的东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苹果是这样,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运转。因为有引力,使它不能远离地球;因为有速度,使它不会像苹果一样掉落下来„„夜渐渐地深了,青年手中拿着苹果,开心地笑了。他就是发现万有引力的英国科学家牛顿。这一年,他才24岁。

牛顿,1642年12月25日出生在英国。他爸爸是个自耕农,在他出世前两个月就死去了。他两岁起就跟着年迈的祖母过着贫困孤苦的生活。

牛顿在12岁的时候进入格兰镇小学读书。他从小就非常热爱科学,经常制造一些灵巧的小机械。他自己制作了一个小巧的水钟,是仿照沙漏的作法制成的。用一个小水池,使池中的水缓缓流出,水面逐渐降低,水面上的浮标就跟着逐渐下降,于是带动指针转动,指示时刻。

放风筝,是孩子们都喜爱的游戏。聪明的小牛顿更玩出了新花样:一天晚上,他把一只纸灯笼系在了风筝上放到天空。许多看见了空中风筝的人,都叫起来:“彗星!”当人们知道天空中闪亮的是风筝上的灯笼,才恍然大悟了。

牛顿是个意志坚强的孩子。在学校里,当他受到大同学的侮辱时,他总是拼命反抗。他常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带领牛顿登上科学群山那一个又一个巅峰。

牛顿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时,常常会忘记自己和别人的存在,陷入一种“痴迷”的状态。

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当他走出房门去拿酒时,忽然想起关于月球轨道的运算,于是就把请客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自顾自地忙着计算起来。朋友知道牛顿的脾气,只好自己吃掉了盘子里的鸡,把骨头吐在了桌子上。牛顿终于计算完了,这才想起请客的事。走回桌前一看,鸡只剩下了骨头,他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还没有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

尽管牛顿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仍然十分谦虚。他曾这样说过:“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尔(法国17世纪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要远一点儿,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

在英国乌尔索普牛顿老家的花园里的那棵苹果树,一直被精心地保护着。1820年,这棵树死后,被分成好几段,分别在英国皇家学会等处保存了起来。这棵与科学结缘的苹果树,不仅留有牛顿严谨学风的印记,更流传着牛顿谦逊的美德。

天才少年——比尔·盖茨

美国人比尔·盖茨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20年里,魔术般地把900美元变成139亿美元,让世人大吃一惊。有人说,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将会改变整个世界。

1955年10月28日晚,可爱的小盖茨出世了,尽管当时没人能预见到这孩子将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大家对他备加喜爱。盖茨非常爱读书,当别的孩子还沉迷于电视卡通片时,他已学会像大学者一样独坐房里翻阅父亲的藏书了。他成天泡在书堆里,有时可以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翻看厚厚的《世界图书百科全书》。

小盖茨天生精力旺盛,非常好动。还是在婴儿时,他就喜欢让摇篮长时间不停地晃动,这好像很有趣。直到今天,他还是喜欢不停地摇晃,这几乎成了美国妇孺皆知的盖茨特征。他七八岁时,母亲担任社区服务工作,经常带他到学校里去给学生讲解西雅图的历史,盖茨总是坐在前排极为专心地听讲,这时好动的习惯却一点儿也找不到了。

盖茨从小志向远大。上四年级时,他就对自己的好友说:“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秃丘上的橡树。”

他和许多孩子一样,梦想成为人中豪杰。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无论是演奏乐器还是写作文,一概都认真完成,就是花很长时间,也要尽力争第一。一次,老师让每人写一篇故事,不超过20页即可,他却写了100页。盖茨善于思考,喜欢创新。他觉得人人都应有自己的创造发明。

他也像许多美国孩子一样,当过童子军。长途行军时,别的孩子叫苦连天,盖茨磨破了双脚,鲜血直流,他却忍着伤痛和疲惫,坚持到底。

盖茨生于名门世家,但父母却不过度奢华。在母亲的安排下,一家人的吃饭、出游,包括孩子们的穿衣都井井有条。家庭这种严谨、精细的作风自然而然也影响了比尔·

盖茨,养成他节俭的习惯。

“时间”和“观念”是盖茨最注重的两个条件。在他的读书笔记中清楚地记下这样一句座右铭:“机会加时间等于金钱。”自从他在中学就读后,便迷上了计算机,从此盖茨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三篇:科学家发明家的小故事

科学家发明家的小故事

电灯的发明

灯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19世纪前,人们用油灯、蜡烛等来照明,这虽已冲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类从黑夜的限制中彻底解放出来。只有发电机的诞生,才使人类能用各色各样的电灯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变为白昼,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赢得更多时间为社会创造财富。

真正发明电灯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他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

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发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金丝性能量好,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电灯的发明,曾使煤气股票3天内猛跌百分之十二。

继爱迪生之后,1909年,美国柯进而奇发明了用钨丝代替炭丝,使电灯效率猛增。从此,电灯跃上新台阶,日光灯、碘钨灯等形形色色的灯如雨后春笋般登上照明舞台。灯使黑暗化为光明,使大千世界变得更光彩夺目,绚丽多姿.

