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宋代大儒张载(横渠)的名言
听南师讲故事:宋代大儒张载(横渠)的名言
我们中国文化里,宋代大儒张载——横渠先生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已成为宋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目标。学者为这个目的而学,应该如此。
谈到这位先生,是孔孟以后的儒家,宋明理学家中,影响力很大的一位。他年轻时等于是一个“太保”,意气非常盛,身体棒,思想开拓,喜欢闹事。后来范仲淹带兵在陕西经营边陲的时候,张横渠才二十多岁,年纪很轻,奔往前线,要投军参加作战。
范仲淹见他一表人才,约他谈话,劝他回去读书,告诉他将来报效国家的机会很多,等到书读好,慢慢再来,同时将一本《中庸》交给他。那时他应该已经读过这本书了,可是范仲淹要他再读,告诉他其中自有他的千秋事业,自有他的天地。张横渠听了范仲淹的话,回去再读《中庸》,从此放下一切,专心求学问了,后来成为一代名儒。
宋代几位大儒,事实上受范仲淹的影响都很大。范仲淹在前方,出将入相,以文人当统帅,他难道不希望培养好的军事人才?但他一看张载这个人才不是将才,是对后世思想有贡献的人,不能这样埋没,就马上用这个教育方法培养他。果然后来影响了中国文化思想那么大,尤其他所标榜的那四句话,非常深远。
今天我们要谈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可以拿他这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主。我们如果以这四句话来研究,学者又应该是为人;不止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这个“人”扩而充之,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
《论语别裁》
-----------------------------
既然研究中国文化,每一位同学你要有准备,做学问要准备凄凉寂寞一辈子,至少像我一样的凄凉。不过你们看我现在很不凄凉,很舒服,其实我负担很重啊,搞这个地方心理的负担更痛苦。所以你准备寂寞凄凉,不想做官,不想出名,安贫乐道,才能做学问。那么,你第一个要学宋儒了,我常常引用,宋朝的大学问家张载(横渠),宋朝有名的五大儒之一,陕西人。他年轻出来的时候,到西北去当兵,找谁呢?找范仲淹。范仲淹在西北做大元帅,在边疆防守西夏很多年了,他是江苏吴县人,老元帅了。你看范仲淹守西北的诗:“将军白发征夫泪”,西北当时的敌人是大夏国。他守在那儿,多年没有战争,是因为他在那里。可是他的痛苦呢?“将军白发征夫泪”啊!
张横渠来找他,范仲淹一看,你来干什么啊?他说我想当兵。范仲淹看了看说,过来,我俩谈谈。范仲淹也许赏识人才,所以他看张横渠,年轻聪慧,是有前途的,何必来当兵呢?
那么张横渠问了:“那你要我干什么呢?”“去,回去读书。”范仲淹就抽了一本《中庸》给他看,也许还送他两个路费吧。张横渠后来变成大儒,所以他的名言,你听,读书的目的,做个学者为了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书,知识分子的目的是这个。尤其你们今天是国学院,研究中国文化全体的东西,应该是以这个精神来读书的。
《国学与中国文化》 -----------------------------------------
张横渠排斥佛老与佛道之因缘
与周濂溪、邵康节同时而稍后的理学家,便有张载和二程——程颢、程颐。张横渠少有大志,喜谈兵。尝上书干谒范仲淹。仲淹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授以《中庸》。乃立志求学。初求之佛、老,后恍然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世传横渠之学,以“易”为宗旨,以“中庸”为目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但是横渠的任气尚义,在气质上,与孟子的风格,更为相近。
周濂溪的学说,在“太极”之上,加一“无极”。其用意,似乎为调和儒家的“太极”与道家的“无极”。有人说濂溪“太极”的涵义,犹如佛学的“依言真如”。“无极”的涵义,犹如佛学的“离言真如”。但他说“无极”而“太极”,则又似佛说“性空缘起”,以及老子的“有生于无”。张横渠只说到“太极”,并不提“无极”。但他对于“太极”的解释,又不可说是“无”。而且他批评老子“有生于无”之说,以为错了,又是以“有”作根据的。自语相违,互自矛盾之处,甚多。这是周、张二人思想的根本不同之处。横渠说出“气”字,又提出性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不同。周濂溪对于佛教,很少有显著排斥性的批评。张横渠的著作中,排佛之言甚多。例如驳斥佛学“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以六合为尘芥,以人生为幻妄,以有为赘疣,以世为荫浊。”又说:“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等等,大体都是粗读《楞严经》的“世界观”、“人生观”而立论,并未深知《华严》《涅槃》经等的理趣。
但他在《西铭》中,开示学者,“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点。以及他平时告诫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观念,则又似佛学的众生平等,因此兴起“同体之悲,无缘之慈”,以及视心佛众生为“正报”,山河大地为“依报”之说的启发交变而来。至于上述他的著名之“四句教”,简直与禅宗六祖慧能教人的“无边众生誓愿度,无尽烦恼誓愿断,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完全相似。
又如他在《正蒙》中所称的“大心”,便是直接套用佛学“大心菩萨”的名词和涵义,而加以儒家化的面貌而已。也可以说,他是因袭禅宗六祖的思想而来的异曲同工,也并不为过。关于张横渠所著的《正蒙》,以及他的“理气二元”的立论,则大半是挹取道家的思想,启发易理观念,这也是事实。这些都是从他“初求之佛、老”而得来的启迪,大可不必有所讳言。
《中国文化泛言》
第二篇:张载名言名句
张载名言名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名言吧,名言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你所见过的名言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载名言名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2、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3、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
4、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
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9、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10、诚明所知,乃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11、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则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达理疑也,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
12、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
13、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14、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
15、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16、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
17、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
18、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19、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
20、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21、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22、天资美不足为功;唯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内功。
2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4、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25、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
26、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27、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至于进为之方,设施之术,具有节级,凿凿可行,非徒托诸空言者。
28、此天地之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
29、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
30、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31、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32、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
33、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34、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已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35、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者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
