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8:1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篇: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时:64学时(含课外学时)学分:4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主要参考书目:

戴维•波普诺主编,《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乔纳森•特纳主编,《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六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郑杭生,李迎春主编,《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奶奶.艾尔•巴比主编,《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0年.邱泽奇主编,《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阎明主编,《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费孝通主编,《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李强主编,《应用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美]理查德.谢弗,刘鹤群,房智慧译,《社会学与生活,(第九版)》世界图书公司,2008年.阅读杂志: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上海大学主办; 《社会学家茶座》,山东主办;《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学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社会学入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达到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社会作用、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2.掌握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行的动态过程、社会的变迁及其规律性、社会良性运行及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

3.熟练掌握社会构成、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社会控制的基本内容。

三、学时分配

章节 课程内容 学时 1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4 2 第二章社会学简史 4 3 第三章社会与社区 4 4 第四章社会文化 4 5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4 6 第六章社会角色 4 7 第七章社会互动 4 8 第八章社会群体 4 9 第九章社会组织 4 10 第十章社会制度 4 11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4 12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 4 13 第十三章社会政策 4 14 第十四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4 15 第十五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4 16 第十六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4 合计 64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教师开展本课程教学的建议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期,在转型过程中会面临种种课题。对每一课题,不同的学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观点。教师必须较全面地了解相关方面的近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资料,必须对相关的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思考,然后再写出系统的备课笔记。

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授课,并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辨论的方式。教师在结束每一讲之后,要针对下一讲的内容提出相关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学生到城市和乡村进行社会调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建议

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索;在课堂讨论中,应主动配合教师,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辨论;课下,应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积极加以思考。同时,利用假期,做好社会调查工作。

(三)对学生成绩考核的建议

学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20%,主要根据各人出勤、作业和课堂讨论来确立。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考试采取开卷方式进行。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基本内容:

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论断)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及功能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难点:社会学研究意义。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互动教学方式。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重点讲授。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历史流变及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内容和方法

思考题:

1、在以后的观察社会、研究社会过程中,你将会如何体现社会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

2、通过考察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结合你的思考,给社会学下定义。

第二章社会学简史

1.基本内容:

了解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并与西方其他社会学家的观点作比较。

2.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对观察社会的角度有更广泛的了解。另外,本节还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形成的代表人物及其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当代社会学发展的特点、社会学在中国的初期导入。

难点: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西欧社会学发展期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思考题:

1、分析社会冲突的功能。

2、杜尔克姆与韦伯考察社会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从结构—功能的理论角度分析法轮功现象。

第三章社会与社区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使学生掌握社会的含义、社区的含义、要素、主要特征和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城乡社区的特点、演变和格局,了解农村城市化特别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必然性、具体模式、实现途径等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的联系与区别、社区的分类。

难点: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方法的案例分析。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

第一节社会概述

第二节社区概述

第三节社会与社区的功能耦合

第四节社会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

1.社会与社区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什么区别和联系?

2.试述社会和社区的不同特点与功能?

3.我国社会应当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社会和社区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社会文化

1.基本内容: 本章首先分析文化的构成、文化的特性、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然后分析文化运行及其规律,最后对中西社会的文化模式作比较,探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文化的有关概念、分析角度,树立比较的观点,在不同文化模式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思考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改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对于个人的影响、边际文化。

难点:文化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

1.文化的含义及结构

2.文化模式与功能

3.文化的相关问题

思考题: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及你的阅读与思考,对中美文化作比较。

2、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并加以阐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和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美国民性差别及其形成的社会化环境作初步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人格、弗洛伊德的“自我三段论”。

难点:西方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化的有关理论观点。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及基础

第二节社会化的主体、过程和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方式的矛盾和困境

思考题:

1、我国青少年及儿童社会化环境问题。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分析社会化的历程:即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如何克服。

第六章社会角色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角色的含义、类型,简要介绍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让学生了解社会角色理论的来源、社会角色的一般分类,知道角色扮演中要注意的环节。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角色的含义,掌握社会角色的失调表现培祥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角色扮演失调以及如何解决

难点: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

4.教学建议:

举具体事例,用理论带入进行分析。以便学生理解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涵义

第二节角色理论 第三节角色的类型及角色扮演

第四节角色扮演失调及其解决

思考题:

1、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和概念?

2、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3、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第七章社会互动

1.基本内容:

主要介绍社会互动的含义、类型,综合考察社会互动的理论和四个维度(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对社会互动的过程和情景作简单分析,最后对“集合行为”的特征及相关理论作出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互动的含义,理解社会互动的情景性,了解社会互动的四个维度,把握集合行为的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行为的特征及集中典型的集合行为。

难点:社会互动的理论,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三节集合行为

思考题:

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

2、思考二人关系中的互动与三人关系中的互动有什么异同。

3、请谈谈你对合作与竞争的理解。

第八章社会群体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两个大问题:一是关于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主要分类;二是详细阐述了几种主要的社会群体类型,包括家庭、邻里和同事。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群体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知道什么是群体凝聚力以及影响凝聚力的因素,了解我国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为什么需要群体生活、群体存在的基础、社会群体结构。

难点:当代中国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讲授。

第一节群体概述

第二节初级群体

第三节婚姻与家庭

第四节初级群体的功能与发展趋势

思考题:

1、人类“初级生活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有哪些不同?

3、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九章社会组织

1.基本内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了解组织结构中非正式组织的功能,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意义;掌握科层制理论并了解其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科层制理论的特点、弊端;次级群体的组织结构。

难点: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4.教学建议:

课前叫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讨论的教学方法。

第一节组织概念

第二节组织的构成、特征及过程

第三节组织理论及其相应的管理观念

思考题:

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第十章社会制度

1.基本内容:

在了解社会制度的含义和一般作用的基础上,把握社会制度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习俗、道德、宗教、法律等几种主要的社会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对社会制度的功能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社会制度的功能。

难点:对社会制度的分析。

4.教学建议:

以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讨论。

第一节社会制度概述

第二节社会规范体系

第三节社会制度的类型与功能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由哪些要素构成?