爱问为什么的孩子爱迪生

1847年2月11日,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叫米兰的小镇上,一个长着圆脸蛋、蓝眼睛、淡色的头发的小男孩降生了。男孩长得很秀气,跟妈妈像极了。但男孩的身 体却很单薄,一副弱不经风的样子,娇嫩得让人心疼,可他的脑袋出奇的大,让人担心长大了自己的脖子都顶不动。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伐·爱迪生。爱迪生祖居荷兰,父亲山墨尔是个勤劳耕作的农民,母亲当过乡村教师。他在家中排行第七,是最小的一个孩子,因此备受妈妈的宠爱。

爱迪生从小体质比较弱,三岁以前的一千多个日子,他不知得过多少次病,不知哇哇大哭过多少回,妈妈又是担心,又是着急,整天坐立不安。后来在妈妈耐心周到的照料下,爱迪生的身体一天天壮实起来。

爱迪生体质虽弱,却爱动脑筋。他的好奇心特别强,老爱问为什么,看见想不明的事情就问,问了就转着眼珠想。

“为什么锅上冒蒸气?”“为什么凳子四条腿?”“金子是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的问题弄得张口结舌。

小爱迪生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兴趣得到了妈妈的充分肯定。妈妈当过小学的教师,她知道,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所以每当爱迪生问她为什么时,妈妈总是微笑着,细心地开导他,把其中的道理讲给他听。这个时候,爱迪生总是歪着大脑袋,睁大眼睛听着,听完后,还会有一大堆新的“为什么”从他的头脑中冒出来。

爱迪生不仅爱问为什么,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也闹过不少笑话。

四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大树下玩儿,不知是谁发现了树杈上有一个马蜂窝。

“窝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摇摇头。

“不如我们把它捅下来瞧一瞧,好不好?”爱迪生向小伙伴们建议说。

“大马蜂会蛰人的,要捅你去捅!”小伙伴们都躲得远远的。

爱迪生一心想弄清楚其中的奥秘,于是找来一很长树枝,硬是把马蜂窝给捅了下来。顿时,一群大马蜂都向爱迪生涌来。片刻之间,爱迪生已被马蜂蜇得满脸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即使这样,他还要把蜂巢的构造看清楚。

还有一次,那是六岁的时候。一天早饭后,妈妈正在做针线活儿,爱迪生“咚”一下撞开了门,连跳带蹦跑进来了,吓得妈妈把手都扎了。

爱迪生气喘吁吁地问:“妈妈,大母鸡趴在鸡蛋上做什么呀?”

妈妈笑着说:“在孵小鸡呀。鸡妈妈就是用自己的体温、用自己的身体一天天将鸡娃娃孵出来的。” “噢,原来是这样,太有趣了。”爱迪生拍拍大脑袋,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推开门出去了。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见爱迪生的踪影。妈妈很着急,一家人四下寻找。一直到傍晚时分,大家才发现这个小家伙竟然在院鸡舍旁边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几个鸡蛋,他正小心翼冀地趴在鸡蛋上,一动也不动。

妈妈看他专心致志的样子问:“孩子,你在做什么呢?”“我在孵小鸡呢!”他一本正经地回答。

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台,想不到他居然饿着肚子,从早到晚趴在鸡蛋上,整整“孵”了一天。就是如此浓厚的兴趣以及超人的耐心,成了爱迪生一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爱迪生得知母鸡在孵小鸡时,学着母鸡的样子蹲在草堆里孵小鸡。这个可笑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爱迪生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爱迪生在七十五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上班。有个记者问他:“爱迪生先生,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呢?”爱迪生为难地说:“糟糕,这个问题,我活到现在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呢!”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1862年8月,一天早晨,爱迪生正在某个小车站上卖报。猛一抬头,只见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蹲在铁轨旁玩石子,一列货车正朝他飞驰而来。爱迪生“哎呀”一声,扔下报纸,奋不顾身地冲下站台,一把抢出小孩。这时候,火车擦着他的耳朵呼啸而过。好险哪!爱迪生抱着小男孩摔倒在铁轨旁,他的脸和手被划破了,然而,孩子得救了。

小男孩的爸爸叫麦肯基,是这个站的站长,他是一位优秀的报务员。麦肯基亲眼看到这惊险的场面,感动得话都说不连贯了:“谢„„谢谢,谢谢你救„„救了我的孩子!”

