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第三课时 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5 03:5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第三课时 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第三课时 教学实录》。

第一篇:《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第三课时 教学实录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第三课时 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的方法。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瘪乒乓球鼓起来是因为球内空气受热膨胀所致。

3、能归纳出气体受温度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4、能得出不能什么形态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能够运用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发现瘪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烧杯、冷水、热水、瘪塑料瓶、气球、烧瓶、瘪乒乓球、瘪的带孔的乒乓球、塑料袋、吹风机、铁架台、酒精灯、广口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探究主题

1、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是什么?

生:乒乓球

2、师:大家都认识,那谁来说出它的构造?

生:外面是塑料的,里面有空气。

师: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里面有空气!

3、师:都玩过乒乓球吗?

生:玩过

4、师:哦,如果乒乓球被踩扁了或者挤扁了,你有什么办法使它重新鼓起来吗? 生:用热水泡

5、师:还有什么办法吗?

生:用吹风机对球吹。

二、让学生充分“假设” 挖掘学生个性思维

1、师小结:你们说的办法真的行吗?好,下面我们就用热水泡,用吹风吹的办法试试。

请注意,在实验时要注意观察:瘪乒乓球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暂时把想法放在自己的心里,不告诉其他同学,把你观察到的现象和猜测画下来或写下来。(板书课题)

2、一组用“吹风机吹”的方法实验,其余小组采用“热水泡”的方法实验。

3、师:同学们,瘪乒乓球鼓起来了么?

生:鼓起来了

4、师:办法真好!乒乓球真的鼓起来了。但想想看,刚才我们用吹风吹、用热水泡,都是在给瘪了的乒乓球什么? 生:加热。

师:哦,那为什么让瘪乒乓球受热了就会鼓起来呢? 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发表意见)

(1)生:、我认为是热水或者吹风机里的热气渗透进去了,乒乓球里的气多了,所以像气球一样鼓起来了。(外面的热气进去了,让乒乓球鼓起来了。)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教师拿球演示)但是,为什么热气进去了,球就能鼓起来了呢?(里面的气多了,球就能鼓起来)(把学生记录贴在黑板上并板书:球外热气进去了)师:其他同学呢?

(2)、生:我认为是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受热后的空气把乒乓球瘪的部分顶出来了。(球内的空气热胀冷缩。)

师:我听到一个词“热胀冷缩”什么意思?

学生解释: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以后会膨胀,在受冷的状态下会缩小。所有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

师:(教师拿球演示)可是刚才是用热水泡的,那球内的空气受冷了吗? 生:没有。

师:那用热水泡是让球内的空气怎么样? 生:受热膨胀。

师:你能重新表达一下你的观点吗? 生:球内空气受热膨胀。师:说得真棒!(把学生记录贴在黑板上并板书:球内空气受热膨胀)师:还有其他观点吗?

(3)、生:我认为是乒乓球外皮一泡,受热变大,于是鼓起来了。师:你也认为是受热膨胀的原因是吗? 生:是的。

他师:认为是球内空气受热膨胀,那你认为是球的哪里受热膨胀? 生:球的外壳。

师:好,这是你的观点,球的外壳受热膨胀。(把学生记录贴在黑板上并板书:球的外壳受热膨胀)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没有了。

4、师:小结:同学们认为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是球的外皮受热膨胀变大鼓起来了,另一种则认为是球内空气受热膨胀,把乒乓球瘪了的部分顶了起来。

三、实验验证 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1、师:到底是球的外皮受热膨胀变大鼓起来的,还是球内空气受热膨胀,把乒乓球瘪了的部分顶了起来的呢?老师不能判断,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做个实验证明给你看。

师:如果是球的外皮受热膨胀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的,我们可以怎样证明呢?(你会怎样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你如果看见什么现象,就能证明什么?)