36、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37、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38、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39、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
40、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41、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
4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43、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44、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
45、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博之以文,则弥坚转诚。
46、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47、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可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
48、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
49、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体,一言而乃尽尔。
50、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
51、人谓已有知,由耳目受也。
52、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53、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54、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于之所以进也。
55、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
56、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益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
57、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58、“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59、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
60、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61、形而后而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62、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63、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64、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
65、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6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67、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68、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志在行一节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
69、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
70、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7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72、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
73、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心?所以欲其尽也。
74、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75、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76、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77、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
78、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79、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
80、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81、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达,心不在焉。
82、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
83、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
84、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85、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86、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87、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
88、人能不疑,便是德进,盖已于大本处不惑,虽未加工,思虑必常在此,积久自觉渐变。
89、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90、学者学所以为人。
91、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92、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93、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94、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95、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
96、寻春何需东郊外,春在千家万户中。
97、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
98、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99、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
100、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第三篇:有感张载“四为”名言
有感张载“四为”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为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具有很强的精神感召力,深刻理解这四句话对我们不无裨益。
有学者认为,“为天地立心”是说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通过人的理会指点,天地生化万物的心便显立了。也有学者指出,“为天地立心”是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为生民立命”就是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复活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于世,“为万世开太平”是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总之,“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
我深爱着这一名言。“天地、生民、往圣、万世”,这八个字为我们勾勒出的是一幅怎样的画图啊?心藏天地宇宙和人类社会!天地空间无限,时间纵贯人类过去、现在和将来,宇和宙饱含其间,表现出的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这十个字为我们展现出一种怎样的志向?立着的是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秩序,是一种有生命意义的生活;继承的是往者圣人们高贵圣洁的思想和灵魂;开拓展望的是万世美好的和平盛世。这体现了何等的器识与宏愿!这牵引着的是人类社会和谐的一缕情愫,奏响的是“天地人”三才的和谐乐章,更流露着作者“以人为本”的高尚情怀。人生存于天地间,生活在人类社会里,整个社会的和谐才有人的生活和谐。这既是作者重建儒家伦理社会生活秩序的崇高理想,更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呼吁:只有开拓出了人自我的生命意义和整个人类良好的社会秩序,人们才能永享万世太平。
关于当代青年学子应如何学习这种精神品质,我想谈谈三个方面的想法:一是要有着眼“天下”和“民众”的气概和胸怀。树立天下“忧乐观”,摒弃“小我观”。历史上很多名人都留下了自己的高尚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人现时代的青年学子要积极倡导世界和谐,推崇“人类至上、国家至圣、民族至尊和人民至爱”的新型集体主义观。二是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崇高理想是人生最好的航标,它能引领你走向人生的辉煌。青年学子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确立自己的理想,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使命。共产主义是我们执著的信念和向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宏伟蓝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着力打造的时代精品,这都是当今青年学子们不可不知、不可不行的人生使命。三是要锤炼高尚的品德。无德之人必无崇高理想,更无胸怀万物的气魄。青年学子应该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这样才能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我及他,树立一种“大我观”和“利他观”,真正锤炼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起自己永恒的精神家园。
