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

时间:2019-05-15 08:5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

第一篇: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

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

在苦难中成长

阿尔弗里德?诺贝尔(1833年-1896)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勤奋的家庭。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就在小诺贝尔出世的前一年,一场火灾烧毁了他家的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靠借债度日。为躲避债主上门,伊曼纽尔只好单身离家出I走,先到芬兰,后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就像安徒生童话里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也站在街头巷尾卖过火柴,以便赚几个钱帮助维持家庭生计。在那场大火中,诺贝尔的母亲为了救出孩子几乎丧了命,精神和健康都受到影响。

诺贝尔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纤弱多病,全靠母亲的精心照料,才活了下来。由于健康不佳,他的童年没有像别的孩童那样调皮、活泼和欢快,当别的孩童们在一起玩耍时,他只能充当一个旁观者。童年生活的这一遭遇使得他的性格比较孤僻、内向。到了8岁他才上学,只读了一年。这是他受过的惟一的正规学校教育。

伊曼纽尔的一些发明在俄国受到欢迎,经济状况开始好转。1843年诺贝尔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家里请一个瑞典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当有了一定的俄语基础后,再跟俄国教师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学识不亚于他的两个哥哥,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父兄的喜爱。后来,诺贝尔来到他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认真地思索,凡是经他耳闻目睹的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生活本身成为他的大学。

为了进一步扩展他的视野,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父亲让他出国进行旅行学习。两年中,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当他返回俄国时,已成长为一位精通德、英、法及俄语的学者,受过科学训练的化学家。同家后,他立即投入他父亲创办的“诺贝尔父子机械铸造厂”工作。当时,丁厂正为俄国生产急需的武器装备,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地雷、水雷及炸药的生产流程,研究过大炮和蒸汽机的设计。在这里,他不仅增添了许多实用的工艺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从实践中磨练

没有真正学历的诺贝尔,正是通过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科学家、发明家的。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束,使“诺贝尔父子机械铸造厂”的生意惨淡。伊曼纽尔于1859年带着妻子和最小的儿子埃米尔回瑞典了。留下三个儿子在俄国管理工厂。诺贝尔的二位哥哥致力于企业的复兴,诺贝尔则全力投入他心爱的发明创造。他废寝忘食地坚持研究设计,终于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三项发明并获得了专利,对此诺贝尔全家都很高兴,希望他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个有为的机械师。尽管这些发明不是特别重要,但是它给诺贝尔以信心,他决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发明创造中。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共获得的专利达355项,其中有关炸药的发明有127项。

多年跟随父亲研究炸药、鱼雷,使他的兴趣很快从机械方面转到应用化学。早在1855年曾担任他的化学教师的津宁教授告诉过他: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布雷罗将甘油慢慢加到浓硝酸与浓硫酸的混酸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将全部物料倒入水中,分离出底部的油状物,再用水洗去残留的酸,就制得了一种无色油状液体――硝化甘油,它具有猛烈的爆炸性能,由于它受到震动就会发生爆炸,故不易控制,无法应用。

诺贝尔和他父亲都深信硝化甘油具有发展前景,因而他们分别在俄国和瑞典研究它。父亲伊曼纽尔根据他在黑火药研制中的经验,将10%的硝化甘油加到黑火药中,企图制出一种强化炸药,但是由于他的化学知识有限,无法解决炸药的安全点火的问题。

诺贝尔则不一样,他首先仔细研究了硝化甘油的性质和制法,还参考了别人的研究成果,使他明确地认识到,要将硝化甘油变为实用炸药,一是要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来点燃炸药;二是在不减弱其爆炸力的前提下,使硝化甘油变得尽可能安全。

研究中进展不大的父亲把诺贝尔召到瑞典,父子合作研究。诺贝尔以其活跃的思维,经过50多次试验,终于在1862年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发明――诺贝尔专利雷管。他先将硝化甘油装在玻璃管里,再把玻璃管放进装满火药的锡管内,再装上导火线。装好后,邀他两个哥哥来到河边,将导火线点燃,投入水中,“轰”的一声,只见火花四溅,爆炸力果然比黑火药大。这初步的成功表明他弄清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办法,但是这次爆炸的主体仍是黑火药。为此他继续潜心研究。

在悲痛与困境中奋起

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1864年9月3日,试验中发生了硝化甘油爆炸,他们的实验室被炸成一片废墟,诺贝尔的五位助手,包括他的幼弟埃米尔都被当场夺去了生命。诺贝尔因当时不在实验室而幸免于难。他父亲也因这一沉重打击,悲伤过度,因中风而半身不遂。这次爆炸事故还使住在周围的居民对他们的试验更加恐惧,纷纷要求政府当局封闭这一实验室,有人甚至直接告诫诺贝尔,不准他在市内做试验。事故给诺贝尔带来的悲痛和困难是可以想象的,究竟该怎么办?