2、导致社会制度功能变迁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1.基本内容:

让学生掌握社会问题的含义和构成要素,了解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知道社会问题的相关理论,把握我国社会问题的成因及其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

运用社会问题的相关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社会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当代主要的社会问题。

难点:如何对社会问题进行治理。

4.教学建议: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辅以学生自主讨论。

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当代主要社会问题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治理

思考题:

1.试析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贫困的关系。

2.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特点和社会后果有哪些?需要采取哪些政策对策?

3.简析贫困文化论与贫困环境论的区别与联系。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

1.基本内容:

掌握社会控制的含义以及社会控制的特征,理解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的关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社会控制的一般手段与过程,了解社会控制的功能和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社会越轨的类型以及社会控制的途径。

难点:社会越轨产生的理论解释。

4.教学建议: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辅以学生自主讨论。

第一节社会越轨

第二节社会控制概述

第三节社会控制的实施

思考题:

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约束的? 2.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3.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十三章社会政策

1.基本内容:

了解对于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掌握社会政策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社会政策的实施对于社会问题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终结。

难点: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

5.教学建议:

可以采取讨论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节社会政策概述

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第三节社会政策的终结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政策?它有哪些特点?

2.试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

3.影响社会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第十四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1.基本内容:

本章所要讨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所涉及的则是解决与人们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有关的问题的具体政策和方法、途径。其中社会保障是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是现代意义的推行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专业方法、程序。

2.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相关理论。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

难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4.教学建议:

课前让学生去进行相关主题的调查。

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社会保障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保障?它包含哪些基本项目?

2、什么是社会工作?其基本功能有哪些?

3、根据本章内容试析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第十五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基本内容:

社会分化;社会不平等;阶级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我国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功能和类型;社会流动的特征和条件;当前我国的社会流动。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概念;了解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掌握社会分层的客观必然性;掌握社会流动的功能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分化;阶级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社会流动的类型和特征。

难点:当前我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功能和条件;社会不平等。

4.教学建议:

讲授方法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分层

第二节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

第三节社会流动

思考题:

1.要使中国社会流动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什么?

2.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的区别。

第十六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了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区分了社会渐变和社会革命两种社会变迁的形式;介绍了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解决措施。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明白社会变迁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多种多样;理解社会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并理解全球化对我国现代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变迁的形式和阶段;社会现代化的标准与途径;城市化的标准。

难点:社会变迁的形式;社会现代化的特点;城市化的后果与对策;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进程。

4.教学建议:

这一章可以结合社会案例作分析来讲解,再辅以学生自主讨论。

第一节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概述

第三节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

2、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

第二篇:分册《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大学《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激发对于社会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社会学打下基础;学会运用社会学的观点、概念和理论,分析、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学习社会学,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讲究方式和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介绍学术界的新观点;学生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阅读有关文献并积极思考。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9学时)第一节 社会学是什么

一、社会学的想象力

二、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四、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五、社会学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创立

二、研究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三、经典人物

四、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第三节 社会学领域的主流话语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

二、冲突论的视角

三、互动论的视角

四、交换论的视角

五、当代社会学发展的特点 思考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转型是何关系?

第二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9学时)第一节 社会

一、社会是什么

二、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概念的解释

三、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之争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概念

二、社会结构的单位

三、社会设置

四、社区、社会和世界体系 第三节 社会关系

一、基本的社会关系

二、具体的社会关系 第四节 基本的社会类型

一、摩尔根的划分法

二、孔德的划分法

三、文化的角度

四、罗伯逊的划分法

五、马克思的划分法

六、腾尼斯的划分法

七、费孝通

第五节 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 思考题:

1、什么是杜会?

2、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社会系统有哪些功能?

4、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5、试用社会类型理论说明我国目前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文化(9学时)第一节

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一、狼孩的启示

二、文化是什么

三、文化的构成

四、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文化的运行规律

一、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

二、文化传播与文化渗透

三、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

四、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五、文化堕距理论 第三节

文化、人与社会

一、文化分析的视角

二、文化的社会功能

三、社会和文化的整合与变迁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思考题

1、E·B·泰勒的文化定义是什么?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在我国现阶段,应该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4、简述文化的基本特征。

5、简述文化的主要功能。

6、试用文化堕距理论分析当今中国的有关社会问题。

7、试析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9学时)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三、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第二节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一、人具有思维能力

二、人具有语言能力

三、人具有学习能力

四、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第三节 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一、家庭

二、学校

三、工作单位、同龄群体

四、大众传媒

五、社区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一、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三、毕生社会化

第五节

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二、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

三、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

四、代差问题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化及其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2、简析狭义的和广义的社会化研究领域。

3、简述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并联系当前我国实际情况,分析社会化过程中

应注意完善和加强哪些机构?

4、简述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5、简述划分社会化过程的要点。

6、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7、怎样认识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代差问题?

第五章

社会角色(9学时)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一、社会角色理论的四个来源

二、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义

三、角色集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一、角色冲突

二、角色不清

三、角色中断

四、角色失败

思考题

1、简述角色理论的四个重要来源。

2、什么是角色和角色集?如何认识自身的角色集?

3、怎样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角色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4、社会角色的扮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才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5、简述角色失调的不同情形。

第六章 社会互动(9学时)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第四节 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四、集合行为与社会运动的区别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互动?

2、社会学研究社会互动有哪些主要理论?

3、社会互动的情境包括哪些主要的类型?

4、如何具体描述社会互动的特定状态?

5、简述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

6、试比较集合行为与组织行为的不同特征?

7、社会学解释集合行为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8.如何预防、引导和控制集合行为?

第七章 社会群体(9学时)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二、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一、群体凝聚力

二、群体规范

三、群体内部关系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发展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思考题:

l、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社会群体如何得以存在和维持?

3、简述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

4、什么叫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5、如何分析群体内部关系?

6、如何评价群体决策及其功能?

