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7新的实验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 《新的实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说教材
《新的实验》 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 二 单元第 七 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 美术发展的历程,本课的教学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要了解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尝试思考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价值以及自己从中取得的收获。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
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 一 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目标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近现代艺术发展的新动向,艺术家的艺术看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使用发现与收集、构思与创作、讨论与分析、总结与巩固等学习方法,按感受——分析研究——理解接受——审美获取——主动表现的学习过程,完成主动 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己的感受评价艺术作品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展示法,讲授法,对话法,设问法等。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 资料收集,阅读法,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同时为以后高中的美术欣赏课做好铺垫。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教师提问,传统的艺术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3.教师总结:从最早的原始美术,到用于“礼仪与教化”的美术作品,以及宗教美术、表现世俗生活的美术乃至中国的文人画等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这说明美术的观念与形式在不断拓展。也就是说,传统的美术观念也是出现于某一个历史时期。
4.展示作品: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一些现代美术作品,请同学们欣赏,问同学们能否接受?如果接受,为什么?如果不能接受,为什么?
5.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6.教师继续提问:这些我们觉得不能接受的作品,有没有它独特的价值?
7.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8.教师总结:现代主义艺术也被称之为“实验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家尝试着突破传统的美术观念,不断实验新的观念与技巧。既然是实验,那么就意味着创新,就意味着改变。这实际上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经验。如果美术艺术家不去实验这些因素,那么我们可能也看不到这些有趣的变化。
9.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50、51、52页,并且将内容填写在作业纸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①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明星、广告等题材,美术可不可以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它表现的范围之内?为什么?
②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上可不可以有所变化?为什么?
③现代艺术家对形体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④现代艺术家对空间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⑤可不可以将新的技术和材料用于美术创作。(在我们今天,照相机、影像技术、电脑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应不应该把这些技术纳入到美术创作中。)
⑥你对教材第51页“思考与交流”中所列举的说法怎么看?
10.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11.教师进行总结,指出20世纪的“艺术实验”试图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美术领域中。它们的出现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同学们能不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按照某一位艺术家的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只谈作品构想即可),你在思考这个作品的时候,体会到了什么?
12.教师进行总结,对一些观念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大地艺术将艺术创作与展示的空间置于广阔的自然之中,改变了过去美术作品只能在美术馆中展示的状况。也有人把中国的长城也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大地艺术。(在这一部分,教师对每一类型的作品尽量分析得细致一些,特别是作品对传统观念的突破方面。)
13.请同学们分小组准备并完成“活动建议二”。
教师在组织这个活动时要先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才能够有的放矢。对于辩论的正方,传统艺术的审美规则不能评价现代实验性艺术,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传统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如农业社会,人们凭借手工业来制造物品、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宗教对人们的影响等等)现代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又是什么?(机械化生产,记录、复制形象的方法层出不穷、人与自然的关系较为紧张、寻求自我、张扬个性等等)2.艺术是否只能比较客观地记录物象?(不一定,像中国的书法就是一种抽象性的艺术,而中国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也摆脱了对物象的客观描摹)照相机、录像设备出现之后,人们是否也可以将这些因素纳入到艺术领域?
3.艺术是否应当反映现代社会的生存经验,比如新材料、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
4.改变过去艺术由手工制作的定义,将生活中的一些普通的物品纳入到艺术领域是否对我们的生活有益?(有一定帮助,拓展我们的审美视野和审美思维)
而对于反方,传统艺术的审美规则可以评价现代实验性艺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问题入手思考:
1.从历史角度来看,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有多久,而现代主义发展的历史有多久? 2.从艺术标准角度来看,艺术标准的丧失会带来什么问题?(鱼龙混杂,信息量增大)3.从人们的内在感受来看,传统艺术的标准是否已经内化成为人们潜在的评价标准? 4.从接受的角度来看,如果不遵循已经被公众所接受的传统艺术的标准,艺术家会不会变
成“自言自语”、“自行其是”?
