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桂林山水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本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师:(板书:山和水)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生:观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
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生自学。教师巡视。)〔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师: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棗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生:漓江的水清清的。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生: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漓江的水真绿啊!〔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生:(再念)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生:(齐念第二句)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生:(齐念第三句)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生:(念课文)。
师:现在李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生:(念)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生:(念第二小节)师:这节写什么? 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念课文)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
师:你只说了两只。不行,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设计把句子改成排比句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扩句,让学生体会: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句子才有丰富的蕴含。〕
第二篇:《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二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桂林山水。学习第一段时,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生:桂林山水的美真的甲天下吗?(师在题目下板书:甲天下?)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么的&&那么的&&那么的&&
生:静、清、绿。(师逐一板书)
师:让我们看着美丽的漓江,深情地赞赞它!(多媒体映示漓江美景)
生:(深情吟诵第二自然段)
师:欣赏着如诗如画的漓江,我们不由得赞叹桂林的水
生:甲天下!
师:这时,我们心中一半的疑问已解除了。(顺势擦去半个问号)那么,桂林的山是否也同样甲天下呢?请大家学习第三自然段。首先回忆一下上节课中第二自然段的学法。
生:初读,找出特点;
精读,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印象最深的那个特点,圈圈划划,写写体会;朗读表达。
二、导学第三自然段。
师:用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快速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师:开始交流。课文写了桂林山的那些特点呢?
生:奇、秀、险。(师板书)
师:你对哪个特点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谈谈体会。
生:桂林山的险留给我印象最深。因为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真是太险了!
师: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危峰兀立!
师:看,这就是危峰兀立!(多媒体映示独秀峰高高矗立的画面)
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
生:危峰兀立!(读得很到位)
师:这危就是
生:险!
师:多险?
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生读得入情入境。
生:桂林山的奇给我的印象最深。它奇在拔地而起,而且各不相连;奇在它的形态千奇百怪。
师:体会得非常全面!
生:我们平时见到的山峰往往都是连绵起伏的,而这里的山峰却是一座座独立的。很少见,很独特!
师:这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多媒体映示相关画面)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词语)
生:这里的山峰形状很多,而且十分奇特!
师:课文中好像就写了三种形状呀?(作怀疑状)
生:不,还有好多好多!
师:好!那就请大家联系我们在课间看过的录象,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来把形态说具体些!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示意学生一一说下去)
生:像苹果,像神笔,像羊角,像骏马,像竹笋,像猴子,像紫金冠,像童子拜观音&&
师:许许多多的形状,数不尽,说不完,这就是
生:形态万千!
师: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山峰矗立在那里,这就是
生:奇峰罗列!
师:哪些同学对这奇感兴趣了?把这句话读好。
(生读句子,很投入)
生:我对秀特别感兴趣。因为翠绿的屏障和新生的竹笋我都很喜欢。屏障本来就很美,翠绿色的,那就更美了;竹笋,说明那山尖尖的,很有趣!
生:我尤其喜欢那新生的竹笋,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很可爱!
师:在你眼里,这山都活了!(很动情地肯定)两位同学体会得那么好,能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
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即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
师: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而是&&
生:桂林的山实在太美了!跟它相比别的山就逊色了。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
生:甲天下!
师:还有不同的感悟吗?
师:学到这里,我们可以把余留的半个问号完全擦去了。(擦除剩下的半个问号)
三、导学第四自然段。
师:孤立地看,桂林的水很美,桂林的山也很美。山绕水,水映山,山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看(播放剪辑的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有关镜头)
师: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教师作适当提示,生根据画面描述)
生:围绕着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一幅画!
生:应该是连绵不断的画卷,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师:你们说的没错。可用画来形容眼前的美景,也没错啊!(师作迷惑不解状)
生: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特点很多,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哦?这些特点都是孤立开来的?
生:不是!它们应该是浑然一体的!
生:因为这里的山很多,这里的水很长,这样的景色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不尽道不完。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从桂林城到阳朔,航程有80多公里,这一路的风景怎是一幅画所能画完的呢?
(出示小黑板:连绵不断的画卷)
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得有声有色)
师:难怪作者赞叹(多媒体映示相关文字)
生: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当代著名作家贺敬之这样深情地赞美桂林山水
(多媒体映示《桂林山水歌》开头部分的诗句,师生深情吟诵)
师: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生: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师: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生: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师:水几重呵,山几重?
生:水绕山环桂林城&&
师:是山城呵,是水城?
