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梅竹言志》———画竹子说课稿
《梅竹言志—竹子》说课稿
欢迎各位评委老师指导我说课: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梅竹言志——竹子》出自八年级第二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四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翠竹宁折不屈,在人们心目中,它凌冬不败、傲霜斗雪,象征着坚强的意志,寓意高洁不屈的精神。古往今来,人们托物言志,以各种方式赞美他们,追求表现崇高的人生境界。在高雅和逸趣昂然的气氛中,使观赏者在深沉的微笑中得到启迪。学习墨画竹子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对我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国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传承。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竹子的绘画方法技巧及步骤。·过程和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感受竹子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3.教学重点:竹子的结构特征;竹子的墨画步骤及技巧。4.教学难点: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竹叶的浓淡变化。5.教具准备:课件 教材 多媒体等 6.课时:1 课时 7.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二.教学对象分析:
墨竹子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出现在这里,虽然对初二年级的同学来说可能还比较的熟悉,但是他们还不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力,因此 不能够很好的去理解、欣赏竹子的基本技法、特点以及类型等艺术魅力。因此通过图文视频并茂的结合,引导学生对竹子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感受竹子精神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创作思维。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分析:遵循“教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我将采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合作学习等来完成本课的教学.这样可以很直观、很形象的让同学们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
学法设计: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练的紧密结合。本 节课是一堂综合性的课程,结合学生的思想特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节中学习.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上下课起立仪式,检查工具。
(二)环节一:通过提问方式,引入课题。大家知道花中“四君子”吗?他们分别是?
意图:从“花中四君子”引入课题竹子,感受认识竹子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环节二:欣赏北宋文同的《墨竹图》,简单的介绍“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典故。
意图:通过竹子作品了解中国画的一些绘画技法和用墨。
环节三: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意图:学生更清晰的观察竹子的特征和组成。
环节四: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学生观看墨画竹竿、竹枝、竹叶的方法,教师讲解注意的问题,将竹竿、竹枝、竹叶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画墨竹需要意在笔下,落笔肯定,技法更利于大胆的表现。竹竿由竹节组成,长上下短。画竹竿由下往上,一气呵成,再点浓墨以表现竹节的圆润体积和走势。竹节点上分左右枝,竹叶可以用“人、个、介”三字来概括,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
意图:播放画竹的教学视屏,让同学们用最直观的的方法来学习画竹 子,更清晰的学习画竹的技法和方法。来激起同学们的绘画积极性,使其对竹子的绘画激情。
环节五:认识郑板桥和欣赏其作品。
意图:让学生了解画竹子最有成就的画家和感受其作品魅力。环节六:绘画步骤的演示
观看竹子的绘画全过程。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竹竿---竹枝-----竹叶
意图:播放画竹子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更直观清晰的知道画竹子的过程和方法,方便同学们对竹子的创作。环节七:学生练习
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今天所学墨画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同学们练习做画。老师指导。意图:学生练习学习。
环节八:学生作品展示及小结。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同时指出画中优点与不足。
意图:学生互相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梅竹言志——竹子》教学设计
《梅竹言志——竹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技巧及步骤。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感受竹子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
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教学难点:
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教学方法:
欣赏
评述
练习教学准备:
(师)电脑课件、教科书