爱迪生却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他从地上捡起报纸,拍打拍打身上的灰土,登上火车就走了。

第二天,当爱迪生乘坐的火车进站的时候,麦肯基早已在站台上等候着了。他十分诚恳地对爱迪生说:“我没有什么可以酬谢你的。听说你对电报很有兴趣,要是你愿意,我可以教你收发报技术,使你成为一名报务员。”这番话正说在小爱迪生的心坎上。他高兴地接受了麦肯基的好意,跟着他学习收发电报的技术。

爱迪生学习很专心,进步很快。才三个月的工夫,他收发电报的技术已经很熟练,麦肯基推荐他担任了火车站的报务员工作,这次非常意外的学习机会,为爱迪生以后进行的伟大发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家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1879年 3月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父亲和叔父在那里合办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在任工程师的叔父等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1894年,他的家迁到意大利米兰,继续在慕尼黑上中学的爱因斯坦因厌恶德国学校窒息自由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自动放弃学籍和德国国籍,只身去米兰。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1896年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0年毕业。由于他的落拓不羁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教授们所不满,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两年后才找到固定职业。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年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从此他才有缘进入学术机构工作。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语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应M·普朗克和W·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33 年。1920年应H·A·洛伦兹和P·埃伦菲斯特(即P·厄任费斯脱)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回德国不到四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投入公开的和地下的反战活动。他经过8年艰苦的探索,于1915年最后建成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A·S·爱丁顿等人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全世界为之轰动,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排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1933年1月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普林斯顿,任新建的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

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危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55年 4月18日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苹果与万有引力 ——牛顿的故事

依撒克·牛顿(1642-1727)英国科学家。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在光学、热学、天文学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贡献,在数学方面又是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园里观赏月亮。他仰望那镶着点点繁星的苍穹,思索着为什么月亮会绕着地球运转而不会掉落下来。忽然,有个东西打在了他的头上,这并不很重的一击,把他从沉思中惊醒。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熟透的大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他捡起苹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苹果不落向两旁,不飞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这一定是地球有某种引力,把所有的东西都引向地 球。青年眼睛一亮:苹果是这样,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运转。因为有引力,使它不能远离地球;因为有速度,使它不会像苹果一样掉落下来„„夜渐渐地深了,青年手中拿着苹果,开心地笑了。他就是发现万有引力的英国科学家牛顿。这一年,他才24岁。

牛顿,1642年12月25日出生在英国。他爸爸是个自耕农,在他出世前两个月就死去了。他两岁起就跟着年迈的祖母过着贫困孤苦的生活。

牛顿在12岁的时候进入格兰镇小学读书。他从小就非常热爱科学,经常制造一些灵巧的小机械。他自己制作了一个小巧的水钟,是仿照沙漏的作法制成的。用一个小水池,使池中的水缓缓流出,水面逐渐降低,水面上的浮标就跟着逐渐下降,于是带动指针转动,指示时刻。放风筝,是孩子们都喜爱的游戏。聪明的小牛顿更玩出了新花样:一天晚上,他把一只纸灯笼系在了风筝上放到天空。许多看见了空中风筝的人,都叫起来:“彗星!”当人们知道天空中闪亮的是风筝上的灯笼,才恍然大悟了。

牛顿是个意志坚强的孩子。在学校里,当他受到大同学的侮辱时,他总是拼命反抗。他常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带领牛顿登上科学群山那一个又一个巅峰。

牛顿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时,常常会忘记自己和别人的存在,陷入一种“痴迷”的状态。

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当他走出房门去拿酒时,忽然想起关于月球轨道的运算,于是就把请客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自顾自地忙着计算起来。朋友知道牛顿的脾气,只好自己吃掉了盘子里的鸡,把骨头吐在了桌子上。牛顿终于计算完了,这才想起请客的事。走回桌前一看,鸡只剩下了骨头,他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还没有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

尽管牛顿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仍然十分谦虚。他曾这样说过:“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尔(法国17世纪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要远一点儿,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

在英国乌尔索普牛顿老家的花园里的那棵苹果树,一直被精心地保护着。1820年,这棵树死后,被分成好几段,分别在英国皇家学会等处保存了起来。这棵与科学结缘的苹果树,不仅留有牛顿严谨学风的印记,更流传着牛顿谦逊的美德。

天才少年——比尔·盖茨

美国人比尔·盖茨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20年里,魔术般地把900美元变成139亿美元,让世人大吃一惊。有人说,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将会改变整个世界。

1955年10月28日晚,可爱的小盖茨出世了,尽管当时没人能预见到这孩子将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大家对他备加喜爱。盖茨非常爱读书,当别的孩子还沉迷于电视卡通片时,他已学会像大学者一样独坐房里翻阅父亲的藏书了。他成天泡在书堆里,有时可以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翻看厚厚的《世界图书百科全书》。