这个活动不求最终取得什么一致的意见,关键是要求学生思考并参与其中。14.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我把黑板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板书课题和主要知识点,一部分板书关键词,一部分准备张贴一些美术作品和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
结束语
以上,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我就湘版美术教材之美术鉴赏第 二 单元第 七 课《新的实验》的说课至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充分相信学生和教师的潜力,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是其5 个基本观点。实验围绕“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的价值取向,实施“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及构筑理想课堂。
第三篇:新教育实验工作计划
新教育实验工作计划
为规范全乡新教育实验工作,做好新教育实验与日常工作的结合文章,让新教育实验尽快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体,根据我校实际,制订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努力饯行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找准实验与学校工作的结合点,开发学校卓越课程,带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工作目标
1.营造书香校园。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
2.师生共写随笔。通过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教育、学习生活。
3.推进每月一事。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实现新教育与德育的有效整合。
三、工作措施
(一)深化“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研究。
为了稳妥有效的推进我校新教育实验工作,使“营造书香校园”和“师生共写随笔”两大行动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显著成效,将启动“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研究项目,改变学生生存状态和教师行走方式。
第一部分关于共读
1.加强图书建设,丰富阅读资源
关于教师:每两个月必须读一本书,本学期,全县中小学教师要读完两本书:《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新教育》(朱永新),下学期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和《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各教师自主选择两本(已经读过上述指定书目的学校,可以自由选择阅读其他图书)。另外,所有语文教师都要提前通读学生的读物。
关于学生:学生根据教育局规定的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自购图书或开展图书漂流,学校开放图书室与阅览室,供学生阅读。
2.合理计划安排,保证读书时间
关于教师:要善于利用时间,见缝插针,或用晨诵和午读的时间与学生共读,或用其他时间,保证阅读时间。
关于学生:学校要加强课程管理,执行课程计划,要把学生阅读时间排入课表。重点要做到两个落实:第一,落实晨诵和午读时间。晨诵不少于20分钟,每天读书不少于1小时。第二,落实每周一节阅读课。第三,充分利用课外空闲时间。要严格控制作业量,杜绝挤占学生自由阅读时间。
3.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1)积极开展“毛虫与蝴蝶”项目研究。老师要认真用好新教育实验《儿童阶梯阅读丛书导读手册》,要根据年级段制定阅读目标,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重在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要讲究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
(2)开展共读活动。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通过开展学校领导和教师共读、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等多种方法,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自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①领导和教师共读。领导带头,和教师一起读完前面指定的4本书读书。努力唤起全体师生的读书意识,让读书成为时尚,使校园里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让学校充满思想的活力,充满知识的动力,充满文化的魅力。②师生共读。优化阅读氛围,营造书香校园,建设一支热爱读书、酷爱学习、善于写作的教师队伍。每个教师人人都要做学生读书写作的指导者,各科教师都能结合自己所教学科教学指导学生和自己一起共读一本书,同写一篇文章,坚持“读好书,好读书”、“好写作,写好作”。③亲子共读。要积极倡导亲子共读共写,内容包括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与孩子一起练习写作等活动。每学期召开一次以“读书与孩子成长”为主题的家长会,倡导“亲子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并组织培训和现场指导活动。有条件的家长要坚持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探讨读书收获,一起动笔写作。一般家庭的家长也要积极创造共读条件,起码要和孩子共读2本书。
(3)构建阅读指导课模式。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逐步形成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课型。要根据年级、阅读材料、阅读要求等采用不同的课型指导阅读。比如:以教给阅读方法为主的阅读指导课,以推荐读物为主的读物推荐课,以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为主的阅读欣赏课,以汇报阅读感受为主的阅读汇报课等。
(4)改革课堂阅读教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提倡“以一带一”,即学习一篇课文,补充一篇与此类似的课文,既可以扩大阅读量,又可以作为阅读训练的材料。
(5)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下半年举办第五届“读书节”系列活动,有计划地举办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课外阅读活动,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
4.强化考核评比,促进共同发展。
(1)开展书香班级、书香个人创建活动。以创带评,实施奖励和处罚。
(2)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学科评价。在语文考试试卷中,课外阅读内容所占比例低年级10-1
5﹪、中高年级不低于20﹪,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词、教材推荐的课外阅读内容,教育局振兴阅读行动推荐的必读篇目以及一定比例的学校推荐阅读书目及报刊内容等。
第二部分关于共写
1.教师方面:教师通过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教育、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研究日常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关系;研究如何对典型教育案例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解释;日渐积累成典型教育案例库。鼓励教师建立个人教育博客,五月份开展“2013年我最满意的教育随笔”征文。要求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每年阅读图书不少于8本,阅读专业期刊2种以上,读书笔记2.5万字,每年发表1篇读书类文章;其他教师每人每年读书不少于6本,阅读专业期刊1种以上,读书笔记2万字。各校要按照不同群体,组成阅读团队,提出目标要求,分类制定计划。
2.学生方面:新教育实验认为:随笔不是作文,它不要求过分地追求文学的经典与完美,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心连心的沟通。新教育把“师生共写随笔”称之为“暮省”,“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暮省不仅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而且通过“师生共写”,教师润物细无声地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使师生的精神同生共长。为此,我们提出,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所有学生都要坚持写日记,日记不是作文,不拘形式,不在乎长短,关键要能表达自己的真实生活、真实情感、真实思想。