诺贝尔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挫折和不幸并未动摇诺贝尔的决心,他以不屈不挠的勇气把试验设备搬到郊外马拉湖中一艘平底船上,继续研究。经过百多次的试验,他终于发现运用雷酸汞可引爆硝化甘油。雷酸汞对震动非常敏感,受到冲击或摩擦能立即引起爆炸。但发明了装有雷酸汞的雷管终于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难题。这一发明可以说是爆炸科学中一次重大突破。

19世纪下半叶,欧洲许多国家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潮,矿山开发、河道挖掘、铁路修建及隧道的开凿都需大量烈性炸药,硝化甘油炸药的问世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诺贝尔因此及时在瑞典、英国、挪威、美国等国家申请了专利,并在瑞典建成了世界第一座硝化甘油厂,随后又在德国建立了国外的生产硝化甘油的合资公司。硝化甘油炸药在许多国家的企业获得了成功的使用。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硝化甘油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分解,强烈的震动也会引起爆炸,使它成为运输或贮藏中的隐患。不久,果然在美国旧金山发生运输硝化甘油大爆炸,整列火车被炸得粉身碎骨。德国一家工厂因搬运时发生碰撞,爆炸把工厂变成废墟。一艘满载硝化甘油的轮船行驶在大西洋,由于遇到大风浪,颠簸引起的爆炸,使船和人都沉到了海底。针对上述一系列惨剧,瑞典政府和其他国家先后下令禁止运输诺贝尔的炸药,并扬言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诺贝尔再次面临考验。

诺贝尔没有被吓倒,而是决心运用科学和智慧来解决问题,即一定要生产出安全的炸药。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找到一种合适的配料:硅藻土。这种蓬松的物质不仅化学性质稳定,而且具有较大的吸收力。将它与硝化甘油按1:3混和,就得到被称为黄色炸药的安全炸药。这一炸药使诺贝尔重新获

得信誉,生产黄色炸药的工厂获得了很快的发展。

黄色炸药研制成功了,诺贝尔的研究仍在继续。他认为黄色炸药虽然解决了安全运输的问题,但是不活跃的硅藻土降低了硝化甘油的爆炸力,应该研制新的配方。火棉(硝化纤维)也是一种炸药,能否将它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诺贝尔决定试试。

1875年的一天,诺贝尔在试验中不慎捅破了手,他顺手用火棉敷了伤口。夜里,伤口的疼痛使他不能入眠,于是他默默地思考,怎样才能使火棉与硝化甘油混合呢?眼前这火棉使他想到:可能使用含氮低的火棉效果较好,他立即起床做试验,当天亮时,一种新型的胶质炸药研制出来了。胶质炸药的发明在科学技术界引起了重视,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兼有安全可靠、爆炸力强的新式炸药。

胶质炸药的发明已充分表明诺贝尔在这一领域是优秀的,然而诺贝尔并没有就此裹足不前。当他获知无烟火药的优越性后,又投入混合无烟火药的研制,并研制出他命名为C89的无烟火药等。

在诺贝尔之后,人们还发现一些有机合炸药。1885年,德国一家染坊用作染料的苦味酸(三硝基苯酚)意外发生了爆炸,结果使人发现苦味酸具有更猛烈的爆炸性。这之后许多国家都采用它作为军用炸药。但它的酚羟基具有较强的酸性,能腐蚀金属弹壳和炮膛。这使化学家的注意力转向了TNT。TNT(三硝基甲苯)从二十世纪初首先在德国用于做炸药,很快得到推广,这是因为它爆炸力强,而撞击和摩擦的敏感度低,使用安全,且原料来源丰富。

诺贝尔的发明兴趣不限于炸药,他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有千方百计把这些想象付诸于现实的不屈不挠的毅力。为此他还研究过合成橡胶、人造丝,做过改进唱片、电话、电池、电灯零件的实验,还试图合成宝石。尽管这些研究相比之下,成绩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瞻远瞩流芳百世

