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时间:2019-05-12 23:3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篇: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怎样才能省力

教学目标:

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教学难点:

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教学准备:

图钉 磁铁 小铁片 绳子 木板 钉锤

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欢迎同学们度假归来。过了一个年大家都精神抖擞,有些同学又长胖了不少啦。同学们都大一岁了,看看是不是也长高了、长力气啦?老师想选几个同学先来玩玩掰手腕比赛,看看谁的力气大?

2、掰手腕比赛:

选三至五组同学进行比赛,请大家留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玩这游戏的,(看看新一年回来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强了),谁赢了?为什么能赢?

(同学评判)

老师参与比赛:(1)先是悬腕进行比赛:请同学们观察点评。

(2)找个支点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点评。

3、认识简单机械:

有了支点,我们可以借力,或者说可以省力。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科学原理。我们把这种借助支 点省力的原理称作杠杆原理。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

4、拔图钉比赛:

设计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省力的方法,看谁拔得快。方法:手拔

磁铁吸出来 用小铁片撬

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的区别(不使用机械会手痛,感觉很用力,使用机械感觉很轻松,省力。)

讨论: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 二.新授 1.简单机械的应用

出示任务: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任务? 将油桶送上台阶 将桶盖打开 将泥桶送上房檐 将谷物磨碎

分组讨论、交流(使用各种机械,也有同学会说到机械的组合使用。)小结: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简单机械。2.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看书中插图):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那些工具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那些简单机械?

小组讨论:将自己找到的简单机械与同学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3.动物的省力“工具”

动物身体上的那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仔细观察,比比谁的发现多。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啄木鸟:杠杠、斜面 蜘蛛、蚂蚁:杠杆 虎:斜面 教学反思:

2、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2.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3.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

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教学准备:

简单机械实验盒 钩码 各种重物平衡尺 天平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

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 二.新授

1、杠杆三要素。

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

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1.将重物抬起来

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

学生实验制作,记录。汇报交流。

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三个点。

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出示杠杆尺,简单介绍。

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法。第二课时

小组实验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能发现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

小结:规律 阻力X 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3、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再次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的将它抬高? 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实验并用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4、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的杠杆三点在那? 跷跷板

蒜夹压汁器 夹子等

讨论分析:剪刀、船桨、高尔夫球杆用到了那种杠杆?

5、拓展:

(1)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

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划出简图。(2)阅读“科学在线”,认识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3)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

阻力X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教学后记:

3、轮子的妙用 教学目标:

1、知道轮轴的基本组成及轮轴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

2、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应用轮轴工作时省力的原因,并用实验找出各种轮子的优点和不足。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变形轮轴的认识,并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轮子的作用。

4、将自己发现的生活中遇到的应用了轮轴的实例与同学交流。教学重点:

知道轮轴的基本组成及轮轴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应用轮轴工作时省力的原因,并用实验找出各种轮子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准备:

螺丝刀、扳手、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人们利用杠杆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使用中发现,还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于是人们又进一步地改造了杠杆,发明了其他简单机械。

二、杠杆和轮轴

1、多媒体出示石磨工作图。

(1)学生观察、分析石磨上使用木棍有什么好处?

(2)进一步分析石磨杠杆的工作原理;并试着找出石磨杠杆的三个点。

2、多媒体出示汽车方向盘图。

(1)比较汽车方向盘与石磨工作原理的相同点;并试着找出方向盘上杠杆的三个点。

(2)分析汽车方向盘工作时的优点,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

3、教师介绍: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轮轴。

4、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1)小组讨论交流。(2)全班交流。

三、巧用“轮子”

1、谈话:实际工作中,人们经常对轮子进行改造,使它变成另一种简单机械,帮助我们完成一些特殊的工作。

2、多媒体课件出示改造的“轮子”。

3、小组讨论:我们用“轮子”改造的简单机械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

4、交流。第二课时

四、研究吊车上的“轮子”

1、分组观察吊车图片,讨论

吊车上使用了几种“轮子”?它们有什么作用?

2、交流。

3、分小组研究吊车上的一种“轮子”。(1)分组制定研究计划,教师指导。(2)交流研究计划。(3)分组实施研究。

要求填写好实验记录,并给自己研究的“轮子”取一个名字。

4、交流研究结果。

5、活动:到底谁的力气大。第三课时

五、研究另一种“轮子”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另一种轮子——齿轮,看看齿轮有什么作用。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研究计划,并制定出本小组的研究计划。

3、发放材料,分组开展研究活动。

4、交流研究结果。

六、课后作业:设计一种新“轮子”。板书设计: 3.轮子的妙用 杠杆和轮轴

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轮轴。教学后记

4、斜坡的科学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教学难点: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

三、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四、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课后小结:

5、自行车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常见的机器由哪几部分构成。

3.能设计并制作一架简单的机器。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前几课教过的几种机械:杠杆、斜面、轮轴、滑轮。

二、新授

1.分析一种复杂的机械

出示挂图。

自行车的三个部分:刹车:杠杆。龙头:轮轴。脚踏:轮轴。

2.机器的四个部分

出示自行车挂图

工作部分:转动的车轮。

动力部分:它靠什么力量转动。

传动部分:是通过什么把动力部分的能量传到工作部分的。

操纵部分:是通过什么来操作自行车的运转的。

小结:完整机械有四个部分。选择自行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第二课时

3.认识动力机和传动部分

蒸气机:通过燃烧煤产生热蒸气,再变成动力。

内燃机:燃烧油料产生动力。

皮带传动:通过皮带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链条:通过链条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齿轮:通过啮合的齿轮来传动。

4.巩固

分析洗衣机、机械表、缝纫机的四个部分。

找出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作业:

1.找出生活中常见机器的组成部分,分析各部分中简单机械的作用。2.制作一个机械模型---我的机器。

板书设计: 5.自行车 动力部分 传动部分 工作部分 控制部分 课后小结:

6、小鸟和小猫

教学目标: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务,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图表和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能力

3、知道不同类型的动物的生殖方式是不同的,及什么叫做生殖。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图表和表述研究过程结果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图表和表述研究过程结果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动物的生殖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讲述:动物的种类繁多,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不同种类的动物是怎样产生后代的,让生命得以延续,使人类拥有更多朋友的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新生命的诞生

1、交流汇报:各种不同的动物它们是如何产生下一代的?

2、汇报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汇报一类动物

3、动物类型举例:昆虫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4、教师适当板书

5、比较分析:各种动物是怎样进行生殖的?

它们的生殖方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6、分类:怎样根据生物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给他们分类,说说自己的理由

7、比较分析鲤鱼、青蛙、海龟、麻雀四种动物的繁殖方式 a、填写记录表

b、讨论交流:表中四种代表动物的产卵环境、卵的数量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规律吗?

表中每种动物一次产卵数量有什么差异?所产的卵都能成活吗?为什么? 鸟和猫在产生下一代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相比,表中四种动物产生下一代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三、特殊的本领

1、阅读资料

2、搜集信息,介绍更多特殊的本领

四、阅读科学在线,并讨论:

试管婴儿为人类解决了哪些问题,带来了那些弊端? 板书设计: 6.小鸟和小猫 新生命的诞生 生殖 试管婴儿 课后小结:

7、落地生根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繁殖的方式。

2、通过搜集有关植物繁殖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植物繁殖的知识。教学重点: 植物的繁殖方式。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的植物繁殖的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花盆、剪刀、植物枝条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认识植物的繁殖方式

1、交流: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举例说说植物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繁殖。

2、讨论:

(1)植物的这些繁殖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动物的生殖方式和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4、小结:大多数植物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有些植物也可以通过根、茎、叶进行繁殖。

第二课时

三、帮助植物繁殖

1、谈话:人们利用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繁殖的特性,在农业生产和园艺上,创造了一些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扦插、压条和嫁接等。

2、提问:你们想知道这些方法吗?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0页有关内容。

4、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用以上方法进行植物繁殖的实例。重点介绍扦插的方法。

5、分小组利用扦插的方法繁殖一株植物。

6、课后作业:利用其他方法繁殖一株植物,并将帮助植物繁殖的方法和经验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7.落地生根 开花

传粉

受精 扦插

压条

嫁接 课后小结:

8、相似与差异

教学总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遗传与变异,学习数据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学重点:

了解遗传与变异,观察人与人、动物与动物的相似与变异之处。教学难点:

数据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分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遗传,学习数据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学重点:

了解遗传,观察家人、同学与自己的相似之处。教学难点:

数据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具准备:

小组分类统计图表两张(34面上图及左下方图)。全班分类统计图表两张(34面上图及右下方图)。

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观察法——归类统计法——课外延伸法 教学过程:

1、讨论法:启发学生寻找观察人物相似特征的方法。A、目标激趣:

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寻找自己的特征与同学有哪些相似之处?然后进行归类统计,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B、质疑讨论:

你用哪些方法可以找出自己与同学的相似特征?(五官、体形、举止、言谈„„)

你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寻找自己与同学的相似特征?(看照片、照镜子、相互看„„)为缩小观察范围,请看书33和34面,书中要我们着重观察人物哪几个方面的特征?(舌、额头、耳垂、手指)

2、小组观察法:将自己这四个方面的特征与同学进行比较、记录。A、发表格:每人两张(34面上图及左下方图)。B、分小组:六人一组。

C、观察:组内人员相互观察,统计,完成下发的两张统计表格。

3、归类统计法: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人。

A、出示全班分类统计图:四个方面逐一用打钩方式进行统计。B、出示全班坐标统计图:按A、B、C、D四类用柱状图表示。C、学生讨论: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什么规律?

4、课外延伸法: A、个人课外观察作业:

观察自己与家人在舌、额头、耳垂、手指4个方面的特征,并填入33面的表格中。

B、小组课外观察作业选题:

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它们的颜色、形态都一样吗? 我们学校种植的蝴蝶花,它们的花瓣、色彩、形状一样吗? 我们爱吃的玉米,颗粒的颜色都一样吗?

搜集某类动物或植物的下一代与其自身相比,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个体异同的兴趣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愿意把自己组的研究结果和别人交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知识目标: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难点:变异现象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

教学准备:灯片(鸡冠的图片)、记录卡、大蒜瓣(或豌豆)教学过程: 1.交流课外观察。

A、我们爱吃的玉米,颗粒的颜色都一样吗? B、花丛中蝴蝶的颜色、形态都一样吗? 2.观察鸡冠的差异。A、灯片出示各种鸡冠。B、观察。C、交流。

观察鸡冠的颜色、形状都一样吗?各有什么特点?

其他生物不同个体之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差异? 2.研究大蒜瓣个体之间的存在的差异。A、展示书上研究方案 B、小组讨论制订研究方案。C、小组研究。

D、小组之间交流研究结果。

学生自由的将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其他人看。3.讲解:变异。A、讲解:变异。

B、学生举例:有关生物变异现象的实例。

4.统计全班各组中大蒜瓣的数量,并制成统计图,分析它的变异。A、统计全班各组中大蒜瓣的数量。B、学生画统计图 C、看图分析:

(1)每组的各个大蒜瓣的数量是否一样?有什么规律?(2)对大蒜瓣的数量多少的规律作何解释? 5.课外拓展。分析变异现象的利弊。板书设计: 8.相似于差异 体形 举止 音容笑貌 繁殖 ——基因 课后小结:

9、克隆羊--多莉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会收集资料,能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到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的资料;

2.学会交流和汇报,能够将自己的收获展示给大家,并能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他人的信息。

知识目标:了解克隆技术的利弊,认识到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情感目标:

1.体会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2.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人合作;

3.激发对生物技术发展研究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到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的资料; 教学难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利弊,认识到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和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进入沙龙 出示“克隆羊---多莉”的图片

介绍多莉的相关资料(包括诞生的时间、特别之处、对世界的影响)学生提出问题

介绍课的形式,进入沙龙

二、沙龙活动

(一)、走进“克隆” 老师作为主持人组织学生将各自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资料与大家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并补充不全面的地方。

(二)、亲近“克隆”

提出问题: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了那些影响? 讨论形式:

a.学生与学生展开讨论 b.学生与老师展开讨论 c.个别与集体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归纳对克隆技术的认识。第二课时

(三)、拓展“克隆”—基因工程

1.学生推举小主持人介绍“科学在线”的内容,和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展示;

2.组织开展:对基因工程的讨论 3.汇报自己对基因工程的认识和展望。三.沙龙结束

教师对本节课做出评价(多方面); 展望并激发学生的继续研究的兴趣。相关的资料链接:

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克隆设想。1952年:科学家开始用青蛙进行克隆实验。

1970年:克隆青蛙实验取得突破,青蛙卵发育成了蝌蚪,但是在开始进食以后死亡。

1981年:科学家进行克隆鼠实验,据称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了正常的鼠。1984年: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诞生。

1997年2月24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羊培育成功。科学家用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一只克隆羊。

1998年2月23日:英国PPL医疗公司宣布,该公司克隆出一头牛犊“杰弗逊先生”。1998年7月5日: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

1998年7月22日:科学家采用一种新克隆技术,用成年鼠的体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三代共50多只克隆鼠,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克隆动物克隆出克隆动物。

1999年5月31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成年体细胞克隆出第一只雄性老鼠。

1999年6月17日:以美藉华人科学家杨向中为首的研究小组利用一头13岁高龄的母牛耳朵上取出的细胞克隆出小牛。

2000年1月3日:美国著名华人杨向东,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

2000年1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这只恒河猴被命名“泰特拉”。2000年3月14日:曾参与克隆小羊“多利”的英国PPL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5头克隆猪。

课后小结:

10、生命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1、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认识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探索过程;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分析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重点:

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学难点:

分析有关观点和依据,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2、分组准备一张记录表如45页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长期以来,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而生命的起源依然是一个谜,对于这个问题,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让我们来互相交流有关资料。

二、了解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观点:

1、学生汇报,老师将其分类板书 古代:中国—女娲造人

西方—上帝造人

学者推测—由非生命的物质直接转化而来。近代:由非生命物质逐步演化而来—来源于科学实验 现代:生命来自于地球之外—推测

2、教师小结: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生命的踪迹,人类从未放弃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但几千年来对生命起源的问题仍然处于探索中。

第二课时

三、交流: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1、讲解:有观点称生命来自于地球以外的星球,那么地球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2、交流有关观点

3、收集、整理在资料卡片中。

4、小结:人类目前没有发现在地球外的生命,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四、作业:写一篇科学短文——地球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课后小结:

11、寻找进化的证据

教学目标:

情感:培养学生善于交流愿意与人交流的美好精神。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基本了解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教学重点:

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准备:

化石标本、沙子、熟石膏、纸盒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后,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发展出形态各异的生物,并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样子。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的呢?

二、新授

1、讲解: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2、学生活动

观察化石并对他们进行分类。

3、学生交流将自己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 思考:化石能告诉我们古生物的哪些信息?

4、化石形成的模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5、作业:

恐龙是地球上曾经繁荣昌盛的动物,后来突然从地球上消失。科学家根据恐龙的化石研究了很多种恐龙。那么你知道哪几种恐龙呢?

收集关于恐龙的资料,并以恐龙档案卡的形式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6、学生活动:

展示恐龙档案卡,比一比谁制作的更精美。

7、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上相关的资料,推测恐龙灭绝的原因。

将推测的结果填入表中。

8、交流:

将自己的推测结果与同学交流。生物进化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

3、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4、培养学生“世界是运动”的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含义,能以某种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某种生物的进化过程。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言:

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成千上万种生物,目前已经命名的有150多万种。我们现在看到的生物与远方时期的生物有很大的差异(灯片或其它电教手段出示相关图片)。这是为什么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探究一下生物进化的过程。

二、讲授新课

(一)活动1(搜集和整理有关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1、教师:简介达尔文不怕困难,跋山涉水、采集标本、挖掘化石的故事。(板书:自然选择)

2、学生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有关达尔文的其它资料相互交流、讨论。

3、说一说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对自己的影响,我们应该向达尔文学习些什么?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怕困难、敢于开拓的精神)

4、教师结合学生讨论,进行小结。第二课时

(二)活动2

1、以长颈鹿进化过程为例,认识“自然选择”物种的含义;

2、学生讨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3、选择一类其他的动物,试着解释他们先怎样进化的。(要求学生大胆想象,热烈讨论)

4、教师小结: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过程。

三、全课小结:

13、山脉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风化作用及地表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从而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3、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表岩石的变化。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教学难点: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教学准备:酒精灯、试管夹、玻璃、一杯冷水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观看视频资料,感受“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小组讨论后回答:

(1)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2)想象“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老年山脉”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2、推测:山脉的变化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作用?

3、交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4、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2、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认识风化作用。第二课时

三、拓展延伸

1、看图,认识蘑菇石。

2、推测蘑菇石形成的原因。

3、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测并写出实验报告。课后小结:

14、沙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2、知道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沙尘暴的成因。3、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喷壶、沙土、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和视频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沙洲图片

二、探究沙洲的形成

1、提出问题: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观察示意图,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思考:在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石块有什么不同?沙洲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3、汇报自己的猜想。

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5、比较喷水前后的“景观”。

6、讨论:如果注入更多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7、小结沙洲的形成。8、拓展:试着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自然界洪水的冲刷和搬运现象。想象一下,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探究鹅卵石的形成 1、欣赏鹅卵石

2、学生猜想,提出假设:鹅卵石原来的形状是什么样子?它们上怎样形成的?

3、汇报自己的猜想结果。4、教师出示实验材料。

5、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模拟实验。6、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7、分组开展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做好实验记录。8、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观察打磨机,概括鹅卵石的形成。10、拓展:(1)风的搬运作用;(2)冰川的冲刷和搬运作用 课后小结:

15、溶洞里的钟乳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提出关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用文字的语言赞美钟乳石构成的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景象。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科学知识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想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准备

石灰石、稀盐酸、滴管、盘子、尽可能丰富的钟乳石图片、视频资料。烧杯、玻璃瓶、碟子、曲别针、线绳、苏打晶体、蒸馏水。教学过程

一、科学引入

我们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美丽景色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同学们是否知道那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溶洞,溶洞中的钟乳石随处可见,形成了奇妙无比的溶洞景观,更体现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多媒体展示钟乳石景观)

二、科学探究

1、语言描述通过观察,谈谈你对钟乳石的印象?(观看钟乳石图片,用自己的话对钟乳石进行描述。)

2、猜测钟乳石的形成

你知道溶洞里的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适当提示:

钟乳石主要形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靠什么力量形成的?在短时间里能形成吗?