小盖茨天生精力旺盛,非常好动。还是在婴儿时,他就喜欢让摇篮长时间不停地晃动,这好像很有趣。直到今天,他还是喜欢不停地摇晃,这几乎成了美国妇孺皆知的盖茨特征。他七八岁时,母亲担任社区服务工作,经常带他到学校里去给学生讲解西雅图的历史,盖茨总是坐在前排极为专心地听讲,这时好动的习惯却一点儿也找不到了。

盖茨从小志向远大。上四年级时,他就对自己的好友说:“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秃丘上的橡树。”

他和许多孩子一样,梦想成为人中豪杰。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无论是演奏乐器还是写作文,一概都认真完成,就是花很长时间,也要尽力争第一。一次,老师让每人写一篇故事,不超过20页即可,他却写了100页。盖茨善于思考,喜欢创新。他觉得人人都应有自己的创造发明。

他也像许多美国孩子一样,当过童子军。长途行军时,别的孩子叫苦连天,盖茨磨破了双脚,鲜血直流,他却忍着伤痛和疲惫,坚持到底。

盖茨生于名门世家,但父母却不过度奢华。在母亲的安排下,一家人的吃饭、出游,包括孩子们的穿衣都井井有条。家庭这种严谨、精细的作风自然而然也影响了比尔·盖茨,养成他节俭的习惯。“时间”和“观念”是盖茨最注重的两个条件。在他的读书笔记中清楚地记下这样一句座右铭:“机会加时间等于金钱。”自从他在中学就读后,便迷上了计算机,从此盖茨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

一个夏日的早晨,天气 晴朗,画眉在树上唱着悦耳的歌。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个人正在散步。他迈着缓缓的步伐,在绿茵茵的草坪上踱来踱去。他时而望着广阔的天空,时而瞧瞧乎坦的操场,时而皱起双眉„„突然,他脸上流露出笑容,心情豁然开朗,他想出来了,想出了解决蒸汽机的有效办法。他高兴地跑起来,脚步腾空。霎时间,他的身影便出现在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上。他就是蒸汽机的发明家瓦特。曾有人说:“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因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实不然。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是讲讲关于瓦特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发明创造的故事吧。水蒸汽的启示

随着智育的发展,瓦特对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好奇和钻研之心。这为他以后发明蒸汽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瓦特的故乡--格林诺克的小镇于上,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有谁留过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说?什么玩艺使壶盖跳动呢?“ 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 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没有功夫答对他,便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

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摹地,壶里的水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象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瓦特高兴了,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水蒸汽喷出的地方。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汽的力量还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兴高采烈,欢喜若狂的时候,祖母又开腔了:”你这孩子,不知好歹,水壶有什么好玩的,快给我走开!“她漫不经心地说。

他的祖母过于急躁和主观了,这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话,险些挫伤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年迈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对瓦特有多么大的启示!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不正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认识源泉吗?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机改成为发动力较大的单动式发动机。后来又经过多次研究,于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机的试制工作。机器上有了联动装置,把单式改为旋转运动,完善的蒸汽机发明成功了。

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加之英国当时煤铁工业发达,所以英国就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动铁制“海轮”的国家。十九世纪,开始海上运输改革,一些国家进入了所谓的“汽船时代”。从此,船只就行驶在茫茫无际的海洋上了。随之而来,煤矿、工厂、火车也全应用了蒸汽机。体力劳动解放了,经济发展了。这不能不说是蒸汽机发明的成果。当然也是蒸汽机的发明家瓦特的功劳。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瓦特的一生充满着艰苦和斗争,他走过的道路是多么坎坷不平啊。他在艰苦和坎坷中为人类造了福,为人类前进,开辟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视学习和实践。学习,丰富了他的智慧;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诺贝尔是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发明家,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发明的炸药、雷管开创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新纪元,以他身后庞大的基金所设的诺贝尔奖金,更使他饮誉世界。

第四篇:世界上所有的著名科学家发明家

【中国发明家】

毕升——活字印刷术

蔡伦——造纸术

黄帝(不确定)——指南针

古代炼丹家——火药(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硫磺、硝石、皂角一起烧的硫磺伏火法)

张衡——地动仪

【外国发明家】

西门子---发电机

本茨----汽车(内燃机趋动)

贝尔----电话

马可尼---无线电报

诺贝尔---炸药

爱迪生----电灯

汤姆逊(1856—1940)英国物理学家。1897发现物质结构的第一种基本粒子一电子。

富尔顿(1765—1815)美国发明家。1807年,富尔顿制成蒸汽汽船。

本茨(1844一1929)德国工程师。1868年,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三轮内燃机汽车。

伏打(1745-1829)意大分物理学家。1800年,他制成伏打电堆,不久又发明伏打电池,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稳定而持续的电流。

奥托(1832一1891)德国工程师。1876年,制成第一台四冲程循环的煤气内燃机。使汽车和其后飞机的问世成为可能。

戴姆勒(1834一1900)德国机械工程师。1883年制成的第一台汽油机,1886年又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内燃机汽车。

