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和声教学方案

时间:2019-05-15 08:1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础和声教学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础和声教学方案》。

第一篇:基础和声教学方案

《基础和声》课程教学方案

绪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基本掌握和声的概念;熟练掌握和弦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和弦的构成音;初步

了解旋律的概念,复调及主调两种音乐织体结构,以及和弦外音。

教学重点:和弦的构成原则,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的构成及其种类,和弦的原位及其转位,和弦 构成音。

教学难点:和声的概念,和弦外音,旋律,复调及主调两种织体结构。

教学内容:

1、和声的概念

现在较通行的传统和声学概念,通常是指研究特定的调式调性内的和弦结构及和弦之间连接的学说。古典和声的调式基础是大小调,基本的调式是自然大调及和声小调;音的结合方式为三度叠置的和弦形式,有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等,以及它们的转位;每个和弦有各自的调式调性功能属性,它们之间的连接就是以此为依据的,是功能性的连接或进行;各声部的进行及声部之间的关系继续延续复调音乐的传统,声部之间的纵向关系除了遵循和弦构成的规则外,各声部还要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古典和声这四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就是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传统和声学的主要内容。

2、和声的构成基础——调式

和声的基本构成元素——音程、和弦,以及和弦的连续进行即和声进行等,都是建立在特定的调式调性中的,也就是依赖于特定的调式调性的逻辑关系的。古典和声的调式基础是大小调,基本的调式是自然大调及和声小调。在我们的和声学习中,如果没有作特别的说明,则均指这两种调式,其余调式只不过是为了丰富和声及声部进行的需要而局部使用。另外,调性的标记只需用大、小写的英语字母标记即可,如“G:”即表示为G大调,d则表示d小调。

3、和弦的构成及其种类:

调式调性内的和弦由该调式的构成音组成,它通常由三个及三个以上的音构成。和弦通常以三度叠置而构成。

大、小调中出现的和弦,是和声中常用的基本和弦,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以下几种:

4、和弦的构成音:

和弦按三度排列时,和弦构成音从低往高依次为根音、三音、五音、七音、九音、十一音、十三音。

5、和弦的原位及转位:

实际应用中,和弦可以任意排列。不管怎样排列,在三和弦中,只要低音为根音时即为原位;低音为三音时为第一转位,称为六和弦;低音为五音时为第二转为位,称为四六和弦。在七和弦中,只要低音为根音时就为原位;低音为三音时为第一转位,称为五六和弦;低音为五音时为第二转位,称为三四和弦;低音为七音时为第三转位,称为二和弦。九和弦及其它高叠和弦一般只用原位。

6、和弦外音的概念及分类:

和弦以外的音即为和弦外音,可笼统地用“+”标记。

和弦外音根据所处的节拍节奏位置可分为强外音和弱外音两类。强外音有延留音(标记为“留”,见下例之a)和倚音(也可认为是无预备的延留音,标记为“倚”,见下例之b)。弱外音有经过音(标记为“过”,见下例之c)、辅助音(标记为“助”,见下例之d)、换音(也可认为是跳进的辅助音,标记为“换”,见下例之e)、先现音(标记为“先”,见下例之f)。

7、旋律的概念:

特定的调式、调性的中的各音,按照特定的节拍、节奏组合而成的线条,即为旋律。在多声音乐中,旋律通常又是与声部相对应的。

8、主调音乐结构与复调音乐结构

多声音乐通常分为主调和复调两种基本的结构形式。

(1)主调音乐结构的基本特征通常是:在多个声部中,只有一个声部是主要而突出的,通常是高音声部,其它声部则主要起音响填充或伴奏的作用,见例0—

17、0—

18、0—19等。(2)复调音乐结构的特征则为:每个声部都具有基本同等的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每个声部都相对地具备旋律的特征。例12—163就基本具备这样的特征。

在多声音乐中,主调与复调通常有交融的关系。通常地,主调音乐中有复调的因素,或复调中有主调的因素。有时,则是主调与复调两种结构的综合。习题及习题说明:

1、标记出下列和弦结构的名称,如“大三6 4”。

2、用调号的方式写出调性G、e、F、d、D、b、bB、g、A、#f、bE、c、E、#c、bA、f的各级三和弦,本章可先采用音级标记。

3、用调号的方式写出调性G、e、F、d、D、b、bB、g、A、#f、bE、c、E、#c、bA、f的常用七和弦及九和弦,本章可先采用音级标记。

第一章 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四部和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熟练掌握三和弦的结构和种类,掌握四部和声的概念和形式,基本掌握四部和声中三和弦的重复音与省略音原则,完全熟练掌握原位三和弦的四声部排列。教学重点:原位三和弦的四声部排列,即开放、密集两重排列法,以及三和弦的根音、三音、五音旋律位置。

教学难点:四部和声的概念和构成,和弦的重复音与省略音。教学内容:

1、三和弦的种类:

三和弦有大、小、增、减四种。当三和弦三个音按三度排列构成原位时,由低往高分别为大三度+小三度的为大三和弦,小三度+大三度的为小三和弦,大三度+大三度的为增三和弦,小三度+小三度的为小三和弦。

2、四部和声:四部和声,顾名思义,即四个声部的和声。

四部和声直接从四部合唱借用过来,因此,四部和声一般有这样的特性和要求:每一个声部均对应于四部混声合唱的相应声部,包括音区和音域等;每一个声部均要求声乐化,即富于歌唱性。

3、三和弦的重复音:

三和弦只有三个构成音,因此将三和弦排列成四声部时至少要重复一个音。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和弦,其重复音不尽相同。一般地,可重复该和弦中所含有的正音级——主音、属音、下属音,也可重复大、小三和弦的根音或增、减三和弦的三音。另外,三和弦在作四声部排列时偶尔也可省略五音,形成不完全的和弦形式。

4、和弦的旋律位置:

对于任一和弦,在四声部的排列中,高音声部(旋律声部)往往显得比较突出,将同一和弦的不同音放在高音部的音响效果不尽相同,因此将和弦的哪一个构成音置于高音部要做到心中有数。将和弦的哪一个构成音置于高音部,就称为哪一种旋律位置,如将和弦的根音置于高音部就称为根音旋律位置,如将和弦的三音置于高音部就称为三音旋律位置,其余以此类推。

5、三和弦的排列法:

当原位三和弦重复根音且不省略音时,有且只有以下两种排列:

(1)密集排列法:次中音部和低音部之间的距离不限,最近可同度,最远可到两个八度;上方三声部中的任意两相邻声部之间,不能再插入和弦音,彼此之间的音程距离为三、四度。(2)开放排列法:次中音部和低音部之间的距离不限,最近可同度,最远可到两个八度;上三声部中的任意两相邻声部之间,能插入一个和弦音,彼此之间的音程距离为五、六度。

6、避免声部交叉:

在多声音乐尤其在四部和声写作中,通常要避免声部交叉。所谓声部交叉,是指高音部低于中音部(也可理解为中音部高于高音部),或中音部低于次中音部(次中音部高于中音部),或次中音部低于低音部(低中音部高于次中音部)。习题及习题说明:

1、改正下列不规范的四部和声记谱或不正确的四部和声排列:

2、分别用密集排列法、开放排列法,并分别用根音、三音、五音旋律位置,完成下列和弦的四部和声排列图式。每一个和弦均重复根音,各构成6个排列。(1)D(以D为根音的大三和弦)(2)Gm(以G为根音的小三和弦)(3)bB大调:Ⅰ

(4)#f(和声)小调:Ⅴ

第二章 正三和弦的功能体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基本理解大小调功能和声的概念,熟练掌握和声的三种功能分组,正三和弦的功能标记,以及由正三和弦构成的三种基本的和声进行。教学重点:正三和弦的功能及其标记,正三和弦构成的三种基本进行。教学难点:调式的功能性,功能和声的概念。教学内容:

1、和声的功能分组:大小调调式各级音上构成的和弦,可以分为主、属、下属三个功能组。

2、正三和弦的功能及其标记:主和弦为主功能组的标志性、代表性和弦,大调中为大三和弦,标记为T,小调中为小三和弦,标记为t;属和弦为属功能组的标志性、代表性和弦,大小调中均为大三和弦,均标记为D;下属和弦为下属功能组的标志性、代表性和弦,大调中为大三,标记为S,小调中为小三,标记为s。

3、和声进行:几个和弦的连续进行就构成了和声进行。它就像文字语言中的词汇一样,通常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和声意义。

和声进行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1)正格进行,由主功能和弦与属功能和弦构成,如T—D、D—T、T—D—T、D—T—D等;(2)变格进行,有主功能和弦与下属功能和弦构成,如T—S、S—T、T—S—T等;(3)完全进行:全称为完全功能进行,它是由三个功能组和弦都参与

而构成的和声进行,如T—S—D、S—D—T、T—S—D—T等。

另外,D—S的进行称为反功能进行或阻碍进行,在我们所学的传统的功能和声中要注意避免。

习题及习题说明:

1、构写出四个及四个调号调性的正三和弦的四部和声排列。

要求及提示:重复根音;用功能标记法进行标记;每个和弦各6个排列。

2、用功能标记法标记出下列作品片断的和弦: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2之3)第一乐章第1——4小节(2)柴可夫斯基《第二交响曲》终乐章第1——8小节(3)李斯特《旅行家的画册》第二册第4首第1——4小节

第三章 原位三和弦的连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理解和弦连接及声部进行的概念,掌握单个声部进行的形式,两个声部进行的种类,四个声部进行的组合形式,和弦关系以及不同和弦关系的共同音数量,掌握和声连接法和旋律连接法这两种和弦连接的基本方法,熟练地掌握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并能应用。

教学重点:单个声部进行的形式,两个声部进行的关系和种类,和弦关系,两种连接法,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

教学难点:声部进行的概念,四部和声中四个声部的组合关系。教学内容:

1、和弦连接及声部进行的概念

两个和弦连续的进行就形成了两个和弦的连接。两个和弦的连接,是以各声部进行以及声部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声部进行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任一声部的进行方式,二是指声部之间的关系。

2、单个声部进行的方式

通常分为两类,一是平稳进行,而是跳跃进行(习惯称为大跳)。平稳进行是指三度及三度以内的进行,包括一度、二度(级进)、三度(小跳)进行;大跳是指四度及四度以上,但通常不超过八度的进行,包括四度、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的进行。

3、两个声部进行的关系种类: 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类:

(1)同向进行:指两个声部相同方向的进行。正常的同向进行,声部之间也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但独立性较弱。

(2)斜向进行:指在两个声部中,一个声部作同音高的水平似的进行,而另一部作有方向性(往上或往下)的进行。斜向进行的声部独立性较同向进行的强。

(3)反向进行:指两个声部作相反方向的进行。反向进行的声部独立性最强。

另外,同向进行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进行,即平行进行。平行进行指两个声部一直保持相同音程关系的进行。平行三、六度,以及四度的进行,声部之间是互相独立的,因此在和声写作中是良好的;但平行八(一度)、五度由于造成声部之间不独立,因此是错误的,须避免;平行二

(七)度进行则是不存在的,因为一旦出现了二

(七)就必须解决到其他音程。

4、四个声部的组合关系

四个声部的组合关系,以下三种是均良好的:(1)同向(包括平行)进行与斜向进行的组合;(2)同向(包括平行)与反向进行的组合;

(3)同向(包括平行)、反向进行与谢向进行的组合。

另外,还有一种进行,即四声部同向进行。四声部同向进行简称为四部同向,由于四部同向的声部独立性差,以及声部之间不平衡,因此,除了结束(终止)处可以使用外,其他地方一般均须避免。

5、和弦关系及共同音

和弦关系通常是指和弦之间的根音关系。和弦关系有以下三类:

(1)

四、五度关系:根音为四、五度关系的三和弦之间有一个共同音,七和弦则有两个共同音;

(2)三

(七)度关系:三度关系的三和弦之间有两个共同音,七和弦则有三个共同音;(3)二

(七)度关系:二度关系的三和弦之间没有共同音,七和弦则有一个共同音。

6、和弦的连接法

和弦的连接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1)和声连接法:在两个和弦连接时的四个声部中,只要有某些声部保持共同音,这样的连接法就称为和声连接法;

(2)旋律连接法:在两个和弦连接时的四个声部中,任何声部都不保持共同音的连接法即称为旋律连接法。

7、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

(1)

四、五度关系和弦的连接:既可以用和声连接法,也可以用旋律连接法。和声连接法的步骤是,低音四、五度进行均可,上方三声部中的共同音声部保持,其余两个声部均为级进进行;旋律连接法的步骤则是,低音作且只作四度进行,上方三声部与低音部呈反方向地平稳进行。

(2)二度关系和弦的连接:因为无共同音,所以只能作旋律连接法。连接的步骤是:低音作且只作二度进行,上方三声部与低音部呈反方地平稳进行。习题及习题说明:

1、在不同的调性上,分别用和声连接法和旋律连接法,作T—D,D—T,T—S,S——T的四部和声连接。

2、在不同的调性上,用旋律连接法作S—D的四部和声连接。

3、分析有关原位正三和弦连接的谱例。

第四章 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能判断出指定旋律的调性,能恰当地选择和弦并能完成四部和声连接。教学重点:和弦选择,各声部进行。教学难点:声部写作。教学内容:

用原位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四部和声的步骤和要点如下:

1、判断和确定调性

2、判断和选择和弦: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除了属音可配主和弦或属和弦,主音可

配主和弦或下属和弦,需要作出选择外,其它音则只需要判断即可。需要作出选择时,一般遵循这样的原则:(1)开头一般配主和弦,弱起时也可配属和弦;(2)结束的音一般均配主和弦;(3)避免D—S的进行;(4)避免和声节奏切分。

3、确定排列法:旋律位置低,宜用密集排列;旋律位置高,则宜用开放排列。

4、根据所选和弦及旋律进行判断连接法:二度关系的和弦连接,只能采用上一章讲述的旋律连接法;

四、五度关系的,则要判断出是和声连接法还是旋律连接法。

5、完成各声部的进行:一旦判断出连接法以后,即可按照上一章所讲述的和弦连接方法,完成各声部的进行。习题及习题说明:

1、用原位正三和弦,为4小节的旋律乐句和8小节的旋律乐段配写四部和声。

2、分析应用原位正三和弦的作品片断。

第五章 和弦的转换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理解和弦转换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原位正三和弦的转换方式,并能熟练应用。

教学重点:原位正三和弦的三种基本的转换方式。教学难点:和弦转换的作用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和弦转换的概念及其作用:变化同一和弦的排列方式,即形成同一和弦的转换,习惯简称为和弦转换。和弦转换的作用,主要是使旋律声部富于变化,使其更动听,更富有表现力。

2、和弦转换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上方三声部同向转换:这种转换的特点是,在改变旋律位置的同时,旋律法保持不变;(2)上方二声部同向转换:这种转换的特点是,在改变旋律位置的同时,旋律法也随之改变;

(3)高音部与次中音部反向转换:这种转换的特点是,在改变旋律位置的同时,旋律法也随之改变。习题及习题说明:

1、用原位正三和弦,并应用和弦转换,为8小节的旋律乐段配写四部和声。

2、分析应用原位正三和弦转换的有关作品片断。

第六章 为低音配和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能熟练地根据低音判断出调性及和弦,并能应用恰当而有变化的连接方

法,以及和弦转换完成四部和声。

教学重点:连接法的判断或选择,和弦转换的应用。教学难点:旋律声部的写作。教学内容:

用原位正三和弦以及和弦转换,为低音配写四部和声的步骤和要点如下:(1)根据低音准确地判断出调性及和弦;

(2)为使旋律动听而富于艺术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a、恰当地选择开头和弦的旋律位置,在随后的和声进行中并可通过和弦转换来进行有目的的处理;

b、恰当地选择连接法。具体地,除低音为二度进行只能用旋律连接法,以及低音为五度进行只能用和声连接法外,当低音为四度进行时,就可在和声连接法和旋律连接法两者中进行选择;

c、要多应用和弦转换。具体地,当低音时值较长,或同音反复,或八度转换时,就可以使用不同的和弦转换方式。

习题及习题说明:

1、用原位正三和弦,以及和弦转换,为8小节的低音乐段配写四部和声。

2、继续分析应用原位正三和弦,以及和弦转换的有关作品片断。

第七章 三音跳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三音跳进的应用范围和跳进的方式,并要求能熟练应用。教学重点:高音部的三音跳进,次中音部的三音跳进。教学难点:三音跳进的应用。教学内容:

1、三音跳进的应用范围或条件:当四、五度关系的和弦连接时,可以在高音部或次中音部使用三音跳进。

2、三音跳进的声部进行:三音跳进的连接与平稳的和声连接法相比较,相同点在于均为和声连接法,即保持音声部与低音声部的进行不变;不同点仅在于原来级进的两个声部互换而已。

3、三音跳进的特点和注意要点:(1)三音跳进时,排列法要改变,在写作四部和声时要预知;(2)小调中t—D的三音跳进仅采用减四度进行,须避免增音程的跳进;(3)三音跳进后,一般应反向平稳进行,但Ⅵ—Ⅴ级音、Ⅶ—Ⅰ级音的进行除外。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包含三音跳进内容的旋律配写四部和声,长度为8小节。

2、为8小节长度的低音配写四部和声,其中要求四、五度关系的和弦连接时应用三音跳进。

3、分析包含有三音跳进内容的作品片断。

第八章 终止、乐段、乐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乐段、乐句的概念并能进行划分,掌握全终止、半终止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划分,掌握和声终止式的概念及类型,掌握完满终止和不完满终止特征并能区别和应用,基本掌握扩充和补充的概念并能基本进行判断和应用。教学重点:半终止与全终止,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补充终止与扩充终止。教学难点:乐段、乐句的概念及其划分。教学内容:

1、乐段、乐句的概念及其划分:能独立或相对独立,并能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意的音乐段落,即为乐段。乐段常为8小节,通常由两个等长的4小节的乐句构成。超过8小节的乐段,通常有两种情况,或者是乐段结构内部的扩充,或者是乐段结构外部的补充。