3、指导实验(1)选择一块石灰岩

(2)用滴管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上。(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4)滴稀盐酸时要注意安全。

(5)观察岩石滴酸后的变化时,不要用手去摸。

4、汇报实验结果 谁能把刚才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汇报给大家。

交流时要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汇报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交流时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和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5、自制钟乳石

(1)、自然界中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观察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2)、提示实验过程(多媒体展示)

(3)、教师展示提前一周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按教师的提示,组装好实验装置,准备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自己设计记录表,将实验结果用条形图画下来。结合自己的实验装置,观察教师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4)、解释观察到的现象: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6、阅读科学在线,验证自己的推断。

三、拓展活动

1、继续观察自己的实验现象,并随时做好记录。

2、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节假日,到广西桂林或其他有溶洞的地区旅游,感受钟乳石、石笋、石柱等自然景观。

写一首小诗或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16、人类改变地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人类的哪些活动起到了改变地表的作用。

2、能将人类各种改造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

3、能设计一个清晰的方式整理辩论或研究的结果。

4、能按照“对保护地表是否有利”的标准对人类影响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人类改造地球的活动。

2、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与自己持不同看法的同学的观点。

3、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怕被别人否定。

科学知识:能有根据地举例说明人类那些改造地表的活动是对人类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召开辩论会等方式来探究“人类活动队地表的影响”的问题。

教学准备:有关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作用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关人类引起地表形态发生的活动图片、视频材料。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我们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壮美的自然景观,高山、河流、平原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前三课的研究,你认为是哪些自然力量引起地表变化的?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某种地表形态的改变往往是由许多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自然力量,还有那些力量能引起地表的变化? 科学探究

一、人类活动改变地表

对于人类的那些活动影响着地表的变化,我们已有所了解,把课下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1、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3、板书学生总结的人类改变地表的活动方式

人类的这些活动使地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按着

对保护地表是否有利把这些活动进行分类。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不受破坏呢?

二、辩论会

1、提出问题:某地由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数量减少,不足以维持当地的粮食供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提出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的方案。对这一方案,你的意见是什么?

2、自由结组

赞成围湖造田的为正方,反对围湖造田的为反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结组。

3、组内准备辩论材料

提示学生在准备材料时要注意,观点是什么?围绕这些观点的理由都有哪些?怎样总结。

4、展开辩论

(教师随机组织,但教师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5、总结

经过辩论,我们的观点是什么?

谈谈自己对上述观点的理解,并向周围的人们进行宣传 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有关信息。拓展活动

我国是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大国,每年出口量很大,同时也是使用大国。使用一次性木筷有什么利弊?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保护环境,拯救森林的角度思考,可采用何种解决方案?

课后小结:

17、常见矿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角度描述矿石的特点。

2.能根据矿物的不同性质对矿石进行分类。

3.能举例说明每一种分类方法(或标准)的优缺点。4.能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各种矿物之间的相对硬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矿物。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矿物的条痕。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矿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2.能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宝石的用途

教学准备:常见矿物、刻刀、磁铁、无釉瓷片、铜钥匙、铜币、铁钉、玻璃片、砂纸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地球上的岩石大多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矿物是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资源。关于矿物,你都知道些什么?

2、出示各种常见矿物。

3、讨论:你希望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什么养的工具?采用什么养的方法?怎样记录实验结果?

4、交流。

5、阅读教材:77页

6、提问:怎样观察矿物的颜色?

7、讲解:条痕就是矿物再无釉瓷片上刻划留下的痕迹,是矿物的粉末,能够转为准确地反映矿物的颜色。矿物条痕的颜色与矿物的实际颜色是有一定区别的,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准确颜色。

8、认识摩氏硬度计。

9、分组活动、做好纪录。

10、交流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比较各种矿物的特征。

11、根据对矿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标准给矿物分类。

12、交流各族的分类标准和结果,比一比谁的分类标准更科学。

13、评价学生和分类活动。

14、讲述:有些矿物经切割和磨光后可制成美丽的宝石,关于宝石你知道些什么?

15、认识一些宝石及其用途。

16、布置作业:搜集宝石及宝石的用途。附板书:

形状

颜色

光泽 17.常见矿物

条痕

硬度:摩氏硬度计

课后小结

18、金属的来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辨别出常见的金属制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2.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金属材料是从什么矿物中提炼出来的。3.能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金属矿石的共同特性。4.能设计实验研究“铜、铁、铝”等金属有哪些特性。5.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常见金属的用途。6.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教学准备:

生活中各种金属制品,如铁锅、铜钥匙、电线、铁刀、铜币等;分别含有铜、铁、铝、锌、铅、钨等各种金属矿物质的金属矿石,电池、灯泡、小刀、酒精灯等实验工具。

金属用途方面的资料或图片。教学过程:

1、谈话: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从矿物中冶炼铜和铁,铸造出铜器和铁器。自从掌握了冶炼技术以来,人们从矿物中提出许多有用的金属,如铜、铁、铝等。现在,利用金属制成的工具、机器等随处可见。

2、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由金属制作的各种物品,你知道吗哪些?

3、交流。

4、打开书,80页,图中这些物品分别是由那种金属制成的用直线将矿物、金属及其制品联系起来。

5、汇报结果:

6、交流:从金属矿物中能提炼出哪些金属?这些金属有什么用途?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

7、提问:你想研究金属的哪些性质?

8、选择问题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提示学生设计对比试验,进行比较分析。

9、汇报实验方案,并加以改正。

10、分组活动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1、分析实验结果。

12、讨论:金属的这些性质有哪些用途?

13、总结:金属的共同性质与用途。附板书: 18.金属的来历

有金属光泽

导电性能好

传热性能好

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延展性)

34(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描述炼铁的基本过程,体验到炼铁的复杂性。2.能模拟开采矿物的主要过程。3.将本组的开采方法与其他小组交流。

4.能为本“公司”的产品设计一段较好的广告词。5.能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处理废矿渣的方法。教学准备:

有关炼铁的资料和图片;

几种矿物、天平、信封、熟石膏混合物、锤子、棉布、泡沫塑料杯、护目镜。

教学过程:

1.谈话: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金属的共同性质,金属通常是从岩石或矿物中提取出来的。

2.出示人们从铁矿石中提炼铁的资料和图片

3.讲解:钢铁的冶炼过程包括:⑴传送带将原料送入鼓风炉内,再由下方送进热风,炉里的最高温度为2300摄氏度。⑵从鼓风炉的出铁口中流出熔化的铁的成分,这就是生铁。其中还有很多杂质。⑶将生铁转移至炉内制成钢。⑷将钢压成各种形状。

4.交流:炼铁过程的感受。5.阅读科学在线

6.提问:什么是冶金工业?

7.讲述:矿产资源一般都埋藏在地层里,开采矿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让我们通过实验模拟开采金属矿产的过程。

8.出示实验材料。

9.按课本中的过程进行操作。

10.提问:实验中泡沫塑料杯和熟石膏分别模拟什么? 11.课后完成记录结果,课上交流:

A.(1)我们小组开采出来的矿物是:

(2)设计图表,表示出本组开采的矿物名称和质量

35(3)概括出本组开采矿物的方法:

(4)将本组开采的结果与事前交给老师的信封中的相关矿物信息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是:

(5)给本组开采矿物做一个广告,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的用途。B.在制作和开采过程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将本组开采矿物的方法和过程与其他小组比较,谁的方法有效?

C.讨论:当矿物从“矿石体”中开采出来以后,剩下的废弃物就是“矿渣”,“矿渣”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想一想该怎样处理?

D.评价学生活动。附板书:

金属的来历(第二课时)

原料

鼓风炉

熔化的铁

炉内成钢

压成各种形状

课后小结:

19、煤与石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从煤和石油中可以提炼出哪些原材料。

2.能通过调查发现煤和石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关系。3.把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4.认识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5.认识人类开采煤和石油的方法。教学准备:

煤与石油的资料或图片

煤与石油的形成和开采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1.谈话:煤、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除了作能源,它们还有哪些用途?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3.分析:从煤和石油中可以获得哪些提炼物?说说它们的用途? 4.举例说明一些日常用品是有哪些提炼物制成的?

5.小结:塑料、涤纶、尼龙、涂料、阿司匹林和糖精等都是由煤和石油的提炼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加工制成的。

6.讨论:如果没有煤和石油,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7.出示煤与石油的形成资料或图片 8.认识煤和石油的形成

9.讲解:煤和石油都是远古时代的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的变化而形成的,含有碳、氢的可燃性矿物质,它们含热能较高,使用方便,因此成为矿物燃料。

10.出示煤与石油的开采资料或图片 11.认识煤和石油的开采过程

12.小结:煤、石油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将来必定用完,所以我们要好好的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不能随意浪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根据资料计算地球上现存的煤和石油还能开采的年限。2.能通过模拟实验发现从煤中怎样提炼各种原材料。3.举例说明煤与石油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4.体验煤来之不易。5.能采取行动避免浪费能源。教学准备:

酒精灯、试管、带玻璃的试管塞、棉花、煤、火柴。教学过程: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太漫长了。根据下面的资料,分别计算目前地球上已探明储量的煤、石油和天然气还能开采多少年?将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

2.学生打开书87页计算 3.汇报结果

4.讨论:通过以上资料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交流启示。

6.讲述:人们很早就开始使用煤了,从煤中可以提炼出什么呢?让我们来做个煤的分离实验吧!

7.演示实验

8.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9.汇报交流 10.阅读科学在线

11.交流:阅读科学在线的感受,说一说我们应该学习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哪些科学精神和态度?

12.总结 课后小结:

20、矿产资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对搜集到的资料和以前做过的模拟实验分析,意识到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

2.能发现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的危害。3.能设计一种简洁清晰的方式把调查的结果公布于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意识到人类生存与资源的密切关系。2.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3.能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采取行动保护矿产资源。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出我国矿产资源的危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够与同学一起写一份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书。教学准备:收集矿产资源浪费或破坏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1.谈话: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矿产资源。我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种金属器具、塑料制品、建筑材料、主要能源等,都来自于矿产资源,然而,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却面临枯竭的危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浪费、破坏或过渡开采矿产资源的现象?

2.将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 3.比一比谁的调查更全面?

4.讲述:在调查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矿产资源所受到的破环提出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

5.小组讨论交流

6.总结:根据提出的建议我们要从我做起,让宝贵的矿产资源尽快得到保护。

课后小结:

21、工具——人类的帮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分析某一类工具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计一种标准对知道的工具进行分类。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发现技术的发展对工具发展的影响。

3、能对某种工具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或方案。

4、能根据生活或学习的某种具体需要,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设计一种工具。

5、能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调查问卷,考察自己设计工具的市场效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说明自己在做同一件事情是,使用与不使用工具的体会。

2、能把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ST-SE

1、能从效率、省力、效果等方面说明使用工具的好处。

2、能说明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工具的发展——结构日益复杂化、功能得到了极大加强;同时工具的发展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教学准备:

开瓶器、钳子、剪刀、铁丝、未打开盖的瓶子、白纸、投影仪、绳子、布条或纸条、分类结果记录表、不同类工具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师:人的身体不如大象强壮,力量不如牛马强大,牙齿不如猛虎雄狮锋利„„但人的智慧却比其它动物高得多,人们发明和使用工具。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能够做许多其它动物不能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常用工具?它们对人类有哪些帮助?把你知道得写下来。

每组一张白纸,小学生分组统计各种工具及对人类的帮助。(3分钟)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统计结果,师把各种工具用统计大表展示出来,评价并表扬优胜小组

二、体验工具对我们的帮助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切断铁丝、撕开布条、观察细小物,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使用和不使用工具有什么不同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体会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

师提示:

1、注意安全

2、确保在比较过程中所用的材料相同,只是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这组变量。

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不同感受 课上练习所做事情 开铁罐头盒 冷冻食品 去远方旅游 观看星空 随时了解国外 小朋友的信息 做健康检查

是否需要工具

所需工具的名称

师生交流答案,并说说自己选择这一工具的原因。(从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用力大小,工作效果等方面说一说工具能给我们带来那些便利?)

三、给工具分类

师出示写有各种工具的统计大表

师:工具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也不一样。例如望远镜能帮助我们望得更远,飞机能帮助我们飞得更快更高,让我们试着把这张表中的工具分分类好吗?

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分类标准,并设计记录表

生汇报各组的分类标准,师相机指导以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分类标准。学生在小组内分类

交流展示分类结果,并试着说明理由。(不需要统一或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的标准结果有一定道理就行)

四、小结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类工具,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或资料,了解这类工具的发展过程。

第二课时

一、工具的发展历程

课前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类工具,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或资料,了解这类工具的发展过程。

师生交流各种工具的发展史并讨论工具的发展趋势。

师:工具的发展如此之迅速,式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以自己选的工具为例,谈谈技术是怎样促进工具发展的。

师生交流

二、工具的改进

师:工具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但生活中使用工具时总会有些不方便的地方,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把你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用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列举各种工具的优点和缺陷

鼓励学生得质疑精神,(列举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就是从找缺点找问题开始的,引导学生向科学家学习)

生完成自己的改进方案 师生交流改进意见

三、布置作业

1、继续完善自己的改进方案

2.市场调查,了解自己的改进工具是否受到欢迎。课后小结:

22、机器人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能描述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能说明自己预测机器人发展趋势的理由。

2、科学探究目标

能搜索有关机器人的信息和资料

能按照要求根据实际生活或学习需要实际一个机器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通过与其他人交流,改进本组的设计方案 能客观的评价别人的设计方案 ST-SE 能举例说明机器人将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哪些好处和问题 能判断周围哪些事物属于机器人 教学准备

有关机器人的图片资料或相应课件 有关智能机器人的图片资料或相应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展示遥控玩具消防车,激发学生研究机器人的兴趣。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这其中最奇妙的就是机器人。例如像刚才这个玩具,在一定程序控制下,能够自动工作的机器我们叫它机器人。

二、认识机器人

1、师:你知道哪些机器人,它们能帮我们干什么?让我们逐一认识他们。师展示机器人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并讲解。

机械手、工业机械人、仿人机器人、八脚走路的机器人(不限于这四种)

2、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些机器人,请大家思考机器人在哪些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生交流:军事、勘探、医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师:机器人在这些领域发挥着如此巨大作用,是不是他只会给人类带来好的影响?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记录下来,同时准备好和其他同学讨论这一观点的理由论据。

全班开展讨论会

例如:机器人的使用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但也会带来战争,工厂裁员,机器人伤人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人剑

(师提示学生学会倾听,把其他同学的重要观点记录下来)

3、阅读科学在线 指名谈收获

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哪些属于机器人

三、布置作业

搜集并整理智能机器人的图片或资料 第二课时

一、引入

师播放智能机器人的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师:这个机器人与上节课的机器人有哪些不同? 生:有智能

师:所以我们叫它智能机器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智能机器人。师板书课题

二、认识智能机器人

1、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智能机器人的资料与本组同学交流,把全组同学的资料整理在一起。

每组选派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智能机器人

如:第一台智能机器人、导盲机器人、火星漫游者机器人、打字机器人、纳米微型机器人

2、师:机器人的发展真迅速,想象未来的机器人会是什么样的? 师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么神奇,是否将来有一天机器人的智力超过人类?为什么?

师生交流看法

三、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师:近期有个机器人设计大赛,你想参加吗? 师指导

1、明确任务 自己设计的机器人要完成什么任务,应具有什么功能?

2、查阅资料

3、完成设计方案 考虑到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方案设计

生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征求意见改进自己的设计 展示评比,颁发最佳设计奖 课后小结:

第二篇:五年级冀教版科学下册教案

1怎样才能省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想在下课后给你们每人一颗糖,可是开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2、操作者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O表示)。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动力作用点:施加动力的点。阻力作用点:承受阻力的点。

3、游戏实践:

⑴利用木棍和小木块组成一个杠杆,学生自己了解杠杆的结构,巩固杠杆不同部分的名称。

⑵比比谁的力气大?

推荐一位班里力气最大的学生和一位力气最小的学生上台,利用杠杆来比比谁的力气大。

⑶讨论:为什么在这次比赛中力气小的同学能够以弱胜强?谁帮了她的忙?

4、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杠杆可以将自己的力放大呢?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支点、力点、重点三者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如何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

5、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6、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7、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5、拓展活动:动手制作一个垃圾箱。【说明】具体操作方法详见《教学参考书》。

2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

2、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参生作用的。

3、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教学用具:杠杆尺、钩码、标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杠杆能在生活中参生这样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

二、杠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1、出示杠杆尺,认识杠杆尺的结构。

2、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杠杆能省力吗?

1、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

(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2、如何将使用杠杆尺。

(将杠杆尺调平: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当在杠杆尺右边的第1、第2、第3、第4孔上也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会处于什么状态?)

3、对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作好记录。(P6)

4、实验:(1)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改变?

(2)把那些有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P7)

5、分组分析统计数据。省力杠杆 不省力杠杆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要求进行使用。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3轮子的妙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知识与技能:

●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各种组装轮轴的部件、铁架台、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大家都见过驾驶员开车,你知道汽车的方向是由什么部件控制的?

2、提问: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方向盘这种简单机械!揭示课题:汽车方向盘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或看电视画面,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制作过程中要注意轮上小孔的大小一定要与轴的粗细相吻合。)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轴上的物重(牛)小轮上的拉力(牛)大轮上的拉力(牛)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三、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用轮轴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3、提问: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为什么要使用这种简单机械?(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4、填写表格。

器械的名称 轴的部分 轮的部分

5、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或上父母工作的工厂、单位找找,还有哪些地方有轮轴?

7(自行车修理时用扳手拧螺丝、螺丝刀、磨房里的水车、自行车的车把、打蛋器、游船上的明轮……)

四、课外实践操作。

4斜坡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道斜面也能够省力。

2、认识斜面是如何省力的。

3、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教学用具:圆筒、层板、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在家都上过缙云山吧?我们在上山时会发现山路弯弯曲曲盘旋在山间。山路为什么要这样修呢?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

2、试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反映斜面可以省力。

(如:沿着公路的斜坡把自行车推上去比你把自行车扛上去要轻松些)

3、定义:像人行公路的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分组用层板搭一个斜面,并可以研究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斜面上提长时的情况。)

8(并要根据自己的问题作出本组的研究计划)

(分组实验要做好记录见表1)

斜面的状况 A B C D E 使用力的大小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找一找,要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四、我的自行车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五、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怎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5自行车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自行车构造上的各组成部分;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活动,了解自行车各个部件的功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释各个部件工作的原理; ●能够针对新型的自行车结构设计和动力传递方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实验、查找资料等认识相关的知识和背景,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利用实验数据、图表等资料写一篇关于自行车的研究报告。

知识与技能

●知道自行车的结构与组成;

●知道自行车的各个部件的名称、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收集、交流资料的过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留心关注身边的科学,从细微处入手,养成善于从熟悉的现象中提出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的习惯;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轻便自行车、其他小型机器(玩具赛车、缝纫机等)、卷尺、粉笔、实验记录纸、工作手套、洗手液、自行车各部件图片、名称等。

2、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辆自行车(如带有齿轮和变速档并且正在正常使用的自行车更好)、垫自行车的抹布、擦手的毛巾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主题,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历史。

1、谈话:你平时上学用什么交通工具?对自行车有哪些了解?(板书:自行车)

2、提问:你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历史吗?