(生)课本、中国画绘画工具 教
学
过程 :
一、导入
大家知道花中“四君子”吗?他们分别是?学生:梅花、兰花、翠竹、菊花。其品质分别是:傲、幽、澹、逸。“花中四君子”成为中国人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其文化寓意为: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世上贤达;竹,清雅澹泊,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世外隐士。他们都没有媚世之态、遗世而独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竹子。
二、讲授新课
欣赏文同《墨竹图》,感受中国绘画传统艺术。简述“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典故。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1、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观看竹竿的绘画片段。
2、竹枝
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如何更好的画好竹枝请大家仔细观看下面的绘画片段。观看竹枝的绘画片段。
3、竹叶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人、个、介”三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观看竹叶的绘画片段。
4、认识郑板桥和欣赏其作品
板桥生平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
5、绘画步骤的演示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想马上就动笔,要想画好除了了解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对绘画过程的仔细观察。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
接下来我们观看竹子的绘画全过程。
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竹竿---竹枝-----竹叶
三、学生练习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今天所学墨画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同学们练习做画。(课件—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评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同时指出画中优点与不足。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对竹子的绘画完成的比较好,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请你不要灰心,相信通过你的努力一定回做到成竹在胸。如果这节课能够刘给你一段记忆,或者一个思考,或者一个经验,甚至一个微笑的话,那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第三篇:梅竹言志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生进一步学习竹子的程式性的画法,在画面的组织与竹叶的组合和墨色变化上有提高;
2、能运用所学技法较准确表现观察到的实物的气质和精神,并能学习竹子君子般做人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示范法、问题法、合作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并能学习竹子君子般做人的品格。2.学情分析:初中生对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感兴趣,他们喜欢模仿古人用毛笔画画、写字,用中国画颜料画画,但是在运笔和用墨上,不敢大胆去表现。因此在教学中,低门槛,趣味画画、简单的题材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信心和表现欲望!重点:整幅画面的组织与竹叶的组合和墨色变化。
难点:竹枝与叶的关系、叶子的组合和墨色变化层次体现。3.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围绕竹子精神展开猜想、思考、观察和讨论,结合竹子形态展开。
1、猜——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一分钟竹笋破土而出并迅速生长为茂密竹林的视频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思——竹子的精神 视频观看后,师:“雨后春笋这个词在这个视频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它也是现在我们拿来歌颂竹子勃勃生机顽强生命力的一个词,这是竹子的精神之一,你知道关于竹子精神的词、句还有哪些吗?那人们为什么赋予竹子这些精神呢”
3、赏——学生回答后,屏幕出现相关诗句。
4、品——竹子精神与形态关系
学生根据教师给的4幅图片观察回答:竹子中空——虚心、竹子挺拔——正直、竹子有节——有节气、竹子长青——生命力顽强、竹枝弯而不折——不屈不饶。。。
师板书:竹之精神——墨竹表现,课时2——练习课
围绕竹子精神展开猜想、思考、观察和讨论,结合竹子形态展开。
1、猜——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一分钟竹笋破土而出并迅速生长为茂密竹林的视频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思——竹子的精神 视频观看后,师:“雨后春笋这个词在这个视频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它也是现在我们拿来歌颂竹子勃勃生机顽强生命力的一个词,这是竹子的精神之一,你知道关于竹子精神的词、句还有哪些吗?那人们为什么赋予竹子这些精神呢”
3、赏——学生回答后,屏幕出现相关诗句。
4、品——竹子精神与形态关系
学生根据教师给的4幅图片观察回答:竹子中空——虚心、竹子挺拔——正直、竹子有节——有节气、竹子长青——生命力顽强、竹枝弯而不折——不屈不饶。。。
师板书:竹之精神——墨竹表现,课时2——练习课 活动2【讲授】协同探索
围绕上节课后学生作业典型错误,探讨竹子各部分具体形态和表现方法,重点解决整体布局和竹叶的形态、组合、层次表现。
1、评---PPT展示上节课初练笔后,学生的几张典型作业
你认为以下同学作品体现了竹的“精神”吗? 哪些地方不够“精神”,需改进呢?
