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有趣的变化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学目标:
1.能对既有的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2.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实验验证气体、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在小组互动下了解所有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能通过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发现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
教学工具:
教师用:瘪乒乓球、热水、蜡烛、金属螺丝钉及其配套螺母、气球、带导管和橡胶塞的试管、烧杯等。
学生用(每组一份):热水、瘪乒乓球、烧杯。
教学过程:
导入:从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夺得所有奖牌引申出国球,同学们喜欢打乒乓球吗?学生:“喜欢。”我也喜欢乒乓球,但是经常打坏球。把球给打瘪了。同学们在做游戏或打球的过程中可能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同学会把它扔掉,很可惜。那么如何让瘪了的乒乓球球鼓起来呢?。
教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让我这些乒乓球鼓起来呢?” 学生思考,可能会有学生提出用热水泡的方法。
教师:“原来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大家知道,科学是非常严谨的。如果要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就要进行实验。正好我这里有瘪乒乓球还有烧杯和热水,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实验,看看同学们的办法行不行。”
发放器材,进行实验。其中注意提醒学生在用热水的时候小心烫伤。
教师:“原来这个方法真的行,那是什么原因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的呢?”根据乒乓球的构造(内部是气体,外面是塑料皮)引导学生推断原因,基本上可以得到两个原因:
一、气体膨胀使球鼓起来;
二、塑料皮变形使球鼓起来。
教师:“刚刚我们有的同学说了,是乒乓球里面的空气被加热了,膨胀了,就把乒乓球顶起来了。看来我们还是要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球鼓起来的。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么?”
--1--下面老师来做个实验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能够发现什么道理。”
1、气体实验
教师做气球实验。把小气球口固定在试管口,保证密封。把整个瓶子放入热水中时气球鼓起来,放入冷水中气球瘪下去。
教师:“同学们都看到了这个现象,那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科学现象?”学生可能说出正确答案,教师总结:没错,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证明乒乓球是由于气体膨胀鼓起来的,还可以知道(板书)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那么液体和固体呢?他们有这种性质么?”学生可能回答有或者没有。教师:“老师教过大家,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答案。下面老师就给大家演示两个实验,然后大家从中间寻找问题的答案。”
2、做液体和固体的实验。下面我们再来设计一下液体实验。
我想用这个带橡胶塞子和小塑料管的试管做实验,首先我把这个塞子连带塑料管取下来,往瓶子里装满红色的液体,再把塞子盖上。先把整个瓶子放入热水中,我们看看有什么现象。”液体明显从玻璃管中流出。学生总结:液体受热膨胀。
那么再把它放入冷水中,看看会怎样。塑料管里面的液面在缓慢下降。找同学假设原因。教师:“看来液体受热也能膨胀,遇冷也能收缩啊(板书:液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性质呢。如:饮料出厂时没有灌装满、开水壶里面的开水从壶嘴溢出来等。教师:“这个世界上除了气体和液体外,还有什么纯在的状态呢?” 学生:“固体”。
教师:“那么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我们还要做实验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再看一下老师这里有个金属螺丝钉,大家可以看到它是什么体的?” 学生:“固体”。
教师:“那么我们怎样来验证固体能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哪位同学帮我来设计一下实验。”
教师:“我这里还有个金属螺母。大家看,这个金属螺丝钉能够从螺母中间旋进去。我把这个金属螺丝钉加热,加热以后看看还能不能旋进去。” 用蜡烛加热螺丝钉。
教师:“给螺丝钉加热的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我们一起看一下被加热的固体————螺丝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现在我把它旋紧螺母里。哎呀!这个螺丝钉不能从螺母中旋进去了,怎么回事啊!然后我把它放在冷水里冷却一下,我们再来看一下会发生什么。
--2--又可以旋进去了!那么这样一来就说明什么啊……”
学生总结:固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板书:固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教师:“我们做了这么多实验,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能够得出什么结论,时间三分钟(根据课时定)。”
教师总结:气体液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比如火车轨道都是一节一节连在一起而且每个连接点都有一定的距离,冬天和夏天电线的状态变化。新修的道路会在上面用切割机切一些缝隙。”学生对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回答。
我们今天又学了很多知识,我们知道了瘪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相信同学们也想做实验来证明。下面分组实验。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做实验学习了很多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又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的时候遇到问题时候大胆假设,多多观察和体会,共同探索科学的奥妙。
--3--
第二篇: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案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下河乡中心学校 武明杰老师
一、本课介绍:
这一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乒乓球入手,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这种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在实验中得到热胀冷缩这一科学原理。本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液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引导学生经历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探究的过程,认识到由于球内空气受热膨胀而使乒乓球鼓起来了。
2、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猜测——实验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实验了解气体、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
通过小球的变化体会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
六、教学准备:
1、教师用:热水、吹风机、瘪的及破的乒乓球各一个、小烧杯、小烧瓶、气球
2、学生用(每组一份):抹布、热水、瘪的及破的乒乓球各一个、小烧杯、小烧瓶、气球、大烧杯、纸、笔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有很多有趣的变化,谁来说说你观察到那些变化(例如,四季变化、植物变化)
2、我也观察到一个变化,出示教案,板书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探究主题
师:你们会打乒乓球吗? 生:会打。
师:在打球的过程中,有把乒乓球打坏的时候吗? 生:有,有时候打瘪了,有时候打破了。师:为什么会打坏呢?乒乓球的构造是怎样的? 生:里面有空气,外面是塑料包起来的。师:都玩过或见过吧? 生:是,玩过。
师:如果乒乓球被踩扁了或者挤扁了,你有什么办法使它重新鼓起来吗? 生:用热水泡。
师:怎么泡法?谁来具体说说。
生:把瘪的乒乓球放在一个杯子里,把热水倒进去,过一会它就会鼓起来了。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用吹风机吹。师:怎么吹啊?