⑴组织学生先阅读教材第18页上的内容,再利用电教课件动态展示自行车的发展史。

⑵游戏:按自行车的发展历史给这些车子的图片排队。

⑶讨论:从自行车的发展历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谈话:自行车是如何工作的?它包含有哪几种简单机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自行车。(补充课题,读题)

二、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自行车!(在方便学生观察的高度出示一辆自行车,为方便观察运动的状态,自行车最好倒置)

1、了解自行车部件的名称。

⑴谈话:谁能上台来介绍一下自行车各部件的名称?(教师根据学生介绍即时板书自行车部件的名称或者张贴相关图片资料。)

⑵同学补充修正。

⑶活动:慢速转动脚踏板,找出所有能转动的部件。

(车轮、脚踏板、车链和齿轮、车把、刹车等)

3、讨论:这些可以转动的部件在自行车运行时的作用是什么?

可转动的部件 车轮 脚踏板 车链和齿轮 车把 刹车

作用

4、讲解:根据自行车各个部件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和控制部分。

作业:将自行车的主要部件按所起的作用填写在结构示意图内。

(控制部分:车把、刹车;动力部分:脚踏板;传动部分:车链和齿轮;工作部分:车轮。)

5、小组讨论:这些可以转动的部件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

6、揭示:自行车是一种常用的较复杂的机械。它是由若干个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7、活动:找一找自行车上有哪些简单机械,并写出它的名称。

(车把——轮轴;刹车——杠杆;脚踏板——轮轴;螺丝钉——螺旋;齿轮、链条——链条传动……)

8、指导学生将通过观察、讨论获得的信息制作有关自行车结构的“我的概念图”。

⑴将与自行车运行相关的所有部件都列出来;

⑵把这些部件的名称都写在小纸片上;

⑶在一张纸的中央写上“自行车”三个字; ⑷将写有各部件名称的小纸片按照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摆放到“自行车”三个字周围;

⑸在相关的词语之间画上连线。

三、关于自行车的研究。

1、讨论:关于自行车,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

2、各组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分组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例:研究自行车上的链条传动装置。

⑴将自行车的车座、车把朝下倒置过来。

⑵转动脚踏板,仔细观察围绕前齿轮转动的链条。前齿轮转动的方向与脚踏板转动的方向一致吗?

⑶观察与链条连接的后齿轮,它与自行车的后轮有什么关系?它转动时后轮是否转动?

而后轮转动时,后齿轮是否也跟着转动?

⑷在后齿轮上各选定一个位置,用纸做好记号,慢慢转动脚踏板。每转动一圈脚踏板,后齿轮能转动几圈,后轮能跟着转动几圈?

⑸量一量自行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多少米?我们没转动一圈脚踏板能推动自行车多少米?

3、学生交流实验收获。

4、科学论坛:假设有人从来没有见过自行车,请你用几分钟的发言向他说明自行车的工作原理。

例如:骑自行车的时候坐在哪里?转动脚踏板时,自行车会怎么样?为什么自行车上装有齿轮?链条的作用是什么……

四、巩固和延伸:继续研究自行车的其他问题。

1、为什么把带两个前齿轮,5个后齿轮的自行车称作“十速自行车”?

2、变速自行车是如何达到变速目的的?

3、想对自行车作哪些修改?希望自行车具有哪些新的功能?

4、设计一些自行车的附件或活动。

6小鸟和小猫

过程与方法

●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常见的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

●了解动物繁殖方面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和它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开门见山,直接揭题。

1、谈话:同学们,动物有很多繁殖后代的方法,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学生回答。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板书课题)

二、讨论动物的繁殖方式。

1、学生讨论。

2、谈话:刚才,大家谈到了很多关于动物繁殖的情况,下面我们再一起来了解更多的动物繁殖的知识。

3、播放多媒体资料。

4、谈话:动物繁殖确实也是不同的,它们在繁殖方式上有哪些不同?

5、学生思考、汇报。

6、教师择要板书。

7、小结动物繁殖方式及其区别。(告诉学生卵生、胎生的概念)

三、讨论鲫鱼和猫狗羊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1、谈话:鲫鱼是怎样生小鱼的?你见过猫、狗或羊生孩子吗?

2、提问:为什么鲫鱼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羊生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3、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4、教师小结。

四、科学交流会。

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可能也知道一些,谁愿意来说说?

2、学生回答。

3、谈话;今天我们这里有很多的关于动物的科普书,也有这么多电脑,里面老师列出了一些比较好的网站的链接,下面我们分组去查阅一些关于动物繁殖方面的信息,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看哪些小组找到的资料最有趣。

4、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

五、总结,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查找有关资料。

7落地生根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植物;●学会用地下茎、根、茎繁殖植物;●能够利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种活一株植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些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延续后代的植物;●知道几种营养繁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能够坚持栽培好一株植物;●体验到创造生命的乐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提问揭示课题:我们都知道把种子撒到地里可以长出新的植物,可是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板书课题)

二、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

1、讲述:实际上有很多的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繁殖。你见过这样的植物吗?

2、学生分组讨论,把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

4、教师整理,在黑板上记录。

5、引导学生归纳、认识植物营养繁殖的方式: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它的繁殖器官。可是像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营养繁殖。(板书:根繁殖、茎繁殖、叶繁殖)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来繁殖?

三、认识人工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压条、用地下茎繁殖。

1、谈话:既然很多的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繁殖,你有信心利用这样的方法来培育一株植物吗?

2、讨论:你打算选择培育什么植物?它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繁殖?

3、汇报。

4、谈话:刚才大家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又适合用营养繁殖的方法来培育的植物,也谈了谈具体打算怎么做的设想,可是大家的想法是不是对呢?老师课前查了一些资料,做了一个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

四、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培植物。

1、谈话:现在我们都已经掌握了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培育一株植物的方法。下面我们就可以真正来试验一下了。

2、学生栽种植物,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3、小组相互评价栽种情况。

4、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课并布置作业。

8相似与差异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找出自己与父母及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相似之处,并分门别类的列在表里

●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同种动物的相似点。

知识与技能

●体验到在研究过程中一些事情只有在其他人的配合下才能完成●能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实例或自己的话说明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理解

●能举例说明遗传现象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的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调查的情况。

1、谈话:同学们,你回家后向你的家人了解过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吗?我想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也非常想告诉大家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对吗?

下面,我们就分组交流一下,请你告诉同组的同学,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你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分组交流。

3、谈话:刚才,大家都已经在小组里向别人介绍了从前的你,你们有没有发现大家的成长过程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4、讨论交流。

5、小结:是的,我们大家出生前都需要在妈妈的肚子里生长大约10个月,通过这10个月的成长,我们在出生时就长成了人的样子了。出生以后我们主要吃妈妈的奶汁长大,几个月后我们就开始会吃东西了,慢慢学会了走路、说话……

6、谈话: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我们知道动物植物都要繁殖后代,延续生命。人类同样如此,可见,繁殖后代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了解胎儿在妈妈肚子中的生长过程。

1、谈话:大家小时候的情况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但是你们知道你在妈妈肚子中是怎样慢慢长大的吗?

三、讨论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孝敬父母。

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的调查中还了解了妈妈怀孕时的情况,知道妈妈为了生你,吃了不少的苦,你出生以后,家里的人为了你的健康成长都付出了很多的代价,你能跟大家介绍一两件让你特别感动的事情吗?

2、学生介绍。

3、谈话:在每一个人的出生和成长过程中,都蕴涵了他的亲人对他无私的关怀和爱护,就像我们种一盆花,没有我们给它浇水、施肥,它绝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一样,离开了家人的关爱,也绝没有我们的健康成长,养一株花都很辛苦,养一个人更难!对吗?你应该怎样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4、学生讨论。

5、谈话: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平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特别是有一天,他们老了,你会怎样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呢?

6、学生发言。

四、举办展览会,总结全课。

这里主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向大家介绍自己各方面与家人的不同之处。

9.克隆羊——多莉

过程与方法

●会迅速查阅资料;

●引导学生对克隆人问题进行比较、评价。

知识与技能

●认识克隆技术;

●了解克隆技术可能带给我们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心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反对克隆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制作一套电脑网页课件、复印一些有关克隆技术、反对克隆人的资料。

学生也可自由收集一些关于克隆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蚜虫、水螅、海葵的繁殖方式。

1、谈话: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了解了一些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后代,其实啊,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也有它们所特有的繁殖后代的本领,想了解一下吗?

2、利用挂图或课件向学生展示蚜虫、水螅、海葵的繁殖方式。

3、提问:这些动物的繁殖方式跟人类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

(不用经过雌雄体的结合,也就是无性繁殖。)

4、提问:据你所知,还有哪些动物也是无性繁殖的?

二、了解克隆技术,感受克隆技术对人类的贡献。

1、谈话:谁来说一说有关多利的事情?

2、学生回答。

3、播放课件第一部分,介绍多利是怎么出生的。

4、提问:多利和一般的羊有什么区别?

5、讨论汇报。

6、讲解:一般的羊要经过公羊与母羊交配,通过卵和精子结合以后繁殖出来 的,而多利只是利用了母羊的细胞就培育出来的,换句话说,多利是个没有父亲和母亲的孩子。

7、总结:它跟上面提到的蚜虫、水螅、海葵等动物的繁殖方式非常相似,不过由于多利是人类利用生物技术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繁殖出来的,所以这种技术就叫做克隆。

三、学生交流对克隆技术的体会和感受。

1、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克隆技术的有关资料,了解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结合教师分发的关于克隆技术的资料,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全班汇报。

3、教师提问: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拔几根猴毛就能变出几个孙悟空来,现在人类已经初步掌握了克隆技术,那么你认为克隆人类自己行不行?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它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有没有可能造成一些问题?)

4、学生辩论活动。

四、机动部分:了解克隆技术发展史。

主要是阅读课文中的资料,时间充裕的话让学生自行阅读。

10生命从哪里来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资料。

2、能有根据的判断哪一种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最有说服力。

3、能用科学短文的形式描述自己对外星是否存在问题的看法。

二、情感态度目标

能正确看待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三、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四、教学准备: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收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

导入: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是在地球上产生的?是由神创造的?请同学谈谈自己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什么看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有代表性的有关生命起源观点的资料。

指导学生用教材中的表格对资料进行整理。对学生填写的内容不要强行统一,只要概括出大意即可。

学生填完资料后进行讨论,看学生到底有哪些想法,对有争议的进一步讨论。

2、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整理自己的资料卡片。然后指导收集更多的资料,整理成资料卡片,最后根据自己的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写一篇科学短文。

指导阅读科学在线,学生可以说出对外星生命探索的最新成果。

小结: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能通过收集、阅读、整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生命起源的问题。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究未解之谜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11寻找进化的证据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提出多种关于生物进化的假设。

2、能根据自己设计制定的分类标准对各种化石进行分类。

3、能根据模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推测化石的形成过程。

4、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建立档案水平的整理。

5、能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做出自己的假设,并能对假设说出几条理由。

6、能举例说明科学家是怎样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的。

科学知识:

1、能举实例说明“化石”的含义。

2、能举例说明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问题的作用。

情感态度:

1、能将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

2、能够做到不迷信书本,敢于提出自己认为有道理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制作、解释和推测等开放性较强的活动,更加关注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三、课前准备

1、化石;沙子、粘土、纸盒、生物材料(贝壳、核桃、鱼骨等)、一个碗、肥皂水。

2、有关恐龙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已有所了解,那么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后,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发展出形态各异的生物,并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样子,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生物进化过程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寻找进化的证据》。

二、科学探究

1、谈谈对化石的认识。

2、化石的定义。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可直接告诉学生)

3、观察化石(化石及插图)。

4、把化石分类并进行交流。

5、化石能告诉我们古生物的哪些信息?(结合讨论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6、模拟化石形成实验。

7、利用模拟实验解释自然界中化石形成的过程。(教师可启发学生按实验步骤想象和自然界相对应的现象。)

三、小结并延伸

1、本节课的收获。

2、恐龙是两亿多年前的古代生物,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恐龙资料交流。

二、制作并展示恐龙档案卡。

三、思考恐龙为什么会突然灭绝?

四、阅读科学家搜集到的有关恐龙灭绝的资料。

五、根据资料对恐龙灭绝的原因作出推测并填写表格。

对灭绝原因的推测

依据的事实

六、交流自己的推测。

七、小结评价。(根据学生制作的恐龙档案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12生物进化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通过分析资料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平衡的关系。

2、能够应用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和桦尺蠖等生物的进化原因做简单的解 22 释。

科学知识:

1、能明确说出达尔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法。

2、能用自己的话表书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

1、能树立生物是一直在进化的观点。

2、能举例说明达尔文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体现在什么地方。

3、敢于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具体事实,体会到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简要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三、课前准备

1、达尔文的照片、相关资料。

2、有关长颈鹿的图片、多媒体资料。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成千上万种生物,目前已经命名的有150多万种。我们现在看到的生物与远古时期的生物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2、那么生物又是怎样进化的呢?

二、活动一:达尔文的故事

1、阅读有关达尔文的资料。(课本51页内容)

2、交流学习体会。(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尊重事实、坚忍不拔的精神,关注科学史的发展)

3、启发学生进一步收集一些有关达尔文的学习资料。

三、活动二: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1、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会那样长?(古代的长颈鹿脖子并不是那么长)

2、学生谈谈自己的初步想法。

3、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观点进行解释。

(教师可联系遗传和变异的知识,鼓励学生分析环境的变化给长颈鹿带来的影响,明确长颈鹿进化到现在的样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4、选择一种动物解释它们是怎样进化的。

四、知识巩固、延伸

1、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

英国的曼彻斯特1850年以前,灰色桦尺蠖比黑色桦尺蠖多;1900年黑色桦尺蠖比灰色桦尺蠖多;现在灰色桦尺蠖又比黑色桦尺蠖多。解释其中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阅读科学在线《金鱼的来历》。

五、课后盘点

本节课自己的收获与同学进行交流。山脉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能有根据的推测“老年山脉”初期的形态特点。

2、能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3、能通过分析模拟实验的结果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4、能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各种风蚀地貌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5、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球表层岩石的变化。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的含义。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造成地球表面的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风化作用。

教学准备:

玻璃、酒精灯、试管夹、护目镜、冷水、气球、纸盒、熟石膏、水、小木棒、山脉图片和视频资料;蘑菇石图片、细沙、玉米面、不规则的石头。

教学重点:

1、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2、什么是风化作用。

3、风蚀地貌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活动一:探究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活动目标:

1、能有根据的推测出“老年山脉”初期的形态特点。

2、能大胆的有根据的想象引起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3、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某一种假设是否成立。

4、能用本组和其他组的模拟实验结果解释造成岩石破碎的原因。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风化作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组织观看一些不同形态的山脉照片或视频资料。

生:观察,感性认识“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的特点。

二、学习活动:

(1)师:询问看后的感受:不同山脉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

生:幼年山脉险峻陡峭,老年山脉起伏平缓等。

师:大家能结合我村山脉形态,说说其属于幼年山脉还是老年山脉吗?

(2)师:设疑: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老年山脉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生:尽可能多的列举有可能影响到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力量。

师:

1、组织学生逐渐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2、认真倾听和细致观察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

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模拟实验,研究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a、玻璃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师:引导分析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对应关系:玻璃----岩石,酒精灯----热环境,冷水----冷环境

生: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b、石膏模拟结冰对岩石的破碎作用

师:组织交流各组的实验想象和结果。

生:记录使岩石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

拓展活动: 认识蘑菇石

活动目标:

1、能大胆的有根据的想象蘑菇石形成的原因。

2、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激趣,展示搜集到的各种蘑菇石图片。

二、学习活动:

(1)组织活动:

师:介绍各种蘑菇石图片。

生:观察这些图片的特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其形成原因提出自己的解释。

(2)实验验证:

学生借鉴上一活动的经验,设计自己的实验报告。

(3)讨论:

蘑菇石一般都出现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三、归纳小结:

(1)组织全班同学介绍上面的内容。

A、可说可写

B、可以用简笔画画一幅幻想作品。

(2)谈谈活动后的感受。

14沙洲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能通过对河流上游和下游实景图的观察,提出上游的石子和沙是靠什么动力从上游被搬运到下游的假设。

2、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能解释沙尘暴的成因。

四、其他目标:

能有针对性的提出3条以上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教学准备:

喷壶、沙土、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沙洲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重点:

1、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石子和沙是靠什么动力从上游被搬运到下游的 活动一: 沙洲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测发现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特点。

2、能大胆的有根据的想象引起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3、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某一种假设是否成立。

4、能用本组和其他组的模拟实验结果解释造成岩石破碎的原因。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风化作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展示沙洲基本形态特征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

生:学生欣赏观察示意图,并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二、学习活动:

生:思考后交流、讨论:

a沙洲可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b.这些物质会是从哪来的?

c.示意图上画一画水流动的方向。洪水中含有大量泥沙吗?河流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石块会有什么不同。

师:沙洲的形成与水流从上游挟带来的堆积物有关吗?

激励、引导学生做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强调要注意托盘中堆积物

数量及托盘抬起的高度,以及喷水壶的位置、水量和高度。

生:学生实验,将喷水前的“景观”画下来,以便和实验后的“景观”进行比较。

讨论喷水前后的“景观”,包括土壤、大小不同的石子的位置变化等

师:注入更多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自己提出有关沙洲形成的解释。

师: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现象与真实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做出联系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的符合实际的预测。冲刷和搬运作用。

三、归纳小结:

(1)、组织全班同学介绍所学的内容。

(2)、谈谈活动后的感受。

四、课外作业: 学生课下搜集各种各样的鹅卵石的实物或图片。

活动二: 光滑的鹅卵石

活动目标:

1、能搜集一条河流不同区段鹅卵石的资料或实物。

2、能根据资料或实物提供的信息对形成原因和过程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鹅卵石形成原因和过程。

4、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5、能有针对性的提出 3条以上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鹅卵石实物或图片。

生:学生欣赏鹅卵石的美丽。

师:及时补充,争取让每组都有几块形状各不相同的鹅卵石,生:学生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鹅卵石的形状和颜色等。

二、学习活动:

(1)、组织活动:

师 :可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有关鹅卵石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若干问题用板书或多媒体展示出来,确定本课可当堂研究的问题板书,即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已有经验,提出自己的假设

师 :出示河流上、中、下游磨圆程度不同的鹅卵石实物或图片,播放一些河流不同部分的自然景观,通过观看将鹅卵石与风化作用联系起来。

生:学生大胆假设,自己设计模拟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学生在教材的启发下设计自己的实验。

(2)、交流:

师:组织交流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引导依据在打磨机的启发下概括出鹅卵石的形成过程。

生:将研究水的搬运作用扩展到研究风的搬运作用

师:教师就教材中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学生谈谈亲历沙尘暴时感受,讨论沙尘暴的危害。

(3)、轻松加油站:

阅读《科学在线》。

三、归纳小结:

教师创造情景,给学生出示一幅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注意大江大河的下游都有大平原或三角洲。请学生就大平原或三角洲的成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15溶洞里的钟乳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资料提出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用文学的语言赞美钟乳石构成的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景象。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测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猜测钟乳石的形成,认识理解流水的侵蚀。

教师准备:有关钟乳石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

一只大茶杯(试管)、熟石灰、玻璃管(塑料管)、胶皮手套、盘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引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温度、风、流水、冰川这些力量都会对地表变化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变化和影响我们更多的是在表层看到的、可见的;那么地表下层又有哪些变化。今天我们就以钟乳石为例做些探究。

板书课题:溶洞里的钟乳石

二、探究活动:

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

桂林山水甲天下,远近闻名的是它的山、水,它的钟乳石,事实上在我国湖南的张家界、贵州的黄果树等地也都有大量的种类繁多的钟乳石成为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2、猜测钟乳石的形成

(1)请同学们猜测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以小组讨论)

(2)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形成的?