2、全终止与半终止:乐段结束的终止称为全终止,乐段中间通常为乐句的终止则称为半终止。

3、和声终止式:终止处的和声进行即为和声终止式,在和声学中习惯简称为终止式。和声终止式还可细分如下:

(1)收拢性终止与开放性终止:以主和弦收束的终止为收拢性终止;以非主和弦收束的终止即为开放性终止。

(2)正格终止、变格终止、完全终止:正格进行构成的终止为正格终止,变格进行构成的终止为变格终止,完全进行构成的终止为完全终止。

(3)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以主和弦收束的收拢性终止还可分为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两种。当收束的主和弦为原位,为根音旋律位置,处于强拍或强节奏位置,且与前面的和弦形成低音的四、五度进行时,即可构成完满终止;不具备四个条件中的任一条,即为不完满终止。

(4)补充终止与扩充终止:完满全终止后面增加的部分,即为补充;不完满全终止后面增加的部分,即为扩充。乐段结构外部补充而形成的终止即为补充终止,常采用变格的补充终止;乐段结构内部扩充而形成的终止则可称为扩充终止。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分别含扩充和补充的旋律、低音乐段配写四部和声,长度为10小节左右。

2、分析包含扩充、补充的乐段。

第九章 终止四六和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要求掌握终止四六和弦的特性、功能及构成形式,并能熟练地进行判断和应用。

教学重点:终止四六和弦的构成,终止四六和弦的结构位置,终止四六和弦的节奏位置,终止四六和弦的判断和应用。

教学难点:终止四六和弦的功能特性。教学内容:

1、终止四六和弦的构成及标记:终止四六和弦在形式上是主和弦的四六和弦,在四部和声中通常重复五音(低音,属音)。由于终止四六和弦仅用于终止式,因此终止四六和弦特标记为K6 4。

2、终止四六和弦的功能特性:终止四六和弦产生于属和弦的倚音式和弦,因此终止四六和弦在功能上是依附于属和弦的,也可以看作是属功能的扩展,起着属功能的作用。

3、终止四六和弦的结构位置:终止四六和弦仅用于终止式中。

4、终止四六和弦的节奏位置:在K6 4—D的进行中,K6 4在节奏上通常都要强于D,至少不能弱于D。

5、终止四六和弦与前后和弦的连接:K6 4前面通常只用下属功能或主功能的和弦作为预备,即在目前所学的和声范围内,K6 4可接在下属和弦或属和弦后面。K6 4后面则必须接属和弦。

6、终止四六和弦的声部进行:K6 4与前面的主和弦或下属和弦连接时,以平稳进行居多,当然也可出现跳进。K6 4本身也可转换。K6 4与后面的属主和弦接连接时,在半终止中一般均平稳进行,在全终止中可以跳进甚至允许出现声部超越。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包含有终止四六和弦的高音和低音配写四部和声。长度为8—12小节。

2、分析包含有终止四六和弦的作品片断。

第十章 正三和弦的六和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正三和弦构成以及重复音原则,熟练掌握正三和弦六和弦的排列,掌握原位三和弦与六和弦的平稳连接。

教学重点:正三和弦的重复音,正三和弦的排列,六和弦的转换,正三和弦原位与六和弦的平稳连接。

教学难点:二度关系和弦的原位与六和弦的连接。教学内容:

1、正三和弦六和弦的构成及特性:当低音为三和弦的三音时,即构成了第一转位,习惯称为六和弦。正三和弦六和弦与原位和弦相比,不稳定性增强了。

2、正三和弦六和弦的重复音及排列法:正三的六和弦通常重复根音或五音。排列法除了密集、开放的外,还常构成混合的排列。

3、六和弦的转换:与原位和弦一样,正三的六和弦也可以转换。另外,正三的六和弦与其原位和弦还可以互相转换。

4、正三的六和弦与原位和弦的平稳连接:

(1)

四、五度关系的六和弦与原位和弦的平稳连接:采用和声连接法。上方三声部中的一个声部保持共同音,其余两个声部均平稳进行;低音部一般也使用平稳进行,较少大跳进行。(2)二度关系的六和弦与原位和弦的连接:二度关系的六和弦与原位和弦连接时,一般只用平稳连接。这种连接,一是要注意避免平行五度和平行八度,避免的方法是,或采用平行四度进行,或改变六和弦的重复音;二是要注意,当S—D6进行时,低音只采用减五度进行。

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包含有正三和弦六和弦的高音部和低音部配写四部和声。长度为8—12小节。

2、分析包含有正三和弦六和弦的作品片断。

第十一章 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的跳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完全掌握四、五度关系正三原位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根音对根音、五音对五音的跳进,并能熟练应用,基本掌握根音对三音、五音对三音、根音对根音的混合跳进。

教学重点:

四、五度关系正三原位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根音对根音、五音对五音的跳进,根音对三音、五音对三音、根音对根音的混合跳进。教学难点:外声部隐伏八、五度的形成及其避免的方法。教学内容:

1、四、五度关系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跳进的具体类型:(1)旋律声部的根音对根音、五音对五音的跳进;(2)内声部的根音对根音、五音对五音的跳进;

(3)旋律声部根音对根音,内声部五音对五音的平行四度或反向四度的双跳;(4)旋律声部根音对三音、五音对三音、根音对根音的混合跳进。

2、注意要点:

当六和弦——原位和弦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外声部出现隐伏八、五度。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包含有各种跳进的高音部和包含有正三和弦六和弦的低音部配写四部和声。长度为8—12小节。

2、分析包含有正三原位和弦与六和弦跳进进行的作品片断。

第十二章 两个六和弦连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四、五度关系的两个六和弦的平稳连接和跳进连接,以及二度关系的两个六和弦的连接。

教学重点:

四、五度关系的两个六和弦的平稳连接和跳进连接,二度关系的两个六和弦的连接。

教学难点:二度关系的两个六和弦的连接。教学内容:

1、两个四、五度关系六和弦的连接:

两个四、五度关系六和弦连接时,声部进行通常是这样的:低音作三音到三音的四、五度跳进进行,其中小调的t与D连接时,低音只作减四度进行;上方三声部常平稳进行,当然也可跳进进行。

2、两个二度关系六和弦的连接:

二度关系的S6—D6连接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平行五、八度进行。通常的处理方法为:S6重复根音且为根音旋律,D6重复五音;上方三声部中的两个声部须与低音部构成平行六和弦进行,另一声部则作反向进行。

另外,小调的s6—D6连接时,要避免低音部形成增二度进行。避免的方法有:或用减七度进行,或用旋律小调,或用半音进行从而形成s6—S6—D6这样的进行。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包含有两个四五度关系六和弦连接,以及两个二度关系六和弦连接的旋律和低音配写四部和声。长度为8—12小节。

2、分析包含有两个四五度关系六和弦连接,以及两个二度关系六和弦连接的作品片断。

第十三章 经过的与辅助的四六和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经过四六和弦与辅助四六和弦的构成形式和应用条件,掌握经过四六和弦与辅助的四六和弦的声部进行,并能熟练判断和应用。

教学重点:经过四六和弦与辅助四六和弦的节奏位置,经过四六和弦与辅助四六和弦的形式,经过四六和弦与辅助四六和弦的声部进行。

教学难点:经过四六和弦与辅助四六和弦的结构位置和节奏位置。教学内容:

1、经过四六和弦与辅助四六和弦的特性和结构位置:

经过的四六和弦与辅助的四六和弦,由于低音均为和弦的五音,因此通常都没有明确的功能意义。经过四六和弦主要用于对声部的装饰,常用于乐句结构内部;辅助四六和弦则主要在于造成和声音响上的色彩变化,常用于和声相对静止的地方,如乐段开头和结束的地方等。

2、经过四六和弦与辅助四六和弦的节奏位置:

经过的四六和弦与辅助的四六和弦,基本毫无例外地,都置于弱拍或弱节奏位置。

3、经过四六和弦与辅助四六和弦的重复音:

经过四六和弦与辅助四六和弦,也与终止四六和弦一样,只重复低音,也就是和弦的五音。

4、经过四六和弦的种类及声部进行:

(1)经过四六和弦的种类:在正三和弦范围内,经过的四六和弦有属四六和弦(D6 4)和主四六和弦(T6 4或t6 4)两个。前者用于T—D6 4—T6或T6—D6 4—T的进行中;后者则用于S—T6 4—S6或S6—T6 4—S的进行中。

(2)经过四六和弦的声部进行:上方一声部与低音部呈反方向的、交换式的级进进行,另一个声部保持共同音,余下的一声部则作辅助式的进行。

5、辅助四六和弦的种类及声部进行:

(1)辅助四六和弦的种类:在正三和弦范围内,最常用的是下属四六和弦(S6 4或s6 4),用于主和弦之间,从而形成T—S6 4—T这样的和声进行。偶尔也可使用主四六和弦(T6 4或t6 4),用于D—T6 4—D 这样的进行中。