7、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8、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9、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第八章 家庭(6学时)第一节 家庭概述

一、家庭的概念

二、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三、家庭形成的基础——婚姻 第二节 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一、家庭关系

二、家庭结构与类型 第三节 家庭的功能

一、持续、专一地满足性生活

二、生育子女、教育子女以及赡养老人

三、组织家庭成员的生产与消费

四、提供家庭成员休息和娱乐的特殊场所

五、满足家庭成员感情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第四节 转型社会中的家庭

一、转型社会中家庭的变化趋势

二、转型社会中的家庭问题 第五节 家庭的未来

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二、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三、家庭消亡论

四、家庭四分五裂论

五、家庭复兴论。

思考题

1、什么叫家庭?家庭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简析婚姻准备及其意义。

3、简述离婚率的几种统计方法。

4、什么叫家庭关系?请列举家庭关系的几种主要类型。

5、简述家庭的功能。

6、试论转型社会中的家庭变化及其问题。

第九章 社会组织(9学时)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一、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二、社会组织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三、社会组织的分类

四、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组织目标的涵义与分类

二、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三、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

四、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与评估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涵义

二、组织的正式结构

三、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

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组织管理的含义

二、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三、组织管理的方式

四、官僚主义问题 思考题

1、简述社会组织的含义及其特征。

2、简述社会组织的分类方法。

3、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估标准是什么?

o、什么叫组织目标?它对于社会组织的意义是什么?

5、简述组织正式结构的设计原则。

6、什么是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它对于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有何影响?

7、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调整和完善我国社会组织结构?

8、简述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9、试论官僚主义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9学时)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第三节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

一、对我国社会结构进行分层研究的必要性

二、我国现阶段的平等原则及其实施过程 第四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

三、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四、在社会转型中调整社会分层结构 第五节 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因素

四、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

思考题

l、简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2、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3、为什么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社会分层现象?

4、简述韦伯的分层理论对于后来分层研究的影响。

5、简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之间的区别。

6、试论我国转型社会中的分层结构调整。

7、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

8.如何理解合理社会流动的意义?

第十一章 社会设置(6学时)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设置

一、社会设置的涵义

二、社会设置的构成三、社会设置的特征

四、社会设置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

一、社会设置的功能

二、考察社会设置功能的角度 第三节 社会设置与社会转型

一、经济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二、政治设置与社会转型

三、教育设置与社会转型

四、宗教设置与宗教政策

思考题

I、什么是社会制度?它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2、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类型。

3、如何分析社会制度的功能?

4、试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及其意义。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6学时)第一节 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涵义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

四、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

五、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

二、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现代化过程的一般特征

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新趋势

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第四节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二、中国现代化的目标

三、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

思考题

1、什么叫社会变迁?社会变迁都有哪些类型?

2、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3、什么是社会现代化?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4、简述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5、简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6、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7、试论中国现代化模式选择的基本思路。

第十三章 社会控制(9学时)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 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

一、社会控制手段

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

三、社会控制的维度 第三节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越轨行为的涵义及其类型

二、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

三、越轨行为的控制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有哪些类型?

2、简述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

3、简述社会控制手段的类型。

4、如何分析社会控制的度?试析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基本视角。

5、什么是越轨行为?简述有关越轨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

6、运用解释越轨行为的有关理论,联系实际,举例分析当代中国的越轨现象。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

1、本课程使用教材

①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HALL出版公司1999年版。

2、本课程参考书目

①亚历克斯·英克尔斯:《社会学是什么?—一对这门学科和职业的介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重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③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④E·戈夫曼:《日常接触》,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⑤C· W·米尔斯、T·帕森斯等:《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⑥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⑦J·道格拉斯、F·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⑧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⑨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它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社会学会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之中更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学可以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由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互相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里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泛的视野以及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完善自我。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有,社会学导论、社会学简史、个体的社会化、文化与社会运行、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互动、社区、婚姻与家庭、社会变迁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是书熟练地掌握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更加的完善自我。

三、教材使用

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四、考核,评分标准

采用平时4次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80%的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

五、课时分配 根据教学计划68学时,每周4学时。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作有概括的理解,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

1.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定义,特点,研究领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学的实践作用。

2.基本掌握:社会的(良性、中性、恶性)运行和(协调、模糊、畸形)发展,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3.一般了解:社会学产生的原因,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第二章 社会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全面掌握社会学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及相关的各种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人类在生存发展中形成的各种社会类型及其特征的介绍,使学生的“社会”概念得以在理论层面上形成。重点和难点:

1.熟练掌握:社会结构概念在学术界是一个尚未定论的问题,学员在理解方面也会产生困难。希望引起注意。

2.基本掌握:社会结构的概念、社会的概念、社会类型的概念

3.一般了解:转型社会及其特征 第三章 社会学简史 学习目标

学习社会学史,以了解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并与西方其他社会学家的观点做比较,使我们对观察社会的角度有更广泛的了解没。另外,本章还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西方社会学创立,形成的代表人物及其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2.一般掌握:杜尔凯姆《论自杀》、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四章 个体的社会化 学习目标

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最后对中美两国民性差别及其形成的社会化环境做初步分析。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社会化,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过程,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2.基本掌握:库里的“镜中我”社会教化的方式,学校对社会化的影响。第五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学习目标

本章分析文化的特性,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文化与文明,文化的区分,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功能,要求了解文化的有关概念,分析角度,树立比较的观点,在不同文化模式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思考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改造。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文化、文化的特性、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文化结构、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的功能

2.基本掌握:文化震惊、文化特质、文化丛、边际文化 第六章

社会角色 学习目标

本章“社会角色”主要介绍社会角色的含义,类型,简要介绍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以及社会角色的确定,以及社会角色的失调等。重点和难点:

1.熟练掌握: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的扮演、社会角色的类型、角色冲突、角色集、角色冲突的类型

2.基本掌握;角色丛、社会角色的表现、角色距离 3.一般了解: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第七章

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讲述了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概念、类型和特征以及几种主要的初级社会群体结构与类型,包括家庭,邻里和同事,社会组织的作用以及社会组织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社会群体的概念、特征、类型、群体凝聚力 2.基本掌握:群体存在的基础 第八章

社会互动 学习目标

主要介绍社会互动的含义,类型,考察社会互动的理论与角度,对社会互动的过程与情景作简单分析,最后对“集合行为”作出分析。

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社会互动的定义、集合行为、社会互动情境几种典型集合行为、流行的特点