帕森斯(1854—1931)英国发明家。1884年制成第一台多级反动式汽轮机。

狄塞尔(1858-1913)德国工程师。1897年制造了第一台柴油机。

贝塞麦(1813—1898)英国工程师。1856年发明转炉炼钢法。

爱迪生(1847—1931)美国发明家。他一生完成1093项发明,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1897年,他成功地研制出白炽灯。

莫尔斯(1791—1872)美国发明家。1837年,发明电报机,1844年5月24日,拍发出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贝尔(1847—1922)美国发明家。1876年发明电话。

马可尼(1874—1937)意大利工程师。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通信。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发明家。1867年发明安全炸药

约翰·谷登堡在15世纪发明了印刷机

张衡——地动仪

祖冲之——圆周率

僧一行——子午线

加利略——力学

牛顿——万有引力

卢瑟福——原子模型

波尔——量子力学

哈勃——宇宙膨胀理论

哥白尼——日心说

达尔文——进化论

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蔡伦,发明通用造纸术

张衡,发明地动仪

范缜,著有《神灭论》

沈括,著有《梦溪笔谈》

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

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

郦道元,著有《水经转注》

朱棣文

(2004-02-06)

朱棣文院士於民国卅七年二月二八日生,籍贯为江苏省太仓县。专习物理应用物理(原子物理);

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博士论文是〃原子铊的禁戒M1跃迁62P1/2-72P1/2的测量〃,博士指导老师是康明斯教授。

目前现职於美国史丹福大学物理学和应用物理教授授。

得奖作品

发展利用雷射冷却与捕捉原子方法

对科学研究之影响

用类似的技术,还可以用来研究DNA或者其他聚合链的机械性质。当年他还在贝尔实验室时就发明了一种「光学镊子」(opticaltweezer),这有点像星际大战中的拖曳光束,可以用雷射来操纵微小物质,包过细菌、DNA等等。他们也研究过号称为「分子马达」(molecularmotor)的肌蛋白细胞的收缩。此技术当然也可以在不破坏细胞膜的情况下,操控细胞内的物质,或在密闭容器内处理稀有元素或者放射性元素了。

丁肇中

(2004-02-06)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县;1936年出生於美国密西根州安阿堡(AnnArbor);父亲是丁观海,母亲是王隽英,他在台北读中学,在密西根大学读大学本科与研究院,於1962年获博士学位;自1967年起执教於麻省理工学院。丁教授在粒子物理学中有许多卓著的贡献,最有名的是1974年J粒子的发现,这项发现导致粒子物理学走入了新的方向,也因此而获得1976年诺具尔物理奖。

此外,他对量子电动力学之精确性、轻子的性质、矢量粒子的性质、胶子喷注现象,Z-γ之干涉等问题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丁教授组成并领导一实验组,积极建造L3探测器,将於1988年起在西欧中心(CERN)的LEP加速器上做实验,这是一项极大的计划,动员了世界各国四百多名实验物理

探测器建造费用将超过一亿美元。丁教授是当代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他的工作特徵是方向明确果断,计划周详严谨。

得奖作品

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J/Ψ粒子(现称J粒子)

杨振宁

(2004-02-06)

安徽省合肥县人,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一九二八年就读厦门国小、一九三三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万中学高中二年级、并以高二的同等学历,考取当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后来改念物理系。一九四二年西南联大毕业、一九四四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一九五七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五八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一九六六年离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杨氏也是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於现代科学。」

在教了十七年书之后,杨氏於一九六六年,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前往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他认为是自己「走出象牙塔」,重新出发,科学界人士对他再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抱持期待与乐观。杨夫人杜致礼女士,出生名门,为杜聿明将军掌珠,专攻文学,中英文造诣均佳,曾在台湾教过英文,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中文,言谈举止富书卷气,育子女三人,老大杨光诺电脑工程师,老二杨光宇,化学家,杨又礼,医生。

得奖作品

发现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原理:宇称守恒如在弱相互作用中不成立,宇称概念就不能用在θ和τ粒子的衰变过程中,因此可以认为θ和τ粒子是同一粒子。

对科学研究之影响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理论,推翻了物理学上屹立不移三十年之久的宇称守恒定律。这一发现,使瑞典皇家科学院立即将一九五七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博士,因为他们指正了过去科学家所犯的严重错误,更开启基本粒子「弱交换作用」一些规则的研究,使人类对物质构造内层的认识迈进一大步。