(2)辅助四六和弦的声部进行:低音声部与上方三声部中的重复音声部保持共同音,另外两个声部作平行三、六度级进。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包含有经过四六和弦及辅助四六和弦的旋律和低音配写四部和声。长度为8—12小节。

2、分析包含有经过四六和弦及辅助四六和弦的作品片断。

第十四章 原位属七和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原位属七和弦的功能特性、结构形式及排列形式,掌握原位属七和弦的预备和解决,并能熟练地进行判断和应用。教学重点:原位属七和弦的预备和解决。教学难点:原位属七和弦的应用。教学内容:

1、原位属七和弦的功能及特性:

原位属七和弦无疑是属功能组中一个非常重要而极具代表性的和弦,它对调性的明确有着特殊的意义。另外,它还具有不协和的特征,因此在应用中要注意它的预备和解决。

2、原位属七和弦的结构及排列形式:

原位属七和弦为大小七和弦,也就是大三和弦加小七度构成。原位属七和弦标记为D7。属七和弦有完全和不完全的两种形式。当属七和弦的四个音均不省略时,即为完全的属七和弦;不完全的属七和弦则是指省略五音,重复根音的形式。原位属七和弦也有密集、开放、混合三种排列方式。

3、原位属七和弦的预备:

原位属七和弦可以接在主和弦、下属和弦、属三和弦及其六和弦,以及终止四六和弦后面。原位属七和弦的七音,可以从前面的下属和弦中延留下来,也可以级进甚至跳进引入。

4、原位属七和弦的解决:

原位属七和弦通常须解决到原位的主和弦。具体地:(1)完全的原位属七和弦通常解决到不完全的主和弦:

声部进行通常是这样的,原位属七和弦的七音、五音下行级进,三音上行级进,根音上四度或下五度跳进到主和弦的根音。这样解决的结果是,主和弦为省略五音的不完全形式。但是,当原位属七和弦的三音(调式导音)在内声部时,也可下三度跳进到主和弦的五音,此时的主和弦则为完全的。

(2)不完全的原位属七和弦解决完全的主和弦:

当不完全的原位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与上面不同的仅仅是,上方重复属七和弦根音的声部则是保持下去,从而成为主和弦的五音,此时的主和弦则是完全的。

5、原位属七和弦的应用要点: 原位的属七和弦最常用于全终止中。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包含有原位属七和弦的旋律和低音配写四部和声。长度为8—12小节。

2、分析包含有原位属七和弦的作品片断。

第十五章 属七和弦的转位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属七和弦各转位的构成形式及标记,掌握属七和弦原位与转位的转换,熟练掌握属七和弦各转位的预备和平稳解决,并能熟练应用。

教学重点:属七和弦各转位的构成形式及标记,属七和弦原位与转位的转换,属七和弦各转位的预备和平稳解决。

教学难点:属七和弦原位与转位的转换,经过的属三四和弦。教学内容:

1、属七和弦的转位及标记:

属七和弦有三个转位:三音在低音部时为第一转位,称为五六和弦,标记为D6 5;五音在低音部时为第二转位,称为三四和弦,标记为D4 3;七音在低音部时为第三转位,称为二和弦,标记为D2。

2、属七和弦原位与转位的转换:

通常是七音保持不动,其它声部转换。但作为另外,七音可以与五音互换,甚至七音还可以与五音互换。

3、属七转位的预备:

与原位属七的预备基本相似,属七的转位可以可以接在主和弦、下属和弦、属三和弦及其六和弦后面。七音的预备则与原位属七和弦七音的预备完全一样,可以从前面的下属和弦中延留下来,也可以级进甚至跳进引入。

4、属七转位的平稳解决:

属七转位平稳解决的声部进行为;七音、五音下行级进,三音上行,根音保持。这样解决的结果则是,属五六和弦与属三四和弦均解决到原位的主和弦,属二和弦则解决到主六和弦。

5、经过的属三四和弦:

属三四和弦与经过的属四六和弦相似,可以用于T—D4 3—T6这样的经过进行中。与通常的属三四和弦解决不同的是,五音和七音均上行级进。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包含有属七转位和弦平稳解决的旋律和低音配写四部和声。长度为8—12小节。

2、分析包含有属七转位和弦平稳解决的作品片断。

第十六章 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熟练掌握属七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根音对根音、五音对五音及其由它们混合形成的双跳,掌握全终止式中原位属七和弦的跳进解决。

教学重点:属七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根音对根音的跳进,五音对五音的跳进,双跳进,终止式中原位属七和弦的跳进解决。教学难点:双跳进。教学内容:

1、属七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类型:

(1)属二和弦解决到主六和弦时的跳进:属二和弦解决到主六和弦时可以根音对根音跳,也可以五音对五音跳,这样的跳进通常都是在高音部使用。另外,还可以使用高音部根音对根音,内声部五音对五音的平行四度或反向四度的双跳。

(2)属三四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属三四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可以使用根音对根音的跳进,通常也在高音部使用,在内声部则较少使用。在高音部跳进时,要与低音部反向进行,不然会形成外声部的隐伏八度。

(3)属五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虽然可能形成根音对根音的跳进,五音对五音的跳进,甚至双跳进,但极为少见。

2、全终止式中原位属七和弦的跳进解决:在全终止式中,当不完全的原位属七为根音旋律位置时,为了形成完满终止,此时旋律声部的原位属七的根音就势必要跳进到主和弦的根音,由此形成的两个外声部的反向八度或平行八度都是允许的。

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包含有属七转位和弦跳进解决的旋律和低音配写四部和声。长度为8—12小节。

2、分析包含有属七转位和弦跳进解决的作品片断。

第十七章 大调与和声小调的完全功能体系、自然音体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大小调完全功能体系中三个功能组的划分,掌握各副三和弦及常见副七和弦的功能属性及标记,充分理解副三和弦及常见副七和弦的基本应用方法。教学重点:三个功能组的划分,各副三和弦及及常见副七和弦的功能属性。教学难点:副三和弦及常见副七和弦的基本应用方法。教学内容:

1、大小调完全功能体系的功能分组:

(1)主功能组:大调的T、TSⅥ、DTⅢ;小调的t、tsⅥ。

(2)属功能组:大调的D、DTⅢ、DⅦ,DⅦ7 ;小调的D、DⅢ、DⅦ、DⅦ7。(3)下属功能组:大调的S、TSⅥ、SⅡ、SⅡ7;小调的s、tsⅥ、sⅡ、sⅡ7。

2、副三和弦及常见副七和弦的基本应用方法:(1)替代同功能组的正三和弦。

(2)同功能组的正、副和弦相连,形成同功能的延伸和功能增强。(3)一般地,正、副和弦通常交替使用。习题及习题说明:

分析包含有副三及常见副七和弦的作品片断。

第十八章 SⅡ级六和弦与三和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SⅡ级六和弦及三和弦的功能属性及标记,充分理解SⅡ级六和弦和三和弦的基本应用方法。

教学重点:SⅡ级六和弦的基本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SⅡ级六和弦到属功能和弦的连接 教学内容: A、SⅡ级六和弦

1、SⅡ级六和弦实质上是以六度音代替五度音的原位Ⅳ级和弦。

2、S和弦是重复根音的——即低音,因此,SⅡ级六和弦也重复低音——即和弦的三音。有的时候,为了声部的连接或旋律的进行,SⅡ级六和弦也可能重复根音或五音。

3、原位S和弦到原位D和弦,上三声部是下行的,SⅡ级六和弦到原位D和弦,上三声部也是下行的。有时到原位D和弦也可跳进。

4、SⅡ级六和弦也可到属的六和弦。

5、SⅡ级六和弦也可到原位或转位的属七和弦,到属七和弦时,SⅡ级六和弦的三音应保留在同一声部作为属七和弦的七音

6、SⅡ级六和弦到终止四六和弦时,要注意避免平行五度,避免的方法是改变排列法,改变的办法是将SⅡ6的五音放在根音的下方,或用跳进。

7、SⅡ级六和弦前面可用主和弦,但要注意避免平行五度。也可用Ⅵ级和弦Ⅳ级和弦。B、大调SⅡ级原位三和弦

1、SⅡ级原位三和弦用于大调,小调的SⅡ级原位三和弦是减三和弦不能使用。

2、SⅡ级原位三和弦可到K6 4,也可到原位D和弦(采用旋律连接法,不用和声连接法,),还可到D6,以及原位或转位的属七和弦。

3、SⅡ级原位三和弦一般用在T6之后或S之后。

4、SⅡ和SⅡ

6、S和SⅡ、S6和SⅡ6等,其间均可用经过和弦,经过和弦没有独立功能,重复音也较自由,只要声部进行平稳即可。习题及习题说明:

下例是旋律题,第1小节到第2小节的SⅡ6——D,其声部进行和S——D完全一样,在这里可以这样理解:SⅡ6只不过是用#f代替e的S和弦而已,其声部进行是低音部上行二度,上方声部和低音部构成反向到最近的和弦音。第5小节的SⅡ6是到的D4 3(其三音保留在同一声部成为D4 3的七音),第6小节的SⅡ6到的K6 4,声部都尽可能平稳,不能有平行五度。SⅡ6的声部排列,如果五音在主音上方就会产生平行五度,在这里,五音在主音下方,所以没有平行五度。