2.基本掌握: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类型 第九章 社 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区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基本含义;社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分类;了解和掌握社区发展的基本概念、现代社会社区建设的基本背景和社会意义;同时对基本的社区类型--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及其发展演变有基本的理解,对当代社会学在社区研究方面的成果和动态有一定的了解。重点和难点:

1.熟悉掌握:社区的概念演变、社区的基本含义与要素 2.基本掌握: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特征 3.一般了解: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第十章

婚姻与家庭 学习目标

婚姻家庭是社会学研究的传统领域,本章将体现社会学对婚姻家庭研究的独特视角,揭示婚姻和家庭的起源、演变、社会本质及相互关系。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学关于婚姻过程的分析及对婚姻生活的相关研究,把握社会学关于家庭研究的基本范式、基本内容及研究现状。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婚姻家庭的起源与本质、家庭的类型 2.基本掌握:家庭关系 第十一章 社会变迁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变迁的基本内涵、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了解社会变迁的一般特征和过程;区分社会发展进步与社会变迁的概念含义,了解社会发展的几种理论和社会发展的类型以及社会发展的要素、社会发展的机制、社会发展指标研究,并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及其过程的现实问题等有一定的思考分析。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内容和特点 2.基本掌握:社会现代化的理论 第十二章

社会调查方法 学习目标

本章简单介绍了再社会调查过程中可能用到的问卷法,访谈法以及它们的特点,注意事项其中问卷法的四种调查方法,例如抽样、个案、普遍、典型。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访谈法的概念、特点、注意事项和问卷法的概念、特点、注意事项

2.一般掌握:抽样调查、普遍调查、个案调查、典型调查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略)教学内容

导论(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

1、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外部史,从社会需要来解释某一学科的诞生,物理学→社会学)A阶级矛盾尖锐 B 城市问题突出 C“理性王国”的破灭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学术思想史,孔德立志做社会科学界的牛顿)A 自然科学对自身传统观念和神学体系的冲击 B 自然科学自身的逻辑严密性和对社会的外部效应 C 运用自然科学的有益成果和方法来观察研究社会(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A 社会统计的发展(法国、英国和比利时)B 社会调查积累了社会研究的经验和资料。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

(1)奥古斯特•孔德(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称之为社会学之父)A 科学序列: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B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静力学:秩序:社会动力学 :进步

人类理性发展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社会发展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 C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以及历史法(社会学特色)(重点)

D贡献与局限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赫伯特•斯宾塞

A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同生物的类比和差异)a各个组成部分是否紧密结合 b意识是否集中于某一个部分。c部分是否为整体而生存。B社会进化论

a进化成为宇宙各个部分的公理 b社会可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两个社会的区别)c退步和进步同时出现。(完全连续的直线进化是不可能出现的)

d主张渐进、改良,反对任何破坏“洗染规律”的革命或改造的举动。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

1)马克思(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2)埃米尔•涂而干 A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自杀论》)(重点)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服从社会,社会失范)

C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的各自特点(重点)2)马克斯•韦伯 A;理解社会学。(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做出因果解释)(重点)B社会行动类型。C理想类型。D科层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

第二节 社会学的发展

1、社会学发展中心从欧洲向美国转移 1)社会学初期

A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萨姆纳于1876年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讲授《社会学研究》。B布朗大学教授沃德。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重点)A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

B开创了人文社区位学研究的先河。C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3)结构功能学派后面的发展。

2、战后欧洲社会学

1)研究中心转向现实社会。2)社会学研究领域多样化。3)社会学理论趋向多元化。4)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

3、苏俄社会学

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传入时期(1891——1911)2)成长时期(1912——1927)3)建设时期(1928——1952)4)恢复重建时期(1979——)。

第三节 社会学本土化

1社会学本土化话概念(重点)

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使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是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2、社会学本土化的实践和发展

美国、巴西、印度和韩国等国社会学者的诸多努力。

3、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

(初步掌握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晏阳初、潘光旦、费孝通等学者的学术贡献)1)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3)立足中国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4)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理论知识体系。5)早就社会学专业队伍。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社会学含义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孔德(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学说,是研究社会的科学,要建立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2)涂而干(社会学市关于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3)韦伯(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4)索罗金(社会学市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5)齐美尔(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科学)(重点)《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1908)《社会科学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齐美尔主张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认为社会是人们社会交往与互相影响的过程,社会是个人与他人交往而形成的群体。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作是本学科的基本问题和研究对象。

6)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任育社会关系的考察,指出个人与社会结合一起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

2、社会学的特征(重点)1)整体性 2)综合性

A研究社会现象中个人与社会关系

B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中去寻找规律

3)实证性(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4)应用性

A社会学知识贴近生活

B社会学关注的是当前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C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和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社会团体甚至个人使用。

第二节 社会学功能

1、研究功能(重点)1)描述性功能(是什么)2)解释性功能(为什么)3)预测性功能(将会怎样)4)规范性功能(应该怎样)

2、教育功能

1)帮助人们自觉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 1)建立规范 2)提供模式 3)反馈信息

4、社会管理功能

第三节社会学研究方法

1、社会学研究方法(重点)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2、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 1)筹划阶段

选题→建立研究假设→制定调查工具→组织人力→筹集研究经费 2)实施阶段(可靠性和真实性)

3)总结阶段(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3、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

2)实地研究(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重点)3)社会实验方法

A社会实验的含义(P44)

B社会实验的作用(2点,P44)

C社会实验与自然实验的区别(3点,P44)4)非介入性研究方法(重点)A含义(P44)

B分类(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方法)

4、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1)定性分心含义及分类 2)定量分析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及不同(重点,P46)

第四节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1、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2、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

1)社会行动(目标、情景和规范)

2)AGRL模型(适应环境→实现目标→社会整合→维持价值)(P47,重点)

3、冲突理论

1)功能冲入论(刘易斯-科赛)2)辩证冲突论(达伦多夫)

雷克斯的冲突论:社会分配、社会整合及社会变迁(P48,重点)

4、交换理论

1)人类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交换过程。

2)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利益交换,交换要计算报酬和代价

3)衡量报酬和价值的大小标准是价值,价值就是需求的主观判断。4)交换的对象是资源,可以使金钱、物质甚至是权力和精神。霍曼斯解释微观个人之间的交换,布劳提出补充建议。

