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时间:2019-05-15 08:3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第一篇: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认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阅读仅局限于课内教学时间,而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一片空白。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是在学校养成的,而学校的读书,属语文科最为需要,因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宽厚的文化根基,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由于某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学生在学校能把课本读好就不错了。学生自然是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过于封闭、狭窄、单一,习作上常是畏难情绪重,且内容单调、干巴,无真情实感。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课外阅读:课外,学校上课以外的时间。阅读,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本课题课外阅读就是指学生利用教学作息时间以外进行的一种自主性阅读行为。从本质上说,一切的语文改革都应当指向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语言积累才能成为现实,只有具备了丰厚的语言文字积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量达成145万字”。

2、《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3、新基础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

4、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宜引到记忆类似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孩子与好书打交道,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写书大师对话,惠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我们五年级语文组通过思考,反复琢磨,决定进行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方法,自主吸收,加工信息,获得主体感受,有效地弥补课外阅读的不足,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并以阅读促进写作。以达到课外阅读不是“课外”,而是语文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让读书成为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四、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我校二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内容:

1、调查我校二年级学生读书现状,通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获取一系列数据。

2、如何尽快改变家长对读书“无用论”“耽误学习成绩”的看法,并能亲子共读。

3、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保障学生的小学阶段要完成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需求。

4、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5、研究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如何反馈的问题。掌握适宜自己读书方法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设计

研究准备阶段:潜心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阅读相关文献,搜索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编辑研究资料,并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实施阶段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状况,收集系列数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1)优化环境,营造阅读氛围(2)创造条件,促进阅读(3)介绍方法,指导阅读(4)开展活动,推动阅读。

研究总结阶段:概括整理研究成果,通过学习研究的经验总结,撰写有关论文,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主要措施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来源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建立家庭图书架,学校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后,我又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动员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阅读” 氛围。为了进一步促动家长参与,我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作读书交流展示,让家长感受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家长督促和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

(二)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我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纷纷购买借阅。我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完《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地将全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三)多种方法,调动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1.以“讲”诱发兴趣。我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描述中外仁人志士读书的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使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魅力所在,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2.使用推荐技巧,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悬念调动法,故事梗概法,讲故事、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也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如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进行同步阅读。3.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孩子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年级的不同方法则侧重点不同。以低年级为例我着重从几方面加以指导:(1)指导学生有序读文。① 按顺序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怎样从头说到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再让孩子读书时,我教会孩子用一些符号在书上圈圈画画,如:碰到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好,对于一些好词好句,用小圆圈画出来等,以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留下思考的痕迹。还鼓励孩子把在课外阅读中弄懂的新词语抄下来,低年级时每天两个词语,一个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扩展到词语、句子或段落,但不强求,量力而行,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厌倦读书。②分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了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做以标注。③图文并重。在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审清题目,根据题目说出在学习本课前想知道什么。低年级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可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要求学生当众讲出主要内容。这样把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体。(2)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学习《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此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量,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效果颇佳。4.开展各种活动,巩固阅读兴趣。为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定期组织了汇报展示活动。开展了读书专题活动,如好书推荐、同读一本书、故事会、读书交流、读书手抄报、读书演讲等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优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互相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享受进步、收获喜悦。

七、预期成果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推动了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在课题实验结题时我又做了一次同样的问卷调查。对比了学生和家长的变化。课题实验前后的对比可见其中的变化。

(一)课外阅读氛围得到改善,校内外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课题实验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题实验也影响着家长,让他们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亲子阅读带动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一个个家庭,它的辐射作用意义重大。学生的课外书拥有量逐年增加,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随之变宽。

(二)学生阅读的方法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指导,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不断增强。课题实验中,在老师和家长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的外因条件下;带动了内因的改变。每天的阅读培养了学生善于利用时间的良好阅读习惯。读书时的多思善问,多种感官一齐积极活动,让学生养成了勤思考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阅读还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主要概念界定