下例是低音题,第1小节的SⅡ6进行到D2(注意:上三声部是典型的下行进行,低音是Ⅱ6的三音保留在同一声部成为D2的七音)。此题主要是第6小节有原位的Ⅱ级三和弦,它直接进行到K6 4,声部的进行都是平稳的。

第十九章 和声大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音乐表演各专业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和声大调中下属功能的用法 教学重点:和声大调中下属功能S和SⅡ级的用法 教学难点:和声大调降Ⅵ级音的用法 教学内容:

1.和声大调是自然大调降Ⅵ级音的大调。含降Ⅵ级的和弦主要使用的是S和SⅡ级。b3S可以用原位,也可以用六和弦;b5SⅡ主要使用b5SⅡ6。它们可以单独使用,2.在同一习题中,相邻的两个和弦既使用不含降S的和弦,又使用含降Ⅵ级的和弦时,含降Ⅵ级音的和弦应在使用原位S的和弦之后,并且两音应在同一声部。

3.要避免对斜:对斜就是相邻两个和弦同音级的变化音和本位音不在一个声部。习题及习题说明:

下例使用了和声大调的b3S和b5SⅡ6,和弦中的降Ⅵ级音都在原位Ⅵ级音之 后,且在同一声部。最后一小节的辅助S6 4,其降Ⅵ级音是独立使用的。

第二篇:基础和声教案

第二十章

重属和弦

(一)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重属和弦的构成、结构、预备、解决等知识,学会在四部和声写作中运用重属和弦,学会在和声分析中识别重属和弦。

教学重点:重属和弦的结构、预备、解决等知识。

教学难点:学会在四部和声写作中运用重属和弦,学会在和声分析中识别重属和弦。教学方法与媒介:讲解法、示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在乐曲中,为了展开乐思,丰富表现手段,增加新的音乐语汇及和声材料,常常会越出调式自然音的范围,引进变化音和包含变化音的和弦,其中首先使用的就是包含升高调式Ⅳ级音的“重属和弦”。

一、重属和弦的构成:

所谓“重属和弦”,就是属和弦的属功能组和弦,即在属和弦的下方四度(或上方五度)音上,构成的“临时属和弦”。或在属和弦的下方小二度音上,构成的“临时导和弦”。对主音中心来说则是间接的、两重关系的属和弦。

二、其功能标记为:DD、DD7、DDⅦ、DDⅦ7„„

三、重属功能组和弦:

C:

D

DD DD7

DD9 DⅦ

DⅦ7

DⅦ7

DD713

四、重属和弦的结构:

DD:大三

DD7:大小七

DDⅦ:减三

DDⅦ7:减小七或减减七

重属和弦不论在大调或小调,均以大调属和弦——大三和弦结构为基础,其三音是富于倾向性的临时导音,常常有临时的变音记号。

重属和弦在调式的Ⅱ级和弦上构成。在大调中把Ⅱ7和弦的三音升高即可,在小调中,除升高和弦的三音外,还须升高它的五音。

重导和弦不论在大调或小调,均以大调导和弦——减三和弦结构为基础,其根音是富于倾向性的临时导音,常常有临时的变音记号。

重导和弦在调式的#Ⅳ级音上构成。

小调DD组的和弦与同名大凋中相应的和弦在结构上完全相同,只有一些例外,在大调中,九和弦可能是大九和弦也可能是小九和弦,而在小调中则只有小九和弦。导七和弦在大调中可以是减七和弦也可以是半减七和弦,而在小调中则只有减七和弦。

五、重属和弦的作用:

由于习惯于一定的终止型的进行,因此在下属和弦之后,听

觉总是期待着象一般情况那样出现属和弦,T—S—D—T。

如果在下属和弦之后用重属和弦,由于新的倾向性出现,使得属和弦由可能出现变成了必须出现,因为DD和弦要求解决到属和弦(当作自己的主和弦),T—S—DD—D—T。

六、重属和弦的预备:

1、放在下属和声(S,Sll,Sll 7)之后:

下属和声(S,Sll,Sll 7)之后的任何DD和弦都用S的根音(或Sll,Sll 7的三音)作半音进行到DD的导音(升Ⅳ级),从而引入各种DD和弦。

由于终止的下属和弦典型的做法是将S的根音放在低音部,因此这种半音的进行也主要出现在低音部,在高音部和中音部的比较少。

如果在下属和声中重复了根音(或SⅡ的三音,这实际上是相同的),为了避免出现对斜关系,应采用以下方法:Ⅳ级在一个声部中作半音上行的同时,另一个重复该音的声部作全音下行(形成减和弦DDⅦ7)或半音下行(形成半减DDⅦ7)。

2、放在T或TSⅥ之后: 用同音保持及平稳的和声连接法。

七、重属和弦的解决:

1、DD——D: 重属和弦的自然倾向是进行到属和弦。和弦连接以及不协和音解决的声部进行,仿照属和弦—主和弦的原则处理。即:重属中升高的Ⅳ级音进行到属和弦的根音,重属和弦的七音解决到属和弦的三音。

2、DD—K46—D 终止的四六和弦在十八和十九世纪外国音乐的古典终止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种DD经过K2到D的进行无论是在结束的终止还是在半终止中都是最常见的。

这时在DD和弦的低音部虚该用围绕K46低音的两个音中的一个,也就是音阶的#Ⅳ级或Ⅵ级。DD的导音(#Ⅳ)按自己的倾向性解决,也就是作小二度上行,共同音保持不动。

注意:大调中的重导(减七)进行到K46时为了顺应声部的倾向,常用等音的写法:用#六音代替b七音。

作业:P259 1、2

第二十一章

重属和弦

(二)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重属和弦的构成、结构、预备、解决等知识,学会在四部和声写作中运用重属和弦,学会在和声分析中识别重属和弦。

教学重点:重属和弦的结构、预备、解决等知识。

教学难点:学会在四部和声写作中运用重属和弦,学会在和声分析中识别重属和弦。教学方法与媒介:讲解法、示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用于终止处的重属和弦:

1、经常是用下属和弦作准备。

2、几乎只采用那些能保证通过平稳进行、使D的根音保持在低音部的和弦形式。

二、用于结构的内部的重属和弦:

1.主要用在主和声(T或TSⅥ)之后,也可用下属和弦作准备,用在D或D 6之后的较少。

2.DD解决到D和T 46(经过的)在结构内部则可以用DD的任何一种转位形式,因为解决到D时,D可用转位。就象各种DD和弦解决到终止的K46和弦一样,它也可以在同样的声部进行条件下,解决到经过的四六和弦(T46)。在四六和弦之后可以用另一种转位形式的DD或其他和声。

3、DD到D组不协和弦的进行

任何一个DD和弦都可以进行到属和声组的某一个不协和弦,如:D7、DⅦ

7、有时还有D9。

作这种进行时,DD的导音(#Ⅳ)下行半音到D7的七音或DⅦ7的五音,也就是与其倾向性作相反的进行。

和弦的七音作正常的级进下行,共同音保持不动(和声连接法)。这种进行也用在终止中。

当由DD56和DDⅦ7(注意,这两个和弦的低音都是DD中的导音)进行到原位的属七和弦(D 7)时,有时会出现对斜关系。在这种进行中,由于到D 7的倾向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这种对斜关系不大显著。这种进行是由于想使终止结求得更为完满有力,因而在终止中使用了原位的D 7所造成的。

4、DD到S组不协和弦的进行:

DD有时通过使三音与五音(DDⅦ的根音与三音)作半音下行的办法进入相应的小调或和声大调的sⅡ7。

在大调中,这时一般是进入和声大调的下属组(经常是SⅡ7,有时是S),这比进入自然大调时会有更多的半音进行。在下属之后接各种形式的D或在有变格性质的进行中进入主和弦(参见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最后几小节和巴拉基列夫的浪漫曲《梦》的结尾)。

三、重属和弦中的变音:

1、变音:用半音来加强在调式中已经存在的全音的旋律的倾向性,叫做变音。变音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不改变和弦的功能属性(象半音变化所做的那样),也不超越原调范围。

2、标记:变音的标记是用一个数字表示和弦中哪一个音(五音、三音还是根音)要进行变化,并在这个数字前面加上升号或降号。这个标记写在原来的和弦标记的左边。如:#D7即升高五音的属七和弦,bDⅦ34即降低三音的导三四和弦。

3、变DD组和弦:

在变音重属和弦组中有一些和弦含有增六度,因此,整个变DD组和弦有一个总的名称,叫做含增六度的重属和弦组。

这个增六度是在小调或和声大调的Ⅵ级与升高了的Ⅳ级(DD的导音)之间形成的:

C小调

C大调

在创作实践中,这些和弦主要只用上面列出的这些转位,也就是增六度的低音总要放在低音部。

4、DD变音和弦的准备:

变音重属和弦以上三和弦、丰三和弦的转位或S组和弦作预备。一般来说,下属组和弦应将Ⅵ级或降Ⅵ级放在低音部,这样含增六度的DD和弦才能形成它应有的典型形式:

自然的下属和弦把Ⅳ级放在低音部比较少见。因为这样变音DD和弦必然要形成这个Ⅳ级的半音上行(为了避免对斜关系),并形成不习惯的音响与形式(用减三度代替增六度):

有时在DD和弦的前面或后面使用属三和弦,这时DD起着辅助和弦的作用。DD的一般形式(即没有变音的形式)放在变音DD之前,同时让低音作半音进行,这也是完全正常的:

5、含增六度的DD解决到K46和经过的T46: 这组和弦的基本解决方法是,根据和弦位置的不同,增六度解决到八度,它的转位减三度则解决到八度或同度。其他声部作平稳进行,共同音必须保持不动:

所有这些DD和弦最常见的是解决到K46,倍增三四和弦与倍增五六和弦只有这一种解决办法。K46也可以用含六度的属和弦来代替。增六和弦、增三四和弦和增五六和弦还可以解决到属三和弦:

从例中可以看出,在DD增五六和弦解决到D时,形成了一个平行纯五度(这是由莫扎特开始使用的,因此也叫做莫扎特平行五度)。当它是出现在低音部与某一个内声部之间时,是允许的。要想避免这个五度,可以先把DD的增五六和弦变为增三四和弦或把变音DD和弦解决到含六度的属和弦(到变音D的较少见):

作业:P267

第二十二章

离调

副属和弦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副属和弦的构成、结构、预备、解决等知识,学会在四部和声写作中运用副属和弦,学会在和声分析中识别副属和弦。

教学重点:副属和弦的结构、预备、解决等知识。

教学难点:学会在四部和声写作中运用副属和弦,学会在和声分析中识别副属和弦。教学方法与媒介:讲解法、示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1.副属和弦与副下属和弦。

一个调性内,除主和弦以外的其他各级大、小三和弦,都可以得到它们各自的属和弦(包括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七一十三和弦与Ⅶ级的三和弦、七和弦等结构)、各自的下属和弦(包括Ⅳ级三和弦,II级三和弦、七和弦等结构)、或两者共同的支持,使这个和弦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临时主和弦的作用。而它们各自的属和弦与下属和弦,具有类似副调的属功能与下属功能意义,故称为副属和弦与副下属和弦。

2.离调。

应用副属和弦与副下属和弦的和声进行后,得到加强的不是调内的主和弦而是其他各级和弦,形成一种暂时进入另一个调的现象,因而这种和声进行称之为“离调”。但实际上,所谓离调并没有真正离开原有的调,只是加强了调内其他各级和弦的作用。

在离调进行中,副属和弦或副下属和弦直接从属于它的临时主和弦,具有副属或副下的功能,但它又是原调某一级上含有变音的和弦;临时主和弦既是原调某一功能组的和弦,属于原调的功能体系,但它又为副属和弦或副下属和弦所支持而具有暂时的主和弦的作用,这种情况构成了离调的和声进行在调性功能上的双重性。但它们的功能意义还是有主、次之分,副属和弦与副下属和弦主要是临时主和弦的副属或副下属的功能,而临时主和弦主要是原调的功能。

3、副属和弦的三个来源:

副属和弦的应用由于下列三种情况而产生。

(1)由于声部的半音进行而产生。

当和声作四度上行的进行时,声部中引用变音作半音进行,并且这个变音具有类似导音的作用时,即形成了副属和弦。如:

(2)由于强调和声的调性功能,属和弦到主和弦成为一种确定调性的典型和声进行,在和声处理中将这种和声进行扩展到调内其他各级和弦上去而形成了副属和弦。

(3)由于作品中调性发展的处理,应用到段落的内部,使段落的内部也具有某种调性发展的意义,丰富和声的效果,因而产生了离调与副属和弦。

以上三个方面是产生副属和弦的原因,我们也可以从这三方面来理解作品中副属和弦所起的作用与应用的情况。

4.变音体系。

副属和弦与副下属和弦一般都含有变音,这就在原有的自然音调式体系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变音体系。由于这些变音是在离调的运用中产生的,所以称之为离调性变音体系,以区别于在其他情况下形成的变音体系。

以自然音大三和弦或小三和弦为临时主和弦的副属和弦,有以下各级:

由于这些副属和弦的应用,为大调内引入了I级、Ⅱ级、Ⅳ级、V级升高半音与Ⅶ级降低半音的变音。小调内引入了Ⅲ级、Ⅳ级、Ⅵ级升高半音与Ⅱ级降低半音的变音,同时也引入了Ⅶ级自然音。下例是C大调和a小调内的变音体系(黑符头音):

这些变音的引入,扩充了一个调性范围内的调式音列。在这一变音体系内,升号音具有导音性质,降号音具有下属音(包括Ⅱ级音)性质。

5.大小调自然音体系的各级副属和弦的结构类型与标记。

副属和弦中包括了V级、Ⅶ级与Ⅲ级和弦。

这些副属和弦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其音响色彩、紧张度也不相同,因此在应用副属和弦时选择哪一种结构类型,需根据音响色彩的要求、声部进行的要求等方面加以考虑。常用的副属和弦有属七和弦与Ⅶ级七和弦的形式。在半终止处的副属和弦亦用三和弦的形式。

下例是C大调与a小调各级副属和弦的各种结构类型与标记方法图表:

6.副属和弦的处理方法。

1)和声进行

副属和弦直接支持它的临时主和弦,因此副属和弦最常用的和声进行是进入它的临时主和弦,构成属一主或属Ⅶ一主的进行。这是正格进行。

副属和弦的另一种进行是阻碍进行,如同属和弦进入Ⅵ级的和声进行一样,进入临时主和弦的Ⅵ级,而这个和弦则像临时主和弦一样,仍属于本调的功能与级数。

和声组合停顿在副属和弦,则构成半成进行,其后出现临时主和弦或者不出现临时主和弦都有可能。

以上三种进行:正格进行、阻碍进行与半成进行是副属和弦常用的和声进行方法。

2)声部进行

在应用副属和弦时,同样需要注意声部的平顺、流畅,避免对斜关系。变音的引入要自然,进入变音可以采取:(1)变化半音的级进;(2)自然音的级进;(3)跳进,须注意音程关系的自然、通顺,变音可发生在旋律声部,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声部。

副属和弦解决时,具有导音作用的音半音上行级进,七度音下行级进。

作业:P302 1、3

第二十三章

转调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转调的分类、方法等知识,学会在四部和声写作中运用转调,学会在和声分析中识别转调。

教学重点:转调的分类、方法、步骤等知识。教学难点:在四部和声写作中掌握转调的方法、步骤。教学方法与媒介:讲解法、示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转调的概念:

从一个调性转入到另一个调性的和声进行称转调。它是音乐作品中调性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构成曲式的一种手段。

音乐作品中调性发展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

1、离调——这是在一个调性内部的局部的调性发展方式,它主要通过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的应用而造成和弦功能暂时的转换而构成,它处于结构内部,具有调性发展上的临时性、经过性与未完成性的特点。

2、同主音大小调交替——主音的音高不变,只改变调式结构,扩充调式音列,成为同一调性中心的不同调式色彩的对比变化。

以上两种是调性内部调式音列与和声的扩充,也是调性范围的扩充,而未转换调性。

3、转调——改变调性中心,转换和声的功能意义,含有新调的变音为特征的调性变化方式,并过结构的条件使新调性中心得到肯定。这是作品中调性发展的主要形式。

它与离调的差别,主要在于所处的结构地位而带来的新调性稳定程度上的差别。转凋发生于段落的结束部分或新段落的呈示部分,有完满的终止或明确的和声进行来确立或呈示新调性。而离调则如上所述,发生在结构内部,临时主和弦缺乏肯定的新调性中心的作用。

下例中既包含有离调,最后也有转调。在段落内部的都属于离调性质,最后转向A大调。处于段落的结束部位。除了结构部位的差别外,和声进行上完满与不完满的处理也是相互区别的因素之一,当然,这种区别并非是绝对的,但在应用时需要加以注意。

二、构成转调的条件:

转调是一种乐思发展上的艺术手段。因此,转调的构成、新调的建立要与乐思的发展相结合,是乐思发展自然地引出的结果,它常用于一个乐思的结束处或一个新的乐思的呈示处。

转调,不仪是一种和声上的手法,它的构成还要与节奏、曲式结构与旋律进行等条件相结合,才能形成一种完满的转调作用。

现将构成转调的条件归纳如下:

(1)在结构方面,新调的和声出现在重要的结构位置,例如段落的结束部分或新的段落的开始部分。

(2)在旋律方面表现出新调的旋律进行特性,或趋向停顿于新调的结束进行。旋律的落音与和声内含的变化对于转调有重要的意义。

(3)在和声方面要在削弱原调性的和声功能意义的过程中加强新调的和声功能作用,采用新凋的明确、肯定的终止式,或者直接以新调的、明确肯定的和声加以呈示。和声方面的作用是构成转调的重要条件。