第五篇:我敬佩的科学家李四光优秀演讲稿

篇一科学家演讲稿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他就是钱学森爷爷。钱学森爷爷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为祖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他1911年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他1935年考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学习,并于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拜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为师,学习航空工程理论。钱学森爷爷学习十分努力,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钱学森爷爷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从1935年到1950年的15年间,钱学森爷爷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但是他始终想念着自己的祖国。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钱学森爷爷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很不容易,而钱学森爷爷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所以他历尽种种艰辛,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才终于回到了阔别20年的祖国。他这一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爷爷对祖国的深爱之情,是多么的感人啊!1955年初冬,刚刚回到祖国的钱学森爷爷,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他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这是多么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呀!”就这一句话,决定了他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1956年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成立,钱学森爷爷被任命为第一任

院长。在酒泉发射场钱学森爷爷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他的指导下,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爷爷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一位美国将军说,钱学森爷爷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战斗力。钱学森爷爷在国外取得了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祖国,为我国国防事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奉献出他的全部聪明才智。这种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呀!同学们,今天我们是小学生,十年以后,我们将面临大学毕业,那时振兴国家的重任将落在我们的肩上,钱学森爷爷的事迹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黄博士。下面我给大家讲讲一位大科学家的一些小故事,这是一位美国的科学家,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爱迪生。爱迪生出生在美国,在他刚上小学的时候,一天,他的妈妈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他的小学教师打来的。教师说:“你好!我是爱迪生的老师。请问你是爱迪生的妈妈吧?” 爱迪生妈妈说:“老师,您好!我是爱迪生的妈妈。怎么啦,我儿子在学校闯祸了?” 老师说:“你的儿子整天

在校就知道调皮捣蛋,很多想法也稀奇古怪。这样的低能儿你也送到学校来?你还是赶快把他领回家去吧”老师很生气地说完就挂了电话。不得已,妈妈只好把爱迪生领回了家,此时,小爱迪生仅仅上了三个月的小学。回到家,当过教师的妈妈对爱迪生说:“儿子,你是最棒的!要相信自己!” 从此,爱迪生就在妈妈的谅解和耐心的教导下开始了自学,并且还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很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他很勤奋,很自信,很坚强,长大后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多种东西。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爱迪生做事很讲究方法的: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吧。”自己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是多少”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 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倒满了水,交给助手,说:“把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就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爱迪生说:“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啊!” 而且爱迪生还是一个很节约的人: 爱迪生还没有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

“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有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在纽约,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演讲稿<<世界上最勤奋的女名人——居里夫人>> 我最崇敬的名人——居里夫人 有的人崇拜名人,是为了追时尚,而这种盲目地崇拜会使人误入歧途。有的人崇敬名人,把自己崇敬的名人作为自己的榜样, 激励自己像他们一样,为人民做贡献。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人们也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成功了。每个人,都有自己 喜欢的名人,无论是崇拜还是崇敬。我也不利外,我崇敬居里夫人。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已具备了漂亮这一资本,但是,她却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她为了做科学研究,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的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

碱的点点烧痕。然而,她的努力不是徒劳的,最终,她终于发现了天然的放射性元素——镭。她本来可以就在她发现镭后申请专利,从而获得大笔财物,可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毫不犹豫地将镭的提纯方法公布于众。后来,居里夫人竟由于缺少购买1克镭的经费而难以从事科学研究。最后,还是一位美国知名女记者在美国发动一场募捐,筹集所需的10万美元款项。居里夫人是登上法国科学院讲台作报告的第一个女子。我对居里夫人的人格感到钦佩。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项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就像她杰出的科学成就一样,在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着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辉。她坚强、她意志纯洁、她严于律己,使我不得不肃然起敬!谢谢大家!第二篇: 赞美你,伟大的科学家!你们那神奇而辉煌的一生,似星星耀眼的功勋,都让我们无限敬仰;你们那求真求实,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是什么令科学家们奠定了向科学进军的目标?是早年那孜孜求学的精神。无数科学家,从小就扑进了科海之中。著名的真菌植物病理学家邓叔群,年幼时总在劳作之余跑到学堂外听课,或翻看父亲桌上的书籍。凭着一颗不穷的求学上进心,他方年13便以出色的考试成绩被清华学堂录取。少年时代的刻苦求学,为他走上科学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啊,哪位科学家不是早年勤奋刻苦地学习?作为我们,未来世界的主人,该如何把握好今天?要努

篇二李四光演讲稿

李四光,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上世纪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全家人只靠父亲做私塾老师的一点点收人生活,有时候父亲收的学生不多,家里就可能断炊,生活非常困苦,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四光从小就非常懂事,总是抢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放羊、砍柴、挑水、打扫房子等力所能及的家务。

6岁的时候,李四光开始到父亲的私塾念书。他非常喜爱学习,每天除了上课,做家务,一有闲暇,就忙着背课文,练书法,写作文,忙个不停。

李四光十分富有同情心,因为自己家里贫困,特别能理解其他穷人。一次,一个小偷悄悄钻进私塾,想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偷走住宿同学盖在被子上的棉衣。不料却被同学发现,马上大喊:“小偷,抓小偷啊!”大家一拥而上把小偷打倒在地,然后用绳子吊在院里的树上。