1、传统的课外阅读是定位于课堂、学校以外的阅读,属于弹性课程,学生的阅读属于半自发状态。阅读的时间和效果难以保证再加上应试压力,处于应试目的的阅读索然无味。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往往是在没有老师、没有家长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课外阅读指导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阅读。

3、阅读时学生个性化活动,但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对学生阅读的书目和数目做适当的调控给学生灌输百家书,酿百家蜜的思想,使学生跳出功利性的阅读的误区,和“以作文法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那样广泛博览。

二、课题研究目的、意义特色及突破点

(一)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在国内外普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许多国家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都提出应当重视学生对读物的的反应、鉴别、批判和评价;自觉地通过阅读去参与社会。相比之下,我国的阅读教学目标则是更多地集中在要求学生对于读物客体的精确理解和背诵积累上,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当代学生生活在国际风云变幻、大变动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观念的变革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因素的多元化趋势的增强,都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促进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的表层上,而应在相当程度上促进学生于语言习惯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获得个体人文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

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

①完善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小学阅读心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构建;②强化和完善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体系;③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小学生特点的阅读指导教育纲要。实践意义:

①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水准和效果,提高他们对各种读物的鉴赏能力,促进他们提高阅读品位,进而促进其个体素质的优化;②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理想、阅读目的,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方法,实现阅读效果最优化;③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三、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三、四年级学生读课外书现状,通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获取一系列数据。

2、如何尽快改变家长对读课外书“无用论”“耽误学习成绩”的看法,并能亲子共读。

3、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保障学生的小学阶段要完成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需求。

4、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5、研究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如何反馈的问题。掌握适宜自己读书方法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有关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发展状况、借鉴他人研究成果。

2、观察对照法:通过纵向对比,观察分析因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取得的不同效果。

3、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本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活动现状及成因,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4、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需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根据具体情况,边实践边修改。

5、经验总结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成员要及时总结,撰写反思、随笔、经验论文等,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采取部分研究:

选取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3-6年级学生,每个年级2个班,每班30名学生,总计240人。

六、研究的步骤(2015年2月到2017年9月)

(一)起始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

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明确各研究内容的负责人。

2、各负责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3、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4、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

5、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5年7月——2017年7月)第一阶段:(2015年7月——2016年6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的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第二阶段:(2016年7月——2017年4月)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优秀读书心得。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17年5月——2017年7月)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7年8月——2017年9月)

1、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学生写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4、制定课题延伸计划;

5、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七、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总结、论文以及课外阅读效果等。

3、各类获奖的材料、证书。学生成绩等相关材料。

4、资料汇编。

八、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顾问:

李老师(负责研究过程疑难问题进行指导)

2、课题研究小组(全体师范生)

课题组的组长:唐晶晶(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管理,课题方案的制定,并负责课外阅读成果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及分工:

1、薛佳佳:负责课题的指导、监督课题的实施

2、刘佳慧、谢莹莹: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

3、杨青、朱梦迪: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4、赵楠、杨莹:负责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5、孙敏敏、夏盼盼:负责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九、研究经费及设备

申请经费15000元(大致如下):

1、课题成员培训、调查经费(调研所需差旅费、聘请领导教师等)(8000元)

2、资料费(理论书籍,复印,录音,录像,上机,档案等)(3500元)

3、课题成果鉴定、印刷出版经费(2500元)

4、其他(1000元)

第三篇: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与认识

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责任不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的教育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责任心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

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⑴ 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⑵ 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⑶ 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⑷ 自然责任心: 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研究方法

(1)讨论理解法

: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背诵古诗文,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C 情境体验: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 行为训练: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 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

行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责任心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责任心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第四篇: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研究时间:2010年9月——2012年6月

课题研究单位:德宏州潞西市芒市第四小学

课题负责人:云绍鹏

参加研究人员:张爱萍、岳顺珍、马宏秋、王苏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研究芒市第四小学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

2、分析影响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主要成因;

3、探索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方式;