总之,当代青年学子要有儒家所倡导的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做一名有为且有大为的现代儒者。
曾文[2009/2/28]
也谈张载“四为”名言
上期校报刊有《有感张载“四为”名言》一文,看后让我也生发了一些感慨与思考。宋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2006年温总理在出访欧洲前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援用此句表明心迹,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在访问大陆之际也曾以此语寄望北大学子。可见,“横渠四句”对于现代人,尤其是莘莘学子来说,仍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为往圣继绝学”,看来是一句狂语,但就张载的实际贡献而言却是一句谦言。碍于古典学术宗经征圣、讲究“述而不作”的传统,张载并没有明言理论创新的意义。然而,作为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的创新精神是勿庸置疑的,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对于中国思想史的进程、士大夫人格的塑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为往圣继绝学”,最终是要重新“为天地立心”,即为万事万物的演化确立一套哲学依据,这是张载理论的原点,也是他的独创。在学习中茹旧温故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新创新。个体的学习不仅是自我晋身的筹码,也是人类总体知识的累积,是造就质变的量变,我们有责任继承并更新人类的知识。张载对气论、性论等方面的探讨很深,很抽象,他不仅“为往圣继绝学”,还为来者开新学,是中国哲学史上首批打通儒释道三端,系统探讨宇宙本源问题的人。张载不仅仅是一介书生,更是一个行者,知行合一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二十一岁时(也就是诸多同学处于大三大四的年龄),正值大宋庆历年间,西夏侵扰大宋,大宋屈辱求和,此事对张载影响很大,他深感使命重大,于是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打算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尽管最终他听从了范仲淹的劝慰,伏膺于学术,打消了作战之念,但是这种“少年心事当拏云”的意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使命感,“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的仁德,无疑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人格范式。大丈夫冲冠一怒为家国,正是源于“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仁者之心。张载一生仅在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签书谓州军事判官等职位上逗留过一段时间,更多的时间他只是躬卧草堂钩沉学术,指路迷津,导人以理。
传说中张载是一个很丑的人,《幼学琼林》中载有“投石满载,张孟阳丑态堪憎”之语。然而拥有这样一颗仁者之心,即使面目再丑也无损他的伟大,也无妨他成为一个充盈天地的人。因为源于内心的宽阔与强大,张载振臂一呼,就是整个理论史的旋转。是仁者,也必定是雄者。“天地、生民、往圣、万世”,天地人三才、往来三世皆在其中,伟人自当有这样的胸襟与眼界,但是作为普通人,拥有这样一种包容宇内的气魄也无不裨益。如此,则可以明乎得失,无惧坎坷;如此,则可以跳出小我,成就大我。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生活在农业社会的古人心灵已能触及如此广大,信息社会给予了我们广阔的天地,我们更没有理由沉浸在一己得失、一己悲欢之中。桔子洲头竖起了高大的青年毛泽东头像,凝望湘江北去;牌楼路口立有林则徐与左宗棠湘江夜谈的铜塑,当年纵论天下之声仍隐隐在耳。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成长于浏阳河畔的新一代也应该汲取一些精神因子,激励自我、积极入世、治学修身、传承文明,为民族为国家立功、立言、立德,“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人”!
图书馆 曹威伟[2009/3/10]
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例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天花乱坠、回头是岸、一刹那等)中辨析佛教、道教和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故 事 南朝梁国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特别笃信佛教,他请云光法师宣讲佛法,在讲《涅盘经》时,梁武帝从早到晚认真听讲,没有丝毫倦意。云光法师说得绘声绘色,竟感动了上天,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梁武帝从此更加信佛,后来干脆出家。
典 故
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全国有寺庙3万多所,僧尼200多万。
南朝的梁武帝带头求神拜佛,在全国大建寺庙。他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他还聘请古印度僧人波罗末到中国讲经。波罗末翻译了不少印度佛经,并培养了许多中国弟子。有了经书,讲经的风气更加兴盛。为了宣传民众,佛教徒编了许许多多讲经的传说。其中一则是: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
后来,佛教在中国分成许多宗派,影响最大的是“禅宗”。宋真宗时,道原和尚编了一本《景德传灯录》,记载了禅宗师徒的故事。书中讲到对佛意要真正领会,反对“讲得天花乱坠”。
从此,人们用“天花乱坠”来形容说话极其动听,但多指过分夸张,不切实际。
一刹那
yīchànà
按古代印度《倡只律》解释:一刹那即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叟,一日一昼为三十须叟。照此计算:一须叟为48分钟,一罗预为114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为0.36秒,一刹那为0.018秒。
一眨眼等于二十四刹那。
2、“一刹那”:原来是印度古代语言(梵语)的音译,是古代印度的一个时间单位,唐代玄奘写的《大域西记》中载:时极短者,谓刹那边,百二十刹那为一咀刹那,六十咀刹那即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粟多,五牟呼粟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由此推算,所谓一刹那应当是我们现在的七十五分之一秒。用来形容时间极短暂。
第四篇:横渠四句教案
一、学习要点
1.作家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等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等职务。
学术著作,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等,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论著编为《三松党全集》。
2.课文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阐述了四种境界的特征,提出中国传统哲学的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一哲学思想。
3.分析重点
(1)理清内容脉络:作者提出哪四种人生境界及其特点?辨析重点语句的含义。结合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种境界。
(2)引导学生关注人生的意义,促进思考,精神境界的提高在于做平常事情时候要有精神的追求,明白“圣人”可为,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人成为有道德境界的人。
4、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全文的主旨,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第2—11段):根据“觉解”程度的不同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
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
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即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先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的为社会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的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第三部分(第12段):作者指出中国的哲学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5.辨析重点语句的含义
(1)觉解:自觉和了解,也就是觉悟、明白的意思。一个人对他所做事情的觉悟了解的程度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等级。
(2)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怎样理解?