3.工作措施。根据新教育实验的理念,结合我校情况,为了把“共写”落到实处,我们采取把共读随笔和学科作文有机结合的方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训练。①提早起步。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写话,要有写话本。造句、听写、抄写等形式的练习篇目每学期不得超过4篇。②强化训练。课内作文:低年级每学期写话不少于10篇;高年级大小作隔周进行,每学期总量不少于20次篇。大小作都要在课内完成。课外作文。一年级下学期课外随笔每学期不少于10篇,二年级每学期不少于15篇,三、四年级每学期不少于30篇,五、六年级每学期不少于40篇。
(2)科学指导。①准确领会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作文训练思想。首先强调“低定位”。要求不能太高;作文教材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重视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放胆作文,写自己的事,写喜欢的事,写自己想说的话;要求学生把话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把字写工整。其次,注意“读写结合”。充分解读教材“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编写策略。“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既有专项的习作训练(大作文),也有随课文安排的“小练笔”(小作文)。大作文自成系列,小练笔机动灵活,从而构成整套教材的作文体系。第三,提出“从模仿起步”。实践证明,从模仿起步能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从而大大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儿童作文,须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3)强化考核。开展书香班级创建活动。以创带评,实施奖励和处罚。组织 “博览之星”、“诵读大王”评比。各对学生实行课外阅读“学分制”评估,学分达到一定分值的可以申报不同级别的称号,定期对个人申报的学生组织评定,发给 “博览之星”、“诵读大王”等证
书,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
(二)推进每月一事,实现与德育的有效整合。
1.每月一事主题活动要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做到“五个结合”,关注“四个层面”。五个结合,即:与校风和学风教师相结合;与高效课堂建设相结合,与“晨诵午读相暮省”读书活动相结合,与学生法制安全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四个层面,即:关注学生、班主任、学校和家长这四个层面。因为开展“每月一事”,学生是主体,学校是基础,班主任是关键,家长是保障。
以“每月一事”为载体,着力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以“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好习惯”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开展养成教育;以“环境美、语言美、行为美”为切入点,着力把德育真正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之中。
2.工作步骤
第一步:宣传发动。学校利用周一国旗下演讲,宣读主题教育倡议书,小广播站等形式渲染活动气氛,宣传发动。
第二步:收集资料。根据每月一事主题活动内容,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活动,收集有关资料,并上传新教育在线主题帖。
第三步:实践活动。在学校统一安排和要求下,组织本班学生亲身体验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才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终生受益。
第四步:总结展示。要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原始资料,各班级可采用召开主题班会,主题演讲,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活动收获等形式,展示主题教育成果。学校以平时检查及总结展示为依据进行量化考评,记入学年总评。
第四篇:新教育实验心得体会
新教育实验心得体会
胡庆霞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教育行动,它是由朱永新教授提出来的。新教育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以前总认为教育里的角色只有学生和老师,是学生和老师的双边活动组成了教育,现在想想那些想法真的是很幼稚的,自己考虑的太浮浅了。当今时代的教育一定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在学校的,更要有家庭的和社会的,要符合新教育的理念。
新教育倡导师生、家校、亲子间“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学生、老师、家长共同配合,做好家校共育的教学工作,让孩子的教育生活不要仅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小的场合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从小让孩子体会教育无处不在,活到老学到老,这样学生是不易产生厌学心理的。同时新教育还倡导学生应有“晨读、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体会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快乐的成长,体验人生真谛,同时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一个人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浸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在这条教育之路上走的更远,在道路上不断追求我们的理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我们的教育生涯里,在与别人合作的同时,演绎最精彩的教育教学,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师首先应该是热爱生活的、关怀生命的,对待生活应该是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我们接触的是最富有朝气,最具活力的孩子,所以我们教师应具有前瞻的、发展的眼光;我们参与着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者的成长过程,所以我们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使我们的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刻苦、自信、坚韧、进取、探索等品格,使我们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使我们的学生具备先进的道德意识和积极的人生观。理想看着总是美好的,也是遥远的。然而只要我们心中追求这理想,那么理想就会在追求的过程中接近。教育的理想是我们要对学生的成长埋下些积极的伏笔。教育的成果并不是现在检验的,并不是依靠现在的所谓的考评和考试来检验的,教育的成果是在发展的延伸的,最好的检验是在未来。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这里的“人”,不仅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和家长。记得作家峻青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在关键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你年轻的时候。
成长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成长是什么?成长需要动力,可以是来自外在的力,更需要内在的动力----一种激励思考和改变自我的动力。我认为,成长的动力之源就是学习。所以,学生要读书,教师更要读书。让反思成为习惯。成长过程反思,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引发的思考;工作过程反思,一个学生、一个教案、一堂课、处理一件事情、开展一次活动的体验与思考,带来哪些认识上的变化,教育理想等等。可以说这次的报告引导我们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真正的行动,本身就是收获!