4、探索小学生环境保护培养等的途径、方式、方法。

二、在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1990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中小学生及幼儿园教育应结合有关内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环境与发展知识的教育,从小培养环境的初浅知识和简单技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小学教育是人接受知识最初的学习活动,小学生环保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小学生认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小学生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式进行探索,初步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情 1

感。

德宏州潞西市芒市第四小学创办于1971年,占地面积17300平米,建筑面积8102平方米。学校现有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44 人,教职工99 人。通过半年来我对我校小学生行为的观察发现:小学生吃零食后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现象突出;上美术课后教室就是垃圾的“世界”;还有的学生进校门时踢到易拉罐,就把它当球踢来踢去,踢累了就随它在地上,也没有将它放到回收垃圾桶中„„太多太多这样的现象,让我深思:为什么现在的小学生变成这样了?是不是我们教育的方式出了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提出了《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我市环保教育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成果:

(一)通过《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激发小学生热爱自然,初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通过《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明确要动手动脑去探究身边的环保;

(三)通过《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探索出小学生环境保护培养等的途径、方式、方法。

(四)通过《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使参与研究的教师养成认真学习、多角度思考、敢于尝试的好习惯。

(五)通过《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

四、课题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建立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课题组自行编制家长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我校小学生环保意识的现状。

2、文献研究法

利用教育专著、报刊、杂志、网络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管理理论,让研究不拘泥于现状,不重复于前人后辙。

3、行动研究法

将本课题实施策略在本校展开实践,找出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途径与方法。

4、教育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成员应用教育经验总结法,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在年级和校内推广教学经验。同时通过教学经验总结学会运用教育科学理论的知识,分析所收集材料和统计数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具有承担研究工作的的学历条件和实际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2、学校能提供本课题研究的资源、经费,从物质上给予保证。

3、课题组成员事业心强,有较丰富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

4、学校有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能保证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9月 ——2011年4)

1、成立课题小组,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研究可行性调查,完成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落实研究具体措施,明确本课题内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2、完成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2010年12月——2011年4月)

3、小学生环保意识状况调查问卷;

(1)拟订家长调查问卷方案;

(2)准备调查材料,实施调查;

(3)收集 整理 统计 分析 调查材料和结果

(4)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1年5月 ——2012年1月)

1、实施实验;探索对策,落实实验对象;

2、根据方案,实施实验;

3、收集、整理、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

4、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影响小学生环保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论文等。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二阶段(2011年2月 ——2012年1月)

1、结题报告,制作展板;

2、整理材料

芒市第四小学 云绍鹏 2010-7

3、申请结题;

第五篇:《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课题研究方案

清油河希望小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并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重要、最有力的内部动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兴趣和认识、情感相联系,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越浓厚。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而长期以来,学校的教育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造成了学校教育中诸多因素的不协调,学生学习兴趣日趋下降。学校内的生活单调乏味,教学方法的呆板,扼杀了儿童的好奇心;课堂上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抹杀了儿童乐于思考的天性,“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成堆的作业,让孩子无法去接触快乐;不断的测验考试,让孩子成天埋于书堆之中。这些传统的教育带给孩子们的只有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带给老师的是成天的批改作业,而无心去注意孩子的个性及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洗涤之后,终于被“素质教育”这一股全新的力量所击败。孩子们不在是天天被埋在书本堆中,也不是只认识书本说教就可以的了,他们需要的是放下沉重的包袱,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好,学得快乐。从而有效的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从古至今,广大的中外学者、语文学科的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研究。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不但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专业知识能否更全面的掌握,因此,对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中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持和提高。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起来就轻松愉快,感知效率就高,认知心理、情性心理也会和谐共进,思维也最积极、最有效。学生对学习本身所怀有的积极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也曾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兴趣。”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展示教学的魅力,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尽量优化教材,优化方法,创设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自觉地去阅读、探索和钻研,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语文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接触、认识、掌握语言文字工具和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因此,重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必将使教师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让语文学习在今天仍能成为学生的最爱。其具体目标是:

1、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解决部分家长、教师和学生本人都忧虑的不爱学语文的问题。

3、大大提高语文学习的容量和节奏,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4、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题研究理论的依据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学科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影响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哪些?