学生再一次猜测(以小组讨论)

(3)靠什么力量形成的?

学生又一次猜测(以小组讨论)并记录自己的猜想内容。

3、做实验研究、讨论钟乳石的形成原因

(1)为了比较哪个小组猜的更有道理,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进一步了解钟乳石的形成原因。

(2)(学生以小组做实验)取一只大茶杯,将少量熟石灰溶解于水中静置片刻,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提醒学生不要滴在手上)

(3)学生以小组讨论

(4)汇报:上下分两层,上层跟水一样清澈的水,下层是浑浊状态。

(5)师讲解,我们可以把上层称为石灰水,下层称为石灰乳。现在请同学们

把上层清澈的石灰水小心地倾倒在一支试管里约2毫升,然后通过一支玻璃管(也可用塑料管)往石灰水里吹气,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6)学生以小组继续做实验,并做记录

(7)汇报: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石灰石,如果我们继续往浑浊的石灰水里吹气,不久,它又变得澄清了。

4、师小结:

请同学们解释通过做实验你认为钟乳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理由是什么?(生以小组讨论,并做记录。)

5、讲解

石林和溶洞都是由于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在石灰岩分布区,流水溶解、冲刷岩石可形成天然溶洞,洞内有钟乳石、石柱、石笋等。

三、拓展活动:

1、学生模拟实验,自制钟乳石(课下完成)

自然界中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让我们通过实验在短时间内模拟钟乳石的形成。

第二课时

一、教学引入:

1、同学们在短短的4天内,已经看到了结果,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以小组交流,并做记录。

2、师生一起阅读科学在线。

(1)科学在线中谈到的溶解,也叫岩溶(投影)-----强调是一种化学变化,这些溶液随地下水流动,一路凝固沉积并向下滴落,久而久之会形成钟乳石、石笋(投影)二者区别。

(2)强调地下水在钟乳石形成中的作用。(投影)

3、通过模拟实验再加上阅读科学在线请同学们进一步推断钟乳石的形成。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二、拓展活动:

希望同学们利用节假日找机会去岩溶地区旅游、并写一首小诗或短文,还可以用绘画、摄影等形式来表达。

16人类改变地表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人类哪些活动起到了改变地表的作用。

2、能将人类各种改造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

3、能设计一个清晰的方式整理辩论或研究的结果。

4、能按照“对保护地表是否有利”的标准对人类影响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人类改造地表的活动。

2、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与自己持不同看法的同学的观点。

3、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怕被别人否定。

科学知识目标:

能有根据地举例说明人类哪些改造地表的活动是对人类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等方式来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问题。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人类改造地表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与探究,我们进一步思考和了解到许多自然力量都会引起地表的改变,走出去我们会领略到世界各地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惊讶于大自然的许许多多的巧夺天工,那么这些杰作又是由哪些自然力量造就的呢?

(生交流发表意见)

我们今天看到的壮美自然景观,高山、河流、平原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力量会引起地表变化,人的活动同样也会影响地表变化;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影响力会愈发加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自然景观。

2、猜想自然力量可能引起的地球表面的变化。

(1)请同学们根据前几课的研究,猜想一下哪些自然力量可能想起地球表面的变化。

学生以小组讨论,并做记录。

(2)除了自然力量,还有哪些力量能引起地表的变化。

学生猜想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交流、汇报。

3、小结:(播放多媒体课件)

地球上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人类活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表形态和地貌过程,从而克服不利的地形条件,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4、通过前几天的调查,请同学们说一说人类的哪些活动在改变地表?并做记录。

(1)学生以小组交流、记录、汇报。

(2)人类的上述活动又使地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并做记录。

(3)这些活动有利于保护地表的有哪些?不利于保护地表的有哪些?

(4)学生讨论将人类改变地表的活动分类:

有利于保护 不利于保护

地表的活动 地表的活动

5、师小结:(播放多媒体课件)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表的变化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自然也就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但我们人类总在干预、影响,甚至改变这一自然过程,期望趋利避害,但有时又适得其反,使一地表的加速变化形成了对人类生存有威胁的自然灾害。到底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不受破坏呢?让我们开个辩论会,帮助政府决策吧。

6、学生召开辩论会,正、反方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将自己提出的主要理由记录在表中:

赞成的理由 反对的理由

学生经过辨论后,陈述自己的观点。

一、拓展活动:

谈谈自己对上述观点的理解,并向周围的人们进行宣传

第二课时 常见的岩石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进行分类;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教学准备: 35 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号标本.各种美丽的鹅卵石,放大镜,锤子,烧杯,滴管,稀盐酸,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有关图片,录像或课件,五种常见岩石基本特征表.(每组一份)学生准备: 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三, 教学过程:

(一)观赏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看一看,认一认常见的岩

1, 播放千姿百态的地貌图片,学生欣赏,与小组内的同伴交流:地球表面的形态特点怎样 谈谈自己的看法

2,简介:我们居住的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所覆盖,有的地方被土壤裹上“薄毯”,有的地方却裸露在外,这种裸露在外的物质,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岩石.3,交流:关于岩石,你都知道些什么

4,教师出示各种各样漂亮的卵石标本或由学生自带的卵石标本.让学生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共同分享.5,看到如此绚丽多彩的卵石,你想说些什么 最想了解什么

6,教师搜集各小组的研究问题,归类板书.采用讨论交流,课外查询,课内探究等方式解答.(二)研究岩石的特征,了解岩石的性质.1,教师讲话:今天发给大家的岩石标本标着序号,请各组同学集思广益,多方法,多手段,多途径地仔细观察,找出每种岩石的特征,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观察岩石记录表

2,学生分组观察各种岩石标号标本,用写或画的形式表达岩石在颜色,软硬,结构等方面的特征.3,每组汇报观察的方法及标号岩石的特征,其他组予以补充完善.4,思索:这些岩石放进水里会怎么样 滴上稀盐酸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请各组同学试一试,说一说,写一写你的发现.5,活动时注意事项: 1,告诉学生稀盐酸是化学药品,有很强的腐蚀性,千万不要滴在手上或衣服上,36 尤其不要溅到眼睛里.2,往岩石上滴稀盐酸一定要用滴管,每块岩石只滴1-2滴.3,为了安全,稀盐酸最好装在滴瓶里,且稀盐酸的量不要过多.(三)指导学生给岩石分类: 1,分组讨论,制定分类方法,依据,做好分类卡片,分类小报.2,教师播放录像,介绍地质学家是如何按岩石的生成方式给岩石分类的,并简要介绍:(1)岩浆岩的形成.(2)沉积岩的形成.(3)变质岩的形成.(四)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识别岩石标本中哪些是岩浆岩,哪些是沉积岩,哪能些是

变质岩.四,拓展与延伸: 采集一些岩石,做一盒岩石标本,在班内巡回介绍.第二课时 岩石和矿物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学习用绘制图画的方式表达观察岩石的结果;初步学会制作花岗岩模型.科学知识: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动手,并在制作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活动一:游戏引入

1,找宝活动.(师事先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藏匿代表矿物的玻璃珠和硬币等小物件,有的容易找,有的难找.)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进行一个找宝藏的游戏,比一比谁找到的宝藏多.2,学生找宝藏.3,游戏结束,学生交流找宝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4,教师讲述:我们的矿物资源就像这些小物件一样是十分有限的,越找就越少,37 越找就越难找,最后甚至到找不到,所以我们说矿物资源是会随着人类的开发日益减少的.(出示课题——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活动二:介绍有关资料

1,学生小组内介绍所收集到的有关矿物资源的资料.2,学生全班汇报交流情况.3,教师对学生所介绍的知识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介绍新能源.活动三:拓展活动

1,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2,布置课后作业:  利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收获.17常见矿物

研究常见矿物的性质

活动目标

1.能设法收集几种常见的矿物标木。

2.能根据研究岩石方面的知识,设想研究矿物需要哪些工具。

3.能根据观察找出辨别矿石的方法。

5.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矿物的条痕。

6.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述矿石的特点、性质。

7.能用摩氏硬度计测最矿物的相对硬度。

实施建议

1.教师要组织学生事先收集尽可能多的各种常见矿物,供学生课上做分组实验进{;研究。同时,要准备足够的实验上具供学生做分组实验,如刻刀、磁铁、无釉瓷片、铜钥匙、铜币、铁钉、玻璃片、砂纸等。

在学生研究了岩石的性质以后,研究矿物的物理性质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教师一定要动员学生独立设计实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引导学生从

希望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什么样的工具、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记录实验结果等方面思考如何开展探究实验,引领学生再次经历探究实验的全过程。教材仁用图示和文字提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设计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启发同学思考。让学生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实验设计,然后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工具,开展实验研究。

在矿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条痕来观察矿物的颜色。条痕就是矿物在无釉瓷片卜刻划留下的痕迹,是矿物的粉末,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矿物的颜色。学生可能观察到矿物条痕的颜色与矿物的实际颜色是有一定区别的,教师要引导学牛懂得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准确颜色,引导学生做好记录。研究矿物的硬度可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事先提供的工具刻划矿物,来确定矿物的硬度。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小心工具或矿物刺伤学生。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研究的结果与教材上提供的摩氏硬度汁对照,根据摩氏硬度计提供的硬度标准来确定自己研究矿物的硬度。利用摩氏硬度计测定矿物硬度的方法很简单:将预测矿物和硬度计中某一矿物相互刻划,如果某一矿物能划动方解石,说明其硬度大于方解石,但又能被萤石所划动,说明其硬度小于萤石,则该矿物的硬度为3到4之间,可写成3—4。为厂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比较两种矿物的硬度,引导学生用两种矿物相互刻划的力•法解决这个问题,并通过讨论解释其中的原因。要求学牛把自己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教材上提供了详细的汇录表。学生可以把结果直接记录在教材上。当学生记录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全班同学的交流活动,以便加深对实验结果的认识,培养学生研究矿物问题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己认为适当的标准刘•收集到的矿物进行分类。

2.能说明白己选择分类标准的理由。

实施建议

1.关于分类的训练学生可能已经比较熟悉,这里关键是要学生选; 种标准来进行分类,比如按颜色、硬度、光泽、磁性等不同性质来对矿物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来加深对矿物性质的认识。

2.在分类以前,教师•定要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矿物名称,要对矿物的性质

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分类就没有意义。

活动目标

1.能说明宝石与矿石的关系。

2.能举2个以上实例说明宝石的用途。

实施建议:师生事先收集各种有关宝石的资料和图片生产了许多人造宝石,有些人造宝石的性能非常好,已经超过了天然宝石。

1.矿物

在地壳中矿物的分布是很广泛的。如沙中的金,盐湖中的盐,花岗岩中的石英、长石和云母等,都是矿物。陨石、月岩来自其他天体,其中的矿物称为“陨石矿物”、“月岩矿物”,或称他们为“字宙矿物”。这样就可以将它们与地球中形成的矿物区分开来。在实验室条件下,人们还制造了各种“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

2.岩石与矿物

岩石是指地球上部(地壳和上地幔)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羽I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汗体 其中由•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单矿岩,如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石英岩由石英组成等;有数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复矿岩,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辉长岩由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组成等等。另外,岩石是具有稳定外形的固体,那些没有一定外形的液体如石油、气体如天然气以及松散的沙、泥等,都不是岩石。

3.人造矿物

由于有些矿物在自然界产出较少,不能满足工业牛产的需要,从19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了人造矿物的研究。许多人造矿物的性能已接近或超过相应的天然矿物,有些人造矿物可以代替某些天然矿物,成本比开采天然矿物的成本还低,并且可以控制矿物的质量和大小,所以人造矿物的研究和生产发展很快。现在不仅合成与自然界产出的矿物相似的人造矿物,而且在实验室还合成许多自然界没有的人工晶体,以满足工业需要,比如人造石英晶体、人工合成的金刚石等。各种人工合成的宝石也不断出现,人造祖母绿、人造刚玉、人造变石、人造绿松石等与天然宝石基本一致,都已经牛产出来并在市场上销售。

4.矿物硬度

矿物的硬度是矿物的重要物理常数和鉴定标志。某些矿物硬度的细微变化常与形成条件有关,因此根据硬度可以探讨矿物的成因。矿物的硬度在工』l:技术上有着重要意义,例如高精度的金刚石广泛的用于研磨、切割、抛光等重要工具,低硬度的石墨是重要的固体润滑剂。

风化、裂隙、杂质以及集合体方式等因素会影响矿物的硬度。风化后的矿物硬度一般会降低。有裂隙及杂质的存在,会影响矿物内部连接能力,也会使硬度降低。集合体如呈细粒状、上状、粉末状或纤维状,则很难精确确定单体的硬度。因此测试矿物硬度要尽量在颗粒大的单体的新鲜面上进行。某些矿物具有明显脆性,当它被小刀刻划时极易碎裂成小粒脱落,这并非表示该矿物的硬度小十:小刀。

有时在同——矿物的相同晶而的不同方向上,会测定出不同的硬度数值,这就是矿物晶体硬度的异向性。由于在同一截面亡,不同方向的行列中质点排列的密度不同,沿着质点排列紧密的行列刻划较为容易,而垂直质点排列紧密的行列刻划则较为困难。

18金属的来历

金属的用途

活动目标

1.能辨别出常见的金属制品是山哪些材料制成的。

2.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金属材料是从什么矿物中提炼出来的3.能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金属矿石的共同特性。

4.能设计实验研究“铜、铁、铝”等金属有哪些特性。

5.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常见金属的用途。

6.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实施建议

1.在生活中,学生都有„些金属性质利用途方面的零星知识,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将进一步帮助学生整理、丰富和理解有关金属方面的知识。冈此,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动员学生收集有关金属方面的资料,特别是关于金属用途方面的资料或图片,以供课卜讨论使用。这个活动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关于金属用途的时沦和交流活动;二是关于金属性质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金属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懂得人们是根据金属的性质来确定其用途的。教材引入叶,简要地记述了人类使用铜器、铁器的历史,从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把金属矿石与所提炼的金属制作的用品连接起来。教师要结合学生查阅资料的情况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关于金属用途的材料,供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对金属用途有更清晰的认识;教师还要尽可能搜集各种金属矿物的实物或图片,如磁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铬铁矿、黑钨矿、辉锑可„等金属矿物,供学生观察使用,引导学生分析金属矿石的特点,比如是否透明、是否有金属光泽等,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金属矿石的特性及金属的用途。自然界的金属是非常丰富的,金属类物质既有其共同性质,如导电性、传热性和柔韧性等,每种金属又都有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这里引导学生选择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铜、铁、铝等三种金属,研究其共同性质。关于研究金属的颜色、光泽、导电性、传热性和柔韧性等性质,对五年级学生来讲并不困难,这里重点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内容、工具、方法和结果分析等,通过铜、铁、铝三种金属的实验,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对铜、铁、钔共同性质的研究,一定要提示学生设计成对比试验,对三种不同金属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它们的共同性质。有条件的学校还叫•以把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进行实验对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金属性质的认识。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并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概括,分析金属的共同性质,以及这屿性质各有哪些用途,引导学生建立其金属性质与用途的》金属的共同性质:有金属光泽、导电性能好、传热性能好有一定柔韧性(或延展性)等。

描述炼铁的过程

1. 教师用图片资料或影像资料片来说明钢铁的冶炼过程。最好把钢铁的冶炼过程制成多媒体片,播放给学生,可以边播放边讲解钢铁的冶炼过程。钢铁工业 42 是国家的基础,也是主要经济命脉,因此各国都很重视这项工业。钢铁工业的范围包括提炼生铁、精炼钢铁、制造钢构„之类的第一次成品,以及由第一次成品加工制成各种零件。制铁的原料为铁矿、焦炭(焦炭来自丁煤)、石灰石。制铁时先用鼓风炉从铁矿中提取出铁的成份,再制成铁,此铁就称为生铁。生铁质脆、延展性差,必须经过淬取的过程,才能制成钢,此作业程序就称为制钢,制钢在高温的转炉十进行。简单而言,钢铁的冶炼过程包括:(1)传送带将原料送人鼓风炉内,再巾下方送进热风,炉里的最高温度为2300摄氏度。(2)从鼓风炉的出铁口中流出熔化的铁成分,这就是生铁。其中还有很多的杂质。(3)将牛铁转移至转炉内制成钢。(4)将钢轧压成各种形状。学生观看完录像片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认识钢铁冶炼过程的复杂性,懂得钢铁来之不易。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通过文献阅读让学生懂得冶金工业就是从金属矿石中提取金属,并且对我国几种储量最高的金属矿物及产地有初步了解。

活动目的

1.能模拟开采矿物的主要过程。

2.能给自己的矿业公司起一个恰当的杯字。

3.能将本组的开采方法与其他小组交流。

4.能为本“公司”的产品设汁——段较好的广告词

产品特性,又能具有较好的广告效益)。

5.能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处理废矿渣的方法。

实施建议

1.矿产资源的开采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苦的过程。这样用模拟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矿产丌采的过程。教材卜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步骤。教师可以根据课时情况指导学牛课后完成,也可以采用课上和课后结合的形式来完成实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用泡沫塑料杯和熟石膏分别模拟什么。引导学生设计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怎样花最少的时间、最经济地把矿物从“地层”中开采出来。并组织学生对在制作和开采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进行交流,要让:学生懂得实际的开采过程要比模拟过程复杂多得多,因此,采矿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给本组开采出来的矿物做广告,是希望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对矿物的性质和用途有更深刻的了解。最后,43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处理矿渣才不造成对环境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9煤与石油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

1、活动2的第一部分和科学在线;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计算部分和拓展活动。

煤与石油的用途

1.能说出从煤和石油中可以提炼出哪些原材料。

2.能通过调查发现煤和石油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关系。

3.能把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实施建议1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对这一点学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对从煤与石油中能够分离出哪些提炼物,这些提炼物义能制成什么样的生活用品,学生则不很熟悉。这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获得。教师课前要与学生一起搜集,通过分析资料来分析和认识煤与石油的提炼物及用途。教师可以事先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制成多媒休片或幻灯片,课上演示给学生,师生一起分析煤与石油的用途。从石油中可以分离出汽油、煤油、柴油、石蜡、沥青、润滑油等提炼物。从煤中,可以分离出煤气、沥青、煤焦汕和焦炭等提炼物。这些提炼物又可以作为原料,经过复杂的加工过程,合成生产出塑料、涤纶、尼龙、涂料、阿司匹林和糖精等化工产品。在这里只要求学牛对这些提炼物和合成产品有初步的厂解即可。从中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提供记录表或资料卡的形式,帮助学生分析资料,获得有用信息。最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就煤与石油的用途进行讨论交流,帮助学牛提炼、整理有用信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1.能描述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