5、符号互动论(重点)

1)社会是人们运用符号互动的结果。

2)人们对客体的行动取决于他们对客体赋予的意义。

3)同一客体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的意义可能不同,个人将会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4)对客体意义的解释取决于情景。

5)不断进行的社会互动造就共同行动,共同行动固定下来就成为社会结构。

第三章

社会

第一节 社会的含义

1、社会的含义及特征

1)社会含义: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 A社会以人为主体

B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活为基础。C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D社会来源于自然有不同于自然。

2、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重点)

1)社会唯名论:个人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只是一个名称,是用来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2)社会唯实论:社会是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3)需要是惹那么社会行动的动力。4)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5)科学的社会观点。

第二节 社会结构

1、个人与社会(P60,重点)

社会是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关系网,这种哦关系网就是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具有层次性的四个体系。1)角色人个体系 2)价值规范体系 3)权力制度体系 4)行为交换体系

2、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含义: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2)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A 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B 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C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3、社会结构(重点)

1)含义:社会诸多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2)内容

A 人们对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B 劳动者在生产中相互换形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方式。C 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第三节 社会基本要求

1、人口资源

1)含义: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人总称。以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结合起来的人口资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

3)人口质量:也称为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地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重点)

2、自然资源

1)含义: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2)特点:有限性、无限性、系统性和不均匀性(重点)3)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

3、可持续发展(重点)

1)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够和机构构成危害的发展。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2)内在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关系及茅盾。3)可是续发展的意义(p76 共5点)(重点)

第四章

第一节 文化含义

1、文化含义及特征

1)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p80)

2)文化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重点)

2、文化构成要素(重点)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3、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1)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文化集从和文化模式(重点)2)文化的功能

A 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模整合和结构正和 B 社会导向功能

C 反功能:文化滞后和亚文化或反文化

第二节 文化的规范体系

1、习俗

1)习俗含义: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习俗与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有关。

2)习俗的功能: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

3)习俗功能发挥的条件:取决于某种需求是否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

2、道德

1)道德含义: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 种价值标准。

2)道德的建设:德治与法治

3、法律

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

2)法律的特征:公证性、强制性

3)法律的功能:惩罚功能、威慑功能和教育功能

4、宗教

1)宗教含义的两种视角(本质定义和功能定义)

2)宗教内容:神灵观念、意识、组织、物质设备和教徒。3)宗教功能:(P95,共3点)(重点)4)宗教和邪恶的区别(P96,共3点)(重点)

第三节

文化交流

1文化交流的过程

1)文化交流: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才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2)文化传播: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取或吸收的过程。文化传播的三个阶段:接触与显示阶段,选择阶段和采纳融合阶段。

3)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从,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文化采借的标准:有用性、符合本民族的价值观。4)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3、中西文化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第五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

1、社会化含义:P106(重点)社会化特点:强制与能动性

2、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基本社会化过程主要是文化遗产的传递和内化过程。2)社会稳定功能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个人对我认识和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重点)1)生活技能社会化 2)价值观社会化 3)政治社会化 4)行为社会化 5)角色社会化

A 角色含义(P112,重点)

B 社会化对人角色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二是健全角色扮演得心里状态。三是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程度。四是明确角色目标。第二节 社会化类型与过程

1、社会化的类型(重点)

1)基本社会化的含义及任务(2点 P113)2)继续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4点 P113)

3)再社会化的含义及分类(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P115)

2、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化的条件

1.生物因素:身体结构,大脑,语言活动

2.环境因素: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 3.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的分类:

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斗争和人际交往 2)社会实践的内容:

观察学习、角色扮演和积累

第四节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1)社会化目标确立的依据 A 与人们生活的一定社会联系 B 通过群体合格的形式体现出来

C 既是社会化的对象又是社会化的主体

2)社会合格成员的标准就是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3、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界定(重点)

1)社会互动的概念: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A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B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C互动双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论(重点)

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库利“镜中之我”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内容:P130,“人类行为的社会目的主要-----不断协商造成的。”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我们用符号代表市委,我们根据符号的意义采取行动,我们在行动反应之前有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2)拟剧论

理解掌握以下概念的社会学含义 “剧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印象管理”和“自我呈现”。

3)常人方法学(重点)

A基本假设: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

B研究方法:采用大批常规的方法来揭示社会互动的“规则”(过度礼貌和客套)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1、交换

1)交换的含义:P137 2)交换的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3)交换类型: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

4)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社会差异,双方都一个受益,自我利益。

2、合作

1)合作的含义

2)合作的类型:自发性合作、制度化的传统合作、指导性合作和契约式合作 3竞争

1)竞争概念 2)竞争类型 4冲突

1)冲突概念 2)冲突类型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符号

1语言

1)语言的含义:P142 2)语言的重要性 3)语言的多样性

2、身体语言 1)概念 2)种类

3、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概念: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2)个人空间理论

霍尔德四种空间理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

第四节 社会网络

1、社会网络的定义和特征 1)社会网络的特征

A形成基础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B反映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C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而形成。D对个人来说是有效益。E社会网络相对稳定

2、社会网络的形态及功能 社会网络的形态 封闭形态和开放状态 稳固形态和开放形态 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第七章

第一节群体

1、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1)群体的含义: 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群体特征:

A 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B群体成员接受的目标

C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D 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E 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2、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和外群体

4)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重点)5)大群体和小群体 3初级群体

1)初级群体的的含义: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初级群体和特征(重点)A规模小

B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 C成员的人格特征得到全面表现 D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E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的作用 3)初级群体的类型 家庭、邻居伙伴群体

第二节

1、家庭的含义和特征

1)家庭含义: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2)家庭特征:古德《家庭》中的概括(P161)3)家庭的基础:婚姻

2、家庭的结构和功能

1)家庭的结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它家庭 2)家庭的功能:(重点)

规范性行为功能,经济生活功能,精神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抚养赡养功能 2)家庭生命周期:六个阶段(重点)