纵观诺贝尔的经历和成就,有两点不寻常的特色是耐人寻味的。作为一个化学家,诺贝尔的主要兴趣似乎在应用化学方面。他的许多发明创造实际上都是将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实用产品或技术。翻阅诺贝尔的专利发明目录,可以看到他的发明绝大部分都是直接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用化工技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把科学成果转变成生产、生活的实际应用,科学才能造福于人类,科学研究才有意义。例如硝化甘油早在1846年已被意大利化学家布雷罗在实验室制得,在研究它的化学性质时就已认识到它具有强烈的爆炸性,而且非常敏感,但他没有找到安全使用硝化甘油的方法,仅把它用作治疗头晕和心脏病的药物。因为使用它带有相当的危险性,许多化学家都不敢碰它。

诺贝尔则看出了它的价值,于是冒着极大的危险研究它,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使它成为一种驯服的实用炸药。诺贝尔发明创造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面。从19世纪90年代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到,当时他对通过空中摄影来进行勘测和制作地图很有兴趣。由于当时还没有飞机,诺贝尔建议采用气球来实现这一目的。他还清楚地预见到未来的空中交通将不是通过气球或飞船,而是通过由快速推进器推进的飞机。这事情表明,诺贝尔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科技的新成果,并准备为它们的应用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历史的经验指出:人类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一批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家,更需要一大批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发明家、技术专家。诺贝尔就是一个楷模。诺贝尔除了将相当多的精力用于发明创造外,兴建自己的企业也花费了他不少的心血。当硝化甘油炸药研制成功后,他立即组织了几场大胆的示范表演,以取得企业对硝化甘油炸药的信任。与此同时,他联系了有远见的实业家共同办起了世界第―个生产硝化甘油的公司,他亲自出任公司的经理,还负责工程技术、公关、广告和财务工作。

黄色炸药的销量从1867年的11吨,发展1870年的424吨,到1874年已达3120吨。诺贝尔公司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世界性的企业。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诺贝尔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发明家,还是一个熟练的、有很强组织能力的企业家。

与许多富豪不一样,诺贝尔一贯轻视金钱和财产。当他母亲去世时,他将母亲留给他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瑞典的慈善事业,仅留下慈母的照片作为纪念。诺贝尔说:“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够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对于有儿女的人,如果除去留给必需的教育费用外,再传给很多的财产,我认为那是错误的,这样只能鼓励懒惰,使他不能发展个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才干。”

第二篇: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_名人故事

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1911年出生,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着名科学家。

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为新中国的成长作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影响最大和功勋最为卓着的人民科学家,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他在上世纪40年代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和航天领域内的最为杰出的科学家,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上个世纪整个应用科学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最为璀璨的极少数巨星之一。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原来写的是浙江杭州)。父亲钱家治(字均夫,1880年-1969年)曾留学日本。1914年父亲钱家治到北平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迁居北平宣武门外。1918年入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1921年转校北京高等师范学院第一附小。1923年钱学森入学北京高等师范学院附中,1929年毕业。

1929年秋,钱学森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铁道机械工程。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同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外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曾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钱学森与胡总书记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第三篇:那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

国旗下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不知道,你们听了刚才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有什么感想,你们知道吗?不管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还是那些后来成就很高的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其实都没有现实出与众不同,特别出众的聪明,都是像你们一样的普普通通孩子,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就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坚持不懈”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课本上的知识是基础,就好比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帮助你学好科学;

第一: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要有名一颗科学的好奇心,凡事多问个为什么?

其次,要善于动脑,脑袋像一台机器,多动脑就好比给机器上润滑油,只有多动,“机器”才会灵活;要多看科学书籍,科学书籍是你学习科学最好的启蒙老师,多看书会启发你的大脑,开阔眼界,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第三,要勤于动手,多参加小发明、小创作活动。第四,同学们,我校即将举行科技节,就让我们用激情与活力,积极寻找科学的金钥匙,勇敢地走进那神奇而又美妙的科技殿堂。让我们用灵巧的双手、睿智的大脑去发明、去创造,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攀登科学的高峰。拓宽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以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就一定能飞上科学的蓝天,为祖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屠呦呦中国大陆科学家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一人