2、教师个人素质修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作用。

3、课堂教学激趣的方式与手段的研究。

4、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影响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调查法

主要指搜集,从那些就近的、容易找到的材料着手,根据研究的需要,寻找那些分散在各处、不易得到的资料。使用现代教育网络搜索,快速查找、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在平时经常注意积累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2、教学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试图运用国内外一些教育理论来解释和解决教材教法问题,广搜博采,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大量具体材料经验。

重视语文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重视教学反思,重视学习过程的和谐。

3、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新一轮课改

提出“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等等概念。教师,应当拥有教学研究的能力,应当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我们做此课题研究,要求实验教师积累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及时进行分析反思,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促进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努力做研究型的教师。

七、课题研究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在学段目标下形成生成亮点,内涵丰富的语文学习信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人文素养的积极发展。

2、个性化原则。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个性,找到自己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3、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建立新型的学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开放性原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并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八、课题研究实施途径:

1、根据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课题组成员分组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拟定实验目标,方法和实施计划。

2、根据计划设计实施方案,并在实验班进行实验。

3、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教案,并在课堂中搜集资料,将点滴生成情况整理成文。

4、及时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经验和存在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实验提供参考。

九、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2009年6月——2011年6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9.6——2009.10)

1、从本校本年级的实际出发,查阅资料,制订课题的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确定研究对象。

2、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管理办法。

3、召开开题会,培训参研人员。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前测、分析和调研,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

(一)(2009.11——2010.4)

1、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验方法和途径。

2、组织课题参研人员学习有关理论和相关精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成果形成:公开课、观摩课、课堂教学案例、经验论文、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阶段

(二)(2010.5——2010.12)

1、召开专题研讨会,了解分析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2、将设计的目标、内容,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在实验班级中实施。

成果形成:公开课、观摩课、课堂教学案例等。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并撰写阶段研究总结和课题研究论文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1.1——2011.6)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调整、完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2、研究整理资料,将前几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

3、总结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

十、课题研究预计取得成果

(一)初步成果

1.形成课型设计方案(教学案例),课件展示。

2.公开课、观摩课、经验论文、课堂教学案例。

3.教学实践论文、调查报告、课题总结报告、结题研讨会。

4.课型设计方案与教学论文评比。

(二)最终研究成果

1、编辑《课型设计方案(教学案例)》

2、制作课件集

3、撰写《研究实践报告》

4、教学研究公开课展示

5、经验论文集

十一、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指导小组:

长:刘书虎

成员:王新柱

朱宝珍

2、实施小组:

长:吕亮亮

成员:夏

胡秀芳

王子龙

胡瑞萍

白世忠

名出生年月学历职称(专业)

王新柱1965.4本科中一数学

刘书虎1969.2研究生小高语文

勇1966.11专科小高语文

朱宝珍1969.12本科小高语文

吕亮亮1981.10本科小一语文

华1978.07本科小一语文

胡秀芳1977.05本科小一语文

王子龙1984.02本科小一语文

盼1982.10专科小一语文

宏1979.04专科小一语文

俊1981.02本科中二语文

艳1981.12本科小一音乐

胡瑞萍1979.07本科中二美术

白世忠1982.01本科小一语文

下载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全国小语会第四批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重庆市丰都县龙河镇中心校课题组 重庆市丰都县龙河镇中心小学校自2010年承担全国小......

    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方案 1、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目的意义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培养小学生潜能生学习数学兴趣课题研究方案(共5则范文)

    “如何激发潜能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

    小学英语兴趣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英语兴趣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意义 情趣教学主要的一点就是摒弃教学中机械、呆板的单向教学模式,以情趣教学,乐感教学为发展方向。还学生以学习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课题研究方案一、问题的提出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

    《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方案专题

    《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方案作者:陈国富加入时间:2009-10-10 12:49:51点击:1349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已成为伴随人们一生的活......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课题研究方案五篇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