课文后面一句话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此处的利己动机,跟损人利已是有区别的。
(3)“宇宙”
“宇宙”作者认为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文中“宇宙”不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而是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人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
(4)“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
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的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不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没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或不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
“道德习惯”,是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指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已经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的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等特点。
(5)“人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6.分析下列事例理解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种境界。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解说:作者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
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解说:这就是人生的自然境界。
(3)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观而感到高兴。”
解说: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解说: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这就是“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4)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解说: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第五篇:横渠四句教学设计
《横渠四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了解“横渠四句”的内涵,体会其超时代的性质和具有的普遍的人类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2.理解“内圣外王”的真正含义。
3.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本文的“以德服人”和孔子的的“为政以德”进行比较。
故事导入:
●有一则公益广告,讲述的是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解说:这就是人生的自然境界。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观而感到高兴。”
解说: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解说: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这就是“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曾引用此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安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我中华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人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作者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结语中表现出对“横渠四句”的赞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见“横渠四句”是其终生的愿望。本文即是冯友兰先生对这四句话的意义及根本内涵的阐释。
横渠: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张载(1020-1078)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hào、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基本观点: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同学们,你们今天为什么而学习?又为什么而生活?相信学习了《横渠四句》后,你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重点阅读,难点突破
电视剧《金婚》中有一段台词“现今社会分两种人:一种是痛苦的哲学家,另一种是头快乐的猪。”如果让大家来选择,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种呢?痛苦的哲学家,常常思索人生的真谛,因不得求解而困惑痛苦;快乐的猪,没有思想,不去考虑今日明朝而简单快乐。哲学家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对人生意义的拷问却是一种必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冯友兰的《横渠四句》,了解人生的真谛。
●梳理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说“横渠四句”是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四句话。引出下文关于四
句话的具体解说。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概括“横渠四句”的意义并逐句阐述其内涵。第三部分(第5—9自然段):指出只有儒家所说的“圣人”才是最合于人的标准,才能肩负起天地赋予人的神圣使命。
二、问题探讨
●横渠四句:横渠四句指的是哪四句?为何叫横渠四句? 前一问题可让学生自主找答案,后一问题可由教师点拨。
明确:横渠四句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因张载为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因而冯友兰称之为“横渠四句”,他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结语中表现出对“横渠四句”的赞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二)整体感知
一)浏览课文,理解“横渠四句”的含义。
1、首先研读第二段。●阐述对“横渠四句”的意义和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内涵的理解。
明确:本段首先简要概括“横渠四句”的意义。作者认为张载的四句话体现了人的特点,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之所在。接着又说四句中“为”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而张载就是哲学家,因此,作者的实际意思是“横渠四句”应该是哲学家或哲学的神圣的使命和任务。因为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于禽兽者及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哲学就是帮助人提升精神境界,完善人格。
天地即自然宇宙,天地本来无心,而人有心,人的心即是人的自我认识和对天地的认识;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即所创造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天地的自我认识,这就是为天地“立心”。
●请谈谈对本段中这两句话的理解。①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②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明确:①比喻,突出了人类之于大自然的意义,没有人类的大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会黑暗如夜。②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应认识到在自然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人之心、以人化的眼光来看待、对待天地万物。
2、研读三、四段 ●A孟子说:“夭yāo寿不二,修身以俟sì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明确:孟子认为,一个人不管其是寿是夭、处逆处顺,都应当修持自己的身心以面对人生各种结果,这就是所谓的“立命”。
●B阐述对“横渠四句”的后二句内涵的理解。明确:“为生民立命”:信宗教的人把万事寄托于“主”,儒家将外在必然与内在当然统一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
“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太平”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社会理想,张载素有济世之志,而他“为万世开太平”,则集中体现了他的救国济世之志。
●作者是如何解读“横渠四句”的?