2、师:那现在我们做实验证明一下。。。

(学生很快想到用对比实验进行证明:用两个瘪乒乓球,其中一个有破洞,同时放入热水中,实际证明,乒乓球受热变鼓跟外皮没有关系。这时,学生把目标都集中在“球内的空气”上)

3、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为什么破了洞的球不能鼓起来?从刚才的现象可以证明什么? 生:乒乓球受热后鼓起来跟外皮没有关系。

4、师:乒乓球只有两部分,既然与外皮没有关系,那我们只有将目标锁定在“球内空气”了,球内的空气受热后真的会膨胀吗?

5、师:在实验桌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出示):烧瓶瓶(里面有什么?)、气球(怎样让气球变大?[让空气进入气球])、广口瓶、水槽(里面有什么用?)、热水。每个小组想一想,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稍停)并想想在研究过程中你们看到什么现象就能证明是空气受热后膨胀了呢?等一会每个小组先讨论一下,再把你们小组的方法画一画,写一写。记录在教师为你们提供的记录纸上。你能依据实验桌上的材料,来证明球内空气受热膨胀吗?

6、师:注意:在设计这个实验时,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然后我们要考虑: 把空气装在什么地方? 怎样使空气受热?

用什么方法能直接看出空气的膨胀?

7、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你们组准备怎么做实验?(给每组记录卡)

8、交流。师:你这小组想到的是什么方法?认为看到了什么现象就能证明空气受热后会膨胀的呢?

生:可以把气球套在烧瓶口,加热烧瓶,看气球会不会鼓起来?如果鼓起来了,就能说明是空气受热膨胀使乒乓球鼓起来了。

9、师:方法有了,下面就根据你们的方法,再依据实验桌上的材料,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要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现象在记录纸上看到的现象一栏里记录下来,实验后你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请在相应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清楚了吗?(好,开始。)

10、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发现?(汇报时,先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生:我们把一个塑料瓶捏扁,用盖拧紧,然后放在盆中,用热水泡,结果塑料瓶鼓起来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乒乓球鼓起来并不是由于热气进入其中,是当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把瘪的部分顶出来了。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们小组是把一个气球套在了玻璃瓶口上,放到盆里,用热水泡,气球鼓起来了。

师: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乒乓球鼓起来并不是由于外皮受热变大鼓起来的,而是由于里边的空气受热膨胀,把别的部分顶出来了。

11、师:噢,老师明白了,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是: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

12、师:那如果我把这个受热的带气球的烧瓶放在冷水中,又会怎么样呢?试一试吧?

(生简单试验)师:有什么现象? 生:气球瘪了。

师:这种现象是空气受冷收缩了,体积变小了。同意老师的说法吗? 生齐说:同意。

8、师生总结:通过刚才我们各组的实验,我们共同的结论是什么?(出示小黑板):生:气体受冷或受热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当气体受冷时体积会缩小,当气体受热时体积会增大。

师:通过《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这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嗯,同学们总结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生齐读)

四、回顾与拓展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使瘪乒乓球重新鼓起来的原因—— 生齐说: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

1、请你告诉老师,这节课大家学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请你和大家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吧。生1:我知道了乒乓球鼓起来是因为里边的空气受热膨胀的原因。生2:我知道了如果乒乓球瘪了可以用热水泡的方法使它鼓起来。生3:我知道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师:同学们学得真不少。你能解释在生产和生活中是怎样利用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吗?请同学们看P66,老师这里有几个现实中的问题,请大家帮老师分析一下。

A、商店出售的瓶装液体商品为什么不装满? B、铁轨之间为什么留有缝隙?

(生:铁路钢轨间留有胀缩缝,是为了防止钢轨热胀冷缩时出现钢轨弯曲或拉断。)

C、火车轮上有一个可装卸的轮箍,它是怎么装卸的?

(生:使用热结合的方法安装火车轮箍。安装时将轮箍加热,使其热胀后装在轮上,冷却后轮与轮箍结合严紧,十分牢固。)

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

D、小朋友的自行车为什么在骑的过程中爆胎了? 在夏天给自行车打气需要注意:(不能打得太多,夏天温度高,车胎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后容易爆胎)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刚压好饭的高压锅能不能马上打开?(不能)如果用冷水淋上几分钟就可以打开了为什么?