2.能发现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非常漫长。

3.能说出人类开采煤和石油的方法。

4.能根据资料汁算地球上现存的煤和石油还能开采的年限。

5.能意识到能源矿物的不叫„再生性。

实施建议2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煤和石油形成与开采的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分析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意识到:石油和煤都是远占时代的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的变化而形成的,含有碳、氢的可燃性矿物质,它们含热能较高,使用方便,因此成为矿物燃料。石油、煤等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将来必定会用完,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不能随意浪费。煤和石汕的开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这方面的资制彳艮多,教材也提供了煤和石油开采的简单说明。教师可以采用学生组织的报告会或汇报会的形式,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任务。对地球上已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计算可供开采的年限,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煤和石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性认识,从而懂得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煤的燃烧

1.能通过模拟实验发现从煤中怎样提炼各种原材料。

2.能举例说明煤和石油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能体验到煤来之不易。

5.能采取行动避免浪费能源。

实施建议3 这是关于煤分馏的简单实验,教材上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过程。为了实验效果更明显,需要选择纯净煤,最好是烟煤的煤粉,还可以在煤粉中增加少量的高锰酸钾,产生氧气,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一些。实验中需要均匀加热。所能观察的实验现象是:当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u处时,能够产生蓝色的火焰,说明在煤的分离过程中有煤气产牛;试管里的棉花上则有黑色的黏稠状的油状物产生,说明有煤焦汕产生;试管里的煤粉燃烧后产生了黑色的炭状物,说明有焦炭产生。这个实验说明煤粉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煤气、煤焦油和焦炭。科学在线则引导学牛学习李四光先生尊重科学事实、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0矿产资源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1课时。

1.能通过调查发现周围对矿产资源浪费的情况。

2.能举实例说出我国矿产资源的危机。

3.能发现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的危害。

4.能设计一种简洁清晰的方式把调查的结果公布于众。

实施建议1 本活动从各种矿产资源在牛活牛产中的用途引入,懂得我们常见的金属器具、塑料制品、建筑材料、主要能源等都来自于矿产资源。然而,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却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启发学生对周围矿产资源的浪费、破坏或过度开发等现象进行调查。在学生作调查以前,事先要求学生制定一个调查计划:包括调查目的、地点、对象、内容、方法、结果记录等。调查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进行。要求学生制作一个详细的调查结果记录表,确保调查结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教材上提供一种记录表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为可行的调查记录表。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对课前收集的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现状的资料进行交流,并且组织学生讨论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在适当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各个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交流到分享成果、共同进步的日的

写一份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书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

2.能将建议设计成“建议书”的形式。

3.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采取行动保护矿„产资源。

实施建议2 根拓各小组调查的结果,组织学生对调查发现的矿产资源浪费或破坏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保护矿产资 46 源的几点建议。对小组内每一个人的建议进行总结门纳,提出儿条保护矿产资源切实可行的办法,并把它写成建议书,提供给有关部门。教材上提供了一种建议书的形式,仅供同学参考。教师要鼓励学生设计出更具有个性特点的建议书。要求同学把建议书的山容向全班或全校同学官传,鼓励同学从我做起,保护矿产资源。

2001年6月12日,我国国土资源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同矿产资源法》,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这是我国出台的首部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利用宏观调控机制和管理制度c 日前我国矿产供需总量失衡,后备资源紧张;丌发利用方式粗放,结构和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破坏严重。《规划》针对这些问题及今后的形势,强调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严格执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把节约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丌发和利用的宏观调控,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我国矿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矿产资源长期稳定供应。

《规划》改变了过去矿产开发利用以定指标、求产量、分投资为主的做法,强调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突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要求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必须注重牛态环境保护;同时强调矿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合理安排矿产资源

勘察、开发利用在区域上的布局。《规划》提出,今后5到10年,我国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利用与保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调整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促进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促进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1工具——人类的帮手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前两个活动用1课时,后两个活动用另1课时完成。

实施建议

引入活动:“头脑风暴”游戏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工具学习的兴趣,的知识和经验,并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智激活学生对工具及用途已有

1.教师可以在活动前为每组准备一张大白纸,或利用投影仪以便做好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说出工具的名称及作用,并做好

记录。山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记录结果,并统计全班同学说出的工具数量,对优胜小组给予表扬。

活动目标

L能说明白己做同一件事时,使用与不使用工具的感受和体会。

2.能从效率、省力、效果等方面说明使用工具的好处。

实施建议1 选择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比较在解决此问题时使用工具和不使用工具的区别,每组或每人可选择不同问题,如开瓶子、断铁丝等。确定小组或每人研究的问题后,要确保在比较过程中所用的材料相同,只是使用工具和不使用工具这一组变量。如断铁丝,用长短、粗细、质地等相同的两节铁丝进行实验,比较使用钳子和不用工具完成任务时所用的[巾司利付出的体力等。小组同学做好分工,没[1-记录表以便分析和汇报。汇报交流自己的实验、比较结果,尽量运用是否省力、语。效率高等词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更多的事情是否需要工具来帮助并填写书中的表格,教师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日常事情让学生讨论。

活动目标

1,能设计一种标准对自己知道的工具进行分类。

2.能设计„种汜录形式记录分类结果。

3.能具体说明自己制订的分类标准的好处。

4.能把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交流。

实施建议2 可以将活动1前的“头脑风暴”活动中全班想到的各种工具用统计大表展示出来,参考书中分类结果举例,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制订分类标准,并设 48 计记录表格,对I:具进行分类。记录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利用概念图的形式,或圆饼图,或分类圆等,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教师根据需要做适当指导。展示、交流与讨论。将自己的分类标准和结果向大家展示、汇报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不需要统一的或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的标准和结果确•一定道理即可。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某一类工具的具体实例。

2.能具体分析某一类工具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3.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发现技术的发展对工具发展的影响。

4.能说明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工具的发展——结构日益复杂化、功能得 到了极大的加强。

实施建议3 教师或请学生提前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和资料

制作相关课件。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类工具,从其发展的历程和趋势做小分析。可选择其他类的工具进行研究,体现选材的开放性。教材给出的一组农具图,还可以选择洗衣类工具、照相类工具、通讯类工具、炊具等,组织学生描述、分析各类工具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并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技术的进步与工具的发展之间的相百促进关系,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活动目标

1.能具体分析某种工具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2.能对某种刁:具在结构或功能上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创造性地提出具

体的改进意见或方案。能根据生活或学习的某种具体需要,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设计一种工具。能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调查问卷,考察自己设计7:具的市场效益如教师或请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在学习或生活中常用的下具(包括文具)。组织学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可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在几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列出所选择的一种工具在结构和功能(用途)上存在的优点和缺陷。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找缺点找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举例说明•些科学家的发明就是从找缺点、找问题开始的,引导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工具 49 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并做好记录。如可能在征得教师的同意后实施改进意见,试验改进效果,并作次市场调查,看看自己改进或设计的新型工具是否受到欢迎。如防风晾衣架、伞状太阳帽、定量的茶叶盒、不同形状的交通指示灯(帮助色盲人群)等。

鼓励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改进的方案,并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

22机器人

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明各种机器人的用途。

2.能举例说明机器人将会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3.能根据机器人的基本特征判断周闹哪些物体属于刊[器人。

实施建议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一些有关机器人的信息和资料,包括图片和文字,或提供一鹏网站或杂忐供学牛夼阅。也叫•提前布置给学生在课卜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可以展示一个电动玩具,或利用自制课件、资料,激发学生研究机器人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机器人发明的历程,认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指导学生将个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与大家分享。组织学生对机器人的利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讨论,例如机器人在军事、勘探、医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机器人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会带来战争、工厂裁员、机器人伤人等问题,帮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利•学技术是双刃剑。提醒学上将同学讨论的主要观点记录下来。通过科学在线,组织学牛学习杉[器人的基本特征周围常见物体哪些属于机器人并说明白己的理山价学生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判断此环节可视为评

活动目标

1.能收集关于智能机器人的资料。

2.能通过分析资料解释智能机器人比普通机器人有哪屿优点。

第三篇: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定稿]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一、怎样使杠杆平衡

材料:钩码、杠杆尺、支架

步骤:

1、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2、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在不同的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做好记录。

3、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结论: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是:阻力点到支点的距

离X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X钩码数

二、设计实验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器材:弹簧测力计,斜面(尽量光滑),带挂钩的小木块。

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拉起小木块,记下弹簧

测力计的读数。

2、把小木块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木块演斜面向上运动,当小木块匀速直线运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重复上述操作3次,取平均值,进行比较。

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蘑菇石的形成实验目的:验证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材料:托盘、玉米面、不规则石块

步骤:

1、在托盘内铺一层约一厘米厚的玉米面,用手拍平拍实。

2、将不规则石块摆放在玉米面上面。

3、用嘴对这玉米面轻轻吹气。

结果:没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被“风”吹走了,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没被“风”吹走了。蘑菇石的形成:沙漠中的岩石松软程度不同,当

有风吹向岩石时,松软的部分被吹走了,坚硬的部分被留了下来,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形态的蘑菇石。

四、沙洲的形成材料:喷壶、沙土、各种大小的石子、2个托盘 过程:

1、用沙土和石子在一个托盘里制作一个

带有丘陵的自然景观。

2、用喷壶在景观上喷水。

现象:景观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沙洲”。结论:沙洲是在水的冲刷和搬运中形成的。

五、鹅卵石的形成材料:带盖的玻璃瓶、碎砖块、沙、水

过程:

1、观察碎砖快的棱角,摸一摸棱角的锐利程度。

2、将3-5块小碎砖块放入瓶中,并加入适量的沙和水,拧紧瓶盖,用力摇动瓶子。

3、摇动一会儿,观察碎砖块的形状。现象:碎砖块的棱角变小或消失了,变圆了。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

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

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形成了卵石。

六、钟乳石的形成(自制钟乳石)

材料:曲别针、线绳、两只烧杯、一个碟子、苏打晶体、水

过程:

1、分别在两只烧杯中注入半杯水,然后

逐渐倒入尽可能多的苏打晶体,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2、将线绳打一个结,将线绳放在溶液中浸泡,然后把线绳两端分别浸在两只烧杯中,把碟子放在两只烧杯中间,用曲别针固定在适当位置。

3、坚持观察四天。现象:在盘中出现了结晶物。

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知道,钟乳石是有溶解了石

灰岩成分的水滴落时留下的碳酸钙晶体聚集形成的。

七、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材料:玻璃、酒精灯、试管夹、护目镜、一盆冷水

过程:

1、仔细观察玻璃表面。

2、用试管夹夹住玻璃,在酒精灯上加热。

3、加热一段时间后,把玻璃片迅速放在冷水中。

4、重复以上过程三次,观察现象。现象:玻璃片爆裂破碎。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高山上的岩石在昼、骤雨等冷暖反复变化下会发生破碎。

八、模拟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材料:气球、纸盒、熟石膏、水、小木棒

过程:

1、用水填充一个小气球,扎紧后放入纸盒中。

2、往纸盒中倒入一些糊状熟石膏,用木棒把气球推入熟石膏下,取出木棒。

3、待熟石膏变硬时从盒中取出,并观察。

4、把熟石膏模型放入冰箱冷冻24小时后取出,观察其变化。

现象:熟石膏模型断裂。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高山上裂缝中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使岩石发生破碎。

九、煤的分离实验

材料:酒精灯、试管、带玻璃管的试管塞、棉花、煤

过程:

1、在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纯净煤,在试

管口放点儿棉花,用带玻璃管的试管塞塞住试管口。

2、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直到试管里的煤发红。

3、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观察现象。

现象: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时,产生蓝

色火焰;实验过程中,试管里的棉花有黑色油状物;实验结束时,试管里的煤燃烧后产生了黑色炭状物。

结论:煤经过燃烧后产生煤气、煤焦油和焦炭。

第四篇: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常见的建筑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课时建议: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2.房屋的发展过程。

(1)阅读教材P2、P3的材料,说说房屋的发展过程? 洞穴、草棚——木屋——砖瓦房——钢筋混凝建筑。

(2)列举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材料、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3.讨论。

(1)人类的房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2)建筑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房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具、建筑机械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房屋的发展。板书设计:

第一课 常见的建筑

1.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生存、适应环境、抗御自然灾害。2.房屋的发展过程。天然洞穴——人造住所 结构简单——结构复杂 功能单一到综合。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房屋的变化,知道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这节课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学习房屋。

(二)新课教学

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1.认识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师:课件出示不同风格的房屋图片。这些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交流。

教师:介绍各个不同地区的环境与建筑间的关系。教师:除了以上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

学生:交流资料,进一步领悟房屋的建造要与当地环境相适应。2.分析房屋的构成。

讲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房屋在很多方面有差别,但它们在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层次,你知道房屋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吗?

教师出示楼房构成层次图,学生诉说楼房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提问:外形不同的房屋它们在构成上有何相似之处? 楼房构成的简图:

一栋楼房(相当于一个系统)——单元房——房间——墙——砖 3.分析自己熟悉的房屋是如何构成的,用简图表示出来。拓展活动:不同功能的建筑

1.提问:除了我们居住的房屋外,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呢? 2.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的图片。

讨论:图片所表示的建筑物是什么?有什么用途? 教师:请学生根据不同功能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分类。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课后调查:我们周围的建筑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他们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板书设计:

第一课 常见的建筑

1.认识不同风格的房屋。

傣族竹楼、四川民居、内蒙古圆顶土房、伊斯兰教特色的房屋、北京四合院等。2.楼房的构成

一栋楼房(相当于一个系统)——单元房——房间——墙——砖

2.巧妙的结构

教学设计思想:

在学生认识了房屋的产生、外形和功能、结构与层次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房屋的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探究建筑物中力与结构的关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生命世界中某些结构的奇美,培养学生定性或定量地探究力与结构之间关系的能力。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计出多种分类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自己对研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方面感兴趣的问题。3.能从选材或结构的角度分析出增加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4.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到各种巧妙自然的结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同类事物的不同特点。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建筑结构有哪些基本类型。2.能举例说明建筑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各种建筑结构与哪些自然结构有相似之处。2.能对仿生建筑感兴趣并大胆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定性或定量地探究力与结构之间关系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的图片。课时建议: 2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课

1.讲述:各种建筑物都有一定的结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这些不同的结构与建筑物的功能有什么关系呢? 2.板书课题:巧妙的结构。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常见建筑物的结构 1.讲述:上节课布置了查找关于建筑物结构的资料的作业,现在全班分组讨论,观察我们周围的建筑物有哪些形状和结构。2.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总结发言。

4.全班一起讨论第八页的几幅图,各属于何种结构。

5.讲述:书上的第九页总结了三种不同的建筑结构,大家还能找出更多与之对应的建筑吗?

6.分组讨论并填图。7.汇报讨论结果。

8.讲述:想一想你还能制定哪些分类标准,举手回答。9.汇报结果并将第九页的建筑物结构分类卡填好。板书设计:

第二课 巧妙的结构 赵州桥:拱形结构。

美国佛罗里达的安普卡特中心:球形结构。泰姬·马哈尔陵:圆屋顶结构。英吉利海峡地下隧道:柱型结构。金字塔:三角结构。埃菲尔铁塔:框架结构。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为什么那么稳固呢?与力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1.出示赵州桥、埃菲尔铁塔等有特色的建筑的图片。提问:关于建筑物的结构,你想知道什么? A.赵州桥为什么是拱形的?

B.楼板、立柱为什么做成空心的?

C.屋顶或墙体的钢架结构为什么是三角形的?

2.设计研究方案并自由选择其中一个问题研究讨论。3.汇报讨论结果。4.教师小结。

5.讲述:在第10页的几个实验项目中同学们可任意选择一个实验进行研究(一个小组合作一个项目)。步骤:

(1)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2)将实验材料组装成实验模型;

(3)改变实验条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尝试进行定量、定性实验研究。6.分组展示研究结果。

7.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某种建筑物的选材和结构有什么科学道理。拓展活动: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

1.讲述:我们周围还有许多物体的结构非常巧妙,大家看看书上第11页的几幅图片,看看这些生物的结构与建筑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2.学生描述图中及自己发现的各种结构有哪些特点?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 3.阅读科学在线

思考:想一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仿生建筑? 板书设计:

第二课 巧妙的结构

说说下列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1)弧形结构(2)拱形结构(3)管状结构(4)柱体结构(5)球体结构

3.美丽的建筑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由两个活动组成,“欣赏建筑美”是基本活动,“调查建筑材料”是拓展活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先从建筑物自身的造型、图案、色彩、装饰、功能等方面欣赏建筑物的美,再从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及功能的协调性上来进一步欣赏建筑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建筑物的美的能力。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多个方面研究同一件装饰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体会出一些有关建筑的诗歌、散文中美的意境。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文学的语言描述某一建筑的特色。

2.能举实例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建筑的美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对现有的装饰材料(如是否环保等)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欣赏建筑物的美。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课时建议: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你注意过建筑物的造型和装饰吗?留意过公园长廊的雕刻和绘画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建筑物的美丽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欣赏建筑美

1.课件出示一组美丽建筑的图片。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美吗?美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交谈;用词语、诗歌或散文来表示建筑物的美。2.教师归纳

归纳赞美建筑物美的方面:造型、色彩、装饰„„ 3.课件出示一些赞美建筑物的诗,请学生分析这段文字是从哪个方面赞美建筑物的。

(1)讨论:人们是怎样利用周围的环境或创设某种环境来体现建筑物的美?(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为你所喜欢的建筑物写一首赞美的诗?