生:先把乒乓球放在杯子里,再用吹风机的热风对准乒乓球瘪了的部分吹。
师:现在,我们用刚才的办法试试,看看行不行?
(一生用“吹风机吹”的方法上讲台演示,其余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热水泡”的方法实验)
(二)做足“假设”的文章,挖掘学生个性思维
师:我看到大家采用这两种方法都使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了,办法真好!但想想看,乒乓球为什么能鼓起来呢?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或者画下来。不要讨论,自己认真思考。
(我巡视指导,要求写具体,表述清楚,把字写好。)师:现在可以本小组内轻轻的讨论了,不要影响其他组。(小组讨论,时间大约2分钟)
师:我大致听了一下大家的意见,有这几种
1、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受热后的空气把乒乓球瘪的部分顶出来了。
2、热水或者吹风机里的热气渗透进去了,乒乓球里的气多了,所以像气球一样鼓起来了。
3、外皮一泡,受热变大,于是鼓起来了。你们觉得哪种可能性最大? 生:第一种。
(三)实验验证,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师:假如我不相信你们刚才的假设,怎么办? 生:有一种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体受热或会变大。
生:做个实验,说明塑料外壳能传热,使里面空气膨胀,把瘪的部分顶出来了。
生:可以把气球套在烧瓶口,加热烧瓶,看气球会不会鼓起来?如果鼓起来了,就能说明是空气受热膨胀使乒乓球鼓起来了。
师:看来有道理,大家想不想试试他这种方法? 生:想。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生:证明热气有没有从外壳渗透进去。
想看看是不是空气受热后上升把气球胀大了。师:我们看到的气球鼓起来了是不是与热空气上升有关呢? 生:我觉得没关系。
(教师演示:将套有气球的烧杯口朝上,用吹风机吹烧瓶的瓶体部分——再将烧瓶倒置过来吹。)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烧瓶口朝上,用吹风机吹,气球鼓起来了;将烧瓶口朝下吹,气球也鼓起来了,看来,气球鼓起来,与热空气上升没有多大关系。
生:我觉得做这个实验是想看看原来瘪的乒乓球受热后里面空气膨胀会把它顶出来。
师:刚才我发现只有一个组实验没有成功,气球没有鼓起来,你们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他们倒的水少了。
可能水不够烫。
也许倒的太慢了。
师。如果让烧瓶里的空气受冷,又会怎样呢?试一试吧!(生 简单实验)生齐说:皮球又瘪了。
师:这种现象就是空气的热胀冷缩。
(四)回顾与拓展
师:回顾一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怎么样使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并努力找到了原因——
生齐说:乒乓球里的空气热胀冷缩。师:在研究过程中,你又有什么问题产生了? 生:所有的物体受热后都会膨胀吗?