屠呦呦中国大陆科学家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一人

2015年10月5日,可以载入史册的时刻: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爱尔兰)和大村智(日本),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在2011年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斯坦福大学教授露西?夏皮罗以这样的表述,高度评价青蒿素的发现。也正是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评选将屠呦呦的名字第一次推向了幕前,并称其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但当时,不少国人注意到,这位被世界认可的卓越女科学家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直到71岁才被评为博导。网络上,关于她的介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如果不是那次获奖,百度上很少能搜索到她的东西。这之后,她仍然保持和坚守着她几十年的沉默。又四年之后,她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变成了零,不负众望地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人,站上了科学荣誉的巅峰。屠呦呦仍然语气平静:“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屠呦呦的几句话,便将时间拉回到那个秉持集体主义的特殊历史时期。绕不开的研发抗疟新药的“523项目”慢慢被揭开,只是在那个年代,屠呦呦作为科学家的人生无法因其贡献而闪光。

那是在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受命担任科技组组长。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不慕浮华,埋头苦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北京的青蒿质量非常不好……我尝试用叶子,事实证明叶子里才有,梗里没有……做完动物实验后发现100%有效,再在我们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我们尝试用乙醚替代酒精,发现去除毒性很有效……我们又做化学结构,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克服原有的耐药性……”后来为了试药,她得了中毒性肝炎,很多同事们也得了病。

当时,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在做到青蒿这一步时,屠呦呦几乎把可以用的药都筛完了,200多种中药,380多次提取试验。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一直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就这么悄然绽放。

在1979年发表的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中,包括屠呦呦在内的所有作者和研究人员都隐去了自己的名字。

但是在30多年后,“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都重新点燃了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针对这一争议,拉斯克医学奖给出了解释,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而诺贝尔奖也似乎是这一争议的回应。以“第一”论英雄,这正是许多国际科学奖项所遵循的共同原则。因为,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茫茫黑夜中,是第一个发现者或发明人开启了希望的大门,为后来者找到了通往成功的路径,其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

面对荣誉所带来的争议和非议,屠呦呦则选择了以沉默来回应。获得诺奖后,她告诫在老家宁波的亲戚“不要宣传”。而她向外界表达获奖感言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个挺欣慰的事。”

字里行间,淡定从容。波澜不惊之中,浸润着质朴情怀。对于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来说,“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

屠呦呦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的55年里,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直至今天,85岁的屠呦呦依旧在那座小楼的一间办公室带着项目,“我还有很多要做的事”……

热议锐评:连日来,屠呦呦老人已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她配得上所有的荣耀与致敬。但屠呦呦获诺奖的伟大更在于几十年的沉默,不慕浮华,埋头苦干。比如,老人身上奋力拼搏、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科学风范,以及崇高的为民情怀和不辍的科学坚守……正如科学家饶毅所说:“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王石川《京华时报》)

素材运用: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心怀苍生的人文情怀;扎实做事;寂寞与坚持;冷静与沉淀;探索未知世界的第一人;当世界向你微笑;载入史册的时刻;我们的事业,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成都商报》、新华社、红网等)

第五篇:为什么世界上真正伟大的科学家都相信上帝

为什么世界上真正伟大的科学家都相信上帝

为什么世界上真正伟大的科学家都相信上帝?

【中华网论坛】发表于:2012-11-17 18:03:10

据英国科学家盖洛普曾对过去300年300位最著名科学家的信仰进行的调查,其中38人因无法查明其信仰而不计以外,其余262位科学家中不信上帝的有20位,占总数的百分之八。信上帝者则有242人占百分之九十二。甚至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学家全都是信上帝的。

驰名世界的细菌学创始人,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

“承认上帝的存在,这是信心……如果我们有了这种信心,就不能不对上帝跪下敬拜”!

大数学家高斯说:

“微小的学识使人远离上帝,广博的学识使人接近上帝”。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说:

“当人类看见上帝管理下宇宙的庄严秩序时,必定会感受到一种力量,催迫自己趋向规律的生活,去履行各种道德,并可以从万物中认出造物主上帝确是真善之源。”

事实上现代科学的基础是由一些基督徒学者建立起来的。

一、牛顿

牛顿是经典物理学的奠基大师,几乎所有近代科学都是在牛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牛顿毕生主要精力却用于神学的探讨。牛顿说:

“科学与上帝伟大的创造相比,不过如一个孩子在大海边偶然捡到一片美丽贝壳而已。可是大海里又有多少美丽贝壳啊!”又说:

“我愿以自然哲学的研究来证明上帝,以便更好的事奉上帝。”(《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5-6页)