学生写诗并朗诵。4.教师归纳

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拓展活动:调查建筑装饰材料

1.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装饰材料。

提问:这些建筑材料的图案、造型和颜色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前调查得到的一些资料,小组讨论:人们是怎么利用某种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 课后调查:我们学校是利用哪些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怎样改进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三课 欣赏建筑的美 建筑物美的表现:

(1)表现在自身造型和色彩上。

(2)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4.人体的组成

教学设计思想: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包括其名称和大致的解剖位置,运用类比的方法,理解由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的结构层次关系,借助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类比(建筑物的层次、结构)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2.能借助工具(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2.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胞是怎样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等方法初步认识人体的组成。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人体结构模型,显微镜,各种细胞装片。课时建议: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那么人体内部有哪些器官呢?这些器官又是如何构成我们人体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组成。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人体的组成 1.出示人体结构模型。

提问:说说我们人体内部由哪些器官组成?把你所知道的人体内部器官画出来。2.参照P20图,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自己身体相应的位置上找出来。3.介绍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的名称。

器官:心脏、肺、胃、肝脏、大肠、小肠、肾脏、脑 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 4.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建筑物的组成,说说它和人体的组成有哪些相似之处? 提示:

(1)观察教材P21图片。

(2)用类比的方法:人体的结构层次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讲述:细胞相当于“砖结构楼房”中的砖;组织(由许多细胞组成)相当于墙(由许多砖砌成);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成)相当于房间(由不同的墙面围成);系统(由不同的器官组成)相当于单元(由多个功能不同的房间组成);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相当于楼房(由多个单元建成)。(3)同学间相互交流。人体的构成: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 5.人体的结构除了与建筑物的结构有一定相似外,与机器和植物的结构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请选择某种机器或植物与人体的结构进行类比。植物体的构成:

各种植物细胞——各种植物组织——各种植物器官——各种植物系统——植物 机器的构成:

铁分子——各种形状的铁块——各种零件——各种操作系统——机器 6.提问:通过对人体结构的认识,说说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学生:细胞 板书设计:

5.消化与吸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以“小冬”同学为代表,描述了现在一些青少年同学中经常出现的不注意饮食卫生的现象,借此加强学生对饮食与身体健康关系的重视程度,调动学生探究食物在人体中被消化与吸收的积极性,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饮食的重要性,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已知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道模型。2.能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

3.能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有关消化系统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2.能分工合作制作模型。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2.能举例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3.能举实例说明暴饮暴食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危害。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探究治疗消化不良药物的作用。

2.能根据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养成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3.能举实例说明技术的进步给诊断和治疗疾病带来的帮助。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想像等多种方法在记住消化道名称的基础上,探究消化器官的作用,逐渐感悟到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人体消化系统模型 课时建议: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创设情景:

生日聚餐会上,小冬胃口大开,一通狼吞虎咽后,忽然感觉到胃里不太舒服,四肢无力,同学们把他送到消化科。

提问:你遇到过“小冬”这样的事情吗?医生可能会对小冬说什么?小冬会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要将小冬送到医院去? 学生交流。

讲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妙的旅行。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奇妙的旅行

1.出示人体消化系统模型。

提问:你想知道食物是怎样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吗? 学生观察。提问:食物在消化过程中要经过哪些消化器官?这些器官在身体里的位置和作用是怎样的? 学生:

(1)讨论。(2)汇报: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2.介绍重要的消化腺。

教师:肝脏、胰脏和唾液腺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医生给小冬开的药主要成分可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在消化系统中,大块食物被切割、磨碎成小颗粒,然后被消化液分解成更小的微粒的过程叫消化;消化后的营养成分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

板书设计:

6.呼吸与交换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主要讲呼吸系统,让学生通过体验呼吸、制作肺模型、测量肺活量、召开呼吸与保健信息发布会等活动,识别呼吸系统中主要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呼吸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呼吸与保健的具体措施。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2.能按照要求制作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

3.能运用调查的方法,获得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信息。4.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5.能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看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2.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3.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2.能举例说明感冒时,应选择哪些药物治疗,并能对自己的选择说明理由。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呼吸的过程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问题。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肺的图片或模型,测量肺活量的仪器。课时建议: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观看“肺”的图片

提问:你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器官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 学生交流。

2.讲述: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每天大家都会自然的呼气和吸气,今天我们就再次体验一下呼吸。

(二)新课教学 活动1:体验呼吸

1.呼吸时胸部的变化。

教师: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呼吸的过程是通过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完成的。你仔细分析过自己吸气和呼气时胸部是怎样变化的吗? 学生:

(1)互相观察小组同学深呼吸时的胸部变化,体验呼吸的过程。(2)交流呼吸的过程。①呼气时,胸腔向内收缩; ②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

教师:你观察过吹气球时胸部的变化吗? 学生:吹气球,观察汇报。

讨论:怎样利用这种变化解释呼吸时空气被吸入和废气被排出的过程? 2.分析人体呼吸的过程。出示人体呼吸过程流程图。

学生:观察、描述人体的呼吸过程。呼吸过程:

新鲜空气—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 废气—肺—支气管—气管—喉—鼻腔

教师小结: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讲述:我们已经了解了人体的呼吸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肺的模型,模拟呼吸的过程。学生:

(1)讨论、设计方案。(2)交流制作方法。(3)制作“肺”模型。板书设计:

第六课 呼吸与交换 1.呼吸时的胸部变化: ①呼气时,胸腔向内收缩; ②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2.呼吸过程:

新鲜空气—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 废气—肺—支气管—气管—喉—鼻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人时时刻刻要通过呼吸与外界进行气体的交换,几乎每个人都患过呼吸系统疾病。生活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呼吸系统的健康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呼吸与保健。

1.提问:生活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呼吸系统的健康呢? 学生:

(1)阅读有关资料。(2)汇报、交流。2.调查与交流。

选择生活中有关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进行调查,以“呼吸与保健”为题,召开一个信息发布会,将自己的调查结果用最喜欢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并共同提出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3.阅读教材P30有关感冒的资料。

教师:你自己感冒过吗?如果要服药你会选择感冒药吗? 学生:交流。

教师:选择药品时,我们应该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从说明书中了解药品的有关信息。

学生:阅读感冒药说明书。

教师:如果你感冒了,会选择那种药,为什么? 学生:汇报。

教师:仅仅靠感冒药能治好感冒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减少呼吸系统的疾病? 拓展: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

教师:指导学生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学生:将自己的肺活量与小组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并分析肺活量不同的原因。讲述:适当的加快呼吸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氧气。教师要求学生测量自己在平静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提问:在哪些情况下呼吸会加快?为什么? 板书设计:

7.循环与运输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引导学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激发学生探究氧气和养料的运输问题,通过观察教科书中的插图(利用泵灌溉图、人体循环系统示意图、食物传送示意图——孩子们从传送带上取食物并将垃圾放回到传送带上)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析,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我们体内的血管中不停地循环往复流动。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类比或联想的方法对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假设。2.能想出2种以上测量和计算心率或脉搏的方法。3.能通过挤压网球推测并描述心脏是怎样工作的。4.能初步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5.能运用一种调查的方法寻找治疗心脏疾病的新技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将自己的方法或观点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正确说出心率的定义。

2.能举例说明哪些因素能影响心率的变化。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实例说明新技术如何帮助人们解除疾病。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综合运用以往学过的方法探究与“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相关的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人体循环系统图,医用听诊器,计时工具。课时建议: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一个工厂要不断地运来它所需要的原材料,并要运走它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和废物,可以用什么工具来运呢? 学生:飞机、火车、汽车、轮船„„

教师: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我们可以用运输系统来概括。也就是说,一个工厂需要一个运输系统。我们的人体好比一个工厂,也需要一个运输系统,需要把肺吸进的氧气和小肠吸收的养料运到全身各处,也要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到肺和其他器官,排出体外。那么,人体的运输系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二)新课教学

出示人体循环系统图。

教师: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我们体内的血管中不停地循环往复流动呢? 学生:观察水泵及食品传送图,从中寻找答案。活动1:测量心率

1.介绍心率及测量心率的方法。

(1)分组制作简易听诊器。测一测自己和同学的心率,将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并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学生交流测量结果。

(2)计算自己在一天中心跳的次数。心率×24小时×60分 2.心脏的工作原理。(1)情景创设

用一只手握柱一个网球(或较硬的小皮球),在一分钟内用力挤压它,挤压的次数与一分钟内自己心跳的次数相同。问题1:体验手的感觉。

问题2:用力挤压网球后手的感觉如何?由此联想心脏是如何工作的?(2)教师指导学生用手反复握拳,体验心脏的工作。提问:谈谈你的感受?

讲述:心脏的大小与自己握紧的拳头相似。心脏就像一台强有力的泵,将血液压入血管,推动血液流经全身各部位,从而将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教师:我们用简易听诊器听到了自己的心脏跳动,我们还可以用摸脉搏的方法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你能用几种方法测量脉搏? 学生:观察后汇报摸脉搏的情况。教师:心跳和脉搏的频率一致吗? 学生:一致。板书设计:

第七课 循环与运输

1.介绍心率及测量心率的方法。工具:听诊器。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2.心脏的工作原理。

心脏收缩——血液进入血管——将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在一天中我们的心跳快慢会发生一些变化,有些时候会感到心跳加快,全身发热,甚至流出汗来。那么,心跳的快慢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提出问题: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假设。

教师:怎样证明自己的假设呢? 学生:

(1)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完善实验方案。(3)分组开展探究活动。(4)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教师小结: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心跳加快时,输送到全身的血液增多,以满足人体的需要。

活动3:调查新技术在医疗中的作用。教师:新技术在医疗中的发展和应用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病痛,甚至重新获得生命;你知道哪些医疗方面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又是怎样帮助人们的呢? 学生:交流自己组搜集到的有关医疗方面的新技术。板书设计:

8.心理与适应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在引导学生学习感觉、思维、情绪等功能的过程中,渗透神经系统在维持人体正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颇具趣味性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心理活动的兴趣。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了解一些适应现象及对错觉的体验。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游戏中出现的反应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2.能辨别出每一个刺激——反应中的刺激、接受刺激的感官、反应行为和参与反应的结构。3.能用比较法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适应现象”。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产生“反应时”现象的原因。2.能举实例说明什么是“错觉”。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出3个以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适应现象的实例。2.能设法找出自己身边利用错觉现象的实例。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活动感悟人的心理感觉、思维等功能。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木棒,小旗子,有关错觉现象的图片。课时建议: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人类不仅具备消化、呼吸、血液循环、身体运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具有感觉、思维、情绪等重要的心理功能。这些心理功能主要是由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实现的。神经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它们是如何实现人的心理功能的?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刺激—反应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方法。学生:分组开展游戏。

教师:为什么从刺激出现到做出反应,会间隔一段时间?在同一游戏中,不同的做出反应的快慢有差别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可借助科学在线的资料)。教师:在各种刺激—反应游戏中,是什么刺激引起了反应?这些刺激是通过哪种感觉器官感受到的?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记录表。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2:认识各种适应现象 教师: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我们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学生:观察看图片,认识各种适应现象。

教师:除感觉器官方面的适应外,还存在另一类适应现象。学生:体验另一类适应现象。

教师:从以上各种不同的适应现象中,能够发现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交流。拓展:体验错觉

教师:在大多数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真实的情况是一致的。然而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真实情况并不相同,这就是错觉。学生:体验错觉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过其他错觉现象吗?人们是怎样应用错觉现象的? 板书设计:

9.健康成长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用简洁生动的语句表达了人体的发育成长是再自然不过的必然规律,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进入青春期时自己身体和心理可能会出现的变化,怎样正确看待和处理在这一时期可能会出现的疑惑和问题,帮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正确的行动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曲线图中分析出人在生长过程中各时期变化的特点。2.能利用问卷进行调查、统计。

3.能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女(男)生欣赏具有什么样特点的男(女)生。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意识到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2.能把自己获得的有关青春期健康的信息告诉其他同学。3.能举例说明与家长、老师交流自己心中苦恼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身体已经发生了哪些变化。2.能举实例说明“青春期”自己应注意的生理问题。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与异性同学交往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和交流,逐渐科学地认识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变化,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课时建议: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逐渐发生着一系列奇妙的变化,有的阶段变化非常明显,有的阶段变化又不太明显,你注意到了吗?

(二)新课教学

活动1: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观察身高、体重和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分析身体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识读曲线图。学生:将分析出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学生讨论:我们在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方面的明显增长发上在人体发育的哪个时期?

教师: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还发生着哪些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祝贺你们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这是人生长河中最关键、最宝贵、最美好的时期,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我们可要珍惜哦!教师: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除了身体的变化外,心理上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你意识到了吗?

学生:交流心理上的变化。板书设计:

第九课 健康成长 青春期的变化:(1)身高变化(2)体重变化(3)肺活量

(4)身体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重要阶段,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要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我们需要怎样做呢?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学会健康生活

教师:身体形态的改变,身体功能的完善,心理活动的成熟主要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那么,大家了解青春期吗? 学生讨论。教师:喜欢与同龄人交往是件好事,当你和异性同学交往时,需要学会掌握分寸。学生:阅读男女生交往要注意的问题。拓展:我所欣赏的品质与气质 教师:知道学生完成调查问卷。学生:统计本组的调查问卷。板书设计:

10.小池塘大世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课时建议: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听《童年》歌曲。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让我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观察池塘

(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2)观察记录:

(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4)讨论:

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小结:

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6)阅读科学在线。

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是怎样构成的? 板书设计:

第十课 小池塘大世界

1.池塘里有鱼、虾、河蚌、螃蟹、水草、荷花、鸭子、浮游生物。2.生产者:荷花、水草、浮游生物

消费者:鱼、虾、河蚌、螃蟹、鸭子

分解者:细菌 3.生态系统:

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非生物:水、空气、土壤、阳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提问:试用上节课所学知识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说说它是怎样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分析生态系统:

(1)讲述:地球上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大到整个海洋、整个陆地,小到一片草地、一个池塘。让我们在校园中选择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研究吧!(2)选点观察

在校园中找一块草地,用绳子随机圈出一块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并测量出它与附近某个建筑物的距离。

在纸上画出位置图,标出东西南北。(3)取样记录

介绍取样法并取样。

数一数区域内所有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画出他们的形状。测量地面和土壤的温度,并记录下来。用塑料袋区一些土壤,并描述土壤的成分。(4)统计整理(5)讨论:

我们观察的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最多?为什么?

生态系统中死去的动植物为什么腐烂?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各小组选区的不同地点中的生物种类相同吗?

这些生物之间可以形成怎样的食物关系?与非生物又有什么关系?(6)展示结果 板书设计:

11.小瓶子大学问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通过两个活动组织学生查找、分析资料、制作生态瓶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维护生态平衡,认识到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所带来的危害。其重点是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活动的趣味性较强,教师要在趣味活动中抓住教学重点,组织好交流总结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小组的生态瓶不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的原因,改进自己的生态瓶,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生态瓶的兴趣。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各种方法搜集到自己研究所需要的资料。

2.能正确分析出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所起的作用。3.能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4.能发现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5.能提出自己具体的研究与生态平衡相关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3.能坚持进行长期观察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态平衡的含义。

2.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人与生物圈有哪些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说出3条以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生态平衡的图片。课时建议: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在分析校园生态系统时,我们发现有些鸟类吃昆虫,大多数昆虫吃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土壤里的细菌分解着动物的尸体,周围的环境对生物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生态平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二)新课教学

活动1:交响与和谐——生态平衡(1)认识生态平衡

查阅资料,寻找更多的有关生态平衡的资料。阅读教材P53资料。讨论: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类生物突然减少甚至消失时,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怎样的影响?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受到什么启示? 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是不变吗?

(2)设计一个生态农业模型或生态系统模型。阅读科学在线:

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生态农业,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 小瓶子大学问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大家想不想制作一个生态瓶来模拟生态系统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试试吧!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研究的任务:你能制作一个生态瓶来模拟生态系统吗?你能通过生态瓶探究如何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吗? 2.学习制作生态瓶,并设计研究方案。

3.提示:制作前先查阅有关陆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资料,再设计自己的生态系统模型,由哪些成员组成,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怎样使自制的生态系统模型尽量保持长时间的平衡。征求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后,开始行动。4.自行设计。5.交流:自己设计的生态系统模型是如何维持平衡的?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需要做哪些改进?

6.你能参考池塘生态系统,做一个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模型吗? 根据观察内容设计表格,记下每次观察结果,并画出模型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关系图。板书设计:

12.小行为大环境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通过“环境情景剧”的形式,力图使生活再现,同时分析平时生活中的行为哪些是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从而提出保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的建议,并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本课是对前两课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也是鼓励学生将科学应用于生活、应用于实践。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将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行为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

2.能正确分析人类保护和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并能对自己的分析说明理由。3.能提出3条以上具体保护周围生态平衡的措施。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意识到人类的行为对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出3个以上人类保护和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道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环境情景剧的表演,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从中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与环境情景剧相关的道具。课时建议: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每天,我们都要做出许多决定,例如早餐吃什么,上学穿什么,几点开始锻炼等等。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有些看似平常的决定和行为正影响着大环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小行为是怎样影响大环境的。

(二)新课教学 活动1:环境情景剧 1.提出任务:教材P58有4个情景,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景,将本组的决定或采取的行动表演出来。

学生阅读资料,探讨角色分配。2.表演。

3.讨论:从情景剧中我们须得到哪些启示?

4.交流:这些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会造成什么影响?今后再作决定或采取行动保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向人们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提建议并交流。5.阅读科学在线。

讨论:为什么说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板书设计:

13.浩瀚的宇宙

教学设计思想:

课文围绕着银河系和宇宙展开,按照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推理总结、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顺序,引导学生归纳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宇宙的浩瀚有初步的认识。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围绕银河系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银河系和宇宙的各种特征。3.能对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说明理由。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科学小论文,并能发现别人或自己 小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正确说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提出几条保护美丽星空的建议。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数据分析认识宇宙的浩瀚。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银河系和宇宙的图片或资料。课时建议: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你见过“银河”吗?描述你见过的银河的样子。学生交流。

教师:在晴朗的夜晚,远离都市的灯光,仰望星空,看到一条长长的、白色的光带横贯天空,那就是银河,是“银河系”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银河系。

(二)新课教学 活动1:银河系和宇宙

教师:关于银河系,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分小组进行整理,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分小组整理资料。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银河系有关视频)对银河系的情况进行小结。关于银河系,还想知道什么?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学生活动。教师:关于银河系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认识清楚,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去解开银河系更多的奥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的关系”。学生交流。

活动2:给宇宙飞船命名 教师:到茫茫的宇宙中去遨游是人类自古以来最美丽的梦想之一,现在中国少年科学院的“少年宇航局”将发射一艘宇宙飞船,正在征集宇宙飞船的名字,你想不想参加?