2、我国家庭的现状与建设 1)家庭的现状

A家庭规模趋于缩小。B家庭功能有所改变。

C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2)现代家庭的建设

物质生活建设和精神生活建设

第三节 利益群体

1、利益群体信特点

1)利益群体的含义:P169 2)利益群体的特征:P169

2、利益群体的类型

1)按群体目标特点可分为经济利益群体、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和社会公众利益群体。2)按群体组织形式可分为机构性利益群体、社团性利益和自组性利益群体。

3、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

4、既得利益集团及调控

1)既得利益集团的含义:P173 2)特殊利益集团的特征

第八章

第一节 组织

1、组织含义:人们为了达到目标面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群体。

2、组织特征(重点)1)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 2)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 3)组织成员的角色的规定

3、组织过程(重点)

1)组织决策: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决策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情报阶段—设计阶段—抉择阶段—审计阶段

2)组织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过思想、观点、态度或情报的过程。

组织沟通可分为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3)组织控制: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已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第二节组织理论

1、科层制理论

1)合法性统治类型:魅力型

传统型

法理型 2)科层制组织的含义及特征(5点,P181)(重点)3)科层制组织的优点的弊端

形式主义,繁文缛节,用人困境,人情味欠缺,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2、组织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2)人际关系理论 3)组织行为理论 4)权变理论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组织格局

1、三个部门的界定(P188)(重点)

根据他们获得资源的方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以及提供的方式,把社会上的众多组织归为三大部门:公共部门 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

2、私人部门

1)私人部门的基本特征

A 私人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私人物品

B 私人部门的组织由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益归私人所有 C 私人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D 市场是私人部门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 2)私人部门的优势和缺陷 A 私人部门的效率优势 B 市场失灵及其内容

C 消费者并不总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好的产品或服务 D 造成公共物品严重不足

3、公共部门

1)公共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

A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

B 政府组织对公共事务对管理是公共部门的重要职能。C公共部门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

D公共部门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利是一种公共权力。E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2)公共部门的优势和缺陷(P195)(重点)

4、第三部门(重点)

1)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5点,P196—197)2)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6点,P198—199)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含义

1)含义: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制度起源:起源于人类需要(P202,萨姆纳河白拉德)(重点)3)制度形成的构成要素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社会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总体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一是社会不同领域或方面的制度,一是社会生活中具体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1)价值要素 2)规范要素 3)组织要素 4)设备要素

3、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重点)1)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2)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 3)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 4)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4、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 2)行为调控功能 3)文化创新功能 4)社会化促进功能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制度

1、社会制度的分类

1)按照社会制度形成的方式,可分为自发产生的制度和根据客观历史需要而又计划建立的制度。

2)根据社会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个性形成产生的影响,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3)按照社会制度的具体性质和作用,可分为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

2、家庭制度

1)家庭制度的含义(P208)

2)集体制度经历德四种形态(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度家庭)3)中国目前家庭制度的特点(P209,3点)

3、经济制度

1)经济制度的含义(P211)

2)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5点,P210)

4、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含义(P211)

2)教育制度的显功能(4点。P212)3)教育制度的潜功能(4点,P212)

5、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的含义(P212—213)2)政治制度的功能(2点,P213)

6、宗教教制度

1)宗教制度的含义(P213)

2)中国宗教组织的基本任务(8点,P213—214)

第三节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1、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

1)社会制度创新与变革的影响因素(3点,P214)2)社会制度创新与变革的规律(4点,P215)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3、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未来走向

第十章

社 区

第一节

社区

1社区的概念

1)社区的含义(P224)

2)社区的构成要素:人口、区位、经济、文化、组织

2、社区的功能(重点)1)经济生活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 4)社会参与功能 5)社会保障功能

3、社区横向格局和社区纵向格局

1)社区纵向格局: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区的联系。社区纵向格局的特点是其中的组织关系带有更多的法理性,计划性和科层制的特征。

2)社区横向格局: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内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方式来维持。社区横向格局的特点在于社区个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在功能上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在此形成一个社区组织体系。

4、社区研究的发展(重点)1)类型学研究 2)区文学理论 3)社区全貌研究 4)中国社区研究

第二节 社区类型

1、农村社区

1)农村社区的含义(P231)2)农村社区的特点:人口密度低,经济活动简单,社会结构简单,社会变迁比较慢。

2、城市社区

1)城市社区概念(P233)

2)城市社区特点:人口规模,经济角度和社会异质性程度。3)城市起源和发展

4)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4点,P235)(重点)5)城市郊区化

3、集镇社区

1)含义(P237)

2)类型:县城镇、中心镇、一般集镇 3)特点:5点,P238 4)我国小城镇发展

第三节

社区发展

1、社区发展的含义(P239)(重点)

2、社区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1)目标: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和社区发展的过程目标

2)社区发展原则:民主原则,需要原则,自力原则,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原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原则。

3、中城市的社区建设

1)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历程

1991年,民政部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正式提出社区建设这个概念。2)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原因及本质 单位制的内容及单位制的瓦解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1、社会不平等含义:指社会差别,包括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2、社会不平等起源;

1)卢梭:1775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指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是私有制; 亚当-斯密,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对社会分工与阶级产生的关系进行了阐释。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6点,P250)3)涂尔甘:1893年〉《社会劳动分工论》揭示了分工形成的社会根源以及分工特有的社会功能。

3、社会分层的诸多概念

1)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重点P251)2)种姓、种族和等级 3)性别和年龄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1、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 1)马克思的阶段理论

A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

B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C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D阶级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A阶级划分的条件。(市场能力和生活际遇)B社会分层的标准。

C韦伯与马克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P256)

2、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

1)社会是个异质系统:社会情绪、经济生产和政治组织三个循环组织。2)精英理论及精英循环

3、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1)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A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主要观点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和莫尔发表的《分层的一些原则》 1967年布劳和邓肯发表《美国的职业结构》,论述了职业地位及其对社会分层的意义。B功能主义分层理论遭受到的挑战(3个挑战,P258,重点)2)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冲突论强调冲突在于不平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冲突理论家不认为社会是一个各种特征都有助于整个社会稳定的系统,而认为人们在社会较之标准和集团利益上的冲突是各种社会共有的。3)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格尔哈特-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理论》,作者认为社会为了求得生存需要定级别跟资源是按照功能主义者的方式来进行分配,即吸引难得的天才担任重要的角色,但社会的剩余资源(即不是生存必需的资源)则是通过相互竞争的集团之间的冲突来分配的。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分层