第五篇:《新的实验》(范文)
《新的实验》
教材版本:湘版高中《美术鉴赏》
教学课型:欣赏·评述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实验性艺术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很多新的艺术现象。大致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新的创作主题——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
2、新的创作方法——对古典主义绘画的挪用和修改
3、新的材料载体——蔡国强的火药爆破艺术
这些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绘画创作方法进行了突破。
教育功能分析:美术的教育功能不同于理论的说服,而主要在于通过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者的意识与情感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我们的美术教育正是通过充满情感的艺术形象,从感情上打动学生,使之感之以形,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使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理想,让学生热爱美、发现美、保卫美、创造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能分析一些现代艺术作品的构思及其表达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视频图像、集体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培养探究学习的自主、互助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及艺术风格,形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树立理性对待现当代实验艺术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现代实验性艺术的探索角度与材料方法 难点:现代实验性艺术的价值
解决措施:在学生鉴赏过程中,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谈主观感受,要让学生感觉自己是美术鉴赏的主人,尽量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的讲解要与艺术家个人情感过程经验相结合,精心设计问题和实践内容,依次层层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概
述: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实验导入,揭示课题。通过欣赏世界名画并对其进行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感受篇”通过欣赏视频以及各种类型的现代艺术作品,使学生初步感受现代实验性艺术。
(二)“鉴赏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学生自我鉴赏、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引领,使学生能正确的理解并能分析一些现代实验性作品的构思及其表达的内涵。重点分析新的创作方法,体会对传统绘画的挪用和修改,通过表格的形式总结传统和现代实验性艺术作品的区别。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的方法自由“改画”安格尔《侍女》,进一步切身理解现代实验性艺术的特点,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体会现代实验性艺术的创新价值。
(三)“评价篇”分组讨论:如何看待现代实验性艺术?树立理性对待现当代实验艺术的态度。并认识其创新的价值。
(四)“拓展篇” 尝试用新的方法为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人作一幅肖像,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全面地了解现代实验性作品,并作出你的评价。
教法学法:
1、实验法、问题法、对比法、引导暗示法、多元互动评价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准备:
1、教具:视频、多媒体课件、古典美术名作范图。
2、学具:水彩笔、油画棒、铅笔或黑色水笔、橡皮等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导入(实验导入)出示经典名画《蒙娜丽莎》
提问:(这件作品的名称是什么)——《蒙娜丽莎》
教师在挂图上贴胡须
再问:和刚才看到的《蒙娜丽莎》比较,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请大家随意说说。
教师简明概括: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艺术作品的新实验?杜尚、达利都做过类似这样的实验—课件展示杜尚、达利版蒙娜丽莎(图1、2),艺术家这样对形象的探索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新的理念、新的艺术形象拓展了艺术的范围,为艺术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这就是老师今天要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课题。——新的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名画进行实验导入,既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一、“感受篇”
进入20世纪中西方美术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20世纪的中西美术史是新的实验层出不穷的时期,出现了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艺术家尝试突破传统的美术观念,不断实验新的观念和技巧。
视频播放:超级绘画艺术(图3)
作品欣赏:大地艺术 抽象艺术
观念艺术
装置艺术
媒体艺术
等作品(图4~10)
教师小结:刚才欣赏的视频和图片都是二十世纪后实验艺术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艺术种类,这些作品无论从艺术的观念还是创作方法、作品的风格都给了我们全新的视觉感受。
【设计意图】本小节通过大量的、直接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实验性艺术品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感性的认识当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索现代实验性艺术的材料方法做好准备和铺垫。
二、“鉴赏篇”
1、新的创作主题
[思考]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明星、广告等题材这些能
不能纳入艺术创作的范围内?你是怎样认为的?