同学里只有李四光没有动手。看着面黄肌瘦的小偷,李四光知道小偷也是穷人家的孩子,逼急了才偷东西。等大伙散去后,李四光拿来一条凳子放在小偷脚下,免得他被吊得难受;一面劝他不要再偷东西,人穷,要穷得有志气。

李四光在艰苦的环境里任然刻苦的学习,后来成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了。

篇三我是小小科学家 班会演讲稿

A:当远古时

代的原始人,开始用火做饭、取暖、照明;

B:当 1800 年前的蔡伦纸出现在市井、宫廷;

A: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

B:当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胜利完成了太空之旅。

A:人类在创造中成长,世界在创造中前进,社会在创造中繁荣。

B:让我们插上科学的翅膀吧。

A: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

B:从小学会创造性劳动。

A:努力培养创造性才能。

合:我宣布,六年六班《我是小小科学家》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A: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河川秀美,她经历过不平凡的苦难历程。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幸福。但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会有国家的强盛。

B: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我们坐着汽车来上学时,想没想过为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的科学家呢你们知道是谁摘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

A: 我知道,是李四光。

B:对,他小时候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下面请听他的故事。

A:李四光上学习勤奋刻苦 , 一连几个学期都考第一名 , 因为学习成绩优异 , 1904 年他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在赴日途中 , 他看到洋人的船舰在中国的水域横行霸道 , 以为是中国的造船业不行 , 他立志要学造船强国。造船得有钢铁 , 要有钢铁 , 后去英国留学 , 改学采矿。三十年代初,为了进一步探讨地壳表面各种痕迹的规律,李四光不畏艰险,几次横渡大江,跨越秦岭、南岭,亲自勘探测量,实地观察地层构造。他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在解放初期,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所需石油大都依靠进口。李四光运用他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B:李四光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回国时,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玛仪,为后来寻找找到了 211 特大型铀矿床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十多年来核工业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他身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周恩来评价他:“李四光是一面旗帜,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把自己一生的辛勤劳动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他光辉的一生 , 启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 , 要以科学推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使我们祖国更快的富强起来。A:下面我要问问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科学吗?

A:同学们,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科学,可能有的同学还没有发现,下面就请听我们身边的科学。

B:地球上的空气充满了我们周围的空间,人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空气,没有空气,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无法生存了,除了供人们呼吸,使我们生存以外,科学家还发现和利用许多科学原理,让空气来为人类服务。

A:空气是有弹性的,把球做成空心的,里面充进空气,球才会蹦蹦跳跳的。自行车、汽车的轮胎也是这样,里面充满空气后,跑起来又轻快又平稳。

B:空气还能流动,流动的空气就产生了风。人们制造出风力水车,还制造了风力发电机。人们发明了降落伞,利用空气的阻力,降落伞会慢慢从空中飘下来,物品会完好无损。A:水是组成人体的最主要的成份,人体要是失去十分之一的水,生命就要受到威胁。

B:利用水来为人类服务,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进行的一项工作。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水有浮力:放进水里的东西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利用这个原理,人们制造了各种船只,用来运送货物和旅客。

A: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同样也离不开电,如果没有电,会带来许多麻烦。

B:为了在黑夜中得到光亮,起初,人们用点燃的火把来照明,后来又发明了油灯和蜡烛。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发明了电灯,电灯用起来又明亮又方便。为了移动照明的需要,人们还发明了手电筒,轻轻一按开关,手电筒就亮起来,一道光柱射出去,附近被照得清清楚楚,再轻轻一按开关,手电筒就熄灭了,真是方便极了。

A:灯不仅用来照明,还被用来向远处发射信号。各种汽车、轮船和飞机的前后左右,都装有许多不同用途的灯。每当汽车要转弯时,尾部一侧的小黄灯就会亮起来,每当汽车要停车时,尾部的红灯就会闪亮,告诉后面的车辆:要停车了,小心,别撞上!

B:不仅汽车上安有红灯,在许多表示危险和提醒人们注意的地方都是用的红灯。比如城市里的交通十字路口,就是用红灯来告诉车辆停止行驶的。

A:同学们,我们身边的科学还有哪些呢?