1、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

2、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 1)经济和政治相结合为标准的划分

2)身份制为标准的划分:户籍制度,单位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

3、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 1)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 2)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

第四节 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的含义

1)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这种变动可以使从一个社会阶段或阶层向另一个阶级或阶层的转移,也可以使同一阶级阶层内部在职业或一般活动空间等方面的变动。

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1927年发表的《社会流动》 2)社会流动的意义(4点,P270)

2、社会流动的类型和模式 1)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2)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3)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4)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5)个人地位获得模式

3、我国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 1)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3点。P273)2)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6点,P 274)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第一节 偏差行为

1、偏差行为的概念

1)含义: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集邮既有的社会规范行为、立柜行为或差异行为等。

2)偏差行为的恶相对性俩源于社会规范本身的相对性。(重点)

2、偏差行为的类型

1)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四大类型: 偏差行东,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

2)按照行为所偏离的生活行为准则的标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违法行为、违章行为和违规行为

3、偏差行为的功能

1)偏差行为的负功能(4点 P282)2)偏差行为的正功能(4点

P283)

第二节 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1、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及其根本缺陷

1)含义:生物学解释色内容是从个人的生物型和生理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它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因而主要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个人生理特征,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2)生物学的缺陷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2、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1)含义:心理学解释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之所以出现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偏差者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心理学解释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理论。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理论。

3、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重点

P287)A 失范理论 B 文化传递理论

C 标签理论

第三节、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含义(重点,P292)

2)社会控制的:内容对社会行为的控制,对社会关系的控制和对社会价值的控制。3)社会控制的特点:普遍性、规范性和多重性。4)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A首先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B 其次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C 最后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2、社会控制的类型 1)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2)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重点,P295)3)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4)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3、社会控制的方式 1)法律控制 2)道德控制 3)习俗控制 4)宗教控制

4、社会控制的饿适度问题

1)社会过控:过分强调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2)社会失控: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3)社会控制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

1、社会控制的界定

1)社会控制的含义: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控制的:条件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的社会成员的关注。

2、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和群体性。

3、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 1)社会病理学 2)社会解组理论 3)价值冲突理论 4)行为偏差理论 5)社会建构理论

第二节 当代社会问题

1、结构性问题 1)腐败问题 2)恐怖主义

2、偏差性社会问题 1)毒品问题 2)家庭暴力问题

3、社会问题

自然灾害具有潜在性、突法性和有限性三个特点。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防治

1、社会问题防治的性质

社会问题防治的内涵(5点,P 318)

2、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5点,P319)

3、社会问题防治的理论依据(4点,P320)

4、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全球性思想,全局思想和长期性思想

5、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5点,P325)

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

第一节 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的含义与特征

1)社会变迁的概念:个人于是获得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2)社会变迁的内容:

A 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B 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和职业结构 C 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3)社会变迁的特点:必然性、前进性、非直线型、全面性。

2、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

1)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可以分为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 2)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与特点,可以分为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3)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可以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4)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社会变迁可分为自发变迁和有计划变迁。

3、社会变迁的原因(重点)1)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3)科学技术; 4)文化发展与传播 5)意识形态 6)人口状况的改变 7)外来入侵、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

4、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1)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2)社会发展计划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

1、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1)社会现代化的含义(P 337)2)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管理科层化、社会结构分化]、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3)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A 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

B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 C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D 现代化不是“全盘欧化”或“全盘西化”的过程。

2、社会现代化理论 1)帕森斯的模式变项 2)信息社会论 3)后工业社会 4)风险社会论

3、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1)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2)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3)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第三节 全球化

1、全球化的的含义与特征 1)全球化的含义 2)全球化的特征

A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B 全球化是一个多纬度的过程。

C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互统一的客观要求。D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2、全球化的发展阶段与表现 1)全球化的发展阶段与表现 A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B第二阶段:开始阶段 C 第三阶段:起飞阶段 D 第四阶段:增强阶段 2)当前全球话的表现

A 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B 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 C 信息全球化 D政治的多极化 E文化全球化 3)全球化的后果

A 一种观点是以道德为基础公开反对全球化

B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和经济的变革可以带来积极的后果

3、全球化与中国

1)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3点,P 351)2)目前面临的挑战(4点。P 351)3)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3点,P 353)

第五篇: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

使用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教学参考用书:

1. 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2. [美]D·波普诺著:《社会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3. 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4. 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5. 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6. 北京大学社会学编写组编,《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出版。7. 孙立平主编:《社会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8.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四版,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9. 风笑天编著,《社会学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一、教学内容要求

社会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一,在此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教学目标;同时,课堂讲授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以及难点和复杂问题的剖析,同时布置有针对性的复习思考题,使学生比较系统和准确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实务;在课程讲授中,密切联系我国实际,作到在忠实于学科规范体系原貌的前提下,重点使学生对我国的现行社会学运行机制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社会学课程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目标。一是系统的、有历史沿革的制度文本解读;二是社会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达到启发式教学效果;三是社会实践和课程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理论与制度的结合点,了解其运行的基本程序。在讲解重点内容时,应结合我国社会学制度改革中引发的理论和实施难点,发动同学对我国目前社会学学术状况和改革对策的思考与讨论。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三、对学生的要求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注意阅读有关社会学改革的最新动态,配合老师搞好课堂讨论,积极发言,并把学生在课堂的平时表现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一部分,计为总分的30%。

四、课程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是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

第一章 导 论

一、什么是社会学

1、学术界对社会学的定义

2、台湾学者龙冠海比较归纳

3、我们的定义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三、社会学与常识

四、社会学的功能 思考:

实证主义社会学与人文主义社会学的区别?