上例从F大调转向C大调,新调处于段落的结束位置。自第二乐句开始处即转向新调,在段落结束处以完满的正格终止结束在新调。旋律也表现出鲜明的新调的特性。

以上三项条件的结合构成了转调,但新凋性的肯定程度与稳定程度还需要根据新调的时值长短与和声处理上的明确程度与新调出现时主题材料的重要性和结构位置的价值而有所区别。

三、转调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转调是音乐创作中和声处理上的一种重要手法,它在作品中可以具有下列作用:

1、通过转调,通过调性色彩的变化来表现音乐内容,塑造音乐形象。

2、通过转调,通过调性的发展避免和声的单调与静止作用,推动音乐的发展,构成乐曲发展的起伏与层次,形成乐曲各部分之问的对比与平衡。它是构成曲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曲式结构的不同部分要求在调性发展上的统一、变化与对比。

3、通过转调,通过调性的色彩变化与功能作用,可以使音乐作品中的和声具有丰富的色彩对比与动力作用。

四、调性的关系:

在一首音乐作品中,如果有转调,就会包含有两个以上调性,而其中主要主题呈示的调性一般是支配整个作品的主要调性,其他的调性属于副调,从属于主要调性。主要调性与副调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副调之间的关系都属于调性的关系。调性的关系可以分远近关系、功能关系、音程关系等方面,而调性之间的远近关系是调性关系中的首要问题。

1、调性的远近关系

一个调性犹如一个家族,它包含有自然音体系的各级和弦,还包含有变音体系的各级和弦。而严格的自然音体系是一个调性的基本范围,变音体系是一个调性的扩展范围。一个调性以主和弦为代表,因此确定调性之间的远近关系首先是看新调的主和弦在原调中属于哪一种调式体系范围,凡新调的主和弦足原调自然音体系的各级大、小三和弦者,是近关系(然音体系关系)调。凡新调的主和弦是原调变音体系各级大、小三和弦者,是远关系(变音体系关系)调。

以C大调为原调的近关系调有:G大调、F大调、a小调、e小调、d小调。

以C大调为原调的远关系调有:

I

A大调、#f小调、E大调、#c小调;bA大调、f小调;bE大调、c小调;bB大调、g小调;D大调、b小调;bD大调、bb小调;B大调、#g小调;bG大调、be小调;#F大调、#d小调。

2、调性的功能关系

以主要调性为中心的各个调性(以主和弦为代表)之间,如同一个调性内以主和弦为中心的各级三和弦一样,具有各自的功能属性,构成调性的功能关系。

主要调性是主调,具有主功能,属于稳定的调性。

它的上方五度的调性,是属调,与属和弦具有相同的功能。

它的下方五度的调性,是下属调,与下属和弦具有相同的功能。

其他有中音调、下中音调、上主音调等。为了简化调性的功能属性的分类,可以将调性的功能属性总的分为三类:主功能调、属功能系统调与下属功能系统调。调性的功能属性是和弦属性的扩大,但是又有不同。和弦的功能属性是个别和弦本身的作用,而调性的功能属性则是以主和弦为代表,包括了整个调式和声体系的范围。并且,副调的主和弦由于它的卫星和弦的支持而具有相对稳定的功能,因此副调性的功能具有双重性,它既属于某一不稳定的功能,又具有相对稳定的功能。

了解调性的功能关系是有助于在作品中设计好调性布局与掌握调性之间对比作用的一个方面。

五、转调的方法。

从一个调性进入到另一个调性有各种方式与步骤,有时平顺地、逐渐地转入新的调性,有时则突然的改变调性,这些都属于不同的转调方法。

转调的方法很多,总的原则是利用调性之间音的、旋律的与和声的各种联系的因素来作为调性转换中的媒介。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转调方法。

1、共同和弦转调:

这是利用两调之间共同的和弦作为媒介进行转调的方法。通过这些共同和弦向新调转化。

转化的方法有下述四种:

(1)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

(2)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变音和弦。

(3)一个调的变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

(4)一个调的变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变音和弦。

2、经过转调:

一个调性在转入新调的过程中经过其他调性,逐步转入新调。中间经过的调性常采用离调的方法处理。经过转调的作用,可以:(1)消除原调的印象;(2)调性的逐步转换;(3)增加调性的色彩变化;(4)适用于音乐发展过程较长的情况。

上例自C大调转向a小调的过程中经过了F大调、d小调,增加了调性色彩的变化。

3、等音转调:

这是通过和弦的等音写法与等音程的变化作为一种共同的因素而转入新调的方法,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共同和弦的转调法,只是需要有等音程的变化,因此单独作为一种转调的方法。下例第一小节第二个和弦:属七和弦通过等音变换为增六度和弦而由a小调转人B大调。

4、调性对置:

两个调性采取直接并置的方法,无转调的过渡部分,这种调性变化的方法常应用于两个不同段落之间,即一个段落结束在某调,而另一个段落直接在新调上出现,而无任何过渡的处理。

调性对置亦称“换调”。

例403第一乐句自降B大调转入D大调结束,而第二乐句开始直接在降B大调上再出现主题,构成两者之间的调性对置。

五、转调的方法与步骤:

近关系调的转调方法,目前采取在两调都是自然音和弦的共同和弦过渡的方法。

1、这种转调方法可分为四个步骤:(1)确立原调;(2)应用共同和弦;(3)引出转调和弦;(4)确立新调。

2、声部进行。

在转调过程中,声部进行特别是高音部与低音部的进行是保证转调过程平顺、流畅的重要因素。总的要求是旋律声部要自然地引出新凋。实际上,在旋律进行中也包含有上述和声上的转调步骤,它在进行中要逐步消除原来调中心音的作用,引出新调的特征音或引出对新调中心胡音支持作用较大的音,向新的调中心音运动。有时在旋律中并未出现新调的变音,仍为自然音,但中心音须有改变并结束在新的中心音上。

有时旋律声部采取共同音保持的方法进入新调,使转调过程中声部的旋律表层平静地过渡向新调。

作业:P319、1、3、4

第三篇:基础和声教学大纲

《基础和声》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音乐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高师音乐教育(音乐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传统和声学”为主要学习对象,研究多声部音乐中常见的和声现象,学习和弦的构成与连接、掌握和声序进的基本规律及配写与分析和声的方法。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和声的理解与写作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用自然音体系中的各和弦进行四声部和声的写作,对半音体系的和声材料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对音乐作品(主要是古典音乐)的和声语言,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作出正确和声的分析。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用自然音体系中的各和弦为旋律配写四部和声;

2、在多调性范围内用各和弦为旋律配写四部和声;

3、结合实际音乐作品进行和声分析。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联系较为紧密,其学习效果对后续的高级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和配器等课程有直接的影响。

(五)、学时、学时分配安排

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2学时,学时分配安排见课程教学大纲各章。

(六)、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采取大课讲授,课下批改作业的方式进行。第一学期侧重属七和弦及以前相关内容四部和声写作等书面练习,第二学期侧重属七和弦以后相关内容的四部和声写作与和声分析。

三、课程教学大纲 绪言(2学时)

§

1、和声、和音和弦等基本概念 §

2、和弦外音的类别 §

3、复调结构与主调结构

第一章 大小三和弦与四部和声(2学时)§

1、大小三和弦定义 §

2、四部和声 §

3、旋律位置 §

4、三和弦的排列法 第二章 正三和弦的功能体系 §

1、调式与调式功能 §

2、正三和弦的功能体系 §

3、功能进行的公式

第三章

原位三和弦的连接(4学时)§

1、声部进行

§

2、和弦连接中的不良进行 §

3、和弦的相互关系、共同音 §

4、三和弦的连接法

第四章

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2学时)§

1、配和声的要求与一般步骤 §

2、为旋律配和声举例 第五章

和弦的转换(2学时)§

1、和弦转换及其作用 §

2、和弦转换的方法

第六章

为低音配和声(2学时)第七章

三音跳进(2学时)第八章

终止、乐段、乐句(2学时)§

1、作品结构 §

2、终止式 §

3、终止类型

§

4、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 第九章

终止四六和弦(2学时)§

1、定义与标记 §

2、功能特点 §

3、声部进行 §

4、节拍条件与预备

第十章

正三和弦的六和弦(4学时)§

1、原位及其六和弦的连接 §

2、不同根音和弦的连接

第十一章

正三、六和弦连接时的跳进(2学时)第十二章

两个六和弦的连接(2学时)§

1、四、五度关系的六和弦 §

2、二度关系的六和弦 第十三章

四六和弦(2)