要求:参见教材P65页。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评选出“最佳命名奖”。拓展:

1.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野外去观察银河,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2.在城市里容易观察到银河吗?这是为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板书设计:

14.探索宇宙

教学设计思想:

在学生认识了宇宙浩瀚之后,借助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各种工具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重点学习和了解各种各样的宇宙探测器,并通过设计制作活动初步了解望远镜和火箭的工作原理。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按照要求自己独立进行实物或模型的制作。2.能按照一定标准对宇宙探测器进行分类。3.能总结出使火箭飞得更直、更高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望远镜。2.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资料或意见。

3.能向他人介绍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并学习他们的精神。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宇宙探测器的主要用途。2.能复述“万户”的故事。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火箭运动的动力来源。4.能说出影响火箭飞行的因素及其道理。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说出望远镜的发展对观测太空有什么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种各样的宇宙探测器,从而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制作望远镜的材料,有关宇宙探测器的图片。课时建议: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出示浑天仪图片

提问:这个图片里的物体大家认识吗? 学生观并回答。讲述:浑天仪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研究月球和其他星球的仪器,是东汉的张衡发明的,这表明5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一些仪器来探索宇宙了,今天我们来看看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制作自己的望远镜

教师:人类探索宇宙少不了要用到望远镜,你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望远镜? 学生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望远镜,并作相关介绍。(如伽利略的折射望远镜、牛顿的反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还可以补充介绍其他望远镜,如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轨道望远镜等)讨论:了解了这么多的望远镜,你认为望远镜是怎样帮助天文学家提高探索宇宙的能力的?科学技术是怎样影响望远镜的发展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让我们自己来制作一个望远镜。步骤参见教材P68。

学生、学生制作并互相展评。

(此活动也可以课后完成,视时间而定)活动2:宇宙探测器

教师:从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宇宙,获得信息是很有限的,到太空中观测,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人类向太空中发射了许多宇宙探测器。你们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各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根据这些探测器的功能进行分类,然后把你们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告诉大家。学生整理资料并交流。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宇宙探测器?它们都有什么用途?你认为探测宇宙组好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火箭是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当时使用的燃料是火药。现在,人们用煤油或液态氢作为火箭的燃料,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力,将各种卫星、载人太空舱或太空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

(二)新课教学

活动3:做个火箭工程师

教师:你知道“万户”吗?能说说他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万户的故事。

教师:古代的火箭曾以火药作为动力,你知道现在的火箭用什么做动力吗? 学生回答。

教师:现在我们用气球做实验来研究火箭的动力问题。学生做气球实验。

观察思考:气球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学生交流。

教师:火箭工作的原理是用了反冲力的原理,燃料在一个特制的燃烧室里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向下喷出,火箭便向前飞去。现在我们自己动手来制作一枚火箭。

制作步骤参见P71。学生制作火箭并试飞。学生研究:哪些因素影响火箭的飞行?你有什么办法让火箭飞的更直、更高?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里。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现在我们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火箭工程师,要成为真正的火箭工程师还需要学习很多,希望同学们努力!我们国家有许多为了祖国的火箭、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钱学森爷爷就是其中的一位,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学生交流。

教师:我们应该学习钱学森爷爷的哪些精神? 学生交流。板书设计:

15.人造地球卫星

教学目标:

1.了解卫星的特点和分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能设法调查各国人造地球卫星的资料。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人造卫星进行分类。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能主动与同学交流各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用途。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造卫星的飞行原理。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获得卫星用途方面的知识。教学难点:

用模拟实验来研究卫星的运动规律。教学教具: 投影、卫星图片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你都知道哪些人造卫星。

二、了解卫星的用途

1.请把你们带来的卫星图片展示出来,你对图片上的卫星了解吗? 2.介绍自己图片上的卫星的特点及用途。

3.东方红1号,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属科学卫星„„ 4.姊妹双星,„„

5.人造卫星有哪些用途呢,请你据用途判断卫星的类型,把结果填到空格上 投影示图 出示课件

6.谈谈卫星的应用。

7.依靠我国科学家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卫星从无到有,越来越好,说明了我国人民是聪明的,智慧超人的,勤劳勇敢的!我们应充满自信心,勤奋学习,将来更好地为祖国作贡献!

8.你最感兴趣的卫星是哪棵,请你说说它的情况。板书设计

16.在太空中生活

教学目标:

能设法搜集到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各种相关资料。

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发挥创造力设计一个空间工作站。能利用废旧材料将自己设计的空间工作站制作成模型。

能根据自己已有的太空知识提出宇航员在太空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能有根据地对“发展航天技术、探索宇宙的利与弊”提出自己的想法。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共享资料。

能对我国和其他国家宇宙技术的最新发展保持关注。教学重点:

查阅资料,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教学难点:

设计和建立空间模型。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有关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的资料和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到太空中生活,与外星人不期而遇是我们许多孩子的梦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宇航员到太空中怎样生活。

二、新授:

1.教师讲解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资料。

2.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或图片进行交流。3.小组讨论,模拟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情景。4.各小组表演。

5.讨论:在太空中生活与在地球上生活有什么不同。6.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宇航员在空间站工作的资料。7.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自己的空间站。

8.讨论当来自不同国家的宇航员在你们设计的空间站里工作、生活,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工作或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围绕“发展航天事业的深远意义和崇高价值”展开辩论会。

二、新授:

1.把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两方。

2.双方同学根据自己所持的观点,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展开辩论。3.教师小结。

4.讨论10项优先考虑的项目并说明理由。5.全班交流。教学板书:

17.走近科学家

教学目的:

1.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和某项科技发展的资料,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3.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4.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5.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⑴你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你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二、学习新课;1.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杰出的成就与他们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关。2.学生任意选择一位科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信息,分析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取得与哪些因素有关;确定一个主题,如献身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勇于创新等。

3.学牛独立获取信息。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探究的主题确定阅读的目的、制定阅读的提纲和方法。(2)依据阅读的提纲,选择合适的同书及网址查阅相关内容。

(3)围绕提纲有重点地浏览资料的题目,先选择与提纲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阅读。

(4)将查阅的资料及叫记录在资料}片rh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说说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和值得自已学习的精神,或通过列举多个科学家的事迹来说明某种精神。

5.小组代表,选择并确定呈现、表达方式,演讲排练,准备参加全班演讲赛。

6.学生进行科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所学的技术,学生按照活动评价表5的内容对参赛进行评价。

7.教师小结:科学家所取得发明创造的成就与他们从小热爱科学,善 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有关。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和方法。

(1)选择小学阶段所涉及的任意一项科技的发展史为例,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做的研究,(2)强调研究某项技术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①收集有关资料。

②按照发明的过程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排序整理。重点要体现技术发

明年代、技术改进发展、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几个技术发展阶

段。

2.学生收集和整理某种科学技术发展的信息,町以通过阅读有关书籍或上网来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来获取信息,按照上面的方法整理信息。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并分析在某种技术的发 展过程中,某个科学家的技术发明的重要作用及核心技术的特点。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将学生的发现汇总在一起,利用展牌、墙报等方式展示出来,与其他年级的同学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并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科技发展史,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小结

作业: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提高。

18.科学学习回顾

教学目的:

1.归纳出科学探究的活动的基本类型,梳理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2.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思和整理信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究。3.体会到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作用,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4.知道科学探究技能的种类。

5.能体会到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作用。6.能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教学重点:

1.归纳出科学探究的活动的基本类型,梳理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2.体会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作用,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教学难点:

1.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思和整理信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究。2.知道科学探究技能的种类。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三年的科学学习即将结束,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学习。

二、新授:

1.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u(1)教师讲述: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从三年级开始,我们经历过许多的科学探究活动,想一想你经历过哪些的科学探究活动。(2)教材第85页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分别同答这些探究活动的类型。(3)鼓励学生分别举每个类型的3—5个具体探究活动,如设计与制作类的活动;有设计制作风车、小吊车、小火箭„„列表分类记录.(4)提问:除了上述探究活动类型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探究活动的类型·最感兴趣的探究活动是什么?说说自己的理由。(5)学生分组交流。

2.指导认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1)教师提问:一个探究活动需要经历几个探究的环节?

(2)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熟悉的课例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几个环节。学生可以选其他活动进行分析.描述并记录每个探究环节的分析结果。

(3)鼓励学生选择分析不同的探究活动过程,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4)第86页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分析,尽管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一般都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预测——制定计划一一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几个基本的探究环节,但对不同的活动类型,具体的探究环节也有所不同。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有哪些方法和技能。

(1)教师讲述:在科学课上我们要进行科学探究就离不开具体的方法和技能,科学探究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观察、制作、种植饲养、调查、整理信息、归纳结论、表达与交流等都有具体的片法技能。想一想,在科学课学习中你都掌握了哪些具体的方法和技能?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存交流过程中,可以就某个探究的环节回忆自己所运用的方法和技能。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整理信息的方法等。根据实际和学生兴趣,鼓励不同小组总结归纳不同的方法和技能。2.学生体验方法和技能的作用。

(1)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投影: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整理信

息的方法有----曲线法、柱状图、扇形图、概念图等。.

(2)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在科学课学习中的一组数据运用上面的力法

来整理信息。

①选择的数据应体现两个量之问的变化,如时间与温度、年龄与体重、时间与小车运行的距离.时间与小鸡的食量等之间的变化;

②尽可能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整理信息,但不一定每种方法都可行;③绘制图表时要按照具体的方法整理数据、描点、绘图。对于感到难度的学生可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所学的教材中找到更多的图表并加以说明。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和结果,说说掌握方法和技能对探究活动有什么作用。

3.指导学生体会探究活动是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1)提问:从图中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回答自己的发现,说说采用的是什么方法。(3)指导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会有什么发现。

小结:组织学生交流研究,提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和完善在科学课中学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还要综合运用在语文、数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学板书:

第五篇:2017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变化的世界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各种感观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能从物体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某一物体变化的方法。情感目标: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现象。能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种物体变化的奇妙。能坚持对一种选定的物体进行长期的观察,并能将观察用两种以上的方式记录下来。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变化。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观察到的变化进行分类。能知道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起风了,下雨了,草绿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着的世界。探究活动 一.活动:“我知道的变化”

1.生看图体会生活中的各种变化。2.说说我们知道的变化。

3.把自己知道的变化记录下来。4.小组交流我们的记录。5. 给这些变化分分类 二.观察各种的变化

1.师示范一些化学变化。2.生观察(提出质疑)3.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变化。拓展

一.活动“寻找我们身边的变化?”

请学生在生活中找找周围物体的各种变化。(第二课时)

引入:相互交流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的物体变化。探究活动

讨论“解释什么叫变化”

1.请生根据自己找到的各种物质变化试着解释什么叫变化。2。讨论:自然界中有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活动:“记录物体的变化”

1.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2。分析我们对一种植物的长期观察的方法。3。分组设计一种记录方式。拓展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板书设计 变化的世界

我们知道的变化:火山爆发、铁钉生锈、四季变化、天气变化„ 按大小分类:

按时间长短分类: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2.多样的天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文学词语描述天气现象。能用文学和科学并模仿动物运动的主术语描述天气变化。能设计一组符号记录天气的状况。

情感目标:1.愿意关注、收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信息。2.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及其原因。3.愿意欣赏天气变化的美丽。4.愿意收集各种预测天气变化的谚语。

知识目标:1.能说出两种以上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2.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师:今天早上起床推开窗,你发现天气如何?你的心情怎样?出门要准备什么? 生自由谈感受 探究活动

一、“天气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天气变化。

二、活动:“描述天气”

请学生回忆文学作品中描述天气的词语。回忆我们学过的与天气有关的诗歌。三.活动:“我最喜欢的天气” 1.谈话:“你最喜欢什么天气,和小组成员口头交流”2。记录我喜欢的天气(可以用绘画或诗歌的形式记录)3。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4。各组展示我们记录的天气。拓展

课余收集民间有关天气的谚语,并把它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1.交流我们收集到的天气谚语 探究活动:

一.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

1.谈话:古代人们是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的? 2。谈话: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知天气变化? 二.活动:“天气谚语”

用图文方式记录收集到的谚语。(填写书上图表)拓展

说说利用谚语来预测天气变化的优点和不足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三课时)引入:

(创设情景)教师扮演预报员先给大家播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探究活动 一.谈话:“现代人是怎样知道天气的?” 1。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师板书)2。小组交流,记录。(比一比哪组知道的多)二.交流:“ 播报天气消息”

三.活动: “设计表示天气的图形符号”

1.自主设计。2。分组交流。3。认识标准的图形符号。拓展 认识天气

自学“科学在线”。介绍自学成果。板书设计

2.多样的天气

文学词语:细雨纷飞、春暖花开、白雪皑皑、秋高气爽。。。我喜欢的天气:

天气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燕子低飞,大雨不久到。”

3.观测天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观测计划。2.能设计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3.能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绘制天气变化的曲线图。

情感目标1.能合理的分工,合作完成观测、记录两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2.能逐体会到利用简单仪器有助于定量的观测研究。3.能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知识目标

1.说出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2.能说出各种风向的含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你知道气象员的工作吗?想不想试着做一个小小气象员,观测一下天气情况呢” 探究活动 活动:“制定观测计划”

1.分析课本第8页的计划表。2。说说要计划什么?3。分组计划,完成计划表。二.活动:“制作简易观测仪”

1.说说需要哪些材料? 2。学习制作方法3。自主制作。(互相帮助完成)三.活动:到室外检测我们制作的风向仪 拓展

课余改进我们制作的风向仪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二课时)引入

展示我们改进后的风向仪

1.上台介绍。

2。说说改进的办法。探究活动 一.活动:“制作雨量筒”

1。说说需要哪些材料? 2。看图自主制作。3。分组交流我们的作品。二.活动:“实地检测”仪器

1.学习使用方法。2。到室外实地测量。(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

交流展示改进后的风向标和雨量筒 探究活动 一.活动:“建立小小气象站”

1.说说气象站要测量哪些数据。2。说说气象站需要哪些测量仪器。3。分组建立气象站。二.讨论:“怎样放置测量仪器” 1.引导讨论:“测量仪放在不同地方测得数据一样吗?”。2。说说测量仪放在什么地方最好,为什么?

三.活动:“设计记录表” 拓展

把我们的测量数据绘制成曲线图 板书设计 3.观测天气

观测时间

天气

温度

风向

风力

雨量

典型植物变化

4.发布天气消息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以研究论文和报告的形式将自己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展示出来。2.能对其他同学的观测和研究结果提出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建议。3.能从图片中归纳分析出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情感目标:1.能在发布天气变化消息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2.能体验到科技发展能给人们带来更准确的天气消息。3.体验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意义。4.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测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知识目标:1.能从图片中分析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技术。2.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天气预报水平的影响。(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

课件演示天气预报

1.引导观看,说说天气预报的作用。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探究活动 一.活动:“天气消息发布会”

1.小组交流我们两周来收集到的关于天气的数据资料。2。小组商讨如何发布天气消息。(如何分工、合作、用什么方式汇报)3。分组扮演天气预报员向大家播报天气消息。4.引导互相评价。(说说优点、建议)二.交流活动

1.与同学交流观测天气的体会。

2。将我们的记录与电视台发布的天气预报进行比较。3。比较哪组的预报更准确,为什么。

4。把同学们对我们小组的评价意见记录下来。拓展: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天气的资料

(第二课时)引入 谈话:“你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吗?” 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

一.活动:“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 1。自由猜想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2。看图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边看边思考用到什么仪器)3。分阶段分析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并记录在课本上。

4.分析在天气预报制作的全过程中运用到哪些科学技术,说明了什么。二.交流活动

1.把自己收集到的关于天气预报资料与大家分享。2.举例说明科技发展对天气预报的影响。三.自学科学在线

1.自己阅读科学在线内容。2。交流自学情况。

拓展:课余时间继续观

继续观测天气变化并做好记录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5.天气与生活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造成的影响。2.能够对图表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某些科学结论。3.能够用实例或调查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天气变化造成影响。

情感目标:1.愿意把收集到的天气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图片与其他同学交流。2.能通过对天气与人类关系的分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剧烈的天气变化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2.能举例说明酸雨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今天你穿什么衣服?一年四季你选择什么样的衣服?”(生自由发言。)探究活动 一.活动:“天气对我们的影响” 1.谈话:“你喜欢什么天气?在不同的天气中喜欢做什么? 2.看课本插图思考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3.自由发言说说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4.举更多的事例说明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二.讨论活动

1.谁最关心天气?说说自己的理由。2。组代表汇报。3。小游戏:“我说位置,你找物体。”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我国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情况

(第二课时)引入

信息发布会——请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一.活动:“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1。请生小结天气变化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2。思考:人类活动是否也对天气带来影响? 3。看课本上的插图理解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4.分析课本上的调查表,你能发现什么? 二 交流活动

1.分析调查表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拓展

搜集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三课时)引入

交流会——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探究活动

一.活动:“了解家乡的天气” 1.说说家乡的天气。

2。设计调查表调查家乡的天气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二。自主学习

1.自学“科学在线” 2。介绍自学成果。3.举更多实例说明。

拓展

调查我们生活的地区是否有酸雨

6.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2.能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3.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4.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情感目标

1.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2.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知识目标

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2. 能说出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师出示几种不同状态的物体请生辨认,引导观察。(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活动 一.活动:“给物体分类” 1.观察课本插图。

2。对图中的物体和教师出示的物体分类。3.举出更多固体、液体和气体。二.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分工、认真观测、及时记录)2。说说注意事项。

3。分组研究几种固体的主要性质。4。记录固体主要性质。(完成课本上的表格)5.分组汇报,交流。(说说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如何测量)拓展

准备黄豆、小米、沙等材料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二课时)

引入

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探究活动 一.活动:“混合、分离固体”

1.混合黄豆、小米、沙等固体,再想办法将他们分离。2。讨论:所有的固体都有形状和体积吗?

3.交流:将分离物体的方法和理由与同学交流。二.活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分组按研究固体的方法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2。各组互相交流、汇报。

拓展

一.小结液体的主要性质

(第三课时)

引入

课前讨论会

谈论:不同液体的性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探究活动

一.活动:“混合不同液体”

1.猜想混合不同液体后会出现的现象。

2。试着混合不同的液体,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二。活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准备典型的固体、气体和液体。2。通过式样比较它们的不同。

3。考虑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拓展

一.试着用几种方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设计

6.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

气体

液体

7.冰、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使用工具测量感观不易察觉到的物体某一特性的变化。2.能通过试验探究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3.能用二维图表形象的进行试验记录。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情感目标

1.愿意与其他同学谈论水的状态与温度的关系。知识目标

1.能说出水的冰点与沸点的含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一.猜谜游戏 1.师出谜面:“透明无色,有时摸的着,有时抓不住,离开了它我们活不了” 探究活动 一.活动:“化冰实验” 1.谈话:“你玩过秋千吗。”2。观察课本上的图,说说男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问题:“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4。根据小鼠标的提示完成“我的观点” 二。活动:“动还是静?”