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1.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2.社会思想背景 3.学术背景

二、社会学学科的发展阶段

1.社会学的创立或发端阶段

2、社会学的形成或经典阶段

3、广泛发展阶段(即是指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三、创立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1、孔德的社会学观点

2、斯宾塞的社会学观点

3、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观点

4、韦伯的社会学观点

5、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观点

四、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

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社会冲突论

3、社会交换理论

4、符号互动理论

五、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简况

1、发展阶段

2、中国社会学的薄弱环节

[思考题]

1、论述社会学产生的根源;

2、西方社会学创立、形成、发展阶段总体上的特点;

3、论述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贡献;

4、论述韦伯对社会学的贡献。

第三章

社 会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1、语源含义

2、西方社会学界的认识 第一种:社会唯实论 第二种:社会唯名论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两个基本观点

4、社会的定义

二、社会的特点

三、社会的构成要素

四、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

二、社会的类型

下面是两种普遍采用的划分社会的方法:

(一)“五阶段”划分法

(二)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

第三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微观的视角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三、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第四节

社会运行

一、什么是社会运行

1、概念

2、基本类型

思 考 题

1、西方社会学界对社会的不同认识?

2、什么是社会结构?

3、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各自的特点?

第四章 文化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特性与分类

一、什么是文化

1、涵义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二、文化的特性

三、文化的分类

1、主文化和亚文化

2、主文化和反文化

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的构成要素

1、符号

2、价值观

3、规范

4、物质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层次

(一)文化的内部结构

(二)文化的外部结构

第三节

文化分析

一、文化分析的理论视角

1、功能主义的视角:

2、冲突论视角:

3、生态学的视角:

二、文化评价的几种态度

1、文化中心主义

2、文化理性主义

3、文化相对主义: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思 考 题

1、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2、文化的特性及分类。

3、文化的内部结构。

4、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意义

1、从个人角度分析:

2、从社会角度分析: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个人生物基础

二、外界社会环境

1、家庭

2、学校

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播媒介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1、人格发展理论

(1)库利 的“镜中我 ”理论(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2、生命历程理论(略)

二、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3、代差

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学习基本生活技能

二、学习基本社会规范

三、内化价值观念

四、培养社会角色

思考题

1、社会化的含义及类型。

2、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六章 社会角色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含义

(1)是社会地位的动态表现

(2)是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对应与一系列角色期望(4)角色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二、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三、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四、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角色认知

二、角色互动

三、角色扮演的前台与后台

四、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一、角色冲突

二、角色不清

三、角色中断

四、角色失败 思考题

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分类(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如何理解和处理社会角色冲突问题。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一、含义

二、社会互动理论

1、符号互动论

2、戏剧理论(拟剧论)

3、社会交换论

4、本土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

2、竞争

3、冲突

4、暗示

5、交换

第三节

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

2、特点

二、集合行为产生的原因或社会条件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思考题

1、什么是集合行为?

2、集合行为产生的原因或社会条件有哪些?

第八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定义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结构

一、群体凝聚力

二、群体规范

三、群体规模

四、群体领导

五、群体决策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含义

二、基本特征:

三、我国转型期的初级社会群体: 思考题

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什么是社会转型。

第九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含义

二、社会地位

三、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二、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1、方法

2、分层标准

二、当前研究的若干问题

1、中间阶层的走向问题;

2、弱势群体问题;

3、社会精英的构成问题、阶层与阶级概念的关系问题 第四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分层的标准

第五节

社会流动

一、含义

二、类型

三、合理社会流动及其意义

1、什么是合理流动:

2、合理流动的重要意义:

1、什么是社会分层?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主要内容?

2、试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当前中国农民工现象(利、弊)。第十章 社 区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的含义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

三、社区的分类

第二节

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一、社区发展

二、社区建设

第三节

虚拟社区

一、含义

二、特征

三、与实在社区的联系 思 考 题

1、什么是社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

2、谈谈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

3、谈谈你家乡的社区建设举措。

第十一章

一、含

二、构成要素

三、特

四、分

(朱力:《社会问题概论》)

1、异常群体社会问题:

2、越轨群体社会问题:

3、弱势群体社会问题:

五、社会问题理论

1.迪尔凯姆的社会整合理论

2.奥格本的文化失调理论

3、社会解组论

4、价值冲突论

六、我国当前的主要社会问题

1、人口问题

2、贫富差距问题

3、犯罪问题

4、失业问题

社会问题13

1、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形成了多种理论流派。请介绍你所知道的几种理论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2、什么是社会问题?试以我国当前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社会问题为例,分析该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解决措施。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控制

一、含义

二、特征

1、普遍性

2、阶级性

3、强制性

三、分类

1、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根据控制的手段)

2、硬控制与软控制(根据是否使用强制手段)

3、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根据控制是否依靠外部力量)

四、社会控制手段

1、习俗

2、道德

3、宗教

4、纪律

5、法律

6、社会舆论

第二节

社会越轨

一、含义及分类

二、社会越轨的特征——相对性

三、产生原因(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

2、心理学解释

3、社会学解释

思 考 题

1、什么是社会控制和社会越轨? 

2、社会越轨的相对性。

3、社会越轨的理论解释(文化传递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如何进行社会控制?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 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1)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2)进步的变迁与倒退的变迁;(3)进化的变迁与革命的变迁;(4)自发的变迁与有计划的变迁。

三、社会变迁的原因

1、自然环境

2、人口

3、发明和发现

4、非物质文化

5、文化传播

6、思想观念与主观努力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二、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三、不同国家的现代化类型

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五、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1)初始阶段,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辛亥革命)(2)权威危机阶段,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3)现代化发展阶段,1949年到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4)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至今

思考题

1、什么叫社会变迁?社会变迁都有哪些类型?

2、什么是社会现代化?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3、简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4、调查你所在的村庄或城镇,试描述其变迁过程与形式,并分析其发生变迁的原因,并简述你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

下载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学概论

    1简述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1开拓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机构观?社会的基6社区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社区是社会和12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一是规范社会秩19全球化的特征?1全球化......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平时 1、 何为社会角色?它有哪些类型? 答:人与人门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他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

    社会学概论

    1 社会: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 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包括所有社会行动。 3 科层制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

    社会学概论

    对科层制的批判 现代科层制是一种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的社会管理的典型方式。他能保证大型组织的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以及公平性,能满足大规模的责任制和协作的需要,从而最......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01 试卷总分:100 1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 “社会”一词源于(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3分)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学的定义:(P2)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 6、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8、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

    《社会学概论》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社会运行条件 答: 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2. 社会角色 答: 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