二、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因创立相对论而对现代物理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作为犹太人的他对上帝的理解与其他科学家有所不同。但是他却是坚信上帝的,他说:

“荣耀而高超的上帝之灵在我们微弱心智所能察觉的微末细节上显示他自己,我对之衷心赞佩,我的宗教信仰由此构成。我深信有个高超的智能彰显在不可思议的宇宙当中,这构成了我对上帝的信念。”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可是没有宗教的科学却是无法前进的。”

在《爱因斯坦文集》第283页他这样写道:

“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找到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

三、爱迪生

曾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的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说:

“假如我否定上帝的存在,我就等于亵渎我的知识,我深信有一位全知全能,充满万有,至高至尊的上帝。”(《爱迪生传》第293页)

爱迪生与其友拉拖洛谈话。爱迪生说:

“我认为每一颗原子必由某种智慧所掌管。”

朋友问:

“这种智慧从何而来?”

爱迪生答说:

“从一个比我们更伟大的能力而来”。

四、达尔文

达尔文不能算最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对无神论者的影响。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始人,他的那本《物种起源》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可是达尔文却是个基督徒,在他的《物种起源》和《自传》中多次强调;自己从没有否认过上帝的存在,并称自己的学说与上帝创造宇宙万物毫不矛盾。达尔文在他的《自传》里这样写道:

“我相信原初的生命始于造物的上帝,若没有一个至极的原因,宇宙就不可能存在。”

只不过在某些国家因为种种原因所出版的其著作有删节,以上内容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

斯蒂芬.霍金在他的那部世界名著《时间简史》的结论部分,这样写到:

“即使只存在一个可能的统一理论,那只不过是一组规则或方程。是什么赋予这些方程以生命去制造一个为它们所描述的宇宙?通常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的科学方法不能回答。” 英国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教授,保罗.戴维斯在他所著的《上帝与新物理学》一书中这样写到:

“尽管只要在其他地方产生代偿性的无序,秩序的自发产生就不会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矛盾,然而,假如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在开始时没有相当的负熵储备,显然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秩序。假如总体的无序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一直是在增加,那么,在我们看来,宇宙创生时必定是有序的。这,难道不是为一个创世主上帝——设计者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吗?因为即使自然的过程可以产生出局部的秩序,但首先仍是需要先有些负熵来驱动这些自然的过程。” 病理学家、作家、电视制片人基特.派德勒在筹划一部关于精神和超自然现象的电视系列片时,这样描述了他见到现代物理学家们对超出物理学的问题如此关心时所感到的惊讶:

“几乎整整二十年来,我作为一个快乐的信仰还原论的生物学家进行我的研究,以为只要我努力研究,最终就能揭示出基本的事实。后来,我开始阅读新物理学的书。结果,我以前的信仰被粉碎了。

作为生物学家,我以前认为物理学家都是头脑冷静、清晰、不易动感情的男男女女,他们以一种冷静的、局外人的眼光居高临下地看待自然,把落日的光辉分解成波长和频率;他们是一帮观测者,把结构精巧的宇宙撕成死板的形式成分。

我的错误是巨大的。于是,我开始研读有着传奇似的大名的人的著作——爱因斯坦、波尔、薛定谔、狄拉克。我发现,他们并不是冷静的局外人,而是一些富有诗意、笃信宗教的人。他们所想象的东西是那么巨大,那么新奇,以至我所谓的‘超自然的东西’相形之下显得几乎平淡无奇了。”

下载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家

    科学家蔡方荫:土木建筑结构专家。江西南昌人。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2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分析和总结了......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小时候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小时候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一次,他面对愠怒的老师,不慌不忙地从书桌下举起另两只粗陋的小板凳,解释道:“这是我第一次做的,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那个......

    《诺贝尔》案例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诺贝尔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

    《诺贝尔》说课稿

    《诺贝尔》说课稿 《诺贝尔》说课稿1 文本也用较长的篇幅描写了这一内容,这应该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听了赵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有这样几点感受:一、目标清晰过程简约康德说过“......

    诺贝尔说课稿

    《 诺贝尔》说课稿 榆社县太星小学常俊飞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诺贝尔》 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

    科学家名人名言

    1.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2.“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

    人民科学家

    学习钱学森精神,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新模式 钱学森图书馆党支部 钱学森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通过......

    科学家故事

    牛顿三轶事 怀表成了鸡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