是不是热量越大,物体就变得越大并无限大下去。师:这些问题作为我们课下回家后的作业,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设计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热水 空气 乒乓球
体积膨胀 鼓起来
冷水 空气 乒乓球
体积收缩 瘪
热胀冷缩
总结 液体有 热胀冷缩 的性质
气体有 热胀冷缩 的性质
第三篇:《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反思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反思
邯郸市丛台区展览路小学
王雪鹏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是冀教版四年级(下)《有趣的变化》单元第17课,本课围绕物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探究液体、固体和气体受冷、受热后体积会发生的变化,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遇冷、遇热后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分为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学习的更有兴趣,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我并没有按照教材讲述的顺序,而是灵活的掌握了让教材为同学们服务的宗旨,并不是一味的教教材。所以我把液体和气体的有关内容放在了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制定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其方案科学性——实验探究——讨论实验结果——师生总结”这几个步骤进行,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运用“四动法”(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四步来探究物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如下:
1、利用多媒体资源成功地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了问题(烧开水时水还没开就溢出来),激发学生探究这些现象、奥秘的积极性,自发地产生了学习、探究的欲望。同时开放教学时间,让他们能从容的进行研究;开放学习空间,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探究;开放思维空间,使他们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上述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体现力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预测,设计,实验,讨论,学生自行探究了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不仅掌握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根据事实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预测,并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设是否正确,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探究的乐趣和实验成功时的喜悦。教学中对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研究是教师“以扶为主”,对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研究的是“从扶到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小组进行研讨、设计实验、自主探究,证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小组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放手让学生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验证完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我顺势引导: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如何来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得出结论: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进行活动拓展,给他们一片广阔的天空,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面参与创造条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科学世界;能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学到了探究的科学方法,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质疑能力。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共同钻研的合作者;是整合教育因素的组织者。而不能机械的把备课或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善于引疑、指导析疑、帮助解疑。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意识。老师就要根据课堂实际解决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多问、多想。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多媒体的使用。在本课中我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资源,让同学们看到了在实验外更多的生活中利用气体、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现象比如,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我设计了 “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夏天自行车轮胎为什么不能打的太足?”学生很自然的会想到热胀冷缩的原理。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理解,也开拓了同学们的知识面。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同学对个别问题回答得特别精彩,但我没能及时对这些同学给予更好的激励;一些同学因为过于积极回答问题,以至我提问题时不够均衡,个别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没能得到充分的发表。这些都是以后应该注意的。
总而言之,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实实在在地搞科学。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作为一个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反思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活动总结
本活动围绕物体的热胀冷缩设计的活动,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遇冷、遇热后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个活动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制定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其方案科学性——实验探究——讨论实验结果——师生总结”这几个步骤进行,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运用“四动法”(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四步来探究物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活动实践,我感到本活动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如下:
1、利用多媒体资源成功地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了问题(烧开水时水还没开就溢出来),激发学生探究这些现象、奥秘的积极性,自发地产生了学习、探究的欲望。同时开放教学时间,让他们能从容的进行研究;开放学习空间,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探究;开放思维空间,使他们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上述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体现力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预测,设计,实验,讨论,学生自行探究了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不仅掌握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根据事实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预测,并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设是否正确,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探究的乐趣和实验成功时的喜悦。教学中对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研究是教师“以扶为主”,对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研究的是“从扶到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小组进行研讨、设计实验、自主探究,证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小组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放手让学生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验证完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我顺势引导: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如何来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得出结论: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进行活动拓展,给他们一片广阔的天空,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面参与创造条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科学世界;能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学到了探究的科学方法,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质疑能力。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共同钻研的合作者;是整合教育因素的组织者。而不能机械的把备课或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善于引疑、指导析疑、帮助解疑。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意识。老师就要根据课堂实际解决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多问、多想。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多媒体的使用。在本课中我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资源,让同学们看到了在实验外更多的生活中利用气体、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现象比如,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我设计了 “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夏天自行车轮胎为什么不能打的太足?”学生很自然的会想到热胀冷缩的原理。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理解,也开拓了同学们的知识面。
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同学对个别问题回答得特别精彩,但我没能及时对这些同学给予更好的激励;一些同学因为过于积极回答问题,以至我提问题时不够均衡,个别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没能得到充分的发表。这些都是以后应该注意的。
总而言之,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实实在在地搞科学。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作为一个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科技活动,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科学教案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科学教案
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设计试验验证液体、固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情感目标-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2.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它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知识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
一.(创设情境)课件展示“水烧开、瘪乒乓球鼓起来、电线冬、夏两季的变化” 1.请根据这些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记录下来。探究活动
一.活动 “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解释生活现象:商店的瓶装液体商品为什么不装满?水没烧开。(参看课本插图)2。说说我们的猜想。(生自由发言。)3。记录我们的猜想。二。活动:“设计实验”
1.分组讨论:“选择什么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2。看看课本的提示。
3。小组讨论多种实验方案。(记录下来)拓 展
一.找找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第二课时)引入
一.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1.生自由介绍。探究活动
一.活动:“实验验证”
1.分组实验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提示:用表格的方式)2。分析表格,得出结论。
3.交流:在实验中,我们有没有增加或减少液体? 4.我们的结论:
拓-一。用我们的研究结论说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第三课时)引入
一.活动:“固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仿照活动1来研究。
2.交流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及解释。探究活动
一.活动:“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猜想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2.根据我们的假设设计实验。3。共同交流得出结论。二.活动“生活应用” 1.看图解释现象。2。记录更多的现象及解释。3。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发现。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液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固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气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