请学生找到相关段落,并讨论探讨。参考:
为天地立心:“天”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简单地说,即是要我们端端正正地做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为生民立命:儒家将命与义合而为一,将外在必然与内在当然统一结合起来,也就是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一个人果能如此,他就可以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都能做到心安理得,都能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安宁,这也可以看作是张载为万千生灵所确立的精神家园,所确立的灵魂的安顿处。可见,“为生民立命”其实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角度,阐述人应该如何处事、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矛盾的。
为往圣继绝学:在犹太人的家庭,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子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往圣之绝学,也就是儒家先贤先圣一脉相传之道,主要表现为:以张扬仁义为根本,以正明心性为大要,以肯认伦常为旨归。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
为万世开太平:“太平”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社会理想,张载素有济世之志,而他“为万世开太平”,则集中体现了他的救国济世之志。道理显而易见,能弘扬古代哲学的优秀传统,能寻求人类共同生存发展的道路,唯有人类才能做到,或者说唯有哲学才能帮助人类做到。
●思考: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内圣外王)如何理解“内圣外王”的真正意义。
只有圣人才能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大公无私,天人合一。
因为圣人心怀天下、客观公正,因此圣人的各种感情乃是宇宙中客观的现象,并不特别与个人联结在一起,这样才最宜为王,这样也才能做到德治,以德服人。
“内圣外王”应是一个整体,“内圣”是“外王”的内在根源,而“外王”是“内圣”的必然延伸。
●你怎样理解“内圣外王”?
参考:张载的“横渠四句”正是把“内圣外王”较好地贯通起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明了宇宙之本体,确定安身立命之道,实为“内圣”之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如何建功立业的问题,是“外王”之学。
●横渠四句和“内圣外王”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张载的“横渠四句”正是把“内圣外王”较好地贯通起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明了宇宙之本体,确定安身立命之道,实为“内圣”之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如何建功立业的问题,是“外王”之学。
●“横渠四句”对于我们的现实人生又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参考:张载的这四句话具有超时代的性质,教师借此题让学生探讨这四句话的现实意义,可引导学生树立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为天地立心”,可理解为人类要成为自然界的头脑,做好保护地球生态的工作,使万物的生命得到健康的发育。——做人是我们读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人生课题,我们要做到“明理做人,问心无愧”。
“为生民立命”,即反对战争,消除贫困和压迫,使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得到切实保证,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我们要通过努力学习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为百姓改变命运创造新生活。
“为往圣继绝学”,指继承和发扬古圣贤的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使他们的救世情怀、仁德品性、人文睿智能重放光彩,照耀人类前进的道路。
“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化解各种文明危机,开展文明对话,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确立新的合理的国际秩序,共同建设一个繁荣、公正、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是我们全人类努力的方向。
(五)教师小结: ●总结四句之内涵 1、“为天地立心”——达到对于天地宇宙的正确认识;“为生民立命”——昭示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为往圣继绝学”——弘扬古代儒学的优秀传统;“为万世开太平”——寻求人类共同生存发展的道路。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内圣”之学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外王”之学
●分析文章结构(结构紧凑、条贯有序)一(1)提出问题二;(2-4)分析问题;三(5-9)总结问题。
●德治是儒家政治的特色,更进一步说,也正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现在我们可以把张载的“四为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这著名的“横渠四句”,所说的是读书人志向,说的是读书人应该有的世界观,一要正心,心术要正;二要为百姓,民本思想;三要取得学术成就,继承先人智慧;四要贡献社会,做有利千秋万代的事。即古人所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此类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现实的政治实践证明:人们决非因为有法律才遵守某些规章制度,社会道德舆论及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往往起着“治本”的更为重要的作用。道德和法律作为治国之道,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道德是自觉的法律,法律则是强制的道德,它们功能互补、相辅相成,成为治国安邦的最重要的政治步骤和环节。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孔子所处时代及个人的局限,其“德治”思想势必打上阶级的烙印,孔子主张“德治”的动机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其出发点并非真正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再如他对周礼的推崇过犹不及,其“德治”是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所以,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要辨证地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理论对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