B:塑料和人造纤维是一对亲兄弟,它们都是最近一百年来由科学家发明和试制出来的。它们的出现,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塑料和人造纤维的踪影。你的睛纶线帽,你的尼龙丝袜,你的雨衣和雨伞,甚至你的文具盒和钢笔杆,差不多都是由塑料或人造纤维制造的。

A: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最凶恶的敌人。面对着疾病的威胁,科学家和医生们进行了长期艰苦的研究,取得了各种防治疾病的方法。为了预防疾病,科学家们研究出各种疫苗;为了检查疾病,科学家们还发明了各种医疗仪器;为了治疗疾病,科学家们还研制出了各种各样的药物,使用这些药物,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控制了许多疾病的传染和蔓延。

B:我国于50年代中期,在首都建起了北京电视台。电视技术刚兴起时,人们还只能看到黑白电视节目。十几年后,彩色电视的问世,使电视技术进入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逼真迷人的新时代。

A:下面,让我们听听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B:有一次,爱迪生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心想,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给人加上翅膀?他忽然又想到,气球没翅膀也能飞上天,那么在人的身体里充上气行不行?于是全找来一种能产生气体的药粉,让一个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他能不能像气球一样飞起来。可是过了一会儿,小伙伴肚子疼了起来,大声哭喊,差点儿送了命。为了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一顿,还说不准他以后搞什么实验了。可是爱迪生还是不服气,说:“我不做实验,怎么会知道人能不能飞起来呢?

A: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园里观赏月亮。他仰望那镶着点点繁星的苍穹,思索着为什么月亮会绕着地球运转而不会掉落下来。忽然,有个东西打在了他的头上,这并不很重的一击,把他从沉思中惊醒。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熟透的大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他捡起苹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苹果不落向两旁,不飞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这一定是地球有某种引力,把所有的东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苹果是这样,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运转。因为有引力,使它不能远离地球;因为有速度,使它不会像苹果一样掉落下来夜渐渐地深了,青年手中拿着苹果,开心地笑了。他就是发现万有引力的英国科学家牛顿。这一年,他才24岁。

B: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时候不但喜欢问为什么,还特别喜欢自己去钻研,找出问题的答案的科学家。他是法国的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

一次,帕斯卡在花园边见花匠正用又长又扁的水管接水龙头,扁水管一下子变圆了。他感到很有趣,便乘人不注意,悄悄地把双脚站在水管上,想压扁管子、堵住水。可水根本堵不住。

这是为什么呢

帕斯卡又看了看花园另一头,那儿也有水管,上面还有几个细孔,水从细孔中喷出,喷得老高。他高兴地跑过去,伸手挡住水线,弄得手怪痒痒的。他想:水管的水为什么可以往高处流细孔里流出的水为什么能喷那么高呢

从这以后,帕斯卡一有空就去摆弄水管,细心观察。

帕斯卡做了一个有小孔的空心球,并在球上连接着一个圆筒,在圆筒里安个可以来回移动的活塞。他发现轻轻按活塞,空心球里的水向外喷的劲不大;按活塞的力越大,水喷射的力也越大;如果不按,水也不向外喷。帕斯卡觉得这真是太神秘了。

后来,帕斯卡渐渐地长大了,他想揭开秘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在实验室里“玩水”了。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精确的计算,帕斯卡终于解开了那个谜,那就是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定律”。此时的帕斯卡年仅25岁。

A:同学们,有了科学技术,人类才更有力量,前进得更快。我们从小就要研究科学,学习科学,做个热爱科学的好学生。

B:对发生在我们 身边的一些普遍现象,只要经常留心观察,积极思考,就能从中获得有益的科学知识,说不定还有所发明创造呢!

A:世上还有许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许多科学的难关需要我们去攻破。

B: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兴趣活动,学习本领,通过动手又动脑,变得更聪明。

合:我宣布,六年六班《我是小小科学家》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下载科学家发明家李四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家发明家李四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著名地质学家—— 李四光

    著名地质学家—— 李四光  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揆,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著名地质学家。1902年入武昌高等小学堂,1904年选送日本弘文学院留学,1906年加入同盟会,19......

    李四光简介 文档

    李四光中学简介 回龙山下,绿树丛中,有一所以我国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名字命名的,由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校名的初级中学,她就是团风县李四光中学。 1912年李四光的父亲在......

    李四光中学家长学校

    李四光中学 家长学校管理机构及组织分工一、管理机构: 校长:王玉堂(李四光学校长) 副 校 长:叶兵(李四光中学副校长) 副 校 长:殷世泉(李四光中学退休领导) 办公室主任: 孙火庭(李四光......

    中国古代发明家

    中国古代发明家的故事 鲁班和他发明的工具 鲁班,山东人,现在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 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在航天业,他发明的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在军事科学,......

    少年李四光的故事

    少年李四光的故事 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他的祖父母更穷。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 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

    创建“李四光中队”计划

    创建“李四光中队”活动计划 赣榆县罗阳镇东关小学五(1)中队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响应共青团连云港市委员会、连云港市教育局、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连云港市环境保护局、少......

    《李四光的故事》读后感

    《李四光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李四光的故事》我觉得李四光非常听话,我是在第6自然段的时候看到的,因为他5岁的时候,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 岁转到父亲的私塾里,随......

    李四光中学国防教育计划

    李四光中学国防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推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