(刚压好饭的高压锅里边的空气受热膨胀,如果马上打开了,就会有危险,但是如果用冷水淋上几分钟,可以使里边的空气温度降低,体积缩小,不再有危险)

3、在生产和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也运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呢?请把它写在书上。

(烧竹子的时候会爆炸,孔明灯、剥蛋壳、停在太阳下的摩托车轮胎突然爆裂、水泥路面总要用切割机切成一段段的、新拉的电线会很松很松、冬天,打足气的篮球,为什么第二天又瘪了)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就一定能发现科学的奥秘!

4、在研究过程中,你又有什么问题产生了? 师:这些问题作为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师:看来大家掌握的很不错,今天同学们表现很不错,老师愿意用掌声给大家以鼓励,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和老师一起为自己为同学为大家加油好不好。就让我们在掌声中结束我们的这节课吧!

五、板书: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没有破洞)球内空气

受热 受冷

膨胀 收缩(鼓起)(瘪了)

第二篇:《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反思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反思

邯郸市丛台区展览路小学

王雪鹏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是冀教版四年级(下)《有趣的变化》单元第17课,本课围绕物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探究液体、固体和气体受冷、受热后体积会发生的变化,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遇冷、遇热后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分为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学习的更有兴趣,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我并没有按照教材讲述的顺序,而是灵活的掌握了让教材为同学们服务的宗旨,并不是一味的教教材。所以我把液体和气体的有关内容放在了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制定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其方案科学性——实验探究——讨论实验结果——师生总结”这几个步骤进行,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运用“四动法”(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四步来探究物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如下:

1、利用多媒体资源成功地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了问题(烧开水时水还没开就溢出来),激发学生探究这些现象、奥秘的积极性,自发地产生了学习、探究的欲望。同时开放教学时间,让他们能从容的进行研究;开放学习空间,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探究;开放思维空间,使他们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上述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体现力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预测,设计,实验,讨论,学生自行探究了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不仅掌握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根据事实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预测,并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设是否正确,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探究的乐趣和实验成功时的喜悦。教学中对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研究是教师“以扶为主”,对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研究的是“从扶到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小组进行研讨、设计实验、自主探究,证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小组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放手让学生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验证完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我顺势引导: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如何来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得出结论: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进行活动拓展,给他们一片广阔的天空,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面参与创造条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科学世界;能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学到了探究的科学方法,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质疑能力。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共同钻研的合作者;是整合教育因素的组织者。而不能机械的把备课或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善于引疑、指导析疑、帮助解疑。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意识。老师就要根据课堂实际解决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多问、多想。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多媒体的使用。在本课中我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资源,让同学们看到了在实验外更多的生活中利用气体、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现象比如,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我设计了 “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夏天自行车轮胎为什么不能打的太足?”学生很自然的会想到热胀冷缩的原理。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理解,也开拓了同学们的知识面。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同学对个别问题回答得特别精彩,但我没能及时对这些同学给予更好的激励;一些同学因为过于积极回答问题,以至我提问题时不够均衡,个别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没能得到充分的发表。这些都是以后应该注意的。

总而言之,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实实在在地搞科学。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作为一个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反思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活动总结

本活动围绕物体的热胀冷缩设计的活动,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遇冷、遇热后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个活动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制定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其方案科学性——实验探究——讨论实验结果——师生总结”这几个步骤进行,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运用“四动法”(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四步来探究物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活动实践,我感到本活动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如下:

1、利用多媒体资源成功地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了问题(烧开水时水还没开就溢出来),激发学生探究这些现象、奥秘的积极性,自发地产生了学习、探究的欲望。同时开放教学时间,让他们能从容的进行研究;开放学习空间,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探究;开放思维空间,使他们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上述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体现力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预测,设计,实验,讨论,学生自行探究了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不仅掌握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根据事实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预测,并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设是否正确,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探究的乐趣和实验成功时的喜悦。教学中对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研究是教师“以扶为主”,对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研究的是“从扶到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小组进行研讨、设计实验、自主探究,证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小组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放手让学生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验证完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我顺势引导: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如何来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得出结论: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进行活动拓展,给他们一片广阔的天空,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面参与创造条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科学世界;能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学到了探究的科学方法,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质疑能力。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共同钻研的合作者;是整合教育因素的组织者。而不能机械的把备课或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善于引疑、指导析疑、帮助解疑。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意识。老师就要根据课堂实际解决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多问、多想。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多媒体的使用。在本课中我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资源,让同学们看到了在实验外更多的生活中利用气体、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现象比如,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我设计了 “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夏天自行车轮胎为什么不能打的太足?”学生很自然的会想到热胀冷缩的原理。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理解,也开拓了同学们的知识面。

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同学对个别问题回答得特别精彩,但我没能及时对这些同学给予更好的激励;一些同学因为过于积极回答问题,以至我提问题时不够均衡,个别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没能得到充分的发表。这些都是以后应该注意的。

总而言之,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实实在在地搞科学。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作为一个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科技活动,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案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下河乡中心学校 武明杰老师

一、本课介绍:

这一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乒乓球入手,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这种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在实验中得到热胀冷缩这一科学原理。本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液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引导学生经历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探究的过程,认识到由于球内空气受热膨胀而使乒乓球鼓起来了。

2、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猜测——实验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实验了解气体、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

通过小球的变化体会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

六、教学准备:

1、教师用:热水、吹风机、瘪的及破的乒乓球各一个、小烧杯、小烧瓶、气球

2、学生用(每组一份):抹布、热水、瘪的及破的乒乓球各一个、小烧杯、小烧瓶、气球、大烧杯、纸、笔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有很多有趣的变化,谁来说说你观察到那些变化(例如,四季变化、植物变化)

2、我也观察到一个变化,出示教案,板书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探究主题

师:你们会打乒乓球吗? 生:会打。

师:在打球的过程中,有把乒乓球打坏的时候吗? 生:有,有时候打瘪了,有时候打破了。师:为什么会打坏呢?乒乓球的构造是怎样的? 生:里面有空气,外面是塑料包起来的。师:都玩过或见过吧? 生:是,玩过。

师:如果乒乓球被踩扁了或者挤扁了,你有什么办法使它重新鼓起来吗? 生:用热水泡。

师:怎么泡法?谁来具体说说。

生:把瘪的乒乓球放在一个杯子里,把热水倒进去,过一会它就会鼓起来了。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用吹风机吹。师:怎么吹啊?

生:先把乒乓球放在杯子里,再用吹风机的热风对准乒乓球瘪了的部分吹。

师:现在,我们用刚才的办法试试,看看行不行?

(一生用“吹风机吹”的方法上讲台演示,其余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热水泡”的方法实验)

(二)做足“假设”的文章,挖掘学生个性思维

师:我看到大家采用这两种方法都使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了,办法真好!但想想看,乒乓球为什么能鼓起来呢?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或者画下来。不要讨论,自己认真思考。

(我巡视指导,要求写具体,表述清楚,把字写好。)师:现在可以本小组内轻轻的讨论了,不要影响其他组。(小组讨论,时间大约2分钟)

师:我大致听了一下大家的意见,有这几种

1、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受热后的空气把乒乓球瘪的部分顶出来了。

2、热水或者吹风机里的热气渗透进去了,乒乓球里的气多了,所以像气球一样鼓起来了。

3、外皮一泡,受热变大,于是鼓起来了。你们觉得哪种可能性最大? 生:第一种。

(三)实验验证,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师:假如我不相信你们刚才的假设,怎么办? 生:有一种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体受热或会变大。

生:做个实验,说明塑料外壳能传热,使里面空气膨胀,把瘪的部分顶出来了。

生:可以把气球套在烧瓶口,加热烧瓶,看气球会不会鼓起来?如果鼓起来了,就能说明是空气受热膨胀使乒乓球鼓起来了。

师:看来有道理,大家想不想试试他这种方法? 生:想。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生:证明热气有没有从外壳渗透进去。