生: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诗很美,课文中的语言也同样很美!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生各自练读,指名配乐朗读,根据画面提示试背)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真想由衷地赞叹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我们心中的问号早已荡然无存,此刻,取而代之的是
生:感叹号!(异口同声地)
(师在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后加上重重的感叹号)
四、结升华,抒情表达。
师: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欣赏桂林美景后创作了诗歌散文来赞颂它。唐代大诗人韩愈曾这样写道: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此时此刻,你也一定很想来赞一赞吧!
(学生在插图旁写话)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绿树红花山水间。云雾迷蒙围山顶,竹筏小舟荡漓江。(刘佳敏)
师:刘佳敏成小诗人啦!祝贺你!(带头鼓掌,其他学生也以掌声祝贺)
生:奇峰、秀山、险石,是桂林的山;如镜、如练、如玉,是漓江的水。山围水,水映山,怎能不叫人感叹!(王姬)
师:散文化的语言!如果把感叹换成赞叹,更合适。
生:碧水平如镜,翠山尖似笋。空中云雾飘,江上小舟荡。(黄科)
生:连绵不断桂林山,平如银镜漓江水。青山绿水两相和,如痴如画不愿归。(王佳沁)
师:桂林的山连绵不断吗?还有,老师只听说过如痴如醉如诗如画。改改看,好吗?
生:拔地而起桂林山,平如银镜漓江水。青山绿水两相和,如痴如醉不愿归。
生:山绕水,水映山,云雾迷蒙桂林的山。绿树红花山间缀,竹筏小舟江上飘。(曹一丹)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水风光无虚名。云雾迷蒙绕山头,绿树红花满山谷。桂林因其山水翠,成为千古之胜地。(徐敏诚)
师:想不到,我们班竟会有这么多的小诗人!我知道,还有很多同学想交流。那么,就请誊写在练笔本上,让老师好好欣赏。
五、解结构特点,迁移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正因为作者善于发现美,才让我们尽情地欣赏到了桂林山水的美。那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发现美了吗?
生:我发现课文中的语言很美。在描写山水的特点时,句式都差不多的。
师:这种写法叫做排比。
生:我还发现在写特点时,都是先概括讲特点,再把特点写具体。
师:很会发现!(多媒体映示语句框架:真啊。)
你能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说几句话吗?下列话题供大家参考。
(多媒体映示:
家乡的银杏树真啊。
大兴安岭的岭真啊。
我们的校园真啊。
今天的天气真啊。)
生:今天的天气真热啊,热得我整天呆在空调里走不出去。
生:今天的天气真热啊,热得连小狗都伸着舌头直喘粗气。
生:今天的天气真冷啊,我穿了羽绒服还直打哆嗦。
生:我们的校园真静啊,静得能听到绣花针掉落到地上的声音。
师:哦,这么夸张?用来描写安静的教室比较妥当。
生:家乡的银杏树真粗啊,三个人拉起手来,才能把它围住。
生:家乡的银杏树真高啊,有四层楼那么高。
生:大兴安岭的岭真多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没看完。
师:说得真好!说明大家能熟练运用这样的句式了。大家不但能发现美,还能运用美。老师还发现另外的美呢?
看,课文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总起,然后分别写水和山的美,最后总写山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之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作总结。这就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师边陈述边将板书用线条联结起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之美。)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笔:写写感受或运用典型句式写几句话。
第三篇:桂林山水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教学难点
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四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6课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用词精当、佳词妙用、丽句叠生、意境优美的散文,堪称写景作品之上乘。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紧紧围绕桂林山水的特点,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本课的教学设计,拟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热受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通过引导学生想像,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语言的生动、准确、优美;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感受。教学目标:
1、读课文,感悟桂林山水的特点和优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口语训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见过的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景色。生:空中草原,一片碧绿;云冈石窟,气势雄浑;北京颐和园,秀丽雅致„„(师评价)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桂林山水是天下最美的。
师:桂林的山水确实有着独特的美,到底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呢?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看那里的山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自由读书,读后汇报)
生: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师板书:水、山、)
评析:图文并茂,把学生的思绪引向千里之遥的桂林,进而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使学生一下和课文贴近了。师: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先来观赏一下大海和西湖的美景。(播放幻灯片大海和西湖)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谁愿意来读一读表现漓江水特点的句子? 生:„„
师:谁能用几个字来概括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静、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播放课件,欣赏漓江的水静)
师:漓江的水多么静啊!水面几乎没有一丝波纹;漓江的水多清啊!清可见底。这里气候温暖温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呀!