§

1、经过的属四六和弦与主四六和弦 §

2、辅助的下属四六和主四六和弦 第十四章

原位属七和弦(4学时)§

1、定义、结构与标记 §

2、属七和弦的准备 §

3、属七和弦的解决

第十五章

属七和弦的转位(2学时)§

1、转位的形式、转位和弦的解决规则与方法 §

2、属七和弦转位的应用 §

1、经过音和辅助音

第十六章

属七和弦应用的跳进(2学时)§

1、五音跳进 §

2、根音跳进 §

3、双跳进

第十七章

大调和和声小调的完全功能体系、自然音体系(2学时)§

1、完全功能体系 §

2、副三和弦特点 §

3、和弦进行的逻辑 第十八章

II级六和弦与三和弦(2学时)§

1、II级六和弦的重要性 §

2、II级六和弦的重复与预备 §

3、II级六和弦的后续和弦 第十九章

和声大调(2学时)§

1、对斜

§

2、小下属和弦到D组个和弦的进行 §

3、双跳进

第二十章

VI级三和弦(2学时)§

1、阻碍进行 §

2、功能属性 §

3、声部进行

第二十一章

下属七和弦(2学时)§

1、定义与标记、音程组成 §

2、下属七和弦的准备 §

3、下属七和弦的解决

第二十二章

VII级七和弦(4学时)§

1、定义、结构与标记 §

2、导七和弦的准备 §

3、导七和弦的解决

第二十三章

属高叠和弦(2学时)§

1、属九和弦 §

2、属十一和弦 §

3、属十三和弦

第二十四章

重属和弦(6学时)第二十五章

重属变和弦(2学时)第二十六章

副属和弦(4学时)§

1、重属和弦的概念及其构写 §

2、重属和弦的应用 §

3、副属和弦的其他形式 §

4、半音模进

第二十七章

离调(2学时)第二十章

近关系转调(2学时)

第二十一章 中国调式和声基础知识(2学时)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1)樊祖荫著《和声写作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杨通八编著《初级和声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3)(苏)斯波索宾等著《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4)吴式锴著《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5)(美)辟斯顿著《和声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6)鲁兆章 黄明主编《和声通用教程》(第一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9月版(7)樊祖荫著《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12月版(8)任达敏著《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版(9)黎英海著《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4月版(10)徐平力编著《多彩的和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第四篇:基础和声电子教案 绪论

绪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基本掌握和声的概念;熟练掌握和弦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和弦的构成音;初步

了解旋律的概念,复调及主调两种音乐织体结构,以及和弦外音。教学重点:和弦的构成原则,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的构成及其种类,和弦的原位及其转位,和弦 构成音。

教学难点:和声的概念,和弦外音,旋律,复调及主调两种织体结构。

教学内容:

1、和声的概念

现在较通行的传统和声学概念,通常是指研究特定的调式调性内的和弦结构及和弦之间连接的学说。古典和声的调式基础是大小调,基本的调式是自然大调及和声小调;音的结合方式为三度叠置的和弦形式,有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等,以及它们的转位;每个和弦有各自的调式调性功能属性,它们之间的连接就是以此为依据的,是功能性的连接或进行;各声部的进行及声部之间的关系继续延续复调音乐的传统,声部之间的纵向关系除了遵循和弦构成的规则外,各声部还要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古典和声这四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就是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传统和声学的主要内容。

2、和声的构成基础——调式

和声的基本构成元素——音程、和弦,以及和弦的连续进行即和声进行等,都是建立在特定的调式调性中的,也就是依赖于特定的调式调性的逻辑关系的。古典和声的调式基础是大小调,基本的调式是自然大调及和声小调。在我们的和声学习中,如果没有作特别的说明,则均指这两种调式,其余调式只不过是为了丰富和声及声部进行的需要而局部使用。

另外,调性的标记只需用大、小写的英语字母标记即可,如“G:”即表示为G大调,d则表示d小调。

3、和弦的构成及其种类:

调式调性内的和弦由该调式的构成音组成,它通常由三个及三个以上的音构成。和弦通常以三度叠置而构成。

大、小调中出现的和弦,是和声中常用的基本和弦,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以下几种:

4、和弦的构成音:

和弦按三度排列时,和弦构成音从低往高依次为根音、三音、五音、七音、九音、十一音、十三音。

5、和弦的原位及转位:

实际应用中,和弦可以任意排列。不管怎样排列,在三和弦中,只要低音为根音时即为原位;低音为三音时为第一转位,称为六和弦;低音为五音时为第二转为位,称为四六和弦。在七和弦中,只要低音为根音时就为原位;低音为三音时为第一转位,称为五六和弦;低音为五音时为第二转位,称为三四和弦;低音为七音时为第三转位,称为二和弦。九和弦及其它高叠和弦一般只用原位。

6、和弦外音的概念及分类:

和弦以外的音即为和弦外音,可笼统地用“+”标记。

和弦外音根据所处的节拍节奏位置可分为强外音和弱外音两类。强外音有延留音(标记为“留”,见下例之a)和倚音(也可认为是无预备的延留音,标记为“倚”,见下例之b)。弱外音有经过音(标记为“过”,见下例之c)、辅助音(标记为“助”,见下例之d)、换音(也可认为是跳进的辅助音,标记为“换”,见下例之e)、先现音(标记为“先”,见下例之f)。

7、旋律的概念:

特定的调式、调性的中的各音,按照特定的节拍、节奏组合而成的线条,即为旋律。在多声音乐中,旋律通常又是与声部相对应的。

8、主调音乐结构与复调音乐结构

多声音乐通常分为主调和复调两种基本的结构形式。

(1)主调音乐结构的基本特征通常是:在多个声部中,只有一个声部是主要而突出的,通常是高音声部,其它声部则主要起音响填充或伴奏的作用,见例0—

17、0—

18、0—19等。

(2)复调音乐结构的特征则为:每个声部都具有基本同等的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每个声部都相对地具备旋律的特征。例12—163就基本具备这样的特征。

在多声音乐中,主调与复调通常有交融的关系。通常地,主调音乐中有复调的因素,或复调中有主调的因素。有时,则是主调与复调两种结构的综合。

习题及习题说明:

1、标记出下列和弦结构的名称,如“大三6 4”。

2、用调号的方式写出调性G、e、F、d、D、b、bB、g、A、#f、bE、c、E、#c、bA、f的各级三和弦,本章可先采用音级标记。

3、用调号的方式写出调性G、e、F、d、D、b、bB、g、A、#f、bE、c、E、#c、bA、f的常用七和弦及九和弦,本章可先采用音级标记。

第五篇:基础和声电子教案16

第十六章 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熟练掌握属七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根音对根音、五音对五音及其由它们混合形成的双跳,掌握全终止式中原位属七和弦的跳进解决。

教学重点:属七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根音对根音的跳进,五音对五音的跳进,双跳进,终止式中原位属七和弦的跳进解决。教学难点:双跳进。教学内容:

1、属七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类型:

(1)属二和弦解决到主六和弦时的跳进:属二和弦解决到主六和弦时可以根音对根音跳,也可以五音对五音跳,这样的跳进通常都是在高音部使用。另外,还可以使用高音部根音对根音,内声部五音对五音的平行四度或反向四度的双跳。

(2)属三四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属三四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可以使用根音对根音的跳进,通常也在高音部使用,在内声部则较少使用。在高音部跳进时,要与低音部反向进行,不然会形成外声部的隐伏八度。

(3)属五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虽然可能形成根音对根音的跳进,五音对五音的跳进,甚至双跳进,但极为少见。

2、全终止式中原位属七和弦的跳进解决:在全终止式中,当不完全的原位属七为根音旋律位置时,为了形成完满终止,此时旋律声部的原位属七的根音就势必要跳进到主和弦的根音,由此形成的两个外声部的反向八度或平行八度都是允许的。习题及习题说明:

1、为包含有属七转位和弦跳进解决的旋律和低音配写四部和声。长度为8—12小节。

2、分析包含有属七转位和弦跳进解决的作品片断。

下载基础和声教学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础和声教学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础和声电子教案8

    第八章 终止、乐段、乐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乐段、乐句的概念并能进行划分,掌握全终止、半终止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划分,掌握和声终......

    基础和声电子教案2

    第二章 正三和弦的功能体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基本理解大小调功能和声的概念,熟练掌握和声的三种功能分组,正三和弦的功能标记,以及由正三和弦构......

    基础和声电子教案12

    第十二章 两个六和弦连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四、五度关系的两个六和弦的平稳连接和跳进连接,以及二度关系的两个六和弦的连接。 教学重点:四......

    基础和声电子教案14

    第十四章 原位属七和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原位属七和弦的功能特性、结构形式及排列形式,掌握原位属七和弦的预备和解决,并能熟练地进行判断......

    基础和声电子教案9[共5篇]

    第九章 终止四六和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二年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要求掌握终止四六和弦的特性、功能及构成形式,并能熟练地进行判断和应用。 教学重点:终止四六和弦的构成......

    《和声》影评

    姓名:夏靖 班级:11机制(2班)学号:2011509279 ···· 《和声》影评这样一个故事,如果平凡地进行演绎,很容易流于形式。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合唱团已经多如牛毛,而每一个合......

    和声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定位 《和声学》是音乐学系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学习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弦结构方式、声部进行规律、和声序进规律以及四声部写作技术与应用的一门基......

    和声学习总结

    和声学习总结 一、和声学 大学四年,对斯波索宾等人的《和声学教程》进行了学习,这本教材主要是针理论作曲的学生来对多声部音乐构成规律和写作技巧的学习。由于本人学习进度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