1.回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验1:让冰自然融化,每隔两分钟观测一次。

3。实验2:加热冰,记录冰化成水及沸腾时的温度变化。4.两小组合作,分别完成其中一个实验,做好记录。5.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记录表。

拓展

一.将实验记录绘制成曲线图

(第二课时)

引入

活动:“小小交流会” 1.将实验记录与大家分享。2。互相评价 探究活动 一.活动:“统计分析”

1.根据实验记录表分析冰的温度,溶成水时的温度;水沸腾时的温度,所需的时间,继续加热后水的质量是否改变? 二.交流活动。

1.交流实验中的成功和失败。2.小结水的变化及所需条件。

拓展

搜集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情况。

(第三课时)

引入

“科学汇报会”

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探究活动

一.讨论会

1.甲杯和乙杯中的冰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2。在什么条件下液态的水能沸腾?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3。小结水的三态变化定义。二.自学“物质的三态临界点”

1.自学科学在线。2。交流自学成果。

拓展

举例说明物质三态变化的生活应用 板书设计

7.冰、水和水蒸气

水的三态变化

水蒸气

8.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3.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目标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创设情景)教师出示一张半湿的纸,请生尽快将它弄干 1.生分组比赛,看哪组最快,方法最多。探究活动 一.活动:“水到哪里了?” 1.谈话:“说说纸里的水到哪去了?” 2。看课本插图说说这些水到哪里去了? 二.活动:“写字游戏”

1.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字。2。生观察这个湿字。3。说说你的发现。

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拓展

找找生活中水不见的现象

(第二课时)引入

游戏:“水不见了”

1.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2。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探究活动 一.交流活动

1.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水不见了的例子。2。比一比哪组的小车组装的得又快又好。二。活动:“理解蒸发”

1.看课本理解蒸发的定义。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蒸发。

拓展

找找自然界中的蒸发现象

(第三课时)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引入

把自己找到的例子与同学交流 1.生各抒己见。探究活动 一.活动:“研究蒸发的快慢”

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分组讨论,提示: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示)3。动手进行对比实验。(提示:控制好变化的条件,认真记录)4。得出结论。(可以用什么办法再次证明我们的结论)5。完整地介绍我们小组的研究经过。6。互相评价,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见解。二.交流:“在什么情况下,水分蒸发得快一些,说说理由” 1.小组交流,共同总结影响按蒸发快慢的因素。2.说说我们是怎们证明的。

拓展

搜集有关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猜 想?:水分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

8.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水

水蒸气

9.雨的形成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一。(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

1.请生观看课间展示下雨的情景,激发质疑。2。请生说说下雨的感受。3.猜想雨的形成。探究活动 一.活动:“找一找小水珠从哪里来” 1.从课本图上找一找哪里出现了小水珠。2。猜想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 3。互相交流我们的猜想。4.参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5.分析对比实验,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 6.由对比实验联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条件。二。讨论活动

1.分组讨论 :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2。谁的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找找身边小水珠出现的例子

(第二课时)引入

课前交流会

1.请生将找到的生活例子与大家分享。2. 自由举例。探究活动 一.活动:“雨的形成” 1.分组设计研究计划。

2.分组按计划开展探究活动。3.记录实验方法和现象及结论。4.试图用多种方法检验我们的结论。5.分组汇报、交流,互相评价。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引入

师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 引导:怎么帮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 探究活动

一.活动:“认识人工降雨” 1.自学“科学在线”的内容。

2。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人工降雨。3。看课本理解什么是可逆变化。4。举更多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变化。二.活动:“写一篇科学童话” 1.命题作文:小水滴旅行记。2.提示:需要用到一些科学术语。3.说说自己的构思。4.自主完成作文。

拓展

为自己的作文加上漂亮的插图 板书设计

9.雨的形成水蒸气

小水珠

(凝 结)

雨的形成: 1。猜想

2.设计实验

3.实验验证

4.多次验证

10.周围的生物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制定出较完整的观察计划。2.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3.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生物相关的资料。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情感目标

1.能与其它同学分工合作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观察、记录。2.在观察中始终不伤害生物,保持对生物的珍爱态度。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三条以上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能说出“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师讲授: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许多生物,科学家们目前知道的生物大约由150多万种,他们认为至少还有三四千万种生物等待我们去发现、鉴定 探究活动

一.活动:“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 1.制定小组观察计划。

2.完成小组观察计划,准备寻找的材料和工具。3.说说寻找中应该注意的事项。4.分组寻找(室外活动)。(教师从旁观察,及时指导。)5.小结:我们的活动感受。6.整理工具,洗干净小手。

拓展

整理我们的寻找记录

(第二课时)

引入

教师出示蝴蝶和蝴蝶标本 1.提出疑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2.生观察比较蝴蝶和蝴蝶标本的不同。探究活动

一.交流活动:“寻找到的生物” 1.分组汇报我们的寻找收获。2。统计小组和全班的记录数据。

3.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组发现的种类多,有的小组发现的少? 二.活动:“周围生物介绍会”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1.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介绍两种生物。(要求说出它的特征和生活环境,我们在哪,怎们找到的?)

2.简单记录他们的介绍。3.引导互相评价。

拓展

将寻找的范围扩大继续寻找各种生物,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介绍

(第三课时)引入

讲故事引入 1.教师讲达尔文的故事。2.说说故事教会我们什么? 探究活动

一.活动:“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讨论:我们怎么判断研究对象是有生命还是没有生命的呢?也就是说,生命有哪些主要特征?

2.看“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区分的。

3.重新检验本小组对生物的观察记录,并做适当的调整。二.活动:“看图区分生物” 1.(参照课本)看看有什么生物和非生物。2。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拓展

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实地考察来认识更多的生物,收集有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变化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板书

10.周围的生物

寻找到的生物:凤仙花、竹子、青蛙、小鱼、蜻蜓、蝴蝶、毛毛虫、小鸟„„

统计:小组共找到

种生物,全班共找到

种生物,其中有

种生物是不同的11.种茄子

类型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植物生长过程和变化的相关信息。2.能按照植物种植方法的提示种植选定的植物。3.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自己所种植的植物生长全过程进行记录。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完成种植植物的各种活动。2.能坚持长期对植物的生长进行观察、记录。

知识目标

1.能说明如何应用计算发芽率的公式。2.通过观察能找出植物一生经历的主要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一.(引起学生兴趣)师事先准备好一根茄子 1.你认识它吗?

2。(给予挑战)你知道它是怎样长大的吗? 探究活动 一。活动:“了解植物的生长”

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2.说说你喜欢哪些植物?你了解关于它的什么知识?

3.选择一种适合的植物了解它的生长过程并把它记录下来。二。活动:“查找资料”

1.引导:你打算用什么办法在学校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料? 2.说说到图书室查资料的注意事项。3.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图书室查找资料。4.及时记录资料。

拓展

准备种植植物的材料和工具

(第二课时)

引 入

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农场各种蔬菜茁壮成长的情景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谈话:你认识这些蔬菜吗?

探 究 活

一.活动:“种茄子” 1.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按照课本提示将茄子的种子播进花盆的土里。3.将小手洗干净。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每天照顾茄子(浇水、施肥),等待它发芽

(第三课时)(复习课)引入

一.“交流分享会”

1.把在照顾茄子过程中的点滴与大家分享。(说说怎样浇水、施什么肥、茄子是如何变化的等等)

探究活动

一.活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学习课本上的种子发芽率公式。

2。根据课本提供的公式计算自己植物的种子发芽率。3。小组互相交流种植经验。二.活动:“记录茄子的一生”

1.分组讨论设计多种记录茄子生长过程的方法。2。参考课本的提示方法。

拓展

继续坚持种植并观察茄子,用多种方式记录茄子的一生 板书设计

11.种茄子

种子发芽率=种子发芽总数 / 播下的种子总数×100% 查找资料的途径:看书、看报、电视、上网、亲身实践

12.植物的生长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描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及其变化。2.能归纳出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因素。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种植植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2.能结合自己的种植实践说出两点以上不能浪费粮食的原因。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2.能推测出农业技术和设备在种植植物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复习引入)谈话:“随着我们种植的植物一天天长大我们的观察和记录做的怎样了?有哪些发现和收获?” 自由发言。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探究活动 一.活动:“描述植物的一生”

1.我们种植的植物在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时期,从自己的记录中找一找。

2.分析我们的记录表。

3.分组展示我们的实验记录。二。交流活动

1.将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变化与其他同学交流。2.分组交流我们的种植经验。3。引导思考:种子发芽需要什么? 拓展

活动:“粘贴我们的实验记录,大家互相学习交流”

(第二课时)

引入

同学们各自展示自己种植的茄子,与大家分享劳动成果 生互相参观学习。探究活动

一.活动:“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1.谈谈自己的种植经验。

2.小结:怎样才能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3.讨论:哪些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4.交流我们的文字记录。

5.把大家的意见总结下来,完成课本上的记录。6.查阅资料,看看我们的总结一致吗? 二.交流活动:“感受劳动美”

1.结合自己的种植经验的体会,谈一谈现在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解。

(第三课时)引入

(创设情境):美丽的校园 1.生自由发表感想。

2.说说校园里有什么植物。探究活动

一.活动:“绿化校园,美化生活”

1.分组交流校园中适合哪些植物。2.分组制定校园种植计划。3.实地考察校园环境。4.改进我们的设计方案。二.自学活动:“太空种植” 1.自学“科学在线”。2.交流自学成果。

3.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太空种植的知识?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实现我们的校园绿化计划 板书设计

12.植物的生长

植物的一生:

出芽→长叶→长出花蕾 →开花→结果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3.养小鸡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设法调查出同学调查小动物的经验。2.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调查小动物饲养技术和观察小动物生长情况。3.能提出两到三个在养小鸡的过程中要研究的问题。情感目标

1.能坚持长期的观察和记录。2.对研究小动物的生长感兴趣。3.通过饲养小动物加深对动物的爱心。

知识目标

1.能知道如何饲养小动物。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复习引入)谈话:“植物的一生主要经历哪些阶段?动物呢?” 1.生各抒己见。2.看图初步了解。探究活动

一.活动:“小调查”

1.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有什么经验和体会? 2.统计全班同学的饲养情况,填写课本表格。二.交流讨论

1.讨论:小动物刚出生时需要受到怎样的照顾,生长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2。分组介绍我们的经验和体会。

拓展

整理搜集今天的资料制成卡片

(第二课时)引入(猜谜)“身着羽毛衣,头顶小红冠,小嘴尖又尖,爱吃虫和米” 生猜谜底。探究活动

一.活动:“制定养小鸡的计划”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查找资料或向有经验的人了解饲养知识。3。分组制定饲养小鸡的计划。4。看看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拓展

准备饲养小动物的材料和工具

(第三课时)引入

课前交流会

请生将找到的有关小动物饲养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探究活动

一.活动:“制作小鸡生长情况记录图表” 1.分组自由讨论。

2.参照课本的提示进行设计。二.活动:“制定研究计划” 1.谈话:“关于小鸡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你想研究什么?” 2.制定我们的小组的研究计划

3.温馨提示:在饲养过程中,坚持连续观察和仔细记录是非常重要的,考验大家耐心和毅力。

拓展

好好饲养小鸡,并认真记录其生长变化 板书设计

13.养小鸡

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研究问题: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研究方案:

年 月 日

14.小动物的生长 类型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从小动物生长过程的记录中,通过比较找出小动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过程和主要变化。2.能设计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介绍自己饲养小东物的过程。

情感目标

1.通过饲养小动物形成或加深对动物的关爱。2.能坚持对动物生长过程的长期观察。3.能通过交流体验饲养小东物的艰辛联想到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知识目标

1.能具体说出小动物在各个生长时期发生哪些主要变化。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小动物是否长大了? 生互相交流饲养体会。探究活动 一.活动:“整理我们的记录”

1.自主整理饲养记录。(根据课本提示进行整理)

2.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二.活动“展示我们的成果”

1.看课本上王佳同学的饲养日记。2.学习饲养小鸡日记的写法。

拓展

进一步改进我们的饲养记录,学写饲养日记。

(第二课时)引入

引导谈话:“小鸡爱吃什么?” 生各抒己见。探究活动

一.交流活动

1.向同学介绍自己饲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2.交流科学的饲养方法。

3.讨论:设计个性化记录表,记录影子和温度变化。4.将其他小组同学的研究成果记录在自己的统计表内。探究活动

一.活动:“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1.学习课本上王新叶同学的观察记录报告。2.交流我们的记录。(汇报不同的记录方式,说说这样记录的好处)。3.互相评价。

4.评一评哪组的观察记录更仔细,研究成果更丰富? 拓展

整理自己的研究报告,让它更丰富

板书设计

14.小动物的生长

小鸡的生长过程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5.毛毛虫不见了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对毛毛虫过河的妙法提出自己的假设。2.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记录某种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过程。3.能归纳出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分几个阶段。情感目标

1.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发现。2.能与小组其他人协作观察、记录和制作动物标本。

知识目标

1.能解释毛毛虫不见了的原因。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变态发育的概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创设情景)课件演示:“一条毛毛虫过河,它想过诃,可是河上既没有桥也没有船,它不会游泳,怎么办?过了些日子,毛毛虫自己过河了,你猜猜它用了什么办法?” 1.生自由猜想。2.生自由质疑。探究活动

一.活动:“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 1.请生提出自己的猜想。2.怎样证明自己的假设。(提示:可以亲自观察,也可以查找资料等办法来查找答案。)3.比一比谁的理由更充分,谁的解释更清楚。4.参照课本上的对毛毛虫生长变化的观察。拓展

搜集有关毛毛虫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毛毛虫的资料 生自由介绍。探究活动 一.活动:“毛毛虫的变化”

1.分组交流我们找到的毛毛虫的秘密。2.看课本提供的图片,了解毛毛虫的变化。3.用自己的话解释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二.讨论活动 1.讨论:“其他昆虫叶也像蝴蝶一样吗?”(说说自己的观点和证据)拓展

集更多的昆虫的生长变化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第三课时)(复习课)引入

课前交流会

1.将我们找的资料与小组同学分享。探究活动

一.活动:“昆虫的一生”

1.介绍一种昆虫的一生变化情况 2.互相评价。

3.看书理解什么叫变态发育。二.讨论活动

1.全班同学观察到的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又哪些相同和不同? 拓展.根据课本提示学做昆虫标本 板书设计

15.毛毛虫不见了

毛毛虫 → 蝶蛹 → 蝴蝶(毛毛虫的生长变化)

虫卵

蝌蚪

青蛙(变态发育)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6.我在长大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收集、证明自己在不断生长和发育。2.能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收集到的证据3.能通过分析成长记录图标发现身高、体重等变化规律。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挂重物活动的感受,从而体验父母的艰辛。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命的珍贵。

知识目标

1.能描述人类生长的大致过程和变化特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自从去年的生日之后,发现自己有了哪些变化?长高了?长胖了?学会了更多的本领” 生自由发言。探究活动

一.活动“怎样知道自己在生长?”

1.能找出哪些办法来证明自己在不断地生长发育? 2.向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变化,比比谁的证据更丰富。二.交流活动

1.分组交流我们的变化证据。

拓展

搜集有关自己生长变化的证据

(第二课时)

引入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自己生长变化的证据 生自由介绍。探究活动

一.活动: “设计生长记录表” 1.分组讨论:“怎样设计自己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2.选择身体生长的一些基本特征,设计表格记录。3.填写我们自主设计的表格。

4.根据我们记录的数据绘制生长变化曲线图。5.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6.我们还想设计不同的图表来记录。二.活动:“本领在增长”

1.讨论:我们还有什么在增长呢?2.设计表格记录我们的技能发展。3.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第三课时)

引入

谈话:要想学会更多的本领,应该怎么做? 生自由发言。(提示:要仔细照顾好我们的身体,注意休息和锻炼。)探究活动 一.活动:“了解人的生长过程”

1.看图理解人的一生各阶段。2。讨论:如何让我们的生命更精彩。3。讨论:人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有哪些主要变化?(试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进行比较)二.活动:“比较人、植物、动物的生长”

1.讨论:人、动物、植物比较生长过程和变化一样吗? 2。自己设计表格记录,进行分析、比较

拓展

活动:“体验妈妈的辛苦”

坚持将一个2至3千克的重物绑在自己肚子上,体会有什么感觉?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板书设计

16.我们在长大

我们在长大的证据: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3.能设计试验验证液体、固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情感目标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2.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它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知识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创设情境)课件展示“水烧开、瘪乒乓球鼓起来、电线冬、夏两季的变化” 1.请根据这些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记录下来。探究活动

一.活动 “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解释生活现象:商店的瓶装液体商品为什么不装满?水没烧开。(参看课本插图)2。说说我们的猜想。(生自由发言。)3。记录我们的猜想。二。活动: “设计实验” 1.分组讨论:“选择什么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2。看看课本的提示。

3。小组讨论多种实验方案。(记录下来)拓展

找找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自由介绍。探究活动

一.活动:“实验验证”

1.分组实验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提示:用表格的方式)2。分析表格,得出结论。

3.交流:在实验中,我们有没有增加或减少液体? 4.我们的结论:

拓展

用我们的研究结论说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第三课时)引入

活动:“固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仿照活动1来研究。

2.交流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及解释。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探究活动

一.活动:“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猜想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2.根据我们的假设设计实验。3。共同交流得出结论。二.活动“生活应用” 1.看图解释现象。

2。记录更多的现象及解释。3。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发现。

板书设计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液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固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气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的性质

18.盐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2.能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3.能设计分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4.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说明溶解的含义。2.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游戏:“猜猜这是什么溶液?” 1.生自由猜测。2。教师揭谜。探究活动

一.活动 “混合”

1.照课本提示混合物体,观察现象。2。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调查表上。(课本67页)

3。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将自己的标准和结果记录下来。二。讨论活动 1.分组讨论:“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食盐和糖去哪了?” 2。理解什么叫溶解。

拓展

用实验验证更多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体

(第二课时)引入

谈话:“你知道还有哪些能溶于水的物体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自由发言。探究活动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一.活动:“分离”

1.选择工具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2.试用不同的方法分离混合物。3.记录我们的不同方法。4.分小组交流多种方法。教学过程

二.活动

:“海水晒盐 1.自主学习。2.交流学习心得。

拓展

搜集有关溶解和分离的资料

(第三课时)引入

(创设情景):老师手中的汽水在开时有什么现象?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

一.活动:“分离溶液与溶质” 1.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选择一种或两种方法试一试。

3.将自己使用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交流。二.交流活动

1.夏天出汗后为什么会在衣服上留下白色的东西? 2.理解什么是可逆的变化。3.举例说明更多的可逆变化。拓展

看图说说

板书设计

18.盐到哪里去了 活动:“混合”: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 分类:标准

结果

下载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3.浩瀚的宇宙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设计思想: 课文围绕着银河系和宇宙展开,按照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推理总结、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顺序,引导学生归纳出地球、太阳系、银......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 科 学 (下册) 教 案 1.变化的世界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各种感观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能从物体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重点知识点归纳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重点知识点归纳 1、常见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斜面)(滑轮)(轮轴)。 2、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抬起来。 3、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图形变身 2 探头探脑 3 校园小记者 4 巍巍太行 5 铅笔画 6 装饰画 7 身边的设计 8 黑与白 9 黑背景白背景 10 美丽的花 11 标牌设计 12 泥......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件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第一课:图形变身 2 探头探脑 3 校园小记者 4 巍巍太行 5 铅笔画 6 装饰画 7 身边的设计 8 黑与白 9 黑背景白背景 10......

    冀教版五年级英语下册教案大全

    Unit1 Lessons1---6 Going to Beijing Lesson 1 I am excited!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四会单词:look, see, point 体会表演looking, seeing, pointing;巩固食物名称......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

    五年级科学上册火山教案冀教版

    火山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有关火山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形成。 2、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