想看看是不是空气受热后上升把气球胀大了。师:我们看到的气球鼓起来了是不是与热空气上升有关呢? 生:我觉得没关系。

(教师演示:将套有气球的烧杯口朝上,用吹风机吹烧瓶的瓶体部分——再将烧瓶倒置过来吹。)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烧瓶口朝上,用吹风机吹,气球鼓起来了;将烧瓶口朝下吹,气球也鼓起来了,看来,气球鼓起来,与热空气上升没有多大关系。

生:我觉得做这个实验是想看看原来瘪的乒乓球受热后里面空气膨胀会把它顶出来。

师:刚才我发现只有一个组实验没有成功,气球没有鼓起来,你们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他们倒的水少了。

可能水不够烫。

也许倒的太慢了。

师。如果让烧瓶里的空气受冷,又会怎样呢?试一试吧!(生 简单实验)生齐说:皮球又瘪了。

师:这种现象就是空气的热胀冷缩。

(四)回顾与拓展

师:回顾一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怎么样使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并努力找到了原因——

生齐说:乒乓球里的空气热胀冷缩。师:在研究过程中,你又有什么问题产生了? 生:所有的物体受热后都会膨胀吗?

是不是热量越大,物体就变得越大并无限大下去。师:这些问题作为我们课下回家后的作业,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设计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热水 空气 乒乓球

体积膨胀 鼓起来

冷水 空气 乒乓球

体积收缩 瘪

热胀冷缩

总结 液体有 热胀冷缩 的性质

气体有 热胀冷缩 的性质

第五篇:《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科学教案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科学教案

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设计试验验证液体、固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情感目标-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2.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它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知识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

一.(创设情境)课件展示“水烧开、瘪乒乓球鼓起来、电线冬、夏两季的变化” 1.请根据这些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记录下来。探究活动

一.活动 “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解释生活现象:商店的瓶装液体商品为什么不装满?水没烧开。(参看课本插图)2。说说我们的猜想。(生自由发言。)3。记录我们的猜想。二。活动:“设计实验”

1.分组讨论:“选择什么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2。看看课本的提示。

3。小组讨论多种实验方案。(记录下来)拓 展

一.找找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第二课时)引入

一.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1.生自由介绍。探究活动

一.活动:“实验验证”

1.分组实验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提示:用表格的方式)2。分析表格,得出结论。

3.交流:在实验中,我们有没有增加或减少液体? 4.我们的结论:

拓-一。用我们的研究结论说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第三课时)引入

一.活动:“固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仿照活动1来研究。

2.交流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及解释。探究活动

一.活动:“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猜想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2.根据我们的假设设计实验。3。共同交流得出结论。二.活动“生活应用” 1.看图解释现象。2。记录更多的现象及解释。3。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发现。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液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固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气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的性质

下载《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第三课时 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第三课时 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说课稿[小编整理]

    一、本课概述本课是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17课,是《有趣的变化》单元的第1课。本课是要通过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整理......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有趣的变化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学目标: 1.能对既有的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2.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实验验证气体、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三课时教学实录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三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 师:你们看,今天天气怎样? 生:下雪了,《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三课时教学实录。 师:喜欢到雪地里去上课吗? 生:喜欢。(学生个个兴......

    《狐假虎威》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狐假虎威》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讲课思路:学习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实录,精读部分基本上就是照着于老师的方法来处理的。只不过前面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区现在倡导的随文......

    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课文,弄懂布鲁斯成功的原因,领悟课文所寓含的道理,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课文。 3......

    《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执教:无为县开城中心小学 张修忠 点评:孙友根 【教材简介】 本课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严萍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课时我们对课文《愚公移山》进行了整体感知,让同学们课外去背诵本文,会背了吗? 生:(齐答)会!(齐背课文) 师:背得很好!我还叫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