欣赏:(1)安迪·沃霍尔《二百一十个可口可乐瓶子》(图11)
(2)《玛丽莲·梦露》(图12)[思考]作品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 ——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的
丝网印刷的使用可以使同一幅作品被成百次地加以复制,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的因素。
欣赏:(3)《毛泽东》(图13)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将符号、商标、广告、明星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其实这些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图像,反映了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人们内在的感情。也是对当时机械刻板的现代生活的一种客观评价。
2、新的创作方法
欣赏:委拉斯贵支
《宫娥》 1656年(图14)[思考]画面描述了什么内容?画家是怎样创作的?
古典的创作方法——画家对着对象进行写生,每一个形象都很真实(包括场景)[思考]:(1)艺术是否只能比较客观地记录物象?(2)这种创作方法我们能否改变一下?
比较:毕加索《宫娥》(图15)和委拉斯贵支《宫娥》
[思考]:艺术的创作方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古典主义绘画的挪用和修改 其它作品欣赏: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试归纳你理解的传统、现代实验性作品的区别:
【设计意图】由感性到理性,由形式到内涵,由表及里的探究性学习是高中生美术鉴赏需要掌握的方法,通过比较鉴赏,让学生加深对现代实验性艺术特征的理解。为学生下一步进行实践从知识上做好准备。
动动手:学生自由“改画”
将准备好的安格尔《侍女》(图20)复印件发给学生 要求:
1、可以单独或小组合作完成2、反映健康思想
将课前设计好的几幅作品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图21~24)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教师作品,倾听教师的创作构思,丰富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深入探究的兴趣。
(学生开始作业,课件播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切身感受、理解现代实验性艺术的创新思维。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及动手能力。
学生实验性作品评价: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评价
展示几幅较好的学生作品,对学生创造性的表现予以鼓励,并启发学生课后进行更多的尝试。
对比欣赏:毕加索《侍女》(图25)
教师小结:毕加索以完全迥异的手法扭曲了人物的身形,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艺术创作的“操作手段”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解读这些经典画作。
教学延伸:比较下列哪种绘画风格更能融入现代家庭装饰当中?(图26、27)
图26
图27
学生小组阐述:第二种更能融入现代家庭装饰中。前者写实,与现代家装的简洁、大方不太统一;而后者采用夸张、变形、移位等艺术手法更能体现现代家庭装饰的设计理念。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欣赏—实践—再欣赏—运用等教学活动,层层深入,层层推进,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开放、平等的课堂情境,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将教学推向高潮。
3、新的材料载体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其产生的“爆破”艺术也被纳入到美术创作中,请大家带着问题欣赏一段视频:(图28)
[思考]①蔡国强的作品运用了哪些新技术、新材料? ②这件作品与我们传统中的美术作品有哪些不同? 作品欣赏:《龙卷风》 《黑彩虹》
《历史的足迹》
图29
图30
图31 高科技成分的加入,使艺术品变得更加新奇 播放视频:创意无穷看艺术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介绍带领学生再一次走进创意无穷的现代艺术,加深感受。进一步体会现代实验性艺术的创新价值。理解实验性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及艺术风格,形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三、“评价篇”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现代实验性作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请大家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现代实验性艺术?
学生分组讨论,可把讨论结果写下来
教师总结:现代实验性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实验”本身就意味着变革、创新。它的出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使艺术的概念大大拓宽。我们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的变革和创新,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既要认识到它们的创新之处,也要保留我们评价的权利。
当然,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艺术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现代实验性艺术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还需经过时间的考验,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总结点明现代实验性作品的价值更重要的在于认识创新的价值,突出教学难点。
四、“拓展篇”
1、尝试用新的方法为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人作一幅肖像,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全面地了解现代实验性作品,并作出你的评价。教学反思:
由于二十世纪以来的实验性艺术涉及科技、社会、历史、宗教等各方面因素的知识比较多,内容繁而杂,因此本课教学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式教学,努力做到内容简练、要点明确。采用范图实验、作品解读、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多元互动评价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本课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使学生易懂易会。不奢求学生深刻理解现代主义艺术,只要求他们初步了解现代主义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实验性、反叛性的特点,及其因此呈现出来的丰富的艺术形式、手法、材料等,并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创新的快乐。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很重要。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