学生较快思考、交流后并回答。
师:总的来说,原因在于对竹子的各部分的具体的形态、关系掌握的不够,不能做到“胸有成竹”的下笔,那么我们本节课就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具体探讨。
(竿、节、枝、叶——形、质、墨色、水分比例、执笔运笔要点)
2、竹竿的实物图、典型错误的作业局部、大师笔下的竿的表现
视频2:教师录好的竹竿示范
师生通过三种图片的对比分析得出——竹竿:中间长两头短
越往上略细
组合:形状——近粗远细 墨色——近浓远淡
疏密:粗细相间
方向:左右均衡
忌如×
忌并列等
回顾:执笔 运笔 方向
从一幅完整的画面看画面竿的主次和疏密布局,展示典型忌讳组合。
视频3:教师在原来基础之上添加第三根竿
学生练习:尝试画一两支竿,注意运笔、造型、墨色和布局 竹节的实物图、典型错误的作业局部、大师笔下的竿的表现
节:竿竿相连处、坚硬
形如:书法的一字
下笔迅疾 墨色重
视频4:教师录好的竹节示范
竹枝的实物图、典型错误的作业局部、大师笔下的竿的表现
观察实物(实物投影仪运用)
枝:节外生枝(节处生枝)、左右错开生长 忌:对生 用笔:干脆、枯笔 起笔实起实收、末端实起虚收
视频5:教师录好的竹枝示范
竹叶形状、组合和墨色层次的重点突破(教学重点)
竹叶的实物图、典型错误的作业局部、大师笔下的叶的表现 郑板桥《竹石图》局部放大 分析竹叶的形状、虚实和墨色处理 教师示范
在事先画好的竹竿、枝上画竹叶
直至完成落款 印章
(局部一片叶子的示范、完整示范 强调疏密有致 聚散结合近实远虚)
活动3【练习】练习反馈
1、画——参考4幅名家作品、练习墨色和参考构图、画两到三枝竹,完成一幅“竹小品”
(音乐-高山流水)(师巡视指导示范)评——学生先自主展示粘贴至展示板
学生自主互评(师提示:整体布局、各部分形态、墨色层次、精神的体现)
活动4【作业】小结提高
1、师:我们学习了表现竹子的技法,也体会了竹子的精神。竹子“君子”般的精神也是我们做人的准则,让我们像竹一般,正直、有节气、不傲不卑、做一名随时充满正能量的翩翩君子。
第四篇:湘版美术八上第二课《梅竹言志》教案
湘版美术八上第二课《梅竹言志》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方 法 与过程目标
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体验画梅的过程与乐趣。
情 感 与态度目标
通过梅花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生活、大自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二、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枝干和花瓣画法。
教学难点:怎样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 备
教具: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带有大量梅花摄影图片和中国画名家构图简洁的梅花作品)。
学具:稍大的宣纸和中国画的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组织教学,教师用课件出示毛泽东的《咏梅》诗句(不出示诗的题目和作者)同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和红梅的摄影作品。
师问:谁能诵读一下这首诗? 并说出题目和作者。学生:诵读,并回答问题。师问:从这首诗中你能领会到梅花有怎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2、教师评价小结:傲骨凌雪的坚强意志,高洁挺拔的不屈精神。这是诗人用文字语言的魅力表现出了梅花的高尚品质和人格精神。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高贵品质。
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尝试使用中国画工具,运用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来画梅花。表现梅花的这种精神。板书课题:《梅竹言志》之梅的画法 媒体课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
二、识梅:
欣赏梅花图片,观察其特点。
三、名家画梅作品赏析:
1、欣赏齐白石的《红梅》和吴昌硕的《寻梅》(多媒体课件同时出示)。教师问: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精神?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有哪些不同?请同学们欣赏讨论并准备回答问题。
2、学生自主欣赏,体会笔墨的韵味,从而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评价小结:
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傲然挺拔的铁骨。
手法: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点、线为主的造型手段。不同:一个是白梅又叫圈梅(勾花),一个是红梅又叫点梅(点花)。
四、画梅:
下面我们学习梅的画法。
1、学习用笔用墨:
教师评价学生回答并总结、演示用笔用墨方法:
用笔:一般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皴、擦、点、染等。
用墨:一般分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等(加水的多少而定)。用墨的方法有蘸墨法、积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等,水墨画中即以墨代色,故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彩墨画中,仍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
2、学生自由体验笔墨韵味。(学生通过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自由探究、交流)
3、教师示范(以点梅为例):(多媒体出示教师画梅的步骤图)教师演示:边画边讲(画主干—画旁枝—画花—点蕊调整画面)
要求学生:观察作画的顺序和笔墨的运用方法,看有没有用到刚才老师示范的笔墨方法。
4、学生临摹:
课件出示现代画家齐白石构图简洁的作品《红梅》播放背景音乐《梅花三弄》古琴曲。学生临摹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结合,并给予用笔、用墨等较好的学生和其作品及时的表扬和展示。
学生作业完成后,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五、展评作品:
学生根据自己对中国画梅花的认识和了解进行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师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媒体课件
六、课堂小结:
1、请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2、教师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作画情况。并告诉学生要课下多看有关梅花的优秀作品,不断地临摹和学习。才能更好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梅花的精神。
3、布置下一节课需要同学们准备中国画竹子的学习图片和资料。
教学回顾与反思
借鉴与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方法,“活动一”安排学生临摹梅花作品,学习和运用笔墨技法,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特点,体会笔墨韵味。