漓江的水美不美?(生齐答)师:(播放课件,欣赏漓江的水清和绿)
(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三个分句,体会漓江的水美)师:无暇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斑点杂质的绿色玉石。
师:漓江的水真是太美了!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师:谁能说一说这样的句式。
生:„„
师:(播放幻灯片)图上的三组句子哪个更好些,为什么? 生:第二句好,第二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几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更生动形象具体。
师:作者笔下的漓江的水真是太迷人了!那作者在写漓江水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更显出漓江的水与众不同。
师: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更衬托出漓江的水美。(齐读这一段)
师:正因为漓江的水这样静、这样清、这么绿,所以人们说桂林的水——
生齐答:甲天下
评析:让学生先通过观察课件、感悟桂林水的独特,然后再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最后通过研究读使学生感悟、表现桂林水的特点。此时,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身心会进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进一步领悟大自然的美韵。
师:刚欣赏完漓江的水,再抬头去看一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
师: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自然段,画一画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并有感情朗读。(生自由读书,小组内研讨)
师:谁愿意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读给同学们听。
(生读,并汇报喜欢的原因)师:用几个字来概括桂林山的特点。生:奇、秀、险(板书:奇、秀、险)
(课件:幻灯片桂林风光图片,师引读三个分句,强调“啊”的变调)
(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师: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所以我们说桂林的山---(生齐答:甲天下)
(播放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评析:结合画面,帮助学生想象体会漓江两岸的奇峰,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摆开架势啄斗的公鸡。碧莲峰的山体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书僮山很像一个古代捧书而立的书僮,螺蛳山周围有一道道盘旋的螺纹,活像一只尾巴朝天的大田螺。还有一处山景叫“罗汉晒肚”,像一个敞胸露肚的罗汉坐在江边休息。教师把学到的学法紧接着运用,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学法的运用之中。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学法,起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长期坚持一定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师: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生齐读)
师:由桂林到阳朔一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青山浮水,水映青山,犹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正如课文中所赞“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播放诗句幻灯片)
师: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桂林的山,奇、秀,险,桂林的水,静、清、绿,所以我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播放板书幻灯片)师:桂林山水风光奇丽,作者的精彩描述又使我们有画中游之感。评析: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三、拓展阅读。
师:桂林不仅山美水美,而且桂林的石和洞也非常奇特。(播放课外知识幻灯片)
评析:视觉的冲击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印象,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了美丽的桂林,开拓了视野,也给学生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四、读、写结合
师:(播放作业题幻灯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所见过的山、水。生:„„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善于积累就一定能丰富你的语言。
板书设计:
6、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甲天下 山:奇、秀、险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更突出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
此,课堂中,多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播放桂林山水的课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节课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联珠一小 吕霞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同时理解“荡漾”、“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无瑕”、“翡翠”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1—2自然段,体会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能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游览胜地参观,好吗?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来作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乘上隆隆的飞机,穿过密密的云层,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请你们睁开眼睛,看!我们已经到了什么地方?(老师引导的同时播放着音乐,此时画面出现桂林山水的美丽
景色)桂林在我们祖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因为这里山青、水秀、石奇、洞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1、说说“甲”是什么意思?
2、再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奇异的风光。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使学生在图文声并茂中整体感知全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感受美,激发求知欲望。
1、学生边欣赏课文边想:桂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2、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写桂林山水那么美,是分几部分来写的?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的结构,看看作者如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上面的题目:
A、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
B、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写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第三段:总起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桂林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学文,体会感情。
桂林的山水真的很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绘这旖旎的桂林风光的。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观看荡舟漓江上的录像,并配以课文录音。
(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山水?请有画出句子。
(3)引说:正是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我们(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可以说我们是慕名而来的。现在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先来观赏漓江的水。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录像中的漓江的水,问;漓江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
(有图画或录像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和风光旖旎的西湖,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分析后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却从没看见地漓江这样的水”一句。)
(2)作者是怎样写出了漓江水之美的呢?它有着什么特点呢?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圈出有关的关键词语,想想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的?
(出示第二句话,体会三个分句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水是那么纯,那么可爱。释“无瑕裴翠”)
(3)句子比较,体会A、B两句哪一句好?B、C两句哪一句好?C句为什么好?说说好在哪里。(用同样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描写漓江水“清、绿”两句)
A、漓江的水很静。
B、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C、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4)指导朗读第二句话,注意“啊”的读音以及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用赞叹的语气,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5)读读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写作者游览漓江水的什么?说明了漓江水怎么样?(分析后指导朗读)
(6)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漓江的水真美呀!课文先拿大海、西湖的水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然后用一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最后还
写了人的感受,你能按这样的顺序把这段文字背下来吗?
(四)仿写训练,读写结合:
(1)比较下面句子,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A、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啊!
B、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2)照样子,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例:漓江的水很绿。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公园里的花多香。公园
里的花
___________,香
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美丽的漓江水,体会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并进行了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同时还学习了作者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桂林的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自学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