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了解古代文人墨客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情怀的。为以后中国画的欣赏与学习打下基础。
《梅竹言志》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方法与过程目标:
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欣赏——评述——练习。
情感与态度目标:
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
难点:
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
三、教 具学具准备
教具:电脑、电脑课件、教科书。
学具:课本、美术作业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二、精讲点拨:
1、画。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
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
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教师边讲边演示,同时注意毛笔水分的控制及用笔(侧锋用笔画较粗的竹竿,出现墨色变化)
2、竹枝:
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
3、竹叶: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
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
4、绘画步骤的演示: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想马上就动笔,要想画好除了了解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对绘画过程的仔细观察。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
接下来我们带着问题观看竹子的绘画全过程。
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大屏幕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
三、作业练习: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评:
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同时纠正不足。
五、作业与课堂评价
今天,同学们对竹子的绘画完成的比较好,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请你不要灰心,相信通过你课下的努力一定回做到成竹在胸。如果这节课能够留给你一段记忆,或者一个思考,或者一个经验,甚至一个微笑的话,那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六、教学回顾与反思
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们一直保持着热情的学习态度,由于我们北方没有竹子,所以学生们好奇心一直很强,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也都很认真,在学习绘画时部分同学有些落
后,但大多数同学都能完成作业,用笔的技巧上还有些欠功夫,水墨的控制个别同学掌握不好,但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课后的练习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
《梅竹言志》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用笔墨来表现麻雀,了解笔墨与造型的关系,认知笔墨情趣在审美中的承载作用。方法与过程目标
欣赏——练习——评价——练习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麻雀的画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接受并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鸟类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并能用笔墨来表达自己对花鸟的认知。
难点:在习作中运用笔墨,并体验笔墨情趣,创作出“活色活香”的花鸟画作品。
三、教具准备
教具:电脑、电脑课件、教科书。
学具:课本、美术作业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几分钟,教师拿出一幅已经准备好的花鸟画习作(习作中留有重要的画小鸟的位置,但是小鸟的形象还没有被画出来,留待上课时画。),粘贴在黑板上,以备上课时用。
设计问题与思考如下: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觉得在老师的这张花鸟画中,如果能够再在适当的构图位置上画上一些小鸟,画面会不会变的更有情趣些呢?(让学生讨论,教师聆听后总结学生的讨论。)(2)如果以麻雀为例,你们觉得麻雀应该画在画面的哪个位置上呢?画多少?(让学生讨论并思考。)
(3)请你到黑板前面来,帮助老师指出应该添加的位置和说出应该添加的数量,希望你不要拒绝,好吗?(请1到2名学生到画前指点应该添加的位置和应该添加的数量,教师用有颜色的粉笔点记。)
(4)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大家刚才的帮助,老师今天呢,想把小麻雀画在这个位置上(指出位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我的用笔,用墨,用色。(教师演示)
二、作业练习:
用课件出示有许多种不同姿态的麻雀的照片或绘画(写意花鸟画),供学生参阅;同时播放《鸟语花香》或《轻音乐》让学生一边感受音乐之美,一边完成作业。临习教材上的花鸟画作品或教师的花鸟画习作一幅。
三、课堂延伸:
在课外去收集一些名家,如潘天寿,李苦蝉等的花鸟画作品的图片,进行鉴赏并选择你所喜欢的作品的图片,自己动手制作成精美的相框,挂在你的卧室或者书房中,供你,你的朋友,家里人欣赏。
四、作业与课堂评价
画麻雀,让你的作品变得更美,更加有情趣。在你们的作业中,老师领略到了天真可爱,质朴稚拙的笔墨之美。老师的收获也很大。
五、教学回顾与反思
本课学习中国画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并了解国画技能技法,不同其它的绘画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鼓励学生尝试在宣纸上作画的勇气,并且让学生充分体验毛笔在宣纸上的笔墨变化(浓、淡、干、湿)。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画画艺术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生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怀,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国画内容在小学设计中的环节较少,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兴趣,通过这次教学我认为在以后的国画教学中更应从以下方面深入:
突出示范作用。中国画的技法丰富,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一定要将整个教学过程显示清晰,步骤明确,学生就很容易在教师的示范下了解其中毛笔用色、用墨的方法。这样教学目标就容易达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技能、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总之,对学生进行国画教学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只要处理得当它更会凸现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价值。
第五篇:梅竹精神说课稿 文档
梅竹精神说课稿
08国画 张艳丽 200810101220 我说课的内容是2004年初审通过的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第4课《梅竹精神》我是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学情分析
农村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对于美术工具和美术材料不够了解,学生的思维有限、想象力也不够丰富,而他们动手能力也很差,不能够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来表现物体的造型,达到画面的效果。而《梅竹精神》这一课就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中国画。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和竹子的表现技法,让学生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了解古代文人墨客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的情怀。为以后学习、欣赏中国画打下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感受、体验为线索逐步展开,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由赏梅——咏梅——品梅——画梅展开,体会梅花顽强、挺拔向上的精神和坚毅的品质。、教学目标包括:(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梅花的基本知识,感受梅花的精神,学习梅花的画法。(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欣赏梅花,让学生感受梅花坚毅、挺拔向上的精神和坚毅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对梅花的学习活动中,尝试用中国画工具和材料及其他材料,体验作画的过程,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感受梅花的精神,学习梅花的基本知识,了解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画梅花的技法,能运用现有的材料画一幅梅花。5、教学准备: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通,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图片,画梅步骤图,咏梅的文学作品,音乐等等。
三、说教法 说学生情况及教法选择依据:农村的七年级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很少。
根据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体验。”这一教学教学理念我采取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融形、声、画为一体的优美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
(2)赏析教学法:欣赏、品味梅花图片和国画作品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3)直观演示法:,在传授作画的步骤和表现技法时通过我的现场演示与讲解相结合,使学生感受直接印象深刻。
四、说学法
根据“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而进行的。”这一理念,在学法的指导上,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最后再通过练习法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课件出示梅花的视频后用轻松的谈话式引出课题。2、赏梅:(3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梅花的图片,以提问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梅花的形态特征,颜色,及其耐寒的生长习性。、咏梅(4分钟)
学生集体朗诵已学过的毛泽东的诗歌《咏梅》
让学生思考与讨论:还有哪些咏梅佳句? 有哪些与梅花有关音乐呢 ?
接着师生一起欣赏《红梅赞》这首歌来活跃课堂气氛。
4、品梅
(欣赏与分析)(5分钟)课件出示近代名家齐白石吴昌硕等画梅精品。
学生自主欣赏并讨论;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精神 ?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画梅(25分钟)(1)教师示范画梅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画梅步骤。
(2)学生临摹作品、展示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教师总结(4分钟)学生作业结束后,展示优秀学生作品。通过自评互评,然后教师集中点评。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融画为一体,我将示范过程与板书相结合,将范画、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
梅花是先开花后发叶,一至二月开花。颜色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
梅花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姿态,梅花有五瓣,是五福的象征。
梅花的特性:耐寒,性格坚强不屈,挺拔向上。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傲然挺拔的铁骨。
手法: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段。画梅花的步骤: a、拓印主干
b、拓印旁枝(枝干形成“女”字形)c、拓印花瓣(画出各种形态的梅花)d、点花蕊、勾花萼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始终贯彻美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而不是培养画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画的表现有了新的认识,学生能够用其他材料来画梅花,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态度。
本课以欣赏、感受、体验为主要线索,让学生了解梅花、感受梅花顽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梅花的兴趣。本课教学设计合理,重难点突出,本科教学任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最大的创新在于我将美术教学与音乐,文学教学融为一体,让我的课堂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